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清华大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均衡
4/4/2014
导论 第4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 ? 劳动力市场均衡协调企业和工作者的愿望, 决定在劳动力市场上观察到的工资和就业 水平 ? 市场类型:
– 竞争性:很多劳动力买家 – 买方垄断:唯一劳动力买家 – 垄断:产出的唯一卖家
? 这些市场结构会形成一些独特的劳动力市 场均衡
2
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中的均衡
? 当供给等于需求,竞争均衡就出现了,随 之产生竞争性的工资和就业水平 ? 劳动力市场不可能处在一个稳定的均衡之 中,因为供给和需求是动态的(不断变化) ? 模型有助于理解工资与就业为何会上升或 下降;它表明市场永远向均衡移动
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收益
? 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生产者剩余 ? 给工作者带来的收益:工作者剩余 ? 生产者剩余和工作者剩余之和:来自交易 的收益
3
4
效率
? 竞争性市场会使得经济中自然产生的来自 交易的总收益达到最大 ? 人们在各个企业中的配置,会使得劳动力 市场中来自交易的收益达到最大,这一配 置被称为有效配置 ? 竞争性均衡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配 置
一个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中的均衡
Dollars
S P w* Q
D
当供给等于需求时,该劳动力 市场处于均衡, E* 位劳动者在 w*的工资水平上被雇用。在均 衡中,所有想找工作的人都能 找到一份工作。三角形面积P为 生产者剩余;三角形面积Q为工 作者剩余。一个竞争性市场会 使得来自交易的收益,即P +?Q 达到最大
EL
E*
EH
Employment
5
6
1
4/4/2014
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均衡
? 假如工作者可以流动,而且可以自由出入劳动 力市场,那么所有工作者会得到单一工资 ? 一个工作者在企业中的配置,若能够使得工资 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那么这个配置也就 最大化了国民收入(也叫做资源的有效配置) ? “看不见的手”:自利的工作者和企业成就了 一个事先没有想到过的社会目标,即资源的有 效配置
7
两个由迁徙联系起来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均 衡
Dollars SN S’N Dollars S’S SS
wN w* C
A B w* wS DN Employment (a) The Northern Labor Market DS Employment (b) The Southern Labor Market
假设北方的工资(wN)比南方高(wS)。南方工作者想迁往北方,导 致南方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北方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最终, 各地区的工资水平都达到w*这一相同水平。迁徙增加了国民经 济中来自交易的总收益,增加部分的大小为三角形ABC
8
重温“效率”
Percent Annual Wage Growth
各州之间的工资收敛
5.7
LA GA
? 竞争均衡的“单一工资”属性对经济效率有很 重要的意义
– 在竞争均衡中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当企 业和劳动者迁移到机会最好的地方,地区间的
工资 差异也就消除了。因此,相同技能的工作者的劳动 边际产品价值在所有的市场里都是一样的
5.5
MS AR FL NC SC
NH ME VT VA KS MD MA IA CT DE NJ OK MN MO PA TX WI UT
5.3
MI
TN AL NE
5.1
WV IN WA
OH
RI
IL CO NY KY AZ
4.9
ND SD
MT CA
? 一个劳动者在企业中的配置,若能够使得工资 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这个配对的过程最 终会得到一个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NM NV ID OR WY
4.7
4.5 .9 1.1 1.3 1.5 Manufacturing Wage in 1950
1.7
1.9
Source:?Olivier?Jean?Blanchard?and?Lawrence?F.?Katz,?“Regional? Evolutions,”?Brookings?Papers?on?Economic?Activity 1?(1992):?1‐61.
9 10
政策应用:工资税
? 对雇主征收的工资税使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平移
– 新的需求曲线反映出企业雇用一名工作者所必须支 付的数额与工作者实际得到的数额之间存在一个楔 子 – 工资税增加了雇用的总成本,因而减少了经济中的 雇用水平 – 企业和工作者分担了工资税的成本,因为雇用一个 工作者的成本上升了,工作者得到的工资也下降了 – 工资税造成了无谓损失
11 Dollars
对企业征收工资税造成的影响
对企业征收$1工资税, 需求曲线向下平移 (从D0 到 D1?)。工 资税会使人工资从w0 降到 w1,同时把雇 用一个工人的成本从 w0 提高到 w1 +?1。
D0 D1 E1 E0 Employment
S
w1 +?1 w0 w1 B A
w0 ? 1
12
2
4/4/2014
对工作者征收工资税造成的影响
S1 Dollars S0
税收归宿
? 税负是如何在市场参与各方之间分担的 ? 政策制定者不能轻易决定税务负担的分布 ? 工资税的关键特征是它在企业所付与工作者所得 之间放入了一个楔子 ? 真实的税收归宿跟征税的方式关系不大
w0 + 1 w1 w0 w1 ? 1
对工作者征收$1工资 税,供给曲线向上平 移(从S0 到 S1?)。无 论是对谁征收工资税, 对均衡工资和就业的 影响都是一样的
D0 D1 E1 E0 Employment
13
14
工资税的真实税收归宿
Dollars S0
Wages firms pay Tax wedge Wages workers receive
? 工资税的关键特征是它在企业所付与工作者所得 之间放入了一个楔子。比较有税和无税的工资, 可以看到工作者和企业分担了税负。税负如何在 工作者和企业间划分,跟政府向工作者还是企业 征税无关 ? 税负将更多地由市场上更缺乏弹性的那一方来承 担
D0
E1
E0
Employment
15
16
供给无弹性时,向企业征收工资税 的影响
Dollars S
w0
A
w0 – 1
B D0 D1 E0 Employment
当劳动供给曲线完全 没有弹性时,向企业 征收的工资税完全被 转嫁到工作者身上。 初始的工资是w0?。 $1?的工资税把需求 曲线移动到D1工资下 降到 w0 – 1
17 18
3
4/4/2014
工资税的福利含义
生产者剩余 工作者剩余 税收收入 来自交易的总收益 无谓损失 无税均衡 P Q ‐ P?+?Q ‐
工资税均衡 P* Q* T P*?+?Q*?+?T DL
薪资补贴
? 就业补贴可以降低企业的雇用成本 ? 这意味着薪资补贴使得需求曲线向上移动 ? 总的就业人数会因为雇用成本的下降而增 多
19
20
薪资补贴的影响
每名工作者1美元的就 业补贴使需求曲线向 上移动,从而增加就 业。工作者得到的工 资会从w0上升到w1。 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 会从w0下降到w1 – 1
政策应用: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1956年后美国见证了一次重大的移民复苏
– 20世纪50年代,每年只有250,000移民进入美国 – 从2000开始,每年有100万合法和非法的移民 进入美国
S
w0 + 1 w1 w0 w1 – 1 D0 E0 E1 Employment A B
? 在其他发达国家也再次涌现大规模的移民
D1
21
22
移民
? 关键问题:移民对本土出生的工作者在劳 动力市场中的机会有什么影响? ? 当移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 右移动
– 总雇用人数上升 – 均衡工资下降
对本土出生的工作者的影响
? 移民降低了技能水平相当的本土工作者的 工资和雇用数量,但本土工作者有可能能 够通过专注于那些真正适合于他们技能的 工作,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生产率 ? 竞争性的本土工作者工资会降低;互补性 的本土工作者工资会提高
23
24
4
4/4/2014
当移民和本土出生者是完全替代品时,移民 的短期影响
Dollars
当移民和本土出生者是互补品时,移民的短 期影响
Dollars
Supply
w0 w1 Demand N1 N0 E1 Employment
当移民和本土出生者 是完全替代品时,两 组人在同一劳动力市 场上竞争。移民会使 供给曲线向外移动。 结果,工资从w0下降 到w1,就业从N0下降 到E1。在较低的工资 水平上,本土居民就 业从N0下降到N1
25
Supply
w1 w0
Demand N0 N1 Employment
移民和本土出生者是互 补品,他们就不在同一 劳动力市场上竞争。这 里的劳动力市场指的是 本土出生者的劳动力市 场。移民使得本土居民 生产率变高,劳动需求 曲线向右移动。这会导 致本土出生者的工资更 高,就业也越多。
26
当移民和本土出生者是完全替代品时,移民 的长期影响 ? 短期当中,移民会压低工资 ? 利润增加会提高资本的回报率,因而吸引 更多的资本流入市场,旧的企业会扩张, 新的企业会开张 ? 资本增加会使得劳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这会减轻初期劳动供给冲击带来的负面影 响
27
用Cobb‐Douglas函数来做说明
? q =?AKαL1‐α ? 规模报酬不变 ? 假定产出价格为 $1
– r =?$1?× αAKα‐1L1‐α (资本报酬率) – w =?$1?× (1‐α)AKαL‐α (工资)
? 或者写成
– r =?$1?× αA(K/L)α‐1 – w =?$1?× (1‐α)A(K/L)α
28
当移民和本土出生者是完全替代品时,移民的 长期影响 ? r =?$1?× αA(K/L)α‐
1 ; w =?$1?× (1‐α)A(K/L)α ? 在短期,劳动力增加会抬高r,压低w ? 在长期,K会调整,直到r下降到“正常”水 平(r在长期是固定的) ? 这意味着(K/L)在长期也是是固定的 ? 这又意味着w在长期也是是固定的
