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物理“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高端备课学习小结
高中物理“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高端备课学习小结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学生对于向心力一直很难理解,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还外加一个向心力。为了突破重点,难点,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和以前教师对知识的灌输有本质的区别。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问题
1.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讲授顺序。向心力概念的建立有两条途径:一是先通过实验建立向心力概念,归纳出向心力公式,再推出向心加速度;二是先通过理论推导导出向心加速度,再推出向心力。
先讲加速度,理论推导严谨,又能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但方法较抽象,对基础差的学生难度较大。不足之处是:由于实验存在误差,只能粗略得出结论,而且课堂不可能做很多实验,实验归纳的事实不足。解决的关键是尽量减小实验误差,补充实例,弥补实验事实不足的缺陷。
2.对向心力的教学,本节完成了感知、概括、定义,即完成了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和简单的再认。而进一步的再认即一般到个别,本节对向心力的要求教学目标定为初步掌握。
教学设计
由几个现象我们是否就能说“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 不能,但是它强烈地向我们展示了问题的答案。
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由力的方向得到加速度的方向。教师提示从加速度的定义
,v作一般性的讨论,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a,,t
,v的列举首先是从最简单的始末速度一直线,其次推广到任意情况。教师给出初速度和末速度,让学生动手画速度的变化量。
V V 11V 1?V ?V
V ?V 2 V V 22
甲 丙 乙
从同一点作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始末两个速度矢量和,从初速度矢量的末端作一vvv112
VBV A,v,v个矢量至末速度矢量的末端,所作的矢量就等于速度的变化量。 v2
B 教师给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让学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
o A
提示将速度移到同一个点进行比较。
,v教师引导学生看如果这个过程越短,那么图中作出有什么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教师乘胜进取进一步提出问题:对于这个物理量你还想知道什么,对于一个矢量,不仅有方
,v向还有大小,请学生尝试去推导其大小。提示出发点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和三角形相a,,t似。
交流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
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2va, nr
由可以得到角速度表示的: v,,r
2 a,r,n
2v2a从公式,看,向心加速度与圆周运动的半径成反比;从公式看,向心加速a,r,nnr
度与半径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
学生推导向心力公式:
2v2 Fmrm,,,r
2v2 a,r,,r
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是按照性质命名的,而向心力是按照效果命名的。请大家分析下面的物体的向心力是由那些力提供的,
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教师按照课本P,当物体做一般圆周运动时,将F分解,F产生向心加速度,F产生切94nt向加速度。
一般的曲线运动
运动轨迹既不是直线也不是圆周的曲线运动,为一般曲线运动,尽管各个地方弯曲程度不一样,可以把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作一小段圆弧。
范文二:对《高中物理中“功”的高端备课》的点评
对《高中物理中“功”的高端备课》的点评
从文本来看,作者得意的只不过是所谓“乘积定义法”这一方法内涵的挖掘,而并不在意“功”的内涵以及“功”的教学。其实,作者并不明白什么叫做功,也不明白这个定义式的来龙去脉,通篇文章不过是臆想之词,浮华而欠缺逻辑,更不谈有什么科学性、严谨性了。
“功”这个物理量是科里奥利第一次引入物理学的,而且是和“动能”一起引入的——利用后来称之为动能定理的那个方程引入的。历史上,在科里奥利之前,一大批科学家已经通过对合适的描述运动的多少的争论中,得出了两个合适的守恒量——动量m v 和活力mv 2(对应的还有死力——势能)。科里奥利在此基础上,结合牛顿定律,得出一个从力的角度表述mv 2变化的物理量W =F ?l ,并把这个量命名为“功”,同时将活力mv 2修正为12mv 。 2
从上述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功的概念实际上是为了量度能量变化的多少而引入的;功的表达式之所以如此规定,实在是因为能量的表达式已经选定为mv 2的形式和牛顿定律,而不是本文作者所认为的那般生硬的凑出来的。作者的牵强拼凑,实在是让人无语——作者到底想干什么?他是在教“功”的概念吗?还是不过是臆造一个乘积表达式?
