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红楼梦》的结局
忧天下
http://Tianxiasongqiao.blog.tianya.cn [RSS订阅]
“传道、授业、解惑”
博客首页
个人信息
松樵
今日访问:2599
总访问量:2795779
开博时间:2011-06-03
博客排名:471
博文分类
全部博文(4957)
节日文化(7)
老庄之道(171)
樵夫呓语(8)
“四书”文白(467)
《诗经》绝唱(313)
《长生殿》赏析(58)
二十四史(36)
“西厢窦娥”传奇(101)
《淮南子》古今(92)
《红楼梦》随笔(续)(731)
《吕氏春秋》冬夏(82)
"临川四梦"追忆(127)
《琵琶记》今古(57)
《桃花扇》赏析(71)
简介(2)
起周讲话自选集(18)
社会(86)
教育教学论文选(29)
《红楼梦》随笔(299)
史海观潮(11)
柳林村闲话(1986)
《史记》观止(46)
《战国策》研读(164)
日志存档
2015年
11月(4)
10月(126)
9月(121)
8月(122)
7月(123)
6月(119)
5月(123)
4月(119)
3月(124)
2月(107)
1月(122)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博文正文
《红楼梦》的结局——“曲终人散有谁留?”
标签:谈深度阅读 2015-10-28 06:32 星期三
《红楼梦》的结局——“曲终人散有谁留?”
(2015-10-28)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德清人戚蓼生收藏《石头记》并为之作序,世称《石头记》戚序本。戚蓼生在序言中提出,《石头记》的独特写作方法乃“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因而具有参考意义。
戚蓼生的序言写于何时?关键就在《戚蓼生序言》结尾处的“彼沾沾焉刻褚叶以求之者”。“刻楮叶”就是雕版印刷出版。 在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之前,唯有程伟元准备“刻楮叶以求之”。程伟元与戚蓼生打交道——“彼沾沾焉刻褚叶以求之者”,地点只能是在北京。从乾隆五十五年九月至乾隆五十六年四月,即戚蓼生在被“引见”后到被“用福建按察使”之前,戚蓼生一直逗留在北京待命。就在这个逗留期间,戚蓼生购到《石头记》抄本并写下《序言》。因此,《戚蓼生序言》写于乾隆五十五年九月至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之间。
《石头记》戚序本第五回前,无名氏批书人作了一首诗并三句散曲。原文如下:
1、诗
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
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
2、曲
万种豪华原是幻,何尝造孽,何是风流?
曲终人散有谁留,为甚营求?只爱蝇头!
一番遭遇几多愁,点水根由,泉涌难酬!
先讲“诗”的意思:“春困葳蕤拥绣衾”,伏无才补天的贾宝玉生活在痴心执着的女儿情长之中;“恍随仙子别红尘。”这句讲贾宝玉随秦可卿进入警幻仙子的梦境,曲演《红楼梦》。“问谁幻入华胥境?”,这句讲是何人进入了十方如来的红楼人生梦境?“千古风流造孽人”?,这是回答第三句,乃无才补天的千古情痴贾宝玉。
再说“散曲”。从“千古风流造孽人”和“何尝造孽,何是风流”看,“诗”和“散曲”的作者并非是同一个人。
“散曲”的首句说世上豪华原如梦中幻境,无所谓造孽和风流。“曲终人散”指梦中听曲之事,又喻小说终局,群芳落尽,“树倒猢狲散”。典用唐代钱起《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点水”指灌溉绛珠草的甘露水。“泉涌”指林黛玉“还债”的眼泪。
值得注意的是,此曲与《红楼梦》后四十回所写相反。后四十回的结局是“家道复初”,“兰桂齐芳”,成了“曲终奏雅”。 后四十回还劝人们要报“天恩祖德”,即使出家为僧,也可以先“营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又写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娶薛宝钗,心里燃起一腔怨恨之火,把用来“还债”的眼泪都烧干了;相反的贾宝玉倒因为已结过婚,头脑忽然清醒,觉得对不起知己,便到林黛玉灵前致哀,“哭得死去活来”。这样便成了神瑛侍者用“泉涌”之泪去“酬”绛珠仙子的“债”了。
松樵一向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就将结局都交代了,主要交代在第五回判词及配画和“红楼梦曲子”之中。后四十回的所谓结局,或十分隐晦地拐弯抹角,如元春之死,或故意与前八十回相悖,如探春远嫁,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欺瞒过文字狱狂乾隆帝弘历,少数相悖之处则是程伟元、高鹗编辑时改写或增补的。
分类:《红楼梦》随笔(续) | 评论:1 | 浏览:230 | 收藏 | 给他打赏天涯微博
上一篇:合乎自然顺应人情的东西才是事物所固有的
下一篇:“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范文二:《红楼梦》里,邢夫人那句“金子终得金子换”,暗示了鸳鸯的结局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贾赦欲讨鸳鸯为小妾,邢夫人找凤姐商量。凤姐一听不妥,赶紧劝阻。邢夫人不但没听,而且恼羞成怒。凤姐立刻曲意逢迎,哄邢夫人自己去撞枪口。
