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篇一:一、试题一答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西周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7分)
1、 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始于 夏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夏 。
夏朝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 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 部落联盟形式 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夏王朝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都是 分封建藩 时代,帝王与诸侯 分而治之 。
(一)、西周的分封制度
2、分封制的定义:分封制也称 分封制度 或 封建制 ,即狭义的“封建”,由君主或中央王朝给 宗族姻亲 、 功臣子弟 分封领地,属于 政治制度 范畴。古代宗法制 是分封制的基础,在 家庭范围 是为宗法制,在 国家范围 是为分封制。
3、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分封制 和 宗法制 。
1
4、分封制分封对象是 王族 、 功臣 、古代帝王的后代 。
5、分封制的目的是 巩固西周的统治 。
6、分封制的作用是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 扩大了统治区域 、 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
7、诸侯的义务是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
8、诸侯的权力是在 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 。
9、西周时期主要封国有 齐、鲁、燕、卫、宋、晋 。
10、分封制瓦解的原因是由于 受封诸侯权力较大,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强国兼并弱国 的形势,分封制瓦解。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 势力日益强大,难以驾驭。
经济原因: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封建制 经济超越 奴隶制 经济,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文化原因:诸子百家争鸣为当时 治理天下 提供了多种方案,为 分封制瓦解 提供了方案。
(二)、西周的宗法制度
11
12、宗法制的内容是: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继承以 嫡长子 继承为原则,确立 大、小宗 的名分,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13、
2
14、
二、简答题(20分)
16、简述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6分)
答: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是:
?、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17、简述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6分)
?、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宗庙建立、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
?、思想观念:“忠”、“孝”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
18、简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8分)
?、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
3
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
?、是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浅析题(23分)
史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1、西周初年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怎样,(10分)
答:史料1中“述职”可知诸侯对周天子有述职义务,根据“一不朝则贬其爵。。。”可知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是强制性的,故此可得出结论: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史料2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吕氏春秋。当务》
2、太史据法而争的依据是什么,(10分)
答:史料2中“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特征,故太史据法争的依据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篇二: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历史学案:《第1课 夏、商、
4
西周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 知道中国古代早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了解从夏到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3、 掌握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目的、内容、特点、作用。
【课标感悟】
1、夏商时期的世袭制和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
2、西周的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3、西周的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4、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作用和影响方面的分析,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夏
商
西
周
的
政
5
治
制度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
如、 、 等。
3、影响:(1)积极方面:加强了形成对周王室 ,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巩
固了王权。
(2)消极方面:西周后期势力日益强大,衰弱,
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夏 商 西 周 的 政 治 制 度
【思考与讨论】
一、材料一: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夏族首领鲧治理洪水,鲧因治水无功被杀。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害。因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他。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材料二: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并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
6
二、
材料三: 材料四:其内容规定,周王把王畿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 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 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 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 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 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 “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的秩序。
1.材料三地图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周天子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并结合地图予以说明。
4.根据材料简述分封制的内容,并指出维系周王与诸侯的纽带是什么,
5.概括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特点,
6.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综合分析西周王朝分封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三、材料五: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
7
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材料六:
1.请在材料五上用横线划出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怎样,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如何,
综合归纳1.仔细阅读课文,夏、商、西周王朝为巩固奴隶制统治共采取了哪些制度与措施,
综合归纳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 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
2、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8
? 镇守疆土 ? 随从作战 ?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A、??? B、??? C、???? D、???
3、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4、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清朝
5、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
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
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
9
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8、分封建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A、完全割裂B、互为表里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
(三)问答题:
1、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质疑与反思】
学案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1)约公元前2070;(2)夏禹;(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父子相传;兄终及弟;
3、(1)相、卿士;政务;
(2)候、伯;向商王纳工;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周武王,纣;
2、广大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自己的封疆;卿大夫;卿大夫;士;卿大夫和士;作战等;
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独立性;设
10
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1)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诸侯国;王权;
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1、父系血缘关系;政治等级;国家统治;分封制;
2、天子;嫡长子;大宗;诸侯;小宗;大宗;(3)分封制;
3、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5、B 6、A 7、B 8、B
二、材料解析题:
(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 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三、问答题:
内容: 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用
11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
?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影响: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三: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1课实例解析_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综合能力示例解析
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的国王是
A(舜 B(尧 C(禹
D(启
辨析:本题易错选C,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识记不准确,分不清禹和启的
12
历史活动。答案:D
例二:观察右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
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B
(? C(? D(?
