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德国的教育制度
德国的教育制度
德国的教育制度
德国政府着眼于未来。尤其是在对外国留学生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大力支持外国学生到德国留学,为此简化了外国学生赴德留学申请签证的手续,为攻读学位、进行学术研究的外国学生和学者提供方便。为吸引外国留学生,有些高校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做了一些改进,设立了英、德双语制课程。此外,攻读学位也有了新的途径,现在即可以按传统的方式直接攻读硕士,也可以按改革的办法在一些高校先读新设立的学士学位,接着攻读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后,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德国共有高等学校300所,其中综合大学8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130多所,音乐院校40多所。德国大学没有级别上的名次排列,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有历史长短和规模大小之分。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是海得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科隆大学等。德国的高等学校根据其任务性质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大学,为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大学。此类高校又称为"学术大学"。设有工科、理科、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农学以及林学等学科。第二是高等专科学校,此类大学设有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专业,其课程设置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与应用。此类高校称为"专业大学"。第三类型是艺术学院和电影学院等。此类大学称为"艺术大学"。以上3类大学属同等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具有国家承认的就业资格。
专业为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大学毕业生将获得理学士(相当于中国的硕士学位)。理学士一般要求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学习8个学期,并要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理学士的获得需要撰写有深度的,独立的学位论文,及通过相应的笔试和口试。文学士,即人文科学,通常也包括一些社会科学的大学毕业生通常将获得文学士。与理学士的学位考试相比,文学士的学位考试包括两门主要学科,或一门主科和两门副科。考试的要求因学科和大学而相异,但通常都需要撰写学位论文和通过口试。博士原则上说,德国大学的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博士生的资格取决于优异的大学学习成绩。在德国之
外获得学位的学生是否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通常决定于大学的学院或系。此外,你必须要找到一位愿意指导你学业的教授(德国人称博士之父)。博士导师可能会给你一个做博士论文的课题,也有可能接受你提出的课题。在德国攻读博士一般意味着同时也参与研究。除了博士论文的撰写之外,博士生通常要参加博士生讨论会,与其它博士生讨论和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博士学位的获得需要提交博士论文,并且要通过主科和相关副科的口试。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范文二:德国的公民教育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德国的公民教育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商奉献
学号:2013110103
导师:唐克军
2014年11月20日
德国的公民教育
摘要 公民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民教育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战后德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塑造新一代德国公民,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一直是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工作实践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德国的公民教育,希望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字 德国 公民 公民教育 民主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教育,在德国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 ),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1945 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独立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公民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所谓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课程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政治、公民、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德国公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公民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被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共识中达成以下三项重要原则。
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第二,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第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分析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影响既定形势的手段。
(二)德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
1. 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政治教育始终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 在德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统治者把公民教育归结为“国民教育”,其始终把培养“驯服的臣民”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目标。尤其是在威廉二世(1859~1941)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最终
把德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2. 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魏玛共和国的公民教育是基于国家利益,培养“有用的公民”,以实现巩固政权、缓和国内外局势、积极重建和发展国民经济等一系列维护政治统治的目标。依据1919 年《魏玛宪法》中“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德教育、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性和民族和解的目标”的规定,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了以“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和解思想”,以及对持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宽容感”为基本思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
3. 纳粹时期,突出“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大量的法令,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建立起一套以 “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同时还企图实行社会一体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控制。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完全决裂于西方教育传统和政治教育以往的历史。
4.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
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实行了民主化改造,包括“非纳粹化”运动和用西方的民主思想对德国人民政治“再教育”,从而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下根来,这也是德国民主政治教育真正的新开端。联邦德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在它完全获得主权后,德国政府把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心布置,并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这一机构围绕一定的主题尤其是那些重大的社会主题展开教育,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体系、国际政治、历史、生态等众多领域。
二、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内容
德国公民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公民修养、公民性格养成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1. 政治教育
几十年来,德国一直处于东西方冷战交锋的前沿,民主、自由、平等、法制、和平统一成为德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的公民教育,重点是政治教育。1952年德国人成立了联邦乡土服务中心,1963年改为联邦政治教育
中心,作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单位,以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利用报刊和广播宣传等形式,推动政府的民主政治教育工作。21世纪初,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一份公告中明确了在新世纪的14个主题,即民主政治理论、伦理和宗教等问题,社会作用,生活方式,统一后东西部的相互贯通和接受,欧洲的融合和国际关系,德国历史,社会市场经济,人口问题与移民问题,大众媒体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及作用,民主文化,政治极端主义,教育和科学,政治教育方法,出版工作及合作交流等。
2. 民主教育
“非纳粹化”运动和用西方民主思想对德国人民进行政治“再教育”的民主化改造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根。“两德统一后,公民教育沿袭西德的路线,马列主义的教师被解雇,学科内容‘西化’,所有中学设置公民学课,常设在7、8年级,正式的民主(表达自由、自由投票和分权)知识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社会科是德国公民教育的主要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有关知识,培养有判断力、能对生活负起责任的公民。”①
3. 宗教教育
宗教在德国一直被视为道德的根本,也是重要的公民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伦理道德方面。德国宪法规定宗教教育为核心课程,教会管理宗教事宜。德国中学宗教伦理道德课的教科书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追问人生目的、世界的意义等。
4. 民族精神教育
德意志民族以气质高贵、富有尊严与责任感、思维严谨著称于世。民族意识、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以社会为本成为新世纪德国政治教育的侧重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实存在的纷争、矛盾、问题尽心分析;(2)学习历史知识,认清历史、重视历史;(3)学习基本的社会信息,加强外语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德国教育界力图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德意志民族精神。
(二) 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
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因历史时期不同而各异,因各州具体的公民教育要求不① 唐克军. 比较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123页。
同而目标有别。19世纪以前德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宗教教育为核心展开的,宗教被视为道德的根本。价值以一般教义为基础,遵循宗教价值观,敬神、畏神、服从、纪律、忠诚、责任、仁爱等道义型价值取向是其体现。
二战后,德国分裂,西德恢复了教育分权制,由各州管理,但仍坚持以宗教为核心的学校道德教育并开设了公民道德课。由于1949年5月颁布的《基本法》确立了由各州管理学校教育,所以德国教育目标并无统一规定。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德国各州都进行了新一轮中学教育改革,以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为主要内容,重新调整了中学的培养目标。巴伐利亚州强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定位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萨克森州则要求完全中学开设更深入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性,包括参与社会活动,谅解他人”。从各州的教育目标可以看出,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赋予学生民主精神和德国人的道德品质与民族精神。如《黑森宪法》第56条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道德人格,准备职业能力,有自治的政治责任、国家的可靠服务、尊敬、友爱、宽容、诚实正直的人性。”但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以宗教为依据,除了培植学生的宗教信仰外,注重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于助人,对真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和爱国爱民以及德意志精神。
(三)德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
1. 宗教教育
从历史的角度看,1945 年前德国不存在专门的“政治教育”课程,这部分内容隐含在基督教教育或历史课中。基督教教育在19世纪的学校中影响巨大,在州立学校中由牧师专门授课。在德国学校中,宗教始终被视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许多学校都开设宗教课,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上互相渗透,紧密配合,能够形成合力。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可以用“母子关系”形容它们的历史,用“伙伴关系”形容他们的现在。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德国学校开设大量的宗教课,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人生的尊严、克己、责任感、民主精神、爱国主义及德意志精神。
2. 学校教育
德国的公民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是全方位的,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小学
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校教育之中。
在中小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德国的中学教育并不刻意追求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特别强调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例如,德国的小学,70 年代制定的联邦教育结构计划已经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自然科学入门知识讲解,也注重社会科学入门知识讲解;还要重视音乐、艺术、手工课的教学,并新增外语课,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学习传授基础内容,照顾到儿童的特点和生活状况,唤起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儿童学习乐趣。
在大学,德国人很注意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德国大学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每个专业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德国大学进行专业教育,首先进行培养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责任感教育。教育学生端正专业态度,明确自己今后的岗位目标,进而明确对社会的责任。通过责任感教育,学生从热爱专业到热爱职业,从以学好专业为自豪,到以在专业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自豪,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3. 家庭教育
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判断是非能力的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并且为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德国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道德文明修养,注意培养孩子养成有礼貌、诚实、守信、准时等优秀品质。德国人认为,孩子在行为上遵守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具备高雅的情趣、高尚的品格,为以后的人生成功奠定修养基础,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4.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德国是公民教育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途径。政府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来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目前,电影、广播、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已经被德国学校广泛运用到各类教学,包括德育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
道德知识水平。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家庭、政府组织、社会各界都很重视公民教育,形成了家长、政府、社会一起努力,相互配合的,从孩子抓起,公民教育过程贯穿从儿童到成年人生成长各个阶段全过程的教育网络。
三、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
20 世纪60 年代由于多元文化的兴起,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已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成为多元文化社会或正在成为多元文化社会。二战后德国经历三次大的外国移民潮: 工作移民潮、回迁移民潮和难民潮,使得德国成为非典型意义的移民国家,因此必然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移民的融入问题成为德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是文化的融入,包括移民在文化上融入主流社会和主流社会对移民的文化认同。因此,德国公民教育出现了变化,增加了新的教育内容,丰富了原有的学校教育课程。
(一)语言教育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由于联邦德国没有形成正确的移民政策,将移民看作临时客居的人,他们还会返回到他们原籍国家,因此在语言培训中强调既能保证移民的孩子能尽快地适应德国的教学方式,又能同时保持他们本国的文化特质,采取的方法是开设德语为第二语言的课程和母语授课的补充课程。随着德国对移民的重新认识和跨文化教育的实施,一些州的学校设立了“母语课程”。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进行的“体验语言”。德国各州调整语言政策的核心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进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语能力。2010 年,联邦政府出台《联邦境内融入方案》,将移民融入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让所有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并强调只有“所有社会成员有共同的意愿、准备承认《基本法》价值观并承担起社会责任”时,才能实现融入。
(二) 学校教育课程
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权利、教育途径、教育手②② 岳伟,刑来顺.移民社会的文化整合问题与统一后联邦德国文化多元主义的形成[J ]. 史学集刊,2012(3) : 16-23.
