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生西法师入行论讲记第十课
入行论第十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堂课的内容,现在讲第五个科判: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这个火是指劫末火,或末劫火。因为末劫火的力量非常大,所以用末劫火的比喻来说明功能非常强大的菩提心。颂词中讲到: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首先我们来了知一下末劫火,或者有的地方叫做劫末火,实际上意义都是一样的。器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到坏劫的时候,因众生的业开始燃起大火。在燃火之前,世间众生已通过不同的方式转生到他方世界。地狱中罪业没有受完的众生,转到其他世界的地狱继续受苦,人间的众生首先通过法性力获得禅定,然后转生到初禅天,再从初禅天转到二禅天,像这样逐渐往上转生,最后到世界中一个有情都不存在、没有有情时,就从无间地狱开始燃火,火越燃越大,烧到地面上时,须弥山、山河大地、一切有情界的所依全部烧干净,往上再烧到初禅天,包括初禅天在内以下的整个器世界全部已经烧尽,最后会渐次出现七个太阳,或一个太阳具足七个太阳的温度,在这么强烈的大火燃烧之下,连须弥山在内的所有器世界已完全烧毁,这是《俱舍论》等论典所讲劫末火的概念。烧完之后被水淹、然后被风吹,二禅三禅以下的器世界都被毁灭,有“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的说法。此处只讲了火,一禅天以下、四大部洲、须弥山等全部烧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存在了。
菩提心也犹如这个劫末火一样,刹那之间能毁坏一切重罪。心中一旦引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菩提心,以菩提心的力量就能把一切严重的罪业完全消尽。前面第四个科判主要讲菩提心能够救脱罪业,此处说菩提心能把罪业彻底摧毁。因为菩提心能令功德再再增长,从救脱、摧毁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讲,总而言之都是说明菩提心的力量很大。当然我们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对于菩提心和佛果等等还没有彻底了知,有没有这样一种功效还不敢说。但是即便最初的时候心里想一下发起菩提心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自己修菩提心的深入,内心中菩提心由弱转强,可由相似的菩提心最终变成真实的菩提心。这样我们相续中的大罪业,随着菩提心力量的不断增加,逐渐都能够消亡。此处说明如劫末火一般的菩提心力量非常巨大。我们平时修菩提心时需要从方方面面去观修,观修菩提心,刚开始很难找到一种方便,但是从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包括现在上师让我们修的皈依,从这些方面入手都是可以的。因为修法必定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从不懂得修行到逐渐懂得修行,都有这样的过程。
所以上师在讲法之前,也针对有些道友修法时心非常散乱,或觉得很沮丧(不打坐时觉得没有很多妄念,一打坐发现妄念很多)的情况,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上师在讲课时也提到,在我们修法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阶段。上师在讲记中采用其他论典的窍诀讲了五个阶段、五种觉受的方式。
首先是陡山落水的觉受,这种觉受叫做动摇的觉受。在最初修行时,心动摇得特别厉害,几乎无法安住,就像陡山上面的瀑布,流下来的速度非常急,根本没办法阻止。在最初的阶段,这也算是一种觉受,这是最初阶段的一种觉受。
虽然我们有时候说这个觉受应该是好东西,但是我现在的心这么难以控制还能算好现象吗?实际上观待从来不修禅定的人,能够获得这种觉受也算是一种最初成就的相。虽然这种成就相不是我们预想的,但毕竟我们能够发现我们的心是如此的乱:不修禅定时,我们觉得心还没这么乱,一修禅定就发现心非常乱;有时觉得干脆不修还好,越修心越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我们不修禅定的时候根本没发现自己的心这么乱,一坐下来、一安静下来之后,烦乱的心态就开始暴露出来了,但这是迈入成功的第一步,大部分人都必须要经过这一步。
以前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当我们要清理一个肮脏的水坑或水池时,里面掉了很多树叶、塑料袋等垃圾,我们想要彻底把这个水池清理干净,当我们把手伸进去捞池底垃圾的时候,就会把所有的脏东西全都翻起来,水变得特别的脏,特别的浑。也不能看到水这么脏,干脆就不清理了。那个时候放弃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它是迈向于彻底清净的第一步。这个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你如果不去动它就没办法调伏它、没办法彻底清净。所以说我们去清理脏水池的时候,它虽然一动之后就马上翻起来很多脏东西,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做,不能在这个地方退失。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心里面也沉积了很多垃圾,以前从来没想过动它,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就像脏水池,我不想清它之前看起来好像比较清净,但是一动的时候马上翻起来,这个是很好的现象,很有必要的。我们想清这个水的时候,就如我们去修禅定,一坐下来,念头就开始翻起来,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成就相,所以叫做动摇之相,这是必须要经历的。
第二步就如我们清理水池的步骤,逐渐把大的脏东西捞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清理,把脏东西、脏水的来源全部清理之后,这时它的表面、内部、底部全部变得清净,必须有这种过程,我们修定也一样。通过五个阶段来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第一个陡山落水的动摇相。
第二个叫获得相,获得相如山谷流水还比较陡,我们到过山区,山里小溪流水是比较湍急的,声音也大,但是相对于瀑布已经温和多了。这个第二步的阶段它叫做获得相,获得也就说初步获得了安住,初步有一种获得了,它虽然不是究竟的获得,只是初步的获得,就说可以在所缘上稍微的安住一会儿,不会起很大的分别念。但毕竟是刚刚获得,还会有反复,反复之后又重新安住,又会有一种安住的相,这方面就叫做获得之相,比前面那个好一点。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持,就会获得一种平原江河的相。平原江河是修行之相,修行的觉受就如平原的江河在远处看起来似乎根本没有流一样,但是当你走近之后会发现:噢,仍然在流动而且比较急。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行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获得了比第二个阶段要稳固一点的禅定之相,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明显的起心动念,但是稍微仔细观察还是有细微的分别念在不断地涌现,但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温和多了,这是第三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大海离波。大海离波是较稳固之相,指获得稳固的觉受。大海离开了波浪,没有波涛大海非常平静。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修持之后得到了一种比较稳固的相,就像这样的确内心当中是比较稳定的。到了这个阶段的时侯基本上比较堪能,我们想要修定像这样就比较堪能了。
第五个就叫须弥山王稳固之相,像须弥山王之相的这种觉受叫究竟觉受,这种觉受就是我们的心像须弥山王一样,根本不动摇,不管外面是什么样的因缘,都没办法让它动摇,就像这样子。
上师讲这些修定的过程,一方面是要鼓励我们,像修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前世有一些修定经验的修行者之外,一般人修定都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关键是我们对于修定必须要有强烈的兴趣,我们必须要树立不调伏自心根本没有办法在修行上面成就的观念,然后也必须要付出时间,每天我们都要这样串习,哪怕是每天串习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像这样每天都串习,我们的心就越来越堪能、越来越调顺,如果不管教它的话,它就会永远这么粗野;如果管教它呢,它就会逐渐逐渐调顺。调顺就容易和我的心配合,我想要让它发菩提心想要让它干什么,因为它很柔软的缘故都可以配合我的意乐,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或者修行佛法的事业,都是可以的。一方面是对我们修行的一种安慰,一方面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法不需要苦行,不需要其他的方便就可以自然生起来。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的时候得到一些觉受呢也不要太过于喜悦了,有时候就是修行长时间没有进步也不用过度沮丧,反正这些在修道过程中都会经历,现在只要我们没有丢弃闻思修的主要方面,然后进一步去积累资粮、祈祷上师等等,这些过程都可以顺利通过。所以说一般来讲,初学者心比较急,总是想一下子获得像我们看到的佛的传记、大德的传记所言的那种很高的证悟,暂时我们不要太着急了,如果把下面的修法加行基础打好了,后来上面的功德都会逐渐逐渐获得。所以说我们修持菩提心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菩提心可能很弱,后面通过不断串习、修行,菩提心逐渐逐渐增长,随着菩提心的增长它能对治、能够烧毁的恶业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很重的罪业都能够通过菩提心的力量把它消尽,这方面是结合劫末火的比喻来进行说明,下面学习注释中的内容:
〖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一禅天属于色界,色界有四禅天。一禅天有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末劫火将包括一禅天在内的三层天界全部烧毁。再往下是六欲天,从他化自在天到化乐自在天、再到兜率天、夜摩天、再到三十三天、四大天王天,再到四大部洲,再往下到地狱,像这样末劫火就把初禅天以下到无间地狱以上的所有世界全部焚毁无余。
