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级政治经济学》第五部分
08政治经济学
组员:谢樾 贺中杰
谢樾完成内容如下:
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概念理解
二、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错误认识
三、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的正确解析
(一)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贺中杰完成内容如下:
三、生产与消费、生产与非配、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的正确解析
(二)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三) 、生产与交换(流通)的关系
四、结论
第五部分:生产的总体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统一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的总体也正是 这四个环节的统一。 同时, 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概念理解
(一) 、生产
抽象地说, 生产是人类凭借劳动手段而变化自然物的活动, 即人类使用劳动 力凭借劳动手段变换劳动对象的形态、 位置、 性质等等, 以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 活动。可是,经济学上的生产,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详细地说, 生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一定的生产力所表现的结果。 这也就是说, 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 生产的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相结合发生作用, 发挥力量的 结果。
我们从历史上看, 生产有原始共产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有古代社会 (奴 隶制社会) 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有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有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在中国还有新民主主义 社会各种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 又是社会的生产。 它是社会许多生产单位集合起来的 生产, 以至于各单位统一起来的生产, 许多生产单位, 都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部 分。 例如, 原始共产社会是以血族为单位, 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以古代庄园为单位, 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以封建庄园与庄园中的家族为单位,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上是以 工厂和农场为单位, 在历史上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 当然在自给自 足的经济里, 各个生产单位间没有联系, 但是如果彼此之间有了交换的发生, 则 各单位的生产也就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经纪上的联系。 这种联系愈密切愈发展, 各 个生产单位的生产, 亦愈形成着整个社会生产的一部分, 许多生产单位便结合成 为一个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的社会经济体系。
总之,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 生产都表现为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 改变 自然界的物质形式, 以适合人们某种需要的过程,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在任 何条件下, 生产又都是社会的生产, 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经济关系, 才能同自然 界进行斗争。生产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 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劳动,即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也改造自身。 人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 有 计划的活动。 第二, 劳动对象, 即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包括天然存 在的自然物 (如土地, 原始森林中的树木、 地下的矿石等) 和经过人类加工的原 料。 第三, 劳动资料, 它是劳动者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劳 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在任何社会生产中, 劳动者的劳动总是通过劳动 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二) 、分配
分配是指把社会产品分归社会或国家、 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活动, 包括作 为生产条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 以及作为生产结果的产品的分配。 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属于直接生产过程, 这一分配方式决定了生产的性质; 作为 生产结果的产品的分配性质也取决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的性质, 产品分配是
达到消费的必要环节。
(三) 、交换
交换是人们相互交换活动或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 它是生产者之间、 生产及 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桥梁, 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中间环节。 交换包括 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 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 在总 体上, 它可分为四类:(1)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 即劳 动者在分工、 协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 (2) 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交 换,即在同一生产单位内,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之间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交换。 (3) 产品在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 各个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在产品生产、 运输、 包装、 保管等过程中的交换。 (4) 直接为消费而进行的交换, 即产品进入最后消 费领域的交换。 第一类交换属于直接生产过程, 后三类交换则是联结生产、 分配 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四) 、消费
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它是指人们使用物质资料以满足生 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生产消费是在物质资料生 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用和耗费, 是直接的生产行为; 个人消费是人们 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二、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错误认识
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对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关系的解释中, 存在着 种种错误观点。这些错误观点首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 生产只是社会成员占有或创造、 改造自 然产品, 使之适合于人的需要的过程; 分配只是人们分得这些产品的数量比例问 题, 而交换也只是个人用所分得的产品去换取另一些特殊产品的问题, 最后, 消 费也只是个人对劳动产品的享受和占有。 这样, 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 生产、 分 配、 交换和消费各环节所具有的特定的社会关系, 变成了人与物之间或物与物之 间的永恒的自然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被割裂成互 不相关的孤立过程。
第二, 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认为, 在这四个环节中, 生产只是表现为起 点, 消费只是表现为终点,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只是人们在生产中把劳动物
化在产品中, 在消费中又把物消费掉的肤浅关系。 他们把分配看作是从社会出发 的, 因为产品的分配比例是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 他们把交换看作是从个人出发 的, 因为交换是以个人用归自己的产品去换取另一些产品为起点的。 并且分配和 交换只被看作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这样,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 生产与 分配、 交换、 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联系, 被歪曲成并列的、 偏面的 联系。
实质上, 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 分配, 交换和清费看作是一个 “正 规的三段论法” 。 他们把生产看作是没有社会差别的一段的自然过程; 把分配和 交换看作是由偶然情况决定的、 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特殊规律, 把消费看作是 与社会经济过程无关的,由个人意愿决定的个别行为。
另外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包括一些非经济学家) 对上述观点的庸俗的责 备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 认为上述观点把联系的东西粗野地割裂开来。 但这些反 对者并没能提出正确的理解。 这些反对者责备上述观点过于重视生产, 他们认为 分配和生产是同等重要的。 这种责备是最庸俗不堪的, 因为他们把生产和分配并 列起来,把“分配当作与生产并列的独立自主的领域” (第 25~26页 ) 。这些反 对者还责备上述观点没有对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这些要素作统一的考察。 这 同样是一种庸俗的责备,因为他们所谓的统一,实质上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平衡。 他们无视这些环节在现实经济运动中的本质联系, 从根本上否认这些环节在统一 中的实际差异和对立。
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这些错误观点的基础上, 马克思开始逐个层次地对生 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作展开论述。
三、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的正确解析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生产,是经济活动, 经济行为的开端。 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下, 有了生产, 就能做到分配, 即生产物生 产出来以后,就能非配给经济单位的各成员。在商品经济下,也必须先有生产, 生产物生产出来以后, 必须通过市场通过交换, 才能进入分配, 才能由分配走到 消费。所以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比较起来,生产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环。交 换、 分配与消费, 是围绕着生产这个基本环节而存在而运动的, 并与这个基本的 中心的环节形成统一的经济活动的整体。
生产一方面生产出生产物, 同时又把要交换的东西, 要分配的东西, 以及要 消费的东西也生产了出来。如果没有生产,就不能有交换、分配与消费。因此,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交换、 分配、 消费都是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的。 并且一 切生产物及与生产物有关联的一切行为,也都是随着生产而产生出来的。
对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指的是产品生产的简单层次, 我想将其称为物化的层次。 当我 们把目光只投射在通常所理解的产品生产这一比较狭隘的范围内, 对此进行考察 时,过去的(即马克思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学说一般是这样理解这四者的关系:“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 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 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 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创造出适 合需要的对象; 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 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 东西再分配; 最后, 在消费中, 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 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 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 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即每一个环节的核心是围绕产品 而展开的, 所有都是指向对产品 P 的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 而每一个环节中 的主体却是被忽视的对象。 在仔细的考察后则发现, 原在这种模式下, 四个环节 的主体难以做到同一性, 即 A 所生产的产品, 并不一定是由 A 在进行消费, 在分 配上也并非是为 A 进行分配,交换中也并非是由 A 来进行。所以在这个层次中, 我们很容易地发现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的纽带是产品 P , 可以说这四者的关系是被物化了。
显然, 马克思对于这样的一种物化了的关系是不满意的, 这也就是他把这样 的关系称之为 “肤浅的表象” 的原因了。 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中, 核心是物化了的 客体, 而不是人的活动。 把人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这同马克思的哲学观念是有 着密切联系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 所 以,在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关系的阐释中,第一前提无疑也是把它们 看作是具体的人的活动。
但把四者的关系发到了人的生产活动的范围内进行考察时, 马克思就为我们
揭示出了不同的一些关系,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上的关系:
(一)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过程中, 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统一和对立的关系。 生产是人类社会 存在发展的前提,消费是生产的归宿。
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首先,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 第一, 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也在 生产行为中支出、 消耗这种能力, 这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费完全一样。 第二, 生产资料的消费, 生产资料被使用、 被消耗, 一部分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 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 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自然形状和自然特性, 而是丧失了这 种形状和特性。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不过, 这一点是经济学家所承认的。 他们直接把与消费同一的生产, 直接与生产合一的 消费,称作生产的消费。与此相应,就生产方面来说:(1)它为消费提供材料, 对象。 消费而无对象, 不成其为消费, 因而在这方面生产创造出消费。 (2) 但是, 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 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 消费的性质, 使 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 首先, 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 而是一定的对象, 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 身所中介的方式来消费的。 (3) 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 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 需要。 一旦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野状态和直接状态, 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 这样。因为,生产不仅为主题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因此,生产生 产着消费:(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 (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是由于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 因而, 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 消费的方式, 消费的动力。 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 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属于生产过程, 是生产要素的耗费, 这种消费和生产是同一的。 但是, 经济学界认为, 这种与消 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 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 在第一种生产 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
其次,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即消费也中介着生产。 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 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而言才是产品。在生产过程内进行的消费即生产消费, 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 而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消费即个人消费, 对生产起着 重要的反作用:首先, 个人消费能再生产出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 其次, 作为
生产过程结果的产品,只有得到消费才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才得以最后完成; 再次, 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 在观念上提供了生产的对象, 从而成为生产发展的 内在动机。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消费从两方面生 产着生产:(1) 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 例如, 一件衣服由于 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 一间房屋无人居住, 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 因此, 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 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 才成为产品。 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 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 不在于 它是物化了的活动, 而只是在于它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2) 因为消费创造出 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 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 对象。 如果说, 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 同样显而易见 的是, 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 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 作为需要、 作为动 力和目的提出来。 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 没有需要, 就没有 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可见, 生产直接是消费, 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可是同 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 生产中介着消费, 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 没 有生产, 消费就没有对象。 在消费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关系上是生产决定消费。 生 产创造出消费的物质对象,如果不生产,就不会有产品,当然也就谈不上消费; 生产创造出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是生产所决定的; 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动力, 一种产品上市以后, 就会相应引起人们对该种新产品的 需要。因此,没有生产便没有消费。
综上所述,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
(1) 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 消费是生产。 消费的生产。 生产的消费。 国民经济学家把两者都称为生产的消费, 可是还作了一个区别。 前者表现为再生 产; 后者表现为生产的消费。 关于前者的一切研究是关于生产的劳动或非生产的 劳动的研究;关于后者的研究是关于生产的消费或非生产的消费的研究。
(2) 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 以对方为中介; 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 这是一个运动, 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 表现为互不可缺, 但又各自处 于对方之外。 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 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
象, 作为目的的需要。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这一点在经 济学中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
(3) 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 消费不仅直接是生产; 生产也不仅是消费的手 段, 消费也不仅是生产的目的, 就是说, 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 生产为消费 提供外在的对象, 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 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 不仅中介着对方, 而且, 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 每一方是把 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消费完成生产行为, 只是由于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 产品, 只是由于消费把它消灭, 把它的独立的物体形式消耗掉; 只是由于消费使 得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复的需要上升为熟练技巧; 所以, 消 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终结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终结行 为。 另一方面, 生产生产出了消费, 是由于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一定方式, 其次是 由于生产把消费的动力, 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 这第三项所说的这个 最后的同一性, 在经济学中常常是以需求和供给、 对象和需要、 社会创造的需要 和自然需要的关系来说明的。
生产与消费的对立
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 只是生产和消费关系的一个方面。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 系中,还存在着对立性的另一方面。马克思按着就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主 要是萨伊 ) 的理论入手,论述了生产和消费对立性的问题。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也包括一些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 自命掌握了黑格 尔的辩证法, 但是他们却根本不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对立性。 所谓 “社会主义美文 学家”,即德国“真正社会主义者”卡·格律恩和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 鲁东,以及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就是这样一些代表人物。马克思在 19世 纪 40年代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与恩格斯合著 ) 和《哲学的贫困》中,已 批判过格律恩和蒲鲁东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的错误观点。 在这里, 马克思着重 批判萨伊在这方面的错误观点。
让·巴蒂斯特·萨伊 (1766~1832年 ) 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 始人。 萨伊把政治经济学体系分解为生产、 分配和消费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他 不仅把交换排除在社会经济过程之外, 而且还割裂了生产、 分配和消费的内在联
系, 抹煞了它们之问的本质区别。 他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的观点, 就是最突出 的例证。马克思针对萨伊的这种错误观点,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批判。
第一, 萨伊认为, 就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来说, 生产也就是它的消费。 俄国 经济学家施托尔希 (1766~1835年 ) 就已经指出过萨伊的错误。一个民族或一个 国家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个部消费掉, 必须要有一部分产品不是用于消费, 而是 用于再生产,如留作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第二, 萨伊从主观的概念出发, 抹煞了社会经济过程中生产和消费这两个要 素的根本区别。 事实上, 无论是对一个社会或者对社会中的个人来说, 生产和消 费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里,生产是社会经济过程的实际起点, 是起着支配作用的要素。 尽管消费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 如消费创造了再生 产的动力和对象; 但是, 起支配作用的要素仍然是生产, 因为只有社会再生产过 程的重新开始, 才能最后证明消费是生产的要素。 可见, 生产和消费并不是等同 的要素。生产对消费起着支配作用。
第三,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 产品一经生产出来, 生产者同产品的关系 就是一种外在的关系, 生产者以后怎样取得产品, 决定于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如果这个生产者的生产活动作为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他的产品采取了商品形式, 那么, 他生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直接占有自己生产的产品, 而是为了通过交换获 取他所需要的其他产品。 因此, 在生产者和产品之间、 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必然出 现分配过程。 因此, 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 实质上就是否认社会经济过程中生 产与分配、 交换、 消费之间的有机联系。 萨伊提出这一错误理论的实质, 是企图 否认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 从而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历史性质。
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 许多个人的活动, 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 生产是 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 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 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 配作用的要素, 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 个人生产出一个对象和通过消 费这个对象返回自身,然而,他是作为生产的个人和自我再生产的个人。所以, 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
对资产阶级的生产与消费效用说的批判
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 对生产和消费分不清楚。 例如, 庸俗的新古典学派 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说:“人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但当他被 称为生产物质的东西时,他其实是在生产效用。 ”又如:“正如人仅能生产效用, 所以他只能消费效用。 ”这完全是观念论,事实上,只有人能创造物质生产物, 在商品经济下, 人类劳动的物质生产物采取商品的形态,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 同时还有价值, 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消费固然使使用价值的形状消 灭了或变动了, 但正是它发生效用的时候。 但是如果按照马歇尔的观点:生产是 效用的生产, 消费是效用的减少或破坏的话, 那么举个例子, 麦子种在地里, 在 他看来是生产效用, 这是生产, 但当面包吃到肚里就是被消费的时候, 效用就减 少或者破坏了。 他不知道面包吃到肚里被消费的时候, 正是它的效用发生的时候。 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生产与消费的效用说, 既说明不了生产, 也说明不了消费, 更说明不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二)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人们在进行生产之前, 首先必须有生产手段的分配与劳动力的分配, 才能进 行生产。 当生产手段为社会所公有时, 生产手段于生产前分配, 而社会成员即以 共同的生产手段为共同的需要而生产。 在生产手段似有的社会里, 生产手段于生 产前分配,由劳动者用生产手段所有者的生产手段,来为生产手段所有者生产。 但无论生产手段归社会所公有或为个人所私有, 在生产前都必须有所分配。 这是 关于生产手段的分配。 其次, 关于劳动力的分配也就是生产人员的分配, 这也是 在生产前必须做的。 人们在生产前必须对劳动力进行分配, 也就是必须先把劳动 者配置在适当的劳动位置上, 按照一定的劳动组织组织起来, 才能进行生产。 因 此在这种意义下,分配是“先于生产,是生产的前提。 ”最后,生产过程完成后, 即生产物生产出来以后, 生产物必须进行分配, 才能进入消费。 在自给自足的经 济里,生产物的分配是直接进行的,在商品经济里,则需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同时这种分配方式也是随着生产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的:在生产手段公有的社会 里, 是共同生产, 共同分配, 故生产与分配都是平等的; 在生产手段私有的阶级 社会里, 则是不平等的, 掌握生产手段的一部分人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另一部分人 的劳动, 一个阶级占有另一个阶级的劳动, 因此形成剥削关系。 例如, 原始共产
社会生产手段公有, 人们平等地共同劳动, 平等地共同分配, 因此那里便没有剥 削关系; 又如古代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手段为奴隶主、 封建主、 资本家所占有, 遂形成奴隶制、 农奴制与雇佣劳动制的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 剥 削方式; 社会主义生产手段为社会所公有, 生产方式是平等的, 分配方式因此也 是平等的,因此,没有剥削关系的存在。所以,这种生产物的分配与分配方式, 是依存于生产,依存于生产方式而实行的。是生产与生产方式的结果或内容。 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来看, 作为生产前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决定生 产。 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 并决定着生 产的结构。 如果没有这种分配, 生产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 在产品分配上, 生产 决定分配, 因为就分配的对象而言, 分配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没有产品也就不可 能有分配; 就分配的方式而言,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分配中所 处的地位, 他们参与生产的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产品分配对生产 也具有反作用,它促进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对生产和分配关系错误理解的批判
