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analyze women s characteristics of speech in a general sense, which focuses on stereotypes of women s speech, male-dominance and women s use of euphemistic strategies, and to analyze reasons for women s characteristics of speech from both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socio-cultural point of view.this analysis
follows the conventional studies of women s speech on socio-cultural influence on women s language.
Little Women is a novel published in 1868 and written by American author Louisa May Alcott. The story concerns the lives and loves of four sisters growing up during the American Civil War. It was based on Alcott's own experiences as a child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with her three sisters, Anna, May, and Elizabeth.
Little Women is the story of The Marches, a family used to hard toil and suffering.
Although Father March is away with the Union armies, the sisters Meg, Jo, Amy and Beth keep in high spirits with their mother, affectionately named Marmee. Their friendly gift of a Christmas holiday breakfast to a neighbouring family is an act of generosity rewarded with wealthy Mr. Laurence's gift of a surprise Christmas feast. However, despite their efforts to be good, the girls show faults: the pretty Meg becomes discontented with the children she teaches; boyish Jo loses her temper regularly; while the golden-haired schoolgirl Amy is inclined towards affectation. However, Beth, who keeps the house is always kind and gentle. After certain happy times winning over the Laurences, dark times arrive as
Marmee finds out about her husband's illness. Worse is to come as Beth contracts scarlet fever in her Samaritan efforts for a sick neighbour and becomes more or less an invalid. From their body, I learned how strong and learned how to be contented, but I can not satisfy the need to learn to always be full of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try to chase the dream of optimism. I also learned to cherish the double-owned, and so on do not know who died lost their commendable. We found that everyone should be careful not to br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lored eye can only see other people's shortcomings .
Keep in mind that happiness is fundamental, has to be happy, even if the life of the poor than the rich do not happy the stronger and more! Very often, when we have been
dreaming of the things themselves, often forget their own original work and the pay is the most valuable and most admired. If we have forgotten, it will often lose themselves and choose to corrupt, if we are able to firmly keep in mind, we will be able to keep their own efforts to show that the rich and well-being. This is a life of wealth, career, emotional, such as the pursuit of truth, and not just in terms of a family. We would like to be able to bear this in mind, a rich and well-being.
The novel tells of their progress into young womanhood with the additional strains of romance, Beth's terminal illness, the pressures of marriage and the outside world. This is the story of their growing maturity and wisdom and the search for the contentedness of family life. It was written in 1867 and is a fictionalised biography of Alcott and her sisters. It has become a much loved classic tale and, while some of its issues seem outdated, many of the trials of the sisters are all too relevant today as evidenced by its continued following. Alcott prefaces Little Women with an excerpt from John Bunyan’s seventeenth-century work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 allegorical novel about leading a Christian life. Alcott’s story begins with the four March girls—Meg, Jo, Beth, and Amy—sitting in their living room, lamenting their poverty. The girls decide that they will each buy themselves a
present in order to brighten their Christmas. Soon, however, they change their minds and decide that instead of buying presents for themselves, they will buy presents for their
mother, Marmee. Marmee comes home with a letter from Mr. March, the girls’ father, who is serving as a Union chaplain in the Civil War. The letter inspires the girls to bear their burdens more cheerfully and not to complain about their poverty.
This story is full of humanity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is to the depths of the soul. The book looked at the growth of people, we can try to deal with the right side of the family, friendship, love, feel the emotions of people of the same age, feel the United States and human nature, the book is also the matter have taken place around us. On, in fact, very complicated, friendship, family, the respect of young and old. This book will tell us how the heart with a harvest of experience, feelings and deal with them and tried to march as one, for these, more an independent firm. Life on the road is bumpy, but as long as we have a firm belief that continued efforts will surely be a success! The novel ends with the family happily gathered together, each sister thankful for her blessings and for each other.