Dollars
Supply
w0 w1 Demand N0 N0 + Immigrants Employment
移民一开始会使劳 动供给曲线向外移 动,工资从w0下降 到 w1。随着时间 的推移,企业会利 用劳动力的廉价, 扩张资本,使劳动 需求曲线向外移动, 最终恢复到原先的 工资和雇用水平
30
29
5
4/4/2014
空间相关性
? 工资和移民之间的跨城市的相关性 ? 把移民占劳动力队伍相当大一部分的城市的本地 居民工资和那些移民比例相对小的城市做比较 ? 如果移民和本地人是替代品,那么在那些移民供 给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上,本地人工资会比较低 ? 经验数据表明,这种相关性是负的,但非常小。 但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马列尔偷渡事件 The?Mariel?Boatlift
? 1980年4月20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希望移 民到美国古巴公民可以自由地从玛利尔港离开 ? 截至同年9月,约125,000? 名古巴人,大多是低技 能劳动者,选择踏上这一旅程,并对迈阿密的劳 动者队伍造成巨大的影响(上升了7%)
31
32
马列尔偷渡事件
Card?1990
The?Mariel?Flow Before After Unemployment rate?of?blacks?in Miami Comparison cities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8.3 10.3 ‐1.0 9.6 12.6
In April 1980, asylum-seeking Cubans created a crisis that led to a massive boatlift to Florida. Castro branded the refugees escoria -- 网模型的两个假设:
– 培养高技能工作者需要一定的时间 – 人们在入学前,会审视当时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以决 定是否成为高技能工作者
37
38
蛛网模型
? 围绕均衡的会形成一个“蛛网”格局 ? 当人们受到误导的时候,蛛网格局才会形成 ? 模型假设工作者比较天真,不能够形成理性预期 ? 如果工作者能够正确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并据此 预测未来,就能形成理性预期
w1 w3 w* w2 w0 Dollars
新工程师市场中的蛛网模型
S
D?
D E0 E2 E* E1 Employment
工程师市场中的初始 均衡工资为 w0。 对工 程师的需求移动到 D?, 工资最终会增加到 w*。 因为新工程师不能立 刻培训出来,而且学 生们有可能会对未来 的市场机会发生误判, 以至市场对需求的增 加作出调整,逐步创 造出一个蛛网的模样
40
39
Dollars
Dollars
S
S
w1
w0
w0
D?
D?
D E0 Employment E0
D Employment
41
42
7
4/4/2014
Dollars
Dollars
S
S
w1
w1
w0
w0
D?
D?
D E0 Employment E0 E1
D Employment
43
44
Dollars
Dollars
S
S
w1
w1
w2 w0
w2 w0
D?
D?
D E0 E1 Employment E0 E2 E1
D Employment
45
46
Dollars
Dollars
S
S
w1 w3 w2 w0
w1 w3 w* w2 w0
D?
D?
D E0 E2 E1 Employment E0 E2 E* E1
D Employment
47
48
8
4/4/2014
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
? 当一个企业是劳动力的唯一买方的时候, 买方垄断市场就出现了
– 只有一家公司的城镇,例如,位于一个偏僻地 方的煤矿
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者
? 歧视的买方垄断者能够以不同的工资雇用 不同的工作者 ? 为了最大化公司剩余(利润),一个完全 歧视的买方垄断者会付给每个工作者的保 留工资,以实现“完全歧视”
? 买方垄断者必须增加工资以吸引更多工作 者 ? 两类买方垄断企业:
– 完全歧视 – 非歧视
49
50
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者的雇用决策
Dollars
非歧视的买方垄断者
? 无论每个工作者的保留工资是多少,必须 支付所有工作者相同的工资 ? 如果想要吸引更多工作者,必须提高所有 工作者的工资 ? 比竞争市场雇用的工作者数量要少
S
w* w30
A
VMPE w10
10
30
E*
Employment
一个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 者面临一条向上倾斜的劳 动供给曲线,它可以以不 同的工资雇用不同的工作 者。因此劳动供给曲线给 出了雇用的边际成本。利 润最大化出现在点A。买 方垄断者雇用人数与竞争 性市场一样,只是每个工 作者只得到了他(她)的 保留工资 51
52
计算非歧视的买方垄断者的雇用成 本
工资 (w) 在此工资水平上 愿意工作的人数 (E)
Dollars
非歧视的买方垄断者的雇用决策
非歧视的买方垄断 者对所有工作者都 支付相同的工资。 边际雇用成本超过 工资,边际成本曲 线位于供给曲
线之 上。利润最大化出 现在点A;买方垄 断者雇用EM 个工作 者,对每个人支付 工资wM
54
w×E
劳动力边际成本
MCE A
S
$4 5 6 7 8
0 1 2 3 4
$0 5 12 21 32
‐ $5 7 9 11
VMPM w* wM
VMPE EM
53
E*
Employment
9
4/4/2014
最低工资对非歧视的买方垄断者的影响
Dollars MCE
一个竞争性企业的向上倾斜的劳动供给 曲线
? 一个公司哪怕是在竞争性市场上,也能拥有某种 程度的买方垄断力量 ? 流动成本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很大的惰性
– 一个希望雇佣更多工作者的公司,必须不断提高其工 资,以补偿他们因为换工作而产生的成本
S
A
w* w? wM VMPE EM E? Employment
对非歧视的买方垄断 者施行最低工资,也 许会增加工资和就业。 设定在 w? 水平上的最 低工资会将就业水平 提高到 E?
? 公司很大的时候,面临监督的问题
– 随着企业扩大雇用规模,它会发现监督员工变得更难 ,因而公司可能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以保持工作者 的秩序
55
56
产品市场的垄断:一个回顾
? 有垄断力量的公司可以影响他们出售的产 品的价格 ? 垄断者面临向下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以 及一条更低的向下倾斜的边际收益曲线
Dollars
垄断者的产出决策
MC pM p* A
MR q M q*
D Output
垄断者面临着对其产出 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新出售一单位产出带来 的边际收益,小于产品 的价格。利润最大化的 点出现在点A;垄断者生 产qM单位产出并以pM 的 价格出售
57
58
垄断者的雇用决策
? 它不断地雇用直到最后一名工作者的贡献 等于雇用的成本 ? 边际收益产品是多雇用一个人带来的额外 收益 ? MRPE =?MR × MPE
Dollars
垄断者的劳动需求曲线
边际收益产品小于 工作者的边际产品 价值。利润最大化 出现在点A;垄断 者雇用的工作者 (EM)少于竞争性市 场中雇用的工作者 数量
Employment
w
A
MRPE EM E*
VMPE
59
60
10
范文二:宏观经济学-91_劳动力市场与AD-AS模型_P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与 AD -AS 模型
1
3
劳动力市场中的概念
? 非社会公共机构的平民人口
The noninstitutional civilian population are the number of people potentially available for civilian employment.? 平民劳动力
The civilianlabor force is the sum of those either
working or looking for work.
? 非劳动力
Those who are neither working nor looking for work are out of the labor force.
? 劳动参与率
The participation rate is the ratio of the labor force to the noninstitutional civilian population.
? 失业率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the ratio of the unemployed to
the labor force.6-1
4
劳动力的巨大流动
Figure 6 -1Population,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millions), 2003
劳动参与率:
146.5/221.2=66%;
失业率:
8.8/146.5=6%
5
劳动力的巨大流动
?(1) The flows of workers in
and out of employment are
large (2) The flows in and
out of unemployment are
large in relation to the
number of unemployed (3)
There are also large flows
in and out of the labor force,
much of them directly to
and from employment
Average Monthly Flows Between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Non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4-1999
Figure 6 -2
劳动力的巨大流动
From the 当前人口调查(CPS ) data we conclude that: The flows of workers in and out of employment are large. Separations consist of:
Quits , or workers leaving their jobs for a better alternative, and
Layoffs , which come from changes in employment levels across firms.
