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孟子的简介 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的简介 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简介
一说起孟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就连很多外国人也是耳熟能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人 物,他的思想和政治影响深远,他是一个可敬的学者,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政治学家,并且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出生的年代是公元前的372年 间,是邹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山东邹城市人。
说 起孟子大家肯定第一时间还会想到另一个圣人也就是孔子,其实虽然经常说孔孟,但是实际上孟子与孔子之间距离大概有100多年之久的历史,我们从历史文献中 了解到的孟子虽然出身在平民的家庭,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贵族后代,他虽然在幼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而且家庭很是贫苦,但是仍然勤奋而且很好学,以致成为后 世所敬仰的大思想家。孟子的很多学说都受到孔派的影响,是儒家学说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孟子一生主张推行仁政,他曾经在战国时各个国家 间进行着游学,虽然没有被各个国家所采纳,但是仍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一部分影响,推行政治主张失败后的孟子,开始退而求其次,开始进行开坛式的讲学,教 授学生,曾著有闻名于世的《孟子》七篇,当然还有很多的我们都很了解的著作,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还有孟子的许多著作都编入语 文教课书里面,深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孟子的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扬者,被后世人称为“亚圣”。他的著作《孟子》是由孟子其本人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汇编而成。
《孟子》一书约创作于公元前250年至150年,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据称,《孟子》一书是“四书五经”中部头最大的一部,约有三万五千多字,共计286章。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孟子》原著有十一篇,现仅存七篇十四卷。
孟 子主要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学成后,他像孔子一样,游说当时的列国,他主要到过梁、齐、宋、鲁等国。在游说中,他试图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实现他的“仁 政”的政治理论。他在齐国当了一段时间的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政治意图,却没有被齐宣王采用。孟子回到家乡,聚众讲学,成书立说。
一开始, 《孟子》一书并没有被列入“经书”的行列。直到五代时期,后蜀的孟昶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孟子》也在其中,这是《孟子》最早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宋朝时 期,宋太宗又翻刻了十一经。到了南宋孝宗皇帝时,当时的大儒朱熹把《孟子》正式编入“四书”的行列,从此,《孟子》有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期,《孟子》 已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了,相当于现在的教科书。
孟子语录
民 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其后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孟子认为,君王和国家都是可以被 更替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民。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老百姓的地位,比国家和君主更为重要。他认为,国君当政,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 国家就不会强盛。
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对于义利观的核心思想。他对于“义”和“利”假设了一个 鲜明的冲突和矛盾,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但是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完全否定利的价值。只是把义的价值置于在利的上面。
仁者无 敌。此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同样是孟子对于“王道”和“仁政”的核心辩论思想。孟子认为的“仁”,分成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减轻刑罚。第二,是减轻 赋税。第三,是鼓励人民种田,发展农业。只有做到了这三点,人民才会甘心情愿来归附。而人民归附了,国家的实力才会强大,才能做到真正的“无敌”。在孟子 认为,想要在战乱不听的战国时期称雄,唯一的办法,就是施行仁政。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这也是孟子对于“仁政”思想的一种阐述,是孟子“法先王”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在推行仁政的时
候,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人民根据着法律法规行事,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孟子谓万章曰
“孟子谓万章曰”是《孟子》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儒家提倡的“贤贤德也,德德昌也”,就是 说与贤德的人相处交朋友,长此以往,耳濡目染,那么就算是一个天资愚笨的人也会变为贤明的君子,所以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一直提倡要做一个贤德的圣人君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天下都是正直的君子,那么就不会有人滥用暴政,苛刻百姓,也不会有人会发动战争,做那些劳 民伤财的事情。这显然是高估了人性的作用,因为治理国家和处理大国关系虽然是要和平,反对战争,但是和平的局面并不是靠个人修养就能得到的,还在于国家有 没有实力来维持与邻国的实力均衡,否则一个小国弱国,即便全国上下都是正人君子,即便人人都是善良的热心肠也是没有用的,大国不会因为你善良就不会欺负 你,不会兼并你,很多时候都是要靠实力和权谋说话的,这一点儒家是没有认识到的,这也是孔子和孟子周游历国,但是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
儒家的这一套理论在和平时期用来缓和社会矛盾是有用的,但是在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乱世之中,最终还是法家的权谋和纵横家的诡计占了上风,而孔孟等人的学说虽然在后世备受推崇,但是生前却总是郁郁不得志的。
孟子四端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既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学的集大成者,人们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对孔子和孟子学说最精炼的概括,可以说一个“义'字概括了孟子思想的全部内容。
孟子曾提出儒家著名的四端学说,所谓四端就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所以说四端。孟子认为这四端
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能够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一个人在世上的立足之本。
孟子提倡以人为本,坚持朴素的民本思想,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之初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超前的思想,也是孟子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十分开化,奴隶主虐待奴隶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社会上还有各种处罚犯人的各种酷刑,甚至还用活人祭祀陪葬,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只有用严刑 峻法压制百姓,让百姓感到害怕,百姓还不敢犯上作乱,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才会稳固。但是孟子指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不忍 之心,人都有羞耻之心,谦让之心。否则人与禽兽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一个国君不懂得爱护他的百姓,一味滥用刑法,即使百姓因为害怕表面上不敢表现出来, 但是心里难免有怨恨,时间长了,慢慢累积,百姓总有一天心里愤怒的火山会爆发出来的,到时候恐怕离亡国的日子不远了。
孟子谏邹穆公
《孟子谏邹穆公》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穆公是邹国的国君,因孟子是邹国人,所以邹穆公才找到他,开始了一下这段谈话内容。
这段对话发生下邹国和鲁国交战的背景下,邹穆公说:“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而那些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了战事而死的。我真想杀了他们,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杀也杀不完;不杀他们,我实在恨不过,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却不去救他们。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你的那些百姓,年老体弱的人死了,尸体都被丢弃在山沟里;身强力壮的,到处逃亡,这样的人好歹都有几千人吧。大王你的仓库里 藏满了粮食,堆满了金银财宝,但是你的官员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的情况,这都是那些官吏残害老百姓的结果啊。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小心啊,你如何对 待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现在你的人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这都是你的人民在报复他们。你还是不要再怪罪他们了。只要你从今以 后开始施行仁政,你的人民自然会尊敬他们的官吏,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为了官吏去牺牲了。”
这一段对话,和孟子见梁惠王一样,他向邹穆公阐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
