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常见的原核生物有哪些
常见的原核生物有哪些?
1.菌类中有哪些是原核生物?
菌类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真菌又分酵母菌、霉菌和食用菌;细菌和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而酵母菌、霉菌(毛霉、曲霉、青霉)和食用菌(如银耳、黑木耳、灵芝、菇类)属于真核生物。
细菌有球菌、杆菌、螺形菌(包括螺菌和弧菌)三种基本形态,根据细胞分裂后细胞的组成情况,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几类。故凡“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和“弧”字的都属于细菌,如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乳酸菌呈杆形,本来叫乳酸杆菌,通常省略“杆”字,所以乳酸菌属于细菌。除此之外,固氮菌(根瘤菌)也属于细菌。而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不用说,肯定是细菌。
常见的放线菌有小金色链霉菌、龟裂链霉菌、红霉素链霉菌和小单孢菌等。
2.藻类中有哪些是原核生物?
蓝藻(如色球藻、念珠藻、颤藻、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绿藻[如衣藻(单细胞)、团藻(多细胞)]、红藻(如紫菜、石花菜)、褐藻(如海带)属于真核生物。
3.病毒、原生动物是不是原核生物?
病毒(动物病毒如艾滋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如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是非细胞生物;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病毒是专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有寄生,也有腐生,还有独立生活的。病毒的核酸只有DNA或RNA(朊病毒没有核酸);细菌既有DNA,也有RNA。
原生动物和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属于真核生物。
小结:常见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藻、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支原体等。
[考考你]
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1 )
A.蓝藻和酵母菌 B.蓝藻和硝化细菌
C.绿藻和根瘤菌 D.水绵和紫菜
2.下列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它生物的细胞结构有明显的区别(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青霉菌 D.蘑菇
范文二:常见的原核生物
1.菌类中有哪些是原核生物,
菌类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属于原核生
物,而真菌中的酵母菌、霉菌(毛霉、曲霉、青霉)和食用菌
(如银耳、黑木耳、灵芝、菇类)属于真核生物。
凡“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和“弧”字
的都属于细菌即属于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肺炎
双球菌、霍乱弧菌。乳酸菌呈杆形,本来叫乳酸杆菌,通常省
略“杆”字,所以乳酸菌属于细菌。除此之外,固氮菌(根瘤
菌)也属于细菌即属于原核生物。而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
菌等,不用说,肯定是细菌即属于原核生物。
常见的放线菌有小金色链霉菌、龟裂链霉菌、红霉素链霉
菌和小单孢菌等属于原核生物。
2(藻类中有哪些是原核生物,
蓝藻(如色球藻、念珠藻、颤藻、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
绿藻[如衣藻(单细胞)、团藻(多细胞)]、红藻(如紫菜、石
花菜)、褐藻(如海带)属于真核生物。
3(病毒、原生动物是不是原核生物,
病毒(动物病毒如艾滋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如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都有
细胞结构。所以病毒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原生动物和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原生动物(如
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属于真核生物。
小结:常见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藻、立克次体、
衣原体和支原体等。
[考考你]
1(下列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蓝藻和酵母菌 B.蓝藻和硝化细菌
C.绿藻和根瘤菌 D.水绵和紫菜
2(下列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它生物的细胞结
构有明显的区别(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青霉菌 D.蘑菇
范文三:原核生物的形态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目的要求
掌握原核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功能,群体特征
2(放线菌
3(蓝细菌
4(其他原核微生物
三、重点与难点内容
细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细菌特殊结构与功能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有细胞构造的微生物中,按其细胞,尤其是细胞核的构造和进化水平上的差别,可把它们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两个大类。近年来正在越来越深入研究的古细菌(archaebacteria)或古生菌(archaea),尽管其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但其在细胞构造上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因此,有关古生菌细胞构造和功能的内容,拟放在原核微生物一节中加以讨论。
第一节 细 菌
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nuclear 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群。真细菌的细胞膜含由酯键连接的脂类,细胞壁中含特有的肽聚糖(无壁的支原体除外),DNA中一般没有内含子(但近年来也有例外的发现)。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都属于真细菌。以下就以最常见的细菌作主要代表详细阐述原核生物细胞的各部分构造和功能。
把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称一般构造,而把部分细菌具有的或一般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构造称为特殊构造。
一、 细菌的形状和大小
1、 细菌的基本形态
基本外形: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性状简介:
a 球菌
细胞呈球状或椭圆形。根据这些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所保持的一定空间排列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形:
单球菌——尿素微球菌;双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溶血链球菌;四联球菌——四联微
球菌;八叠球菌——尿素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b 杆菌:杆菌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
c 螺旋菌
细胞呈弯曲杆状的细菌统称为螺旋菌。
弧菌 偏端单生鞭毛或丛生鞭毛
螺旋菌 两端都有鞭毛
2、 细菌的大小
细菌大小的度量单位:以,m为单位。
细菌大小的表示:
球菌 一般以直径来表示。
杆菌和螺旋菌则以长和宽来表示。如 1,2.5,m
细菌大小的测定:在显微镜下使用显微测微尺测定。
二、 细菌的细胞构造
(一)细胞壁
