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寓情于理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师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
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
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接受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热爱
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偏爱“学困生”,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需要爱。的确,班主任要转
化一名学生,单靠丰富的知识去教育是不够的,还得靠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无限
的爱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呵护,这样你才能打开他的心扉,倾
听他的心曲,并及时地给他点拨、引导,慢慢地托起他走向成功的彼岸。
学困生并非智力有问题,往往还相当聪明。不谈论学习时,有时还是很惹人爱的。马某就是这样的一名学困生。我在刚接手这个班级时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学生就是他。下课后,
他经常会跑到讲台前来帮老师拿一些学具,教具。不是课代表的他每天中午也会和课代表一
起来拿作业。这样一位同学应该是一名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吧?可是很快我们就进行了
摸底考试。他的成绩让我怎么也不能和他给我的印象联系起来。除了英语,其余科目的成绩
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我该怎么办呢?我从他的平时表现中隐约感到他是要求进步的,他很
想把一个优秀的自我表现给老师看,很想得到老师的认可的。于是我对他采取了以下几点作
法。
他喜欢表现说明他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爱。一天,我要开一节公开课,课前需要做一些教具。当我正愁着该把这个任务交给谁去完成时,他好像洞穿了我的心思一样,上课时
自己举手表示他可以帮我完成。他能行吗?这可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但是我没有把我的担
忧说出来,而是用一种很肯定的语气说:“我知道,你的动手能力是最强的,这件事只有你
才能做好,两天后能完成吗?”他很自信的说:“No problem!” 。两天后,他如期交出了教
具,看着精细的做工,合理的图片设计。我非常地满意。我由衷的赞赏到:“哇!你真厉害。
以后这种任务就交给你负责了。”他又是给了我一个自信的“No problem!”上那节公开课时,
我注意到他那天特别认真,特别积极,上课时还破天荒地举手发言了。我抽他答题,他也答
对了。我给了他一个Wonderful 的评价。那一天我发现他一整天都是笑眯眯的。从那以后,
我发现每天的作业缺交名单中少了一个他。交上来的作业虽然正确率不是很高,但很明显地
能感觉到字迹比以前干净整齐。我又及时在班级学生日常评分中给他奖励了一个小红旗。他
学习的劲头比以前更足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精神支柱,唯有动之以情,用火一般的
热情,去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唤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从细处呵
护,处处呈现教师的关爱,用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温暖他们的心灵。我不时给他一个灿烂真
诚的微笑,或摸摸他的小脑瓜、小脸蛋儿,帮忙整整衣领或者系系红领巾,使之感受到老师
的可亲可敬的,产生情感共鸣。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
学困生由于长期心理受到压抑,所以对情感特别的敏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一天一
位任课老师跟我汇报说马某上课讲话,扰乱课堂纪律,作业又经常不做,这次小测验全班都倒数了,今天上课还顶撞了这位老师。我一听心里的火就不由得往上窜,那还得了竟然敢扰乱课堂纪律,顶撞老师,作业又不做。我得去把他批评一顿,否则以后别的同学也会像他一样,这股歪风邪气一定要制止。我该怎么去处理呢?他可是有名的脾气暴躁分子。家访时他的家长就是这样评价的。我想这件事先冷处理一下,我没有立即去找他,这样在火头上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一直到放学我都沉住气没睬他。第二天,他又像往常一样和课代表一起拿作业。我先把桌上中午学校发的午餐水果拿给他,并让他就在办公室吃完。吃完后我问他今天的西瓜好吃吗?他点点头。接着我就说,走中午我没课,我想和你好好聊聊。我把他从办公室里叫出来。他可能也知道了我要找他,因为任课老师昨天已经在课堂上批评过了。因此我发现他的表情是气呼呼的,有点不屑。我针对马某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没有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先问他最近学习上有困难吗?如果有可以打手机给我。我把电话号码给了他。接着我说你有什么事要和老师说吗?他支支吾吾地避重就轻地大概说了一下昨天的事情。我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问了一下他事情原因,并运用了一些典型正面事例来诱导启发他,告诉他老师的良苦用心,并劝他进行换位思考。为他保留了“面子”,把他的思想工作做通之后。我才把他好好的批评了一下。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就算是要批评,也大多数是需要单独批评或课后找谈话,从而做到心灵的沟通,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他们的自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一切,激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他们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学习、去竞争。
没有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便没有教育。确实,诚挚的爱能够缩短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