段上都要求具有新的理念,要能呈现多元的文化和价值,最终是为了培养他们真正的民主、平等、多元意识。在学校教育方面,以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开设民族研究、多元文化、母语课程等,以提高学生( 少数族群与多数族群) 习得双语、多文化的能力,在教材中介绍各族群的历史,客观地呈现族群互动的过程,探讨各族群的文化特色与内涵,认识族群文化的差异,消除种族偏见,并增进少数族群的自我认同,营造有利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学校环境、制度等。
(三) 跨文化教育
1996 年德国常设教育部长会议提出的“跨文化教育”政策,成为德国全国性的教育方针,德国教育行政当局就跨文化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从制度和组织机构这两个方面提出了13 点建议。在跨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联邦各州分别实施了不同的跨文化教育项目。在宽松移民政策和跨文化教育政策的支撑下,德国开始逐步在文艺、思想、宗教、文化传播、文化遗产等领域贯彻多元文化主义,主要表现在: 对各种思想和价值观采取包容态度,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允许不同宗教信仰和价值观自由传播;发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艺术,创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播机构中开设跨文化、多语种节目,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四) 人权主义教育
2004 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71号决议中提出: 人权教育可以促进平等与可持续发展,防止冲突或违反人权情况的发生,促进参与和推进民主进程,并以尊重所有人的人权价值与尊严为目的。德国也根据联合国的决议进行人权主义教育。
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在消除军国主义、纳粹主义,解决移民融入所带来的文化冲击问题上,面对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多元主义价值观念,德国的公民教育理念一方面脱离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建立了走向民主、和平的准则,另一方面,针对移民融入问题,通过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公民教育的实施,确立了“求同存异、多元一体、和谐为本”③的新型公民教育模式。多元文化背景下,合格公民不仅能够良好地适应主流文化,而且也应该适应本民族文化和其他亚文化多元化。自由的德国公民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③ 苏峰. 和而不同: 二战后德国公民教育政策的实践模式[J].基础教育,2013年,10(5):100-105.
摒弃传统的说教、教化原则,强调学生自身主体的公民民主意识,鼓励他们通过主动思考,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分析政治和社会形势,自发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各项活动中,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
此外,德国公民教育还有一个发展趋势是公民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克军. 比较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岳伟,刑来顺.移民社会的文化整合问题与统一后联邦德国文化多元主义的形成[J ]. 史学集刊,2012(3) : 16-23.
[3]苏峰. 和而不同: 二战后德国公民教育政策的实践模式[J].基础教育,2013年,10
(5):100-105.
范文三:德国的教育
德国的教育
一、教育制度——实行12年至13年基础教育,中学阶段进行分流
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体制复杂,各种情况并存,但都实行12至13年基础教育。
6岁上小学,学制为4年,部分地区6年。一年级到二年级基本没有考试,从三年级开始引入外语,小学毕业后,家长在教师的推荐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成绩选择不同的中学。德国人认为,儿童修完基础学校后应当进入最适合于他们学习能力的学校就读。中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职业中学(Hauptschule)学习,学制4-5年,其毕业生再经过3年职业教育,大多数成为技术工人。第二类中学为(Realschule),在中国没有对应的学校,随同的翻译译为实科学校,实科学校是一种继续学校,实科学校的修业期为6年,学生年龄一般为11~16岁,德国的实科学校于18世纪初就出现了,是一种既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职员。第三类学校是专为上大学的学生设置的完全中学(Gymnasium) (勃兰登堡州又叫高级文理中学), 该类中学学制9年,毕业文凭为Abitur。完全中学5~10年级属中等教育领域的
第一阶段,从7年级开始引入第二种外语,学生享受义务教育,11~13年级是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实行课程制。完全中学以毕业证书考试告终,学生通过这一考试后即可进入大学学习。这种分流有时也会出现交叉情况,如有学生读了一阶段的高级文理中学后,常见得学业跟不上,也可转到实科中学就读。一般来说,德国学生需要接受13年的基础教育才可进入大学学习。80年代产生了综合学校。它试图消除三类学校间的差距,给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机会。
当谈到学生选择就读职业中学、实科中学还是高级文理中学有没有生源的比例控制这个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去抢读文理中学,都要求升大学怎么办?”当地的一位中学校长的回答令人出乎意外:“这是不可能的。”经他解释,大家才明白,德国人的观念和中国人不同:中国人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大学来成材。而德国人看问题很实在,他们知道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在学校里的表现后,决不会硬逼着子女去读高中、上大学,家长会根据教师、学校的建议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学校,有的家长甚至反过来劝自己的孩子:“你去读职高不是很好吗?何必要去吃那么多苦读文理中学呢?”由此可,德国人的现实态度。而实际情况:德国的学生中,大约有30--40%的学生选读13年制的文理中学,读完高中以后上大学;有1/3的学生读职业高中;还有1/3左右的学生读完11-12年后,申请读13年级,以后再升入大学或申请进入专业高等学校学习。
德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它注重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只会学习的人。
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体制复杂,各种情况并存,但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不但免去学费,连书费也不要交。学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学校发的。一套教材循环使用,上一届学生用完后,再发给下一届学生用,依次类推。我国一团队于海尔雪中学听课时,就看到学生的书上已留下4个不同的名字,说明此教材已经用了4年,但仍保存完好。在德国,上大学也是免费的,即使是外国留学生,也不需交学费,这一举措吸引了许多外国留学生前来深造。
二、高校升学制度——无统一的国家高考,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推荐上大学
德国从来不组织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学生读完13年(12年)后,是继续读大学,还是读职业高等学校,完全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学校老师只给予指导。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们不禁提出问题:“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去抢读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学怎么办?”当地的一位中学校长的回答令人出乎意外:“这是不可能的。”德国人的观念和中国人不同:中国人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大学来成材。而德国人看问题很实在,他们知道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在学校里的表现后,决不会硬逼着子女去读高中、上大学,有的家长甚至反过来劝自己的孩子 读职业高中。由此可见德国人的现实态度。
德国没有高考,但高校却有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之分,那么凭什么来录取大学新生呢?凭学生在学校里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德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从来不组织统考,毕业考试由本校的教师命题,经州教育局审核,如考试水平达不到要求则加以修改。学校组织考试后,教师评分,学生成绩记入档案,各个大学再根据中学对学生的推荐材料进行录取。
三、职业教育——双元制,理论和实践并重
德国有一个完备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大量训练有素的青年劳动者使德国产品以高质量保持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职业教育是德国的教育体制中举足轻重和极具特色的一面,是德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职业教育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二元制培训,即企业和学校共同体作为教学实体承担学生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由州政府和企业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共同确定,培训的时间根据职业的不同在2年至3年半之间,接受培训的学生是以企业的学徒角色一边参加企业的劳动,一边在有关的职业学校学习职业课和基础课,在学期间,学生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津贴。学习期满,通过结业考试后即成为技术工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点,经过几年实际工作后,人们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技术职称乃至进入大学深造,成为高级人才。越来越多的的高中毕业生宁愿先接受职业培训,再去争取上大学的机会,这样做的优点是积累就业经验,尽早走向自立,建立就业关系,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获得上大学的资助。
德国的奔驰车和工业产品的质量非常优良,这完全得益于该国的良好的职业教育。德国实行双元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的技工队伍。
德国的学生完成9年基础教育后,由教育局和劳动部帮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进校后,首先签订两份合同:第一分是与学校签的培训合同。合同规定经过3年的培训,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第二份是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合同规定,学生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习,从10年级开始拿工资,每月由企业发给学生800马克。
由此可见,德国的职业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而对于文化知识,则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国任何一个宾馆饭店里,看到的每一种摆设、用具,哪怕是一个挂钩,一个开关,尽管用的材料并不是最好的,但其制作的工艺水平十分精湛,这完全得益于他们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四、学生——半日制授课,下午半天接受社区教育
