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案
?精品文档?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案 背景。**结束后拨乱反正,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不再被骂为”臭老九”,政治上获得了新生。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重视,全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教育部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恢复对教材编审体制和出版发行办法,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战线呈现勃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过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1983年9月**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1 / 2
?精品文档?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2 / 2
范文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提出战略设想。
1977年,**就明确地提出把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1988年,又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
根据**的这个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
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设,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范文三:四字成语科教兴国是什么意思_科教兴国战略的诠释及意义
四字成语科教兴国是什么意思_科教兴国战略的诠释及意义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科教兴国,
四字成语
解释,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以振兴国家,并用科技和教育使国家强大、振兴起来。
时间,1995年
意义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今后作为科技进步源泉的科学研究的投入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全国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申请的审批方式已从过去单纯的上级审批拨款,改革为专家论证评审。
(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6年第5期)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发展历程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市)也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1988年,江苏省率先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提出后加速了地方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发展。1996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各地方随继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区、市)领导小组,截至到1997年6月,全国共有26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
1998年4月,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第3次大会上,中国学者宣布,从1981年到1997年的10多年里,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1.65%。同年5月,为了严格执行《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科技投入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保证预算内教育和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通知》第一次明确了对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应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律规定的增长幅
度 。
1998年经中央批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并于6月9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总理主持,指出要深入贯彻**同志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要在财力上支持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起源与发展
**科教兴国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同志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早在1977年“**”刚结束、重提中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最初时期,**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1982年,**同志在论述20年内中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同志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号召各级党委和政
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1988年,**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划时代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1992年,**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同志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同志的这个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
1992年,党的十四大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90年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同志在会上深刻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3年,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提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提出了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时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重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整个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战略诠释
1,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2,科教兴国,科技立国是世人的共识.2001年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出台了许多新的举措,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具体有日本,欧盟,美国的计划见《导与练》P104),知识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尊严.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
3,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最终决定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是关键.
科学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怎样实施这一战略
1,科技创新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动力.要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创新的新局面.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切实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加大科技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鼓励科技人员在竞争中创新创业.
3,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推陈出新,让优秀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应用.
4,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5,建立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加强原始性创新;