马克思首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和分配关系的错误观点作了批判。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和分配之间的本质联系。 在他们的著作中, 资本只表 现为生产资料的物质形式, 这样, 资本、 劳动和土地一方面就作为生产要素出现, 另一方面又作为利息和利润、 工资、 地租等收入的源泉出现。 在他们看来, 生产 和分配之间所存在的,只是这种“和谐”的物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这一论点显然是荒谬的。 就以资本为例, 资本的增殖就 表现为利息和利润的形式, 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也以利息和利润转化为资本 为前提, 利息和利润本身就是资本生产的目的;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已包含在资 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可见,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 的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它体现在一个物上, 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 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卷第 920页。)资本的生产关系性质 决定了利息和利润这一特定的分配方式的性质。 同样, 对劳动和土地来说也是这 样。 如果劳动不是雇佣劳动, 那么, 劳动参与产品分配的方式也就不表现为工资。 因此, 工资这一特定的分配方式也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如果
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关系,也就不会出现与此相适应的地租分配形式。 地租的分配方式同样是由特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如果看看普通的经济学著作,首先令人注目的是,在分配上出现的是地租、 工资、利息和利润,而在生产上作为主产要素出现的是土地、劳动、资本。说到 资本,一开始就被提出了两次:(1)作为生产要素; (2)作为收入源泉,作为 决定一定的分配形式的东西。 因此, 利息和利润本身, 就它们作为资本增长和扩 大的形式, 因而作为资本生产本身的要素来说, 也出现在生产中。 利息和利润作 为分配形式, 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 它们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 提的分配方式。它们又是资本的再生产方式。
同样, 工资是在另一个项目中被考察的雇佣劳动:在雇佣劳动的场合劳动作 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规定性, 在工资的场合表现为分配的规定。 如果劳动不是规 定为雇佣劳动, 那么, 劳动参与产品分配的方式, 也就不表现为工资, 如在奴隶 制度下就是这样。 最后, 地租——我们直接来看地产参与产品分配的最发达的分 配形式——的前提, 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大地产 (其实是大农业) , 而不是土地一 般, 就像工资的前提不是劳动一般一样。 所以,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 生产要素的背面。 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 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 生 产成果的分配。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 不 仅就对象说是如此, 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 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 果, 就形式说, 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 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把土地放在生产上来谈,把地租放在分配上来谈,等等,这完全是幻觉。
因此,像李嘉图那样一些经常被人责备为只看到生产的经济学家,却专门 把分配规定为经济学的对象, 因为他们直觉地把分配形式看成是一定社会中的生 产各要素借以得到确定的最确切的表现。
在单个的个人面前,分配自然表现为一种社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他在生 产中的地位, 他在这个地位上生产, 因而分配先于生产。 这个个人一开始就没有 资本, 没有地产。 他一出生就由社会分配指定从事雇佣劳动。 但是这种指定本身 是资本、地产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存在的结果。
就整个社会来看,分配似乎还从一方面先于生产,并且决定生产;似乎是 先于经济的事实。 一个征服民族在征服者之间分配土地, 因而造成了地产的一定
的分配和形式; 由此决定了生产。 或者, 它使被征服的民族成为奴隶, 于是使奴 隶劳动成为生产的基础。 或者, 一个民族经过革命把大地产分割成小块土地, 从 而通过这种新的分配使生产有了一种新的性质, 或者, 立法使地产永久属于一定 的家庭,或者,把劳动[当作]世袭的特权来分配,因而把劳动像社会等级一样 地固定下来。在所有这些历史上有过的情况下,似乎不是生产安排和决定分配, 而相反地是分配安排和决定生产。
照最浅薄的理解, 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 因此它离开生产很远, 似乎对生 产是独立的。 但是, 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 它是 (1) 生产工具的分配, (2) 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这是同一关 系的进一步规定。 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产品的 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如果在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种分配撇 开, 生产显然是一个空洞的抽象; 相反, 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 配, 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 正因为如此, 力求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来理解 现代生产并且主要是研究生产的经济学家李嘉图, 不是把生产而是把分配说成现 代经济学的本题。 从这里, 又一次显出了那些把生产当作永恒真理来论述而把历 史限制在分配范围之内的经济学家是多么荒诞无稽。
对生产和分配关系正确的理解
第一,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 生产和分配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本质的两个 相互联系的方面, 即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 ” 在 《资 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 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 25卷第 993页。)第二,在生产和分配关系中,生产对分配起着决 定的作用,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 不 仅就对象说是如此, 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 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 果, 就形式说, 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 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 马克思对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社会成员在生产中的地位, 是由社会的分配规律所决定的。 例如, 在资本主 义经济中,失去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才由社会分配指定专门从事雇佣劳动。 可见,社会对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为了理解社会对生产条件的分配的作用, 有必要先指出两种假象。 第一, 在 有些国家的历史上, 曾经出现过利用民族征服或利用立法的手段, 造成对土地或 其他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 由此而造成了新的生产形式和产生新的生产性质。 这 似乎就说明分配安排和决定着生产。 第二, 照有些最浅薄的理解来看, 分配在表 现为对产品的分配时, 似乎离生产已经很远, 已经是与生产相独立的过程。 这似 乎说明这种分配与生产是无关的。
马克思先对上述第二种假象作了说明。 马克思认为, 人们在对产品分配之前, 已经存在着对生产工具的分配和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部门的分配。 这种对生产 条件的分配, “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产品的分配显然已 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 (第 33页 ) 在考察生产时, 如果撇开了对生产条件的分配, 那么, 生产也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割裂分配和生产之间的这 种内在联系, 无非是要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 从而 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永恒的性质。
再来看第一种假象。 对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能够造成新的生产形 式和产生新的性质,这是否就说明分配决定了生产呢 ? 事实并非如此。生产总是 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前提, 即要有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 其中包括生产工具、 原材 料等生产力要素。 这些生产力要素本身只反映一定的自然物质关系; 但是, 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中, 它们又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相结合, 表现为一定的历史性质。 因此, 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 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例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得到 广泛的使用。 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不仅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工具 的分配形式, 而且也改变了产品的分配形式。 同样, 任何通过民族征服方式所产 生的对生产条件的分配形式, 也都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因此, 虽然 这种分配对于新的生产时期表现为前提, 但它本身又是生产的产物, 不仅是一般 历史生产的产物,而且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 (第 34~35页 ) 在东西方历史 上发生的种种史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可见, 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生产的结构, 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是分配决定生 产;因为对生产条件的分配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 这就如马克思在 《哥达纲删批判》 中所明确指出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
配, 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 则表现生产方式本 身的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 13页。)
中国解放区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改变的例证
我国由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推翻消灭了国民党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建 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 在新解放区开始时实行 减租减息, 部分地调整了土地关系, 特别是农业生产物的分配关系, 减轻削弱封 建的与半封建的剥削, 初步改变了农民半奴隶制的地位。 这仅仅是分配关系与分 配原则的部分改造。 但是这种分配关系与分配原则局部的改造, 如果彻底的进行, 也是能够影响生产关系与生产原则的。 例如,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减租减息进行 贯彻彻底的地区, 一般的农民负担减轻了, 生活得到了改善, 从而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热忱, 并因农民有余力改进生产, 或扩大生产, 从而部分地提高与发展了生 产力, 并未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劳动奠定了基础, 有的地区则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 其田, 即基本上改变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然而无论如何, 这种改造首先必须以人 民大众建立自己的政权, 自己掌握政权为前提, 同时, 还必须伴随着有生产关系 的改造。 所以, 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基于农民大众的要求, 颁布了中国 土地法大纲, 宣布废除封建的与半封建的土地关系,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征收 旧式富农多余的土地, 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大众, 并为他们所有, 实行耕 者有其田, 从而凡是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地区, 都彻底消灭了封建的与半封建的生 产关系与剥削制度, 农民大众得到了翻身, 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 劳动人民自己 有了土地及其他劳动手段, 农业生产物除了缴纳给人民民主政府的一部分赋税负 担以外, 全部归自己所有与支配, 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生 产力获得了解放与提高, 并具备了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可能与条件。 又如, 人民解 放战争以后, 我们没收了以国民党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把官僚资本的大工 厂、 大矿山收归人民民主国家所有, 实行管理民主化, 工人阶级做了国家企业的 主人翁, 那里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劳资关系, 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原 则, 使新民主主义国家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性质, 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在 战时物价经常波动的情况下,为了使工人阶级的分配得以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 在新的工资制度下, 获得实物保证, 并可逐月按照职工生活费指数予以调整, 而 且由贸易机关与合作社给予廉价配售的优待。 所以分配关系与分配原则的变化或
改革,必须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原则的变化或改革为前提。
(三) 、生产与交换(流通)的关系
如果在单纯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里, 生产以后, 经过分配,就进入消费。 在带 有商品经济成分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里, 进行生产之前, 就要先有交换, 例如农民 进行耕作,事先需要准备种子、农具、肥料等,才能进行生产。这种交换是为生 产的交换, 是先于生产而存在。 这种生产的目的, 是为自给自足。 生产以后才进 入分配、 消费, 也有的为消费的目的, 拿一部分剩余农业生产物出去交换。 更进 一步有一部分自给自足,一部分为交换而生产。这就是半自给自足经济了。 这种经济是由纯粹的自给自足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过渡形式。 与纯粹的自给自 足经济, 及纯粹的商品经济都是不同的。 在这种半自给自足的经济下, 农民与手 工业者及他们的相互间在进行生产的时候, 有生产手段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劳动 力与劳动力的交换。在单纯商品生产之下,生产之前要有生产手段等等的购买, 在生产之后要有生产物的出卖。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下, 有生产手段与劳动力 的购买, 生产之后, 也要有商品的出卖, 通过市场交换。 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力, 在生产互助中,也有生产手段与劳动力的交换。
首先, 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生产与直接生产过程中各种活动和 能力的交换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 直接 属于生产, 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 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与产品和商品的交换之 间的关系。 从生产与直接生产过程的交换之间的关系来看, 由于各种活动和能力 的交换发生在生产过程中, 因而这种交换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过程。 从生产与产 品和商品的交换之间的关系来看, 生产决定着产品和商品的交换, 因为如果没有 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 同时, 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 交换的深度、 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 和结构决定的,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交换发展的程度。 生产也决定着交换的性 质, 如果生产是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那么交换就必然具有资 本主义性质; 如果生产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 那么交换就具有社会 主义性质。 此外, 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 不仅从它的组织方面看完全决定于生 产, 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 只有在最后阶段上, 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 时候, 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旁, 与生产漠不相干。可见, 交换就其一切要
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其次,产品和商品的交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生产。随着交换的发展, 市场的扩大, 对用于交换的产品的需求就会增长, 这些产品的生产活动就能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 交换可以分为四种形式。 马克思考察了这四种形式的交换和生产的关 系。
第一,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 例如, 在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之间在分工和协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 马克思认为, 这种 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
第二, 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交换, 例如, 在同一生产单位内, 在生产成品过程 中各道工序之间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交换。 显然, 这种交换本身就是生产的进行 过程,“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
第三, 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 也就是产品在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 各个 不同生产单位之问在产品生产运输、 包装、 保管等过程中的交换。 从这一交换的 结构上看,”既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行为。”
第四, 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 即产品进入最后消费领域的交换。 在形 式上, 这种交换似乎与生产漠不相关。 但是, 如果没有历史上社会分工的一定发 展,这种交换也就不会产生。而社会分工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其次, 交换的性质, 也是由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 决定了交换 的私有性质。 最后, 交换的深度、 广度和方式, 也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 的。可见,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也是由生产所决定的。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 马克思得出的结论就是。 “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 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四、结论
综上,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生产决定着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和方式。如果没有生产, 自然就 不可能有什么分配、 交换和消费。 随着生产的发展, 被用来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 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同时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方式也要相应地发生 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以消费为例, 人类在原始阶段曾经尝时期茹毛饮血; 而进入
文明阶段以后, 才逐渐使用碗筷刀叉吃各种经过烹调的食物。 这种区别, 不言而 喻是由不同的生产水平所造成的。
第二,生产的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的 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 因此, 就决定了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劳动产品的大部分被资 本家无偿占有, 而工人自己所得到的则只是产品中的一小部分。 资本主义的交换 过程, 乃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它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赚钱的目的。 至于资本主 义的个人消费, 也同样是这样的。 资本家所以能够那样骄奢淫逸、 挥霍浪费, 这 是由于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 并通过生产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结果。 而工人的 消费, 表面上看来好象是纯粹属于工人个人的事情, 其实不然, 工人吃饭、 穿衣 乃是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给资本家提供继续剥削的对象。 因此, 这种消费 完全是消费完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分配、 交换和消费固然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决定的, 但是, 它们反过来影响 生产的发展。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决定生产。以消费 为例,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消费,也不可能有生产。只有在消费中,产 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条铁路,虽已修成,但如果没有通车,不被消费 和使用, 那它就只是一条可能的铁路, 还不是一条现实的铁路。 不仅如此, 消费 还不断地创造着新的需要, 从而为生产不断地创造着前提。 第二, 消费影响生产 发展的速度。 例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消费被限制在非常 狭小的范围以内, 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同劳动人民的有限消费之间形 成日益尖锐的矛盾, 结果使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趋于缓慢。 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 由于劳动人民的消费水平和购买能力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因 此就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高速度的发展。
因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 马克思对于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之间关系 的揭示中,有三个重要特点:1、是以人的具体的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 2、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之间构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 各个环节并不是独立 存在,而是有机地结合。 3、生产在这一个整体中占有支配的地位,马克思总是 以生产作为出发点, 来解释与其它三个环节的关系:“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 费、 分配、 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 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 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是同一的东西, 而是说, 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 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 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 也支配着其他要素。 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 交换和 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 这是不言而喻的。 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 也是 这样, 而作为生产要索的分配, 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 因此, 一定的生产 决定一定的消费、 分配、 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 生产就 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 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 生产也就分得更细。 随着分配的变动, 例如, 随着资本的 积聚, 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 生产也就发生变动。 最后, 消费的需要 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更加重要并且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关系的认识, 如 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是不够的, 因为生产活动是具体的, 受到时代社会条 件局限的,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 任何一个时代的生产活动过程的考察, 都必须是 具体地、 实在地进行研究考察。 从实在和具体开始, 从现实的前提开始, 这样才 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 另外, 更高的要求是除了这样具体实在地进行研究认识之 外,应该将关注点发展具体对生产活动的改造中去。
范文二:高级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 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社会分工 的产物。 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分工专业 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 并且 反应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叫
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 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 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它是由优等 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 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社会生产
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 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
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 价值,再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 使价
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 新的产品中, 不会发生量的变化, 只是转移
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 本的利润率。
它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和社 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
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 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 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 本部分
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 同; 价值周转时间不同;
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1. 扩大再生产必须 有追加的生产资料, 作为两大部类追加不变 资本之用。 2. 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 费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可变资本之用。
新古典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高级教程, 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发展中的一些前沿性问题。 内容包括:剩 余价值理论、 产权与企业理论、货币与金融 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中国 模式与中国道路理论、中国城市化问题等。 密切联系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 实,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重大 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从不同方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 新发展, 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 济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成就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控制力、 影响力 增强
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增强
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验与启示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国企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完全能够相容
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其质量 国企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渐进式改革是国企改革成功进行的保证
剩余价值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 利润,即 “ 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 有的劳动 ” 。
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 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既决定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性质,其生产、交换、 分配和消费都受这个规律所支配, 又决定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正是对剩余 价值的无限追求,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 同时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由 此决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走向灭亡。 任何一种劳动, 一方 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 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 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 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 延长, 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 剩余价值。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 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