The flows in and out of unemployment are large in relation to the number of unemployed.
The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unemploymentis about three months. There are large flows in and out of the labor force, much of them directly to and from employment.
Discouraged workersare classified as “ out of the labor force,” but they may take a job if they find it.
The
The nonemploymentrate is the ratio of population minus
employment to population.
6
7
失业的变动
Higher unemploymen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ce that an unemployed worker will find a job diminishes.
Employed workers are at a higher risk of losing their jobs
6-2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For more on the CPS, go to the CPS home page
().
失业的变动
Since 1948, the average yearly U.S. unemployment rate has fluctuated between 3% and 10%.
美国失业率的变动:1948-2003
8
9
失业的变动
当失业率高启时,失业人口找到工作的比例较低!
When unemployment is high, the proportion of unemployed finding jobs is low. Note, the scale on the right is an inverse scale.失业率与失业人口找到工作的比例:1968-1999
10失业的变动
当失业率高启时,工人失去工作的比例较高!
When unemployment is hig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workers lose their jobs.失业率与就业人口的离职率:1968-1999
6-3
工资的决定
Collective bargaining is bargaining between firms and unions.
Common forces at work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wages include: ? A tendency for the wage to exceed the reservation wage, or the wage that make them indifferent between working or becoming unemployed. ? Dependency of wages on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11
谈判 Bargaining
How much bargaining power a worker has depends on two factors:
? How costly it would be for the firm to replace him—the nature of the job. ? How hard it would be for him to find another job—labor market conditions.
12
效率工资 Efficiency Wages
Efficiency wage theories are theories that link the productivity or the efficiency of workers to the wage they are paid. These theories also suggest that wages depend on both the nature of the job and on labor-market conditions:
? Firms that see employee morale and commitment as essential to the quality of their work, will pay more than firms in sectors where workers’ activities are more routine. ?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will affect the wage.
13
Henry Ford and Efficiency Wages
In 1914, Henry Ford decided his company would pay all qualified employees a minimum of $5 a day for an 8-hour day. While the effects support efficiency wage theories, Ford probably had other objectives as well for raising his employees wage.
Tal 1 Annual Turnover and Layoff Rates (%) at Ford, 1913-1915
1913 周转率Turnover Rate 解雇率 Layoff Rate 370 62 1914 54 7 1915 16 0.1
14
工资、价格与失业 Wages, Prices, and Unemployment
W = P e F ( u, z )
( ? ,+ )
名义工资, W, 取决于三个因素:
? 预期价格水平, Pe ? 失业率, u ? 影响工资决定的其他变量, z .
15
预期价格水平 The Expected Price Level
Both workers and firms care about real wages (W/P), not nominal wages (W):
? Workers do not care about how many dollars they receive but about how many goods they can buy with those dollars. They care about W/P. ? Firms do not care about the nominal wages they pay but about the nominal wages (W) they pay relative to the price of the goods they sell (P). They also care about W/P.
16
失业率 The Unemployment Rate
Also affecting the aggregate wage is the unemployment rate u. If we think of wages as being determined by bargaining, then higher unemployment weakens workers bargaining power, forcing them to accept lower wages. Higher unemployment also allows firms to pay lower wages and still keep workers willing to work.
17
其他因素 The Other Factors
The third variable, Z, is a catchall variable that stands for all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wages given the expected price level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失业保险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s the payment of unemployment benefits to workers who lose their jobs.
18
6-4
价格的决定 Price Determination
生产函数: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puts used in production and the quantity of output produced. Assuming that firms produce goods using only labor,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can be written as:
Y = AN
Y = output,产出 N = employment,就业 A = labor productivity, or output per worker,劳动生产率 Further, assuming that one worker produces one unit of output—so that A = 1, the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becomes:
Y= N
产出的边际成本等于工资 W
19
价格的决定 Price Determination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收取的价格要高于边际成本, 即成本加成定价
基于成本加成的企业定价策略:
P = (1 + μ )W
The term μ is the markup of the price over the cost of production,价格加成. If all markets were perfectly competitive, μ = 0, and P = W.
20
21自然失业率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This section looks at the implications of wage and price determination for unemployment.
?We assume that P e = P , and that nominal wages depends on the actual price level, P , rather than on the expected price level, P e .
? 工资决定与价格决定过程决定了均衡的失业率 Wage setting and price setting determine the
equilibrium rate of unemployment.
6-5
24
工资决定、价格决定与自然失业率
Wages, Prices, and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Figure 6 -6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he
unemployment rate such
that the real wage chosen
in wage setting is equal to
the real wage implied by
price setting.
The price-setting relationis drawn as the horizontal line
PS (for price setting).
The real wage implied by price setting is
1/(1 = μ); it does not depend 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Equilibrium Real Wages and Unemployment
The positions of the wage-setting and price-setting curves, and thus the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rate, depend on both z and u.
At a given unemployment rate, higher
unemployment benefits lead to a higher real wage. A higher unemployment rate is needed to bring the real wage back to what firms are willing to pay. By letting firms increase their prices given the wage, less stringent enforcement of antitrust legislation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real wage.
26
27
Equilibrium Real Wagesand Unemployment
An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benefits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Benefits and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Figure 6 -7
28
Equilibrium Real Wagesand Unemployment
An increase in markups decreases
the real wage, and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Markups and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Figure 6 -8
Equilibrium Real Wages and Unemployment
Because the equilibrium rate of unemployment reflects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a better name for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he struc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29
范文三:自由与开放:劳动力市场改革必由之路其它经济学论文
自由与开放:劳动力市场改革必由之路其它经济学论文 自由与开放:劳动力市场改革必由之路其它经济学论文
一、屡禁不止的劳动力黑市 提起黑市,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由于产业管制而导致的产品黑市,却不大想到要素市场也存在黑市。劳动力黑市、民间的高利贷(资本黑市)都是要素市场的黑市。 这里提到的劳动力黑市,实际上就是劳动力交易的地下市场。这个市场不受法律的认可,更不受法律的保护。在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一些人手中提着 "木工"、"瓦工"、"厨师"等字样的木牌或木片、纸片,这就是雇主或中介人;另外有一些寻找工作的人们跟他们讨价还价。当管理部门执法人员一来,他们就作鸟兽散;执法人员一走,他们又卷土重来。 在劳动力黑市上的劳动力交易无人管理、无人批准、不合法,当然,也就不会有任何招工的审批手续,没有任何的保障和监督。一般地,它是城市外来人口的主要集散地。在这个市场也存在一些边缘服务业(比如洗头房、桑拿房、歌舞厅等)的从业人员,甚至从事色情服务的人员也在此寻找"工作"。 由于在劳动力黑市找工作的人多为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很少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更不用说办什么统筹、保险,因此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会经常发生。这样的市场上甚至还发生过流氓借招聘为名,强奸、杀害农村女青年的案件。 在全国许多的城市,都存在这样的劳动力黑市。南京中华门劳动力黑市是其中的一个(《法制日报》2001年4月2日曾报道《透视南京中华门劳务黑市》)。这个黑市自1996年形成,沿袭数年,虽经数次"取缔",但至今仍相当活跃。当局先后使用过驱赶、清理等办法,均未见效;后来当局宣布其所属的11家职业介绍所对黑市中的劳动力开放,希望通过降低加入正规市场的成本,吸引劳动力离开黑市。即便如此,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仍然不能和中华门黑市相比。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是那些劳动力不理性吗,不~细细一想,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最理性的。以中华门劳动力黑市为例,"在职介机构求职,除了要有身份证外,还必须有户籍所在地政府发的外出务工证,结婚的还要有计划生育证等,诸证必须齐全。" 这个要求,对那些黑市的劳动力来说,太高了。对这些人而言,办上述证件的成本和收益并不对称。一
