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鉴别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鉴别 1、定义
皮样囊肿:为囊性畸胎瘤,浅表者好发于眉梢或颅骨骨缝处,可与颅内交通呈哑铃状。
表皮样囊肿:亦称胆脂瘤或珍珠瘤。为明显或不明显的外伤致表皮基底细胞层进入皮下生长而成的囊肿。囊肿壁由表皮所组成,囊内为角化鳞屑。多见于易受外伤或磨损部位,如臀部、肘部,间或发现于注射部位。
皮质囊肿:非真性肿瘤,为皮脂腺排泄受阻所致储留性囊肿。多见于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如头面及背部。表皮可见皮脂腺开口的小黑点。囊内为皮质与表皮角化物集聚的油脂样“豆渣物”,易继发感染伴奇臭,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治疗。
2、病理
皮样囊肿:肿瘤一般为球形或呈分叶状,具有硬壳常见有钙化。囊中内容呈油脂样,肥皂样物质内混有短毛。因此与皮下组织形成的皮样瘤相同。 镜下所见:肿瘤除有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还含有皮肤附属器官,可见毛囊、毛、汗腺及皮脂腺等。
表皮样囊肿:肿瘤表面覆以非常菲薄包膜,带有
白色光泽,类似珍珠样,囊肿内面易脆而闪闪发光的一片一片叶状的物质呈洋葱样排列。 镜下所见:肿瘤最外层为一薄层纤维结缔组织,其内为复层鳞状表皮细胞,可见很多角化细胞,内部为脱落的细胞空壳排列成行,再向内有些多角细胞,如死亡的木质细胞,中心部分大多为细胞碎屑,常含有脂肪胆固醇结晶。其上表层表面系翻向囊内,不断有细胞角化脱屑形成囊肿的内容,是肿瘤逐渐增大。
3、年龄与性别
皮样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儿童,发现症状时的平均年龄为22岁。性别无显著差别。
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多见于50~60岁。性别无显著差别。
4、好发部位
皮样囊肿:常发生于后颅窝,约占1/3,尤其在中线上的蚓部或邻接的脑膜、第四脑室可被肿瘤充盈。其他可发生在脑底部,如额叶下面可扩展累计双侧大脑半球呈哑铃状。也可在垂体、桥脑周围或沿胚胎期融合线上发生。
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鞍旁,也见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大脑、小脑和脑干,后者极少。发生在颅骨板障和脊柱约占25%。
5、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病变表面的皮肤上常有皮毛窦,囊肿与皮肤之间呈条索状窦道相连,易引起颅内感染并发脑膜炎,甚至形成脓肿。
表皮样囊肿:临床上午特征性症状。 6、辅助检查
CT:皮样囊肿:囊壁与邻接的脑组织呈等密度(钙化除外),囊肿内壁具有光滑的边缘,围绕低密度的肿瘤,反映出高脂肪的内容(-20~-80Hu)。扫描可显示物理检查未被发现的窦道。囊肿 内容破入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是可发现脑积水和伴有浮游脂肪的脑脊液。
表皮样囊肿:囊肿显示为低密度影像,一般注射造影剂不强化。板障内表皮样囊肿可呈膨胀性破坏,边缘锐利的混杂密度影像。
MRI:表皮样囊肿:在T1加权像上显示边界锐利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瘤质不均匀致信号强度变化不定。板障内表皮样囊肿MRI可显示其占位效应并可见高信号影像。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2005)
2、外科学(第七版)
皮样囊肿1例
田某某,男,33岁,河北省深县人。
主诉:发现枕部头皮肿物17年,肿物疼痛20天。 既往史:体健。
查体:神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4.0mm,对光反射灵敏。枕部可见直径约3cm肿物,中央可见一皮毛窦,内含一束头发。颈软无抵抗,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四肢肌力V级。双侧肱二头肌、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Kernig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CT示:考虑皮样囊肿可能,畸胎瘤不除外。头颅MRI:1、考虑后颅窝皮样囊肿伴肿瘤破裂,幕上下蛛网膜下腔内及脑室内散在脂肪滴。2、垂体饱满,垂体内异常信号,考虑增大的垂体后叶或少量出血。
MRI
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瘤质
不均匀。
CT
于枕骨可见窦道。囊壁有钙化,囊肿内壁具有光滑的
边缘,围绕低密度的肿瘤。
研究生:齐学帆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
范文二:【doc】儿童脊髓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
儿童脊髓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
(中国临床医生>2004年第32卷第4期(忌241) 与胸片显示的肺实变部位一致,可以双侧或单侧,随 着疾病好转而消失,少数患儿可无哕音或管状呼吸 音.胸部x片具有特征性改变.主要特征是:?均有 肺实变阴影,多为不对称性局灶性浸润性,可为单侧 或双侧;?肺部病灶变化快,随病程进展而加重,部分 患儿由单侧发展为双侧;?肺部阴影消退较慢,明显 吸收好转平均需2周时间,最长者需1个月,主要是 纤维性渗出病灶吸收慢.治疗后肺部阴影吸收完全, 无慢性纤维化出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患儿外周血 WBC总数多数低于5.0×]o9/L,以淋巴细胞分类为 主.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与成年人报 道的血小板减少不同,淋巴细胞减少不同.多数患儿 病原学检查未发现已知致病体,但有肺炎衣原体抗体 阳性者,表明本组患儿部分为或合并衣原体感染的可 能,如无病原学检查则不易与肺炎衣原体或支原体感 染所致的非典型肺炎鉴别.预后:SAILS患儿预后较 好,血氧饱和度多在95%以上,1—5IV分氧流量吸氧 下均可达97%,100%,SAILS患儿可侵犯呼吸系统以 49
外系统,表现为心脏和肝脏损伤.从媒体报道看, SAILS死亡率各家报道不一,大约为3.5%,4.77%. 迄今未见有儿童死亡报道.就本院SAILS治疗专家 组在北京及天津3个治疗点观察,儿童病例临床经过 均较成人轻,无重危病例.广州儿童医院报道32例 患者中,无1例死亡,无1例x光表现慢性肺纤维化
改变.治疗:主要采取隔离,通风,充分休息,加强营 养,低流量吸氧,中药清热解毒,预防细菌感染等综合 治疗[.
