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CH1 总 论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 :古希腊的含义,中国古汉语的含义。
经济学的产生 :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BC430— BC354)的《经济论》
(中国孔子 BC551— 47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BC384— BC322)的《政治论》
(中国孟子 BC372— 289)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
法国的孟克列钦(1575— 1622) (中国此时已明末清初)
《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 (1615)
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都、社会、国家的意见。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局限于流通领域。
威廉·配第:(1623— 1687) 《赋税论》
区分了“自然价格”与“政治价格”
两大贡献: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认识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两大误区: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
亚当·斯密:(1723~1790)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
贡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
注意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 生产耗费的劳动
误区:价值 混淆了耗费劳动与购得劳动 交换中购得的劳动
二元论
大卫·李嘉图(1772— 1823)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6年)
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
贡献: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认识到直接的活劳动和间接的物化劳动
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论述了工资与 P 的相对关系,说明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在工人与资 本家之间分配,有相互关系,是相对的。
提倡贸易自由 “比较成本说”
缺陷: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两大矛盾:劳动与资本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等量资本得到等量报酬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卡尔 ·亨利希 ·马克思(1818.5.5— 1883.3.14) ;出生于律师家庭。 《政治经济学批 判》 1859; 《资本论》 1867第一卷、 1885年第二卷、 1894年第三卷; 1905~1910第 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考茨基) ;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1820.11.28— 1895.8.5) ;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 《论权威》 1873; 《反杜林论》 1876~1878; 《法德农民问题》 1894
1、产生:
①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矛盾的展开
无产阶级的壮大
②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③重大贡献
在劳动价值论上,开拓性地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
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发展
①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列宁(乌里杨诺夫)
1870.4.22— 1924.1.21。生于知识分子家庭。
最伟大贡献: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② 约瑟夫 ·维萨里昂诺维奇 ·斯大林(朱加施维里)
1879.12.21— 1953.3.5 。生于农民家庭。
论述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③** (1893.12.26— 1976.9.9)
把马列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④**(1904.8.22— 1997.2.19 )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⑤**(1926.8.17. —— )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⑥**(1942.12. —— )
科学发展观
三、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1、萨伊
让·巴蒂斯特·Q 萨伊(1767— 1832)
出生于法国里昂大商人家庭
萨伊的“三分法” :政治经济分为生产、分配、交换,认为政治学物理化学一样 是实验科学,因此,穷人与富人的对抗是“愚蠢”的。
萨伊定律: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否认经济危机)
2、马尔萨斯 《人口理论》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76— 1834)与李嘉图同时代,出生于英国土地 贵族家庭,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22岁开始当神父, 29岁当教授。 人口论:二个前提、二个级数、两种抑制
地租理论:地租是自然物, “上帝的赐予” ,地租高不会影响资本积累,否认剥 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西尼尔 《政治经济学大纲》
纳骚·威廉·西尼平(1790— 1864)
“节欲论” :工人劳动、资本家“节欲”产生了资本
因此,价值是劳动和“节欲”共同创造的
“最后一个时论” :在 11个半小时的工人劳动时间中,最后 1小时创造了利润。 4、庞巴维克
1851— 1914 奥地利人 3次出任奥地利财政部长
观点
1、时差利息论 《资本实证论》 1888
2、批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体系的终结》 1896
庞巴维克指的利息、含利润、地租等
供求之间有现在和未来的差别
之所以有“时差” ,因为:对现在和未来结论的差别
现在物品与将来物品作为满足
人类需要的手段在技术上的差别
5、克拉克
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 1938年) ,生于美国,大学教授, 《财富的哲学》 (1885) , 《财富的分配》 (1899) , 《政治经济学要义》 (1907)
区分“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
边际生产力的分配论
b b
1
b
2
3
工资
工资的自然标准由 DC 决定 ,等于 AECD
6、马歇尔
阿弗里德·马歇尔 (1842— 1924) , 出生于英格兰银行职员家庭, 剑括大学教授, 《经济学原理》 , 1890年初版,后 8版。
均衡价格论
Or = 实际产量 Rd = 供给价 Rs = 需求价
7、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 194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年) ] 国家干预论: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货币学派和合理预期学派 △ 新自由主义诸流派
△ 新制度学派和激进经济学派
此外,还有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西斯蒙第;路易·勃朗;蒲鲁东。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
——物质资料生产
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2、生产关系四环节的相互关系 四环节的关系
四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产权制度(财产权利制度)
4、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基础
三、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是本质原理的生产关系
2、经济体制是运行层次的生产关系
§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一、任务
——揭示经济规律
——明确建立怎样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经济规律的含义
2、经济规律的客观生
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
一般经济规律
特殊经济规律
4、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特点
1、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发生作用
2、离不开人的经济活动
3、在阶级社会中的认识和利用受阶级关系制约
二、方法:
1、唯物辩论法
——根本方法 它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之上
运用哲学上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2、科学的抽象法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
(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发展性与曲折性)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历史的方法——事物发展的历史真实性
一般:逻辑符合历史
特殊:历史特殊性和曲折性
4、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
规范分析:回答“应当是什么” 、 “不应当是什么” “应当做什么” 、 “不应当做什么” “应该怎样” 、 “不应该怎样” 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 、 “不是什么”之类的问答 三、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明确经济运行规律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2、加强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3、从理论上掌握驾驭经济实践的本领。
◎思考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意义和根本缺陷何在?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4、论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Ch2 商品与货币
§1 商品(W )
一、商品经济
1、产生的条件
2、发展阶段
3、特征: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
4、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① 自给 → 交换
② 封闭 → 开放
③ 简单 → 扩大
④ 手工工具 → 机器
二、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使用价值
1、商品二因素
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是二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2、劳动的二重性
3、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个“正常” ;两个“平均” 社会总劳动中按比例的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劳动关系
① 什么是劳动生产率
②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③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④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反比关系。
⑤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4、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
①总体工人创造价值
②技术、管理劳动也可创造价值
③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可转移价值
§2 货币(G ) 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 G 的起源与发展
2、 G 的职能
3、信用与信用 G
①信用的形式
商业、银行、国家、企业、消费
②信用的作用(五种 P64)
③信用 G
银行券、存款 G 、电子 G
二、货币流通量
1、 G 的层次 P65
2、 G 流通量及其规律
§3 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 一、市场经济
1、含义
资源配置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2特征 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管理法制化
保障制度社会化
二、价值规律
调节
1、内容 2、形式 3、作用 刺激
分化
三、市场机制
1、含义 价格
2、要素 供求
竞争
风险
3、功能
组织协调
信息传导
利益分配
开拓创新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了解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为什么首先使用先进技术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否违背其内容?
