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序言、前言
序言 序言
在新世纪之初~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课堂教学也进入一个新时代~即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探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将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师生对教学内容的互动研究过程。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素质。而不再是仅仅由教师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记诵”的教学基本模式~探索多样化的新型教学形式~特别是熟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要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就更加不易。因此~一些有助于教师把握新课程理念、探索新型教学形式的书~就应运而生了。扬州大学朱煜副教授主编的《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评析》,初中历史,~就是其中的一本。朱煜是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在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改革中~他的研究成果累累~在国内历史教学界颇有影响。
《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评析》,初中历史,~以下简称《案例与评析》~向教师提供了一些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初中历史课的典型案例~且选用的案例都出自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都采用了新的教学形式。这种全新的历史课程典型案例~对广大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或许有的教师会说~提供案例~还不如提供教案~更方便教师使用。其实不然~一节课的教案仅提供了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提供了一种固定的教学过程~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可以照抄下来~不必再动脑筋写教案~或稍微改写一下~就可以上讲堂。但这实际上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懒汉教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反对为教师编写教案书籍~他认为编写教案~会影响教师备课的积极性~等于培养懒汉教师。而案例则不同于教案~它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故事、某个片段~教师看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并结合教学和当地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好的案例。教师也可以将书上的案例~加以改进~溶入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且~《案例与评析》一书里选择的案例~不同于一般的案例~它着眼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积累生动的案例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仅限于此还不够~还需要对这些案例加以分析研究~才能充分发挥案例的启发思维、改进教学的作用。《案例与评析》一书~正是如此。它不仅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案例~而且对这些案例一一加以点评分析~充分揭示其长处。也许这些肯定的分析~是设计案例的教师自己并未察觉到的~好似教材的编写者~不如使用教材的教师更能发现教材的长处一样。这就便于广大历史教师从案例中汲取养分~将案例设计的思想溶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同时~案例的点评也不讲究客套~它能够实事求是地指出案例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地方~以及应如何改进~等等~这就更有益于历史教师对案例的借鉴。
“案例”是泊来之词~实际上我国从事历史教学的前辈~在他们的教学中或著作里早有
1
运用~只不过没有采用“案例”这个词而已。但对案例的研究在我国毕竟为时不长~这本书也仅仅是早春百花丛中的一朵。书中一些案例提出的问题~有些还可以商榷。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设计案例时~涉及政治题材的一些问题~要与《历史课程标准》、教材的观点一致~注意避免政治思想上产生误导和副作用~因为中学生年龄还小~在这方面应以正面引导为主。
这本书的出版~定会对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王宏志
2004年春于北京沙滩 ,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原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人教版”初中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编委会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编审,
2
前言 前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行动研究、校本培训等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日益凸显~撰写、运用和研究案例之风正在教育界悄然兴起。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故事的描述。案例不同于传统的教案~“案例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案例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教学事件描述出来。在描述的基础上~还要引导读者思考。所以~有人说~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对一线教师而言~如果能够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的、典型的案例写出来~并作必要的反思~也许是进行教育科研的最适宜的方式之一,别人通过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也可以知道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同行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分享他人信息、经验、智慧的同时~也促使自己反思~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调整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品质。对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与那种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相比~案例研究由于更加贴近课堂、贴近师生~所以正在成为当今教育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课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堪忧。实行新课程改革后~这种状况是否有所好转,实验学校的历史课是什么样子,相信这是大家非常想了解的。于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走进新课程实验学校~搜集到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并加以整理和评析。一方面~“用事实说话”~客观反映历史课程改革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案例能够有益于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借鉴。
本书由我忝为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姚锦祥副教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镇江市丹徒教研室束鹏芳先生、南京晓庄学院周才方副教授、江苏省仪征中学教务主任姚国平先生~协助我搜集、精选了不少案例~并加以点评。还有~南京市金陵中学张铭先生、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副校长谷锦洲先生、扬州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员杨志才先生都曾给予我支持~我对他们深表感谢。
当然~本书的编写框架、第一部分“理念概述”、第二部分“案例与评析”的修改编排、若干案例的撰写与点评、书后的附录以及最后的统稿等~基本上都是我做的~如有不当之处~自然也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几位案例的点评者~虽然都是对历史教育素有研究的业内人士~但是由于视角不同~或者无法准确把握案例的特定背景和过程~因此对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如有不完整、不妥当之处~恐怕也属正常。撰写和研究案例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既是新生~就难免不成熟~诚恳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写作得到江苏南京、扬州和镇江等地许多学校历史教师以及历史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他们在繁忙的教学、教研工作之余~积极撰写、提供案例~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经
3
验和智慧。还有~我曾深入到江苏省进入新课程的初中历史课堂进行实地观察~与历史教研员、历史教师作了访谈~留下了宝贵的访谈记录,书中引用了不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最后~衷心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原理事长、“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主编王宏志研究员,编审,。她非常认真地审读了书稿~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并欣然提笔为本书撰写了序言。王宏志老师乐于助人、扶掖后学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吴东范老师和出版社的其他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朱 煜
2004年3月于扬州大学
4
范文二:摘要和前言的区别和写法
摘要和前言的区别和写法(仅供参考)
摘要的写法
论文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是对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或技术实践的总结,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概括。
摘要置于主体部分之前,目的是让读者首先了解一下论文的内容,以便决定是否阅读全文。一般来说,这种摘要在全文完成之后写。字数限制在100,150字之间。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也就是说,摘要必须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说明了什么”等问题。
简短精炼是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的主要特点。只需简明扼要地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分别用1,2句话加以概括即可。
例文摘要仅有5句话,第一句话是假设,第二、三句话是研究内容,第四、五句话含盖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这里省去了研究目的。如果补充研究目的,可在摘要前增加一句,如“空间曲线主缆悬索桥的施工控制计算是确保实现成桥设计线形和内力的关键。”从摘要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工作是建立了空间曲线主缆悬索桥施工控制计算的新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
引言也叫绪言、绪论
引言的写法
引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它可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中的全部或其中几项:
介绍某研究领域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等;
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
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留下的技术空白,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研究课题的动机与意义;
说明自己研究课题的目的;
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或勾勒其大体轮廓。