综上所述,在SAILS流行期间,只要儿科医生能 够做到细致询问流行病学史,准确掌握,分析临床症 状,体征,血象及x光胸片,就不难对SAILS患儿做出 早期诊断,杜绝误诊和漏诊.
4参考文献
.北京:人民卫生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出版社.2002.113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教材(修订
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3 (2003—05—28收稿2003—08—10修回) 儿童脊髓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
卢浩赵强侯宝辉李德泽?
253012山东省德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
儿童脊髓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少见,其诊 断治疗有其特殊性.现将我们近10年来收治的5例 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为4,7 岁,平均5.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8个月. 1,2肿瘤部位及病理4例位于胸段,分别为,,, T7,T3,5,T3,4,1例位于胸腰段T11,.其病理表 皮样囊肿4例,皮样囊肿1例.
1.3症状与体征发热2例,脑膜刺激征2例,下肢 不同程度瘫痪5例:其中1例双下肢肌力0度,病变 节段以下感觉减退3例,大小便障碍2例,肛门括约 肌松弛1例,尿潴留1例,胸背痛1例,背部有异常毛
发及皮肤小窦4例.其中2例有脓性分泌物.病史 中反复发作性化脓性脑膜炎2例,间歇性下肢无力1 例.
1.4辅助检查x线平片,3例病变处椎管裂,2例椎 弓根变扁,椎管略增宽.腰穿2例,脑脊液均呈化脓 性炎症改变.MR检查,4例显示病变处脊髓增粗,髓 内为短T.长T2信号.注药后无明显增强,其中2例 病变处脊髓上段伴有脊髓空洞改变.CT检查1例显 示有部分椎板缺如,病变处脊髓增粗,髓内低密度影 像.
1.5治疗及预后5例均经手术治疗,全部行肉眼下 肿瘤全切,并将合并的囊肿及皮毛窦一并切除,术后 经抗炎及神经营养药治疗,除完全截瘫1例在出院时 肌力恢复到I,?度外,其余4例均可行走,随访2例 分别为2年,3年,生活及学习均正常.
2讨论
脊髓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发病率较低,有报告占全 部椎管内肿瘤的17.3%,但在儿童,这类肿瘤发病率 明显增高,有报告占儿童全部椎管内肿瘤的57.9%, 但发生的髓内的表皮样囊肿及皮样肿仅占这类囊肿 的14.7%.囊肿可发生椎管内任何部位,文献报告以 胸腰相接段脊髓,圆椎和马尾最多见,其中髓内肿瘤 大多发生在胸腰相接处.本组与此不同,4例发生在 上胸及中胸段,仅1例发生在胸腰段.肿瘤来源大多 是皮毛窦内口由它起源的表皮外胚层伸展到与其相 应的神经外胚层某一阶段并终止到脊髓内,其末端扩 张,其脱屑的上皮和胆固醇结晶构成了囊内干酪样 物,即构成了表皮样囊肿,若内容物中除具有表皮及 其脱屑外,还具有真皮及皮肤附件如:汗腺,皮脂腺,
毛囊等即为皮样囊肿.由于表皮通过窦道与脊髓腔 相通,这就构成了感染的基础.本组有4例是皮毛窦 合并表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其中2例反复感染化脓 性脑膜炎,其中1例合并脊髓脓肿.1例是原发髓内 的表皮样囊肿,其发生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 组织异位有关.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50
儿童脊髓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良性 肿瘤,病情进展缓慢,病程较长.又因为窦道末端经 外口与外界相通,肿瘤端内压力较低,早期神经压迫 症状较隐匿,故常被误诊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不 良后果,若能在早期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此类肿 瘤均可获得良好效果.本组4例神经功能障碍术后 均恢复正常,即使合并脊髓囊肿的1例由于急诊手术 术后下肢肌力也有所恢复.仍有相当一部分小儿可 能在发病初期做出诊断.以本组病例看其延误诊断 的原因:?幼tbJL童不能正确表达早期出现的轻微症 状,易被家长忽略;?其首发症状如发热,一侧肢体无 力等误导为其他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小儿麻痹等 疾病;?检查病人不够仔细而遗漏了重要的体征:如 微小的皮毛窦等;?在我国小儿神经医疗特别是tbJL 神经外科远未普及,对一些小儿神经医疗疾病认识不 足;?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若不合并感染时, 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和破坏程度较其他类型髓内肿瘤 晚且相对较轻;?部分病人临床症状有缓解期,特别 是皮毛窦感染的病人经抗炎后症状消失以致延误了 诊断,本组1例6岁儿童间歇性下肢力弱曾被误诊为
肌病.由于这种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儿童椎管又处在 生长发育阶段,椎管扩张性代偿能力较成人强,在初 期肿瘤仅起到挤压作用而尚未达到破坏作用,故症状 不明显.对儿童髓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的早期 诊断的关键在于要充分认识本病的特点表现及发病 规律,同时要认真仔细地询问病史及全面的体格检 查,对合并有皮毛窦特别是躯干中线部位皮肤异常改 (总242)《中国临床医t)2004耳第32卷第4期 '
I"IIII??III.…l1.''…一.….'IIII.….It'_l?.一一一ll1..一ll?.-III.?_一
III_|-ll?..-III….-_l?+.-??..t??l-I_ 变(色素斑,毛发,小凹床)要引起足够重视,对反复发 作的化脓性脑膜炎,要想到有本病存在的可能,对合 并脊髓囊肿病人感染后先出现的临床症状是胸背部 根性痛,脑膜刺激症等感染中毒症状,即可出现脊髓 受压破坏症状.x线平片检查可发现椎管骨质改变, 椎弓根变扁椎管增宽,病史越长这种改变越明显;对 骨质改变不明显者也可做腰穿及动力试验,可有椎管 梗阻脑脊液细胞增高,蛋白增高表现.无感染者以淋 巴细胞为主,合并感染的以多核白细胞为主.最后经 过cT特别是MR扫描即可以了解囊肿部位及性质. cT上显示肿瘤部位低密度信号注药无增强,MR扫描 T.像呈短T,T'像上呈长T2信号,增强扫描也无增强 改变.有的病人肿瘤以上脊髓可合并脊髓空洞,同时 MR可准确地提示皮毛窦的位置,深浅,范围.脊髓表 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需与脊髓空洞,室管膜囊肿,髓 内胶质瘤及脂肪瘤相鉴别.