感情距离,赢得学困生的信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要用对待“双优生”的感情去对待“双差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他们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由于学习上的进步不是很明显,马某同学对学习的态度越来越差了。由于基础差,知识难度增加。到了初三之后很多作业他都没办法单独完成,他竟然经常作业不做,甚至出现了他逃课。班长告知我,我在学校的操场上找到了他。我强压住心头的怒火,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对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交谈中我了解到,他由于听不懂,所以觉得上课没劲,就逃课了。我对他说:“你愿意让老师们来帮你吗?”他红着脸点了点头。接下来我就联系了我班的任课老师,请求每位老师多花一些时间给他补缺补差。五位任课老师都很热情地答应了。我们五个人每天利用放学后再给他进行一节课的补习。在英语方面,我每天都抽空给他做一些额外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指导和练习。我买来
一本复习资料,每天让他做一页,并对他进行讲解。在我和他的共同努力下,他的英语成绩
突飞猛进,每次月考都在进步。中考时他考到了130多分。数学刘老师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星期六早上让他到学校来给他进行辅导。并做思想工作,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经过五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再加上他个人的努力,在一次月考中他的成绩比上一次进步了
50多分。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我又一鼓作气,在班里对他进行重点表扬,并买了
些小奖品奖励他。让他尝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得喜悦。
学校、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两个活动场所,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的形成也与家庭
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工作中我注重协调家庭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我把马某同
学的家长多次找到学校来进行沟通,也多次到他家进行家访。让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紧密结
合,让他的家长理解并配合我的工作。马某的家长告诉我:“其实作为家长,他们也急切地
想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想了解学校教育内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出人头地。但由于父母
知识水平有限,尤其是父亲,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辅导。”因此,我就动员其家长在双休日帮
他报名参加了一些社会力量办学的补习班。他也欣然接受了家长的安排。
老师的真情,同学的爱心,家长的支持使马同学告别了过去,走上了正确的人生轨道。
活动课上,他动情地说:“学校是我温暖的家,老师像妈妈一样,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
习呢?”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马某同学不再叛逆,他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了与他人去交
流合作。爸爸妈妈也觉着儿子越来越好,并且也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儿子的成长。不再
像过去那样一天到晚都批评他。马某同学经过老师同学的帮助 ,家长的理解,自己的努力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立达高中录取。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
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讲给他们。使“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爱他们,他们不
差,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希望每一名“学困生”都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转变,
早日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等生”。
范文二:情到深处,寓情于理.doc
情到深处,寓情于理
【摘要】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教学的灵魂就在于价值唤醒。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认知层面,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运用情感的力量启迪学生的心智,通过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呼唤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近发生的“首都机场爆炸案”“摔婴事件”“男童被挖眼案”等无不折了射转型时代的社会戾气。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在谴责这些极端行为的同时,也要深刻反思思想品德教学怎样有效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出于考试评价的原因,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许多思想品德教师冷落或功利地抛弃,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思想品德教学留给学生过多的知识痕迹,忽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意义生成,这样的思想品德教学不仅缺乏价值引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会变得荒芜和贫乏。