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曹操其人
作者认为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
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
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
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正
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
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跟皇帝联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
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好。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现在的
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
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够低声下气的了。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给
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我为曹操一哭尔。
范文二:我是个怎样的人作文
我是个怎样的人作文
篇一:《我是这样一个人》
我是这样一个人
面
对着镜子问:“这是谁呀~怎么这么面熟,噢,这就是我”。我是沧海中的浪花一朵,我是森林中的一棵小树,我是天空中的一朵白云??,茫茫人海中,我也许是最为普通的一个。
我是一个活波具有正义感的小女孩,表面看我很坚强,其实我的心像豆腐一样软,小的时候我很幼稚,很无知。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妈妈弄的玉米鱼,我很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对我说:“那是玉米鱼,特别好吃” ,我带着好奇心吃了一碗,刚要去喝凉水时,妈妈叫住了我,对我说:“佳佳不能去喝水,你把水喝上,把你肚子里的小鱼就淹死了,去喝点开水去”,这时我说:“把小鱼就烫死了”,这时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让小鱼在我的肚子里好好地活着,我就没敢去喝水。现在才知道妈妈怕我把肚子喝坏,才不让我喝凉水。啊~小时候的我好幼稚。
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女孩。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我做的我就承认,要不是我做的,我决不会认领,记得在小学五年级时,有一节课老师不在教室,我们班的同学都吵翻了,班主任进来,
问谁吵的,全班六十几个人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只有我一人站起来了,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这时我的脸红得像一个苹果,班主任把我叫出去说:“你为什么吵,”我一声不吭,他又问:“只有你一个人吵吗,”我摇了摇头,班主任说,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这次我原谅你,以后不许再吵了,听见了吗,我点了点头。下课后,同学们都议论纷纷,
说我真傻,何必这样呢~我最好的朋友对我说,你这样何必呢,我说我本来就吵了,一人做事一人当,这次吵了,班主任提醒了,下次就不再吵了吗,朋友的目光里留露出羡慕我的神情。其实我有时候脾气非常暴躁,倒像一个男孩子。
这就是我,一个活沷、具有正义感、有着男孩子脾气的我。
篇二: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总是会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感觉自己仿佛就是这个世界多出来的一部分,自己可有可无,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疼爱。 或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十足的好孩子。可是,我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我总是感觉自己很懦弱,不管是干什么,都没有足够的信心。本来时间开心的事,为什么每一次我都会适得其反,真的是没有人懂我。有时候,真想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关系,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伪装的笑容真的很累,很累。。。。。。
心中总是很有那么多的事情,让自己去思考,想的多了也就倦
了,有时候真想有个人能静静的听自己说,能够减轻一些自己的烦恼,我不想这么早就去面临很多自己现在无法面对的事情,我想要的成功真的很难吗,
为什么就没有人理解我呢,
得过且过,也许这个词用在我身上是在合适不过了,安逸的生活总是诗人感到迷茫,人总是会再安逸的生活中迷失自己的本性,就像开水里的青蛙,知道自己感觉到要跳出的时候,一切都已近晚了。。。。。。现在的我就想是那只青蛙,在安逸的生活渐渐迷失了自我。再想要跳出这个圈子的是后才发现,原来这个真的很难。
篇三: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兰州大学2010—2011学年大学生行为与社会适应试题
兰州大学 口腔医学院 系 口腔医学专业(班) 年级2009级2班 课程大学生行为与社会适
姓 名 龙海学 号320090919801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总体上我还是一个挺好的人:我有爱心、耐力、责任心强、做事要求效
率,我喜欢浪漫。我喜欢把事情埋在心里,心情不稳定,喜欢独处、运
动,和同学关系一般,不怎么好......