〖同样,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同样道理,依靠这样强大菩提心的力量,一刹那之间必定能够从根本上一点不剩烧毁五无间罪等所有深重的罪业。菩提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所有的罪业当中,显教中讲到的重罪?——五无间罪和谤法罪,这个罪业是非常重的,但是即便是五无间罪这样一种罪业,如果内心中能够产生真实的菩提心,这个真实的菩提心产生的一刹那就能够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罪。一方面讲造了五无间罪的人,相续中罪业的习气非常深厚,习气非常深厚才能够造五无间罪,所以说这种罪业一方面罪性本身很严重,一方面通过其他的方式也很难对治。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能造五无间罪的人,他的相续中一定充满了很深重的罪业习气,但是即便是有这样深厚的习气,但是如果因缘具足的话,照样可以修菩提心,菩提心照样可以生起,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之间,五无间罪这样深重的罪业都可以得以清净。就像以前阿阇世国王,他造了杀父亲的五无间罪,后面通过文殊菩萨的调化,修持菩提心后获得了无生法忍,堕地狱的时候就像皮球落地一样,一下子又弹起来,很快就解脱了这样的罪业,所以说如果发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连五无间罪都可以消尽。当然造了五无间罪之后,罪业成熟是无间堕地狱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不一定有时间修,但是造过五无间罪的人在死亡之前,如果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修持这种殊胜的对治法,当然真正造下五无间罪的人是很少的,但造其他重罪的人非常多(通过故意的心态去造诽谤或其他罪业的很多),所以我们还是要在死亡到来之前修炼菩提心,到菩提心生起的时候,就能够焚毁五无间罪等所有的深重罪业。
〖《华严经》中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菩提心能够烧尽一切恶行犹如末劫火一样。〖善天尊者说:“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缘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烧(罪业)。〗圣天尊者说一刹那巨大的安忍不缘能取所取可以焚毁罪业,上师的讲记中讲这个可以理解成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这个大安忍不缘所取可以焚毁罪业。因为菩提心分为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通过强烈的世俗菩提心安住在一刹那菩提心的状态中不缘取所取——没有自私自利所取的话,也能够焚毁这样的罪业,当然此处针对一般人来讲,理解为世俗菩提心更相应一点,但我们不能说不是胜义菩提心,说世俗菩提心是因为此处是指一般的人,而胜义菩提心主要是初地菩萨相续中产生的,一般人没到初地之前胜义菩提心生不起来,所以世俗菩提心如果能够生起强烈的、殊胜的菩提心,不缘取自私自利这样一种所取的法,也可以焚毁很严重的罪业。
〖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前面第四个科判是用护送者的比喻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此处第五个科判是用劫末火的比喻说明能摧毁罪业。无著菩萨认为这两种说法并不相违。〖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一颗菩提心既能够压制罪业又能够摧毁罪业,具足这两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实际上不矛盾,因为菩提心有逐渐增上的过程。菩提心还不是特别强烈的阶段,只可压制罪业,到后面力量增长了很多倍,就可以把罪业摧毁。菩提心越来越强大,功德就会越来越超胜,就能从压制罪业转为摧毁罪业,这是循序渐进的,并不矛盾。
现在讲第六个科判:
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入行论》没有提到的菩提心的其他功德,在《华严经》等很多大乘经典中有广释、细释,有时间可以参阅《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了解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智者弥勒”指具有高超智慧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显现上是十地菩萨,佛陀授记弥勒菩萨是佛的补处,将来成为贤劫第五佛。佛陀从兜率天下生人间的时候,把宝冠交给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成了兜率天的天主,负责教导众生修学大乘佛法。佛在人间转**时,弥勒菩萨也化现为比丘的形象帮助佛弘法。弥勒是慈氏的意思,因为菩萨主修的法是大悲心,所以名字叫弥勒,成佛之后的名号也叫弥勒佛。
此处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彼心利益无限量”,“彼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无量的,无法完全宣讲。《华严经》、《入行论》也只宣讲了其中一部分功德。原因是:一方面把主要功德宣讲之后可以推理其他的功德;另一方面,一般众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如果宣讲所有功德,众生不一定能接受,或者没有时间听受。所以虽然只讲了一部分功德,也能让众生在了知之后产生想要修行的心,当相续中产生菩提心之后,这些功德就可以获得了。
〖此外,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告诉善财童子说:“菩提心的功德是无法限量的。”下面就引用《华严经》中的记载,讲述善财童子向弥勒菩萨求法时,弥勒菩萨宣讲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华严经》记载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汉地讲五十三参,藏地的讲法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还有一种印度的讲法是依止了一千多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在佛教史上是一生成佛的典范。按《华严经》的记载,他求学的时候是一介凡夫,后来逐渐参拜了很多善知识,最后在相续中获得圆满的证悟。在汉地很多大德所造的了义论典里,善财童子和龙女都是一生成佛的典范。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依止了很多善知识,他依止的善知识各种各样:有罗刹鬼王、乞丐、长者甚至妓女等等。善财童子在他们面前依止学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过一刹那的邪见,能够如理如法的依止,所以善财童子也是依止善知识的典范,依止上师应以善财童子为榜样。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似乎会看到善知识有过失、有贪欲,有许多看不惯的地方,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过失,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善财童子所依止的这些善知识,在外表上很多人好像没有一点功德,但是他们完全具足圆满的菩萨道。善财童子在依止过程中没有看过失,没有产生邪见,而是一心一意的依止最后获得了圆满的加持。《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法,现在我们也可以借鉴。还有一种说法是善财童子就是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法王如意宝以前到桂林时,回忆起自己的前世曾为善财童子,曾经到过桂林参访善知识(当时桂林叫熏香城);也到过鸡足山去见正在闭关的无著菩萨,送给他一些粮食,这些故事在法王的传记中都有记载。“于文殊前发心后”,善财童子拜见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文殊菩萨让他寻找菩萨学处,他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访师求道。
〖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当时弥勒菩萨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的具藏楼阁的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
〖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善财童子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对弥勒菩萨恭恭敬敬地顶礼,弥勒菩萨看到善财童子,就向他的眷属赞叹善财童子的功德。
〖‘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为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弥勒菩萨说:“你们看这位意乐清净(就是发了菩提心,一心一意寻求菩萨行,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其他世俗想法)的人,坚财的儿子名为善财,为了寻求殊胜的菩萨学处,来到智者弥勒我面前。”
〖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善财童子到了弥勒菩萨的众会眷属中,然后弥勒菩萨安慰善财童子说:“善来善来,慈悲的善财童子,善来弥勒坛城中”——现在你来到了弥勒菩萨的眷属坛城中。(坛城有时解释为围绕或中围,中间为主尊,周围眷属围绕,所以叫中围、坛城,梵语叫曼扎拉。)“善来寂静调柔尊”:你是相续寂静而且非常调柔的一位修菩萨行的尊者。“苦行之时疲倦否?”:因为他到处参拜善知识,所以弥勒菩萨问他苦行是不是疲倦,赐予安慰加持。
〖善财童子恭敬请问:‘圣者,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时,不知该如何励力学修菩萨学处,请您明示。〗善财童子为了求法,很恭敬地请问圣者弥勒菩萨:“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发了菩提心,不知道该如何励力地修学菩萨学处?”善财童子曾经五十三参也好,依止一百一十个善知识也罢,其实已经听了很多修持菩萨道的教言,但此处还说不知该如何学修菩萨行。他不像我们学了一点点东西就觉得非常了不起,好像菩萨行已经差不多了,正法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得少为足,这种心态会障碍我们进一步求法。如善财童子这种根性很利、福报深厚、真实发了菩提心的人,还到处寻求修持菩萨行的方法,如果他没有辛辛苦苦五十三参或者依止一百一十个善知识,也不一定能够即身成佛,正因为永远不满足,所以到处学习能够趋入菩萨行的方法,以这种恭敬的心态和苦行,最后得到了真实的窍诀。