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社会精英,但至少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因“情”施教,发乎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心灵,师生才会感情融洽,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思想品德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会心的一笑、对学生的嘘寒问暖、上课不拖堂??都是一种情感的投资。这种投资对丰富学生情感、维护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的无私奉献源自真心,发乎真情。思想品德教师的真心和真情就是一种有效的价值引领。每个教师都是一本书,每天都会有很多眼睛和智慧在详尽地阅读着这本书,思想品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责人先责己,学生解题速度慢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自己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不能满口仁义道德,简单说教,必须在细微之处落实具体行动,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让教师的人格魅力不自觉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一生。
二、情感体验,源自实情
生活化的东西,才会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这个实情,思想品德教学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认同,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自然难以升华。
情感体验是学生心灵与社会生活沟通的一种张力。在情感体验中学生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了新的知识经验。思想品德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景,要使
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形成态度,内化为价值观。角色扮演、故事演讲、观点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都是情感体验的方式,组织这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身临其境,以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感。
思想品德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进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以“情”启思,贵于动情
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教育就是连接学生与价值双方的关系,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要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就思想品德教学而言,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身有价值的行为引领学生的成长,通过情感的力量,促使学生知行转化,明理导行。
动之以情,寓理于情。动情并非刻意地虚假煽情,思想品德教学理想的育人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心灵有所触动,并内化为行为的自觉,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我们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才能够有效达成。
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资源很丰富,我们要挖掘这些情感资源,启发他们自觉地探讨人生的真谛。只要能够服务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都可以为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所利用。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笔者没有大谈特谈教师如何爱岗敬业,工作多么繁琐辛苦,而是在上课前一天,请同事把自己一天的主要工作用手机拍了下来,然后把这些照片投影到课件上。照片无语,学生有情,学生透
过照片会对老师的工作有初步了解。这样的思想品德教学并没有高谈阔论,也无需华丽的语言,学生从照片中获得的点滴感悟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江河,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心里对自己的老师产生崇敬之情。自然在行动上就会对老师尊敬了。
思想品德教学中,智慧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并存并不矛盾。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彰显德育性质的课程,思想品德教师有责任当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引领学生成长,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
范文三:企业图书馆青年员工心理状态分析及寓情于理工作方法效应
企业图书馆青年员工心理状态分析及寓情于理
工作方法效应
1群商城 http://www.1qun.com
摘 要: 本文对企业图书馆青年员工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对采取寓情于理工作方法的效应进行探讨,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图书馆青年员工的积极性,发挥青年员工的作用,推动企业图书馆在繁荣社会主义大文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 企业图书馆; 员工心理状态分析; 寓情于理工作方法
近年来,企业图书馆员工新老交替频繁,大量新员工充实到馆里,给图书馆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活力,为了使企业图书馆的青年员工在新的岗位上更快地成长起来,更好地发挥她们在繁荣社会主义大文化中的作用,分析她们的心理状态,保持并发挥青年员工健康的心理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寓情于理的工作方法则是企业图书馆发达兴旺的动力和源泉。紧紧围绕寓情于理的效应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青年员工心理状态分析
