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可曾眷恋
可曾眷恋
包利民
眷恋,世间最动人的情感,眷眷地留恋,所有的美好心绪都找到了依托。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眷恋的所在,在这繁碌的世间,那便是一片只供心灵徜徉的乐土,也是无边无际的奔走中难得的憩息之地。
可是,许多人,都是在离开或者失去之后,才会眷恋。身处其中,却是茫然惘然,无知无觉,及至走过之后,回望,才会觉得有着当初没有感受到的美好,才会涌起怀念。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眷恋都是伴随着遗憾。时间久了,遗憾淡去,只留下最真诚的想念。可是不管怎样,只要心中还有眷恋的人,就没有在世事的风尘中完全麻木。
一次在朋友聚会中,有人介绍一个女子,一看之下,居然很有些面熟。忽然想起,她曾经在公交车上当过售票员。那时候,还是那种不是投币的很小的公交车,每天每天,那些售票员都很辛苦地在车上拥挤着,其中就有她的身影。提起往事,问她那时是不是很累很烦,她却说,觉得那时特别充实,每天看着人来人往,或者看车窗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街景,心里却是满满的欢欣。最后她还说,那些都与累不累挣钱多少无关。
也许,她的眷恋,更比我多了一份无悔,少了一份遗憾。想想我们自己,在身处某些境遇中时,可曾眷恋,我们更多的心情,却是烦恼、厌倦、疲惫、麻木,随波逐流,只是等着离开,或者是等着岁月把这一切变成美好的回忆。
所眷恋的在别人眼中不一定是美好的。有人会对故地的一棵柳树悠然神飞,有人会对山谷中一株未名的花儿念念不忘,也有人会对一段黯淡的际遇而时时心动,那都是属于自己的心绪,所眷所恋着的,只要曾经生长过刻骨铭心的故事,只要曾经留下过真实的感动,只要曾经走进过我们的眼中心底,那么,那就是我们心中的胜境,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是啊,那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抱怨,抱怨自己的处境,抱怨自己的生活,似乎没有可以怡然的种种,哪能生起眷恋之心。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往往成为多年后时常梦回的记忆。那么缺少的,可能只是一颗感动的心,不管怎样的际遇,总会有让们感动的点滴片段,如暗夜之星,闪烁着无尽的然冀。
所眷恋的也不一定是我们心中所热爱的。轰轰烈烈的梦想中的生活,固然会让我们豪情万丈,可是更多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过上梦想中的生活,所遭遇的,都是不被预料的种种。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从大学中走出,也曾踌躇满志,却是一再地跌落。后来在电厂
里开始无休止地倒班,黑夜和白昼交替着我的生活,每次上班,或清晨,或傍晚,或深夜,走在路上,心中都有着无奈与无力。这样的生活,会让我心生眷恋吗,
忽然想起,那个当过公交车售票员的女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热爱那份工作,可是我喜欢那份工作伴随过的生活。或许,我们常常混淆了生活与工作的概念,所以,觉得身畔没有可恋之事。其实,工作也只是生活的极小一部分,生活的广阔,总会有让我们流连之处。多年以后,我早已不在电厂里倒班,可是果然,心中竟生眷恋,非是为那份工作,而是为那段时光,那段生活。
所眷恋的也不一定非要长久拥有。有一个朋友,从小就痴迷于下象棋,也表现出了过人的天份。少年时有幸被明师看中,进了省棋院,成为专业棋手,她付出了那么多年的努力和汗水,也赢得了许多的荣誉。可是,正当别人都看好她,期望她创造更大的辉煌时,她却突然宣布退役,再也不会参加各种比赛。她说,我宁愿在以后一直一直地想念,也不要在日复一日地训练与比赛中,消磨掉那份热爱。
也许,对于所钟爱的事物,戛然而止,却是更长久的眷恋。
你可曾眷恋,对正在身畔消逝着的生活,
所以,我们眷恋,眷恋着过去,也眷恋着现在。而当无数个现在成为过去,两种眷恋的叠加,就是生命中最怡然的回味。珍惜眼前当下,就是最美的眷恋。
范文二:A.眷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12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小题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2分)
寄与(????)??????苏生(???????)
【小题2】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诗中表现出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分)
【小题3】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诗人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了家乡、长白山、黄河、_____? _、岭南、南海以及“那辽远的一角”的景象,联系历史,“辽远一角”是指______?? ___。(2分)
【小题4】再现景象时,作者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请分析并选择。(2分)
A.眷恋
B.痛惜
C.憎恨
D.热爱 E、赞扬 F、向往
①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
②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与一切希望?( ????)