范文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
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
摘要: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人物性格的分析,揭露出夏洛克作为高利贷商人在积累财富的生涯中养成的残忍的品性,这是与他所处的民族歧视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在作品中,作者把性格塑造同揭示复杂的社会矛盾融合起来,善于塑造生动、丰满、复杂的性格,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渗透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把深邃、隽永的思想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
关键词:复杂性;矛盾性;戏剧冲突
所谓“时势造英雄”,造就莎士比亚的,是欧洲文艺复兴这个生气蓬勃的时代。莎翁的喜剧,大部分是反映爱情的题材。在这类剧作中,充满了对青年人爱情的歌颂,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的气氛,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情。莎翁喜剧创作的艺术成就,主要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戏剧理论中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喜剧只能塑造类型人物,悲剧才能塑造个性人类。莎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否定了这个传统观念。他不仅在几部著名的悲剧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复杂个性的典型形象;而且他塑造典型人物的杰出才能,在某些喜剧剧作中也表现得相当充分。《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塑造得很成功的艺术典型。我们可以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学到很多东西。英国评论家莫尔根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约翰.福斯塔夫爵士的戏剧性格》中,曾对这个喜剧人物的性格进行详细考察。他指出:“莎把他写成一个完全由
范文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管理智慧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管理智慧
http://www.xshrcw.com/ 新上海人才网
莎士比亚不仅是语言大师,且对人性、权力和人在追求权力过程中互动所产生的冲突、斗争和撕杀等,也有极深刻的认识。 莎翁的一生,都在剖析人性,通过其生花妙笔和其深进绅致的思想,乃至对人类心理学的理解,和更重要的是一种追求艺术的热情和执着,在其有限的艺术创造期间 2 , 以戏剧形式创造了众夗具有深度和个性的角色,给予该些角色血肉和灵魂,并配以动人心魄的敀亊,把我们夗种夗样的人性,在剧场的台上演绎出来,使我们能在欣赏戏剧和心灵受到感动之余,还能从其中受惠良夗。 如果我们能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镜,仔绅阅读其戏剧的内容,我们将可从中鉴照自己,并自问:假若我是剧中的某人,我会怎么办? 莎士比亚对每个人都有话说,但对王、侯、将、相等领导人,特别对身兼领导和部属双重身份的侯、将、相所说的话就更夗。 在其众夗的王侯将相剧中《查理事世》(Richard II)、《亨利四世》 (Henry IV)、《亨利五世》 (Henry V)、《查理三世》 (Richard III)、《李尔王》 (King Lear)、《约翰王》 (King John)、《西泽》 (Julius Caesar)、《安东尼与克拉欧佩脱拉》 (Antony Cleopatra)、《特洛伊勒与克莱西达》 (Troilus and Cressida)、《考利欧雷诺斯》(Coriolanus)、《麦克白》 (Macbeth)、《奥塞罗》 (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 等等,都有着很夗的宝藏,等待有心人去发掘。 莎翁所写的戏剧,涉及的人性的生活和冲突的主题很夗,可说,没有一个和人性冲突的主题他不曾探索过。 他对这些主题都曾作赤裸裸的剖析,把其面貌显露在观众的眼前。 不过,在其众夗探索的人性冲突主题中,探讨得最夗和最深入的主题,应说是:领导学,一门特别是指领导和部属间的敁忠和冲突等的学问。 而就是该些「领导学戏剧」所能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学习的机会,足使我们在奉莎翁为诗人、戏剧大师、和成功的剧团老板等的名号外,再向他呈献一顶管理学家戒管理大师的桂冠! 在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向莎翁呈献桂冠的人很夗。 就以当代的
权威学者来说,除了本文要介终的《权力戏剧》(Power Plays) 的两著者外,信手拈来的就有耶鲁大学教授Harold Bloom,他称莎翁是上帝以外的另一人类创造者 3 ;Paul Corrigan 在其名著 《莎士比亚论管理》(Shakespeare on Management) 中,也称莎翁的戏剧作品是现代管理人手册,管理人从其戏剧中得益良夗,不仅可改进其管理技巧,且可增强其管理智慧, 令一般的管理人可脱胎换骨变成高敁能的管理人。其它的名家还有A Leggatt4, C McEachern 5, I Tennenhouse6, Norman Augsutine Kenneth Adelman 7
等。 今天的社会制度,基本已无古式的王、侯、将、相等的活动空间。 然而,如我们能不受名衔皮相所累, 而能把现代组细中的各级领导,视为等同古代的王侯将相,那么,今天的总统、部长、处长、总裁、CEO, 绉理、主任、科长、组长、队长等的组细戒企业的领导人,在欣赏莎翁戏剧之余,从中还是会得到很夗启发的。 现代的管理人的烦恼极夗,往往使人会如亨利四世一样,作出戴上皇冠难得安稳之叹 (“How troublesome it (the
crown) sat upon my head.”8)。 管理人的烦恼,一般的有: 生意不前、部属桀骜不驯、同僚放冷箭、蛮横上司、无能老板、权责失衡、决策困窘、同行排挤、市场激争,以及因种种原因而使企业的绉营陷入危机等等。 这一切,韦德尼 (John O. Whitny) 和佩克尔 (Tina Packer)在其两人合着的《权力戏剧》(Power Plays)中,说都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找到答案戒对策,增强现代绉理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在遇到生意不前,一蹶不振且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时,莎翁会说,我们应学学亨利五世 (Henry V) 怎样在阿艮格 (Agincourt) 戓役的前夕,以其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英军,面对五倍之众的法军,而织能大获全胜。 你是某组细的领导人,在处二逆境时,你有否勇气和方法,化逆为顺? 无论如何,阅读《权力戏剧》(Power Plays) 一书,总会给你一点启发性的火花! 在书中,著者除以莎翁戏剧的角色等人的遭遇、作为戒不作为等的敀亊为我们的行亊殷鉴外,还以当世的夗位成功企业家,如韦尔许(Jack Welch)、邓立 (Al Dunlap)、韦特 (Gary Wendt)、卫尔 (Sandy Weill)、
雷德 (John Reed)、狄蒙 (Jamie Dimon)、沃普 (JosephVolpe)、威勒斯(Mark Willes)、罗宾逊三世(James D Robinson III) 、巳克利(Robert J Buckley)、川普(Donald Trump)、费奥莉娜(Carleton Fironina)、温芙瑞(Oprah Winfrey)、葛拉姆(Katharin Graham)等等人的成就,以之来和莎剧人物作对比,解说企业家成功之道。除了引用以上所说的名CEO外,著者两人也现身说法,以个人的第一手企业管理绉验和实戓等资料,来阐释莎翁的管理智慧。 约翰.韦德尼 (John O. Whitney) 和 天娜.佩克尔 (Tina Packer),无论从出身渊源、政治信念和亊业磨练等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把他她俩拉在一起的是他和她都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爱好者,且分别在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上,都以莎翁的戏剧来建立其亊业。 约翰.韦德尼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更夗“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管理智慧”相关信息!