邢夫人
邢夫人先试探鸳鸯的态度,挑明贾赦想讨她为小妾,并且好言相劝。原文“你又是个要强的人,俗话说的,‘金子终得金子换’,谁知竟被老爷看重了你.如今这一来,你可遂了素日志大心高的愿了。”
后来事情闹得鸡犬不宁,鸳鸯跪在贾母跟前,一边哭,一边发誓:“方才大老爷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久要报仇.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贾母果断保住心爱的丫鬟,不过,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贾母已经年老,一旦过世,鸳鸯必然面临窘境。虽然之前鸳鸯对好姊妹平儿和袭人透底儿“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作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这毕竟是下下策,聪明伶俐、志大心高的鸳鸯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会选择下下策。
袭人、鸳鸯、平儿
第七十二回,鸳鸯无意撞见司棋私会小厮,后来这个小厮畏罪逃走,司棋忧愤交加,病倒在床。鸳鸯前去劝解,立身发誓保守秘密。司棋感激之余,暗示她为自己的以后作打算,原文“司棋道:‘再俗语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过三二年,咱们都是要离这里的.俗语又说,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倘或日后咱们遇见了,那时我又怎么报你的德行’。一面说,一面哭.这一席话反把鸳鸯说的心酸,也哭起来了。”
鸳鸯从司棋那里出来,顺路去看养病的凤姐。正好遇到贾琏找她借当,并且坦言“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鸳鸯姓金,贾琏奉承她为金钟;凤姐同样能做此事,贾琏却没求琏二奶奶,同时暗指她是破鼓。
后来,鸳鸯出手相助,她为什么没有避嫌?自从鸳鸯拒绝贾赦之后,她一直洁身自好。第五十二回,原文“宝玉答应了,便出来,只见鸳鸯站在地下柔眼睛.因自那日鸳鸯发誓决绝之后,她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此时见她又要回避。”
当时,贾赦被鸳鸯所拒,恼羞成怒声称“大约她恋着少爷们,多半是看上了宝玉,只怕也有贾琏。”鸳鸯避嫌宝玉,为什么不避嫌贾琏?当时,贾母保下鸳鸯后,跟凤姐开玩笑道:“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这里暗示,如果贾母开口将鸳鸯指给贾琏,贾赦于情于理都得咽下这口气。
凤姐、贾琏
那么,鸳鸯最后的结局将会如何?当初邢夫人劝说鸳鸯给贾赦作妾时,提到她“志大心高”,“金子终得金子换”。鸳鸯本身姓金,人又出色,如同一块金子;荣国府的丫头通常有三条出路:成为姨娘、外聘、配小厮。只有“姨娘”这条路金贵,能遂了志大心高的愿。
既然鸳鸯拒绝年老的贾赦,那么可能恋着年轻的少爷们;如果鸳鸯一直避嫌宝玉,那么可能对贾琏有几分心意。当贾琏请她帮忙偷偷搬运贾母的几箱金银家伙,鸳鸯鼎力相助,可见有情有义。另外,贾琏本来偷偷娶了小妾尤二姐,最后尤二姐吞金而死。
尤二姐
如果贾母做主,将金鸳鸯赐给贾琏,一切名正言顺,合情合理,既是为了贾氏家族的子嗣,又能保全心爱的丫鬟,鸳鸯正好“金子终得金子换”。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范文三:红楼梦的真实结局
《红楼梦》真的结局(最后版本) 贺远 于 2003-05-05 发表在 学术研究 《红楼梦》真的结局 作者:贺远
前 言
这篇文字,十年前就该写了。可是,因为懒惰,以为生命很漫长,时间也有许多许多,它就
惴惴地放在那里,象个永不能兑现的诺言。二OO二年底,一个冬夜凌晨两点,静静坐着冥
想的我突然想起它,现觉着过的每一天都是侥幸,趁还来得及,我决定完成它。否则,会对
几百年前的那个人愧疚。
若你读过《红楼梦》,又稍稍有点喜欢。那么,在秋凉的午后,正巧没有风,请你坐在露台
的躺椅里,手边放杯茶,慢慢地、慢慢地听我给你讲《红楼梦》的事情。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完整的读过《红楼梦》(并非初次)。它对我从不是晦涩难懂的,我亦从
不看脂批考证之类的东西,因他已将整个的心,全部的热情放在这部书里,我只享受这书便
罢了,别人如何理解它,与我何干?
我和作者,有知己之感。正因如此,觉着有义务代他说话。我的谈论,只与前八十回有关。
作者是性情中人,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人性的展示,而高鹗的部分与人性无关,高鹗
不懂《红楼梦》,所以只能从情节下手,结果给人的感觉如同“宝匣里装上了大粪”那般别扭,我是无法读下去,因为怕气死。所幸我从未看完后四十回,所以对《红楼梦》保留着美好的
印象,兼真挚的感动。
他说这本书是“一把辛酸泪”,一点不过分。他的痛苦,我想更深于此吧。
2002.12
宝黛之情达到男女之爱的极至,而爱的悲剧亦使作者的忿恨达到了极至。
所有人都知道,这书里记录了作者的情殇,既然他只写了这么一部书,写得如此美丽精 致,他是想为自己的爱情找个完美的归宿罢?