细胞壁(cell wall)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通过染色、质壁分离(plasmolysis)或制成原生质体后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证实细胞壁的存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超薄切片等方法,更可确证细胞壁的存在。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从而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例如,有报道说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膨压(turgor)可达2个大气压(相当于汽车内胎的压力);?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失去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也就丧失了这些重要功能;?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赋予细菌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原核生物的细胞壁除了具有以上的共性外,在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古生菌中,还有其各自的特性,这就是细胞壁的多样性。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又称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或粘质复合物(mucocomplex),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典型的肽聚糖,它的肽聚糖厚约20~80nm,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的网套覆盖在整个细胞上。肽聚糖分子是由肽与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肽有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相互间隔连接而成,呈长链骨架状。看似复杂的肽聚糖分子,若把它的基本组成单位剖析一下,就显得十分简单。每一肽聚糖单体由三部分组成:
?双糖单位:由一个N-乙酰葡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与另一个N-乙酰胞壁酸相连,后者为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已糖。这一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一种广泛分布于卵清、人的泪液和
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的溶菌酶(lysozyme)所水解(水解位点在N-乙酰胞壁酸的1碳和N-乙
酰葡糖胺的4碳间),从而引起细菌因肽聚糖细胞壁的“散架”而死亡。
?四肽尾或四肽侧链(tetrapeptide side chain):是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的四肽尾为L-ala ?D-glu ? L-lys ? D-ala,其中两种D型氨基酸在细菌细胞壁之外很少出现。
?肽桥或肽间桥(peptide interbridge):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肽桥为甘氨酸五肽,它起着连接前后两个四肽尾分子的“桥梁”作用。目前所知的肽聚糖已超过100种,在这一“肽聚糖的多样性”中,主要的变化发生在肽桥上。
(2)磷壁酸(teichoic acid)
是结合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磷壁酸可分两类,其一为壁磷壁酸,它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含量会随培养基成分而改变,一般占细胞壁重量的10%,有时可接近50%。用稀酸或稀碱可以提取。其二为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膜磷壁酸(又称脂磷壁酸),由甘油磷酸链分子与细胞膜上的磷脂进行共价结合后形成。其含量与培养条件关系不大。可用45%热酚水提取,也可用热水从脱脂的冻干细菌中提取。磷壁酸有五种类型,主要为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两类,前者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等细菌中存在,后者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细菌中存在。表示甘油磷壁酸的构造及其与肽聚糖分子中的N-乙酰胞壁酸的共价连接方式。
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为:
2+ ?其磷酸分子上较多的负电荷可提高细胞周围Mg的浓度,进入细胞后就可保证细胞膜上一些需2+Mg的合成酶提高活性;
?贮藏磷元素;
?增强某些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Streptococcus)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
?赋予革兰氏阳性细菌以特异的表面抗原;
?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autolysin)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因为在细胞正常分裂时,自溶素可使旧壁适度水解并促使新壁不断插入,而当其活力过强时,则细菌会因细胞壁迅速水解而死亡。
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1)肽聚糖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可举大肠杆菌为代表。它的肽聚糖埋藏在外膜层之内,是仅由1~2层肽聚糖网状分子组成的薄层(2~3nm),含量约占细胞壁总重的10%,故对机械强度的抵抗力较革兰氏阳性菌弱。其结构单体与上述革兰氏阳性菌基本相同,差别仅在于:
?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
?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2)外膜(outer membrane)
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的膜,有时也称为外壁。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和O-特异侧链(O-specific side chain,或称O-多糖或O-抗原)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为:
?其中的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2+2+ ?因其负电荷较强,故与磷壁酸相似,也有吸附Mg、Ca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浓度的作用;
?由于LPS结构的多变,决定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例如,根据LPS抗原性的测定,国际上已报道过的沙门氏菌属()的抗原型多达2107种(1983年); Salmonella
?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例如,它可透过若干种较小的分子(嘌呤、嘧啶、双糖、肽类和氨基酸等),但能阻拦溶菌酶、抗生素(青霉素等)、去污剂和某些染料
2+等较大分子进入细胞膜。要维持LPS结构的稳定性,必须有足够的存在。如果用EDTA等螯合剂去
2+除Ca和降低离子键,就会使LPS解体。这时,其内壁层的肽聚糖分子就会暴露出来,因而易被溶菌酶所水解。
在LPS中,类脂A的种类较少(大约有7~8种),它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物质基础。在LPS的核心多糖区和O-特异侧链区中有几种独特的糖,例如2-酮-3-脱氧辛糖酸(KDO)、L-甘油-D-甘露庚糖和阿比可糖(Abq, 即3,6-二脱氧-D-半乳糖)。在沙门氏菌中,LPS中的O-特异侧链种类极多,因其抗原性的差异故很易用灵敏的血清学方法加以鉴定,这在传染病的诊断中有其重要意义,例如由此可对某传染病的传染原进行地理定位等。
(3)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指嵌合在LPS和磷脂层外膜上的蛋白。有20余种,但多数外膜蛋白的功能还未清楚。其中的脂蛋白(lipoprotein)是一种通过共价键使外膜层牢固地连接在肽聚糖内壁层上的蛋白,分子量约为7200。另有两种蛋白研究得较为清楚,都称孔蛋白(porins)。每个孔蛋白分子是由三个相同分子量(36000)蛋白亚基组成的一种三聚体跨膜蛋白,中间有一直径约1nm的孔道,通过孔的开、闭,可阻止某些抗生素进入外膜层。已知有两种孔蛋白,其一是非特异性孔蛋白(nonspecific porin),其充水孔道可通过分子量小于800~900的任何亲水性分子,如双糖、氨基酸、二肽和三肽;另一为特异性孔蛋白(specific porin或specific channel protein),其上存在专一性结合位点,只容许一种或少数几种相关物质通过,其中最大的孔蛋白可通过分子量较大的物质,如维生素B和核苷酸12等。除脂蛋白和孔蛋白外,还有一些外膜蛋白与噬菌体的吸附或细菌素的作用有关。
(4)周质空间 (periplasmic space, periplasm)
又称壁膜间隙。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一般指其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宽约12~15nm),呈胶状。在周质空间中,存在着多种周质蛋白(periplasmic proteins),包括:
?水解酶类,例如蛋白酶、核酸酶等;
?合成酶类,例如肽聚糖合成酶;
?结合蛋白(具有运送营养物质的作用);
?受体蛋白(与细胞的趋化性相关)。周质蛋白可通过渗透休克法(osmotic shock)或称“冷休克”的方法释放。此法系根据突然改变渗透压并使细胞发生物理性裂解的原理。其主要步骤是:将细菌放在用Tris缓冲液配制、含EDTA的20%蔗糖溶液中保温,使其发生质壁分离(plasmolysis),接着快速地用4?的0.005mol/L MgCl溶液稀释并降温,使细胞外膜突然破裂并释放周质蛋白。经离2
心即可从上清液中提取周质蛋白。