如何合理安排以上这些内容,将它们有条有理地给读者描绘清楚,并非容易之事。经验告诉我们,引言其实是全文最难写的—部分。这是因为作者对有关学科领域的熟悉程度,作者的知识是渊博、还是贫乏,研究的意义何在、价值如何等问题,都在引言的字里行间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可以将引言的内容分为三到四个层次来安排。第一层由研究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等内容组成,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第二层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与意义;第三层说明自己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最后是引言的结尾,可以介绍一下论文的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引言中各个层次所占的篇幅可以有很大差别。这一点与摘要大不一样,摘要中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项内容各自所占的篇幅大体比例一样。而在引言中,第一个层次往往占去大部分篇幅。对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研究目的可能会比较简短。
引言与摘要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摘要中必须把主要研究结果列出,而在引言中(如果摘要与正文一同登出)结果则可以省略不写,这是因为正文中专门有一节写结果,不必在引言中重复。
比较简短的论文,引言也可以相对比较简短。为了缩短篇幅,可以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一下某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意义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接着对文献进行回顾。然后介绍自己的研究动机、目的和主要内容。至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论文的组成部分则可以完全省略,
可见,引言一般分为三到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任务与目的。而在语言上也有各自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会使写作过程化难为易。下面将对引言各层次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分别加以介绍。
(1)如何写引言的开头
引言开头(即第一层)最主要目的是告诉读者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其意义是什么,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状况或水平如何。
(2)如何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他人在某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述,包括他人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发明发现、解决问
题的方法等。在援引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标注出处,即这一研究成果由何人在何时何地公开发表。
(3)如何写研究动机与目的
在介绍了他人在某领域的工作和成果之后,下一步便介绍作者自己的研究动机、目的与内容。介绍研究动机可以从两个角度人手,一是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知识的空白,二是说明解决这一问题,或填补知识空白的重要意义。 指出或暗示了知识领域里的空白,或提出了问题或假设之后,下一步理所当然应该告诉读者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填补上述空白,或者证明所提出的假设。
(4)如何写引言的结尾
研究目的完全可以作为引言的结尾。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文章的结构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了解文章的轮廓和脉络。 至于研究结果,在引言中完全可以不写。研究结果是结论部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资源来自百度知道
范文三:《人类的起源》简介、序言、前言
作者简介:
薄法平,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山东省临沂市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80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9年8月,转业到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山东省宗教事务局)从事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并任《民族与宗教》杂志编辑和续修《山东省直志?民族宗教志》办公室成员。对易学、宗教和UFO等有一定研究。
几十年来,先后在部队和地方多种杂志发表过通讯、散文、诗歌、小说、学术论文及其他题材作品四十余万字。
《人类的起源》内容简介
《人类的起源》是一部原创性科学著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深刻地论述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宇宙人和史前人的存在,明确指出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尤基尔统一体,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人、国家、民族、地球乃至宇宙都是有运城可循的,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同,并与宇宙和谐共处。
把人类起源演化和宇宙自然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的基本哲学问题之一,该书继恩格斯之后,第二次把人类的起源演化放到宇宙自然界中去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读到创见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并进一步把物质与精神、时间和空间、过去和未来、地球和宇宙、科学和宗教、人类和神明等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树立起联系的、发展的、完整的宇宙观。
《人类的起源》揭示了天地之间和人类社会涌现出来的许多未解现象,破解了世间许多千古之谜,是一部古今罕见的奇书,极可能在历史上留下显著印记。作者高瞻远瞩、旁征博引、融贯古今,整部著作图文并茂,论述透彻,明白易懂,适合不同层面的读者阅读。
王荣栓简介:
王荣栓~山东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三个代表理论编写组成员。著有《重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等。尚未出版的著作有《续资本论》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出版社,等。本文是王荣栓先生为薄法平著作《人类的起源》撰写的内容提要,见《人类的起源》封二,。
通向大同世界的诺亚方舟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式立
《人类的起源》讲述的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最重要的话题之一。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对人类的过去与未来都有知情权,追踪权,探索权。
人类的身世不明。近代一系列人类学、考古学的新发现,对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学说提出了挑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并非无懈可击,他的《物种起源》中最脆弱、最受质疑的一个环节就是有关人类起源的主观推定。人类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一宗悬案、谜案。
本书作者带领我们开启了一个人类寻根之旅。要弄清人类的起源,就必然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两者密不可分。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宇宙在演化进程中,出现了与物质对立统一的另一半——意识。也就是说,物质世界创造出了它自身的对应物——精神世界。智慧与智慧生命的出现,是宇宙发展的全新阶段。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高级的智慧生物,它本质上是物质的一种自我意识化,宇宙借此而得以自审,得以自我认识,并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升华。高级智慧生命的使命可能是,代表天下万物——有机的和无机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来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解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者相加,就
构成了一个生生灭灭的无限发展的完整的大宇宙。
广袤的宇宙空间应该存在包括炭基、非炭基的多种生命形态。这是一种广普的生命概念,也可以称其为大生命概念或泛生命概念。非炭基生命形态的智能生命可以在趋于无限大或无限小的范围内产生。它可以是小到量子级的,也可以大到星系级的、宇宙级的。作者对于史前人和宇宙人的精彩论述基本符合这一理念。当然这个问题在学界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议的命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研究和探索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的问题呢,
人类的进化已到了一个升级的转折点。自此人类将彻底告别蒙昧和幼年时代,进入成年期。与此同时,科学发展也到了一个拐点,它要向纵深发展,要升级,要跃进,从慢速爬行到振翅飞翔。打开未知世界之门就是科学发展新阶段的最重要标志~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所刻意启动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保卫地球家园和维护人类生存尊严的最后一搏中,揭开宇宙奥秘,揭开一切自然之谜和科学之谜,是使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走出死胡同的唯一突破口。科学研究方向的大调整、大突破、大转移,是人类摆脱灾难与危机的唯一希望。
现代科学在展现其灿烂与辉煌的同时,又逐渐暴露出自身特有的一些严重问题,它犹如英雄末路,染上了一种自我陶醉、自我封闭、僵化失衡的后期综合症。何以解困,唯有奥秘。奥秘是一个长期被忽视、被回避、被冷落的领域。在这里星光暗淡,没有荣誉,没有光环,只剩一片肃杀与悲凉。这个人迹罕至的角落,被传统的思维习惯严重曲解,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了。我们现在将我们的注意力聚焦于此,是要为现代科学诊病把脉,让它走出困境,找到出路,跳出单极发展、单一模式发展的怪圈。奥秘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是模糊地带。对于探索者来说,这里充满挑战,布满“雷区”,布满“陷井”,充满不确定困素,在血统纯正的科学界很少有人敢于问津。其实,奥秘之中隐藏着神秘世界中几乎所有的未知科学元素,因此我们认为,解开奥秘已成为开启科学新纪元,开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必由之路。解秘的重任已提到人类紧急自救的议事日程表上。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打开科学发展的这另一“极”,创造科学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找回丢失的平衡,构建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走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走和谐的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对于涉及未知领域的一切谜案,包括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形形色色的有关人类起源,有关上帝造物,有关神鬼,有关灵魂,有关宗教等等的不解之谜要作一个总清算,总盘点,要做一个总的梳理。现在完成这一重任正当其时,这也正是本书要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号。
现代科学已发展到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阶段,对于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反物质的研究也在起步,基础科学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宇宙探索极大的深化,宇宙之谜正在一层层解开。人类正向神秘的多维时空、多维世界进军。现代人类已有条件开始解释以前不能解释的许多现象。对于那些在人类低水平发展时期做出的低水平的解释,要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审视。要修正旧的认知模式,建立认知的新模式、新框架。对既定问题进行再认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显然在不少问题上,人类要勇敢地自我否定,自我反省,走出科学发展中的众多误区。人类曾为这些误区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
探索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意义重大,《人类的起源》在这方面已经迈出重要一步。
随着宇宙之谜的破解及宇宙能的普遍利用,人类将迎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如果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科研方向的大突破,实现了科研战略的大转移,我们的地球家园就有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包括环境、气候、能源、粮食、健康、道德等一系列危机及其引发的灾难就能得到遏制与化解。人类将实现三个大飞跃:
1、科技将进入梦幻时代。当下,人类可以自豪地宣称,在航天工程这个知识高度集约的领域,在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及成百上千的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集中攻关,人类几乎能设计与生产出任何预想的航天机件和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各种先进器材。在未来,这种状态将从航天领域扩大到几乎所有科研、生产和生活领域,人类将可“随心所欲”地生产制造出任何所需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先进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如梦如幻的神话世界。
2、长生不老不是梦。医学与生命科学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内容,人的生命质量将大大提高,人类的生老病死将得到自主掌控,癌症、艾兹病等已不再是绝症,亚健康也将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
长寿乃至长生不老已不再是人生的一种奢侈追求。
3、人人皆可为圣贤。人类的智慧将在宇宙大智慧的感召下,得以极大的提升。人类弄清了宇宙之谜,对于生命、上帝、造物主、神鬼、灵魂、宗教、飞碟与外星人等一系列自然之谜与科学之谜也将彻底揭晓,它们的成因和机理无一不可破解,彻底破除迷信成为可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道德与精神的净化将成为未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道德是能否启动与掌控宇宙能的钥匙。科学发展的伦理悖论将不复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制衡因素,将决定一切,影响一切。人类将融入宇宙大家庭,天上人间浑然一体,人人皆可比神佛,人人皆可为圣贤。
《人类的起源》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思路开阔,思维超前的奇书,是一部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极强的佳作,涉及的是一系列高度敏感度的重大科学题材,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理论高度。在创作上本书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笔者看来,它有如下三大特点:
1、东方思辨哲学与马列方法论的完满结合。在探索全新的未知领域时,许多学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远离唯物辩证法,而求助于形形色色的异化理念,使人顿感如坠雾海,失去了方向。但是本书作者能在运用东方思辨哲学的同时,处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以此作为手术刀,作为犀利的武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同时,这一切也突显出作者深厚的哲学水平和理论功力。
2、勇闯学术“禁区”。大胆开启新知之门,打破旧框框,颠覆传统理念,挣脱无形枷锁,以大无畏的精神,追求真理。作者向长期被忽视、被回避的敏感问题及常人不敢触及的问题进军,向一切未知领域进军。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在作者身上充分看到了这点。
3、思维理性缜密。鲜明的论点,充足的论据,大胆的假设,理性的推理,这正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作者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说理清楚,心态平衡。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论述的客观性,不先入为主,不预设前提,不以个人好恶作取舍,不强加于人。书中广证博引,既有来自马列经典作家及科学巨匠们的权威声音,又有来自普通科学工作者、探索者以及广大民众的声音。在书中,古今中外,主流非主流,传统非传统,正史野史,已知未知,民间官方,正统非正统,学界非学界等各种声音都被客观地引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对于各种理论观点,作者进行了理性的思辨梳理。坚持有容乃大,巨大的包容性令读者对本书内容所涵盖的巨大的时空跨度、学科跨度和人文跨度惊喜不已。
《人类的起源》引导读者先是完成寻根之旅,然后进入未来大同世界,是引领读者从理想到现实的诺亚方舟。
本书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原创性著作。 二00九年十月于北京
孙式立先生简介:
孙式立~国际UFO联合会,纽约,主席~世界华人UFO联合会理事长~原中国UFO研究会理事长~北京UFO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世界华商联合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医疗保险国际交流促进会自然医学学会名誉会长~美国世界名人克罗最高荣誉奖获得者~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主席的英语翻译~中国驻墨西哥等国外交官。本文是孙式立先生为薄法平著作《人类的起源》撰写的序言。
震撼人心的新科学思想
……….河北科技大学教授 谷瑞斌
自古以来,一代一代的人们都在不约而同地探索着同一个主题:摆脱生老病死的苦难和实现长生不老。这种祈盼能不能实现,能~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进化到一定的高级阶段的时候,一切都能实现。这就是《人类的起源》这部新著为我们展现出来的人类未来远景。
《人类的起源》是一部奇特的新科学著作,极具前瞻性、先锋性、开创性和挑战性,充满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是真正的理论创新。这种创新集中体现在:揭示了宇宙人和史前人的存在;揭示了宇宙演化的一般原理;揭示了宇宙能的一般作用;揭示了人类的起源。从而得出了世界的本源是宇宙人这一重大结论。作者用这一新的认识论,阐释了唯物与唯心、无神与有神、物质与意识等人类思想史上最久远、最复杂、最沉重的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这些
问题走向统一是人类步入共产大同世界的基本前提和思想保证,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和未来学家,大多致力于人类社会未来的塑造,而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人类自身未来走向的全面探究,因而对于“人类向何处去”这道难题,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作者在本书中对此给予了科学的解答,找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未来必然到达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找到了人类未来真正的自由王国。
作者在“人类篇”中,揭示了现代人类的起源,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许多异常繁杂的现象中,研究和探索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宇宙间存在着宇宙人、史前人、现代人、野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的人类结构图。作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始终坚持可知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用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研究探索和证明了人的生命结构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并证明了精神体也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
在“宇宙篇”中,揭示了宇宙存在的形式,是无限聚合的宇宙,是平衡的宇宙,是循环演化的宇宙,提出了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宇宙观,进一步阐明了宇宙人的存在,指出了宇宙人的存在形式是人和神的统一,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宇宙人创造的宇宙文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并揭示了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是宇宙能,比较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恩格斯关于人类和宇宙的演化都是“一个永恒的循环”的辩证思想。
在“哲学篇”中,揭示了人类普世思想的诞生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宗教的起源、发展与消亡,明确指出各宗教都出于同一本源——宇宙人,揭示了人类普世思想的诞生和宇宙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普世思想与人类历史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属于人类普世思想的范畴,揭示了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丰富了认识论的哲学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科学思想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地球自然界和宇宙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作者把自己置身在宇宙中,在崭新的历史高度上俯视地球人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人类对自身、对地球自然界和对宇宙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确立了大人类、大宇宙、大唯物的宏观科学思想体系,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延伸到人类社会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延伸到了整个宇宙。要学习和研究这个新科学思想,就必须明确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必须坚持完全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完全彻底的可知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作者在这些方面,特别是在成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方面,堪称典范。
人们面对世上同一个事物,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心境,也会有不同的应对,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以宽阔和平静的心境,全程倾听作者多年来呕心沥血的深情之创著,确实是令人非常愉悦的一种享受。
人们经常发问,真理在哪里,真理总在自己手里吗,其实不然~真理是揭示事物真相的,应该掌握在勇于探索科学真相和追求思想真谛的人手里。
人们对许多事情,闻所未闻,想所未想,这是比较普遍的,这是因为我们的视野受到许多因素局限和制约的缘故。难道这种受制约、受局限的状态永远不能改变吗,如果人们所处的时间因素、空间因素改变了、拓展了、提升了,那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让我们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吧!
我向大家推荐《人类的起源》这朵鲜艳的奇葩,并期望他能给更多人以启迪,使更多的人觉悟起来,或者引发更多人提出质疑和进行思考,更期望他能帮助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二00九年八月
再谈震撼人心的“新科学思想”
河北科技大学 谷瑞斌
薄法平先生的著作《人类的起源》出版已经近一年的时间了。承蒙薄法平先生的信任,我有幸为这一巨著撰写题为《震撼人心的新科学思想》的序言。迄今为止,《人类的起源》已经拥有众多读者。许多读者对薄法平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我提出的“新科学思想”这一概念,对于为什么把薄法平先生的新思想、新理论称之为“新科学思想”,有些读者认为非常准确、恰如其分,并给予支持,还有的读者对此不甚理解。
把薄法平先生提出的理论体系高度概括为“新科学思想”,是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是《人类的起源》中应有之义,作者在这部巨著中曾多次触及这一概念;二是一个新理论新思想要称为“新科学思想”,这个理论必须具有推动人类思想认识产生大飞跃、实现大超越和形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的作用。这样的理论才能称其为新科学思想,而薄法平的理论当之无愧。