儿童脊髓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一经确诊应及早 手术,对伴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热的病人若神经功能障
碍进展不明显者可先抗炎治疗,炎症基本控制后再进
行手术.但对神经症状明显并进展迅速者,即使炎症
未控制发热者也应在大力抗炎情况下及早手术.对
肿瘤合并脊髓肿胀者要按急诊手术处理,否则一旦神
经功能障碍严重(全瘫,二便完全失禁),即使做了手
术其预后也相当差,甚至造成终身残废.本组合并脊
髓脓肿病儿经急诊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因
此对这类病人必须争取时间及早手术治疗.
(2003—03—06收稿2003—05—28修回)
湿润暴露疗法联用紫草油治疗烧伤的临床观察与疗效分析 郭振韬滕维霞
261400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
【捅要】目的探索研究一种新的烧伤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120例烧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湿润暴
露疗法的基础上联用紫草油,对照组单纯应用湿润暴露疗法.然后总结相关病历,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按照预设的疗效判定
标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O1),浅?度和深?度创面的平均愈合天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O1),两组病
人创面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相似(P>0.05),说明治疗组创面感染机会并未增加.结论在湿润暴露疗法的基础上联用紫草油
治疗烧伤,较之单纯使用湿润暴露疗法有更多的优点,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烧伤治疗办法.
【关键词】烧伤湿润暴露疗法紫草油
2000年6月至2001年12月,本科在烧伤湿润暴
露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紫草油,对60例烧伤患者进行
了治疗,使病程缩短,促进创面上皮化愈合,达到了显
着效果,现就其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对120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60
例,年龄9个月至66岁,平均(30.2土13.2)岁;病程
5,38天,平均(17.9?2.3)天;烧伤后到入院时间1, 12小时,平均(4.3土1.4)小时;烧伤总面积10%, 75%,平均(47.8?13.3)%,其中?度烧伤面积15%, 46%,平均(27.3土14.1)%;浅?度13例,深?度浅型15 例,深?度深型17例,浅?度10例,深?度5例;烧伤 原因:火焰烧伤22例,热液烫伤30例,化学烧伤3例, 电灼伤5例.对照组60例,年龄6个月至60岁.平均 (29.6?12.3)岁;病程6,42天,平均(21.7?2.0)天; 烧伤后到人院时间0.5,12小时,平均(3.7?1.6)小 时;烧伤总面积5%,72%,平均(45.3土12.7)%;其中 ?度烧伤面积9%,42%,平均(25.8土l1.8)%;浅?度 14例,深?度浅型17例,深?度深型14例,浅?度10 例,深?度5例.烧伤原因:火焰烧伤20例,热液烫伤 31例,化学烧伤6例,电灼伤3例.以上烧伤面积按
范文三:【doc】眼眶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
眼眶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 -
1O16?
头颈部影像学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第19卷第8期ChinJMedImagingTechnol,2003,Vol19,No8 眼眶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
张长河,钟建胜,李兵,高景春,李寅伟
(河南省南阳市眼科医院,河南南阳473014)
[摘要]目的评价CT对眼眶皮样,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1例眼眶皮样囊肿的CT表现并与术
中所见和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21例CT检查均发现眶内占位,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或哑铃状,肿块内均有负CT值
区,3例呈均匀一致的透明区,其余18例高度不均质,4例可见明显密度分界面,2例强化扫描,囊内容不强化,囊壁呈环状
强化.18例位于眶骨膜下间隙者均可见眶骨壁受压所致的骨窝,骨孔,骨洞,骨缺损,骨嵴,骨增生以及骨吸收等改变.21
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囊肿的位置,形状以及眶骨壁改变与CT发现一致,术后均被病理检查证实.结论肿块密度
不均匀,有负CT值区,眶骨壁发生改变是眼眶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表现,CT检查具有定性,定位诊断价值.
[关键词]眼眶肿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中图分类号]R814.42;R73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289(2003)08一1016-03
FindingsofCTinOrbitalDermoidCystsandEpidermoidCysts
ZHANGChan~he,ZHONGJiansheng.IfBing.etal (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NanyangEyeHospital,NanyangCity,Henan473014,Chin
a)
[Abstract]0bjectiveToevaluatethediagnosticroleofCTscanninginorbitaldermoidandepidermoidcysts.Methods
ThefindingsofCTin21casesoforbitaldermoidcystsweresummarizedandanalyzed.ResultsIntraorbitaloccupancyle—
sionsofround,ovalordumb—
bellshapewerefoundbyCTscanninginall21cases.ItscharacteristicfeaturesofCTscanning includeheterogenouscysticmasswithareasofnegativeCTvalue,nonenhancementbycontrastmedia,andcompressive
changeoftheorbitalwallssuchasbonyfossa,bonyhole,bonycave,bonydefect,bonyridge,bonyproliferationandabsorp—
tion.ConclusionOrbitalCTscanningisalleffectivewayinthediagnosisofintraorbitaldermoidandepidermoidcystsfor
determiningitsnatureandlocation.
[-Keywords]Orbitaltumors;Tomography,X-raycomputed
皮样囊肿(包括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病变,
头颈部是其好发部位,其中1O发生于眼眶内[1],占眼眶良
性肿瘤的第四位[2],占眼眶手术的第三位[.眼眶皮样囊肿
CT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通过CT检查能够获得准确的定
性,定位诊断.
1材料与方法
1989年1月一2002年1月我院诊治眼眶皮样囊肿15
例,表皮样囊肿6例.均进行了CT扫描并经手术和病理确
诊.男l1例,女1O例;左眼13例,右眼8例;最小年龄8岁,
最大66岁,平均34岁.使用CT机为东芝300S和西门子
SmatomAR—X机,矩阵512×512.常规采用眼眶轴位(水平)
扫描,可疑颅内蔓延者辅以冠状扫描.层面厚度2,5mm,窗
宽100,500Hu,窗平+3O,+60Hu.观察眶骨改变使用
1000~2000Hu,2例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检查.
2结果
[作者简介]张长河(1965一),男,河南南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 方向:眼眶病,眼整形,眼科影像诊断.
[收稿日期]2002—12—01
2.1囊肿CT征象位置:21例中眶内侧1例,内上象限3 例,其余均位于颞上象限.肿物较大,占据整个眶上部者根据 骨窝所在位置判断其原发象限.无一例发生于眶下方.病变 所在深度.位于眶前中2/3者8例,眶中后2/3者13例.眶 颞沟通者2例,眶颅沟通者4例.