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间由于细胞壁和其他构造的不同,就产生了一系列形态、构造、化学组分、染色反应、生理功能和致病性等的差别,这些差别对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十分重要。
3、古生菌的细胞壁
在古生菌中,除了热原体属()没有细胞壁外,其余都具有与真细菌类似功能的细Thermoplasma
胞壁。然而,从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来看,则差别甚大。已研究过的一些古生菌,它们细胞壁中没有真正的肽聚糖,而是由多糖(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例如:
(1)假肽聚糖(pseudopeptidoglycan)细胞壁
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古生菌的细胞壁是由假肽聚糖组成的。它的多糖骨架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N-acetyltalosaminouronic acid)以β-1,3糖苷键(不被溶菌酶水解~)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L-glu、L-ala和L-lys三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lu一个氨基酸组成。
(2)独特多糖细胞壁
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的细胞壁含有独特的多糖,并可染成革兰氏阳性。这种多糖含半乳糖胺、葡糖醛酸、葡萄糖和乙酸,不含磷酸和硫酸。
(3)硫酸化多糖细胞壁
一属极端嗜盐古生菌——盐球菌属(Halococcus)的细胞壁是由硫酸化多糖组成的。其中含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和它们的氨基糖,以及糖醛酸和乙酸。
(4)糖蛋白(glycoprotein)
细胞壁 极端嗜盐的另一属古生菌——盐杆菌属(Halobacterium)的细胞壁是由糖蛋白组成的,其中包括葡萄糖、葡糖胺、甘露糖、核糖和阿拉伯糖,而它的蛋白部分则由大量酸性氨基酸尤其是
+天冬氨酸组成。这种带强负电荷的细胞壁可以平衡环境中高浓度的Na,从而使其能很好地生活在20%,25%高盐溶液中。
(5)蛋白质细胞壁
少数产甲烷菌的细胞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但有的是由几种不同蛋白组成,如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和甲烷微菌(Methanomicrobium),而另一些则由同种蛋白的许多亚基组成,例如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
4、缺壁细菌
虽然细胞壁是原核生物的最基本构造,但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在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发生缺细胞壁的种类;此外,在实验室中,还可用人为的方法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缺壁细菌。现把四类缺壁细菌归纳如下:
(1)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
1935年,在英国李斯德预防研究所中发现一种由自发突变而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念珠状链杆菌(),它的细胞膨大,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
煎蛋”似的小菌落。由于李斯德(Lister)研究所的第一字母是“L”,故称L型细菌。后来发现,许多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都可形成L型。严格地说,L型细菌应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2)原生质体(protoplast)
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球状体(sphaeroplast)
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的原生质体。
上述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的共同特点是:无完整的细胞壁,细胞呈球状,对渗透压极其敏感,革兰氏染色阴性,即使有鞭毛也无法运动,对相应噬菌体不敏感,细胞不能分裂,等等。当然,如在形成原生质体或球状体以前已有噬菌体侵入,则它仍能正常复制、增殖和裂解;同样,如在形成原生质体前正在形成芽孢,则该芽孢也仍能正常形成。原生质体或球状体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4)支原体(Mycoplasma)
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5、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通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由革兰(C.Gram)于1884年发明的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它不仅可用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60年代初,萨顿(Salton)曾提出细胞壁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关键作用。至1983年,彼弗里奇(T.Beveridge)等用铂代替革兰氏染色中媒染剂碘的作用,再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结晶紫与铂复合物可被细胞壁阻留,这就进一步证明了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主要由于其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正是这一物理特性的不同才决定了染色反应的不同。其中细节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CVI dye complex)。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作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仍保留紫色(实为紫加红色)了。
(二)细胞壁以内的构造——原生质体
1、细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
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膜(cell membrane)或内膜(inner membrane),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厚约7,8nm,由磷脂(占20%,30%)和蛋白质(占50%,70%)组成。通过质壁分离、鉴别性染色或原生质体破裂等方法可在光学显
微镜下观察到;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超薄切片,则可更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电镜观察到的细胞质膜,是在上下两暗色层之间夹着一浅色中间层的双层膜结构。这是因为,组成细胞膜主要成分的磷脂,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按一定规律整齐地排列而成的。其中每一个磷脂分子由一个带正电荷且能溶于水的极性头(磷酸端)和一个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尾(烃端)所构成。极性头朝向内外两表面,呈亲水性,而非极性端的疏水尾则埋入膜的内层,于是形成了一个磷脂双分子层。在极性头的甘油3C上,不同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的R基,如磷脂酸、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或磷脂酰肌醇等。在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质膜上多数含磷脂酰甘油,此外,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多数还含磷脂酰乙醇胺,在分枝杆菌中则含磷脂酰肌醇,等等。而非极性尾则由长链脂肪酸通过酯键连接在甘油的C1和C2位上组成,其链长和饱和度因细菌种类和生长温度
而异,通常生长温度要求越高的种,其饱和度也越高,反之则低。
有关细胞质膜的结构与功能的解释,较多的学者仍倾向于1972年由辛格(J.S.Singer)和尼科尔森(G.L.Nicolson)所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其要点为:?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脂质分子间或脂质与蛋白质分子间无共价结合;?脂质双分子层犹如一“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似“冰山”状沉浸在其中作横向移动。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为: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
?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质膜上一般不含胆固醇等甾醇,这一点与真核生物明显不同。但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生物——枝原体(Mycoplasma)则属例外。在其细胞膜上因含有hopanoid类甾醇而增强了坚韧性,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缺壁而带来的不足。多烯类抗生素因可破坏含甾醇的细胞质膜,故可抑制枝原体和真核生物,但对其他的原核生物则无抑制作用。