4、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Ch3 资本和资本运动 §1 资本与 P 一、资本的含义、概念
1、定义
2、运动公式
3、特征:增殖性
运动性
返还性
G
实物
无形资产
三、剩余劳动与 P
1、剩余劳动的永恒性
2、 P 是剩余劳动在 W 经济条件下的表现
3、 P 的计算
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 4、影响 P ‘ 高低的因素 资本的构成及其运动状况 市场销售程度
5、 P 的分配
①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②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
③平均利润率规律是市场经济中普通存在的规律 6、 P ‘ 的发展趋势
①是一种下降的趋势
②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 P 量下降
四、资本积累与经营
1、扩大再生产需要资本积累
①扩大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特征
②资本积累是 P 的资本化
2、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积聚
集中(收购、合并、融资)
3、资本经营
①资本的生产性经营 证券投资
②资本的 G 性经营 投机
多头出资
证券无形资产
五、虚拟资本
1、定义:能定期带来收入,以有价证券表现的资本
具体表现形式:
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典型形式)
货币市场上的——商业票据(期票、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
大额可转让存单
2、特色:①上市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收入;②有增多的趋势。
3、与信用的关系
产生于信用,又促进信用发展
4、与实体资本的关系(对在统一关系)
①统一性: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反映(“纸制副本” )实体资本是虚拟
资本的基础)
②矛盾性:价格不受实体资本决定。 (而是由市场预期收入与平均 r ‘ 决
定) ,是相对独立的运动。
5、虚拟资本价格的计算
股价 = '
r 预期股息 =股票面额×预期股息率÷r 。 6、虚拟资本的作用
好:①扩大了直接融资的范围
②引发财富的虚拟化和泡沫经济产生
§2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循环
1、含义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实现阶段增殖,最后又回到 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的运动具有循环的特征
2、公式
G —— ?? P ?? W ‘ —— G ‘
3、阶段:
①购买 G—
②生产 ?? P ?? W ‘
③销售 W’ — G ’
4、职能:G 资本;生产资本; W 资本
资本循环
5、形式 生产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
6、条件
①时间上——继起
②空间上——并存
二、资本周转
1、定义
2、资本周转的时间
买
①流通时间
卖
劳动时间 物理 化学 ②生产时间 生物 设备保养 正常停工时间 节假日
劳动间歇
仓储时间
3、资本周转的次数
()周转一次的时间
一年 u n U = 4、生产资本的分类
①固定资本
有形
含义、特点、磨损 折旧费(一年) =
固定资本使用年限
固定资本价值 无形 劳动生产率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②流动资本
含义、特点
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一年中总资本周转次数 =预付资本总量 流动资本年周转总额 固定资本年周转总额 + 6、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①周转时间(次数)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固与流的比例)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资本的含义?
2、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加快资本周转有什么现实意义?
Ch4 竞争与垄断
§1竞争引起垄断
一、竞争的特征与功能
1、竞争的含义(P103)
是一种角逐
是经济利益的角逐
2、特征
①排他性 ②自发性 ③普遍性 ④强制性
⑤逐利性 ⑥风险性 ⑦客观性
3、分类 完全竞争市场 理论概括
寡头垄断
垄断竞争
内部竞争
按主体分
外部竞争
卖方竞争
按销售关系分 买方竞争
卖方与买方竞争
价格竞争
按销售手段
非价格竞争
3、作用
①实现资源有效配套——优化作用
②提高劳动资本 ③改进管理方法 ④实现供求平衡——平衡作用
4、过渡竞争的弊端
①引起资源的浪费
②扭曲市场机制
③损害生产者利者
二、资本集中的必然性
1、资本集中的必然性
①竞争因素(企业内部、外部)
②技术因素
③信用因素(股份公司)
2、垄断的必然性
①垄断的含义(P108)是独占
②可能性:科技的发展,管理的成熟
③必要性:资源利用的需要,保证企业利润的需要
§2不完全竞争市场 一、类型
1、按垄断领域分
a 、经济垄断 技术垄断
市场垄断
产品垄断
b 、行政垄断
2、按垄断的行为分
a、价格垄断
b、非价格垄断
短期售价协定
卡特尔
c、组织垄断 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
混合联合公司
3、按垄断程度分
a、完全垄断市场:独家控制资源;政府支持;技术独占
(实例不多,属纯粹的理论假设)
b、寡头垄断市场(几家垄断) (重工业、制造业)
竞争的结果;
技术应用的结果
供求关系运动的结果
二、垄断利润
1、垄断利润的实质
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提供
2、获取垄断利润的手段
——人为规定垄断价格
①垄断价格的内容:垄断高价、垄断低价
②制约垄断价格的因素:a 、 W 需求量; b 、 W 供给量; c 、成本
供不应求
③垄断价格的弊端:a
供过于求
b 、使价格失真
§3 有效竞争与反垄断
一、垄断不能取消竞争
1、原因
①没有取消 W 经济
②没有取消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2、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的区别
①目的不同
②手段不同
③主体不同
④内容不同(原先是单纯的产品,现在是科技、市场份额,售后服务) ⑤后果不同
3、垄断竞争的形式
①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竞争(非垄断组织受压制)
排挤中小企业;控制中小企业;掠夺中小企业
②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价格;非价格
二、有效竞争与反垄断政策
1、有效竞争——它排除了“非竞争即垄断”的两极观念
①判断标准:a 、竞争能自由展开
b 、规模经济能发挥应用作用
②具体要求
第一,短期 企业众多——能充分展开竞争——资本不易转移 ——适当的进出难度
第二,长期:具有潜在的竞争压力
具有替代品竞争压力
第三,工业生产经营多样化具备竞争性质:
(大企业通过生产新品进入他人行业——即资金难转移进入, 则利用已有行业的资金生产其他行业的产品)
2、政府对有效竞争的维护措施
①制定适宜于有效竞争的规则
a、进入规则(规定新企业进入标准)
b 、数字规则(限制资金总额防止过度竞争)
c 、价格规则(对相关价格进行规范与制约——如自然垄断产品)
d 、质量与服务规则
e 、设备规则(规定性能标准——到期设备必须更新)
②制定反垄断措施
a、保护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事先反垄断
b 、肢解垄断大企业——事后反垄断
c 、制裁垄断行为(合理排斥竞争者等)——过程中的反垄断
△各项反垄断措施均依法办事。
◎思考题:
1、简述竞争的特征与作用。
2、垄断不能消灭竞争的原因何在?
3、如何把握有效竞争与反垄断的界限?
Ch5 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资本及其运动
1、社会总资本的含义: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 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个资本的总和。 (p120)
2、社会总资本的特征
广泛性
系统性
3、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内容
生产消费
生活消费
预付资本运动
资本流通 剩余价值运动
流通
二、两大部类与三次产业的划分
1、两大部类与三次产业按社会总产品划分
社会总产品的含义 P121
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式 →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
2、三次产业的划分
①含义
②特征:实用性强
3、两种划分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①差异
理论抽象
方法上 现实概括
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
依据上 依据企业的归属
内容上 包括所有的生产和非生产部门
②联系
从价值上看:物质、非物质价值均可分为 C 、 V 、 M 三部分 从分类上看:服务可以分为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两大类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含义:总产品的实现含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两大部分 理由:(核心问题是社会产品实现的理由)
市场实现意味着生产过程的真正结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市场实现意味着价值运动的顺利进行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2 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实现条件
一、假设的生产结果
Ⅰ Ⅱ
二、交换过程(三次交换)
Ⅰ
Ⅱ
三、基本实现条件
Ⅰ(V + M) = Ⅱ C
四、引申的实现条件(两大部类各自的实现条件)
Ⅰ(C + V + M) = Ⅰ C + Ⅱ C
Ⅱ (C + V + M) = Ⅰ(V + M) + Ⅱ(V + M)
§3 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Ⅰ(C + V + M)>Ⅰ C + Ⅱ C
Ⅰ(C + M)>Ⅱ C
2、Ⅱ(C + V + M)>Ⅰ(V +
X
M
) + Ⅱ(V +
X M ) Ⅱ(C + M -
X
M
)>Ⅰ(V +
X
M
)
二、图解举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1500C + 750V + 750M =3000
Ⅰ 4000C + 400△ C + 1000V + 100△ V + 500
X
M
= 6000
Ⅱ 1500C + 100△ C + 750V + 50△ V + 600
X
M
= 3000
三、三次交换
① Ⅰ △ △ V + 500X
M
③ Ⅱ △ △ V + 600X
M
四、基本实现条件
Ⅰ(V + △ V + X
M
) = Ⅱ(C + △ C ) 五、引申实现条件
①Ⅰ(C + V + M) = Ⅰ(C + △ C ) + Ⅱ(C + △ C ) ②Ⅱ(C + V + M) = Ⅰ(V + △ V + X M ) +Ⅱ(V + △ V + X
M ) 六、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变动趋势
不同产业: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产业内部:传统产业 → 新兴产业 (科技含量低) (科技含量高) 2、生产资料生产优生增长(有机构成提高) 3、经济发展的比例平衡 4、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4 非均衡市场的均衡
一、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
均衡的含义(P131) :供求关系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协调一致的市场形势。 均衡是相对的,非均衡是绝对的。
价格均衡(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的一致性)
数量均衡(供求数量一致)
局部均衡(某种 W 均衡)
一般均衡(所有 W 均衡)
均衡寓于非均衡之中,均衡是一种趋势
二、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价格上升
卖方市场—— W 短缺
生产者有利
买方市场—— W 充裕——价格下降——消费方有利
◎思考题: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为什么?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4、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意义何在?
