范文一:来自草原的故事—嘎达梅林---
精品文档
来自草原的故事—嘎达梅林---
教学思路:
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蒙古民族有着动人的歌舞,神奇的乐器,而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常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本课是《来自草原的故事》教学课例之一。
第一课时:马头琴的故事:了解马头琴的构造及特点,聆听马头琴的故事及蒙古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绘画作品表现草原的美丽。
第二课时:嘎达梅林。在展示学生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出嘎达梅林的故事,学习嗄达梅林这首歌曲,聆听和欣赏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课时:马背上的驰骋:学习和欣赏蒙古族舞蹈,根
1 / 6
精品文档
据记忆创作绘画作品《马背上的民族》。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和歌词,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
(2)通过欣赏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2 / 6
精品文档
教学重点、难点:
(1)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学唱歌曲。
(2)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3 / 6
精品文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 / 6
精品文档
在《吉祥三宝》的音乐背景下展示上节课学生绘画作品。
1、导言(略)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美丽的图画和动人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氛,
5 / 6
精品文档
1、听赏《吉祥三宝》
2、展示自己课前的绘画作品,交流自己的情感。
[1][2][3][4]下一页
6 / 6
范文二:朱苏进和嘎达梅林的故事__付艳霞
朱苏进和嘎达梅林的故事
2011-04-14 14:02
付艳霞/文
朱苏进其人
这两年,经常有消息关注中国编剧界的“十万元俱乐部”,有称“中国已有6位编剧的单集稿酬达10万到15万”,朱苏进是其中的一员。据影视圈的朋友透露,自从《让子弹飞》的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之后,作为主要编剧的朱苏进的稿酬也水涨船高。有制片人称,朱苏进的本子意味着收视的保证,也意味着投资回报的保证。
只是,朱苏进感兴趣的题材基本上是宏大的历史题材,他不写时下热门的谍战剧,也不愿意写家庭伦理剧。从最早与谢晋合作的电影剧本 《鸦片战争》,到后来的电视剧剧本《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郑和下西洋》、《朱元璋》、《三国》,再到最近热播的《嘎达梅林》,朱苏进基本上都沉浸在宏大的历史和声名赫赫的帝王将相之中。而他早年所擅长的军旅题材,目前只有一部《我的兄弟叫顺溜》。
朱苏进1953年出身军人之家,16岁入伍,在当时台海战争的前线厦门做一名“大火炮瞄准手”。而实际上他是高度近视,“20米外,敌我不分;30米外,男女莫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后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炮手。他的文学之路,开始的也颇有荒诞色彩。当时,怀揣文学梦想的他向一位发表了多篇文章的老大哥请教,发现他的新闻报道竟然都是编的~他想既然 “编造”,为什么不更彻底些呢,于是就写了第一篇小说。
之后,他凭着一系列不同凡响的军旅小说,扬名文坛,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与莫言、周涛,并称新军旅作家“三剑客”。他的成名作《射天狼》第一次写军人的悲伤,他的《醉太平》,堪称“官场小说”的军队版,其中的现实细节和批判锋芒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时。
无论在小说界还是在影视圈,朱苏进都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从1996年后朱苏进就没再写过小说,但很多读者依然记得他。他从不讳言拿编剧稿酬的时候“很爽”。他更愿意隐身幕后,即使被迫走到台前接受采访,说话也都是直来直去,是一个不大“配合”的人。
早年写小说的时候,朱苏进总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军人和英雄之间不能划等号,普通人遇到的困惑在军人那里一个都不少;后来写电视剧的时候,朱苏进倒过来了:任何一个人,尤其是男人,身上都有英雄气质和英雄情结。出身行伍的朱苏进似乎注定了要和“英雄”这个词纠结在一起。只是,他似乎总是在和社会氛围对着干:整个社会高扬理想主义旗帜的时候他说“英雄也是普通人”,在社会氛围变得温软颓废的时候,他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也正是因为如此,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功和商业成功。
朱苏进坦言自己有比较顽固的英雄崇拜,“我认为英雄是老百姓们共同创造的,而且英雄代表了老百姓的意志。人民是大地,英雄像抓着一片大地一样往天空蹿。”但是他又不喜欢世俗的英雄,而更中意于一种英雄的潜在基因。“这种基因不在乎你是少将,还是上将,也许是在马夫的身上,也许在俘虏的身上,这是没有区别的。”
嘎达梅林的故事
清朝末年,为防止沙俄入侵而进行的放垦戍边就开始了。日俄战争之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科尔沁的那木济勒色楞王爷商定,开始大范围的放垦戍边。1929年,“东北易帜”后不久,张学良继续放垦。越来越多的牧场变成耕地,草原牧民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根基,被迫离乡背井。一时间民怨沸腾。
嘎达梅林就是在这样的“时势”下出现的传奇英雄。“噶达”是蒙语,指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梅林”是官职,是王爷的护卫军统领。看到牧民流离失所,嘎达梅林到垦务局反对放垦,被免职,之后又带领牧民去奉天请愿,被捕入狱,被第二个妻子牡丹营救出狱后,开始组织起义,在与张学良派来的军队对抗中战死,年仅39岁。