强调了王道的重要性,主张德治,要求君王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范文二:孟子中的成语有哪些
孟子中的成语有哪些
论语孟子中的成语:
1、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2、茫然若失——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3、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4、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5、习焉不察——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6、金声玉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7、心悦诚服——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8、殷鉴不远——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1 / 4
9、胁肩谄笑——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10、寡不敌众——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11、不愧不怍——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12、同流合污——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13、尽力而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14、反求诸己——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15、大有作为——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16、箪食壶浆——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17、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18、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 / 4
19、挟山超海——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20、饱食暖衣——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21、齐东野语——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22、函矢相攻——指自相矛盾
23、舍己芸人——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24、放饭流歠——歠:喝~饮。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旧指没有礼貌。
25、必由之路——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26、大旱望云——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
27、不为已甚——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28、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29、箪豆见色——比喻计较小利。
30、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孟子中的成语
3 / 4
31、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32、疾首蹙额——疾首:头痛;蹙眉: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33、负隅顽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34、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
4 / 4
范文三:(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孟子有哪些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鲁国(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在15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的称号,与孔子一起并称为“孔孟”。
孟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很严,所以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的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编写的,记录了孟子的语言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还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后和弟子一起著书。
他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他的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提偶“仁政”和“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是人性向善,而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的思想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君主要爱护人民,当官的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认为,如果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到政治上,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主张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的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成四种,那就是仁、义、礼和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成五种,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主张,仁、义、礼和智四者之中,仁、义是最重要的。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还指出孝、悌是处理父子与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这样,封建秩序的稳定与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范文四:孟子中的成语有哪些-好词好句
论语孟子中的成语:
1、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2、茫然若失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3、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4、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5、习焉不察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6、金声玉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7、心悦诚服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8、殷鉴不远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1
9、胁肩谄笑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10、寡不敌众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11、不愧不怍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12、同流合污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13、尽力而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14、反求诸己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15、大有作为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16、箪食壶浆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17、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18、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19、挟山超海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20、饱食暖衣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
2
衣食丰足。
21、齐东野语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22、函矢相攻指自相矛盾
23、舍己芸人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24、放饭流歠歠:喝,饮。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旧指没有礼貌。
25、必由之路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26、大旱望云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
27、不为已甚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28、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29、箪豆见色比喻计较小利。
30、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孟子中的成语
31、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32、疾首蹙额疾首:头痛;蹙眉: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3
33、负隅顽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34、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
方面去。
35、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
