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过去你写过什么研究性质的文章吗
关于青少年近视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 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 患病率极高。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 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 22.78%,中学生为 55.22%,高中生为 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 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 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 越来越被关注。 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样近视 的?仅仅是不良用习惯所造成的吗?
二、调查分析:
大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造成近视的。 不正确用眼, 不注意用 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 . ),则是现代青少年近视眼大增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的近视原因是营养不良、 环境影响等其它因素所造成的。 最典 型的近视原因是:
1用眼时间太长;
2看电视太近;
3看的电视画面浓度太深、色彩太刺眼;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用电脑;
8不合理饮食;
9在教颠簸的车子里看书;
10遗传因素;
11不认真地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 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 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 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 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 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 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 看书时作姿要端正, 光线要充足。 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 胸离课桌一拳, 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 1小时要远眺 10分 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时常佩带一些滴眼液,如:珍视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 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 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 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 不能让眼 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A , D 的食物。
(六) 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 听从仪医师的指导, 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 加深。
六、体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视力岂不是窗框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 我们要爱护 我们的眼睛,坚决不要变成 “ 四眼天鸡 ” ,不让我们的将来为眼睛而后悔。有些职 业非常需要用眼睛, 特别是那些比较好的工作。 我们现在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为 的还不是将来?拥有一双美丽而明亮的大眼睛,既美观,又可以找一份好工作, 岂不是一举两得吗?为了我们的将来,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吧!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
2011-03-23 来源 : 金钥匙学校
摘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看清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产生了那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小组就网络文学的定义
及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学生的影响作了初步研讨。
关键字:网络文学、中学生、影响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 (Internet)为传播媒介,在网络上创作、发布 (首发 ) 和流传的 作品为主流,用平等的、双向的、互动交流方式提供给普通受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学。 网站 (论坛 ) 纯粹以发表和交流写手的作品为目的,或者还会办一份电子刊物什么的, 但也仅仅在网上传播,并不和传统媒体接触。传统媒体在网络上寻找适合纸媒的作品 并购买 (付费 ) 然后出版 (刊发 ) ,网站 (论坛 ) 大量吸收写手作品,并主动向传统媒体靠 拢,以自己出版 (与传统媒体合作 ) 写手的作品或以向传统媒体推荐作品为目的。
网络文学是自由的,随意的,不功利的,而且并不以纸媒的发表为最终目的。值 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网站购买传统媒体作品的版权在网上进行付费的下载和阅读, 此种做法实际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不能归入网络文学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 中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年 4月 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上网用户人数逾 4亿人,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一。
网络文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获 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便捷,网络的直观化,便利了许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 不大习惯静下心来阅读传统的纸质作品, 而是更加愿意把看书的情感投入到网络中去, 再者说,网络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文学刊物和书籍所无法比拟的,使得传统文 学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这是 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学的进步。
三、网络文学的主要内容
与有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儿,还在襁褓啼哭中。虽然 小,但一鸣惊人的哭声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什么是网络文学,至今还没有给网络文 学这一新鲜事物一个明确的定义,网民们是不关心网络文学的定义的,他们只要恣意 地写,惬意地读网络文学,有的人认为内容与网络有关:描述网络上发生的事件与情 感的才能叫网络文学,有的人认为应该在网络上首发的才能算是网络文学,还有人认
为利用网络的特点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都属于网络文学等。
正如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一样,网络文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网络上首发的, 属原创网络文学 ; 内容与网络有关, 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 web 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 学作品,称为狭义网络文学 ; 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属广义上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中, 谈情说爱的占了绝大部分。 目前网民中, 18-35周岁之间占 64.8%, 因此,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风格必然与青年读者群的年龄层次紧密适应,因此 我们不难理解网络文学中的题材多以爱情为主。最早风靡网络的网络文学要算蔡志恒 (又称“痞子蔡”)的代表作《第一次亲密接触》,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种以 言情为主题的小说到处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它与网络有关,与网络聊天有关,所以 特别能引起网民的共鸣与幻想。还有《告别薇安》等少男少女们爱看的网络文学作品。 虽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任何时代,言情类,尤其是言男女之情类的作品,都 不可能成为文学的主旋律。如此大量的纯言情类文字从网络作者笔下流出,说明了同 样大量的网络作者和网络文学目前的“生态”——以宣泄个人情感为主的练笔初级阶 段。