6,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鼓励探索未知世界和客观真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倡团队精神,不拘一格地选用创新人才.这样,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7,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措施,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贡献在分配上体现出来.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8,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知识造福于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 .
9,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1)重要性.(2)体制保证,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保证.(3)物质保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4)组织保证,成立国家科教领导小组.(5)人才保证.具体见《导与练》
含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
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重要意义
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中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入探索领会这一战略决策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和实践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发展机制
一种新的国家发展的运行机制
以科技进步作为运行的动力和过程
科技进步是指科学技术自身的增长和长入经济、社会活动,并产生效益的现象和过程。它以解放科技生产力为动力;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为全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既**同志高度概括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国家富强的财富来源在哪里,财富是由什么力量创造出来的?这是经济学诞生以来,一直引人关注的问题。重农主义者认为是农业,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A?斯密斯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法则在推动,科技只不过是“外生力量”,是“天赐之福”。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理论,论述了劳动创造财富。他认为“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另一种不需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本世纪20年代,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创新是内在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外,从历史的经验分析,可以说,西方经济的周期性繁荣,取决于整个经济体系中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和应用的时机。80年代中后期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新增长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信息时代,生产已不仅仅由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组成,科技已成为组成生产的第三大要素。“新增长理论”专门阐述经济学中最难以理解的,但又是极其重要的课题,增长的根本原因。保罗认为,科学技术是“内生的”,是经济体制的主要成份。保罗提出,科技的增长与人类科技方面的投入的资源成正比,科技能够增加投资的效益。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率,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他强调投资能够使科技更有价值,而科技反过来,能使投资更有价值。这是一个有效力的周期,它能够长期提高经济增长率。
以增强科技实力作为运行的基础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增强科技实力为起点,并作为运行的基础和“能源”。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科教兴国战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同志指出,“没有科学现代化,就没有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同志也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说,“南北国家在经济影响力方面,日益扩大的差距,根本地说是科技差距。”日本外务省官员远藤哲也说,“科学技术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经济的繁荣。”以上这些政治家的看法,已成为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共识。
科技实力,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科学技术各种要素的含量和水平,以及组合所形成的合力。具体说,最重要的是科学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作为特殊生产力,推动科学知识的创生、发育、增长和变化,并且给社会生产提供着力点,进而决定科学事业的兴衰。正如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水平的标志一样,科学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家队伍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实验技术装备的质量、“图书——情报”系统的效率、科学劳动结构的最佳程度、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水平。科学能力是上述五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本领。同样规模的科学投资,对具有不同科学能力的国家来说,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具体说,是企业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大体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力、发现新技术和创新的组织管理能
力、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研制新产品、新工艺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涵盖了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技术能力是把科学知识转化成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能力则最后完成科学技术向“直接生产力”的过渡,实现科学技术物化的能力。
以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作为运行的基本结构
科技生产力的释放是以科技和经济相结合为基础的。事实上,科学、技术和经济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即科学技术发达,而经济就自然而然的也发达。只能说,科学技术发达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前提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的结合,科技生产力能量的大小,取决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强度。
长期以来,科技和经济各自独立和相互脱节。经济学家们虽然承认科学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但并不把科学技术活动看作是经济分析的现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鲁宾逊曾说过这样的话,技术进步是“上帝、科学家和工程师给定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本世纪初关于技术进步的许多灼见长期被人忽视。英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并不落后,那么为什么经济力量落后了呢?人们普遍认为,主要是英国放松应用研究,技术成果商品化比日美相差甚远。
中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科研机构和经济机构脱节,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与需求的目标方向相脱节,这必然造成科技进步的“梗阻”现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形成有机的社会结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向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
有更大的产出。发达国家这些年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R&D与GNP的比例,一般都在2%,3%之间。美国为2.8;日本为3.1%;新兴的工业国家为1.6%,韩国到本世纪末要达到5%。二是推进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建立全社会的技术开发体系。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三是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场规律来推进研究与开发,使科技体制成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以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作为运行的主体