(一)《人类的起源》这部巨著的基本内容。《人类的起源》深刻地论述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明确提出了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详细的论述了人类的起源、人类的现在和人类的未来,包括了人类从起源到消亡的全过程。也就是人猿分野诞生人类,到人类进化成为仙类(史前人),然后再进化成为神类(宇宙人)。这是一个非常漫长复杂的过程。这个历史过程与宇宙的形成、天地的演化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与宇宙的演化融为一体。这里包含着一个巨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在时间上追溯到几十亿年前,延伸到无数亿年后,空间上涉及到地球的演化、太阳系的演化、直到整个宇宙的演化。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走向,对于如何实现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对这些非常浩大复杂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一系列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到创见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虽然叫做《人类的起源》,但实际上不仅仅局限“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这一科学思想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宗教和“神”的产生与发展,揭示了宇宙的演化和发展的规律.” ?并在著作最后画龙点睛的提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本源是宇宙人”?的重大结论。《人类的起源》是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创新地“哲学社会科学”巨著,是一个独立的先进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哲学和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人类的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具有普世思想的特征。因此,薄法平先生提出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概括为“新科学思想”是当之无愧的。
(二)关于精神体的理论。薄法平先生在创著中提出了“关于人的生命构成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构成的”理论,提出了精神体的新概念,确立精神体的客观存在。确立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关于精神体的客观存在,已经科学实验得到证明,“人的精神体不是虚无缥缈的纯粹精神,而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质量与能量高度统一的特殊物质体,它的构成侧重于精神而不是物质,人的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精神体是宇宙人掌控的,给予了物质的内涵,从而揭开了宗教和人类古代思想赋予“灵魂”的虚无和神秘的面纱,是一次巨大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完全彻底的唯物主义,对普世宗教中的精神和精神现象给予了物质化诠释,是对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新认识。这一理论提出,“把人类的思想从唯物与唯心的对立,无神与有神的对立中解放出来,把两大对立阵营统一起来,把矛盾着的事物统一起来,进而推动人类思想两大对立阵营各自实现革命性的超越,从而使得人类思想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使人类真正走到一起来,使整个人类团结起来。”?从而推动人类思想认识向前发展,使人类首先从思想上开始向共产主义大同世界迈进。这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吗,这样的“新科学思想”能不震撼人心吗,
新科学思想解决了人类历史上两大对立阵营在思想认识上长期对立、难以解决的根本难题。新科学思想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科学思想,将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杂交起源论的意义。杂交起源论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哲学意义和历史意义。“近百年来,生物进化论在现代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广泛应用,对近代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占据了学校教育的教材和讲坛,达尔文被作为人类进步的象征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尽管一直有科学家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质疑,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这一理论。薄法平先生的《人类的起源》,首先肯定了宇宙天地间存在着宇宙人,是宇宙人通过“无性杂交”创造了我们地球人类,这就是“杂交起源”论。即我们地球人类的诞生并非像生物进化论把人类的起源模式,推测为由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猿猴类动物—人的这样一条进化链,也并非是在时间长河中自由自在地缓慢进化的,而是由宇宙人利用“无性杂交”和基因改良,用古猿做母本,促使古猿一跃发生人猿分野从而诞生了人类。
杂交起源论的科学意义表现在,第一,明确提出生物进化论把起源和进化混淆了,起源是物种产
生阶段,进化是物种发展阶段,有了起源才能有进化和发展,起源和进化是不能混淆的两个阶段。第二,提出了空间结构理论,并指出宇宙人在创造地球物种时,根据需要在不同的空间创造了不同的物种,每一空间的物种只能在自己所属的空间内进化发展,低维空间的低等物种永远进化不成高级物种。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揭示了物种进化不仅和时间有关,更重要的是和空间有关。第三,明确提出人类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大脑的进化,大脑的进化实质是精神体的进化。人的精神体是由宇宙人掌控的,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质量与能量高度统一的特殊物质体,精神体主要体现在人的大脑,即思维系统、意识系统、和情感系统。当人的生命运程终结之后,宇宙人把精神体收回,进行修订完善,再赋予新的生命体,这就是人类进化的根本动因。
综上所述,“杂交起源论在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神’从虚无缥缈的偶像还原为实实在在的宇宙人,第一次把宗教的合理内核,即‘上帝造人’的理论予以科学化、物质化,让上帝造人变得鲜活起来。第一次让上帝造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取得了实质性的联系,找到了共同结合点,达成了本质上的统一,第一次破天荒地让上帝造人和人类起源问题从理论到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唯物论和唯心论统一起来,无神论和有神论统一起来,科学与宗教统一起来,人类从思想上率先步入世界大同成为可能。”?毫无疑问,杂交起源论必将对人类思想认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就是杂交起源论的伟大哲学意义、历史意义和科学意义。
(四)薄法平先生首次提出了“普世思想”学说。“所谓普世思想,指的是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语言,能跨越历史、改变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最辉煌的人类思想。”?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普世思想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在普世思想学说中,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指导,实事求是地开创性地把有神论的宗教和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放在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研究,分析了普世宗教的合理内核,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功绩,提出了人类普世思想发展的五大历史规律。明确指出,“只有完全唯物和彻底科学的人类普世思想,才能无愧于科学和时代的发展,才能够引导人类逐步进入一个没有神明蛊惑,没有偶像崇拜的大唯物主义时代,人类才能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历史跨越,进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也是薄法平先生的新科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科学思想揭示了宇宙间一切不解之谜,揭开了宗教和“灵魂”的面纱,为所有不解之谜找到了本原,找到了同源,给予了物质地和科学地阐释。进而用马克思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使有神论的宗教和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都实现了思想和意识的变革,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这是无比伟大的历史功绩~因此,新科学思想提出“不但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去认识狭义物质世界,还要应用这一原理去认识意识或精神世界,并把意识或精神世界的研究纳入到物质世界的研究范围中去,建立起广义的物质概念。”?这才是真正完全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性地夯实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根基,使马克思主义文明得到巩固,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宇宙的真理。
新科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宇宙天地间存在着宇宙人、史前人,宇宙人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是宇宙文明的创造者,也是地球文明的管理者,“宇宙人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薄法平先生提出的新科学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如何使人类从思想上率先迈向大同,思想上大同是人类迈向世界大同的先导。只有把人类思想从唯物与唯心、无神与有神对立中解放出来,把人类思想对立的两大阵营统一起来,把宇宙间矛盾着的事物统一起来,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产生历史性的飞跃,才能突破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历史危机。这就是新科学思想的精髓,具有无比辉煌的现实意义。
新科学思想是二十一世纪初期人类的一个伟大创举。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去认识它,去宣讲它,让这个位于高山之巅的源流去灌溉广袤的平川。
谷瑞斌简介:谷瑞斌~中共党员~河北科技大学教授~教务处长~1997年5月退休~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河北分会副理事长。本文是谷瑞斌先生为薄法平著作《人类的起源》撰写的序言。
注释:(略) 2011年2月27日完稿
一本探索求实的好书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陈功富
《人类的起源》这部新著,为我们揭示了恒古以来哲人们探索求真觅实的主题——宇宙和人类的由来及其相互关系。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前沿性探讨。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蕴含着宇宙和人类的相互关系;古老的《周易》更是从易数易理的角度,指出了宇宙和生命起源发展的关系。对于人类的起源,从古至今在西方也有不同的学说和观点,如基督教经典《圣经》说上帝造人;而达尔文学说则认为人是从猿进化而来。西方的这两种观点各说各的理,各唱各的调,与东方古老思想有较大差异。可是,真理往往只有一个,任何偏执和狭隘都无助于揭示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真相。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那些跳出地球,放眼宇宙,具有格物穷理的精神,具有创新和开放思想的哲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顶点。从考古学和UFO学、SETI(寻找外星文明)学以及宇宙生命天文学多年探索的结果来看,宇宙生命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分层次的。在宇宙中,非物质的能量生命、半物质生命和全物质生命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多维高智能生命创造、领航和督导低维生命。这是宇宙文明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各大宗教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这个规律的先哲理论。包括儒、释、道和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人在探究宇宙和人类的相互关系方面,在确立人与宇宙的一体观方面,早已经领先世界。
然而,在后来兴起的西方科学中,对宇宙和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采用了分科而治、分科而学的方式,本来相互联系的事物从一定程度上被分割开来,而人们又习惯了这种分割。西方科学对宇宙和人类相互关系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与东方哲学易理中的整体全息探索截然相反。在人类发展的实践中,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越来越证明了东方传统文化理念的超前性与正确性,而西方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的价值理念等诸多方面遇到的症结越来越多,因此,许多西方人又不得不回过头来,到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寻求答案。