下面谈谈其拼凑技术的拙劣问题:
其一,由功的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人们预先并不知道需要搞个什么乘积定义出来——也就说,乘积定义不是功的概念的先验预定方向。然而,本文作者居然预定了功的表达式的建立方向——乘积定义!正式基于这个预定方向,才存在所谓被乘数、乘数和相乘规则的选择问题。
其二,功的物理意义,只能从能量角度认识——功是力学问题中能量变化的量度。功的物理意义和功的表达式之间并没有多少直接联系,所谓力对空间(位移)的积累效应——如果仅从功的公式本身来看,实在不知所云。作者更为奇葩的将功说成是力乘以一个系数!还说这个系数的逐渐增大,显示了所谓“积累”的含义,进而揭示了所谓“乘积定义法”的相乘动因!
其三,作者在前述错误理解的基础上,太过高看所谓的乘积定义法了,还煞有介事的臆造出一个被乘数和乘数选择的思路出来,这个臆造过程粗劣不堪——①功的概念都没建立,怎么就有力做功这么个说法,并把功与力联系起来,宣称是力在做功,所以将其作为被乘数?②功的概念尚未建立,如何竟知道功是所谓过程量?力做功最直观的结果是速度变化还是位置变化?力做功的结果是什么意思?作者的臆断简直匪夷所思!③初中既然知道了功的表达式为W =Fl ,前面两步还探究个什么?!直接引用不就行了么?可是作者说,要探究!然而后面他还没有依据前两步的思路建立起功的表达式时,他又开始借用初中的那个公式作为后续思路的前提了!作者思路够乱的!④什么叫做必须将位移和力的方向必须变为一致?变为一致的必要性依据是什么?作者把它当作前提和信条,实在是不讲逻辑!⑤更为诡异的是,作者认为分解位移是合适的,分解力是不合适的——还臆造出一个所谓的优势变量和非优势变量出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理论编造水平!他到底懂不懂点乘(标积)啊!
最后说一说,教材的确在功的概念建立和功和能的关系这两个议题上做得不够好,没有把“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句话明确提出,并作为功的概念建立的前提,致使功的概念建立生硬,毫无逻辑。笔者建议按能量守恒和“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思路重编教材:第一节还是“追寻守恒量”,但是加上历史上关于守恒量是mv 还是mv 2的争论,和拉格朗日的判决词,并大致说明动能和势能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还是“功”,但是先定义“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W =?E ,然后说明mv 2变化伴随着的力和位移问题,然后借助牛顿定律和加速运动过程,建立起一个公式:F ?l =
能表达式规定为E k =1212mv -mv 0,并按科里奥利的方式,把动2212mv ,把等式左边的这个部分称之为功:W =F ?l ,然后再去从W =F ?l 的表达2
式本身去分析功的正负,并利用F ?l =1212mv -mv 0结合具体过程,说明功的正负表示的是能量转移转22
化的方向。
具体请参看笔者《“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文,其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节 追寻守恒量
1、费因曼的开场白
2、前人关于运动的思辨——追寻守恒量
地上物体运动的变慢——天体运动的永恒——运动守恒的思想萌芽——笛卡尔的上帝假设——寻找合适的描述运动多少的物理量
3、近代物理关于运动多少描述的追寻
(1)伽利略双斜面实验的隐含的事实
(2)笛卡尔碰撞实验:第一个合适的描述运动的物理量——mv
(3)莱布尼兹对竖直抛体运动的分析:活力与死力及其转化和守恒,mv 2,对伽利略实验的解释
(4)惠更斯碰撞实验的发现:m v 守恒,mv 、mv 2均守恒(弹性碰撞)
4、追寻守恒量——动量mv 、能量、角动量、宇称等
5、能量及其变化的量度
(1)实验探索:基于守恒思想,分析实验,进而得出能量的表达式以及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结果
【例1】自由落体运动:v 2=2gh ,v 2与2gh 的相互转化与守恒
【例2】碰撞实验——质量大的、质量小的两个小球,以相同速度碰撞同一个小球:能量与质量有关;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反思:mv 2与2mgh 的相互转化与守恒,活力mv 2、死力2mgh
(2)理论分析:分析一系列守恒现象中,与能量转化相关的现象,从而找到能量变化的量度,进而找到能量的量度
【例】科里奥利的思考
6、各种能量及其之间的转化与守恒
第二节 功与功率(一)
1、科里奥利的思考
(1)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力对空间的积累——能量变化
【例1】水平面上物体的减速与加速:摩擦力、拉力与位移
【例2】自由落体运动:重力与位移
(2)功——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思考1:W =Fl ?