作者与宝玉系同一灵魂,而宝玉毕竟是一虚构形象,他的疯言疯语、乖张举止作者未必 做的出,可能宝玉是作者向往之理想中的自我。正如他是理想化,正如作者想将自己隐 去,宝玉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着墨最多而相对形象不甚完整的人物,他的作用只是充当 作者的口舌,用来说故事的一根主线而已。而只有涉及宝黛之情的描写中,宝玉的身影 才清晰明朗一些。
我疑心作者并未打算将宝黛结局的部分流传出去,也许那太接近事实(恐惹祸上身), 也许他唯独不肯在这桩事情上杜撰下去,索性干脆不写了,但他在书中有N次交待了事情 的真相。
交待一:此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 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脉络如此清晰,
为何这里要有一个例外,作者为何要在第二至第四回里讲一个独立的故事:香菱、冯渊 与薛蟠?
它不是一般的引子。
请注意香菱在以后的故事中着墨不多,并非是作者想主要刻画的人物,而她一生的命运 却拿到开篇独立完成,她那样重要吗?再注意甄士隐(这个名字已说明一切,将真事隐 去,以“香、冯、薛”来代)这个人物有无出现的必要(他与此后的故事毫无关系)。 最重要的是作者本旨是在头五回交待故事的全部情节,而非真的展开情节,那么香菱这 个刻意的安排为了什么?
黛玉之父与香菱之父同样于贾雨村落破之际予以相助,此后两个孤女同样离家寄人篱下 ,二人又都与贾雨村有某种联系,这样巧合吗?香菱的作用已很明显了,作者担心世人 不解香菱即黛玉命运的暗示,还作了其它一些牵强的描写:1、皆知黛玉为芙蓉花,芙蓉 是莲(荷)的别名,而香菱原名英莲。2、香菱的容貌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兼俱宝钗、 黛玉之美。3、作者赞许黛玉诗词上面的才华,他也令香菱有此向往。香菱此后在书中被 提及的情节主要是师从黛玉作诗,宝钗之才不逊黛玉,且是耐心好性的,香菱何必舍近 求远呢?此乃作者刻意为之。4、薄命司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在情理之中,偏又多出个“金陵十二钗副册”,这一册中只列了一个女子,便是香菱( 此乃醒眼之意),且看她的判词,其中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可指夏金桂,亦可指 “林”。而黛玉的判词图画中有“两株枯木”,这也是巧合吗?5、本书中癞头和尚欲超 度两个女子,一是黛玉,另一个便是香菱。为何是香菱?既然她这样特殊,为何书中毫 不涉及香菱的性格描写?可见她于作者眼中不是一个人,而是符号。再则,宝黛的前缘 为何要从香菱的父亲甄士隐的梦中道出?6、最重要的暗示,即第八十回(最后一回)恰 恰终结于香菱饱受欺凌,命将不久之时。实际上经过千方百计地布线设局,至此,已无 须再交待那隐去的关于黛玉的真相了。
《红楼梦》成稿在作者生前便已流传了很长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作者完全可以完 成后半部,但这传说中的后半部,市井中人却从未得见。反而,在本书的最后几回,我 却看到奇怪的迹象,这几回只是间略地述说情节,文字与人物毫无光彩,略显生硬(《 芙蓉女儿诔》除外,它可能是作者早先便写好的),已看出仓促之意,不知这部分是有 人代笔,还是作者力不从心了。
既然香菱与冯渊的好姻缘被薛蟠毁掉,那么黛玉呢?
薛蟠是本书非贾姓男子中着墨最多,也最被丑化的一个人物,而他在本书里除了香菱一 案之外,根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之人,可作者偏偏不放过任何一个丑化他的机会,只要 有荒唐的场景,就必有薛蟠出现,就必大暴其丑(此非一般的憎恨)。因作者这种泄愤 的需要,为薛蟠制造了很多出场的机会,给读者印象好象宝玉与薛蟠过从甚密。宝玉一 个风雅之人,与蒋玉菡做朋友倒是合乎情理,可薛蟠这个浊物,与宝玉有何相似之处?
