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孟子》在线阅读
(304人评分)?8.6
作者:佚名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收藏
分享
评分:
在线阅读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
梁惠王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
公孙丑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公孙丑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滕文公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
离娄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
离娄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第二十九节第三十节第三十一节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
万章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万章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告子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
告子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
尽心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第二十九节第三十节第三十一节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第三十四节第三十五节第三十六节第三十七节第三十八节第三十九节第四十节第四十一节第四十二节第四十三节第四十四节第四十五节第四十六节
尽心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第二十九节第三十节第三十一节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第三十四节第三十五节第三十六节第三十七节第三十八节
范文二:《孟子》在线阅读连接
《孟子》简介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http://www.gushiwen.org/guwen/mengzi.aspx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
梁惠王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
公孙丑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公孙丑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滕文公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
离娄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
离娄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第二十九节第三十节第三十一节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
万章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万章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告子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
告子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
尽心章句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第二十九节第三十节第三十一节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第三十四节第三十五节第三十六节第三十七节第三十八节第三十九节第四十节第四十一节第四十二节第四十三节第四十四节第四十五节第四十六节
尽心章句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第十九节第二十节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二十六节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第二十九节第三十节第三十一节第三十二节第三十三节第三十四节第三十五节第三十六节第三十七节第三十八节
范文三:孟子正义
人文学院本科课程论文
2015 ——2016 学年第 1 学期
题 目: 《孟子正义》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 训诂学
教学班号: 0367 序 号: 3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班 级:中本133 学生姓名:党金鹰学 号: 13010328 指导教师:景盛轩职 称:教授
完成时间: 2015 年 11 月 28 日
成 绩:
《孟子正义》读书笔记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做的疏,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为注解《孟子》的集大成之作。尤其在训话方面,更是大大超越了前人,在某种程度上,足以代表清代注解经书的最高水平。读《孟子正义》与我而言并不轻松,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借鉴了不少工具书以及网络的帮助。
焦循《孟子正义》在继承传统训诂方法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正义”这种注疏体的需要,不仅考求了词义,而且辨明了注解的是与非,同时又运用了一些切合经书注解“随文释义”特点的训诂方法,可谓手法复杂多样,在此我想着重对于其中“因声求义”这一训诂方法进行一些分析。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 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在《孟子正义》中,因声求义的例子随处可见,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揭明通假;一是同源通用。