德国的中小学进行全日制授课的学校很少,多数中学均是半日制授课。我们考察慕尼黑文化教育局了解到全慕尼黑中学都是半日制教育,当然部分家长也在试图推进全日制教育,但效果甚微。半日制授课,学生上午8点进校,在校上6节课,到中午13点30分放学回家,学业负担比中国的中学生轻松多了。此时我们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半天上学,其余时间干什么?”如果在家做坏事怎么办?一位德国的教育行政长官回答说:“下午半天,每个学生在家都有事:①有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需他们完成;②可以参加社区教育协会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体育类----参加体育锻炼;艺术类----参加美术、音乐、戏曲等培训班。这种协会是社会性的,学生参加需交一定的费用,每个学生只参加其中的一项,这样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德国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化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
五、课堂——小班制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我们在听课与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在校都没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时间,教学楼里到处都是学生,背着书包向各个教室跑。走廊的墙上到处可见一排排挂钩,专门供学生挂书包用,有的学生就坐在地上休息。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全是小班制授课,一般每个班的学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过30人。教学环境自由宽松,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吃口香糖,教师也不干涉。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坐着讲,师生关系融洽,从未发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产生矛盾的情况。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学生成U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便于师生之间交流。课堂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对话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很小,教师十分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讨论,也有学生引经据典,相互争辩,双边活动频繁,气氛十分活跃。学校校长介绍说,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引导学生自发地研究问题,拓展思路。此时我们几位校长又心存疑虑:“这样的基础教育,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经过考察了解,大家认识到,德国的教育质量观与我们中国不同,我们所要求的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能够掌握浓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并以考试分数来作为衡量标准;而德国的教学质量则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于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德国的中学生一般学习三种语言,除学好本国语言外,英语是必修课,另外在西武语和拉丁语中任选一门课。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比较轻松,这是国家为了青少年在长身体时自由发展,启发思维,而一旦进入大学阶段,要求将会非常严格,学术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学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学业。
六、教师——入门难且要求高,收入高但工作苦
德国没有专门的师范学校来培养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较为困难,但可选专门的师范学校或专业。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也与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只不过所学的课程范围有所不同,有些专业课必须到专门的教室中去上。取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二次国家考试,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向教育局提出申请,由教育局推荐到学校去补习2年。在这2年中,第一年是听课改作业熟悉学校的运作情况,第二年才可以试着上课,同时还必须在教育局举办的学习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课程,补习期间的表现由学校打分,校长签字,但校长无权录用,满二年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由教育局决定是否录用,并成为国家公务员。
新教师由教育局聘请,分配到各个学校,工资由国家发放,到一定时期给予晋级。校长的职责权利是管理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每个教师作鉴定,至于教师的调动、辞退和聘请等则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的事。
教师很辛苦,工作量很大,决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上午八时上班,中午一时半下班,只要工作半天,多舒服。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教师每周工作5天,但平均周课时却达到23.5节,几乎每天都要上5节课。因为德国中学里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十分民主,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水平,又不肯钻研业务,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师是干不下去的。所以德国的教师即使在家中的半天里,也在不断地备课、查资料、批发作业,工作一点也不比我们中国教师轻松。
范文四:德国的教育
德国的教育
19世纪初,德国的普鲁士仍是封建国家,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战败,京城柏林陷落,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和约。战后,普鲁士变法图强,国王接受教育部长洪堡的建议,优先发展教育,发表“我们必须以智力来弥补物力的损失”的宣言,大力兴办新型学校,荟萃德国精英,重铸民族精神。在普鲁士的带动下,德意志许多邦在19世纪20年代便广泛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学生有缺漏课的一律记录在案,并对家长进行处罚(罚款)。到19世纪中后期,德国成为欧洲文盲率最低的国家,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普鲁士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奠定了”——普鲁士的民族主义教育打败了法国的自由主义教育,今天的中国人学习普鲁士的经验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以压倒优势打败了法国军队,法国大军,上自皇帝元帅,下到普通士兵,几十万人当了俘虏。战后,普鲁士的总参谋长毛奇将军说了句名言:“普鲁士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已经奠定了。”
法国和普鲁士一样重视小学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就是法国发明的,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发明了义务教育。法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欧洲一直名列前茅,大学的办学水平,更是普鲁士望尘莫及的。双方都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教育投入差不多,为什么普鲁士能够大胜法国?这要从办学思想上找原因。普鲁士的胜利,是爱国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胜利。
普鲁士在历史上是个弱国。启蒙运动时期,普鲁士的教育强调忠君爱国,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孩子们守纪律,尊重权威,办事严谨。普鲁士人干什么都认真,很有团队精神。法国呢,自从大革命以后,自由主义在教育界占了上风。这种教育,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轻视国家民族利益,培养出来的学生,平时夸夸其谈,遇到危险束手无策。法国的演说家很多,民主自由的辞藻很华丽,但实干家不多。普鲁士是号令整齐,训练有素;法国军队是松松垮垮,各自为战。两军对阵,法国能不失败吗?
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普鲁士方面获得了统一,并从法国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外加50亿金法郎的赔款;法国方面,丢掉了领土,赔了很多钱,自己的东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今后几代人都要跟这个对手拚死搏斗。
以史为鉴,中国必须在中小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决地批判自由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
德国人正是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才促进了经济的突飞猛进。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再生产。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缩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的过程;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是一种无限的永恒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生产新的知识,新的生产力: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通过科学研究也能生产新的知识,生产力,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应用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学习德国的经验,重视教育的发展,从而推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范文五:德国的森林教育
在这里,没有雾霾,没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没有经过化学方法消毒残留的水。这里只有百年原始香樟林,高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不用化肥、不施农药、不喷除草剂而清甜爽口的蔬菜和干净无污染的井水……。在这里,课堂变天堂,石子、小草、树木、农具等作教具,天地当讲台,喜悦是老师,可以玩玩泥巴、看看蚂蚁搬家……孩子们在森林学校里每天感恩着森林带来的绿色,感恩着河流带来的清澈,小鸟儿的歌声和舞蹈,孩子们就在这里健康成长,享受着幸福的人生。南宁伏羲学雍国学森林学校位于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四塘社区。占地138亩,农庄北边凤凰谷景区溪流从北向南环绕而过;东边山坡是南宁方圆100公里范围内仅存的原始森林百年香樟林,溪流和森林之间环抱着57亩国家一级农保田。依山傍水,郁郁葱葱,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森林学校内设森林教室区、原始森林药用植物园区、农耕体验区、民间手工艺体验区、动物养殖观察区、户外运动区、静心养生区、露营度假区等。学雍伏羲国学森林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吸收佛家、道家文化精髓,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海纳百川,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己任。開設有經典導讀、琴棋書畫、中醫養生、靈性繪畫、體能訓練、民間藝術、農耕體驗、靜思語教學及自然農莊親子活動等課程,全面鍛煉孩子的能力。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作应有的贡献。教育使命:返璞歸真 · 培育棟樑教育願景:與經典同行 · 伴孩子成長 · 享幸福人生價值觀:博學 · 康宁 · 厚德 · 自强學校校訓:學而時習 · 上善若水 · 中庸之道 · 厚德載物教育總顧問:張衛東(國學教育專家、昆曲藝術家、北大國學社導師)为什么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森林式教育最早源于中国。我国古圣先贤,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老子在《道德经》就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代的森林式教育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理论基础是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的教育,使教育和人的各阶段的发展相和谐。20世纪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创造性的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目前森林式教育实施得最好的是德国。目前全德国已有森林学校(含幼儿园)超过1500个。在这些森林
