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唐朝的灭亡,主要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
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
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
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
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范文二: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最终灭亡了。我们今天来看下,它为什么会灭亡。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现在我们在看看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臵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臵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为”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央控制,这也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们接下来再看下朋党之争, 唐朝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一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是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其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这两种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821年~824年)至大中(849年~86O年)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
争最为激烈,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两党官员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出身者。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这些政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科举取士的态度。牛党赞成科举取士。李党个别人。如郑罩则主张废除进士科。李德裕主张朝廷显官,应用公卿子弟。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总的说,牛党主张较为合理。但李德裕对科举制中的一些弊端,主张革除,如要求废除“呈榜”、“曲江宴”等,这是有道理的,应予肯定。所以,既不能一概而论说李党是主张废除进士科的,也不能笼统说牛党拥护科举是对的。第二,对藩镇的态度。李德裕对反叛中央的藩镇,主张坚决平定。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时为宰相,力主削弱藩镇势力,他曾“岁余,凡易三十六镇”。李德裕在唐武宗时为宰相,他坚决地以武力平定了昭义镇的叛乱,牛党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当朝廷向藩镇用兵之时,牛党又往往采取消极甚至阻挠态度。大和五年(831年),卢尤兵马副使杨志诚叛乱,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如何处臵,牛僧孺认为,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中央,主张不必计较他的逆顺。当唐文宗问“天下何时当太平?”牛僧孺回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并不算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去理它。第三,对佛教的态度。唐朝佛教有空前的发展,但佛教活动耗费大量资财,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隐占众多的劳动人口,佛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税,使国家的财赋收入和兵源受到极大影响,加之有些佛徒还干预政事。这样,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尤其是经济上,唐朝政府虽然要利用佛教,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却日益发展起来。会昌(841年~846年)年间,在李德裕赞助下,唐武宗采取了灭佛措施,废寺4600所,拆去招提、兰若之类小寺院4万处,还俗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被放为两税户,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亩,毁佛像以铸铁及农具。大大打击了佛教势力。而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斥,牛党上台,立即废除了李德裕的灭佛措施。第四,裁减冗吏。李德裕认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为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罢斥冗吏2000余人,这不仅可以节省俸禄等开支,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斥去冗吏,极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办事效率。但牛党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立即恢复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此外,在对回纥等周边民族的关系上,在财政上,以及对宦官的态度上,两党都有分歧。总起来看,李党政见优者居多。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这三大因素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最终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终于使其在农民起义被镇压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范文三:浅谈唐朝美灭亡的原因.doc
浅谈唐朝灭亡的原因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类
张涛
C00914024
摘要:大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灭亡的真正原因,但是在我看来,安史之乱只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其背后的真正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由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迅速衰败。我将在后面浅显的讨论一番。
正文: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仅仅强盛了不到一百年就衰落了,之背后一定有很复杂的原因。 一、李林甫专权
唐玄宗统治后期不理朝政,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相相继掌握掌管国家的实际权力,大权旁落。他们排除异己,大批有识之士无法得到重用。在此期间唐朝又与周边异族频频发生战争,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给后来安史之变埋下伏笔。
李林甫为使自己“奇宠固位”,并不致冒犯玄宗对安椽山的宠信。于是采取表面上对安禄山举荐(褒扬,实际进行排斥的狡猾手法,结果反倒使得安禄山乘机掌握了戍守边防的大权。这无疑为唐王朝的骤衰造成了一大隐患。
然而李林甫本人对当时的情势确实已无法控制,李林甫上台、专权和引用蕃将,都是开元天宝之际特定形势的产物。安史之乱的形成是渐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也是逐渐累积的,当盛衰转变的趋势已成时,包括李林甫在内的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二、宦官干政
从唐玄宗宠信宦官高力士,到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拥簇下于乱中登基,再到宝
应元年宦官李辅国率禁军杀死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又拥立太子李豫为帝,宦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唐熹宗死后,宦官杨复拥立熹宗子弟李晔为帝,宦官与朝官的斗争愈演愈烈,各自拉拢藩镇以为援助,有助张了藩镇诸侯们的气焰。 三、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是府兵制走向募兵制的产物,府兵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自周武时开始废坏,到玄总宗时已走到尽头。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当时的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之地。掌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就是节度使。各地节度使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各藩镇之间也开始出现利益冲突,最后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此时的唐朝已经从盛极一时的帝国衰落成一个苟延残喘、风雨飘摇的国家。唐后期由于国力的衰败,已无力削弱藩镇的实力,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四、黄巢大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之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之乱后,唐僖宗在节度使的动乱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继位。
朱全忠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唐昭宗被朱温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由上可知,在各种反面因素的影响下,唐朝一步步衰败下去,由唐朝的制度的建设,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以及皇帝本身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能力,等因素共同推动着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侯丕勋 《李林甫专权与盛唐骤衰》 甘肃理论学刊 2000午5月第3期 2、宋社洪《李林甫专权与盛唐转衰关系再探讨》文史哲 2004 年第6 期 3、王守栋《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宦官权势的演变》德州学院学报 2003年6月第19卷第3期 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范文四:昔日如此强盛的唐朝 灭亡原因原来是这个
千百年来,人们对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唐朝的灭亡很叹息,唐朝究竟是怎样的呢?在唐末到底发生了什么?
