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铁路运输的计划可分为
铁路运输的计划可分为
:铁路运输 可分为 计划 闭塞设备分为 铁路运输一组七级 公路路运输分为哪几类
篇一:15秋北交《铁路运输设备》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15秋北交《铁路运输设备》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2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是在哪个国家修建的,( )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比利时
正确答案
:A
2. 准轨铁路是指轨距为( )mm的铁路。
A. 1235
B. 1335
C. 1435
D. 1535
正确答案
:C
3. ( )是转辙器的主要部件,通过连接杆与转辙机械相连。
A. 基本轨
B. 尖轨
C. 转辙机械
D. 连接部分
正确答案
:B
4. 车站级“列车预确报”系统根据( )系统产生的到达、出发列车编组信息,核对到达、出发确报,对确报信息进行卡控以及必要的编辑。
A. 车辆类型识别
B. 车号自动识别
C. 货物自动识别
正确答案
:B
篇二:中级铁路运输第十章铁路货物运输多项选择题(2015.11
.05)
1 铁路运输的货物按其组织方法可分为()等运输种类
A.半车
B.整车
C.跨装车
D.零担
E.集装箱
2 提高机车日产量的经济效果,表现为可以用较少的机车完成既
定的货物周转量()
A.可加速车辆或货物送达
B.节省机车车辆的需要量及其投资
C.节约与机车运行相关的运营费用
D.节约站、段办公用房的相关费用
E.节约与机车运行无关的运营费用
3 铁路货物的运到期限是由()组成。
A.货物发送时间
B.货物运输时间
C.货物中转时间
D.货物检查时间
E.特殊作业时间
4 从全路来看,旅客()人数是相等的。
A、发送
B、到达
C、中转
D、运送
E、直通
5 对铁路局来说,旅客运送量包括()
A、接运人数
B、市郊运输人数
C、管内运输人数
D、直通运输人数
E、交出人数
篇三:中级铁路运输多项选择题(2015.10.29)
1 品牌具有以下特征:()。
A.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
B.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资产
C.是一面旗帜
D.是一种购买导向
E.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标本
2 货物的到达作业包括()。
A.卸车作业
B.货物的换装整理
C.货物交付
D.重车和票据的交接
E.整车分卸
3 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等于()旅客周转量之和
A.国家铁路
B.非控制合资铁路
C.地方铁路
D.控股合资铁路
E.外资铁路
4 铁路运输收入进款可以分为()
A(营业外收入
B(铁路建设基金
C(投资收益
D(代收款
E(运输收入
5 应收账款成本包括()项目
A.资金占用成本
B.管理成本
C.汇兑损失
D.坏账成本
范文二:招标文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招标文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关于编写和提交投标文件的规定,载入这些内容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符合资格的供应商或承包商由于不明确如何编写投标文件而处于不利地位或其投标遭到拒绝的可能性;一类是关于投标文件的评审标准和方法,这是为了提高招标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因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类是关于合同的主要条款,其中主要是商务性条款,有利于投标人了解中标后签订的合同的主要内容,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其中,技术要求、投标报价要求和主要合同条款等内容是招标文件的内容,统称实质性要求。所谓招标文件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就是投标文件应该与招标文件的所有实质性要求相符,无显著差异或保留。如果投标文件与招标文件规定的实质性要求不相符,即可认定投标文件不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招标人可以拒绝该投标,并不允许投标人修改或撤销其不符合要求的差异或保留,使之成为实质性响应的投标。
招标文件一般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招标人须知。这是招标文件中反映招标人的招标意图,每个条款都是投标人应该知晓和遵守的规则的说明。
(2)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
(3)技术规格。招标项目的技术规格或技术要求是招标文
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指招标项目在技术、质量方面的标准,如一定的大小、轻重、体积、精密度、性能等。技术规格或技术要求的确定,往往是招标能否具有竞争性,达到预期目的的技术制约因素。因此,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普遍要求,招标文件规定的技术规格应采用国际或国内公认、法定标准。本条第2款规定“国家对招标项目的技术、标准有规定的,招标人应当按照其规定在招标文件中提出相应要求”,实质上就是国家对招标项目的技术规格有法定公认标准的,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规定技术规格时应予遵循、采用,不得另搞一套。
(4)招标价格的要求及其计算方式。投标报价是招标人评标时衡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应事先提出报价的具体要求及计算方法。如在货物招标时,国外的货物一般应报到岸价(CIF)或运费保险付至目的地的价格(CIP),国内的现货或制造或组装的货物,包括以前进口的货物报出厂价(Exworks)(出厂价或货架交货价)。如果要求招标人承担内陆运输、安装、调试或其他类似服务的话,比如供货与安装合同,还应要求投标人对这些服务另外提出报价。在工程招标时,一般应要求招标人报完成工程的各项单价和一揽子价格,该价格中应包括全部的关税和其他税。招标文件中应说明招标价格是固定不变的,或是采取调整价格。价格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范围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招标
文件中还应列明投标价格的一种或几种货币。
(5)评标的标准和方法。评标时只能采用招标文件中已列明的标准和方法,不得另定。
(6)交货、竣工或提供服务的时间。
(7)投标人应当提供的有关资格和资信证明文件。
(8)投标保证金的数额或其他形式的担保。在招标投标程序中,如果投标人投标后擅自撤回招标,或者投标被接受后由于投标人的过错而不能缔结合同,那么招标人就可能遭受损失(如重新进行招标的费用和招标推迟而造成的损失等)。因此,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保证金或形式的担保(如抵押、保证等),以防止投标投标人违约,并在投标人违约时得到裣。投标保证金可以采用现金、支票、信用证、银行汇票,也可以是银行保函等。投标保证金的金额不宜太高,现实操作中一般不越过投标总价的2%,以免影响投标人的积极性。中标人确定后,对落标的投标人应及时将其投标保证金退还给他们。
(9)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
(10)提供投标文件的方式、地点和截止时间。
(11)开标、评标的日程安排。
(12)主要合同条款。合同条款应明将要完成的工程范围、供货的范围、招标人与中标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除一般合同条款之外,合同中还应包括招标项目的特殊合同条款。
《招标投标法》第十九条还规定,招标项目需要划分标段、确定工期,并在招标文件中载明。这个规定,主要是指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中,招标人不得把作为招标项目组成部分的标段划得过小。标段划分太小,一方面不利于那些经营规模大、技术力量且经验丰富的承包商投标,另一方面会使招标达不到“物有所值”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保持合理的工期,工期过短,容易发生偷工减料、粗制乱造,基础设施应具备的条件得不到保证。因此,在需要划分标段和确定工期时,招标人应当合理划分标段、确定工期,并在招标文件中载明。
范文三:化工原理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传递过程
绪论
一、填空:
1、化工原理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传递过程,它包括 动量传递过程 、 热量传递过程 和 质量传递过程 。
单元一 流体流动
一、选择:
1、关于孔板流量计错误的说法是( C )。
A、结构简单 B、制造安装方便 C、能量损失小
2、孔板流量计前后压力( B )。
A、相同 B、前,后 C、前,后 D、不能判断
3、流体在水平变径管中作稳定流动,在管径缩小的地方其静压能将( A )。 A、减小 B、增加 C、不变 D、不能判断
4、测流体流量时,随流量增加孔板流量计两侧压差值将( B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能判断
二、判断
1、层流内层影响传热、传质,其厚度越大,传热、传质的阻力越大。(对) 2、设备内的真空度愈高,即说明设备内的绝对压强愈大。(错) 3、在定态流动系统中,水从粗管流入细管。若细管流速是粗管的4倍,则粗管内径是细管的
4倍。(错)
三、填空:
1、流体的流动阻力包括 直管阻力 和 局部阻力 。
2、管路的联接方法包括 螺纹连接 、 焊接连接 、_承插连接 、 法兰连接 。 3、
四、简答:
1、说出等径管路中流体由1-1’到2-2’能量的转换方式。
答:因等径管路,动能前后相等。 2 从1截面流动到2截面,流体位置
升高,说明位能增加,所以是1截面 1 2’ 的一部分压强能转化为位能。
流体 1’
2、如图:已知当地大气压P=1atm, 0
a、说出两表的名称。 表表 真
b、两表的示值叫什么,
c、求两表所测设备的绝压各为
多少。 3atm 0.4atm
答:左表为压力表;右表为真空表。
压力表示值称为表压强;真空表示值称为真空度。
P,1,3,4atmP,1,0.4,0.6atm; 左右
五、计算:
1、293K的水在内径为25mm的钢管中流动,流速为1m/s,试判断其流型。(已知:293K下水
3的密度为998.2kg/m,黏度为1.005cp)
,du0.025,1,998.24Re,,,2.48,10,4000解: ,3,1.005,10
为湍流流动
单元二 流体输送机械
一、选择:
1、根据生产任务选用离心泵时,应尽可能使泵在( A )点附近工作。 A、效率最大 B、扬程最大 C、轴功率最大 D、有效功率最大 E、流量最大 2、叶轮的作用是( D )。
A、传递动能 B、传递位能 C、传递静压能 D、传递机械能 3、为了防止( A )现象发生,启动离心泵时必须先关闭泵的出口阀门。 A、电机烧坏 B、叶轮受损 C、气缚 D、气蚀
4、泵能给予( C )液体的能量称为泵的扬程。
A、1公斤 B、1摩尔 C、1牛顿 D、1立方米 E、1千帕 5、根据生产任务选用离心泵时,一般以泵效率不低于最高( E )的92%为合理,以降低能量消耗。
A、流量 B、扬程 C、轴功率 D、有效功率 E、效率 6、离心泵性能的标定条件是( D )。
A、0?、101.3的空气 B、20?、101.3的空气 kPakPa
C、0?、101.3的清水 D、20?、101.3的清水 kPakPa
7、泵壳的作用是( B、D )。(多选)
A、汇集能量 B、汇集液体 C、汇集热量 D、将动能转化为位能 E、将动能转化为压头损失F、将动能转化为静压能 G、将位能转化为动能 H、将静压能转化为动能 I、将静压能转化为位能J、将静压能转化为压头损失
8、轴封的作用之一是( B )。
