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
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0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
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解决就业问题。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他们中的多数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家庭化趋势是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建筑、商业、饮食、环卫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农村劳动力在流入地务工经商获得的收入,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流动人口在务工经商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为农村地区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数量从1992年的517个增加到2000年的663个;镇从1992年的10587个增加到2000年的20312个。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由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国内人口合理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降低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通过优先解决夫妻分居问题、老年人投靠子女问题等,加快了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通过积极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等,为人口流动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机会等。
范文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
作者:周毅
社会学研究 1998年05期
一、现代中国人口流向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是全球性的现象,也并非近现代人的专利,古已有之。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关于它的统一看法。如果作纯理论性探讨,离开定居地而游动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都是流动人口。在中国具体国情下,流动人口可以这样界定:相对于定居人口而言,暂时离开户籍所在地,但又没有永久迁居的移动人口。
1.鸦片战争后,破产农民大量进城加速了城市化
在民国时期,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开始加快,附近地区的破产农民大量进入城市。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化的速度开始加快。由于近现代工业的发展,一些原来只有很小规模的农村聚落的地点,迅速成长为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其中青岛、大连、哈尔滨,基本上都是在本世纪之初随着港口、铁路的建设才开始兴起的,到30年代初人口已经增加到30多万。还有郑州、蚌埠、石家庄、浦口等,也是随着铁路的建设而兴起的城市。此外,唐山、井陉、焦作、抚顺、本溪、大冶、鞍山等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也达到20~30万人的规模,特别是沿海、沿江地区的一些城市,更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迅速崛起,上海达到350万,天津达到150万,广州达到105万,沈阳达到55万,南京达到75万,汉口达到85万。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城市,在日本的统治下,把其作为独占的殖民地和发动侵略战争的战略后方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使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的人口进一步增长。
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城市人口增长的来源看,凡是那些人口增长迅速的城市,都接受了大量的移民。其中,东北地区的城市,吸收的主要是来自关内的破产农民,来自山东和河北的占了大部分。而关内的各个城市,吸引的移民则主要来自附近地区。其中如上海的大量纺织、机械工人,主要来自自然灾害频繁的苏北地区,以及浙江的部分地区。陇海铁路的建设使河南省的许多农民加入了铁路工人的行列。他们大量集中在郑州、西安等陇海铁路沿线各主要城市。相对而言,除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从关内吸引来的以外,在进入城市的居民中,迁移距离较远的所占比重不高。事实上,当时的农村居民大部分还是把城市看作十分可怕的地方,认为没有了农村的土地就好比作物丧失了根一样,再加上当时城市收入与农村收入的差距还不十分明显,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并不很大,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农村居民是不会流入城市的。所以,在1840~1949年间,由农村地区向城市的移民,并没有带来中国人口分布的明显变化。
2.抽刀断水水更流:堵不住的“人流”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给与了城市多方面照顾,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再加上大量来自农村的共产党干部进城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城市生活的好处开始为农村居民认识。有些农民认为城市居民是生活在九重天上,而自己是生活在九层地下。于是,5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的自发流动,但这给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城市粮食供应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956年之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几乎一切的人口自发流动宣告结束。之后的20多年中,中央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支边、“三线”建设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图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内陆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
改革开放后不久,我国出现了人口由农村由城市、由边疆和内地向沿海的大规模迁移。从1965年到1978年,中央政府把1500万城市青年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以说,这是对整整一代我国城市青年的发展权的严重侵犯,给许多人留下了终生遗憾。到了1979年底,随着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平反,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问题,中央政府也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500万知识青年按照国家的政策从农村返回了城市,从边疆和内地返回到了沿海。上千万知识青年的下乡和500万知识青年的返城,证明了两个重要问题的存在。第一,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确实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差别,1956年梁漱溟先生在政协会议上所说的“九天九地”并没有夸大这一差别。第二,中国的城市由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成为纯粹的工业城市而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并没有起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而是连城市居民子女的就业都不能解决,给自然资源已经十分短缺的农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日渐增强,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到了70年代末,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使得原先隐藏在集体出工的劳动方式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浮现出来。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相当一部分工作岗位,如建筑部门的泥瓦工、纺织业的档车工、环卫部门的清洁工、工厂机关食堂的炊事员等,由于工作苦、累、脏,城市居民已经无人愿意去干;而个体商业零售、饮食餐馆的大量出现,需要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还有部分城市居民,需要保姆来为他们处理家务,从而劳动力短缺成为城市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随着国家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和国家对粮食的购销实行严格控制政策的松动,中央政府多年来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出现了。在粮食产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粮食的商品率却大大上升。自由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至此,中央政府所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现了缺口,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可能。
80年代初,在北京出现了大批来自安徽的保姆,宣告了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口静止状况的结束。此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南京及其他所有大大小小城市中,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以他们的吃苦耐劳、对收入的要求不高而受到了需要劳动力的政府机关、国有及集体的企事业单位、私营个体商贩及居民群众的欢迎,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最近的调查,北京的外来人口为530万,上海的外来人口为456万以上。而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中,没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据估计不少于8000万。特别是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更是带来了人数众多的外来劳动力。其中深圳经济特区暂住户口居民现在已达到280万,是常住人口的2倍。而广东省的东莞市、江苏省吴江市的盛泽镇,外来劳动力也都超过了当地居民的人数。在天津大邱庄、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等乡镇企业极为发达的地区,外来劳动力竟然10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当地居民。
从外来劳动力的来源看,以中部内陆地区的农村居多。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东(西部)、河北(南部)8省占全国绝大部分。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特别是深圳,也拥有大量来自其他城市,原先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员。
3.失去外来劳力,中国大都市将陷于“瘫痪”
目前的人口流动对于流出地和流入地都是极为有利的,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完全是管理不够的问题。经过18年的发展,目前外来劳动力对于人口流入地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可缺少了。如果外来民工被全部清退,绝大多数城市的环境卫生将无人打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绝大多数建筑工地将会停工;大邱庄、南街村、华西村等地的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将会关门;深圳这个最大的经济特区将会成为一个死城;珠江三角洲一带大量“三来一补”企业的香港老板都要卷起铺盖回家;城市居民的生活又将变得很不方便。而且,外来劳动力也提高了城市经济设施的规模效益。以北京为例,地铁由于外来人员乘坐所增加的票款收入每年至少有上亿元,城郊居民每年向上百万外来劳动力提供住房的房租收入,更多达10亿余元。
特别是对于人口流出地来说,劳动力的外出所产生的效果更是极为显著的,在这一方面,首先是人口流入地为人口流出地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例如,在天津大邱庄,5万多外来打工者的设备投资以每人5000元计,就为人口流出地节省了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而这5万多劳动力转让给别人耕种的土地,又可以帮助另一些人通过发展农业脱贫致富。其所节约下来的那些固定资产投资还可以解决另一些人的就业问题。再加上外出劳动力汇回家乡的劳务收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其中每年从深圳汇出的打工者的劳务收入就多达数百亿。这其中还不包括外出劳动力往来于家乡与打工地之间,传递信息所带来的潜在效益,以及部分打工者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家创业可能带来的成功。与此同时,虽然外来劳动力给人口流入地区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社会治安恶化、使市内交通变得更加拥挤、人口超生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问题是因为现行的户口制度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缺乏章法,市政设施的管理运营实行政府补贴等原因所造成的。通过加强管理,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在2010年以前,如果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继续保持90年代初以来的高速增长趋势,将会有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发展,我国今后的区域经济发展还会越来越不平衡。特别是各个发达地区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若与发达国家和以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而它们的经济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由于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将继续扩大。如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保持1991-1997年的水平不变,东部沿海除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外11个省(直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97年57%上升为2010年的77%,而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和四川省在内的中部内陆11个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将从1997年35%下降为2010年的16%。
由于无法在自己的家乡实现自己的发展权,今后中国中部内陆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大量流入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如果中部内陆地区的居民要确保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不再扩大,在1997-2010年间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应当从59%下降到26%。若2000年底的全国人口以15亿计,今后17年间在中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的累计规模,包括以往已经发生,但在户籍登记上未反映出来的大约5000万以上的劳动力流动,至少将达到3亿。而且,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入到第二代人的时候,作为一代有知识、有经验的劳动力,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将会有较大的改善。有关的地方政府,也将会给他们的定居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的流动将逐渐转变为居民的迁移。毫无疑问,这将是全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
二、中国人口流动制度乃其政策传统
1958年至1984年,中国政府实行的是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1984年至今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政府实行的是动态混合型人口流动制度,即残存状态的等级人口流动制度与萌芽状态的新人口流动制度所组成的混合型人口流动制度。政府管理失控,社会行为失范,人口流动自发、盲目。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流动制度被“民工潮”冲击得支离破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人口流动制度尚处在萌芽状态,现实社会则是旧人口流动制度的残存功能和新人口流动制度的萌芽功能在随机地发生作用。由于这两种人口流动制度性质上的截然不同,所以造成它们在发挥功能过程中的相互对立与相互排斥;又由于它们共同处于体制转换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的统一体中,所以,它们又相互统一,互为补充。犹如一对既无法和睦相处,又不能够“离分”的处于维持状态的“夫妻”。这种状况是体制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现象,必将随着新人口流动制度的建立而告终。
1.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
1958年至1984年,中国政府实行的是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变更居住地的迁移流动制度,主要是由农村流入城市,并定居城市的永久性流动。“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否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关于短期流动的制度,或者叫暂时性流动的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3日以上3个月以内的,由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3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登记,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内暂住,或者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农村暂住,不办理暂住登记。第二,公民因私事离开常住地外出,暂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应当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延长时间或者办理迁移手续,既无理由延长时间,又不具备迁移条件的,应当返回常住地。国家对市民,即城市的常住人口,实行供应粮制度,分配公房制度,以及包教育、包就业、包医疗费、包养老金等一系列特殊优惠制度。而对流入城市的暂住人口以及农村人口则不实行这种制度。这一制度是前两项人口流动制度的实质性辅助制度,也可以叫作“釜底抽薪”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才保证了年轻共和国的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以及政治稳定,并且对中国的重工业化起过积极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应当给予应有的肯定。
2.动态混合型人口流动制度
1984年至今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政府实行的是动态混合型人口流动制度,即残存状态的等级人口流动制度与萌芽状态的新人口流动制度所组成的混合型人口流动制度。因为这一时期的总背景和总特征,是新旧体制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沿用了几十年的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被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和整体上给否定了,尽管它的部分形式依然存在,但其功能已经残缺不全了;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人口流动制度,尚处在尝试和萌芽阶段,只能发挥零星的功能,而不具备从整体上取代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的完整功能。所以,在这一时期发挥作用的,只能是等级人口流动制度的残存功能与新人口流动制度的萌芽功能所形成的混合功能;所实行的人口流动制度,只能是残存状态的等级人口流动制度与萌芽状态的新人口流动制度所组成的动态混合型人口流动制度。这种人口流动制度包括:
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的残存功能。第一,残存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城市常住人口子女就学的学费,比在城市务工经商的暂住人口的子女就学的学费低,且低得多,因而使城市流动人口(或者叫暂住人口)的子女上不起学,处于失学状态;在同一城市中,如果在户口所在城区的指定学校上学,则学费较低,如果在户口所属城区以外的其他城区的学校就学,则要交高价学费。第二,残存的等级身份性社会功能。这种功能是无形的,但却在人们的脑海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比如,城市青年找对象一般不愿意找农村户口的异性为伴侣。
新人口流动制度的萌芽。第一,《暂住证》和《寄住证》。在城市,暂住时间拟超3个月的16周岁以上的人,须申领《暂住证》,登记为暂住人口;对外来开店、办厂、从事建筑安装、联营运输、服务行业的暂住时间较长的人,采取雇用单位和常住户口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户口登记机关的规定登记造册,由所在公安派出所登记为寄住户口,发给《寄住证》。第二,《身份证》。1985年9月6日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为人口的流动提供了诸多便利,为国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手段。1986年11月28日由公安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第四章第20条规定,公民在婚姻登记;入学、就业;前往边境管理区;申请出境手续;个体营业执照等18项事务时,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第三,征收城市容纳费。上海、天津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制定出征收城市容纳费的规定,北京市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出《北京市征收城市容纳费条例》。这均是以经济手段取代行政手段的尝试。这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过渡性现象,是两种体制相互矛盾、相互碰撞、相互摩擦的必然结果,它们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这一过程的基本完成,将随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人口流动制度的基本建立而终结。
三、人口流动战略和政策的选择
应从农村发展与人口流动、城镇化(包括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视野,较系统地探讨中国城乡、乡乡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提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渠道、流动机制、制度创新、宏观调控、据点-网络二元城镇化及其非平衡布局、一县一市型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1.以“疏导”替代“堵截”