Ch6 收入与分配
§1 收入分配的内容
一、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
1、国民收入(NI )
含义:一年中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所生产的全部净产品。
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
表现:实物上:新创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价值上:V + M 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工业、矿业、农业、养殖业、渔业、建筑业 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邮电业
生产在流通中的继续:包装、运输、保管
为生产服务的:科研机构、饮食业
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生产劳动
2、国民生产总值(GNP )
含义:一年中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各物质部门的净产值
固定资产折旧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净收入
相当于:社会总产品 +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税金、利息 等构成的总收入
(社会总产品 + 非物质部门的总收入)
、部门法——各部门新价值汇总
计算方法:、支出法——新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卖出价格汇总 (通常都用此方法)
、要素成本法——企业成本加 P
△国内生产总值(GDP )
△ GNP 的理解要点
第一,是一年中最终产品的价值形式(库存也算)
第二,不含非交换消费品价值(如农民的口粮、住房等)
二、国民收入(NI )的初次分配
——在生产部门的分配
1、政府收入
税金、 P 等
2、企业收入
用于: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
3、个人收入
工资、利息、股息、知识产权等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必要性
经济建设支出
①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手段 科教文文化、行政、国防支出 转移支付支出
②银行 G 政策(r ‘ 再贴率等等)
③广开就业门路
四、消费和积累的关系
1、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比例的确定
2、确定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
①都增长,——靠发展生产
②价值增长与物质增长相适应
③内部比例关系要适当
§2 生产要素和财富分配
一、生产要素及其在财富中的贡献
1、生产要素的范畴——扩大的趋势
传统经济:土地、资本、劳动
19世纪末加入:管理或企业家职能
现代加入:技术、知识、信息、专利、品牌等
2、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必备条件
①使用价值(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生产要素
②生产要素(如技术与管理)影响 W 价值量大小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
1、财富(使用价值)由多种因素创造,应由多种因素分配
①劳动取得收入
②生产要素取得收入
2、财富的分配通过要素市场来实现
——价格决定收入
§3 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及其与分配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资源最合理的配置,产品对社会福利最大化。
2、帕累托最优状态
①商品分配最优(商品分配最优,不可能更优)——生产前
②要素分配最优(要素组合最优,不可能更优)——生产中
③消费与生产最优(消费者与生产者评价一致)——生产后
3、达到效率最优化的条件
①分配以市场为导向(中心)
②市场机制作用全面
③要素分配由市场决定。
二、公平及其与分配的关系
1、衡量经济上公平程度的计算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①洛论兹曲线的表达与含义
洛伦斯(兹)曲线是英国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不完 全竞争经济学》书中论述的,表达如图:
根据上图,划出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图(基尼系数)
纵轴:——衡量社会财富的 %
横轴:——从左到右表现由穷到富
②尼基尼系数的计算
基尼系数——绝对平等线与实际洛伦兹曲线
围成的面积(A ) :OFE
系数 = A÷(A + B)
③洛伦兹曲线的应用(国别比较贫实差别)
④政府影响收入分配关系的手段
福利政策(社会保障、最低工资法、最高工时法、环境保护、
食品法、医疗卫生法、住房、教育、文化建设等)
个人所得税(累进)
消费税
税收政策 赠与税
财产税
遗产税
△政府介入的弊端:鞭打快牛
三、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性
1、矛盾的客观性——由市场导向的分配性所决定
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品种不同
劳动力拥有的状况不同
市场机遇不同
2、有关“效率优先”的理由
——效率来自个人努力
工资上的平均主义,税收力度过大,保障制度过多等等,都会伤 害个人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效率, (课本举了社会保障太多的例子 P144 — 145 3点)
3、 “公平优先”观点的理由
①平等是天赋人权,应当保护,不能侵犯
②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起点不同,机会不均等,不能以竞争作为衡量人 均收入的标准
③市场本身不公平
存在垄断和非经济因素(性别、种族、年龄、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 歧视。 )
四、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1、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兼顾公平
理由: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做大了蛋糕,再言公平分配、
2、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侧重
西方国家:大危机时强调公平,大发展时强调效率 中国:计划经济时强调公平,改革开放强调效率
3、保护公平竞争的先决条件
生产要素正常流动;
消除市场准入障碍;
反对行业垄断和自然垄断;
消除就业中的性别、年龄、种族、宗教的歧视。
◎思考题: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生产要素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3、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Ch7 资本主义生产 §1 G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总公式 G— W — G ’
比较 W — G — W ’的异同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1、劳动力的含义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3、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及其特殊性
4、劳动力使用价值及其特征性
§2 剩余价值(M )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生产 M 的价值增值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①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家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手段,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
4、价值的形成过程
5、价值的增值过程
6、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二、不变资本(C )与可变资本(V )的划分
1、划分的依据
2、划分的意义
三、剩余价值率(M' )
有酬劳动 无酬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V M M '
§3 生产 M 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 M 生产
含义 图解
增加劳动强度属于绝对 M 生产 分析 绝对 M 生产的制约因素 时间因素 道德因素 绝对 M 生产的使用时间(资本主义早期) 二、相对 M 生产
含义 图解
获得相对 M 需要各部门普提遍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析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 M
M 生产与绝对 M 生产的关系 目的一致,超延长了劳动时间
绝对 M 剥削明显性,相对 M 的
隐蔽性
三、 M 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 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
◎ “总体工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社会进步使劳动复杂程度在提高) ◎ 首先使用先进技术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在现代发达国家中,工人的工作时间有所缩短,是否说明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程度在下降?为什么?
Ch8 资本主义分配
§1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格
劳动不能成为商品的理由:第一,劳动不可能在买卖前存在;第二, 劳动的买卖必然违背价值规律;第三,劳动作为价值的源泉,不可能成为 买卖对象。
工资表现为劳动价格的原因:数量与劳动时间长短挂钩;与劳动的 熟练程度挂钩;与劳动产品的多少挂钩;与劳动的质量相挂钩。 二、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货币工资、实际工资与相对工资 血汗工资制度、泰罗制与福特制
§2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W 价值三部分: W = C + V + M
生产成本(成本价格)两部分:K = c + v 在(C + V)转化成 K 的情况下:W = k + m 把 m 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m 转化为 p p 掩盖了 m 的来源
P ’ = C
m
v c m =+ M ’与 P ’的区别
’
影响 P ’变动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C 、 V ) 资本周转速度 对 C 的节省
二、 P 转化成 P
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 P
P ’ =
总资本
M
P = 预付资本 × P ’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 = K + P
W 生产价格不完全等于 W 市场价格 生产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的意义
§3 商业部借些资本和地租
一、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的含义 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利润数量的决定
不创造价值和 M ,只实现价值和 M 商业职工的劳动 同样分为必要和剩余两部分 二、借贷资本和 r
折旧费 借贷资本的来源:社会闲置资本 待采购的资本 待发工资 积累资本 借贷资本的对象:职能资本家
商业资本家 是一种作为 W 的资本 借贷资本的特点 是一种财产资本(是所有权资本实现“两权”分离) r 是 M 的特殊转化形式
P > r > 0
r ’ =
借贷资本
r
P ’ > r’ > O
银行 P = P
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推进器(也有副作用) 股份公司的产生是信用经济发展的结果
股票的特征,不返还性;流通性;风险性和收益性;参与性 股息是 P 的一部分 股价 =
r
股息
股价是股息的资本化 三、资本主义地地租 1、定义 2、基本形式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3、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的区别
4、级差地租Ⅰ表解(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级差地租Ⅰ表解:(地理位置不同)
5、级差地租Ⅱ表解(在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产生不同效益)
6、绝对地租表解
7、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农产品生产条件所决定
8、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达到甚至超过工业部门有机构成之后,绝对地租的来源为 垄断价格(农产品市场价格超过价值的余额) ,或来自对农业资本家 P 和农业工人工 资的扣除。
9、地价 =
' r
地租
10、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
11、地价是上涨的发展趋势。原因:地租是上涨趋势; r ’ 是下降趋势。
◎思考题:
1、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哪些资本家参与了利润的平均化?平均利润和生产 价格理论有什么重大意义?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地价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启示?