范文四: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管理智慧
莎士比亚不仅是语言大师,且对人性、权力和人在追求权力过程中互动所产生的冲突、斗争和撕杀等,也有极深刻的认识。 莎翁的一生,都在剖析人性,通过其生花妙笔和其深远细致的思想,乃至对人类心理学的理解,和更重要的是一种追求艺术的热情和执着,在其有限的艺术创造期间 2 , 以戏剧形式创造了众多具有深度和个性的角色,给予该些角色血肉和灵魂,并配以动人心魄的故事,把我们多种多样的人性,在剧场的台上演绎出来,使我们能在欣赏戏剧和心灵受到感动之余,还能从其中受惠良多。
如果我们能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镜,仔细阅读其戏剧的内容,我们将可从中鉴照自己,并自问:假若我是剧中的某人,我会怎么办? 莎士比亚对每个人都有话说,但对王、侯、将、相等领导人,特别对身兼领导和部属双重身份的侯、将、相所说的话就更多。 在其众多的王侯将相剧中《查理二世》(Richard II)、《亨利四世》 (Henry IV)、《亨利五世》 (Henry V)、《查理三世》 (Richard III)、《李尔王》 (King Lear)、《约翰王》 (King John)、《西泽》 (Julius Caesar)、《安东尼与克拉欧佩脱拉》 (Antony & Cleopatra)、《特洛伊勒与克莱西达》 (Troilus and Cressida)、《考利欧雷诺斯》(Coriolanus)、《麦克白》 (Macbeth)、《奥塞罗》 (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 等等,都有着很多的宝藏,等待有心人去发掘。
莎翁所写的戏剧,涉及的人性的生活和冲突的主题很多,可说,没有一个和人性冲突的主题他不曾探索过。 他对这些主题都曾作赤裸裸的剖析,把其面貌显露在观众的眼前。 不过,在其众多探索的人性冲突主题中,探讨得最多和最深入的主题,应说是:领导学,一门特别是指领导和部属间的效忠和冲突等的学问。 而就是该些「领导学戏剧」所能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学习的机会,足使我们在奉莎翁为诗人、戏剧大师、和成功的剧团老板等的名号外,再向他呈献一顶管理学家或管理大师的桂冠!
在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向莎翁呈献桂冠的人很多。 就以当代的权威学者来说,除了本文要介绍的《权力戏剧》(Power Plays) 的两著者外,信手拈来的就有耶鲁大学教授Harold Bloom,他称莎翁是上帝以外的另一人类创造者 3 ;Paul Corrigan 在其名著 《莎士比亚论管理》(Shakespeare on Management) 中,也称莎翁的戏剧作品是现代管理人手册,管理人从其戏剧中得益良多,不仅可改进其管理技巧,且可增强其管理智慧, 令一般的管理人可脱胎换骨变成高效能的管理人。其它的名家还有A Leggatt4, C McEachern 5, I Tennenhouse6, Norman Augsutine & Kenneth Adelman 7等。
今天的社会制度,基本已无古式的王、侯、将、相等的活动空间。 然而,如我们能不受名衔皮相所累, 而能把现代组织中的各级领导,视为等同古代的王侯将相,那么,今天的总统、部长、处长、总裁、CEO, 经理、主任、科长、组长、队长等的组织或企业的领导人,在欣赏莎翁戏剧之余,从中还是会得到很多启发的。
现代的管理人的烦恼极多,往往使人会如亨利四世一样,作出戴上皇冠难得安稳之叹 (“How troublesome it (the crown) sat upon my head.”8)。 管理人的烦恼,一般的有: 生意不前、部属桀骜不驯、同僚放冷箭、蛮横上司、无能老板、权责失衡、决策困窘、同行排挤、市场激争,以及因种种原因而使企业的经营陷入危机等等。
这一切,韦德尼 (John O. Whitny) 和佩克尔 (Tina Packer)在其两人合着的《权力戏剧》(Power Plays)中,说都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找到答案或对策,增强现代经理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在遇到生意不前,一蹶不振且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时,莎翁会说,我们应学学亨利五世 (Henry V) 怎样在阿艮格 (Agincourt) 战役的前夕,以其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英军,面对五倍之众的法军,而终能大获全胜。 你是某组织的领导人,在处于逆境时,你有否勇气和方法,化逆为顺? 无论如何,阅读《权力戏剧》(Power Plays) 一书,总会给你一点启发性的火花!
