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二战时期的日本军衔
二战时期的日本军衔
1、二战时的日本军种只有陆军、海军,没有空军。航空兵分为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两类,并分别设立“陆航军衔”和“海航军衔”。
2、当时的天皇裕仁是“大日本帝国陆海军大元帅”,既是名义上的、也是实际上的最高统帅,很多、绝大多数的战争命令和罪恶指令都是在他首肯(有时是参与制定)、用玺后,以天皇诏书、天皇训令的形式发往占领区、前线,再由那帮不齿于人类的、喊着“天皇万岁”的兽兵执行的~
3、日本的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上将,括号内为现代军语,下同)的嘉奖”。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
4、对于日本陆军、海军军衔的细情,下面分别说明:
?、1931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陆军军衔,大体可分为1943年(昭和17年)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以下简称“前期”和“后期”)。
日本陆军前期军衔分为长官(军官)、长官相当官(军佐)、普通士兵、专业士兵4类。其中长官分将官、上长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长官相当官分将官相当官、上长官相当官、士官相当官3等,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军士)、兵3等,专业士兵分准士官相当官、下士官相当官、兵3类。
1、长官:(下文中的××为兵种或勤务名称)
将官——陆军大将(上将)、陆军中将、陆军少将;
上长官——陆军××大佐(上校)、陆军××中佐(中校)、陆军××少佐(少校); 士官——陆军××大尉(上尉)、陆军××中尉、陆军××少尉;
2、长官相当官:
将官相当官——陆军××总监(中将)、陆军××监(少将);
上长官相当官——陆军一等××正(上校)、陆军二等××正(中校)、陆军三等××正(少校); 士官相当官——陆军一等××官(上尉)、陆军二等××官(中尉)、陆军三等××官(少尉); 3、普通士兵:
准士官——陆军××特务曹长(准尉);
下士官——陆军××曹长(上士)、陆军××军曹(中士)、陆军××伍长(下士); 兵——陆军××上等兵、陆军××一等兵、陆军××二等兵;
4、专业士兵:
准士官——陆军××上等工长(准尉);
下士官——陆军××一等×工长(上士)、陆军××二等×工长(中士)、陆军××三等×工长(下士);
兵——陆军××上等兵、陆军××一等兵、陆军××二等兵。
同时,按照日本官位的分类,日本军人(包括陆军、海军)还分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4类。对这4种称谓分别介绍如下:敕任官——按日本天皇的敕书任命的官员,分为3等,大将为一等敕任官,中将为二等敕任官,少将为三等敕任官;奏任官——由陆军大臣奏请天皇批准、再由陆军大臣任命的官员,分为6等,大佐为一等奏任官,中佐为二等奏任官,少佐为三等奏任官,大尉为四等奏任官,中尉为五等奏任官,少尉为六等奏任官;判任官——由联队(团级)以上部队长官判定任命的官员,分为4等,特务曹长为一等判任官,曹长为
二等判任官,军曹为三等判任官,伍长为四等判任官;卒——由大队(营)、中队(连)等分队长官任命的兵卒,分为3等,上等兵为一等卒、一等兵为二等卒、二等兵为三等卒。 日本陆军前期军衔中,将官无兵种区分,上长官、士官区分宪兵、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航空兵、辎重兵。长官相当官区分经理部主计(军需)、卫生部军医、卫生部药剂(司药)、兽医部兽医、军乐部乐长(只设士官相当官,分为陆军一等乐长、陆军二等乐长、陆军三等乐长3级)。普通士兵区分宪兵(最低为陆军宪兵上等兵)、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航空兵、辎重兵。专业士兵区分炮兵鞍工、炮兵枪工、炮兵火工、炮兵锻工、工兵木工、工兵机工、工兵电工、经理部计手(军需部门士兵)、经理部缝工、经理部靴工、卫生部看护长和看护兵、卫生部磨工长和磨工兵(专门从事制药、配药的士兵)、兽医部蹄铁工,军乐部乐手的称谓更独特:陆军乐长补[准尉]、陆军一等乐手[上士]、陆军二等乐手[中士]、陆军三等乐手[下士]、陆军乐手补[上等兵]。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陆军军衔制度在1943年进行了很大调整:将长官改称士官;将大将改为亲任官(由天皇亲自任命,颁发任命书和大将军衔标志);上长官改称佐官;原士官改称尉官;合并原来各种繁杂的军衔区分为士官、士兵两类;取消了监、正、官、工长等军衔称谓,统一了军衔称谓;单独设立技术部军衔;将法务人员改为士官;将特务曹长军衔改称准尉,仍为一等判任官;增设兵长军衔,为一等卒,以下类推。
具体设置如下:
士官: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佐官——××大佐(上校)、××中佐(中校)、××少佐(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
准士官——××准尉;
下士官——××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
兵——××兵长、××上等兵、陆军××一等兵、陆军××二等兵;
兵种勤务设置:
兵科官兵:宪兵设宪兵大佐至宪兵上等兵,一般兵种设大将至二等兵,陆军航空兵设陆航中将至陆航二等兵;
技术部官兵:兵技(一般兵种技术勤务)设兵技中将至兵技二等兵,航技(陆军航空兵技术勤务)设航技中将至航技二等兵;
经理部官兵:主计人员(军需财务)设主计中将至主计伍长,缝工设缝工准尉至缝工伍长,装工设装工准尉至装工伍长;
卫生部官兵:军医士官设军医中将至军医少尉,药剂士官设药剂中将至药剂少尉,齿科医士官(牙医)设齿科医少将至齿科医少尉,卫生官兵(医务勤务人员)设卫生大尉至卫生二等兵,疗工(护理人员)设疗工准尉至疗工伍长;
兽医部官兵:兽医士官设兽医中将至兽医少尉,兽医务官兵(兽医勤务人员)兽医务少佐至兽医务伍长;
法务部(军法)士官:法务中将至法务少尉;
军乐部官兵:军乐少佐至军乐二等兵。
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
陆军大臣——元帅、大将;
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
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 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
军(集团军)司令官——大将,
军参谋长——中将;
方面军(军)司令官——中将,
方面军参谋长——少将;
师团长(师长)——中将,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
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组长——伍长、上等兵。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军衔的军人类别区分与陆军不同,分为士官(军官)和特务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类统称海军士兵)两类,其中后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后两个时期。
海军军官军衔:
将官——海军大将(海军上将)、海军××中将、海军××少将、海军代将(海军大佐担任少将职务,相当于海军准将);
佐官——海军××大佐(海军上校)、海军××中佐(海军中校)、海军××少佐(海军少校);
尉官——海军××大尉(海军上尉)、海军××中尉、海军××少尉;
士官中区分兵科将校(兵种军官)和××科将校相当官(勤务军官)。
1944年以前的海军士兵军衔:
特务士官——海军××特务大尉、海军××特务中尉、海军××特务少尉,特务士官是为保留士兵中的技术骨干而在海军中专设的,有点类似我军现代的高、中级技术士官; 准 士 官——海军××兵曹长;
下 士 官——海军一等××兵曹、海军二等××兵曹、海军三等××兵曹;
兵——海军一等××兵、海军二等××兵、海军三等××兵、海军四等××兵。
海军中的一、二、三等兵与陆军的上、一、二等兵同级。科别(兵种勤务)区分为兵科、航空科、机关科、主计科、军乐科、看护科,如海军特务大尉、海军航空特务少尉、海军机关兵曹长、海军二等主计兵曹、海军一等军乐兵、海军三等看护兵等。
1944年以后的海军士兵军衔:
特务士官——海军××大尉、海军××中尉、海军××少尉;
准 士 官——××兵曹长;
下 士 官——上等××兵曹(原一等兵曹)、一等××兵曹(原二等兵曹)、二等××兵曹(原三等兵曹);
兵——××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这时的科别区分也简化为兵科、主计科、技术科、军乐科、看护科5种,在兵科中又细分为一般兵、飞行兵、整备兵、机关兵、工作兵5种(特务士官只设兵科1种),如海军大尉(军衔标志与士官中的海军大尉不同)、海航中尉、海军主计少尉、技术兵曹长、上等军乐兵曹、一等看护兵曹、二等飞行兵曹、整备兵长、上等水兵(一般兵)、二等机关兵、三等工作兵等。
回答者: 67230
大佐是日本的一种军衔。
日军军官在二战时采取三级九等制,即将、佐、尉,又各分大、中、少。其大佐相当于上校。
1945年二战结束前,旧日本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十六级。所谓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军士。按日文称谓其十六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海军军衔,分为将官,上长官(同陆军佐官),士官(同陆军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军士)和卒,计六等十八级。下士官以上的等级与陆军相同,而兵的等级较陆军多两级,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二战后,日本于1950年开始重建军队,至1954年建成陆,海,空三军,称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军衔分干部,曹士两大类。其干部仍为将,佐,尉,三等九级,但军衔称谓与旧日军有所不同,将官分为将一,将二,将补,分别相当于上,中,少将;佐官称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称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称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长(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设准尉,1980年又增设曹长(即军士长)。目前,日军官兵的军衔共有六等十八级。
师团长(师长)——中将, 4 d' o+ H7 f/ q3 c3 o/ j* l; X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4 w, M( O" R/ v. m! P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日军在二战中一个联队有多少人?