贾雨村在以后的情节中再未出现过,他的作用无非是连接香菱与黛玉两位女子。贾雨村 既然在香菱与薛蟠一事中推波助澜,难保不会在贾府势败时给黛玉带来厄运。贾府招祸 ,食鸟各投林,狠舅奸兄可以把巧姐卖掉,这个无父无母的黛玉又能怎样?此时贾母可
能已死掉,宝玉又不能脱身,这个黛玉曾经的老师,他有何事不敢做?此联想皆因首回 贾雨村吟出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字“时飞”),后文有详 解。
可见,这段冤案已非一般的引子,实则宝黛悲剧的写照。本书首回第二段,仅只一句话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若此言仅 指甄士隐梦中之事岂不多余?那是略有脑筋的人便可明了的。作者即是先著书,而后分 出章回,那么“此回”也许并非仅指首回,本书唯一用“梦幻”一词是在第四回:贾雨 村得知香菱、冯渊一事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 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 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 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一 见钟情的香、冯以“ 孽障遭遇,亦非偶然”来形容不是太勉强了?它是暗指宝黛的“前 生木石之约”。原来这个悲剧的真相才是此书立意本旨。
现实中,作者的爱人一定是嫁到了位居于上,使他敢怒不敢言的地方,书中无数的细节 暗示了宝玉因黛玉离去才娶的宝钗。
交待二:第一回,二仙师对动了凡念的石头警示:“好事多魔,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 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此是对宝玉姻缘的预示。石头此去将“空欢 喜”,必是起先黛玉许给了宝玉的,此后才发生出乎意料的变故。
交待三: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冷眼看象突兀了些,与其它章回没什么关联嘛,但自有深 意在里面。宝玉私塾时好男风,可与冯渊相似?该回两个学童“香怜”(香菱)、“玉 爱”(爱玉谐音“黛玉”),这二人曾受薛蟠宠爱,而那个玉爱又是宝玉喜欢的。作者 这样设局不仅仅是描述少年的成长历程吧?此处,薛蟠将香菱与黛玉联系起来。
交待四:二十五回,凤姐拿宝黛的婚事取笑黛玉,片刻后,宝玉中邪,众人前来观望。 无端的带过一笔:“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薛蟠与黛玉 真是两个世界的人物,薛蟠之好色荒唐书中已有充分展现,无须用黛玉这桩事充数。黛 玉于作者心中是多么超群脱俗不容侵犯,为何在此令她遭受无妄之灾?这不适当的情节 安排又是个明显的暗示,薛蟠的存在不过是个符号,当然薛蟠和黛玉不会有什么事情发 生,隐含的事实是:宝黛婚事将近时,半路会杀出个如薛蟠的混世魔王。
交待五:凤姐弄权铁槛寺,又是生生拆散一桩好姻缘,又是女子被豪门所夺,一对璧人 不屈而死。以作者之才,何愁找不出事端以表凤姐之恶?为何他总在这桩事上转圈?此 乃作者之恨啊!当一个人不自觉地重复一个言论时,只是因为那是最接近事实的部分, 也是最令他无法释怀的遗憾。
交待六:探春判词中有一幅画,画中两人放风筝,一只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 状。船中的女子是探春无疑,她将远嫁,这是后话。那两个放风筝的人是谁?这是前因 。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风筝,那么二人中应有一人是探春,那另外一人是谁, 书中已有暗示。七十回(此回极重要,黛玉的结局露出端倪),紫鹃拾了别人落的风筝 ,马上遭到探春、黛玉二人的反对,说那是晦气之物。紧接着,黛玉提议大家到房外放
风筝,这个建议由黛玉提出岂不荒谬,黛玉最是孱弱不好动的,用家仆的话说:“出来 风儿一吹就倒了”。可以放风筝的天气必是风大的很,黛玉避之不及怎还会出去玩?这 个谬误并非作者疏忽,他是一再暗示这个事实:黛玉终将象探春一样做为权势的牺牲品 嫁于帝王之家。猜测她婚后不久便因思念宝玉泪尽而亡,作者是否按原意写出宝黛的结 局已不得而知。
这风筝放的大有深意。宝玉想放的风筝都未得,只剩了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 明明是放晦气的,黛玉的风筝线已放尽,最后撒手时却不舍,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 发小气了。哪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看至此,不 禁一阵心酸)。竟说了两句“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既生为情种,必为情所 困,这病根如何去得掉,原来此去必死无疑。探春的凤凰风筝与“不知哪来的”又一个 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接着又加进个喜字带响鞭的风筝,三下不能分开将线扯断了,飘飘 都去了。这风筝占的是婚事,且将有两个皇妃。
交待七:看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不要埋怨东风无情强使别离) 。再看黛玉所占芙蓉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不要怨恨东风,还是哀叹自己命运不好吧 )。同是暗示归宿的谶语,作者将之写的完全一样。为何十二钗中唯独将探春的归宿交 待的明明白白,没有令人误解的可能,这便是原因。