总体说来,网络文学作品给大多数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活泼精彩的语言风格 带来的阅读快感。看多了,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指望年轻的网络写手写出深沉的、 关怀社会的或者有什么更远大意义的作品。
四、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 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正如之前 对其他新生事物的接纳一样,网络文学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学生的目光,并不 断影响着当代中学生。在本小组的调查结论中, 调查范围内的人有 54%的中学生经常 阅读网络文学,而家长的支持率仅为 10%。 网络文学种类繁多, 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言 情都市类。他们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影响仅以打发时间而已,至于周围是否对网络 文学痴迷的人,他们的答案是有很多,并且对于周围阅读网络文学这种行为多数人没 有仔细观测过。
根据我们小组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于网络文学痴迷的人群中,网络文学所显示 的消极的一面,影响着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极其严重。
例如,在我们对老师的采访中,他们说,常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埋头看网络文学 ;
家长表示,在儿女的书包中发现的不只是武侠小说,而多了许多网络文学,有的还在 深夜秉烛夜看。
网络文学作品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其中一部分就中学生而言,现在看还有些 为时过早。据调查,有 30.36%的中学生很向往网络小说中的情节, 54%的中学生常看网 上的言情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经典开山鼻祖《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学生群 中就十分走俏。因为它不仅把网络文化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还表达了一种大都市生活 中普遍的理想。即渴望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出现奇迹,希望在现实中被否定的浪漫在 虚拟世界中成为现实。“痞子蔡”、“轻舞飞扬”在中学生群中的走俏程度,不亚于 任何歌星、影星。在调查中,有 33.05%的人都承认,在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产 生过有关网恋的想象。
由于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文学水平都不很成熟的阶段,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 内心,因此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又不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 让别人评头论足。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扇称心的大门。看别人的 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 ; 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 个倾诉的空间,同时也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受到了网络写作风格的影响。
五、结论
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灵魂与心 态,不同的个性生活与社会景象。这对于喜爱幻想并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面多棱镜、一个万花筒。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有 我们许多理想中的现实,有现实中色彩艳丽的理想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展示自我空间, 任自己的思绪驰骋。
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日益成长的文学主体的网络文学,虽然已经发展壮 大。但却一直没有解决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文学性。既然是文学作品,首先就要 以文学为前提,但由于如今的网络文学缺乏文学性,因此阅读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娱乐 消遣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说要扩散知识面,扩大词汇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 品,实在是牵强。同时,自己在创作网络文学的作品时,也要做到首先注重作品的文 学性。不要浪费思想,精力在无聊的言情,玄幻创作上。不要给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阅 读时间。把握得好就可以利用这把剑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把握的不好便会一步步 的把自己推进一个深渊。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必然且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是否能正确地把握好 方向, 走好我们的每一步呢 ? 我们期望老师、 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能给予我们及时、 有力的帮助与引导。更重要的是,中学生这个特殊的阅读写作群体,不能只是停留于 模仿他人的风格。我们应以中学生的朝气、活力、智慧与气质为网络文学注入自己的 新鲜血液,使网络文学中有一块属于我们中学生的天地――自如潇洒的、活泼明丽的、 富有时代气息的我们自己的天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在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上, 开辟一片充满阳光的世界。
这次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研究调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在 网上学习、交流、查找资料,并正确认识网络。
以上是我们小组研究课题的全部内容
范文二:巴金都有什么样的贡献?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他一生勤奋写作,著作颇丰,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仍能写出《随想录》这样的惊世之作。巴金年轻时只顾写作,身体并不太好,1927年他在法国患肺病后,天天到田畔河边散步,一年后就好了。回到祖国后,每年都要出去爬山锻炼,杭州的南高峰、北高峰都有他的足迹。进入老年后,他为了锻炼腿,每天早晨六点半起来,七点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圈,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另外,他每天上楼写作,下楼活动,上楼睡觉,下楼吃饭,有意地多上下几次楼梯,以达到锻炼腿脚的目的。
他1982年摔断左腿,后又患“帕金森氏病”住院治疗,但由于他有坚强的意志,积极锻炼,配合医生治疗,身体恢复得比一般老人快。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情深意。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巴金,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火要空心,人要实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他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写下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萌芽》《寒夜》《随想录》《死去的阳光》《新生》《砂丁》……为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下面给大家简单陈述下爱情三部曲的序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多欣赏这位世纪老人的著作!
