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特点初探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10年第3期(总第116期) 民族学与人类学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特点初探
汪春燕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西宁810008) 摘 耍::就人口城市化概念进行多向度理解基础上,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特点展开了探索性解 析:从模式看,以政府推动划置型为主;从发展趋势看,人口断续流迁已成态势;从地理区位看。少数民族异地
城市化特点显著;从多重内容看,生产生活方式已然发生变化;从社会效应看,勃勃发展生机中隐含着不稳定 因素。针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的特点,提出今后如何正确导引的对策措施。关键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0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0)03-4)086-06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 工商业、交通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规模,特
曲折起伏的过程,尽管总体滞后于全国城市化水 别是“**”及其后的短期内,城市化出现了急 平,但依然推进着、发展着,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 速发展的情况。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又时而下落 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由此形 逆转,时而徘徊回升,主要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政
成了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即围绕民族地 府行为导向的影响。1978年以来,随着市场经
济 区城市化或少数民族城市化问题展开多向度的深 体制的建立,西北地区的城市化率快速提升,至 入研究。 1990年,西北五省区平均城市化率为 25(70,。
再经过十年的推进,增为31-46,,虽然仍低于全 一、问题的提出 国平均水平,但发展成绩还是喜人的。以下就青 经过新中国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 海和甘肃省的城市化进程作为案例以示说明。30
年的快速发展,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对推 2(对人口城市化的多向度理解。探求西北地
进区域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 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的特点,首先要对人口城市化 作用。那么,城市化进程中是否形成了一些具有 的概念有一个明晰和全面的理解,否则单从城市 区域性和民族性的基本特点,有没有可能做一些 人口数量指标考量少数民族的城市化,不仅有失
探索性的归纳总结,以期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 偏颇,而且依然不很乐观。市化提出相应的政策
性建议,这正是本文所要努 当然对人口城市化的界定,学者们根据各自 力的方向。 的研究视角,理解也不尽相同。从城市发展的历 1(西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概况。西北地区? 史过程看,城市化不只涵盖了经济层面,也涵盖了
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第 文化及政治层面。城市体系的建立,不仅要把它
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输入到非城市地区,而且也 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国家建设项目的实施和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指向为西北地区,即西北的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陕西省。 因陕西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极低。故不进行专门指涉。
收稿日期:2010一04一lO 作者简介:汪春燕,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 社会发展、文化人类学研究。 ?86?
万方数据
展;从易于统计的数量上看,是指城镇数量的增加 要把它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观念等传播到非城市 和规模的扩大,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集中;从隐 地区 。也就是说,从多个领域、多个视角理解 含的内容上看,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由 城市化,是比较符合城市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内在 本质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西北少数民族城 乡村向城镇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在此基础 上,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的基本特点作一 市化这一中心议题的理解如下:城市化从直观的 探索性分析。形式上看,是指广义的包括建制镇在内的城市发 表1 青海省和甘肃省城市化发展阶段 单位:,
,项目阶段 发展特征 末期城市化率 比上期增长率 省泰 28(18 23(41 1949一1960 高速化阶段
14(60 —23(58196l一1963 锐减阶段
18(60 4(00 1964--1978 缓慢增长阶段 青海省
34(76 16(161979—_2000 快速化阶段
2000—-2005 39(25 4(49 持续发展阶段 17(65 8(19 1949—1960 速增阶段 13(69 —3(96196l一1963 逆发展阶段 14(41 0(73 1964—1978 甘肃 回升阶段 24(0l 9(61979—-2000 快发展阶段 2咖—(2005 30(02 6(01 持续快速阶段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计算;甘肃省统计局公布<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在波动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http:,,www(youdao(com
到265(1l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36(26平方公 二、少数民族城市化的特点 里;城镇化率由34(76,提高到39(25,,平均每 年增加0(9个百分点,为青海省城镇化水平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人2l世纪以来,西 高 北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得以持续快速增长。他们的 最快的时期。但是,这类城镇的综合发展能力 较 城市化除具有与全国相似的特点外,还具有区域 弱,这是少数民族城市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特 点,也 性或民族性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 可视为一个普同性特点。
1(从模式看,以政府推动划置型为主。绝大 2(从发展趋势看,人口断续流迁已成态势。
多数民族地区都是靠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推动来实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机制对劳动力配置的调
动,中国多年户籍制度的松动,流动人口的大潮也 现城市化的,包括行政区划调整和城乡再划分,这 波及带动了西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 是政府推动划置型的城市化模式。因为西北地区 超大型城市、大城市不多,而中小城市的聚集、拉 无到有、从少至多,逐渐形成了一股发展趋势,直 动能力又不是很强,为推动该地区的整体现代化 接或间接地提升了少数民族的城市化水平。但西 水平,通过政府有规划的政策制定和目标实施,不 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是断续式的,这里包含 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他们将城 两层含义:第一,他们大多利用农闲时节外出务 市周边地区划并到城区,或者通过乡改镇的办法 工,往返于乡土和城市之间,在城市停留工作的时 新置城镇,明显地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如,青海省 间长短不确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第二,迁移到 城镇数量由2000年的73座发展到2005年的129 座,其中设市城市3座(大城市1座,小城市2 ?由于对不同问题的探讨,笔者曾引介过<城市规划法)对广 义的包括建制镇在内城市的界定,即城市化“是指由于生产力的="" 座),建制镇123座,未设建制镇的县城及独立工="" 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乡村人口向城镇人="" 口集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社会历史="" 矿区3座;城镇人口由179(54万增加到213(23="" 过程,”也采用过城市化水平是城镇人口比重这一国际通用的测="" ’量指标。="" 万,县以上城镇建设用地由228(85平方公里增加="">城市规划法)对广>
?87?
万方数据
城市,长时间务工经商,即所谓离土又离乡。这两 分配录用、学习培训、拆迁搬家、婚姻迁入、随迁家
类流动人口都是农村户籍,但都可视为准城市人 属、投亲靠友和其他等9种。这一分类反映了
口。因此,以这种形式形成的少数民族城市化的 国人口流迁因素的多样性或多元化,其中前4我 种 特点,可以说是非完全式的城市化。如,兰州市是 被合称为经济性原因,后5种为社会性原因。口。 笔 西北地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由于 者认为,西北少数民族断续式人口流动,主要是经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和发展优势,吸引着 济性而非社会性原因使然。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趋 大量的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别是鉴于民族 势分析,这类流动迁移人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成 分的认同性和文化传统的类同性特点,更是吸 3(从地理区位看,少数民族异地城市化特征
引了众多的穆斯林群众。据测,“兰州约有一半 显著。由于西北地区城市规模发展欠佳,超大型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务工、经商形式,在清真食品 城市、大城市不多,而中小城市及镇的聚集、吸纳
行业内从业”【 2J,一些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也基 能力又比较弱,不足以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外来人
本上是断续式的。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分 口,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受阻。 类,我国的人
口迁移原因有务工经商、工作调动、
表2 西北地区全部地级市数(2005年) 单位:个 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 地区 合计 200万一 100万一 50万一 20万一 400万以上 20万以下400万 200万 100万 50万 10 1 7 2陕西 l 12 1 l 3 6 甘肃 1 1 青海 5 1 4宁夏 l2 1 新疆 30 l 3 11 l l 13 西北合计 286 13 25 75 108 61 4 全国合计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汇计。
本地的这一局限性,可由发达地区的高势能优锐,族际交往中容易引发摩擦。值得注意的是,少
势所代替,于是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特点的少数民数民族异地的城市化由于其变动和不确定,故而城
族异地城市化,便以后发之势形成,表现为“外部市化具有可逆性特点。 城市化活跃”的“大尺度异地
城市化”【4J。如青海 4(从多重内容看,生产、生活方式已然发生变
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回族撒拉族农民,以开特色拉化。从综合概念来理解,对城市化内容的考量指标
面而形成的“拉面经济”现象,使西北穆斯林立足应该是多重的,不仅有显性的城市大小、规模、数量 于东南沿海并谋求国际餐饮市场发展。“截至以及人口多少,而且有隐性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 2007年11月,青海人在京开的饭馆有l 200多家, 向城市的转化。内容的变化是本质性的,当然这种 在全国的达13 800家,用工近10万人。其中,仅化本质性变化取决于事物量的变化多少。从唯物 辩 隆人在全国80多个城市开的饭馆就超过了8 000证法角度而论,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中 多家,从业人员近6万人,年收入在2亿元左包含着质变,也就是说总的量变过程中
的部分质 右。州5J“拉面经济”已变成特色劳务经济,成为化变。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性的部
分质变,即
隆县——这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致富的有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个别部分发生了质的变
效途径。这些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常年生活在化;一种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即事物的根本性质
异域城市。由此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异地城市化特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已发生变化。当城市化内
点。异地城市化的人口特征,主要表现为年轻型人容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或超过度时,将发生质的变 口,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接收新事物快;但因思想敏化。反之,质变过程中也包含着量的扩张(西北地 ?88?