【小题5】找出诗中一个用了比喻的句子,指出其表达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诗中有一处运用了对比,请你指出来,并说一说其表达作用。(2分)
阅读答案:
【小题1】寄与:给予、寄托等;苏生:新生、苏醒等
【小题1】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小题1】江南、延安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小题1】①B ②F
【小题1】像恋人的柔发,婴儿手中乳。 这两个比喻非常生动、贴切、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小题1】诗人安排了两个部分来展示“摸索”的具体内容。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诗人使用两套笔墨,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解析:
略
范文三: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理解附答案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理解附答案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码头还没有吊机的时候,那一艘艘船运来的砖块只能靠肩膀挑,挑夫是群外来的民工。那时,坐在码头边垂钓是我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便认识了他们。
有一天,一位来自四川的民工忽然对我说,想要条小鱼儿给儿子玩儿。他说差不多一年没见儿子了,着实想他,正好这段时间是农闲,便让妻子无论如何带儿子来一趟。
几天后,我见到了他的儿子,六七岁的样子,坐在码头上冲着他喊,爸爸,爸爸……他的脸像喝醉酒一样,挑着担子上码头时,每次特意绕到儿子身边,摸一把儿子的脑袋或者举起孩子在空中绕一圈。码头上断断续续地响着他儿子咯咯的笑声,他也跟着笑。
连接码头与船的是块窄窄的木板,他挑着沉重的砖头走在上面,眼睛却一个劲儿地望向孩子这边,好几次,他险些落入水中,身子左右摇摆好一阵才渐渐平稳下来,然而,他对儿子说,爸在给你跳舞呢,好看不?
年幼的孩子咯咯笑着点头,于是,他故意用腿蹬了木板几下,木板开始剧烈抖动起来,他也跟着上下晃动,豆大的汗滴顺着他的额头淌下,他应该不会忘记,几个月前,他的一位工友正是从这里连人带砖头掉入水中的。但他却更加使劲地用双腿蹬着木板。
几块砖头从担子里滑落,掉入水中哗哗响,一位工友冲他喊,你还要不要命呀! 他这才罢休,上了码头时,我清楚地看见他的腿在抖。
他却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摸着孩子的脑袋说,爸再唱歌给你听,他给儿子唱《路边有颗螺丝帽》,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他这么大年纪的人,这么粗的嗓门儿,那几首儿歌经他的口唱出来,居然也像模像样。他的儿子也奶声奶气地跟着学。
码头上,父子俩的歌声越飘越远。
他的妻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码头边,眼里含满笑,一曲唱毕时,我听见她问他,你什么时候学会唱歌了? 他便憨憨地笑,想娃了,就跑到附近幼儿园看其他孩子,我估计那里孩子唱的歌咱儿子也喜欢,就偷偷地跟着学,没想到还真学会了。他脸上的笑容越堆越厚,以后我就做咱儿子会唱歌的玩具,他想听啥我就唱啥。
他接着说,我还给儿子准备了“钢琴”呢,他说着,上下抖动肩膀,那根正被沉重的砖块压得弯曲的扁担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他说这一下是“哆”,那一下是“唻”……
看着他的背影,我的眼前渐渐模糊起来。我想,他的儿子,一定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
阅读训练
一、 “年幼的孩子咯咯笑着点头”这里用拟声词“咯咯”,你还知道哪些拟声词,写在下面。
二、 从下面这些词语中选择两个填在文中第五自然段的括号里。
三、 判断下列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相同的打“√”不同的打“×”
范文四:山月曾是旧时友阅读理解及答案
山月曾是旧时友阅读理解及答案
?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那月亮,有些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哪里比得上我故园那轮丰美而多情的山月呵,山月曾是我旧时友。
?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东边那座最高的山,名叫河里沟。群山若也是一户人家,有一道前门,肯定就开在河里沟。白昼是常关的,只有夜晚才会打开,那山月、山雾、山精灵,都是从那门里走出来的。山月升起,在山顶露出半边脸,然后是整个身子,最后轻轻一蹬,便飘向夜空。今夜窗前小城月,大不过一个盘子,记得旧时山月,足有一个箩筐大小。
?有时,有事,我在月夜归来。翻过村前黄泥岗,站在山岗上,看一轮山月。我若站得再高一点,也许就能摸到山月了,虽然还隔着一段距离,但我也能感觉到,山月是凉的,不是想象的那样冷,而是一种让人心平气和的凉。我想:如果赶在天黑之夜,攀上高高的河里沟,待山月升起,就可走到山月中去了。
? 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
