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森林覆盖
多年以来,中国在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截至2002年的数据,
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超过4600万公顷,人工林增长速度及其规模均高居世界第一位。
近几年来,中国绿化面积增长迅速,森林覆盖率已由1998年的14%提高到2002年16.55%,
森林总面积达到1.58亿公顷。根据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中国的长远规划,
中国将努力在 2010年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
沙漠化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近些年来,
中国在局部地区开展的风沙治理及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1999年中国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已超过174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近二成,并且正在以每年约3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
目前,中国大约有1.7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正在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对中国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的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造成的危害最大。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情况是:
局部上有治理,总体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目前,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
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全国山地丘陵地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
其中梯田约占到1亿亩,而其余3亿亩坡地正遭受着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侵害。
湿地
中国湿地面积近6600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
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随着中国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自90年代以来,
中国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但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与开发程度的提高,
直接导致了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最近40年来,已有近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
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
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等等。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
和居民的生存环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重要议题。
范文二: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txt我的人生有A 面也有B面,你的人生有S面也有B面。 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森林覆盖
多年以来,中国在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截至2002年的数据,
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超过4600万公顷,人工林增长速度及其规模均高居世界第一位。
近几年来,中国绿化面积增长迅速,森林覆盖率已由1998年的14%提高到2002年16.55%,
森林总面积达到1.58亿公顷。根据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中国的长远规划,
中国将努力在 2010年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
沙漠化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近些年来,
中国在局部地区开展的风沙治理及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1999年中国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已超过174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近二成,并且正在以每年约3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
目前,中国大约有1.7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正在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对中国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的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造成的危害最大。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情况是:
局部上有治理,总体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目前,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
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全国山地丘陵地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
其中梯田约占到1亿亩,而其余3亿亩坡地正遭受着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侵害。
湿地
中国湿地面积近6600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
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随着中国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自90年代以来,
中国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但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与开发程度的提高,
直接导致了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最近40年来,已有近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
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
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等等。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
和居民的生存环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重要议题。
范文三: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一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循证治疗
姓名 钱洁 学号 0720110050
[病例]
患者,女性,26岁.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虽然业务工作表现尚可,但几乎从不参加聚会,吃饭和集体外出,每次皆找借口而回避.患者自中学时代便有不和群,不善交际,过度内向,怕见陌生人和害怕被注目.经常会脸红,曾被同学戏称为”害羞女生”.近三个月来症状明显加重,因为被提升为经理秘书经常要参加会议,文字准备工作较多,但患者发现在做记录写字或电脑打字时都会手抖,怕被人注意,经常要找借口请假不参加会议.为此,患者痛苦不堪.
[评估患者情况并提出问题]
该患者在社交场合显著持久的怕被人审视,在该情景中会焦虑,有明确的回避行为,这种症状自中学时代就有,近三个月来加重,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为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目前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药物治疗有抗焦虑药,单氨氧化酶抑制剂,SSRI..以及两个相结合治疗.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提出以下问题:1).该种患者应该首选何种治疗方式?哪种效果更优? 2)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比较在长期有效性与复发的问题上,何者更优.
[文献证据检索]
文献检索资源:
数据库: Pubmed; The Cochrane library
检索主题词: Phobic Disorders, social phobia,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检索结果] 中主题词检索Phobic Disorders,选中副主题词therapy和drug therapy.
检索式为: (social phobia and drug therapy) AND systematic[sb]
共检出31篇,以下4篇紧密相关.
1. 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of social phobia: a meta-analysis. PMID: 11386495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 Pharmacotherapy for social phob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4 Oct 18;(4):CD001206. Review. 3. The evidence-base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PMID: 14609440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4.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PMID: 12900950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social phobia
共检出5篇,其中一篇相关.
1. 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of social phobia: a meta-analysis.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1 Jun;21(3):311-24.
PMID: 11386495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为Pubmed中的第一篇.