中国农村80年代人口流动主要采取就地职业转换的方式,而90年代则表现为异地转移,产生了农村包围城市态势的“民工潮”,形成了对传统计划体制的巨大冲击波。面对这一冲击波,政府应正确认识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兴利除弊,对“民工潮”不是“堵截”,而是“疏导”,学会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乡镇企业是我国80年代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但自80年代末期以来,乡镇企业已明显出现就业能力减弱的趋向。1992年与1988年比,全国乡镇企业的产值翻了一番,而就业人数只增长了10.9%,就业弹性从0.35下降到0.13。1988年以来,乡村两级集体企业的固定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8.4%,而每万元资产吸纳的就业人数,从1988年的3.1人降至1991年的1.8人,下降了42%。1984-1988年期间,乡镇企业平均每年转移劳动力1260万人,而1989-1992年,平均每年只转移260万人,仅相当于过去5年的一个零头。90年代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异地流动,它区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流动人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流动人口采取“流民”的形式,没有割断同土地的“脐带”。他们还拥有耕地,还把耕地作为社会保障基础。他们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没有取得市民的身份。正是这种转移的不彻底性使农业受到损害,如转移农民使土地抛荒,而且使城市受到一定的冲击。面对冲击,一些人只看到民工流效应,把“民工潮”看作“盲流”、“洪水猛兽”,希望政府能用堵的办法使人心归田,把4亿多农村劳动力限制在有限的耕地上务农。实质上,“民工潮”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是制度创新跟不上劳动力流动的需要和有关管理滞后造成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正效应首先表现在华南经济圈的腾飞、三峡工程、浦东开发与开放、北京城市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没有一项能离开流动的农民工。其次,一些农业大省或落后地区农民外流已成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外出民工增加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增强了农村社会购买力,而且把部分收入用于第二、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高了他们的素质,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伴随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会大大提高,胆识和进取心会进一步增强;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可以使人们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直接受到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本领,“既挣了票子,又换了脑子”,他们当中许多人返乡后成为乡镇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为农民企业家;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会诱导人们注重智力投资,对未来人口文化教育水平产生诱导效应;人口流动和城镇化提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有利于增强智力投资的能力。
2.走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路
发展中国农业的道路有三条:一是用价格保护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继续推进80年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乡村工业化道路;三是使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特别是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只能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农产品价格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差别不大,农业人口比重很高,且我国物价上涨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成本推动,因此,试图通过价格保护发展农业的想法是极不现实的。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又源于农业劳动的比较利益低下,根本途径已不再是调高农价,而是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大范围调整才能实现,即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此外,用分散的农村工业化来发展农村,也会受到许多限制。在广大中西部,分散的布局使每个乡镇企业不得不独立去解决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排污、仓储等问题,不仅毫无集聚效益,而且使农村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必须使生产要素冲破现存分散无序的格局,实现重组,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特别是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利益和城市文明。
3.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
农村的现代化要求推进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使转移出来的劳动者的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同时,把沉淀在土地上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在农村发育土地市场方面,应明确规定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发展我国农业的基本制度,并使之长期化与合法化;发放生不添死不减的永久性的土地使用权证,解决目前联产承包责任制缺乏规范性的法律效力的问题,并为土地使用权流通、转让、抵押创造必要条件;与此同时,规定拥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具体要求,保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土地平均经营规模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行不悖。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应逐渐废除传统的城乡隔离户籍制度,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户籍管理制度。该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完全放开农村县城和中心镇的户口迁移限制,让农民自由进入,务工经商。对于这部分农民让其自理口粮,自谋职业,自建(购)住房,共同分担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适当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市的迁移限制,允许转移农民在小城市取得准城镇户口。在大中城市中实行“绿卡”制,对在大中城市实际居住五年以上、拥有房屋产权和稳定的工业职业的人发放“绿卡”或“蓝印户口”。使持有“绿卡”或“蓝印”者在申请工商车辆驾驶证照、经营摊位和柜台、子女入托入学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4.处理好多元化与主渠道关系
面对庞大的农村剩余人口的压力,必须处理好多元化安置和主渠道安置的关系,在强调多向分流的前提下,以农村城镇化、工业化、非农化作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如果说80年代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进厂(发展乡镇企业),那么90年代的劳动力转移则是进城。
对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采取多元化安置思想,实行多向分流。这里可以设想以下六条渠道。通过增加复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久农业,增加劳动和资金的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向种植业的深化进军,广开就业门路。通过改造低产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的国土整治,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农业基础设施和整治国土的建设中去。可通过进一步推进农村非农化,特别是加强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一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通过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小城市、县城和中心镇转移,使农村工业城镇化同步发展。建立大城市劳动力市场调节体系,引导农村剩作劳动力向大城市少量有序流动,以补充大城市某些类型的就业岗位的空缺。通过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扩大劳动输出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的门路。在这六条渠道中,前景最广阔、现实性最强的是引导农业走农村城镇化的道路。
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充分利用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民间多元发展机制,鼓励农民建立农民城,利用外资建城,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引导乡镇企业集中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上,各地应当根据当地历史发展传统、现实发展环境及条件因地制宜地决定具体模式,或以工兴城,或以商兴城,或全面发展,或多种模式相融合。
5.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在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现存的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同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有机地联成一体,减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保证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根据我国农村至城镇的流动人口现状,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官办和民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加快劳动法制建设,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依法保护民工权益;逐步将地区性、区域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建设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网络;加快公正、公平、公开的劳动立法和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打开小城市和城镇的城门,分解农民跨区域和大城市的超常流动;强化身份证的管理功能,以证件管理替代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预告和疏导跨区域农村劳动力的流量、流速、流向,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在输出地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既为劳务输入地提供信息,也为输出地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将“候鸟”型民工变成永久型民工,减少流动量,缓解“民工潮”对交通的冲击;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体系,对进城农民进行法律知识、城市社会规范和生产技能的培训;发展城市的民间房地产业,提供大量价格低廉、适于农民住的房屋,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6.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
我国80年代分散的乡村工业化道路只能是农村城镇化的前奏,90年代必须向适度集中的方向发展,使工业化同城镇化同步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人口分散——集中——再分散的城市化道路,但这种人口的再分散是以非常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很高的产业现代化水平为前提。虽然一部分工业向非都市地区扩散,但从整体上看非农产业仍处于集中态势。我们也看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的工业化道路在苏南等少数交通发达、小城镇密集地区是完全合理的,但就全国而言,分散的工业化道路已使生态环境、耕地资源和经济效益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乡镇企业过于分散,用地规模增加了1/3,资源利用率降低了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20-30%,行政管理费用增加了80%,人力资源增加了1-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润率比相对集中降低20%左右,并对农业规模经营和集镇建设造成空间上的困难。
7.大城市的城门半关半闭
中国的大城市,既不能向农民关死城门,也不能大开城门让农民完全自由地流入,而应设置一些“门槛”条件,防止迅猛的人口流动洪峰对大城市的冲击,避免“城市病”。这里,可以设想经济投资导向、人口素质导向和社会规范导向三位一体的社会综合方案,以调节向大城市的有序的人口流动。经济投资导向。农村人口城镇化面临的最大约束是资金。实行经济投资导向就是要鼓励进城的农民到城市投资。例如一位农民能在城市投资20万元,应允许其迁入城市。人口素质导向。应优先让有高文化程度的农民和具有从事非农产业经验的农民进城。这样,能保证城镇非农产业对劳动者素质上的要求。社会规范导向。例如:限制违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进城,可以有效地鼓励农村居民节制生育,把人口城镇化同人口控制结合起来,限制有犯罪前科者进城,有利于城乡社会秩序的好转。实施上述综合方案,既可以解决目前城镇化所面临的困难,也可以推进农村人口的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可谓一举多得。
8.走二元城镇化道路
根据中国的国情,绝对的“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小城市论”所主张的发展某一类城市的观点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应走一条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并重、“据点发展式”城镇化和“网络发展式”城镇化同步的二元城镇化道路。二元城镇化的构想是一方面实施城镇化的据点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实施网络城镇化模式。据点式城镇化的具体构想是:让300多个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平均上升10万人,可吸纳3000多万剩余劳动力。让将近2000个县城的人口规模均扩大5万人,培植新的城市据点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亿人。在50000多个建制镇和集镇中,选择2000个交通发达、城镇基础条件好、有一定规模的中心镇,建设小规模的“农民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1亿人左右。这样不仅剩余劳动力有出路,而且还可以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缓和大城市“民工潮”压力。通过这种城镇化道路,我国将出现四类混合型城市:第一类是市民为主少量农民进城的大城市;第二类是市民为主,农民为辅的中等城市;第三类是农民、市民兼有的小城市(现在的县城);第四类是完全由农民组成的农民城市。随着城市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将逐步转化为市民。
9.一县建一市
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县城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扩散城市文明的重要枢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希望之光在县城,这些地区应把“一县建一市”作为世纪之交的战略目标。发展县城的理论依据和有利条件是:我国农村城镇化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县城。通过乡镇企业向县城的集中不仅会带动县城郊区的发展,也会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使城市文明迅速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一县一城完全保证城市发展的合理均衡分布;可以突破城市建设所需的资金限制。如果新建一个需要庞大的初始城市,则县城有较好的基础,可以少花钱。另外在投资方面,可以调动地方和农民的投资的积极性,使国家少投资。可以突破就业所需要的资金限制。如果让一部分乡(镇)办、村办非原材料指向工业和服务行业集中到县城,既可以解决农村分散的非农产业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问题,又不增加国家劳动力非农化的资金。突破国有安排城镇人员就业所需住房投资的限制。城镇住房主要是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所需企业投资兴建的,而农村住房是由农民自己集资兴建的。可以突破城镇化所需交通和通讯条件限制。我国县城作为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有较好的交能和通讯设施。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进城的适应性问题。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一般是进入城市传统部门或非正式部门。这除了城市就业岗位的短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现代部门。而发展县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要求较低,乡镇企业工人的工作经验使得迁移适应性问题较易解决。既可避免过分分散的集镇化造成的土地浪费、污染难以治理等“农村病”,也可以避免大城市发展中的“大城市病”。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县,可以设想在这2000多个县中建立三类不同规模的城市:第一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县把城关镇发展为3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第二在50-100万人的中等县以城关镇为依托建立20-3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第三在50万以下人口的小县建立20万人口的小城市。
10.集中优势抓“龙头”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普遍开花”、“一哄而起”的小城镇化倾向,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照发展思想和非平衡发展观,把少数基础设施较好,具有经济吸引力的城镇作为城镇化的“龙头”。城镇化的区域发展是与经济上的区域发展相联系的。用非平衡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发展形式,进行点轴开发,走一条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里的构想是:在农村不是发展30000个小城镇,而是重点发展1000-2000个县城首位镇,到2000年后升级为城市,然后利用这些农村城市扩散城市文明。在400个城市中,充分利用直辖市、省会市等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影响区的发展。加强沿海、长江沿江和陇海——黄河沿线三条轴线的开发,形成大小不一的城镇圈、城镇带,以推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在三大地带确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重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加强城市群体建设;中部重点建设大小中城市协调配套,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西部大力发展中等城市。
作者介绍:周毅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站博士后
范文三:中国云南瑞丽的人口流动与
中国云南瑞丽的人口流动与 艾滋病毒/艾滋病报告
加拿大国际开发署
中国云南瑞丽的人口流动与
艾滋病毒/艾滋病报告
作者:雅克·迪·盖尔尼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
徐丽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经理
曹红
社区卫生项目经理
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
培养抵御艾滋病毒的区域能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
2003年 8月
本文表述的观点及使用的术语并不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局成员国或本文提到的联合 国系统各机构的观点或术语。本文使用的名称及术语以及材料的编写方式并不表示联合国对任 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或其政府、边境或国界的法律地位发表任何意见。
前 言
瑞丽是中国最早发现艾滋病毒的城市之一。瑞丽的情况表明了艾滋病毒 /艾滋病的流行的复 杂性。瑞丽位于中国西南部,与中缅边境相邻。艾滋病毒在这一地区出现,说明人口流动及其 背后的深层发展因素在起作用。在制定艾滋病毒干预策略时,必须考虑这些关键因素。
从表面看,在瑞丽这样的城市解决艾滋病毒 /艾滋病问题,似乎轻而易举。应对艾滋病毒的 传统保健措施主要针对娱乐业从业人员及注射吸毒者等高危人群,通过正规的卫生保健体系来 实施。这些措施看起来适用,但事实比表面现象要复杂得多。频繁的人口流动与贫困、地理位 置以及繁荣的经贸活动等深层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这一流行病趋于复杂。人口流动加剧了艾滋 病的流行,艾滋病毒随着流动人口进出瑞丽及其周边地区。
瑞丽现象恰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要应对艾滋病毒的流行,不能仅仅依靠当地的力量, 必须综合考虑瑞丽在更广泛的区域性艾滋病毒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瑞丽现象还表明,要想为 艾滋病毒的流行找到行之有效的长期解决方案,必须研究造成病毒传播的直接因素、人口流动 以及长期发展因素。此外,瑞丽现象还进一步说明,要想制定出有效的艾滋病毒 /滋病防治政 策,必须采取多部门协作的方法。这就需要区域内各国之间紧密合作,因为人口流动及与之有 关的发展因素已经超越了部门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界线。
徐丽娜
项目经理
培养抵御艾滋病毒的区域能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与发展项目
目 录
前 言 .....................................................................................................................................................iii I. 简 介 .............................................................................................................................................. 1 II. 瑞丽的背景资料 ........................................................................................................................... 1 III. 瑞丽的重要性 ............................................................................................................................... 3 IV. 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 /艾滋病 : 瑞丽模型 .................................................................................... 3 娱乐业从业人员 ......................................................................................................................... 4 其他外来务工人员 ..................................................................................................................... 4国内及国际商人 ......................................................................................................................... 5瑞丽居民 ..................................................................................................................................... 5 V. 艾滋病毒感染情况 ....................................................................................................................... 5 其他外来务工人员 ..................................................................................................................... 6国内及国际商人 ......................................................................................................................... 6永久居民 ..................................................................................................................................... 7 VI. 瑞丽模型:局部系统 ................................................................................................................... 7 VII. 需要考虑的问题 ......................................................................................................................... 10 VIII. 结论 ............................................................................................................................................. 12
I. 简 介
要想有效地评估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资助的在中国西南地区云 南省瑞丽进行的项目,就必须弄清人口流动的主要情况,人口流动一方面受到发展的推动,另 一方面也加剧了艾滋病毒的传播。此次评估是在对项目文件进行审查并与瑞丽政府部门及项目 组成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的 1.