那么这东风所谓何事呢?七十回,黛玉初为“桃花社”社主,所填柳絮词已将结局大白 天下(堪怜咏絮才):黛玉下半阕——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 淹留(可叹你今生何处是归宿?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却不闻不问,任凭其四处飘泊, 忍心其长久不归)。为着她的爱人没有拯救她,些许有些怨忿吧?正是:“红颜胜人多 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同样的东风,看给宝钗带来怎样的命运:宝钗下半阕——韶 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这同一个变故,却给宝钗带来了好姻缘 。正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黛玉),钗于奁内待时飞”。
交待八:书中仅有两处写宝玉获赠美男的随身物件(宝玉送与湘云的麒麟不算,那是道 人的供奉,宝玉在礼品中自己挑的),其一是蒋玉菡的长巾,宝玉将之给了袭人,后袭 人嫁于蒋玉菡;其二是北静王的念珠,宝玉送于黛玉。巧的是黛玉与袭人都是宝玉起初 欲迎娶的女子,而二女均与宝玉无缘,这两物件又都出自北静王爷之手,此并非巧合。 世人皆以为袭人离开了宝玉,实则不然,蒋玉菡(“将玉含”扣含玉而生)在书中为宝 玉之副,该人物是虚设,袭人嫁于蒋玉菡暗指袭人仍与宝玉在一起,但为何袭人的判词 这样写呢:“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此乃作者苦心,以汗巾为信让袭人与蒋 玉菡结一段姻缘是虚,以此暗示那个赠念珠的人将与黛玉有婚姻的缘份。黛玉一个贵族 女子怎会有香菱一样的际遇,给人做侧室?到此可明了,她的夫婿是王爷一类的帝王人 物,在那里可谓“姬妾众多,淫佚无度”的境地,命运与香菱何异?正如香菱之于冯渊 是唯一,而于薛蟠只一玩物耳。
交待九:宝玉起先为潇湘馆提名“有凤来仪”(此名用于正殿岂不更合适),“凤”在 古时指后妃。后起诗社,黛玉名号“潇湘妃子”。她总是和这类称呼联系在一起,而不 是探春。
交待十:宝玉初见警幻仙子有本书唯一赋文《西江月》(赋,一般都是费话),形容其
貌美,但言辞之间完全套用了曹植的《洛神赋》,以作者的文采何需如此?用意何在? 曹植爱袁绍儿媳甄氏,欲娶为妻,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立为后,不久她便被赐死,曹植 路过洛水,因思念甄氏,便假托洛神宓妃的故事记念她。又是好姻缘被拆散,这是作者 反复暗示的真相。作者恐世人不解,于四十三回中,无因说了一句:“殊不知古来并没 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曹植)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宝玉 语)
凡此种种不再赘述,下面我要说几句闲话。
以宝钗代黛玉与宝玉成亲一说甚是可笑。宝玉是何等样人,他以忤逆的姿态对抗黛玉以 外所有人的观念(黛玉精神上与他是一致的),乃至他的父亲,面对来至整个家族的压 力他从未妥协过,某种意义上,他可称做人性上的英雄。他视黛玉为生命,若将她替换 掉,这个整天寻死觅活的宝贝会认帐吗?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黛玉不可能是他的 了,他才会和宝钗成亲。
看看书中的线索。五十七回,紫鹃谎称黛玉将回苏州,宝玉便已死了大半,后紫鹃又拿 宝琴探他:“你如今也大了,连亲也定下了??要定下琴姑娘呢??”,宝玉笑道:“ 不过是句玩话,他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果然定下了他,我还是这个形景了???我只 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了然, 若将别个女子许给宝玉,必不成功,仅在这桩事上,宝玉会以命相搏,不可能被人按头 强吃草的。可知日后失掉黛玉,宝玉该是怎么样一个惨状,不敢想象。
高鹗的意思,宝黛悲剧只因族内人的反对,又是误解。贾家族人从上至下皆认定宝黛婚 事必成无疑,这从薛姨妈认真地要为黛玉保媒到贾琏家仆的议论中已明确表露出来。书 中唯一支持金玉良缘的,却是元春,这个来至宫中的势力,恐怕这便是悲剧的先兆。
五十七回,借薛姨妈的话已明白暗示宝黛婚事毁于外因:“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 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 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 年年在一处的,再不能到一处(分明在说宝黛)。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黛玉和宝钗 ),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宝钗已知是眼前的那个,那么黛玉呢 ?山南海北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癞头和尚交待过,宝玉不能早娶。若早娶,必是黛玉 无疑,而日久多磨,才能生变,这与贾家招祸有关。高鹗乃一蠢物,误人。
又有人说黛玉皆因宝玉落难悲伤而亡,此后宝玉娶了宝钗。这里有几个不通之处:一、 宝黛婚事在贾府上下皆知是必成之事,二人对此皆有希冀,一个有希望的人再怎样也不 会因悲伤而死的,宝玉不死,黛玉无论如何都会争着一口气活下来的。世人作这样的判 断只是简单地照搬了首回的预言“泪尽而亡”。若黛玉真死在这上面,作者又有何惧, 为何扭捏着不肯说出黛玉的结局,这很难说出口吗?二、黛玉为宝玉而死,应是宝玉最 悲伤的时候,此刻怎么会接受别人迎娶宝钗呢?迫于家族的压力?如果在此刻,他是一 个可以屈服的人,那么婚后,和宝钗过了一阵子又出家是为了什么呢?是有比黛玉的死 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吗?以至他想断绝世上所有的女子?不合逻辑。