当人们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回顾20世纪的历程和眺望21世纪的前景时,就会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无论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科教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的每一步都具有一种创造性,而且都是在竞争体系中运行的,没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参与这种运行活动。科技进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专家。因为科技进步运行需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生产。
一个民族要振兴科技事业,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这个队伍有一定的集团研究能力、有一种最佳的年龄结构、有一种稳定的代谢速度、有一个科学的专业构成,方能自立于科学之林,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为此,许多国家都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竭尽全力形成自己的人才优势。战后,美国为争夺人才,曾两次修订移民法,优先批准各种专门人才入境。40多年来约有20多万外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教授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为美国的经济繁荣
和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引进、消化技术,综合改进技术,形成市场优势方面的成功,根源在于有一支适应生产形势需要的科技队伍,其中包括技术工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科教兴国的基本条件和目标。一是提高科学文化的知识水平,不断改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学习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三是提高对传统文化理解和外来文化的批判和吸收能力。
整体行动
全社会的整体一致的行动
综述
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涉及许多因素,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整体一致的行动。具体表现在要有以下四种有效行为,
政府的决心和有效组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政府的行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政府才有力量统一组织和调控,并且能保证长期、持久的实施。这样,政府的决心和行为有效性程度,决定这一战略实施效果的大小。当然,也不能离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状况,孤立的去讲政府行为的有效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在强化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波兰、澳大利亚、印度、埃及、匈牙利等国都先后成立了由总统或首相任主席(主任)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或其它科技决策机构。1995年,中国决定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许多国家领导人公开发表讲话,
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同志在1988年鲜明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发表演说,“不重视知识分子的国家、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必定走向灭亡。”美国前总统里根说,“技术是美国经济活力的源泉”,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说,“技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建立新的工业,并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印度前总理、已故英?甘地夫人说,“近代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除了人民的精神外,还在于技术、原材料、资本等三种要素的有效结合,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
许多政府首脑和政治家对科学技术巨大作用的赞佩和关注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许多分析家认为,1968—1987年的20年中,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观念。罗马俱乐部主席佩依教授,曾把1989年看作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其标志是,“国家的首脑和资源的决策者、政治家们,正在认真地看待科学和科学家,把科学和科学家看作是解决特殊问题的能手”。
社会各领域行动的协同一致
全社会行动的一致性是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可靠保证。然而,作到统一和一致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力度和协调。首先是唤起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科教兴国是诸领域的协同,而千百年来各领域都有自己的规范和价值观。如科学追求发现、技术追求发明、企业追求利润。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各个领域往往是独立的,其行动者在各自的领域里工作并获得声望和
利益。这样,要统一行动就要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即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因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号召,“科学家应具有工业概念,工业家应有科学头脑。”
其次是各种社会改革的结合与协同。历史的实践告诉人们,社会革命要和技术革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互动、互促的作用。**同志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同理,新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体制。因此,使教育体制的改革跟上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是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紧密结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确保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新趋势,更加显示出人才的价值。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国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人才的重要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把科技人员视为珍贵的战略资源。美国采取重金引进、重金培养两大措施,日本的格言是“求知最重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在唐宁街首相府的显要位置上,悬挂过去和当代杰出科学家的画像”,以表彰他们做出的非凡贡献。
实施关键性计划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一个战略行动,只是一般号召没有关键性的重点突破是不行的。18世纪英国发生的机器革命,19世纪德国的电机革命和化工革命,都是重大的关键性突破,对该国对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0世纪40年代以来,许多有成就的国家,都与推出重大科技发展计划有关。如德国的导弹计划,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前苏联的人造卫星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计划。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把高技术作为战略争夺的制高点。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日本推出超大规集成电路计划,欧洲推出“尤里卡”计划,中国推出"863"计划。
90年代许多国家又纷纷推出大型发展高科技的系列计划。美国有高性能计算机与通讯计划、尖端技术开发计划、生物技术研究计划、新材料研究计划、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研究行动计划;日本提出第六代计算机计划、亚洲新阳光计划等;加拿大实施关键性技术支持计划、绿色计划;韩国提出了高科技与开发计划(G—7)、国家最先进计划和发展核能的中长期计划。中国提出超“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攀登”计划等等。