Ch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调节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 70年代至“一战”
(1870~1918)
第二阶段:“一战”~“二战”
(1918~1945)
第三阶段:“二战”~现在
(1945 ~)
二、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
2、上层建筑——应付战争和恢复社会秩序的需要
3、经济运行——克服大起大落经济波动的需要(克服经济危机)
4、国家竞争——维护民族利益的需要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一、形式
1、国有国营的企业——典型形式
产生途径 国家投资建立企业
国家收购私营企业
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企业(军工等)
企业分类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铁路、供电)
开拓性的高科技应用企业(航天、核能应用)
竞争性企业
科技进步使私人有能力经营
私有化现象经常发生是必然的 更深层次的经济企业 管理上需要引入私人竞争的机制 政治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国私共有共营的企业——重要形式
国有企业出售股份
国私共建企业
产生途径 国私企业合并
国家参股私人企业
国家企业出让经营权
产生原因:迎合国家和私人双边要求
联系国家和私人的有效纽带
3、受国家干预和影响的私营企业
订货
干预和影响的方法 资助
开辟市场
4、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与依法管制来调节经济发展方向和过程 财政政策
政策 货币政策
产业政策
反垄断
依法管制 管理公共事业
协调经济关系
二、实质——资本主义性质
1、各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2、各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被资本家所利用
3、各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体现资主义生产关系
§3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一、干预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有缺陷
1、保证社会秩序
2、规范企业行业
3、克服盲目竞争
4、调节收入分配
5、引导经济发展
二、调节的手段
1、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税收)
财政支出
2、货币信贷政策
利息率上升,货币量下降
再贴现率上升,货币量下降
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货币量下降
3、产业政策
制定产业政策
引导产业升级
4、收入政策
①工资——物价“指导线”
(工资、物价的上升不超过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 ②实现工资——物价管制
(有时冻结工资)
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
若工资超过政府的限制,加收个人所得税
若工资低于政府的限制,减免个人所得税
5、计划管理
三、干预和调节后果
1、推进结构优化
部门结构
产业结构
生态结构
市场结构
2、避免经济不规则波动
减轻危机程度
缩短经济周期
3、发展和应用新技术、新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建立现代产业
4、开展科技研究
5、引导经济方向
6、完善公共事业
7、调节利益分配
8、缓解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矛盾
◎思考题:
1、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2、分析各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的优劣。
3、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有哪些?它们各自能发挥哪些作用?
Ch10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1 经济全球的形成及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定义: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 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
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
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式
区域经济集体化向纵深发展
资源、环境等问题受到世界普通重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1、过程
与资本主义的跨国扩展同步进行
15世纪初——意大利为中心(从事国际贸易、威尼斯、热耶亚) 15世纪末—— 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
——葡萄牙为中心(里斯本)
16世纪中——荷兰为中(尼德兰)
17世纪— 18世纪初——英国为中心
18世纪末— 19世纪 欧洲为中心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美国为中心
2、原因
①科技
18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
19世纪下半叶—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动机、重化工业)
②跨国公司
③市场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方面(出现国际分工)
垂直分工
水平分工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与矛盾 一、实质
生产社会化的国际延伸——生产力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延伸——生产关系方面
二、影响
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利益丰厚
生产、贸易(交换) 、资本三方面的回报
2、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同存
①机遇: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消费
②挑战:自主性下降、利润损失、产业牵制
三、矛盾
1、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失衡
——出现“数字鸿沟” (技术数字、财富数字)
2、引发环境和生态问题
3、引发国家与地区之间新的矛盾和对立
4、引发企业之间的经济矛盾
5、引发经济弊端的全球性传播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国际协调 一、发展趋势
1、金融的作用加大
①证券市场作用强化(吸引资金)
②金融在财富分配上的作用强化(吸收存款与投机) ③国际货币作用强化(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
2、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3、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它在生产上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
在社会关系上模糊国家和民族界线
4、国际互联网进一步发展
——将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信息的提供可以做到:加强联系、提高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5、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6、经济风险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7、国家之间的对活与对抗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协调
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IMF、 WB 、 WTO 、 OECD
2、政府联盟的协调
欧盟
东盟
美洲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政府机构和官员协调
◎思考题:
1、试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中国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3、试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Ch1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基本矛盾
一、历史地位
具有历史暂时性
进步的一面:利用和发展了先进生产力——生产力方面
使农民变成了工人,剥削程度减轻——生产关系方面 推翻了个人专制、开放的民主生活——上层建筑方面 没落的一面: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对抗性
生产条件与实现条件的对抗性
(生产条件好、产品多;市场相对狭小、卖不完)
二、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 制之间的矛盾。
§2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资本积累
1、资本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
2、资本积累
实质、动因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两极分化)
1、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加
2、 P ’ 下降的趋势
三、产品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结构不断被创造出来,使原产品、原产 业、原结构不断被淘汰;
随之,人的关系也在创新中改变
原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就随产品创新而毁灭(创造性毁灭)
(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特提出)
§3、经济危机与经济波动
一、经济危机
1、表现
2、实质
3、根本原因
4、直接原因
二、资本主义生产同期(危机—萧紊—复苏—高涨)
1、周期各阶段
2、周期产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
3、对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的新成果介绍
①主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7— 11年)
②次周期,又称基钦周期(3— 5年)
认为在主周期内部有次周期(实际是同意朱格拉周期)
③库兹涅茨周期,又称建筑周期(15— 25年)
④长波周期,又称康德拉捷夫周期(45— 60年)
§4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过渡
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
生产社会化
资本社会化
管理社会化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人的条件
“总体工人”的形成与壮大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长与壮大
◎思考题:
从有机构成提高和经济发展事实的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Ch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经济制度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据和主要矛盾
一、初级阶段的提出和依据
1、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列宁:社会主义含: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 ** :
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
实践上搞了“**” 、 “**”有错误
改革开放后:
1981.6 11届 6中全会《决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2.9 12大肯定“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
1986.12 12届 6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大(1987年)全面论述了“初级阶段”
14大(1992年)作为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①公有制→社会主义
现代工业与落后工业并存 实现工业化的路还长 农业工业化水平低
城镇人口比例低
面临发达国家的压力
③生产关系方面
→存在着局部利益的冲突
④上层建筑方面
→民主法制不健全
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意识形态不够纯洁
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涨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 矛盾。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特征
1、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
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基本特征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公有制的经济
1、涵义
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占有 Pm 的所有制形式
2、构成
国有经济、集休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所有制:对 Pm 占有、使用、处置、收益权利和利益的总和,
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独资、合资;国家直接经营;国家间接经营。 ①所有制“形式”与“实现形式”
“形式” 、全民、集体
国有国营
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实现形式 合作制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承包制
②推进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
**语 很重要
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理由:
第一,推进股份能够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影响力和带动力。
2002年底,国有重点改制企业 3468家,总注册资本为 13304亿元, 其中国家投资 7710亿元。
绝对控股 50%以上
国家控股的形式
相对控股 50%以下,但能有效控制
(目前一般为 20%— 30%)
国家控股 = “四两拨千斤”
第二,推进股份制有利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可以退出一些前景“暗淡”的企业
流动性强 引导性强
可以进入一些前景“看好”的企业
第三,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 市场主体。
5、多种实现形式的特点
①多样性(承包、租贷??)