自然的推测是这样的:黛玉因始料未及的变故被迫嫁人,不久宝玉无耐之下娶了宝钗。 黛玉婚后不久因思念宝玉而死,宝玉得知悲痛以极才会出家,证前言。在这里又要引入
一段故事:尤三姐与柳湘莲。书中明指尤三姐与黛玉面貌身段不差什么,这样比较不是 很荒唐?一个是下层荡妇,一个是贵族才女,于意念上对黛玉不啻是个侮辱。非也,书 中写柳湘莲不太与人交往,独与宝玉亲厚,这便是作者之意了。三姐与柳湘莲是除薛蟠 、香菱、冯渊之外唯一独立发展的故事,如果说冯渊一案是前因,那么柳湘莲便是后话 。尤三姐一死,柳湘莲就马上出家了,这是暗示宝玉出家的原因,若没有这个意图,作 者也无需带出个尤三姐来,她与本书情节毫无关系,只尤二姐便够了(与凤姐有关)。
隐隐觉得,尤三姐与黛玉的联系不仅如此。尤三姐与柳湘莲相逢,在五年之前,黛玉入 贾府至离开,可是五年?作者触及尤三姐一段,不是如香菱那般寥寥几笔带过,而是悉 心写尽二人的性格、矛盾,这必有缘故。柳湘莲对三姐先“慕”再“疑”后“悔”,这 是否是宝黛情事的后续发展呢(后半部书无缘得见,证据已无处可寻)?黛玉他嫁,宝 玉可有误解之意?黛玉之死,作者并未出家,却造就了一部《红楼梦》,以祭奠她。书 中仅有两处托梦之事,秦可卿与尤三姐,二人均为自杀,又都与黛玉相似,她们与黛玉 有某种联系已很确定。但秦可卿在何事上与黛玉相关,却是我不能解的,这是考证者的 功课,我意不在此。
看着看着,凤姐与贾琏似曾相识,分明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嘛。可以理解,他的时代,可 以称得上小说又能入他眼的,恐怕只有《金瓶梅》了。
后 话
看至宝黛初会一节,便会泪湿眼眶。想作者写这段文字时,应满含热泪,心中酸楚的罢 。
宝黛的爱情,我又见了一次,是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希刺克厉夫和凯 瑟琳的情感与宝黛本质上是一类。那是超脱了人世间一切羁绊的,不可能被摧毁的,也 不能再改变的情愫。好象这样的情感只能发生在青梅竹马之时,是种灵魂上完全的认同 和倚靠,是相濡以沫的境界。
宝钗之美似胜黛玉,为何宝玉独爱黛玉?黛玉来探宝玉,不遇,她会翻看宝玉案头新添 了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宝钗则不然(宝玉熟睡可视作不在),宝钗在意他的起居饮 食,绣个布兜儿或是仕途前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虽然都是爱,黛玉关心他的 灵魂(她与宝玉不止生活在浮浅的生活层面上)。宝钗关心的是他作为人的本体,宝玉 这种人物又怎会满足乏味而无共鸣的情感呢?
有人问:为何宝玉嘱晴雯送两个旧帕子给黛玉?黛玉对宝玉: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 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宝玉遭受体罚,黛玉比他还痛,这一点宝玉自是清楚的,所以叫晴 雯谎称身体已渐好,不要挂怀。黛玉为宝玉而痛,定是泪流不止,送那帕子是为她拭泪 ,旧的帕子自是宝玉用过的,必有宝玉的气息在上面,帕子去了,如同本人去了是一样 的,此意黛玉明了,慨叹宝玉不负知己之心。
不敢说这些故事情节是真实的,但情是真,恨是真的,想作者写此书的过程是颠狂悲感 的罢?有时竟恍惚觉得,作者莫非一女子?世间男子皆庸俗蠢笨之辈,而他何以,何以
如此了解女人,如此懂得爱呢?
看宝玉《芙蓉女儿诔》,悲从中来,若得此男子之爱,终生何憾?
范文四:红楼梦—贾环的结局
(2009-08-18 15:07:48)
转载▼
标签:?红楼
贾环
宝钗
杂谈
分类:?红楼之梦
在《红楼梦》的原稿里,贾环实在不能算作起眼的人物,至少在前八十回的时候,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八十回书中对贾环的安排也许贾环真的不是续书写的那样的结局,贾环或许是贾家、准确地讲是宝玉悲剧的最后一次推手!
红楼梦的写作一贯地是伏脉千里,且许多人的名字都有所指意。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猜测一下贾环的结局。
首先,贾环的名字,“环”与“还”同音,“还”有还击、反击之意,甚至可以理解反击报复的意思,如:以牙还牙。从书中的描述看,赵姨娘、贾环母子恨透了宝玉一干人,并且不断地使用各种的手法进行着报复:烫脸、诅咒、诬告等等……,随着情节的深入,时日的推移,贾环等人也许逐渐占据了优势,或者具有了某种机会,对宝玉等人进行狠狠地打击!甚至终于推到宝玉,自己站立起来也未可知的!
其次,书中对贾环的描述内容从少到多、从猥琐不堪到有所进步、从一味地被作践到逐渐被称赞的过程,让人感到贾环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窝囊废,其自身也有长处和心计的!
再次,从贾环的性格看,他是个善于隐忍不发的人,一旦有机会就能抓住用来整治对手。
所以,综合来看,不能简单地看待贾环的结局!
在书中二十回往前,几乎没怎么提到这名妾生的、政公的三公子。最早出现贾环的场合是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贾家时顺口提出的:“政公既有玉儿之后,其妾又生了一个,倒不知其好歹。”没有做任何评说,此后直至第十八回元妃省亲那么大的场面,对贾环也只是偶带一笔“贾环从年内染病未痊,自有闲处调养,故亦无传。”
我想,作者这样安排无非是因为此时的宝玉势如中天,贾环实在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多说!