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一)技术扣除论中的剩余价值论 (二)阶级冲突论中的剩余价值论 (三)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论
(一) 为科 学地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阶层的实 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也要追求剩余产品 (三 )
剩余劳动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本经 济根源
农轻重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 三产业) 战略划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衰退产 业、基础产业)
资源集约度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 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0
技术先进程度 (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 一个高级而先进的产业结构, 应能够保证实 现充分就业。 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保证 手段的更新换代, 其结果是推动制造业走向 衰退,最终导致产业危机、金融危机、债务 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发生, 使资本主义陷入
全面衰落。
1、产业危机:国家竞争力衰竭,制造业衰 退, 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是目前资 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2、金融危机:金融秩序崩溃,资本主义主 导产业, 是金融业和生产服务业, 这样的资 本主义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强大物质生产能 力, 变成不生产的社会了,由此导致资本主 义发生危机。
3、债务危机:政府信用崩溃,债务危机有 其历史、 体制和自身的原因, 但最根本的原 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 4、社会危机:中产阶级没落其作为社会的 稳定力量的作用日益削弱, 缺乏保障和安全 感的生活状况, 使中产阶级对前途充满恐惧 和不安, 对社会的态度也由温和、 保守变为 不满。
基本经济制度 (二)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分配制度(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关于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
1、出口 和净出口增长的高速度是不可持续的 2、持 续上升并保持在高位的投资率在未来是不 可持续的 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目前这样 的低劳动收入水平是不可持续的 4
、家庭消 费比例不应该停留在目前的低水平
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解放生产力, 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人 为本 ” 、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和 “ 使全体人民 共享发展的成果,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形成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 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健全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能力,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 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长期稳定并不断完 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农村 双层经营体制等。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 不是凝固不变的,
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 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 是一个由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的科学体系。 概括地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唯物 史观为基础、 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的
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其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生 产力和上层建筑条件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 1. 是关于生产关系发展 规律的科学 2. 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同于制度经济学 3. 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的本质, 西方经济学研 究的是经济现象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批 判经济学、 革命的经济学, 是一种意识形态;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一种 “纯粹经济学” 或 “实 证经济学” 。
1.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 2. 关于 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原理 3. 关于社会主义 经济的理论 4. 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 5. 关于 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理论 6. 关于经济发
展的具体理论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就是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世界的现实相结合的 过程。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依据 历史阶段不同,依次出现三种形式:经典形 式、传统形式、当代形式。 3、当代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 是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所带来的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的回应, 是对经 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传统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深刻反思。
1、重商主义也称 “ 商业本位 ” , 反映资本原始 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 政策体系。
2、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 如金银等。这个国家如果没有贵金属矿藏, 就要通过贸易来取得。
3、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 过进口。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 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 晚期重商主 义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 以保持出超。
4、重商主义者认为,不可能所有国家同时 都有贸易顺差, 在任一时点上黄金总量也是 固定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收益(富裕)是以 另一个国家的付出(贫穷)为代价。
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 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 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 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 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 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
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 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古典政治经济学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 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 在这个阶段上包 含有科学的因素。 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 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 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 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 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 了巨大贡献。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 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 价值是一 个商品经济范畴。 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 提。 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 价值以这个比 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 式。因此,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人们 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逐渐认识价值和劳 动的关系的 。
范文三:高级政治经济学【缩印版】
二、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1、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是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为主导的顺序, 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化。 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标志着产业结构 实现了高级化。
2、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产业的产值在 GDP 中的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约为 10%,第二产 业约为 20%,第三产业约为 70%。西方国家三大产业的转型趋势及目前达到的水平,反映了 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然而,理论与现实似乎总是不甚相符。表现为:
(1)一个高级而先进的产业结构,应能够保证实现充分就业。而西方国家的就业形势呈现严 峻态势。 (2)一个高级而先进的产业结构,应能够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而西方国家的经济 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3)一个高级而先进的产业结构,应能够保证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而西 方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却大都陷入衰竭。
三、产业变迁的实质
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对其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产生了矛盾, 这与产业结构理论相悖。 究其原 因,主要是西方经济学把产业转型仅仅看成是技术问题,忽视了产业转型还是一个制度问题, 忽视了生产关系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制约和影响。
1、西方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 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求高额剩余价值的需要。
2、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 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资本主义企业家不断改进技术, 用新的技术 取代旧的技术,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结果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其实质是技术对劳动的替 代程度的深化(机器排斥工人) 。
3、 技术对劳动的替代程度的深化,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程度的深化,是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尖锐化的表现。 新技术的采用,并没有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劳动与 生产资料的分离绝对化了。 当资本通过技术进步, 将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排斥在社会生产过程之 外时, 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就是绝对的了, 而一旦绝对化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失去了存 在的前提,资本主义制度也因此将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高级政治经济学 导 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 经济学最初的含义:色诺芬的经济学。研究家庭致富的学问。
2. 政治经济学替代经济学:蒙克莱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的经济问题。
3. 经济学的回归:剑桥大学马歇尔的经济学原。 4. 马克思的沿袭和创新。
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 重商主义 2. 古典经济学 3. 新古典经济学 4. 当代西方经济学
三、高级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1.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高级教程, 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些前沿性问题。 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 产权与企业理论、 货币与金融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理论、中国城市化问题等。 2. 密切联系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3. 从不同方面反映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四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三)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关于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
四、当前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危机
1、产业危机:国家竞争力衰竭(资本主义成由工业化兴起,败由工业化衰微。
工业资本主义形成, 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 工业资本主义成熟, 与第二次技术革 命联系在一起。工业资本主义衰退,与第三次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
制造业衰退,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是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2、金融危机:金融秩序崩溃(20世纪 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持续衰退状态; 2008年,美国 爆发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今天的资本主义主导产业, 是金融业和生产服务业, 这样的 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强大物质生产能力, 变成不生产的社会了, 由此导致资本主义发生 危机。 )
3、债务危机:政府信用崩溃(西方国家正在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危机,也是源于技术 替代劳动所推动的制造业衰落。 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 体制和自身的原因, 但最 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
制造业衰落,经济停滞不前,对政府支撑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了严重约束。 )
4、社会危机:中产阶级没落
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有两大优势,经济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民主,这样的社会能够 保持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随着中产阶级的没落和分化, 中产阶级作为社会的稳定力量的作用 日益削弱, 缺乏保障和安全感的生活状况, 使中产阶级对前途充满恐惧和不安, 对社会的态度 也由温和、保守变为不满。
五、基本结论
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是技术替代劳动,导致劳动绝对过剩。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质是资本获取 最大利润手段的更新换代,结果是推动制造业走向衰退,最终导致产业危机、金融危机、债务 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发生,使资本主义陷入全面衰落。
国家能力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趋势
1、出口和净出口增长的高速度是不可持续的 2、持续上升并保持在高位的投资率在未来是不 可持续的 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目前这样的低劳动收入水平是不可持续的 4、家庭消费比例 不应该停留在目前的低水平
二、中国国家能力在过去 30年的变化
1、议程设置能力是国家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政府能够准确把握国情,明智制定合适的 政策,并有效实施它们,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国家不能被国内外利益集团捕获。第二, 一个国家所采纳的理论和观点不能有问题。 )
2、中国的国家汲取能力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前有所下降,分税制后又逐步得到恢复 3、 中国的经济管理能力虽然被削弱了,但仍然相对较强
三、机遇和挑战
从长远来看, 中国必须扭转前述中那些不可持续的趋势。 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的不可持续性, 可 以通过提高家庭消费率来解决。 提高家庭消费率又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收入、 降低贫富分化、 完 善福利制度等来解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步探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1、从目的的角度 2、从制度的角度
3、从属性的角度 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1、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 项基本经济制度。 ” 2、 十六大提出两个 “毫不动摇”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3、 十七大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 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主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四)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1、改革的目的,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
3、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范的市场主体、发达的市场体系、灵活的宏观调 控、完善的社会保障。 3、自觉遵守客观规律。
(六)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理论 3、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理论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7、 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理论。
(七)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理论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 个市场。 2、强调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 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4、正确处理对外开 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八)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走出中国特色自 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把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培养高水 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世界观和方法论。 2、立场和价值观。 3、基本经济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最重要的内容
1在所有制结构 2在分配制度 3在经济运行 4在对外开放 5在经济发展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与分析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几种流行观点简介:1. 是关于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 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同于制度 经济学 3. 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的本质,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现象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批判经济学、革命的经济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一种 “纯粹经济学”或“实证经济学”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的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其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条件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1.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 2.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原理 3.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4. 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 5. 关于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理论 6. 关于经济发展的具体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 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而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世界的现实相结合的过程。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依据历史阶段不同,依次出现三种形式:经典形式、传统形式、当 代形式。 3、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急剧变 化的回应,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反思。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历史回顾与评价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1. 国企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控制力、影响力增强;
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国企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国企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完 全能够相容 ; 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其质量;国企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渐进式改革是国企改革成功进行的保证 )
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展望(继续发挥国企主导作用;深化国企改革;
建立竞争和监督机制;完善国企管理体系 )
产业变迁与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
一、产业结构的演化 1、 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社会分工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2、产 业既不是微观经济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概念,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3、产业的分类(1)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在分析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怎样使社会总产品既实现价值补偿 又实现实物补偿问题时, 所创立的。 对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简单再 生产的条件 I(c+v+m)=Ic+IIc以及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2)农轻重分类法(发源于前苏联,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制订经济计划时普遍采用。将社会生 产划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个产业大类。 )
(3)三次产业分类法 (西方产业结构研究中最重要的分类法之一。 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 作为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 )
(4) 按战略划分 (即根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衰退产业、基础产业,等等。 )
(5)其他划分方法(以资源集约度为标准,根据各产业对劳动、资本、和技术的不同依赖程 度可划分为三类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以技术先进程度 进行产业划分,可将产业分为两类: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 )
4、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就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时间序列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规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等各业) ,其劳动力相对比重与国民收入相对比重都处于不断下降 趋势。第二产业(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各业) ,其劳动 力相对比重与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超过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金融、 通讯、 交通、 娱乐、休闲、家政等各业) ,劳动力相对比重与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并最终 会超过第一、第二产业。
剩余价值论的发展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1、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的首创 2、但在马克思之前,已有许多经济学家做过研究
3、威廉 . 配第最早从地租型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4、亚当 . 斯密则把剩余价值的研究扩 大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 5、 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科学成果 6、 从广义上讲, 整部 《资本论》讲的都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从狭义上讲,剩余价值论主要是指《资本论》阐明 剩余价值概念的那些章节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础。
二、国外经济学家发展剩余价值论的最新成果(一)技术扣除论中的剩余价值论
(二)阶级冲突论中的剩余价值论(三)阶级合作论中的剩余价值论
三、剩余价值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一)为科学地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阶层的实际作 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也要追求剩余产品 (三 ) 剩余劳 动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本经济根源
范文四:高级经济师补考 政治经济学简答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 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 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 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 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 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 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 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 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因 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其阶级地位和阶 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 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第二章: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 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维持自己的生存, 就需要有食物、 衣服、 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 获得。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 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 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 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 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 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 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 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 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 如科学技术、 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 生产要素。