辨析:本题易错选B,错因是对宗法制的理
解有误,认为继承人应是长子,不论庶出或是嫡出。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
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答案:D
例三: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
辨析:本题易错选C,错因是没有注意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侯、伯制与西周宗
法制、分封制的渊源继承关系。 答案:D
例四: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
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13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辨析:本题易错选
D,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历史和政治思想相结合,用发展的、辩证的、
客观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由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制度不可能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如
果运用同一制度不求变通,将出现与西周分封制一样前后截然不同的后果,可见“发展”是
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而判断社会发展的标准往往是生产力标准。 答案:A
基础知识巩固
“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传说中的尧、舜、
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禹死后,其儿子启凭借实力,夺取了联盟
首领的职位,结束了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位继承都实
行世袭制度,通过“父终子及”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王位的继承。
,例1,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14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和阶
级,人类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
渡的重要标志。,答案,D
西周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方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
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
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西周宗法制的实行,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2,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民主推选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父死子继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自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在夏商两代,还
存在着“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传位方式。到西周开
15
始实行宗法制,其核心内容就
是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
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双方的
权利和义务。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西周实行分封制,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
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
,例3,请你阅读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
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
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16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解析,题中材料一反映的是周武王时期对三类人实行分封,材料二反映的是在分封制
下,周王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本题主要考察学生
对分封制的理解,关键是对教材内容要理解透彻,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
,答案,(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 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17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拓广与探究
,例1,《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 ?世袭制 ?
公有制?私有制( )
A(?? B(?? C(?? D(??
,解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开始出现贫富分
化,私有制和阶级由此产生。这段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后面的“天下为家??”
反映了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状况,而前面的“大道”就应该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经
济状况。,答案,:A
,例2,某学生认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人人平等,真是一
个理想的社会。而奴隶社会充斥着压迫和剥削,甚至还有“人殉”和“人祭”,真是太残忍
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倒退。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8
,解析,:比较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着重于看它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身地位的提高等。
,答案,:这种观点不正确。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原始共产主义是当时生产力极端低
下的产物。进入奴隶社会,有了阶级,有了压迫和剥削,但与原始社会相比却是历史的进步。
其原因是这种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如俘虏不再被杀而保
留下来(实际上就是保存了劳动力),这是奴隶身份地位提高的表现;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
资料而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进行简单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辉煌的文明;劳动分工
的扩大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例3,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
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
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
,答案,:按照当时宗法制的嫡长子孙继承法则,这位诸侯王的王位应该归妻子生的儿
19
子,家业主要也留给妻子生的儿子,大儿子也可以分得一定的家业。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
王的遗产应该由大小儿子和女儿平均分配,体现平等和赡养义务。
测试题型
(08(上海单科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试题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
分封制是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拱卫王室。 答案:A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20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
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
(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
答案: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
第二层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解析:四则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的器具、种类、用具(筷子、餐叉)。盛食器具可反映出周代的宗法制,饮食礼俗体现了贵残有序的思想。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 文档 网: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
21
作用)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 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四: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五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七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请回答:
22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材料六中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七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5)分封制与材料七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解析:
(1)分封制的特点:
从分封的对象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殷商旧族等。