序
《雾》
在我的每本书前面我都写了序文,但这次我却不想写解释的话。不过有一件事应当在这里声明一下:我并未到过日本书中关于日本的话都是从一位朋友那里听来的,因此就有人疑心我用了那位朋友做“模特儿”。这不是事实。这样的误解几乎使我得罪一位朋友。我写《雾》,和写以前的几部长篇一样,我用来作主人公的“模特儿”不止是一个人,却是许多人。那样的人我接触过不少。印象很深,因此写出来以后,会使朋友们觉得大有人在。于是他们就以为我是在写某人的事,或者拿某人作“模特儿”。我从已经出版的几部小说中得到了这种不愉快的经验,所以这次特别作一个郑重的声明。
巴金
1931年11月
《雨》
《雨》可以说是《雾》的续篇,虽然在量上它比《雾》多一倍。写完《雨》,我的《爱情的三部曲》已经完成了两部。
最后的一部现在还没有动笔。在《雪》里面李佩珠将以一个新的女性的姿态出现。
从周如水(《雾》的主人公)到吴仁民(《雨》的主人公),再到李佩珠(《雪》的主人公),这中间有一条发展的路,而且在《雪》里面吴仁民又会以另一个面目出现,更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人。实际上《雨》和《雾》一样,而且也和将来的《雪》一样,并不是一部普通的恋爱小说。
《雨》的前三章发表以后,一个朋友写信给我,说:“前几天读了你的小说的前三章……阴郁气太重,我很为你不安。
你为什么总是想着那个可怕的黑影呢?……照你的这种倾向发展,虽然文章会写得更有力,但对于你的文学生命的继续或将有不好的影响。自然,你在夜深人静时黯淡灯光下的悲苦心情,我是很能了解的。但是我总希望你向另一方面努力。”
他要我“多向光明方面追求”。
朋友说得对。但是他对我多少有点误解。我似乎生下来就带了阴郁性,这阴郁性几乎毁了我一生的幸福。但是追求光明的努力我并没有一刻停止过。我过去短短的岁月就是一部挣扎的记录。我的文学生命的开始,也是在我挣扎得最厉害的时期。在《灭亡》里杜大心和张为群的头腐烂了,但是李静淑并没有死去。在《家》中高觉慧脱离了那个就要崩溃的旧家庭。在《复仇集》里我哭出了人类的痛苦,在《光明集》里我诅咒摧残爱的势力,但是在这两个集子里我始终没有停止过“光明就要到来”的呼喊。在《雾》里,绝望的云雾也并不曾淹没了希望。最后在《新生》里我更明显地说:“把个人的生命连在群体的生命上,那么在人类向上繁荣的时候,我们只看见生命的连续广延,哪里还有个人的灭亡?”总之,即使我的小说的阴郁气过重,这阴郁气也不曾掩蔽了贯串我的全部作品的光明的希望……我的对人类的爱鼓舞着我,使我有勇气、有力量挣扎。所以在夜深人静时黯淡灯光下鼓舞我写作的并不是那悲苦的心情,而是对人类的爱。我的对人类的爱是不会死的。事实上只要人类不灭亡,则对人类的爱也不会消灭,那么我的文学生命也是不会断绝的吧。
我写文章如同在生活。我在生活里不断地挣扎,同样我在创作里也不断地挣扎。挣扎的结果一定会给我自己打开一条路。这条路是否会把我引到光明,我还不能说。但是我相信我终于会得到光明的。
现在《雨》放在读者们的面前了,请你们照你们的意思批评它吧。
巴金
1932年11月
《电》
《电》是《雨》的续篇,写完了它,我的《爱情的三部曲》完成了。
说《电》是恋爱小说,也许有人认为不恰当。因为在《电》里面恋爱的氛围气淡得多了。《电》和《雨》中间的距离跟《雨》和《雾》中间的距离相等。
但是我仍然勉强把恋爱作为小说的主题。事实上《三部曲》里所写的主要是人,是性格。我想用恋爱来表现一些人的性格。《雾》的主人公是周如水,一个软弱的、优柔寡断的人;《雨》的主人公是吴仁民,一个热情的、有点粗暴、浮躁的人;《电》的主人公有几个,我姑且拿李佩珠做代表吧,她比前面的两个人进步多了。我大胆地说她是一个近乎健全的女性,但也只是“近乎健全”。
不过《电》和《雨》不同,和《雾》更有差别。《电》的头绪很多,它倒适合这个标题,的确像几股电光接连地在空中闪耀。
短篇小说《雷》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故事发生的时间在《雨》和《电》之间。因为《电》里面的几个人物如慧、敏、明、碧、影都曾在《雷》里出现过,我现在就把《雷》放在《电》的前面。
这部小说是在一个极舒适的环境里写成的。一个朋友让我住在他的宿舍(北平西郊的一所花园,某大学的教职员宿舍)里,过了三个星期的清闲生活,使我从容地完成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应当感谢他的好意。
巴金
1934年9月
范文三:无名氏写巴金的两篇文章