事实上,现代高科技产品蕴含着人类空前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劳动,它将使决定重大国策的公式发生深刻变化。它告诉人们,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全球性技术争夺大战中,谁占据高科技这个制高点,谁就有效地掌握了认识今天和把握明天的钥匙,谁就赢得21世纪。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工程作为突破口和基础。
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理性、以艺术、以一定的投入和时间才能完成的伟业。同时,它也要战胜许多困难和阻力。科教兴国要攻破三个堡垒,愚昧、迷信和贫穷。要解决各种文化的冲突。自然科学是人对自
然界认识的精神产物,它是一种充满创造精神的理性过程。它不崇拜偶像,也不存在思想的顶峰。
传统的人文科学倾向于案例分析,善于用非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所发生的现象。因此,人文科学的非模式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模式思维之间,人文文化的崇尚灵感的神秘性与科学文化崇尚理性的公开性之间,常常是对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受挫,这种对立情绪的阵势不断变化着。大科学、大技术主张,一切与科学有关系的社会现象,都应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主张科学方法可以成为揭示社会运动规律的有效工具。
保守主义的经济学家,历来限制科学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他们认为,科学成果迅速加以利用,会造成工业上飞快的变化,打乱现有的经济秩序。原因是技术改进带来失业;产品换代带来高额折旧费用;造成经济不稳定。世界性的科技进步,扩大了发达与不发达地带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贫富、技术开发水平的巨大差别。当今世界上,技术和科学通常是由高度组织化的研究与开发产业所控制,它们多半奠基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前苏联东欧地区,而对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大多是边缘性、服从性的低层次分工。所具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有限。据1983年统计,发达国家在全球研究与开发经费中所占比重为72.7%,其中美国占33.4%,欧共体为20.9%,日本为12.6%,原苏联东欧集团为24.2%。
发展中国家缺乏赢利的高、精、尖技术,因而它们要么只能使用技术低下的机器或产品,要么依赖外国公司或他国政府以高价购买技
术。这种依赖性,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实现自身工业化的巨大障碍。因此,贫穷和落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一大困难和一大特点 。
中国特色
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采取“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有限战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在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实力明显落后。
其一,中国科技人员总数1860万人,排在世界前列,但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不足500人,与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相差无几,而韩国、新加坡均在1000人以上,美、日、英、德均在2000人以上。
其二,科技投入低。1994年,中国研究与开发总经费为196亿元,合22.53亿美元,仅为美国的1607.5亿美元的1/71,为日本的1/29,德国的1/16,法国的1/11,韩国的1/24;还低于中国台湾省(25.4亿美元)和印度(23.27亿美元)。
其三,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在国际上排在12位上下。每年仅有3万多件专利问世,而发达国家则多达数10万件。作为科研创新基础的仪器设备已严重老化,实验装备水平停留在70、80年代水平。中科院有53个所没有得到任何仪器更新的支持。以上情况表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只能采用“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有限战略。不可能全
面赶超,大多数领域采取跟踪战略。所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性研究要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力争在中国具有优势领域中有重大突破。
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又滞后于国内经济建设。如果,科学技术再没有大的发展,则必然更加滞后于经济建设,因而必将制约今后的经济发展。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为突出这一战略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规定,“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在当前一个时期,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作为中心任务,重点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创立新的技术和方法。”这就要求,
发展高技术要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要把增强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建立新型科技体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兴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是一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到本世纪末,中国要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过去,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长入经济的过程脱离了市场,造成了科学技术与市场脱节,因而科学技术进步运行的速度较慢,成效不大。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下靠权力下达计划,企业的生产是几十年一贯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使科技人员的知识逐渐老化,企业创新的能力逐渐减弱。在科学技术领域,虽然能推出新技术,但企业却难以吸收和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这样调动了企业为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必须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市场经济又把政企分开,使科技开发机构和企业都成为独立法人,他们可以直接结合。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唯一场所,这又使企业和科研机构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的结合关系。
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场规律来推进研究与开发,并为市场需要服务,使科技体制成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改革必须符合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即发展的过程和动力机制。这样,就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统一起来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人才政策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既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又是一个目标。目中国科技人才面临一些问题,正在严重制约着科技的发展。应当认真加以分析和解决。比如,基础研究存在走下坡路的趋势,孕育着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的环境正在受到严重冲击。由于科研经费长期短缺,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青年人才难以稳定等原因,近几年来自然科学一、二等奖明显减少,系统性的重大理论建树,科学前沿上的突破已很少。1983—11989年,共颁一等奖13项,二等奖58项。而1990—1993年,共颁一等奖1项,二等奖28项。仅此一项的一等奖还是植物区系分类方面的工作,系属长期积累的结果。1993年在国际发表科技论文,美国为40万篇,中国仅2万篇。
近些年来,科技事业、科技工作对杰出年轻人的吸引力继续减弱,科技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越来越困难。中科院对43个单位抽样调查表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流失率达38%,大学本科学历流失率27%,有的单位年轻人的流失率高达80%。若不采取特殊措施,到本世纪之交,人才断层将成为严重的现实。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科研工作的清苦,收入又低,难以使年轻人才稳定。职称定岗、学位点固定不变没有活力机制,也难以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人才政策还存在一个误区,把希望寄托在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上。结果是更多的人才竞相出国,留学不归。倒不如下决心改善自己培养的科研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此,应当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