从地理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从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还有器物,人口。
(2)诸侯对周王的义务: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王权衰弱,诸候不朝,蔑视王权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4)宗法制。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23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他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
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宗法制的积极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相关热词搜索:西周 政治制度 实行 作用 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有
24
范文二: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摘要: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君主、议会、内阁、政党。本文通过梳理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阐述了政治制度、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它对英国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 专制崛起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中的
[1]。 一个重要方面,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典型代表有两种类型,即立宪制和共和制。其中立宪制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代表,共和制以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的共和制为代表,两种制度都统称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责任内阁制,国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各类册封的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下院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就会成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内阁对首相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临朝不理政的状态,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
[2]只作为国家的象征 。
英国今日的政治制度的原型早在13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了。13世纪形成了英国宪政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自由大宪章》和议会制度,它们共同奠定了英国宪政民主的政治基础。从贵族化的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平民化的君主立宪式的民主体制,1689年光荣革命是英国由近代封建专制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变的标志, 也是英国社会由依附性的臣民社会
[3]向契约性公民社会转变的标志。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为英国的崛起准备了政治条件。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中,在各个“国家”内部,国王并不具有超越于贵族的权利,只是他们当中居位较高的一员。在这样的分裂状态之中,很难会有经济发展、
1
国家富强、军事强大。英国通过都铎诸君主的努力,建立了民族国家,国王超越于一般贵族之上,成为整个国家的代表。此时,由于民族国家与王权在利益上的一致,专制君主运用手
[4]中的权力,推行了一系列对英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政策。主要是重商主义和积极推动海外贸易和扩张,英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是,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旧势贵族之间的矛盾激化,工商业对自由发展空间的要求便与专制制度不可避免地发生对抗。英国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克服专制这一障碍。议会与国王的对抗发展到极致,于是发生了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光荣革命。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起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平和的社会环境。“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的制度设计基本上都是围绕限制君权以及加强议会的权力而进行的。
统一的民族国家,合理谋利的思想意识,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君主立宪制度,和平的国内环境,以及积极的对外殖民扩张,使英国具备了诸多优势。它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英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随着经济力量的不断增长,从而有力地进行海外扩张,进入到列强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中,最终成为殖民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世界霸主。在国家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英国国内的政治制度也不断走向完善。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人民通过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自己权利的代议制民主制度通过历次议会改革得到
[5]发展,两党制逐渐形成并确立,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以文官制度为标志的政府行政体系的率先建立,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因此,英国几乎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事实上,以上制度的创新都最终根源于英国率先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议会民主制度,也即它的政治制度具有创新性,一句话,制度决定了英国的崛起。英国和实行英国式政治的国家依然是世界上最为健康的经济体。
但是英国满足于现状而拒绝了深层次的革新,从而很快地被后起之秀所超越。一战和二战中,英国国力大大削弱。而此时美国坐享其成,逐渐替代英国的地位成为世界霸主。英国不得不成为美国的附庸。就这样一个传奇的国家,逐渐远离了世界的中心。不断创新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
英国的兴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合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
参考文献:
[1]曹静,柳朴方:《英国式政治发展的经验:渐进与务实》,科技经济市场,2007(5) [2]胡康大:《英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王谏,王守杰:《社会和谐与大国复兴》,经济论坛,2005 (8)
[4]张玲玲,姜守明:《英国兴衰的启示:制度创新的存与废》,学海2006(1)
2
[5]聂圣平,郑易平:《三党角逐对英国政局稳定的影响及其原因探究——基于文化和历史的
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6)
3
范文三:杂谈中印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杂谈中印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方泉 执笔
访印一周,直观的感触是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很不和谐。尽管印度有位居世界第二产值的
IT产业,有跻身全球500强前列的跨国公司塔塔集团,但是在五星级酒店之外,在跨国公司
写字楼之外人们丝毫感受不到印度GDP多年来的持续增长,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也是一个全面走进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国家。
从五星级酒店的窗户望去,百米开外便是低矮简陋的平房。城市间的干线公路拥堵不堪,几
乎每个路口都几股车流:中间是类似夏利车的TATA廉价车流,再往外是三轮摩托车流(作为
运营的三轮摩托车数量远大于四轮汽车),再往外是摩托车流,再往外是衣衫不整的人流——
可能是失业率高,随便什么时间你都会看见公路上有许多闲逛的成年人;而且公路两旁多有
积水,零星搭建着无家可归者的窝棚。直观感受的社会不和谐发展,或许反映的正是经济发
展的不和谐。据有关统计,印度的服务业、工业与农业产值分别为50%、26.6%和22.7%。工
业和与此有关的公共事业不发达明显突出,而所谓相对发达的服务业也是以无形的IT服务业
为主。因而我们看不出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泽被,特别是对占人口三分之二的
农业人口的泽被。当然印度迅速发展的IT业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追赶的。
在班加多尔的印度管理学院,有印度学者质疑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法制环境。这促发笔者由此
思考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问题,进而也聚焦到公平与效率这一从来都是公说公理、
婆讲婆论的经济学命题。
首先,据林毅夫教授的研究,民主政体并不必然地带来经济的发达,尽管当下世界的发达国
家都是民主政体而多数落后国家多是非民主政体或形式上是而实质上是强人专权。一些国家
或地区如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期又恰恰是在非民主政体的环境之中。虽然非
民主政体环境中的市场经济体系欠发达,从而导致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可能性减弱,从而导致
资源的极大浪费,但是非民主政体环境中的经济效率显然更高。比如发展重工业和建设公共