学校里,孩子们学习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在自然中启发孩子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意识,在自然中感悟智慧收获成长。爱因斯坦曾在演讲中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只是拥有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罢了。”他并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的童年学习经历在许多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看来就是一个差生,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差生”,成为了科学发展历史里的一个泰斗。也难怪8200万人口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在中国,多少品学兼优的小学生,本应该是天之骄子的他们,往往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堕落,这种现象并非是偶然。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里,繁重而机械的学习任务,生搬硬套的知识,考试时偶尔的挫败感,都在无时无刻增加他们的厌学心理,而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各种学习天赋,好奇心,想象力,逻辑思维,思考能力等等,都在他们的学习历程中消失殆尽,最终即使辛苦地拿到他们想要的毕业文凭。德国推崇的森林式教育理念,并非拥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在他们国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仅仅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么一句看似雄心勃勃,旨在把中国孩子培养成世界精英的话,却让多少中国孩子赢在起跑线,栽倒在半路。森林式教育的开展主要在户外,与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不同,孩子们在户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的自由。当对自己所在的林地渐渐熟悉,成人便鼓励他们开动所有的感受能力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学习。因为学习者具有个体差异,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有综合性和分析型,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等多种认知和情感的差异。学生在户外,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可以选择独立探索,与同伴共同研究,或者在成人的帮助引导下解决问题,或者观察同伴来进行学习。自然环境充满了软性吸引力,能够适度的激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但还留有反思的空间。 2. 森林式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主体 在森林式教育中,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与国家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只不过所有的目标被放在不同的环境下。这对于在课堂环境下难以同化知识的孩子尤其重要。往往孩子们收获的会比原先计划的多的多。因为孩子们在成人的鼓励下发展内在的学习动机,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尊重,成人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从事学习和锻炼。森林学校,顾名思义,把学校建设在景色怡人、群山环
抱的森林旁。四周碧绿葱翠,一眼望去是满眼绿色的树的海洋。在森林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的神奇。孩子玩得开心且没有心理压力。从小开始培养他们体验森林、保护环境、亲近自然的意识,让他们在开放、广阔的森林里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整日在森林里活动。累了,他们可以躺到由树桩和树枝做成的“沙发”里休憩。黑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葱郁的黑森林。在森林学校上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很少和人吵架打斗,而且不易生病。在德国,专门开设有300余所森林幼儿园,招收3岁-7岁的儿童,从幼年开始培养他们体验森林、保护环境、亲近自然的意识,让他们在开放、广阔的森林里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整日在户外活动。累了,他们就会躺到由树桩和树枝做成的一个巨大“沙发”里休憩。黑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葱郁的黑森林;在日本,以“青少年自然之家”为平台,以森林体验为纽带,针对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及相关者开展了诸如自然体验、环境教育、厌学学生教育、残障儿童教育等活动。目前,这样的“青少年自然之家”在日本共建有28所,几乎遍布全日本。亲身的体验,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归属天性,找到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也激发了人们对森林的热爱之情,增强了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的理念正在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内心。■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似乎已经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教育这种活动?我们把教育限定在接受学科知识这一领域与层面里,却忽视了教育的存在首先是为了使人更好地生存,而要更好地生存必须开发人类自身的生命潜能!我们的教育已经远离自然,远离生命的本能,是建立在个人意志堆砌起来的一堆制度与转瞬即逝的物质世界之上的,就如同建立在一团泡沫之上一样,因此,我们的生命与生存都是如此的脆弱,所以我们徬徨,因为缺乏安全感。德国森林幼儿园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如何回归到它的原点上。德国一个寒冷的11月早晨,柏林以北卡罗镇的一个郊外林区里,一群三四岁的孩子正围坐在篝火旁,唱着歌做游戏。这不是哪个幼儿园突发奇想的野外体验,而是孩子们再平常不过的课堂学习。这类幼儿园被称为“森林幼儿园”,目前全德国已有超过1500个,并逐步向英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扩展。“在森林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的神奇,孩子玩得开心且没有心
理压力。在森林幼儿园上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很少和人吵架打斗,而且不易生病。■德国“森林幼儿园”:男孩跳水坑女孩做花环 最近,我在德国看到森林幼儿园,它让我相信了对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没有什么不可能。 德国人从小就要在孩子心中埋下对大自然热爱和珍惜的种子,这是森林幼儿园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德国,森林幼儿园大概有700多所。 弗莱堡的森林幼儿园就在小镇边上的森林里,离城市很近。穿过一条绿树成荫的石子路就来到了幼儿园。其实只是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空地上铺满了落叶、碎木块,一间汽车形状的小房间既是教师办公室,也是孩子们的庇护所,这是幼儿园唯一的建筑。空地周围是参天大树,为幼儿园遮挡风雨。 孩子们正准备早餐的欢迎仪式,欢迎仪式上会点燃蜡烛唱歌,小朋友会把一面小旗帜插在幼儿园入口处,告诉人们:请等等,我们在做仪式,然后清点人数。这个欢迎仪式是不允许被打搅的,他们一直这样坚持着这样的仪式。接着孩子们围坐一起用餐,他们的凳子是一圈固定好的木桩,每个小朋友坐一个木桩,没有餐桌,自己拿着点心吃。即便是这样,幼儿园也要尽可能让孩子遵守进餐礼仪,集中精力安静地用餐。餐点都是家长[微博]为孩子准备的水果、蔬菜和面包类的健康食品。 用完早餐,孩子们就跟着老师走进森林里活动去了。森林里的活动都由孩子们自主选择,老师很少主动为孩子选择游戏,游戏活动中如果孩子不提出要求,老师就不会主动提供帮助。女孩们去灌木丛里摘下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男孩子们则在跳水坑,因为前几天下了场大雨,地上有一些水坑,孩子们就从枯叶堆上跳进一个浅水坑,泥水溅到衣服上也满不在乎。有个孩子正在爬树,我很为他担心,就着急地让安格莱斯园长劝他下来,安格莱斯园长却淡定地说:“小朋友爬树,他自己能够爬多高,也一定能够自己爬下来,如果老师帮助他爬到力所不能及的高度,他自己就没法下来。”果然没过多久,那小男孩感觉到再往上爬就可能很难下来,就慢慢地爬下了树。 午餐时间到了。较大的孩子拿起小刀帮老师削树枝,较小的孩子则帮助老师捡拾地上掉落的树枝。生好火后,孩子们就围坐在火堆周围,老师先给他们发一些水果、坚果和饼干。接着就拿出一些昆虫的标本和图片,讲述昆虫的生命周期。孩子们一边享受着午餐,一边聚精会神听着昆虫故事。 森林活动时间是每天8点半至12点半。无论天气如何变化,出行计划都不会改变。只要温度高于零下28摄氏度,孩子和
老师们都在室外活动。只有遇到下大雨或是十分严寒的天气,老师才会带孩子躲进庇护所,给孩子们开展气候学、动物学、植物学的常识教育。 安格莱斯园长对我们说:“在森林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的神奇,孩子玩得开心且没有心理压力。在森林幼儿园上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很少和人吵架打斗,而且不易生病。在森林幼儿园成立的20多年里,没有发生过幼儿在户外摔断腿之类的严重个案。我们的意外伤害比在室内幼儿园少得多,因为我们没什么墙壁和地板,更多的是柔软的土地。”■德国幼儿园/学校的森林教育幼儿园的诞生地德国正在走上返朴归真的道路。虽然其它地方的学校和家长都在敦促孩子们尽早地读书、写字、接触互联网,以准备好应对全球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但德国的儿童们却在另辟蹊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零下28度也在户外德国卡罗镇的Pankgrafen森林幼儿园现有21个孩子,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他们都来到“教室”学习。这一天,北风刺骨,气温几乎跌破零度,面对记者的担心,园长索斯滕·莱内克笑了:“这根本不算什么,‘无论刮风下雨’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即使零下28摄氏度,我们也在室外呆着。孩子们从来没得过感冒。”在少数格外严寒的日子里,孩子和老师会钻进露营帐篷或木头建的小教室,暂时躲避一下。但莱内克表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户外活动。德国还没下雪,孩子们最近的学习主题是野外生火。尽管要接触火这样的“高危物品”,孩子们还是像学习其他课题一样,被置于“无王管”的状态。当篝火因受潮而要熄灭时,4岁的芬恩马上捡起新鲜树枝投进火里。其他小朋友也拿一些小树枝,拨弄火苗让它重燃。爬树想爬多高就多高即使有老师陪伴在旁,他们也会假装视而不见。“我可能不会事事插手,但我知道孩子们在哪,保证他们不会离开视线。”莱内克说,“大人不在场,能让他们更勇于去冒险。”到中午11点,老师给孩子们吃一些小点心。餐点过后,有些孩子继续在森林里游荡,有些则去爬树。孩子们想爬多高就爬多高。往上爬全靠自己,老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下来。奥兹老师说:“唯一一次有小朋友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父母在下面看着,而他想着‘爸爸会来救我的’。”事故远低于室内幼儿园德国森林幼儿园组织主席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表示,在他们成立的20多年里,没有发生过幼儿在户外摔断腿之类的严重个案。“我们的伤害意外比在室内幼儿园少得多,因为我们没什