青年员工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受自身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就目前企业图书馆青年员工心理状态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这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观念超前、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讲求实际等,但也由于种种原因,青年员工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状态,总体看来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青年员工自身的成长环境,这是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状态的内因。青年员工的年龄一般在30—45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顶峰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心理上讲最容易出现过渡状态的矛盾性:其一是抽象逻辑思维迭加式发展而带有主观片面性,易走极端;其二是情绪情感丰富、躁动,波动性大;其三是自我意识强但不成熟;其四是独立性、封闭性、依赖性、归属感共存。青年员工在生活与工作期间,难免有不可预测的不顺心事,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可想而知的。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青年员工所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总体是好的,是处于展现自身才华,张杨个性魅力,表现个人能力的最佳时期。特别是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各级各层面的管理者有的不能客观地,有针对性地、艺术性地成为青年员工的知心者、关心者,而是空对空地理论说教;有的是以教条主义、僵硬作风对待青年员工,由此出现简单、粗暴、强制等面孔和手
段,造成青年员工找不到自身闪光点的恶性心理,产生难以填平的沟壑,形成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和倾向:
1.不平等性。有的管理者以“正人君子”身份居高临下、官话、套话连篇,把被管理者视为训斥的对象,把采取强制性和压制性工作方法视为一种有效手段,从而导致青年员工的逆反心理。
2.惩罚性。有的管理者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看家的武器,用钱管、用钱教、用钱罚,导致了以罚代教、以罚代管的恶果。这样一来,往往是管理者越反对什么,被管理者就越干什么,反正就那么几个钱,我不好过,也得让你难受。到头来,挫伤了积极性,埋下了怨恨的种子,促使矛盾不断激化。
3.滞后性。有的管理者常常没有超前的预见性,而是眼前问题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往后拖。至于是什么原因不去抓本质,而是就现象而论现象,甚至讲大道理绕圈子,尤其是有些青年员工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的管理者毫无同情心,好像与己无关,这种冷漠长此以往,冷却了青年员工一颗火热进取的心,难免出现混一天是一天的厌倦心态。
二、寓情于理效应的基本原则
寓情于理效应,实际上是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理解泰勒式的管理模式,把继承和创新有效地融入入情明理、感人动行的管理形式,植入到实践工作中去,形成一种团结进取、严
细创新、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这种效益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成就人。
第一,尊重人。是让青年员工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人格受到尊重,心里处于平衡状态。第二,理解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彼此之间了解,解脱烦恼,轻装上阵,在和谐的气氛中处事工作。第三,关心人。是帮助人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原则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第四,激励人。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奖勤罚懒,既不忽视物质利益关系,又要形成催人奋进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五,成就人。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全方位地创建出培育人、鼓舞人、引人上进的环境,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才干,施展各自的聪明智慧,打造核心骨干团队,建功立业。
事实证明,只要把握住寓情于理工作方式这条“生命线”,就会大大调动青年员工的工作,而青年员工就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岗位,甚至将一生奉献给心爱的事业。
三、抓住寓情于理效应的“生命线”,营造产生效益的良好氛围
企业图书馆青年员工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身上存在某些缺陷和弱点是各种原因造成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等
方法的历练是可以逐渐克服的。只要抓住寓情于理效应工作这条“生命线”,就能创造出寓情于理效应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强有力的作用和优势,就会产生思想向上、人心凝聚、工作热情高涨的健康心理和良好氛围。
(一)坚持科学理论的灌输与正确疏导相结合,是找准寓情于理的客观性、适应性、针对性、艺术性的法宝。管理工作实质上是说服人的工作,核心是平衡稳定人的心理状态,必须有情有理,情理相通。进行科学理论灌输并不是空洞无物死板说教,而是以事实服人。我们的管理者深入到青年员工中间,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思想、要求、愿望,在众多问题中抓热点,解决带有普遍性矛盾问题,特别是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凡人小事,要加以因势利导,注重身边闪光的思想和行为宣讲,使青年员工可望可及,最容易起到感染教育作用。