形状:囊肿位于第二解剖间隙者3例,呈圆形或椭圆形 (图1).囊肿位于眶骨膜下间隙18例,肿物生长由于受骨膜 的限制,突入眶内部分多呈半圆形或扁圆形,其中6例通过骨 孔或骨缺损与颞窝或颅窝沟通,病变呈哑铃状.位于骨窝内 者与骨窝形状一致,不规则.
边界:囊肿边界清楚者15例,边界不清楚者6例,多与囊 内容密度及囊膜的厚度有关.肿物的密度:21例中18例内 密度不均匀.均有负CT值区,CT值差异很大.最低为一 75Hu,最高为+66Hu,其中4例能见到密度分界面,即病人 仰卧检查时,低密度的皮脂漂浮于囊肿前方,高密度内容物沉 积于后方.3例囊内呈均匀一致低密度透明区,与眶脂肪不 易肉眼区分.囊壁呈条状弧形软组织密度影.2例静脉增强 扫描,囊内容不增强而囊壁增强较明显,囊肿轮廓显示清晰. 2.2眶骨壁改变的CT表现3例发生于第二间隙内者眶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第19卷第8期ChinJMedImagingTechnol,2003,Vol19,No8?1017?
图1右眶内圆形占位病变,内密度不均匀,有负CT值区,眶外侧壁增厚图2病变向
眶顶及内侧壁压迫成窝,内密度不均质,可见明
显密度分界面(箭头),病变经骨孔侵及颅中窝,呈哑铃状图3眶内侧及眶顶压迫成
窝,病变内密度不均匀,前部及内侧骨窝(箭头)内 密度低,后部密度高图4眶内侧椭圆形占位,内密度不均匀,有负CT值区,内直肌及
眼球向外移位,眶内壁受压凹陷图5眶外
侧壁骨洞,内密度呈均匀一致的负CT值,骨洞内壁翘起,插入眶内,眶外壁增厚图6
眶外壁骨管(箭头)与颞窝沟通,眶外壁增厚
壁无明显改变,18例发生于眶骨膜下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邻近 骨壁改变.?骨凹陷:囊肿所在的骨床长期受压凹陷所致,程 度轻重不等,轻者仅见骨壁轻微凹陷,边缘弧度平滑,重者凹
,4).18例全部有骨凹 陷深,边缘陡直如穿凿形并翘起(图2
陷形成.?骨嵴:骨凹陷边缘骨质翘起,严重者呈条块状插入 眼眶软组织内(图5).?骨孔与骨缺损:骨凹陷底部持续受 压吸收穿透,囊肿由此向眶外的颞窝,颅窝,副鼻窦内生长,形 成所谓的"哑铃状"皮样囊肿[.骨孔范围扩大称为骨缺损, 多发生在眶顶处.6例有骨孔或骨缺损形成.?骨洞与骨 管:囊肿如小范围斜形(沿眶壁走向)向较厚骨壁深处生长压 迫形成如"井"状的骨窝称为骨洞,穿透眶壁者称为骨管(图 6),骨洞周围的骨嵴更明显.?骨增生:骨窝周围骨膜受刺激 而增生,即形成普通X线所显示的"硬化环",也可见到囊肿 周围片状或较大范围骨增生,密度较对侧高,骨壁也较对侧 厚.?骨吸收与骨破坏:骨凹陷即为长期压迫吸收所致,此处 骨密度减退,骨壁变薄,但未见象恶性肿瘤所致的"虫蛀样"骨 破坏者.
2.3眶内结构的继发改变的CT显示21例均可见眼球突出 或移位,视神经与眼外肌向病变对侧弧形移位,眼外肌不易与 囊肿区分,但依此可判断囊肿的边缘与范围.CT显示眶腔 扩大者6例,外直肌增厚者2例.
3讨论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的胚胎发育异常疾 病.眼眶皮样囊肿大多数位于眶骨膜下,少数位于肌锥外间
隙,极少数位于肌肉圆锥内,但这些病变也均有一蒂与眶骨膜 维系.皮样囊肿是由鳞状上皮组织及其附件反向围绕而成的 囊性肿物,外围以纤维结缔组织,如囊壁不含皮肤附件结构, 则称为表皮样囊肿.囊内容含有上皮角化脱落物,皮脂,汗液 及毛发,这是CT能够对本病进行定性诊断组织病理学基础. CT定位诊断比较准确,能够把眶内正常结构,病变以及 眶周结构显示在同一层面图像上.根据病变位置,形状,边 界,内部密度,眶内结构,眶骨壁以及眶周围结构的改变确定 病变的性质.眼眶皮样囊肿内容物的含量和分布各不相同, 加之肿物与眶骨和骨缝的密切关系,形成了病变内密度高度 不均质,尤其是有负CT值区,合并眶骨压迫性改变的特征性 CT表现.宋国祥等[5]指出:在眼眶肿瘤中,除了脂肪瘤外, 只有皮样囊肿具有负CT值这一特征.他们把眼眶皮样囊肿 的CT表现归纳以下五个方面:?囊肿多位于蝶骨大,小翼骨 缝及颧额缝附近.?半圆,圆或哑铃形.?囊肿内有负CT 值区,且高低密度内容物混杂,不被造影剂强化.?病变周围 有环状高密度影,能被造影剂增强.?眶骨凹陷或骨孔形成. Shields[6]也有类似的发现,我们本组病例的CT表现也与之 相符合,但我们更注重对眶骨壁改变的观察,对各种不同的改 变进行命名和定义,以利于规范和指导今后工作. 眼眶皮样囊肿尽管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但是尚需要 注意与其他引起眶骨凹陷或骨孔,骨缺损改变的疾病相鉴别, 如泪腺混合瘤,脑膜脑膨出,眼眶嗜酸性肉芽肿以及其他眶 颅,眶副鼻窦沟通性肿瘤等.这些病变内密度较均匀一致,缺
?