〖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弥勒菩萨赞叹他说,你已经拜见了很多善知识,已经被善知识摄受了,应该知道以下的修行方法。
〖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弥勒菩萨首先介绍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让他对殊胜的菩提心产生真实的恭敬心。弥勒菩萨说: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犹如种子一样。有了种子才会开花结果,同样,有了菩提心的种子,一切佛法都可以结出正果。如果佛陀在因地时没有修菩提心,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菩萨道,更不可能在菩萨道中结缘这么多众生,也不可能通过菩萨道圆满成佛、在成佛后为众生宣讲殊胜的妙法,正因为佛陀宣讲了妙法,我们现在才有了学习佛法的机缘。所以佛陀成佛、弘法利生的事业都是因为佛陀在因地发了菩提心才获得的。当时的人是直接所化,现在我们是间接所化。现在我们的相续中如果有菩提心,以菩提心为种子,不间断修持菩萨行,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和其他众生广结善缘,最后我们也能成佛、在成佛之后讲解正法、弘扬正法,也能利益很多众生。所以自他一切众生的安乐、一切佛法的获得全都是由菩提心发起的,所以菩提心的确像种子一样。
〖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田有两种,一个是良田,一个是劣田。一般的田种的种子庄稼不一定长得很好,比如盐碱地、非常干涸的土地,不一定能让种子长得好,如果是良田就可以让种子长得很好,所以说菩提心就像良田一样,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如果众生把善法种在菩提心的良田当中,那么善根就可以逐渐增上,迅速发展无数倍,所以众生的善法,如果依靠这种菩提心的良田会迅速增上。〖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大地是一切树木山川的依止处。一切有情都是依靠大地而生存,一切无情如庄稼等也是依靠大地而生长。同样,菩提心犹如一切有情赖以生存的大地,佛陀依靠菩提心成就殊胜的佛果,然后告诉众生修持菩萨行的方法。第三品讲到菩萨会发愿成为大地、桥梁、药、成为众生得以生存的因,因此菩提心能够让有情修行善法,通过善法得到安乐。
〖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多闻天子财富非常广大,菩提心也犹如多闻天子能够杜绝一切贫困。一方面可以杜绝世间财富的贫困:菩提心是非常广大、清净的善法,里面的善法只要成熟一点点,完全能够在世间中没有丝毫贫困,所以修菩提心的人福报非常广大,绝对不会遭遇贫困;另一方面菩提心也能消尽没有正法的贫困。比如没有布施、持戒、安忍等等,这种缺少正法的贫困以菩提心的功德也完全可以消除。
〖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父亲能够保护儿女,菩提心也犹如父亲能够护持一切菩萨。怎么护持呢?父亲保护儿女长大成人,菩提心也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逐渐成长,获得一切菩萨功德。从凡夫到圣者地,从圣者地到佛地都是依靠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如果缺少菩提心护持,没有登地的菩萨也会从菩萨道中退堕,因为有菩提心护持的缘故,菩萨可以顺利成就菩萨道,乃至最终成佛。
〖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摩尼宝王可以成办一切事情,如满足众生除病等一切愿望。菩提心犹如摩尼宝,也能够成办一切世、出世间善法。
〖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妙瓶中可以源源不断出现一切所欲之物,菩提心也犹如妙瓶一般能满足众生的一切心愿,所有心愿通过修菩提心都能满足。
〖……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叙述。〗菩提心还有很多利益在这里没有讲,如有一百二十五种殊胜功德等等,我们可以参阅《华严经》,经中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都有详细的叙述。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庚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类有两种、四种、二十二种等说法。第二品“忏悔罪业”的前面有个总说,对菩提心的各种分类都作了宣讲。“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求菩提心和趣行菩提心。什么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愿成佛,这种发愿叫做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发愿之后为了让众生或自己成佛,真实地行持六度万行。愿菩提心的所缘是佛果,行菩提心的所缘是六度。愿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众生成佛,在缘佛果方面有需求;趣行菩提心是发了成佛的愿后去实践六度万行,通过因地的六度等行为而成就,所以所缘是六度。
〖我们一定要明确,归纳起来菩提心有两种,也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此处指世俗菩提心分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也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如《华严经》中说:“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这里引用《华严经》:任何众生为了无上菩提而发愿成佛是很稀罕的,但与为无上菩提而行持相比,发愿要容易得多,所以能行持更为稀罕。发愿之后怎样才能达成所发之愿?就要为获得无上菩提而行持种种苦行、菩萨道,这种心更为稀罕。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范文二: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九品
第153节课
803、《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804、“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别,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805、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806、“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807、二谛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么,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必要,
808、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809、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
- 1 -
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810、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11、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第154节课
812、既然瑜伽士与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那他们之间还争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做事情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813、形形色色的诸法,是我们现量所感受到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814、为什么说佛陀所宣讲的无常道理不了义,请以不了义的标准一一判断、说明。 815、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谛,如果它也不是胜义谛,那无常就不属于二谛了,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816、在世俗中,若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
- 2 -
别,这会有什么样的过失,请以比喻说明。
第155节课
817、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供养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为什么,三宝门中好修福,平时你应当怎样一点一滴修积福德, 818、有人说:“幻物变灭后便不会再生,但有情无始以来一直辗转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么可能是空性的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819、声闻行人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极其漫长,而幻化物都是暂时性的,没有一个能这样,因而众生并非幻化。”这种说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820、我们又不是有实宗,为何要了解它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821、既然一切法无有实性,众生全部如同幻化,那么杀众生是否就像杀幻人一样不存在罪过,为什么,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会导致哪些可怕的后果,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去帮助他,
822、既然众生与幻人一个有心、一个无心,这是否就意味着众生不是虚假的,而应该是实有
- 3 -
的,为什么,在胜义中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156节课
823、有些人说:“大乘经论中均说众生是佛、轮回是涅槃,所以修六度万行完全多此一举。”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824、涅槃分为哪两种,这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为什么,