老师们都在室外活动。只有遇到下大雨或是十分严寒的天气,老师才会带孩子躲进庇护所,给孩子们开展气候学、动物学、植物学的常识教育。 安格莱斯园长对我们说:“在森林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的神奇,孩子玩得开心且没有心理压力。在森林幼儿园上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很少和人吵架打斗,而且不易生病。在森林幼儿园成立的20多年里,没有发生过幼儿在户外摔断腿之类的严重个案。我们的意外伤害比在室内幼儿园少得多,因为我们没什么墙壁和地板,更多的是柔软的土地。”■德国幼儿园/学校的森林教育幼儿园的诞生地德国正在走上返朴归真的道路。虽然其它地方的学校和家长都在敦促孩子们尽早地读书、写字、接触互联网,以准备好应对全球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但德国的儿童们却在另辟蹊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零下28度也在户外德国卡罗镇的Pankgrafen森林幼儿园现有21个孩子,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他们都来到“教室”学习。这一天,北风刺骨,气温几乎跌破零度,面对记者的担心,园长索斯滕·莱内克笑了:“这根本不算什么,‘无论刮风下雨’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即使零下28摄氏度,我们也在室外呆着。孩子们从来没得过感冒。”在少数格外严寒的日子里,孩子和老师会钻进露营帐篷或木头建的小教室,暂时躲避一下。但莱内克表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户外活动。德国还没下雪,孩子们最近的学习主题是野外生火。尽管要接触火这样的“高危物品”,孩子们还是像学习其他课题一样,被置于“无王管”的状态。当篝火因受潮而要熄灭时,4岁的芬恩马上捡起新鲜树枝投进火里。其他小朋友也拿一些小树枝,拨弄火苗让它重燃。爬树想爬多高就多高即使有老师陪伴在旁,他们也会假装视而不见。“我可能不会事事插手,但我知道孩子们在哪,保证他们不会离开视线。”莱内克说,“大人不在场,能让他们更勇于去冒险。”到中午11点,老师给孩子们吃一些小点心。餐点过后,有些孩子继续在森林里游荡,有些则去爬树。孩子们想爬多高就爬多高。往上爬全靠自己,老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下来。奥兹老师说:“唯一一次有小朋友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父母在下面看着,而他想着‘爸爸会来救我的’。”事故远低于室内幼儿园德国森林幼儿园组织主席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表示,在他们成立的20多年里,没有发生过幼儿在户外摔断腿之类的严重个案。“我们的伤害意外比在室内幼儿园少得多,因为我们没什
么墙壁和地板,更多的是柔软的土地。”教育专家认为,户外教育令孩子们更强壮,另外他们对外界的理解能力比其他小朋友深刻得多,他们上学后会更自信。幼儿园的故乡福禄贝尔教育主张的回归森林幼儿园的兴起是对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的教育主张的回归。150多年前,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他一向主张,孩子们应该在大自然中玩耍,而不应接受过多有关数字和字母的练习。森林幼儿园也是环保和消费意识极强的德国现代社会的写照。上个世纪丹麦的一个社区最先创立了一所森林幼儿园,随后在90年代中期德国当地家长团体也开始设立此类项目。诺伯特·乎朋兹补充说,森林幼儿园也会适时地引入电脑。诺伯特是Freibur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也是德国森林幼儿园的倡导者之一。对于森林幼儿园的学术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一些欧洲研究者认为,比起呆在屋子里的儿童而言,森林幼儿园的孩子们运用想象力要更多一些,而且他们在集中精力和沟通方面也做得更好。虽然在森林里会面临危险,尤其是来自各种昆虫的袭扰,但是孩子们在空气新鲜的环境里生病的几率似乎更小。不过,研究也显示,他们的书写技能比较薄弱,在识别颜色、形状和大小方面也不够熟练。森林幼儿园的一天Idstein森林幼儿园的的老师玛格丽特·克鲁格和乌莱克·施纳尔每天早上都陪孩子们向森林进发。在那里,孩子们一起唱歌,嬉戏,有的甚至跳进了水坑玩闹,在大自然中随心所欲。爬树或者爬上圆锥形帐篷的顶部,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不久前一个下雨的早晨,8点刚过,在Idstein地势起伏的郊区,家长们开车载着他们的孩子到了一个泥泞的停车场。当时的温度只有华氏40度。一些孩子裹着厚厚的冬装,他们蹲下身子,对着一只蠕虫看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五个女孩和四个男孩迈着吃力的步伐走进附近的森林,然后停了下来,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51岁的克鲁格女士说,“早上好啊,太阳,虽然我们今天看不到你。”这时候,孩子们开始唱歌,然后玩一个兔子游戏。接着,他们又往森林深处走了几百英尺才停顿下来。孩子们尽情嬉戏,有的甚至跳进了水坑玩闹,有的在观察冬眠的蜥蜴,有的开始画复活节彩蛋。一个名叫马克西的女孩走到一边,拿着一把猎刀削起树枝来。另外一个孩子则用一根树梢搅和地上的泥浆,做出一块“巧克力-香草-草莓-草药布丁”。点心时间到了,森林幼儿园不鼓励孩子们在午餐前的点心时间吃甜品。孩子们
坐在原木上,嘴里大嚼着胡萝卜和坚果,这时候克鲁格女士开始给他们讲述蟾蜍的生命周期。一位叫本的孩子想知道,跟他们一起的一位北美访客是“西部牛仔还是印第安人”。随后,孩子们又开始跳进了水坑玩闹,围着一个临时搭起来的圆锥形帐篷嬉戏起来,还唱了一首复活节兔子的儿歌。五年前森林幼儿园成立以来一直负责Idstein森林幼儿园的克鲁格女士说,森林里非常安宁,不像是在课堂上。即便天气不好,也很少有孩子躲到森林里的拖车里去,那是用来作为极端天气的庇护所的。克鲁格女士说,没有孩子要过玩具。森林里有什么,他们就玩什么。而且在整个旅途中,除了偶尔的擦伤和淤青之外,也没有发生严重的事故。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森林幼儿园好。去年,法兰克福居民唐娜·帕斯内把儿子送到了一家森林幼儿园,但是据她说,儿子因为沾染虱类患上了莱姆关节炎,后来又导致脑膜炎,一度让他半张脸都瘫痪了。帕斯内女士说,我觉得森林幼儿园这个主意不错,但是,“有一次就够了”。现在她儿子上了一家室内幼儿园。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森林实验尽管如此,德国许多室内幼儿园每周都会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森林里旅行一次。德国家庭事务部的一位发言人表示,政府欢迎森林幼儿园,他们通常能与国有幼儿园得到差不多的地方政府补贴。东京农业大学教授IwaoUehara说,他一直尝试在日本也开设一家森林幼儿园,但是这个项目一直举步维艰。他说,除非有证据显示森林幼儿园的孩子们最后都能考上“名牌大学”,否则很难有人买帐。■成都译华外国语学校:引进德国森林体验教育一簇簇蔷薇环绕着栅栏,沿着美式建筑往前走,你会发现,幸运四叶草铺满了整个草坪,蝴蝶翩翩起舞,红色的野果子和野花夹杂其间,孩子们自在玩耍欢笑,鸟儿啾啾叫着……抬头望望,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立即扑面而来,仿佛来到一个如诗如画般的童话世界,令人向往,而这里便是——成都译华外国语学校。学校位于美丽的江安河畔,校园占地139亩,绿化面积达整个校园的75%以上,是一所集婴儿园、幼稚园、学前衔接班和外国语小学于一体,实施全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私立全寄宿制生态学校。近年来,学校引进德国森林体验教育,打造出一所专属于儿童的森林公园,试图让孩子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自由快乐成长。在这里有田园牧场、森林营地、高尔夫练习场、拓展训练区……来到译华的孩子都可以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环境优美占地70亩的森林绿地,每个孩
子拥有10棵树走进校园,正逢上课时间,来到森林公园的绿色草坪上,记者看见一位牙牙学语的小孩,在妈妈的陪伴下,迈着嫩步子专注地一步步往前走。他不时用小手轻碰四周茂密的四叶草,用力踩一踩柔软的泥土,或许,闻到了新鲜香甜的空气,小孩不由自主地“咯吱吱”笑起来,显得欢喜又舒畅。不远处,只见缓坡之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树林,郁郁葱葱,紫荆树、黄道木、银杏树、桂花树……这些品种繁多的植物,同时引来各种鸟儿的欢唱,让这里成为一个森林植物王国。\据校长曾光耀介绍,这片占地70亩的森林公园,在原有的绿化基础上,新增加种植了4000多棵树,原来美丽的译华校园里每个孩子平均拥有5棵树,现在每个孩子人均可达10棵树。她甚为自豪地感叹道,“放学之后,或者在周末,家长们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学校,而是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在树林间流连,如此尽情享受低碳生活,在大自然中探索、发现、生活,是译华孩子们的真实写照。”设施完备高尔夫球场培养绅士淑女,拓展训练区锻炼综合能力在这座天然氧吧般的森林公园里,还有一处约1万平方米的高雅洁净场地——高尔夫球场。除了专用的挥杆练习场外,这里还有格局完整的短杆布局,球场内的绿化、坡度构造和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高尔夫课程,从幼儿园大班起开始学习。此举目的何在?校长曾光耀解释道,学校以高尔夫运动倡导“礼仪、诚信、自律”的品质,让孩子们学会高雅、规范、谦让等品德,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绅士风度、淑女气质的优秀学生。为了让孩子们能阳光、健康、快乐成长起来,除高尔夫球场外,学校在森林公园里打造了多项素质拓展训练区,诸如,儿童沙地游戏区、野炊营地、养殖区、种植区、花瓣迷宫、攀爬游戏区、CS拓展区、深林游戏区、探险桥、游戏长廊等等。译华外国语学校正是通过这种与森林的互动体验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森林的感悟和认识,从小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自觉性。寓教于乐创造和谐人文环境,让孩子快乐地成长2011年,成都本地媒体发起了一场“寻找成都最美校园”活动,成都译华外国语学校便是获得此项荣誉称号的学校之一。经过十五年的打造,如今,译华外国语学校已经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进入译华的每一位孩子都会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让他们尽可能得到大自然的陶冶,得到专业特色课程的训练,从而逐步养成他们良好的个性,行为习惯和优良品格。\
至今,学校仍坚持实行小班化个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能力,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比如,采取“浸入式、生活化”的特色英语教育,用“浸入式”教学方法将“英语生活化”,通过听、念、说、唱、做、写、演、玩兼备的英语课堂进行教学,甚至举办“英语百花园”、“译华小小外交官俱乐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出愉快而又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浸润其中。同时,学校也践行着特色课程——译华学子幸福“六个一”,坚持每天一小时英语学习、一小时快乐阅读、一小时体育锻炼、一小时健康午眠、一小时兴趣培养,以及一小时自由活动。可以看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所大型全寄宿制小学和中国超大的寄宿制国际幼稚园,成都译华外国语学校,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打造儿童森林公园,为孩子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教育资源。而且,在吸纳世界先进教育方法中,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前行。(张世美)■“森林学校”:带城里娃去撒野▲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木工。 正在学习种菜的小朋友。 目前以娱乐为主 学习性有待加强 家长有赞有弹 文/ 记者霍泽凯 图/记者龙成通 近日秋高气爽,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郊外游玩。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回归,近年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自然体验活动。在佛山,除了前几年已经出现的郊野农庄、户外拓展外,现在还出现了所谓的“森林学校”。那么,这个“森林学校”究竟教些什么?它是新教育理念的实践,还是普通农庄的概念转换?记者进行了深入细致探访。 教什么? 种草莓、做木工、割稻子、捡树叶等农家活 上周日,记者到达地处高明西岸的一间“森林学校”时,午饭刚结束,不少孩子在大门附近的一个大沙池里嬉戏。沙池内有学校提供的各种小工具,包括小车、小铲等。孩子们玩得很专注。家长们在旁边看着。不远处,还有绑在树上的简易吊床、简易秋千、简易攀爬网。孩子们同样玩得不亦乐乎。 森林学校的于老师告诉记者:“今天来了三个亲子团,孩子分别来自幼儿园中班,小学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孩子和家长共两百多人。每团配一个森林学校的老师。”下午,小学四年级的团,开展了一场拔河比赛;小学二年级的团上了木工课后,到附近割稻子;幼儿园的团在木工课后,上山林里捡树叶。 上木工课时,主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发挥想象力,用锤子、锯子和钉子把一些木工材料做成自己想