间体(mesosome,或中体)是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革兰氏阳性细菌。每个细胞含一至少数几个。着生部位可在表层或深层,前者与某些酶如青霉素酶的分泌有关,后者与DNA的复制、分配以及与细胞分裂有关。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间体”仅是电镜制片时因脱水操作而引起的一种赝像。
2、细胞质和内含物
细胞质(cytoplasm)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含水量约80%。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质是不流动的,这一点与真核生物明显不同。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为核糖体(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组成)、贮藏物、多种酶类和中间代谢物、质粒、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少数细菌还有类囊体、羧酶体、气泡或伴孢晶体等。细胞质内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称为内含物(inclusion body),包括各种贮藏物和羧酶体、气泡等。
(1)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
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种类很多,表解如下:
?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 PHB):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当巨大芽孢杆菌在含乙酸或丁酸的培养基中生长时,细胞内贮藏的PHB可达其干重的60%。在棕色固氮菌的孢囊中也含PHB。
PHB于1929年被发现,至今已发现60属以上的细菌能合成并贮藏。由于它无毒、可塑、易降解,故认为是生产医用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的良好原料。若干产碱菌、固氮菌 和假单胞菌 是主要的生产菌种。近年来,又发现在一些革兰氏阳性和阴性好氧菌、光合厌氧细菌中,都存在PHB类化合物,它们与PHB仅是R基不同(R=CH时即为PHB)。这类化合物可统称为聚羟链烷酸。 3
?多糖类贮藏物:包括糖原和淀粉类。在真细菌中以糖原为多。糖原可用碘液染成褐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或捩转菌素(volutin granules),这是因为它最早是在迂回螺菌被发现并可用美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红紫色的缘故。颗粒大小为0.5,1.0μm,是
6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分子呈线状,n值在2,10间。一般在含磷丰富的环境下形成。功能是贮藏磷元素和能量,并可降低细胞的渗透压。在白喉棒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 中极易见到,因此可用于有关细菌的鉴定。异染粒的化学结构为:
?藻青素(cyanophycin):通常存在于蓝细菌中,是一种内源性氮源贮藏物,同时还兼有贮存能源的作用。一般呈颗粒状,由含精氨酸和天冬氨酸残基(1:1)的分枝多肽所构成,分子量在25,000,125,000范围内。
(2)磁小体(megnetosome)
勃莱克摩(R.P.Blakemore)在一种称为折叠螺旋体的趋磁细菌中发现。目前所知的趋磁细菌主要为水生螺菌属 和嗜胆球菌属 中。这些细菌细胞中含有大小均匀、数目不等的磁小体,其成分为FeO,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糖蛋白膜包裹,是单磁畴晶体,无毒,大小均匀(20,100nm),每个34
细胞内有2,20颗。形状为平截八面体、平行六面体或六棱柱体等。其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目前认为趋磁菌有一定的实用前景,包括生产磁性定向药物或抗体,以及制造生物传感器等。
(3)羧酶体(carboxysome)
又称羧化体,是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其大小与噬菌体相仿,约10nm,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排硫硫杆菌 、2
那不勒斯硫杆菌 、贝日阿托氏菌属 、硝化细菌和一些蓝细菌中均可找到羧酶体。
(4)气泡(gas vocuoles)
是在许多光合营养型、无鞭毛运动的水生细菌中存在的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大小为0.2,1.0μm×75nm,内由数排柱形小空泡组成,外有2nm厚的蛋白质膜包裹,其功能是调节细胞比重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O和营养物质。每个细胞含几个至几百个气泡。如鱼腥蓝细菌属 、2
顶孢蓝细菌属 、盐杆菌属 、暗网菌属 和红假单胞菌的一些种中都有气泡。
3、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
又称核质体(nuclear body)、原核 、拟核(nucleoid)或核基因组(genome)。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用富尔根(Feulgen)染色法染色后,可见到呈紫色的形态不定的核区。它是一个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只有少量蛋白质与之结合,长度一般为0.25,3.00mm,例如,大肠杆菌的核区DNA长约1.1,1.4mm,枯草芽孢杆菌的约为1.7mm,嗜血流感杆菌 约0.832mm。每个细胞所含的核区数与该细菌的生长速度有关,一般为1,4个。在快速生长的细菌中,核区DNA可占细胞总体积的20%。细菌的核区除在染色体复制的短时间内呈双倍体外,一般均为单倍体。核区是细菌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
4、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endospore或spore,偶译“内生孢子”)。每一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芽孢是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在抗热、抗化学药物、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一般细菌的营养细胞不能经受70?以上的高温,可是,它们的芽孢却有惊人的耐高温能力。例如,肉毒梭菌 的芽孢在100?沸水中要经过5.0,9.5h才被杀死,至121?时,平均也要10min才杀死:热解糖梭菌 的营养细胞在50?下经数分钟即可杀死,但它的一群芽孢却须在132?下经4.4min才能杀死其中的90%。芽孢的抗紫外线能力一般是其营养细胞的一倍。巨大芽孢杆菌芽孢的抗辐射能力要比大肠杆菌的营养细胞强36倍。芽孢的休眠能力更是突出。在其休眠期间,不能检查出任何代谢活力,因此称为隐生态(cryptobiosis)。一般的芽孢在普通的条件下可保持几年至几十年的生活力。但文献中还有许多更突出的记载,如:环状芽孢杆菌 的芽孢在植物标本上(英国)已保存200,300年;一种高温放线菌 的芽孢在建筑材料中(美国)已保存2000年;普通高温放线菌 的芽孢在湖底冻土中(美国)已保存7500年;一种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的芽孢在琥珀内蜜蜂肠道中(美国)已保存2500万,4000万年。
(1)产芽孢细菌的种类
能产芽孢的细菌属不多,最主要的是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的两个属——好氧性的芽孢杆菌属和厌氧性的梭菌属 。球菌中只有芽孢八叠球菌属 产生芽孢。螺菌中的孢螺菌属 也产芽孢。此外,还发现少数其他杆菌可产生芽孢,如芽孢乳杆菌属 、脱硫肠状菌属 、考克斯氏体属(Coxiella)、鼠孢菌属 和高温放线菌属 等。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2)芽孢的构造
皮层(cortex)在芽孢中占有很大体积(36%,60%),内含大量为芽孢皮层所特有的芽孢肽聚糖,其特点是呈纤维束状、交联度小、负电荷强、可被溶菌酶水解。此外,皮层中还含有占芽孢干重7%,10%的吡啶二羧酸钙盐(calcium picolinate, DPA-Ca),但不含磷壁酸。皮层的渗透压可高达20个大气压左右,含水量约70%,略低于营养细胞(约80%),但比芽孢整体的平均含水量(40%左右)高出许多。芽孢的核心(core)又称芽孢原生质体,由芽孢壁、芽孢质膜、芽孢质和核区四部分组成,它的含水量极低(10%,25%),因而特别有利于抗热、抗化学药物(如HO),并可避免酶的失22
活。除芽孢壁中不含磷壁酸以及芽孢质中含DPA-Ca外,核心中的其他成分与一般细胞相似。
产芽孢的细菌当其细胞停止生长即环境中缺乏营养及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时,就开始形成芽孢。从形态上来看,芽孢形成可分七个阶段:
?DNA浓缩,束状染色质形成;
?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forespore);
?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辐射性提高;