②交融性(实现形式与组织形式,经营形式交融)
③延伸性(向多种经济领域拓展)
△同一所有制可以不同的实现形式
△不同所有制可以有相同的或相近的实现形式
截至 2002年底,已有 3468家国有重点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近 80%。 2002年度,国家资产总值 15.46万亿元(1997年 12.5万亿,每年增加 23.7%) 。 2002年底,国家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 P2636亿元,比 1997年增加 2.3倍。 在美国《财富》杂志年度 500强企业深造中, 1997年中国内地只有 3家入选(其中 无工业企业) , 2002年则有 11家企业入选。
——《求是》 2003年第 21期,魏礼群文
范文二: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008NO.30
科教动态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王健(河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本文系统的讨论了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从其孕育到萌发,经历了初步形成,蓬勃发展,走向了如今的初步成熟。通过这一窥视,可以看出信息经济学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对于我国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可能给予的启示。
关键词: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08)10(c)-0021-02
1信息经济学从孕育到萌发
孕育信息经济学的史前期可以从20世纪年创立了信息论,维纳(N.Wiener,1894~1964)又将其拓展为通讯系统控制论,这些都信息经济学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施蒂的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信息经济的启蒙
思想可追溯到1918年,美国经济学巨匠凡勃
伦(ThorsteinBVeblen,1857~1929)在他
的《资本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知识的增
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来源”。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耐特(F.
H.Knight,1885~1972)在其著作《风
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阐述解决不确定性
的方法时,发现了“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
并注意到各种组织都参与信息活动且有大量
投资用于信息活动。他提出把“大量的公共资
金”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到信息活动中去,
被看作是有关信息的经济价值和商品性质的
早期研究,这种思想对于后来信息经济学科的
形成,有着启发和奠定基础的作用。1928年哈
特莱(R.V.L.Hartley)在《贝尔系统技术杂
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
首次把信息作为通讯领域的概念和术语加以
科学化,打开了信息通讯理论研究的大门。20
几年后,申农(ClaudeEShannon,1916~
2001)以其“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于1948
所谓走出去也就是选派一部分从事学生
就业辅导工作的老师以挂职锻炼的形式去企
业人事部门参与企业的招聘工作,熟悉和了解
从企业的角度如何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评估和
要求,以便在返校后再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时
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谓请进来也就是聘请企
业的人事经理担任学校的名誉教师或就业指
导顾问,由他们参与学生就业辅导工作必将会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市场化”的指导方向
研究生就业问题根本解决的最终突破口
在市场。因此,要紧紧围绕市场这个中心加强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在对研究生整体供求
形势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专
业知识、能力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预案,
同时要加强与本校的传统用人单位的联系,并
不断拓展新的用人单位,不断充实、完善用人
单位数据库,同时要建立研究生就业信息系
统,为研究生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创造搭
建信息平台。此外,就业指导活动要大胆引入
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理念,内容丰富、深
入、实用,形式新颖,贴近学生,适应社会需为信息经济学提供了技术理论基础。格勒(G.J.Stigler,1911~1991)于1961年随着在信息科学概念的产生和应用,以及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信息其在经济领域的渗透。上个世纪的50年代经济学”中提出来的,他提出了信息搜寻理末,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论,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1898~1977)在1959年发表了“信息经济学和工资以及其它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评论”一文,提出了最优信息系统理论,研究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了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问题,使用了信息经以研究。同时,日本学者宫泽等侧重研究了济学一词,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正式诞生。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信息系统的效至此,可以说是看到了信息经济学的萌芽。益和费用等问题,马克卢普(F.Machlup,1902~1983)则在1962年发表了“美国的知2信息经济学的初步形成识生产和分配”,提出知识产业与知识职业问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在随后的40题。阿克洛夫(G.Akerlof,1940~)在1970多年里,美国成为推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年研究二手车市场的失灵,提出了“柠檬”理知识时代大变革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影响到了论,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构成日本、西欧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经济初露端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倪。世界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均对信息经济学的思想启蒙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93信息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年~1970年是信息经济学的形成阶段。这一进入20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信息经时期的研究主要从具体应用和基础理论两方济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代表人物是美面展开,为西方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国经济学家杰克赫什雷佛(Jack基础。Hirshleifer,1925~2005)在1971年提出“信求,才能受到学生和雇主的欢迎,体现时代进变传统被动接受的“灌输”为主动参与的对步性和创新性。话交流,提升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网络传输的4.4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指导策略超时空性和形式多样性,扩大了就业指导的覆就业辅导工作开展的越早,其效果就越盖面,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好。在研究生入校初期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参考文献教育,并对其进行跟踪服务。可以在我们现[1]吕秀玲,张军,李学刚,等.根据研究生心理有的教育体系下,将就业辅导工作长期开展起特点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河来。这一点,在研究生教育中更加有其必要性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和可行性。例如,适当增强选修课程的范围和115~118.灵活性,以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兴趣和方向的[2]刘敏,金冉,许俊祥.从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培养;增加社会参与的实践活动,比如有关公与问题谈全程职前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司的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活动、校友的座谈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64~67.会、行业发展的报告会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社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4.5网络化的指导形式网络化就业指导由于以先进的信息化科技为基础,具有许多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能够为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充足的资源;网络的便捷性有助于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网络主体的平等性、网络交往的互动性和隐匿性,有助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2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O.30
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
息市场”理论,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证研究,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均的原因不Spence,1943~)在1973年提出“信号”理论。在于有形资本的多少,而在于无形资本(如知斯蒂格利茨(J.E.Stigliz,1943~)与格罗斯曼识、教育、信息)的差异。与此同时,英国经济(SanfordJ.Grossman,1953~)等在1976~学家莫里斯斯科特(MauriceScott)呼吁对1980年提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的“悖论”。信息、知识“必须单独投资”。曾因研究一般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rey,1914~均衡和福利经济理论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1996,)在1961年利用信息不对称性提出第二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投标法,莫里斯(JamesA.Mirrlees,1936~)J.Arrow,1921~),在1984年出版了《信息在此基础上于70年代建立了委托代理理论和经济学》论文集,把信息同经济行为、经济分模型,二人因从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析、风险转移联系起来,对信息的特性、成本论研究而同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信息在经济中的影响等问题作了开拓性
这个阶段,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大量出研究。