http://www.balujun.org 2010-04-28 14:52:17 网友评论 0 条
其陆军常备主力师团(师)下辖有两个步兵旅团(旅),每个步兵旅团(约7700人)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团),每个步兵联队(约3870人)下辖三个步兵大队(营),每个步兵大队(约1215人)下辖四个步兵中队(连)和一个重机枪中队,每个步兵中队(约250人)下辖三个小队(排),每个小队约70人。另外,师团还直辖骑兵联队(约1400人)、炮兵联队(约2500人)、工兵联队(约1500人)、辎重兵联队(约2800人)及通信队(约650人)、卫生兵(约500人),野战医院(约150人)等。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万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支、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日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及中日战争爆发后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二、第三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范文二:二战时期的德国军衔
二战时期的德国军衔、权杖、肩章、勋章、领章等
一位好友让我写一写二战中德国国防军的军衔,我就勉为其难地胡侃几句,抛砖引玉。 因为资料来源的关系,肯定有谬误之处,希望有识之士提出批评和指正。
二战中的德军军衔及标示非常繁杂,花样特别多,而且德国是一个崇尚权威的国家,德 国人特别注重纪律和执行。 这么说吧, 只要你穿上一套制服, 在纷乱的人群中马上就处于权 威地位,尽管许多人并不知道你这套制服代表着什么。
1945年柏林战役后期,孟克少将带着元首地堡里的人逃亡,在地铁里遇到一扇关闭着的 铁门。孟克要求门后的地铁工作人员立即打开铁门让他们过去,结果被两名工作人员拒绝, 理由是:1923年的一条规定明确指出,每天晚上最后一列火车通过以后,这扇门必须关闭。 孟克等人无可奈何,因为他们认为 “ 有命令就得服从,虽然这命令只是来自柏林运输公司, 但也得服从 ” 。
德国人遵纪守法几乎到了死板的地步,某学者曾说过:德国人民是不会开展游击战的, 如果几名德国游击队员决定去炸毁火车,很可能因为买不到站台票而取消行动。
这样的民族个性决定了德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看重权威,权威的体现很大程度上来自 制服。德国在二战中可谓制服满天飞,不仅是军人、党卫队、警察,几乎各个行业都推出了 自己的制服。 而今天, 我们只是谈一谈国防军的军衔和标示, 篇幅原因, 暂时不涉及党卫队。 我们自上而下,先从将级开始,然后到校级,这次只谈这两个级别, 文中除特别指出外, 均指陆军而言。
元帅
德文中,元帅一词是 Generalfeldmarschall 。 1940年之前这个级别是德国陆军及空军的最 高军衔,直到戈林获得了 “ 帝国元帅 ” 的头衔。帝国元帅高于元帅,但戈林这种军衔仅仅是个 特例,德军中也只有他一人拥有这一军衔。
(帝国元帅赫尔曼 ·戈林,他的级别比普通元帅高一级,按照美军的标准大约属于六星上将。 戈林的领口带着三枚勋章,分别是:骑士铁十字勋章、蓝色麦克斯、大铁十字勋章 —— 这种 勋章的唯一获得者就是戈林。 )
(赫尔曼 ·戈林元帅的肩章,与其他元帅相比,他的肩章金光闪闪,应该是纯金制作,而且 多添加了帝国之鹰的标记。 )
(赫尔曼 ·戈林元帅的领章,代表元帅等级的交叉权杖,外围一圈月桂树叶。 )
海军也有元帅,但不叫 Generalfeldmarschall ,因为德文 feld 的意思是野地、战场、空地 的意思,用于陆军很恰当,用到海军上似乎就不太合适。海军元帅的名称是:Gro?admiral 。 这个军衔实际是来自英国皇家海军, 使用历史相当悠久, 德国海军沿袭了这一惯例。 按照字
面意思理解, Gro?admiral 是 “ 高级上将、超级上将 ” ,可是这样直白的翻译不合适,西方国 家又没有相应的对等军衔,直接套用五星上将或大将似乎都不够准确。而 Gro?admiral 确实 是海军中的最高级别,我们按照对等原则,统一称之为 “ 元帅 ” 。德国海军的雷德尔与邓尼茨 都是这一级别,称其为元帅是合适的。
德军的元帅与将级军官一样,衣领上的领章是红色,上面的图案是德国国花 “ 矢车菊 ” 。 请各位注意, 1930年 —— 1941年,元帅与将军的领章完全一样,两片(这个词不恰当)矢 车菊,从 1942年 4月开始,元帅的红色领章开始更换,添加了一片矢车菊,成为三片,图 片如下。自此以后, 从领章上可以轻易分辨出元帅与将军的不同。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 某些 德军元帅, 例如伦斯德, 因为在一战时曾担任过某步兵团团长,而且终生引以为傲,所以他 经常并不佩戴象征元帅的红色矢车菊领章, 而是炫耀性地带着一战时的校级军官领章, 这和 希特勒终生佩带着一战时获得的一级铁十字勋章如出一辙。
(注意上图:这是 42年之前的德军陆军元帅领章, 与将军级别的领章完全一样, 红色衬底, 金线编织,两片矢车菊)
(请看上图:42年之后的陆军元帅领章,依旧是红色衬底,金线编织,但矢车菊已经增添 为三片,这样就很明显区分出元帅与将军的区别。这幅领章来自包克元帅。 )
再看看元帅级别的肩章,德军的军服和军衔更换过几次,每一次都有一些小变化,这很 让人头昏, 尤其是一些德军将领制服混穿, 不一定循规蹈矩, 这给我们看图识字带来更大的 麻烦。简单地说,德军元帅的肩章在 40年之前是金属做成,是不是真金白银我不知道,但 可以肯定的是,肩章上元帅的象征 ——“ 权杖 ” 是纯银的, 800标准; 40年换装,肩章改为金 线与银线三股编织而成; 41年款,又全部换成了金线编织。
(请看上图:这是 1936-1939年使用的陆军元帅肩章,上面交叉的元帅权杖比较大,金银线 各三股编织而成。 )
(上图是 1940年的陆军元帅肩章, 最重要的区别是上面的交叉权杖缩小了, 而且权杖上的图 案更加详细, 添加了帝国之鹰和反万字标记。 这幅肩章来自曼施坦因元帅, 因为时间的关系, 银质权杖已经变色。 )
(上图是 1941年版本的陆军元帅肩章,请看,肩章上的编织线已经改为全部金线。 )
(这是德国海军元帅的肩章,依旧是两根交叉的权杖,请注意,权杖上除了反万字标记外, 不再有帝国之鹰,而是改为海锚标记,颜色似乎与陆军版有些差别,但不敢肯定, 可能是因 为时间的关系,导致金色线褪色的缘故。 )
(上图是德国空军元帅的肩章,几乎与陆军元帅版本差不多,但注意看的话,空军权杖上的 标记与陆军还是有些区别的,使用的是空军的标记。 )
(40年版本的陆军元帅肩章细节)
(这是陆军元帅伦斯德的一副肩章,这是很奇特的一副肩章,陆军肩章上使用了一幅空军的 权杖。 )
元帅级别的识别,对肩章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交叉的两根 “ 元帅权杖 ” ,这是元帅级别的 军衔所独有的。 德国海军制服有些特殊, 衣袖上表明元帅等级的是一条很粗的箍加上四条细 箍,但肩章上依旧是交叉的两根元帅权杖。
(德国海军元帅的肩章,注意上面的纽扣上有海军的标记 —— 锚。 )
(这是海军元帅的衣袖标记,一个很粗的箍外加四条细箍。 )
元帅这一级别在德军中是最高级别,整个二战过程中,德国陆军出现了 19位陆军元帅, 6位空军元帅, 2位海军元帅,我们看图说话,逐一介绍。
(勃洛姆堡领口佩带着一战时获得的蓝色麦克斯勋章)
1:Werner von Blomberg —— 瓦尔纳 ·冯 ·勃洛姆堡, 1936年 4月 20日晋升为陆军元帅,他 是希特勒提升的第一位陆军元帅, 也是第一个被希特勒免职的元帅。 勃洛姆堡元帅被免职的 原因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曾做过 “ 不体面的职业 ” (妓女) ,这使希特勒大为光火,认为自己被 欺骗了。希特勒解除勃洛姆堡的职务时曾许诺 “ 一旦发生战争将再次委任他为武装部队的最 高统帅 ” ,但希特勒没有兑现诺言。整个战争期间,勃洛姆堡一直住在巴伐利亚无所事事, 1945年 3月 13日,勃洛姆堡元帅作为证人死于纽伦堡监狱。
2:Walter von Brauschitsch —— 瓦尔特 ·冯 ·勃劳希契,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为陆军元帅, 勃劳希契元帅于 1938年至 1941年间担任第三帝国陆军总司令。 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会战, 德军筋疲力尽, 第一次大踏步后退。 这次后退导致一大批高级将领退休或被免职, 其中包括 伦斯德、包克、 古德里安等。心力交瘁的勃劳希契在 12月 7日和 17日两次提出辞呈, 终被 希特勒批准。 希特勒私下认为勃劳希契是 “ 爱好虚荣、 懦弱无能的可怜虫, 笨蛋一个 ” 。 战后, 勃劳希契因为战争罪被捕, 1948年死于汉堡。
(这是一张凯特尔的亲笔签名照,送给谁不得而知。 )
3:Wilhelm Keitel —— 威廉 ·凯特尔,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为陆军元帅。凯特尔的荣升在 军队里产生了不少议论, 很多人的看法是这种晋升使 “ 元帅 ” 这一军衔大大贬值, 曼施坦因就 持这种看法。 凯特尔长期担任 “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 ” , 这个机构的设立给德军的指 挥系统带来许多问题,这里不再详述。凯特尔善于揣摩希特勒的心思, 处处刻意奉承, 在陆 军中有 “ 走狗 ” 的称号。 1945年 10月 10日,凯特尔陆军元帅在纽伦堡被绞死,他是因为战 争罪被绞死的唯一的元帅。
(伦斯德元帅的彩照, 大衣的红色翻领表明了他的将帅级军衔, 注意他的领章却是校级军官 的标记,前文我已作详介。伦斯德的领口佩带着一枚骑士铁十字勋章。 )
(纽伦堡法庭上的伦斯德元帅,我们可以看见,他领口的元帅领章已被摘去。 )