设施,前苏联正是在五十年的专制政体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迅速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
的转变,其重工业生产能力和规模一度比肩民主政体的美国;同时专制政体又更有效率地集
中资源,调动国力建设公路、机场等公共设施。再比如台湾地区,蒋经国专制朝代一声令下
便很快修筑出贯穿全境的高速公路,而李登辉民主时代开始 修筑第二条高速公路,历经陈水
扁第二任期,这条公路仍是进展缓慢。民主体政下的决策程度缓慢,而建筑公共产设施的社
会综合成本太高。反过来讲,专制政体下不尊重个人权利,个体的牺牲较大,效率较高却公
平缺失。
其次,一国经济的崛起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路径,信赖什么样的政体,这本身便不仅是一个经
济学问题。这种“路径依赖”即取决于政体因素,也取决于文化因素,甚至宗教因素和历史
因素乃至自然环境因素都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路径。尽管经济发展的“路径”有
反复试错的过程,但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注定了一种必然性。即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经济
发展路径,也即我们常说的实践理性原则。比如苏联的改革,首先从政体改起,尽管一夜之
后民主政体建立,社会公平突现,但经济发展却陷入将进十年的混乱。但苏联人民接受了这
样的选择,在多数人付出重大代价后经济依然发展起来而没有产生致命的社会动荡,说明这
样的经济发展路径是适合苏联国情的。而中国的经济发展秉继**先生的“摸着石头过河”
的理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的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三十年中
GDP保持平均10%的高速增长的结果证明,这样的经济发展路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再说印度,尽管殖民地时代结束后便建立了民主政体,但在私有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
落后又富足的农耕文明却成了走进工业化的巨大包袱。民主政体并不具备足够的冲击力打破
这5000年形成的平衡,更不具备强制性力量导向工业化,加之印度教的普及,社会精英之外
多数人构成的弱势群体也无追求财富的强烈欲望。这样的国情之下,由IT产业为主的服务业异军突起进而带动印度经济也保持了十年的快速增长,也恰恰因为IT产业不构成对农耕文明现状的冲击,不打破现有的社会平衡,同时IT产业也不象发展重工业那样需要调动广泛的社
会资源。而IT业的从业人员也只是从精英层向其他阶层有限地泛化,与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农
业人群不发生关系。相反印度重工业整体水平与IT业的大相径庭,乃致印度公共设施与IT
业的天壤之差,也与公平性有余强制性不足的政体存在内在关联。
第三,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不能脱离国情和与国情相适应的政体;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国情和与国情相适应的政体自然会产生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在这一阶段,经济力量和
更多中产阶级聚成的社会力量又强大到足够改变国情、冲击政体的程度,特别是多数为政者
本身也成了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的时候,政体的改变、完善也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比如
当下中国,改革使得非国有经济日益壮大,开放使得WTO的国际化规则通行经济各个的领域: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承认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最终主地位必然凭经济发展势不可挡的内在
驱动力推动出与之适应的政治改革。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
和民主集中的行政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动态平
衡的。发展是硬道理,成败论英雄。发展起来并不断走向成功的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其他“存
在是合理的”,但我们更坚信,“合理的才会存在下去”。(臧建明、郑重、高进、路林参加讨
论)
范文四:论社会组织对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作用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第28卷第12期 Journal of of No(12 2014政治?哲学 Science)V01(28 Chongq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Social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4(12(019
论社会组织对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作用
胡 琦 (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 摘要: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涵义包含制度化参与以及参与制
度化两个维度。这表明政治参与制度
化的关键因素是制度供给以及制度效力的实现。除了政府的制度供给之外,社会组织对政治参与制度化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能够吸纳新兴社会阶层、规范网络政治参与以及完 善参与渠道;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有利于提高政治参与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实现其效力。实现政 治参与制度化的必要途径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互动过程中展开协同合作。 关键词: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制度;制度化参与;参与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D616;1: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4)12—0103—06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rgan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U Qi Institute of 400041,China)(Chongqing Administrative,Chongqing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has two dimensions Abstract: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eaning including
shows institutionalized and institutional th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on,which key
of ef-of is the of institutions the and the achievem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pplication by govemment
offectiveness of institutions(The social also hav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effect on organizations great
besides the of institutions the the one hand,S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pplication by government(On
and to im- cial can absorb the new social rule the network class,to organiza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favor of the a— the channel of the other hand,social prove participation(On organization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s of to achieve its effectiveness(The of cooperation bility execut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is to the of institu-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ecessity and accordance between
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stitution;institutionalized participation;in- stitutionalization of participation
收稿日期:2014—05—28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在参与式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困境研究”(2013PYZZ08) 作者简介:胡琦(1980一),男,湖北汉川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发展。 引用格Citation 式:胡琦(论社会组织对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作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2):103—108( of Social 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l offormat:HU Qi(Effectiveness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12):103—108(
万方数据
104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http:,,cqlg(jouYserv(com
随着权利意识的觉醒,政治参与成为民众的 的本质,那么参与制度化则是指政治参与制度动 公
容易共需求。当利益矛盾不能妥善地解决时,民众 态的形成过程。亨廷顿就指出政治制度化是“组
荡。人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制 采取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引起政治动