无名氏写巴金的两篇文章-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一些接触过无名氏(卜乃夫)的人会觉着他沉默寡言、性情孤冷,有些恃才傲物吧。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就说无名氏“具有孤高的个性,绝不肯敷衍流行的意见”。上世纪40年代,无名氏先后以《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两部小说暴得大名。1982年底无名氏去香港探亲而后飞台北定居,自此在台湾落地生根,并于2002年辞世。无名氏在世时,港台报刊常常拿他和当时仍健在的巴金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中国新文学运动这一体系目前硕果仅存的两个名小说家。无名氏在台时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巴金,揣摩其写作心迹,颇有意思。
第一篇是其1987年3月6日为《塔里的女人》在台湾出版而写的《跋》,文章首先提到了属于“火山崩裂的艺术风格”(类似于浪漫抒情)的文艺创作者在国外有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歌德、小仲马等,而后提到中国30年代起的文学情形:“安那其主义者巴金,借革命加爱情的小说,吸引了许多青年。他的作品特色,只是火山型抒情的投影,却非真身。但凭着这种多少等于仿冒的熔火喷溅,在一定时间程序上,他却燃烧了一些青春的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他沾光于上述政治主宰力量的哄抬。这一主宰的重大影响,长达十五年之久(1929—1943)。那一时代,与青年人火山情性真正相呼应的作品,其实是一片空白。直到1944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先后出版,这一空白才略为填补,并冲破了上
述文学思潮的主宰力量,因而有政治倾向性的文人大张挞伐,谴责它们‘冲淡了争民主的浪潮’。”
在无名氏看来,巴金之所以能得到青年人的喜欢,是因为沾上了30年代左翼政治力量的光。何以其影响自1929年开始,那是因为巴金在这一年发表了成名作《灭亡》;又何以其影响至1943年结束,那是因为1944年无名氏先后出版了《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部小说从而终结了巴金时代。换言之,无名氏的小说空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火山崩裂的艺术风格”的开创者,而巴金的作品只是“仿冒”。无名氏还提到了自己这两本小说在当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那就是冲破了左翼文学思潮的主宰力量,而且还因此招致了“有政治倾向性的文人”其实就是左翼文人对他作品的挞伐。这倒是真的,还在《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问世后不长时间,像革命文学作家何家宁(即劭子南)就著有《略评无名氏的小说》一文批评这两本小说为“有害的色情小说”。无名氏提到自己作品对左翼文学思潮主宰力量的冲破以及左翼文人对他作品的挞伐可谓别有用心。1983年他抵台时是以“**作家”的身份在当地受到英雄式的欢迎的,成为当年救国团系统邀请在全岛演讲的明星。无名氏旧话重提是要让自己“**作家”的身份落到实处。不过,无名氏没有提另一桩事实,那就是其这两本小说在当时也同样受到了国民党阵营文人的批评,像无名氏兄长卜少夫当年的一个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文艺科当小干事的朋友就曾回忆说《塔里的女人》“内容是写性格阴暗的女人的恋爱悲剧,近于颓废,当时受到舆论的批判”,台湾学者周锦在其1977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中也称这两本小说是“抗战期间最恶劣的小说”。无名氏有意遮蔽了一部分事实真相,是不是挺有意思,在这篇文章中,无名氏为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海内外读者的欣赏而感到欣慰,还对巴金作品受“冷遇”而有幸灾乐祸的意思:“经过漫长的三十六年后,不少当年的红作家——如巴金等人,作品已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滋味,不只在海外尝,也在大陆尝。”很显然,无名氏对
巴金的评说还有些闪烁其词皮里阳秋,挺内敛的,无名氏是把巴金看成自己的一个可以超越的对手的。