4:Gerd von Rundstedt—— 格尔德 ·冯 ·伦斯德(又译龙德施泰德) ,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为 陆军元帅。 伦斯德是一个老派正直的军人,出身军人世家,他的正直、 忠诚及敢言使希特勒 都为之敬重。 他反对希特勒的军事冒险, 但德国发动战争后, 伦斯德军人的使命感又让他挺 身而出接受重任。 伦斯德元帅在西线和东线的表现均让人叹服, 希特勒几次罢免又几次起用 他,最后一次是在西线总司令任上。战后,伦斯德元帅是为数不多的未被起诉的陆军元帅, 英国人开庭审问他过去的参谋长曼施坦因时, 伦斯德要求与他的朋友一起站上法庭并愿意承 担主要责任,英国人予以拒绝。 1945年 5月,伦斯德元帅获释, 1953年因心脏病去世。
(注意,包克元帅的红色领章, 很明显的三片矢车菊。领口的骑士铁十字勋章,该勋章下面 似乎还有一枚蓝色麦克斯。 )
5:Fedor von Bock—— 费多尔 ·冯 ·包克,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陆军元帅。包克元帅可能是 我们较为熟悉的德军元帅,因为苏联拍摄的一系列卫国战争影片里经常可以看见他的影子。 闪击波兰、进攻法国、突袭苏联,包克总是个急先锋,战功赫赫,他的 “ 中央集团军 ” 名气极 大, 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横冲直撞。 包克元帅并不喜欢纳粹, 对于他部队里的密谋分子并不揭 发举报,但包克也从未就党卫军在苏联滥杀无辜提出过任何抗议。 1945年 5月 4日,在德 国,赋闲已久的包克元帅在汽车上死于英国空军的空袭,同时遇难的还有他的妻子与女儿, 而这时距离战争结束仅仅还有一个星期时间。 包克元帅是第三帝国死于敌方炮火的唯一一个 元帅。
(这张照片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勒布元帅肩膀上的元帅肩章,上面的交叉权杖非常清晰, 但勒布元帅与伦斯德一样, 很个性地佩戴了校级军官的领章。 左胸的一级铁十字勋章, 领口 的骑士铁十字勋章,展示出勒布的战功。 )
(纽伦堡法庭上的勒布元帅,换了便衣,脸上依旧刚毅。 )
6:Wilhelm Ritter von Leeb—— 威廉 ·利特 ·冯 ·勒布,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陆军元帅。勒布 可能是德国元帅里唯一来过中国的一个, 早年作为巴伐利亚军团的中尉随八国联军在中国对
抗过义和团。二战开始,勒布率领 C 集团军群突破马其诺防线,随后升至元帅。入侵苏联 时,勒布元帅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战绩斐然,但他没能攻占列宁格勒,随后被解职。勒布 是一个极度反感纳粹的老派军人, 但他和伦斯德一样, 不愿意采取违反军人原则的行动推翻 希特勒。战后,勒布元帅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三年徒刑,宣判后即获释。勒布元帅 1956年去世。
(李斯特元帅的彩照,注意他的肩章与领章,标准的元帅等级。 )
(监狱中的李斯特元帅,与戎装照相比,实在是差别太大。 )
7:Wilhelm List —— 威廉 ·李斯特,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陆军元帅。李斯特与我们前面看
见的几位陆军元帅不同之处在于, 他更多地卷入了巴尔干战火, 希腊、 南斯拉夫都留下了他 的身影,当然,入侵法国与苏联也有他的份儿。高加索,李斯特奉命指挥 A 集团军群,德 军的兵力过于分散,导致两头不讨好, A 集团军群也无力回天,李斯特随即被解职。战后, 李斯特元帅被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罪名除了 “ 战争罪 ” 外还有 “ 反人类罪 ” , 这其中最大的 原因是他在巴尔干的一系列反游击作战:大家知道, 游击与反游击作战都是极其残酷的。 1952年 12月,李斯特因病获释, 1971年 8月 17日去世。
8:Gunther von Kluge—— 京特 ·冯 ·克鲁格,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陆军元帅。实际上,苏联 电影里对他的翻译更加准确:克留格元帅。 不过我在这里就使用约定俗成的翻译法吧。 入侵 波兰、入侵法国、入侵苏联,克鲁格战功赫赫。在德军中,克鲁格一向以 “ 聪明 ” 著称,包克 元帅解职后,克鲁格接替他担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1944年,克鲁格回到西线接替伦斯德 和隆美尔,很不幸的是他卷入了 7.20事件,实际上克鲁格是知道密谋分子的行动的,但他 得知希特勒还活着后, 拒绝继续采取行动。 得知希特勒招他回柏林后, 克鲁格随即服毒自杀 于凡尔登附近的树林里,死前写了一封信交给希特勒,希特勒看完信后说:如果他不自杀, 肯定会被逮捕。
(维茨勒本元帅,汤姆克鲁斯的《刺杀希特勒》里应该可以看见他。 )
9:Werner von Witzleben —— 维尔纳 ·冯 ·维茨勒本,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为陆军元帅。维 茨勒本可能是第三帝国十九位元帅里最没什么可写的一位了,除了他参与的 7.20事件。实 际上 7.20事件本身充满了德国陆军军官们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乏善可陈,现在把它当作 陆军反抗希特勒的英雄事迹到处宣扬, 实际上是很不恰当的。 但我们要看到, 维茨勒本毕竟 是一名陆军元帅, 他的荣升是西线战事结束后跟随着众多将领一起晋级的。 维茨勒本在 1941年时担任过西线总司令, 可是时间并不很长, 大约仅仅一年后,他因病退出现役。 退隐中的 维茨勒本与陆军中的密谋分子来往一直很密切, 密谋分子们认为拉住陆军元帅这杆大旗会带 来相应的便利。 7.20之后,维茨勒本元帅被判处死刑, 1944年 8月 7日被绞死于监狱中。
(赖歇瑙元帅的彩照,领口的骑士铁十字勋章,衣领上的红色元帅领章十分明显。 ) 10:Walther von Reichenau—— 瓦尔特 ·冯 ·莱歇瑙, 1940年 7月 19日晋升为陆军元帅。莱歇 瑙元帅与其他很多元帅不同之处在于:他在 1932年左右就已经是一个纳粹党员,是个狂热 的纳粹拥护者。入侵波兰、法国、比利时、苏联,莱歇瑙战功显赫,大家熟知的第六集团军 就几乎一直在他的麾下, 直到莱歇瑙接替伦斯德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才由保卢斯接替他担 任第六集团军司令。 勃劳希契被解职后, 希特勒曾想让莱歇瑙接替陆军总司令, 但国防军内 反对声较大,因为莱歇瑙太 “ 政治化 ” 了。 1942年一月,莱歇瑙因脑溢血坐飞机转回后方, 在俄国境内飞机失事身亡(另一说法是,飞机坠毁前,莱歇瑙已经死亡) 。这里要不厌其烦 地指出, 莱歇瑙是一个十足的恶棍, 他对执行屠杀犹太人及苏军战俘的命令非常积极, 多次 下令第六集团军的官兵配合党卫队特别行动组干那些脏活。 可以想象, 如果莱歇瑙活到战后, 估计难逃一死。
(注意这张隆美尔的照片,他的肩章上带有元帅权杖,而领章上只有两片矢车菊,照理说 42年 6月他被提升为陆军元帅,领章应该是新版的,可这张照片显示,他们的军衔标记并 不那么严谨。 领口佩戴蓝色麦克斯勋章和一枚骑士铁十字勋章。 请注意, 隆美尔的骑士铁十 字勋章上已经加了橡叶和宝剑。 )
11:Erwin Rommel—— 埃尔文 ·隆美尔, 1942年 6月 22日晋升为元帅。隆美尔可能是第三 帝国元帅里最出名的一个,号称沙漠之狐。对于他, 我在此不做介绍,因为关于他的故事太 多了。隆美尔元帅被 7.20事件牵连, 1944年 10月 14日被迫自杀。
(屈希勒尔元帅的彩照,能看清的仅仅是他领口佩戴的骑士铁十字勋章。 )
(战后军事法庭上的屈希勒尔。 )
12:Georg von Kuchler—— 格奥尔格 ·冯 ·屈希勒尔(德文的 U 上有两点,嘿嘿,这里可能会 乱码,只得 ······) , 1942年 6月 30日晋升为元帅。屈希勒尔在二战爆发后表现积极,入侵波 兰、比利时、荷兰、法国,他的部队所向披靡,这使他获得了上将军衔(别人都升了元帅) 。 1942年 1月 17日在俄国,屈希勒尔接替勒布元帅担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从希特勒的角度 说, 他更喜欢亲纳粹的屈希勒尔而不是老派的勒布元帅。 随即屈希勒尔带着北方集团军群对 列宁格勒开展了大规模的进攻,尽管最终无功而返,但并不影响他 42年夏天被升为元帅。 面对困境, 屈希勒尔元帅要求撤退, 这使得希特勒解除了他的指挥权。 回家后,屈希勒尔拒 绝了密谋分子的拉拢,他不愿意反对希特勒,尤其是在战时。战后,屈希勒尔元帅被判处 20年徒刑,原因是他在苏联境内的反游击战。 1953年屈希勒尔因病获释, 1968年 5月 25日去世。
(曼施坦因元帅,他悬挂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添加了橡叶与宝剑,战功赫赫。曼施坦因的问 题在于他是个很优秀的战术天才,但他经常误以为自己同时也是战略天才。 )