爱心:我喜欢养动物,以前就喜欢养狗猫,从小到大都养着狗猫,就
现在在学校不好样狗猫,但我在寝室养着鱼,我用小鱼缸养了四条鱼,
不过现在就三条了。
耐力:我做什么事一般会坚持做下去,比如早上锻炼身体,从大一进校
后,除特殊情况外都跑步,一学期就十几天没有去跑步,现在也坚持着
呢。
责任心强:我对我自己的事都有较高的要求,做什么事都尽量做好。
做事要求效率:对于事我希望很快完成,比如我要给同学买礼物,有时
这礼物很久才要,但只要我想到了,就希望马上把它做了。
把事埋在心里:对于同学、恋人对我的伤害我大多都埋在心里,不去说,虽然知道说出来会好很多,不管对自己还是同学。很多时候我都试着去
说,但经常有很不理想的效果,可能是表达方式不对吧。
心情不稳定:就和把事埋在心里有管吧,我老是因为一些小是而心情不
好、过后一想有没有什么,会觉得很正常,但就当时心情会变化,还好的是一般都持续不到好久,一会就好了,我希望能找到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谁帮帮我。
喜欢独处、运动:我虽然喜欢运动,但我的主要运动是跑步和大羽毛球,
像跑步都只是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可能是因为我性格本来就内向吧,
但我又很想和很多同学一起,进入他们的生活,多和他们交往。
下面是有个同学对我的评价(我觉得说的很好):
一、 学习上:优点,好学,上进,对未知知识好奇心强,勤于思考,
喜欢同老师探讨问题,学习习惯好,缺点,有时有点偏执。
二、工作上:优点,有责任心,只要是自己的工作就会尽职尽责,有这
点就够了;缺点,处事还是要学会圆滑,不是说面对工作的事也要嬉皮
打笑,而是该严肃就严肃,有时涉及到要同别人交流的,还是要友善的
沟通,学会端重而随意的笑,但不求作作;
三、生活上:优点,很体贴,还算老实,是生活的有心人,很多事都记在心上,每个被人看在眼里的小小的举动都会让人感动,人际这块做得很好,不计较回报,只要自己有心去做,生活能力也很强,相比同龄的男生,洗衣洗得很干净,会做很多菜,也很体谅家人。缺点,说话有时不分场合,还是要注意个人习惯。建议:还年轻,还要经历很多事,还是觉得你是一个很不错的男生,
都会经常反省自己,要随时记得自信、肯定自己和微笑。但还是
希望逐渐成熟起来,想事情考虑好,再行动,很多事不用担心,
因为你很懂事。 这就是我——龙海。
范文三:曹操是个 怎样的人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曹操塑造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者形象.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
又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多疑,自私残忍,收罗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试作分析.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 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把历史上的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罪恶,生动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为典型的统治者形象.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他的另一面,即作为亲自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统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几点对曹操的形象试作分析.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变的曹操.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 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
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不臣之心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
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
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 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
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
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
范文四:贾琏是个怎样的人?