A、减少高压液体漏回泵的吸入口 B、减少高压液体漏出泵外 C、减少高压液体漏出管外 D、减少高压液体漏入排出管 9、下列选项中可能造成气缚现象的有( A、C ),造成气蚀现象的有( B、D )。 A、轴封装置密封差 B、实际安装高度高于允许安装高度 C、泵启动前,灌泵排气不彻底 D、关小泵的入口阀门
10、每秒钟泵对( B )所作的功,称为有效功率。
A、泵轴 B、输送的液体 C、泵壳 D、叶轮
11、对应于离心泵特性曲线( E )的各种工况下数据值,一般都标注在设备铭牌上。 A、流量最大 B、扬程最大 C、轴功率最大 D、有效功率最大 E、效率最大 12、由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可知:流量增大则扬程( C )。
A、增大 B、不变 C、减少 D、在特定范围内增或减
13、由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可知:流量增大则轴功率( A )。 A、增大 B、不变 C、减少 D、在特定范围内增或减
14、离心泵的流量又称为( B )。
A、吸液能力 B、送液能力 C、漏液能力 D、处理液体能力 15、离心泵是由( B )( F )和( M )三个主要功能部件所组成的。 A、吸入阀 B、叶轮 C、吸入管 D、真空表 E、转速表 F、泵壳 G、出口阀 H、泵轴
I、压力表 J、密封环 K、功率表 L、出口管 M、轴封装置 N、流量计 16、离心泵的特性曲线不包括( D )。
A、流量扬程线 B、流量功率线 C、流量效率线 D、功率扬程线 二、判断
1、离心泵的扬程和升扬高度相同,都是将液体送到高处的距离。(错) 2、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允许安装高度时,将可能发生气缚现象。(错) 三、填空:
1、在离心泵的类型中,IS代表 单级单吸式离心泵 ,Y代表 油泵 。 2、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有_流量_、_扬程_、_轴功率_和_效率_;表示抗气蚀性能的参数是
_必需气蚀余量_。
3、离心泵的泵壳的形状是蜗形的,其作用是 汇集和导出液体的通道,同时又是能量转换的
装置 。
四、简答:
单元三 非均相物系分离
判断
1、欲提高降尘室的生产能力,主要的措施是提高降尘室的高度。
单元四 传热
一、选择
1、列管式换热器操作程序中,哪一种操作不正确( D )。 A、开车时,应先进冷物料,后进热物料
B、停车时,应先停热物料,后停冷物料
C、开车时要先排出不凝气
D、发生管堵或严重结垢时,应分别加大冷、热物料流量,以保证传热量
,2、蒸汽中不凝气的存在,会使它的对流传热系数值( A )。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3、在蒸汽—空气间壁换热过程中,为强化传热,下列方案中的( D )在工程上可行。 A、提高蒸汽流速
B、提高空气流速
C、采用过热蒸汽以提高蒸汽温度
D、在蒸汽一侧管壁加装翅片,增加冷凝面积
二、判断
1、导热系数越大,说明物质的导热性能越好。(对)
单元五 蒸发
一、选择
1、蒸发操作的目的是将溶液进行( A )。
A、浓缩 B、结晶 C、溶剂与溶质的彻底分离 D、水分汽化 2、为蒸发某种黏度随浓度和温度变化较大的溶液,应采用( B )流程。 A、并流加料 B、逆流加料 C、平流加料
3、膜式蒸发器适用于( B )的蒸发。
A、普通溶液 B、热敏性溶液 C、恒沸溶液 D、不能确定 二、判断
1、采用多效蒸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二次蒸汽的再利用,以节约能耗,从而提高蒸发装置的
经济性,因此效数越多越好。(错)
范文四:行政方法按管理者的内容可分为
篇一:2015秋电大行政管理网上计分作业答案
答案
1 行政责任的特征有( )
A.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
B.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
C.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
D.行政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行为
E.行政责任是一种道德 多选 ABCD 14 9 2 3
2 行政领导素质的特点有( )
A.先天性
B.综合性
C.层次性
D.动态性
E.先进性 多选 ABCD 9 4 2 3
3 惩戒性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有( )
A.通报批评
1
B.停止违法行为
C.撤消违法决定
D.行政处分
E.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 多选 ABCDE 13 7 3 3 4
行政责任实现的内部机制有( )
A.行政责任意识
B.行政道德建设
C.行政组织文化
D.行政问责
E.监督机制 多选 ABC 14 9 3 2
5 行政领导的要素包括( )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领导目标
D.客观环境
E.客观过程 多选 ABCD 12 6 3 3
6 行政管理主体的显著特点( )
A.阶层性
B.强制性
C.部门性
D.阶级性
E.全员性 多选 ACE 13 8 2 3
2
7 领导者如何打造团队精神( )
A.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B.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C.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D.进行强制性的管理
E.加大奖惩的力度 多选 ABC 14 7 3 4
8 非政府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有( )
B.监督
C.维护
D.培育
E.控制 多选 ABCD 10 4 3 3
9 控制可以分为( )
A.前馈控制
B.过程控制
C.正向控制
D.反向控制
E.反馈控制 多选 ABE 9 6 1 2
10 行政管理机制的特点有( )
A.内在性
B.系统性
C.客观性
D.自动性
3
E.可调性 多选 ABCDE 11 5 3 3
11 培养行政责任心的基本方法( )
A.勇于担当责任,不推脱不逃避
B.实事求是,做好本职工作
C.尽职尽责,让责任成为习惯
D.注重细节,负责任从细节做起
E.履行职责,发扬敬业精神 多选 ABCDE 12 7 1 4 12 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知识包括( )
A.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
B.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
C.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知识
D.信息网络知识
E.理论知识 多选 ABCD 13 5 4 4
13 行政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
A.行政管理目标
B.行政管理主体
C.行政管理对象
D.行政管理机制
E.行政管理环境 多选 ABCDE 10 5 2 3
14 依照责任的性质和范畴,行政责任可以分为( )类型
A.政治责任
B.法律责任
4
C.管理责任
D.道德责任
E.工作责任 多选 ABCD 12 5 3 4
15 政府功能的实现方式有( )
A.供应
B.补贴
D.管制
E.赔偿 多选 ABCD 9 3 3 3
16 行政管理者应怎样进行环境管理( )
A.了解与认识环境
B.分析与评估环境
C.能动地适应环境
D.改变环境
E.创造环境 多选 ABC 11 6 3 2
17 以行政管理内容为目标的基本功能体系具体包括( )功
能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社会功能
D.政治功能
E.生态功能 多选 ABCDE 11 5 4 2
18 行政管理客体的属性主要表现在( )
5
A.客观性
B.可管理性
C.系统性
D.主观性
E.适应性 多选 ABC 11 5 4 2
19 决策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
A.确定决策目标
B.拟定备选方案
C.评估备选方案并作出决定
D.选择实施战略
E.监督和评估 多选 ABCDE 12 5 4 3
20 行政管理的特征是(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B.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C.行政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相区别
D.行政管理与组织密不可分
E.行政管理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 多选 ABCDE 11 6 3 2
21 行政领导者的群体素质结构主要包括( )
A.年龄结构
B.知识结构
C.智能结构
D.气质结构
6
E.心理结构 多选 ABCD 14 8 2 4
22 行政功能的特性( )
A.具体性和执行性
B.层次性和扩展性
C.多样性和整体性
D.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
E.权变性 多选 ABCD 14 7 5 2
23 行政领导的特点有( )
A.等级性
B.权威性
C.综合性
D.服务性
E.强制性 多选 ABCD 13 7 4 2
24 领导艺术的特点有( )
A.创造性
B.非模式化
C.有效性
D.多样性
E.复杂性 多选 ABC 13 6 3 4
25 领导者授权的方式主要有( )
A.目标授权法
B.充分授权法
7
C.不充分授权法
D.弹性授权法
E.制约授权法 多选 ABCDE 12 6 1 5
26 行政管理要素包括( )等
A.人员
B.资金
C.物资设备
D.时间
E.信息 多选 ABCDE 12 6 3 3
27 公共行政管理与私人行政管理之间的区别( )
A.目标的不同
B.实质的不同
C.特性的不同
D.监督方式的不同
E.权力来源不同 多选 ABCDE 14 7 4 3
28 行政领导者的个体素质结构包括( )
A.政治素质
B.道德素质
C.文化知识素质
D.能力素质
E.身体和精神素质 多选 ABCDE 13 6 4 3
29 行政管理者按行政管理层次划分可以分为( )
8
A.高层行政管理者
B.中层行政管理者
C.基层行政管理者
D.部门行政管理者
E.单位行政管理者 多选 ABC 14 8 3 3
30 正确的领导方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
A.实践性
B.灵活性
C.创造性
D.条件性
E.不确定性 多选 ABCD 12 7 2 3
31 领导沟通的主要方式有( )
A.倾听
B.提问
C.演讲
D.辩论
E.指示 多选 ABCD 9 3 3 3
32 行政领导的作用有( )
A.指挥作用
B.协调作用
C.沟通作用
D.激励作用
9
E.平衡作用 多选 ABCD 14 9 3 2
33 行政管理环境按主体的范围划分,可分为( )
A.内部环境
B.外部环境
C.一般环境
D.任务环境
E.社会环境 多选 AB 15 9 1 5
34 行政责任实现的外部机制有( )
A.健全法制,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B.行政问责制
C.健全监督机制
D.行政道德建设
E.对工作的忠诚度 多选 ABC 11 8 1 2
35 行政领导者的能力素质主要有这几方面( )
A.认识能力
B.决策能力
C.组织能力
D.协调能力
E.应变能力 多选 ABCDE 14 9 1 4
36 以行政管理过程为对象的运行行政功能体系包括( )功能
A.决策功能
10
B.计划功能
C.组织功能
D.协调功能
E.控制功能 多选 ABCDE 12 6 3 3
37 行政管理机制主要表现为( )
A.运行机制
B.动力机制
篇二:行政管理学常识2
行政管理学常识2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日期:2008-3-31 8:39:34) 浏览人数:139
管理学的分类与层次