13:Erich von Manstein —— 埃利希 ·冯 ·曼施坦因, 1942年 7月 1日晋升为元帅。曼施坦因 与隆美尔、 古德里安三个可能是二战中德军将领里最负盛名的, 在东线, 曼施坦因所统辖的 部队曾多达 60个师,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对统辖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曼施坦因名气很大, 更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思想对德军影响极大。 进攻法国之所以取得极大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曼施坦因计划,如果实施原定的施利芬计划,西线战事的结果难以预料。入侵俄国后, 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哈 尔科夫、库尔斯克、第聂伯河等等,曼施坦因打得有声有色,在我看来,曼施坦因的天才在 于他总能在不利之时为自己的部队找到某个平衡点, 绝不致使部队溃散, 并恰当地寻找到敌 人的弱点与空隙,一刀下去,往往会转败为胜。这一点也导致了他与希特勒的严重冲突,他 始终强调弹性防御,主张大踏步后退,让苏军进攻,等苏军的前进过于前伸失去平衡之时, 就是德军反击之时。希特勒反对退却,这使得曼施坦因被解职。战后,曼施坦因被判处 18年徒刑,后被减刑至 12年, 1953年获释后担任西德国防部顾问。 PS 一下,战后德军许多 将领都著有回忆录, 众口一词对希特勒的指挥提出严重批评, 并认为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可 能会更好,曼施坦因也是一样, 《失去的胜利》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我要指出,曼施坦因在
战时并不像他回忆录所描写的那样刚直不阿, 和其他许多将领一样, 曼施坦因也是个趋炎附 势之徒,虽然这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点上,他与古德里安似乎差别极大。
(保卢斯元帅,实际上他现在穿着的制服是陆军上将肩章,而不是元帅。 )
(保卢斯元帅被俘后所摄的照片,注意他的左肩上的星,肩章依旧是上将,身后的苏联人表 明这张相片拍摄的时间。 )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保卢斯元帅在签署什么声明,注意他的肩章,这次换成了元帅标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肩章上交叉的两根权杖。 保卢斯为什么要更换自己的肩章呢?这张照片 很明白地显示了苏军的得意心态:俘虏了一个德军元帅。 )
14:Friedrich Paulus —— 弗里德里希 ·保卢斯, 1943年 1月 31日晋升为元帅。保卢斯可能 是第三帝国元帅里最不幸的一个, 也是战时被俘的唯一一个陆军元帅, 尽管希特勒授予他元 帅军衔是想让他不被俘。 保卢斯的升迁几乎可以说是 “ 坐火箭 ” , 莱歇瑙元帅取代伦斯德元帅 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后, 认为自己同时兼任第六集团军司令不合适, 忙不过来, 于是提议 由他的前任参谋长保卢斯接任第六集团军司令。 而在此之前, 保卢斯并未担任过任何兵团级 的指挥官, 这让后来的研究者认定保卢斯根本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 其实, 保卢斯是个优 秀的参谋人才, 他的个人才华在作战计划的拟定上得到充分发挥, 而且, 批评他的人似乎忘 记了保卢斯刚刚接管第六集团军时与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打出的漂亮配合, 一举歼灭苏军二 三十万。保卢斯的问题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斯大林格勒被围后,他似乎失去了主张,一味听 命于希特勒的电文,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近在咫尺,他却拿不出 “ 将在外,军令可有所 不受 ” 的勇气与决断,这最终葬送了第六集团军这支王牌。实际上,曼施坦因元帅在组织救 援第六集团军时, 始终不肯下一个明确的指令给保卢斯 —— 突围! 曼施坦因也害怕承担责任, 他作为上司,应该勇于承担起责任,但曼施坦因没有,从《失去的胜利》里可以看出战后曼 施坦因良心上的自责。 第六集团军被牺牲掉, 应该还有其战略上的意义, 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保卢斯被俘后与苏军的合作并没有使他少坐几年牢, 1953年获释,定居东德,死于 1957年 2月 1日。保卢斯与赛德里茨的结局很像,在德国人眼中,他们就是叛徒,唯一差的就是一 张苏联身份证,他们与 7.20密谋者有本质的区别。每次提及保卢斯,总让我想到黄维。
(克莱斯特元帅,此时的制服似乎并不是元帅制服,隐约看去似乎是上将。 )
(这个大大的 K 字,是克莱斯特所率的第一装甲军 —— 后更名为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标记。 ) 15:Ewald von Kleist—— 艾沃尔德 ·冯 ·克莱斯特, 1943年 1月 30日晋升为元帅。克莱斯特 是第一个荣升装甲兵将军的,他的名字永远与闪电战联系在一起。入侵波兰他所率的 22装 甲军所向披靡; 入侵法国, 克莱斯特坦克集团军犹如猛虎下山, 为西线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随即, 克莱斯特率领第一装甲集团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东线, 最著名的基辅会战, 克莱 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犹如一把尖刀, 狠狠地分割开包围圈中苏军与援军的联系, 为合围基 辅苏军创造了可能。随后的一系列攻防战充分体现了克莱斯特作为战地指挥官的超强能力,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 克莱斯特做得都十分出色, 他的部队在东线几乎就是救火队, 总是出 现在德军最虚弱的地方。 克莱斯特元帅在东线的一系列战役没办法一一细说, 只能请你完整 地看整个东线的战史。遗憾的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包括曼施坦因、克莱斯特在内的一大批 优秀将领,都被希特勒撤了职。战后,克莱斯特元帅被军事法庭交给南斯拉夫, 46年南斯 拉夫判处他 15年徒刑,随后又将克莱斯特交给苏联。 1952在苏联,克莱斯特被判 10年徒 刑, 1954年死于苏联监狱。克莱斯特元帅是死于苏军监狱的最高德军将领。
(魏克斯元帅的彩照,肩章上的元帅权杖标记清晰可见,领口的骑士铁十字勋章和二级铁十 字勋带。 )
(这是一张很难得的高清晰照片,在华沙,中间戴眼镜者是魏克斯,前面手执地图的是勃拉 斯科维茨将军。 )
16:Maximilian Freiherr von Weichs—— 马西密兰 ·弗莱赫 ·冯 ·魏克斯, 1943年 1月 30日晋升 为元帅。魏克斯与许多德军将领一样,通过波兰及法国战役迅速得以提升, 法国投降后,魏 克斯的第二军团挥师南斯拉夫, 一路所向披靡。 转入东线后, 魏克斯曾配属于包克的中央集
团军群,后来魏克斯担任 B 集团军群司令。在东线,魏克斯的指挥与作战能力,战略及战 术与曼施坦因相比似乎相去甚远, B 集团军群最后并入曼施坦因的指挥序列, 从中我们可以 看出些东西。 魏克斯是一名天主教徒, 这使希特勒始终不很放心, 几次撤销他的职务又几次 启用他,最后一次是 1945年德军组织维斯杜拉集团军,古德里安提议魏克斯元帅出任司令 官,被希特勒拒绝,改任希姆莱,滑稽!战后,盟军军事法庭审判魏克斯,因为在南斯拉夫 的反游击战比较血腥,但魏克斯身患重病,被法庭免于起诉。 1954年 9月 27日,魏克斯元 帅去世。
(布施元帅,他的领口上悬挂着蓝色麦克斯勋章和一枚骑士铁十字勋章。 )
(很清晰的一张合影,我们从左边看起:陆军元帅布施,陆军上将瓦尔特 ·魏斯,陆军二级上
将克莱勃斯,陆军二级上将豪斯巴赫,陆军二级上将罗曼,中将汉斯 ·斯派斯,这张相片拍 摄于俄罗斯。 )
17:Ernst Busch—— 恩斯特 ·布施, 1943年 1月 30日晋升为陆军元帅。布施作为一名军人, 与我们前面介绍的赖歇瑙元帅有很多相似之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布施是一个坚决支持军 队纳粹化的军人。 其实我们稍稍了解一下布施晋升的轨迹就可以明白, 他的发迹与纳粹主义 的上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布施一无背景二无出身, 他之所以能从一个少校快速升至中将, 就是与他支持纳粹的坚决态度有关。希特勒为了掌控陆军, 1938年起清洗了一批 “ 不听话 ” 的陆军将领,而空缺出的职务则由 “ 听话 ” 的将领担任,布施显然是一个沾光者。知道了这一 点, 就会明白在侵略捷克之前的军事会议上, 为何其他陆军将领都大唱反调而只有赖歇瑙与 布施两人坚决赞成希特勒的计划。 许多人认为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布施 “ 没有政治头脑 ” , 实际 上在我看,布施就是押宝,他把赌注一股脑押在了希特勒身上:政治是不能脚踩两条船的。 波兰战役 —— 布施指挥第八军,法国战役 —— 布施指挥第 16集团军,苏联战场上,布施成 功地在叠米扬斯克解救了被围的第 2军和第 10军,这一战彻底展示了德军的顽强和不屈。 等布施荣升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后, 他盲目服从希特勒遥控的缺陷带来了致命的危害, 苏军的 “ 巴格拉季昂 ” 攻势把死守阵地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打得四分五裂, 直到莫德尔赶来重新统帅 中央集团军群 ······。战后,布施元帅被英军俘虏, 1945年 7月 17日因心脏病发作死于战俘 营。
(莫德尔元帅,这张照片拍摄时,显然他还没有晋升为陆军元帅,注意他肩章上的星。不过 此时他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已经附加了橡叶和宝剑。 )
(莫德尔元帅的墓地,上面写的很清楚, 1945年 4月 21日身亡。 )