的制度供们一般强调国家在政治参与制度化过程中 度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那些组织所具备的适应 要载体的社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51。亨廷顿的 给功能,而忽视了作为公民政治参与重 组织与政治参会组织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社会 观点表明了制度化两个层次的涵义:其一,制度化
梳理。 与制度化之间的关系作一番细致 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
的过程;其二,制度化的核心目标在于追求稳定
性。总之,制度化实质上就是某个组织结构政治一、政治参与制度的两个维度: 参与形成制度化特性的过程。具体而言,政治参
与制度化就是公民政治参与实现规范化、合法化、 制度化参与和参与制度化
程序化。政治参与具体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一 (一)制度化参与:制度实现的状态 定的方式与渠道“影响政府决策的行动”【6J。根据自以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 理解的角度不同,民众的政治参与具有多层次的
对西方世界的兴起与制度的变迁问题进行合理阐 涵义。从利益表达的角度来看,政治参与主要指释以来,制度成为人们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 民众通过投票、组党、加入政治团体的活动。从这 论工
守的一套具。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指社会中个人遵 个层面来看,国家的镧度供给对政治参与至关重 行为规则或者程序 。从狭义上讲,制 要,完备的民主制度是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从 度是指正式的、成文的规则、法律、规章、条令、政 公共治理的层面来看,政治参与的对象或客体的
策等。从广义上讲,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还 焦点是政府的公共决策。从这个层面来看,政治 包括非正式的、不成文的习俗、礼仪、惯例等。林参与的制度化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发起、制定、实 毅夫所主张的是一种广义的制度概念。他指出 施、评估等各个阶段。此外,政治参与要素包括参 “社会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被称 与主体、参与客体以及参与渠道。因此,政治参与为制度结构”?1。无论是广义的制度涵义还是狭 制度化的内容具体包括主体、渠道以及客体的制义的制度涵义,制度的内涵与形式都表现为一种 度化。规则。它必然具有规则所具备的稳定性、规范性 综上所述,政治参与制度包括制度化参与和 与有序性的特征。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就指出
参与制度化两个维度。在具体的政治参与行为 “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 模
中,这两个维度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过式”?o。“制度化”的涵义与“制度”这一概念有
程中展开。一方面,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以及经 着密切的联系。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 济参与不同,它是一种与公权力密切联系的政治 角色认为制度化就是“按照制度所提供的价值取向和 行为,政府或者国家权力机器是其活动所指向的期望行动的过程”【4 J。制度本身的性状是“制
目标;另一方面,民众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向政治系 度化”的决定因素,因此制度内含的稳定性、规范 化、
化政治统输入信息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可见,国家与社 程序性特征就是制度化的特征。具体就制度 会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是政治参与制度的应有之 参与而言,法律、规则、政策等与制度相关 的因素都
义。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对协调国家是衡量政治参与是否制度化的重要因
与社会之间关系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一素。从法律角度来看,制度化参与是合法的、程序
般来讲,社会组织是指除了政府与企业以外,具有 化的参与。从规则的角度来看,制度化参与是理
非权力性、高度组织化并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具有 性的、规范性参与。从参与程度来看,制度化参与
重要地位的各类组织的总称。与政府相比,社会 是适度、有节制的参与。总体而言,制度化参与是
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政府性。社会组织以公益为 对政治参与状态的一种静态描述,它代表着适度、
目的,是民众自治与自主决策的平台,因而能够拓 程序化与法治化的政治参与。
展民众的公共空间,成为沟通民众与政府之间关 (二)参与制度化:制度形成的过程 系的桥梁。在利益分化严重的社会中,社会组织
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政治 如果说制度化参与表现了政治参与制度静态
万方数据
105 胡 琦:论社会组织对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作用
参与制度所包含的“制度化参与”维度具体是指政 动力。2002年十六大后,党和政府对发展非公有 治参与制度效力的实现程度,而“参与制度化”维 制经济作了部署,为发展新社会阶层提供了良好 度则是指制度的形成过程。可见,社会组织对政 的制度环境。但是,现有的制度在吸纳新兴社会 治参与
有决定意义阶层政治参与方面存在障碍。新兴社会阶层由于 制度化的作用总体上表现在对制度形成具
的“制度供给”,以及关涉到制度效力 利益分散难以对政治体系难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实现的“制度执行力”两个方面。 一些政治参与制度流于形式。比如,担任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工商业者等新社
二、社会组织是促进国家的制度 会阶层人士参与政治的主要途径。但是,在人大
与政协中的代表很难代表新社会阶层的整体利 供给的动力 益。就人大而言,2004年选举法虽然规定了候选
一般来讲,国家是实行制度供给的主体,制度 人预选制度,但是在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中,预 供给意味着国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社会组织对 选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的还是极少数,通过协商、 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作用表现为推动国家在参与主 酝酿确定正式候选人仍是主要方式旧J。在这样的 体、领域、渠道几个方面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 制度背景下,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工商业者可以
实现参与,而较弱者却不能参与。与此同时,现有
(一)推动政府供给新兴阶层政治参与制度 的政治参与制度助长了新社会阶层参与政治的功
伴随着经济社会变革,一批与非公有制经济 利性的价值取向。例如,一些工商业阶层参与人 紧
企业的大与政协的主要动机与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社会与 密联系的新社会阶层兴起。他们包括民营科技
政治地位,满足个体的经济利益需求。社会组织 技术人员、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 善于沟通政府与新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能够整 人员和自由职
业人员。这些新的利益群体积极寻 合新兴社会阶层的个体化利益,形塑以社会公益求正常的政治参与渠道,大致上呈现出从非制度 为中心的参与文化。新兴社会阶层能够通过参与 参与
工商联、商会组织等社会组织整合多样化利益,并 转变的向制度化参与转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
特征。新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扩大了政治 把利益诉求反映给社会组织中的人大代表或者政 参与的范
协委员,然后通过提案的方式提交给人大或者协 围,增加了政治参与的要求与期望。为 了充分满足新社会阶层的参与需求,政府应当进 商,最终影响党委与政府的决策。 行制度创新主动把新兴社会阶层吸纳进正常的体
制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既是外在压力 (二)推动政府完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 又是内在动力。 中国政治参与制度总体上可以分为政治制度
新兴社会阶层实质上是在传统利益结构中成 与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 长起来的利益团体,其利益诉求能够对政府机构 商制度、人民信访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 施加影响,对政府的决策过程产生作用。据多元 合作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以及宪法、行政法等法 主义的观点,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政府与利益 律规定的有关结社、言论、利益诉求等参与政治的 团体并不存在等级关系,决策是利益集团相互作 法律规范等。当缺乏正当、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
时,民众可能采取非常态、非制度化,甚至暴力的 用的结果。阿瑟?本特利指出,从广义上说政府
J。 表达手段。而社会组织对政府完善政治参与渠道 决策过程就是“一系列利益团体的调节过程”【7
社会组织是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或利益团体利益聚 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合的有形载体。例如,
1(提高政治参与渠道的常态化水平 商业行业新的社会阶层通过参加工
协会、学会、农村经济组织等民间组织, 常态政治参与一般具有直接、显性、主动、合 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等方式表达利 法、均衡等特征一1。常态化政治参与意味着公民
利益表达渠道的常态化。这要求政府建立健全均 益诉求。以社会组织为平台,这些新兴社会阶层
衡、稳定、合法的参与渠道。当前中国面临着公民 影响政府政治决策,成为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外
在压力。 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导致政治参与不均衡的困
此外,社会组织是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内在 境。政治参与的非均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一些社会