要的东西。老师还从山上摘来锯齿草,讲述鲁班受锯齿草的启发,发明锯子的故事。做完木工后,学校提供颜料让孩子和家长们为自己的作品涂上色彩,然后小朋友拿自己的作品可以到老师处领取一份小礼物。 据该校负责人介绍,该校还有两天的亲子团,晚上在学校里露营。暑期夏令营和寒假冬令营一般为7天,主要招小学生,也是体验各种农家生活。 家长感受: 赞: 新鲜 简单 体验原始质朴的生活 铁军小学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蔡女士当时参加的是两天团。第一天下午二时到达,之后骑自行车、摘菜、煮饭、炒菜,晚饭后举办了篝火晚会,还有烧烤。第二天上木工课、之后是寻宝游戏、钓鱼,午饭后回家。 “现在城里的小孩,甚至大人,很多都不知道农活是怎样的。森林学校让小孩很有新鲜感。引导他们用简单的东西就能玩,自己动手去做,尽量发挥创意,学会观察自然。吃的也多是蔬菜,体验原始质朴的生活。”蔡女士说。 弹: 各种设施简陋 老师不够专业 而一位参加活动的家长的感受与蔡女士则有较大区别。阿成当时是跟着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参加一天团的活动的。“去之前,我看到行程表上的安排,对活动很是期待。但到了现场,我真的不满意。” 阿成说,行程表上说“穿越森林”,但实际上是一个小竹林,走了才两百米左右;吃饭10人一桌,6个菜根本不够吃;各种设施都很简陋,都不如普通农庄;一个老师带八九十人的团,根本应付不过来,还没有旅游公司的导游专业。 校长:日后课程会逐步深入 据“森林学校”的刘校长介绍,这里原是一个提供餐饮休闲活动的度假农庄。两年前被他们承接下来,打算作为自然教育的基地。另外还会利用周边及附近城市的自然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体验活动。 刘校长表示,这里目前提供的主要是初级体验,让孩子有个概念,老师也不会讲得太多,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根据目前的收费,也难以提供非常专业的课程。 刘校长也坦承,目前多只是一两天的团,娱乐成分更多一些,学习的成分偏少。将来希望能把学习的时间延长,让孩子们学习更深层次的技能,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认识大自然。 记者手记: 自然教育形式 需要积极探索 自然教育,起源于十八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卢梭。但时至今日,自然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实践体系。 目前在国内,多是基地教育和野外活动的形式。各地也涌现了一些自然教育机构。 在德
德国等西欧国家,近年兴起了“森林幼儿园”这种新的自然教育形式。从三四岁开始,孩子就去森林里上课,没有家长陪同,由老师带着,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在森林里宿营。 对于自然教育,家长的理解各有不同,希望也不同。有人希望让孩子处于一种相对原始的环境下去体验生活,有人希望它比普通农庄来得更有趣,更好玩。但自然教育采取什么形式,还需要人们积极去探索。■人本主义视角下森林式教育对我国初等教育的启示【摘要】森林式教育指在野外环境中,通过儿童、青少年的亲自动手的学习体验,提高和实现其自尊自信的激发性过程或实践。其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如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知情意结合的评价方式等对我国当前初等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森林式教育人本主义初等教育体验 一、森林式教育基本概念 森林式教育指在森林环境里,为儿童或青少年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以此来培养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种户外学习过程与实践。森林式教育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森林式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的教育,使教育和人的各阶段的发展相和谐。20世纪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创造性的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二、 森林式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森林式教育与我国传统的教学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很大程度忽视了学生个人需要,而森林式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 1. 森林式教育中认知的个性化 森林式教育的开展主要在户外,与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不同,孩子们在户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的自由。当对自己所在的林地渐渐熟悉,成人便鼓励他们开动所有的感受能力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学习。因为学习者具有个体差异,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有综合性和分析型,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等多种认知和情感的差异。学生在户外,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可以选择独立探索,与同伴共同研究,或者在成人的帮助引导下解决问题,或者观察同伴来进行学习。自然环境充满了软性吸引力,能够适度的激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但还留有反思的空间;相反地,城市的环境中充满了硬性的吸引力,它们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不留一点思考的空间,并要求直接的注意力来克服刺激。 2. 森林
式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主体 在森林式教育中,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与国家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只不过所有的目标被放在不同的环境下。这对于在课堂环境下难以同化知识的孩子尤其重要。在孩子们参加森林教育之前,教师,家长,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会开一个讨论会,确定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但往往孩子们收获的会比原先计划的多的多。因为孩子们在成人的鼓励下发展内在的学习动机,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尊重,成人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从事学习和锻炼。 三、我国初等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在当前,我国初等教育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这是众所周知的。虽然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的口号提出来很多年,人们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业压力依然沉重。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现行的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过于狭窄,现行的教育体系为人数庞大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取得“教育成功”的途径有限。在中国,只有取得高考的成功,学校和学生个人才能算是成功的。这样,就行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升学状况。虽然初等教育距离高考还有很远,但这是通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的起点,对于孩子未来的成功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上心,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要求孩子。 (二) 学生缺少体验经历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展翅起飞阶段”。思维和肢体都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而现代学校却要求孩子乖乖的坐在课桌前,学习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杜威说过“教育即经验的不断增长”,这其中的经验指的是直接经验。当然,间接经验也是不能少的。学生的学习当然以学习前人的经验为主,这可以避免走许多的弯路。但是学生本人的直接体验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直接体验就是让孩子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感受。只有经历过,学生才能深刻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如对于生命的理解,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小鸡的出生或蝴蝶的破茧而出。学生真切的体验感受到了,才能更好的融入认知和感情中。 四、启示与反思 (一)课堂“森林化” 现在的儿童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大部分都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如果将学生都带到森林或者野外进行学习,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校长、老师、家长等相关人,最好的途径就