版,如美国马歇尔约维兹(M.Yovits)、日本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学的最重要增田米一、英国威尔金森(GeorgeWilkinson)发展前沿之一是信息经济学,并逐渐进入主流分别发表的《信息经济学》和美国保罗霍肯经济学而显示出一种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P.Hawken)的《下一代经济》等相继问世。在全球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波拉特1977年继承并发展了马克卢普的研发展的趋势下,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究,完成了《信息经济》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新的表现在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力两个信息部门的划分对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要素理论、边际效益递减理论、均衡价格理构作了详尽的测算分析,为信息产业结构方面论、规模经济理论、企业治理理论、通货的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引起了美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性理论国商务部的重视,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等,不断受到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审视,(OECD)所采纳。世界上相继有10多个国家并得以修正和完善;同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地区)和经济组织应用波拉特理论,或在对波建设和Internet的发展,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经拉特理论做适当改进的基础上,从而为信息经济问题的研究,国际信息贸易与其相关的投济测度比较奠定了基础。波拉特的定义方法资、金融等问题的研究,以及电子商务、数和指标体系用数量化的图景向人们展示了信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研究急剧增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客观存在。尽管信息经济长,并使信息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研究中所占学诞生的历史不长,研究领域也多限于某些侧比重迅速扩大。理论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面或局部问题,但它已显露出对经济科学发展经济学的区别日趋明显,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的特殊意义,并很快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经济观信息经济学的关系受到关注。美国著名经学科。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济学家瓦里安(HalR.Varian)教授现在已成为就列出了“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U谷歌(Google)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对于信息经ncertaintyandinformationeconomics)”条济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问题作目。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了很多研究,1998年出版了《信息规则:网络会议,标志着信息经济学在美国已成为一门独经济的战略指南》,2004年出版了《信息技术经立的经济学科[1]。此后,信息经济学首次被学济学》等多部有关著作和论文,“信息经济”[2]者正式地明确划分为微观与宏观两大部分,信“信息产业的经济学因互联网而改变”[3“网络]息经济学研究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时代的市场结构”[4]等。这些研究代表了近年
来西方学者从微观角度考察信息与网络技术对
4信息经济学的日趋成熟于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影响的一个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蓬勃发展信息而且,西方国家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也是非经济学日趋走向成熟。1980年以后,西方对信常活跃的,理查德.兰海姆(RichardA.息经济学的研究更是深入展开,“信息”一词Lanham)2006年出版了《注意力经济学》[5]一在经济学著作、论文中出现的频率日益提高,书,他以信息流注意力的稀缺性作为假设,研究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开展了信息经济学的研信息经济的风格和实质。
究,使得信息经济学成为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可见,信息经济时代使得每一位经济学家一个热点。1983年国际性期刊《信息经济学都难于摆脱信息问题对其研究的影响,有越来和政策》创刊,为信息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越多的经济学家参与到信息经济学有关的各国际性论坛。同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方面研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默(Paul.P.Romer)提出,应把信息当作一思(R.Coase)就十分重视信息对经济行为的种生产要素,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影响,他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认为信伯特(Robert)、巴罗(Paul)等人通过大量实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1994年22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科教动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3位研究与信息经济学有关的博弈论的学者纳什(J.Nash)、泽尔腾(R.Selten)、海萨尼(J.Harsanyi),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士莫里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瑞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阿克洛夫、斯彭斯与施蒂格利兹。在这一阶段,信息经济学理论开始日益系统化、逻辑化,有关专著与文集相继出版,各方面研究更加深入,并不断有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之所以这么迷人,这么激动人心,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历史上已经几度授予对其研究有杰出贡献的多名经济学家,逐步成为当前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界最为关注、探讨最多的领域,这在众多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也是少见的。表明信息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它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HALR.VARIAN.THEINFORMA-TIONECONOMY[J/OL].HTTP://WWW2.SIMS.BERKELEY.EDU/RE-SOURCES/INFOECON/.[2]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J/OL]HTTP://WWW.STUDA.NET/JINGJI/080327/15121920.HTML(2008-3-27,15:12:00).[3]王健.信息经济与管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7.[4]高红阳.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评述、反思与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6(1):17~20.[5]HalR.Varian.ScientificAmerican1995,9:200~202.[6]HalR.Varian.NewYorkTime2000.[7]HalR.Varian.UnderstandingtheDigitalEconomy[J].MITPress,2000.[8]RichardA.Lanham.TheEconomicsofAttention[J].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6.
范文三:工程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何为工程?
? 广义的工程是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作是工程,包括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如:211工程、“五个一”工程、安居工程、希望工程、扶贫工程、下岗再就业工程等。
? 狭义的工程是指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原理得以实现的活动,如:“三峡建设工程”、“神五”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
? 工程进行“定位”
一个方面是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角度所界定的工程: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科学是发现自然规律,讲求真善美,追求真理;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技术是发明方法,讲求技能、技巧,追求诀窍;工程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工程是按照社会需要设计、构筑与协调运行,讲求经济价值,追求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优化。
工程学范围很广,包括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等、、、、、、按照辞海对工程学的解释:工程学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它是由应用基础科学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发展而来的,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服务人类。
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的“链条”和“网络”中来认识工程和把握工程的定位。工程的实施,
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实现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社会。
何谓工程师 ?
英文“engineer”(工程师)来源于拉丁文“ingenium”(意为才能或创造力),早期的工程师是指制造或操作战争机械的人或设计防御工事的人。以后其外延内涵逐渐演变,至上世纪初,工程师就专指 将科学技术系统有效地运用到自然中,以创造财富的人。
工程师是连接科学和物质世界的桥梁。科学是认识物质世
界,工程是改造物质世界。
下面是一个网络上的笑话:
有一名古怪的科学家扣押了他的同事,他们分别是工程师、物理学家、数学家,他把这三个人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并在房间里留下充足的不同种类的罐头,然而没有提供开启罐头的工具。这样关押了一年后,这名古怪的科学家来到了关押三名同事的房子。
首先,他来到了关押工程师的房间,可是工程师已不在房间。工程师利用房间内已有的东西制作了罐头起子,利用罐头盒和食物做成炸弹,逃出了房间。
然后,他去了关押物理学家的房间,看到物理学家用把罐头抛向墙壁的方法打开罐头,正在吃罐头。再仔细观察,发现物
理学家正在通过计算把罐头抛向墙壁时最容易打开罐头的角度和速度,研究新的力学。
最后,他去了关押数学家的房间,看到数学家一个罐头都没有打开,已经饿死了。但是数学家已经解决了如何排列罐头能看起来舒服而且便于拿取的问题,还算出了罐头的体积、表面积等等。另外,他在证明下面的理论过程中死去。
定理:如果打不开罐头,我就会死去。
证明:如果我能打开任一罐头……
2. 工程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1·1 工程经济学的萌芽与形成(1887~1930)
如同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的出版一样,工程经济学正规的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1887年惠灵顿(Arthar M .Wellington)的《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的出版。
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惠灵顿认为,资本化的成本分析法可应用于铁路最佳长度或路线曲率的选择,从而开创了工程领域中的经济评价工作。工程经济(学)也从此破土萌芽了。什么是工程经济呢?惠灵顿认为,不把工程学简单地理解和定义为建造艺术是很有好处的。在他看来,工程经济并不是建造艺术,而是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
惠灵顿的精辟洞见被后来的工程经济学家所承袭。20世纪
初,斯坦福大学教授菲什(J.C.L.Fish)出版了第一部直接冠以《工程经济学》(Engineering Economics,1915年第一版,1923年第二版)名称的著述。他将投资模型与证券市场联系起来,分析内容包括投资、利率、初始费用与运营费用、商业与商业统计、估价与预测、工程报告等。与此同时,戈尔德曼(O·B·Goldman)教授在其著作《财务工程学》一书中提出了决定相对价值的复利模型。非但如此,他还颇有见地地指出:“有一种奇怪而遗憾的现象就是许多作者在他们的工程著作中,没有或很少考虑成本问题。实际上,工程师的最基本的责任是考虑成本,以便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即赢得最大可能数量的货币,获得最佳的财务效率。”