825、请具体说明,显宗教理的顶峰,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唯识宗与中观宗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826、唯识宗的观点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还要破它,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怎么划分, 827、有人说:“如果不承认心识,那就无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识必须存在。”对此你如何回答,
828、名词解释:同等理 真相唯识 假相唯识 829、我们明明可以回忆过去,为什么说自证的存在不合理,中观宗是怎么样破除的,
第157节课
830、本品当中,唯识宗如何以比喻建立自己的
- 4 -
观点,中观宗怎么样一一驳斥,
831、假如有人说唯识宗是显宗最高的观点,千万不能破除。你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对于这种道理,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832、什么叫做观待,观待的法在什么情况下成立,什么情况下不成立,最终你得出什么结论,
833、怎样从意义上破斥自明自知心识的存在,这种分析方式,你能接受吗,
第158节课
834、对于回忆过去,唯识宗与中观宗的说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更合理,崔护、欧阳修的两首诗,与此有什么关系,
835、如果说:“有他心通的人,既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那么近处自己的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自证应该成立。”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36、如果不承认自证存在,那么名言中的见闻觉知是否就无法安立了,请说明你的理由。 837、现在凡夫人骂圣者的现象非常多,你见过或听说过哪些事情,对此你有何感触,假如你
- 5 -
周围有这种人,你打算怎么制止他, 838、假相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中观宗是如何破斥的,麦彭仁波切为什么还要赞叹它,破斥与赞叹之间的界限是什么,
第159节课
840、你觉得学习《智慧品》有必要吗,闻思空性法门有何功德,请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841、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唯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84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宗教是鸦片”,其中的“宗教”是指佛教吗,为什么,了知这一点后,你有哪些打算,
843、唯识宗认为:“若没有实有的依他起作为现基,轮涅一切万法将无法显现,就如同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剖析。对此你能引生何种定解, 844、若按假相唯识宗所许,心如水晶球般明清,远离一切所取,这样一来,会有哪两个过失,具体怎么推出来的,
845、唯识宗的观点,有哪些合理性,这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又
- 6 -
要破它,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第160节课
846、请具体解释什么叫“四大轮”,为何称之为“轮”,你具备几个轮,今后在这方面有何打算,
847、电视上的节目,明明是虚假的,但有些人仍为之大喜大悲,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 848、有些人说:“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会生贪心。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49、中观宗以空性对治实有,但不管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都是分别戏论,我们该如何才能远离一切戏论呢,
850、请引用教证说明修学佛法的次第。你周围的道友是按什么次第来学佛的,你对此有何感触,打算如何帮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851、有些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于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体证空性。这种认知正确吗,为什么,
- 7 -
852、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么态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853、什么是中观的究竟空性见,请背诵几个这方面的教证。如果有人对这种见解不适应,你会怎么样引导他,
第161节课
854、获得无上佛果时,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不可能有利他的念头,这是否说明佛陀就无法利益众生了,请以比喻说明理由。
855、佛陀是怎么样利益众生的,这与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明白此理后,对你有哪些帮助,
856、佛陀曾在因地时发愿度众生,但获得佛果之后,什么分别念都没有了,这是否意味着众生就得不到饶益了,为什么,请从比喻、意义两方面进行剖析。
857、供养有收取心的对境,可依之生出供养等福德,但是佛陀没有分别心,供养他为什么也能获得福德果报呢,这与供养一块石头有何不同,
858、小乘的供养与大乘的供养,有什么本质性
- 8 -
的区别,你认为哪种更为合理,为什么,
第162节课
859、小乘声闻具体分哪几种,本论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种,为什么这样说,小乘真的不承认空性吗,请说明理由。
860、名词解释:四谛十六行相 四部阿含 861、请引用教证说明,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对于空性法门的修学,你今后有何打算,
862、小乘宗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样辩驳的,请一一说明。 863、现在经常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导他们,
864、你怎么看待佛教中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865、请举例说明,世间伟人是如何赞叹佛教的,知道这些以后,你有哪些感想,对于蔑视、诽谤佛教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们,
第163节课
- 9 -
866、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分别是什么,它与三学如何对应,
867、小乘因为什么原因而诽谤大乘,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868、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可以分为哪几种层次,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869、有些显宗的人认为:“藏传佛教源于婆罗门教,因为它沿袭了婆罗门教的火供等仪轨。”对此请以同等理驳斥。你觉得这种推理方法好用吗,请举出一个你认为的错误说法,并试着以此理进行回驳。
870、请解释颂词:“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该颂间接说明了什么道理,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871、小乘宗认为:“如果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对于这种质疑,请从两方面进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说。 872、比丘分为哪几种,其中哪种才是佛教的根本,这要如何才能获得,为什么,
873、关于汉传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问题,你是
- 10 -
怎么看待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164节课
874、为什么说断除一切烦恼,也无法获得究竟涅槃,并请引用公案进行分析。
875、目犍连、小驼背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请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
876、阿罗汉已断尽轮回之因,远离一切痛苦,为什么他还不是究竟寂灭,
877、名词解释:无明习气地 无漏业 意生身 不可思议生死
878、阿罗汉的非染污爱,表现在什么方面,请具体解释。最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879、为什么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槃,你所希求的什么样的涅槃,为什么,
第165节课
880、假如证悟了空性,那一切都不存在了,菩萨怎么样救度众生,菩萨对轮回的态度,与小乘声缘、平凡世间人有何不同,菩萨长久住于世间利他,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为什么, 881、什么叫烦恼障,什么叫所知障,请从因、
- 11 -
本体、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882、空性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们在修习空性时,应该避免何种误区,
883、有些人只看了一两本密宗书,对有些高深境界接受不了,就开始对密宗兴师问罪。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说明。
884、我们对什么样的法应该畏惧,什么样的法不该畏惧,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第166节课
885、你对无我法门有哪些认识,今后打算如何修持,
886、作者怎样从蕴的角度遮破人我,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建立人无我,哪种方式更适合你,为什么,
887、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如何说明我非实有,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888、请以比喻阐述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请结合你的体会具体说明。