位安徽的青年就对记者诉苦:不办证还好,一办证,乡里、村里还要收务工管理费。 由此不难发现,劳动力黑市屡禁不止的真正原因在于,各种劳动力管制政策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限制。由于那些限制,劳动力在正规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大大提高,从而使不少农民工劳动力仍然选择停留在黑市进行交易。那些黑市劳动力最多的呼声就是"门槛降低些,门缝开大些"、"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方便"。 各地政府对外来劳动力的限制,本意是使外来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但是,只要看看劳动力黑市,我们很难说那些限制政策是成功的。 二、劳动力市场管制及其后果 劳动力黑市只是对劳动力(尤其是外来劳动力)进行管制的后果之一。劳动力市场管制绝不止这样一点,其后果也不仅是产生黑市。 通常,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制定劳动标准;其二是调整雇佣关系;其三是整合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其四是颁布公平就业法令。 这些管制,或许有其积极作用。但是更多的却是消极作用。我们可以逐一来加以分析。制定劳动标准包括?劳动安全、卫生以及工时标准和?最低工资,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劳动经济学的享乐主义工资理论模型表明,安全卫生标准可能会使偏好风险的工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事实上,即便没有安全卫生立法,雇主与雇员的博弈也会是安全卫生条件达到一个合理的程度;缩短工时应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倘若政府有意制定较短的工时,那些希望提供更多劳动的人们就会寻求兼职,而企业将出现更多的加班,做生意的成本提高了。最低工资立法只是造就更多的潜在受害人群,因为它保护在职者的同时也减少了就业机会。最低生活保障使劳动力生存得到保护,但过高的保障也会激发劳动者的惰性。 调整雇佣关系主要是对劳动合约的行为给予限制,包括对劳动合同的管理、指导以及规范。比如,在国有企业开除一名员工比在私有企业开除一名员工困难得多,因为政府对两者雇佣行为的管制程度不同。又比如,现在的企业已经拥有工资分配的自主决定权,但是政府仍在试图指导(如集体谈判工资办法要求企业制定工资水平要考虑地区、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在我国,政府采取了保护劳动者的立场,在劳动关系法律法
规中,劳动力与企业的权利是不对称的,比如在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上,劳动力比企业更自由。许多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劳动力,在就业雇佣体系中为外来人员设置了障碍。另外,职业资格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劳动力自由合约,职称先评后聘就是一个例子。弗里德曼曾说明企业有反对职业资格制度的倾向,其实劳动者何尝不是,人民网一项调查:您认为职称"只聘不评"这一改革值得推广吗,共9268人参与了调查,认为值得推广的占64.02% ,不值得推广的占29.64%,说不清的占6.34% 。围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除了浪费资源以及产生"寻租"行为以外,究竟还有什么效果, 整合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是政府为促进就业和提高劳动力市场绩效而采取的政策,包括政府培训项目、积极的劳动力市场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工作流动限制等。政府为劳动者提供低价或培训以帮助受训者就业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表面上受训者就业概率更大,但实际上只有那些相信培训可以提高就业概率的人才会参加培训,他们既可能本来就具有较好的就业能力,也可能在政府不提供培训的情况下自行进行培训,因此那较高的就业概率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去年诺奖得主赫克曼等人对积极劳动力市场计划的大量个案研究表明,尽管不同的计划对参与者的影响各不相同,但许多计划对于参与者来说,仅仅具有很小的正面效应,有时甚至是负面的效应,并且不能达到社会效率的标准。当然,尽管他们得出的结论认为由政府资助的再培训项目的实际效果很不好,但它同时深刻地揭示出政府一些项目以及其它形式的干预实际上是如何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而言,盲目扩大高等教育以调整劳动力供给的行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也可能并不可取。高等教育的骤然扩大,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高学历也通常会提高青年的就业期望(但雇主通常不愿花高工资雇佣没有经验的青年人),造成他们更多地失业(即所谓的知识失业)。我在最近得到的数据表明,16-19岁的大专毕业生失业率为67.11%,20-24岁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18.26%。而工作流动限制,在我国正逐渐放开,但一些传统制度安排(户籍制度、干部制度)仍然是劳动力流动的巨大障碍。 至于公平就业法令,感情与理性从来就纠葛不断。虽然我国没有反歧视法,但是许多法规(比如去年的《劳动力市
场管理规定》)仍然有反对歧视的条款。市场本身提供了解决歧视问题的方案,政府没有必要介入这一问题。举个例子,假如男性与女性具有相同的生产能力,雇主歧视女性而给予其更低的工资,那么其他的雇主很快就会发现雇佣女性是有利可图的,于是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将增加,直到男性与女性的工资处于同等的水平。如果男性与女性具有不同的生产能力,那么得到不同的收入也是应该的。公平就业法令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但它们通常也带有负向作用。比如保护女工导致企业不愿雇佣女工,保护未成年工导致企业不愿雇佣未成年工。任何受保护的劳动力,他们所得到的保护,是以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为代价的。 不排除对劳动力市场的某些管制是好的,比如工业卫生标准。但是,就大多数管制来看,它们既损害了经济效率,也破坏了劳动力的一些基本的自由权利。 下一页
范文四:户籍歧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论户籍歧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作者:人力资源 (2)班 刘东波
指导老师 : 何淑明
摘要 :从对劳动歧视的法律和经济意义以及户籍歧视这一我国特有的劳动歧视现象进行 分析可以看出,限制外来工就业的政策法规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造成了社会整体福 利的减少。所以必须修改或废除相关法规。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目前,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社 会结构下,农民工进城务工遭受了种种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政府 必须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在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维护好 农民工权益;社会对农民工要给予更多重视和关怀。
关键词:平等就业权 户籍歧视 农民工 国民待遇 户籍制度
Summary: From discriminate against this our country special labor bias phenomenon to carry on to the law and economic meanings and household registers of the labor bias the analysis and can see, the policy laws that limits the foreign work employment lowered the efficiency that resources install,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the social whole welfare. So must modify or rescind the related laws. The farmer work developped to do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huge contribution, currently, the importance that has become the Chinese industry worker constitutes the part. But under take the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a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basal city country two dollars, the farmer work went into the city the work to suffer various biases and inequality treatment. Resolve the farmer work problem thoroughly, the government must reform the current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guaranteeing in the farmer work employment, society, the son and daughter enters school to support the
good farmer work rights with wages treatment etc.; The society wants more values and concern of gives to the farmer work.
Keyword: Equal employment power The household register bias Farmer worker Citizen's treatment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一、 引言:
劳动歧视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在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除性别歧视、种族歧视、 民族歧视等全世界都较为普遍的劳动歧视现象外,我国还存在一个较为特 殊但又非常严重的户籍歧视现象,包括对不具有本地户籍的外来工和持农 业户口的农民工的歧视。而分析和研究这一现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当前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和我国加入 WTO 之后产业结构调整等背 景下更为凸显。
二、 劳动歧视:法学和经济学的一般界定
何为户籍歧视 ? 户籍歧视是劳动歧视众多表现中的一种, 我国 《劳动法》 第 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 视。可见,劳动其实实质上是在就业机会或劳动报酬上的差别待遇,而这 些差别待遇是由于劳动者个人特征如种族、性别、国籍、或宗教信仰等产 生的。劳动歧视一般表现为:(1)工资歧视,即同工不同酬。 (2)就业歧 视,即被歧视者从事不稳定的工作,往往是最后一个被雇佣,最先一个被 解雇。 (3)工种及职业歧视,即被歧视中被排挤到低档次的职业里,甚至
被限制进入某些行业或职业。 (4)人力资本投资及晋升歧视,即被歧视者 较少获得增加人力资本的培训机会,较少获得晋升。劳动力市场的户籍歧 视和其他普遍的劳动歧视具有相同的外在表现。
在我国,能否取得城市户口取决于父辈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的 出身,户籍歧视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出身引起的歧视。但是我国《劳动法》 及其他的法律明确禁止的歧视仅包括由于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或 残疾的原因受到的歧视、并不包括社会出身等原因所引起的歧视。这一规 定过于狭窄,欠缺概括性和弹性。同时,这一定义的范围要远远窄于国际 劳工组织《就业和职业方面的歧视公约》关于劳动歧视包括“基于种族、 肤色、性别、宗教、政见、民族血统、社会出身等”方面的规定。我国的 户籍歧视实质上违背了公约的精神,并且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形成了我国 特有的户籍歧视现象。
不可否认,劳动歧视现象的存在涉及了包括历史、人口、心理、道德和 法律制度在内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歧视更 是经济学的实质——偏好——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和印证。尽管两个劳动 者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但却因为雇主或其他人因为各种原因对其中一 个劳动者的种族、性别、国籍和宗教信仰等“非经济性的个人特征”有某 种个人偏好,从而拒绝录用或给予其差别对待。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个 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应当取决于影响其边际生产率的所有供求因素, 当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的时候,就 产生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歧视。鉴于劳动歧视的不公正性和低效率行,政府 一般是劳动歧视行为的反对者,通过采取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措施来阻止