[评价证据]
1. 2001年的”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Meta分析中,
对十一种治疗方法做了比较:完全对照组,药物安慰剂对照组,苯二氮卓治疗组,SSRI治疗组,单氨氧化酶抑制剂,注意力安慰剂组,暴露疗法组,认知治疗组,暴露加认知治疗组,社交技巧训练组,放松治疗组.得出的结论是:治疗社交恐怖症始终有效的是药物治疗,SSRI与苯二氮卓同样有效,且受试者退出率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别,耐药性由于没有足够的随访数据的药物研究而无法评估,而心理治疗组虽然效果中等,但是随访长期效果好,疗效在治疗结束后仍然起作用.相比较之下, SSRI与苯二氮卓对与治疗社会恐怖症是有效的,至少在短期疗效显著.
2. 2004年等的一篇题为”社会恐怖症的药物治疗”的综述,主要以评估社会恐怖症
药物治疗是否比其他治疗方法更加有效为目的做了分析.得出结论:分析后证据指出,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是肯定的,尤其是SSRI的疗效非常显著.并且,数据肯定了对药物治疗有效的受试者的长期效果.
3. 2003年等的一篇综述题为:社交焦虑障碍的询证基础上的药物治疗对
发表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做了研究.提出了三个问题:社交焦虑障碍的第一线药物是什么?治疗疗程应为多久?当有抗药性的情况出现应当如何处理?分析指出:SSRIs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应为第一线药物,而对于治疗的最适疗程没有足够的可用信息.然而数据倾向于12-20周后停药的病人比继续接受治疗的更加容易复发.无足够实验室证据指出抗药性的病例的处理办法.临床经验显示SSRI无效的患者可能对大剂量的地西泮或者加巴喷丁有效,或者转用MAOIs, RIMAs, 地西泮或者加巴喷丁.另外,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是有帮助的.
4. 2003年等的一项题为: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的Meta分析中,
重点研究了药物治疗中各个药物间的疗效差异,得出结论,药物治疗有效依次为苯乙肼, 氯硝安定, 加巴喷丁, 溴法罗明,SSRI.这些药物间的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正规的方法分析有明显的证据支持SSRI和溴法罗明有明显的优势疗效.另外,在稳定性,安全性疗效和耐药性等多方面都显示支持SSRI作为第一线药物.
[回答问题]
问题1) 该患者应首选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第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 :治疗社交恐怖症始终有效的是药物治疗,并且与心理治疗做了对照研究.综合以上四篇文献分析,各项证据都指向于首选SSRI类药物作为第一线药物,对这类药物的疗效耐药性安全性都有一定的肯定.并且有对照研究表明,药物的疗效要优于心理治疗疗效.故对该病人而言,可以首选SSRI类药物.
问题2)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比较在长期有效性与复发的问题上,何者更优.?
第一篇文章中指出: 心理治疗组虽然效果中等,但是随访长期效果好,疗效在治疗结束后仍然起作用.但纵观以上文献摘要,药物治疗的长期有效性及复发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结论,与心理治疗相比较没有数据明确支持何者更优.但是心理治疗的效果与安慰剂组相比也是有效的.
[制定用于患者的方案]
首选SSRI类药物治疗,可以以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治疗.
[效果评价]
[摘要]
摘要1. A meta-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social phobia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various treatments differ in their efficacy for treating social phobia, whether they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wait-list and placebo controls, whether rates of attrition differ, and whether treatment gains are maintained at follow-up. A total of 108
treatment-outcome trials for social phobia met inclusion/exclusion criteria for the meta-analysis. Eleven treatment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wait-list control, pill placebo, benzodiazepines
(BDZs),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attention placebo, exposure (EXP),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CR), EXP plus CR, social skills training, and applied relaxation. The most consistently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social phobia were
pharmacotherapies. BDZs and SSRIs were equally effective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control conditions. Dropout rates were similar among all the active treatment conditions. Assessment of the durability of treatment gains for pharmacotherapies was not possible because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drug studies included follow-up data. The treatment gains 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although moderate, continu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BDZs and SSRIs seem to be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social phobia, at least in the short term.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assessing the long-term outcome for pharmacotherapies and evaluating the inclusion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during the drug tapering period.