第167节课
- 12 -
889、如何通过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他体,从而抉择人我不成立,
890、名词解释:俱生我执 遍计我执 见断 修断
891、有些人问:“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么要知道数论外道的观点,”对此你该如何解释,
892、在这节课中,中观宗从哪些方面破斥了数论外道,对你有何启示,
893、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不能离开哪五点要诀,为什么,你具备几点,今后有何打算,
第168节课
894、你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你对佛教的信心如何,倘若遇到“**”那样的浩劫,人人阻止你学佛,你会怎么做,
895、就你所了解的各种宗教中,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比较相似的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应如何破斥,请举例说明。
896、看不到的东西,是否就不存在,为什么,你对此有何想法,
897、六识从外境角度而言各不相同,但从内观
- 13 -
心识而言是一体的,这种观点,佛教和外道都承认,为什么佛教还要驳斥外道,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898、胜论外道承许“我”是常有的无情法,对此,中观师如何遮破,
第169节课
899、外道及有实宗认为:“如果没有常有成实之我,那么业果也就不存在,一个人现在造业,将来业果又成熟在谁身上呢,”对此你该如何作答,请以三个回合进行辩论。
900、内道各宗是如何建立因果的,哪些说法究竟,哪些说法不究竟,请说明理由。 901、1岁的你和20岁的你,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倘若认为是一体,会有什么过失, 902、既然“我”不存在,那因果应该如何安立,因果所依中是否有真实的“我”,为什么, 903、什么叫做缘起性空,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误区,以何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证悟了空性,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第170节课
- 14 -
904、芭蕉树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人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对此,你能生起什么样的定解, 905、有人问:“菩萨的使命就是利益众生,如果众生都是空性,那对谁发菩提心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906、有人问:“假如一切都是空性,佛果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那念咒、磕头、闻思经论有什么用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907、有人说:“凡是执著就要断除,求佛果、对众生起悲心也是执著,所以应该统统放弃。”对此你该如何驳斥,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
908、有人问:“希求菩提的执著若不舍弃,对自我的执著也不能舍弃吧,因为二者都是愚痴的缘故。”对此你该如何作答,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909、《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这个颂词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
第171节课
- 15 -
910、堪布阿琼在《前行笔记》中说:“漂泊轮回中的众生,最初觉得很快乐,最后会以痛苦收场,而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暂时看起来很痛苦,但却是以快乐结尾。”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911、名词解释:人我执 法我执
912、抉择法无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大小乘之间有何不同,哪一种更究竟,请说明理由。 913、为什么说身体不存在,这节课中,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剖析,你能产生什么样的定解,
914、请以比喻说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第172节课
915、请从一体和他体的角度观察,身体是否真实存在,对于这一点,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916、请以比喻说明,执著身体是一种迷乱。为什么这样说,请以最能说服你的理由进行分析。
917、有人认为:“经过一一剖析,整体的身体虽不存在,但手脚等支分仍现量可见,因此手脚等支分应该存在。”对此你该如何驳斥,这样
- 16 -
观察下来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918、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哪些方面可以证实佛教的合理性,与佛教的究竟观点相比,它存在哪些缺陷,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919、内道和外道很多人认为,形形色色的万法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产生,必须要有一个最小的微尘存在。对此应当如何破斥,怎么样建立现空双运的观点,
第173节课
920、为什么说我们平时的感受没有自性,苦乐到底存在于内心还是外境上,明白这个道理后,对你有哪些启示,
921、世间人认为怎么样才能获得快乐,这种想法为什么不正确,你对此有何体会, 922、在这节课中,对方为成立感受实有的观点,与中观宗之间有哪些辩驳,学习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第174节课
923、实有执著的对治是什么,它依靠什么方法而产生,为什么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请谈谈
- 17 -
你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924、在听受佛法方面,《涅槃经》讲了哪三种人,请以比喻进行说明。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925、怎样从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实有存在,请从根境、识境两方面进行剖析。
926、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究竟而言,这是否叫做接触,为什么,明白这一点后,对你有哪些启发,
927、《俱舍论》中说:“根、境、识三者聚合时,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175节课
928、听法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若看到有些道友行为不如法,你打算怎样帮助他纠正,
929、有些人认为:“快乐虽然得不到,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假如没有奔波劳碌,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结果。”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930、对于万事万物的贪爱,怎么样才能息灭,这种观察方法可对治你的哪些烦恼,
- 18 -
931、有些人声称:“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这种观点正确吗,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达这一点后,怎样将之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932、你有没有找到真实的“我”,你是用什么方法寻找的,对抉择空性的这些教言,你平时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第176节课
953、为什么说一切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既然如此,那凡夫与佛陀之间有什么差别,请引用教证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956、《正法念处经》中说闻法有什么功德,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第179节课
968、名词解释:观待理 作用理 法尔理 证成理
第180节课
973、如果外道说自己的天尊恒常存在,他有时候造万物、有时候不造是观待因缘是否聚合。对此应当如何驳斥,你从中得到什么收获,
第183节课
- 19 -
984、有人说:“既然抉择究竟义时,一切都不存在,那空性法门也成了虚妄,如此一来,修空性就不合理了。”对此你该如何驳斥,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第184节课
987、什么叫做大缘起因,依此如何抉择诸法空性,你自己有哪方面的体会,
第185节课
988、什么样叫传承圆满,迄今为止,你的传承是否圆满,今后有何打算,
第186节课
991、在究竟实相中,诸法的本体是什么样的,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第187节课
993、证悟空性会有什么结果,请从自利、他利两方面分别说明。
第188节课
997、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处境如何,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
第190节课
- 20 -
1004、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希望众生获得什
么样的利益,请一一说明。
- 21 -
范文三: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八品 思考题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八品)
第111节课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638、为什么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么样断除?