嘎达梅林死后,有一种说法是,官军为了抓住他的妻子牡丹而杀害无辜的百姓,牡丹只能挺身就捕。被捕之后,被李守信部下一名连长强娶成妻。这个连长后来成了伪团长,1944年被日本人秘密杀害。牡丹与这个连长婚后生有一子。1948年,牡丹送儿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随子定居长春。牡丹在上世纪60年代还曾是长春市的政协委员,1975年在长春病逝。而嘎达梅林和牡丹也曾留有一子,但孩子的下落,有人说死了,有人说没死,送给了一户温姓的人家,但是都没有考证。
而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当事人的回忆,内蒙古的文史资料《李守信自述》中有一段 “我镇压嘎达梅林起义部队的经过”,里面曾详细记载了嘎达梅林的起义军被打败的经过。而对于牡丹的结局,文中说“嘎达梅林只带了四五十人,朝南面败退,连那个叫牡丹的二太太,也被扔到一个牧民家里。胡宝山走进去见她的脸和我们一样冻得铁青。经过恐吓,她说了实话,便被胡宝山带上做了老婆。后来我投降日本担任了伪蒙古军总司令,胡宝山跟着我升了团长,牡丹给胡宝山在呼和浩特生了一个男孩。胡宝山在宝昌死后,她下落不明”。
无论如何,嘎达梅林从此永远活在了科尔沁草原。普通蒙古人用世代传唱的叙事民歌纪念他,艺术家用交响诗、歌曲、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各种方式纪念他。其中2002年冯小宁的电影《嘎达梅林》和三宝的音乐应该是反响最大的。电影选取的主线是嘎达梅林和牡丹的爱情,而悠扬的马头琴声演绎的音乐更是经典,它的声名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
如今,嘎达梅林又变成了蒙古文化的一张名片,2008年,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已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而随着科尔沁草原因当年放垦而沙化的,至今仍治理艰难,嘎达梅林的抗争似乎又有了环保的意义和价值。
朱苏进版的《嘎达梅林》
据电视剧《嘎达梅林》的制片人、蒙古人呼和巴特尔介绍,他最初选择编剧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先后跟几位编剧谈过剧本大纲,还付过不少的预付金,但最后的结果都不满意。找到朱苏进的时候,他寥寥数语就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精髓和整个电视剧的脉络。导演随后迅速敲定了跟朱苏进合作过《康熙王朝》的陈家林。之后的运作变得顺利起来。在电影《让子弹飞》正热得发烫的时候,《嘎达梅林》也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几乎同时,同名小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嘎达梅林》没有脱离基本史实,只是在人物关系和故事展开上体现了典型的朱苏进风格。在朱苏进的创作中,爱情总要让位于男人之间的斗争和较量。故事以嘎达梅林和王爷父子的关系为主线展开。尤其是嘎达梅林与王爷的关系,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亮点。
朱苏进相信,绝境出英雄,总是要“棋逢对手”才能显出英雄本色,于是男二号达尔罕王被塑造成了老练、沉稳、诡诈的形象。斗争双方原是“伯乐与千里马”,从惺惺相惜到暗生嫌隙,最后发展成为刀兵相见,中间不仅有武力冲击,更有智力对抗。朱苏进突破了传统历史观的路数,他没有把两个人简单处理成两个政治阵营的代表,而是写出了各自的合理性。有读者说,看了达尔罕王和噶达的斗争,很容易让人想到不久前硝烟四起的国美争夺战,想到商战中的黄光裕和陈晓。
除了主要人物和主要关系,朱苏进版《嘎达梅林》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把达尔罕王的福晋、大学毕业生朱博儒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饱满鲜活。她是张作霖做媒嫁给王爷的,她有知识有心机,她屡次在奉天的民国政府官员中周旋,把科尔沁草原高价卖掉。
历史上朱博儒是曾任清廷要职的朱思古之女,毕业于北京高等学堂,她成为达尔罕王的福晋之后,达尔罕王对她极为尊重信任,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朱博儒不仅为达尔罕王对外联系应酬,甚至插手旗内要政。
朱苏进说,电视剧版《嘎达梅林》与同名电影区别很大,“我们将着重塑造一个民族传奇英雄,打造‘最后一个草原武士’的形象,其中渗透一些坚强、宽广、风情的东西。”
他介绍说,为了这个剧他准备了几年,两次到草原去体验生活,去和蒙古牧民聊天,感受他们心中的嘎达梅林,感受他们心中的草原。素材都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嘎达梅林的故事很动人,一个人物必须要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光看史料、听故事了解不到他的真正内涵。人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和土壤中才会有更大的力量。”
而在创作谈《英雄成就传奇》中他说,“我过去熟悉的帝王豪杰们个个充满心机,他们的目的性常常玷污了他们的心灵与性灵。”“嘎达梅林的伟大并非来自他的功业,而是他干干净净的精神。那或许已经永远成为人类记忆的一种精神。”
朱苏进说,剧本跟小说相比,更商品化。但是在一个商业机制的运作过程中,他似乎还坚持着某种属于小说的东西。很多观众从《让子弹飞》中看到了现实批判的锋芒,而《嘎达梅林》的卖草场、牧民被迫搬迁、王爷与民国政府的勾结等等,相信也会让很多观众和读者会心。
搞电视剧的人都说,中国现有的编剧力量、审查制度、运作机制,注定了电视剧出精品的难度越来越大。那么写过小说的朱苏进,而且总是独立思考,显得不那么“合作”的朱苏进,是不是可以在这二者当中,找到平衡点呢,
范文三: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嘎达梅林》(出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
1、内容分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音乐素材来自同名的民歌,作品曲式为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作品体裁为交响诗,是一首叙事性及戏剧性的大型单乐章管弦乐曲,使用了交响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历史故事为题材,故事情节形象地呈现于乐曲中,全曲用时约17分钟。