?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南一团,北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
?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我打开家门,山月就照在我家门口。山月不言,只是悄悄地跟着我上路。
?每月,农历十五前后之夜,当然,最好是八、九、十月,村外的田畈上,夜已经很深很深了,没有人,没有野畜,也没有风来搅,那山月光,不断地倾泻在这里,厚厚地堆积起来,变得真的很浓很浓了。我真想挑一担水桶,拿一个木瓢,轻轻地,走到田畈上,站在一条田埂上,蹲下身子,像用木瓢舀水一样,把那些山月光舀进水桶。挑回家来,当作豆腐花,当作一种饮料喝。我还异想天开,要是有一种设
备,能把这样的月光再做加工,滤去其中大量的清光、冷光以及尘埃、杂质,也会提炼出类似奶粉一样的月光粉,它应该也是乳白色的,闪着一种世上少有的光泽。那样,不时,我就可以用水冲上一杯,也可加点糖,肯定味道鲜美,生津解渴,且富有营养。
?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去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我听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山里人,夜里,去偷人家的牛。牛偷到了手,走在回去的路上,这才发觉是个好月夜,他愈往前走,山月光愈亮,突然他害怕了,知罪了,最后终于彻底悔悟,又把牛送了回去。我相信这个故事不是编造。
?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蓬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
16.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17.. 纵观全文,说说题目“山月曾是旧时友”包含哪几层意思。(6分)
18..根据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但我也能感觉到,山月是凉的,不是想象的那样冷,而是一种让人心平气和的凉。
?我真想挑一担水桶,拿一个木瓢,轻轻地,走到田畈上,站在一条田埂上,蹲下身子,像用木瓢舀水一样,把那些山月光舀进水桶。
19..文章第?段写到“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第?段又写到“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两者矛盾吗,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6.结构上:描写“小城月”的胆怯、苍白引起下文对故乡山月的回忆。(3分)
(2)内容上:用“小城月”反衬出山月的大、白、亮和富有活力的特点,表现对山月的喜爱、怀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分)
17.(1)故乡的山月像朋友一样,给了作者许多美好的生活感受和人生启迪(2分);(2)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美好多情山月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3)体现了作
者对那种淳朴自然生活的怀念与向往(2分)。
18.(1)山月是冷静的象征,它能让人去除浮躁,保持心平气和。(2分)
(2)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山月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的物象,一个“舀”字,写出了月色的浓郁,月光的皎洁。(2分)
19.不矛盾(1发)。前者“不害怕”是从山月是我的朋友,它能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陪伴我这个角度来写的(2分);后者“害怕”是从山月光能使人阴暗心理暴露无遗这个角度来写(2分)。
范文五:追忆曾孟朴先生阅读理解及答案
追忆曾孟朴先生阅读理解及答案
?我在上海做学生的时代,正是东亚病夫的《孽海花》在《小说林》上陆续刊登的时候,我的哥哥绍之曾对我说这位作者就是曾孟朴先生。
?隔了近二十年,我才有认识曾先生的机会,我那时在上海住家,曾先生正在发愿努力翻译法国文学大家嚣俄?的戏剧全集。我们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我在民国六年七年之间,曾在《新青年》上和钱玄同先生通讯讨论中国新旧的
小说,在那些讨论里我们当然提到《孽海花》,但我曾很老实的批评《孽海花》的短处。十年后我见着曾孟朴先生,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
?他对我的好意,和他对于我的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的同情,都曾使我十分感动,他给我的信里曾有这样的话:“您本是……国故田园里培养成熟的强苗,在根本上,环境上,看透了文学有改革的必要,独能不顾一切,在遗传的重重罗网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终究得到了多数的同情,引起了青年的狂热。我不佩服你别的,我只佩服你当初这种勇决的精神,比着托尔斯泰弃爵放农身殉主义的精神,有何多让!”这样热烈的同情,从一位自称“时代消磨了色彩的老文人”坦白地表述出来,如何能不使我又感动又感谢呢!