然而真正使工程经济学成为一门系统化科学的学者,则是格兰特(Eugene L Grant)教授。他在1930年发表了被誉为工程经济学经典之作的《工程经济原理》。格兰特教授不仅在该书中剖析了古典工程经济的局限性,而且以复利计算为基础,讨论了判别因子和短期评价的重要性以及资本长期投资的一般方法,首创了工程经济的评价理论和原则。他的许多理论贡献获得了社会公认,故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从惠灵顿到格兰特,历经43年的曲曲折折,一门独立的系统化的工程经济学终于形成。
2·1·2 工程经济学的发展(1950~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程经济学受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
影响,研究内容从单纯的工程费用效益分析扩大到市场供求和投资分配领域,从而取得重大进展。当然这与和工程经济学密切相关的两门学科的重大发展有关。这两门学科,一是1951年由乔尔·迪安(Joel Dean)教授开创的新应用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另一是战前就已存在,但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重要变化的公司理财学(企业财务管理学)。二者对研究公司的资产投资,把计算现金流量的现值方法应用到资本支出的分析上,起了重要作用。更重大的转折发生于1961年,因为乔尔·迪安教授的《资本预算》一书不仅发展了现金流量的贴现方法,而且开创了资金限额分配的现代分析方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程经济学(包括公司理财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决策敏感性分析和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等3个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德加莫、卡纳达和塔奎因教授。而提供投资分折和公司理财一般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则是4位先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Franco Modigliani)、马克维茨(Har-ry Markowitz)、夏普(William Sharpe)和米勒(Merton Miller)。德加莫教授偏重于研究工程企业的经济决策分析,他的《工程经济》(1968年)一书以投资形态和决策方案的比较研究,开辟了工程经济学对经济计划和公用事业的应用研究途径;卡纳达教授的理论重视外在经济因素和风险性投资分析,代表作为《工程经济学》(1980年);塔奎因教授等人的理论则强调投资方案的选择与比较,他们提出的各种经济评价原则
(如利润、成本与服务年限的评价原则,盈亏平衡原则和债务报酬率分析等)成为美国工程经济学教材中的主要理论。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工业和通用工程系主任J.L.里格斯教授(曾任世界生产力科学联合会主席)1977年出版的《工程经济学》可为其代表作。
近十几年来,西方工程经济学理论出现了宏观化研究的趋势,工程经济中的微观部门效果分析正逐渐同宏观的效益研究、环境效益分析结合在一起,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等宏观问题成为当代工程经济学研究的新内容。工程经济学已经从传统的项目方案比较、不确定性分析、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拓展到超大型项目评价、项目的区域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等内容。
2.2. 工程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第一种观点:从经济角度选择最佳方案的原理与方法
G.A.泰勒教授在其《管理经济与工程经济》中,认为工程经济与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进行经济决策,也即按经济准则选取最佳方案的学科,工程经济的主题就是为经济决策提供原理和技术方法。也就是,他认为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为从一组方案中选择出经济角度的最佳方案提供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
美国的堪萨斯州大学的布西教授在其《工业投资项目的经济
分析》中,他将工程经济与工业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严格区分,认为工程经济学是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而工业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则突破了传统工程经济学的范畴,它要研究“从总体上,什么方案对企业最为有利?因此,工业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的意义,是将局限于企业某个部门、孤立和缺乏远见的资金使用决策,转变为从整个企业出发的资金使用决策”。也即对那些相互竞争的方案,不仅要求它们为合理分配资源展开竞争,而且更要求它们为企业日益增长的总体利益展开竞争。这样一来,“为了解决这种资源分配上的竞争,不但要一对一地将待选方案做出经济比较,而且更需要找出企业的整体利益(通常指企业的总体净现值)最大的子集项目。这正是工程经济与工业投资项目的选择的最根本的区别。”
2.第二种观点:为工程师的经济学
无论是第一代的工程经济学惠灵顿、菲什、戈尔得曼,还是当代得J.L.里格斯,乃至L.E.布西,都或明或暗地认为工程经济学就是为工程师而准备的经济学,惠灵顿直接地将工程经济学定义为“使工程师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戈尔得曼这力诫工程师要考虑成本,追求最佳财务效率;里格斯则更直接写道:“工程师是规划者和建设者,同时又是问题解决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工程经济学涉及上述各项活动。、、、、、、工程经济学致力于解决经营水平和管理决策,遵从次优化原则,注意实现局部目标,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和细致分析,促使风险最小化。”
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经济学的具体对象就涵盖了工程项目规划、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投资决策分析及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决策问题。
但工程师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企业选择技术,作为为工程师的经济学却没有为工程师从经济、技术、社会相结合的角度评价、选择技术提供原理和方法。
3.第三种观点:研究经济性的学科领域(工程经济性工学观点) 日本学者千住镇雄、伏见多美雄教授和中村善太郎副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西方的工程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反思和新探索,创建了颇具特色的经济性工学。他们认为,不论是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为合理地运营发展,都以“经济性”为准则或尺度选择行为方案,基于经济性的分析称为经济性分析。但以往的经济性分析一直是在各种学科领域中相互孤立地研究发展,如管理会计、管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运筹学、质量控制、工业工程等学科领域均从略有不同立场、角度探究经济性,并发展出实用的分析方法。但从经济性的综合性应用角度观之,这些理论仍无法充分地发挥应有的实践效果。为此,他们开发出经济性工程学这样一门综合而实用的研究、分析、评价经济性的学科。 4·第四种观点:研究工程项目节省或节约之道的学科
我国学者任隆淯 、**鹏1987年出版了一本《工程经济》,该书被西南财经大学吴世经教授赞许为“国内同类出版书籍中较好的一本。”
与里格斯教授百余万言的《工程经济学》相比,任隆淯 、**鹏的《工程经济》以其实际的21万言之篇幅,自难望其项背,从而不得不将研究对象压到极致,仅仅研究“工程项目的节约即经济性”。更具体地说,就是“对拟议中的一个或若干个工程项目,从投资的财务和经济效果出发,运用事先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通过对同一工程项目的方案优选和最佳方案的可行性判断,或不同工程项目财务和经济效果的排队和最佳项目组合,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省或节约,从而为正确的工程项目决策(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介于工程学科与经济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应用性的管理学科”。
3。什么叫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它是经济学的原理在投资问题上,主要是与工程相关的投资问题上的应用。涉及工程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使各项工程活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一门学科。
在本门课程中,我们着重于项目的经济方面,暂不考虑有关工程设计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建一个民用客机----它并不关心怎样设计一个飞机或如何制造飞机,它关心的问题是:我们现在要建一个宽体民用飞机吗? 如果要建将花多少钱?市场需求如何?回收期是多少年?投资回报率? 其他:铁路定线、建筑物高度选择、买还是租机器(车、房)等等。不仅用于工程上,而且也用于我们的个人经济决策中:比如我应该贷款购房还是租房;工作还是读研还是出国?等等
经济学的主题是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关系到资本投资问题。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投资项目和进行经济效益的计算,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本门学科作为原理:为解决在工程实践中最可能遇到的经济问题而必须理解的方方面面。
4、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
我国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不懂经济,而研究经济的人员又不懂技术。客观上导致技术、经济两层皮现象存在,无法保证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
之一:据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专业的早期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工作后,设计了一种电机,技术上够得上一流水平,但因成本太高,价格太贵,在市场上却卖不出去。美国的教育家从这里找出了原因是学生不懂经济。后来就在这所著名的学校里成立了斯隆管理学院,对未来的工程师们进行经济知识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市场,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成本,以及如何使新产品做到既物美又价廉。
之二: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曾在1960年研制成功一种电子电话交换机,经过联机试验,证明性能很好,优于当时世界广泛使用的纵横式电话交换机。但是,开发出来的这种新产品并没有马上投入生产,其原因就在于成本太高,物虽然美,价却不廉。为使这种产品具有经济上竞争力,确能在市场上替代老式的纵横式交换机,贝尔研究所和西方电器公司组织设计师和工艺师们以低于纵横式交换机的成本为目标,设法降低电子交换机的成本。贝尔研究所的工
程技术人员经过三年努力,终于把电子交换机的成本降低到了纵横式交换机的水平,至此,西方电器公司的董事会才决定停止纵横交换机的生产,转而生产电子交换机。可见,如果要把工程设计付诸于生产,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仅有技术上的先进性是不行的。
之三:在美国和欧洲,许多人几乎同时有了生产带有发动机的车辆的想法,但只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把这个想法转化成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需要解决技术问题和价格问题。
如果你参观一个早期汽车博物馆,你会发现这些技术问题是许多独立工作的人用不同方式加以解决的。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底特律周围地区到处都是开发汽车的创新者——兰塞姆〃E奥尔兹(Ransom E〃Olds)、道奇兄弟(Dodge brothers)以及亨利〃福特(Henry Ford)。其兴旺景象一定颇像最近1/4世纪处于计算机发展中心的“硅谷” :激动人心的蓬勃生气、不断取得各种重大突破、到达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各式各样的汽车研制者从“空中浮现”的大量想法中吸取灵感。许多开发了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专业化厂商对他们也大有裨益:例如,新的合金可以使发动机更轻,而新的加工技术可以使马力更大、精度更高、设备更耐用。
一般认为,亨利〃福特最先认识到在合理的价格上生产汽车的潜在价值。在福特之前,汽车只是奢侈品,只有特别富有的人才买得起。他预见到了提供廉价运输工具的潜在收益。在1909年以900美元的“低廉”价格推出T型车之后,他仍然不断地削价——1914年降到了440美元,1916年降到了360美元。销售量从1909年的5〃8万辆直线上升到1916
年的73万辆,福特关于存在廉价汽车的巨大市场的预言应验了。
福特因为向大众提供廉价汽车的赚得数百万美元, 数百万美国人因为能够更容易、更便宜、更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而生活得更好,同时也为美国的上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促进了美国的经济腾飞!