技人才政策。应当看到这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
建立科学的科技投资体系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科技投入的总体强度还弱,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指标,即R&D与GND的比例偏低,多年来徘徊在0.5,0.7%左右。1994年,中国的这个指标仅为0.5%,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仅处于中下水平。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很多。其一,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其二,未形成全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其三,科技投入政策与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而,利用市场机制吸收各类资金的能力相当薄弱;其四,科技资金投入中,各种矛盾冲突、责任不明确。如风险承担、技术作价等问题。没有形成有活力的机制 。
长期以来,企业未形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力。产业界自身很少有研究和开发机构,使产业界在中国科技投入中所占份额至今仍不到30%。而在发达国家,产业界这一比例高达60,80%。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果断措施。关键是,根据国情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这个体系由有效政策的吸引,有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作保证,真正实现既有政府投入,也有企业投入;有拨款,也有贷款;有资金直接投入,也有政策的间接投入;有国内资金,也有海外投入。通过各方面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四字成语科教兴国是什么意思_科教兴国战略的诠释及意义]
范文四:国家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国家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相继推出了新课改、巩固两基等一系列新的推动教育发展的政策~促使我县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由于城乡差距等诸多原因~导致我县部分偏远乡镇,如:宋家、双河、桃园、小双等,小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硬件设施、教师资源、教学理念、大的教育环境都与本县前山乡镇存在较大差异~与稍发达的县市相比更是相形见拙。针对后高山小学教育的一系列现实情况~我出现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偏远乡镇小学教育的现状
1、学校的基本情况
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使学校硬件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白河县政府加大了对偏远乡镇的教育投资~使学校的硬件设备焕然一新~校区建设更是成为每个地方的风景线~宋家、双河、桃园等偏僻乡镇在政府的牵头引导下~吸引大批外来投资改造教室、宿舍、餐厅使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但是校区里依然存在着危房~宋家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厨房~宋家镇磨坪小学的厕所都是D级危房。
在后高山自然面积大~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出现学校布局不合理~浪费教育资源的情况。宋家镇板桥初小全校只有15人~而教师有两人~同样占据着60个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
2、教师的现状
白河县教育界把“三苦”精神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先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小学教师中的佼佼者更是不乏其人。但是现阶段教师处于新老更替的阶段~退休的多~新招的少。现役教师分布不均~前山工作的多~后山工作的少~于是就出现了~前山教师大量超编~大多后山区学校教师严重缺编情况。宋家镇165平方公里~一千二百多名学生遍布大小沟沟岔岔~仅有48名教师~除去管理层和年老多病不能代课的老师~真正在一线代课的老师也就有43名,双河小学为了争取更多的任课教师~管理层仅为一个校长~上下左右都得干。这些学校该开的课程不能开~学校的实验仪器长期放臵~微机室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学生英语课本从未翻过~音、体、美教学也只是走走过程。安全管理只能嘴皮子上说~没有时间整理专门的档案。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少之又少。还有些学校由于教师缺编该分班的不能分~宋家镇磨坪小学竟然出现70多人的大班。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后山教师由于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教师工作的主动能动性。后高山的部分教师由于年龄偏大~老龄化程度高~且平时学习不够深入~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是可以充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往往在理念上不能开拓创新。
3、后山学生的主要特点
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使后山乡镇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100%~辍学率控制为0。寄宿制学校实施的贫困生生活补更是解决了大部分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由于后山受经济条件、人文环境、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差生居多~优等生没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多半在溺爱、迁就、放任的环境下成长~性格存在一定缺陷~心理十分脆弱~给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压力。受劳务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家长常年外出~出现儿童留守现象较为严重~且监护人不能很好引导教育孩子~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4、后高山社会环境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在深远的后高山尊师重教的美好传统依然保存~但是部分家长们的文化层次较低、见识浅薄过余依赖教师的教育~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孩子交到学校学校应负全责~自身给孩子的言传身教被忽略。这种偏激导致社会对教师有相当多的偏见~从而让教师的地位被人忽视~教师队伍成了弱势群体。
二、后高山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先进的教学设备匮乏~导致后山的教学手段单一。
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不管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县处于偏远山区~现有的教学设备已无法适应《课程标准》上的要求。造成了城乡教师之间、城乡学生之间巨大的差异。使后山区的学生不能把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他们也感受不到读书的快乐~导致“读书无用论”的说法。
2、制度不完善~导致教育失衡。
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不科学~导致后高山学校只注重语文、数学主课~忽视其他学科~从而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人事制度不够慎密~致使教师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队伍不能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教师成绩的奖惩力度不够~让教师队伍没有形成你追我赶之势。靠近前山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师之间争课代~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还有部分教师无课代~对学生管理就全面了~学生的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后高山乡镇的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后山的学生享受机会与前山学生大相径庭~后山教师、学生的素质与前山更不能相提并论。同时~县教育管理部门也对前山关照多一些~对后山关照相对少一些。
各学区内部制定措施制度、方案民主程度不够~使出台的政策不够公平、公正~责任不够明确~权力过分集中。有些学区的校长年龄偏大、干校长时间过长~对新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导致学校教育压力过大。
当地政府、司法机关等行政职能部门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法律法规~学生监管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宣传横向面不广~纵向不够深~广大社会认识教育学生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学生发生什么事故一味追究学校教师责任~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顾虑。后山区大批留守儿童让学校的教育成了“5+2,0”的现状~在校的5天正规学习~放节假在家中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收假之后~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思想认识都又回到以前的起点。