万方数据
区的许多乡改镇,实际上就是质变过程中新质在量 障等社会公共服务的附加值是很高的,加之大多数
上还不够扩张的体现)。因此,这一城市化内容量 人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并非能够获得较高的收
变的过程,对西北少数民族城市化发展是不可多得 入,处于城市社会底层就在所难免了,于是贫困问 的重要转化过程。鉴于西北地区的偏远性及整体 题成为一个绕不开的情结。身为城市薪贫困人口 落后性和有众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通过城市化多重 的生存状况,与繁华的城市生活形成了明显对照。 民族的城内容的部分性和阶段性变迁,对实现西北地区少数 这对社会的稳定是一种潜在的不利因素。 市化是适时、适地和重要的。 还有一个潜在因素是,西北少数民族流迁人口
西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不同程度的变迁,主要 给民族关系带来了多重影响。自由、无序、渐呈规 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微观变化。其一是形成了非地 模的流迁,既拓宽了民族间相互了解、认同和学习
域化的生活方式,这是针对西北乡村牧区的少数民 的渠道,又增加了引发民族矛盾的隐患,民族关系
族进城务工人员而言的。他们大规模或间隙性地 向多样化发展,城市成为民族关系问题的交汇区。
流入城市社会中,在一种流动的工作或生活状态 众所周知,城市民族工作不单纯是城市工作,更多
下,或多或少地吸收着城市的文化特质,自身的生 地涉及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市少数民族群体
活方式也自觉或不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形成了跨越 的利益诉求和个体利益的维护,涉及到民族关系协 城乡两地的非地域化的生活方式。其二是“理性 调等许多城市民族问题,甚至还会影响到周边地区 化”地改变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其直接含义是城 乃至全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态势。西北地区随着城 市化过程中的少数民族群体,通过接触、吸收城市 市化的发展,流迁人口的增多,西北?城市民族工 文明生活的理念,摒弃某些生活习惯中的陈规陋 作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城市民族工作的内容 习,使自身的生活方式带有更多城市文明的色彩。 增多了、难度加大了、任务艰巨了、意义也更为重要 当然。物化是“理性化”的必要条件,这和城市化的 了。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走向 发展方向是正向的L6J。无论物化的程度如何,留 及民族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意义是
居地生活方式的变化则更多是主动的。此外,由于 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西北少数民族非常重大的。
农区、牧区、 三、西北少数民族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导向 运载和交通工具的更换,也直接反映了他们向现代 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生产生活方式、价 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城市化的发展,既要遵循一
值观念、行为态度的变迁,或属于量变的部分质变, 般的发展规律,制定共性的政策措施,也要结合该 或属于局部性质变,但变化的趋向是城市化和现代 地区实际,采取一些具体的方针对策,从而因地制 化。因此笔者认为,这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 宜、有的放矢地导引和推动少数民族城市化的健康 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 发展。 5(从社会效应看,勃勃发展生机中隐含着不稳 1(不可盲目,趋之若鹜,后继工作要做足做好。 定因素。由人口断续流迁形成的西北少数民族城 城市化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宏观的规划 市化过程,起码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社会效应。一方 到具细的工作,牵一而动百。今后西北少数民族城 面,他们以自己朴素的支付方式向社会贡献着劳 市化仍将不断发展,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各地区都 动,给城市带来了发展,又因本民族多样的文化元 在制定政策措施。西北地区以地改市、县改市、乡 素而丰富了城市文化形态。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同 改镇为主的政府推动划置型,不置可否地继续发挥 时,也为社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财富,注入了生机 主导作用,而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还将呈增大 活力,这可以视为正向的社会效应。但另一方面, 趋势,这是顺应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经 绝大多数西北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都面临着职 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鉴于西北地区整体城市化水 业流动与身份转换背离的基本现实。他们虽然留 居、工作在城市,但却很难转换农民身份,这是真正 ?大多数西北少数民族流迁人口是流向就近的西北诸城市 的,符合英国统计学家雷文斯坦提出的人口迁移率与迁移距离成 成为城市公民的一大障碍,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 反比的观点。笔者曾对西北进城务工人员来源地的调查统计,也 个共同特点。由此产生的医疗、教育、救助、社会保 ’反映了这一基本情况。
?89?