摘要2.BACKGROUND: Social phobia (SP), 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is a prevalent and disabling disorder.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SP is mediated by specific neurobiological factors, and increased interest in the use of medication in its treatment.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pharmacotherapy for Social Phobia,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particular classes of medication are more effective and/or acceptable than others in its treatment. SEARCH
STRATEGY: Studies of the pharmacotherapy of SP were identified using literature searches of the Cochrane Depression, Anxiety & Neurosis Group (CCDAN) specialised register,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The Cochrane Library issue 1, 2004), MEDLINE (1966 to 2003) and PsycLit (1966 to 2003). In addition,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RCTs were requested from SP researcher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additional studies of any language were sought in reference lists of retrieved articles. SELECTION CRITERIA: All RCTs of the
pharmacotherapy of SP were considered for the review.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quality of selected RCTs was independently assessed by 2 raters on the CCDAN Quality Rating Scale, with the same raters collating data on treatment response and SP symptom ratings. Investigators were contacted to obtain missing data. Summary statistics were stratified by
medication class (SSRIs -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MAOIs -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RIMAs - reversible inhibitors of monoamine oxidase A), from which dichotomous and continuous measures were calculated, heterogeneity was assessed, and subgroup/sensitivity
analyses undertaken. MAIN RESULTS: 36 RCTs of a range of medica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4268 participants), of which 26 were short-term (14 weeks or less). A funnel plot
provided evidence of publication bias.Summary statistics for responder status (assessed using the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 scale change item (CGI-C)) from 25 short-term comparisons
demonstrated superiority of various medication agents over placebo (relative risk of non-response (RR) = 0.63; 95% CI = 0.55, 0.72; random effects model). Response to treatment by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N = 11; RR = 0.67; 95% CI = 0.59, 0.76), MAOIs (N = 3; RR = 0.43; 95% CI = 0.24, 0.76) and RIMAs (N = 6; RR = 0.74; 95% CI = 0.59, 0.91) supported the value of these agents. However, the SSRI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RIMAs (Deeks' stratified test of heterogeneity (Deeks 2001): Qb = 29.82; 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dication and placebo (weighed mean difference = -15.56, 95%CI
= -17.95, -13.16), with this effect once again most evident for the SSRIs. Medica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placebo in reducing SP symptom clusters, comorbi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The value of long-term medication treatment in treatment responders was supported by 3 comparisons from maintenance studies (relative risk of non-response = 0.58; 95% CI = 0.39, 0.85) and 5 comparisons from relapse prevention studies (relative risk of relapse = 0.33; 95% CI = 0.22, 0.49). REVIEWERS' CONCLUSIONS: This review provides evidence that medication can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SP over the short term, with the strongest evidence of treatment efficacy observed amongst the SSRIs. Furthermore, the data support continued
pharmacotherapy in medication responders over the longer-term. Nevertheless, the possibility of publication has to be acknowledged. Additional issue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the use of medic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P, and in SP with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s. 摘要3.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is a highly prevalent and often disabling disorde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SAD based on publish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 and published meta-analyses. It addresses three specific questions: What i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SAD? How long should treatment last? What should be the management of treatment-resistant cases? Based on their efficacy for SAD and common comorbid disorders, tolerability, and safety, SSRI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most patients. Less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optimal length of treatment, although individuals who discontinue treatment after 12-20 wk appear more likely to relapse than those who continue on medication. Even less empirical evidence is available to support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resistant cases. Clinical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SSRI non-responders may benefit from augmentation with benzodiazepines or gabapentin, or from switching to MAOIs, RIMAs, benzodiazepines or gabapentin.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may also be a helpful adjunct or alternative. 摘要4.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hav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several me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bu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ir relative efficacy is lacking. We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medication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using meta-analytic techniques. The methodology included a database search of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80 and June 2001 and manual searches of bibliographies in
published manuscripts. Trials were included if they reported outcome data on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LSAS) or a categorical measure of responder status. Data were extracted
independently by two authors. The Q statistic was used to assess homogeneity across trials. Al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using intent-to-treat data. There was substantial heterogeneity across trials. The medications with largest effect sizes were phenelzine [effect size, 1.0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52-1.52], clonazepam (effect size, 0.97; 95% CI, 0.49-1.45), gabapentin (effect size, 0.78; 95% CI, 0.29-1.27), brofaromine (effect size, 0.66; 95% CI, 0.38-0.94), and the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effect size, 0.65; 95% CI, 0.50-0.8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dications or medication groups. However, formal methods of interim monitoring adapted for meta-analyses suggested strongest evidence of efficacy for SSRIs and brofaromine. Several medications are efficacious for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The stability of the SSRI effect size estimate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evidence for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and their ability to treat comorbid conditions supports the use of SSRIs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Direct comparisons of SSRIs vs. other promising medications deserve consideration. Copyright 2003 Wiley-Liss, Inc.