省亲过后,应该是贾府逐步走上衰落之路的起始点。如此,贾环则应粉墨登场了,映照着宝玉与贾环一上一下,所以省亲之后的第二十回中,惜墨如金的曹先生不惜大书贾环的刁钻、冷酷却不乏见风使舵的形象,这都为贾环后来的作为做好了铺垫。在本回的大段描写中,有这样的语句需要注意:
“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并没它意;”、
“贾环急了,伸手便抓起骰子来,然后就拿钱,说是个六点。”、
“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
“是以贾环等都不怕他,却怕贾母,才让他三分。”、
“如今宝钗生怕宝玉教训他,倒没意思,便连忙替贾环掩饰。”、
第六十七回“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都可以作为后文的情节伏脉进行猜想:宝钗出身于皇商家庭,且尚有家势,所以有着官场的圆滑,也许在她眼里贾环的性格更加符合她的选择,至少在光耀门庭、追名逐利方面要比宝玉强许多!此时,宝钗在正义与势力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势力,属于实用主义派。即使面对宝玉,宝钗也有维护贾环利益的倾向!何况她与贾环的名字:“钗、环”同属一类。贾环也很会审时度势、见风使舵,有针对性地采取欺软避硬手法。而且,贾环并不怕宝玉,只是因为怕贾母而顾忌宝玉而已。
也就是说,贾环在机会来临时,比如贾妃、贾母去世、朝中有变等情况下,贾环完全有机会扳倒宝玉而站立起来,这种情况下贾环一定对宝钗有不错的印象,在对宝玉仇恨的驱使下,贾环很可能会利用宝钗这个人而对宝玉变本加厉地迫害。
此时的宝钗,谁又能保证不是在饥寒交迫、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而重新进行选择呢?哪怕是为了宝玉的命运!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中,贾环的谜底是枕头和兽,以枕头和兽头分别代表大哥、二哥,即:宝玉与贾环,枕头一般是比喻没用的人,兽头有服饰上刺绣、或者龙舟前首等意思,都是发达之兆。枕头在床上隐喻宝玉生活在脂粉堆里,而兽头则表明贾环的环境。而且,谜底是这样出来的:贾环只得告诉太监说:“一个枕头,一个兽头。”通过贾环告诉太监的方式,表明贾环很可能通过向上告密的形式得宠而扳倒宝玉!
无论是宝玉也好、凤姐也罢,表面看着光鲜得势,宝玉是个银样镴枪头,熙凤骄横跋扈讨得众人嫌,在内部群众基础上,他们都赶不上贾环母子。
第二十四回“……坐不多时,(贾环)便和贾兰使眼色儿要走。贾兰只得依他,一同起身告辞。宝玉见他们要走,自己也就起身,要一同回去。……”
第三十回“……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第三十四回 “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话,只听说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王夫人摇头说道:“也为这个,还有别的原故。”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我今日大胆在太太跟前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论理――”说了半截,忙又咽住。”
第七十回“彩云因近日和贾环分崩了,也染了无医之症。”
我很奇怪,如果说彩云喜欢而向着贾环可以理解的话,那贾兰又是怎么回事呢?而且看得出,贾兰与贾环的关系要好于宝玉,因为当宝玉与秦钟在家学里与金荣打架时,贾菌看不下去宝玉被欺而出手,贾兰居然对贾菌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这里的袭人居然在宝玉被贾环诬陷而遭受到那么大的笞挞,也没有将贾环告密之事出卖给王夫人,此时的袭人已明确是宝玉的小妾且有过床第之事的。
书中贾家的男人个个是好色之徒,书中提到彩云与彩霞均与贾环合得来,只提到彩云与贾环有过越轨之事,此时彩云却又染了无医之症,使贾环再无后顾之忧,这方面是否是贾环将来崛起的一个优势呢?彩云、彩霞是不是意味着贾环前程似锦、青云直上呢?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贾环抄写《金刚咒》时,因彩霞,贾环便再也忍不住对宝玉开始下手了(可见将来贾环在女人方面与宝玉的冲突尤其尖锐,故甚至争夺宝钗必将不遗余力):
……二人正闹着,原来贾环听得见,素日原恨宝玉,如今又见他和彩霞闹,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毒气。虽不敢明言,却每每暗中算计,只是不得下手,今儿相离甚近,便要用蜡灯里的滚油烫瞎他的眼睛。……
……王夫人又急又气,一面命人来替宝玉擦洗,一面又骂贾环。凤姐三步两步跑上炕去,给替宝玉收拾着,一面笑道:“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王夫人便不骂贾环,便叫过赵姨娘来骂道:“养出这样不知道理下流黑心种子来,也不管管!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了,这不越发上来了!”……
敲骨吸髓、唯恐贾府不乱的马道婆道:“你只管放心,将来熬的环哥儿大了,得个一官半职,那时你要做多大的功德不能?”
……赵姨娘听这话口气松了些,便说道:“……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
……赵姨娘道:“这如何还撒得谎!”说着,便叫过一个心腹婆子来,耳根底下嘁嘁喳喳说了几句话。……
……(马道婆)向裤腰里掏了半晌,掏出十个纸铰的青脸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递与赵姨娘。又悄悄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
由此可见赵姨娘与马道婆的关系非比寻常,而且赵姨娘居然还有能够交待如此秘密事情的心腹婆子。相比之下,王夫人想知道是否贾环告的密,也找不到一个能说实话的人!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和得力助手,此时居然还“一面笑道”,还隔岸观火地挑动王夫人与赵姨娘斗一斗。可见宝玉那一班人的内部关系已经不堪一击了!
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反击报复的初次试验的机会终于来了:
……,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
这是贾环针对宝玉势力的一次挑战尝试,贾环能够抓住一瞬间的机会(……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贾政喝令小厮“快打,快打!”贾环见了他父亲,唬得骨软筋酥,连忙低头站住。……)扭转当时自己很不利的局面,放胆一搏大肆对宝玉进行诬告陷害,预置宝玉于死地!从贾政的反应看,无疑贾环是成功的,这应该是暗示了在贾环这种雷同的手段娴熟以后,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途径置宝玉于死地!