万方数据
平偏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来 乡土,而是农闲时候外出打工,农忙时节回乡务农, 推动城市化进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这类流动人口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剩余劳动力。 如,甘肃省2001年武威地区的地改市,2002年张 他们生息繁衍的根仍在农村牧区。因此,加强原聚 掖地区、酒泉地区、平凉地区、庆阳地区的地改市, 居地的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西 都是由政府推动来加快实施的,具有时效短、见效 北少数民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目前,西北农村牧
快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模式。 区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传统农牧业的产业化、
未来一个时期,西北各省、区将陆续步入城市 集约化生产还很难实现,偏远农牧区的基础设施还 化快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甘肃省也已在 很落后,农牧民的总体文化程度较差,收入水平低,
2005年达到30(02,。根据修正的描述城市化发 这些负面因素都是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
难 展趋势的Logistic模型测算,2015年青海省城市化 点,也是形成来自农牧区城市化发展“推 力”的巨 水平为51(43,,基本达到发达国家1950年城市 大障碍。加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原聚居地的建设, 化的平均水平。经预测,青海省在1984--2025年 既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 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尽量减 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将由1984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 城市尤其是异地城市产生 年的30(03,快速上升到2025年的70(29, “虹吸效应”的重要举措。L7(1。 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不可盲目跟风,趋之若鹜,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
后继工作一定要做足做好。特别要注意的是农转 入,提高农牧民素质为目标,而绝非单纯的新村建
非人口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居住安排、基本社会 设。无论是新农村建设抑或城市化发展,其主体都
是人,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得好,目标实现的程度就 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调适西北
少数民族社会转型的文化变迁工作。否则,城市化 高,所以培养大量新型的农牧民就是根本。西北农
的外延看似拓展了,其内涵却很难得到深层的发 村牧区工业发展落后,造成产业带动势能弱,新型
展,有可能导致西北少数民族城市化发展内源性力 农牧民生长的数量和规模严重滞后,素质提高亟待 量不足,社会转型不彻底的尴尬境地。 解决。新型农牧民是西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主体力量,也是决定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推力的关键 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 因素。因此,要通过农村牧区基础教育、多层次的 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 成人教育、多元的职业培训、本地工业发展尤其是
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更多的农村人口成为登记 特色工业发展等综合培育新型农牧民,这对西北少
在册的城市人,而享用城市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 数民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农村建设都是大有
障。这一措施将极大地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 裨益的。 为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提供极好 3(尽量避免“节点模式”,这是做好城市民族
的契机。为此,既要抓住机遇,又要统筹做好后继 工作的重要方面。如前所述,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
工作,以实现西北少数民族城市化的又好又快发 口入住城市务工的规模仍在增加,大多数人由于城 展。 市边缘人的特殊身份,在城市形成了“城中村”或 2(加强西北少数民族原聚居地的建设工作。 “民族村”的居住分布格局,其实也是一种城市中 西北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原聚居地是在农村牧区, 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他们在这些城市村落中, 加强聚居地的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 尽量保持或维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由于传 问题,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这 统文化的复制特点明显,因而和城市并不是完全相
对西北少数民族城市化的发展将发挥极大的“推 容的。这一情势和城市空间的社会划分模式相比
力”作用。原聚居地农村牧区的建设与城市化是 对,类似于国外学者提出的“节点模式”,即“城市
相辅相成的,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 空间由多少有些特殊的居民构成,在极端情况下,
动人口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积极 这些居民构成一些‘飞地’,从社会隶属、出生地区
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表 或国家的角度看,这些飞地具有强烈的类型特
明,西北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并非真正的离开 征。?副城市村落的节点模式并非与城市不相容,
?90?
万方数据
只是有其强烈的类型特征。这就造成了民族关系 化特点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方面的成果涉及不 的复杂化和多向度发展,对协调城市民族关系、做 多,所以本文的初步探讨可做抛砖引玉之用。随着 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挑战。 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少数民族城市化 鉴于此种情况,传统城市民族工作覆盖面已不 也必将呈现出新特点,形成一些新的发展规律,应能 涵盖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产生的许多新的 对的新政策措施也将随之制定实施,这些都有待于 利益 群体,民族工作的理念、内容、方法、途径、机制 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继续关注、观察,并予以
深入研究。 和目标,都要相应地进行调整或者创新。要通过行
之有效的城市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尽量避免或减 少“节点模
参考文献: 式”的形成。特别是在大量西北少数民
[1]林庆,等(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 族流动人口迁移城市的初期,由于自发性和无序性 前景[J](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9,(10)( 的流动结果;由于亲缘、血缘、地缘关系的介推;由 于
[2]汤夺先(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若干特点论析 不同所有制用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往往容易形 [J](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6,(4)( 成城市的“节点模式”,使他们游离于政府组织体 [3]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J](人大复印 系之外。对无可避免已经形成的少数民族城市村 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8,(9)( 落,要加大民族工作力度,强化管理和服务,多层 [4]杨筠(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特征[J](改革与战
面、多渠道地通力协作,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民族 略,2008,(11)(工作网络体系,改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行 [5]马进虎(“拉面经济”使西北穆斯林立足于东南沿海谋 政管理真空”的状况,这是协调西北地区城市民族 发展[J](http:,,www(qhhsjzh(corn( 关系,消弱导致
[6]汪春燕(城市化:西北地区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一个视角 族际间摩擦的各种因素,维护城市
[J](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7,(8)( 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环节。 [7]马彪(青海省人13城市化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J](甘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 肃科技,2008,(3)( 的特点已基本形成。既然是特点,就要有其特殊之 [8]伊夫(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M](徐伟民,译(天 处。有的特点尽管是国家整体城市化进程的写照, 津人民出版社,2005:27(
但因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因而可视为 [责任编辑龙岩】西北少数民族城市化的特点之一。目前学术界对
、少数民族城市化的特点,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城市 the onDiscussion urbanization of minorities in the northwest China characteristics
WANG Chun—yah of Law and Normal (School Commerce,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08) onof Abstract:Based the multidirectional 013(the an—understandings concept population urbanization,the thor and northwest is the urbanization of minorities in the anMyzed China:it mainly explored population pro- moted and divided the from the of and of by government perspective mode;intermittent moving migration popu— lation has become the trend from the of and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tendency;the production living patterns from the multi—content factors are included in the have changed perspective;unstable rapid development(
on how to the above are Countermeasures guide problems proposed(
words:northwest Key China;minorities;urbanization;characteristics ?9l?
万方数据
范文二:探究清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统治伦理流变
探究清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统治伦理流变? ?探究清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统治伦理流?变?
探究清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统治伦理?流变。? ?由于民族文化上的差异,清朝统治者所?面对的文化碰撞尤为激?烈,他们既要协?调与作?为中原内地大一统的儒家伦理的文化关系,又?要处理多民族的?客观伦理差异,以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统治。在清朝?诸多的政治伦理?举措中,尤为突出的是清初面?对西北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治伦理方略?: 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都是个性极为鲜?明的少数民族,作为?
统?治阶层的满族在统治、驾驭蒙族、回族等民族?的过程中,尤其是在?
乾隆终结西北地区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体?现了中原传统政治伦?
理精髓,尤其是君臣伦理?。?
一、恪守儒家君臣伦理? ?儒家君臣伦理强调明确的等级关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臣之间各有?名分,在明确的等?级关系之下各自有着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不可?越界。子路曾问政?于孔子,孔子这样做答?: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就是在强调有名有分、有上有下?的重要性,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如果没有或者是不遵守这种明确?的名分?等级关系就会天下大乱。这种等级伦理?思想一直贯穿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统治的始终,清朝入关之后也欣然接?纳了这种政治伦理思想?,并将?之作为自己政治实践的根本原则。? 清朝是用武力统一中国?的,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清初用武?力平定准格尔部过程中?,将功臣?阿睦尔撒纳封为双亲王,而且双俸食?禄,可以说是对阿睦尔?撒纳进行?了厚厚的封赏,真正践行了儒家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为贤?是举原则。?阿睦尔撒纳帮助清王朝打败达瓦齐?,清王朝给予了厚厚的?回报,充分?展现了儒家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但是清王朝与阿睦尔撒?纳最后还是?反目成仇。乾隆二十六年,阿睦尔?撒纳在前往热河的路上?逃到伊利,?举兵叛乱,阿睦尔撒纳叛乱最为直?接的导火索便是乾隆皇?帝对阿睦尔?撒纳起了杀心?: 诏其进京,假装封赏,实则杀之。功劳?卓著的阿睦尔?撒纳之所以招来杀身之祸,便是?由于他没有严格遵守政?治上的名分原?
则,做了许多不应该属于他名分?之下的事,破坏了儒家?的君臣之礼。? 清在册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的同时,为贯彻众建?以分其势的方针,?
同时分封了四位卫拉特,阿?睦尔撒纳只得四汗之一?的辉特汗,这与阿?
睦尔撒纳想做四卫拉特总台?吉的初衷相违背,于是??阿睦尔撒纳做了许多超出辉特汗分内的事情。?舆论方面,阿睦尔撒纳?在天山南北到处宣?