2、教材中的地位 《嘎达梅林》是一首交响诗,从作品深度来说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 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情”的角度,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2、技能目标: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用各种音乐要素(如:力度、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并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3、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标题音乐的特点,并能对标题音乐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嘎达梅林》有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民歌、叙事诗、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及交响诗等,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把交响诗作为重点内容,民歌作为复习内容,电影音乐作拓展内容,其他形式由学生课外自学,一带而过。
2、在交响诗的欣赏过程中,重点是通过各音乐要素的分析、比较来充分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
四、教学难点
1、乐器音色的听辨。
2
五、教学方法
1、想象体验法(因为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表现蒙古族历史故事的作品,体验音乐音响,想象音乐形象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体验中审美,在想象中 。而且这首作品比较长,在完整欣赏时采取了根据提示想象体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一定目标,不再是天马行空,更体现了标题音乐的特点。)
2、比较法(通过音诗音画的比较,清晰认识交响诗的概念;通过各音乐要素的比较,了解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解决重点和难点。)
3内容印象又比较深刻,在课堂上讲述还有一种参与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主体地位。)
4、节奏模仿法(一方面对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进行节奏练习,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学习。) 六、教学准备:在歌曲《美丽的村庄》后,教学民歌《嘎达梅林》,并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嘎达梅林故事、各种音乐形式以及交响诗作者辛沪光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1) 欣赏马头琴演奏《嘎达梅林》。提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什么歌曲?
学生回答后总结:这是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由马头琴演奏,它那古朴、苍凉的音色特别能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和蒙古人的性格,所以音色对于音乐形象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一上课就聆听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那种悲壮、扣人心弦的音色一下子就带动了学生的情绪,迅速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并初步认识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
(2)复习歌曲《嘎达梅林》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民歌旋律,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找到民歌与交响诗之间的联系。
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1)请学生讲一讲有关嘎达梅林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如果学生没有讲述完整,教师要补充西拉木伦河一战,嘎达梅林已突出重围,当他发现还有部分起义者还在包围圈中,毅然返回。最后,他弹尽粮绝,誓不投降,在泅渡至河中心时中弹牺牲。
设计意图: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使学生对故事印象更深。补充部分充分引起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接下来要欣赏的音乐的期待。
(2)了解有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以这个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嘎达梅林》。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交响音画,同样作为标题音乐,你们知道交响诗和交响音画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讨论后归纳:音画是描绘性的,音诗是叙事性的,其音乐情绪更加曲折,结构也往往更加复杂。这首作品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谁来介绍一下作者辛沪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完善原有的对于交响诗的概念。
(3)主题分析
A、主题一
播放约1分钟的片段,提问:音乐速度怎样?由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使你看到了什么?
