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育的深刻内涵
教育的深刻内涵
2013年 7月 2 1日,空山灵雨在《天水市委书记市长 留言板》上,谈“关于对麦积高考下滑想说的几句话”中 , 讲道:何为教育,教育是立人,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教育关 乎心灵,教育是唤醒,是成长的体验,是人在成长中自我完 善。教育是养成、是润泽、是塑造、是修炼、是艺术、是平 等的关爱和深入心灵的互动,是孩子的品格,意志,态度, 智慧,人格不断趋向完美的过程。教育是激活孩子内心的创 造力、 想象力、 审美力、 探索力、 感受力以及身心和谐健康, 并生长智慧、勇于追求真理的正能量。教育是纪律么,不完 全是,圈养的鸡鸭牛羊也可以驯化的很守纪律,教育是学习 和作业么,也不完全是,也不是生产维知识马首是瞻的学习 机器。教育是化育心灵的诗意艺术和美好生活。
我感叹,对教育的深刻含义方家讲的太透了,提供给 大家分享。
范文二: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片包含情感的空间,班级事务繁琐,管理难度大,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好工作。
在学习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德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这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二)睿智,学高为师。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教学的高超技艺,和谐感人的师幼关系,无不显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之光。
(三)技能,技高为师。一是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的统一起来,二是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从操作和应用,三要有创新精神,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四)形象,身正为师。教师每天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是最长的,自身形象深入孩子的心灵,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力量,还要有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的影响和教育幼儿。
我觉得学习不能使暂时的,也不能是强迫的,只有不间断的进行业务学习,才能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范文三:教育技术的内涵
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中具有多方面的显著功能和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实现教学过程以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习地位的转— — 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教育技术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有助于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技术有助于教师适应和创造 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教育技术有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因此可从三方面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
(1) 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从最基本的黑板、粉笔、文字教材、教具、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有线与无线扩音系统、视频展示台到多媒体计算机;CAW闭路电视教学网络系统、计算机双向传输交互网络系统等都是教育技术的硬件组成部分。今天的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强调系统 性、整体性和绩效性。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 教育技术又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组织的学习教材,这些学习教材应当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还必须符合认知规律,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这是教育技术的软件组成部分。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重视"教"又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3) 教育技术还是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为基础。教育技术的内容包括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包含教学手段的硬件、软件和方法组成的系统是完整的教育技术的概念。换句话说,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突破。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方面的新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模式、教育理论都产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改变这样一种观念:“ 教育与技术各自是一个独立的范畴,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社会活动的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范畴,电脑则是又一个独立的范畴”。但是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例如,电脑和传播正在合二为一。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老观念,继续把教育、传播和电脑等看作是彼此独立的范畴,那么我们就无法解决那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即如果我们继续把教育看作是独立于传播和网络之外的特殊范畴,那