扬消灭达瓦齐的是他自己之?力,并非满汉联盟,同?时还多次进谏要求?
设立总统之人,我等四卫拉?特,与喀尔喀不同,若?无总统之人,恐人?
心不一,不能外御诸敌,又?生变乱。实际行动上,??阿睦尔撒纳以总汗自处,擅调兵、擅诛杀,开?始越位执行总台吉的权?力,更为过分的是?
阿睦尔撒纳不服赐服、不用?副将军印、自用挥台吉?菊形篆印,俨然把?
准格尔部变成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其实,?阿睦尔撒纳的官服、?
军印、官印等事就直接利?益而言,并不会对清王??朝形成直接冲击,因为阿睦尔撒纳只是想做地?方的总台吉,并不是想?从清朝统治之下分裂?
出去,还是向清王朝称臣?的,但是清王朝灭掉达?瓦齐就是为了实现对?
西北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地区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分封阿睦尔?
撒纳为四汗之一也是出于?此等目的,而阿睦尔撒??纳的所言所为却恰恰冲击了这种政治预期,扰?乱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规?
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阿睦尔撒纳官服、军?
印、官印等事超越了辉特?汗名分,完全破坏了伦?理,乱了纲常,可以?
谓之篡,这才是阿睦尔撒?纳招致杀身之祸的真正??根源。 换言之,乾?隆帝要杀掉阿睦尔撒纳并不是因为他有实际的?叛国之为,而是因为他??没有遵从政治秩序和君臣之礼,他不遵守名分?的行为破坏了儒家君臣??政治伦理的纲常。进言之,如果没有乾隆的杀?意,阿睦尔撒纳虽有做??总台吉的野心也不会被迫中途起兵,但是阿睦?尔撒纳如果能够遵守君??臣伦理、恪守名分,乾隆帝也不会对他起杀心?。概言之,阿睦尔撒纳??没有遵守儒家君臣之伦,而乾隆执意坚守儒家?君臣伦理,才导致清初??著名的阿睦尔撒纳民族分裂叛乱事件的发生。? ?与阿睦尔撒纳搅合在?一起的是大小和卓的叛乱,大小和卓叛乱与?阿睦尔撒纳叛乱如出一?辙。?在清攻打达瓦齐之时,大小和卓就已降清?,成为清王朝的臣子,?并且?清王朝充分信任大小和卓,委以重任?: 将军班第奏,释之以兵?送布拉?泥敦归喀什噶尔,伴统其旧属,而令霍?集占留居伊犁,抚其在?伊犁之?
众。但是及霍集占归,乃为煽胁,计置?其心腹于各城侦我师动?静,欲?窃据回疆以自雄,而未发也。也就是说?,大小和卓与阿睦尔撒?纳一样?不是不想做清王朝的臣子,只是想做自?己的地方王,然而这又?与清王?朝所推崇的儒家君君臣臣伦理严重悖离?。换言之,大小和卓与?清王朝?的政治伦理预期是不同的,君臣观念也??是不同的,所以当清朝招抚大?使阿敏道到来之时,大小和卓意识到他?们与清政府的这种政治?伦理预?期是无法达成一致了,而且清政府不允?许他们做王的态度也十?分明确?了,于是大小和卓便率众起事了。? 可见,清朝在统治之初?面对刚刚?稳固的江山,是十分在意统治秩序的?稳固和稳定的,上升到?政治伦理?层面便是对君臣名分的重视,儒家政?治伦理所言及的君臣名?分成为清?初实施政治行为的重要根据和判断。? ?
二、活用法家君臣伦理? 满洲人是突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虽?
然规模不大却表现出不同于其?他集团的强劲的军事力?量满洲不及汉?
族人口的三百五十分之一的少数?民族,为什么能够征服?并维持对中国?的统治长达近? 300 年。郭沫若曾说,清人入主中?国? 200多年实在是?一个奇迹。清朝统治是一个典型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清朝创造??出来的这个奇迹具有多重原因,于论阈而言,?清朝充分吸收并运用中??原的法家政治伦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是 一 个 泛 ?道 德 化 的 社会,清朝已经充分吸收?并运用了儒家政治?
伦理来辅助政治统治,而儒?家政治伦理以德政为核?心,所谓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君臣关系而言?,则要求君主对臣下?
信任、宽容,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兵荒马乱?时?代,这明显带有道德理想主义色彩,面对残?酷的铁血事实,这种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主张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或者目标,不具有现实?性,?特别是对于人数极少的异族满族而言。残?酷现实需要的是统治手?段和?政治技巧,在这种刚需之下,以功利斗争?为核心的法家政治伦理?逐渐?为清朝统治者熟知,并被逐渐地运用到实?际政治斗争中。? 法家政治?伦理的理论根基是自利人性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全都是利害关?系,因?此必须要玩弄权术才可,君臣关系则更?是一种纯粹的交易,主?卖官爵,?
臣卖智力,君主和臣下是一种有买有?卖的利益关系。前文所?述的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为清朝挺进西北作?出了贡献,清朝则给予?其官爵以?回报,用儒家的君臣之礼解读是君臣?之间的厚爱有加、仁慈?尽至,但?是他人又怎会知晓乾隆究竟是持何种?心态来处理这个君臣关?系,如果?用法家思想来?解读这段君臣关系,就是典型的君臣之间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法家所讲的君臣买卖关系是?有一个条件相伴的,就?是要分清?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和责任,用申?不害的话说就是?: 为人臣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网,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网,?用圣人之符,?则万物无?所逃矣。这便是法家的责名之术,就是要求君?臣按规律办事,?不能有超出规定的自选动作,?上文言及的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都是?违背了这种天地之网圣人之符?,作出了不应该的自选?动作,所以才招?致杀身之祸。法家这一责名之?术与儒家的君臣名分之?说极为相似,因?此不再赘述。? 除了责名之术外,从清初对待西北?少数民族的实际政?
策,更能看出清政府的政治?术数。法家政治伦理强?调君臣的责名之外,?
更为注重君臣之间权术的?玩弄,特别强调君主对?臣子需要有一种势术?
作为依托。术这种东西是?官场尔虞我诈、你争我?斗的理论表现,当阿?
睦尔撒纳违背名分之后,??在众人劝说之下乾隆帝动了杀心,但是却说?: ?著阿睦尔撒纳,遵朕从前所降之旨,即行驰?赴热河。朕俟阿睦尔撒?纳?到后,施恩将四卫拉特分封四汗,赏功策勋?,用奖劳绩。著即传谕?班?第、阿睦尔撒纳知之。乾隆名为奖赏,实为?惩处,典型的尔虞我诈?、?玩弄权术,这是君对臣。在臣对君方面,阿?睦尔撒纳明明是要起兵?造?事,表面上却佯装赴京,君臣之间? 尽 显上? 下 一 日 百战之说。乾?隆对待大小和卓也是这样,清王朝看?中大小和卓作为南疆宗?教领袖的?影响力,想利用大小和卓在南疆的影?响力来实现控制南疆的?目的,对?大小和卓的仁心厚爱无非是因为他们?可以抚其在伊犁之众,?尽显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的法家君王权术精?髓。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用关系,?这对作为虔诚信仰安拉的大小和卓?来说,无论如何也是接?受不了的,?再加上大小?和卓主观上的个人野心,也就难怪他们后来举?旗造反了。? 清初这种君臣之间一日百战的?勾心斗角术数之争过程?中,实际上君臣?之间的斗争地位是不平等的,?君主处于绝对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法家?