在探索宏大全息宇宙和人体生命小宇宙的过程中,东方和西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古人和今人的研究方法也不可同日而语。在东西方文化对垒的过程中,是西为中用还是中为西用或者是两者兼顾,这里存在着一个对东西方哲学和思维方法的取舍问题。西方文化曾经占了上风,东方古老文化精华曾一度遭到抛弃。在宇宙起源问题上,西方人提出了大爆炸理论;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又是西方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其他许多重要领域里,也是来自西方的理论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可是,在经过若干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以后,人们普遍发现有许多曾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几乎成为真理的西方理论出现了问题,诸多理论与事实真相严重不符,而东方古老哲理却显得更加稳妥、更加合理,也更加具有生命力。比如:在对人类化石的考古研究中,有400万年的断档等诸多疑点已经向生物进化论提出了挑战;已有的所谓科学理论也不能解释宇宙中的许多超自然现象。还有许多新的发现已经提示人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理论和思维。
如何才能揭示宇宙的真相,如何才能揭示包括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在内的宇宙文明的真相,除了必须打破先入为主的惯习以外,还必须站在宇宙的高度,跳出局部看整体,跳出地球看宇宙,才能具备探索宇宙真相的视野,才能更换陈旧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发现人类和宇宙的和谐统一,才能以全新的视阈重新进行格物致理的科学创新。从而寻找新方法、新途径,将先哲神学和现代科学从对立状态还原为和谐统一,最后方能揭开宇宙与生命起源的真相,这个谜底和真相一定是惊人的。
在《人类的起源》一书中,作者正是遵循这一理念去研究,沿着这条思路去创作的。作者通过对经典哲学文献和古老宗教有独到的理解,对辩证法也有深刻的理解,中西兼顾,融汇古今,深查穷究,寻找到了阐释真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得出了独特的新结论,通过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恩格斯语)。
几十年前,一位西方科学家曾经指出:“明天的科学可能包含许多令人吃惊的结果,明天的理论可能阐明一些(但不是全部)今天看来还有争议的异常现象。”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发扬理论创新精神,
具有开放的思想,把全息宏大宇宙和人体生命全息小宇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我坚信其中的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已经阐明了一些异常现象,并揭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许多重要问题。
没有探索的求实是空洞的求实,没有求实的探索是虚假的探索。《人类的起源》的最大特点:一是探索,就是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二是求实,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者始终坚持探索和求实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大宇宙、人体生命小宇宙以及哲学角度三大方位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内容丰富,观点独到,手法新颖,理念全新。这部新著对于所有善于思考、喜欢探索的人,无疑将是一种极好的启发,确实是值得每位读者认真研读的一本好书,读后定会受益匪浅。
本文是陈功富先生为薄法平著作《人类的起源》第一版撰写的序言。
揭开人类起源的真相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陈功富
《人类的起源》这部著作,为我们揭示了恒古以来哲人们探索求真觅实的主题——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
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对宇宙和人类起源这一课题进行了前沿性探讨。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蕴含着宇宙和人类的相互关系;古老的《周易》从易数易理的角度,指出了宇宙和人类起源发展的关系。
对于人类的起源,西方也有不同的学说和观点。基督教经典《圣经》告诉人们,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学说,认为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这两种观点分歧甚大,与东方古老的人类起源思想也有较大差异。可是,真理往往只有一个,任何偏执和狭隘都无助于揭示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真相。
薄法平先生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努力,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思想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进行了不懈研究,对《圣经》、《古兰经》和佛道教经典中的宇宙及人类起源演化思想精钻细研,更因为多年研究UFO和外星生命,使得他能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对东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以及各大宗教经典中包含的人类起源演化思想融会贯通,摒弃了传统无神论和传统有神论思想的偏执与狭隘。可以肯定地说,《人类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生命、人类起源和宇宙起源演化的真相。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那些跳出地球,放眼宇宙,具有格物穷理的精神,具有创新和开放思想的哲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顶点。从考古学和UFO学、SETI(寻找外星文明)学以及宇宙生命天文学多年探索的结果来看,宇宙生命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分层次的。在宇宙中,非物质的能量生命、半物质生命和全物质生命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多维高智能生命创造、领航和督导低维生命。这是宇宙文明发生发展的基本法则。《人类的起源》充分体现和揭示了这一法则。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类起源和宇宙文明密不可分。然而,兴起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对宇宙和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分割,采用了分科而治、分科而学的方式,本来相互联系的事物从一定程度上被分割开来,而人们又习惯了这种分割。而事实却是由于分割得太细,科学的发展已经走入死胡同,科学发展方向面临着大调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如何进行这种调整呢,人们却没有找到答案。《人类的起源》在融汇东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世界无限聚合的理论,使得被严重分割的东西重新统一起来,帮助人们树立起宏大的宇宙观,对于科学发展方向的调整具有指导性作用。
西方科学对宇宙和人类相互关系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与东方哲学易理中的整体全息探索截然相反。在人类发展的实践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证明了东方传统文化理念的超前性与正确性,而西方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价值理念等诸多方面遇到的症结越来越多。许多西方人不得不回过头来,到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寻求答案。在探索宏大全息宇宙和人体生命全息小宇宙的过程中,东方和西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东西方文化对垒的过程中,是西为中用还是中为西用或者是两者兼顾,存在着对东西方哲学和思维方法的取舍问题。西方文化曾经占据上风,东方
古老文化精华曾一度遭到抛弃。在宇宙起源问题上,西方人提出了大爆炸理论;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又是西方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其他许多重要领域里,来自西方的理论观点曾占据统治地位。可是,在经过若干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以后,人们普遍发现有许多曾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几乎成为真理的西方理论出现了问题,诸多理论与事实真相严重不符。而东方古老哲理却显得更加稳妥、更加合理,也更加具有生命力。比如:在对人类化石的考古研究中,有400万年的断档等诸多疑点已经向生物进化论提出了挑战;已有的所谓科学理论也不能解释宇宙中的许多超自然现象。还有许多新的发现已经提示人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理论和思维。
薄法平对经典哲学文献和古老宗教有独到领会,对辩证法也有深刻的理解,中西兼顾,融汇古今,深查穷究,寻找到了阐释真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得出了独特的新结论,提出了宇宙时空统一论、宇宙质能统一论、宇宙平衡论、宇宙推动论以及新的人类起源理论——杂交起源论等,把神学和科学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演化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人类的起源》揭示出来的许多谜底和真相是惊人的。
《人类的起源》打破先入为主的惯习,站在宇宙的高度,跳出局部看整体,跳出地球看宇宙,以全新的视阈进行格物致理的科学创新,发现了包括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在内的宇宙文明的真相,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和宇宙的和谐统一。从而寻找到了新方法、新途径,将先哲神学和现代科学从对立状态还原为和谐统一,揭开了宇宙与生命起源的相互关系。从而“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恩格斯语)。
几十年前,一位西方科学家曾经指出:“明天的科学可能包含许多令人吃惊的结果,明天的理论可能阐明一些(但不是全部)今天看来还有争议的异常现象。”作者具有开放的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探索和求实的统一,发扬理论创新精神,把全息宏大宇宙和人体生命全息小宇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我坚信其中的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已经阐明了一些异常现象,并揭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许多重要问题。
《人类的起源》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著作。最大特点有三:一是探索,就是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二是求实,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是内容丰富,观点独到,手法熟练,理念新颖,结论全新。这部著作对于所有善于思考、喜欢探索的人,确实值得认真研读,读后定会受益匪浅。
陈功富简介:陈功富~世界华人UFO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学术部主任、黑龙江省天文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 二?一一年九月九日
,注:本文是陈功富先生为薄法平著作《人类的起源》撰写的序言~也是《人类的起源》第二版 序三,
《人类的起源》—— 一名生物研究者的看法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博士后, 姜小倩
初读薄法平老师《人类的起源》,是在2011年春天。那时,我还是一名在读,生物系博士生,书是薄老师委托西安的,一位读者朋友,赠予的,甚感荣幸。书是第一版,放在枕边,陪伴我度过2年多博士的生涯。关于本书的哲学意义和创新性,前面已有多位教授和读者做出了恰当中肯的评价。作为一名,进化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我感受更深的是,书中的进化论观点,给我所带来的,哲学启示和思想冲击。
“人猿相辑别”,这谜一般的过程,让无数的科学家为之前赴后继的探索,直至今日,仍然是学术界的争论焦点。从远古的地球环境变迁,到寒武纪大爆发,从恐龙灭绝,到南方古猿的演化,直到现代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又接近真实的,在“宇宙人”协助下的,地球生命演化历史。关于宇宙人的存在,是《人类的起源》的一个创新观点,作者揭示了“上帝造人” 不过是,科技发达的“宇宙人”的科技产物。
《人类的起源》一书指出,物种的起源和进化或许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是宇宙人改造了地球的环境,使得原始生命有了生存的土壤。地球生命有的是自发产生,也有的是宇宙人从外太空,搬运来的动植物种子。这些生命在外界环境变化时,不断产生新变异,有的变异不合生存法则,被淘汰,有得更加适应环境而得以保留,而这一次次的变化,就有可能产生新物种。书中指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生命多样性并非全部是地球自发产生的,而是有宇宙人的智慧参与其中。这好比今天,我们利用嫁接