1018?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第l9卷第8期
ChinJMedImagingTechnol,2003,Vol19,No8
乏负CT值区.眼眶肌锥内或肌锥外间隙皮样囊缺乏眶骨改
变,需注意与眶内脂肪瘤或脂肪肉瘤相鉴别,后者形状不规 则,边界欠清楚[]有别于前者,强化检查两者表现也不相同. 但是孙丰源等[8]报导肌锥内皮样囊肿1例,其内容单一均 匀,缺乏负CT值区,术前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应引起注意. CT检查对眼眶皮样囊肿具有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价 值,对于手术人路选择,术前准备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 是对眶骨改变,如:骨窝,骨嵴,骨洞,骨孔,以及眶外病变的显 示,能够指导术中彻底清除病变,防止囊肿的复发,CT检查 应常规选择水平+冠状扫描方式.
[参考文献]
[1]ShermanRP.Orbitaldermoids:clinicalpresentationandmanage
mentEJ].BrJOphthalmol,1984,68(3):642.
E2]倪卓,马小葵,郭秉宽.1422例眼眶肿瘤的病例分析[J].中华眼科 杂志,1991,27(2):71.
E33宋国祥.眼眶手术406例(417次)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 l986,22(3):l66.
E43陈林,宋国祥,田文芳.眼眶哑铃状皮样囊肿[J].中华眼科杂志, l99l,27(2):98.
Es]宋国祥,田文芳,张虹.CT扫描在眶内皮样囊肿诊断和治疗中的 价值E33.中华眼科杂志,1990,26(6):343. E6]ShieldsJA.OrbitalcystofconjunctivaloriginEJ].AmJOphihal— mol,l986,l0l(4):726.
E7]何严津,宋国祥,肖利华,等.原发于眼眶脂防瘤和脂防肉瘤临床观 察EJ].中华眼科杂志,1992,28(6):350. E8]孙丰源,宋国祥,肖利华.眼眶肌肉圆锥内皮样囊肿[J].中国实用 眼科杂志,1985,12(2):103.
超声诊断阑尾黏液囊肿1例并介入治疗探讨
王树松,李其海,颜翠兰
(山东铝业公司医院特检科,山东淄博255069)
[中图分类号]R445.1;R57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3289(2003)08—
1018—01
患者男,68岁.发现右下腹囊性包块6个月,右下腹持 续性隐痛3个月.查体:腹平软,右下腹触及lOOmm×50mm 包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活动性较差,局部轻度压痛,无反 跳痛.超声检查:膀胱,胆囊,右肾正常.右髂外动脉前上方 见109mm×43mm×52mm蜡肠状无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包 膜完整,内透声性好,后方回声增强(如图).CDFI显示团块 内部无血流信号.变换体位及加压团块不移动,不变形.超 声拟诊阑尾黏液囊肿.
常规查肝功,凝血四项均无异常后,在超声引导下用18G 图阑尾黏液囊肿纵断面(左图),横断面(右图)
[作者简介]王树松(196l一),男,山东诸城人,学士,副主任医师,副教 授.
[收稿日期]2003一O4—27
穿刺针穿刺,抽出胶胨样黏液,黏液涂片未查到细胞.用生理 盐水(每lOOml生理盐水加入5mg糜蛋白酶)稀释后,抽吸囊 液并反复冲洗囊腔至抽出液清亮,计算抽出囊液约120ml,然 后注入无水酒精30ml,保留lOmin后抽出,用等量无水酒精 反复冲洗4次后,抽尽酒精.穿刺治疗过程中,始终坚持注入 量少于或等于抽出量的原则.穿刺后随访,2天后囊腔为 43mm×23mm×20mm,以后复查逐渐缩小,3个月时完全消 失,再追访12个月无复发.
讨论阑尾黏液囊肿临床上无特异症状,多在阑尾手术 或其他剖腹手术时发现,占阑尾切除标本的0.34,0.5, 术前误诊率高达94.96.复习近几年的超声文献,多为个 例报道,均认为阑尾黏液囊肿破裂后,囊内黏液和黏膜上皮种 植于腹膜可引起腹膜黏液性假瘤.而实际上阑尾黏液囊肿只 是阑尾根部内腔梗阻后,远端黏膜继续分泌黏液造成的黏液
潴留.囊壁由逐渐纤维化的阑尾壁形成,阑尾黏膜上皮已化 生成扁平状,偶见轻度异形细胞,但无细胞增殖现象,囊液中 无上皮细胞.所以囊肿破裂后不发生腹腔内种植.本例囊肿 穿刺抽出的黏液中未发现细胞成分,说明囊液是囊壁细胞分 泌的黏液,不具备细胞种植的条件.硬化治疗可免除病人的 手术痛苦.
阑尾黏液囊肿易与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混淆,后者是阑尾 的一种真性肿瘤,虽为良性,但囊内充满大量的上皮细胞,破 裂后囊液外溢易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超声检查阑尾黏液性 囊腺瘤多为多房性囊肿.
范文四: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特点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
证实的12例皮样囊肿与7例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结果 12例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团
块,内部呈低弱或混合回声,壁厚11例,可见光点11例。7例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团块,
壁薄,内部为无回声3例、低回声4例,可见光点5例。结论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
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其特征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关键词] 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82-02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LIU Hongtao1 LU Man2
1.Functional Division,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101,China;2.Ultrasounal Division,the AffiliatedHospital of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07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ound characteristics of 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and their diagnosis. MethodsThe results of ultrasound manifestations were analysed in 12 patients with dermoid cyst and 7 patients with epidermoid cyst,and all the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pathologically. ResultsIn the 12 patients with dermoid cyst,ultrasound showed cystic lumps,weak or mixed with low internal echoes,and wall thickness and visible points in 11 patients. In the 7 patients with epidermal cyst,ultrasound showed cystic lumps and thin wall and the visible point in 5 cases,with internal echo-free in 3 cases and low-echo in 4 cases.Conclusion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in ultrasonograph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s to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s.