4、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在职老师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
后高山的大部分青年教师觉得学校的工作压力太大~学校这一平台过于狭窄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他们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对教育教学缺乏研究和创新~有的毅然选择改行。具初步统计~在2009年1月至2009年的7月之间全县小学教师改行就有38人~其中,构扒镇7人~宋家镇5人,这些人中有前往城管、交管等部门的。他们多半都是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流失使在住部分教师工作上出现了厌倦情绪~更缺乏主观能动性。
5、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后山区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中坚力量不足。管理层的教师观念不新颖~见识浅薄~视野狭窄~对教育未来发展无先见之明~对学校现行的管理混乱~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应对上级的检查成了“水里按葫芦”。教师们在工作上无创新、无突破~抱着书本“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有些年老的老师甚至只有小学毕业~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不用说先进的教育方法~年轻的老师刚从学校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对本地教育现实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知识、理念与实际相结合。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三、几点建议
1、加大教育投资~夯实教育基础
政府在大力改建校舍等一系列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对后山区的教学设备~做进一步扩充和更新~让教学设施与社会发展要求、《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相适应。教师在教学时不光是在嘴上说~能拿的出来实际的东西。后山区学校可以在当地政府的牵头引导下~争取民间组织、慈善机构、有财力老板的投资~解决校园改造~教学设备~师资培训等一系列的资金来源问题。让全县的教师、教育的硬件设备在同一起跑线上~让全县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2、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县主管部门出台公平、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县城周围工作的小学教师能进的去~出的来。对后山区教师缺编的学校给予充分的补给~并对后山区的老师绩效工资予以适当倾斜。并严格按人事编制开展工作~对各小学校长实施量化制考核。
各学区内制定各详实、客观的制度~让管理层的人和科任教师责权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单线追究~奖惩分明~县局在督察工作时直接找学校当事人。每学期制作“教师成绩袋”把本学期教师的各项工作成绩装袋~年终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征对每人成绩袋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学校指定专人完整的收集各种档案并有专案、专柜。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3、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每学区每学年利用节假日组织专人出去学习考察。以拓宽管理层的视野~更新教育管理者观念。教师出去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加教师自身的自信心~觉得自己的职业很光荣~自己的技能很突出。学习考察结束后~应形成对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创新的书面材料交教育主管部门~同时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改革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定时定期对计划的实施情况~结果等进行检查和推广。让山区的教育局面~一天一个样。
4、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各行政部门做好宣传。让人们感觉到教育后一代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各地政府主持学校与司法~社会团体等鉴定责任书~让他们在学生教育方面负一定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责~减轻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的压力~让学生在学校、家中、社会同样受到良好
的教育。
各学区内搞好学区的学校撤并~实施集中办学~让所有的孩子都均等享受到
先进的教育资源。学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好学生寄宿的后勤保障。为开全
开足各类课程~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做有力的保证。各校在教师配臵上
应有机结合~确实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5、拓宽文化阵地~丰富校园生活。
以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学校为主要文化阵地。以教师、企事业
单位的工作人员为核心。以各种文化节日、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大型文艺活动~
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切实让学校和社会~干部和群众融为一体~爱文化学文
化。塑造良好的大文化环境~服务于学校教育。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范文五: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贯彻
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7期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处于政治对抗阶段,中 科教兴国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经历和经验,
共中央制定了《科学十四条》,选择了以国防安全为 也是中国人民及中共i代领导集体的向往和追求。**总理在《“|f一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我 主要目标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使国防技术领域的
科学家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艰苦环境中,依靠自己 们一定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这
是《“十五”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今后五 的力量,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尖端科技成
就,谱写了一曲新的时代的科技开拓史诗。但由于中 年各项任务的霞要保证。因此,我国能否抓住历史机
国共产党背离了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和方针政 遇,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 策,于1957年和1966年相继发动了全党全国范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研究和探讨我国科教
的“反右派斗争”和“**”运动,知识分子被 围 兴国战略的提出与贯彻。具有一卜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作是异己力量,这不仅恶化了科技人才成长的客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观环境,而且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社 中国
会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提高,使科教兴国未能形成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中共三代领导集
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艰苦探索的结果和思 一种战略。
想认识上的飞跃。 2(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了“科学技
1(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发出了“向科学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 进军”的号召,实现了从“小科学”向“大科学”发展模 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式的转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 着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中国的科学事业随
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学技术是第 期, 会巨变发生了历史性转变。20世纪50年代中