贾琏这个人物,其实很值得玩味,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首先,贾琏做人很低调
贾琏似乎从来没有把自己荣国府长房长孙的身份和地位看得过高和过重。因为从他父亲贾赦干不过叔叔贾政的前车之鉴那里,贾琏就已经明白,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实力。因此,在贾琏那里,我们根本看不到一位大户人家的长房长孙失去尊贵身份地位的委屈和挫折心态,而是心甘情愿地跟随叔叔贾政跑腿。不仅如此,他还娶了婶婶王夫人的侄女,并且“倒退了一射之地”,让王熙凤的光芒彻底绽放。而正是这一连串的“让步”,使得贾琏稳坐荣国府大管家的职位。关于这一点,拙文《红楼梦之贾琏为何要巴结贾政?》已经有过分析,不再赘述。
其次,贾琏做人还是有底线的
有人说贾琏坏,我却以为并不尽然,其实贾琏这个人,还是有做人底线的,那就是不“害人害命”。小说中有一回写到,贾琏的父亲贾赦因为喜欢一个商贾收藏的扇子,买不来,贾雨村为讨好贾赦,竟然找个借口,治罪商贾,把扇子抄没了来献给贾赦。贾琏为此当着父亲的面说这样太过分了,为把扇子搞得别人家破人亡,结果当时挨了贾赦一顿痛打。这说明贾琏做人还是有底线的,太过伤天害理巧取豪夺的事情他不干。
第三,贾琏知道要舍财消灾
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发现,大闹了一场,鲍二家的上吊死了。为此,鲍二家的娘家人要告官,王熙凤的态度是一分钱没有,要告奉陪。而贾琏的态度却很明确,那就是拿钱摆平。因为他知道,鲍二家的娘家并不是真的要为鲍二家的报仇,而是借机要钱。而他更知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钱能消灾,不可过于逞强。另一方面他也是有些内疚。
第四,贾琏的人性也还未泯
贾琏对于尤二姐,还是有感情的。尤二姐死后,他抚尸大哭,并想尽办法筹钱安葬了尤二姐。他对于小姨妹尤三姐的婚事也十分上心,尽力撮合尤三姐与柳湘莲。还有对于下人,贾琏明显比王熙凤要宽厚得多,这一点和贾政很相似,呵斥得多,但真正下狠手则没有,不像王熙凤那样一律从严从重处理。这些,都说明贾琏还是有些人性的。
事实证明,贾琏的为人处世比王熙凤更加圆滑周到,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干的,有些东西是碰不得的,有些原则是不能突破的。如果王熙凤能像贾琏一样老辣,后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要置她于死地。贾琏的为人处世,显然比王熙凤更懂得进退取舍。总的来说,就是贾琏很懂得生存之道。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贾琏在懂得生存的同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
第五,贾琏推崇金钱万能
在贾琏的眼里,钱是万能的。办事需要钱,享乐也需要钱,搞定一件事和一个人都需要钱。因此,贾琏的口头禅就是“不过是多给他几两银子罢了”。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一种普泛性的生活状态。也因此,当贾府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时,这位大内总管的感叹是要是再发几百万的财就好了。他根本不去追究为什么入不敷出?而只是简单地认为“出”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没钱办不成事。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才会在贾府侵吞林黛玉家产的阴谋中身体力行,上下其手(见拙文《贾府无耻侵吞了林黛玉家巨额财产》、《贾府为何能托管林黛玉家家产?》)。
第六,贾琏以占有女性为乐
在整个前八十回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贾琏除了和王熙凤、平儿外,和多姑娘、鲍二家的、尤二姐以及秋桐都存在性关系。这些还都是有明确记载的。以贾琏的好色,在他长期外出办事的过程中,也少不了沾花惹草。确切地说,贾琏应该是小说里有明确记载的与女性有染最多的男性。在贪色这一点上,他可能比贾珍和薛蟠还要滥情。
也正是贪财和贪色这两点,导致了贾琏的毁灭。正如王熙凤所说,他在国孝家孝期间竟然偷娶尤二姐,这是犯了大罪的。而他作为侵吞林黛玉家财产的主要执行者在东窗事发之后也是难逃其咎的。就这样,一个表面很圆滑的人还是藏不住狐狸尾巴。其实一个人只要有不可遏止的欲望,就肯定有致命的弱点。
在我看来,贾琏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很真实的贵族公子哥儿,他不喜欢读书,只知道享乐,毫无理想追求,以占有女性为乐,但是却也知道做人不可太过,不可太狠毒,不可害人性命。同时,他更懂得在这个残酷社会里的生存之道,因此趋炎附势是他的行事准则。当然,他更知道金钱的作用,扎过老太太和林家的钱,然而自己不能生财却善散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说,贾琏的生存状态,就是物欲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典型的生存状态,他们挣扎在这个扭曲的社会里,貌似潇洒,实则可悲。
范文五:林徽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林徽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