是打造“森林式的校园”,使课堂“森林化”。 在校园中,设计者可以将空地都利用起来,多种些植物。对于一些老的校区,整体结构已经无法改变,可以选择见缝插针地种植花花草草。还可以让学生亲手栽种小树苗,让学生亲自照顾。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种植的树苗成活,会让他们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二) 教学形式“多样化”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人格,学校不能用同一个模子来塑造学生。而是要在保留他们天性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培养。森林式教育不仅为孩子提供了接触自然的机会,其与教育宗旨的契合,与传统学校的相互配合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我国的初等教育需要朝着这方面努力,尝试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借鉴森林式教育的实践经验来开发符合我国学生年龄特点,学习习惯的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森林体验教育为你敞开自然之门——探秘全国首家青少年森林体验中心站平衡木触摸森林花儿时钟师资培训许愿树踊跃发言在林区孩子眼里,森林是没有院墙的后花园;在都市孩子眼里,森林是充满冒险的绿色之旅;在黄土地上的孩子眼里,森林是别人故事里的伊甸园。虽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漫天黄沙,但缺林少绿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孩子从小就憧憬茂密无边的森林,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走进森林。近日,听说甘肃天水的孩子们在家乡就能到森林探险了,意外之余,很为他们感到欣慰。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的这个地方叫天水市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它是我国第一家青少年森林体验教育场所,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可持续发展教育”奖。它不仅为黄土地上的孩子们推开了一扇森林之门,更重要的是,它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绿色的种子。源自德国的“森林体验教育”1986年,“德国森林基金会”第一次使用“森林体验教育”这个术语。从那时起,森林体验教育开始得到不断的发展。森林体验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人们参与森林互动体验活动,加深对森林的感悟和认识,激发人们爱林、护林、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引导人们积极保护森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国首家青少年森林体验中心缘何落户天水?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张肃斌介绍说,中德财政合作生态造林项目在其他省份也有,项目剩余资金大多用于继续造林。在天水生态造林项目实施期间,甘肃省林业部门先后几次派出人员赴德国考察
学习,德国的森林体验教育给每个考察团成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甘肃省在2009年向德国复兴银行提出了在天水市建设森林体验教育中心的意向,经过双方多次研究、论证,确定了建设方案。从2010年初开始筹建到2013年5月13日正式运行,森林体验教育中心共投入资金854万元,其中,654万元是“中德财政合作甘肃天水生态造林项目”的剩余资金,200万元是天水市秦州区政府的配套资金。趣味横生的“森林教室”天水市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依山而建,主体建筑的造型是外方内圆,体现出“天圆地方”的这一理念,契合着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庭是一棵树,体现的是森林的特征,与展厅各展项相呼应,相互印证。整个体验中心分信息展厅和户外森林探险通道两部分。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森林体验信息中心的展项形式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重点突出了互动体验环节,几乎每一个展项都能让孩子们做一次难忘的游戏。信息展厅主体分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地上第一层为树干造型,以“立足天水、认知森林”为布展主题,从森林演变历史、现代森林里的动植物入手,普及“森林学”知识,运用现代陈列形式,融入科技艺术手法,将森林艺术贯穿其中,使青少年以更加直观的视觉探寻森林奥秘。地上第二层以“森林功能,弘扬森林生态文明”为布展主线,从全球森林文化、森林效益、气候变化等方面着手,激发公众关注森林、关爱生命的意识,倡导人与森林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地下一层以“人林和谐”为布展主题,以树根为主要设计元素,分储藏室、制作间、办公区等几部分,为来访群体提供利用森林产品制作的手工操作场所。险象环生的森林探险森林体验探险通道依据豹子沟的自然地势而建,是一个全长2.5公里环形通道。通道内设12个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的站点,依次是入口、平衡木、木质游乐场、探险区、野餐区、不同年龄的树木展示区、休闲区、鸟巢、诗歌与艺术、观景台、林产品展示区、土壤互动解说区。在探险过程中,中心的工作人员会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躺在树林里倾听,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种声音;用布蒙眼睛,触摸树林里的各种生物;让他们扮演植物的各个部分,体验植物如何从土壤里汲取养分,如何抵抗昆虫的入侵……森林体验教育中心副主任杨霞介绍说:“森林体验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让青少年在体验森林的过程中,对森林产生情感。区别于课堂教学,这种‘森林面前人人平等’的
教育方式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森林体验不是休闲游玩那么简单”甘肃省林业厅合作处处长连雪斌告诉记者,森林体验教育并不是建立一些游乐的设施供人们休闲游玩那么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培训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2011年5月以来,德国巴伐利亚州营养、农业和林业部派遣森林体验教育培训专家对天水方面的工作人员先后进行了多次培训,并提供了教材。天水市秦州区林业系统特地选调15名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专门从事森林体验教育工作。中心还邀请了林业院校和师范学院的教授,进行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树木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学习,森林体验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基本掌握了森林体验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可以独立完成带领不同群体进行森林体验教育活动,并可以对新加入的森林体验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森林体验教育的“天水经验”据杨霞介绍,在活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根据不同的来访群体,需求、知识结构等,制订不同的活动方案。对于学龄前的儿童,主要通过较简单的活动,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来感受森林,达到引起他们兴趣和教会他们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教育目标。对于中小学生则根据他们有积极性、喜爱动物、有极强的探知欲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为他们编排和设置一些既能和他们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又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对于家庭团队,则结合每个家庭成员的特殊能力,设置某个课题的集体学习,将儿童式的激情好奇和谨慎的成年人思维结合在一起,在玩耍和游戏中完成对某课题的学习并获得成就感和乐趣。经统计,2011年5月至今,森林体验教育中心已开展森林体验教育实践活动60余次,接待不同人群3000余人次。同时结合家庭活动、“三八”妇女节、冬季护林防火、“3.12”植树节、学校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开展了一些别有特色的森林体验教育实践活动。“将森林体验教育本土化”短短几年时间,天水市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给青少年提供了课外实践的平台和亲身体验森林的机会,激发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并辐射影响周围社会群体树立保护环境、造林爱林的思想意识,培养出了一批森林体验教育工作人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虽然我国的森林体验教育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方法简单,与人们的需
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懈努力,森林体验教育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杨霞建议,“我们应该借鉴德国森林体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编制我们自己的森林体验教育指南和教育规划,让更多的人来亲近自然,感悟认识森林,将森林体验教育本土化。”她还希望,今后能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作,深入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自然、科学、生物等课程与森林体验教育的关系,争取在当地将森林体验教育纳入学校常态化教学的一部分。■森林体验,带给你全新的生活体悟——森林多功能开发利用的现状与趋势解析日本八女山体验路径德国森林幼儿园英国猿林冒险北京学生在八达岭看镜子里的森林甘肃秦州“邂逅树木”森林体验福建飞跃丛林冒险乐园陕西秦岭小志愿者展示自己制作的树叶脸谱画森林空中游戏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森林公园巨型树塔马来西亚红树林森林产品体验,注重的是参与的过程,它能丰富你的人生阅历,也能拓展你的人生维度。正如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所言:“体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独有的、发自内心的、和生命、生存相联系的行为,是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发和体悟;它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代表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于森林多功能开发利用也是如此。作为回归自然、感悟生命的重要形式之一,森林体验以其清新自然的独特环境和积极参与的全身心感受,一经推出便受到游客的青睐。什么是森林体验?为什么要提倡森林体验?我国开展森林体验具有哪些优势?国内外是如何开展森林体验的?等等,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体验的世界。森林体验成为休闲时代的旅游新需求森林体验是依托于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通过引导人们调动自身所有感官来感受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与人类活动的各种关联,促进身心健康,激发人们积极主动参与森林保护,最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方式。它既是对森林旅游的升华,也是休闲时代下的旅游新需求。从目前世界各国和我国开展森林体验的项目中不难发现,森林体验的参与者涵盖了各年龄段、各类群体的成员,包括中小学生、青年户外爱好者、中老年养生康体需求者,以及残(智)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为什么人们对这项活动如此热衷?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森林
体验具有诸多益处:有利于弘扬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民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特别是对孩子及年青一代的环境教育更是如此,能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发挥森林的多重功能、提升森林价值,实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实现森林多功能利用的有效平衡;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环境教育机会和户外休闲体验,促进森林旅游向参与化、互动化、趣味化的体验经济方向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丰富森林旅游产品,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户外游憩需要。体验产品为你搭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由于森林体验带来的三大效益十分明显,世界各国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将森林体验方式不断创新创奇,现已成为世界森林多功能开发利用的热点和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有专家表示,森林体验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观光型体验产品、认知型体验产品和休闲型体验产品。观光型体验产品是森林体验发展最初始的体验产品类型,也是最大众、最初级的体验产品,这类产品较易进入大众的视线并被接受。当然,它不仅仅是观光旅游,更是对观光旅游的一种延伸,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形式上的扩充与升华。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巨型树塔,可以说开启了森林观光的新概念。高达44米的巨型树塔,围绕着3棵巨型杉树而建,斜坡蜿蜒向上,总长超过500米。在顶端的观景平台,游客可以观赏到森林的绮丽风光和辽阔壮美的山峰。而树塔的底部,还有一条与之相连接,长近1300米的空中栈道,它在树腰和树冠间游弋穿梭,给你带来探索与冒险般的感觉,并能更近距离的发现栖息在森林中的各种鸟类;在加拿大温哥华卡皮兰诺吊桥公园内,有一个能令人屏息凝气的旅行体验项目——“临崖之旅”。此空中走廊由一根根悬臂支撑,悬挂在花岗岩峭壁上,凌驾于卡皮兰诺河上空,引领游客穿过雨林植被,走进之前未曾开拓的公园景区。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学习知识、研究学术是认知型体验产品的特性,因而将教育元素融入森林体验活动是大势所趋。在这方面,德国、日本都做出了有益探索。在德国,专门开设有300余所森林幼儿园,招收3岁-7岁的儿童,从幼年开始培养他们体验森林、保护环境、亲近自然的意识,让他们在开放、广阔的森林里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整日在户外活动。累了,他们就会躺到由树桩和树枝做成的一个巨大“沙发”里休憩。黑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葱郁的黑森