范文四: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森林覆盖
多年以来,中国在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截至2002年的数据,
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超过4600万公顷,人工林增长速度及其规模均高居世界第一位。
近几年来,中国绿化面积增长迅速,森林覆盖率已由1998年的14%提高到2002年16.55%,
森林总面积达到1.58亿公顷。根据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中国的长远规划,
中国将努力在 2010年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
沙漠化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近些年来,
中国在局部地区开展的风沙治理及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1999年中国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已超过174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近二成,并且正在以每年约3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
目前,中国大约有1.7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正在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对中国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的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造成的危害最大。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情况是:
局部上有治理,总体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目前,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
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全国山地丘陵地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
其中梯田约占到1亿亩,而其余3亿亩坡地正遭受着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侵害。
湿地
中国湿地面积近6600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
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随着中国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自90年代以来,
中国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但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与开发程度的提高,
直接导致了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最近40年来,已有近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
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
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等等。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
和居民的生存环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重要议题。
范文五:中国生态环境现状评估
高吉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I 1.1 耕地现状 ..................................................................................................................II 1.2 土地退化现状 .........................................................................................................III 1.3 森林现状 ................................................................................................................ IV 1.4 草地现状 ................................................................................................................ VI 1.5 水资源现状 ........................................................................................................... VII 1.6 湖泊湿地现状 ........................................................................................................ IX 1.7 水旱灾害现状 ......................................................................................................... X 1.8 生物多样性现状 ..................................................................................................... X 1.9 城镇生态环境现状................................................................................................ XI 1.10 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 XII 1.11 矿产开发现状 .................................................................................................... XIII 1.12 海岸带现状 ........................................................................................................ XIV 2. .......................................................................................... XV 2.1 生态环境影响 ....................................................................................................... XV 2.2 生态环境退化成因............................................................................................. XVII 3 ............................................................................XVII 3.1 植被保护与建设政策建议 ................................................................................ XVII 3.2 水资源保护政策建议 ......................................................................................... XIX 3.3 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 XX 3.4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建议 .................................................................................. XX 3.5 旅游业发展政策建议 ......................................................................................... XXI 3.6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 XXI 3.7 荒漠化防治政策建议 ........................................................................................ XXII 4 ........................................................................XXII