3、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 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 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 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 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4、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 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 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 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 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 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 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 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 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5、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 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 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 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 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 某种工作, 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 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6、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 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2)生产 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 (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 换、消费的具体方式; (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 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 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 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 展。
7、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 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一,在社会生产中,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 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种超越了生产力 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 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 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 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 也决定着 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8、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 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 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 立。
第四章
1、自然经济 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 特点 ? 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 它具 有如下的特征:
(1)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 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农业和手 工业生产紧密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2)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3)再次,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 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2、商品经济 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 特点 ?(或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 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 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 用价值。商品经济是不以自然地域和经济单位为界限的开放式经 济。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 交换而实现的。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 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 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3、产品交换经济 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 特点 ? (或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特征)
对比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产品交换经济这种劳动的经济联系形式 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产品交换经济是以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 差别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 (2)产品交换 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 (3)产品 交换经济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产品交换。
4、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或简述商品的 二因素及相互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 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 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 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互矛盾的。 (1)两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 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 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 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 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2)两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 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 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 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 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 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 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们的相互关系是:(1)二者 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 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 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 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 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 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 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 历史范畴。
6、为什么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 而物化劳动是 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的 惟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 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 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 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 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2)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 象劳动。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 力劳动(3)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 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 间决定的。 (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 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3)价值 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 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 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复杂程度不 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 是通过把一定量 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8、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2)一般 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 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 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 关系。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 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 商品也是商 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每个生产者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 于自己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 而且取决于同一生产部门 内部所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 (2)价值也 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 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 体劳动是不同的,劳动复杂程度也是不同的。
10、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 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的,指社会 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 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它们 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2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 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平等的权 利,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产 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 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这个决定性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 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11、 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 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 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 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2、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什么?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 这个矛盾的具体表 现是:(1)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 劳动。
13、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 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 一种商品上。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 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 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 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 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1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 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偶然价值形式,扩 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 (2)本 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 会关系。 (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5、通过纸币流通规律说明通货膨胀的产生?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因此,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 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 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16、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 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 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 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7、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 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 而实现。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 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价值规律 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七章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职能形式?
(1)购买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为货币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2)生产阶段, 采取的职能形式为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 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3)销 售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 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 有并存性。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 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 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 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继起性。同样,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 果,如果继起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成为不可能。产业资本的连续 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 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3、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联系和区别。
(1)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单个资本的运动形式。 资本循环是产业 资本顺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殖,并 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资本周转是不对重复、周而复始 的资本循环过程。 (2)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在于:资本循环 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 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不断重复进 行的资本循环运动,资本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通 过资本的循环运动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 资本周转是从资本 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 速度成反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 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 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 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 越快。
(3)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5、资本周转时间包括哪些?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 生产阶段内的时间,它可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流通时间, 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 包括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 两部分。
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 什么不同?
首先,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 的不同, 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 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 和劳动力的资本。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 划分, 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 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 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 的秘密。
7、 固定资本损耗
有形损 耗, 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 损耗。这种损耗都是物质上的损耗,所以又叫做物质损耗。固定资 本的 无形损耗 ,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 步引起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损耗。也叫精神损耗。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影响?
(1)首先,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可变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变化。 (2) 其次,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越快,年 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 率就越低。
9、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1 )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 (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的平均周转。 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 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 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 平均周转速度。 (2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总额 +一年 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10、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率是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 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 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的 根本经济特征 是: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公 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保证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达到共富的根本经济条件
2、根本目的是什么?
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 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人民的物 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
其次,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 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再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 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紧紧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 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 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 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 么?
(1)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 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 (或为什么要毫不动摇的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 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
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决定了在公有制为主体条 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 “ 三个有利于 ” 的所有制 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 节:
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 等的地位。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 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 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 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 则进行分配,即从兼顾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 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进行国民收人的分 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从而保证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第 四, 它决定着劳动着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 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3、为什么要坚持 公有制 经济的主体地位? (或) 我国为什么要坚 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的。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 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 正建立起来。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 展。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 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4、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 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 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 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 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 有所差别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是什么?
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保证国有经 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第四,公有制经 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有的地方、有的 企业可以有所差别。
6、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 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 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 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 支配地位。 (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 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股份制作为现代 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7、试述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多样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 形式。 (1)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 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要努力寻找 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2)我国公有制的实 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突破了仅仅是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 体经营的实现形式,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 制经营、 股份合作制经营、 承包经营、 租赁经营、 委托经营, 等等。
8 9、为什么要坚持 国有经济 的主导地位?(或 国有经济 在社会主义 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起主导地位, 其主导作用主要 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 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 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 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第四, 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 消费品。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 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10、 集体经济 的特点、性质及作用
特点:(1)一般来说它规模较小,资金较少,可以广泛吸收社 会分散资金,不需要国家投资。 (2)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 场的适应性强。 (3)它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 相连,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 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 动者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 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
性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一般来说,它是与较低程度 的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属于社 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作用 :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 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11、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 产经营和市场主体, 其投资、 生产、 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 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 在促进经济增长、 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8、我国现阶段有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 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与集体成分, 形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 础。 (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引导、 监督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1、社会主义社会 实行按劳分配 为什么具有 客观必然性 ? (按劳分 配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第一,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 第二,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而仅仅是 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实行按劳分 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 按劳分配 的内容及性质?
内容 是: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 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劳动,才有资格从劳动的总成 果中获取应得的份额,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 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 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 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1)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 分配上的实现, 它体现了消灭私有制,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 (2)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体现了反 对不劳而获、消灭剥削,实现分配平等的要求。 (3)与共产主义社 会的按需分配相比, 由于按劳分配存在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 差别,因而导致劳动者的生活富裕程度存在差别和事实的不平等。 3、按劳分配有哪些作用?