[Key words]Dermoid cyst; Epidermoid cyst; Ultrasonic diagnosis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和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在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上均有
不同,但二者超声却不易鉴别。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行超声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12例皮样囊肿
与7例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探讨二者超
声表现的异同,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总结了2007年5月,2009年9月于我院经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皮样囊肿或
表皮样囊肿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皮样囊肿12例,最小2岁,最大68岁,平均23岁;2,6岁4
例,20,36岁6例,56,68岁2例;左卵巢2例,右卵巢3例,左阔韧带1例,右睾丸1例,左面
颊1例,右眼眶外缘1例,颈部2例,右耳廓1例。表皮样囊肿7例,最小22岁,最大77岁,平
均53岁;口底1例,口角1例,左耳后1例,头部1例,右下颌骨浅表面1例,左卵巢1例,右附睾1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TOSHIBA Xario、TOSHIBA aplio 80、GE Logiq 9、百盛esaote My Lab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观察团块的部位、内部回声(有无高回声团、光点及随体位运动)、边界(是否清晰、完整)、囊
壁(厚薄及有无血流)。
2 结果
表皮和皮样囊肿超声均表现囊性团块,壁完整,其中内部回声均匀10例,可见细弱光点16例,可随体位移动,囊壁后方回声多增强。CDFI示团块及囊壁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其中,皮样囊肿壁厚11例,内部回声混浊9例,可见较多光点或高回声团。表皮样囊肿壁薄7例,内部无回声3例,低回声4例,回声多均匀、清晰,一般无高回声团。
皮样囊肿发生在睾丸,其声像图较特殊。可不呈囊性,而呈实质性低回声或“靶环征”(中心回声增强,周围呈低回声区或轮状边缘增强)[1];表皮样囊肿发生于睾丸,可呈靶环征、伴有钙化圈清晰的肿块、伴声晕的实质性肿块、强回声低回声交替出现的“洋葱征”(典型特征)[2]。本文1例20岁男性右睾丸皮样囊肿(封三图1),右睾丸肿大,实质上部呈混合回声,内部回声杂乱,似“脑回样”改变,较特殊。1例右附睾表皮样囊肿(封三图2),囊壁薄,内液较清亮,未见确切点状回声,与普通囊肿声像图没有明显区别。
经病理证实的皮样囊肿伴炎症1例,表皮样囊肿伴炎症3例,超声均可见壁较毛糙,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较混浊。
3 讨论
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的囊肿;后者也可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3,4]。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及皮肤附件(如汗腺、毛囊等)组成,囊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腺、汗腺和毛发等结构[3,5,6]。
皮样囊肿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位,常位于皮下,偶可见于黏膜或体内脏器,以头皮、面部、颈部、背部、臀部、阴囊、骶部多见[1]。面部好发于近中线,口腔部好发于口底和颏下区[7],颏部可发生在中线任何部位,最常见是在颈中线颏下部,且绝大多数位于舌骨上方[4]。多单发,少数多发[1]。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表皮,常见于指端、手掌、趾和跖部,偶见于前额和头顶等部;也可发生于颅内,由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8,9]。颌面部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舌下位和颌下位,是由第1对、第2对鳃弓在中线融合时埋入的上皮剩余发生;也可见于口底,由第1、第3对腮弓融合时残留的上皮所发生。先天性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10]。本组病例皮样囊肿以儿童、青中年多见,好发于女性生殖器及附件;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面部,发病年龄分散。
两者超声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团块,壁完整,内部多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可见光点(可随体位移动),后方回声多增强。CDFI示团块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但皮样囊肿多为椭圆形囊性肿块,内部多呈低回声、混浊,可见较多散在分布、强弱不等的光点,甚至实时检查可见光点有翻滚样,囊壁厚、回声较明显,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反射光带,有时可见高回声团。表皮样囊肿往往壁薄,内部可为无回声、低回声,回声多均匀、清晰,一般无高回声团。但发生在睾丸,超声表现较特殊。
睾丸皮样囊肿,属于成熟畸胎瘤,较少见,不到1%[11],壁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
29岁多见[1];因囊内多为角化物质或肉芽肿样炎症改变,囊内有淡黄色或棕色质软或较实的内容物,声像图可不呈囊性,而呈实质性低回声或“靶环征”;CDFI肿块内一般无血流,囊肿破裂形成肉芽肿后,肉芽肿形成处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睾丸皮样囊肿虽有一定声像图特征,但缺乏特异性,与不典型睾丸恶性肿瘤鉴别不易[2]。腹腔内皮样囊肿破裂,超声可见囊性包块内容物的回声和游离的腹腔积液。睾丸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睾丸良性肿瘤,极为罕见;Dockerty等[12]于1942年首先报道,约占睾丸肿瘤的1%[13]。诊断采用Price(1996年)标准[14]:a.位于睾丸内的囊性肿物;b.囊内充以大量角化屑或无定形物质;c.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d.囊内无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官或其他畸胎瘤成分;e.其余睾丸组织无瘢疤组织。超声声像图可包含以下4种特征中的一项或多项:靶环征;伴有钙化圈清晰的肿块;伴声晕的实质性肿块;典型特征为强回声低回声交替出现的“洋葱
征”[2]。病理基础是囊肿的内壁组织形成层状排列的角化物质。超声诊断睾丸表皮样囊肿的准确率可达90%,仅具提示性,不具特异性[15]。
本文还有1例左卵巢表皮样囊肿,囊壁薄,内部为低回声,清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例左耳后表皮样囊肿,曾有针刺史,声像图为囊性团块,边界清晰,壁薄,未见确切血流信号,结合病史提示后天获得性表皮样囊肿可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应与畸胎瘤鉴别。畸胎瘤是混合性肿瘤,组织来源通常涉及所有3个胚层,超声表现可能是囊性、实性或混合性,有良性、恶性之分。
总之,超声多可完整显示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囊肿内毛发的强回声团块及声影是皮样囊肿的超声特征性表现,而表皮样囊肿内部多为脂质的细密点状强回声[16,17]。但超声尚不具备显示除毛发外其它皮肤附属结构的能力[16],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尚需结合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当并发炎症时,囊肿内部回声不遵循皮样囊肿较混浊、表皮样囊肿较清晰的一般规律,呈混浊状,程度取决于病程长短、炎症细胞、角蛋白及脂质的多少。对于大脑内的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超声本身不具有优势,一般均由CT、MRI检查发现。
[参考文献]
[1] 郑敏,王俊峰,刘春波. 睾丸皮样囊肿1例的超声表现[J]. 中国超声医学杂
志,2005,21(2):157-158.
[2] Genevieve L,Bennett,Roberto A,et al. Benign Intratesticular Dermoid
Cyst:Sonographic Findings[J]. AJR,2002,179:1315-1317.
[3] 田庆涛. 头皮巨大皮样囊肿1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2,7(2):109.
[4] 王文萍. 颏下皮样及表皮样囊肿(附51例报告)[J]. 河北医学,2001,7(1):77-78.