i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
及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到了重要
议事日程,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先后启动
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水土
保持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
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
很大成绩。但是在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
主要表现为:早期生态问题有所好转,新的生态问题在急剧发展;人工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原生生态环境在加速衰退;单一性生态问题有所控制,系统性生态问
题更加严重;浅层次的生态问题有所解决,深层次的生态问题更加突
出。从总体上看,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
变,生态退化的趋势在加剧,生态灾害在加重,生态问题更加复杂化,
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耕地总量逐年减少,人均占有量小,用途不稳,质量不断下降,
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从1996到2000年,减少了179.61
万公顷,减少幅度为1.38%,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2%。遥感调查显示,1988~2000年我国耕地中城镇建
ii
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最大,占耕地减少量的56%,林草地占21%,水域面积占16%,在耕地被大量侵占的同时,每年又有大量的林地、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因草地开垦而增加的耕地面积占到了66%,因开垦林地而增加的耕地占到了24%。我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
缺氮、缺磷、缺钾土壤面积不断增加。如广东省缺氮、缺磷和缺钾耕
地面积分别比1990年增加20.97%、16.94%和1.82%。近年来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据调查,20世纪70年代大量使用的有机氯农药,目前还可从土壤中检测到DDT、六六六等的残留物或衍生
物;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
面积的1/5,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水土流失区域差
异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在加剧,治理任务艰巨。尽管我国水土流
失面积总体上有所减少,但仍占国土面积的17.19%,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如长江中游地区、赣江流域上游地区、东北黑土漫
岗区等的水土流失形势仍非常严峻;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还在呈加剧
趋势。以广东省为例,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42.89万公顷,是1986年的1.8倍,且10年间,中度水力侵蚀面积增加了53.41%,强度水力侵蚀面积增加了35.89%,极强度水力侵蚀面积增加了
227.7%,剧烈水力侵蚀面积增加了103.02%。
iii
土地沙化问题非常突出,沙化土地与沙漠面积大,过牧、滥樵和
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仍是造成沙化扩展的重要因素。
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沙化发展速度快,据动态观测,20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
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5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5年每年则达到3436平方公里。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年均气温、年均降水
量和总日照时数均没有明显变化,但人口却由20.5万人增至目前的92万人,牲畜数量也由建国初的160万头急剧增加到2300万头,由此而引发的过牧现象普遍,草场的压力激增,承载力下降,从原来的
每5.1公顷草地支持一只羊减少到只有0.47公顷地支持一只羊。据
统计,近40年浑善达克沙地的面积大约扩大了13%左右,平均年扩展速率为0.3%。流动沙丘面积占沙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也由50年代的2 %,60年代的2.3 %,70年代中期的8.2%,增至80年代末期的13%,90年代的50%。
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林地面积不断扩大,但人均占有量低,林
龄单一、林种单一、林相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
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质量低,病虫害严重,森林
iv
生态功能衰减的实质没有改变。
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我国人均森林面
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非常低,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公顷的21.3%,人均森林蓄积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72立方米的1/8。
根据第五次森林普查结果,我国林分中幼龄林、中龄林所占比例
分别为36.83%和34.29%,近熟林和成熟林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分别
占11.21%和10.99%,过熟林仅占6.68%;林分构成中,以用材林占
绝对优势,约占全部林分面积的76.93%,林种、林相单一,林分结
构不合理。
近十多年来(1986~1999),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均有较
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有林地面积增长幅度达18.8,森林蓄积量增幅24.7%,但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每公顷
79.18立方米下降到78.06立方米,单位蓄积下降1.12立方米,降幅达1.41%,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比第四
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分别减少了50多万公顷和9600万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
目前我国林分的每公顷蓄积量仅为78.06立方米,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35立方米,远低于世界森林平均水平(114立方米/每公顷)。此外,由于人工林面积大,林下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低、林