手段,或者转基因技术,产生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种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宇宙人的科技手段更加先进与高超。生命自身固有的变异和适应环境的本能,又使得无数的生物不断的进化,成为比自身更高级的生物。生命现象在宇宙中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生命在地球上的诞生或许一开始就有高低之分,而并非达尔文进化论所强调的万物共组。地球生命现象的丰富多彩,是由于环境和人为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书中关于人区别与动物的观点也颇有新意,作者提出人是由精神体(即宗教里所谓的灵魂)和物质体(即躯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人的物质体来自于父母所生,精神体来源于宇宙人所赐。现代科技主要关注于肉体,即:物质体的研究,而对精神体的研究不重视。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3年4月宣布的“脑计划”计划,投资近一亿美元,说明科学界对意识等精神体的研究开始重视,因为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最主要器官。2014年这一计划的加速进行,也必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思维冲击。从这一点上看,《人类的起源》一书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关于宗教的起源、杂交进化的启示、达尔文进化论的是非以及多维空间的存在与否,在《人类的起源》中都能找到更多相关的精彩论述。作为一部科学理论性著作,作者通过大量的旁征博引,透彻的论述,让读者的思维插上了翅膀,走向了那未知的领域。自然界的神秘现象,不过是未知的,高维空间,在我们低维世界的投影。如果地球人类都能开放思维,认识到神秘现象的背后的真相,还会盲目崇拜、投入到“上帝”的怀抱么,相反,对于学术界来说,还会故意,忽略这些现象,而固步自封地,只相信“眼见为实”么,
实事求是,是科学的本质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固步自封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冲破原有的陈旧观念对思想的禁锢,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会发现“眼见为实”的,遗传物质以外,存在着的,更高级的遗传物质。对人类来说,我们的将来,比我们的过去,更难以预测和琢磨。
如果你看过此书,你一定会被《人类的起源》这部著作所吸引,书中没有任何玄幻的成分。也许从“专家”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实证科学”,但正是因为有了理论上大胆的想法,才会有观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作为一部原创理论性著作,即使没有告诉人们世界的终极答案,但它让人们对人类起源和宇宙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第二版的《人类的起源》相比第一版加入了更多对人性和道德本质的论述,注入了更多正能量,内容更趋丰满。这本书是我向我弟弟,这九零后一代,大力推荐的一本书。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本书对世界认知尚属迷惑的少年一代,能起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作用,有助于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开阔的世界观。
证实验科学要揭示进化真相,也许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博士期间所读的《人类的起源》在理论层面很大程度上启迪了我。今天的我依然满怀梦想在北美做,生物进化方面的博士后研究。要感谢凝聚薄法平老师四年心血的这部著作给我带来的丰富精神食粮,薄老师的谦虚和热心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人水平有限,短短书评远不足以呈现著作内容本身的博大精深,我愿推荐天下有缘人都能来阅读《人类的起源》,它一定会让您受益匪浅。
2014.02.03 23:30 ,于, 美国, 布鲁明顿
前 言
《人类的起源》的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这部著作中包含着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包括新理论、新思想、新概念等;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站在科学和唯物的立场上,适应了读者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需要;三是本书秉持兼容并蓄的创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和普世宗教均给予充分尊重和肯定,并从中汲取营养。以上是这部书获得初步成功的关键。对于一部颇具思想性的著作来说,判断其思想是否具有真理的属性,是否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学术殿堂的专家评判和广大读者的支持同样十分重要。
《人类的起源》的理论创新,可以概括为哲学创新和科学创新两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物质唯一论
在哲学界首次提出了物质唯一论的哲学思想。从物质唯一论出发,去认识宇宙、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认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认识一切未解现象,并把精神世界作为物质的特殊表现形式来研究,
从而发现和揭示了宇宙人(即神)和史前人(即仙)的存在,揭示了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是宇宙人及其掌握的宇宙能,揭示了宇宙的本原是宇宙人。这个结论超越了唯物与唯心的矛盾,无神与有神的矛盾,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人类迈向世界大同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哲学基础。物质唯一论的思想贯穿在全书中。
2、无限聚合论
首次提出物质世界是无限聚合的这一哲学命题,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太阳系、银河系到宇宙等多重角度,进行了比较系统地论述。与“物质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这一哲学命题形成了哲学上的对应关系。
3、认识论
人类的历史多么悠久,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多么悠久。本书把认识论作为相对独立的哲学范畴来研究,开创性地发现了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即人的认识能力的主观无限性和客观有限性的矛盾,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无限性和现实有限性的矛盾;揭示了宇宙和世界的本原;阐明了人类普世思想(即普世宗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本源,揭示了其历史统一性。从而形成了认识论的基本框架,填补了认识论的理论空白。
4、宇宙论
提出了新的宇宙论,包括宇宙起源演化模型、宇宙时空统一论、宇宙质能统一论、宇宙平衡论、宇宙推动论等。揭示了宇宙循环演化的基本规律,首次提出宇宙的循环演化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质量和能量的统一。并进一步指出,宇宙是无限聚合的,是运动和平衡的,运动是宇宙的基本属性,运动和平衡是宇宙的存在方式,提出了宇宙平衡的基本法则,创新了认识宇宙的方法论。
5、人性论
提出了人性的善恶二重性理论,阐述了人性善恶二重性产生的根源,指明了人类未来进化发展的方向。这一理论与其他人性论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而形成了新的人性论。
6、宗教起源论
从科学角度、哲学角度和现实角度辩证地理解宗教,揭示了宗教起源于宇宙人的物质活动,是宇宙人(即神)物质活动的一部分,明确了宗教与宇宙的天然联系,揭示了宗教经典中哲学内涵和科学内涵的直接来源,肯定了宇宙人(即神)及其物质活动的客观存在,否定了学术界流行的宗教无起源论和宗教蒙昧起源论。
7、“五统一”论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人类的未来走向在于实现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统一,无神论和有神论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科学和宗教的统一,人类普世思想的统一。阐述了“五统一”的根源和历史必然性,指出实现“五统一”是人类步入大同世界的基本前提和思想保证。
8、普世思想论
首次提出普世思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普世思想是指超越种族、民族、地域、语言,能够跨越历史、改变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最辉煌的人类思想。回答了普世思想的基本内容(即普世宗教和马克思主义)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指明了普世思想与人类进步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普世思想产生的共同本源,赋予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和古老的普世宗教以同样的生命力。对于建立平等、和谐、互爱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9、空间生命论
揭示了空间结构与生命之间的联系,论证了空间等级与生命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孕育出了大人类、大宇宙、大时空的思想,肯定了宇宙间不同等级生命与不同等级空间的客观存在,全面地阐述了诸如宇宙人(即神)、史前人(即仙)以及人类和野人的相互关系,确认了时间、空间对生命进化发展的不同作用,纠正了达尔文进化论片面的时间决定论,初步形成了空间生命理论的基本框架。
10、物种起源论
提出了地球动植物起源于宇宙人改造地球的物质活动,论述了宇宙人创造地球生物的基本原理,即动物相似性原理和动物组合原理,从根本上解答了地球动植物所具有的相似性问题。
11、杂交起源论
提出了新的人类起源理论——杂交起源论,从科学、哲学和宗教等角度论证了人类起源于宇宙人(即神)和古猿(或原始野人)的无性杂交,明确地指出宇宙人(即神)是人类真正的祖先,摒弃了猿变人的学说。并把物种的起源阶段和进化阶段区别开来。杂交起源论揭示了地球人与宇宙人之间的天然联系,揭示了地球文明与宇宙文明的天然联系,解答了人类起源、思维形成、人神相互关系等基本问题。
12、生命结构论
探讨了人的生命结构,把精神现象和人的精神体作为特定物质现象来认识,创新了认识路线,揭示了精神现象和宇宙的天然联系。指出人的生命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论述了人的物质体和精神体的演化过程,明确了人的生命与宇宙的相互关系,确立了人类文明与宇宙文明的联系,澄清了传统上以人体结构代替生命结构的模糊认识。
13、循环演化论
系统地提出了循环演化理论,指出包括人的生命、地球自然界、地球文明、星系乃至宇宙等万物的发展演变都是循环演化的。对人的生命的循环演化,地球自然界的循环演化,地球文明的循环演化,宇宙的循环演化等,进行了系统地论证,回答了所谓世界末日与客观物质世界循环演化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了宇宙循环演化的数学模型等。
14、世界大同论
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人类如何从不同文明迈向大同世界的理论。指出从思想上率先实现大同是人类步入大同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指明了人类进化的基本模式是三级跳跃模式,论述了阶级、国家以及婚姻、家庭和私有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明确指出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的消亡以及有性生殖时代的终结,是人类最终步入大同世界的必经之路。
15、宇宙文明论
从科学、哲学和宗教等角度,对宇宙文明进行了系统探讨,论证了宇宙间存在着众多适人星系和适人天体,确认了宇宙不同适人天体中客观存在着外表各异、进化发展程度各异的人类,肯定了以宇宙人(即神)为代表的宇宙文明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地球文明的创造和督导,揭示了宇宙人的存在形式、宇宙人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宇宙人督导地球人类的方式方法,论述了宇宙文明与地球文明的相互关系,指出地球人类属于宇宙人类的范畴,地球文明是宇宙文明的组成部分,揭示了宇宙间人类进化发展的普遍道路,阐述了地球人类未来向何处去以及怎样去的问题,回答了人类完成宇宙旅行的方式等具体问题。使长期困惑人类的有关“外星人”和“地外文明”等问题迎刃而解。
16、宇宙本原论
首次提出了宇宙和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人。论述了宇宙人是宇宙文明的创造者,是宇宙的管理者和统治者,更深刻、更全面地证明了宇宙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永恒性和事物的复杂多样性。
17、彻底唯物论
首次提出关于唯物主义彻底性问题的严肃理论思考,回答了什么是彻底唯物主义以及如何做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问题,论述了传统唯物主义和彻底唯物主义的重大区别以及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结果,主张全面理解和完整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一基本原理去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一切事物,把这一基本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延到宇宙、地球自然界、人类社会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在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以及在物质与精神两个领域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建立起彻底唯物论的基本理论架构。