按劳分配是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 对社会生产力具有
巨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第一,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 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有利于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第三,按劳分配是彻底消灭剥削、消 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按劳分配 的实现有哪些特点? (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以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表现出哪些重要的特点?) 08.1 论述 08.7
第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 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首先, 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配的水平。 其次, 货币工资形式制约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第三,按劳分配不是在 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第四,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 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购买股票、债券或购买生产 资料,创建企业。
5、 按劳分配 与 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结合的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 方式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按 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是什么?) 或 (二者结合 的原因)
答: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以及经营方式的特点决定的。第一,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第三,多种经营 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所谓效率原则,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 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所谓公平原则,在 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所谓公平原则,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 件中,在不同的阶级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科学社会主义 所要求的公平,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按劳分配的公平、消灭 剥削和压迫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公平。
(2)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既相一致的,又存在矛盾。二者的 一致性在于,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可以实现和提高效 率。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 的投入及其产生的效益会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就会造成收入水平的 差别, 甚至高低悬殊。 因此, 效益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 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 (3)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7、简述我国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
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 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第一,要 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 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 名制等制度,推进个人收入的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第二,要 区别合法收入与违法收入、合理收入与不合理收入,实行不同的政 策。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 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第四,通过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 第五,落实对收入过低者的扶持、救助,实行最低保障收入。 8、为什么要 坚持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是主体,因为收入分配的 结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决定的。 既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而公有制经济中必然实行按劳分 配,那么,收入分配的结构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 主体是指:(1)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在国民 经济中,公有制的资产占主要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 占多数, 因此, 按劳分配是整个社会个人收入的主要分配方式。 (2) 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 (3)公有制经 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老分配为主。在多种分配方式下,坚持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目标的基础,也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条件。
9、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交换、分配的作用?
(1)消费对生产有积极的反作用,它既再生产着劳动力,又通过 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推动生产的发 展(2)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3)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使交 换扩大 10、社会主义消费的特点
(1)消费不再具有阶级对抗性质,而是体现着劳动者之间的平等 互助关系。
(2)消费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地提高。
11、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
(1)按资本分配。 (2)按资金分配(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4) 按技术要素分配(5)按管理要素分配(6)按土地、房产等要素分 配(7)个体劳动收入
12、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因为,合法的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受国家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非法侵占。首先,非劳动收入并不都具有剥 削性质。如劳动者的存款利息等,其次,具有保险行政的非劳动收 入,只要是合法的,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如私营企业和外资 企业中的企业利润。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 存在商品经济 的原因是什么?
(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这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仍然适用。 (2)社 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存在发达的社会分工,决 定商品经济存在的这个一般条件继续发生作用。 (3)社会主义社会 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除了社会分工这个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 前提条件继续发生作用外,还有以下原因:第一,社会主义现阶段 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 及其他公有制经济形式。 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 也存在商品关系。第三,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 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而 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 价值规律 起什么作用?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促使企业搞好经 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 推动企业厉行节约, 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 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3、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的特征是什么?(或特殊性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 还具 有其 特殊性 :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市 场中主体的构。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 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 (3)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 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4、 经济制度 与经济体制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是:① 一种经济制度要采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经济体制。② 经济 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08.4单选 ③ 一个国家 的经济制度不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④ 经 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 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是一定 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 实现形式。
5、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 场的关系?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把 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2)我国的改革是要从传统 的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把 根本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并不是取消对经济有 计划的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行宏观调控与计划 调节,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 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不同层次上发挥对 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有机结合,在宏观计划调控 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运用
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因此,要达到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健全与完善宏观 调控体系。
6、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结构?
① 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 的基本元素。企业要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 我约束的经营机制。
② 比较发育的市场。要有完整的市场体系和正常的运行机制,主要 是公平竞争
③ 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市场机制有局限性,必须由国家对经济进 行宏观调控。
7、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由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的原因?
(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外 汇收支总额的平衡, 单纯依靠市场调节, 是难以实现的 (2) 经济结 构的调整,如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等,单纯依靠市场调 节,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难以实现优化和合理化(3)公正与 效率的关系也不能只靠市场来处理
8、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搞好哪四个相互联系的 重要环节?
(1)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 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渠道(3)深 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 制度(4)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9、 我国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 基本目标 ?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 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10、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主要任务 ?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 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 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 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1、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1)发展是根本任务。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也是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只 有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改革,才是成功的(3)稳定 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改革和发展也为长期的稳定奠定 基础(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 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革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2、我国 采取“渐进式 ”转轨方式 原因
(1)有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 案,只能在改革实践中摸索,逐步前进。
(2)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 的废气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 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 要有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
(3)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 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 的阻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4)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 实践的检验。
13、 “渐进式” 改革的特点
(1)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 (2)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3)新旧体 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4)由增量到存量的梯度改革(5)改 革同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1、 社会主义 国有企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 ; 是具有自身独 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 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 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 ; 是有一定权力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
2、企业经营机制 的基本内容?
答:① 动力机制或缴励机制。企业的动力机制,就是通过激发企 业内部的利益动机而形成企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激励机制。② 约束 机制。企业约束机制,就是企业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使之适应 各种约束条件和环境变化,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制。③ 运转机制 或循环机制。 企业的运转机制就是保持企业由投入到产出的不断循 环过程的良好状态,使企业的供、产、销顺畅进行和运转的机制。 3、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的 主要途径
主要途径即“三改一加强”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②推进国有企业 战略性改组 ③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④加强和改善企业管 理。
4、完善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的 外部 环境
①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 ②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经济 秩序 ③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④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 律制度 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5、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 中心环节 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第四,有利于提 高企业素质。
6、国企的活力 涵义和表现
社会主义国企的活力,从根本上说是企业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表现:(1) 产品有竞争力 (2) 技术有开发力 (3) 资产有增殖力 (4) 对市场有应变力(5)领导班子有团结进取力(6)职工群众有凝聚 力。
7、现代企业制度 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基本内容:包括四项基本制度(1)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2)企业 法人财产制度(3)有限责任制度(4)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8、为什么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党的十五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如政企不分、国 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使国有企业在市 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整体效益不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 革。
(2)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 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 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使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商品生 产者、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市场作出灵敏的 反应,根据市场信号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形成适应 市场经济运行的生产经营机制, 从而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作用。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1、为什么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 (或加快经济增长 速度的必要性)
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第一, 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巩固的根 本条件。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济条 件。第三,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第四, 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 作用的根本条件。
2、为什么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经济增 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 件、互相制约的。
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 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而符合实际的速度本身标志着良好的
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经济效益要以增长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一定 增长速度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第二,经济增长速度 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 速度和效益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指 标。速度快不一定经济效益好。当二者不一致时,决不应舍效益求 速度,而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增长速度。
3、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怎样的 ?
第一、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 第二、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 据。第三、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 结合起来。
4、 我国提高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是什 么?(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
第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 源短缺矛盾的需要。
第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 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需要。 第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 实现 “ 可持续发展 ” 的需要。
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缩 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需要。
5、社会主义 产业结构 的特点是什么?
(1)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 (2)社会主义产 业结构要求成为能够经常保持合理状态的产业结构。
6、 优化产业结构的 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1)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宗需求的平衡(4)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 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
7、 优化产业结构 的格局是什么?
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 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 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地位 ,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是人类生 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第三,农业是国民经济 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作用 :(1)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 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 原料。 (3)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 (4)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 (5)农业是 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6)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 商品。
7、我国 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特征?
我国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 实现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 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 坚 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8、我国怎样 走新型工业化 的道路?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 正确处理好哪些条件?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和主要 途径是什么?)
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第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正确处理 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第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资金 (技术) 密集型产 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 系
9、 为什么比例协调和结构优化是 快速增长 的基础?
因为: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影 响着经济增长速度(1)从宏观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协调、 结构优化意味着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得到了有效利用,从 而可以避免资源学浪费,有利于经济增长与发展。 (2)又从微观方 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意味着宏观经济运行状 态良好,这就为企业的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 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简述 可持续发展 的含义和实质?
(1) 可持续发展 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 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 的发展。
(2) 实质 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 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 未来长远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控制人口增长、节 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 二元经济结构 的构成和 影响
构成 :一种是以传统分散的手工操作进行生产,使用落后的工具, 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及收入水平低下的传统经济部门, 主要是传 统的乡村农业部门;
另一种是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技术水平和劳 动生产率及收入水平都较高的现代经济部门, 主要是现代的城市工 业部门,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影响 :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其历史发展 进程来看,是在原有传统落后的经济基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社 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产生, 逐渐出现了城市的现代经济部 门,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如果长期存在和延续,特别是城乡二元经 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我国经济发展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环境质量、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生 态平衡,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净化更多 的生产和生活排泄物,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而且对 于人们健康的维护,体质的增强,乃至人类的繁衍生息,都具有重 要作用和意义。
3、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 战略重点 是什么?
①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 保持社会总需求和 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③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 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5、 总体小康 的 特征 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 目标 ?
进入 21世纪,我国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 的初始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 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的 目标 是:第一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 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第二,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 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 实尊重和保障。
第三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 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第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 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依据
重要性:首先,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有了更强的预见性,更好的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更加自觉地 和目标明确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协调发 展和实现良性运行, 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不断完善。
再次,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意味对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长 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决策,这就能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 提高,使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依据 :第一,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第二,确 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依据本国的历 史、 现状和社会发展阶段, 考虑到社会环境、 自然条件、 国土资源、
人口状况、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管理经验等多种 条件和因素。 第三, 确定经济发展战略, 要充分考虑到需要与可能, 具有可行性。
范文五:政治经济学
财科所研考初政治经试济学习复指
导
政治经济
学教分析
材部分将本重讲侧本主资义分部,由社会主义部分于还不成熟,很以所不考什出水么平而,们我当面前的临问也都是题资本义主家国经出曾现过研究过、的题问,只要对故本资义主分部入研究。深同时,社会,主部分义在探还阶索,段政治书上的看些就已经很前沿那很、用管,了因它理为性、系论性不强,统要主是持坚央的观中点就是(主了要记是)。
忆
同时资本义主基的原本理自在由竞争部分所以侧,复习重部分,即第七这及章其前以部。分剩下章节的本不怎么基出,尤其是社会题主义分,部留意央最新提法,中照按治政理论试的考论邓大纲要复求习可就了,在以这里我不就一一赘了。述
导
第论篇一自竞由争资主本义(★★★)
★第一商章生产品和品流通(商★★★)
第二
章本资价的值增殖过(★★★★程) ,
第三章
资的积本累过程(★★)
★第
章四本的资流过通程(★★★★)
第
五职章能本与平资均润(★利★★★★)
第六
章生资本和利息(息★★★
)第七章资本
义土地所有权主地租与(★★)★
第
八资本主章世界市场与国义贸易
际第二
垄断资篇主义(★本★)
第
章九垄断资本主的义形和成发
第展章国家垄十资本主断义(★)
★第十章垄一断件条的下本关系资
十二第章断垄资主义本资本的积与累矛盾
第十三章垄断
资主义本的资关系
劳第
十章资本四际化国
十第章五断资垄主本世界体系中的发义与达不达发
十第六资章本主义生方式产的史历渡过
性
商品经
济l怎样、解商品理和两因?素品商两因素和生的产商的品动劳的重性的关二系怎样
2?商、的价值品是由量什决定么的?动生劳率产的化变价值对量什么影有?
3、响货币是样怎生的产?的它质和本职能什么?是
4
怎样理解两、社会必种要劳动时间之间关的系?
5、为什说么人劳私和社动会动的劳盾是矛单商品简经的济基本矛盾
6、?什么是值价律、市规机场制和市调场节?它们对品经商的发展起济么作什?用资本剩余价值与
1、什么说为劳动力为商品是成币货化转为本资的前提
?、2剩余值是怎价生样产来出?的
、3本资本质是什的么?么是不变什本和可变资本资
?4
资、本家高剥提程削的两度种方是什么法
?、怎样理5解展扩的值价成方式构?
6资、主义本工的资质是本么?
什资本通流与交费易
用1、本周资转速度剩余对值的生价产有么什影?响
、2固资定、本动资流本的分与划不资变本、可变本资的什么是关系?
3、克思把流通费用马分为哪大两?
类
均平润利利、息和地租
l、什么是
利和利润率润利?率的润低是高哪些因素决由的定
?2、市
场竞争哪几种有类?型它们具各哪些特征有?
3
、均利润率是平怎形成的样
?4
什、是么息和利本资义地主?
5、什么租是差地级、租对地绝租和土价地?
资格本义主生再和经产济危
1、机样理解怎本资累积的本质
?、什2是资本有机么构?
3成研究社会资、本生产再出发点是什么的?