讨论分析:慢速,小提琴长音作背景,单簧管柔和的音色演奏主旋律,表现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分析让学生了解音色、速度这两种音乐要素对形象塑造的作用。
B、主题二
约15秒的片段,提问:由什么乐器演奏?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分析:铜管乐和定音鼓低沉的音色带来了阴森,不和谐的感觉。
提问:重音记号有什么作用?降7的出现又带来了怎样的效果?现在我用一
支长笛用弱的力度,去掉7的降号,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呢?现场演奏。
分析:重音记号加强力度,给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降7的出现不和谐,是
一种反面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分析了解音色、力度、旋律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并运用比较法,改变音色、力度、旋律给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C、主题三
欣赏约30秒的片段,提问:由什么乐器演奏?旋律走向?
分析:小号辉煌的音色,上行的旋律,积极向上,鼓舞人们反抗。
带着号召的感觉唱谱。然后去掉附点试唱。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音色、旋律、节奏的作用。)
D、主题四
你从音乐中看到了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怎么知道的?
分析:善战的骑兵。XXX的节奏由小军鼓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前三条主题的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欣赏方法,所以问题就不再设计的那么明确,让学生自己发现。
节奏练习:XXX XXX XXX XXX ,为旋律伴奏。
设计意图:了解节奏在表现音乐形象中的作用。并通过节奏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E、小结。看来,无论是音色、力度、节奏还是旋律、速度都对表现音乐情
绪、刻画音乐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关注是欣赏交响诗作品的重要方法。
F、这些音乐和民歌有没有联系?
分析:来源于民歌。
设计意图: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部分特点,知道民族音乐是音乐家创作的肥沃土壤。
(4)整体欣赏
总体要求:仔细聆听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多媒体,伴随着音乐的进行出现情境的提示或问题。
呈示部:美丽辽阔的科尔沁大草原上,人们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
传来了王爷要出卖土地的消息
嘎达梅林号召人们起义,牧民奋起反抗
展开部: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
再现部:万马奔腾、悲壮惨烈的沙场
再现了哪些主题?什么乐器代表了正义的一方?什么乐器代表了邪恶的一方?
尾奏:民歌旋律出现了几次?情绪有何变化?
设计意图:用简练的文字引导学生有目标的想象,也体现标题音乐的特点。
呈示部和展开部的各主题已进行细致分析,给予情景提示,再现部和尾奏用问题引导。
3、拓展
(1)除了民歌和交响诗,你们查到《嘎达梅林》还有哪些音乐形式?
(2)欣赏电影片段。时隔45年,著名音乐人,也是辛沪光的儿子——三宝为电影《嘎达梅林》创作了精彩的音乐,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片段。请大家关注:音乐是怎样渲染情绪,推动情节发展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想象中的画面在眼前活了起来,更深地体会音乐表现情绪的作用;同时突出英雄形象,使情感得到升华。
4、结语
今天,我们在音乐中认识了英雄嘎达梅林,也学习了欣赏交响诗的方法。希
望大家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了解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喜爱音乐艺术。
范文四: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嘎达梅林》;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以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表现形式,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对大自然热爱以及英雄的赞美之情。
3、方法与技能:采用听唱法、教唱法、探究合作法等。
教学重点:欣赏并能唱出《嘎达梅林》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预习提纲:蒙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特点?查找资料“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鸿雁》舞蹈视频,请同学们欣赏完后根据舞蹈服饰和动作说一说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蒙古族)
请学生举手介绍蒙古族分布的地理位置以及他们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师总结,并引出本次课题: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预习交流:第一遍欣赏,请学生一起欣赏独唱《嘎达梅林》,并思考交流一下问题:1、这首歌曲是由什么人声演唱的?具有什么特点?
2、歌曲可分为几个乐句?带给你什么样的情绪?