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的。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管理学科,亦称作盈利性管理学科,这类管理学科适用于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这类组织以盈利的高低作为判别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如工商企业管理、银行管理等;另一类是非经济管理学科,亦称为非盈利管理学科,这类管理学科主要适用于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非经济性组织,如政府管理、文化教育管理、军队管理等。
11
管理学的四个层次为:(1)微观管理学,它以组织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一组织中的管理问题。
(2)中观管理学,它以多个组织组成的组织群体作为其研究对象。
(3)宏观管理学,它以多个组织群体的组织整体作为其研究对象,研究在相当范围内将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集合成为一个整体情况下出现的管理问题。
(4)管理学,它是以管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作为其研究,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管理的原理、方法与过程
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对管理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反映和概括。它是管理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管理活动遵循的行为准则。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和动态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所谓科学管理原理是指管理活动应有科学依据,组织目标的确立、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中应依据科学的原则与方法,掌握和运用管理规律,制定和实施必要的管理规范与原则,以提高行政效率。根据科学管理原理,我们可以引申出符合该原理的管理原则:管理原则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原则。
12
人本管理原理所谓人本管理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原理认为:管理的核心对象是人。这一原理要求管理者将组织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努力为被管理者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创造各种机会。人本管理原理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人”的管理观。通过对人本管理原理的分析与理解,我们可从中引申出符合该原理的管理原则:利益协调原则、行为激励原则、控制适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参与管理原则。
系统管理原理系统管理原理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视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或为某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时,应遵循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以一同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据此引申
出符合该原理的管理原则:协作原则、整体效应原则、信息反馈原则等。
动态管理原理管理的实践反复证明:有效的管理是一种随机制宜、因情况而异的管理。因此,动态管理要求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在处理管理问题时避免僵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根据管理环境的变化,权宜所变。根据动态管理原理,我们可以引申出符合该原理的管理原则:随机制宜原则、权变原则与弹性原则。
管理要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实现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使用特定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
13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归纳为两大类,即任何管理活动都适用的一般方法和适用于具体管理问题的特殊方法。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和教育方法。
经济方法。在管理领域,经济方法是普遍使用的方法,强调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经济方法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易于在管理中实施,便于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过分强调使用经济方法容易形成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因此,要求管理者在使用经济方法时要与教育的方法相结合。
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运用法律规范以及类似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来进行管理。法律方法包括立法和司法两部分。依据法律方法处理问题比较公正、客观,可以减少管理者主观色彩的影响,可以明确责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法律方法要求具备健全的立法和司法机构,有时尚缺乏弹性,管理者难以创造性地应用该方法。
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按照行政组织系统,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知识、条例等行政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产生影响。行政方法的具体形式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示、行政建议、行政委托授权、颁布规章制度和条例、实施适当的行政奖励与处罚等。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弹性,管理者可以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有针对性地处理管理中出现的
14
特殊情况和问题。但使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不利于组织内部的横向沟通与信息的畅通传递,且管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和素质水平。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管理者对被管理者需要有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方式对被管理者进行宣传教育,激发被管理者的动力,引导他们的行为为实现组织整体目标而努力工作。教育方法在管理上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激励理论。
20世纪初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认为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5项基本职能。时至今日,这种认识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随着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客观环境对管理工作要求的变化,人们对管理职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和创新这两项职能受到了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管理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决策者,从另一种意义上也可以被看作是创新者。
管理的基本过程,是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是由这样一些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或者说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这样的作用。下面对上述五项职能予以具体阐释之:
(1)计划。计划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
15
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
能,通过科学的调查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按计划的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专项计划又称专题计划,是指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订的计划,例如基本建设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等等。综合计划是指对组织活动所做出的整体安排。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专项计划是综合计划中某项重要项目的特殊安排,它必须以综合计划为指导,以避免同综合计划相脱节。
(2)决策。所谓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可行性方案中选择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是为了解决现在面临的、待解决的新问题以及将来会出现的问题,决策是行动的基础。
目标性。决策目标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存在问题必须解决的时候才会有决策。
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
可行性。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所谓“可行”,一是指能解决预
16
定问题,实现预定目标;二是方案本身具有实行的条件,比如技术上、经济上都是可行的;三是方案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过程性。决策既非单纯的“出谋划策”,又非简单的“拍板定案”,而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的重要程度、过程的繁简及所费时间长短固然有别,但都必然具有过程性。
科学性。科学决策并非易事,它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
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向:
