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原文: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字词解释:?〔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徙倚〕徘徊。?〔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吊古〕凭吊往事。 登岳阳楼其一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
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赏析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
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范文二:登岳阳楼其一
《登岳阳楼 其一》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称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和语言美。
三、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是指公元1126年间,来自北方的女真族攻占当时北宋帝国的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县),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由于事年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
2、理解字词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迟:缓慢 横分:瓜分 徙倚:徘徊 凭危: 凭:靠着; 危:高处。
五、合作探究
3、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课堂检测
1、登临无处横分地, 2、,老木沧波无限悲. 3、运用双关手法,表现诗人忧国悲己的句子是
4、化用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句子是
2、“悲”在何处?
【师: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 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1)“帘旌不动夕阳迟”: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风霜”:明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范文三: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精品文档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
2、整体感知:找诗眼。明确:悲
1 / 10
精品文档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
板书:方法一 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 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黄昏秋天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夕阳 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三年多难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 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 理诗意 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烘托——悲情 C、 联想 ——诱发——悲情
D、 意象 ——表现——悲情
板书:方法三 抓意象 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从万里来游三年多难
2 / 10
精品文档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 思背景 探主旨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称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
3 / 10
精品文档
客登楼抒怀。
简介岳阳楼。
孟浩然,范仲淹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作者及背景了解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了解“靖康之变”:先请学生说说靖康之变,然后出示课件了解。
4、创作分为两个时期。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个学生朗读。
3、齐读诗歌。
4 / 10
精品文档
4、明确诗歌节奏。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齐声朗读。
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迟:缓慢
横分:瓜分
徙倚:徘徊
凭危:凭:靠着;危:高处。登楼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诗的内容描绘出来。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四、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1、找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5 / 10
精品文档
五、佳句赏析,拓展深化 1、请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写的精彩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赏析归纳:
“帘旌不动夕阳迟”: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风霜”:明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六、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归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七:回顾课堂,完成填写。
八、比较阅读:杜甫《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6 / 10
精品文档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
7 / 10
精品文档
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
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这个方面你还要钻研一下。
三、课堂助学
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这首诗歌,那我们现在就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要求,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内容。
1.诗歌虽然短小,但是也像我们学习的文章一样,包含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把自己在诗歌里找到的信息勾出来做好批注,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例: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登楼的时间;看到的景色;诗人的情感等。
2.小组讨论后,学生举手汇报所找到的内容,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
时间:夕阳下、日暮
地点:洞庭湖之东,长江的西面;三国时吴国和蜀国的分界 景物:挂着的帷幔一动不动;还有年老的树木和苍茫的波涛 事情:诗人远游万里,头发已白,经过三年的艰难才在这里凭栏远眺,回忆古人。
情感:悲。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去找,不要老是代
8 / 10
精品文档
劳。
3.同学们,“悲” 是贯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我们在课前一定都去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那大家知道这时候的陈与义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呢,
?学生可讲述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说明这时的陈与义正因靖康之变而逃难在外,生活颠沛流离;
?学生也可能会讲述这时候北宋已灭,国不能统一,家不能完整,诗人悲的国家的命运。
5.陈与义的这些悲,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呢,诗人是怎样借景舒情的呢,
这类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总结。
例:用不动的帷幔和夕阳来烘托心中的悲伤;诗人日暮时徘徊在岳阳楼;万里流浪肯定很苦,三年多难肯定很艰辛,所以悲;诗人头发已白,国家已破,所以悲??
教师点评、总结的关键:首联“东、西”两诗说明了人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宋从繁华转眼便灰飞烟灭;夕阳西下,岳阳楼上的帷幔和旗子一动不动,原来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十分惨淡;颔联借吴蜀之分,想到了国破山河碎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无奈徘徊;颈联用虚的万里和实的三年,写出了作者三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尾联情
9 / 10
精品文档
思沉郁悲壮,诗人已白头,吊古伤今,面对老木苍波,更加悲己悲国。
6.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的“悲”,板书: 景悲
悲 己悲 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国悲
7.在同学们动手动脑的交流学习中,我们理解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悲,最后请同学们听示范,跟读后再自读展示。
8.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诗歌深沉的意境。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这种独力思考、集体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课后学习任务安排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并默写本诗。
10 / 10
范文四: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北京市奶子房中学教案
撰写 教案人 课型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新授课
学科 总课时
语文 1
课题 第 1 课时
《登岳阳楼(其一) 》 所教班级 初二(3、4)班
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 难点 教学 手段
1.背诵默写,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多媒体。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宋) 由近景到远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对偶句: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语义双关: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第
页
北京市奶子房中学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导入: 以岳阳楼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简介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 19.72 米。 三、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 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 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 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 四、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 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 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 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 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 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 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 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本诗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 所以
精心打造,郑重其事。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 宏壮雄丽。 六、读书,识记字音:旌 jīng 徙倚 xǐyǐ 七、解释词句: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幌子) )不动夕阳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 分(瓜分)地,徙倚(徘徊)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靠着)危(高 处)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 (水)青绿色 )波无限悲。 八、内容理解: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 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2.“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3.“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 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 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4.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 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5.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 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第
页
北京市奶子房中学教案
6.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 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外衣,无限悲恨, 尽在不言中。 7.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 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 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九、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是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 山欲暮时。 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
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 年多难更凭危。 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十、留作业:背诵、默写。 十一、课堂效果检测题: 登岳阳楼(其一) 作者是 朝的 。 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 句子是 , 。 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 句子是 , 。 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 句子是 , 。 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 句子是 , 。
4.
第
页
范文五:登岳阳楼其一
登岳阳楼其一
登岳阳楼其一 学习总结一:
登岳阳楼其一原文,全文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由Www.DuanMeiWen.Com
整理]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文雅的游戏名字
登岳阳楼其一原文翻译对照,译文注释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形容冬天的词语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学习总结二: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能够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证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述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方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一样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
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那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此刻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最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刻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但是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那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因此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学习总结三: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两首。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那里指瓜分。
?徙倚:徘徊。
?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那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
含无限的伤悲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