劳动歧视行为,以尽可能消除劳动歧视的不良后果。然而,实践证明,政 府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成为劳动歧视的制造者,其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政 策和措施反而造成了歧视的结果。而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产生是 由于政府限制外来工和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和相关的法规所引起的。在一定 情况下,由政府行为引发的劳动歧视可能比市场自身所引发的劳动歧视对 劳动者产生更大的伤害。劳动者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更加无力抵抗 来自政府力量对其应有权利的侵犯。
歧视典型案例 :笔者在宁波市人才市场实习期间,参与了十几场人才交流 会,笔者经过数据统计,发现 85%以上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条件中有要求 员工是宁波市城镇户口,因为可以不用解决住房问题,另外在缴纳社会保 险方面较为方便,不需要对员工原有的社会保险进行转移。这种招聘条件 下的结果是:在应聘人员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农村户口的应聘人员就 比较吃亏。
三、 户籍歧视——政府管制外来工就业政策的效果评价
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限制外来工和农民工 就业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 力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于是,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形成界限分明的 本地工和外来工两类劳动力所组成的二元就业结构。在这种格局下,即使 外来劳动力生产能力与本地工相同,却往往在职业进入和工资收入上与本 地劳动力享受不一样的待遇,这便形成了目前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特有 的歧视现象。这种建立在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劳动力市场 对外来工(包括不具备城镇户口的农民工和不具备本地区户口的其他城市
地区的外来工)的歧视就是“户籍歧视” 。
可以说, 限制外来工就业的实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缺陷在劳动力市 场上的体现。出于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的考虑,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区就业 政策上表现出严重的歧视外来劳动力的倾向。中央政府也因为根据特定时 期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对农村富 余劳动力进城或城市之间人口流动作必要的相知和规范。在一般法律禁止 的劳动歧视中,雇主出于私利或个人偏好,是歧视的制造者;政府为了减 少社会成本和维护公平,担负着反对歧视的“正义卫士”的职责。然而, 在户籍歧视中却恰恰相反,政府不仅不是歧视的反对者,更成了歧视的制 造者。
目前, 政府对外来工户籍歧视主要体现在对外来工就业的条件和要求高 于本地工,表现在:
(1)对用人单位的限制。 根据 《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 第 5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跨省招用农村劳动力必须在本地劳动力普 遍短缺或者在本地无法招足所需人员的情况下才可以招用农民工, 且必须经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批准,事先须经劳动就业机构核准。 (2)对外来工的限制。 《暂行规定》第 11条规定:“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 就业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达到法定年龄,有劳动能力;②具备 必要的职业技术能力;③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并且不因 外出而影响其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④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 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地方劳动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 而对于城 市户口的劳动者就业却没有这些条件要求。
(3)程序上的限制。根据《暂行规定》和其他规定,农民工跨省就业必 须办理流动就业证作为流动就业的有效证件,还要办理暂住证和交 纳城市增容费等等。而城镇人口就业并没有这些手续要求。
(4)行业限制。为了保证本地工最大程度的就业率,各地地市政府普遍 采取了限制外来工在容易吸引本地人口就业的许多行业里就业的政 策措施。 如北京市于 1995年出台了 《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务工管理 规定》 。根据此规定,从 1996年开始,政府每年都公布允许和限制 使用外来工的行业、工种及职业的清单,而且事实上限制的种类和 数量逐年递增。其中,限制的行业由 1995年的 5个增加到 8个,限 制的职业由 1995年的 34个增加到 103个。
面对户籍歧视这一中国特有的劳动歧视现象, 西方经济学家所论证的一 般劳动歧视产生的原因如个人偏好等,似乎都不能直接适用,因为它是由 政府管制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非劳动力市场的自然产物。我们可以 借鉴经济分析的方法,即分析户籍歧视给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 来评价限制外来工就业政策的效果。这一分析是建立在假设被比较的外来 工和本地工具有相同的生产率这一基础上的。
假设劳动力市场总需求不变, 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增加势必造成就业市场 的拥挤,产生的结果要么是失业增加,要么是工资下降。因此,限制外来 工就业会使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增加。这也是政府政策制定者实行“腾笼换 鸟”政策限制外来工在城市就业以换取本地工就业最大化的根本目的。然 而,进一步分析,这种“劳动力需求恒定假说”具有片面性。由于政府管 制下所负担的各种就业费用和就业资格的限制,外来工就业成本较本地工
高,而本地工的就业机会成本也相应的低于外来工。外来工只能去竞争数 量有限的其他行业和职业,从而增加允许使用外来工行业和职业的劳动供 给。但是,在劳动需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这种供大于求,不仅会导致外 来工工资总体水平的下降,还必然是他们所得职业数量受到限制。与此相 反,在外地用工被限制的行业和职业,将直接导致劳动供给减少,由于供 不应求必然促使其工资水平上升。不过,本地工的这种福利的增加是以外 来工福利的减少为代价的。根据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限制外来 工就业使外来工工作岗位减少的数量要大于本地工取代外来工就业所占据 岗位的数量。换言之,有一定数量的岗位被白白浪费掉。大量的外来工就 业岗位的减少使总的就业量减少了,造成整个社会就业资源的浪费。考虑 到城市苦、累、脏、险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外来工所从事的事实,则外来工 就业岗位被本地工替代的可能就更小。可见,对外来工就业的限制,虽然 为本地就业者增加了福利,但这是以社会净福利的损失为代价的。而外来 工就业减少所导致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在数量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将使消 费这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利益受损。
可见,政府对外来工就业限制的政策和根据这些政策精神所颁布的法 规,都是低效率的,降低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 少了地区政府管理的成本,但却是社会成本增加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减少。 立法上的这种倾斜将会形成制度本身的不公平,造成法律赋予个人合法权 利受到保护的制度上一种先天的不平等,而这种欠缺也恰恰违背了《劳动 法》 保护劳动者的价值取向。 正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 . 胡佛所指出的, 政府作为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的主体,其唯一合理的终极目标是去改善全
体人民的福利而不是改善某些地区本身的福利。在劳动者平等享有就业权 和平等竞争权的情况下,如果法律制度仅承认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受到权利 保护的利益,而否认甚至以法律的形式“合法”地剥夺另一部分人同等的 权利,这无疑与法律追求平等与公正的最终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另外,当 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限制外来工就业的户籍歧视,使得政府劳动管理 部门寻租活动十分猖獗,对外出劳动力乱收费、乱摊派。而这恰恰为部门 利益理论学者的政府规制理论的观点作了最佳的脚注,即政府规制与其说 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毋宁说是特殊的利益集团寻租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文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三十六条明确强调了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 人的平等地位。我国宪法确立的平等精神为保护平等就业铺下了基石。产 生户籍歧视的就业政策本质上违背了宪法所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精神,相关法规作为下位法而与最高阶层的上位法——宪法的规定相抵 触,必须予以废除或修改。宪法司法化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建 立违宪审查制度也成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公识。而包括户籍歧视在内的 劳动歧视从根本上看是对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侵犯,只有完善宪法 司法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对公民包括平等就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在 内的基本权利全面和根本的保护。
通过经济分析, 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即劳动力市场上的政府管制所 引起的户籍歧视实际上减少就业,提高产品成本,降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效率,进而减少社会福利,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要消除劳动力市 场歧视,法律不仅应当要求雇主承担对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支付相同
的工资,以及为具有相同生产率劳动者提供相同就业和晋升机会的义务, 更应当全面保护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和同工同酬的权利。
平等就业本身也是一个资源配置过程, 实现平等就业对于巩固政府的合 法权威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本身就意味着职业作为一种资源或财富的平 等分配。而政府存在的目的和基本价值就在于最大限度的平衡和保障公众 的利益,维护社会正义。因此,政府必须为平等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 障,创造一个有利于平等就业的环境和空间。而完善的反劳动歧视法律制 度正是经济学家所倡导的效率和法学家所提倡的权利完美的结合。
在受户籍歧视的劳动者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工,城市农民工所受 歧视的表现在于
(1) 经济歧视:农民工进城寻求职业的驱动力源于朴素厚重的经济理 性。然而,很多企业却不顾社会道德,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其 中最为严重的是建筑行业。 根据劳动保障部的有关统计, 2002年全国 23个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省份, 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案件 13000余件, 涉及 62.6万人,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达 3.5亿元。此外,同工不同酬现 象突出。 根据按劳分配原则, 就业岗位相同, 就应得到相同的劳动报酬。 然而,农民工与生俱来的农民身份,使得他们不能与城里人享受相同的 待遇:同时, 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制服农民工的加班工资或者少给加班费。 (2) 非经济歧视:农民工所受的非经济歧视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农 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超过规定, 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根据 “深圳市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测算:深圳市常住人口中每周工作时间在 50小时以上 者占 29.2%,其中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50小时以上的占其总数的
64.3%,工作时间超过 50小时以上的男性农民工比例达 74.2%。可见, 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在非正规部门工作,其工作的时间较长;其次,劳动 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农民工得不到按照有关规定应当给予的补偿和保 护。
(3) 基本人权歧视:农民工基本人权遭遇歧视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有些 企业安全保护设施不全,而农民工却被安排上岗,严重侵犯了农民工的 安全保障权;农民工进城证件繁多,企业扣押身份证、限制人身自由频 频发生,动辄就以所谓查验暂住证为由随意收容遣送农民工等等,都严 重侵犯了公民基本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除此之外,农民工子女入 学难违背了义务教育,作为国家一个整体对国民的初等教育承担义务的 本来意义,侵犯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4) 政策性歧视:由于至今仍存在户籍制度政策, 大量进城的外地农民 工在子女入学、国有企业招聘、公务员录用、社会保险待遇等方面,与 城市本地职工相比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从而限制了外来劳动力获得理想 职业的可能性。在城市下岗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很多城市制定 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政策,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进入某 些岗位就业