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一个组织管理工作成效大小,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决策正确,可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使组织兴旺发达;决策失误,则一切工作都会徒劳无功,甚至会给组织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对每个决策者来说,不是是否需要作出决策的问题,而是如何使决策作得更好、更合理、更有效率。
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决策贯穿于组织各个管理职能之中,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每个管理职能要发挥作用都是离不开决策的,无论是计划、组织职能,还是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其实现过程都需要决策。没有正确的决策,管理的各项职能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17
(3)组织。在管理学中,组织的涵义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文 档网:行政方法按管理者的内容可分为)来理解。从静态方面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态方面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组织的类型,一般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划分组织部门的原则:
目标任务原则。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任务和目标。组织结构的全部设计工作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而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权力是责任的基础,有了权力才可能负起责任;责任是权力的约束,有了责任,权力拥有者在运用权力时就必须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至于滥用权力;利益的大小决定了管理者是否愿意担负责任以及接受权力的程度,利益大责任小的事情谁都愿意
18
去做,相反,利益小责任大的事情人们很难愿意去做,其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组织任务目标的完成,离不开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因为现代组织的管理,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部门,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各专业部门又必须加强协作和配合,才能保证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达到组织的整体目标。
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由于受个人精力、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个上级主管所管辖的人数是有限的,但究竟多少比较合适,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量标准。同时,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企业不同的管理层次的主管的管理幅度也不同。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成反比的关系,因此在确定组织的管理层次时,也必须考虑到有效管理幅度的制约。
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统一指挥是指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权力制衡是指无论哪一个领导人,其权力运用必须受到监督,一旦发现某个机构或者职务有严重损害组织的行为,可以通过合法程序,制止其权力的运用。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组织设计或调整时,
19
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两者不可偏废。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而分权则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大问题。
(4)领导。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具有下述特征:
领导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活动不是领导者个人的孤立行为,而是包含着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和客观环境等多种因素。
领导的基本职责,是为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确立目标、制定战略、进行决策、编制规划和组织实施等。
领导的主要职能,是率领、引导、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下属人员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奋斗。
领导的本质,是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以主要领导者为核心的,团结一致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奋斗的一股合力。
领导的工作绩效,不是只由领导者个人,而是由被领导者的群体活动的成效如何而表现出来的。
20
按决策权力大小,可分为专断型领导、民主型领导、自由放任型领导。
专断型领导是领导者把决策权集于一人手中,以权力推行工作。由于决策错误或客观条件变化,贯彻执行发生困难时,不查明原因,多归罪下级。对下级奖惩缺乏客观标准,只是按领导者的好恶决定。
民主型领导是领导者同部属互相尊重,彼此信任。领导者通过交谈、会议等方式同部属交流思想,商讨决策,注意按职授权,培养部属主人翁思想。奖惩有客观标准,不以个人好恶行事。
自由放任型领导是领导者有意分散领导权,给部属以极大的自由度,甚至将决策权交给部属,除非部属要求,不作主动指导。
(5)控制。控制是指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确保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偏等管理活动。控制是一次管理循环过程的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管理循环活动的起点。
控制的类型有: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又称为预先控制、事先控制,是指通过情况观察、规律掌握、信息收集整理、趋势预测等活动,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其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21
为了有效实施前馈控制,组织有必要建立前馈控制系统,有效的前馈控制系统需要具备的条件是:?高效的信息处理网络。?适宜的前馈控制系统模型。全面分析计划和控制系统,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建立符合本组织发展需要的前馈控制系统模型,以此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石。?及时的信息输人。?有效的措施。
现场控制又称为过程控制、事中控制等,是指在某项经济活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者行为给予指导、监督,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而实施的控制。
(6)创新。创新是使组织的运作与管理不断革新、有所变化,与时俱进。管理界对创新职能的重视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市场正面临着急剧的变化,竞争日益加强,许多企业感到不创新就难以生存下去,所以管理学界将创新视为管理的一项新职能。创新是组织活力的源泉。创新关系到组织的兴衰成败。在传统管理中,组织环境变化比较缓慢,问题多是重复的,创新的作用并不显得十分突出。现代管理面临的是动荡的环境和崭新的问题,创新是保持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总之,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是管理的过程,它们重点回答了一个组织要做什么、怎么做、靠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等基本问题。管理的各项职能不是截然分
22
开的独立活动,它们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管理过程是一个各项职能活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在管理职能的各种划分中,将计划和控制职能作为管理的最基本职能
篇三:综合管理
23
范文五: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将其 按计划 分为 内容 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 零基预算的核心是
篇一:《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B )。
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管理就是决策
2(这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管理的( B )。
A(决策职能B(控制职能 C(领导职能
3(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B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4(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
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管理的( B )职能。
A(组织 B(协调 C(控制
5(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C ),其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6(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A )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7(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A )。
A(行为科学学说B(人文关系学说C(人际关系学说
8(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C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9(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C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
指挥和控制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10(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 CB )。 A(社会技术系统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经济系统