4社会、本简单资生产的再现实件条什是?么
5
、社资会扩本大生产的实现条再是件什么
6?总供给与、总求平需衡的条件是什么
?重内容:点
1劳动二重性理论(、★★★★)
生把商产品劳的归动为结二性的劳重,是“动古典治经政济一学半世界个以上的研得出的批究判性最后成果的”但他。们没有并意有的思区分重二劳性动。为作一种科理论学首先于是马克思。一这论理是克思马劳价动论的重值组成部分。要
动劳重二的基本性内:容
产商品的生劳二动性的重义含商品二因素与的关。
系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重二性即体具劳和抽象劳动动。体具动劳是指产生某种用价使值进所行特定的种类的生产活,这动是这种同的不定特用途有用劳的动才生产出差千别的使万用值价,由于使价值的用同不,为足不同的满望,欲人要进们交换,而行要进能交行,换不互同的商品之间必相须在一种存共的同、同的质西,这就东是值。同价质的价值不有不能同的具质体劳动造创出来因而生产,品的劳商除动表现为具体了动劳,必须还相是同、的同质的劳即抽象动劳。抽象劳动是动指把劳动的定有用性质特开的撇人、类动劳力耗的费、是一般无的别差的类劳动;人劳二重性动决了定商品二因的,劳动素重性是商品具二有使用值和价值价因二素二重性或根源,具的劳体动创造商的使用价品值抽象劳动,成形品的商值,价抽象劳动商品价是的值实或体价的质的规定值反映,商生品产者之的间社关系会
。
体劳具动抽象与劳动关的。系
他们区在别于第一:具体、劳动是有用性劳的,动由这所他创造的使价值用现表出来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用有性从而人劳动类力的耗消考察的活动。第二、来具体动劳是质不性同劳动,它的独立的形成化会分工社它表,明的是么样怎劳动什、劳么动的题问。象劳动在质上抽是相的,只同要量的上别差它,明表的是劳量、动劳时间动多的问题。少第、具体劳三动映反与人自的关系然是,人生存类和发展的条件,劳是动永恒的自然属。抽性劳象动反人映们的特的生产关定系,即商生品者之间的产会社关,系劳是动社会的属性。第四、具体劳动造使用创值价,但不是使用值价唯的源泉一。商品劳动和是然物自质的结。合抽劳动象则价值是的一唯泉。源者不两两是
种劳动,是同而劳动一两个的方,面劳动的是质物容内和社会形的关系式。
产商生的劳动品二性的重根源
生
力:产 会分工→社社劳动会→象抽动劳价→
值生产
系关:有制→私私人动→劳具体动→劳用价使值
劳动
重性二意义:
使的动劳值论建价立科学在基的上础。
为
立剩建价余值生产论理定了奠科基学。础
还是马思克决政解中一系经列大理论重问的题科依据。
2、 学价 值规理律论★★(★)
[
点要:价】规值主要思想律:
、3值规律价是商品经济的观规客或律本规律,即基品商产生品商换交的规。它律既不是人社类共会的规有,律不是也某一社会特个的有规律,而商是品会的社观客济规经律,要只在商存品生产商品和交,就换在存价值规,律主要存在原始社于会期末、奴社隶会、建封社会资、本义主社、主会义社。价会值律规是观客,不的以的意人为转移,在志商品经的济社会,中们人须遵必循价规值,按律价规值律办,事否则就受到惩罚。会人们但可也以利用价规律来值展发商品经。
济2、值规律的价本内基
容①商
品产要遵循生商品的价量值由社会要劳必动时间定—决—商的价值量品生由商品产的会必社要劳时间决动定。
商品②换交遵循要等价换交原则—以价—量值基础,实为行价交换等。
具
来体,说价规律值包以含下方面三的内容:
A. 价 值实体是么的什问。题价值体是实凝在结商中的“品类人动劳在生理学力意上义耗费的”,相“同的抽或的人类劳象动,即”抽劳象。
动. B 值量如何价决的问题定,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产生用使价的值社会必要动时劳,间决定了使该用价值的值量”也就是说价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量劳动间时决而定由是会社必要动时间劳定的。决
C.
商品交 换遵循什要么则问题。原种一品同商一另商种相品换交的例,就是比生两产的必要者劳时间动比例的也,就是按社会必照劳动要间时决定价值的量行等价交进换
。
3价值、律规表形式现:价受格求供系关影响围绕值价上波动下。
①
价值律规表的形现式称价值也规律的现实式和发形生用作形式的
②等。价交是换商品交换一的重个原则。要“价”是指等换交双方商品价值的都要等相,各自即品商消耗的社会必所要动时劳间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相价格的由却币来货量衡,现表为格。等价交价也换就要求商是品的格应价与该值价符合,因为价相格价由决值定
。③现实生在中活价格,价与值常不经一致这,由商是品的供关求的系变引化的,使价起上格或涨跌;下过来,价格的上反涨
或下跌会也影供响求系,使供关趋求于平衡,而使价从接格近价值
。
由于价④与供求格之间存着在相互制约的系关,这就样产会生以情况下:
一第价:的上涨和格跌下都,会不距价离太值远,它是总绕围价值下上波。动
二第:从个一长较间来时看,全社会从看来,品商平均价的还是格与它价值的相一。
⑤价致围格绕值上价下动波明表:会社必劳动时间决定价要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值一种趋势作为,一规个律在彻贯。所着以,值规价的表现律形不仅不违背规式律反而正是价值,律规的表现式,形而且是一的唯表现形。价式值规律本内基容表现和式形一是的,价致围格价绕值下上波就是价动规值基本内律的容在外表,价格和价现相值符本质的在实际交换,中只通过价格能围价值绕波动种形这式能实现。价才最格终还由价值是决定。
4
、值规律的作价用
:(
)调节1生产料资劳动力在社和生会各产部门的配分
商
品的价格因求关供系化围变价绕上下值动,当某种波品供商应不求时,起价格引高价值于获利较,,多会就扩大生产从,而生使资料产和劳力动入流这部门个,之退反这个部出门价值,律就是规样调这节生产资和料劳动的分配的力使社,生会产各门之间的比部关例大系体上持保平衡。的
(2)激商刺品产者生进改技术、改经营善理管,高劳动提生率。
产商品
按照社会是必要动时劳间决定价值量的进行等价换交的,个别当动生产劳高的率生产者的别劳个时动间于社会低必劳要时间时动,他和别在人相的劳同动间内时产的生品商量就数多又,于同种商由品售时,价出值是量社由会要必劳时间决动定的因,他在此品商交换获中利多,就之就少,或反本。亏这样就刺激会商生品者产进改术,改善经技营管理,提高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劳的个别劳己动时间
。()导致商品3生产优者劣汰。
胜由
于生条件好产努力程和度的高业和个人,生企商品的产别个劳动时间于少社必要会劳时动间在竞争,中于处利有地,获位就利,发多展快就,反,则之会竞争在失败。
中总
之价,值律规作的用就,竞争机是和制格机价制的作用,归为一结是资点源优配化置和提经济高益。效是通过价这格供求与互制相约关系的通过、值量由价社会必要动时劳间决,生定产要提者高动劳产率,生使自己个的劳别时动间于社会低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必
。
5、值规价律市场经和的济系关:价规值是市律场济经的核内容心市场经,就济是由值规律价发自置资配,使有限的资源源优合理地化置到各配生产部个,门以现实求平供的资衡配源方置式。
、3余价剩理论(★值★★★)
剩余
价值理论马克是首思的创,在克思之前已经有马济经家学在余价值的现剩象形上态,利如润利、、地息租做过等究研,承它认来是自劳者动的剩余劳。马动思继承了克典经古济学派科学成份的不,发展断创立,系了的剩统价余值论。马克思理的余剩值价理论被称他为划时代的第的二个伟大科学发。因现为, 1(它)底弄彻了清资本雇和佣劳动关的系,破了揭本资义主剥削秘密。的()2他指出了本资主生产义目就是的值价增殖。(3)揭它示了资本本的性(。4)他细详分了析资生本剩余价值的方产和法段手。(5它指)明本资义生产实质上主是剩余就值的生价产
。、二剩价余值论理的要内容主
广义从上说来,余价值剩理论括剩包价余的生产、值通流分和。配下以是狭义剩余价值理的,论明剩阐余价概值,念揭资示主义本经的内在济矛和盾质规律本有:(1货)币转化为本资和动劳成力商为品说学。币货资是的最本初式形,但两者间之明显的有别区首先是流通:形式的区别货。的流币形通:式-G-W;资本的W通形式流:G-W-G,’G=G’+G,△G△就是余剩价。这个总值公式与价是规值相矛盾律的要解,这个决矛盾就,须必在场市上买到购种一殊商特,品其殊特性在于就它的使用价值就价是值的源,泉具而这种备性特商的就是劳动品。力劳力成动为商是品币货化转为资本前的提。动力转劳为化商的条品件:动者劳具有自由的人格劳;者动失丧了动劳资料,为了成产者无。动者劳为商品是特成殊资本主的义产方生式的物。产动劳力作为品商不但具有,二素因,具还特有殊一性劳力商品的动使用价是值劳,动它是值价源泉。
(
2生)产过程重二理性一劳论动程过价值增和殖程的统一。过马克认为思商品生产过,必定是劳程动程和价过形值过程成的一。统纯粹的动过程需要劳劳、动劳动象和劳动资料对三要素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的交换程,它是过以人类生活不的任形式何为移转是,类生活的一人切社会式所形共有。的但是人,并类不孤立的从事是产的,生了生为必产须在们他间之成结一的社定的联会系。在资本义劳动过主程,中动劳者通具过体劳动生产资料的价值把转移到产新中去品并,成产品价值为的个组一部成分劳;者通过抽动劳象把动新造的价创值加到新产品去中,并成为产价品值另的个一组成部。在分个过这程,中如果动劳一者里新创天的造值价于等劳动力其价值,那末的个过程这就没产有生剩余价,值是纯的单价值成形程过。果如劳动者天里一新创的造值大于价劳动其力的值,价那末这个程过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就值殖增程。过值增价殖关的在于键存,
在劳力动样一种这殊商特。品之,剩总余价是商值品价中值工由人动创造劳、超过的劳动力价值上以那一的部价分,是值资本家被偿无占有的那一分价部值。
()3变资不和可本资本学变。马说思克说明资本了不的同组部分成资在本价增殖值过中所执行程不的同的职。购能买生资产的料那部资本分在生,过产中并程不变自已的价值量,称改为变不资;购本劳买力动的部那分资,本在产过程生中会改变自己价的量,称为值变资可,它不仅再生本劳产动价力值身的等价物,自还彤会剩余价值。成克马思不变资的本可和资变本说学入深明了说余价值剩形的成际实程过,揭为资本示家对人工的削程度提剥供了础。基
()剩余价4值产生两种形式的学说。先首研,究绝对剩了价值余的产,生示揭劳动生产在不变的力条件下,资家本通过长延工日的方作法生剩产余值价的规。律绝剩对余值价产生构资成主本义体系的般基一础,并且是对相余剩价生值的产点。起次,研其究相了剩余对价生值产揭,示了工在作日长不度的变条件,资本家通下过高提劳动产生等方力生法剩余产值价规的。相对剩律余值价生是产资的一般本必然、趋势,的是它在每个资家本高劳提动生力产追超额剩逐价余值激的竞烈争中步逐实现的。因相为剩对价余的生产以值动生产劳的力提为高提,前所以克马对思本资义主动生劳产力展发的三个阶段一协一作、分工工场和手工、业机大器工作业细致了地析。最分,又后两把剩种余价值生作产一为个体作了整一步进研究,目的的是了进一步揭为露本主资生产义的质实,明了说绝对在余剩值价生产基的上产础并生展发来起资本的义生产主方,逐渐式相对使余剩值生产价成了产过程生的普遍的在社会、占上统治地位形的。
(式5工资学说。首),在区别先了动力和劳动劳的基础,揭穿了在上工问题上资假象的,科学地决解了资的工实,质指工出不是资劳动价值的价格或,而劳动力的价是值或格价的化形式转。次其研,了究工的具体资式一形计时工一资计件工和资工。资说学是余价值剩生产理论必的要补,充是重要其组部成。
分总