关于东南亚地区人口流动及艾滋病毒 /艾滋病调查工作大部分还停留在宏观层面 2,比如, 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和过境地区之间的比较,或对主要公路沿线的“热点地区”的分 析。本文聚焦在瑞丽这样一个较小的地方,分析该市的人口流动情况,作为对其它宏观调查工 作的补充,对瑞丽情况进行的评估值得关注。
本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i) 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及其对艾滋病毒预防政策和方案的意义,而没有侧重研究传统 的“高危人群”(吸毒者、年轻人、性工作者等);
ii) 弄清人口流动的模式不是将艾滋病的流行归咎于流动人口。因为决定人口流动模式 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流出地区与人口流入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iii) 此次研究旨在找出能够降低因发展而产生的易感染性并增强疾病应对能力的政策及 方案,没有就高危人群的传统预防活动提出其它替代方案。
II. 瑞丽的背景资料
瑞丽位于云南西部延伸至缅甸的亚热带河谷地带,三面与缅甸接壤,有公路与中国内地相 连,从缅甸经过几处过境点,也可由陆路直达瑞丽 3。
瑞丽现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居民有傣族、僳僳族、景颇族、汉族以及缅甸外来务工 人员。 2002年瑞丽全县人口估计为 13万(见表 1),包括约 5万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 3万未
1《瑞丽全面防治与保健的报告:对第一阶段的审查与建议》, 雅克·迪·盖尔尼, 2002年 10月。
2参阅 R. 斯凯尔登撰写的论文,《 东南亚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易感性:评估及分析》 (1999年 11月),由联合 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出版,可在以下网站查阅 : http://www.hiv-development. org/publications/ , G. 雨果撰写的论文 , 《 印度尼西亚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 /艾滋病》 (2001年 11月), 可在以下网站查阅:http://www.hiv-evelopment.org/publications/Contract%20Workers.htm,另见刊登于同一网站的有 关情况分析的论文:《 对中国广西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易感性的分析》 , http://www.hiv-development.org/ , (英文版), (中文版 ) , 《 对 东 南 亚 人 口 流 动 与 艾 滋 病 毒 易 感 性 的 情 况 分 析 的 影 响 》 , http://www.hiv-development. org/publications/mapping.htm(英文版), http://www.hiv-development.org/publications/ impacts-cn.htm, (中文 版)。
3本节资料主要采用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组于 2002年 6月为提交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 展项目的 2002至 2004年项目建议第二阶段所做的形势分析。
登记注册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找到工作,也享受不到卫生保健服务,因而对艾滋病毒的 流行具有潜在的影响。尽管瑞丽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一直保持在 5万人以下的相对稳定水平。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务工人员在瑞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 逐渐下降。这表明,不仅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总数,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速度也愈来愈重要了。 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现已定居瑞丽的原外来务工人员在艾滋病毒的流行中所起的作用。
表 1. 2002年瑞丽的人口情况 4
男性 女性 总计
由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繁荣,近几年来人口数量也增长迅速,直到 1997年经济危机 时,人口增长速度才得以放慢。瑞丽正在 从农业经济(如甘蔗种植)向以服务业为 主的经济转变。目前,农业在地方经济中 的比重仅为 22%,贸易及旅游占 58%, 工业占 20% 5。与缅甸的贸易是地方经济 的重头戏,交易的货物从玉器到毒品,应 有尽有。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商人和游客 的涌入,色情业也相应抬头。
中国最早发现的艾滋病病例之一就出 现在瑞丽,当地政府由此认识到艾滋病毒 的危害。到了 2000年,每 10万瑞丽人中 就有 1000人检测为艾滋病毒阳性 6。人口 流动系统可以助长艾滋病的流行。迄今为 止,艾滋病毒与注射毒品的使用(IDU )
关系密切,政府部门已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但是,政府部门也已经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增 长、人口流动和性关系在艾滋病的蔓延中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政 策会影响到艾滋病的流行状况。举例来说,用竹笋、咖啡、椰枣、酸橙和柚子等五种作物替代 甘蔗,就是旨在消除农村贫困的一种尝试。依赖一种作物会导致价格下跌,使农民更加贫困。 实行农作物多元化之后,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寻找它就业机会(娱乐业等行业)也就变得不那 么迫切了。
4 资料来源:瑞丽统计局。
5 百分比根据政府官员提供的资料计算。 6
数据来自瑞丽防疫站。
图 1. 云南省地图
香格里拉
(迪庆) 泸沽湖
丽江
芒市
缅甸
西双版纳
图 1. 显示人口流动的瑞丽模型
III. 瑞丽的重要性
艾滋病毒在注射吸毒者和性病患者中的增长趋势以及瑞丽当地的人口流动变化,使得瑞丽 在艾滋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艾滋病毒的流行过程中,瑞丽扮演着双重角色:一 是在瑞丽本地的传播情况,二是瑞丽在中国和缅甸更大范围内的艾滋病毒流行趋势中起到的作 用。瑞丽人口增长迅速,但人口中大多都是年轻人。经济繁荣带动了建筑业,从而加剧了各种 类型的人口流动,比如季节性流动,定居时间较长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国内和国际游客和商 人。瑞丽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旅游是瑞丽的重要产业,每年的旅游收入近 3000万美元。在中 国,像瑞丽这样快速发展的城市还有几个。问题是,这些城市在中国的艾滋病毒传染中都起到 了什么作用?此外,瑞丽作为边境城市,艾滋病毒流行情况可能类似于中国及邻国它快速发展 的边境城市。
发展活动和不断发展的服务业不仅改变了瑞丽的城市面貌,给瑞丽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 艾滋病毒的流行。瑞丽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它收入机会,其中包括日益增长的对娱乐业的 需求。
本文着重分析人口流动及其动态变化,若不采取纠正行动,这种动态变化可能会对瑞丽及周 边地区的艾滋病毒未来流行方向产生影响。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将揭示现实情况的各个复杂层 面,记述一些实际存在、但往往被忽视的现象。这就好像是用望远镜去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光 波。虽然观察的是同一颗星星,但用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完全不同的画面。依此类推,分析与艾 滋病毒有关的人口流动,可以加深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 的对策。
IV. 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艾滋病: 瑞丽模型
图 1是瑞丽人口流动图,由两个 相互交叉的椭圆构成,右侧的椭圆代 表当地常驻居民,左侧椭圆代表外来 人口,两个椭圆的交叉部份代表逐渐 定居下来的原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 已成为瑞丽的长期居民。大量外来人 口导致瑞丽人口数量的增长。随着外 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融合,这个外来 人口群体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该 市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并未显示出外 来人口群体的流动速度和程度。从艾 滋病毒 /艾滋病的角度来看,瑞丽社 区内部和跨社区的性接触的可能性与 社区规模相比要大得多。由于官方艾 滋病监测体系不够完善,现有的艾滋
病毒数据低估了病毒的实际流行情况。应当认识到,瑞丽的人口流动如此频繁,在通常情况下 难以对艾滋病毒的感染率或流行率进行可靠的估计。虽然缺乏确切的数据,但对人口流动的研 究仍然可以协助人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瑞丽市动员全社区防治艾滋病毒 /艾滋病项 目》等项目提供志愿咨询和检测服务,培养非常驻居民的艾滋病毒防治意识。医务人员对常驻 人口社区之外发生的事件也采取了更加配合的态度。
图 1中的居民社区和外来人口社区展示了两个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静态表现形式。对艾滋 病毒 /艾滋病防治来说,重要的是哪些人进出社区,社区居民与访客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该图只 抓住与艾滋病有关的因素,表示出简化了的人口流动情况。每一种人口流动涉及到的都不仅仅 是单纯一类群体,其中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亚群体。为简便起见,该图仅标明了娱乐业从业人员 这一个亚群体。正如男同性恋者,吸毒者、建筑工等人与娱乐业从业人员、农村外来人员和当 地居民相互影响。由于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此,讨论的重点是确定因不同 群体的相互混合而产生的接触机会,而非接触形式(如共用注射针头、异性性行为和男同性 恋)不属于本文重点讨论范围。
就图 1表明的几种人口流动趋势的简要讨论如下:
娱乐业从业人员
瑞丽的娱乐业从业人员很少是本地人,其中许多人来自缅甸(图中上箭头的绿色部份)、 云南省它贫穷的农村地区和中国的它省份(图中上箭头的紫色部份)。瑞丽有着大量财富,色 情业使得人贩子、皮条客、酒吧、歌厅和妓院老板都可以利用妇女来赚钱。如上所述,瑞丽居 住着若干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外来劳工收入较低,他们一般不找出卖色相的中国人,而宁愿去 找缅甸来的,因为后者的要价较低。外地来瑞丽的商人和本地居民通常找前者。商人们在谈一 笔大生意时,喝酒、吃饭和性服务都是谈判的一部分。
有必要将来自缅甸和中国国内的娱乐业从业人员区分开来,因为这两个群体在瑞丽停留的 时间长短不同,对瑞丽的艾滋病毒感染率、流行率及卫生服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娱乐行业中 的中国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平均几个月就更换一批,因为客人喜欢新面孔,她们在瑞丽或其 它城镇停留的时间也不长。这些人即使需要艾滋病毒检测或治疗,也不会主动去做检测或接受 治疗。来自缅甸 7的娱乐业从业人员大多是被人贩卖到瑞丽。作为非法入境的外国人,她们容 易受到剥削。有些人沦为契约劳工,身份证件被没收,大部份收入也被老板扣作食宿费,剩下 的收入还不够偿还她们到瑞丽的路费。由于回不去故乡,这些途径缅甸进入众多的娱乐业从业 人员在瑞丽停留的时间要长一些。这些人若感染上性病或艾滋病毒,很难得到治疗。即便是染 上了性病或艾滋病毒,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继续工作,而且通常不用避孕套。
其他外来务工人员
来自中国其他省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外来务工者在瑞丽比较繁荣的经济部门寻找工作机 会,如建筑业或贸易行业。这些外来劳工的素质较低,工资也很低。男性外来劳工通常去找缅
7来自于缅甸的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不仅包括缅甸人,还包括经由缅甸进入中国境内的东南亚人。
甸来的出卖色相者,而那些没有涉足色情行业的女性劳工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在工作中容 易受到性骚扰,因而也有感染病毒的危险。虽然她们中的一小部份最后在瑞丽定居了下来,但 大部份人在最终返回家乡之前经常回村看望。如果感染上了艾滋病毒或性病,她们就会在无意 中把艾滋病毒或性病带到农村。与某些观念相反的是,在乡下,人们对年轻人之间的性接触常 常持宽容态度。造成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容易受艾滋病毒感染的各种因素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 人数,流动性大,以及她们在瑞丽及其家乡的性接触。
国内及国际商人
之所以将这个群体单独挑选出来,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很富有,而且流动性大。做生意时不 忘娱乐的做法使他们接触到娱乐业从业人员。事实上,娱乐业的从业人员在宾馆和招待所等地 方主动拉客。这些商人在瑞丽停留的时间通常都不长,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常来瑞丽,久而久 之,也就有了许多性伙伴。与其他群体一样,这些商人也可以将艾滋病毒或性病带到瑞丽,或 是将艾滋病毒与性病传播到其它地方。但是,目前的艾滋病干预措施还没有将这些人列为干预 的目标。