政治伦理所讲的君主之势。在?法家中慎到的思想更加?侧重势,认为君?
主必须实现独头政治,而途径?就是在权势上要超过臣?子,君主独掌大?
权才能威严天下。而韩非的论?述则更具有明确性,凡?明主之治国也,?
任其势,认为君主之所以为帝?王完全取决于势,君主?如果没有了势,?
就无法驾驭、统领臣子,所谓?民者固服于势,因此君?主可以无才但必?
须有势,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清初统治者?塑造权术的方式?
方法很多,或者通过超人智慧?彰显了聪明之势,或者?通过严苛律例塑?
造了威严之势,最后都塑造了?让臣子胆战心惊的君主?之威。这可以从?
阿睦尔撒纳接到上京诏书之后?,不肯动身又不敢公然?违令的畏惧心理?
中可见一斑,又可以从大小和?卓对待清招抚特使阿敏?道的犹犹豫豫行?
为中得到佐证。这些都说明清?朝统治中心虽然远离西?北地区,但是在?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却牢牢地树?立起了君主的权势之威?。? 清政府对这种法家政治伦理权术之说的?运用不但体现在统一疆?土的过程中,更体?
现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降?而复叛之后的善后工作?之中。如上所述,?
清政府最开始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虽然掺?杂着法家的权术之?
说,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信任当地部落首领?的,执行招抚和羁?
糜统治方式,政治统治主要?体现的是儒家政治伦理?: ?儒家政治伦理的君臣有义所以才给予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一定?的政治权力,儒家政?
治伦理的君臣有序所以才?对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进行一定约束。但?
是在平定叛乱之后,清政?府西北统治的政治伦理?取向逐渐向以法家政?
治伦理为重心偏移。? 在平定叛乱之后,清政?府做了许多善后处理工??作,从君臣伦理论阈出发进行审视,则会发现?在诸多的西北少数民族??统治政策变更过程中,法家君臣伦理彰显得尤?为明显。清政府平定叛??乱之后马上改变羁糜统治方式,不再相信以蒙?治蒙、以回治回的政治??信仰,开始设立将军府,采取将军府直辖的统?治方式,直接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统治,并且将南疆各城按等级?划分为?23 个小城,分?别派驻自己政治体系的内部官员进行管理。?羁糜统治方式承认少数?民?族原有的酋长、首领的政治地位,清政府实?际上是通过酋长、首领?来?实现间接的政治统治,而将军府直辖统治则??是中央政府派驻自己任命?的将军直接作为地方长官出现,这既体现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法治路线,又充分体现了爱臣太亲,必危其?身?; 人臣太贵,必易主位?的势术思想,更是充分体现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法家基本理念。这种统治方式的变?更,加强了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强权统治,而且在这种强权?政治伦理氛围之下,乾?隆将?霍集占家族全部迁到了北京,这一举措的?目的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提?防霍集占家族在西北地区东山再起,充分?体现了法家君臣伦理之?中防?臣如防虎,时时对臣子保持戒心的不食非?常之食的思想。乾隆帝?的这?种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的法家君?臣之术有效地克制了霍?集占?家族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统?治。
?三、巧用宗教伦理 ?西北地区最大的特色自然便是宗教信仰问?题,?西北地区人民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清政?府的统治者也是有宗教?信仰?的,虽然他们信仰的是萨满教不是伊斯兰?教,但是他们深知宗教?信仰?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且在清政府统?一西北地区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反抗主力多为教徒,叛军领袖如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马明?心、?苏四十
?三、田五等多为宗教领袖,因此清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统治是?
十?分看重宗教的。 乾隆之前的先帝们对于西?北地区的伊斯兰统治政??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乾隆前期依旧延?续这种宽松的政治统治?,?君主对臣民也是比较友善的,乾隆一直认为?回民与百姓均系赤子,?自?当一视同仁。基于此种认识,清政府给了伊??斯兰教徒正常的晋升机会,?清前期回族人中以科举图功名者众多,乾?隆也曾誉道?: 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出将种。虽然这?是在美哈国兴,但是从?中也能?够看得出来当时回族精英都能够通过科?举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在清初这种宽松宗教政策支持下,西北?地区伊斯兰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伊斯兰教派内部出现了众多小的?宗派和各自不同的宗教?领袖,?伊斯兰教一时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这?种靖绥君臣价值取向不单单是促进了?伊斯兰教的长足发展,?还有着负?面的效应,导致伊斯兰教内部的山头?别立,于政治而言这种?负面效应?是致命的,无论是儒家的君臣名分还?是法家的责名之术,都?是不允许?君主之下的臣子自立山头的。但是宗?教涉及到信仰问题,相?同信仰自?
然会形成一个牢固的圈子,自然会出?现宗派主义,在清初政?府的宽容?政策之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即便是?伊斯兰内部也教派林立?,冲突不?断。最为典型的就是乾隆中期发生的?苏四十三反清起义,这?次起义的?最初缘由就是由于新教、旧教纷争而?引起的。新教马明心与?旧教马国?宝在循化讲经不同,引发出争议,起?诉至官府,清官府却没?有给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而是采取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绥靖政策?,逐回各?原籍,不许在番地生事,责令各教返?回原籍,致使双方争斗?愈演愈烈,?最后新教苏四十三带人诛杀旧教三?十八人,清官员新柱带?兵入循化进?行弹压,却面对假扮旧教的新教教?徒声称?: 新教若不遵法,我当为汝?老教作主,尽洗之。这使得新教?教徒希望通过官府来解?决争端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苏四十三便走上?了极端,正式起兵造反?。? 其实清政府很清楚任何宗教都是民众的?精神寄托,正是因为这?一点任何宗教也?都是可以作为统治工具被利用?的,但是其前提是宗教?必须在政府的有?意识调控、规范之下的。可是?在清初宽容政策之下,?西北地区宗教呈?原生态的肆意发展态势,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可控范?围,其实是清政?府在最开始根本就没有想控制?和规范,这种政治统治?策略的失误才导?致了上述的宗派林立,教统高?于政统,换言之就是君?臣之间的无序混?乱。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正是因为清初统治者对臣子?即宗教领袖的太信,纷?纷委以重任,而且?任其肆意发展,最后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才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前?面提及的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乱,虽然也涉及?到宗教,但是这两?次叛乱更为根本的原因是宗?教领袖的野心膨胀因而?要作乱,而这次苏?四十三叛乱却完全是因为宗?教原因,争斗和叛乱都?是源于宗教纷争,?与个人权力野心无关。? 在苏四十三叛乱被平定?之后,基于以上的认?识,清政府在西北地区的?宗教政策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开始执行法家?政治伦理,重新规范政治?与宗教的关系,重新规?范君主与宗教臣子的?关系。清政府法家切入点?是严格区分了新教、老?教,认为老教相沿已?久?,回人等耳濡目染,习惯性成,今欲去之,势?有不可而新教则如白?莲等**,平日虽亦拜佛?念经,而惑众滋事,其?名目断不可留。将来?办理之法,首先分别新旧?名色。即对老教保留,?对新教铲除,甚至在?作战中责令旧教士兵作为?前卒,应明切晓谕旧教?之人,赦其互相争杀?
之罪,作为前驱,令其杀?贼自效,促成两教互相?攻杀以破其势局面出?
现。也就是说清政府对宗?教臣子不再信任,不再?信任的同时便是法家?