,第1卷创建之完整了剩的价值生余理论产。第,它1底弄清彻了本和雇资劳动佣的系,关揭了资破本主义剥的秘削。第2密,指它了资本出义主生产的的目就价是增值,值不“仅要产价生值,且要生产而余价值剩第3。,它揭了示本的资性。第4本,详细分它析了本资产生余剩值价的法方手段,和即对剩绝价值余生和相产剩对价值余产生方。第5,它法指明资了本主义生实质上就产是余价值剩的生产马克。的思剩价余值论理称
被为他的时划代第的个伟二科学大发。现
4资、循本理论(环★★)
★资
本为作动着运的价,他要值过一系经列形态变的并化成一系形的列价,段每个价都段有相应的适职形式。
能资
循本的环义:定
资循本的环内容
:
1.产资本业循的三环个阶段和三职种形能的式理论
产资业本包工业括、农业、筑业建等个各物质产生部门的本资是,够实能现价增值殖的本。资业资产本的循环运动要过购经买生、、产售三销个段,相阶应采取货地币资本生、产本和商品资本资三种能职式形
。
产业本循资运环的动一第阶个是段买购阶。段这在阶段上,产业个资本生在产要素市上用场货购买币劳动力生和产资,料剩余价为生产作准值备在。一阶这段,货上资本转币为化产资生本产。资业本循的第二个环阶段是产生段阶在。这阶段个,上本资家用购使买到生的资料产和劳力动进生行,产生产包含剩出余价的商品值在。这阶段上一,生资本产转化商为品资。产本业本资循的第三个阶环段是销售阶。段在个这阶上产段资本要从业产领生域回流到通域,把生领产来出的含包余剩值价的商品出卖去,实价现和值余价剩。值在一这阶段,上商品本资化为转货资本。产业币资依次本经地三过个阶段,采取三种能形式,职现实价值的了殖,增并回原来到发出点全部的运过程,动叫做本循环资其中,。买和购售销过属程于流领域,通生产过属于生程产领域。
、产业2本循资三种循环形式理论
环产业
资的本现运实是进动连续行断的不循环因而,也就同时在着货存资币本的循、环产资本的生循和环品资本商循的环等三种同形不式的环。可循用下图如表示式生:资产本循环G 的W -- P----W’’GG· W-- -P--W’-’
G货币资
的循本商环资本品的环循
币货本资循环(—G’G的)点是:特循环的起点和点都终是货币本,资点是终已发生了增殖的货币本。资因,货此币本资的循鲜环地揭示了明本资义主生的产的是取得目余价剩值因而,是产业资本循它的环一般式。货形币本循环的片面资性在生产于阶容易段被视,仿忽佛值价是流在通中增殖的。
生
产资本环(P—循P的)特点是:它的起和点终都点生产过程,这表是资本明义生主过产程是停顿不再的产过程生,就这正纠了货币资循环本造成所的象假。产资生本环的循面片性于似乎在为是生而生产,它产资本主使义产追生剩逐价余的值目被模糊的了。
品资商本环循(’ww’一)特的点是:的起它点和终都是点包含剩着价值的余商资品本,而商资品本是生产又程过的果结,所以也能它映反本资产是不断生的生再产程过。同时它也表,商明品资的全本部售
出
,全被部社会消所,费是产资业正本常转的条运件它。的面性片在于仿资本佛义的主生产目的就为了满足社会是要需,资本追逐家余剩价的值动被机糊起来。
模
业资产本环循的种三式形有自己各的特,它点从不同们的侧面反了映业资产运本的动特性,但时又同有各自的片面己。性此,因必把三须种循形环式一统起来行进考察
3。产业资、连续循环本件条的论理。
产业资本连续
不断正循常的条环有件两:个先首,产业资必本须持三保职能形式在种空上间并存的性,也是说,就部全业资本不产同能时在处种职一资能本式形,上须必一按定例比分割货币资为本、产生资本、品商本三个部资分
其次,。产业资本必须持每一保种职形式的依次能化转,在即时上的间继性起也就,说,产是业资本三种的能职形式必须都顺利地进各自行循环,的断不完成职能形的转式换。
三种
职形式在空间上能的并存性和时间的继起上是相性互联和互为条件系。没有的存性并,种各能形式职不就能相转继化所以并,性是存继起性前的提。样,同如果种各职形式能能相继进不转行化三种职,形式能的存并性也将被破坏,所并存性以是又起性的继结果。
、4通时间流流和费用通理的
论
首,先本形态变资化其循环要经历一定的及间。资本时环经循的时历间叫通时间流。马思克出指:资本主“生义产领域停留时的是它间生的产间,时资本在通领域停留的流间时是的流通时它”。间因,资此本的通流时也就间括包生时间产和通流间。
时次,其本形资态化及其变循环要费一定的费用花即,通流费用。克马在《资思本》第二卷论第章六集中论述流通费用了题。他将问流通费用区为分三,种种一是纯流粹通费用具,包括体买费用卖簿记、费用和货币用;一种是保管费用;费一是种输运费用。粹纯流费用从剩余价值通中偿补;后两是者同生过产程流通在域领中的续有继关费用,只要是正的常必要,的要加就到商价值中并获得相品的剩余价值应
5、。克马关于思社资会再本产生理论的本基容(★★内★★)★
(
1马)克关思于会社本资再生原产的基理本容内是:
①马
克思为认社资会本再生的核心问产是题社会总品的产现问题实,即社会产总品价值上在到得偿,补在实物上到替得的问换题。
②马克
把思会生社产划分生为产料资和费资料生消产两部类大认,为两部大之类间相互存、相互依制约要,求比例按调发协;生展产资料供给与需的求之间、费消料资的给与需供之问均应求保持衡平部。分产生资料和费品消的过于供求,影响大两部内部类两和部大类间的之比例衡均影响,整社个
会再产生顺的利进行
。③马克
思于社会关资本再产的前提生实现条件。和
(
)马克2思于关社会资再生本产的述上理,原我国经对济构结整调有具要意义:
重①
国我会社生产再的核心问题是社也会总产品实的问题,现们应我坚按持场需求市织生产组
。②国应对现有产我业结进构合行理整调,以社使会产生料资消费、料的供给资与需求本平衡,实基社会现生再产比例按调发展。协
6、均平润利和生价产理格【论重复点习、见面前的试题答】(案★★★★)
★点要1:、基)本内:容
)a 余剩价转化值为润和利余价值率转化剩利润为理论率
) b利转化润为均平利和润价转化为生值产价理格论
c)
利润趋率向降下理的
论
克马对思均平润利生和价产格理进论行总结研究性揭示,了润利运动趋率势:润率趋向利降的规律下。一、分第了析一这规本身律生的产原和它因二的重现表,实际上利是率下降润利润和同量增加的二时性规律重第二;、利率润所之以现为下表趋势,降因是为然有某些必反作起用的因素扰阻和消这抵规律一作用。的如:动剥劳程度削的高、工资被提低压到劳动价值以力、不下变资个本素变得便要、相宜过对人口、对外贸易剩、股份资本的加等增;
三第从、总体上面深入全的揭示了资主本生义产的内在矛盾,剩如价值生余和产剩余价实现值矛的盾生,扩大和价值增值产的盾矛人口过,剩使得资过本剩。等
2)
地和作位用
①
、平均利润生产价和格理是论关于本主资生义产过总各种程式形理的论基。
②础、科学地解它决了致李导嘉学图派资(产阶级典古派)破学产的二第矛个,盾价值规律同即均利平润率相不的矛容。也就是要在价值盾规律基的上础释平均利解润率的成问形。
可题平均利润见的率形问成题的要重[初试性试题曾多次出中过现为解决]一这题问马克思运,用竞争学说了分析了两种竞争,和个六转。化马克[思竞的观争]
③
、 从它体总上露了产揭业产资阶和产级工人业阶级间之矛的
盾
、④ 润利下降率律理规深论刻地揭露资了主义本生的内在矛产,盾明了资指本义主生方式的产史历时暂性
。、7克思马的竞争观[两竞争和种六个转化]
要:点
①
、 部 内门竞争和市场价值、场市价格的成问形题。这里有个转两化:不的同个别值价转化统为的社一价会即值场市值;价场市值价化转市为场价。格
、 ② 部门间的争竞和平利润均、生产格的价形成问。四个题转:
A.不化同门部特的殊润率利转化为平均利率润
B
.部门各根据自己的殊特利率取润的利得转润化为均利平润
C.
商价品转值化为生价产格。
D.生产
价格形成以,后值价律也转规化生产为格规价。
律8
、 差地级和绝对租地理租(论★★★)
要点
:级差
地基本租容内形:成过程、点、形特式
。
绝对租基本地内容产:原生因、形机成制和质、发展趋实势
级差租地与对绝地关系的比较租
名
称件原因源条泉值价实参照系体联
关绝对租C地/V低有权垄断私m价-生值产价农与格农非部间门平利润均
级差地租土地等级营经垄权m断农产社会 品生产格价-别生个产格价农业门内部超
m
.运用马克9关于社思会总资再本生的原产,理明说我国加强宏观控的必要调性
主
要任、务目及标何如善完家宏观国调控系体、强加宏观调的水平。控
马克思的
会资本社生产理再论表,明会资本再社产生核心问的题是会社产总品实的现,即会社产总的价值品偿和实物补新。社更总会品从实产形物式由上生资料产和活生料组资,与成相此对应,社生会产分为也大部两,类生产即产生资的第料一类和生部产生资料的第活部二。社类会总品产价值从式形上分不变为资、本可资本变剩、价余值三个组成分。部会资社本论无进行简单生产再是还扩再生产大最,基本实现条件是的:第一部类工人工的和资资家用于个本人生消活费剩余价值必的与须二部类不第资本变的值价相,实等的供物也求须必一。在致个基这本现条实件的基础上可以还申引两个出件条:第一部类产生的产生料资,须与必两大类进部行简再单生产扩大或生再产对产资料需生的价求总值相等,和物实求供一相;第二致部类生产的活生料,资须与两大部类进必行简再生产单或扩大生产对再活生料需资求的价总值和相等实,供求相一物致这些。现实件表明条在社:会本的再生资过产程中,两大类之间部互依相,存互制约相,求要按比发展例;产资生料的供给与需求、消资费的供给与料需求要保也平衡。只有满持了足这条件些,会资本社生产再才能利顺行进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本资再生原理产反映了会社化大产生的观客求要。
根据
马克思会社本再生资原产理我国,经济建设、的国民济经运也应行按照当会社本资再产的生理原进行,当应根市场的供据和给需组求织生,产施实宏调控观实。宏施调控是实现经济观展战略目发和标社会主生产义目的需要;的是展社会化大发产生保和持会社供总求衡的需要;均顺是利行进经济制改体革的要重条件。宏调控的主要观任是:务持经保济总的基本平量衡,促经进结构的济优,引化国民经济导持、续速、快健发康展。标目:是促进济经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物、持保国际支平收。
衡高调控水平提关键是的根据要经
济运行的化变把,好调握的方控向、点、时机重力度和改,进控的调式方法方主要,用经济运、律法段手辅,以之要必行政的段手促,经济进稳运平和行续持较发展快
。
0.1克马思资的循环理论和本资本周转论是对理资本义主会社个单资运动本进行析的分理,论揭它示了商品经济件条企下业资本运动的一般律规因此。,开资撇本义主生关产,资本系环和资循本周理转论对会主义社业同企样适用的。是
请结合马思的克本循资和资环本周转理论分,论述保证析社会主企义业资循环金正常进行加速和资周转的重要性和金要途径。
主要点:
(1
)马克思的资循本理论核环心分是析概括保和证业产资本循环利顺进的行必要件条。证产业保本资环循顺利行的必进要条是件资本的三种职能:式即形货币本资、生资产本和商品资本空在间上时并同,存时间上在续继连。起本周资理转主要论分是析影资响本周速转的因素及其度剩对余值生产的价响。影响资本影转速度的因素周要有主:资本周二转时和问生产资构本。而加速资成周转本速度可以加年剩余价值量增提高年、余价值率和节省剩付预本等资
。
2)(克思马的资循本环论和资理周本理论包含转着适于用一社会切生产化的共规律,对改善社同会义企主业营管理经具有重的要指意导。社会主义义企在生产业经过程中营同,样要持保企业金循资环的续连,同性要加速企样业金周转速度,资这保证企业对生经营正常进行,产高提济经效益关系大重。
(
3保)证企业金循资环正常进行,加资金周速转度,速企首业必先须化资金强动运观念市场意和,识真按照正场需市组求织生、加强产企管业,提理技术水高和平品的科产技量含减,产少品积压提高,产销,率在基础上此缩,短生产和销售间,加快时流动资周金。转其次要通过,强化业内企部理,提管机高器设备完好率的和用效率,使高折提旧率,加企速业定资固的金折旧更新,使企和业定资固的金新更周跟期社上生会技产术步的进周期减少和避,固免资金定的无磨损形。
11
.论资简主义国本家是如何对经活济进行动预干和节调的
?