(二)广泛深入展开系列教育,是产生效益的有益形式。面对青年员工普遍关心的疑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既要尊重客观现实,不回避矛盾,又要研究解决的办法。其一要从大局着眼,开展灵活多样的形势任务教育,结合国情、区情、图书馆情,讲出道理,明辨是非,坚持那些健康的东西,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其二要从局部抓起,正确处理好企业图书馆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作用和与青年员工密切相关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制度建设规
范化,促进制度落实经常化,从而形成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心情舒畅的新格局。
(三)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是产生效应的保障。做好调整青年员工心理状态分析有利于图书馆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青年员工心中都有一颗奋发进取的火种,只要把握它、点燃它,就会变为熊熊烈火。因此,作为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这一尺度,关键在于自身怎样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感化他们,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他们,获得好的效果。
青年员工是企业图书馆发展的栋梁和希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关系到企业图书馆的前途和兴衰。关注青年员工的心理变化,坚持寓情于理的工作方法,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广纳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掌握他们心理脉搏,有利于企业图书馆事业朝着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发展,对于推动企业图书馆传播知识,实施教育,繁荣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群商城 http://www.1qun.com
范文四:《牡丹亭》中情于理的冲突
学生感言:爱情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时代的产物。
《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照片缺)
课题组长:高二(9)班 潘怡麟 指导教师:陈蓓蓓老师
组员:高二(7)班 谢高圆
摘要:《牡丹亭》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西厢》,下启《红楼》,集中表现了中国社会中情与理的冲突;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通过分析《牡丹亭》中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追求、角色关系等,对比同时期欧洲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以深入理解其所蕴藏的普适爱情观念。
关键词:爱情 古典 牡丹亭
一、 以情抗理,超越生死
1、 情与理的冲突
人类社会的稳固必须依靠一定的规范。数千年来,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社会里,这种规范以“理”的形式存在,情与理的冲突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所谓理,一指自然规律,二指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原本指的是遵守道德规范、消灭过分的欲望,但却时常被利用、被歪曲,导致矫枉过正。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剧中“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为丽娘延请了“腐儒”老师陈最良,并规定男女《四书》、《毛诗》为教科书,对杜丽娘进行最正统的教育。
杜丽娘的母亲甄氏的位置处于理与情之间:她也是名门之后,不会干涉杜宝对女儿进行“理”的教育,而且会对女儿进行进一步、更细致的教化。丽娘游园惊梦后,甄氏责:“这
12后花园中冷静,少去闲行”:她在细微处关注着女儿;但之后却责春香“引逗小姐”,见她
娇惜女儿,甚至是纵容,对她“觑的千金重3”。在甄氏的影响下,杜丽娘深知何可为何不可为,同时也有了些母亲纵容下的“娇气”,没有这“娇气”也就没有为爱生而死、死而生的勇气。
而侍女春香却对杜丽娘追求自由起了促进作用。两人年龄相近,但是春香需要顾忌的少得多,有时她能说出丽娘的心声、做出丽娘想做却不敢的事。得益于春香的存在,丽娘保持了活泼的内在,这是她不顾一切地追求“情”的基础。
情与理的冲突集中在女主角杜丽娘身上表现出来,她作为宦门闺秀“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4”,骨子里却仍有对自由的渴望,因此有了《牡丹亭》的故事。
2、 超越生死的爱情幻想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5”杜丽娘的爱情,用一个字概括——痴。当她遇到了爱情,爱情便成为了她的全部,其他一切繁芜可以尽弃。
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她的死并不是对自由的追求的终止,相反于此时情与理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在地狱中她念念不忘打听丈夫的姓名。“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处,而‘柳、梅’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可见其追求的执着。最终,杜丽娘的真情感动了花神、判官、夜叉等,得以“死而复生”,成就了与柳梦梅的婚1
26 本文所引用《牡丹亭》原文均出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牡丹亭》一书。本句出自第十出惊梦。 出自《牡丹亭》第十一出慈戒。
3 出自《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
4 出自《牡丹亭》第九出肃院。
5 与后文“梦其人即病,??”均出自《牡丹亭题词》。