之四:RFID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RFID系统无论是标签、解读器还是天线,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网络调查中,23.1%的被调查者认为新技术成本太高,42.3%的人认为高价格导致在这方面的投入太少。RFID无论是二战时用于识别战斗机,还是后来参与构建微软的“魔幻家居”,都不用考虑成本。但一旦要大规模商用,成本就必须降下来。RFID在单体低价物品上的使用就会导致成本陡涨,在牙膏、刀片、口香糖之类小物件上使用,甚至可能超过物品本身的价值。对应来说,条形码只要申请到后,就可以印刷到产品包装上,成本几近于无。AMR Research公司估计,仅为了满足沃尔玛的要求,普通消费品生产商就需要投资130万~230万美元。
? 一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与当时的社会需求与应用环境有关,但最终取决于它能够带给采纳者的利益,即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对于企业而言,采用某项技术最主要的目的不外乎两个:获得丰厚的短期利润、巩固或者谋求长期竞争优势。RFID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一直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
很多读工程的学生认为“有关钱的事其他人会解决,这并不
是我要考虑的问题”。事实上,任何工程项目并不是仅在技术上
可行就可以了,它还必须在经济上可行。普通的如:一个儿童三轮车既可以使用铝做骨架,也可以使用合成材料做骨架。一些人可能认为合成材料比铝更轻、更结实,应该选用合成材料,但是市场上很少有人会愿意花1000美元去买一辆儿童三轮车。你可能觉得稍有常识的人都会选择铝作为骨架材料。这个例子有点夸张,但是它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经济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不考虑经济性的工程通常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个项目(产品)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技术上是否可行,其二经济上是否合理。工程师设计方案时除了功能、性能,经济性也是重要指标。
? 工程经济学主要阐述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原理与方法;目的使学生系统了解工程经济评价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经济评价的基本技能。它为工程师提供了在经济上评估其决策及设计所需的工具。它能让工程师与商业的世界相互沟通,而不仅仅是技术性能与规格指标。
? 工程经济学科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懂技术,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人才。
5.国外开设相近专业的学校
近若干年来,国外不断有学校开设与国内技术经济学科相近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这里不妨略做罗列如下:
第一类,技术管理。开设这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主要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技术大学、
韩国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恩大学、瑞士洛桑大学、英国布莱德福行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穆尔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科利奇帕克分校、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等。
第二类,技术管理、创新与营销。开设这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主要有英国德拜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等。
第三类,工程与技术管理。开设这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主要有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等。
第四类,管理与技术。开设这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主要有美国伦塞勒工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
第五类,技术与运作管理。开设这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主要有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等。
第六类,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开设这一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主要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等。
美国45所大学的工程经济学教学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如下:
我国技术经济学科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经济学科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从1981年一些高校设立技术经济硕士点起,前些年全国有约50个硕士点,近年已达到近百个。从1986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博士点获得授权,近年博士点已由3个增至12个。目前设有技术经济博士点的高校及学术机构有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技术经济全国重点学科点由1987年的1个,增至2001年的2个。此间的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将技术经济学科更名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目前,在不少高校,技术经济学科的专业设置隶属各异。一些设在商学院,如中国人民大学等。一些在经管学院,如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一些在人文学院,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些部分的在人文学院,部分的在经管学院,如上海交通大学。也有在理学院的,如广西大学。还有在工程院系的,如一些机械类、建工类院校。应该说,各有各的道理。
范文四: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
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
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范文五: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 时间段: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 经济实践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充分体现市场经
济机制的作用;
? 代表人物及研究的主要领域: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穆勒:劳动经济增长理论、国际分工理论; 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等.
□ 宏观经济理论核心:
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
市场机制使劳动市场永远处于供求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市场会自动实现经济均衡;
政府不应该干预任何市场和经济活动。
二、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
? 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 经济实践背景:
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即市场不能自动均衡;
经济波动明显,即经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明显不一致,表明经济资源有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 代表人物及研究的主要领域:
瑞典学派: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不一致将自动调整经济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成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从而使生产具有周期性);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又称伦敦学派:代表人物有爱德温·坎南、罗宾斯、哈耶克等;
? 其宏观经济理论核心:
工人大规模失业是因为工人对工资和工作条件要求太高所致;
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投资过度引起;
利息率的自动调整能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货币数量只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而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
因此,不赞成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
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时间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 经济实践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经济增长下降30%,失业
率高达25%,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
? 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凯恩斯理论产生时期和凯恩斯主义理论形成时期:
A.凯恩斯理论产生: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称为“凯恩斯革命”
核心内容:
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所致;
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致;
政策选择:实行国家干预和调节;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理论的框架
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需求{ 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 收入
国民收 流动偏好
入和就 利息率{ (货币需求数量)
业决定 投资需求{ 货币供给数量
理论 预期收益
资本边际效率 重置成本
B.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形成:
?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希克斯—汉森提出“IS-LM”模型,着重解决收入变动影响货币需求从而也决定利率,而利率又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收入,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联系起来分析;
b.汉森—萨缪尔森的“加速原理”,阐述收入增加会通过消费影响投资,使引致投资增加,从而有利于国民收入增加;
c.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在生产技术不变、资本-劳动比例不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
d.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劳动比例可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 e.各种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现期收入、绝对收入和实际收入为函数条件的;发展的消费理论包括:杜生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f.罗宾逊等提出的开放型经济模型。
四、宏观经济学的演变时期
□时间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 经济实践背景:
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减弱;
失业问题严重程度下降;
但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经济增长缓慢;
财政赤字问题突出;
? 这一时期的演变分为两大派系,即坚持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和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或“新自由主义”: ? A.新古典综合派(又称主流经济学派):
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托宾、索洛、莫迪利安尼;
代表作: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有第13版);
? 核心理论和政策:
一方面应由政府实行需求管理,以实现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追求好的效率;
政策选择:强调政府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进行适时调节,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 B.新剑桥学派:
代表人物:英国的琼·罗宾逊为代表;
核心理论:
以凯恩斯的《通论》为基础,强调经济现象的不稳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将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溶为一体;
着重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如何变化问题; ? C.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
代表人物:包括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蒙德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及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核心观点:坚持理性人和市场出清假定,强调市场具有促使一个社会维持充分就业的作用,主张国家较少干预经济生活。
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通过“微调”来进行需求管理的政策,把反通货膨胀目标放在优先地位,认为货币在短期内是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政府应当并且能够实行的唯一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给。
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政策,认为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会创造需求,经济分析的着眼点应该是刺激生产,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刺激投资,促进储蓄,从而促进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经济人是根据理性预期作出经济决策的,而市场运作的结果是使市场得以出清的供求平衡。因此,一切宏观经济政策都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比货币主义学派更具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业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浪费或闲置,从而使经济总产出下降,社会总福利受损。因此,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deflator)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而达到的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