无名氏另一篇写到巴金的文章《邀请死人访台笑死人》就不那么客气了。此文发表于1988年底卜少夫主编的《新闻天地》杂志上,是有感于当时台湾当局拟邀请张恨水(其实已故)、巴金等对中华文化有特殊重要贡献的大陆文化人访台而写的。内中提到了“现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巴金,说“巴金如何当得起崇高二字”,“识者早有共识,巴金若是得该奖,是靠其黄脸皮,是瑞典政府买中共的怕,并非其作品真达高水平”,“巴金原为安那其,坚信无政府主义”,“但卅年代以后,经中共一再拉拢,竟投入安那其极其敌视的共产党怀抱,多年为其鸣锣喝道。大陆易帜,他更为中共抬轿近二十年”,“他先宣传无政府主义,后信共产主义,能算对中华文化‘有特殊重要贡献’,”如果说前一篇文章还比较温和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很不客气了,属于色厉内荏磨刀霍霍了。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两岸关系开始缓和,以“**作家”自居的无名氏很为有着共产党背景的巴金有可能受到台湾方面的礼遇而不满。时代在改变,风水轮流转,无名氏此时也会尝到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滋味吧,
无名氏何以如此对巴金,用“文人相轻”来解释未为不可,但更可能是因为无名氏心中的一个“结”,即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无名氏在早年自传体小说《绿色的回声》中就流露过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渴慕之情。这个“结”在无名氏心中一直都存在着。他历时15年于1960年完成的260万言野心之作《无名书》是要“探讨未来人类的信仰和理想”,而且自信“无论在艺术上、思想上,对中国和世界总有涓滴之献”。当70年代后期,卜少夫编辑出版《无名氏生死下落》一书,其中多篇评论都对《无名书》有赞许之语,还有一位评论者误以为《无名书》未能完成全部六卷,遂感慨这“使中国失去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的纪录”。无名氏1981年才从朋友处获得此书,阅后感动不已。1993年,无名氏的一个长篇小说英文译
本在美国出版,卜少夫其时去探望无名氏,发现“他最近半月违和,去看他时,僵卧在床,卧室满地书与报纸,凌乱不堪。他颇亢奋,他的小说《红鲨》译成英文本已出版,他有心夺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我劝他多休息,保重身体,不必紧张兴奋,凡事从容。的确他花费心血,下了苦功,他说在等待收获了。”无名氏一直苦心孤诣搞“大书”创作,渴望得到最高文学奖的垂青。所以,当自己的对手巴金有可能先于自己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时,本来就孤高自傲的无名氏不免不服气,终于变得不矜持了。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阅读相关文档:儒雅名导“猛虎心” 国产“高概念”电影 喧嚣背后的苍白 最不靠谱的批评 也谈“毛罗对话” 夹着风暴和闪电的台湾文学思潮、论争与事件 从《阳春县志》“传略”看新中国的政治运动 1930年代的“红色剑桥” 杨绛和新诗的缘与非缘 也说中国历史中的“维稳” “鱼”字少一点 一位教育家与一个时代 莫言《打油诗赠重庆文友》何意 人生路,莫着急 重视创新广州文化的历史因素与传统价值 品味“慢点”生活 世界上最丑陋的小猫 最珍贵的赝品 与上帝互换的礼物 浅饮酒一杯 **五个孙子的不同人生际遇 朝鲜空军夜袭汉城之谜 美国情报机构内斗史 FBI vs CIA 时空乱?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范文四:巴金自述:我是如何写好文章
巴金自述:我是如何写好文章(2950字)
有人要我告诉他小说与散文的特点,也有人希望我能够说明散文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我实在讲不出来。我并非故意在这里说假话,也不是过分谦虚。三十年来,我一共出版了20本散文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杂记》还是在我写第一部小说之前写成的,最近我仍然在写类似的散文东西。
怎么我会讲不出“散文”的特点呢,其实说出来,理由也很简单:我写文章,因为有话要说。我向杂志投稿,也从没有一位编辑先考问我一遍,看我是否懂得文学。我说这一段话,并非跑野马,开玩笑。我只想说明一件事情:一个人必须先有话要说,才想到写文章;一个人要对人说话,他一定想把话说得动听,说得好,让人家相信他。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声调,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完全一样。人是活的,
1
所以文章的形式或者体裁并不能够限制活人。我写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事先想到我这篇文章应当有什么样的特点,我想的只是我要在文章里说些什么话,而且怎样把那些话说得明白。