么教育将无法成为第三次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文四:小学教育的内涵
小学教育的内涵
小学教育,链着学前和初中,是孩子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不仅仅决定了孩子成长的航向,而且对整个人生来说都很重要,除了2-5岁时期,就该是该个时期。如果说初中重要,也只能是此时期的延续,可以说前边的两个关键期,已经决定了人生的总体情况。 从这个角度说,小学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然,在决定孩子的航向方面,应该说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父母和孩子沟通方式、教养方式,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教育研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说的这个问题。
不过,不能因为家庭是第一任老师,小学教育就放弃推脱自己的责任,只有家庭和小学教育很好的合作,才能在因人施教上取得成效。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小学教育的内涵问题。小学教育的侧重点在哪里?关键的教育方向在哪?怎么在正确的理念引领下,去培养孩子,确实需要研究。
就目前中国的小学教育,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在经济发展和观念的转型期,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中国的社会环境,**前、**中、**后,教育因为不同时期,为社会服务,跟着变化。 当下,人们受追求经济发展、功利主义,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学校教育要分数、要成绩、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把个教育做成了“绩效”“面子工程”,在很多方面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将人性的教育割裂,或者片面不全,使孩子们接受的是孩子外在的雕塑,而缺乏孩
子内在的真正社会、自然的需求,往往是孩子标签,就是说孩子的教育内涵培养逊色。
接触小学教育,给人种感受是高楼大厦,严阵以待,机械,轰轰烈烈,而孩子们的自我礼仪,自我管理,自我独立,被代替,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自由散漫,自我中心,人性逊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调理不善,不少孩子自以为是,为我独尊,毫无羞耻感,也无爱心,成了孩子“小霸王”,惩罚不得,调教不得。教育内涵逊色。
范文五: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內涵
--節錄自孫效智著「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前省教育廳於八十六年底開始實施的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計畫,再如教育部於八十九年二月宣佈設立「生命教育專案小組」,九十年初宣布「生命教育年」,期將生命教育的理念逐步納入由小學至大學十六年學校教育體系中,使獲得一貫化、完整化、全程化的體現。學術界方面,在擔任教育部長之前,中研院院士曾志朗曾為文指出,教育改革不能只著眼於制度與技術面的改造,而更該重視價值理念的提昇。生命教育提點生命意義,統整情意知行,並強調對人及生命的尊重,應作為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環。
究竟什麼是生命教育呢,……..許多人對於生命教育的實施方式有不同的看法,莫衷一是,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或掌握不清所導致。例如不少人認為生命教育不必有設計完整的課程與教材,而應以體驗或實驗活動為主,也有人主張生命教育應採取隨機教學方式,融合於各個學科之中,例如國文、公民與健康教育等。我個人則認為生命教育的無形潛在課程或隨機教學都很重要,而且也很不容易落實,因此真的需要更花功夫在這方面努力,,然而,這些實施方式與設計完整的正式課程並不互相衝突,甚且它們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什麼是生命教育,
不論是中文的「生命教育」或英文的「life education」,可以說都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因此,不但歐美與台灣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有相當大的出入,而且,國內推動者在這個概念的詮釋上,也還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並獲得共識。
國內外生命教育在具體議題上固然有不同的側重,但面對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則是互通的。澳洲雪梨的「生命教育中心」LEC,life educational center,相信,要讓孩子遠離毒品,就要給他們一個正向而積極的生命起點,台灣社會從反暴力或自殺防制的觀點出發也一樣肯定,反生命行為的真正制止並不在於防堵、監測、打擊犯罪或通報系統的建立,而在於根本的防患未然。防患未然之道在於正面人生觀的建立以及家庭社會的互助互愛。
依此,真正的生命教育應從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著手,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
1
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並將自己的生命與天地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關係。
生命教育內涵芻議
論「周延原則」時已初步說明生命教育的目標應包含啟發生命智慧,深化價值反省及整合知情意行等方面。換個方式來說,生命教育應幫助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若以如此勾勒之目標為依歸,生命教育的內涵在學理上應涵蓋,一,人生與宗教哲學、,二,基本與應用倫理學以及,三,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三個領域。當然,此一看法只是一種芻議,其成熟度與周延性還需要根據「共識與開放原則」來加以討論,才能豐富並完整化其內容。