一、揭明通假
揭明通假,即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
1.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告子章句上》[ 注 ] 钧,同也。 [ 疏 ]僖公五年《左传》“均服振振”,贾注、服注皆云:“均,同也。”《说文》金部云:“钧,三十斤也。”土部云:“均,平遍也。”同为平遍之义,钧为均之通借字,故训同也。
2.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梁惠王章句下》 [ 疏 ]由与犹通用。阮氏元《校勘记》:“石经、宋本、岳本、咸淳衢州本、孔本、《考文》古本由作‘犹’。”
3.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与禽兽又何难焉?) 《孟子·离娄下》【注】妄人,妄作之人。无知者与与禽兽何择异也。无异于禽兽,又何足难也。【疏】《礼记·儒行篇》云“今众人之命儒也妄”,注云:“妄之言无也。”虞翻解《易·无妄》云:“妄安,亡也。”亡即无也。
4.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孟子·梁惠王下》【注】如使忽然不精心意,如不得己而取备官,则将使尊卑亲疏相逾,岂可不重慎之。【疏】精,犹
静也。静其心意,乃能详审。??已,止也。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因此,焦循对于通假十分重视。在以上四例指出“钧”通“均”,解释为“同样”;“由”通“犹”,解释为“如同”;“妄”通“无”,即是“没有”之意;“精”通“静”,即“使??安静”。
二、同源通用
凡同源字,因其意义相近或相承,声音又相同或相似,因而时常有互相通用的现象。
1.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尽心上》【注】莫,无也。【疏】莫、无声相近,赵氏以无释莫是也。
2. 四海遏密八音。赵注:密,无声也。《万章章句上》《正义》:《说文》言部云:“谧,静语也,一日无声也。”《诗·周颂》“夙夜基命肴密”,《礼记·孔子闲居》引此诗注云:“密,静也。”贾子《新书·礼容篇》引诗作“者谧”。赵氏读密为谧,故云无声也。
3. 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注]颂其诗,诗歌颂之故曰颂。[疏】颂其诗,即诵其诗。
4. 充类至,义之尽也。《孟子,万章下》【注】满其类大过至者,但义尽耳,未为盗也。
【疏】义者,宜也。
以上四例是我认为的焦循所运用的同源通用方法。“莫”与“无”,“密”与“谧”,“颂”与“诵”,“义”与“宜”,这些都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相近的同源字。《孟子正义》根据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运用同源字进行注解。
其实除“因声求义”之外,《孟子正义》还运用了如“以形索义”、“故训觅义”等多种训诂方法,而这些方法的理解还需要我更多地去学习和体会。总之,《孟子正义》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除了训诂方法之外,其中的训诂内容、训诂术语甚至是思想精髓都有很高的阅读研究的价值。作为初学古代汉语的大二学生,我还不能很好的理清其条理,领悟其精髓。希望通过更深入的阅读学习,能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范文四:孟子正义下整理
537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赵岐注:(生,始。卒,终。记终始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也。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
538(岐周、毕郢,地名也。岐山下周之旧邑,近畎夷。畎夷在西,故曰西夷之人也。《书》曰:“大子发上祭于毕,下至于盟津。”毕,文王墓,近於酆、镐也。
540赵岐注:(土地相去千有馀里,千里以外也。舜至文王,千二百岁。得志行政於中国,盖谓王也。如合符节,节,玉节也,《周礼》有六节。揆,度也,言圣人之度量同也。)
P541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士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
秋官小行人:【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士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P542 陈组绶燃犀解云:【“符节,言其验也。揆,言其度也。盖指圣人之所以度量天下者言。事有古今,量度主焉。按图索骥,胶柱鼓瑟,安有是处?夫孰知不一者为之一,而至合者在至不合乎?不曰得位,而曰得志,位者所以抒其志也。】
圣人殊世而合其道,地虽不比,由通一轨,故可以为百王法也。 子产。郑卿。为政,听讼也。溱、洧,水名。见人有冬涉者,仁心不
忍,以其乘车度之也。
P543 【注】以为子产有惠民之心,而不知为政。当以时修桥梁,民何由病苦涉水乎。周十一月,夏九月,可以成步度之功。周十二月,夏十月,可以成舆梁也。
P546 【注】君子为国家平治政事刑法,使无达失。其道辟除人,使卑辟尊可为也。安得人人济渡于水乎。每人而輙欲自加恩以悦其意,则日里不足之也。
P546 赵氏佑温故录云:【此节正辨子产以乘与济人之无其事也。君子,即谓子产。子产有君子之道者也。其为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夫之忠俭者从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盖能平其政,非务悦人明矣。济涉细事,本不足为执政轻重,而当执政经临,舆卫森严,津吏只候,即有往来喧竞,自当静俟轩车,必无辱观听而烦左右者。大夫之乘非小人所得假,其人既众,岂一舆所能用,此必无之理,曾子产而有之?而世徒妄传失实,是则子产不知为政也,是子产将不得为君子也。】
章指言:重民之道,平政为首;人君由天,天不家抚,是故子产渡人,孟子不取也。
芥,草芥也。臣缘君恩,以为差等,其心所执若是也。
正义曰:赵氏以视为心相视,非形相视,故曰心之所执若是。 P547 【注】宣王问礼旧臣为旧君服丧服。问君恩何如则可为服。
【注】为臣之时,谏行言从,德泽加民,若有他故,不得不行,譬如华元奔晋,随会奔秦是也。古之贤君遭此,则使人导之出竟,又先至