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力争使中国在世界高 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以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为标志的新 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性要求,为党的第 展机革命,曾经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
三代领导集体能够提出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科教兴 现代遇,中国确立了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赶超型 国战略,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并为中国在世界 大的化战略,抓住了科学技术的特征,并为此作过宏
范围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赢得了主动, 战略筹划。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1955
赢得了时间。 年3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 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
第一,**在拨乱反正中,从根本上解决了科 从事的、所思 学技术与生产力和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问 想的、的所钻研的,就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以及 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钻原子能这样的历
史新时期。”并且号召“向科学进军”!从而使中国共 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打开了薪的局面。早在1975
年,**在主持整顿工作时就肯定了“科学技术也 产党人有了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感,并由国家计划 是生产力”的观点。1977年,**在恢复党和国家 委员会负责制定r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 的领导职务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和教育工作,首先 远景规划,奠定厂我国科学事业的学科布局,最终将从科学教育战线上打开了拨乱反正的局面。他多次 科学技术事业纳入国家计划指导的轨道,改变了过
强调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 去分散自fjI的、个体小圈子式的研究活动方式,加强
了科学r:作的计划性和集体的联系,实现了从“小科 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在全国科技大会
上,**着重阐明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学”到“大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足在20世纪
万方数据
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7期
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 现代化的重要观点。 **理论的伟大旗帜,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
高度重视。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技大 第二,**从关注世界发展变化的战略高度, 会上,代表党中央郑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 提醒全党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力 针。他强调:“要全面落实**同志关于科学技术 争使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1985 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全国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 年,**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 略的热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积极促进 的决定》,他反复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
经济建设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 的生产力,提醒全党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 道。”党的十五大又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
宽了道路,从党的纲领上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
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20世纪80年 位。代末期,**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思想有了
第一,**提出了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 进一 定性因素。他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 步的深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
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 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
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 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在讲到“科学技术 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
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 是第一生产力”时,还把它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结合
起来,赋予它很强的时代感。他深有感触地说:“从长 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
轨道上来。”“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 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
科学技术进一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 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
济社会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 设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 能不认真对待。” 力性的本质,深刻阐明了它广为述,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所具有的先决性、动
第二,**站在面向2l世纪的高度,强调创 应用的价值和极富冲击性的力量。 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第三,**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对 动力。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的问题。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本质上解决了中国未来持
的角度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 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
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 以后,新的一轮世界科学技术的竞争激烈异常,邓小
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和国家实平密切注视着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及其对社会经济
第三,**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以信息化带动 力的促进作用。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 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他 对此作了精辟的说明:“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
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还 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I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 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 临 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
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 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 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 才有希望。”**南方谈话后不久,党的十四大在