?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累积钙离子,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增高;
?芽孢衣合成结束;
?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
?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芽孢形成过程约需8h,其中参与的基因约有200个。在芽孢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形态变化的还有一系列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的变化(见图3-16)。
(4)芽孢萌发(germination)
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成营养状态细菌的过程,称为芽孢的萌发,它包括活化(activation)、出芽(germination)和生长(outgrowth)三个具体阶段。在人为条件下,活化作用可由短期热处理或用低pH、强氧化剂的处理而引起。例如,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经7天休眠后,用60?处理5min即可促进其发芽。当然也有要用100?加热10min才能促使活化的芽孢。由于活化作用是可逆的,故处理后必须及时将芽孢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去。有些化学物质可显著促进芽孢的萌发,称作萌发剂
2+(germinants),例如L-丙氨酸、Mn、表面活性剂(n-十二烷胺等)和葡萄糖等。相反,D-丙氨酸和重碳酸钠等则会抑制某些细菌芽孢的发芽。发芽的速度很快,一般仅需几分钟。这时,芽孢衣中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发生可逆性变化,从而使芽孢的透性增加,随之促进与发芽有关的蛋白酶活动。接着,芽孢衣上的蛋白质逐步降解,外界阳离子不断进入皮层,于是皮层发生膨胀、溶解和消失。接着外界的水分不断进入芽孢的核心部位,使核心膨胀、各种酶类活化,并开始合成细胞壁。在发芽过程中,为芽孢所特有的耐热性、光密度和折射率等特性都逐步下降,DPA-Ca、氨基酸和多肽逐步释放,核心中含量较高的可防止DNA损伤的小酸溶性芽孢蛋白(SASPs, small acid-soluble spore proteins)迅速下降,接着就开始其生长阶段。这时,芽孢核心部分开始迅速合成新的DNA、RNA和蛋白质,于是出现了发芽并很快变成新的营养细胞。当芽孢发芽时,芽管可以从极向或侧向伸出,这时,它的细胞壁还是很薄甚至不完整的,因此,出现了很强的感受态(competence)——接受外来DNA而发生遗传转化的可能性增强了。
(5)芽孢的耐热机制
关于芽孢耐热的本质至今尚无公认的解释。较新的是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osmoregulatory expanded cortex theory),由于它综合了不少较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有一定的说服力。该学说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和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从皮层成分来看,它含有大量交联度低(,6%)、负电荷强的芽孢肽聚糖,它与低价阳离子一起赋予皮层的高渗透压特性,从而使皮层的含水量增高,随之增大了体积。由此可知,芽孢整体的含水量少,并不说明其各层次的含水量是均一的,其中皮层与核心间含水量的差别是极其明显的。芽孢有生命部位——核心部位含水量的稀少(10%,25%),才是其耐热机制的关键所在。除皮层膨胀渗透调节学说外,还有别的学说来解释芽孢的高度耐热机制。例如,
2+针对在芽孢形成过程中会合成大量的为营养细胞所没有的DPA-Ca,不少学者提出Ca与DPA的螯合作用会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一种稳定而耐热性强的凝胶。总之,有关芽孢耐热机制是一个重要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
(6)研究芽孢的意义
芽孢是少数几属真细菌所特有的形态构造,因此,它的存在和特点成了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形态学指标。由于芽孢具有高度耐热性,所以用高温处理含菌试样,可轻而易举地提高芽孢产生菌的筛选效率。由于芽孢的代谢活动基本停止,因此其休眠期特长,这就为产芽孢菌的长期保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芽孢具有高度耐热性和其他抗逆性,因此,是否能消灭一些代表菌的芽孢就成了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例如,若对肉类原料上的肉毒梭菌(Clostridium
)灭菌不彻底,它就会在成品罐头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极毒的肉毒毒素,危害人体健康。已botulinum
知它的芽孢在pH,7.0时在100?下要煮沸5.0,9.5h才能杀灭,如提高到115?下进行加压蒸汽灭菌,需10,40min才能杀灭,而在121?下则仅需10min。这就要求食品加工厂在对肉类罐头进行灭菌时,应掌握在121?下维持20min以上。另外,在外科器材灭菌中,常以有代表性的产芽孢菌——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这两种严重致病菌的芽孢耐热性作为灭菌C. tetaniC. perfringens
程度的依据,即要在121?灭菌10min或115?下灭菌30min才可。在实验室尤其在发酵工业中,灭菌要求更高。原因是在自然界经常会遇到耐热性最强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Bacillus
)的污染,而一旦遭其污染,则经济损失和间接后果就十分严重。已知其芽孢在stearothermophilus
121?下须维持12min才能杀死,由此就规定了工业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的灭菌至少要在121?下保证维持15min以上。若用热空气进行干热灭菌,则芽孢的耐热性更高,因此,就规定干热灭菌的温度为150,160?下维持1,2h。
(7)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它的干重可达芽孢囊重的30%左右,由18种氨基酸组成。由于伴孢晶体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因而可将这类产伴孢晶体的细菌制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物农药——细菌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除产生上述毒素外,有的还会产生3种外毒素(α、β、γ)和其他杀虫毒素。
(8)细菌的其他休眠构造
细菌的休眠构造除上述的芽孢外,还有孢囊(cyst,由固氮菌产生)、粘液孢子(myxospore,由粘球菌产生)、蛭孢囊(bdellocyst,由蛭弧菌产生)和外生孢子(exospore,由嗜甲基细菌和红微菌产生),等等。孢囊是固氮菌(Azotobacter)尤其是棕色固氮菌(A.vinelandii)等少数细菌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营养细胞的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孢囊,因此与芽孢一样,也没有繁殖功能。孢囊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可发芽和重新进行营养生长。有关孢囊的特性及其与芽孢的比较可见表3-4。
三、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在某些原核生物的细胞壁外,会着生一些特殊的附属物,包括糖被、鞭毛、菌毛和性菌毛等。
1、糖被(glycocalyx)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糖被。糖被的有无、厚薄除与菌种的遗传性相关外,还与环境(尤其是营养)条件密切相关。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可细分为荚膜(capsule或macrocapsule,大荚膜)、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slime layer)和菌胶团(zoogloea)。
荚膜的含水量很高,经脱水和特殊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在一般实验室中,最方便的方法是用碳素墨水对产荚膜菌进行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就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糖被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少数细菌如黄色杆菌属(Xanthobacter)的菌种既具有α-聚谷氨酰胺荚膜,又有含大量多糖的粘液层。这种粘液层无法通过离心沉淀,有时甚至将培养容器倒置时,呈凝胶状的培养基仍不会流出。糖被主要成分及其代表菌表解如下:
荚膜的功能为:
?保护作用:其上大量极性基团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可防止噬菌体的吸附和裂解;一些动物致病菌的荚膜还可保护它们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例如,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就更易引起人的肺炎;又如,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荚膜既可使Klebsiella pneumoniaepneumoniae