639、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640、名词解释:外散乱 内散乱 寂止 胜观 九种住心
第112节课
641、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么?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643、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第八品 思考题
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么过患?
第113节课
646、为什么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
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648、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那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第114节课
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650、修行人理当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
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
第八品 思考题
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652、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第115节课
65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毁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
655、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第116节课
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
第八品 思考题
第117节课
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
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660、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么差别?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661、到尸陀林的时候,怎样观想才是正确的?
第118节课
662、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
663、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664、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65、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安排?
第119节课
第八品 思考题
666、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尽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667、请以教证说明,为什么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 668、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
669、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第120节课
670、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671、女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672、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
第121节课
第八品 思考题
673、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执著,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
674、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身体、化妆打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
675、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于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676、人们以贪心来拥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
第122节课
677、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女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
678、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颠倒执著?
679、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第123节课
680、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
第八品 思考题
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的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681、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著?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
682、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如何去除这种妄执?
第124节课
683、请从各方面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
684、为什么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说明。
685、如果现量见到身体的污浊后,仍有怀疑,那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果?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第125节课
686、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
第八品 思考题
什么?
687、了解身体的不净后,为什么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688、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著。
689、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后,你怎样做才不至于堕入两边?
第126节课
690、?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691、为什么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692、从因方面而言,为什么不应该贪执异性? 693、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么作者说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第127节课
694、如果贪著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
第八品 思考题
695、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
696、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第128节课
697、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
698、为什么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699、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700、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第129节课
701、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么?
702、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
703、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
第八品 思考题
间人有何不同?
704、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705、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么?
706、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第130节课
707、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
708、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709、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710、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做?
711、三界的众生那么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
712、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
第八品 思考题
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
第131节课
713、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具体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714、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
715、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么打算?
716、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
717、为什么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
718、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
第八品 思考题
第132节课
719、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720、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著?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
721、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后有何打算?
第133节课
722、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么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
723、为什么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
724、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725、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么样的位臵上?怎样将之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范文四:入行论思考题答案
入行论思考?题答案
第1节课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答:五部大论是?戒律方面(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俱舍方面(世亲菩萨)的《俱
舍论》,中观方面(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般若方面(弥勒菩萨)的《现观庄
严论?》,因明方面(法称论师)的《释量论》。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 答:自己发挥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 ?视,答: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而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
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
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出版?,故从108?个注疏推
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非常重视。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250多
函?《丹珠尔》,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
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
在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一?)?致
公认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尤其是噶当?
派,尊崇本论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
答: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
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第2节课
5、名词解释:闻法四想
答:把上师作医?王想,佛法作妙药?想,自己作病人?想,认真修学、精
进修持作?治病想。这是《华严经》中强调的闻?法四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答: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有?所体会,必须依靠
自?己的修行,想方设法在?相续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使自己真正
?受益。否则就像《华严经》中三个比喻?:第一,如果没有修?持,
光是给别人?讲,就像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再好听?,自己一点
也?听不到,学而不修就?是这样;第二,就像船夫,经常载人渡?
海,自己却在大?海里丧命,不会受用佛?法的人就这?样;第三,说
糖如何如?何甜,但一点也不?品尝,不去修持佛?法,口头上说得?再
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
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面目狰狞可?怕的阎罗卒?一步一步向?我们逼
来。如果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
没有。一定要在相?续中种下佛?法的善根,也即所谓的?“种下金刚
菩?提种子”,否则,没有下功夫?禅修,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
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还是永远跟?着习气走,自己
的心始?终不会有改?变,大乘佛法也?不会对我们?真正有利益?。如果
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所以,应该对自
己?有一个强迫?的要求,一定要及早?修学。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
答: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听法为了损?害别人,做
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是不善的发?心。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
想法都?没有,就是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
等的发心?是:想获得世间?的一些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利益?,
不为解脱之?因,称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中等发心是?:不管别的
众?生,只是自己要?获得解脱,这是中士道?的心态,虽出世间但?不是最高的?
解脱。最好的是上?士道的发心?,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成就圆满的?佛
果。我们大乘修?行者,应该发这种?最上等的菩?提心,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
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
海中非常?可怜的众生?,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才最
有意义?,哪怕在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
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答: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专注、杂有烦恼(妄念杂话、心不在焉)。六种垢染:
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五种不持:持文不持
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 ?持。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
答:名声、地位、财富在人世?间来说,尚且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那
些眼?光短浅、学问平常、心胸不够宽?广的人,才认为这些?最有意
义。学佛的人都?知道:人世间不过?是六道之一?,上面还有二?十八
层天;而六道之外?更有他方净?土,比最高天还?要殊胜无数?万倍。
只要我们稍?加努力,这些地方都?可以去,仅仅停留在?世间的财色?
名位上,实在是愚蠢?至极。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也听闻了佛?