万方数据
106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http:,,cqlg(jOUl"serv(tom
弱势群体身上。由于缺乏常态的利益表达渠道, 利于官方的参与机关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从而 这些群体通过行贿、越级上访、非法聚集、“广场散 促使政府改进公共政策。第三,社会组织通过参 步”,甚至群体性事件等非制度化途径裘达利益诉 与公共管理,有效衔接政府管理与民众自治,整合 求。这些参与行为严重干扰了有序的公共决策。 个人、社会与国家利益。社会组织与人大、政协等
制度化参与渠道开展合作,增强体制的吸纳能力, 社会组织能够改善政治参与中的非均衡现象,提
高政治参与渠道的常态化水平。原因在于:其一, 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社会功能,整合、团结民众利 密,从而激活了政治参与制度的能量。例如,深圳 益。在整个社会权力结构中,弱势群体的经济权、 月亮湾“人大代表工作站”就是民间组织与人大代 政治权与话语权处于劣势。他们的意见很难被正 表合作充分发挥人大参与作用的典型制度创新。 统的政治体制吸纳,这是他们开展非常态政治参 3(规范新兴的网络政治参与 与的重要诱因。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网络成为最重要的 各类民问协会、自愿性团体以及
新兴政治参与方式。从通讯中的意见交流发展到 社会组织自身在组织性、知识水平以及信息上的
优势,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开展合法、常态的利益诉 微博、微信中的公共讨论,网络参与平台不断扩 求。其二,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资源动员的功能,降 展,网络参与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据中国互联 低弱势群体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成本。其三,社会 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
民数达5(91亿。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它 组织可以发挥监督政府的政治功能,保障政府对网
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有力的回应,提高政府 具有廉价、高效、畅通的优势,但是也有盲目、无
的公信力,增强民众进行制度性政治参与的信心。 序、非理性等不良特质。网络政治参与直接指向
2(改进政治参与渠道的实际运行功能 政府,诸多恶性的网络参与加大了官民之间的罅 我国现有的政治参与制度对保障公民政治参 隙,影响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不良的网络参与 与发
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虚拟网络的问题,而是现实世 挥着重大作用,但很多制度难以满足社会形
界缺乏制度化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若势发展的需求。据2013年《中国政治发展报告》,
我国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联系不 范网络参与,政府就要创新要规 参与制度,变统合式的 紧密,难以真正了解民众的利益需求。各种听证 参与制度为
会、论证会、讨论会,专家咨询会等征求意见的制 交往互动式的参与制度。网络政治的
开放性、平等性撤除了公民的身份藩篱,增强了公 度,由于遴选会议代表的不透明、决策机关强大的 民的参与主体意识,因而在网络的环境中,交往互 自由裁量权等原因,难以达到真正倾听民意的效 动显得尤为重要。交往互动参与强调政府与公民 果? 。当前,在我国政府的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 相互沟通以及两者的地位同等。由于“社会
已经常态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以及水价、火车票 内含一定的制度与结构,具有组织
组织性的特征”?1|, 价等社会公共服务中逐渐引入了民众参与公共决 因此在公民
与政府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拥有独特的 策的机制。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影响
评价法》,规定了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参优势。当社会组织介入网络政治参与时,能够为
与形 网民参与提供稳定的、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利 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政府没有切实 于网民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进而促进网络政治
参与的正当化、理性化。执行这项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例如
2012年四川什邡的钼铜项目、江苏启东王子制纸
排海工程项目因群众群体参与而停建。类似事件 三、社会组织有助于提高政治参与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决策前期准备工作 制度的执行力和实现程度程序不透明,没有经过公众的广泛讨论。发挥政
治参与渠道的实质性作用既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制 制度能否在政治生活中顺利地实现其价值与 度创
先,作新,也离不开社会层面社会组织的作用。首 功能关系到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成败。衡量制度实
于具有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由 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制度执行力。它与制度的实
有效地向现两者正向相关,较高的实现程度意味着要提高 严格的纪律性与严密的组织性,能够更加
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执行力体现在“实现制度 避免民众“群政府机关传达民众的利益与要求,从而 体性”的盲目性。其次,社会组织有 目标过程中速度、质量和效能上面”?“。其总体包
万方数据
107胡 琦:论社会组织对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作用
力运行的重要载体。当代著名的民主理论家罗伯 含3个要素:执行主体、执行对象以及执行的方法
与途径。社会组织能够在“能力”与“效力”两个 特?达尔指出一个由各种自治的社团组成多元社
会的权力主体能够“协商与讨价还价导致互利的 方面对这3个要素施加正面的影响,提高政治参
与制度的执行力,进而提高制度的实现程度。 妥协”[1引。这种“社会制衡权力”的模式突破了以
权力制约权力的窠臼,避免权力陷入腐败的循环。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各种商业组织、工会、非营利 (一)社会组织提高了制度执行主体的能力
执行主体的“能力”是指执行主体在制度执行 组织、妇女组织等参与政府的公共决策的制定无 过程
疑增强了民主性。此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促 中所展示出来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制度的
使动员型参与转向自主型参与,实现政府与社会 执行主体包含着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各种主体,
主要包括政府、公民或社会组织。 协同共治,真正做到决策科学化。比如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征集社情民意,使提 1(有利于提高与完善执行主体的专业知识
案贴近民众的利益诉求等? 。无疑,社会组织有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向是政
利于科学地发挥现有政治参与制度的渠道作用。 府的一些权力向社会转移。在此背景下,社会组
织不仅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者而且还是行动
者。相比政府部门与个人,社会组织在医疗、教 (二)社会组织有利于增强制度执行的效力
制度执行的“效力”是影响政治参与制度实现 育、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专业化作
用。就环境保护而言,著名的自然之友、地球村、 程度另外一个因素。在这里,效力指政治参与制
绿家园等专业环保组织在组织群众参与制定环保 度被执行后对执行对象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形塑制度执行对象的范围与层次。高效的政治参 政策、进行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
与制度关涉到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在政治参与结 2013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报告,截
881个。此 构中的性质、范围与层次。 外,一批致力于公益至2012年底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共计7
1(有利于提高制度执行中利益主体的广度 事业的草根组织直接面向社
会,根植于社会基层,可以满足民众丰富与专门的 制度吸纳利益主体的范围越广泛,执行效力
就越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妇女、儿童、农民等 社会需求。这些组织对贫困群体、妇女儿童、老
弱势群体囿于自身能力,律师、民营企业家等新兴 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和权益保障
上面发挥着引导、规范、组织的作用。依据一定的 阶层局限于自身身份都难以通过常态的参与制度
实现政治参与。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多元性、反 政策与法规,作为最重要的制度执行主体,社会组
应灵敏等特征,能够与社会各种利益群体产生直 织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履行服务、沟通与监督等职
接联系。这可以避免参与主体局限于精英群体或 能。因而,政府在公共决策中吸纳社会组织的力
者固有阶层,从而扩大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例 量与资源,可以提升执行政治参与制度的专业化
水平。 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吸纳更多的农民参与
2(有利于制度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 到基层民主自治进程之中,推动农民“自我服务、
政府作为执行政治参与制度的基本主体,其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新兴的民营企业家阶层的
组织全国工商联则极力推动将保护私有财产写进 执行力是制度效力实现的基本保障。但是,在民