?我们知道他这样的热情一部分是因为他要鼓励一个年轻的后辈,大部分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发过“文学狂”,也曾发下宏愿要把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品翻译成中国文,也曾有过“扩大我们文学的旧领域”的雄心。正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老文人,所以他对于我们一班少年人都抱着热烈的同情,存着绝大的期望。
?我最感谢的一件事是我们的短短交谊居然引起了他写给我的那封六千字的自叙传的长信(《胡适文存三集》,页一一二五一—一一三八)。在那信里,他叙述他自己从光绪乙未(一八九五)开始学法文,到戊戌(一八九八)认识了陈季同将军,方才知道西洋文学的源流派别和重要作家的杰作。后来他开办了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我那时候每次走过棋盘街,总感觉这个书店的双名有点奇怪,——他告诉我们,他的原意是要“先就小说上做成个有统系的译述,逐渐推广范围,所以店名定了两个”。他又告诉我们,他曾劝林琴南(林纾)先生用白
话翻译外国的“重要名作”,但林先生听不懂他的劝告,他说:“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他对于我们的文学革命论十分同情,正是因为我们的主张是比较能够“满足他的希望”的。
?但是他的冷眼观察使他对于那个开创时期的新文学“总觉得不十分满足”,他说:“我们在这新辟的文艺之园里巡游了一周,敢说一句话:精致的作品是发现了,只缺少了伟大。”这真是他的老眼无花,一针见血!他指出中国新文艺所以缺乏伟大,不外两个原
因:一是懒惰,一是欲速。因为懒惰,所以多数少年作家只肯做那些“用力少而成功易”的小品文和短篇小说。因为欲速,所以他们“一开手便轻蔑了翻译,全力提倡创作”。他很严厉地对我们说:“现在要完成新文学的事业,非力防这两样毛病不可,欲除这两样毛病,非注重翻译不可。”他自己创办真美善书店,用意只是要替中国新文艺补偏救弊,要替它医病,要我们少年人看看他老人家的榜样,不可轻蔑翻译事业,应该努力“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
?我们今日追悼这一位中国新文坛的老先觉,不要忘了他留给我们的遗训!
一九三三年九年十一日夜半在上海新亚饭店
(选自《胡适文集》)
[注]?嚣俄:指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
《追忆曾孟朴先生》阅读题目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这两句表现了曾孟朴先生为人的谦逊宽容,对待后学的热诚厚道。
B.“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
这句话表明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孤傲清高的个性。
C.第?段叙述曾孟朴先生写给作者的自叙传长信中所介绍的学法文、开办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等事迹,表明他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志者。
D.曾孟朴先生对开创时期的新文学“不十分满足”是因为新文艺园地缺少伟大的作品,缺乏伟大是因为多数年轻作家的“懒惰”与“欲速”。
E.本文运用顺叙的方式追忆了曾孟朴先生对年轻后学的奖掖、对革命文学的支持等事迹,塑造了一位谦虚、勤奋、真诚、刚正不阿的文人形象。
14.第?段引用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这句话的涵义;并
联系当下社会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6分)
《追忆曾孟朴先生》答案:
13.(5分)BE(B.“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的孤傲清高的个性”这一表述欠妥,“绝望”这一措辞过于绝对,他只是不愿对人谈文学,其自身的文学实践以及对文坛的关注始终未曾停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绝望。E.本文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而是根据“我”对曾孟朴先生的总体印象——“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来写:“刚正不阿”这一表述与文本内容不吻合。)
(评分标准:两项全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
14.(4分)(1)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这段话洋溢着对一位后学的褒扬,对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同情(1分),由此可见出孟朴先生为人的真诚,奖掖的热心和对文学与人生的真知灼见(1分);?直接引用所追忆人物的来信内容(1分),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1分)。
(评分标准:?能简要分析来信中的这段话的内涵,给2分:其中“褒扬”与“同情”,给1分:“真诚”、“热心”等,给1分。?指出是“直接引用”,给1分;?指出引用的表达效果,给1分。)
15.(6分)?“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这句话的涵义是:注重用白话翻译外国(西洋)文学重要作家的名作,以促进培养中国开创时期的新文艺,使之更伟大(2分)。?启发:文学(文艺)的创新发展需要有世界的胸怀(眼光),要善于借鉴、吸收外邦文学文艺的先进(成功)之处,以之为创造的源泉(2分);同理,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要使本国在这些领域有长足的发展,有更新的创造,也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应怀抱世界意识,本着“兼收并蓄、扬长弃短”的精神,大胆吸收,化为自身创造的源泉(2分)。
(评分标准:?能准确解释语句涵义,给2分;?谈启发,参照上述答案要点,酌情给分;若有其他理解,能从语句内涵出发联想,结合现实来谈,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http://www.0791abc.com/zhongkao/msfd/2014/0514/2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