6 出自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姻。对梦中的男子、虚幻的爱情竟能使其如此不懈地追求,如果不是压抑得太久,如果不是心灵深处情的觉醒,是断然不会如此举动的。
《牡丹亭》追求人性的解放,反对“理“的过分压抑,所以这在晚明是难以实现的。故而汤显祖创造了这么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故事,想象出媸皮裹妍骨的花神、胡判官等“鬼神”帮助主人公追求爱情,这也是一种无奈。“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这样的“为情死”的女子在现实中是有的,但为情再生却是不可能的。这样一个离奇荒诞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是作者所期盼的,如此的情节所富含的神话色彩使得杜的感情更加动人,吸引许多“天下有心人”沉醉其中,不能自已,也造就了一本浪漫的“传奇”。 7
二、 女性成为故事的主角
1、杜丽娘的情感世界
杜丽娘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源于她对《毛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的懵懂情愫的神往。杜丽娘向往生机勃勃的三春好景,花园里迷人的春色跃动着生命的活力,清新的空气一下子注入了这个自幼因束缚而变得枯萎的贵族少女的心灵,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感慨“春去如何遣9”,长叹“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开始了对爱情的向往。
梦中的幽会是杜丽娘所向往的一种浪漫境界。在梦里,杜丽娘可以将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于无拘无束的生活和爱情的追求。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邂逅并互生情愫,这在作者的时代是不被允许的行为,但是却在作品中得到了无限的同情与热情的赞美,表现了作者提倡的对于“理”的过分压抑的反抗精神。
杜丽娘的南柯一梦被母亲唤醒,醒来她只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往园中寻梦,当春香代表夫人唤其“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时,丽娘虽没有明确地顶撞却实际行为上不遵从——此时的爱情已经占据了她的头脑。梦终究是寻不见的。荒芜之中的一株梅树让丽娘找到了依赖,产生了爱情不复存在、不如寻求死亡的略显极端的心理。
伤情写真多为古来女子情事,杜丽娘为梦中人“寝食悠悠,敢为春伤,顿成消瘦11”,故绘下了自己的容颜并题曰:“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体现出了她对美好的爱情的憧憬。自此,丽娘因为梦与现实的差距而更加失落,深陷入爱情的念想中难以自拔,这注定了她为情而死。丽娘弥留犹痴情:“有心灵翰墨春容,倘若那人知重12”,这是她对梦中人的怀念,同时有依稀的盼望。
《牡丹亭》以大量的内心情感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大家闺秀杜丽娘的情感世界,将情与理的冲突集中在这个人物上表现出来。在她的身上,情与理最终达到了平衡。 108
2、角色主次关系的颠覆
中国传统社会里,“男女之别,男尊女卑13”的思想由来已久,女子是男子的附庸,没有平等的地位与权利。至宋代,随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对女性的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开始愈演愈烈,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14”,自由的爱情与婚姻也就更加不存在了。但是同时,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学作品回归平民生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对原有的礼法制度造成了冲击,女性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暂时的解放。7 出自汤显祖《哭娄江女子二首》:“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8 出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诗经·关雎》。
9 与后文“可惜妾身颜色如花,??”“有心情??”均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10 出自《牡丹亭》第十二出寻梦。
11 与后文“他年得傍蟾宫客,??”均出自《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
12 出自《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
13 出自《列子·天瑞》。
14 出自《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
从此女性的身影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得越来越多,多数以敢爱敢恨、追求解放、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与婚姻的形象出现。
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故事
15被一写再写,莺莺因为赠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
会张生,而被认为是敢于以实际行动打破家庭束缚以追求理想的爱情的奇女子之一。但是纵观《西厢记》全书,崔莺莺与张生所占的比重是相近的,甚至张生更多些——这依然是一个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同时期的著名作品《墙头马上》《张生煮海》《桃花人面》等也是如此。
所以,《牡丹亭》将杜丽娘——一个柔弱而不受重视的女性作为这样一个超越生死的爱情的主角,而将其中男性的作用略写甚至不写——将男性符号化,正是它对于古典爱情观最明显的颠覆。
三、《牡丹亭》对爱情的解读
1、爱情的目的不只是爱情
《牡丹亭》的故事并不满足于以“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而是选择在“回生”“婚走”16之后,花大量的篇幅,给予杜柳两人的爱情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与一个更完满的结局。
回生之后,杜丽娘既已与心上人相聚,不再执念相思,便又找回了大家闺秀应有的分寸和矜持,“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17”。对于石道姑所说“秀才三回五次,央俺成亲哩。”杜丽娘执意“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她要求“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因为她盼望以名正言顺的婚姻让她的爱情得到升华。