在书中,著者除以莎翁戏剧的角色等人的遭遇、作为或不作为等的故事为我们的行事殷鉴外,还以当世的多位成功企业家,如韦尔许(Jack Welch)、邓立 (Al Dunlap)、韦特 (Gary Wendt)、卫尔 (Sandy Weill)、雷德 (John Reed)、狄蒙 (Jamie Dimon)、沃普 (JosephVolpe)、威勒斯(Mark Willes)、罗宾逊三世(James D Robinson III) 、巴克利(Robert J Buckley)、川普(Donald Trump)、费奥莉娜(Carleton Fironina)、温芙瑞(Oprah Winfrey)、葛拉姆(Katharin Graham)等等人的成就,以之来和莎剧人物作对比,解说企业家成功之道。除了引用以上所说的名CEO外,著者两人也现身说法,以个人的第一手企业管理经验和实战等资料,来阐释莎翁的管理智慧。
约翰.韦德尼 (John O. Whitney) 和 天娜.佩克尔 (Tina Packer),无论从出身渊源、政治信念和事业磨练等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把他她俩拉在一起的是他和她都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爱好者,且分别在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上,都以莎翁的戏剧来建立其事业。
约翰.韦德尼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也是戴明品质管理中心 (William Edwards Deming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的领导人,并曾担任过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重整医生」、执行长、营运长、总监等领导职位。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开设的「莎士比亚与领导学」课程,很受商企界的重视,纷纷派遣高级经理就读,咸认为其课程有趣和实用。 美国《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ly) 曾选他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最杰出的教授、管理学领域十大最受欢迎的教授。
天娜.佩克尔则是马萨诸塞州莎士比亚剧团的创办人、总裁暨艺术总监,导演过多出莎士比亚戏剧,并以此赢得不少称誉和奖项。1999年,马萨诸塞州政府颁发给她最高艺术成就奖。 在约翰的支持和鼓励下,天娜也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主讲一些「莎士比亚与管理学」的课程,也得管理界的重视。
《权力戏剧》一书,是两人各以其所长的结晶著作,其内容有不少采自其在文学、艺术、管理学、领导学、和管理学等的研究、教学和实战的经验,是一本集文艺欣赏和管理实践的佳作。《权力戏剧》一书,共有316页,除序言和后记外,分为三大部十一章。 第一部探究的是权力 (Power);第二部是沟通和说服(Communication & Persuasion); 第三部则是价值观(Values)、愿景(Vision)、使命(Mission)和策略(Strategy)。 所有部份所要讨论的中心点都是人类社会组织生活常常遇到的,且是历久常新的问题:领导、部属、同僚等在权力使用和互动等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第三部有五章。 在这部章中,莎士比亚试图解构的是权力之谜 (Conundrum of Power)。 所谓权力之谜,是指权力来源始终来去的方向及其互动的关系。 依莎翁的看法,领导人的权威虽说是来自某种形式的任命(如选举或委任等) ,从实质义来说,他的权力实是建立在其部属的身上。 著者俩借用莎翁的戏剧故事指出,以权势威胁人们服从,决不会是有效的领导方法,因为只*权力本身并不可以确保权力的稳固。 因此,领导人必须倾听其部属的意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意见和权利是受到尊重的,并由此而真诚地支持其领导人,愿意为其目标而奋战不懈。 只有在得到被尊重的部属的支持时,领导人的地位才有可能得到稳固。
领导与部属的权力互动
著者俩认为,领导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维系在上司与下属能否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上。 他她俩指出,莎翁在其众多剧作中提出了这个课题:领导人和其部属要怎样建立一种充满信任的关系,双方的结盟成长茁壮并造福双方。 莎翁认为,即最有能力和智慧的国王,也是无法独自处理国政。 如他有个甚至多个忠诚可*能力又高的部属为他办事,他的皇冠戴起来会轻松得多。 在部属方面,如他能有个信任他并能尊重他的上司,他的能力自然不愁无人赏识,不忧虑得不到机会发挥,工作起来自会快乐得多。
领导和下属能否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关键在双方之间有否互信的条件,即互信五要件。
创建上司与部属互信的五要件
上司与部属要创建互信,须具备以下的五要件为基础:能力(Competence) 、承诺 (Commitment)、双向管理 (Managing your boss)、适度坦诚 (Honesty and Candor – but no too much)、适量沟通 (Communication – but not Much)。
(一)能力 (Competence)
能力是上司和下属能否建立互信的第一要件。 这里所指的能力,是指上司和部属双方,都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能力。
假若部属是个无能的人,不能做好甚至超越其份内的任务,其上司实难以把责任放权 (empower) 于他,遑论对他会产生信任了。 同样地,为无能长官办事的部属,也难以全心全力地去执行任务,因为他自问:「既然所有的事都是我做的,为甚么要把所有荣耀都照向他?」,或: 我的超能表现会否令他如芒在背、忌我才能,或出于嫉妒而对我施行排挤或迫害?
韦德尼 (John O. Whitney) 说,在他当 Pathmark Supermarkets的营运长 (Chief Operation Officer – CCO) 时,因他成功地把该公司的生意转亏为盈,得到不少掌声,且得传媒青睐,一再现身电视和广播,道说其成功的历程。 据他事后分析,当时他实为成功昏了头,忘记了应把荣耀的桂冠让予执行长,使后者不满。 随着的数月,他便遭到高层的不断打压和排挤,至去职方休。 对此,著者俩的忠告是:公爵不能抢了国王的风头 (A duke never upstage a king),否则吃亏的始终也是公爵。 然而,对下属有妒忌心的国王,又怎可能有超凡的公爵忠心地为他买命地工作? 这样的国王,是难有大作为的。
只有要下属赢的老板,才可得到下属的死心塌地的协助,使其组织或企业得到胜利! 不过,这样的老板世上会有几人? 韦尔许这位被誉为当世管理奇才,是名不虚传的。 但他也难逃不容有超越他的才干的人当他副手之嫌。 1991年,以搞活奇异资本公司 (GE Capital)而得晋升奇异电器集团副主席的波西迪(Larry Bossidy)向执行长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 CEO) 韦尔许(Jack Welch)请辞,理由是他在奇异电器集团里再没有发展的机会了。 1998年,另一商管奇才韦特 (Gary Wendt) 领导奇异资本公司 (GE Capital)为奇异电器集团赚得巨利,占该集团总获利之41%,成为美国商企界和商业评论界的一时宠儿。 自此就有传说,说他和韦尔许有着不咬弦的现象。1998年底,韦特请辞,韦尔许对他没有作出挽留。
可以这样说,若韦尔许和韦特可以合作到底的话,奇异电器集团和他俩的成就,当会大大超越后来的历史。就此,韦尔许一再糟塌了人才,而GE 也一再走失了人才!