而今后贾环是否具备这样的反击能力与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七十五回中:
……不料这次花却在贾环手里。贾环近日读书稍进,……如今可巧花在手中,便也索纸笔来,立挥一绝与贾政。贾政看了,亦觉罕异,……。
……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说话间,贾环叔侄亦到。贾政命他们看了题目。他两个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途,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又看贾环的,是首五言律,写道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从第七十五回始,贾环的作为明显大有改进,贾政对贾环的进步“亦觉罕异”;贾赦对贾环更是“连声赞好”,并且当着众人的面,直接说明“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而且赏赐给贾环“自己的许多玩物”。目前,荣国府的官爵是由贾赦袭着的,由贾赦说出袭官的事来,不仅合理也更有说服力!
七十八回中则明确说明贾环的诗才与宝玉相差不远,但举业则高过宝玉。至此,可以说在遗失的情节中,宝玉肯定是意未休、离绣幕,而贾环一定是复寇仇、独风流!
至于贾环到底把宝玉逼迫到何种地步、是否贾环强纳了宝钗,还是贾环逼迫宝钗转嫁于贾雨村,这里仍留给读者自己想象!
范文五:邢夫人逆推红楼梦 《红楼梦》里,邢夫人那句“金子终得金子换”,暗示了鸳鸯的结局
邢夫人逆推红楼梦 《红楼梦》里,邢夫人那句“金子终得金子换”,暗示了鸳鸯的结局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贾赦欲讨鸳鸯为小妾,邢夫人找凤姐商量。凤姐一听不妥,赶紧劝阻。邢夫人不但没听,而且恼羞成怒。凤姐立刻曲意逢迎,哄邢夫人自己去撞枪口。
邢夫人
邢夫人先试探鸳鸯的态度,挑明贾赦想讨她为小妾,并且好言相劝。原文“你又是个要强的人,俗话说的,‘金子终得金子换’,谁知竟被老爷看重了你(如今这一来,你可遂了素日志大心高的愿了。”
后来事情闹得鸡犬不宁,鸳鸯跪在贾母跟前,一边哭,一边发誓:“方才大老爷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久要报仇(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贾母果断保住心爱的丫鬟,不过,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贾母已经年老,一旦过世,鸳鸯必然面临窘境。虽然之前鸳鸯对好姊妹平儿和袭人透底儿“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作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这毕竟是下下策,聪明伶俐、志大心高的鸳鸯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会选择下下策。
袭人、鸳鸯、平儿
第七十二回,鸳鸯无意撞见司棋私会小厮,后来这个小厮畏罪逃走,司棋忧愤交加,病倒在床。鸳鸯前去劝解,立身发誓保守秘密。司棋感激之余,暗示她为自己的以后作打算,原文“司棋道:‘再俗语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过三二年,咱们都是要离这里的(俗语又说,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倘或日后咱们遇见了,那时我又怎么报你的德行’。一面说,一面哭(这一席话反把鸳鸯说的心酸,也哭起来了。”
鸳鸯从司棋那里出来,顺路去看养病的凤姐。正好遇到贾琏找她借当,并且坦言“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鸳鸯姓金,贾琏奉承她为金钟;凤姐同样能做此事,贾琏却没求琏二奶奶,同时暗指她是破鼓。
后来,鸳鸯出手相助,她为什么没有避嫌,自从鸳鸯拒绝贾赦之后,她一直洁身自好。第五十二回,原文“宝玉答应了,便出来,只见鸳鸯站在地下柔眼睛(因自那日鸳鸯发誓决绝之后,她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此时见她又要回避。”
当时,贾赦被鸳鸯所拒,恼羞成怒声称“大约她恋着少爷们,多半是看上了宝玉,只怕也有贾琏。”鸳鸯避嫌宝玉,为什么不避嫌贾琏,当时,贾母保下鸳鸯后,跟凤姐开玩笑道:“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这里暗示,如果贾母开口将鸳鸯指给贾琏,贾赦于情于理都得咽下这口气。
凤姐、贾琏
那么,鸳鸯最后的结局将会如何,当初邢夫人劝说鸳鸯给贾赦作妾时,提到她“志大心高”,“金子终得金子换”。鸳鸯本身姓金,人又出色,如同一块金子;荣国府的丫头通常有三条出路:成为姨娘、外聘、配小厮。只有“姨娘”这条路金贵,能遂了志大心高的愿。
既然鸳鸯拒绝年老的贾赦,那么可能恋着年轻的少爷们;如果鸳鸯一直避嫌宝玉,那么可能对贾琏有几分心意。当贾琏请她帮忙偷偷搬运贾母的几箱金银家伙,鸳鸯鼎力相助,可见有情有义。另外,贾琏本来偷偷娶了小妾尤二姐,最后尤二姐吞金而死。
尤二姐
如果贾母做主,将金鸳鸯赐给贾琏,一切名正言顺,合情合理,既是为了贾氏家族的子嗣,又能保全心爱的丫鬟,鸳鸯正好“金子终得金子换”。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