瑞丽居民
瑞丽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有接触。例如,有些居民外出旅行,他们中有些是商人,有 些是政府官员。因此,他们也可能在瑞丽或它地方感染上病毒。这些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 区别是,他们是艾滋病监测对象,可以享受医疗服务。
V. 艾滋病毒感染情况
本文分析了与流动人口的接 触情况。因注射吸毒、男性同性 恋行为、流动人口之外的异性性 关系而感染艾滋病毒的情况不在 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表 2显示出 外来人口到达和离开时的艾滋病 毒感染状况和他们在瑞丽停留期 间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从表 中第一行可以看出,娱乐业从业 人员到达瑞丽时的艾滋病毒检测 结果可能为阴性,在瑞丽停留期 间也是阴性,在离开瑞丽前往另 一个城镇时仍是阴性。表中第二 行说明,她来到瑞丽时的艾滋病 毒检测为阴性,在瑞丽停留期间 被感染,离开瑞丽时已成为艾滋
表 2. 艾滋病毒感染情况
到达 停留 离开 返回 - - -
- ++++
娱乐业从业人员
+ + +
- - -
- ++ ++
其他外来务工人员
+ + +
- - -
- +? ++
外来商人
+ + +
- - - 本地居民
+ + + - - +
病毒感染者。
表格中的一个或两个“ +”表示,如果娱乐业从业人员在瑞丽停留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并且 在此期间受到感染,在观察期内所做的艾滋病毒检测结果可能呈阴性。但是从艾滋病毒传播的 角度来看,她在此期间的感染性非常强,这才是更重要的。目前已有足够的资料表明,艾滋病 毒感染者在两个时期内的传染性最强,一是在血清转化之后的几天里,另一个感染期要迟得 多,是在艾滋病毒逐渐引发艾滋病时 8。因此,与那些从外地来瑞丽之前就已经感染了病毒的性 工作者相比,在瑞丽感染艾滋病毒的娱乐业从业人员的传染性通常要更强一些。无论艾滋病毒 感染者属于哪一个群体,他的人权必须受到保护。因此,不得将这些研究结果用来为打击娱乐 业从业人员的措施进行辩护,因为,正如表中所示,这些研究成果可能同样适用于其他外来务 工人员、外来商人及本地居民。
瑞丽现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感染艾滋病毒后的高传染期与娱乐业从业人员、其他外来 务工人员和外来商人的快速流动。在瑞丽感染上艾滋病毒的人极具危险性,他们不仅可能把病 毒传染给瑞丽的其他人,而且在前往其它城镇或回家后还会把病毒传染给瑞丽以外的人。
其他外来务工人员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一旦感染艾滋病毒,他们就会把病毒带回家乡。由于流动 速度快,这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总数相当大,超过了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任何时候的数量。在 艾滋病毒向农村人口传播的过程中,这些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内及国际商人
对高危人群的调查往往只关注娱乐业从业人员和注射吸毒者,却忽略了经常出门在外的商 人、公务员和政府官员。人们总以为这个群体人数少,又很富裕,在艾滋病毒的传播过程不会 起到太大的作用。对瑞丽的这个群体没有进行艾滋病毒调查,其它地方可能也没有做这方面的 调查。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表中就以“ +?”表示。但是,人们是否知道,很多商人都是娱乐场 所的常客。如果他们不使用避孕套,就可能会将艾滋病毒传染给瑞丽的娱乐业从业人员。这些 人离开瑞丽后还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他们的配偶、情人或其它地方的娱乐业从业人员。瑞丽是 两种名贵宝石(包括玉石)和毒品的主要贸易中心。商人来自五湖四海,亚洲、美洲和欧洲的 商人都可能来到瑞丽。这些人在相距遥远的流行病之间起到了连接作用,加剧了艾滋病在全球 范围内的大流行 9。
8迈伦 .S. 科恩医学博士 和 约瑟夫 .J. 艾伦 , 医学博士,《艾滋病毒的性传播及其预防》,《医学暸望》, 艾滋病 毒 /艾滋病的临床治疗模式, 2001年 6月。
9可导致艾滋病毒新毒株的出现。
永久居民
由于服务经济在瑞丽的重要性和贸易的作用,许多居民每天都在与外来商人打交道。这其 中就包括提供色情交易等娱乐活动。很多居民自己也经商,并经常到外地做生意。无论是出门 在外,还是在瑞丽,他们都有被感染的危险。
综上所述,瑞丽人口流动的动态变化可归纳如下:
瑞丽的艾滋病毒感染现状难以彻底查清,这是因为对流动人口的监测既复杂又昂贵。 因此,全市三分之一人口的艾滋病毒感染情况都不清楚;
监测系统主要针对正式居民,以此为基础的艾滋病毒政策和方案的效果有限。
到目前为止,研究的重点一直是瑞丽境内因人口流动而产生的相互影响,比如,考虑外来 经商者起到的作用。人们目前还没有开始关注瑞丽在中国国内和其它地区的艾滋病毒流行过程 中所起到的作用。
VI. 瑞丽模型:局部系统
图 1用箭头来表示进出瑞丽的人口流动。现在的问题是:
瑞丽的艾滋病毒流行情况与中国其它地区、缅甸和其它国家的艾滋病毒流行状况之间 存在怎样的联系?
瑞丽在规模更大的艾滋病毒蔓延系统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瑞丽找不到资料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目前还只能做几点推断,将图 1的模型稍做修 改,见图 2所示。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图 2在人口流动的出发点、过境点和终点上都打上了 问号。
瑞丽是人口流动的交汇点,同时也是输送站,由于经济的增长,瑞丽吸引着中国、缅甸及 其它地区的人来到这里,这些人又从瑞丽出发,前往四面八方。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体系,瑞 丽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目前由于相关资料不足,还无法展现出这些流动人口与其它 省、县、城镇或乡村之间的关系。收集这些资料并非完全不可能,但需要进行调查。在当前这
个我们还不了解、但肯定存在的流动体系中,瑞丽极有可能是一个交叉点或枢纽 11。
要了解艾滋病毒传播的动态变化,就必须了解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缅甸及其它地区的整 个人口流动体系,以便制订措施,降低人口流动系统目前及今后在艾滋病毒传播过程中所起到 的作用。
弄清瑞丽在区域性艾滋病毒传
播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交叉点或枢纽
的作用,不仅仅是出于学术研究的
兴趣。瑞丽是造成艾滋病毒感染的
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高效的人口流
动输送站。从瑞丽作为其组成部分
的人口流动系统的结构来看,可能
还有一些城市跟瑞丽一样,是与大
型枢纽相连的交叉点。从另一方面
来看,瑞丽可能已经成为艾滋病毒
流行的枢纽。交叉点和枢纽在规模
上的区别,对于为瑞丽地区及其周
边地区制定防治艾滋病毒 /艾滋病的
卫生与发展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 影响。举例来说,这可能会影响到分配资源的决定和制定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措施的决策。
旨在控制艾滋病毒 /艾滋病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这些策略通常具有行 政、部门和地区特色,各自为政。结果是管理机构各行其是,对于其原本就很狭小的管辖范围 和职责范围以外的事务视而不见。以瑞丽的情况为例,人口流动在艾滋病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基本上不属于行政部门的职权范围。其它城市也存在这种情况,无论是中国国内城市,东南亚 其它国家的城市,还是世界其它地区的城市。
从瑞丽模型中汲取的教训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当前政府机构还没有全面掌控艾滋病毒的整个流行范围和因人口流动 而产生的动态变化。出于同样的原因,要打破机构、行政和地域的界线,组织多部门协调行 动,共同抵御艾滋病毒,也是很困难的。因此,防治艾滋病毒流行的对策常常流于表面(仅以 该词的空间意义而言,非作者的评价),这些政策和行动只针对表面现象,没有涉及人口流动 的相关要素。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就必须考虑人口流动,并重新研究那些刺激人口流动的发展 活动。因此,除去通常用来应对艾滋病毒流行的卫生保健政策和方案之外,还需要关注另外两 11 参见有关枢纽的讨论:《从艾滋病到艾滋病的全球大流行:东南亚是否正在成为艾滋病毒 /艾滋病流行的枢 纽?》( 2000年 8月) http://www.hiv-development.org/publications/Epidemics%20 Pandemic.htm (英文版), (中文版 ) 。
娱乐业从业人员 缅甸 中国其 他地区 国内与国 外商人 外来务工 人员社区 定居的外来务工人员 其他外来务工人员 男性与女性 中国 缅甸等地 两类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制作:徐丽娜和雅克·迪·盖尔尼, 2002年 5月 图 2. 瑞丽在较大范围内是交叉点还是枢纽? 居民社区
个因素——人口流动与相关的发展因素。
VII. 需 要考虑的问题
上文提出的问题与瑞丽的调查结果直接相关。这些问题本来已经很难解决了,为什么还要 讨论其它问题呢?原因如下:如果能够高屋建瓴,就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对 于制订政策和方案,特别是艾滋病的防治政策和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将其一一 列举出来。
必须承认艾滋病毒流行的复杂性,制订出的策略要针对这种复杂性,不要试图走捷径或是 用技术方法搞小修小补。瑞丽现象说明,艾滋病毒的传播在不同层面和多个空间同时进行。因 此,范围有限或流于表面的大多数观察工作都看不到艾滋病问题的许多方面。如果只解决表面 问题,必然会使解决方案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受到限制。举例来说,信息、教育和交流只有在 成为卫生保健与发展策略的强化手段时才能发挥作用,而它们本身并不属于实质性策略。
艾滋病毒的流行构成了多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系,其部分形成原因是干旱等自然因素,但主 要原因还是人为干预:战争和腐败等毁灭性干预,修路等建设性干预。当前的挑战是人类社会的 活动和发展方式。当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收入差异过大,当政府机构无法控制、消除和制裁那些 滥用职权者,当儿童和穷人没有发展机会,性就成了不同群体之间进行交易的货币和商品。大多 数艾滋病毒防治方案都承认性是艾滋病毒流行问题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方 案还需要考虑人口流动因素,各种传染病因人口流动而聚合,又因人口流动而传播到四面八方。
考虑到当前艾滋病毒防治的严峻形势,针对人口流动系统的艾滋病毒防治策略目前还很不成 熟。大部份工作都集中在向流动人口提供信息、教育和交流(IEC )上。这样做有用,但还不 够,与人口流动系统有关的易感染性使流动人口及其接触者在人口输出、过境和输入地区很难或 根本不可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多数艾滋病毒防治方案都没有涉及到人口流动的环 境:不能孤立地看待性的问题,而应将其与住房、就业、技能或收入等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十分重 要的其他问题综合起来,统筹考虑。外来务工人员是流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它组成部分还 包括:留在劳务输出地的家人,与贩运和过境点等运输部门的接触,在寻找工作时与中介者的接 触,外来劳务输入地区的雇主,劳工返乡后与家乡社区的接触。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涉及到性。 因此,必须查明连接瑞丽和其它城镇与社区的人口流动系统的主要特征。对于控制艾滋病毒在瑞 丽、中国其它地方、缅甸和其它国家的蔓延而言,瑞丽的单方面行动只是杯水车薪。
人口流动系统起因于发展因素和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降低易感染 性、培养应对艾滋病毒的防范能力,发表在 www.hiv-development.org 网站上的多篇论文都对此 进行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12。
12参见:《面对艾滋病毒 /艾滋病挑战的社区:从危机到机会,从社区易感染性到社区应对能力 》(2002年 7月 ) , http://www.hiv-development.org/publications /Crisis.htm(英文版 ) , http://www.hiv-development.org/
(中文版);《加强农民的权利和预防艾滋病毒的发展策略》( 2002年 1月 ) , (英文版 ) ,
(中文版)。
如果表面上的行动不足以遏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是否还有不涉及人口流动和发展水平问题 (图 3中的第 2级和第 3级)的其它防治方案呢?多半没有。必须重新分析图 3中的艾滋病毒 防治策略的结构。这要求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还要为第 2级和第 3级制订出切实可行 的防治策略,这是因为艾滋病毒正在侵入图上未标明的领域。
图 3. 艾滋病毒防治策略的目前结构与必要结构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来调查人口流动系统,参见图 4。目前缺乏必要的 资料,无法绘制出能反映全貌的示意图。可以认为瑞丽与缅甸和中国境内外的各个交叉点和枢 纽相连。一旦查明了这些重要枢纽和交叉点,这些地区的艾滋病主管部门就应相互配合,将本 地策略与全国性防治策略结合起来,互为补充,解决图 3中第 2级的人口流动系统问题。