其粘附于人体呼吸道并定植,又可防止白细胞的吞噬;
?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如黄色杆菌的荚膜等;
?作为透性屏障或(和)离子交换系统,可保护细菌免受重金属离子的毒害;
?表面附着作用,例如引起龋齿的唾液链球菌 和变异链球菌就会分泌一种己糖基转移酶,使蔗糖转变成果聚糖,它可使细菌牢牢粘附于牙齿表面,由细菌发酵糖类产生的乳酸在局部累积后,可腐蚀牙表珐琅质层,引起龋齿;某些水生丝状细菌的鞘衣状荚膜也有附着作用;
?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如根瘤菌属(Rhizobium);
?堆积代谢废物。
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糖被的有无及其性质的不同可用于菌种鉴定,例如某些难以观察到的微荚膜的致病菌,只要用极为灵敏的血清学反应即可鉴定。在制药工业和试剂工业中,人们可以从肠膜状明串珠菌的糖被中提取葡聚糖以制备“代血浆”或葡聚糖生化试剂(如 “Sephadex”);利用野油菜黄单胞菌 的粘液层可提取十分有用的胞外多糖——黄原胶,它可用于石油开采中的钻井液添加剂,也可用于印染、食品等工业中;产生菌胶团的细菌在污水的微生物处理过程中具有分解、吸附和沉降有害物质的作用。当然,若不加防范,有些细菌的糖被也可对人类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肠膜状明串珠菌若污染制糖厂的糖汁,或是污染酒类、牛乳和面包,就会影响生产和降低产品质量;在工业发酵中,若发酵液被产糖被的细菌所污染,就会阻碍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和影响产物的提取;某些致病菌的糖被会对该病的防治造成严重障碍;由几种链球菌荚膜引起的龋齿更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发病,等等。
2、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
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鞭毛的长度一般为15,20μm,直径为0.01,0.02μm。观察鞭毛最直接的方法用电子显微镜。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使染料沉积在鞭毛上,加粗后的鞭毛也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在暗视野中,对水浸片或悬滴标本中运动着的细菌,也可根据其运动方式判断它们是否具有鞭毛。在下述两情况下,单凭肉眼观察也可初步推断某细菌是否存在着鞭毛:
?在半固体(含0.3%,0.4%琼脂)直立柱中用穿刺法接种某一细菌,经培养后,若在穿刺线周围有呈混浊的扩散区,说明该菌具有运动能力,并可推测其长有鞭毛,反之,则无鞭毛;
?根据某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的菌落外形也可推断它有无鞭毛,一般地说,如果该菌长出的菌落形状大、薄且不规则,边缘极不圆整,说明该菌运动能力很强,反之,若菌落外形圆整、边缘光滑、厚度较大,则说明它是无鞭毛的细菌。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生菌)鞭毛的构造由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三部分组成。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在基体的构造上稍有区别。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鞭毛最为典型,现以大肠杆菌的鞭毛为例。它的基体(basal body)由四个盘状物即环(ring)组成,最外层的L环连在细胞壁最外层的外膜上,接着是连在肽聚糖内壁层的P环,第三个是靠近周质空间的S环,它与第四个环即M环连在一起称S-M环或内环,共同嵌埋在细胞质膜上。S-M环被一对Mot蛋白包围,由它驱动S-M环快速旋转。在S-M环的基部还存在一个Fli蛋白,起着键钮的作用,它可根据细胞提供的信号令鞭毛进行正转或逆转。目前已清楚地知道,鞭毛基体实为一精致、超微型的马达,其能量来自细胞膜上的质子动势(proton motive potential)。据计算,鞭毛旋转一周约消耗1000个质子。把鞭毛基体与鞭毛丝连在一起的构造称钩形鞘或鞭毛钩(hook),直径约17nm,其上着生一条长约15,20μm的鞭毛丝(filament)。鞭毛丝是由许多直径为4.5nm的鞭毛蛋白(flagellin)亚基沿着中央孔道(直径为20nm)螺旋状缠绕而成,每周为8,10个亚基。鞭毛蛋白是一种呈球状或卵圆状蛋白,分子量为3万,6万,它在细胞质内合成,由鞭毛基部通过中央孔道输送到鞭毛游离的顶部进行自装配。因此,鞭毛的生长方式是在其顶部延伸而非基部延伸。图3-19即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鞭毛的构造模式图。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鞭毛结构较为简单。枯草芽孢杆菌鞭毛的基体仅有S和M两个环,而鞭毛丝和钩形鞘则与革兰氏阴性菌相同。
鞭毛的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taxis)即趋向性的最有效方式。 鞭毛菌的运动速度极快,例如螺菌鞭毛转速可达每秒40周(超过一般电动机的转速)。极生鞭毛菌的运动速度明显高于周生鞭毛菌。一般速度在每秒20,80μm范围,最高可达每秒100μm(每分钟达到3000倍体长),超过了陆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的速度(每分钟1500倍体长或每小时110公里)。
在各类细菌中,弧菌、螺菌类普遍都有鞭毛;杆状细菌中,假单胞菌类都长有极生鞭毛,其他的有的着生周生鞭毛,有的没有;球菌中,仅个别的属例如动球菌属的种才长鞭毛。鞭毛在细胞表面的着生方式多样,主要有单端鞭毛菌 、端生丛毛菌(lophotricha)、两端鞭毛菌和周毛菌 等几种。
鞭毛的有无和着生方式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形态学指标。
3、菌毛(fimbria,复数fimbriae)*
菌毛曾有多种译名(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等),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它的结构较鞭毛简单,无基粒等复杂构造。它着生于细胞膜上,穿过细胞壁后伸展于体表(全身或仅两端),直径3,10nm。由许多菌毛蛋白(pilin)亚基围绕中心作螺旋状排列,呈中空管状。每个细菌约有250,300条菌毛。有菌毛的细菌一般以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居多,借助菌毛可把它们牢固地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的粘膜上,进一步定植和致病,有的种类还可使同种细胞相互粘连而形成浮在液体表面上的菌醭等群体结构。淋病的病原菌——淋病奈氏球菌长有大量菌毛,它们可把菌体牢牢粘附在患者的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上,尿液无法冲掉它们,待其定植、生长后,就会引起严重的性病。
4、性毛(pili,单数pilus)
又称性菌毛(sex-pili或F-pili),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一至少数几根。性毛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雄性菌株(即供体菌)中,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三、 细菌的繁殖和菌落的形成
1、 细菌的繁殖方式
当细菌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了营养物质后,发生一系列的系列化合成反应,把进入的营养物质转变成为新的营养物质——DNA、RNA、蛋白质、酶及其他大分子,之后菌体开始了繁殖过程形成两个新的细胞。
i 裂殖
裂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通常表现为横分裂。
ii 细菌的分裂过程
首先是核的分裂和隔膜的形成
第二步横隔壁的形成
最后子细胞的分离
2、 细菌的菌落特征
i 菌落
菌落(colony)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1awn)
ii 菌落特征
各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菌落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专一性,这是衡量菌种纯度,辨认和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iii 如何描述菌落特征
菌落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隆起形状,边缘情况,表面状态,表面光泽,质地,颜色,透明度等。
iv 影响菌落特征的因素
组成菌落和细胞结构和生长行为。
邻近菌落影响菌落的大小。
培养条件。
第二节 放线菌
一、 放线菌与人类生活及生产的关系
放线菌是真细菌的一个大类群,为革兰氏阳性。
放线菌多为腐生,少数为寄生。寄生型放线菌会引起放线菌病和诺卡氏病。
同时放线菌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抗生素由放线菌产生。 二、 形态结构
放线菌菌体为单细胞,大多数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根据放线菌菌丝的形态和功能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 营养菌丝
又称为初级菌丝体或一级菌丝体或基内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营养物。