18:Walter Model —— 瓦尔特 ·莫德尔, 1944年 3月 31日晋升为陆军元帅。 1943年 1月希 特勒晋升了四位陆军元帅, 其中包括保卢斯, 随即保卢斯元帅被俘, 这使得希特勒大为光火, 他认为一名德军元帅战败后不是自杀殉国而是采取了苟且偷生的被俘,这是及其耻辱的事 情, 于是希特勒宣布战争结束之前他不会再提升任何人为元帅。 实际上希特勒违背了自己的 诺言,因为后来空军的里希特霍芬、格里姆,陆军的莫德尔、舒埃纳尔,都是在保卢斯之后 提升为元帅。 莫德尔是一个狂热的纳粹支持者, 波兰战役、 法国战役中莫德尔都有不错的表 现。入侵苏联之后,莫德尔的才华得以充分体现,基辅会战、莫斯科战役,莫德尔干得都不 错, 尤其是莫斯科会战后的勒热夫突出部战役, 当时朱可夫调集近 200万军队想消灭莫德尔 的第九集团军并一举歼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在整个东线战事里非常残 酷,几乎有点像一战时的凡尔登。莫德尔率领第九集团军顽强抵抗,与优势苏军反复冲杀, 并抓住时机反扑,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合围苏军。勒热夫一战,苏军被俘 +伤亡人数超过 70万以上。我经常拿 “ 勒热夫突出部战役 ”“ 叠米扬斯克包围战 ” 与中国的淮海战役相比较,感叹 万千:同样是被围,同样是救援与突围,差别实在太大!莫德尔功成名就,后来又参加了库 尔斯克会战。 1944年 1月屈希勒尔元帅被解职后, 莫德尔担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3月曼施 坦因元帅被解职后,莫德尔又转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 6月苏军发动 巴格拉季昂攻势, 中央集团军群形式岌岌可危, 莫德尔又接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同时担任 两个集团军群司令这在德军元帅中绝无仅有, 一方面是因为德军大批将领被解职的缘故, 另 一方面也是莫德尔自身的优秀。 每一次莫德尔上任, 都顽强地稳固住德军脆弱的防线, 非常 厉害。 8月, 莫德尔接任克鲁格元帅担任西线总司令。 1945年 4月, 莫德尔的部队被盟军包 围在鲁尔区,这一次莫德尔彻底丧失了信心,再也不进行积极防御,他认为德国大势已去, 4月 21日莫德尔自杀身亡,他坚信一名元帅是不能做俘虏的。莫德尔是一个亲纳粹的将领, 在苏联执行焦土政策非常积极,但同时他也是一名非常优异的战将。
(舒埃纳尔元帅似乎在签署什么,他的领章使用了校级军官的标记,这是一种荣誉,从他领 口的蓝色马克思勋章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一战资历,这一点和伦斯德的做派异曲同工。 ) 19:Ferdinand Schorner —— 费迪南德 ·舒埃纳尔(又译舍尔纳) , 1945年 4月 5日晋升为陆 军元帅。曼施坦因元帅在纽伦堡谈到陆军元帅时说 “17名元帅 ······” ,实际上他漏掉了莫德尔 和舒埃纳尔两位, 舒埃纳尔是最后一名被提升的陆军元帅。 舒埃纳尔支持纳粹的态度使他的 晋升非常快, 1942年他还仅仅是一名少将, 1945年已经成为陆军元帅,并在希特勒的遗嘱 里被任命为 “ 陆军总司令 ” 。舒埃纳尔长期带领山地师,进入东线后,他担任过南乌克兰集团 军群司令、 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顽强不已的库尔兰集团军群就是原先的 北方集团军群, 也正是在舒埃纳尔的率领之下。 战后, 舒埃纳尔被苏联判处 25年徒刑, 1954年底被移交给东德, 1958年准许他去西德。在西德,舒埃纳尔被判 4年半徒刑,罪名是非 法处决开小差的士兵。 1963年舒埃纳尔获释, 1973年默默无闻地去世了,当时是德军元帅 中最后一名活着的元帅。
二战时期德军元帅们的权杖
(这是一根放置于包装盒内的第三帝国元帅权杖,镶金带银非常华丽,全部手工完成。 ) 第三帝国元帅的权杖作为身份和级别的象征,在当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我们经常在影 视作品或杂志网络上看见的那种珠光宝气的权杖,这种被称为正式权杖(Marschallstab ) , 也就是元帅们出席正式场合(例如阅兵等)时手持的;另一种是日常使用的替代品,被称为 临时权杖(Interimstab ) ,平日外出时携带,比较方便。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见德军元帅们 手里拿着个小棍子,一边视察部队一边指指点点,经常就是这一种临时权杖啦。
(这是一根临时元帅权杖,主体似乎是木制,头上包裹了金属,同样刻了字。 )
德军的元帅权杖分为三种:陆军版、空军版和海军版(如果加上戈林的帝国元帅版就是 四种) 。陆军版元帅权杖为红色,空军是蔚蓝色,海军为深蓝色,这三种权杖的区别除了颜 色, 就是镶嵌在权杖上的各兵种标记有所不同, 当然, 陆海空军各兵种的标记还体现在权杖 的顶端。另外,篆刻的元帅姓名不同。
(注意这根蓝色的元帅权杖, 蓝色主体以及权杖上的锚标记表示这属于海军元帅。 如果这根 权杖顶端上的浮雕是潜艇, 则意味着这属于邓尼茨元帅。 雷德尔元帅的权杖是什么浮雕则不 详。 )
权杖这东西很有意思,首先它是个军衔地位的象征,其他级别都不会拥有这个,只有元 帅才有,由此可以看出权杖的珍贵和重要。其次, 这东西看起来份量不会太轻,拿着打人估 计也可以,你别笑,真的有人试着这么干过。
1944年 7-20事件刚刚发生,邓尼茨赶至腊斯登堡拜访惊魂未定的希特勒。他一到就大 骂陆军的叛逆行为, 戈林代表空军表示支持, 想不到邓尼茨继而责骂戈林的指挥无能。 戈林 为自己辩护了几句后转而大骂里宾特洛甫, 说他把外交搞得一团糟, 说到激动处, 戈林威胁 他要用自己的元帅权杖打爆里宾特洛甫的头, 并骂他是 “ 无耻下流的香槟酒小掮客 ” (里宾特 洛甫干过酒类推销员) 。里宾特洛甫气道:谁也不能侮辱我,哪怕是帝国元帅。我现在还是 外交部长,我的名字是里宾特洛甫。
这场闹剧证明了 “ 元帅权杖 ” 是可以用来打人的,但戈林仅仅是威胁里宾特洛甫,而没有 真的抡起棍子猛打, 会议期间帝国元帅与帝国外交部长倘若扭打起来, 似乎不够体面。 下面 我就再说个关于 “ 元帅权杖打人 ” 的例子。
(几个人不知道在仰头看什么,右起第二人就是米尔希,当时可没人敢打他。 )
战后, 德国空军元帅米尔希被俘后落到了英国人手里, 一名英国准将大骂道:“ 所有的德 国将领都是罪犯、凶手,集中营里那些暴行都有你们的份儿。 ” 米尔希元帅不服气,解释道:“ 我是空军,集中营跟我没有丝毫的关系。 ”
这名英军准将怒火中烧,一把抓起米尔希的临时权杖对着他的头部一顿猛打,把米尔希 打得满面鲜血,头骨骨折,直到这根临时权杖断为两截。米尔希捂着头叫道:“ 将军,我是 个军官,我是个元帅,你不感到羞耻吗? …… 将军,你算好汉,你去死吧! ” 旁边的英军士 兵端着枪防止米尔希自杀。
那名英国准将余怒未消,一把抓起米尔希的军帽扔到地上,命令道:“ 捡起来! ” ,米尔 希正在犹豫时, 英军准将抢过桌上的酒瓶, 对准米尔希的头就砸。 米尔希挥臂挡住了这一击, 但他的臂膀被砸的青一块紫一块贩贩贩。
被自己的元帅权杖打得鼻青脸肿,米尔希是第一个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个。
以上故事绝非虚构,这来自米尔希元帅的私人日记:1945年 5月 4日。这段场景还被英 军军队摄影师拍摄下来。 米尔希第二天的日记里气愤地写道:他的金质元帅正式权杖、 金烟 盒、几块金表几块银表,甚至包括一些女装,都被这些英国人偷走了。遗憾的是,米尔希不 知道这位英军准将是谁。
主持公道的人出来了,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戴维 ·欧文。 1986年伦敦某拍卖行公开 拍卖这根偷来的元帅权杖,并向戴维 ·欧文询问关于此的背景材料。戴维 ·欧文提供了上述情 况,并提出有人曾看过那段秘密影片(彼得 ·乌斯蒂诺夫) ,同时还气愤地指出:这名英军准 将就是德里克 ·米尔斯 ·罗伯茨,一个骗子加小偷。他不仅把他的俘虏打的失去知觉,还无耻 地盗窃属于俘虏的财物, 这些都违反了海牙及日内瓦条约。 现在罗伯茨的女儿因为缺钱而想 把这个偷窃来的权杖出售,而不是在米尔希元帅去世前归还他本人(米尔希 1972年去世) , 这只会给英国军队添加更大的耻辱。
(纽伦堡一幕:曾经不可一世, 如今落得挤成一堆打打纸牌, 第三帝国的起落到今天都有某 些警示作用:独裁专制的下场就如上图。 最右边的就是米尔希元帅, 不知道他的头骨骨折好 了没有。 )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三点,①关键时刻英国人也是靠不住的,希特勒自杀前告诉女秘书的 并不那么可靠。②元帅权杖确实可以用来打人。③元帅权杖可以卖钱。
一根第三帝国的元帅权杖能卖多少钱?相信很多人会关心。到目前为止,除了几根元帅 权杖被收藏于博物馆, 其他大多数都下落不明, 偶尔现身的几根元帅权杖大多出现于各个拍 卖行, 拍卖价格不等。 例如龙德施泰德元帅的临时权杖拍卖价格为 30000美元 (早些年的价 格,是否拍出不得而知) ,但据看见的人说,那根临时权杖顶端的鹰没了。而凯特尔元帅的 权杖居然卖到了 50万美元的天价。冯 ·包克陆军元帅的权杖目前似乎还在卖(私人拥有) , 价格面议。 目前, 一根仿制的元帅权杖大致价格为 6000—— 12000欧元 (不同的元帅有不同 的价格) 。 说到仿制,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就是假冒的赝品, 是某些不良商人为了牟利做的 “ 高 仿版 ” 。所谓的仿制权杖,目前被私人收藏的都是质量非常好,做工特别优秀,而且是已经 做出来很多年的制品, 单纯从做工来说已经与原版没有太大差别, 甚至一些仿制品就是原先 的生产厂商为了某些原因额外做出的,都是采用了与 1940年版元帅权杖相同的制作工艺与 水准。一般说来,即便是仿制品,好像也没有什么重复:好比克莱斯特元帅的权杖,原版收 藏在德国的博物馆里, 而仿制品被私人收藏, 但也仅此一根, 并非世上还有若干同样的仿制 品在流通。
(这就是仿制的德国空军凯瑟琳元帅的权杖, 空军版本是蔚蓝色。 我们可以看见, 所谓的仿 制品一样非常精美。 )
战争结束了,在欧洲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那些德军元帅均已作古,那些代表着他们指挥能 力和权威的象征物 —— 元帅权杖,到哪里去了呢?随着战火消逝而消失了?