林;在日本,以“青少年自然之家”为平台,以森林体验为纽带,针对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及相关者开展了诸如自然体验、环境教育、厌学学生教育、残障儿童教育等活动。目前,这样的“青少年自然之家”在日本共建有28所,几乎遍布全日本。休闲型体验产品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精神层次的需求,它能为游客提供参与休闲、康体、探险等机会。根据民众对产品体验的不同深度,又可将其分为森林保健体验产品、森林娱乐体验产品、森林运动体验产品和森林探险体验产品4种形式。在韩国,约有120处休养林,其设施完善,为市民周末度假提供了方便。在自然休养林中,原木建造的“森林之家”、自助宿营场、休闲文化会馆、野生植物园,以及可以享受山林浴和丛林文化体验的天然学习场等,这些设施低价甚至免费提供。由于自然休养林地处幽静地带,住宿的人相对较少,且住宿费用低廉,因而人气很旺。目前,随着休闲、体验人数的增多,人们必须通过网上预约才能获取体验的机会;在泰国清迈热带雨林中开展的丛林飞行户外活动,也颇受游客欢迎。林中没有带电类设备,完全靠人力绳索穿梭荡漾,周围是被誉为“天然活化石”的大型树蕨,还有各种生长在千年古树枝丫上的奇异兰花,亦有大如手掌的蝴蝶、色彩斑斓的小鸟,体态奇特的变色龙在你身边徜徉。这些滑行距离从30米长的飞索到长达千米的索道和百米高的垂直下降,都将是你此生最原始的一次滑翔经历。“大森林异体验”是未来旅游发展格局森林旅游产业,是依托森林资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系列设施与服务供给的总和,并与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结构形成多产业结合的综合产业链。可以说,发展森林体验是提高森林旅游品位、升级森林旅游产品的重要抓手,而我国也具有发展森林体验的政策、资源、市场和文化四大优势。在政策上,森林体验的发展特点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相契合,也符合丰富和完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森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要求;在资源上,我国拥有森林、湿地、荒漠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为森林体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市场上,每年我国森林旅游人数和旅游购物消费都逐年增长。森林体验的发展将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消费项目,满足游客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文化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森林体验的精髓是启迪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是引导健康的、文明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的文化,是对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森林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除了满足人们对森林
生态文化的需求外,还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基于这四大优势,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关于森林体验的探索。比如,中韩合作建设的北京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中德共建的甘肃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开设的户外拓展与丛林体验项目、福建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法国某公司合建的飞越丛林冒险乐园、陕西省筹建的多处森林体验基地等。亲身的体验,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归属天性,找到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也激发了人们对森林的热爱之情,增强了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的理念正在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今后,我们要根据地方特色推出具有地域性、特色性的森林体验产品,使各级森林旅游地共同形成‘大森林异体验’的格局。并积极推动成立森林体验工程研究中心、规划全国森林体验产品系列、推进森林体验标准化与制度化建设等多项工作。”对于中国森林体验的未来,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超提出了这样的设想。(本文图片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提供)德国儿童教育 中国的家长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这句话的科学性如何,至今也没有得到多少有力的证据去论证。而遵循这句话的思想,导致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长在几岁的孩子身上强加许多花样百出的学习任务,多少有点揠苗助长的意思。相反,德国的教育理念,恰恰和我们中国这个耳熟能详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而德国主流的学前教育体制,爱因斯坦教育体制就倡导这样一种思想,在学龄前,留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爱因斯坦曾在演讲中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只是拥有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罢了。”他并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的童年学习经历在许多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看来就是一个差生,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差生”,成为了科学发展历史里的一个泰斗。德国的儿童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如何激发一个孩子对他周围的世界产生好奇呢?德国的儿童教育工作者给出了一个平凡的答案:玩。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学龄前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德国的教育工作者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在学龄前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对周围未知的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无时无刻提出让大人捧腹的问题,并通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好奇——发现——思考——认知”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天性
也是学习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激发这一连锁反应的关键因素,就是“玩”。在学龄前的教育,德国的教育工作者,只需要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鼓励,而不用过早地进行一些知识的教育。 曾经有在德国从事儿童教育的研究人员指出:德国的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更注重学会如何在幼儿园里和年龄相仿的人相处,和小伙伴们寻找好玩的游戏,自己制定游戏规则,也鼓励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意识。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更注重的是“双语教育”、“艺术教育”、“诗词背诵”等等机械的教育方式,孩子在获得知识,得到大人的认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一样有满足感,有成就感,也许孩子们也能获得短暂的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但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也是十分不牢固的。获得的仅仅是家长的表扬,以及家长间的相互攀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的学习方法,带给孩子更多的是学习的厌恶心理,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也是中国教育体制下产生的“江郎才尽”,最终家长望子成龙的厚望也化为泡影。 德国的教育者们认为,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过早的教育,是在知识的传授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过早的让孩子接触系统知识的教育,只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和反抗的心理。爱因斯坦曾提到,学校的职能,应该始终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知识,应该是孩子自己通过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再根据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得的。德国的儿童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的礼物,而不是一种任务,这就是德国爱因斯坦的教育理念在儿童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多少品学兼优的小学生,本应该是天之骄子的他们,往往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堕落,这种现象并非是偶然。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里,繁重而机械的学习任务,生搬硬套的知识,考试时偶尔的挫败感,都在无时无刻增加他们的厌学心理,而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各种学习天赋,好奇心,想象力,逻辑思维,思考能力等等,都在他们的学习历程中消失殆尽,最终即使辛苦地拿到他们想要的毕业文凭,但也是一个爱因斯坦教育理念里提到的“有用的机器”,而非该教育理念追求的“和谐发展并独立思考的个人”。 德国,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他们推崇的爱因斯坦教育体制,并非拥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在他们国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仅仅是一种“自然而有效
效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么一句看似雄心勃勃,旨在把中国孩子培养成世界精英的话,却让多少中国孩子赢在起跑线,栽倒在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