营养菌丝一般无隔膜;直径0.2-0.8微米;长度差别很大;短的小于100微米,长的可达600微米;有的产生色素。
2、 气生菌丝
又称为二级菌丝体。营养菌丝体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为所生菌丝。它叠生于营养菌丝之上,直径比营养菌丝粗,颜色较深。
3、 孢子丝
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即为孢子丝,又名产孢丝或繁殖菌丝。
三、 菌落特征
放线菌的菌落由菌丝体组成,一般圆形、光平或有许多皱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周围具有辐射状菌丝。总的特征介于霉菌和细菌之间。据种的不同分为两类。
由大量产生分枝的和气生菌丝的菌种所形成的菌落,如链霉菌。
菌丝较细,生长缓慢,分枝多而且相互缠绕,故形成的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菌落小而不蔓延,营养菌丝长在培养基内,所以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取,或挑起后不易破碎。有时气生菌丝体呈同心圆环状,当孢子丝产生大量孢子并布满整个菌落表面后,才形成絮状,粉状或颗粒状的典型放线菌菌落。有的产生色素。
由不产生大量菌丝的种类形成,如诺卡氏菌。
菌落粘着力差,结构呈粉质状,用针挑取则粉碎。
四、 繁殖方式
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利用菌丝片断进行繁殖。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一部分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成熟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这称为分生孢子。
五、 几种常见的放线菌
诺卡氏菌
链霉菌
小单孢菌
游动放线菌
第三节 蓝细菌
一、 形态
蓝细菌形态差异极大,有单细胞和丝状体两类形态。细胞的直径从0.5-1,m到60,m,丝状体的长度差异很大。多个个体聚集在一起,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很大的群体。在水体中繁茂生长时,可使水体颜色随菌体而发生变化。
二、 细胞生理特性
-, 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壁与G细菌相似,由肽聚糖等多粘复合物组成,并含有二氨基庚二酸,
革兰氏阴性,细胞壁可以分泌许多胶粘物质使一群群的细胞或丝状结合在一起形成胶团或胶鞘;
细胞核无核膜,没有有丝分裂器;细胞质中有汽泡,可使细胞漂浮。
,蓝细菌具有它所特有结构——光合器,光合器有两种不同的构型,一是位于细胞膜的外膜下面呈一
连续层;但大多数是位于类囊体的膜层中。光合器中含有光合作用色素有叶绿素a、藻胆素和类
胡萝卜素。蓝细菌可进行光合作用。
heterocvst)这是蓝细菌进行固氮作用的的场所,异形胞内有固氮酶系统,,有的蓝细菌具有异形胞(
它可利用ATP和还原性物质来还原自由态的氮成为氨。光合作用的产物从邻近的营养细胞向异形胞转移,而固氮作用产物则移向营养细胞。
三、 常见的蓝细菌类群
常见的蓝细菌类群及其特性见表。
表 蓝细菌主要亚群
类群 形态 繁殖
色球蓝细菌群(Chroococacean) 单细胞,球、杆状 二分分裂或芽殖
宽球菌细菌群多重分裂,产生小繁单细胞,杆状细胞在鞘套内 (Pleurocapsalean) 殖细胞baeocytes
颤蓝细菌群(Osciliatorian) 丝状,单个细胞在藻丝内 藻丝断裂
不分枝、异形胞群(Nonbranching 藻丝断裂和静息孢子丝状,不分枝藻丝 heterocystous) 萌发
藻丝断裂生成连锁体分枝异形胞群(Branching 丝状,分枝藻丝 (himogonia)和静息heterocystous) 孢子萌发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支原体(Mycoplasma)
, 可以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基因组很小
, 无细胞壁,形态多样,对渗透压敏感
, 细胞很小,加压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 细胞膜富含甾醇,坚韧
, 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
, 培养条件要求高,形成的菌落小,呈“油煎蛋”样
, 对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
, 某些种具有致病性(如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等)
二、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H.T.Ricketts 1909年,首次发现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并因研究此病而牺牲,1916年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类病原体作为纪念。
主要特征:
, 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原核生物
, 有细胞壁,细胞较大, G-
, 产能代谢途径不完整
, 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 需在相应的细胞中进行培养繁殖
, 对热敏感
, 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 为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疾病的病原体
, 采用“外斐氏反应”检测病原
从一种宿主传至另一宿主的特殊生活方式,主要以节肢动物(虱、蜱、螨等)为媒介,寄生在它们
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
三、衣原体 (Chlamydias)
-,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小型原核生物,G
, 有细胞结构,同时具有RNA和DNA两种核酸
, 有核糖体
, 缺乏产能的酶系统
,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 具有独特的生活史
, 对抗生素敏感
, 只能进行组织培养
, 致病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 衣原体的生活史
经历两个阶段
原体:小球状,致密,不生长,抵抗力强,有传染性
始体:又称网状体,大球形,疏松,细胞壁薄,易变形,生长快,无传染性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细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
2、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及染色机制是什么,
3、试述细菌几种特殊结构的功能和意义,
4、试述放线菌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
5、名词解释: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范文四:K原核生物的转录
K 原核生物的转录
Transcription:转录。指以双链DNA为模板合成单链RNA.RNA的合成由5‘---3’方向进行,其序列与DNA有义链一致。
structural gene:结构基因。能转录出RNA的DNA区段。
coding strand:编码链。DNA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能指引转录生成RNA的一股单链,成为模板链,另一条链为编码链。
assymetric transcription:不对称转录。转录的选择性,有两。方面含义:在DNA分子双链上,一股链作为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模板链并非总是在同一单链上。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eplication andtranscription.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RNA transcription in prokaryote 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可分为起始、延伸、终止三个部分。
起始:RNA聚合酶结合到双链DNA的启动子序列上,引起DNA局部解旋。RNA合成无需引物,σ因子释放,形成一个负责RNA链延伸的三元复合物。
延伸:RNA聚合酶沿着DNA链移动,DNA链上始终保持一段转录泡的解旋区,聚合酶在转录泡的前方解旋DNA,在其后复旋DNA.
终止:RNA聚合酶识别终止子,导致不再有新的核苷酸插入,该序列通常为发夹结构,
。一
些终止子需要一种称作ρ的辅助因子来终止转录。
Describe RNA polymerase in E.coli. Compare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ore enzyme and holoenzyme
1、大肠杆菌具有一个单一的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合成所有类型的RNA
2、全酶由至少5个亚基:2α,和1的β,β’,ω和σ亚基
3、核心酶具有圆柱形通道形状,直接绑定到DNA的16 bp。全酶结合的超过60 bp
4、RNA合成率:40元/ S在37oC
5、Mg2+对其活性是必需的
比较:
组成:全酶由至少5个亚基:2α,和1的β,β’,ω和σ亚基;
核心酶:2α,和1的β,β’,ω
功能:全酶启动转录在启动子,核心酶转录随机开始
σ70 promoter is the most common in E.coli, describe its structure.