[5] 马顺昌,杨军,杨树成,等. 小脑半球皮样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2):203-204.
[6] Peterson RO. Urologic pathology[M]. 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2:450- 451.
[7] 马绪臣,张祖燕.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
社,2006:199-200.
[8]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4-536.
[9] 陈伟强,温振东. 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治疗(附15例报告)[J]. 淮海医
药,2004,22(6):467-468.
[10] 莫茵,田伟. 腹膜后表皮样囊肿1例[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8):1308.
[11] Berger Y,Srinivas V,Hajdu SI,et al. Epidermoid cysts of the testis:role of
conservative surgery[J]. J Urol,1985,134:962-963.
[12] Dockerty MB,Priestley JT. Dermoid cysts of the testis[J]. J Urol,1942,
48:392-400.
[13] Martinez Silva VM,cruceyra Betriu G,Piedra Lara JD,et al. Testicular
epidermoid cyst:report of a new case and bibliographic review[J]. ArchEspUrol,2004,57(6):641-643.
[14] 栾志敏,李江松,孙颜东,等. 小儿睾丸表皮样囊肿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中华
男科学杂志,2007,13(9):849-850.
[15] 刘贤奎,孔垂泽,孙志熙. 睾丸表皮样囊肿(附25例报告)[J]. 中国男科学杂
志,2007,21(8):51.
[16] 李军良,许崇伦. 彩超诊断口底表皮样囊肿1例[J]. 中国超声医学杂
志,1998,14(6):71.
[17] 贾译清. 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66.
(收稿日期:2009-10-10)
范文五: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MTI鉴别诊断[1]
?影像与介入?
2011年5月第8卷第14期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MRI鉴别诊断
谢雷,符伟平,何以郎,徐梓榕,张春霞
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肇庆5260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颅内皮样囊肿和7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对其MRI表现、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
结果:5例颅内皮样囊肿病例中,3例表现为T,Ⅵ低信号。T2阢为高信号,2例T。研及T2研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
强扫描的3例均表现为厚壁中等强化。7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中,4例表现为T。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例
T,WI及7聪虮均为高信号,l例T,聊及T朋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的5例中4例表现为薄壁轻微强化,1例
壁无强化。结论: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有较典型的MRI表现,可实现术前正确诊断,MRI鉴别诊断意义重大。【关键词1颅内皮样囊肿;颅内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5(b)一096—02
Intracranial
X/E
dermoid
cystand
epidermoid
Chunxia
cyst
MlUdifferential
diagnosis
526000,China
Lei,FUWeiping,HE
y妇强XUZirong,ZHANG
investigate
DepartmentofRadiology,theSecondPeople7HospitalofZhaoqingCity,GuangdongProvince,Zhaoqi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tracranialdermoidcystandepidermoidcystoftheperformanceanddiagnosticvalue
ofMBI.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of5
ca螂of
pathologicallyprovedintracranialdermoidcysts,and7
cases
cases
ofin-
tracranialepidermoidcyst,itsMRI,pathologicalandclinicalfeaturesintotheanalysis.8
in
are
whichenhancedMRI
sc锄.Results:5
patients
withintracranialdermoidcyst,3
on
cases
showedlowsign8lin
Tl肌,T2WI
higIlsignals,2ca8髓
showedbothTIWIandheterogeneoushighsisnal
hancement.7
cages
ofintracranialepidermoid
T2阢.3caseswereenhanced8Canshowedthick-walledmediumen-
cyst,4ca嘲showedlow8ignalinT1WI,T2WIhighsignal,and2ca∞s
showedhighsignalonbothTlWIand1'2WI,1T1wItients,4casesshowedslightenhancementwall,1wall
dermoidcystshow
great
a
and聊showedhigh
no
a陀uneven,Enhanced8c舭in5
enhancement.Conclusion:Intracranialdermoidcystsand
signal
Call
pa-epi-
more
typicalMRI,the
correct
preoperativediagnosis
beachieved,MRIdifferentialdiagnosisisof
significance.
resonance
【Keywords]Intmeranialdermoidcyst;Intracranialepidermoidcyst;Magnetic
imagin舀Differentialdiagnosis
颅内皮样囊肿(dermoidcyst)和颅内表皮样囊肿(epider-
moidcyst)都属于较少见的颅内病变。由于两者的名称相近,
表皮样囊肿病例中。位于桥小脑角5例.位于鞍旁2例。4例
表现为T,WI低信号,T2研高信号,2例T。WI及哪rI均为高
信号,1例TlWI及T:聊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的5例
中4例表现为薄壁轻微强化,l例壁无强化。3例DWI(b=1000)表现为高信号。3讨论
3.1发病机制与病理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的囊肿111;而表皮样囊肿也可由于后天各种原因(如损伤、手术等)使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形成。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如汗腺、毛囊等)组成.囊腔内有脱落的皮脂腺、上皮细胞、毛发和汗腺等结构。表皮样囊肿囊壁不含皮肤附属器,囊腔内为由鳞状上皮角化蛋白层状脱屑构成的干酪样物质。
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日。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经管内,胎儿出生后则在颅内形成胚胎类肿瘤。瘤内可见毛发、汗腺、皮脂腺、毛根鞘和毛囊等,偶可呈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囊壁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内层
在发病机制、病理基础、影像表现等方面又各有异同,而两者的MRl鉴别诊断却少有报道,故不少人往往容易将两者混淆。为进一步加深对此两种病变的认识,本文收集了近年来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2例MRI病例,其中5例为颅内皮样囊肿.7例为颅内表皮样囊肿。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1加”岁,平均42岁,
以30 ̄50岁者居多。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其中8例行平扫+增强.4例仅行平扫检查。5例作弥散加权成像。采用飞利浦achieva1.5T磁共振扫描仪,FOV230。层厚6mm,层间距