Fl =12121212mv 2-mv 1 F cos α?l =mv 2-mv 1 2222
思考2:W =F l ·l=Flcos α
2、功的概念
(1)功的定义
①功是能量变化(转移转化)的量度
②定义式:W =△E
*单位
(2)功的决定因素
①两个决定因素: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②决定式:W =Fl cos α
3、对W =Fl cos α的理解
(1)F ——恒力
(2)l ——“力直接作用在其上时”、“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物体”、“对地的”位移
【例】踢球、杠杆与动滑轮、滑块滑板运动 (引体向上、原地蹲立、跑步等)
(3)α——α=90°:W =0,不做功
α<90°:w>0,做正功;W =△E >0,E 增加,输入能量,动力功
Α>90°:W <0,做正功;w =△e="">0,做正功;w><0,e>0,e>
*功的正负代表的是能量转移转化的方向
4、总功
【例1】多个力同时作用时的物体的运动 【例2】不同的力分阶段作用时物体的运动
(1)总功——各个力的功的代数和,
(2)总功与合力的功
(3)两种情况下功的计算
①曲线运动中功的计算
②变力功的计算
第三节 功与功率(二)
1、做功有快慢之别
【例】
2、功率
(1)定义:描述做功的快慢
(2)定义式:P =W /△t
(3)理解:①实质是描述的能量变化的快慢:P =W /△t =△E /△t
②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3、功率的决定式:P =Fv cos θ
(1)推导:
(2)理解:P =F ·v F =Fv ·v
【例】分解实例
4、功率与生活:(1)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2)机车的功率与牵引力、速率的关系
第四节 动能与动能定理
1、描述运动的合适物理量的追寻,与科里奥利、拉格朗日的判决
2、动能
(1)定义式:
*单位
(2)理解:状态量、标量、相对性
3、动能定理:W 总=△E k
(1)理解1:总功为正,动能增加(其他能量的减少);总功为负,动能减少(其他能量的增加)
(2)理解2:一个过程,两个状态
3、动能定理的应用
范文三:高中物理“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高端备课
高中物理“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高端备课
江西省宁师中学 蔡根生
“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作为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如何以更宽广的视野透视“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的内涵,并彰显其物理本质与教学逻辑,就成为物理高端备课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传统教学的困局
本节教学, 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偏向, 一是教材先通过实验建立向心力概
分念,归纳出向心力公式,再推出向心加速度;这种方式体现了教材突出重点,散难点,并力求逻辑轻快的处理方式, 在涵盖本节要点的前提下尽可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主要矛盾.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也存在诸多缺憾.主要在于对本节作为高一物理新授课的教学缺乏深入认识, 对刚步入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足够的估计, 如此就不免使得重点难点成为蜻蜓点水;逻辑轻快成为逻辑散碎.科学方法的处理是教材本身的缺陷.当我们将教材本身等同于教学过程时, 这些缺点就不可避免地被直接复制到课堂教学之中.总而言之, 教材的粗略!散碎有可能导致教学中的第一种偏向.
还有一种偏向是一味追求讲深讲透. 突出表现是,先通过理论推导导出向心
急于使学生掌握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抽象概念,习题呈加速度,再推出向心力.
现则出现无序过难的情况.
以上两种偏向, 皆因我们把对教材与习题册的研究代替了对教学过程本身的研究.因此, 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科特性的教学逻辑研究期待系统开展.