,一, 人生與宗教哲學
人生哲學最核心的議題是所謂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亦即有關生命意義的安頓、人生理想的建立等問題。面對這樣無常的人生,人們要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裡,怎麼樣的目標與理想能具有超越無常的永恆意義,這類攸關每個人最深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是生命教育最終極的課題。
談到意義、談到永恆就不得不談到了宗教。當代知名的哲學家哈伯瑪斯坦言,哲學的理性思辨無法取代宗教帶給人的安慰。面對生死無常,意義問題似乎不能越過某種超越的信念而得到答覆。龔漢斯說的好,馬克斯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會在時代的進化過程中自動消失。但事實上,宗教並沒有消失,倒是「革命」有好長一段時間成為人們的鴉片,而現在快要成為歷史陳跡了。
人生不是只有吃飯、理財與男女,更不是只有統獨、政治與科技島等議題值得關懷。人作為萬物之靈、作為宗教學者如拉內,Karl Rahner,口中所謂的「發問的存在」,本質上就不只是追求實用功利的經濟動物而已,人還要探求意義與理想,並以之作為人生的出發點與依歸。人會對自己及周圍的一切存在發出疑問並渴望答案。
最後,人生哲學與宗教哲學的重要還可以從人生觀與實踐態度之間的關係來理解。生命意義問題與實踐問題是互為表裡的。一為形上的終極信念,一為形下的實踐原則,彼此環環相扣,緊密相連。事實上,任何人的行為實踐最終都反映他的終極信念,也都必須以他的終極信念為基礎。…總之,…缺乏明確深刻的人生觀,很難建立明確深刻的價值觀。 ,二,基本與應用倫理學
2
1) 生命教育關涉到的第二個學理領域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ethics/moral philosophy,。什麼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呢,簡單地說,如果人生與宗教哲學的關鍵問題是,人為什麼活著,活著有什麼意義,倫理學所關心的則是人應該如何活著。這個簡單的說明一方面道出了倫理學在實踐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蘊含著危險。它很容易喚起一種似是而非的成見,亦即把倫理學當成是灑掃進退的生活規範或「三字經」、「弟子規」、「四維八德」等老生常談。
「善」可能蘊含在傳統智慧中,需要人不怕被貼上「保守」的標籤去加以堅持,「善」也可能在新時代的思潮裡,要求人以「開放」的態度去解構既有的次序,來重構新的價值標準。顯然,探索「什麼是善」以及「如何擇善」這兩個問題,是人們安身立命所不能規避的功課。這兩個功課正是倫理學最根本的課題。
以是觀之,台灣學校教育之倫理或道德教育在兩方面亟需改進。首先,倫理或道德課程應避免政治正確或八股形式。……其次,目前學校的倫理教育多半只是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或要求學生服從的規範教育,而缺乏啟發學生慎思明辨的倫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教給孩子的不只是倫理道德的「然」,更要讓孩子瞭解「所以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就是只教人以「禮」,卻不教之以「理」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充其量只是「說教」,而不會是「說理」。說教當然很難讓學生心服口服,更不要說幫助學生將價值內在化了。
學校的倫理教育為何會缺乏思想教育的說理深度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現行師資養成過程完全缺乏倫理學的訓練,以致本身在倫理思考上就缺乏基本的素養。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要推展倫理思想教育首要必須解決的當務之急。
2)……倫理學關心人應該如何生活,探索「善是什麼」以及「如何擇善」等問題。粗泛地說,「善是什麼」屬於基本倫理學,foundational moral philosophy,的課題,而「如何擇善」則是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的對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運用,二者互為體用。什麼是基本倫理學呢,簡單地說,在探討「可否說善意的謊言」、「可不可以有婚前性行為」、「可否借人執照,抽取佣金」等具體倫理問題之前,必須先探討「為何可以或不可以」這個問題,而要掌握「為何可以或不可以」,就必須先掌握對錯善惡的本質。依此,基本倫理學的對象並非「如何擇善」這類的具體問題,而是解決這類具體問題所必須具備的思想架構。基本倫理學希望透過理性思維與人性經驗來探索善惡的意義,建構進行道德判斷以及證成道德原則的方法理論。
應用倫理學是基本倫理學在各個實踐領域的具體應用。個別的應用倫理學,例如醫學倫理,關心的問題是在特定實踐領域中如何建構一套完整的道德規範,例如完整的醫學倫理規範,,以及在面對具體的道德困境時,如何進行道德判斷,例如分娩中若母子不能同
3
時存活時該怎麼辦,,等課題。道德規範的建構一方面應在反省分辨中紹承傳統的價值觀,一方面也必須就不合時宜的傳統思想進行解構與重構的工作,更應該就傳統思想所不曾思考過的新興議題,例如代理孕母或複製人,提出即時的反省,來幫助人們在現代社會中知所抉擇,而能活出人性的尊嚴,尊重人我的生命。
應用倫理學的範圍是無所不包的。一切與人的實踐有關的抉擇,只要涉及善惡是非、公理正義,就屬於應用倫理學應該探討的對象。近數十年來,探討不同實踐領域的應用倫理學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舉例來說,與個人實踐有關的有「兩性倫理」、「婚姻與家庭倫理」、「生命與醫學倫理」、「工作與休閒倫理」、「財物倫理」、「運動倫理」以及「動物倫理」等,與整體社會如何邁向「公與義」的境界有關的則有「經濟倫理」、「商業倫理」、「政治倫理」、「法律倫理」、「媒體倫理」與「環境倫理」等。 ,三,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
1) 大部分時候,即使沒有特別受過倫理學的訓練,人們不假思索仍會知道什麼是道德上該做或不該做的事。例如,便利商店的收銀員如果多找了錢而沒有發現,該怎麼辦,很簡單,做人「不該」貪得非分之財,錢既然不屬於自己,就應該退還給他。
然而,知道歸知道,在不少時候,人的所行與他的所知之間卻是互相背離的。這就是「知行不一」或人格不統整,integrity,的問題。「知行不一」是最嚴重的道德問題之一,也是任何道德教育所不能不面對的嚴肅課題。規避這個課題,道德教育將只剩下道德知識的灌輸,而與道德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