从以上论述看来,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的主要因素。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水平偏低是导致我国内需不足的 根本原因。我国小农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也不利 于农业可见成果的推广应用。取消歧视性政策限制,加速城市化进程,是 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的客观要求。
四.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城市化进程、拉近城乡差距、解决三 农问题的必要手段。
1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要转变观念, 从观念上改变农村户口低人一等的 思想,给予农村户口的国民以国民待遇:
建国后,我国在城乡关系上采取的是“一国两策” ,也就是, “对城市, 对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对农民是另一套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 对城乡有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给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 空间。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一国两策”的局面。 “一国两策”实际上没有 体现国民待遇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只有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概念,而缺 乏国民概念,人们的脑子里根本没有想到国民待遇问题。缺乏国民待遇政 策的后果是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和维护。这一点在外出务工经商 的农民工身上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农民工的待遇问题,实际上是一个 涉及到如何实现从过去的属地、单位权益向国民权益和待遇过渡、转变的 问题。
国民待遇和权益问题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时代需要。 这 几年从学界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普通老百姓都开始意识到国民待遇 问题。有关农民的权益,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解决了他们的生产自主权的问 题,但是没有解决其流动和择业权利,
这里的国民待遇问题, 主要是指国家在最基本的政策和制度方面如何对 待所有国民的问题。所谓农民工得不到国民待遇,是指国家在一些在最基 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上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其他公民同等的对待,而
往往给予了很不公平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具体体现了两点基本理念:第 一,对等原则,即成员之间给予相互同等的待遇。根据对等关系,农民工 的所得远远小于他们的贡献。第二,公平原则,每个公民应该享受最基本 的国民权益和保障,国家不应该从基本政策和制度上根据出身、来源地和 职业等区别地对待每个公民,因为每个公民都履行了同等的国民义务和责 任。如果没有公平待遇,那么各种歧视就会出现,纠纷就会接踵而至。 2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要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进城就业使全国形成了城乡、区域沟通的统 一劳动力市场。也只有这种劳动力市场,才适应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 城镇转移的需要。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统一,关键是农民转移就业与城镇居 民就业的权利平等和制度统一。农村劳动者与用工企业的结合,大量是双 方直接沟通,一部分是通过有形劳动力市场(有形的劳动力市场是指由职 业介绍组织进行中介、劳动者与用工企业聚合协商的服务场所。 ) 、中介组 织的服务实现的,都属市场就业。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工企业广泛 参与、公平竞争、双向选择、自主协商、达成合约,形成劳动力与产业资 本的结合,在就业中一方利用自己的劳动能力付出劳动,一方付给工资和 其它补贴的交换过程和机制。其流程有多个环节,涉及多种主体的责任和 权利,需要形成制度规范,在保障市场主体应有权益的基础上协调运行。 针对当前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深 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平等就业的基础上,以完善服务、保护市场主体特 别是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 , 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建设。 推进改革,促进形成城乡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需要创造和完善以下制度和条件:
(一)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 和歧视性规定,实行平等就业制度。要进一步破除限制、歧视农民进城就 业的做法,影响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障碍。如取消一些地方仍存 在的对进城就业农民工的收费,对招收农民工的企业收取的流动人口就业 调配费。进一步改变在城乡居民之间、本地农民工和外地农民工之间实行 的不平等制度。将对农民进城就业服务和管理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保障农民自主就业、企业自主用工的权利。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 流动,调节数量供求,带动质量提高,拓展就业空间,实现人力资源的合 理配置。
(二)发展城乡开放、运作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介绍等中介 服务组织。政府在现有大中城市已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在 流入劳动力较多的城镇,流出劳动力较多的地区中心城市,建立劳动力市 场场所和公共设施。根据浙江省和广东顺德等地创造的经验,应让城镇公 私中介组织进入相对集中的公共市场场所,进行“一站式”服务,有利于 形成就业信息中心,开展服务竞争,方便进城农民和城镇求职者,也有利 于政府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城市政府举办的劳动力 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改变仅对城镇求职者服务的制度,对进城农民 开放并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免费服务。政府就业机构实 行“政事分离” ,主要是将行政监管职能与市场中介职能分离。改变一些地 方对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垄断经营的状况。积极培育民间就业中介服务组织, 特别是发展按市场需求开展培训,培训与职业介绍相结合的组织,发挥其
对劳动者和企业服务的作用。
(三)建立一套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职业介绍组织市场准入和 中介行为的市场规则,使用人单位、求职者和中介机构有法可依,有章可 循。清理不符合城乡开放、公平竞争原则,对农民进城就业实行歧视的政 策和法规。劳动力市场在全国应是开放、统一的,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基本 制度规定,也需要是全国统一的,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来 规定,不能各行其是。制定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可操作的具体法规,加 强对侵犯劳动者权益予以处罚的立法。
(四)建立良好的执法环境和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 法权益,包括合同规定的契约权利,使侵权行为得到应有的惩处。提高劳 动执法队伍的素质,摆脱地方保护主义,保持执法的公正性、统一性。推 进劳动合同制,不能将不实行合同制的非正规用工企业范围划得过大,对 用工单位拒绝签订合同的行为应予以纠正;劳动合同公证实行免费服务。 政府加大合同监管、劳资关系协调的力度,把有关法规、政策普及到企业 和农民工中去,通过行政和群众自我维护权利两方面的力量,使农民工的 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特别是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纠正违背最低 工资制度的行为。按照《工会法》发展和健全工会组织,吸收农民工加入, 促进工会维护工人权益和谈判力量的提高,建立企业、劳动者(工会) 、政 府对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
(五)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形成城乡、区域沟通的灵敏的 市场信息网络系统,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和宏观预测,引导就业和培训。 应积极推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就业统计和
信息管理工作。发达地区和城市加强对企业劳动力供求和进城农民工就业 状况的信息收集,形成城市公共职业介绍网络与大型劳动力市场相结合的 格局,实行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欠发达地区加强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农民外出就业、回乡就业 的信息收集。实行区域信息沟通,及时披露劳动力供求信息,增强劳动力 市场宏观预测、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六)形成劳动力资源开发体系,使劳动力市场与培训市场联接,提 高劳动力素质,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劳动力。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 村青年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既是提高其就业能 力,实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关键,也关系城市产业提高竞争力,有 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要形成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体系,特 别是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 展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的培训组织,以劳动力市场需求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和 技能培训。
(七)增加对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监督管理的公共投入。就业服务 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场所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就 业服务机构的运转,市场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劳动力市场监管的加强, 都需要获得公共投入的支持。沿海发达地区有的乡镇,有大量企业和几十 万农民工,其规模相当一个中等城市,还是按普通乡镇配置劳动监管力量, 服务和管理很不适应实际的需要,这种情况应当改变。
(八)政府建立包括城市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 助体系和制度。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
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遇到临时困难的进城农民工建立救助 制度。
3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最终是要取消户籍制度,消除户籍歧视产生 的根源
要最终取消户籍制度,需要各种政策和措施配套,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 社会环境:
(一 ) 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户籍歧视,以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编码来进行管理。 不管大、中、小城市,都应取消对外来人口限制的歧视性政策,如收取城 市增容费 ,对外来人员子女入学进行限制等等。不管何方人士,只要在本 市有固定住址和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即可成为本市正式居民。要做好这项 工作,首先要克服进城农民是包袱的思想。只有打开城门,让乡下人与城 里人平等竞争,才能把相当一部分城里人的思想观念上形成的特殊优越感 打掉,使他们转变择业观念,珍惜工作机会,共同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做贡献。
(二 )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只要是中国公民或合法的永久居留者, 都应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个人帐户,其收入所得按一定比例提取社会 保障基金。同时,政府应从公有收入切出一块,把社会保障基金的基础建 立起来,使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失业生活费保障和退休金;同时 还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解除公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公民就舍得把自己的 存款转化为消费和投资,从而有效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 长。
五 .结语