也是1998年,长久被视为Citigroup执行长接任人的狄蒙 (James Dimon) ,遭该集团的两位联合执行长卫尔(Sandy Weill)和雷德(John Reed) 辞退。 在过去的15年,狄蒙一直是卫尔的最得力助手,也最得其信任,为集团赚了不少钱,有说他俩情如父子,而对外间所说狄蒙将是执行长接班人,卫尔乃至雷德都默认了。狄蒙之被革退,据推断是由于他锋芒太露,俨以Citigroup的真正领导人自居,使两位执行长不快,终而遭请执包袱离去 (to send him packing)。
对上述类因功高震主而遭殃事,韦德尼一再向所有当部属的人发出警告:「公爵不能抢了国王的风头」(A duke never upstage a king),否则难逃韦特、狄蒙等人的遭遇。 他指出,麦克白(Macbeth) 在登基不久后,就把其得力助手班珂将军 (Banquo) 干掉; 克劳底欧斯国王 (King Claudius) 一再要谋杀受民众支持的哈姆雷特王子 (Prince Hamlet);查理二世 (Charles II) 先放逐波林布鲁克 (Bolingbroke) 复夺其财产等等,其起始原因,不外是妒嫉和不能容许其部属有盖过自己的风头而已。
即使领导和其副手(lieutenant) 的关系,在很多时候会颇为紧张,甚至会影响企业的表现,韦德尼 (John O. Whitney) 和佩克尔 (Tina Packer) 仍然认,无论在哪个阶段的企业,其成功都系于领导和部属之间的互动。著者俩说,若领导和部属能维持其共同目标,而领导又全心让部属胜出的话,那么,作为部属的就一定会为上司死力拼抟,以报上司的知遇。 当然,做为部属的,也应知所进退,不介意把其成就的荣耀献给其上司。
(二) 承诺 (Commitment)
做为老板的,除了须对企业及其自我做出承诺外,他还必须一定要其部属做出承诺。 同理,做为部属的也会向其企业、自己和老板作出承诺。 这就是说,每一位老板和部属的心中,都有其「承诺网络」。 这各自的网络,应有一些方面是有共同点的,而老板和部属的共同目标,就在两人的「承诺网络」中的共同点上,即在该些共同点的位置上,两人是可以共通、共享,共鸣和建立彼此的承诺关系 – 这也就是他俩可建立的共同奋斗目标的所在。
就一般的情况来说,即老板和部属未能相互作出一个共同目标的承诺,他俩仍可在一起工作,为企业做出某种成绩。 然而,若他俩能相互拥有共同目标的关系的话,他俩互相的忠诚关系,实可冲破一切妨碍,为其企业与个人建功立业。 安东尼(Antony) 能继西泽(Caesar) 之后成为罗马帝国的领袖,与其部属伊诺巴柏斯(Enobarbus) 之间的相互承诺效忠,有着主要的关系。 后来,因安东尼不听伊诺巴柏斯的一再忠告,继续迷恋克利欧佩脱拉(Cleopatra), 做成军政事务的荒废,伊诺巴柏斯才决定收回其对安东尼的效忠承诺,投向渥太维(Octavius)的阵营。安东尼理解和尊重伊诺巴柏斯的决定,令人把伊诺巴柏斯的所有私人财物送到敌方的阵营去。 在收到该等财物时,伊诺巴柏斯满怀伤痛和懊悔,心碎而死。
不久,安东尼也为渥太维所败,含恨而终。安东尼和伊诺巴柏斯的失败,在他俩失去为共同目标而战的承诺,而失去了彼此,终而失去了事业乃至生命。
韦德尼 (John O. Whitney) 和佩克尔 (Tina Packer) 俩指出,只有上司和部属之间具有共同目标,即使两人的管理风格有异,他们亦可作出成功可期的合作。 不过,韦德尼和佩克尔俩也指出,若要维持相互承诺的稳固,领导和下属还应相互尊重和自重。
韦德尼回忆其在自创的广告公司工作时,有Miss Carol Nan Wheat者,是公司中最多产和最有创意的文胆,但是她也有着创作人的自信和骄傲,不满上司修改她的作品。 有一天,韦德尼收到她的文稿,二话不说便兴高采烈地这里作一些修改,那儿作一些润色。 她向他表示不满:「当这张纸上还是一片空白时,你在哪里呢?」 就在此时,韦德尼才幡然大悟,其部属的创作和贡献是要得到尊重的。 而Miss Wheat 向他提出的不满,也就是自重的表现!就这点上,韦德尼连忙向她道歉,再三强调重其能力和贡献,今后不再轻易更动其文稿了。
(三) 双向管理
在书中,著者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是说:管理你的老板 (Managing your boss)。 但在文字的内涵和寓意上,说的实质是老板应如何管理部属和部属如何管理老板的双向管理。
韦德尼 (John O. Whitney)指出,老板和其部属一样,经常处于恐惧和忧虑的心理状态中。而老板的恐惧和忧虑,比起其部属来说,程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老板实也需要人的认同和抚慰,使其不会陷于竭斯底里的情绪中。 能满足老板这样的需求的人,除了是老板的家人或亲密的友人外,就只有其部属可以给其慰藉。
因此,如当人部属者,在老板有某种良好的表现时,能给予一些肯定乃至赞美的说话,老板的工作效率自也会大大地提高,反过来也会多加肯定部属的功绩。 可以这样说:部属吝啬赞美上司的成就是背叛;上司吝惜肯定部属的功绩更是背叛!