法,这就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情,如果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心。
用这颗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心,来修学佛法?,一生就脱离?六道轮
回,这才是最最?有意义的~
第3节课(原书缺第1?3题 )
11、名词解释:教法.证法、善说海、随福德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 答:教法是从理?论上说,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乃至听
懂一?句法义;证法是以实?修为主,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
在,乃至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根。“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
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所以无著菩?萨把《入行论》的注释命名?为《善说海》。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为世间利乐?而修,只能获得一?点人天福报?,善根变成了?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发心不圆满?,声闻、缘觉欲求自?己永脱轮回?获得寂灭的?善根,善根成为解?脱之因,叫做随解脱?分善根。
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
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
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
落。
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
以?说明。
答: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
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
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
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
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
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
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
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
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
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
么感?想,
答:如果我们是?佛菩萨,这是多劫以?前,早已发过的?大愿,无数生以
来?,已经在屡行?实践我们的?愿力了。如果我们仅?仅是凡夫众?生,
为众生也就?是为自己。我们生活在?众生中,众生本就是?相依而
生,没有了众生?,生存的环境?就没有了,这世界就不?再存在,我
们还为谁?而活。即便非修行?人,也无形中在?为众生而活?;我们修
行人?把心念转过?来,是刻意的为?众生而活。
16、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
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
答:真正的佛教?是具相善知?识传授佛法?后,自己精进如?理如法修持?,
对所闻法内?容的在自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对佛法的意?义一直
思维?。寺院大、居士多、法会隆重,若不能给众?生带来利益?,或
者不能在?自己的相续?中有一丝证?法的影子,那就没有什?么意义,
不是真正的?兴盛。佛法的兴盛?与建筑、人数、法会等形式?上的内
容关?系不大,外在的形式?是为内在的?需要服务的?,寺院建得再?
大,不传讲佛法?,就没有教法?;不设法令信?士生起菩提?心、实实在
在的?修行,就没有证法?。而教法和证?法都没有,不能算作佛?法兴
盛。
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
为什么,
答:佛陀和上师?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下是慈悲?心在体
现,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因此?而获得解脱?,证得佛果的?。佛菩萨以
自?己的经验之?谈,来处处提示?我们,并想尽一切?方便摄持我?们,
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出离三界,这才是学佛?的最根本的?、真正
的目的?。所以,这种要求是?绝对合理的 ?。
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答:无论什么众?生,仅听闻圣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会遣除心?里的
痛苦、困惑、烦恼等,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众生感受痛?苦
时,如果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寻?声救苦,加持
这些众?生全部获得?解脱。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
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
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
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
也见不到诸?佛菩萨的圣?像。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加持?不可思议,如
果我们看?到一些众生?非常可怜,或者马上就?要死了,为其念“南
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传到他?的耳旁,此后他就不?会再堕恶趣?
了,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凡夫名字不?具此功用。
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答:《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
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
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
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
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第4节课
20、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
答:依本论,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
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如
《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
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六十正理论?》;以“作用”而
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以“地点”而取,如《楞
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以“眷属”而
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请问者的?名字而
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
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
在汉传佛教?中,经论立题的?方式以人、法、喻三缘,分为七种:1),
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2)单法立题,如《大般涅槃经?》;
3)单喻立题,如《金刚经》;4)人法立题,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5)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6)人喻立题,如《大佛顶首楞?
严经》;7)具足立题,人、法、喻同时具足?,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21、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
答: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
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
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佛陀
通过给?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让众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利根者通
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
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
名?,找到法本等 ?。
22、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由于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
不产?生恐惧或畏?怖,如此勇猛的?含识,故称为勇识?。我们学佛,
首先要学菩?萨,因为成佛的?次第中,菩萨是必经?之路。因此我们
也?要发菩提心?,发大愿王,生生世世度?化众生,勇猛不退。不能
停留在?人天福报上?,要作一个勇? 识。
23、论名用梵语?的必要是什?么,
答: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因为贤劫千?佛全
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都是以梵语?来转**,因此梵
语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第二、来源清净,印度造论要?经过很多
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进行研?讨、辩论,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
同?认可。第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佛在印度成?道,以梵语转法?
轮,如果没有译?师,我们要学习?和精通梵语?,才能学佛,所以我
们应?当从内心对?译师有感恩?之情。
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
答:印度当时造?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
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
论,如果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
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
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
示不能流?通。印度当年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具有一定的?危险
性,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
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真正的
佛教?论典若能通?过严格的考?核检验才可?以出版,那对整个佛?教界
才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当年印度传?下来论著,价值是无上?的,因
为这是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的。
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
定的?理由是什么 ?,
答: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
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
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
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
“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
形?成的;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
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
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26、对于整部论?的内容,阿阇黎善天?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 纳的,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
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
前,后善为回向?品。那波瓦尊者?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
感念恩德而?作礼,三部分可包?括此论。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
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安忍度、精进度、禅
定度、智慧度在论?典当中比较?明显,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
戒律度?;最后一颂感?恩。
第5节课
27、名词解释:善逝
答:善逝是佛的?十号之一。证悟了一切?所证,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
明,断除了烦恼?障,善妙庄严的?逝去。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
最胜安?乐之地,入殊胜处不?退而逝,故称善逝。
28、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
义,
答: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知道科判?是
怎么立的?,整部论的科?判清清楚楚?。第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
词?的字面意思?。第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
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
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
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29、“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
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
答:法身,表面上看是?法报化三身?之一,但此处有另?一种解释:梵语
“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解释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
聚合很?多的教法和?证法,也就是法宝 ?。
30、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答: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
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
观察修是指?将我们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
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闻思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
31、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
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出生佛子的?四种因是:信心、证悟般若空?性、禅乐、大悲心。犹
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
藏、养育他的乳?母一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没
有信心,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
芽;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
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禅乐指在
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对众
生的大?悲心: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
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
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32、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
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
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
现了无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
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经中说:得人身难,闻佛法难。这二难我
们?都得到了,这是佛陀和?上师的传承?和教导,我们不应该?忘记,
而和佛陀及?上师相关的?一切,都会使我们?怀念衪们的?恩情,顶礼
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
33、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
答:四大圣地指?佛陀出生、成道、转**和涅?槃的地方。佛在经中说
?: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 ?。