宪法,并获得成功。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众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政府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
“失灵”或“错位”的情况。比如在乡村(社区)社 修正案》正式载入“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的条款。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还表现在制度所能够 会治理中,政府由于乱用行政权力,侵占群众的自
影响到的参与领域的广度。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治权,从而挫伤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失
的《决定》指出“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 灵”或“错位”的原因包括政府资源不足、寻租行
为、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等。相反,社会组织具 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这是对政治参与制度化提供了切中肯綮的指导。 有社会化、组织化、高效率等特征。若政府与社会
组织积极开展协同治理,则可以弥补上述政府的 拓宽政治参与的领域关键在于制度能够最大限度
地包容各个领域。社会组织能够容纳多样性的社 不足之处。此外,政府“失灵”或“错位”的症结在
会关系,能够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若社会组织 于权力运行失当。独立自主的社会组织是规范权
万方数据
108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http:,,cqlg(jourselT(com
—226(通过各种制度渠道参与政治,在各个领域发挥作
用,势必会拓宽政治参与的领域。 [2]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导性变迁与
2(有利于提升政治参与的目标层次 强制性变迁[G],,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1994:378( 度执行的效果就越好。政治参与的目标层次越是具有深层次性,制
[3]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政治参与层次是指政治参
[M]( 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阶段与次序。政治参与的 王冠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12( 目标层次的加深是指参与主体的参与客体由经济 [4] [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
转变物质利益转变到个人权利,由个人层面问题深化 系,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523( 到利益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问题。以当 [5]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前某些地方的农民政治参与为例,他们对政治福 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2(
利的追求目标是为了改善经济利益,而非公民权 [6] [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一发
的实现?5|。社会组织在提升政治参与目标层次中 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8:4( 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发挥 辩论、讨论、妥协与协调Arthur Process of 机制作用,化解政治矛盾 [7] Government[M](Cam- Bentley(The
以及整合政治分歧达成共识。这可以保证政治参 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260(
[8] 与制度以公共利益为旨归,而不只是满足某一社 史卫民,郭巍清,刘智(中国选举进展报告[M](北京: 会阶层的利益需求,从而使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 公共利益。另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4(
[9] 陶东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方面,社会组织本身具有非政府
社(2000:125( 的性质,以公益与民众权利为基本旨归。作为一 种公共组织,社会组织为民众要求各种正当权利 [10]房宁,杨海蛟(中国政治发展报告(2013)[M](北京: 提供平台,同时也发挥着民众展开权利诉求的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织功能。 [11][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的
总之,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主 视界[M](贾西津,魏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体。社会组织起着沟通民众与政府两端的桥梁作 社。2002:用,使两者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实现3(
[12]陈满雄(提高制度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7 良性互动。一
方面,社会组织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与平台,培 (1):14—16( 育了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另一方面,社会组织 [13][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M](曹海军,佟
有利于政府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因此,政治参 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49(与制度化建设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14]贾霄锋,许营(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参与公共服务的 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采取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 发展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 合作的途径。
(1):98—102(
[15]苑鹏,白描(福利视角下农民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研
究[J](理论探讨,2013(6):13—16( 参考文献: [1] (责任编辑张佑法)[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225
万方数据
范文五:人大制度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人大制度研究
人大制度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袁金祥
展和完善是衡量整个国家制度 它的发建设水平和完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
是人们政治实践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表现为民 善程度的根本标志,决定着国家政治制度的最终发
展方向。 从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看,人民当家作主主、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程度。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熔铸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是一种 是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 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的政治文明。在社会
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 主义政治文明的图谱中,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的实
义政治文明。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 现方式和表现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中国社会主义政
质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指 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坚
向和目的所在,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 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
治文明的本质区别。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 起来。三个方面都与人大制度密切相关,三个方面 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要“ 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 民主为己任,**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的有机统一更是离不开人大制度,因此人大制度在 "# 人大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开创了民主政治建 政治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的新局面。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 从政治文明的内在结构来看,一般由政治意