《人类的起源》提出了大量的新概念,如:宇宙人、无经济时代、无政治时代、科学政治、光热聚变、地体位移、适人星系、适人天体、科学杂交、原始野人、生命结构、后蒙昧时代、时间决定论、宇宙控制网、宇宙基点、宇宙参照系、千进制原理、物质耗费彼岸、袖中藏火等。除此以外,还提出了许多新原理、新定理、新法则等。
上述概括作为一个导读,谨献给每一位读者。
薄法平 二?一一年九月于深圳
本文是薄法平先生为《人类的起源》第二版撰写的前言。
《人类的起源》内容简介、序言、前言
目录
《人类的起源》内容简介....................................................................................................................... 1 通向大同世界的诺亚方舟....................................................................................................................... 1 震撼人心的新科学思想 ........................................................................................................................... 3 再谈震撼人心的“新科学思想” ......................................................................................................... 4 一本探索求实的好书 ............................................................................................................................... 7 揭开人类起源的真相 ............................................................................................................................... 8 《人类的起源》—— 一名生物研究者的看法 ................................................................................. 9 前 言 ........................................................................................................................................................... 10
范文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产--读丹娜x3F左哈儿《心灵资本》的前言和序言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产
--读丹娜·左哈儿《心灵资本》的前言和序言
阿华头
导语:《心灵资本》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京东、当当、卓越等购物网站的图书分类里,《心灵资本》被放在“成功、励志与修养”一类里,显然,他们是以自己的不明就里误导买家,或者是想借助成功、励志类图书的畅销,来促进此书的销售。
但是,更准确地给《心灵资本》这本书的定位,是本书版权页上的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分类:企业精神-研究;F270(经济类)
《心灵资本》告诉我们:
为什么我生活得既不幸福又不富足?灵商创造完美的自己,如何提升自我的心灵智商?当我们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时候,如何通过灵商让我们获得新的动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智商,但是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灵商,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改变的,生活同样是可以改变的,甚至整个社会和世界都是可以因自己而改变的拥有了心灵资本,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强大,能够让我们获得持久幸福的能量与力量。
综上所述,《心灵资本》是一本研究企业精神、企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类读物。
一、《心灵资本》的作者与译者
作者:丹娜·左哈儿 ,大学时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以及哲学,研究所则在哈佛大学修习哲学、宗教以及心理学,现居英国。身为哲学博士的左哈儿闯进企管领域,其实是场美丽的意外。
左哈儿在1990年出版第1本着作《量子自我》,——谈论如何运用量子物理学的概念来分析日常言行,帮助人们认清自己。之后,左哈儿不断受到来自全球各地企业的邀约演讲,其中包括世界500强如摩托罗拉、飞利浦、英国电信、麦肯锡等众多企业。她的演讲帮助人们深入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创造完美的自己,并探讨人类的动机与心灵,帮助人们寻找终极的幸福。
左哈尔2000年又出版了《心灵智商》、2004年《心灵资本》等著作,不断地阐述“由下而上”的量子管理学说。左哈致力于以量子物理学的观点解析人类意识、心理学,以及社会组织,近年来,她揉合物理学以及管理学,提出自成一家、切中时代需要的“量子管理”概念,并逐渐在国际管理领域引起注意。《金融时报》称讚她为“世上最了不起的管理学大师之一”。
作者:伊恩·马歇尔(Ian Marshaii) ,博士,先于英国牛津大学取得心理学和哲学学位,后在伦敦大学取得医学学位。他是执业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帮助众多人士治疗心灵忧伤,寻找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也是多部有关心灵本质的畅销书作者。他的《SQ—心灵智商》、《全方位智商》出版后,曾在全球引起极大轰动。
二、《心灵资本》的篇目与特色
《心灵资本》成书于2004年,2012年被引进我国出版。全书除前言、序言外,共十一章节计115万字。《心灵资本》行文流畅,举重若轻,逻辑严密,文字优美,其风格在学术著作领域独树一帜。
三、《心灵资本》前言的主要内容
1、写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个人原因
与儿子一段平常的对话,却让她对自己随口给出的告诫产生了深邃的思索:我让自己的个体生命发挥了最大的潜能、产生了最大的价值了吗?
2、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缺乏深刻的价值标准和应有的“理性”这个现实,她感到非常难以接受。
每每在企业进行演讲或参加商业研讨会时,当谈到运用智慧可以减缓压力、促进交流、丰富创意、加速发展,更可以衍生美好的意愿和追求时,几乎所有人的反应都集中在如何运用智慧赚取更多的金钱上。
3、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一段话最终让她走出了阴影:
如果说这世界出了问题,那是因为人们犯了错,是因为自己犯了错。因此,如果自身足够明智,并且期望世界变得愈加美好,那么首先必须让自己做到最好。……改变世界的关键,是不断修正每个人自己的人生。最终每个人的人生就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并且最终能改变和创造历史!
4、撰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一句话:“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人生,创造新的时代。”
这句话也成为阐述本书主旨的关键,也就是说,只要有更多的人愿意从自身做起,先改变自己,我们就能够改变世界。那么就让我先开始,我愿意立即从消极颓废的情绪中走出来,以正面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我当下的创作,以求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
5、遵从于我内心真实的声音,开始了本书的撰写。
这本书正是奉献给那些愿意倾听自身内心呼唤,并渴望改善自己当下处境的朋友们。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的世界还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故甚至灾难,然而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让我愿意坚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这种信念绝非信口空谈,恰恰相反,它是我们内心最强悍的力量,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让这个目标成为现实。
6、本书的观点和内容主要来源
自身的思考和经验;
“量子物理”、“混沌理论”与“复杂性科学理论”等前沿学科最新的科研思维;
十余年企业管理与咨询顾问的系统理论梳理;
与周围同事及朋友探讨的一些对世界的整体观察。
7、名词解释:
1)量子物理
量子是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最早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设黑体辐射中的辐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取能量基本单位的整数倍。后来的研究表明,不但能量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分离化性质,其他物理量诸如角动量、自旋、电荷等也都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量子化现象。这同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有根本的区别。量子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微观物理世界。描写微观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论是量子力学。
量子理论是20世纪四大新科学理论之一,最初用来描述原子中微观世界的运动行为;新千年以后的大量科技都基于量子技术。量子理论将物理行为描述成不确定的整体行为。1950年,物理学家玻姆发现量子过程和人的思想过程极为相似。而多年前,15岁的丹娜·左哈尔与量子物理学的不期而遇,则悄然开启了量子管理的新航程。
牛顿思维是工业时代的产物,量子思维是信息时代的宠儿。牛顿思维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所构成。原子和原子间,就像一颗颗撞球一样,彼此独立,即使碰撞一起也会立即弹开,所以不会造成特殊的变化。
量子物理学是在20世纪初才兴起,用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运行。它主张世界是由能量球所组成。能量球碰撞时不会弹开,反而会融合为一,不同的能量也因此产生难以预测的组合变化,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新事物,蕴含着强大的潜在力量。
牛顿思维重视定律、法则和控制,强调“静态”、“不变”。量子思维重视的却是不确定性、潜力和机会,强调“动态”、“变迁”。她认为量子的思维方法是结合了左脑和右脑思维,结合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精髓,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2)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讨,逐一发现众多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大家熟知的地心引力,杠杆原理,相对论等。这些自然规律都能用单一的数学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据此公式准确预测物体的行径。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世界流传的一首《维纳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
3)复杂性科学理论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并带给科学研究如此巨大的变革呢?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找出一个能够符合各方研究旨趣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还有困难。虽然目前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特征表现为:非线性、不确定性和涌现性。
复杂性科学主要包括:早期研究阶段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人工智能;后期研究阶段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元胞自动机理论。
4)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一是整体性。系统观点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整体性原理或者说联系原理。从哲学上说,所谓系统观点首先不外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世界是关系的集合体,而非实物的集合体。整体性方法论原则就根据于这种思想。
二是动态性。系统观点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动态演化原理或过程原理。从哲学上看,这一原理不外是说: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非既成事物的集合体。动态性原则就依据于这一原理。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5)魂商
它促使我们问四个基本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到底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能做什么。魂商正是所有这些问题的一个总结,魂商是一个最具有基础性的、一个人的特质。
三、《心灵资本》序言的主要内容
1、由梦境中的一场三幕舞台剧引出的主题:
为资本主义社会与商业文化寻找更见识的基础,并能够在生产方式以及获利机制方面开辟新的途径,为人类更美好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2、清楚理解心灵智商、心灵资本与持续性之间的重要关联尤为关键。
3、三种资本与人类的三大智商及其作用。
4、第一章是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与错误总论。
5、第二章说明了资本主义在商业世界中不同的发展表象。
6、第三章与第四章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新方法,用以检视当今文化的动机与情绪状态。
7、第五章到第八章介绍了心灵智能的新概念,定义心灵智商转变的十二特性,并解释如何运用这十二种特性将个人与社会行事,由低层次动机转变为高层次动机。
8、第九章描述这些转变在现实中发生,以及如何在组织文化中侦测到。
9、第十章探讨那些可以引发、实现文化转变的领导精英:“骑士”与“大师”。
10、第十一章强调心灵资本是资本主义中有效且可行的形式,并以我们如何促进使它形成作为总结。
11、介绍了一些科学理论。
四、《心灵资本》前言、序言中的亮语:
1、一方面我们西方社会已经足够富足,另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处事却时时受到低层次动机的驱使,诸如贪婪、暴躁、自以为是,这使得我们的生活品位低下,毫无趣味可言。我们的心灵好像飘荡在无边的沙漠中,因而生活毫无根基,既不能信守承诺,又浅薄善变,更缺乏必要的自省和反思,对人生的意义一无所知。
2、世界的历史,人类的未来,都是个人行为累积的结果。在芸芸众生最个人及最主观的人生中,我们不是时代的被动见证者,也不是受难者,而是时代的创造者,我们创造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3、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人生,创造新的时代。
4、人具有无限的可能,我们的潜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即使是在最棘手、最糟糕的境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依然可以摆脱厄运,重新达到预期的高度。
5、人性之所以为人性,就在于它能够区分良莠、辨别善恶,如果我们总是习惯于人云亦云,那无疑有悖于人性的自然进化,无异于强制压抑我们的天性。
6、 以人类社会和宏观世界的整体角度来看,心灵资本是组织与文明持续良性发展的基准和保障。
7、心灵资本扩大了我们的共同价值、意义与终极目标。它代表了我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与最终目标的关切。
8、心灵智商是明确我们是“谁”的智能。
五、读《心灵资本》前言、序言后的几点感悟:
1、现在企业面临全球化、新科技层出不穷、顾客期望值增长、竞争压力巨大、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之路?《心灵资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
2、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心灵篇》修订版序言里说:
“系统思考是观察整体的修炼。它是一组普遍原则,是从20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社会科学、工程设计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中逐步提炼出来的。系统思考还特指一种敏感度,用来体悟和辨别赋予生命系统以独特个性的微妙的相互关联。系统思考修炼的实质是心灵的转变。”
丹娜·左哈儿等在《心灵资本》里的核心观点,印证和发展了彼得·圣吉的这些论述。
3、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灵导师。内心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真实、最准确的声音。所有的改变从自我改变开始。
4、心灵资本是组织变革的内驱力。从深层价值、成长需要、与高层次动机出发,并将这些行动自然融入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心灵资本。
5、心灵资本就是对自身内在正确的价值、动机、成长需要等,被转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和。心灵资本不是以物质财富为标准,而是以满足感、成就感、感激他人、团队动力以及人类是否幸福生活来衡量。
6、新管理思想的目标在于是激发人的心灵、动机、想象力、学习力和创新力。学习力将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唯一持续的竞争力,而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发挥潜能,挖掘出自身上的最大宝藏。
7、心灵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企业和员工需要进行心灵基因改造,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消除“心障”,绽放智慧之光,从而让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为社会承担更责任,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8、物质财富的获取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心灵自生自长的需要,挖掘心灵资本潜力,提升心灵资本价值已成为新时代的话题。
9、灵魂是需要他人唤醒的,灵魂更是需要自我修炼的,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修炼灵魂,不仅要找到自己的心声,更要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的心声。
10、人因梦想而伟大!连梦想都没有的人,将失去生命的意义。技术可以复制,而一个人的思想是很难复制,重要的是,思想是可以改变、丰富多彩的。
11、没有伟大的思想,没有始终如一的使命,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和企业文化,再优秀的管理战略也无法达成。
12、心灵资本,固然是在为资本主义社会复苏开药方,能否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还是个问题。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心灵资本的积累与成长,是二十一世纪人才与企业发展的重要资产。无论对于企业,还是针对个人发展,都需要定位。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的,希望并唤醒人类要重视自我和谐,无疑是一大飞跃。
(本文是2015年2月5日我在明德研究所述学时发表的读书札记)
《上一页下一页》
范文五:绪言序言等的区别
绪言序言等?的区别
前言(即序言)
序言古称“序”或“引”,现在也叫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它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应该隶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绪论(即绪言)
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修订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了?四篇文章:《〈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序》。就文体来看?,它们同属于?序言:《〈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的序言,《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作品集《胡同之没》作的序言,《〈宽容〉序言》是荷裔美国?人房龙为自?己的作品《宽容》作的序言,《〈名人传〉序》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自己?的《名人传》作的序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序言同绪言?、跋、后记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序言这种文?体的文章我?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或将?要接触很多?,除本单元的?四篇序言外?,还有《桃花源记》——陶渊明为自?己的诗《桃花源诗》作的序,《鲁迅的精神?》——瞿秋白为《鲁迅全集》作的序,《〈农村调查〉序言》——**为自?己的《农村调查》作的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中山为邹?鲁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作的序,《伶官传序》——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言,《〈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作的序言等?。由于序言和?绪言均置于?卷首,都对书的内?容或成书的?目的
及过程?等方面情况?作概括的介?绍,不少人认为?,绪言是序言?的一种,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
从二者概念?的内涵来看?:序言古称“序”或“引”,现在也叫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它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应该隶属于?应用文的范?畴。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从二者的外?延来看:序言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用于?文学作品,如《〈呐喊〉自序》,也可用于学?术著作,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序》。而绪言只能?用于学术著?作。有时学术著?作可以兼有?序言和绪言?,序言在前,绪言在后,功用不同,名司其职,如《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就是篇前有?前言(即序言),篇首有绪论?(即绪言)。
从作者来看?:序言可以由?原作者自己?来写,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可以请别?人来写,如孙中山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而绪言则一?定要由作者?本人来写,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J补:自序,他序)
从内容上看?: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的内?容可作说明?,也可不作说?明,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就未涉及《指南录》的内容;而导言必须?用主要篇幅?介绍正文的?内容要点。(序言内容可?涉及可以不?涉及,绪言必须涉?及)
从表达方式?上看:序言的写作?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均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来决定,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的?《〈农村调查〉序言》以议论为主?,《胡同文化》则以说明为?主,房龙的《〈宽容〉序言》则以平静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呐喊〉自序》就运用了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绪言一般?侧重说明,多用介绍性?的语言,如《物种起源》导言。(序言表达方?式多样不固?定,绪言多为介?绍,固定为记叙?和议论)
从篇目数量?上看:一部著作的?序言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有几?篇,原作出版几?次就可以有?几篇序言,有时根据需?要还可删掉?旧序,重作新序。如《现代汉语辞?典》(2002增?补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先有《2002年?增补本说明?》——是为序言一?,再有《前言》——是为序言二?,最后有《修订说明》——是为序言三?;《红楼梦》的序言就进?行了多次更?换,每再版一次?就更换新的?序言。而学术著作?的绪言不论?再版多少次?,只能是最初?唯一的绪言?。(序言可以是?一篇或者多?篇,绪言只能唯?一为最初的?)
从与原作的?关系来看:序言是原作?之外的文章?,去掉序言,原作仍可独?立;而绪言是原?作的一部分?,去掉绪言,著作就不完?整。(序言在书文?其外,绪言是书文?的必构成分?)
从在原作品?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序言一般放?在原作前面?,而绪言只能?放在卷首正?文前。如中学教材?《物理》、《化学》的第一章《绪言》。
可见,序言与绪言?确实区别很?大,把绪言归为?序言的一种?是错误的。同样,把序言等同?于跋、后记也是错?误的。
有人认为,书前为“序”,书后为“跋”,它们的内容?、功用完全相?同,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多属于?评介,鉴定,专释之类。它应该是序?言的一种,是隶属于序?言的一个子?项,如《宽容》(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1985年?9月三联书?店出版)篇后的《关于房龙和?他的著作》就是三联书?店编辑部为?该书作的后?序——跋。而后记则是?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短文,它多用于文?
学作品,既可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也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有时一部作?品可以同时?具有序、后记和跋,如顾城、雷米的遗作?《英儿》(1993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篇前有《本书指南》——是为序言,篇后先有《后记》——是为后记,再有《爱的宽容》——是为跋。
总之,序言与绪言?均居于作品?前面,但功用不同?;序言与跋、后记功能相?近,但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