范文五:入行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第 1 节课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答: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 ,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安排, 答:请自己发挥。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 答:,)印度:大概有 ,,, 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 ,故从 ,,, 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 ,)藏地: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而且噶当派把《入菩萨行论》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不仅如此, 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 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 《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答:一方面可使我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对他所著的论典愿意去学习;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起来。 第 2 节课 5、名词解释: 《华严经》中说: 闻法四想: “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答:《华严经》有三个比喻: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也是如此; 二、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没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这样; 三、犹如口头上说糖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因此,只会说而不修持的话,自相续是不可能真正受益的。 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转瞬即逝,而死亡时身体、受用、亲友、财物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善恶业如影随形般将我们引入后世,此时只有正法才对死亡有利益。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这样的话,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临死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也可能全都忘光了。因没有修行的把握,则只能随着有漏的善恶业而轮转生死,不得解脱。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答: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其中善的发心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发心是为了获得人天安乐等暂时的福报,中等发心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获得阿罗汉果位,上等发心是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寻求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选择上等发心——菩提心,这样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哪怕在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答:,)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意持、掺杂烦恼; ,)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 ,)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答:不对。从长
远来看,这些都没有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并且相续中生起了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因为这颗心是千百万劫也难以得到的,用金钱也买不到,有了它,就有了菩提的种子,能从无边无际的轮回苦海中超离。而名声、地位、财富是暂时的,不离无常的本性,享用完就再也没有了,如果依靠名声、地位、财富造作恶业,那暇满人身就空耗了,非但未把它利用起来渡越生死大海,反而成了堕入恶趣的工具。 第 3 节课 11、名词解释: ,)教法:指所说的文字自性的法,包括显宗的三藏十二部、密宗的续部等。 ,)证法: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如出离心、信心、悲心、戒定慧等功德。 ,)善说海:“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 “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随福德分善根:惺抵础?嘀吹纳聘怯诼只刂邢硎茉靡馊颂旄,ㄖ颍莆八娓,路稚聘。 ,)随解脱分善根:无有实执与相执,如梦如幻中积累的善根是获得菩提之因,称为“随解脱分善根” 。 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 ,)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 ,)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 《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 ”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 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答:二者相同的是:都要依靠老师的教授。不同的是:佛法依靠恭敬心、信心而获得,若没有这些,不可能品尝到佛法的真实妙味,且学习佛法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利;而世间法只要有求学之心都可以通达,即使学习的动机不纯也没有关系,学习后最多只能对今生有利,假如运用不当,甚至会变成来世堕落之因。 “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 15、 ”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答:请自己发挥。 16、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答:这并不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世亲论师在《俱舍论释》中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所以如果某个地
方每天讲经闻法不间断,或在善知识的带领下,实修出离心、菩提心、守持清净戒等,这说明此处的佛法兴盛、正法住世。因为佛陀传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了法义,实际修持,超离轮回。如果只是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而没有讲经说法,众生的相续不懂佛法的教义,没有生起证法的功德,只是一些表面形式,并不代表佛法兴盛。 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答:非常合理。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都爱执自己,为了我与我所爱执的对境,造作了无边恶业,多次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我执是轮回之根,而利他正是根除我执的殊胜方便,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利益众生而堕落受苦的情况,诚如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所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忙碌,如今仍在轮回中感受痛苦,而释迦世尊生生世世唯求利益众生,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此的结果是已经成就了无上佛果,住于无生无死的大乐境界当中。 所以,上师要求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是令我们迅速获得佛果的捷径,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慈悲和关爱。 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答: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若能一心持诵佛菩萨的名号,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功德,暂时可获人天安乐,究竟能圆满无上菩提。 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答: 请参考第 ,, 题答案。 第 4 节课 20、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答: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 、 以“所说之义”取名的,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 、《菩提道次第广论》;以“能说之量”取名的,如《中观四 、 、 、 、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 、 ;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以“地点”而取名,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 、地楞伽山而得名;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 、 ,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 21、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 答:,)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 ,)利根者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 22、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产生恐惧或畏怖,心识极为勇猛地承担一切,所以称为勇识。 23、论名用梵语的必要是什么, 答:原因有三: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说明来源清净;第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 答:因为印度当时造论非常严谨,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
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由此可见,印度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造之论必为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所以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比较清净、可靠。 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 答: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 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 、 、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 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26、对于整部论的内容,阿阇黎善天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纳的, 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第 5 节课 27、名词解释: 善逝: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称为善逝。 28、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答: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第二,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你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 29、 ,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答:不是。这里的法身是指法宝,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意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佛法——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 30、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答: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因此,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31、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也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32、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并不颠倒。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对人顶礼,对狗对牦牛也顶礼,但实际上,如
果自己的相续依靠上师的加持有了证悟或是有了一定辰纾岜ù鹕鲜Φ恼庵侄鞯拢彩怯肷鲜τ泄叵档娜嘶蚴挛铮伎梢砸?淠钌鲜Α?Ь瓷鲜Φ母卸髦椋谛形弦沧匀涣髀冻鏊陨鲜Φ男啪葱摹,热羯鲜κ鞠至宋蕹,诿挥邪旆ǖ那榭鱿拢岫ダ裆鲜Φ淖〈Α?》浚踔辽鲜Φ募倚蟮鹊取~?33、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答:佛陀转**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涅 “我涅盘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盘的地方。佛在经中说: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 第 6 节课 34、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令自己中间不会退转。 ,对我们有何启发, 35、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 答:启发后学者造任何一部论典,或讲经说法,以及著书辩论,千万不能离开佛陀的教义,必须要依据佛经论典,否则,仅凭自己的想象胡言乱语造成文字,实际上对众生的利益不大。 36、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行了,寂天菩萨造论是否多此一举,为什么, 答:并非多此一举。因为佛经的内容非常广泛,即使很多人想学大乘法义,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若一一去翻阅《大藏经》,恐怕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大藏经》的内容特别多,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寿命有限,思想纷繁复杂,琐事此起彼伏,智慧也非常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达佛陀的大乘教义是极为困难的。 另外,佛经一般是根据请法者当时的提问,佛陀随即回答,内容没有一定的次第,而这部《入菩萨行论》却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精华教义,并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散的内容汇于一处,次第性地编排了修学内容,如果学习本论并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义就能完全通达。因此,寂天菩萨造论并非多此一举。 37、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 摄持善法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如何转为功德、善法;禁止恶行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不造恶业;饶益有情戒,侧重于如何真正利益众生。这三者虽然反体不同,但实际上是一个本体。 38、寂天菩萨说:“这部论的内容经论中已有,我的诗韵也不善巧,所以造论的动机不敢说利他。 ”他是真的无利他心,还是另有密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失去了增上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 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尊者在《水木格言》中所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39、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答:布顿大师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 、 ”比如说心中经常串习“我要利益众生” “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安忍” ,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 “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山洞里闭关,但内心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
40、为什么说过于傲慢和过于谦虚都是修道的障碍, 答:请自己发挥。 41、请写出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答:,)所说内容:菩萨的所有学处; ,)必要:依靠学习本论,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 ,)关联:若要通达这部论典,必须依靠本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目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第 7 节课 42、名词解释: ,)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决定胜 :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43、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答: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这种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依靠人身,可以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44、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 答: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生西法师入行论讲记第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