在这里纠正一个错误,因为涉及到这些历史,使我不得不查阅许多资料,包括国内与国 外对此相关的说法。关于凯特尔陆军元帅的权杖,国内一些爱好者的说法是 “ 凯特尔元帅拿 着权杖签字投降,死后他的元帅权杖被美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 。而按照我查阅到的资料则表 明, 凯特尔元帅的权杖一直被他的儿子海因茨 ? 凯特尔收藏着, 这一点有英国二战专家戴维 ? 欧文的回忆作证。 当时德国出版了凯特尔元帅的回忆录, 欧文负责英译本, 他发现许多内容 在出版时被删减了。于是他到科隆探访了海因茨 ? 凯特尔,后者向他提供了相关资料,并拿 出了父亲凯特尔元帅的权杖展示给欧文 —— 他表示, 当初要在占领军眼皮下现在要在警察眼 皮下(隐藏这根元帅权杖) 。
(凯特尔元帅的临时权杖,目前似乎被私人收藏,凯特尔的正式权杖没有丝毫消息。 ) 到目前为止,一些第三帝国的正式元帅权杖被收藏在各个博物馆,而临时权杖很多落入 私人手中。
布劳希契元帅、 龙德施泰德元帅、 隆美尔元帅的权杖现在收藏于德国巴登 -符腾堡州拉施 塔特的军事历史博物馆。
关于布劳希契元帅的权杖, 在 1960年曾经引起过一起诉讼案。 曾担任过德国陆军总司令 的布劳希契 1948年死于战俘营,他的元帅权杖被一名英军士兵在搜查时盗走(时间无法确 定) ,后来被埃及收藏于开罗(原因不详) 。布劳希契元帅的遗孀提起诉讼,要求政府补偿 600马克,但这一诉讼被驳回。因为这一事件发生在 1960年,具体情况已经无法详查,至 于该权杖到底是元帅权杖还是临时权杖, 是否后来埃及政府又将此权杖归还德国, 抱歉, 不 得而知。
我们再看看隆美尔的权杖。隆美尔元帅 1944年 10月 14日因为涉嫌 7-20密谋集团被迫 自杀。 当时布格道夫将军与梅塞尔将军赶至隆美尔家中, 让隆美尔自己选择:要么体面地自 杀, 这样他可以得到国葬而他的家人也可以得到公正的对待; 要么就去面对人民法庭。 目前 所有的说法都是:隆美尔带着他的元帅权杖上了布格道夫的欧宝车贩贩贩。 十分钟后, 司机 多斯回忆说:他看见隆美尔元帅已经死去,权杖从他手里滑落 ······。隆美尔的元帅权杖作为 私人财产,后来被他的儿子保存,战后赠送给博物馆收藏。
(隆美尔陆军元帅的红色陆军权杖,大家注意陆军的铁十字标记与空军是不同的。 )
(现存于博物馆内的一系列隆美尔资料。 )
(隆美尔元帅手持他的权杖所摄照片。 )
此后的若干年,所谓的 “ 隆美尔元帅权杖 ” 多次出现,甚至在 EBAY 上也有销售,请大家 注意,这些应该都是假冒的,为此,隆美尔元帅的儿子曾多次出来辟谣。
冯 ·克鲁格元帅的权杖现在收藏于德国默斯特的装甲坦克博物馆。
(克鲁格元帅的权杖,很奇怪的是展品介绍最上面一排却说克鲁格是上将,怪哉。 )
克莱斯特元帅的权杖现收藏于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
魏克斯元帅的权杖现收藏于美国佐治亚州本宁堡的国家步兵博物馆。
(魏克斯元帅的权杖, 大家注意看顶端的鹰标, 这是典型的陆军式鹰标, 与空军明显不同。 )
(请注意魏克斯元帅的陆军权杖,底端是一个陆军的铁十字标记,与空军完全不同。 ) 莫德尔元帅、舒埃纳尔元帅的权杖现收藏于德国英戈尔施塔特(奥迪总部所在地)的巴 伐利亚军队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德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军事历史博物馆。
莫德尔元帅的权杖在战后下落不明, 1976年 10月底慕尼黑某拍卖行突然拿出了这位元 帅的权杖进行拍卖,最终这根莫德尔元帅的权杖被德国政府收购,具体价格不明。
帝国元帅戈林的权杖有两根,一根是德国空军元帅权杖,另一根是帝国元帅权杖。前者 为蓝色, 现收藏在美国佐治亚州本宁堡的国家步兵博物馆; 后者为白色, 现收藏于美国西点 军校。
(这是戈林作为空军元帅的权杖,请看顶端的鹰标,飞翔的鹰是德国空军的符号。现收藏于 国家步兵博物馆。 )
(空军元帅戈林的权杖:请注意底端的铁十字, 这是标准的空军铁十字, 请与陆军元帅魏克 斯的比较一下。 )
(戈林的空军元帅权杖,大家请看黑色的那个铁十字,这是典型的空军十字。
戈林元帅的权杖,普遍的说法是 1945年德国战败,在贝希特斯加登戈林的别墅里发现了 他的权杖(谁发现??) , 1948年时转交到美国政府手里(更加莫名其妙) ,当然这些都是 含含糊糊的说法。戈林的元帅权杖有两根,一根落在了美军亚历山大 ·派屈将军手里,很多 人说派屈将军把它带回了位于弗吉尼亚的家, 一直放在桌上, 直到他去世后才由他的遗孀赠 送给西点军校。这就奇怪了,因为我发现了一张照片和一篇报道与上述说法完全不同:
我们注意一下这张照片,这是 1945年 6月 15日在白宫草坪上拍摄的一张照片,我们看 见杜鲁门总统接受了几位将军的礼物 —— 戈林元帅的权杖,这个意味着美军彻底击败了德 国。左起第二人就是亚历山大 ·派屈将军。所以说派屈将军自己保留了戈林的权杖纯属无稽 之谈。
大家再看看这张《匹兹堡日报》的报道,也说明了派屈将军确实上交了这一权杖。
(这是当时的报纸, 1945年 6月 17日匹兹堡日报,注意蓝色字体部分。 )
戈林元帅的第二根权杖被美国的艾克伯格中尉找到(可能就是在贝希特斯加登的戈林别 墅) ,他把这根权杖连同其他的一些纪念品一起邮寄回芝加哥他妈妈的家里,艾克伯格中尉 继续留在德国服役。 没过多久, 他的母亲把他寄回家里的一枚戈林的金质纪念章出售给珠宝 商,还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说 “ 有元帅权杖出售 ” ,这引起了美国海关的注意, 他们出面没收了 艾克伯格中尉寄回家的所有战利品,包括戈林的另一根权杖。这一说法在戴维 ·欧文的《戈 林传》里稍微提了一句。
(注意,这跟白色的权杖是戈林作为 “ 帝国元帅 ” 的权杖, 这是第三帝国的最高军衔,只有戈 林一人)
(注意这个权杖上的黑色铁十字, 这种铁十字是德国空军的标记, 与陆军的铁十字有些不同。 权杖下端能看到戈林的字样以及权杖授予的时间,似乎是 1940年。 )
注意:西点军校与国际步兵博物馆保存的不同的戈林权杖,大略可以看出彼此的不同来 历。另外,戈林的 “ 帝国元帅权杖 ” 是所有元帅权杖里唯一镶嵌钻石的。
海军元帅邓尼茨的权杖现收藏于英国什罗普郡的军团博物馆。
(海军元帅卡尔 ·邓尼茨的权杖,他也是继希特勒之后第三帝国的第二位元首。 )
(邓尼茨元帅的权杖:请看顶端,这是一个潜艇的标记,表明了邓尼茨的独特出身。 )
(邓尼茨元帅权杖的底端。 让人不解的是, 最传统最骑士风度的海军, 却使用了最富纳粹化 的 Swastic 标记,呵呵。请大家注意这一标记与空军和陆军的区别。 )
卡尔 ·邓尼茨元帅的权杖被发现及收藏也很有些故事。 一般的说法是, 英军少将丘其斯带 领他的步兵旅抓获了邓尼茨及其政府成员, 自然也缴获了他的元帅权杖, 后来丘其斯少将把 这一权杖赠送给了军团博物馆。
有趣的是,有一个人跑出来说了一个故事,对英国什罗普郡军团博物馆陈列的邓尼茨元 帅权杖提出了质疑:他的父亲威廉 ? 利雷在战争末期是一名炮兵中尉的司机,在鹰巢 —— 贝 希特斯加登被美军占领的第二天,他们赶到了这里。三个人(利雷、中尉、另一个士兵)在 一个房间内找到了三只盒子, 盒子上标写着①②③的序号, 三个人简单商量后每人取了一个
各自打开。 中尉和那个士兵拿到的盒子里空空如也, 利雷的盒子打开后, 里面有许多勋章和 一个黑色的长条盒子。 再打开这个黑盒子, 出现了一根元帅权杖, 仔细看权杖上的铭文才发 现这是卡尔 ·邓尼茨元帅的权杖。当时这跟权杖两端都被拧松,里面有一张邓尼茨的签名相 片。
这时候,那名中尉为自己一无所获而生气了,他命令利雷把权杖和那些勋章都交给他, 利雷无奈听从。 回到总部后,心怀不忿的利雷立刻向上级作了报告,上级主持公道,命令那 名中尉,必须把权杖和勋章还给利雷,最终利雷拿到了他的战利品。
(这张照片是利雷如愿拿到了自己的战利品, 正兴高采烈给上级观看。 注意这根权杖上的海 锚标记。 )
1945年年底,利雷回到了美国,随后在佐治亚州的萨凡纳继续服役,当时他还在基地附 近的一家酒吧打打工。 1946年的一个晚上,有人在他的车里盗窃了那根元帅权杖以及那个 装权杖的黑长盒子,幸运的是那些勋章得以保留。 1976年利雷去世。
利雷的家人寻找这根失窃的邓尼茨元帅权杖超过 50年了, 他们认为存放于英国什罗普郡 军团博物馆的那根邓尼茨权杖要么是赝品,要么就是来历不明(当然不能直说是偷来的) 。
(牢房里闲着无事, 几个人吃起了麻辣烫, 戈林一边吃一边和邓尼茨聊天, 可能对希特勒未 任命他为接班人深为不满吧。 )
面对利雷家人的质疑,什罗普郡军团博物馆的馆长 Peter Duckers回复说:他们所收藏的 邓尼茨元帅的权杖是英军少将丘其斯在弗伦斯堡逮捕邓尼茨及其他纳粹德国政府成员时缴 获的,丘其斯少将一直保留着这根权杖,直到 1964年才将这一权杖赠送给什罗普郡军团博 物馆。
馆长同时指出,海军元帅的权杖与其他兵种的元帅权杖不太一样,即使同是海军也有不 同之处, 因为海军元帅权杖只发出两根, 一个是雷德尔元帅一个是邓尼茨元帅, 而邓尼茨的 比较特殊, 他的标记采用了潜艇, 这是非常独特的。 雷德尔元帅的权杖据说目前收藏于美国。 另外,邓尼茨元帅的权杖不太可能被放于鹰巢 —— 贝希特斯加登,而应该是在弗伦斯堡。 本来这件怪事可能成为无头疑案就此无法查清了,什罗普郡军团博物馆的馆长 Peter Duckers 对此非常有兴趣。 他经过研究, 做出了另一个答复:利雷在贝希特斯加登发现的 “ 邓 尼茨权杖 ” 应该是一件原型,也就是设计师的一个样品,这个样品需要希特勒亲自确认,而 且, 这个样品上应该没有潜艇的标记。 而这种原型还不止一件, 因为曾有过邓尼茨的权杖 “ 原 型 ” 在东欧出现过,后被英国收藏家购得。
这一解释合情合理,应该可以解决我们心中的好奇和疑问了。
(海军元帅雷德尔手持权杖的标准照, 遗憾的是, 不是每个德军将领都有这么清晰的个人标 准照的。 )
范文三:二战时期的日本女人
2011-09-18 06:30:36|??分类: 史海钩沉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明治初年文明开化期间,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日本女性接受了自由民主、博爱幸福、男女平权的思想。近代以来日本妇女参加自由民权运动、发起女权主义运动、争取妇女参政权运动。在战争到来之际,日本民间妇女团体的妇女运动领导人把进入政府部门、参与制定国家方针政策看作是妇女解放、提高妇女政治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加入政府公职开始,妇女运动领导人从体制的对立面,站到了体制内部。她们所领导的妇女团体和妇女运动也在体制中蜕变、变质,不但丧失了原先的锋芒和锐气,最后竟然与侵略者当局沆瀣一气,成为体制最得力的支持者和坚实的后盾。