人格不統整的深層理由在於道德沒有內在化,成為人生中的絕對堅持。既無堅持,自然談不上貫徹實踐的動力。問題是,道德為什麼沒有內在化呢,前文論人生觀時已初步指出,道德觀與人生觀是息息相關的。一個人對於生命意義與願景有怎樣的看法,就會決定他是或將是怎樣的一個人。包商為什麼會偷工減料,公務員為什麼會拿回扣,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樣做不道德,而是因為他們都想賺錢遠勝於想把房子蓋好。問題是,他們為什麼想賺錢遠勝於想把房子蓋好,答案恐怕是因為賺錢是自己花,而房子是別人住,壓死也是別人死。他們又為什麼那麼想賺錢,而不把別人的命當命呢,因為在一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裡,金錢是一切地位與權力的象徵,只有累積財富,才能獲得地位與權力。但他們又為什麼要追求地位與權力呢,這是因為他們相信有了地位與權力,就有了真正的幸福,也就保證了成功的人生。問題是,身份、地位、財富與權力真的能保證幸福與成功的人生嗎,這個問題值得三思再三思,而答案恐怕不是理所當然的。
2) 除了人生觀與道德價值不統整的問題,能知不能行的第二個重要根源是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低落,也就是情緒與理智的不統整。前者是說,我雖然明明
4
知道道德要求人「不可貪非份之財」,但我的人生觀卻是以累積財富為最高原則。在這情形下,道德要求與我的人生觀互相抵觸,當然無法內化為生活的態度。至於情緒與理智的不統整是說,我的人生觀與道德雖然不衝突,甚且它也要求我去做符合道德的事。然而,「心嚮往之」卻不一定表示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顯然,要使知行合一,人格與情緒的統整是不容忽視的功夫。統整的第一步在於養成自省自覺的習慣。人如果無法自省自覺,就容易按當下的情境做出直接反應,結果往往意氣用事,抉擇不經大腦。
其次,同理心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人往往從自己有限的經驗去看世界,看別人。但除非真能摘下自己的眼鏡,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否則「永遠無法與他人建構深厚、真誠的關係」。
情緒與理智的統整包含的課題還有很多,而且都很重要,例如憤怒情緒的處理、寬恕與道歉的學習、貪婪與吝嗇的化解、狹隘心胸的開闊、男女情慾與真愛的分辨等。在這些問題上如果不能致力於統整的修養,知行之間的分裂將持續腐蝕個人的人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生命教育在學校中的落實
從上節對生命教育內涵的闡釋,可以發現它是知行兼具的。其中,人生、宗教與道德哲學的課題有許多豐富而重要的知性內涵,等著人去加以探索與反省。當然,這些議題的意義也不只是知性的,它們還有很深的實踐意涵,與一個人將成為怎樣的人、作怎樣的抉擇,密切相關。至於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則更具實踐意義,但細觀其內容其實也包含許多知性課題,需要人去釐清,以啟發統整的自覺與努力。
上文討論顯示,生命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落實大概應包含「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知情意行」三方面。此外可以再加上「尊重多元智能」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瞭解,每一個人獨特的「所是」,to be,,遠比外在財富地位的「所有」,to have,,要來的重要,以下簡單表列生命教育的四個向度,
,一, 深化人生觀,屬於人生哲學與宗教教育的領域
- 生命意義、目標與理想的探問。這部分的課題可以稱之為終極關懷的課題,ultimate concern,。學校教育不但該真正落實「智德體群美」,而且這裡的「智」也不該只是知識技能的「知」,更該是深刻的生命智慧。教育整體的目標不該只是幫助孩子將來找到一份工作或職業,更該教導他們體悟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的理想,並勾勒自己的生命願景。 - 生死教育、死亡教育、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生死是一體的兩面,生死意義是互相發明
5
的。人如果不能生而無悔,就不可能死而無憾,同樣的,人若不能安頓與超越死亡的陰霾,也很難確立生命的意義。
,二,內化價值觀,屬於倫理學與倫理思想教育的範疇
- 培養成熟的道德思維與判斷。
- 以道德哲學為基礎的倫理思想教育,才能真正說理而不說教,並培養孩子慎思明辨的「擇善」能力。
- 多元價值觀的培養,從不同角度理解同一道德課題的能力。
- 熟悉「基本倫理學」的思考方法以及「應用倫理學」的不同課題,例如生命倫理、兩性倫理、職場倫理、家庭與校園倫理,以及社會與政治倫理等。
,三,知情意行整合,屬於倫理,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情緒教育與人格統整等領域
- 幫助學生將在知性上內在化的價值理念統整於人格之中(誠於中),並在實踐抉擇上生活出來,形於外,。
- 提升學生的情緒智商、交談傾聽能力以及同理心。
- 培養學生面對憤怒,貪婪,情慾時的處理能力。
,四,尊重多元智慧與潛能
- 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智慧,多元智慧的理論再次為「適性教育」賦予深切的意義,也就是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既然每個人的心智都是由各種強度不同的智慧組成,所以每個人都有其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學校應幫助孩子了解並發展自己的獨特智慧。
- 學校應開展多元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機會,使各種智慧活躍起來。
- 每種智慧都有多元的方式表現,因此學校也應發展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管道,讓孩子在充滿自信的環境下,快樂且有效的學習。
結語
職是之故,二十一世紀的學校教育應以「人」為基礎,致力於「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知情意行」與「尊重多元智能」的生命教育。進一步言,這種攸關生命智慧與人生實踐的教育不但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更該是從家庭到職場都特別注重的有關人的生命素質的終身教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