此外,艾滋病主管部门还必须设法解决影响到人口流动系统的发展问题(第 3级)。如上 所述,已有其它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如让运输和农业部门行动起来,降低易感染性,增强人 们抵御艾滋病的能力 13。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瑞丽有关部门应扩大艾滋病毒 /艾 滋病防治策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切实可行的策略入手,参见下文的表 3。这样做的 目的不是让干预工作面面俱到,而是在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将现有的干预工作更进一步。
13参见:《接受艾滋病对食品安全的挑战:节省劳动力技术的作用》 (2002年 12月 ) ,
development.org/ publications/meeting-challenge.htm(英文版 ) , http://www.hiv-development.org/publications/ (中文版);还可以访问粮农组织 网址:
;另见:《陆地运输与艾滋病毒易感染性:发展挑 战》(2001年 4月 ) , http://www.development.org/publications/development-challenge.htm (英文版),
(中文版);《与运输业联合起来 降低艾滋病毒易传染性 》(2001年 3月 ) , http://www.hiv-development.org/ pulications/Building.htm(英文版), (中文版)。
图 4. 瑞丽与外界的联系
VIII. 结论
乍看之下,瑞丽的艾滋病毒流行似乎是毒品和娱乐业造成的极为简单的个案。但是,在查 明并分析了人口流动情况之后,瑞丽的艾滋病流行状况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复杂性,仅靠卫生 部门的行动能力无法解决问题。瑞丽要想制订有效的艾滋病毒 /艾滋病防治方案,就必须考虑到 人口流动的作用和造成传染病流行、并影响其未来走向的发展因素。
表 3. 应对艾滋病毒流行问题中的各个复杂层面
由于没有先例可资借鉴,无法判断哪些对策是合适的,因此,防治策略必须要有创造性。 但无论何种对策都要求瑞丽的艾滋病主管部门与本地及外地的相关机构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多种预警信号表明,艾滋病可能会在瑞丽进一步蔓延,并通过瑞丽传播到其它地方。
应对 空间 复杂性。在干预过程中,瑞丽的艾滋病主管部门必须与外地的相关机构协调
彼此的干预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与中国、缅甸和其它国家的交叉点及枢纽的重要联 系上。
应对 时间 复杂性。随着瑞丽的人口不断增长,经济不断发展,艾滋病防治策略必须应
对那些可以对艾滋病的流行进程产生影响的诸多变化。这就要求在短期策略之外制定 中长期规划,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流行状况,制订长期对策。
应对艾滋病毒流行的 结构 复杂性。由卫生策略引发的行为变化需要有强调结构和动态 第 1级
卫生 第 2级 人口流动系统
第 3级 发展 瑞丽 覆盖包括常驻居民和非常驻居民 在内的所有重要群体 与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联
系
与发展部门进行协调,共同制 订计划 外地 与劳务输出和输入社区相互协调
找出系统中重要的交叉
点和枢纽 . 培养社区抵御艾滋病毒的能力
变化的策略作为补充,后者影响着行为、人口流动系统和发展因素。举例来说,在传 统农业部门中,如果其它地区的发展吸引人们外出务工,农村社区遇到的困难就会引 发人口流动。
应对 体制 复杂性。现行的卫生与监测系统无法从整体上解决艾滋病毒 /艾滋病问题,也 应付不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要制定适当的对策,就要求各个部门的机构通力合作, 打破体制局限,扫清障碍,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应对上述空间、时间、结构和体制复杂性当然是个严峻的挑战。但是,一旦忽视这个挑 战,就要付出沉重代价,而且由此付出的代价肯定会高于主动迎接视挑战所付出的代价。要迎 接挑战,拿出对策,就要把人类发展的概念写入发展策略,而目前的发展策略主要关注的是经 济发展,而非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范文四:中国人口流动现状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部分变成移民部分
更加流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2日23:33 瞭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振国邓华宁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在调查新形势下我国流动人口变化趋势时发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的“倒逼”压力下,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动性、流动方向和结构上发生很大变化:人口流动从东向西、从南向北、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发生深刻转向,一部分趋稳融入城市,另一部分更趋流动。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群体,可转移青壮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尤为偏紧,结构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些新变化和新趋势对于流动人口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流动性分化趋势显著
本刊记者在一些流动人口输出、输入省市采访时了解到,当前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流动性上呈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就业和收入稳固的群体,移民化倾向明显,出现“流动人口不流动现象”。另一部分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的群体,呈现加速流动趋势。 农民工是流动人口主体,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注重家庭成员的团聚。接受本刊采访时,山东省公安厅户政管理处处长张广桐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涂永森等认为,现在农民工正从以前男劳动力外出“独闯”,逐渐演变成现在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务工以及携子女外出流动的形式,农民工“家庭化”的趋势明显。另-方面,农民工居住形态的稳定性也在不断提高。据浙江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中居住在出租房屋和单位内部宿舍的比例逐年增加,并且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86.37%。
部分流动人口开始追求融入当地,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并开始购房安家。这些群体除了大学生、白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外,也有一些事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农民工。各地情况显示,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上海市近些年流动人口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口会在城市逐步沉淀下来,稳定居住在城市中。
而另一部分呈现加速流动趋势。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户政处处长黄清向本刊记者介绍,苏州市每半年就有50%以上的打工者流动走,暂住半年以下的54%,半年到一年的31%。广东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户政处处长黄成龙介绍,广东省出租屋内的外来人口几乎一年之内发生一次流动。深圳市宝安区民治派出所所长陈小彪告诉本刊记者,其辖区流动人口流动更快,每季度就有30%流动走了,当地企业富士康公司由于员工基数很大,有时候短期内就有上万人进出。
据多个城市人口管理部门介绍,流动性强的群体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在一些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流动性大,他们也不愿在城市安家落户。尤其是,简单加工企业工人流动性极快,上岗和离职转换速度非常快,许多农民工都抱着随时走人的想法。
新型“双向流动”
长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一些大城市、加工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珠三角地区尤为密集。近两年,流动人口在全国流向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分散;二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再向京津等北方地区流动;三是在一些省区内,流动人口开始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成贵分析,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仍是农民工,而制造业和建筑业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这种流动人口构成格局,决定了流动人口大的流向受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人力资源需求下降。据广东省劳动部门调查,当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不少原来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不断转向全国其他地区。
而作为农民工输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经济发展较快,也成了农民工的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将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转移逐步加快。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近几年,广东、福建等传统流入大省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其他省份和境外就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加快。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有所下降,而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上升。本刊记者在山东的滨州、菏泽、江苏宿迁、淮安等地采访时了解到,2008年底以来,外出农民工纷纷回乡就业。一是原先东南沿海部分企业倒闭停业,再是本地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新增加较多,用工猛增。而且这些新投资企业工资待遇较高,一些农民工算账,到外省就业成本较高,不如在当地就业。
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开始加快,新型双向流动正在形成。
结构矛盾凸显
本刊记者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了解到,近些年,各地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许多地方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已大部分实现非农就业,转移潜力已经很小。因而,我国流动人口总体数量将保持稳定。但由于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偏低,一些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足,流动人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地方的“民工荒”现象加剧。
据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介绍,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有近80%已转移到非农产业。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
广西是广东省第二大劳动力输出省区,涂永森介绍说,全区80%的外出农民工在广东就业,现在劳动部门到各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举办招聘会参加的人越来越少,各地反映农村青年出去得都差不多了,剩余的人已很少。“最近,广东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请求我们帮他们招人,给出了相当优惠的条件:月薪1500~2000元,还包吃包住,光一天的伙食费就有21元,而且农民工可签长期合同。我们在全省发布了信息,还在《南国早报》登了广告,计划招8000人,但报名的只有300多人。近几年,农村可新增转移的劳动力一直维持在六七十万,现在应该到顶点了。”
本刊记者在沿海地区调查发现,接受过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从2002年开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熟练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现象。2003年以后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2005年以后“民工荒”现象开始蔓延到内陆一些地区。在今年经济逐渐回暖后,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更加突出,而且呈现“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局面。