11(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 C )。
A(科研部门B(学校 C(军队
12(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 A )的核心。
A(经营管理 B(战略管理C(企业战略
13(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 C )。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
14(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 B )。
A(《企业再造工程》 B(《管理的革命》C(《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15(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A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A(生产流程B(生产管理C(作业管理
16(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
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C ),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A(策略B(政策 C(规则
17(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C )。
A(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 B(政策和策略 C(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18(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 A ),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A(资源配置的优化 B(利益的再分配 C(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19(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 B )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A(主要目标 B(并行目标 C(次要目标
20(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 BC )原则。
A(关键性 B(权变性 C(现实性
21(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A )。A(层次性 B(多重性C(变动性
22(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 C)。A(层次性 B(多重性C(变动性
23(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24(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 A ),企业员工参与企业
目标的设立。 A(参与制目标设定法 B(专家目标设定法 C(员工目标设定法
25(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 B )以内。
A(4个 B(5个 C(6个
26(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 BC )。
A(日本B(德国 C(法国
27(( C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60年代B(70年代 C(80年代
28(美国对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56%;否则,生产管理效率仅提高( B )。
A(5%B(6% C(7%
29(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 A )做支持。 A(数据资料B(科学技术 C(信息
30(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 B )。
A(长期预测 B(中、短期预测 C(技术预测
31(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常采用 A的方法。 A、市场预测 B、定性预测 C、定量预测
32(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C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C、短期预测
33(例外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转 载于:wWw.xIeLw.com 写 论文 网: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这类决策属于( CB )。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非程序化决策
34(业务决策,如任务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资的订货与采购等诸如此类的决策属于( )。C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程序化决策
35(假如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且每个方案执行后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各种结果的概率已知,那么,这种决策
属于( C )决策。
A、风险型B、不确定型C、确定型
36(根据决策目标在决策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一般将其分为三类:即必须达到的目标、希望完成的目标和不予重视的目标。其中,( B ),对组织和决策是绝对重要的,完成它就意味着决策取得了成功。
A、希望完成的目标B、必须完成(达到)的目标 C、 不予重视的目标
37(在确定决策目标时,要注意把目标建立在( C )的基础上。
A、需要 B、可能 C、需要和可能
38(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B )人为宜。
A、5,10 B、10,15 C、15,20
39(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40(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 。韦伯主要依据( C )
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A、劳动分工B、职权等级C、权威关系
41(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B )。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B、权责利关系的划分C、企业目标
42(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 A )原则。A、责权利相结合B、分工协作C、目标任务
4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经研究发现,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A )较为合适。 A、4,8人 B、6,8人 C、8,10人
44(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A )原则。
A、因事设人,视能授权 B、因人设职,视能授权C、任人唯贤
45(管理者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即授权的( A )原则。
A、明确责任 B、目标明确 C、权责对等
46(为了充分运用用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常常采用( A )部门的方法。 A、按产品划分B、 按职能划分 C、按专业划分
47(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 A )
原则。 A、因事择人 B、因人择事 C、量才使用
48(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 B )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C、因才施教
49(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 B )的培训方法。 A、职务轮换B、临时职务 C、岗位学习
50(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C )。
A、管理方格理论 B、权变理论 C、管理系统理论
51(领导者的自身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 C )等因素。
A、品德、学识、资历、情感 B、品德、学识、能力、胆识 C、品德、学识、能力、情感
52(领导者只决定目标、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作“效果管理”。它属于( C )领导。A、集权型 B、均权型C、分权型
53(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这种领导方式属于( C )领导。A、集权型 B、分权型C、均权型
54(领导者要科学地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
在能力。科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现在(B )等方面。
A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谦虚谨慎B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C以理服人体贴下情、量才适用
55(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B )。A、不为法 B、转移法C、缓冲法
56(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C )。 A、60-70% B、70-80%C、80-90%
57(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归为五层次。他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著名的(B )。
A、双因素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C、过程型激励理论
58(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 B )。 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即时控制
59(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 A)。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60(老张到总公司开会,回来的路上丢失了部分文件,致使总公司的指令不能及时被传达。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源于(C )。
A、沟通通道的选择 B、外部环境的干扰 C、信息接受者的态度、
知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判断题11(?13(? 17(? 24(? 39(?46(? 49(? 51(? 54(?