唐朝末年发生的事情很多,天灾、人祸不断,各自为政的蕃镇也很多。唐朝朝廷这时面临的蕃镇割据局面更为严重,朝廷基本名存实亡,几乎掌控不了国家的局面。在诸多蕃镇中,最主要的有两家,一家是朱温,另一家便是李克用。
本书(《唐末发生了什么》)主要选取李克用家族如何一心兴复唐朝的历史过程,以李朱两方斗争为主要线索展开,时间跨度集中在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旨在说明西北各个少数民族自那时起就是中华民族一部分。
李克用虽姓李,实际是沙陀人。沙陀是当时中国西北、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祖先原是西突厥的一个远支,到了唐朝才自立为沙陀,以朱邪为姓,李克用的祖先就姓朱邪。唐朝灭亡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等沙陀人始终致力于兴复大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表现少数民族对国家忠诚的例子。而沙陀人与历史上的回鹘、回纥(维吾尔族的旧称)、铁勒等西北各族群有很近的血缘、文化关系。
本书讲述赐姓李家与朱家的历史较量,同时梳理了唐末的种种人物轮番登场的过程和作用。通过唐末五代初的这十年,人们会发现中国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就是由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共同构成的,许多少数民族历代以来对国家的忠诚、贡献永远在历史深处闪耀着光辉。中国的历史、民族与西方的概念和定义区别很大,但我们已习惯了用后来才出现的现代西方概念来衡量中国过去的事情,本身在视角上就出了问题。
一个国家,和则昌,富则强。和,可以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不管是中华土地上的哪个民族,都是中国人,都要为中华的复兴添砖加瓦;富则强。若只有富,而无先进之兵,在政治上永远都只能仰人鼻息,战战兢兢,面临着财富随时被别国抢走的危险。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文中几处还对比了中西历史。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的西方历史大多从电影、小说里得来,而真实的西方历史远非电影、小说可比。
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应更好地了解世界。真实的历史就很精彩!
注:此文为《唐末发生了什么》一书后记,华文出版社出版。
范文五:唐朝的灭亡
在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开元盛世”这句,那什么叫“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杜甫称赞“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曾经有过如此繁荣为什么会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回答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非常有启发性。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比较明显的: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天宝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贵妃的三个姐妹每年从玄宗那里得到的脂粉钱,就有上百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那时候,唐玄宗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郡巧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李林甫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身兼40多个职务,权倾天下。玄宗昏聩,奸相当道,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妒贤嫉能,排挤忠良,朝政腐败。天宝(742—756)年间,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历代王朝,无论“盛世”或“危机”的出现,有多种原因,然而,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系着在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开凶盛世”和“天宝危机”,同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同一个皇帝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不能不对“盛世”和“危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一名成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也曾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这是唐朝由“盛世”跌入“危机”的一条重要的历史教训!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而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一场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的。 755年节度使官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军攻下长安。玄宗行至距长安不远的马嵬驿,随行将士们杀死了杨国忠,又逼唐玄宗缢死杨贵妃。为什么说杨国忠罪有应得?杨贵妃被缢也不过分?真正造成天宝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杨国忠身兼40多职。在经济上,他搜刮百姓,聚敛财富;在政治上,他排斥异己,专横跋扈,还不惜让几十万人惨死疆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相。杨贵妃至少是助长了玄宗的荒淫误国,也应受到惩罚。但是宠信杨氏兄妹,放纵他们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应是唐玄宗。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唐朝军民进行了激烈的抗击。叛军内部为了发权夺利,相互杀戮。直到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755—763)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
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另外叛乱集团代表分裂割据的势力。这就是安史之乱的性质。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蕃镇割据的局面。总之,安史
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的藩镇实际上处于独立地位,是各自为政的割据王国。藩镇割扰的局面,不仅在北方出现,而后遍及全国很多地区,甚至都城长安附近都成了藩镇的地盘。这好比是一个患有四肢肿大症的病人,大脑几乎失去了对四肢的支配能力。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四方奏章都要先经过高力士审阅。政事一般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在位,宦官李辅国开始掌握禁军。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宦官把持。宦官专权加深了唐后期政治的黑暗,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唐僖宗不理朝政。灾荒年月照旧催收租税,百姓若不堪言。唐诗《山中寡妇》,大意是:丈夫当兵战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鬓发枯黄。养蚕的桑林已经残尽,田地已经荒芜还要交丝交粮。吃的是野菜、树根汤,烧的是带叶的枝条。即使躲到深山无人处,也难逃脱赋税和徭役。唐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土地兼并严重,天灾税重,战火连绵,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引起农民战争爆发(1)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在山东,河南爆发(2)转战大半个中国,进入长安,国号大齐(3)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唐僖宗反扑,起义军撤出长安(4)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907年唐朝灭亡。
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有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在今天回到过去研究过去的历史,我会问自己那该不该研究呢,过去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关系,过去的为什么不是这样而是那样呢,在我看来如果能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历史是就不是历史了,它是存在客观于我们的意识,它也会超过我们让我们成为历史。但如果用客观的眼睛去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一些最直接的原因引起那样的结果。那些原因才会给我们今天一些启示,预兆将来,这才是重要的。就如唐代,人们生活在盛世时期,中国古代最繁荣,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怎么会想到唐代也会有一天衰落然后走向灭亡呢,指出了那些最直接的原因,现在让我们回到那时能把这个局面扭转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历史。犹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只能用过去留下来的经验,收取教训来创造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