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 正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确立了建立
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了加速科教兴国战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它为我国科学技术
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 的实施,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总理为组长的国
战略。 共产党才能够提出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科教兴国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将科教兴国看作是政府最 大的任务。
3(党的第三代领导人**,郑重提出了实施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 科教兴国的战略方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以政治的稳定和政策 针,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
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的连续性为前提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
万方数据
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7期
技成果已达数十万项。我国在“星火计划”、“863计 科学技术,都有通过科教兴国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 望。虽然建国50年来,我国曾出现过一些动荡和党 划”、“攀登计划”、“火炬计划”的指引下,工农业生产
在指导思想上的反复,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为科 突飞猛进,乡镇企业、民办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
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 教兴国战略的贯彻,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 科技与经济互动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这是中国科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确立了以实现工业化 教兴国的希望与实力所在。 为目标的赶超型现化化
二是在高技术领域和高等院校分别启动了“863 战略。在科学为人民服务、科 计划”和“2ll工程”。为了保证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 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下,在苏联的帮
施,从1986年至今,国家在高技术领域顺利实施了 助下,我国的科学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五 “863计划”,使我国在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和生支科技大军,即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工物 业部属的科研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科研机构、 工程等方面获得一批重要成果,使科技成果的
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同时,国家还加快了高等市场 省市自治区及省以下地方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正逐步体制改革的步伐,启动了“211工程”,即在2l 教育 完善。科学界精英集团随中科院部的设立而形成,在
优先建立和发展100所国家重点大学,让部分世纪, 民用工业、国防科技、现代科学及传统科学领域都取 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发展。1998年,优秀 得了新成果,这既造就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良好开
为实施“2ll工程”在先期投入100亿元的基础 国家 端,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956年,聂荣臻在他主持 追加56亿元。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国上,又 召开的航委会议上,研究提出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力 名牌高校进行了重组,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家对几所 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研成果,作为
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国“两弹一星”的办出几所 发展中国原子能和导弹事业的方针。从此开始了我 三是加强了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推动科技成果 研究历程,并使我国在20世纪60
产业化。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目前全国已建 年代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尖端科技成就。成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北京中关村科技 “**”中,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受到很大挫
园区、上海浦东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就 折,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 是典型。特别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一颗耀眼的 各项工作迅速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
明星,在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座落着清华大学、 轨道上来,较好地贯彻了科教兴国战略:
一是实施了科学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开始实 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68所高校,中国科学院等
家中央级科研院所,近5000家新技术企业,近237 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1987年又全 名科技人员,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50万 面推行军工体制改革,将科技推向市场,促进了科技
产业群,是全世界唯一智力资源密度最高的地知识 企业的兴起,实现了军用科技向民用的转移,顺应了
们在许多研究领城,成为中国的最高水准,一批区。他 世界发展潮流。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这里诞生。目 代表 规,在保护知识产权,与世界接轨方面作出了巨大努
在建设的“武汉?中国光谷”的专业技术人员前正 力。通过增强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自主权,解放了 3(6万人,仅2000年,就从海外国内吸纳各已达 科技生产力,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提高了综合国6000人,力争建成后产值达1000亿元。 技人员类人才 力,缩短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建国初期,我国的科
总之,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贯彻,既是一个历 不足5万人,现代科学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
史性的课题,又是一个进入21世纪后的现实性课 现在我国有科技人员1000多万人,现代科学技术在 题。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 不少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
增强,国际环境对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我国提 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30,,国民生产总值居发展 供了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共 中国家首位,在世界排名第七位。拥有中科院、高校
产党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实现,从思想观念、路 等七大科技集团军,形成了从基础科学到工程设计 线方针、综合国力、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了强 等门类学科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是世界上科
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机构,156个学门类最全的国家之一。有5860个独立的科研开发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鑫怡) 在联合国系统30多个科技机构中取得一席之地,科
万方数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