我刚才说过我出版了20本散文集。其实这20本都是薄薄的小书,而且里面什么文章都有。有特写,有随笔,有游记,有书信,有感想,有回忆,有通讯报道。总之,只要不是诗歌,又没有完整的故事,也不曾写出什么人物,更不是专门发议论讲道理,却又不太枯燥,而且还有一点点感情,像这样的文章我都叫做“散文”。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叫法似乎把散文的范围搞得太大了。其实我倒觉得把它缩小了。照欧洲人的说法,除了韵文就是散文,连长篇小说也包括在内。 我前不久买到一部德国作家霍普特曼的四卷本《散文集》,里面收的全是长短篇小说。而且拿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有时候也不大容易给每一篇文章戴上合适的帽子,派定它为“小说”或者“散文”。例如我的《短篇小说选集》里面有一篇《废园外》,不过一千两三百字。写作者走过一个废园,想起几天前敌机轰炸昆明、炸死国内一个深闺少女的事情。我写完它的时候,我把它当作“散文”。后来我却把它收在《短篇小说选集》里,我还在《序》上说:“拿情调来说,它接近短篇小说了。”(其实怎样“接近”,我自己也说不出来。不过我也读过好些篇欧美或者日本作家写的这一类没有故事的短
2
篇小说。日本森鸥外的《沉默之塔》[鲁迅译]就比《废园外》更不像小说)但是我后来编辑《文集》,又把《废园外》放进《散文集》里面。
又如我1952年从朝鲜回来写了一篇叫做《坚强战士》的文章。我写的是“真人真事”,可是我把它当作小说发表了。后来《志愿军英雄传》编辑部的一位同志把这篇文章拿去找获得“坚强战士”称号的张渭良同志仔细研究了一番。张渭良同志提了一些意见。我根据他的意见把我那篇文章改得更符合事实。文章后来收在《志愿军英雄传》内,徐迟同志去年编《特写选》又把它选进去了。小说变成了特写。固然称《坚强战士》为“特写”也很适当,但是我如果仍然叫它做“短篇小说”,也不能说是错误。苏联作家波列伏依的好多”特写”就可以称为短篇小说。还有,我的短篇小说《我的眼泪》,要是把它编进《散文集》,也许更恰当,因为它更像散文。
我这些话无非说明文章的体裁和形式都是次要的东西。主要的还是内容。有人认为必须先弄清楚了“散文”的特点才可以动笔写“散文”。我就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从前在私塾里念书的时候,我的确学过作文。老师出题目要我写文章。
我或者想了一天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不大通顺,老师就叫我到他面前,告诉我文章应当怎样写,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最后又怎样结束。我当时并不明白,过了几年倒恍然大悟了。老师在教我在题目上做文章,说来说去无非
3
在题目的上下前后打转,这就叫做“作文”。那些时候不是我要写文章,是老师要我写,不写或者写不出就要挨骂甚至要给老师打手心。当时我的确写过不少这样的文章,里面一半是“什么论”、“什么说”,如《颖考叔纯孝论》、《师说》之类,另一半就是今天所谓的“散文”,如《郊游》、《儿时回忆》、《读书乐》等等。
就拿《读书乐》来说罢。我那时背诵古书很感痛苦。老实说,即使背得烂熟,我也讲不清楚那些辞句的意义。我怎么写得出“读书的乐趣”呢,但是作文不交卷,我就走不出书房,要是惹得老师不高兴,说不定还要挨几下板子。我只好照老师的意思写,先说人需要读书,又说读书的乐趣,再讲春、夏、秋、冬四时读书之乐。最后来一个短短的结束。我总算把《读书乐》交卷了。老师在文章旁边打了好几个圈,最后又批了八个字:“水静沙明,一清到底”。我还记得文章中有“围炉可以御寒,《汉书》可以下酒”的话,这是写冬天读书的乐趣。老师又给我加上两句“不必红袖添香”等等。其实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看见酒就害怕,哪里有读《汉书》下酒的雅兴,更不懂什么叫“红袖添香”了。 文章里的句子不是从别处抄来,就是引用典故拼凑成的,跟“书”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这真是为作文而作文,越写越糊涂了。不久我无意间得到一卷《说岳传》的残文,看到“何元庆大骂张用”一句,就接着看下去,居然全懂,因为书是用口语写
4
的。我看完这本破书,就到处求人借《说岳传》全本来看,看到不想吃饭睡觉,这才懂得所谓“读书乐”。但这种情况跟我的《读书乐》中所写的却又是两样了。
我不仅学过怎样写“散文”,而且我从小就读过不少的“散文”。我刚才还说过老师告诉我文章应当怎样写,如何从第一段讲到结束。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很少有的。这是在老师特别高兴、有极大的耐心开导学生的时候。老师平日讲的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序”,有“书”,有“表”,有“铭”,有“赋”,有“论”,还有“祭文”。里面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