36、求全之毁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37、深恶痛疾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38、一毛不拔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39、藏怒宿怨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40、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41、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42、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43、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44、舍生取义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
4
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5、守望相助守望:防守了望。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46、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47、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48、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49、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50、居安资深形容安心学习,造诣很深。
51、出尔反尔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52、粒米狼戾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53、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54、登山小鲁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55、却之不恭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56、饿殍遍野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5
57、视如草芥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极端轻视。
58、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59、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60、己饥己溺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61、视如寇仇寇仇:仇敌。看得象仇人一样。
62、困心横虑心意困苦,忧虑满胸。表示费尽心力
63、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64、敬老慈幼敬:尊敬;慈:怜爱。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65、解民倒悬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66、水深火热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67、疾病相扶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68、深耕易耨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69、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6
70、进锐退速锐:迅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
>71、顽廉懦立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72、充类至尽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
73、再作冯妇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74、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75、不违农时违:不遵守。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76、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77、火然泉达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78、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79、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80、不胜其任胜:能担当。没有能力担当那项重任。
81、一介不取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82、为富不仁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83、移气养体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
7
84、大而化之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85、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86、言近旨远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87、自暴自弃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88、洪水猛兽猛兽:残食人畜的野兽。比喻极大的祸害。
89、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90、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8
范文五:有关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有关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在历史上
是怎么死的
千百年前有一位圣贤他叫孔子,为了践行自己的学说,身处乱世的他周游列国只为推行自己的学说,虽然无功而返,但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影响了后 世之人。踏着他的步伐继续践行儒家学说的后继人孟子,即使知道要面临的艰辛,即使会被撞得头破血流,也毅然向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山东邹城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 。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子合 称为“孔孟”。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叛乱,虽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己见,做一个儒家学说坚定的践行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 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对诸侯国没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 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继续着孔子和自己 未完成的心愿。
亚圣孟子的一生极其精彩,他的一生是饱含智慧的一生,思维的火花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始作俑者、孟母三迁等,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听 到关于他的故事。
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在词典里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这句成语虽然出自于圣贤孔子之口,孔子曾说:“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意思是:首先制作俑来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话出自孔夫子之口,但这个成语却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 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这简短的对话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大王回答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接着说:“王的厨房里 多的是肉,王的马厩里多得是壮马,而外边这么多饿殍。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野兽相食尚且被厌恶,何况是一国之君带着野兽来吃人 ,孔子曾说过首先开始用俑
做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的吧,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这便是始作俑 者的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故事依旧发生在孟子和梁惠王身上,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远交近攻,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连连征战,导致民不聊生,孟子见此十分怜惜百姓。 见此情形,孟子决定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 ,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与此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如出一辙。我曾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但是我看见自己国家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增多,而邻国的人也没有因此而减少,我感到很困惑。”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事胶着,短兵相接间,有的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跑了一百 步停下来不跑的,而跑五十步停下来的人反而嘲笑一百步的人,可以吗,”梁惠王回到说:“这不是笑话吗,五十步也是跑,一百步也是跑,性质 都是逃跑啊~”孟子在与各诸侯国当权者讨论时,很喜欢举例子、打比方来为对方说明道理,言语之间尽显大家的语言魅力和精彩的思想交锋。
孟子之死
公元前289年一位睿智的老人,在齐宣王的殿上静静合上了眼睛,据说他是被气死的,他的死跟张仪有关。“孟老夫子,尔何其厚颜也,~”张仪站 在当殿,指责儒家学说的人皆小人,唯我君子的流氓思想。儒家弟子数千,有几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 细无用之辈,尔等儒家公然将虚伪看作美德,公然引诱人们说假话,还自称文质彬彬的谦逊公子,我看你们儒家学派,真是厚颜无耻。“ 张仪一阵 嬉笑怒骂,大殿中竟无一人吭声,惟闻孟子粗重的喘息之声。孟子心里郁结,有一堆话想抒发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又闻张仪仰天大笑。羞愧难当的 孟子,大急之下竟然口吐鲜血而亡。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孟子的简介孟子的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