“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18。”此时的杜丽娘已经不再是一个娇弱、需要寻找依靠的小姐了,她送夫赴试,希望能使当初“蟾宫客”的梦想实现。爱情意味着成长与责任。在与父亲金殿上的争辩19中,那种“宁不做杜家女,也要做柳郎妻”的为了个人幸福而欲与家庭决裂的选择,是勇敢而又难能可贵的。
这样的处理,使得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形象不再局限于情小姐与情公子之上,他们的爱情也不再局限于爱情。
2、《牡丹亭》蕴藏的普世价值
研究过程中发现,《牡丹亭》中的反抗精神总被夸大,其中的理性却常被忽略。
杜丽娘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行为确实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情是一切的本原。但是《牡丹亭》的故事没有彻底抛弃理性,而是试图寻找一个中点,将情与理结合起来,而这也是全世界无数梦想家所努力的目标。同时代的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同样是自由与规则、人的意识与神的规范冲突加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爱情作品。与《牡丹亭》相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呼吁人性的解放,描写青年男女不顾家庭的束缚、追求个性的爱与自由,同样将情与理很好地结合在一点。不同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更倾向于警醒世人“情”与“理”平衡的重要。
人类社会的稳定点就在情与理的平衡处,《牡丹亭》通过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诠释了这一点,这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也是它能够穿越数百年时间的长河,感动着我们、并持续感动着未来的人们的最主要的原因。诵读《牡丹亭》,在有感于其中凄美爱情的时候,15
16 出自《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牡丹亭》第三十五出回生、第三十六出婚走。
17 与后文“秀才三回五次,??”“这事还早,??”“必待父母之命,??”均出自《牡丹亭》第三十六出婚走。
18 出自《牡丹亭》第三十九出如杭。
19 《牡丹亭》第五十五出圆驾。
也要解读出其中蕴藏的普世价值。
反抗、革新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不能作为我们价值观的主体;包容并蓄、对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有条理的继承应该与创新并存。正如理和情,必须在规范与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0.
2 王实甫.《西厢记》. 济南:齐鲁书社,2004.5.
教师点评(缺)
范文五:寓情于事的两首好诗
寓情于事的两首好诗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诗歌的抒情方式常常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以抒情见长,因受篇幅限制少有叙事,但寓情于事的好诗也不乏看到。宋人张俞的《蚕妇》和唐人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这首叙事诗塑造了一个养蚕女的形象,通过她的口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此诗写在北宋时期,诗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北宋时期,外忧内患,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在此时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诗的大意是: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在城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诗的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妇人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而“泪满巾”的缘由则是内心的不平。那些城里不劳作的人,却穿着绫罗绉缎。诗的后两句,像是不轻易道出,实则是压抑许久迸发出来的愤怒和质问。诗中所写之事看是与作者情感无关,但处处凝聚作者的深情。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也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身处的社会之不公。 封建社会建立在各种矛盾之中,贫富贵贱泾渭分明,无论怎样掩饰,都要暴露出来。如果说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公很突出,那么所谓的盛世唐朝,也同样如此。我们通过张籍的《野老歌》,就可见一斑。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此诗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述说老农的悲惨处境的。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因为苗疏税多才不得食,所以贫穷是天灾人祸的共同结果。然而粮食交到官府却腐烂,足见社会之腐败。年末锄犁倚放在空室里,只能让儿子登山收橡实充饥。
此诗如果仅仅叙说到这里,虽然也能揭露出社会的黑暗,但也就流于一般。因为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社会中,赋税多又年成不好“家贫”是固然的。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带出最后两句,“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这就足见社会之极大的不公,使得诗的主题更深刻了。
两首诗作者都没有正面抒情和议论,但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述说都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使其成为百读不厌的经典之作。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