战争期间成立的以国防妇人会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妇女团体随着战争的扩大和持久而得以发展壮大,妇女们开展了包括慰劳官兵、资源回收、爱国储蓄、生活更新、女子挺身、家庭报国等“后方奉献”活动。普通妇女在战时官方妇女团体的组织和领导下,身不由己被卷入战时体制,最终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欺压、杀戮弱小民族兄弟姐妹的帮凶。作者在大量史实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妇女和妇女团体参与战争体制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她们既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又是侵略战争的加害者;日本妇女和妇女团体虽然不是发动侵略战争的决策势力,但对侵略战争的肆虐也负有应予反省的历史责任。
日本国防妇人会伴随着日本侵略扩大化而急速发展起来。会员数急剧扩大,一年后发展到10多万,两年后发展到60万。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国内妇女团体的活动更加活跃,国防妇人会的人数由卢沟桥事变开始前的458万人,发展到最后接近1000万人,成为一个规模极其庞大的妇女组织。国防妇人会的妇女们送自己的孩子出征,把支持国家的战争看作高尚的事业。
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
生产军火。
井下挖煤。
为了解除出征士兵的后顾之忧,激发鼓舞士兵的战斗意志,年轻的女性积极与即将出征的士兵举行婚礼。
许多年轻女性响应号召去了满洲嫁给满蒙开拓团青年。
母亲们将自己的孩子送上前线,支持他们去残杀邻国无辜生命,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尽力效力。
慰劳官兵。
范文四:Jeep 二战时期的产物
明白了×百姓网号码保护功能介绍
拨打百姓400转呼电话绝不收取您任何额外费用,该信息发布人仍能看到您的来电号码。
该信息源于“华夏二手车”,联系时,请一定说明在百姓网看到的,谢谢~见面最安全,发现问题请举报。举报
价格:0品牌:null上牌年份:1990年行驶里程:8万公里变速箱:手动车辆颜色:绿车型级别:SUV/越野车 地区:中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军酝酿用汽车装备军队, 并专门制定了越野车的标准:为便于隐藏,车身高度不超过850毫米;为了对付泥泞路和进行牵引用途,选用低压轮胎、四轮驱动等。当时总共有三家公司投标设计,经过测试后,军方决定采用四轮驱动越野车,由威利斯(WILLYS)公司设计制造。这就是美国大兵引以为荣的JEEP(吉普)。 本车简单介绍:1943年生产,除少有线路更换,其他都是原车件,发动机变数箱状态很好,动力不减当年,四驱正常好用!微信:15041116026该信息源于“华夏二手车”
留言
目前每人每天可以发10条留言,留言最多200字。点此了解更多
×留言成功,如果有回复会第一时间通知到您,您也可以到“我的百姓网 - 我的留言”查看。
类似信息
类似 二手车轿车 信息
更多信息 (1条)
奇瑞路虎揽胜极光,无抵押车贷
1.888万元/路虎/2014年01月/0.88万公里/奇瑞路虎揽胜极光
淘宝网购物女装|http://kaixin.uz.taobao.com
范文五:二战时期的日本移民
1945年8月15日,正午前一刻,在日本中部静冈县境内的一个村子里,一位农民的妻子正在田间劳作。这时,一个报信的人从村里飞奔而来,呼喊着天皇将在正午时进行“玉音放送”,就跑开了。
她飞快地跑回村子,村民们已经聚拢在村里惟一的一台收音机前,这台收音机只能收听国家电台那个惟一的频道,接收质量很差。这是裕仁天皇继承皇位以来20年间第一次向他所有的臣民发表讲话。天皇的声调很高,口气拘谨而不自然,而且被噼里啪啦的杂音包围着,讲话的内容也让人难以理解。对于天皇那种典雅的文辞,多数村民眼神中都充满困惑与不解,当人群中一个喃喃的声音说出“日本战败了”时,许多村民如遭重击,都躺倒在地上……
那位农民的妻子醒来时,沉痛的心中却又突然闪过一丝喜悦:她那被送往中国的丈夫可能就要回来了。同样,在这一天,在各地普通百姓流淌的眼泪中,在一张张混杂着苦恼、悔恨、愤怒、空虚及丧亲之痛的面孔上,那丝喜悦也成了许多人不约而同的表情:这个国家在绝望之余,终于等到了一些人的归来。
据资料统计,日本战败之后,约有650万日本人滞留在亚洲、西伯利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中陆海军士兵约有350万人,余下的是平民,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而与军人相比,那些平民则是“一群数量众多而且被普遍忘却了的中低阶层的人们”,作为战争的棋子,“他们曾被遣往海外协助建立强盛的帝国势力范围”,同样,战败之后,这些平民也是命途多舛,背负了整个民族的罪愆。 伪满时期,在东北土地上耕种的日本开拓团村民
移民
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占了当时日本海外侨民的很大一部分,其中50万人滞留在台湾,110万人集中在东北,还有大量的日本侨民零星分散于其他省份。虽然,大批的日本百姓是在侵华战争前后背井离乡,移民来到中国,但是一些人来到中国的时间,则可追溯到更久之前。
1895年5月29日,日本军队登陆台湾,开始行使他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的权益。这时,日本统治下的土地足足增加了3.6万平方千米。为了“开发”这个岛屿,政府表示允许本国资本家去台湾开垦土地。
在日本做建筑生意的贺田金三郎,想把业务扩展到台湾去。按照当时政府“奖励私营移民”的政策,凡企业申请开垦,都必须附带招募日本人才予批准。为此,贺田金三郎开始在日本大量招募农工。1899年7月,贺田带着133户家庭共385人来到台湾,而他从总督府那里得到了吴全村、加礼宛、鲤鱼尾、凤林一带约一万二千多甲的土地,此后,这里也就称为贺田村。它不但是台湾的首座移民村,也是日本海外的首座移民村。
而此时,明治天皇30年前那“开拓万里波涛”的愿望才刚刚开始。经历过初期贺田村的移民试验之后,1911年,台湾第一座官营吉野移民村在花莲七角川(今吉安)设立,村子规模则有1700余人之多。此后,这种经过统一规划的官营、私营日本移民村在台湾花莲、台东及西部平原地区陆续建立起来。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明显改善。当时,日本人口出生率增长到30%以上,而死亡率则降到不足20%。明治前期,人口还维持在3000-3500万左右,到1900年时,这一数字已骤增到4400万。而日本又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人口过剩与耕地、粮食严重不足的矛盾,是经常让每一个日本天皇都痛心疾首的难题。近代日本受西方自由主义殖民思潮的影响,对外扩张、海外移民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仅在台湾,其实早在东北沦丧之前,旨在向东三省移民的“满洲移民”言论在日本官方已成为共识。1908年6月,第一任“满铁”总裁藤新平向日本内阁大臣呼吁:“进入满洲之我国移民,以今后十年为期,至少五十万人,若有可能则应达到一百万人以上……”
日本人的谋划很快变为行动。1912年春天,一个叫福岛安正的日本军官来到大连市金川县西郊的魏家屯,他带着一些人在村外的荒地上开始修建房屋、开挖水井,两年后,一个空荡荡的村庄初具规模。
又一年春天,福岛安正带来了四十多名日本农民,住进了新建成的村庄。这些来自日本山口县爱宕村和川下村的移民,给这里取了一个叫“爱川”的名字,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故土的怀念。在万物萌生的季节里,爱川村的新居民们最为欣慰的,也许是他们将会得到附近一万多亩的土地。
当初,日本政府为招募移民,往往作出过相当诱人的承诺。比如在早期招募去往台湾的移民时,政府许诺:旅费五折优待;迁移途中供应食物及花费;抵达目的地后,补助建房,提供免息贷款以购买农具、耕牛;第一年免费供应种苗;前3年免费就医,免费赠予药品;补助开荒费用,前13年土地免费使用……
正因如此,在家乡受尽贫苦日子的农民,才甘愿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一块陌生的土地,尝试新的生活,但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当年一位移民到花莲丰田村的日本人曾回忆说:“火车在一小站停了下来,这里就是丰田,也将是我埋骨之处。所谓车站只不过是个名称而已,其实不过是一间像厕所或浴室的小屋,真是太意外了。……这个地方茅草漫生,连屋顶都被盖住了。官员说这是你家,我很高兴自己有了家,但是当时实在太荒凉。一切都感到不方便,物价高,台湾米味道奇差,真是不说也罢!蔬菜一棵也没有,饮水取自水井,水中石灰含量之多,我几乎要投降了……”
因为环境的不适应、耕种方式的陌生、自然灾害,以及与当地中国人的矛盾,早期的日本农业移民很快便逃回国,或另谋生计。到1930年,日本官方组织的农业移民留在东北的竟不足1000人。这样的结果自然不能让日本政府满意。
而此时日本国内却正经历着明治维新以来最坏的一段时光,经济下降,生产停滞,城市中到处是流浪的贫民,农村更加凋敝,危急中军国主义势力迅速膨胀发展。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也更加疯狂地加快了对外扩张的进程。
开拓
如果之前的移民还只是出于解决人口问题的考虑,那么随着日本扩张野心的膨胀,移民已经被日本政府当作扩张势力范围的武器,俨然成为继日本派往海外攻城略地的陆、海、空三军种之后的“第四军种”。正如藤新平所说,“如随年积月累,得以移入大量人口,满洲则在事实上成为帝国领土。”移民与扩张,就像交替前进的脚步,组成了日本对外殖民侵略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东北全境。移民需求更为迫切,而此前移民失败的经历,也让他们开始寻求新的方式。如果说之前的移民还具有自发的性质,那么此后日本政府对移民的招募、管制则大大加强了。
1932年6月,一个叫东宫铁男的日军少佐来到关东军司令部。此人曾经在皇姑屯埋设炸药炸死张作霖,而此时他是为提交一份移民计划书而来。计划书中首次提出了“以在乡军人组建吉林屯垦军基干队”的建议,这一武装移民的想法不久便被日本政府采用。
1932年10月,由492名退役军人组成的移民团,在接受了加藤完治短暂的教育培训后,顺松花江而下来到佳木斯。他们先是承担了一些城市的警戒任务,第二年年初就进入桦川县永丰镇,并在那里建起了第一个定居点“弥荣村”。据资料记载,到1936年,这样的移民团先后组建过5个,人数有三千多人。