户籍制度的实质,实际上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机制相配套的一项 “管人”的手段,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了户籍制度是一种低效的人口管理 模式,而市场经济却要求作为最具有能动性的生产要素——人能够合理有 效地流动。而户籍制度却导致了城乡隔离,并由此派生了各项歧视性政策。 实现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是加速中国社会现代化进 程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李强 唐壮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 [J] 社会学 2003 3 11 [2] 刘文海 《关于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建议》 [J] 中国劳动 2003 (10) :24
[3] 张兴华 《对外来工的政策歧视:效果评价与根源探讨》 [J] 中国农村经济, 2000, (3) :41-45
[4] 陈富良 《放松管制与强化管制》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1.15
[5] 陆学艺 《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 . 读书 .2000,(5)
范文五: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研究
对当前非国劳动力市i历供给短缺的经济学分析
◎郭正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是一个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总量态势,但却不排除存在局部地
区或部分就业岗位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劳动力的市场短缺存在摩挣l生短缺、结构性短缺、季节性短
缺和经济周期性短缺等几种类型。近期我国出现的“用工荒”形式的劳动力的市场短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以结构性短缺为主。同时其他几种类型也客观存在。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市场供给
作者简介:郭正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图分类号:F2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一(2011)02—0052—04
一、对近期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态势的基本判定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陆续出现了普遍化的缺乏劳动力和因劳动力短缺引起的开工不足情况。这种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2009年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实现了V字型的复苏和加速。但是本世纪初就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似乎挥之不去,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似乎每到春节前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短缺现象就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
焦点。
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学习,延缓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以及部分城市高收入家庭的一些成员退出劳动领域。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市场整体的供给水平影响不大。
如果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目前变化不大,短缺现象可能就与需求扩大有关了。前几年出现“民工荒”时,学术界就出现过有关“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讨论。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限供给”的特点,农村大量的农民处于半失业或失业状况,而城市、现代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有限,因此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报酬可以被保持在低水平上,而且可以长期不被提高。从理论上讲,只有到了城市的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农村可能供给的劳动力数量时,城市来自农村的移民工人的工资才会呈上涨趋势。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无限供给”稳态平衡特征被打破,劳动力市场交易的S曲线由水平状态改为向右上方倾斜,就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目前农民工为主体的“用工荒”的现象似乎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因为要想满足劳动力的需求,企业最可靠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提高工人的工资,以及改善劳工的劳动保障等待遇。当广大农民工的工资普遍、持续地提高,如果工资增长成为增加劳动力市场供给和填补城市和现代产业劳动力需求缺口的基本途径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刘易斯拐点”的发展阶段了。
但是我们也发现,通过中国当前新增劳动力数量和市场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的比较来看,发现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理论分析,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加以展开。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个人的市场供给水平是一个“向后弯曲的曲线”,即劳动力个体的市场供给量(时间)先随工资率的提高而呈增加趋势,经过增量逐步递减的过程,到了一定量以后,劳动力需求方即使再提高工资水平,劳动力个体也不会再增加劳动时间的供给量,甚至会发生减少劳动的市场供给水平的行为。从目前我国低端劳动力的情况来看,如果工资率提高,还不会形成劳动供给的“拐点”。因此,目前我国的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显然不是由于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过高与闲暇偏好递增造成的。从宏观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水平影响因素来看,社会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与供给水平密切相关。社会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水平和实际参与社会劳动的比例来决定。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仍然在增加,但社会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则有所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量的青年
圈至Q卫生簏2孰
万方数据
的情况仍然维系。据统计估测,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大约有1500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按照经济增长和投资规模计算的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缺口大概为500—600万左右。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在4%左右,但统计部门内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却往往在8%以上。特别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大量失地农民“被市民化”后,许多人都缺乏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尤其是妇女劳动者,多数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工作,社会劳动的时间很不充分,许多人实际上处于半失业的状况。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等新的就业需求者也被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看待,大学生每年的一次就业率不超过80%。今后十年内,我国城市化进程还要加快步伐,2020年前还有3亿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至少1亿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即使人口老龄化加快,202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红利”收割完毕,我国仅仅采取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一条对策,就足
?
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短缺问题。要知道,我国的劳动者退休年龄大大低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国际上普遍为65岁左右,而我国为女55岁、男60岁),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忧中国在近年内出现劳动力全面性的短缺情况。如果真正出现局部或全面的用工短缺的情况时,政府只要略加推迟1—2年职工的退休年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决。因此,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有关的“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在判定上要慎重,各级政府在当前仍然应当把大力促进就业问题放在重点位置,切不可以掉以轻
心。
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或2015年以前,还将是一个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但却不排除存在局部地区或部分就业岗位劳动力或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近年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就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判定,但许多看法和判定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认识也显得肤浅。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消除失业和半失业现象的问题,专家、学者长期关心的是如何实现充分就业问题,对劳动力的市场短缺现象不太关心和熟悉,也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分析和解决理论工具。
二、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的类型分析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出现失业的情况表明,与之配置的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不足。反之,如果出现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不足,我们就可以认为此时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相对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失业”现象。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使资源配置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就要
万方数据
经济研究
求扩大劳动力要素的市场供给,及时解决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短缺问题。然而,既然我们否定目前中国存在劳动力在总量上供给不足的判定,就应当了解和认识局部、短期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和短缺的原因何在,分析劳动力短缺的理论工具是什么,怎么才能科学地解释有关的现象。目前,许多学者往往简单地认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原因是结构性的问题,从而就停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我们发现,现代劳动经济学在分析失业现象方面有大量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模型,有的实践证明是非常有用和有效的。例如劳动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发生的失业类型,一般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经济周期性失业几种类型。我们认为,劳动力的市场短缺其实也同样存在摩擦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季节性短缺和经济周期性短缺等类型。这里用劳动经济学原理对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现象进行一些分类和实证
分析o
(一)摩擦性劳动力短缺
所谓“摩擦性劳动力短缺”是指劳动者为转换劳动岗位、工作地点、搜寻合乎主观要求偏好等而放弃当前可以取得的工作岗位所形成的劳动力的市场短缺。这类市场短缺往往出自于劳动者方面的原因。劳动经济学的经验性研究表明,经济形势出现好转、就业机会增加时期,劳动力的离职率往往会提高。我国的农民工是一个流动性大的劳动者群体,他们外出务工却很难真正融入打工的城市社会。由于工资偏低,缺乏升迁和劳动条件改善的机会,同时他们又缺乏工会组织集体谈判的争取工资增加的条件。在工作难找的时候,他们可以接受“胯下之辱”,以便多点收入养家糊口。但一旦市场上工作机会多起来或者发现其他地方的同样工作的工资报酬更高,他们就会“用脚投票”,利用春节回家返城的机会再另外去其他地方找工作。例如,今年春节后四川成都的大型招聘会上有52%的寻职业人员是“跳槽”的人员。对用工的单位而言,就会遇到所需劳动力的市场供给短缺情况。如果企业方面再在年龄、性别、学历、容貌、婚姻状况、工作经验等个人性状因素上设置不切实际的限制,这种类型的短缺可能会表现更突出和严重一些。在招聘会上我们还发现,用工单位“找人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求职人员对工资等条件要求提高了,他们并不急于马上就业,游离于单位之外。一些农民工回家后,往往要将去年挣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才出去另找工作。由于农民工的此类型劳动力市场退出并不表现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所以政府很难觉察到社会失业率在上升,但可以发现企业离职率也在上升,出现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情况。目前沿海地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圉