3、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答疑质疑:1、男低音演唱,声音较低沉、浑厚。 2、可分为两大乐句,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情绪上悲壮而沉重。3、介绍嘎达梅林的故事。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职。新中国成立前,嘎达梅林带领人民群众举行反抗军阀和王爷的武装起义失败后不幸牺牲的故事。 第二遍欣赏《嘎达梅林》,再次熟悉歌曲旋律。
合作探究:学唱《嘎达梅林》主题旋律。
学生跟钢琴唱两遍曲谱,并用手划一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特点。
学唱歌词。先让学生分组按节奏念歌词,再配旋律演唱。在学唱过程中,注
意强调学生的音准及附点节奏,同时怀着对英雄崇敬爱戴之情演
唱。
展示归纳:学生个人表演唱,小组唱以及全班齐唱展示。
达标测试:熟悉《嘎达梅林》主题旋律,并能流畅地唱出来。
拓展提升:欣赏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
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欣赏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
欣赏前思考几个问题:1、马头琴的音色较于人声演唱有什么不同感受
2、刚学唱的旋律在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中共出现过几次?
欣赏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后小组讨论回答。
认识马头琴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简介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 [草原主题
]: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接着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但在快结束时,这个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而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因为这毕竟是在被封建奴役下的草原。
[斗争主题]
第一次战斗:一声刺耳的音响,预兆王爷要出卖土地——人们被惊醒,愤怒、紧张——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反抗的战斗场面——再现草原主题意味战争初胜。
[民歌主题]
布置作业:
有关《嘎达梅林》的题材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
板书设计:
嘎达梅林
节奏练习:
范文五: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 鲜血和汉水,刺痛了我的眼睛 .使我对眼前的一切越来越模糊。 长生天啊!你睁开双眼看看着被血泪浸透的可尔青草原 如今它只留下一片凄凉达尔汗王爷为了满足自己抽大烟的嗜好 竟然要把草原卖给日本人
一夜之间牧民们失去了家园
温暖的蒙古包被烈火烧完了
风吹草地 再也看不见牛羊
军阀北国 横行霸道 穷苦牧民受尽了折磨
这像鲜花一样的草原被践踏 草原到处是百姓揪心的哀吼 我身为梅历 见百姓有难而不救是我的失职
这草原是祖先留下的生存之地啊
王爷,请为子孙后代着想 草原可不是荒地
一经翻垦 大风吹过 土被刮起
只剩下沙土不出十年可尔青草原将化不沙漠
王爷你是大尔汗之主
不能不故百姓的死活就这么走了呀
王爷 草原上的草可以喂牛羊,也可以化为烈火
可若是将百姓逼上死路
你有没人想过当年马王你已经不再是梅历了
不能保护百姓
就是当一背子梅历也只是个奴才哼哼
我明白了
牧民们就算是剥下一层皮也不够王府买一次烟食
农民们辛苦劳累一年的收成也不够王爷福晋点一盏烟灯 老百姓过不上安心日子就是因为有你们这些吃人肉 喝不血的魔鬼
日本人 日本人
勾结官府占我草原用计多阴险啊 王爷 自古 **
你们鱼肉百姓
早晚会有报应的这一天
说啊
你继续说啊你一个将死之人
说什么我还在乎吗?
哈哈哈哈
长生天在上
达尔汗的百姓们
我和你们一样
不分满族还是汉回都生长在这一片土原上
我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和草原是长生天赐给我们每一个人的 祖先把这快草原留给我们而我们绝不能给后代留下沙漠 这一天
老百姓没有了活路就只有造反
谁伤害百姓就让他用命来偿还
在这里向长生天启示的是我噶哒梅林
受苦受难的百姓们草原上的牧民们
拿起你们的棍棒刀枪为了我们的土地和草原不落到日本人手里 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和他诀一死战
现在 摆在我面前的是牛黄黄的刺刀和黑洞洞的枪口
哈哈
开枪吧。你们的子弹可以从我的身上穿过去
可永远都不会射穿这个伟大民族的胸膛
来啊。试试你们的胆量
冲这儿开枪
放心 草原上的男人不会跪着死 噶哒死了
他是为了百姓的土地
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 长生天啊
请厚葬这们民族的勇士吧
请永远的记住那些为美丽草原流淌过鲜血和付出过生命的勇士 请永远的记住噶哒梅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来自草原的故事—嘎达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