术数的显露,清政府的这?一政策实际上就是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回族内?
部的教派之争,利用老教?铲除新教。而对于新教?中那些参与起义的回?
民和家属自己曾经的臣民?,则严刑查办,务使根?株悉绝,对马明心和?
苏四十三家属以及追随马?明心和苏四十三的男教?徒一律杀掉,男教徒?
的家属或充配到各地为奴?或充配到边防为兵,致?使西北少数民族聚集?
地一度村落为墟,妻子迁?移,这与法家主张的族?诛连坐实无二样。即?
便?是对待老教这些与自己阵线一致的臣子,清政?府也进行了严格的管?
控因为马明心、苏四十三?等均为教主、阿訇等宗?教上层人士,这使得?
清政府对于作为教主的臣?子的影响力重新进行了?审视,审视之后认为?
应该取消这些称谓,以便?弱化宗教的集权性借以?强化君主权力,乾隆?
就下旨意严格要求各省有?无似此等回教名目者,?亦各一体妥为裁革,?
回民之中总掌教、掌教、?阿訇、师父等称谓一度?开始缺失,不允许再?
有称呼者。? 清初乾隆对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臣子和臣民态度的转变?,?并不是一时的任性而为,由最初较为宽容到?族诛连坐的凶残境地是?一?个渐进的转变过程。早在固原兵营事变之后?,乾隆其实已经对西北?少?数民族臣子起了防范和压制之心,在固原兵?变之后的善后处理意见?中,?乾隆如此说道:标兵中回人太多其豪悍者?惩革之,怯懦者沙汰之?,渐?次整饬,使营伍肃清。但不宜显露形迹,?并不可以此意宣示营弁??,防其稍有泄漏,又致讹言骇听,所关更复不?小。慎之。这些圣谕指?示一?方面显示出,乾隆对回族官员和士兵的不?再信任,另一方面从政?治伦?理角度可以看出,乾隆在不信任的同时运?用的是法家尔虞我诈的?君臣?术数儒家的君臣之礼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法家君臣之术?存在?的前提是君臣之间的不信任乾隆肃清固原?兵营是悄悄进行的,强?调的?是慎之。这一变化在平定大小和卓的回教?叛乱之后,显现得更为?明显,?原来制定的以夷制夷策略开始动摇,清?政府开始派驻将军直辖?管理西?北地区,这一政治决策更加促使了君臣?政治伦理由儒家政治伦?理为中?心向以法家政治伦理为中心的过渡、转?变,到苏四十三叛乱之?后从乾?隆在西北地区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看出?,其政治伦理已经完全?转向了?以法家政治伦理为中心。? 但是清政府的聪明之处便是不会?固守某一?
种政治伦理模式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作出调整,综?合运用儒?家、法家政治伦理进行统治。即便是?乾隆一朝回民斗争不断?,乾隆最?终也采取了残忍的族诛连坐政策,但?是在压抑回族的同时,?对于安分?守法的回民还是给予了一定的体恤。?例如,《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三十二年照准陕甘总督应照户民例酌?给房地、籽种、牛具以?裨耕屯的?请求; 乾隆五十七年因回民耕地为?雪所压伤,乾隆特别对?此作出指示?: 著加恩将本年应征谷四千石免?其交纳? 乾隆四十七年正值处理苏四十?三善后事宜敏感时期,乾隆对?于广西官员查收回民抄?写回字经书一事?作出所办殊属过当的批示,认?为以回民素习之经典,?该抚辄视为悖逆?不法,请旨查办,已属可笑。?可见,乾隆对于政治伦?理操守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概言之,透过清初君臣斗智斗?力,完全可以看出?在具体政治举措背后的政治?伦理变迁轨迹?: 由儒家宽容的德政为主?逐渐过渡到法家严苛的耕战?为主?; 由儒家的仁慈忠信为主逐渐过渡?到法家的威逼胁迫为主。但?是,不得不承认清初的?这些举措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有效措施,?当儒则儒,当法则法,?对当时西北地区的?稳固统治是有益的。?
?
范文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方法探究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16.67%,其中主要以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构成,这些人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都有自己固有的、独立的宗教信仰。由于历史的与现存的、主观理念的与客观存在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该地区人力资源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加之这一地区地势地形复杂,有高原、山地、盆地,荒漠化面积大、水资源稀缺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导致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中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提出“人是累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显而易见,“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剖析,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大、民族种类多、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呈现,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这一地区特有的劳动力构成形式使得人力资源过程中开发面临许多的突出问题:一是,受极端恐怖主义影响,这一地区局部易出现相对不稳定的现象; 二是,针对性的政策、战略得到的收效不高,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不合理; 三是人力资源的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但整体素质低,质量不高; 四是,缺乏尊重少数民族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方法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无论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亦或是经济环境都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1、社会和谐、稳定――西北地区少数民资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保障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保障,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更科学的配置人力资源。西北地区受“三股势力”的破坏,矛盾在局部地区、特定时间内表现仍然比较突出,已经造成或是正在形成威胁,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为境外敌对势力插手我国民族宗教政策提供了负面素材。受到极端恐怖主义的影响,现有社会矛盾冲突具有复杂化、多发化、不可预期的特征, 单纯依靠一种思想、一个单位解决是不现实的,因此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必然。首先要建立预警机制,完善矛盾纠纷预防信息体系,及时察觉、掌握,做到发现早、控制及时。然后要健全排查机制,责任按照地区、归属地落实到人,把威胁社会和谐的因素排查落到实处。接着要不断强化法律思维,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理性,工作的出发点要以合法性为基石,在追求合法性的范围内,追求最佳政治、最佳经济。但是严禁进入“维稳――治乱――治民”的循环。此外,我们还应该一如既往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宗教政策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搞好这会建设,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始终尊重民族传统和习俗,保护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努力协调好社会关系、解决好社会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维护好社会秩序、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2、政策、战略支持――西北地区少数民资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政策保
人力资源开发不是一蹴即就的,它不同于自然资源开发的立竿见影,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和战略的支持。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虽无法离开国家的经济支持,但是要使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就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能力差,人力资源开发成本高,纵使花费较多金钱和精力引进和培养人才,也很难与经济发达地区抗衡,留住人才。国家应针对这一现象,在为西北地区做人才引进时应给与“人才引进补偿费”“人才引进补贴”等政府补贴,同时在人才就业、职称晋升、居住医疗、子女求学等方面给与优惠,在物质和社会保
障方面给与最大支持。此外我们还应发挥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具有边境区位优势,便于与邻国开展合作,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既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个项目一起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也可以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进行人力资源联合开发,以此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已将人力资源跨境合作开发作为重点开发项目,并以初见成效,相信随着合作的深入,人力资源跨境合作会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强大推力。
3、推动教育发展――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保障
劳动者的素质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而劳动者的素质养成离不开教育,教育显然也已成为一国发展的根基,是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更是无法脱离教育的支撑而独立存在,全面、深化推动教育发展,是这一地区开发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根据该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要求、教育发展现状、社会发展需要等,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体制,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继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普通话,是推动发展教育的第一步。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夯实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高等教育才会有合格的生源,西北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才会进入劳动力高素质的良性循环轨道。由于地区、历史等特殊性的影响,要想继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效果。第二步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职业教育是教育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要想实施民族地区的科教兴国,职业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迅速拓宽就业渠道,为民族地区培养本土的、稳定的、不因流失的职业技术人才,如果说数量较少的高层人才可以通过外部引进和外部合作的方式获得,而数量庞大的实用型人才,则应依靠自身培养,可以重点建设和改进一些能在该地区起到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以点带面,以少带多的推动整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最后还应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推行相对落后,应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驱动力,带动重点院校的建设,此外还应对少数民族同学的高等教育求学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重点关注,注重培养。
4、社会关注与尊重――西北地区少数民资人力资源开发的心理保障