3mill,矩阵320x256。头颈联合线圈,增强扫描采用GD—
DTPA经静脉团注,剂量为12ml。2结果
5例颅内皮样囊肿病例中。病灶位于鞍旁5例,位于第
三脑室内2例。3例表现为T.WI低信号,7哪高信号,2例
T1WI及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的3例均表现为
厚壁中等强化。2例D期(b:1
000)表现为等信号。7例颅内
96巾田蠢药暑蠢CHINAMEDICALHERALD
万方数据
2011年5月第8卷第14期
由皮肤构成。囊内含有皮肤附属器,如毛囊、毛发、汗腺、皮脂腺等。颅内皮样囊肿可合并其他复杂的畸形.如脑裂畸形.持
续性皮肤窦道等。颅内皮样囊肿偶可破裂,常有以下原因嗍:①自发性,由于囊内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解.囊肿内的成分及体积发生变化,引起破裂;②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
颅内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压增加以致破裂。
表皮样囊肿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造成。①来自由表皮分化的外胚叶残留组织;②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阻塞;③皮
肤损伤或手术所致,由上皮植入引起,故又称植入性囊肿。生长缓慢。一般无特殊症状;恶变较少。镜下病理见囊壁为薄层鳞状上皮,角化层向腔面,表皮细胞受压变扁。钉突变短或消失,囊内为脱落角化上皮细胞及分解物填充,可有钙化,囊肿外层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无皮肤附属件.若囊肿破裂并感染。可见部分囊肿上皮消失。周围结缔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异物巨细胞。3.2发病部住及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在身体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皮下。以头面部、颈背部、臀部、阴囊、骶部多见。发生于颅内的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最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亦可见于颅缝及脑室内翰。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若囊肿破裂,可造成急性、慢性反应。急性期,引起化学性脑膜炎、脑脊液、血管痉挛、脑梗塞。甚至死亡。晚期后果包括脑膜的肉芽肿型改变和碎屑种植引起转移性皮样囊肿的可能。个别病例囊壁与头皮通过缺损的颅骨以窦道相连.感染后可致脑脓肿嘲。少数病例在枕部中线区合并皮毛窦。常被视为典型的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的表皮.常见于指端、手掌、趾和跖部,偶见于前额和头顶等部。而发生于颅内的表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或胆脂瘤16],是脑内发病牢较低的良性肿瘤。因为血供稀少,生长缓慢。颅内的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其次为鞍区、大脑纵裂、脑室内和颅骨板障等。颅内表皮样囊肿有“钻缝匍行”的生长特点。桥小脑角或鞍旁区者常沿蛛网膜下腔蔓延生长,占位效应轻微,常没有周围水肿[61。表皮样囊肿生长在内听道和中耳内。可引起内听道扩大。
3.3
MR.I表现
MRI具有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功能,可根据病
变的信号特征,来判断其组织成分。较CT有许多优势。
颅内皮样囊肿多呈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壁较厚,边界清楚,部分囊壁可有钙化。当合并感染时囊壁模糊。在T,WI上呈不均匀稍低信号或等高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由于其内含有汗腺、皮脂腺等不同成分,信号不甚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囊内无明显强化。当合并感染时,囊肿边缘可有不规则点条状强化影。皮样囊肿若生长在后颅窝常压迫第四脑室。引起幕上脑室扩张15]。皮样囊肿在MRI上有不典型表现,T。WI与%wl上均为高信号,被认为是高浓度的蛋白质成分或合并出血所致。若颅内皮样囊肿较大,破裂后囊内脂肪进入蛛网膜下腔,脑室内可见脂液界面;而较小的皮样囊肿破裂后,囊内脂肪外溢.囊体塌陷萎缩。只显示病变周围的脂肪滴而未见囊肿。脂肪滴的位置取决于脑脊液动力学、重力作
万方数据
?影像与介入?
用、局部有炎症反应及粘连的情况,而一旦脂肪滴进入蛛网膜下腔则移动困难,可并发脑积水。通过病理与MRI对照发现高信号均位于胆固醇堆积区域用。DWI的对比主要取决于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程度,皮样囊肿内胆固醇豆渣样物质黏稠度极高,因而其内细胞外水的浓度高,水分子运动受限,故呈等或略低信号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多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壁薄,少见钙化,边界清楚,少有合并感染或破裂。T。Wl呈低信号,T:WI呈高信号。病灶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当囊内蛋白质、脂类物质、胆固醇结晶含量较多时,T。WI呈等或高信号,T:WI为低或等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表皮样囊肿有“钻缝匍行”生长的特点。其形状不规则,可包绕邻近血管和神经:鞍旁区者常沿基底池蛛网膜下腔蔓延生长。表皮样囊肿若生长在内听道和中耳内,可引起内听道扩大。当表皮样囊肿生长于板障时,其表
现为T.WI界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之间的低信号,T朋呈混杂
高信号,其内部可见团片状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较小者无明显强化,病变较大者囊肿内部不强化,周围见淡薄线样强化。3.4鉴别诊断
根据颅内此两种囊肿的形态、生长部位、病理等特点,Mm
可以对其进行鉴别诊断。颅内皮样囊肿较表皮样囊肿少见Isl,前者由于囊内张力相对较大,壁厚,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常见于鞍旁或脑室内;后者壁薄,常表现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见于桥小脑角区或鞍区唧。皮样囊肿多为T。Wl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T,WI及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表皮样囊肿近似于脑脊液,多为长Tl长T2信号或等Tl等T2信号,病灶常向邻近蛛网膜下腔蔓延生长.有钻孔趋向等特点。在DWI序列,皮样囊肿呈等或略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呈等或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两者囊内均不强化,而皮样囊肿壁强化程度略强于表皮样囊肿。总之,熟悉两者的形态、发生部位、信号特点、生长方式及临床特点。可以将其正确鉴别。
【参考文献】
【11刘洪涛,卢漫.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鉴别田.中国现代医生,
2009,47(33):50.
【2】2郑文斌,刘国瑞,方文辉,等.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彤诊断田.放射学实
践.2000,15(3):196--197.
【313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24.
【4】尚京伟,戴建中,高培毅,等.颅内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附lO例报告)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12):897—899.
f5】王文献。岳恒志,范辉,等.颅内皮样囊肿的MRJ和CT诊断们.放射学实
践.2006,21(10):996-998.
【6】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fMl.北京:人民军医出版杜,
1997:167-l鹋.
【7】杨小平,李坤成,于春水,等.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与病理所见对照分
析【J1.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7):573—576.
【8】8陈杰云,陈向荣,杨子江,等.颅内皮样囊肿的MRI诊断(附3例报告)田.
临床放射学杂,2000,19(3):193—194.
【9】程振江,王承缘.颅内胆脂瘤高场强MR!分析田.放射学实践,1999,14
(2):90-93.
(收穑日期:201l—03—23)
CHINAMEDICALHERALD巾蕾医药弓誓97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