武装移民取得成功之后,紧接着迎来了大规模移民的阶段。1936年5月,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简称“百万户移民计划”),设想自1937年起,用20年时间,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8月,广田弘毅内阁随即宣布,向中国东北移民将作为日本国的“七大国策”之一。此时,向东北移民已成为“强化日满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百万户移民计划”结束的时候,东北预计5000万的人口中便有1/10是日本人,那时,大和民族自然也就成了领导“满洲国五族协和”的核心势力。此后,日本“移民”改称“开拓民”,“移民团”改称“开拓团”,“移民事业”改称“开拓事业”。在这种“开拓”的喧叫声中,日本的移民侵略活动达到高潮。
帝国的梦想,最初只不过是住在东京漂亮房子里的官老爷们所擘画的;遥远大陆上的土地,跟世代在神奈川县种地为生的农民,或是居住在北海道山林里几乎与世隔绝的贫民们,又有什么干系?生活平淡、对帝国精英们的政治打算毫无洞察的他们,被无情地卷入了这场漩涡。
当时,日本政府成立了拓务省及其下所属的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工作机构,专门负责开拓民的招募、训练、输送事宜。移民在全国已成为一项日常工作,为了减少本人及家属的阻力,新的移民方式如“分村分乡”形式开始被采用,这样,政府便可把农户阖家阖村整体送出。另外,16至19岁的青少年还会以“义勇队”的方式向东北移民。当时,日本连年战争,兵员不足。政府为动员青年到“满洲”去,遂以参加开拓团不当兵来款骗青年。好多刚从中学毕业的年轻人,竟是为了“逃避”兵役来到东北。
这些不自觉地做了政府对外侵略武器的移民,大都来自日本偏远贫穷的县份或城市里生活并不如意的市民。由于连年的战争,他们已一无所有甚至债台高筑,迫于生计,才参加了开拓民。一些零星的资料或可以帮助我们复原当时的历史。 1945年10月,南京城墙外的临时日侨集中管理所。上方阳台为管理所中方管理人员与日侨代表讨论相关问题
生于京都市的水野百合子,是一个普通的贫苦人家的孩子。13岁辍学,开始做些杂工,帮着父亲维持6口之家的生活。结婚后,丈夫水野六七在纺织厂当工人,她在外面做些零活,日子很是困难。百合子回忆说:“因为连年战争,国内没有粮食,当时每人每天配给的粮食只够吃两顿的。由于挣钱少,不能天天下饭馆,生活已经到了维持不住的程度,常常是一天要挨一顿饿。”当时,日本政府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动员工人和农民组成开拓团,到中国种地求生。他们说:“中国的地可肥了,一捏直出油,根本不用上粪。但因地多,开垦不过来,大部分荒山都白白地撂着。我们开拓团的任务,就是帮助中国开发土地,实现日满协和,大东亚共荣。”听到这些话,水野百合子心里觉得到人家的土地上开荒种田总是有些不妥。但是饥饿一直折磨着这个家庭,1942年4月,无法忍受的他们,带着两个女儿,同二十多家农户一起来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天田开拓团。
铃木五三美从惠邦郡大井町高等实科女学毕业后,家庭发生了剧变。哥哥21岁时应征去关东军当兵,那年受了伤被撵回了家。家里只剩父亲一个人干活挣钱,粮食和配给的布匹都卖了,给哥哥治病的钱还是不够。为了分担父亲的负担,母亲领着姐妹们去挖野菜、捡柴火来补贴家用。即便这样,“全家缺吃少穿,生活困难极了”。于是,铃木五三美努力说服父母,报名参加了开拓团,因为政府给的津贴是6草包大豆。“这6草包大豆,能使全家活下去,”多年以后,铃木这样回忆当时的初衷。1945年4月,她参加勤劳奉仕队来到中国桦川县。“一同而来还有五十多人,绝大多数也是女孩子。”
住在鹿儿岛县明赖市的山木濑子,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父亲是理发师,母亲和奶奶帮衬着父亲,生活虽说不富裕,倒也平安。1942年,“上边非要我们参加开拓团到满洲去不可,而且把满洲说得天花乱坠,月儿般圆……山水濒子兴高采烈地跟着家人出发了……”而当时,她才8岁,很久以后,她才明白那时为什么大人们都满面愁容。
真相
刚开始,开拓团的生活确实给这些贫苦的人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和幸福。每户人家都分了新房子、土地;尽管不懂这里的耕作,但依旧会有足量的大米和上等的棉布配给。水野百合子回忆道:“从日本来到中国,我们不但吃饱了肚子,还都成了人上人。”
但不安也渐渐影响着这些远道而来的淳朴百姓。“当我们一走进屯里,我觉得一切都和他们说的不一样。”水野百合子说道,“房子是哪里来的呢?一打听才知道,都是中国人流血汗盖的。我们分到的那些油黑油黑的旱田和水田,原来也都是中国人种着的土地,因为我们来,才把他们都撵走了。中国人穿的是像麻袋片一样的更生布,而且不准吃一粒大米……” 伪满时期,由日本驶往大连船上的“满蒙开拓团少年义勇军”的合影,他们由日本农村举家迁到东北
“他们(中国人)的土地被我们抢来了,不是更难过吗?”当时,年幼的山木濑子还不明白这样的事情,她只记得:“父亲不得已放下自己的理发工具,操起了生疏的锄镰犁耙,母亲也只好下地干活,奶奶的身体已不如前,但也得操持家务,那些日子真难过。”
也许,更能感到无辜的,要数为“逃兵役”而来的“义勇队”了。“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实际上就是关东军的后备军源。为“磨练出贯通日满宏大皇国精神”,这些青少年入所后,完全按照军队编制进行严格管理。他们一面从事生产,一面由驻防部队将校任教官,从实战出发,进行警备、战斗、防空、放谍等战术训练。
到达东北后,这些日本青少年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严格的军事训练更让他们无法忍受:训练中队员动辄要受到训斥、体罚和殴打。这时,他们思念家乡、亲人。一些青年则想尽一切办法要逃走,“有的要求双亲或村长打来电报,谎称‘父亲病危,速归’;有的则私自逃走,在车站或港口被抓回。”
曾在孙吴训练所的上条回忆道:“在某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去训练生宿舍,一进门看见一个少年倒在血泊中,身旁有一支步枪。原来该少年把枪挂在地上钉的一根木桩上,用脚勾动扳机,击中自己的头部。”自杀、逃跑的事件屡有发生,他们的日记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发泄:“受骗了!是谁?畜牲!我真糊涂!”
一辈子老实善良的水野百合子夫妇,突然与同样整日辛苦的中国农民成了“敌人”,这让她忐忑不安,“我开始后悔,不该来这里。一心想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就是再贫困,心里也坦然。”“这哪里是帮助中国开发,纯粹是一种坐享其成的野蛮掠夺。我们担心这种日子不会长久。”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山木濑子记得,不久之后,“战事吃紧了,父亲被征去当兵。”其实战争后期,日本兵源愈发紧张,开拓团里15岁以上的男子,只要没伤病的,一律都被征兵走了。开拓团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按照关东军参谋部的命令,义勇队里的孩子们也都全部加入了战斗部队,参加对苏作战。父亲一去便没了音信,而多年以后,山木濑子再次获悉父亲的消息时,他已经是苏联的战俘了。
战败
很多人痛恨战争,也许只因为他们在国家取胜的时候不会得到什么,而一旦沦为战败国的子民,却将一无所有。当裕仁天皇宣布投降之后,身在海外的日本侨民感受到了这种残酷的现实。
当时,长春有一户日本人家,家中奴仆侍立,生活富足。可日本战败后,什么都没有了,逃跑时,乘坐的货车被留在了丹东,一家人住进难民营里。寒冬腊月,家里年仅15岁的男孩和大人一样,每天都要到桥头上等待有人雇工。隆冬季节,家家要烧炕取暖,几乎每个雇主都叫他们去做煤球,“冰凉的水,寒冷的风,手背冻出一道一道血口子,疼得钻心。” 这样干一天活的报酬是管一顿午饭再给一天工钱。后来,“找活儿干的日本人越来越多,雇主却越来越少,竟到了给顿午饭吃、不计工钱的地步。” 美军协助将侵华日军东北战俘由葫芦岛遣返日本
乡下的日本侨民生活境况更加困难。水野百合子所在的开拓团,6月份,男人们就全部被征走了,只剩两个年龄过高的开拓团长。“家家没有了男人,咋过活呀,剩下的女人都抱着孩子泣不成声,说自己是上当受骗了。”由于日本政府虚妄的宣传,直到战争的最后关头,很多开拓村里的日本人对战争的局势还是毫不知情。有一天水野百合子听说日本投降了,她和大家都胆战心惊,慌作一团。8月下旬,团长告诉她们说:“依兰以东,大八浪、小八浪的开拓团的人员,都集中到方正县伊汉通码头,等日本军舰接我们回国。”于是,她们在两个团长的带领下,向方正奔去。途中既不许坐车,也不准乘船,更不能和中国人接触。水野百合子带的孩子多,影响了大伙赶路,团长威吓她只能带一个孩子:“你扔了,中国人会捡去把他养大的……”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他们突然听到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而面对即将来临的苏联红军的进攻,开拓团团民只有仓皇逃窜,而且抵抗、撤退,或者……任何事情都来不及组织,局势十分混乱。这种混乱还反映在,下面的执行者很难摸准上级的命令。战败后,有的开拓团声称接到了奉命回国的指示;有的则一直认为关东军的命令是要求他们集体自杀,以致大批日本平民及军人家属“自杀”或死在他为的“自杀”之中。
去往伊汉通码头的途中,山野百合子失去了自己4岁的女儿,天气越来越冷,没有食物,没有药品,但她依然是幸运的:路上没有遇上苏联红军,更没有碰上自己人的军队。10月初,他们终于到达了方正县。可一来到码头,全都傻眼了。“根本就没有谁来接我们,听说船是来过的,但接走的都是日本军队,没人管我们这些平民百姓……”
1946年1月,中美双方在上海会晤,决定自4月份起,开始全面遣返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俘。最初设想大连、营口、葫芦岛3个港口同时利用,苏军以大连、营口为商港不能参与带有政治色彩的国际活动为由予以拒绝,承诺其管理区内旅顺、大连一带的日侨由苏联负责遣返。
就这样,滞留在东北的日本侨俘,等来回国的消息。他们开始奔向葫芦岛,经由那里开始他们返乡的路程。之前那个冬天里靠做煤球维生的15岁男孩,也来到葫芦岛。他就是后来日本有名的影视剧作家国宏威雄。1998年,他根据少年时的这段经历,拍成了影片《葫芦岛大遣返》。
1946年9月,天皇玉音放送之后已过了一年多,超过200万的日本人仍然未被遣返回国,而政府承认大约还有54万人下落不明,直到后来,这都是一个永远未曾凑齐的数字,一些人就在历史中诡异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