1启动子长约40bp,其内含有一些对启动子功能关键作用的高度保守的短序列。
2地理位置:从转录序列的上游,从而指定为负数
3 含有-10序列:几乎所有启动子都有,该六聚体常位于转录起点上游10bp出,共有的是TATAAT
4 含有-35序列:大多数启动子都有,共有的序列TTGACA
5 转录起始点处的碱基多为嘌呤,G比A常见。
范文五: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1.与复制有关的酶及蛋白质:
(1)拓扑异构酶:通过切断并连接DNA双链中的一股或双股,改变DNA分子拓扑构象,避免DNA分子打结、缠绕、连环,在复制的全程中都起作用。其种类有:拓扑异构酶I和拓扑异构酶II,拓扑异构酶I能切断DNA双链中一股并再连接断端,反应不需ATP供能;拓扑异构酶II能使DNA双链同时发生断裂和再连接,需ATP供能,并使DNA分子进入负超螺旋。
(2) 解螺旋酶: DNA进行复制时,需亲代DNA的双链分别作模板来指导子代DNA分子的合成,解螺旋酶可以将DNA双链解开成为单链。大肠杆菌中发现的解螺旋酶为DnaB。
(3) 单链结合蛋白(SSB):在复制中模板需处于单链状态,SSB可以模板的单链状态并保护模板不受核酸酶的降解。随着DNA双链的不断解开,SSB能不断的与之结合、解离。
(4) 引物酶: 是一种RNA聚合酶,在复制的起始点处以DNA为模板,催化合成一小段互补的RNA。DNA聚合酶不能催化两个游离的dNTP聚合反应,若没有引物就不能起始DNA合成。引物酶能直接在单链DNA模板上催化游离的NTP合成一小段RNA,并由这一小段RNA引物提供3’-OH, 经DNA聚合酶催化链的延伸。
(5) DNA聚合酶:是依赖DNA的DNA聚合酶,简称为DNA pol,以DNA为模板,dNTP为原料,催化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或DNA链的3’-OH末端,合成互补的DNA新链,即5’→3’聚合活性。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有DNA polI、DNA pol II和DNA pol III,DNA pol III是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除具有5’→3’聚合活性,还有3’→ 5’ 核酸外切酶活性和碱基选择功能,能够识别错配的碱基并切除,起即时校读的作用;DNA pol I具有5’→3’聚合活性、3’→ 5’和5’→3’核酸外切酶活性,5’→3’核酸外切酶活性可用于切除引物以及突变片段,起切除、修复作用。另外,klenow片断是DNA pol I体外经蛋白酶水解后产生的大片段,具有DNA 聚合酶和3’→ 5’外切酶活性,是分子生物学的常用工具酶。DNA pol II 在无DNA pol I和DNA pol III时起作用,也具有5’→3’和3’→ 5’ 核酸外切酶活性。
(6) DNA连接酶:DNA连接酶用于连接双链中的单链缺口,使相邻两个DNA片段的3’-OH末端和5’-P末端形成3’,5’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在DNA复制、修复、重组、剪接中用于缝合缺口,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
2.DNA的合成过程:可将复制过程分为起始、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
复制起始:
(1) 辨认起始点,合成引发体:在E.coli,复制起始点称为oriC,具有特定结构能够被DnaA蛋白辨认结合,DnaB蛋白具有解螺旋作用,DnaC蛋白使DnaB蛋白结合于起始点,DNA双链局部被打开,引物酶及其他蛋白加入,形成引发体。
(2) 形成单链:DNA进行复制时,首先在拓扑异构酶作用下,使分子的超螺旋构象变化,然后在解链酶的作用下,解开双链,才能开始进行DNA的合成。解螺旋酶在蛋白因子的辅助下打开DNA双链,单链结合蛋白SSB结合于处于单链状态模板链上;拓扑异构酶使DNA分子避免打结、缠绕等,在复制全过程中起作用。
(3) 合成引物:引发体中的引物酶催化合成RNA引物,由引物提供3’-OH基,使复制开始进行。领头连和随从链均由引物酶合成引物,随从链在复制中需多次合成引物。 复制延长:
(1) 复制方向:原核生物如E.coli,只有一个起始点oriC,两个复制叉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称为双向复制。
(2) 链的延长:按照与模板链碱基配对的原则,在DNA聚合酶III的作用下,逐个加入脱氧核糖核酸,使链延长。由于DNA双链走向相反,DNA聚合酶只能催化核苷酸从5’→3’方向合成,领头链的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一致,可以连续复制,而另一股模板链沿5’→3’方向解开,随从链的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复制只能在模板链解开一定长度后进行,因此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形成的是若干个岡崎片段。DNA聚合酶I的即时校读,DNA聚合酶III的碱基选择功能,使复制具有保真性。
复制终止:
原核生物如E.coli,他的两个复制叉的汇合点就是复制的终点。由RNA酶切去领头链和随从链中的引物,引物留下的空隙由DNA聚合酶I催化,四种脱氧核糖三磷酸为原料自5’→3’方向延长填补。最后,DNA连接酶由ATP供能,将两个不连续片段相邻的5’-P和3’-OH连接起来,成为连续的子链,复制完成。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的不同点: 1. 真核生物中DNA进行的速度约为50核苷酸/秒,仅为原核生物的1/10。但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复制起始点有多个,因此可以从几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复制。如人染色体上平均有100个起始点,其上有200个复制叉进行复制。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在发育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化,如果蝇在胚胎发生早期,其最大染色体上有6000个复制叉。因此,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还受细胞周期时相的控制。
2. 真核生物DNA复制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期,即合成期(S期)。而且真核生物染色体在全部复制完成之前,各个复制点不能开始新的复制,也就是说,每个细胞周期内复制起始点只能发动一次,即
核内DNA合成只能进行一次。而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点却不受这种调控,在一个细胞周期内可以连续开始新的复制事件。
3. 真核生物参与DNA复制的DNA聚合酶及蛋白质因子与原核生物有区别。前者的DNA聚合酶中,DNA polα及DNA polδ在细胞核内DNA复制中起主要作用, DNA polδ催化前导链及随从链的合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参与其作用,DNA polα与引物酶共同引发链的合成。DNA polδ有3'→5'外切酶活性,故有校正功能。DNA polγ是线粒体中的复制酶。
4. 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的引物及冈崎片段的长度均小于原核生物。动物细胞中的引物约为10个核苷酸,而原核生物中则可高达数十个。真核生物中冈崎片段约有100~200个核苷酸,而原核生物中则可高达1000~2000个核苷酸。
相同点:均为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都有起始、延伸、终止三阶段;具高保真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常见的原核生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