二、彰显概念内涵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笔者想通过先理论分析,得出向心力的存在,再通过实验探究,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推导严谨,能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实验方法讲向心力,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这样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向心力的存在及意义。
1、引入新课
欣赏视频:我国选手赵宏博和申雪在06年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中,以精彩表演获得金牌,为国争光。视频中申雪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什么运动,(学生回答: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状态时刻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受到合外力)有力就会产生(加速度)。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外力及加速度的特点。
板书: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2、学生实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手中的小球、细线、光滑水平木板,构建一个简单的匀速圆周运动,让学生对小球进行受力,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特点:始终指向圆心,从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板书:向心力
1)、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 (
的力。
3、学生观察得到向心力的方向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但始终指向圆心而且和速度方向垂直。
板书: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而且速度方向垂直
、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4
因为向心力和速度方向始终垂直,所以向心力不做功,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板书:向心力的作用效果: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5、通过三个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对物体受力分析,说明向心力的来源。
物体随转盘一起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随滚筒一起匀速圆周运动
板书: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可以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它们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
6、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用两个小链球实验~凭感觉粗略体验。学生经实验、讨论有了自己的看法后~自由发言。,
学生的猜想:向心力跟物体质量m、半径r、角速度ω有关。
,若学生说到v~可引导学生由公式v=ωr得出ω和v有重复的部分,
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它们的定量关系。学生可能猜想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成正比。老师先不要作出判断。
提问:实验时能否让三个量同时变。
学生:不行,应该保持其它量不变,使一个量变化即控制变量法。
实验装置:向心力演示器。
介绍构造:
讲解工作原理:小球向外压挡板,挡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指向转轴,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两力大小相等,同时小球压挡板的力使挡板另一端压缩套在轴上的弹簧,弹簧被压缩的格数可以从标尺中读出,即显示了向心力大小。
演示操作:如何实现控制变量。
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
?F与质量的关系:ω、r一定,取两球使m=2m观察:(学生读数)F=2F。 向心力ABAB
结论:向心力F?m。
?F与半径的关系:m、ω一定,取两球使r=2r观察:(学生读数)F=2F。 向心力ABAB
结论:向心力F?r。
?F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ω=2ω观察:(学生读数)F=4F。 向心力ABAB
2 结论:向心力F?ω。
归纳: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不能由一个实验、一个测量就得到一般结论,实际上要进行多次测量,同时选取更精密的仪器,大量实验,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做。同学们刚才所做的实验得出:m、r、ω越大,F越大;若将实验稍加改进,如课本中所介绍的小实验,加一弹簧秤测出F,可粗略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设计很多实验都能得出这一结论,说明这是一个带有共2性的结论。测出m、r、ω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为:F=mrωr。
22 板书:向心力:F=mωr=mv/r 向心力
我们知道合外力必然产生加速度,向心力实际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怎么样的呢,
7、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
板书:向心加速度
22 1、向心加速度大小:a=F/m=ωr=v/ r=ωv 向心力
2222 a=4πr/T=4πrf
提问:方向是怎么样的,
板书: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同向~始终指向圆心
思考: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
学生:不是,因为加速度不恒定。方向时刻在改变。
板书: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及时巩固】
长度为0(5m的轻绳一端系一质量为2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小球绕固定点在光滑水平面上以4m/s的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请计算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三、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向心力容易被学生认为是一种新的性质力,所以应引导学生对多个实例进行受力分析,以明确向心力的来源。
2.学生不易正确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新课中应通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3.部分同学实验能力较弱,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
范文四:《高中物理“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高端备课》学习小结
《高中物理“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高端备课》学习小结
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以吕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案例,远程研修课程专家团队以集体备课的形式与一线老师共同探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的教学设计,先由吕老师讲述自己此节课的教学设计,然后由专家团队进行分析点评,最后再由老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与大家共同讨论。课程向我们展示了集体备课,尤其是有专家参与的高端集体备课,对于教师成长的巨大促进作用。
首先,对于定制教学目标,我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认为,只要认真备课,然后把规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自然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另外,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会追求课上的生动,学生爱听,我认为教学效果自然会好,无所谓教学目标。正是由于对教学目标把握的随意性,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因此许多课看似很有艺术,学生的参与率高,场面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实际收获却并不多。现在,我知道了每堂课都要针对(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3)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等方方面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其次,对于新课程下的教材的使用也有了新的认识。高中物理课程是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科目,是基于保证共同基础和满足不同兴趣、特长学生的选择需求而设计的.物理课程包括共同必修和三个不同的选修系列共12个模块,每个模块单独以一本教材的方式呈现.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精神的体现,是实施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最基本、