其所到之国,言其贤良,三年不反,乃收其田菜及里居也。此三者有礼,则为之服矣。
P548 【注】三者有礼,使人导之出疆,一也。又先於其所往,二也。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三也。【注】搏执其族亲也。极者,恶而困之也。遇臣若寇雠,何服之有乎。
P549 章指言:君臣之道,以义为表,以恩为里;表里相应,犹若影响。旧君之服,葢有所兴,讽谕宣王,劝以仁也。【注】恶伤其类,视其下等,懼次及也。语曰:[鸢鹊蒙害,仁鸟曾逝。]此之谓也。 P550 章指言:君子见几而作,故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不济也。正义曰:前言人臣格君心之非,明人臣当自修其身。此言人君自格其心,明人君当自修其身。章指言:君以仁义摔众,孰不顺焉,上焉下效也。 P551 章指言:礼仪人之所以折中,履其正者,乃可为中,是以大人不行疑礼。【注】中者,履中和之气所在,谓之贤。才者,谓人之有俊才者。有此贤者,当以养育教诲不能,进之以善,故乐父兄之贤以养己也。正义曰:白虎通五行篇云:“中,和也。中和居六德之首。” P552 履中和之气所生,则有德行;有德行,故谓之贤。
注:如使贤者弃愚,不养其所当养,则贤亦近愚矣。如此,贤不肖相觉,何能分寸,明不可不相训导也。
P553 章指言:父兄已贤,子弟既顽,教而不改,乃归自然。
注:不为苟得,乃能有让千乘之志。正义曰:有不为,是介自守,行己有耻。赵氏不为苟得解之是也。义可为乃为之,义所不可为则不为。人能知择,故有不为者,有为者。
P554 章指曰:贵廉贱耻,乃有不为;不为非义,义乃可申。
注:人之有恶,恶人言之,言之当如后有患难及己乎。正义曰:孟子距杨墨,比之为禽兽,正所以息其无父无君之患也。若言人之不善,而转贻将来之患,则患不在人之不善,而转在吾之言矣。是当审而慎之。
章指言:好言人恶,殆非君子,故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注:仲尼弹邪已正,正斯可矣,故不欲为已甚泰过也。郝敬孟子说解云:孟子不见诸侯,而齐、梁好士,未尝不往。仕不受禄,而宋、3之餽,未尝不受。道不苟合,而不为小丈夫之悻怒,故去齐三宿。廉不苟取,而不为陈仲子之矫情,故交际不辞。匡章得罪於父,不以人言而不加礼貌。
章指曰:论曰:疾之已甚,乱也。故孟子讥踰牆距门者也。
555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注:果,能也。大人杖义,义有不得必其信言,子为父隐也。有不能得果行其所欲行者,若亲在不得以其身许友也。义或重于信,故曰惟义所在。正义曰:论语子路篇云: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吕氏春秋当务篇云: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一,直躬者请代,将诛矣二,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荆王乃不诛。孔子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父而载取其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556章指言:大人之行,行其重者,不信不果,所求合义也。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赵岐注:大人谓君。国君视民,当如赤子,不失其民心之谓也。一说曰:赤子,婴儿也,少小之子,专一未变化,人能不失其赤子时心,则为贞正大人也。说苑贵德篇云:圣人之於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
557饑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惟恐其不至於大也。此正所谓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人之为赤子,猶天地有洪荒,伏羲以前,无三纲六纪、饮食男女之事,与禽兽同。自伏羲定人道,而乃有君臣父子夫妇之伦,人道不定,天下大乱,可推而知也。庄子性善篇乃云: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夫老庄之徒,非不学着也。学而不能知圣人之道,故为是诐辭耳。於是受其说者,以为不必博文,不必好古,不必審问而明辨,第静其心,存其心,守其心,则不失乎赤子之心,而卽为大人。於是傭人匠賈,皆可自命为圣贤,相習成风,其禍於天下,与吃菜事魔者等矣。夫孟子所谓大人,卽易之利见大人也。前云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故申言其所以为大人者如是。一则云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再则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此又云不失其赤子之心,后又云正己而物正,高出乎事君人,安社稷,逹可行於天下之人之上,而豈擬以无知之赤子哉!大人以先觉觉后觉,以先知觉后知,不以己之圣而忘人之愚,不以己之明而忘人之闇,如羲農黄帝尧舜文王周公孔子是也。惟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正己而物正。孟子盍深於易,而此其发明之者也。 558章指言人之所爱,莫过赤子,视民则然,民怀之张。大人之行,不过是也。赵岐注:孝子事亲致养,未足以为大事,送终如礼,则为能奉大事也。章指言养生竭力,人情所勉。哀死送终,行之高者,事不违礼,可谓难矣,故谓之大事。赵岐注:造,致也。言君子学问之法,欲深致极竟之以知道意,欲使己得其原本,如性自有之然也。
559( 按易繫辭傅云:夫易,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天下之務。深造卽研極深也。以道卽研幾也。自得,则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反复变通者也。博学而不深造,则不能精;深造而不以道,则不能变;精且变,乃能自得;自得,乃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为之神也。非博学,无以为深造之本;非深造,无以为深造之路;非以道,无以为自得之要;非自得,无以为致用之權。读书好古而能自得之,乃不空疏,不拘滞,而示之以深造、以道,有申之以博学、详说,两章牵连互发,赵氏以问学之法標之,可谓知言矣。)赵岐注:居之安,若己所自有也。资,取也。取之深,则得其根也。左右取之在所逢遇,皆知其原本也。故使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正义曰:此节发明自得之义。
范文五:孟子的正义思想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