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组成。政治制度是一定社 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 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关于国家政权组织的原则 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和管理方式的总和。制度具有体现国家意志、规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 和强制执行等特征,同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相比, 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 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治理 人民,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致力为广大人民谋 念必须体现在制度中才能规范政治实践,政治行为 利益。我国的人大制度,是根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只有在制度范围内才能建立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文 的原则,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并由权 明的状况,往往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 和进步。政治制度文明不仅是政治文明丰富内涵的 则,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和运行机 集中体现,而且是显示政治文明的标志。可以说政 制。它的实质是人民至上、以民为本,是权为民所 治文明即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 用,利为民所谋,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 $# 人大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 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 心和精髓。 平台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社会主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的 和有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内容主 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 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而民主政治内在地要求实 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行依法治国。现代民主的普遍形式是间接民主即代 万方数据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其中居于核心地位
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研究》$&&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 ’—
议民主制,社会主义民主也必须借助这种政治形经济基础变动而在政治上发生相应变动的自然演进式,人民通过选举把权力委托给代表来行使。这种 过程。出于经济和社会政治的需要,公民依据法律 政体隐含着政治权力的持有者对受托行使者政治失 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积 控的危险。如果政治权力不是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意 极主动地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决
志和利益,而是凭受托行使者的意志和利益甚至于 策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文明演进的真正动力。因 情绪而运行,就会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这已为无 此,公民的政治参与构成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力
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掌权数历史事实所证实。这就需要确立起一种限制公共
权力,保障公民有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和基本人权 广泛听取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意 者必须见和要求,使
权力的行使公开、公平、公正,使 重大决策充分 体 的政治制度。**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
现民主化、科学化的原则,充分体 现绝大多 数人的 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社会主义 意志和愿望。因此,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是建立在 广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 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法治 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的 ,脱离了人民 群 不仅以根本法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而且以专 治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众的政 会成为空中楼 门法律保障人民各项政治权利的实现,同时惩罚一 阁。
切侵犯人民政治权利的行为。依法治国的实质,就 人大制度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一条重要渠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 道。人大制度不仅规定了人民享有从选举到监督的 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保证 广泛政治参与权,而且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制 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度环境和实现机制。人民通过依法选举产生自己的 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社会 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管理 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国家事务。各级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 严、违法必究。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 人员,承担代表人民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重大责 任。目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共有 !#$ 万人。他们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经途径,也是社会主义 人大制度涵盖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政治生 来自各个民族,分布在各个领域,工作在各个行 政治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活的各个方面,是实施依法治国的主要平台。科学 业,代表着各个阶层的利益。一般来讲,人大代表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人大及其 扎根于群众之中,亲身体验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和愿 常委会是立法机构,担负着按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法 望,能够及时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是国 规的重要职责。当前一个以宪法为核心、专业法为 家权力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人大代表 重点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基本结束了我 通过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对国家机关的工作提出 国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无法可依的状态,为政治 议案、批评、建议,促进政府工作,推动宪法、法 文明提供了法律保障。监督是人大的主要职能。人 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推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 大通过法律监督,保证宪法、法律和法规的正确实 难点问题的解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各种 一府两院” 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 施,促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落实;人大通过工作 形式,开辟多种渠道,经常保持与人大代表和人民 文明执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防止和克服地 监督,促进“群众的联系,从人民群众到基层人大代表再到市、 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维护了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为 省、全国人大代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纵横 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可见,人大制度发 结合、上下贯通的全国社情民意信息沟通网络。使 展完善以及功能发挥的过程,实际就是依法治国方 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 略深入实施、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 人大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基础的 意,广泛集中民智,推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广泛体现实践证明,人大制度能够集中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依赖社会自身力量,伴随
共同利益,也能够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特殊利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人大常委会)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万方数据《人大研究》#$$ 年第 %期 (总第 &() 期) ’——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