×1(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2(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及其各种资源。 ×3(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4(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基础。
×5(组织的效率,是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经济效益大小。
篇二:管理学原理多项选择题
管理学基础多项选择题
G
1: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ABC)。
A管理具有二重性B管理具有科学性C管理具有艺术性D管理具有时效性
6: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BCD)
A:信息技能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概念技能
2: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管理具有同(AC)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社会化大生产D:社会制度
3:关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ABD)
A: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
B: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
C:高层管理者花在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少
D: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多
M
4: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ACD)。
A:人际关系角色B:组织角色 C:住处角色 D:决策角色
X
5:下列选项中,(ABCD)属于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
A:企业家角色 B:干扰应对者角色C:资源分配者角色D:谈判者角色
7: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环境,它主要包括(ABCD)
A:技术环境 B:政治法律环境 C:经济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
8: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ABCD)
A:人力资源 B:物力资源C:财力资源D:技术资源
9: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具有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
分为(AB)
A:宏观环境 B:产业环境C:物质环境 D:文化环境
10: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BCD)
A:塞缪尔。纽曼 B:弗雷德里克。泰罗C:亨利。法约尔 D:马克斯。韦伯
11: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12: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者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ABD)
A:传统的权力 B:理性—合法的权力C:纯粹的权力D:超凡的权力
13: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由(ACD)三个部份组成。
A:精神文化 B:传统文化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14: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他的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
与实务》,下列选项中(ABCD)是其主要内容。
A:系统思考 B:改变心智模式C:超越自我 D:建立共同愿景
15: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包括(ABCD)。
A:产品设计B:产品质量C:厂容厂貌D:员工服饰
16: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包括(ACD)
A:制订计划 B:机会分析C:执行计划 D: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17:管理者之所以要编制计划,是因为(BCD)
A:计划能使组织结构更加完善 B:计划是一种协调过程
C:通过计划可以促使管理者展望未来 D:计划为控制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18:计划在管理的各种职能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BD)
A:计划和控制工作是不可分的 B:计划的确定总是在其他管理职能之前
C:计划工作是一成不变的D:计划工作始终贯穿于组织,人事等工作中
19:根据应用广度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AB)
A:战略计划 B:作业计划 C:长期计划 D:短期计划
20: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相比较,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BCD)
A:战略计划的内容具有纲领性B:战略计划的对象是组织全局
C:战略计划的任务是设立目标D:战略计划的风险性较高
21:计划按照其所涉及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分为(ABC)
A:长期计划 B:中期计划 C:短期计划D:近期计划
22: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是预算,如选项(ACD)
A:销售费用预算 B:零基预算C:广告预算 D:成本预算
23:规划是指组织为实现它的(BCD)等而制订的综合性计划。
A:发展 B:目标C:策略 D:政策
24:计划工作的起点是机会分析,包括下列内容(ABCD)
A:外部环境分析B:内部因素分析C:自身能力分析D:对手能力分析
25:任何组织的经营目标都是多元化的,比如(BCD)
A:高学历者的比例B:高利润C:提高市场占有率D: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26:以下几项中,(ABCD)属于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的指标。
A:收益B:成本C:期限 D:风险
27:为了对备选方案进行准确的评价,计划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BD)。
A确定组织的目标 B:确定具体评价指标
C: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D:确定指标的权重
28: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ABCD)
A预测时间长短 B:预测方法C:预测人员的知识技能 D:信息的准确度
29:按预测属性的不同,可将预测(CD)。
A:市场预测 C:财务预测C:定性预测D:定量预测
30:按照预测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预测分为(ABCD)
A:宏观经济预测 B:部门经济预测C:地区经济预测 D:企业经济预测
31:计划评审技术的关键是绘制PERT网络,构成该网络的三个要素是(ACD)。
A:事件 B:结构C:活动D:关键线路
32:组织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目标具有如下性质(ABD)
A:多重性 B:层次性C:单一性 D:变动性
33:目标是组织制订计划的基础,确定合理的组织目标必须遵守正确的原则,它们是(ABCD)
A:现实性原则 B:定量化原则C:权变原则 D:协调性原则
34:目标建立过程中应该(ABD)
A: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 B:把目标控制在五个以内
C:目标期限应以长期目标为主 D:期限适中
35:目标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ABCD)
A: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B:目标制定与分解费时、费力
C:受职工素质的影响较大 D: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
36:目标分解过程中应注意(ABCD)
A:目标体系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B: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目标分解
C:要突出重点目标 D:目标分解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37:根据拉。柯。戴维斯等学者的观点,组织目标可以分为以下类型(ACD)
A:主要目标 B:综合目标C:并行目标D:次要目标
38:目标管理注重结果,所以,对部门、个人的目标的执行情况必须进行(ABD)
A:自我评定B:领导评审C:小组考核 D:群众评议
39:实践表明,许多企业实行了目标管理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ABCD)
A:管理效率提高了 B组织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C:员工主动参与目标的设立 D: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40:“战略”一词愿意是指指挥军队的(AC)
A:科学B:方法C:艺术D:战术
41:制定战略的重要目的就是(ABD)
A:赢得竞争优势 B:战胜竞争对手C:改善组织现状D:赢得市场和顾客
42:组织的战略远景包括以下内容(BC)
A:经营目标B:经营理念C:企业宗旨 D:企业资源
43:确定组织的宗旨应避免(CD)。
A:语言晦涩 B:表述过长 C:狭窄 D:空泛
44: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战略远景,还必须设定一套中短期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这就是(AD)。A:目标 B宗旨C:计划 D:目的
45:公司在为是否进入某一产业作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BCD)
A: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B: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
C:该产业是否拥有优势资源D: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46:一个组织的战略体系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正确的排序为(DBA)
A:职能战略B:业务层战略C:基层战略D:公司层战略
47:战略管理过程概括起来就是(ABCD)
A:战略分析B:战略制定C:战略实施 D:战略控制
48:组织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目的是(BC)
A:发现组织具有的优势B:寻找组织的发展机会C:避开存在的威胁 D:发现组织现有的劣势 :
49:组织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BCD)
A:规模型战略B:稳定型战略C:收缩型战略D:发展型战略
50:密集型发展战略的优点表现在(ABC)
A:经营目标集中 B:管理简单方便
C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D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51: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一种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战略,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AC)
A:前向一体化战略B:后向一体化战略C:多维一体化战略 D:多元一体化战略
52:关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新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在(ABCD)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 A:生产系统 B:产品
的核心技术 C:顾客基础 D:销售渠道
53:新希望集团从生产饲料起家,后来又进入了房地产、旅游等
行业,这种发展战略属(CD)
A:关联多元化 B:同心多元化 C:无关联多元化 D:复合多元化
54:波特教授在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能供选择的一般性竞争战略,它们是(ACD)。
A:成本领先战略 B:多元化战略 C:差异化战略 D:集中化战略
55: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BD)
A:群体决策中责任模糊 B:群体决策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C:群体决策效率高 D: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的精确性强
56:为了执行和实施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决策,如财务决策、销售计划决策等,属于(AB)。
A:战术性决策B:策略性决策 C:战略性决策 D:业务性决策
57: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BCD)
A:职能性决策B:业务性决策C:战略性决策D:战术性决策
58: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BD)
A:职能性决策 B业务性决策 C:战术性决策D:日常管理决策