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是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巴金自述:我是如何写好文章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这就是说,它不是颠三倒四的胡说,不像我们常常念着
5
玩的颠倒诗:“一出门来脚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这样一来,我就觉得写文章比从前容易些了,只要我的确有话说。倘使我连先生出的题目都不懂,或者我实在无话可说,那又当别论。还有一点,我不说大家也想得到:我写的那些作文全是坏文章,因为老师爱出大题目,而我又只懂得那么一点点东西,连知识也说不上,哪里还有资格谈古论今~后来弄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批“清顺”二字敷衍了事。
但是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20本散文,跟这个“启蒙
先生”很有关系。自然我后来还读过别的文章,可是并没有机会把它们一一背熟,记在心里了。不过读得多,即使记不住,也有好处。我们有很好的“散文”的传统,好的散文岂止两百篇~十倍百倍也不止~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6
范文五:无名氏写巴金的两篇文章
一些接触过无名氏(卜乃夫)的人会觉着他沉默寡言、性情孤冷,有些恃才傲物吧。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就说无名氏“具有孤高的个性,绝不肯敷衍流行的意见”。上世纪40年代,无名氏先后以《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两部小说暴得大名。1982年底无名氏去香港探亲而后飞台北定居,自此在台湾落地生根,并于2002年辞世。无名氏在世时,港台报刊常常拿他和当时仍健在的巴金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中国新文学运动这一体系目前硕果仅存的两个名小说家。无名氏在台时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巴金,揣摩其写作心迹,颇有意思。
第一篇是其1987年3月6日为《塔里的女人》在台湾出版而写的《跋》,文章首先提到了属于“火山崩裂的艺术风格”(类似于浪漫抒情)的文艺创作者在国外有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歌德、小仲马等,而后提到中国30年代起的文学情形:“安那其主义者巴金,借革命加爱情的小说,吸引了许多青年。他的作品特色,只是火山型抒情的投影,却非
1
真身。但凭着这种多少等于仿冒的熔火喷溅,在一定时间程序上,他却燃烧了一些青春的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他沾光于上述政治主宰力量的哄抬。这一主宰的重大影响,长达十五年之久(1929—1943)。那一时代,与青年人火山情性真正相呼应的作品,其实是一片空白。直到1944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先后出版,这一空白才略为填补,并冲破了上述文学思潮的主宰力量,因而有政治倾向性的文人大张挞伐,谴责它们‘冲淡了争民主的浪潮’。”
在无名氏看来,巴金之所以能得到青年人的喜欢,是因为沾上了30年代左翼政治力量的光。何以其影响自1929年开始,那是因为巴金在这一年发表了成名作《灭亡》;又何以其影响至1943年结束,那是因为1944年无名氏先后出版了《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部小说从而终结了巴金时代。换言之,无名氏的小说空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火山崩裂的艺术风格”的开创者,而巴金的作品只是“仿冒”。无名氏还提到了自己这两本小说在当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那就是冲破了左翼文学思潮的主宰力量,而且还因此招致了“有政治倾向性的文人”其实就是左翼文人对他作品的挞伐。这倒是真的,还在《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问世后不长时间,像革命文学作家何家宁(即劭子南)就著有《略评无名氏的小说》一文批评这两本小说为“有害的色情小说”。无名氏提到自己作品对左翼文学思潮主宰力量的冲破以及
2