坦诚来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受尊重程度并不理想,民族差异、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会在人与人的沟通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壁垒,这也导致了整个地区人力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出现有能力、有素质、有潜力的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无法贡献社会价值。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劳动者往往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追求为代价,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这样的付出确未曾得到应有的回报,不仅如此,就连起码的尊重和关注都不属于他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社会的尊重与关注是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心理保障,全社会都应更加尊重和关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劳动力辛勤付出,给与他们平等就业、平等晋升的空间,充分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范文四:西北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
因子 少数民族女 a
国内常模 b
汉族女 c
少数男 d
a 与 b a 与 c a 与 d X ±SD(n=290)X ±SD(n=1197)X ±SD(n=571)X ±SD(n=92)T T T 躯体化 1.69±0.461.44±0.511.63±0.421.64±0.5062.55***1.907*-0.93强迫症状 2.08±0.551.92±0.642.07±0.522.02±0.6064.07***-0.17-0.88人际关系 1.96±0.571.85±0.642.01±0.631.97±0.5358.80***-1.2750.174抑郁 1.84±0.561.76±0.641.83±0.561.78±0.5055.61***0.166-0.885焦虑 1.84±0.571.59±0.571.82±0.561.81±0.4454.58***0.55-0.388敌对 1.83±0.621.68±0.651.86±0.651.84±0.5350.37***-0.5310.174恐怖 1.76±0.521.42±0.511.76±0.611.64±0.4457.81***0.004-2.02*偏执 1.94±0.811.78±0.651.92±0.661.76±0.4440.60***0.492-2.00*精神病性
1.59±0.43
1.58±0.54
1.60±0.48
1.59±0.59
62.46***
-0.385
0.029
表 1
西北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与 1998年大学生正常样本常模 、 汉族女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男大学生比较
*P <0.05, **p="">0.05,><0.01, ***p="">0.01,><>
Vol. 28No.12
Dec. 2012
赤 峰 学 院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第 28卷 第 12期 (上 )
2012年 12月 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 在个人的发展道 路上, 比其他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阻碍 . 关心民族女大学
生, 尤其是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帮助他们适应新学习和生 活环境, 帮助他们克服民族和社会文化障碍, 提高她们幸福 感指数, 最终能够使她们顺利完成学业及今后良好发展, 这 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 、 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本文选取 西北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自制调 查问卷及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详细调查和了解心理健康 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应对措施, 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 使他们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陕西师范大学 、 榆林学院 、 宁夏大学 、 宁夏医科大学 、 北方民族大学 、 宁夏师范学院六所高校的少 数民族女大学生 .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 查 . 共发放调查问卷 1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 1119份, 有效问 卷回收率为 93.25%. 被调查少数民族女大学生 290名, 少数
民族男大学生 92名, 汉族大学生 737名 . 年龄在 16-25岁之 间, 平均年龄 20.99±1.13.
1.2研究方法
采用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1], 该量表由 90个题目组 成,包括 F1躯体化 、 F2强迫症状 、 F3人际关系敏感 、 F4抑
郁 、
F5焦虑 、 F6敌对 、 F7恐怖 、 F8偏执 、 F9精神病性和 F10其他共 10个因子 . 据症状严重程度按照 1-5级评分, 1一没 有; 2一很轻; 3一中等; 4一偏重; 5一严重,症状程度依次 加重 . 结合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自制 15个常规 调查问题, 以期更全面了解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 1.3数据处理
数据输入采用 Excel , 用 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 析 .
2数据分析
2.1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只有 27.9%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对心理 健康的含义有明确认识, 61.7%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一般清
西北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
陈耀庚 1, 王
娜 2
(1. 宁 夏 师 范 学院
数 学与 计 算机 科学学院; 2. 宁 夏 师 范 学院
医 学院, 宁 夏
固 原
756000)
摘 要:本文 则运 用 实 证 分析 等 方 法 , 采 用 自 制问 卷 及 SCL-90, 对 西 北 地 区 高 校 290名 少 数 民 族 女 大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状 况进行 调 查 分析, 结果 表 明 :其 心 理 健 康 总 体水平 明 显 低 于 全 国青 年 常 模 组 , 差 异 达 极 显 著 水平; 与 汉 族 女 大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水平较 接 近 , 差 异 不 显 著 . 警 示 家 庭 、 学 校 和 社 会 要 关 注 这 一特 殊 群 体, 采取 心 理 预 防 措 施 , 开展 并 实 施 少 数 民 族 女 大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教育 .
关键词:少 数 民 族 ; 女 大学 生 ; 心 理 健 康 水平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60X (2012) 12-0198-02
基金项目 :教育 部人 文 社 会 科学 研 究 专 项 任 务 项 目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 资助 (10JDSZ3058) ; 宁 夏 师 范 学院大学 生 创新 性 实 验 计 划 阶 段 性 成 果
198--
范文五:【word】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研究——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
2011年第26期
总第136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ICRESEARCHGUIDE
Nt).26.2()1l
SeriaJNO.136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15社会融人研究
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
马振林,汪永臻,马亮
(兰州城市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西北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和接纳程度,关系到西北城市是否和谐,民族是否团结,城
市社会是否稳定,以及各民族人民是否共同发展和进步.需要从发挥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城市民族社团的
凝聚作用和发挥少数民族精英的桥梁作用等方面构建社会融入网络.
关键词: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号:1673—291X(2011)26—0050—03
一
,研究问题及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的大城市,基于地理位置的重
要,区位优势的突}}j与经济文化的发达,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产生了较大吸引力,成为其重要流入地.与东部相比,西北大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很多独特之处.而兰州市作为西北
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吸
引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据甘肃省民委抽样调查数据,该市少
数民族流动人El每年约有6万人,以回族和东乡族为主.兰州
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密切和扩大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技术,
义化,思想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发展城市各项社会事业中发
挥了积极作用,也对如何搞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
以及有效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提出了新课题.因此,我
们选择兰州市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比较
优势.
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
榆中,皋兰县.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1631.6平方公里.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截至2010年
底,全市总人口为382.7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23.53万人,流
动人口59.2万人.兰州现有51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2.7万,
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89%,其中超过五百人的少数民族有8
个,分别是回族,满族,藏族,东乡族,蒙古族,土族,维吾尔族,
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中穆斯林民族人El占多数,有1O.5
万人,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8%.大多数伊斯教的教
派门宦在兰州都有活动场所,目前经政府批准开放的伊斯
教活动场所(包括拱北,道堂等)有109处,宗职人员1075人
(其中满拉980人).
准确统计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Ll非常雌,我{fj试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小型座谈等方式获得筇
一
手资料.在问卷调查中,采用随机抽样和当面发放问卷的形
式,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l928份,刚收牢为
96.40%.其中,男性172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6.27%,女
性27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3.73%.此外,我们还在派f?所
暂住人口办公室获得了少数民族暂住人口资料,这些资料也
可反映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借助社会调查资料,我们拟对阿北
大城市之一兰州市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人现状进行
论析.