在山东省威海市,服装、电子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竞争激烈,个别企业甚至把招工广告贴至同行企业的门口。为稳定职工队伍,不使熟练工人外流,许多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威海市一家大型服装企业2009年末的工资比2008年同期平均提高了近200元,但满意的熟练工人仍然有缺口。□
范文五: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的特质与成因
社会 学究研
年第
期
当
中 国代 流动 人口 特的质 与成 因 李
年 代出 的现流动 人流
动 人口
口
德
口
滨
大
潮,
,
是 中国 史 有以来 最 大 人
的
口流动
。。
它是
中 改国 革
放 开和商 经品 济发 展的必 结然果
,是 中 社 国 大会变 迁 集的中 反
本 文映不但 探 讨了 对 于 正确认识 和
。的数
量
、类型
和成构
,
还
分 析了 流动人。
的
特和点 成
因
,
控制当 代 中 国 动流人
口有重 要意义
作者
李 德滨
男
,
年生
,
哈
尔滨 市 社会 学科 社 会院 研 究学所副研 究 员
,
随 伴 着社会改 革 开放 商和品 济经发展
中 人国口 动流 前 空活跃
,
。特别
世是纪
年
代
。
,
流 动
人口的 总量 和 围范达 到 了 所前 有未 的程 度
成 为
当 代最 引人 注 的 目 会社 现 象之
一一
流 动人
口 的是 指 跨越 一定 限界
它 括 包 暂住 人口
、
、
流
动人 口 流及
,量、
暂时 离 开 籍户 在所地 并 不 期 定往返 户 所籍在 地的 人口当
天 往 人 返 口和中 转 口
人。。
包 括 暂住半 年 以上 了领暂住 证 人 口的
,
早
年代初在
随
着 国 民 经 济的 恢 和复发展
,
。就
有 多许农 流 民城入市 谋 生年代后期
至到
年
代中
、期
,
又有 相 当 数 量 灾 区的 灾 民 入城流 谋 市生,
从
,
代 年
末
。
,
国家 通过户 籍 制
劳
动 人 事 用 工 制 等严 格 控 制 人 口 流动 散
,
故
流 动人 口 数 始量终 较
小
,
改革开 放 大潮加 快 中 了国 社会变 迁节的
奏
社 会 变迁 大 又 激发着人 口 流 动的 加 速 和扩 范 围也越来越 大
,
。
。
并使 之有 了具不 同以 的 意 往义,
。
流动 人口 量 增长 数分十 迅
,速
时从
、间
上看
主
要
、从
工 业商 市
城 年以前 长
。
年 代
中期 来以流 动 人 加口速 增长 从地 区 来看 海 沿对 外经济 开 放地 交 遍 带 枢 旅纽 胜 游地 所在 的 大 城 市 流 人 口 尤 为动突 据出周 君 玉 估
,
计、
,,
全
国流 人动口 不 足 万
。万
。
,
万,人
,
年 流动 人口 为
,至
万人
,,
年为万
人
多人
万,
,
年
增至
年公 安 部 计估为 年又上升 到 万
。人。
万人
每
年大 以约
。以 的速上度
增
①另据 动 人 流口 方面 威张权 庆五 生先测算。
。
全
,
国年约有流
动 口人 年 翻了一 翻 最
近
至
年 增加到 的
京,
万
人以上
比
年
,
我 国流动
口人 均平每 递 年
增② 后
一种 估是算 将 途 中流动 的 往 返 人 和 口 转中 人
口
计在算内
,
推 算其 依较 据令人 可信 上海
、
流
动 口人 幅大度 持
续 增长的 状况 突 表出 在 现 城大市
中、
张。 庆五 生先在
年提,到
据
北年
天津
,
、
武汉
、
广州
、
沈阳
、 成 都 城 大市 查 统调 计 流动 人 口 的 均 日流 量
,
平为
万人
占 当 年 住 人 常 口
、的
,到
年 增已加
到余万人
,
占
城市 常 住人 口的
,
① 周 君玉 城《 流市 动 人 口势态调 控机 制 对策和》 成都 市城市科 研 学 会编究 成都 流 动《人 口 成 都》出 版 年社版 第 一 , 页 , 张②五 庆 年《代 来以的国内人口 流动 》 中 《人 口总国论 》 中国经 出版社财 版年第 一,
。
,
俐
叻
峭
国
四
曰目
恤
目阴目
曰
一
重比 上 到升
一
,、
一
一
一一一
乎 几 翻了一番
。
比重最
高的 是广 市 流 动州 人 口与 住常 人 口 之比
为,
。
文 关张于
大
城 市 流 人 口 动 统的 是计止截
。。
年
。年
的城 市 流 动人 口 统计可 见 《 个城 关市
天
津,
于
八大 城市 流 人 动日 题问 的 合综 告 》报
该 报告
所到的提
。
原
除,
城个市 年外为
成
都
、
又增,
、加 一了个西 安
万
,该
告报提
上到 海是 前
目
、飞
个
城市 中 动人 口 流 多 最 城 的市万人
、。
以
下次依是广
州人 万人
万
,京
北、
万
人
万人
。西安
万人
沈阳
汉武
万人、
①同
相年比
,
年流动人
持口
续
上 的 为升广州 天和
津下 降的 为 海上
北京
、
武
汉
,保持
年水
平 的 为成 都 和沈
阳
二依据 不同的分 类 标准
‘
、
动人流 口类的型
。
,
流 动人 口 可 被 划 分不为同 类 型
按
流 入 目的 或 从 事活 动分
类
第一 种 是 将 流 动 口人分 为
劳务经商型 商饮服务 、
种。 类
型 。
。、
如
建 筑施 如探工 亲访
友
。临
合 同工时
、
帮
杂 活
、
工、
家
服庭
,务
、
理 工 修匠
。
、
集
贸贩 卖
据 成都
、
招 聘及 横 向 务业联 人系 员
。、
据成都
、
年调
查此
型 占类
②。
社 会
往交 年型调查类 型 占年调查
,
,
医 治病求
学进修
、习
旅
游 观
寄光 寄养读 和过 中转境 等。
类型 占此。
。
⑧
、、
公务文 化型④
开如会调 如 流查氓。 、
文化交 流 和育体活 动
等
据、 成都
。
年 调
据 查成
都
,
此无业 流盲 型
。
行
乞行
骗、
贩
。
票 窃和 以
扒“
六
害”
业 行为生 等
此型类
。占
⑧ 第二种 也 可 将流 动人 分口
劳务 型为 流动 人 口 商 贩 流型 动 口
公人务 性 流 动人 口这 种 类 占
型
。种类
。
型 要 包主 进括 城工作 建的筑 队
、
装卸搬 运 队
、
保 姆及其他 临 时 工 市和区
。承
包 土地 农的 田包 队工。
。
个 类子
类 这 流人动口 武 占汉市 流 动 口人 的 数总 的
。⑥
括 集包 商贸贩 和 生 意 手 人
艺这 流 动类 口 人为
。⑦
括包 因公出 差人
员这 类 流动人 口 有
,。
驻、 汉 事 处工作办 人 和员 学习 进 修人 员 走 访友人亲员
,
个 子、类
,
⑧
。
访探 性 流 人 口
动
类
个。分 类。
求医 病治人 员 和 游客旅人 。
探访性 流 动人 占口 动人流 口 的按
流 动 人 口 的 流动性 质 分类
⑨
诸如
类此划 分 很 多 基本相 似 因 但各类 型 的内容 有 差 异 在 统故 计 上出 现 的 差异也 较
将大流 动人 口 的流 性动质 作为 分划 准
标,
可
将流 动 人口 分 为 经 济型流 动 人 和社 口 会型 流动 。
人
口。
所
经 谓济 型流 动人
口 的业各合 同
、 工
,
、是 指 直 接
从事 经 济业 务 活 动 流的 动 人
。
其 员 主要部 分
,
一
是 外
、 、 来
。
临工时 姆保 等劳 人务员
,
他 们主 要分 在布城 中 一市些 劳动 强度大 的 脏苦环
卫等 。
累的 岗 位 上工 作
如
建
筑
、
纺
、织
装
卸
、
这种 劳 务 人口 是经 型 流济动 人 口 的 体主,
,
① 北市人 京民 府政 研室 社会究 《 处 于八 关大城市 流 动人 口 题间的 合报综 告》《 会社研学 》 年究 第期 第 页② ⑧ ④ ⑥《 流 动 口人对 成 都市经济社 会发的展 响影 及对 策 》《 都 流成动人 口》 成 都 出 社版 年版 第 页 ⑦ ⑧⑨⑥ 胜辜 阻《 人 口移迁和 流 动 研究 《》 武汉大学 报学 社科 》 年第 期版 第页 , ,
, ,,
。
。
。
如 北 市京 流 动 口 人从 中事建 筑施 工的
建筑 工 就民有 作工 岗 外位来 工流入
手民人艺
,万
人多
,
临 时
工 同合 工,
万
多
保姆,、
万
,上 仅 环海 行业 卫 的 也导致大 量
,
人万
,
占 部 经 全济型 流 动人口 的 分三 之一 以 上 , 州广市 建
。
筑 以上由外 民 工 顶来替
。
在大 城郊区
。市
由
农于 业第 一线 劳 动 不足
。
以 同 不方 式 包承 经营农 业
二副 是经 型营的商贩
,
、
事 从 买 农卖村 农副 土 特
。产
品和城 市 工 品业
从绝 对量
看,
,
在
一 大些城 市 少 则 数万、
多 近则 十万 ,
三
来是 自 村 的农 个体
他们 多 有 一 技 长
之。
事从 务服
业修理
业
传统 手 业工
弥
了大 补城人市民 生 活
需。
要的 缺空① 所 谓社 会 型 动流 口人是开
会 北 京
达是三旅游
、 、
,
是
指 非 接从直事 经 济 务 业 活动 的流 动 人员
。社
会型 流 人 动
,口,
,
一察考
。
、
学习
、
培 训各类 及
业 务往 来人 口
这 类
人 口 在上海 占流 动人 的口
在
,。
二是 亲访探友 民 等 间 往来 的 流 动 口人,
在
海达 上此外,
在 北京为万
。就人 医
万口。
这
类 人 口呈 步 增稳长 的 势趋
。
。从城
市到 农 及 村在城 与市 城之
市全日市 外 流 人 共口,
间
流的动 人 口是 社以 型会 主 为的 中
员
以, 上海为 例
,,
年
月、
其
市
区工
人
、
在 区市 外的出人 口 中
以 经。济 为型 的 目的 仅占
其
中 多 为大离 退 休 人 “
、
科技人 员
“
他 从们 为 事 地 企 业外承担 术技 间顾
。
询
,
咨
、
工等
技
力智 型” 经济 活。
中
动
,
外来 同
的体
力 型 ” 动 人流口 成形 鲜明 对
占
比
。相
对 下 社 会 之 型 动人流口 占 绝大 数多 开 会 考
察、
其。
,
探 访亲友 第为 一
位代年,
‘
,
其
为旅游次
,
居、第三 位
,流 人动 口的 质性 型类发 生 明 变显化
从 过去以 传 统 探的 访 友亲
体集户的 流 动人。
间往来的民社
会 型为 转变 为 以 经主 型济 为主
友
、
据 海上居 民 户对,
。
口 调
查
年亲访探
因
病 就医 的 首占位
,。
为
年 达更目前
,
经
济 流型 动人 口 占仅
津天市,
而
,
年
经 济 型流 动 人口
则陡
升
,至
至
。
流年 动 人 口
中从 经事济活 的 动仅占
一。
年
达
已
全 国 市城 动 流 人 中
口
,经济
型流 动人 口 约
天 占 以不 内居留 型 和
。
按
动 人流口 的 留 滞时 分类
间 流 将 动 人口滞 留或 居 留 时 作间 为 分 划标
准两类。
分可为
天 以上 居留 型,
所
谓 居 留型人 口
为占 短 居期留 居 ,
。
,
指是 在 入流 地 居 留
天
上 的流以动 人口
。
据
都成
。
年
查调居留
,
居 留
流 型动
居
留 型流动 人 口又 可 为分 短 期 居留 和 长期 留两居
种
至 招天 待
、所
个月
内的
。
居留
个月
至
,
年
以 上者 为长期 居 留旅
店 人
,
甘前者
占
、后者
占
、
居 型
留
,
,流 动
人 口 的投宿 式 可方 分为四 种
包 括,投宾馆
饭店
、
旅
社
,
占
村、
民 户 中人 口
、
占其
租 赁 中居
。村
民住 的 占房
。
单
位 中 口人
包
、
括厂工
机
关占
、
学
校、
、
医
院,
驻 蓉办 事 机 构及 守 商看店门 铺 的 不占居
,
工棚
,
宿露 及 游街
逛、
头的 人口
,
其
住 工 棚中 的
留 占 流型 动 人口 可两分
种
县,
一是车站
机
场
通交 岸口 中转
车的
候
占
二 本 是市 区
当郊天 返的
回占
。
②
按流动 人 口 的流动 式 分方类
辜 阻胜参 照国 际 流 动人口 分 类 期 定性往 返 型 流动人口 性
每周回 农 次村。
。
,
结
我合国 实际
将,城 市流 动 人 口划 分 为 种 类 五型
,
。
⑧
这
流 类动人口 的特 点 是 天 白 城 区在 工作
晚
回 到 上农 村 规或
。则
这
人的 生种活基 础在 农 村,
他
们 的 得 所利益 绝 大 部分 在 农村 支 出
,。
这类
页版年第 周光复 等 ②《 国人 中 国情口 》 国中 人口出版 社① ③ 《动流 人 对 口成 市都济 经 社 会展 的发 响及 影对策》 《成都 流 动人口 》 第辜胜 阻 《人 迁 口移和 流 动研 究》《武汉大学 学报 社 科 版 》 年第,
,
、
页,期 第 一 ,
。
页
。
流
动 人 口 包在括 镇城 地 区乡村 企 业工中作 的 工人 和 集市 易 上 的贸小 贩商及 其 他 营经
非 者期性 往 定 返型 流动 人口城 镇地 区 返回农
村返人口 不一 样 在农 运工
、村。
。。
这 类 人 口 不 规象则 性往 返人 口 那 样
。。
,
天 或每 每 规 周 则 性地从
、
但 是 他们
期是 要预回 的
家。
他 们
的 往 返 不 是 固 定
的但是
,规的
则
同定。 期往 、
,
这
类人 口 在 城市 有 更多 的 生 经 济活基础
。
们 同 他 样 把 绝大部 分 益 花
进收 城 工作 建的筑工
,
,
他们 的 家庭 成员 也生活 在 农
、村
这
部 分流 动 口人主 要 包括
搬保
姆。
业商 营 经者和 其 他临 时工
。
季 节
性 流 动人 口
的 不 目足标性 动 流 口
一人目标 后 返便回
。
类 这流 人动口 是 季 节 地性 流向城镇 地 寻区找 工 作
,
以 便
偿补农业 收
入
们 他 一 的般规 律是
,
农 忙时 务农
,
闲 时进农城 做
工
。
这
类 流 动 人口 在特定 时间 里为 特定 目 的 实现标而 流 城 进
市。
,
在
现实这
典 型
的 目标性 流 动 人 口 是 进修 人 员 和 因公出差 人 员 目 前 我国城 市 的目 标 ,
性
流 动 人 口 具 两有 特大
的人征口 流 经动济
。
性这 类 人 流动 目的 的具有 明确的 公 务性
这
类 人 要主是 属于 镇 城间
旅 。 型游 动流 口人
。
这是一 种短期 的 以 探 亲访 友 和 旅游 目为的 流 的动 人
口,
其
特 是点
非
流方 动向
。
的 合混
性
既 有农 村 流 城 镇 的
,向
也
有镇城 流向农 村 的
,
流动 期限上 的
短
暂 性
按
流动 人 口 否是带 眷家分 类
,
流 动 按人 是口 否带 家 眷作 为 划分 标 准可分 为 全 型 即家人 口 性 单身和 型即 经济 所 谓性全 家 型 流 人 动
口为单 位。
,
也
叫 口 人 性 流人 口
,
即动夫妇 或 带 孩 子一 齐 流动
所谓 身单型 流人动口 人 为 位
单。
,
也 称 经 性 济流 动 口人
,
即
家 庭的中个 体到外 地 动流
三
据全 国 性 的 查调 资 估 料算年 龄
构 来看 成度结 构来看 ,
,
、流 动人
口的构成 ,
性 从 别构 看
成,
流 动
人 中口 的男 性居 多
,流 动
人 年口 龄构成
绝轻大 多 数 是劳 动 适人 龄
,
口文
化 水 平 低的 占的 比 重 大 ,
即初中 和 小 学 化文 程度 为 多
,一。
,
流 动 是 以家 庭
,
流
动 是 个以
,
约占
右左, 从
文从化 程 ,
青 即年壮 居多,
,
从 业 职结 构看来。
来
农 村 剩 自余劳 动 力中 的从 事经 济 活特动别 是 从事 业工 建筑商 业 务业服 人的 居 多
应数该 看 流到 动人 口为 例 流 动 人 口类 的型 差 很 异大
而不
同 类 的型构 成 有也明 显 区
别。
,
胡 曾以琪上 海
,
,
对经 型济和 会社 流 动人 型口做 简要 过的对 比 分 析
经济 型 流 动 人 基口本 上 是劳 动 适龄 口人,
。
年 ①龄特 岁点人口
占
。
年 龄分 集布中 于 壮 青 阶年段
?