左翼文人对他作品的挞伐可谓别有用心。1983年他抵台时是以“**作家”的身份在当地受到英雄式的欢迎的,成为当年救国团系统邀请在全岛演讲的明星。无名氏旧话重提是要让自己“**作家”的身份落到实处。不过,无名氏没有提另一桩事实,那就是其这两本小说在当时也同样受到了国民党阵营文人的批评,像无名氏兄长卜少夫当年的一个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文艺科当小干事的朋友就曾回忆说《塔里的女人》“内容是写性格阴暗的女人的恋爱悲剧,近于颓废,当时受到舆论的批判”,台湾学者周锦在其1977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中也称这两本小说是“抗战期间最恶劣的小说”。无名氏有意遮蔽了一部分事实真相,是不是挺有意思,在这篇文章中,无名氏为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海内外读者的欣赏而感到欣慰,还对巴金作品受“冷遇”而有幸灾乐祸的意思:“经过漫长的三十六年后,不少当年的红作家——如巴金等人,作品已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滋味,不只在海外尝,也在大陆尝。”很显然,无名氏对巴金的评说还有些闪烁其词皮里阳秋,挺内敛的,无名氏是把巴金看成自己的一个可以超越的对手的。
无名氏另一篇写到巴金的文章《邀请死人访台笑死人》就不那么客气了。此文发表于1988年底卜少夫主编的《新闻天地》杂志上,是有感于当时台湾当局拟邀请张恨水(其实已故)、巴金等对中华文化有特殊重要贡献的大陆文化人
3
访台而写的。内中提到了“现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巴金,说“巴金如何当得起崇高二字”,“识者早有共识,巴金若是得该奖,是靠其黄脸皮,是瑞典政府买中共的怕,并非其作品真达高水平”,“巴金原为安那其,坚信无政府主义”,“但卅年代以后,经中共一再拉拢,竟投入安那其极其敌视的共产党怀抱,多年为其鸣锣喝道。大陆易帜,他更为中共抬轿近二十年”,“他先宣传无政府主义,后信共产主义,能算对中华文化‘有特殊重要贡献’,”如果说前一篇文章还比较温和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很不客气了,属于色厉内荏磨刀霍霍了。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两岸关系开始缓和,以“**作家”自居的无名氏很为有着共产党背景的巴金有可能受到台湾方面的礼遇而不满。时代在改变,风水轮流转,无名氏此时也会尝到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滋味吧,
无名氏何以如此对巴金,用“文人相轻”来解释未为不可,但更可能是因为无名氏心中的一个“结”,即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无名氏在早年自传体小说《绿色的回声》中就流露过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渴慕之情。这个“结”在无名氏心中一直都存在着。他历时15年于1960年完成的260万言野心之作《无名书》是要“探讨未来人类的信仰和理想”,而且自信“无论在艺术上、思想上,对中国和世界总有涓滴之献”。当70年代后期,卜少夫编辑出版《无名氏生死下落》一书,其中多篇评论都对《无名书》有赞许之语,还有一位评论者误以
4
为《无名书》未能完成全部六卷,遂感慨这”使中国失去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的纪录”。无名氏1981年才从朋友处获得此书,阅后感动不已。1993年,无名氏的一个长篇小说英文译本在美国出版,卜少夫其时去探望无名氏,发现“他最近半月违和,去看他时,僵卧在床,卧室满地书与报纸,凌乱不堪。他颇亢奋,他的小说《红鲨》译成英文本已出版,他有心夺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我劝他多休息,保重身体,不必紧张兴奋,凡事从容。的确他花费心血,下了苦功,他说在等待收获了。”无名氏一直苦心孤诣搞“大书”创作,渴望得到最高文学奖的垂青。所以,当自己的对手巴金有可能先于自己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时,本来就孤高自傲的无名氏不免不服气,终于变得不矜持了。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5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过去你写过什么研究性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