59:按照决策所给出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ACD)
A:确定型决策B:程序化决策C:风险型决策D:不确定型决策
60: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决策方法有(ABD) A:德尔菲法 B:头脑风暴法 C:盈亏平衡点法D:哥顿法
61:德尔菲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包括两个基本点,即(CD)。 A:预测 B:决策 C:函
询 D:反馈
62:许多学者认为组织结构特征可以描述为复杂性,正规化,职权层级和集权化。由此可以将组织结构形式分为(AB) A:机械式组织B:有机式组织 C:集权式组织 D:分权式组织
6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包括(ABCD)。
A:有效性原则B:分工与协作原则 C:责权利对等原则D:分级管理原则
64:坚持组织结构设计的弹性原则要做到(ABCD)。
A: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 B:定期更换管理人员 C:实行职工一专多能 D:多种用工制度 65: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也就是说(ABD)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A:组织的部门机构B:职责的规定C:利润的高低D:职位的安排
66:如果外部环境是稳定的,组织就可以采用刚性的、集权的机械式组织结构,比如(BCD)
A:网络型结构B:直线职能制结构 C:职能制结构D:直线制结构
67: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很多个,比如(ABCD)等。
A:战略 B:技术C:环境 D:组织规模
68:事业部制组强结构又可以称作(ABD)。
A:M型结构B:多部门结构C:W型结构D:产品部式结构
69: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比直线制组织结构和职能制组织结构更有优势,它(ABC)。
A:保持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特点 B:分工非常细密
C:注重专业化管理 D:下属有灵活的自主权
70:组织变革可以分为许多种,比如(BCD)。
A:特殊性变革 B:适应性变革 C:创新性变革 D:激进性变革
7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BCD)。
A:有职位的人B:有知识的人C:有能力的人D:对组织忠诚的人
72:以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出发点配置人员。要考虑的是(AB)。
A:每个人都有合适的岗位 B:每个职位都符合员工发展的需要
C:每个岗位需要什么人 D:符合组织的长远发展
73:合理地进行人员配备工作必须遵循(ABCD)原则。
A:因事择人 B:人事动态平衡C:量才使用 D:程序化、规范化
74:确定主管人员的需要量应该考虑以下因素(ABD)
A:组织现有的规模和岗位 B:管理人员的流动率
C:组织成员发展的需要 D:组织发展的需要
75:管理人员的内部提升机制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ABCD)
A: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B:吸引外部人才
C:保证选聘工作的准确性 D:被聘者可以迅速展开工作
76: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CD)
A:心理素质考评B:业务能力考评C:达标绩效评价D:管理绩效评价
77:领导者基于职位的权力在其权力构成中居主导地位,主要包括(ABD)。
A:法定权力 B:奖励权力 C:组织权力 D:处罚权力
78:领导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活动过程,这些因素有(ABCD)
A:领导者B:作用对象C:被领导者 D:客观环境
79: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为的两个维度(AB)
A:关怀维度B:定规维度 C:员工导向D:生产导向
80: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认为,(BCD)是决定领导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素。
A:员工素质 B:职位权力 C:任务结构 D:上下级关系
81:领导者大致有“思想型”、“实干型”、“智囊型”、“组织型”等几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属于“帅才”的是(AC) A:思想
型领导者 B:智囊型领导者C:组织型领导者D:实干型领导者
82: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它们是(ABCD)
A:情感能力 B:行为能力 C:意志能力 D:认知能力
83:目标路径理论提出了影响领导行为的因素:环境因素和下属因素,下属因素主要是包括(ACD)。
A:控制点 B:工作群体 C:经验 D:知觉能力
84:领导者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处事技巧,比如(ABCD)
A:转移法 B:不为法C:换位法 D:糊涂法
85:激励对于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
A: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B:有助于促进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C: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D:有助于增强组织凝聚力
86: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进,就会产生挫折感,受挫后的防范打措施一般有(BC)
A:紧张不安的措施B:积极进取的措施 C:消极防范的措施 D:寻求激励的措施
87: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有(ABC)
A:需要层次理论B:双因素理论C:成就需要激励理论D:公平理论
88:需要层次理论中,下列选项属于安全需要的有(BCD)
A:维护生命的衣食住行 B:生活要得到基本保障C:避免人身伤害,失业保障 D:年老时有所依靠
89:在双因素理论中,(ABC)体现的是保健因素。
A:要给员工提供适当的工资和安全保障B: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C:对员工的监督要能为他们所接受 D:员工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常识
90: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对(BCD)等的需要。
A:安全B:权力C:社交D:成就
91:期望理论公式中的三个要素是(ACD)
A:激励水平的高低B:环境C:期望值D:效价
92: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结为四方面的因素: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方面的因素
可以按三方面来划分(ABC)
A: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B:稳定性C:可控性D:激励程度
93:强化理论中的强化类型有(ABCD)
A:积极强化B:消极强化 C:惩罚 D:自然消退
94:工作丰富化试图使工作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下列方法使工作丰富起来(ABD)。
A:鼓励下属人员参与管理,鼓励人们之间相互交往
B:放心大胆地任用下属,以增强其责任感。
C:在其能力范围内,最大量的啬其同类工作的数量。
D:采取措施以确保下属能够看到自己为工作的组织所作的贡献。
95:通过沟通的含义可以看出沟通最关键的环节是(AB)。
A:信息的传递B:对信息的理解C:信息的编码D:信息发布渠道
96:信息沟通一般包含下列环节(ABCD)。
A:信息源发出经过编码的信息 B: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信息
C:接受者接受信息并解码 D:信息反馈
97:按照沟通方式不同,沟通可以划分为(BC)等类型。
A: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B: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C:非语言方式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D: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98:按照组织系统划分,沟通方式分为(CD)。
A:工具式沟通B:感情式沟通C:正式沟通D:非正式沟通
99:下列沟通障碍中,属于组织障碍的有(ABCD)。
A:地位差异 B:目标差异 C:缺乏正式沟通渠道 D:协调不够
100: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ABC)
A:营造一种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气景 B:全方位地开发并使用正式的渠道
C:鼓励使用多元沟通渠道 D:使用反馈技巧
101:组织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有(ABCD)
A:组织中个体自以为是的态度 B:组织中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C:组织中个体假设相似的存在 D:组织中个体利己动机的存在
102:管理冲突一般(ABD)等步骤。
A:诊断冲突B:分析冲突C:支持冲突D:干预冲突
103:企业中应当承提控制职责的人员包括(ACD)
A: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B:上级单位管理人员 C: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D:企业基层管理人员 104:控制的作用有(ABCD)。
A:完成计划任务的有力保证 B:现实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
C: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D: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105: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AB)等类型。
A:全面控制B:局部控制 C:官僚控制D:文化控制
106: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ABD)。
A:较高素质的管理者 B: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C:很强的预测能力D:适当的授权
107:控制系统是指由(ABCD)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A:控制主体B:控制客体C:控制信息D:控制措施
108:下列选项中,(ACD)属于没有确定的实物单位而只以一定
的金额予以表示的控制标准类型。A:销售额 B:耗电量 C:成本总额 D:工资总额
109:用于衡量工作绩效的各种信息应满足(ABC)等方面的要求。
A:及时性B:可靠性C:经济适用性 D:全面性
110:控制的关键环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纠偏措施,一般而言,主要的纠偏措施有(ABCD)
A:改进工作方法 B:改进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
C:调整或修正原有计划 D:调整或修正原有标准
111:为了保证对组织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者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ABD)。
A:目标明确原则B:控制关键点原则C:,刚性原则D:及时性、经济性原则
112:人员控制系统的构成包括(ABCD)。
A:控制对象B:控制主体C:控制信息 D:控制方法
113:人员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BD)
A:明确任务及偏差的责任人 B:为岗位或任务配备合适的人员
C:合理安排薪酬 D:调动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的执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114:人员控制方法包括(ABCD)。
A:人员配备与人事调整B:培训C:授权 D:工作汇报
115:一般来说,对作业系统的控制主要围绕(BCD)等问题展
开。
A:利润 B:质量 C:成本D:采购
116: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BD)。
A:单位成本 B:固定成本 C:平均成本 D:可变成本
117:成本控制的过程包括(ABCD)。
A:制定控制标准,确定目标成本 B:根据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
C:进行成本差异分析D: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118:根本不同的分类标准,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ACD)
A: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 B:采购预算和成本预算
C:编制预算 D排定各项目、各部门的优先顺序
119:从组织层次上来看,绩效可以划分为(ABC)。
A:员工个人绩效B:部门绩效C:全面绩效D:董事会绩效
120:财务控制包括(BCD)。
A:制 B:损益控制盈利率控 C:流动性控制 D:运营能力控制
篇三:2013年电大职业技能实训管理学基础答案90分
2013年电大职业技能实训管理学基础答案
单选题
1、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
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政策),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2、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3、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变动性)。