,至
其中
。
至
岁
年组龄居 第一位
,
,
占
而
,
岁。 及以 上人口 在经 型济至
流 动
人 口只 占
中社会 型流 动人 口
由于 活 动
容 内不 同的 其 年龄分 布 为分 较散岁
上的以占 ,
。
岁人
口
占
。
,
岁
以 下的 占,
,
性
别特 点 化文程
经 济度型 流 人
动 是口 一支 以 男 性为主 的 伍队
男 占性
。
,
女
性
。占
。社
会型 流动 人 口 的性 别比就 为 均衡较。
女 性
略 多 男 性
于
,
占
,
经济 型流 动 人口 中 多大具 有 中和初小 学文 程化 度
合
计 占
社
型会流
①胡
琪《动流人 口
趋日 活 》跃
,
,
《中 国 口 人情 》
中国国 人 出口社
版年
版,
第
一 工任页
。
芍尽
动
人 口中
,
化 文度程比 分较散
,、
,
文 盲半文盲 与 高
。
中
、
大 人学口 的比 重 都高于经 济
,
型
分 别达。
职和业点
、特
初 。中小 学合 占计 经 济 型 流人 口 动中原 业 职为农 林 牧 渔 副 最 多 占
,者
,,
,
工占
人,
社会
型 流动人 中
口
学龄 儿 前 与在童 学 生校 占了 相 大 的 当比
重
,
,
达
大,多 是 投亲 靠
、
友
和 读寄 的 口人 农和民工 人 别分占 显 见 类型不 同 特 点 不 同便其 构 成 也 不
,
。
同,
,
,
。
伴
随 着 会 社变迁
流 动人 口 的 类
型。
构成 随 之也 化变 常并 常成 为 社 会 迁 变 指的示
器
,为
时代留下 会社 变 的 轨迁迹
四
、
流 动人 口 的 特
,
年点代 中国 流 动 口人 出 了 许现多 新 点
’特
主 有 要 以下 儿
点。
流
动人口 的 数量增 长迅 速
。
。
年
前以 全国 流人 口动
不 足亿人次,
。
万 。
,
年
则达
方左
仅 以旅 游 右 为例。
,
年
中 国国 旅 游内 者可
达
。,
这 在① 中可国 以说是 一 惊
。个
人数的字
京
、
流动 人 口己成 为 当代 中 国 的 个一热 潮鞍山调 统计查
日抽样 调
查,
引起 社了会 诸方 面 关 注
,
流 动 , 人 日 主的 来 自体 村
农从
来 源 地 来看
万流 动人 口
中流
动 口 的人绝 大 分 部来自 农 村
。
据
北②天,
郑
州
、
在来
农自村 的 达
有万
。
,
占
。
津
年月
,
在
名流动人员 中
。。
,
来
自农
、村
⑧
而易显见
革
开改放 使 村农形成 了 人对口 流动 的 强 大 推
以力 家 庭 联产 承 包 任责 制 先 为导的 农 村 革
改
,
使我
国 期 存在 的长农业 剩 劳 动力余 明 地显游 出来离
而
农 业生产 的 商 化
。品
专化
、业
、
社 会 化 促又
进
农了 劳 业 生动 率 产 高提
少减
,
,
更 使 的 多 农 村劳 动 力 土 地和分 离
,
,之加 人 口 长增
,,
人
均有 耕占
现 行地 政策 也 打 破 以 往了 城乡封 闭 的 状态
。
农使 民 有了 较大 的自 度
由可以 带不 户籍进
流动行
正 是在 这 种情 况下。
大量 农 村 剩 余劳 动力为 了 生求
。
存
求展
发
。,
便 从 四 面 八 的方
农村
向 市城涌 进
量日 渐 增加,
而
城市便 成为 他 们 求寻工 作 和 获 较得高 收 入 的目 标
流 动宫 人口主 要 流 向 市 一
城据
盛朗分 析
,
自。
年
以
,
来
, 国 全大中城 市的流 人 入 数口。
尤
是 其沿海 开 放 城市 和 经 特 区济万
,,
,
流
入 人口占 常 住 人 的口比 重 不 断提 高 之年
后。
如
广万
,州
市当中
,
年流 有动人 就口
有习。
占
到 市常住 日人的 增长
了。
,
流人入 猛口增到 ,
占市 住 常 口 人的比 重 也 提 高 到个属 于 流入 人口
。个
多 百分 点
这
味意
着在 广
市州 每
,
,个人
京市北
,
年 流 入
口人 常 占住人 的口比 重 为 万 的 速 度递增
、
年
提 到高达
年
以来
北, 市 京 流 的入 口人 以年平 均
平年 均增 长 率化和文 信息
中④
流人 口动
向
大 中城市 动流
,
既
反 映 城 市 出作为地 区 经
政治济
、 心 重的 要地 位和 强 大 吸 引
又 反力 映 出 乡城之 及 间 发达 区地 不 发与 达地区之 间 社会 经 济 展发。
水
平 差的
异
畜。
在 市城居 留时 间长 期 化。
据 成都 动人流口 调查
,七
,
在流动 口人 量 中
总 的分 别年
由,
有年的
的人
。
居留 在市城和
居留时 在间
个 以月 上 半 以 年下和半 年 以 上 不
到和
上 升到
年的
在城居 市留
年
以 的由上,
上 升
今 年 国到 旅游内者 可达 三 亿人次 》 《生活 报 》 年 月 ②日张 庆 《 关五于 城流市 人动口 问题 思路 》《 中国 人 科 学 口》年第 期 页第 ⑧ 谢白羚《 城市流 动 人口间 探 讨 题》 《 会科社 学上海 》年 期 第 页 第④盛 朗 《 中 国 流 动人 口 迅 速增 长 的原因 及变 化势趋 》《 中国 人 口科学 》 年 第 期第页
①
, ,
《
旅 游在中 国人 消 费 中 比重增
加
。
,
。
,
,
。
,
,
。,
户
一
一一
门
一
口一
一
一
口
一
一
‘
一一
。
一后部
分 流 动 人 口 已 成 城为 市中 事 实 上 的居 民
聚地
。集
①
值 注 得意 的
是,
,
动流 人口 常 以 城乡结 合 部 生 活为费 低 于市用中心 ,
一
般 言
,
。
而,
城 乡 结合 部 地 处 交 通 纽枢、
闲私空房 较
多,
,
理管
部
相门 对松 放房较 为尾遍普
兼
城有 市诸 如 水
电
。
、厕
所 等基 生 本 活设
故流施 动人 口 在 城 结 合郊租 仕
探亲访友部,
,
从 事 务 经 劳 济 动活者居
医多等 人 员一般 都 的在
过去 在城 市暂 住 人口 中
、,
投
靠亲属
在
加
、。
病就
治上
以。
,如
今 在 大 多数城 已 市 至
降
、以
下 流 人 口 动 的主 体 被已 事
从,
经
活济的人 动口所 代替口
中,
北
京广
州
万
,武汉
。
、
郑 其中州
、
太 ?原等 市 调 查统计 从 事建 筑 施 的 工仃,
万 住 人 占暂打“
?
从
事济经动 活的达、
。
,占
万
,
厂企工 业民工
环 卫工 人和 家 庭 佩 人雇员
② 流动 人口
,达
等
邪万
占
““ ”,
?,
从 商事业 活 动的
万
”人
,
占
中从 经 事济活 动 人 比口重 的提
反高 映 出 经 济 设建 已 为成人 们日
,
生常 活的 主要 内 规模容 开展 分 开
不
。
建而筑 业之 以成所为 流 动 人
口的收大吸户
是更与 近年 来 城市 建设的 大
第年,
,
期
的《潦 》 杂望 曾砚志 《 京 百北万 流动 人 口 探踪
“
他们
从 里
哪,
来
,
来干
什 么
,
》
题
谈为到 建 国后 京 的北流 动 人 口
让再 于位 上 访者
,
由早年 的 英雄
劳
模、
各 领地 导 部干及
探
亲访 者友
让
于位 红 卫 兵
,
,
现 在 位让于 从 事 各 经 济类活 动 的 人 员
,
北
京。
流 动人 口 各 类人 员 成构比 例 这一 变
化
从一 个 面侧反 映 出 了 我 社国 发会 展的 历 史 变
迁
”流
动人口 构 成 的 变 化
留
下了 中 国 社 会 大 变 迁的历 史 迹
轨 。
。并
预 示 着 中社 会国 在正 步 入一 个社 ,
会
主 义 市场经 空 济 前 大 发展的 新 时 期本
市县 的占大 多
流数动人 口
。,
流动 人 口 的 流程 近愈流 量 大
愈从
流 动 人 口的 动流距 离 看
卜来
流
动 人 日 来本自 本
,
省在城镇 户
,
流 , 人 口 的动位 移 度是较 大
。的
来源 地 具 广 有 性泛
即 一个城
市
或 社区 流 入人 口往 来
往在愈少
。
自
全 各国 地
、
,
以 上海为例
,
,流 入 口人了写
。
有疆
新、
、黑 龙江等 边 远 地区 的
、
但更 多
的奎是 江 逝自 万 流动人 中 口来 自省 内的
,
达
峻,省 三 流 的人动口 万
人
,
据武
成汉都
兰州
、
鞍 由计统‘ 流愈程 近 流
,
,占
,
⑧
反 映了 动 人流口
,
愈掩 的特 大 近点呈反 比系关
即 流出 地 与流 入 地 之何 距 离 愈近“
,
入流 人 愈口
多 反 之距离 愈远
入流 人
日
张运 藩 生先将 此概括 为
。
距近 式
模
”即 流 入人 日 多寡的同 流 出地 流 入 之地间 距 离远
五
年代 中 国 动人 口流迅 速 长增。
、
人
口 流 动的 原因,
’
,
是 中国 改
革 开放 商和品经 济 发展 的必 然结
果、?
是
中国社
会 大
变迁 的 集 中 映反 这 一 时 中期国的 社会 结
构,
社 机制
会、
行 为规 范
。
、
价值观 念 都 发 了
巨变
生
从。人 口 学 和 社 学会 角 度 看计划济
经、
,
这 种大 变 迁 突 表出现 在以 下 几 个 方面 、
。
品产经济 向 商品经
,济」
市经场的济大 变
。 转
、社
会主 义 商 品经 济 的迅 速发 、
、
展 在 农村使 乡 镇 业 企蓬勃 兴 起家 庭 启 营企业 也得 到 发 这 展必然 引 大发量 农的 村剩 劳 动 力 进余城 进镇 务 工 经 商 流 动方 式 以 入投 品生商 流 产 通 领 大域 量 的 购采 业员 务员 推 ,
, ,
销员便 运应 生 近
而,
梭于 城穿乡 之 间
。
。
据王
年枉 苏无 锡
市调 查
,
仅
市 郊 三县 的 乡 镇 企 扰 业
,
有
万 名 供销 人 经 员常在 外 流动
又
据
浙江年 州地 温区的 调查
当地
在
万 户家 庭
工① 《 流动 人 日 对成都 市经 济 社发会 展 的影 及对 策 》响《 成 都流 动人 口 》第 ② ⑧ 张 五 《关 庆 城 市于 动流 人 问口 题 的思 考》 《国人 口 中科 》学 第
,年
,
,
期页
。
,
乳万
、
页
。
业现
、
万从 业人 员 的带 动下
,
又
相 出现应了
、万名 农采民购 员 跃活在各
地。
必 再一 突个 出
,
表,
即各 个城镇 都 涌 进 修 了鞋 的,
理
发
的
,
、
裁的
剪
。、
修
表的
、
打 家
俱 的等 各 工 匠种。
他们弃
、
农
进 城 务工 经
民商 弃 农务 经商
既繁工荣 了 济经
,
也方 便群了众
,
这
种 有带 普遍性 的
乡镇企 业 大 发 的
展农 不
,
,
某种意义从、
讲
可 以
是 说 中国 农 工 业 化 村 的 程
。
过 这 一 程 的 加快进
。
,
带 仅 来 了事 从 品 经 商济活 动 体主的 加 增 农业向 农非业
也 是 城 特市性 的 加
。增
而 也且带 来 了 流 动人 口 的 日 益 增 城长 市 的 化基 本特
征,
农 村
向城 市 的 转大
变
。,
,
既是
城 市 人口 的增
,
在长当 代 国
中
于 受由城 市 籍户 制的 制 即使约如
,此
农
村人口 进 城市 年入中,
要主采。
取 的
是流 动形
,
而不式迁移形是
式。
农村 人 口 迁入 城市的 数量 也 十 是分 可 观
,
的马侠 授 教在 当代 中 《 农 国 村 人口向 城镇 大 的 移迁》 中提
在
,
到国中有
。 。。 至
。
万
农
村人 口移 入城 镇
②与迁 入城 市的 农 村人 口相 比 对 而较言
,
大
量 留滞城镇 里 边的 也 还 是流
,
人动口
本 建
设、
。
年卿 以来代
、
城
化 市 进 加程 快的 一个突 出 点特 城 是 市建设 规 模 的 断不 扩大
。
项各基 、
、建筑 维 修 用 等 越 来工 越
大城多市 的
,
城 市原 的 有施 工队 伍 远 远已 不能 满 足需 要
。,
大 量
村农
剩、
余 劳
动 力 于是 以流 形动式 现 出 于 各地 的建筑 行 业州太 原汉 市
料
资
?。
据
了 计统 年
,在北
京
,、
一
州
汉武
。
郑
万 动流 口
,人
中
从 事 筑建 施工 的就
有
,万
乎儿
、
占三分 之一 ,
据
武
年该。 市 吸收 民 工参 加建筑 施 工 维 修 的 有
,。
万
,
到
便 增加到
年万
增 长
倍
正 含 是城市 化 程进的加 快 促 进了 人 口 流动
推
进 了农业 向 非农
。
业 农村向 城 市的 变转
封闭型 口人向 放 型开 人口 大的转 变。
、
中
国 统传 会社 是 农 业 以然 自 经 为 基 济础的 自
给
自足 型的 封 闭社 安会 重土 迁安贫 乐 是 道社其 会特征 之 一。
,
会社 义主 计 划 经摆济 了脱 自然 经
,
济, 的 缚 下束 长 僵期 的化 内 部调 式拨 产品 经 仍 济将生 产者 束 在缚 身自地 域 活的动范 围 之内使 人 但 口 活动处 于 封闭型 状态而 社 会主义 市 经 场济既 要 解 放生 产
又 力要解放 产生 者本身
,
。
客
观 上要 求生 产 者 行进 理合迁 移 流和动 才 流 动
信和 息交流
,
。
从这 意个 上 义讲。
,
正 是
商 生品 产 和 流 通的发 展 定 决了它 碍 妨人
。
人口 必 须 国在家 宏 观 控 制 和 指 导 下 流动起 来
封闭 型 人 口不 于 市利 场 济经的 发展
。
碍妨 远 联 姻
缘
,
因 ,而影 响 族 民 人口素 质 的 提高
,要
适应 市 场 经济的
发
,
展
,、
适
应现 代化的 要 显需而 见
, 易,
封
闭 人 口 型 必就然 要 开 放 型 人 口 转向 变
役有 品 经 济 商大 展
没 有 开发 放搞
活
。,
没有会社现 代化
没有 农 上 村亿 剩 余
,
劳 动力
就 会 不出现 一 股股 人口流 动 大 潮
因 此探讨 当 中今国 出现 人的口 流动 潮大 是 不
,
能
离 当开 代中 社会国 大变 的迁这 个 阔 背 景宏
的怎 生成样的 呢
。 然既当 代 中 国人 口 动流 大 潮的 出 现有 其 会社 础 和 经 基根 源
济,
么那 这 个 人口 动流 潮大 是。
由
于 导 当致代 中国 人 口流 的 动具体 原 因 很
多
。
,
特 别 是 我 们 当深入 到 微观 系统
中
去 就 厂发会现 其具 的体约 因制素 很多
这里 只就 大 的 四 个 方 进行而 析音。
农
村 的排力
斥
,
建 。 国来以农
人 口村,
,
我 国 村 中人 农 地多 劳 少 动 过 剩力的 盾矛 越 来 越突 出
从
年
亿到
年
。
,
我
国耕地 从
。亩
亿
亩多下 降
亿到 亩多
,
,
而人
口亩
,
从
亿 多增
到亿
多均 耕 地人由 亩 下近 降
到,
由亿至增
约
亿农 村劳 动 力
由亿
升上到
剩 余 劳 亿动力达 ,
,
以
四 ④ 为例
川
全省 人 耕均 地 已不 足,
只相 当于 全 国 均平水 平的三 分 之
二省全
万多
页① 袁永 熙 《 中 国 人口总论 》 中 国财经版出社 年 第 ② 《 版中国 人口 迁 与 城 市移 化究研》 北 经 济学 院京出 版社 年版 第 一 ,⑧ 袁 永 熙 《 中国人 口 总 》论中 国财经 出版 页社 年 版 了 ④第 田 张东 方亮 《 口人迁 移 流 动警 的钟和 对策 《 》群 》 言年第期
, , ,,。
、
,
。页
,
。
第
。一 了 页
农村 劳力 动 年 一 约中 有 半一时 间 没 千
月活 过年
。
①
川 西 坝子 民间 有首 口顺 溜
。“
三
个 月 田种
,三个
,
息休 玩
,耍
六
个 月钱找
外
务出 工经 商 搞 或 业
副, ,
”
首这 谣民 对 农 是 村剩 余
劳。
动
力现 状 的 动 生 照
写
。
这 些 剩余劳 动力 需要 生谋
、
需 要转 移到非 农 行业 万 人
,
乡
镇企 业 的崛 起“
成
为容 纳 村农剩 余劳 动 力 的第 一道 坝水
至今
已 蓄
口
拦。
但仍
有
,,
亿农 劳村动力 需排斥
要
找寻 自 己位的
力置?