经济研究
区的“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就有“摩擦性”劳动力短缺
的很大成分。
(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
结构性劳动力短缺指由于经济资源供给能力变化、社会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等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短缺现象。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往往具有长期的特征,其调整和消除需要较为长期的时间。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与结构性劳动力失业往往结合在一起发生。上述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化,劳动力的供给通常有一个滞后调整的过程,使社会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不适应生产的需要。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长期就存在所谓“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同时并存的情况。就广大农民工而言,一般是出现后一种情况,但也可能出现前一种情况。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的发生与劳动力的生产技能的人力资本构成有关。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其实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足够的传统意义上的普工、简单操作工i另一方面企业要想招收合格的中、高级技工也非常困难。因此,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又被称为技术性劳动力短缺。本来早在前五年左右广东珠三角地区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当时的最具战略性的对策建议就是及时调整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多数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低技术、低利润、劳动密集型的外销低端产品企业淘汰出局,转移到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亚国家,通过“腾笼换鸟”方式,使珠三角地区的整个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从而也解决了外来劳动力短缺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问题。近年来,的确有大批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实现了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采取了“守株待兔”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继续在该地区维持原有的产品生产和维持原有的劳动力使用方式,又得以生存下来。不过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实现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中西部省区的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报酬提高较多,从而使许多过去外出劳动力能够“就地、就近”甚至“居家”就业,对外出求生存打工的冲动大大减弱,尤其是廉价工资和相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对许多人已无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近年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和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兼业的“城乡统筹”利用方式得以扩大,沿海地区制造加工业的流水线的劳动方式不再乐于被接受。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地域空间结构的劳动力市场短缺。其次是中西部的外出劳动力构成也发生了大的变化。经过30年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目前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工的主体已经为所谓“第二代”农民工替代。目前的20—30岁年龄的农民工为“80后”年轻人,他们一般都具有初中或技校的
团,热监第。星飘万方数据
.文化,或者接受过短期的技能培训,不太愿意接受过去他们的父兄从事的“粗、笨、累、脏”的各种工作,不愿意接受廉价的报酬,在劳动岗位上有了选择和个人偏好的意识。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有了初步的人权平等和社会尊严的要求。因此在工作性质、工资待遇-等-48不到起码的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暂时的闲暇和等待机会、观望局势。他们还有不如父辈“吃苦耐劳”的新特点,如果觉得难以承受就会缺勤、离职。但是必须承认,新一代年轻的农民工所接受的劳动技能培训是很不够的。他们所接受的培训多数是劳务输出地提供的,这些地方政府经济来源困难,培训经费短缺,所进行的往往只是一些简单、初级的技能培训。因此很难满足技术进步后的企业对中、高级技工的需求。而对于流动性非常强的工人,企业又不愿意自己花钱进行普通一般技能培训,总想在劳动力市场上直接招收到立即可用的、有工作经验的技工。这多少是企业的一厢情愿。因此,沿海地区的用工方式如果仍然采取过去的办法,也违背了农民工人员结构变化的实际,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现象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季节性劳动力短缺
在劳动经济学中,一般认为季节性失业现象是最不重要的一种失业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见于农业生产和季节性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少数领域,真正涉及的人员很少。但是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的农民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季节性短缺类型仍然有研究的必要。由于一些生产活动有季节性,所以也可能发生劳动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从我国农民工的“候鸟型”流动方式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民工主要来自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在沿海地区从事低技能、低报酬工作,多数生活在企业提供的简陋的宿舍或工棚里,缺乏真正转移、定居的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年的净收入连一平方米住房都买不起。他们因为远距离外出打工,往往只有一年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因此每年的春节都形成农民工返乡和重新外出的大规模流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春运”现象。据调查,许多E]Jll农村外出的农民工往往春季出去打工,到春节前便考虑新的劳动岗位和地点,加上辛劳一年集中回家休息一两个月,也就形成了跨省的农民工特有的劳动力市场的退出。因此在大批中西部农民工回乡期间,沿海地区就可能出现劳动力使用上的季节性短缺情况。如果在春节期间来估计企业劳动力短缺的数量和程度,就有可
能出现大的误差。正如2009年初我国出现大批农民工
因世界金融危机而被迫返乡的高潮时,有的部门官员和学者就忽略了农民工季节性回家的特点,把大批正常春节回
家探亲的农民工都统计到失业的人数中。如一个中部省就宣传该省有1000万农民工因失业从东部地区回乡。其实到了3—4月份再统计,全国总共约3000万左右(当然有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消化了一部分的因素)。因此,我认为要等到3月底再来评估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短缺程度要准确一些。因为四川许多农民工要在家里呆到大年和春耕、春播后,才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或踏上打工的路程。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间,~部分农民工好比是正处于一年中的“集中休假期”。许多企业在此期间招工,就会出现“招工难”的情况。
(四)经济周期性劳动力短缺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很大的篇幅里是在研究经济周期与就业的关系。大规模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会导致企业的产品积压、滞销、停工、停产,引发企业连锁倒闭、破产,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可以说经济学对经济的周期性失业问题研究比较充分,但对于经济的周期性引起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区、国家的经济具有周期性。往往都有一个从经济高涨、繁荣、危机、萧条到复苏的阶段性过程。在危机爆发后,可能出现大批劳动者失业,被迫退出社会劳动力市场。经过经济萧条到经济开始复苏时,企业可能拿到了许多定单,闲置的机器、厂房等可以较快恢复生产条件,但却可能发现在市场上找不到足够的合格工人。究其原因可能为:原来从事有关工种、职业的劳动
者已经改行或退休;—部分作为“灰,漱气的失业者”已经
自愿退出劳动就业的领域,成为家庭妇女或不愿再积极争取就业:原来在一个地区工作的劳动力已经在萧条期间流动到其他地区重新就业了:新生的合格的劳动力因“市场信息不对称”还没有培养出来;等等。如此众多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发生劳动力的市场短缺现象。目前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其中的经济周期性劳动力短缺成分就很大。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企业困难发生后,企业往往采取停产、倒闭方式,以辞退、解雇工人来解决企业困难问题,而往往将农民工当外来者看待,缺乏劳资共同协商、共度难关的企业文化。正所谓“送神容易请神难”,当这一地区的经济形势好转,企业再想重新和扩大用工时,中西部的流动性极强的农民工一时又不可能返回。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劳动力大量短缺就在,6fi-难免了。同时,在经济复苏和经济高涨时期,一般劳动力都有“跳槽”的行为倾向,职工离职率会上升,也会产生劳动力市场短缺情况。所以,一些地方、特别是沿海
万方数据
经济研究
外向型经济结构地区出现一时的“用工荒”现象,恰恰是这些地区经济企稳和回升的表现。
三、解决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综上所述,可以大体对近期我国出现的“用工荒”形式的劳动力市场短缺的原因作比较客观的经济学解释,其中结构性短缺为主要表现,同时其他几种类型也客观存
在。-td-齐t以上判定,根据有关理论分析结合现实的调研隋
况,为沿海地区的企业和政府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建议。
企业方面:要利用薪酬(劳动价格)、福利保障的杠杆作用来吸引中西部的农民工到东部地区就业,这是增加短期劳动力供给和满足短期劳动力需求的最有力的手段。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再也不能继续维持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了。工资价格水平应当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有较大的落差,使其扣除流动成本后还有利可图。企业要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要放宽职工的年龄限制和文化技能限制,取消一些歧视的招工条件。用工单位要完善劳动关系,要努力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建立工人集体谈判机制,稳定基本的劳动队伍,形成企业的劳资共同协商关系,减少劳动者“用脚投票”的发生率。
政府方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应当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产品升级换代和生产技术进步等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为了解决劳动力供给的长期性短缺和适应人口红利逐渐收割的趋势,沿海地区要积极开展“腾笼引鸟”的产业调整战略,大力支持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用工荒”引起的被动调整向主动调整转变。沿海地区要主动与劳务输出地共同建立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对劳务输出地投入一部分人力资本开发资金,以获取稳定、合符需求的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来源。要积极解决广大外来农民工的户籍、住房、子女教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吸引一部分农民工在
当地中、,J域镇定居,从事比较稳定的职业。
如此,目前沿海和内地发生的“用工荒”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就会比较协调,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萨尔?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9.f2】郭正模.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原理与分析【M】.四川人民出版
社.2009.
责任编辑:刘彦武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宙
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郭正模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Province-Level Organs of Sichuan Province Gommittee of CCP2011(2)
参考文献(2条)
1. 萨尔?霍夫曼 劳动力市场经济学 19892. 郭正模 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原理与分析 2009
引用本文格式:郭正模 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1(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清华大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