在《约翰王》一剧里,软弱的约翰王很乐意向法国投降,但其部属法肯布立基 (Philip Faulconbridge – 即Bastard 巴斯特) 大表反对。巴斯特心知其国王的软弱个性,但并不把话说穿,只在取得国王的信任后,领兵抗法,最后迫法国签订和约,又发表演说,把英国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约翰王的勇敢和英明。
在《李尔王》一剧中,李尔王和肯特伯爵的悲剧,就在李尔王的刚愎自用和肯特伯爵的不恤上意,不理解其上司的弱点和恐惧,不知婉言相劝反直言顶撞,惹得李尔王大发脾气,终而双方关系破裂,做成双输的悲剧。
在著者韦德尼任职Pathmark 的营运长时,经常因企业重整的种种老大问题而心烦气燥,并不能持续地保持高度的冷静来处理问题,有时甚至会成为问题的一部份,常常向部属作出这样或那样指示:「你们几个给我这么做!」或是「你们根本就不该这么做!」,伤透了部属的心。 后来,他的上司,副总裁派斯基 (Ken Peskin), 友好地对他说,「约翰,现在你也是 “你们”当中的一份子啊。」 他才顿然大悟,以较冷静的心来处理问题,并能礼待员工。
上司和下属实是团队的部份。 团队的失败或成功,两者都须承担责任或得到奖赏。 实在他们都是划着同一艘船,向着夺取胜利的目标划过去。 最近,我的脑海不时冒出一句话: “It is very stimulating to work for a boss who wants you win because we are in the same boat working for the same goal.”10或许,上司和下属在执行任务时,应视对方为自己的延伸,以协同式的工作来相互配合,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奋斗。
(四) 适度坦诚 (Honesty and Candor – but no too much)
在《约翰王》一剧中,约翰王实是因为其软弱怕死,故而表示向法国投降,巴斯特深知其王的个性,但他并不像肯特伯爵般,对其国王作出率直的批评或指责。 反之,他沉着气地不把话说穿,而劝约翰王大展雄风,发挥其英勇的一面,「表现得像战神般耀武」,「反过来威胁要威胁我们的人」11。 终而得到约翰王的信任,准其领兵代王出征。 忠勇的巴斯特迫和法国,为约翰王保住其大英江山,实现其承诺(Commitment)。 他做到了!
在另一戏剧《李尔王》里,同样忠心的肯特伯爵却因直言无讳的劝谏,不仅不能阻止李尔王分出疆土的决定,且为国王所驱逐,没法执行其当个忠勇部属的承诺,眼睁睁地看着李尔王的江山土崩瓦解。
韦德尼指出,在企业活动中,完全坦白和毫无隐瞒的真相,会使人遭到如肯特伯爵的下场、牺牲了自己、救不了老板,也苦了企业。 他认为,在重要的问题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和盘托出真相是绝对是必要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善意的谎言不仅和避免情况变得更坏,还可鼓舞士气,给人们信心,凝聚团队的力量,争取机会以夺得胜利。
韦德尼主张,对上司某种愚蠢的决定或行为,一贯以坦诚或从心所欲地把心中所要说的话说出,往往只会搅浊了一池水。 他应审时度势地作出思考,衡量应否立即向其上司进谏,或暂时克制一下,把判断暂缓,而为老板修补或改正的工作,等待恰当的时机才向老板作出进言。 然而,当老板和部属的互信关系走到一无可挽回的情势时,部属还是应效法伊诺巴柏斯 (Enobarbus) 而非师事肯特伯爵。
(五) 适量沟通 (Communication – but not Much)
营造或实行这一要件的态度,实和 适度坦诚 一样。 沟通是必要的,但无条件地把问题摊开来谈,在很多情形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且会挑起战火或扩大鸿沟,使事情走向不可收拾的局面。 肯特伯爵以为只要向李尔王陈以利害,就可阻止国王做出愚蠢的决定,谁料到竟会实时把情势弄僵,把李尔王推向悲剧收场的结果前进多一步。
忠心的部属并不是向其上司或老板盲从附和。 忠心的部属不仅要为其老板勤奋地工作,且更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向他提供决议及判断的服务;如果牺牲了自己的判断能力,而屈从了老板的意见,那么这不叫效忠,而应是背叛。12但是,如果昧于形势,只图把自己的判断向老板硬销,那么只会把事情砸死,与老板两败俱伤。
然而,在一些沟通高手的拨弄下,形势乃至时机也是可以利用沟通创造出来的。 莎翁在《西泽传》中,就演译了安东尼如何在以沟通的技巧,在不利己方立场的形势下,赢取对方的支持者,反过来支特他。 话说,布鲁特斯(Brutus) 和 凯修斯(Cassius) 在狙杀了西泽后,说服了罗马的群众,他们刺杀西泽是为了挽救罗马共和国,因为西泽有阴谋称帝的阴谋:
…. 并非我爱西泽少些,而是我爱罗马多些。 你们宁可西泽活着,大家做奴隶,而不愿西泽死,大家做自由人吗? 西泽爱我,我为他哭;他幸运,我为他欢欣;他勇敢,我尊敬;但他野心勃勃,我杀了他。
群众信服了,认为西泽之死是罪有应得的,刺杀西泽是正当的。 罗马人民愤怒极了,他们憎恨任何会损害共和国的人! 西泽要推翻共和,当然该死。 一时,曾是罗马人民心中的伟大西泽,变成了该死的西泽,而支持西泽的人也是该死的。
为了确保大权在握和稳定局势,布鲁特斯和凯修斯均认为,有需要争取西泽的副官安东尼的支持,免得军方造反。 其时,安东尼身在罗马,没法调动其士兵作出任何举措。 但他知道,若不采取某些行动,很快地,愤怒的罗马群众就会拥到他的家门,把他击杀。 安东尼同意支持布鲁特斯,但说服了后者让他向罗马人民当众宣读埋葬西泽的挽词。 不知是否胜利昏了头脑,本来极为英明的布鲁特斯竟然同意了,并作出了安排。
面对敌视西泽和他的群众发表埋葬西泽的挽词,安东尼是否疯了?
安东尼抵达有关现场时,西泽的尸身仍浸淫在该处的血泊中。 群众仍在生他的气,对他仍作出严厉的批评,指其该死的说话不绝于耳。 显然,群众有拥立布鲁特斯为领袖之意。 安东尼了解,如此时有表露与布鲁特斯为敌之意,群众会当场把他撕开一片片! 坦白沟通无疑是自寻死路!
为了取信于布鲁特斯,安东尼除了表现为西泽之死而悲痛外,还故作慌张,并向布鲁特斯等求死,以解除后者和群众对他的敌意。 布鲁特斯为了表示拢络的诚心,即和安东尼握手,向群众示意安东尼是朋友,不是敌人。
在解除了敌对阵营的心理武装后,安东尼立即取得沟通的机会。 但他还是步步为营地声明,他的演说只是为了尽朋友的道义。
… 朋友们,罗马公民,同胞们,请听我言。… 我是来埋葬西泽,不是来称赞他的。
他说他来是为了向西泽作最后的告别的,因为不管怎样,西泽生前对他总是「诚实而公正」( “He was my friend, faithful and just to me.” ) 的。
这句话,一下子感动了在场的群众,对安东尼的看法一时模糊起来,毕竟罗马人对朋友的关系是相当重视的。 进一步的沟通是时候了!
就拿着这个时机,安东尼就以事实向群众投下一个问号,挑起他们怀疑布鲁特斯说西泽有意倾覆共和国的真实性。他在边说时边流泪,又在适当的时候停顿一下,使群众的情绪得以蕴酿:
1. 西泽从战争中取得的财富,都用来充实国库;
2. 安东尼曾三度在公开的场合向在呈献皇冠,都为他所拒;
3. 西泽预写了遗嘱,把其遗产一律送给罗马的公民。
在说到第三点时,群众的情绪已完全偏向安东尼,而布鲁特斯等看势头不对,赶快开溜,局势全为安东尼所控制了。
安东尼的成功,就在他能创造时机来作坦白的沟通,其技巧之高妙,值得所有当经理的人学习。
慷慨地奖励部属 (Reward Your People Handsomely)
还记起我 (本文作者) 引述韦尔许所说的“It is very stimulating to work for a boss who wants you win because we are in the same boat working for the same goal” 吗? 领导要得到部属的真正效忠,除了建立互信互尊外,也要真心真意地期望部属有所成就,或即使成就有待时机,也要设法使其部属得到奖赏,激励他继续努力效忠。事实上,领导人的业绩,主要的都是其部属努力的结果。 因此,领导人在得志之余,还应对其手下犒赏,使他们能保特高度的斗志,才不亏其领导的专业情操。
对手下犒赏的方法很多,且都不一定是需要动用金钱的。荣誉和权力排场等,往往远比给予其美食或金钱有效得多。
鼓励部属
给有功的部属以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不拘一格的口头赞许,或颁发奖状或奖金。 简单的在踫见面时,趋前下属的座位拍拍其肩膀来作打气或表示赞赏、示其以上扬的大姆指指其好捧、公开或私底下给予口头推许、颁发奖状以示嘉勉,或给予某种特殊的信任等等,都是有效地激励部属的犒赏。
霍尔王子(Prince Hal, 后来的亨利五世)对福斯塔弗 (Sir John Falsestaff)的口头称赞,就常使后者更起劲地提出更多的怪主意。 韦德尼 (John O. Whitney) 在为某公司进行重整工程时就曾使出一式怪招。
其时,该企业的财政已甚拮据,除了要实行减薪外,还要收缩其它的开支。在通告所有员工有关的公司开支要收缩的政策后,韦德尼 (John O. Whitney) 即投下一枚炸弹:「… 我们都知道必须尽可樽节开支,但我相信你们比我更擅于判断。因此从今天起,你们在出差时无须征求我 – 或公司里任何人 – 的允许。 等你们报公账时,所用的开销都会被核准,没有人会提出质疑。 我不会再核对一次,财务组的人也不会。」 这招一出,其部属乐透了,自然努力地为公司找生意,韦德尼的经验证明是成功的。
韦德尼说,在他从事公司重整的事业当中,曾用过三次同样的手法来激励员工的斗志,使三间公司的业务都能起死回生。 当然,他也承认有人会浮报公账,但那是极易为其它员工揭发举报的,只要在执行处罚时毫不手软,杜绝是不太难的。 事实是,当员工知道公司需要他们「奋战不懈」来挽救拮据财政的同时,却给他们超凡的信任 ,岂不感动? 宁不以死拼赚钱来回报公司?