。
这
种 人 口与耕地
、
人 就 与业的 比 例 严重 失调
产 生、 股 一强 大的,
”,
驱
动 着 村 农剩 劳余动 力外 出 寻找 出路 这 种 排 力 斥 还现 表在 工农 业 产品 价 格 刀 剪 日差
,
益大扩浮甚 微
即
原 料 材 价 引起涨 工 品业农 投 民入增 加 产下 降出,
农 用化
工 产 品
,
百货
用 品的锁 涨连
价
。而 农产 品价 上
格“
,
农
业生 产 利 可无图
李若 建 作曾 过 如下 推
算,
年
以,
后
,
农 民 从 植 业种中 获 得的 收入基 本 上停滞 不 前
如按果 可 价 比 计算产 值
,以
秀年
则年
为
,
为
,
年
,年
。
为只年有
,
。,
②农 产品 价 格 改革
滞
,
后也成
为 一 种排 斥力
推 动农 村人口 的 外 流由 此不 难 出 控制 流看动人 口问 题 说 到 底是
,、
一个 怎 解样 决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 的 题问 关它 系 中国 到社 会能否 实 现 长 稳期 定和 协 调 的 展发
城。 的 镇 吸引 力作 为 治政经 济 文 化 中
文心化达
发。
,
城 镇特别 是大 城市
。
,
相
对于农 村说
,来
,
工 商并茂,
, 经繁 济
荣
。,
不 仅 新是兴 产
、业
、
新兴 行 业 集的 地中 方
也
是才人 集结和 人 员交往 的 重 至
地,
因
城此就业 镇路
门
就业 会 机 农比 村 泛广得 多
,
先首。
。
城, 镇建设规 模 不 断 扩 大间年
,
造
基成建设 规 本元亿
,
迅模速扩 计大
达 增均长率 队 为 紧伍缺
,
,吸引 大量 村农施 工 队 入进城 镇从
年 中 国社 会固定 资 产投资 额总 累
亿
元平 均
年为每
,亿
元投 平 资 每 年 均递 增
,一
年
固 定。 资 产 资投 额逐 年 递增 万 占总的数
,。
,
起引 基 本建设 热 潮 迭
起 。。
造成城 镇身自施 工
万。
力量不 足
产 对 生农 业 动劳 力的 量 大 需求,
全 国 年 从 事 建筑业 的 社 会 劳 者
动
达
至
万,
中 其农村 动劳者万
,年 建
筑 业人 数 增 到加
,
,,
其
中 农 村 劳 者动
参加 农 村建 筑企业
次
占总 , 数的、
⑧ 江据苏 建省 部工 门 统
计
年,全 有省
万农民
其④
内
有
万
人进 省 入内城市 施 工开区
发 、
。
有万 人分 赴 各 省 加 参工 程 建 设,
一些 国 家 重点建 设 社区 。
特区
,,
劳对动力 强 有 烈需
“求,
吸着引种 各各 样的 农村
,
剩余 劳 动力
万人
,
据广 东省 公安
厅万左右是来外工,
年 统 计省 乡全镇 企业 中
据 东 广省劳 动 局统
计、
。
来 三 补 一 ” 企业共 有 劳 动力 万 外来劳 动
力、
中其
东莞有 、
其
中广西
。
劳 力动占
南湖
,占
,
余 大 其是 多来 自四 川、
江
西湖北,
福建的
劳 动力
“
⑥
当代比
如
流动 人 口是 随 着 济 经设 建 的重 而点移 动的 设 的指 示
器卫环、
。
从
这 个 意义 上讲
、流
人 口动 常常是 经 济 开 与发建空
白
,
”再次
城
镇 中一 些 苦
,
脏
、
累
险的 行业 存 在 着 相当多 的 业就。 、
纺织
、
采等
掘 迫切
需 要大 批 村农剩 余劳 力动来 补 充
成
都市 全 民 所有 制 的 筑建 公 合司
,同
中
,
农
民 临时 占工
。
右左
,
国 纺 织 厂 的营纺 纱 。
织 。 工 布 人 中农 民的合 同 也 工
占期
三限年
⑥
这 种 现在象 全国极 为 普
遍这
些 临 时 性 业就 会
对机 经于 条 件 尚济不 好的并
肯
吃 苦 花 力 气大的 青 壮 年 民农 极 富是吸 引 力
政 策的的 导 向
力 ② ①①④ ⑥
①邵
立 肃 《 警 钟在 盆 地敲 》 《 四响川 日报 》 月 年 李若日 建 《中国农 劳 动 力村外 的结 构流性 素 因》 《 社学 会研 究》 第年 期 中《国 定 资产 投 固资 计统 资 》料中 国 统计 版 出 第版社 张 庆 五《 体制改 革 与 人 口 流 》动 《公 安大 学 学 》报 第 年 第 期 黄 杰页 玲《 白 流 人 间题 口 析浅 》 《 东 广会社科 学 年》第 第 牡期 郭页 了 《人成 都 动流人 口 前》 言 成都《 流动 口人》 第 土
,页
。
,
,第
页
。
,
。
,
。
,
,
,
。
,,
。
长期 以 来
制。
,
我
们 对 人口 移 动 采 是 取限制 政策
,
要主是 遍 过户 籍 制 和 劳 动用工 等制 加 控
,以
改 革开
放增强 了 人 的 商们 品经 济 念 和观 竞争 意
、识
也政从 上策为 乡城人口 移 动开了 绿
,灯
年 。国 务院就 农 民进入 县 以 下 城 落 户镇 问题 专门 发出通 知
打破了长 期 条块 分 割”
,
、
地
进
区 封
城锁 隔乡 离 的格局
”,
。
, 为 乡城沟通 拆了
。
“
围墙
”
,
打 开了
“
城门,
为“
农
大民军,
”
城和
“
地 方
伍队出征
提
了可供 能
种这政 策上 导 向 加的 了快 人 口流 动 速 度的,
带 并来了
系一列连锁 反映 动,
先首
政策 的松动 放 宽和
使农 民 有了择业 的 由自。
既 可在 承包的 土 上 地劳,
又
可 到 城 镇 务 经 工商 或 从 事其 他经济 活动,
。
政上策 这的种 动和松放宽
,
犹 、蓄 如水池 放
开
。道一 闸口
使
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 中 一 部分 释 放出来
,
过通 镇 的城 吸纳 而成 当为今 引 人 目注的 流 工招单 得 位 好 处到
工招 单
。
位动人
口其次
政策的松 动和 宽
放,
,
流 使入社 得 区 发 展
到正 是 通
过 流 动 人 得口到 比 用 当地 人员 高 多得 经的 济 效益
香 港天 《天 报日》 在 《广 东 盲 为流
, 。
何连 不 年断
一文 中
,
》对
广 东 省 政 府 下令 所 有广 东 企 不 业准擅 自招 外请省 劳 工 规 定 后 不
“
断仍受 外 盲省流 冲击 时
曾
有 样这一 条 分析,
,
企业 招 工 的 考 大虑 都 经 以效济益 作
为 标
准
”,
为 此 许 企多 业不 执 省 行府政 规
定 他在们看
来“
特
别外是 劳工
,
。省
, 但 工不资 较廉 福利少
,
,,
而
且 以选可 择 到优秀 的 力 资 源
劳
可还 以任 意 解
雇这
些 是都 江 珠 三角洲的 业
”企,
尤
是 中
。
其外 合资 企业 宁 肯 违反省 政 府的 规 定 冒 被险罚 的 原因难
。
① 闸一 旦打开
实门 际 制 控 来就起很
只
客要观上 存在 着就 业 会
,机
存
在 着 劳 动 市力场
,
流 动人 口 就会 海潮般 地涌入 。
主
的 内驱体力
流 动从人 口 主的体 看 来 获实得际 的 经 济利 益 人 是 口 流动的 定 决性因
素
,这 个
经 济 利益 其数变 化是
,
量
主要 表现 在 下 两以 点
。
一 农是 村 动劳 源资的 有限性
。
。
,即 土 的 地 数 量是有 限 的
,
。
,
缓
慢 的可
尚
,
,对 这 农 业生 的 产 参与和就 业 带 来限 制,
均土人地 年平 少 均
为对
于很 多 地 方 来
说‘
维持 温饱。
但
致要富 却很 难
,
而外出打 则是工 富致的 一 条捷 径
,是 二乡城收 上 益 的 巨 差 大异
,
据抽样
查
调人 均入收区
,
国 城乡 全 劳动者之间 的 收差 入异
元
,年为
,
,
。
②
从
平
数 均 来看
字 工 工职资 农是 村 劳 动力纯 收 入的 城 市 居民 家 生庭 收活入
,
倍左
右
元。
。
。
据 成都统计
年农农 村民
较自 贫困 的
地
,
均 为人
⑧而 流 人动口 一般 来
其 收纯要入远远 低 于 全 国 平 均 水平,
而其 流 入 地 一 是般经 济 开 区发或 经济发 的达大城
这样一市
,
来或特
区
那
里 职 工 的 均平工 资 又高 于 全国 平均 平
,
水流
地出 与 入 地 流两地 间 的
收
,
入差 就更异大了 向导作 用。
往
往有要
,或
”
、
倍
的 距差
“
。 这两种地 收入 的 巨
,差
对
农民有巨大 的 吸和
引
“
要 财
发
。到上海
南西东北中 ,
发财 到广 东
”
。
生 就 动 反 映地了 流动 人口 急,
欲致
的 富心理
不 难看出
赚钱致 富是 导 流 动致 个 体大 流 动的 基本 驱动 力农 村
对余剩 劳动 力的 斥排
,
,
,城
对 镇农村 余 劳剩动力 的 吸
引
政 上策的松 动
和,
放
宽又 为农 村 剩余劳 动力 敞开 了 出去 走 的 大
股 门力的 交织 合拍与,
作为 流动 主体更 被 致 富的欲望 驱 所
使这
。
四
便形成 一 股 同 合力 向 促 而 成 推当代 中 国 一股 股人 口大 流动 的 热 责潮 任编 辑唐
军
①
冯 本 请 《 东广 盲 为流 连何年不 断 》 港 香 天《天 日 报》 ② 《 中国 ③社会统 资计料 》 中国统计 版 出社 年版《 都成流 动
人 口 第》
页
?
,年
月
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