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要重视教材,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机会,教材上的练习非常具有针对性,要立足于教材去设计问题。
另外,提高了探究性教学的地位。以前我比较注重课堂的实用性,即应试教育的方式较为明显。而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猜想、设计、实验、合作交流、验证。通过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借助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可通过多媒体或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调,可通过类比等方法合理地将学生当前无法解决的、需要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引出,提供给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可以常见的思维定势引出问题。 大胆假设,猜想问题当问题发现之后,不要急于用实验去检验,更不能直接说出答案 ,此时,正是启动思维的大好时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学生大胆假设,去猜想问题可能 的答案。
实验探索。设计实验有了假设和猜想作为铺垫,学生便跃跃欲试,他们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必须通过实验途径来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如果立即让不和去设计验证的话,不生往往会面对眼前的器材感到茫然,可能出现思维的断层,有的学生草率应付过去,事倍功半,课堂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导”的功能,点拨一下,把实验设计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讨论,才是要注意巡视、指导、启发,让每组学生归纳总结。
范文五:高中物理集体备课
高中物理集体备课
---------从每周上好一节课抓起,逐步提高物理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根据我校高中物理教学实际,物理组特制定本方案。
一、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显个性特长,使集体备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教学活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二、集体备课的目的
1、增强备课实效,创新教学研究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3、促进校际交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三、集体备课的实施
1、组织形式:按年级分学科组织备课。
2、制定计划:各教研组组织备课组长在开学初组织一次集体备课,确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学科集体备课计划,结合教师的特长,安排好备课内容,确保集体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3、实施步骤:集体备课基本程序:个人精备→演课点评→修改完善→课堂展示→评课反思 ⑴个人精备:组员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结合学校教学实际,精写出电子教案,打印文稿,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发送给组长,组长再群发给各个组员。
⑵演课点评: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组员向本组教师进行演课,并且详细说明我准备如何上好这节课,这节课的亮点在哪里,并介绍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三维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教材的取舍整合,作业与练习配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等内容。组内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人人发言。最后由组长或学科带头人或有经验的老教师一一进行点评,具体说明哪些地方说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要改进,如何改进。 ⑶修改完善:组员在说课点评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进行再次备课,通过取长补短,密切合作,深化交流,融合吸收,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个体正式教案,报备课组长审核后,实施教学。
⑷课堂展示:通过轮流或抽签的方式选出一名35岁以下的教师执教,组员集体参与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和评课准备。
⑸评课反思:由学科指导组对本节课进行评课,对教学目标、主体参与、反馈矫正、情感意识、基本素质等进行评议交流,更主要针对情境创设、亮点促成、评价激励、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等进行讨论,既联系自己的课、听过的课,也联系备课形成的“共识”,探索成功的做法和存在的不足,交流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及时进行反思,探索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让教师把实践的疑难,体验的困惑带到集体备课,与同行交流,让学科指导组诊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这样的备课活动,确定了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教师广泛参与,主动研究的热情,教师们可以针对问题,各抒已见,言人之未言;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同的观点进行碰
撞、比较、鉴别、质疑、生成;教师各取所需,让教师在互相辨论的氛围里,个人感悟、认识、体验、并与其他教师之间互动、兼容、批判、保留自己的意见。最终让研讨、研究回归实践、回归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认识,建立教师间开放的、批判的、民主、合作的新型教研模式。
四、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1、集体备课纲领:坚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方向。
一个原则:让思维碰撞思维,用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
两条主线:一条是教师引导点拨传授知识的方法、手段;另一条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法。 三个精选:精选课堂作业,精选基础习题,精选拓展习题。
四个选定:选定时间、选定地点、选定内容、选定执教教师。
五个目的:实效性(解决问题)、全体性(人人参与)、经常性(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的研讨)、研讨性(深入讨论,上升到理论)、互补性(取长补短,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
六个统一: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习题、统一课时分配、统一进度、统一考查。
七个利于: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利于问题的生成;利于自主学习;利于开展合作;利于活动的展开;利于自我体验;利于创新精神的生成。
八点钻透:考点、重点、难点、能力训练点、思维障碍点、学科交叉点、现实连接点、德育落实点。
2、集体备课注意事项
提倡全员参与,注重脚踏实地,杜绝形式主义,避免空壳化;
提倡真诚合作,注重教学相长,杜绝信息封闭,避免虚伪化;
提倡集思广益,注重责任分担,杜绝唱独角戏,避免专制化;
提倡百花齐放,注重张扬个性,杜绝按图索骥,避免同质化;
提倡兼收并举,注重以点带面,杜绝生搬硬套,避免机械化。
3、集体备课应具备三个意识:
⑴合作意识: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 重、互相合作的氛围。
⑵全局意识: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集体备课活动有可能会因为意外的事情受到影响而暂停,备课组长一定另找时间及时补上,以保证备课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⑶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物理“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9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