要:
点资主本国义家经济的对预干调和,一节面是通方国有经过成济分资本主义为体整产过生创造程要条必,支持件私人垄断资的本发并获展得高利额。润具表体在:现主要事从那些资多、投转慢周风、险,私人大垄资断不本经营的愿公基共设施、础基础业产工品开发:新技术高为促,私人进断垄企提高技业术水和整个国平民济的发经展务;服通过购和采货等方法定直接向人垄私断业企供提持,为支人私垄断本资发展的务服另。一
方面是家通过政策国措施干和预节经济调运行,后战逐已形步了成比较完备经济调的控系体
。资主本义家对经济运国行干预调节、目的标:是持维总求和总需供给基本的衡,平持保物价水总的平本稳基,经济稳定定增长,分就业充和国际支收衡平干。预、调节段手多,其样中最要主的财是政策政和货政币策运用的
。
国①财家政策政的调。节宏从观济方面看,经主要功其在能促进经济于长增从微观经,方济看面其,要功能主在促使于资源合配置,调节国理收民分入配国家。节调经的济政政财策括税收包政策和财政支政出策运用。收政策税节经调,济通即过加或增减税少来调节经济,收发在达资主义本家国个,人得所税公和司所得是主要税税的。种收调节主要是入过通整调得所率税和收税优惠施来措施。运用实财政出支策政调经济节,就通过是增加或减政府对少品商、劳的务购采,量动公变工共的开支程以其他及支来调开经济。在节同不期,时政采府用同的不财政政策即,所谓逆经济风向“行事。”济衰经退,实行扩张时性政政策,增加财政财出,支少减收,以税刺激需总求扩,张低失降率。业反,在相经高济时涨,实紧缩行性财政策,政减财少政支出增加,税,以抑制收总需求,降低通货胀膨。率样的选择,是这了为持保会总需社与总求给供的本基衡平实现,济经稳定增的长
。②国
家货币策的调政。发节的商品经达济中,政府、业企、个人的经济动都活不开离币货银和行国家依靠控。着制掌货握发行权和金币管融理的中权央行,制银定和实施币货策政调,节业商行银及其他融金机构业务的活动,而进影响企、业人个经的活济,达动调到经济节的目。国家运用货币的策调节经济政其中心是,节货币调供应。增量货加供应量,币时降低利同,率能激投资和消费,促刺进济增长;经少货币供减量应,时提同利高率,能制通抑货胀。中膨央银行调节币供货应量货币政的策具工主要有:控货制币发行中和央银行政向的贷府款变更;中央银行贴现再率指商(银业用票据行中央向行银办理现的贴现贴)率再,现贴高率直接低关系商银行业借资金入的本成,从影响而入借金量资货和币供量应调;整业商银法行存定款备金准,存款准备金率率是国家定商业规行吸收存银L款}J必须入中央存银的现金行率,以作为比行对存款债务银保的证。法存款准备定率的金整调引准备金起的扩大减或,少而影从响到币供应量货的张扩或缩;推收行开公场市业务公开市场,业是务指央中行在银融市金场上卖政买府债券,而调节从货币应量供。需当要加增币供应量货,中
时央银买行进债放出货券,反币之出债卖券收回货,币减,少币供应货。公量市开业务场对货币供应和量息利影响率大,较而市对场震小动中央银,行又可主以操动,所作以往往是本资主义家国实货币调施的主要节段。在不同手期时实,施同的不货币策政,经在衰济时,实行退扩张货币性政,策加货币增应量供降低,息利率,以激总需刺。求反相在,济高涨时经蚴?薪敌跣曰醣羲?艺撸?倩醣跎夜┯α?岣浚呃⒙??剩种谱苄砸枨蟆
?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和调家经节运行济两大的杆杠,它实们施总的策政目一致标但,各自功能同不、作用理不同,各机有势优和局,因限此运用在程中需过要重注互配相。同合还时需与收入配政策、产分业政的策定制施密实配合。切
③计
划节。调这是战后达发本资主义家国,要主是欧西国和家日实行国本干预家济经的要措施重,的目在于尽能可轻减场失市对经济灵的破。它坏建们立专的国门家机构,定和制施实年或度长中社会发期计展对经划济行进调。节它们共的同点特是调节对:象私人企业,是但有行政没束约力;节调主通要市过机场制现实计;划本身是测性、指预性的导,其主要作在用向企业于递传息,信助经济借杆和杠律体法系导企引业应适国家划。计本主义国资家计的划理和管节,必调然受要资本到义私有主制制的约,可能不除社消会生的产无府状态和政危。机
④会社福利政。策这也是国家预、调干经节济重的要施。措资本义主家国行实的社会保制度障主要包,社括保险、会福补利贴社会和救。济本主资国家采义取的福政策,利从经上看济,使它劳动的再力生得到产定社会保障一;政从治上,看和了缓社会矛盾,到了起持维社安会定、巩资本固主统义的治社“安全网”的会作用。
⑤立法行政措施。这、是接直取采法立、行手政干段预济,经例,主要如资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反本垄断。国家作法资为阶产级总代表,为的维整护个资本义经济主的常运行正和产资级的整阶体远利长益,制定会一相关的法律,来限制些某些断组织垄过分膨的,胀限制垄断竞对争的度限制过限制对,中企小的业度过害损。等
于由资本义各国的主经济、治、社会政、化文传统、道观念不同德各国,所取采国家的预和干调节经的重点济、段手方、式也会有别,差从而形成现市代场经的不同管理模式。
相关济充补题
问一
如、理何商解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素与因产商生品二重的性的系关何如?
、l品商是用交换的劳动于品产。商品具使用有价和价值二值素因。
(
1)品的商使用值价是够满足人们能种某需的要性属。商品的使用价
值是由的自然它性决属定。使用的值价是构总财成富物质的内容。
(
)、商品的价2是值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凝别一般人类劳动的。价在质值上一样是的不,同品商可以相互的较。价值比是商品社会的属。价值性是交价换的基础值,换价交是值价值表的现形式。
(3)、商品是用价使值价值的矛和统盾一体
2.关系:
品商二的因素由生是商品产劳动二性决重的。具体定劳创造动商品使的用值价,抽象动形成商品的劳值价。
、二值价规律的基本内容实现、式形及作是用么什?
内容:商品的值量价由生商产品社会的要劳动必间时定决,这价是决值的规律。定品商按照值价相量的原则等进行换,交是这价值实现的规律
实现形式。:价规值律体是通过具格价运的动来现的表而价格,的动又运离丌竞不机争制、供求机。所制,以值规价律是通就价格过制机竞、争机制和供求机的制互作用相表现的。价格来的波动总以价值为基是础的,是围着价绕值这中一进心的。行价围格价值上下绕动是价波规值律表的形式现。
作用自:发的节资源配置调和济经活动刺激商;生品者产进改技术,善经营改理,提高劳管动产率,生动社会推产生的发力展;促商品使产者生竞在争优胜劣中汰。
三、样怎解理本资公式及总矛盾?为其么什说剩余值不价在通流产生,又不中能开流通而产生离
?本资最初是表现为总一数量定的币,但货币货身本并是资不本
:简商单流通公品式W-G-W;资本流通:公式:G--GW。
总公: G-式w-G(W:商品’,:货币、G、剩余价G值=GGG+”)
矛盾
按照:值规价的要律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等照价则进行原流,通不中可产生价能值殖增,但资总公式呈现本来出却的是本资经流过过通发生程价值了殖。解决增键关在说明增于殖产的生。
为么什:商说流品有通种情况,两价交等换不等价和换交。等交价换有只值价形式的换价变量是既定值的不,会生剩余价产和不值等价交换。者买与者卖份身是对的,相一方得就所另是一方所失,换双交方价值总是在的流通并没中有增加离开了。流通领解域商品生生产者产就能同不其它商所品者有生发系,关也不就能使价得值实现和到殖。增因此,资本主生产义过程是劳过程动和价增值过殖程的统。一
四、如
理何劳解动力商的品两素?因
劳动力是就人的指动能劳力,存即于人在的体身中的体和力力的脑总和
成为
条的件1:动劳者须必有人自由2劳身动丧这失一生切资产和料本基活生源,来了除自劳身动力一外所无,有有出只劳动力。卖
劳动力的【使用价与价值
值动力劳品的价值商,也是由生产再和产劳生动力这
种商品所费花的会社必劳动时间要定决的。一是持劳动维本者人生活必所需生活资的的价值料。二是持维劳动者家属女子生活必所的需生活料的资价值。是三动劳的教育训者费练。用动劳力值价决的定还要含包历着史的道和德因的。素
劳动商力的品用价使值。动力使劳价用值消的过程,费是劳就动过本身程。它有创造商品具创、造值的价能。力不它仅创能造本身的价值,而出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且更大的价。这值就劳是动力品商用价使值的殊性特所以,。劳力成为商品是动货转化为资本的币提前。】
五、
为什么资本说主义生过程产是劳动程和过价增殖值程过统的?
一本资义主的产生过,不仅程生是使用价产的值动劳过,而且是价程形值成价值和殖过程。在增资本义生产过主程,资中本家劳动让者产某种使用生值价并不资本主是义生产目的的。本家的目的资是产生他比付资本预的价更值的价值,即大余剩值价。马克通思过资对本主义生产程的过分,指析剩出价值余资本主义生是的直产目接的和决性的动定机资本,义生产主是就了为生产剩余值价。以所本主资义生过产除程了有生具产程的过般性质一外还有,特殊性其,即质它是价值成形和价增殖过程值统一的
。
六生产剩余价、的值种两方法何有异同
?
1绝对剩价值余生是指产雇在佣工人的要劳必时动问变的条不件,由于下作日工绝对延长的而进的剩行余价值产生。的它取决于动劳力的理极生,又取限于社决会和道德极限的
。
相对剩2余值价生是指产在工日不作变的件下条,于缩…必要短动劳问,时相延应剩余劳动长时而进行的问剩价余生值产它。是提高社以会劳生动率为产件条。
区
别主要:于物质技术在础不基同,以在资及本义主展发各的历史阶段上个所起的作用不。
联系:在于同是1为了都增加剩价值余的产以及绝对生剩余值价产是资本生义主剥削一般基的,2也础是对相余价值生产的剩点。
起七
、什么是本资的机构有成为?何本有机资构呈成不现断高的提势趋
?这由种资本术构技成决定所并且反映,本资技构术成化变资的本值价成,叫构资做的有本机构成。
因:原是追一求剩价余值的内动力在二是,于竞争的迫外压力在这两。个因使原资本得必然会家不断改进术装技备,高资提本技术的构,成导致资并本的价构值和成机有构的提高成
八、商业资本、。行银资本如参与何剩价值的余割分
?
1商.利润业是业商资本投资家商业经于活营动所得的利获,润表面从来看,商业利上润是品销售商格高于价品购买商格价的额差但商,利润业真的来正源是业产人工生产在程中创造过的余剩
价值
2产业资本.家让渡利的方润就是法商品按将于低产价生的格价格售给商出业本家资然,,后业资商家本按再商照品生的价产把商品销格售出,获得去商业利他体润现了产业资家本和商资本家共业同分剩余价割值的系
关
.3行利润银是款存利和贷款利息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行银务的费用后业形成银行的润来源利于职能本家支资付的贷款息利一的分部,质实是产业上人工生在产过中程造创的余价值。
剩、垄断九怎是样形的成垄?断竞争的关系与如何?P2:7P377.
4垄断是指少数治本义大企主为了业得获高额断利润而垄成的联盟,一结制和操控作定一分部的品和销产市售。
场
件条1:,为生因集中产达到高很度程,垄时的断形就有了可成。能
2,
为的生产的因高集中在度一定度造程成争竞的困难,从导致垄而的趋断势
。3
因为,产的高度集中后生产也生了断的垄必要性
。关系:从
争生长起来的竞垄并不断消除竞争而是,驾凌竞争之上与了之并。存
十、
国家断资本主垄的义本形式及实质基是么什
?
式形国家:直接掌握垄断的资本。家和国私资人本在业内企部的结。合国个家人私本资企业外在部的结。
合
质实:国家垄资本主义断的实质是垄断资与本国政家权相结合以国家出面对经济,行干进预和调并节凌于个别驾资之本上从,断垄产资阶级的体整利和益长远利益出发全面调节,和会经干,济以维资护本主义制度的存和发展,生证保个整垄断资阶级获产垄断额润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个特一殊史阶历。段究垄断资研丰义及本其新发的意义展。
一十、什是产业资么本的循?产环资业顺本利循的环条件是什么:P8?-88
7资
的循环就是指木~>lFk木依资次经购过、买产牛销售、三阶段。个采货币取资本、生产本资、品商本三资种只能式形,实价现增值,并回到殖原来发出点全部的运过程动.
件:第条,产生资一本三种能形职式空在上问的存性并第二。产业,资本三职能的形种在式时上间的起性继
。二十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不与变资本、可变资有何不同?本P9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级政治经济学》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