荣誉是人之所欲也
以荣誉的方式来激励部属的奋发心并不容易。 但在《享利五世》一剧中,莎翁却显示出伟大的领导人如何以取得荣誉的愿景,来消弭其士兵的恐惧,提高他们的士气,使他们不畏牺牲。
话说 英国亨利五世领兵越过英伦海峡和法国开战,兵至哈弗尔镇 (Harfleur)时,英军已浑身浴血、疲惫饥馁。 时闻法国将以五倍英军的兵力在阿艮格迎之,在精疲力尽、饥馁和恐惧等因素的笼罩下,英兵的士气低沉极了,他们开始埋怨其国王把他们带来法国送死,质疑开战的正当性。 现时,亨所要面对的就是要消弭士兵的恐惧和怨愤,提振士气。
亨利五世用的方法,就是以荣誉来重新唤起士兵的勇气,激励他们要为争取不杇的名誉而战。
在著名战役阿艮格之役 (Battle of Agincourt) 的前夕,他向士兵演说:
今天是圣克利斯宾日;
不死于今天的战事,得以平安归国的人,
以后每年此日,便要踮起脚尖,热切地期待它的来临,
圣克利斯宾这个名字将使他感到鼓舞兴奋。
经过今日的战事,而依旧活着,活到年老的人,
将年年此日的前夕宴请他的乡人,
对他们说:「明天是圣克利斯宾日啊!」
他将要露出他的胳膊,给他们看他的伤疤,
说:「这些是我当年在圣利斯宾日所受的伤。」13
亨利在演说中,要士兵的心思远离泥泞的法国战场,让他们的想象力飞到阿艮格之后,成为凯旋回国英雄而受国人尊敬的景象 – 今后每年的圣利斯宾圣餐日,都是他们可值纪念和受到尊敬的日子,他告诉士兵们,战胜的英雄将变得家喻户晓,名列史册:
每个人都会告诉他们的儿子,
在每个圣克斯宾日里,
我们的英雄事迹将会被永远传诵 14
受到亨利五世的荣誉愿景的号召,英军士气大振,在阿艮格战役中,以一敌五,把法军杀得大败,他们也成为民族英雄,与享利五世名垂不杇。
让部属取得荣誉,总是振奋士气的最有效的方法。
范文五: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英语成语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给人们讲述动人故事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much ado about nothing 无事生非。 这一成语来自于莎翁的同名剧作。这是一个闹剧,讲述的是少年贵族克劳狄奥在结婚前夕听说未婚妻希罗不贞的消息,气愤难当,于是在婚礼上当众羞辱她。不久又得知那原来不过是小人作恶捏造的谣言而已,于是两人和好如初,重新举行了婚礼。
gild the lily/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来自于《约翰王》 (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中的诗句: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 / To smooth the ice, or add another hue / Unto the rainbow, or with taper-light / To seek the beauteous eye of heaven to garnish, / 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 (为纯金镀上金箔,替纯洁的百合花涂上粉彩,给紫罗兰的花瓣洒上香水,研磨光滑的冰块,替彩虹添加一道颜色,或是企图用微弱的烛火为太阳增光添辉,实在是多此一举,浪费而可笑。)这一成语如今已被广为传诵。
Murder will out. / The truth will out. 纸包不住火。《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中的情节早已为众人所熟知,其中有这样一句: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murder cannot be hid long. (真相终将大白;谋杀不能长久掩盖。)
What‘s done is done. 木已成舟。 源自《麦克白》 (Macbeth) 中的句子:Things without all remedy should be without regard: what‘s done is done. (无法挽回的事,只好听其自然;木已成舟。)
bay the moon/bark at the moon 空嚷;徒劳。来自《尤利乌斯·恺撒》 (Julius Caesar):I had rather be a dog, and bay the moon, than such a Roman. (我宁愿做一只向月亮狂吠的狗,也不愿做这样一个罗马人)。有的书上将其译为“蜀犬吠日”,笔者认为不妥。“蜀犬吠日”源自我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诗道书》, 蜀犬因为很少见到太阳,所以一旦日出就叫个不停。由此可见,“蜀犬吠日”用来比喻少见多怪的人,与本文讨论的成语不同。
be 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 作法自毙,作茧自缚。出自《哈姆雷特》 (Hamlet):For ‘tis the sport to have the engineer hoist with his own petard. (开炮的要是给炮轰了,倒是一件好玩的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