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5、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
6、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7、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战略管理)的核心。
8、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军队)。
9、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企业文化)。
10、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常采用(定性预测)的方法。
11、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长期预测)。
12、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数据资料)做支持。
13、美国对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56%;否则,生产管理效率仅提高(6%)。
14、( 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15、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日本)。
16、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5个)以内。
17、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
18、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19、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20、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
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21、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22、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23、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和供应计划等,是属于按(企业的管理职能)进行分类的。
24、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培养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25、“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
26、零基预算的核心是(一切应按照变化后的实际情况重新考虑)。
27、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质量的含义是指(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两方面)。
28、依据控制的(环节)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29、能够有效发现计划与计划实施之间差距的管理环节是(控制)。
30、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31、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
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管理系统理论)。
32、将考评问题分级分类列表,发放给被调查者并要求填好后送回,由考评小组进行数据综合的考评测试方法是(问卷法)。
33、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非结构式面谈)。
34、人员配备的首要任务是(物色合适的人选)。
35、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临时职务)的培训方法。
36、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量才使用)原则。
37、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因事择人)原则。
38、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M型)组织结构。
39、(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即U型结构,又叫“功能型垂直结构”。
40、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41、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结构协调方
式)。
42、(亨利?明茨伯)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43、小批量生产企业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对企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
44、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刚性)。
45、老张到总公司开会,回来的路上丢失了部分文件,致使总公司的指令不能及时被传达.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源于(信息接受者的态度,知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46、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正式组织)。
47、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前馈控制)。
48、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归为五层次。他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49、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
50、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
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转移法)。
51、领导者要科学地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科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现在(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等方面。
52、领导者只决定目标、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作“效果管理”。它属于(分权型)领导。
53、领导者的自身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品德、学识、能力、情感)等因素。 54、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管理系统理论)。
55、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临时职务)的培训方法。
56、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
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量才使用)原则。
57、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因事择人)原则。
58、为了充分运用用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组织专
业化生产和经营,常常采用(按产品划分)部门的方法。 59、管理者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亦即授权的(明确责任)原则。 60、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因事设人,视能授权)原则。
61、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经研究发现,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4,8人)较为合适。
62、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63、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
6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韦伯主要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65、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10,15)人为宜。
判断题
66、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次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错误 67、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
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错误
68、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16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错误
69、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错误
70、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错误
71、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正确
72、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错误
73、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正确
74、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错误
75、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错误
76、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
评价方法,提出由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错误
77、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错误
78、“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错误
79、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错误
单选题
80、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格理论阶段)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81、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模拟情景训练法?(结构式面谈)
82、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M型)组织结构。
83、(亨利?明茨伯)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84、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实现企业目标)。
85、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目标的(层次性)。
86、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87、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其手段都是管理。 88、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观点。
89、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
90、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管理系统理论)。
91、授权时应依据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因事没有,视能授权)原则。
92、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10-15)人为宜。
93、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短期预测)。
94、(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95、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
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96、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97、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98、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铁路运输的计划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