二,西北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
关于社会融合概念界定问题,有学者认为它主要包括:社
会融入既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结果;社会融人是一种个
人的和群体的现象,包括态度以及行为的改变;融人包括整体
性融入和差异性融人,后者就是对主流社会的选择性适应,少
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卒十会融入主要包括社会和心理两个
面.其中,社会层面的融人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同的扩大化,牛
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本文就丰要礼会
收稿日期:2011一O7—11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研究”(GM一2010,083)
作者简介:马振林(1956一),男(回族),甘肃临夏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员,从事高等民族教育与民族发展研究;汪永臻
(1974一),男,甘肃环县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研究;马亮(1985一)男(回族),甘肃兰州人,从
事社会学研究.
层面的融入展开讨论.
(一)社会交往
据社会调查统计:在与当地人的交往程度上,46.9%的人
没有兰州人朋友,5.1%的人兰州人朋友非常多,9.6%的人有
一
些兰州人朋友,22.7%的人有几个兰州人朋友,3.7%的人则
说不清.在与当地人的交往意愿上,92.5%的人愿意与兰州人
交往,有4.2%的人不太愿意和兰州人交往,有3.1%的人不愿
意和兰州人打交道,只有0.2%的人表示说不清.同时,44.8%
的人在兰州没有亲戚或者亲戚很少,34.5%的人节假日通常
和朋友一起过,41.3%的人节假日通常与老乡一起过.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与兰州本地人的交往
程度有限,大多数没有兰州人朋友(46.9%),但绝大多数明确
表示愿意与兰州人交往(92.5%),这是由于交往愿望因受各
种因素的阻碍而难以顺利实现.同时,调查显示有接近半数的
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亲戚或者家人不在兰州,从而在平
时或者节假日,朋友和老乡便成了他们的主要交往对象,这种
强关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排遣了城市社会的
冷漠感和孤独感,有利于他们融人城市社会生活中,并有利于
他们构建一种在择业,生活和心理上处于困难时得到一定援
助的社会关系网.
(二)婚恋生活
恋爱与婚姻是迁移就业者适应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
面,族际通婚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族际关系和相互融合的
指标之一,婚恋观念可以反应流动人口城市融人状况.
1.择偶方式与流动时间相关性分析
所谓择偶方式,指的是两性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选择
配偶.主要包括包办婚姻,自主婚姻,媒介婚姻等几种形式,即
“父母包办”,”别人介绍”,”自己认识”等.
在总共1925名被调查者中,660人属于已婚,其中有
656人回答了有关配偶的问题.资料显示:发现没有外出打工
经历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青年在择偶方式上,”自已决定”的
几乎为零,由”父母决定”的占40%;打工时间3年以上的青
年,”自己决定”的占72.8%,由”父母决定”的只有3.7%;打工
时间l一3年之间的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是”别人介绍”
57.2%,其次是”自己决定”;打工时间1年以下的青年择偶的
主要方式是”别人介绍”76.4%.通过调查数据可见,西北少数
民族城市流动青年的外出流动经历使其在择偶方式的选择上
存在差异性.上表显示的是两个变量(流动时间与择偶方式)
的相关系数和显着水平.相关系数为0.486,两者呈正向显着
相关,有外出流动经历或时间较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往往会选
择自己结识或别人介绍者作为自己的择偶方式,更多的体现
了自主性,而没有外出流动经历的少数民族青年较多的保持
传统的择偶方式.流动时间的长短的不同与择偶方式的选择
之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这一点与汉族外出流动青年相类似.
2.择偶标准分析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在择偶标准问题上,不同
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那么当前西北少数民
族流动青年的择偶标准又有何不同呢?本研究设计了lO个项
目,让被调查者按照每项对自己是否重要依次选出前三项,
数据显示,总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本族信仰”
(85.4%),”品质优秀”(62.0%),”志趣相投”(45.2%),排在后
两位的分别是”出身良好”(7.8%),”收入可观”(9.3%).这一
结果表明,目前西北少数民族流动青年择偶时已不再把收入,
住房,城市户口,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等一般城市居民常见的
择偶经济标准放在首位,而看准的是对方”志趣相投”,”工作
认真”,”前途光明”等非经济标准.
(三)闲暇娱乐
鉴于闲暇娱乐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体现城市
生活质量的行为,可以用来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于城市
生活的适应状况.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闲暇时间
主要活动依次为”做礼拜”(36.1%),”聊天”(18.6%),玩手机
(3.7%),朋友老乡聚会或走亲戚(20.6%),”睡觉或休息”
(12.6%),”外出逛街”(5.6%),”看电视”(2.2%),”读书看报”
(2.0%)等.当问及原因时,他们的回答依次是”宗教习俗决定
自己必须做礼拜”(26%),”经济收入的限制与制约”(23%),
“不应该盲目消费”(19%),”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没有时
间与精力”(18%),其他(12%)等.
由此可见,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闲暇时间的娱乐活
动比较单一,贫乏,由于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
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其主要活动以”做礼拜”为主.其他
少数民族大多以自我娱乐为主,基本上无人参加体育锻炼,大
部分人空闲时在家看电视或睡觉.
三,对策及建议
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和接纳程度,关
系到城市是否和谐,民族是否团结,城市社会是否稳定,以及
各民族人民是否共同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当重点抓好以
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现代社区管理的思想就是将过去的防范性管理模式转变
为服务参与型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适
应当前政府事务重组,社会组织逐步分化的形势.少数民族流
动人口居住的社区,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迫切需要的服
务和保障,促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到所居住社区的各项
服务和管理之中,增强其社区意识,培养其社区认同感和归属
感,促进其对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与调解.
(二)充分发挥城市民族社团的凝聚作用
少数民族联合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
带.通过少数民族联合会,可以凝聚社会力量,帮扶少数民族
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同时,大量发展会员,主要由热心少数
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的少数民族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
民族干部和有关社会人士组成.联合会注意发挥会员的长处,
从调查研究,出谋献策,争取项目等方面给少数民族城市流动
人口以帮助,并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
科技等事业的发展.
(三)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桥梁作用
少数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少数民族老领导是民族工作
的重要力量,他们最了解本民族的情况,与本民族有着密切的
联系,享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对民族工作和活动都比较热
心,有着汉族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实际
一
5l一
生活中,少数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老领导为协调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所以,民族工作部门要加强
与他们的联系,同他们搞好关系,广泛地经常地倾听他们的意
见和建议,向他们通报民族工作的情况,请他们协助民族上作
部门做好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1马戎.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研究立项报告[rq.2004.
[2]李伟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J】冲南民族大学,2006,(3)
[3】李伟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存与适应——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5).
[4】大会秘书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内部材料)fz1.2010年12月.
[5】李寅,王珍.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召开[N1.中国民族报,2010—12—28(8).
[6】回良玉.在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0年12月24日.
[7】杨晶.在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1.2010年12月25日.
[8】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全国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经验交流会文件汇编(内部资料)【G】.2003年.
[9】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张凌】
?—
+.??—?,”—+一??—?一??+??—?一一—?+.一”—.I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上接47页)
附表1988--2008年平顶山地区及各县市区的生产总值单位:万九
参考文献:
…1姚翠友.基于指数曲线模型的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分析I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5)
【2】徐建龙.对青海生产总值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fJ】.西北民族大学,2006,(3).
【3】何晓群.实用回归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张红兵,贾来喜,李潞.SPSS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一
52一
[责任编辑张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化特点初
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在波动中取得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