分质量差的“绿色荒漠”现象普遍,森林质量低、功能差的实质并没
v
有改变。
由于人工林大幅度增加,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进而导致林地的
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病虫害加剧,损失巨
大。通过对建国以来历年林地病虫害受害面积的分析发现,我国西部
地区从50年代到90年代,林地病虫害受害面积增长了六倍多,从
50年代的67.68万公顷增长到90年代的428.05万公顷,其中以90年代增长最快,比80年代增长了196%。森林病虫害发生规模和频率
也均呈增加趋势,病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以江
苏省为例,从1989年至1999年,全省森林火灾损失107万元,而同期森林病虫害损失竟高达1.2亿元,1998年因病虫危害致死树木4亿多株,森林病虫害导致的年经济损失达1400万元。广东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90年代较70年代增加了442.5万公顷,但防治面积始
终不及病虫害发生面积的50%。
草地退化严重,质量持续下降,导致草地生态承载力降低,草地
超载现象越来越严重,草地生态功能下降,草地已成为重要的沙尘源
区。
我国草地退化非常严重,草地鼠虫害长期得不到根本控制。1999年西部地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2.6亿公顷,占西部草地总面积的
81.4%。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为0.77亿公顷和1.23亿公顷,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
vi
我国草地在总面积减少的同时,草地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表现在
草地等级下降,优良牧草种类减少,而毒草种类和数量增加等。到
1999年,新疆、广西、宁夏、内蒙等地的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每支羊拥有的草场面积从50年代的3.3公顷,减少到80年代的0.87公顷,目前仅为0.42公顷。
长期以来,草地的生态功能及综合经济价值未受到重视,部分地
区把天然草地当作宜农荒地开垦,致使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草地的生
态屏障作用日渐降低,成为了重要的沙尘源区。根据遥感调查,90年代后五年,西部地区有54.86%的草地转化为耕地,29.80%沦为未利用土地。
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利用率低。目前淮河水资源利用率为
60%,辽河65%,黄河62%,海河高达9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30%~40%的水资源利用警界线。我国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低于发达国家的75-85%,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78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6倍,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288立方米,为发达国家的5-10倍。2000年,全国单位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
为7185立方米/公顷,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0.43,低于发达国家的
0.7-0.8水平,城市输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损失高达20%以上。
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我国有十四省(市)
的人均水资源处于1700国际水资源紧张警备线以下,有十个省(市)
的人均水资源处于1000立方米严重水荒国际线以下。2001年,淮河、
vii
海河、辽河、长江、黄河、松花江和珠江七大水系的449个国控断面中,只有34.1%的断面为I~III类水质,30.7%断面为IV、V类水质,35.2%的断面为劣V类水质,与2000年相比,I~III类水质下降了23.6%,而V类和劣V类水质增加了23.2%,水质性缺水局面日
益加剧。中国是世界上建坝最多的国家之一,占世界建坝数量的一半
左右。淮河流域已建水库5300多座,平均每50平方公里建水库1座,每条支流建水库近10座,淮河流域修建的水库总库容与本流域多年
平均径流量比例高达1.09,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值0.17;至1998年底,海河流域共建水库1199座,总库容198.01亿立方米,仅白洋淀流域
就兴建百余座大小水库。高密度水利工程建设,干扰自然水生态过程,
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江河断流、地面沉降不仅发生在降雨量少的北方地区,而且也发
生在降雨量多的南方地区。河北省京津以南17条主要河流,1980~1997年各河平均河干天数为335天;1970年子牙河断流90天,2000年断流天数增至360天左右;降雨量丰富的湖北省1988年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冬、春、夏连旱,全省1193条中小河流中有830条断流,占河流总数的70%;自从1972年黄河下游首次出现断流以来,
到1997年的26年中有20年出现断流,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均
不断增加;新疆的塔里木河也频频出现断流,塔里木河末端近300公里的河道干涸已达30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出现大范围漏
斗和地面沉降,部分地区出现地裂缝现象。华北地区2000年形成的
viii
较大地下水漏斗20处,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区域性漏斗;上海市1921年至今,沉降面积已达1000平方公里,沉降中心最大累积沉降量达2.63米;太湖平原地面累计沉降量在200毫米以上的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500毫米地面沉降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
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下降,
水生态严重失衡。1977-1985年,我国自然湖泊总数减少了19%,总面积缩小11%,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情况还在加剧。长江流域原有
通江大湖22个,面积1.7万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仅剩6605平方公里,湖面减少近2/3,湖泊容积减少600~700亿立方米;新疆博斯腾湖,由于上游修建灌溉工程,导致入湖水量锐减,含盐高的灌
区退水又不断入湖,因此,该湖在短短的10多年内就由淡水湖演变
成咸水湖,湖水矿化度上升了6倍,水面减少120平方公里,水位降
低3.54米。据初步估算,我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219万公顷,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双台子河口1987年天然芦苇湿地面积为
6.04万公顷,2002年减少为2.4万公顷,15年间减少了60.3%。1999年新疆冰川平均后退率已由1986年的0.236米/年增至0.412米/年,呈加速趋势;祁连山东段水管河4号冰川自1976年以来,已经退缩
了71.2米,平均每年后退8.9米。
ix
水旱灾害并发,受灾面积不断上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大流域
均有大洪水发生,50~70年代全国水灾呈下降趋势,但70年代以后,洪水发生频率增加,受灾面积直线上升,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
也显现相同趋势,同时我国旱灾自70年代以来持续发生,受灾面积
居高不下,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除70年代大幅下降外,其它时间区段均维持40%以上的高水平。湖南省在1953年至1999年的47年间,有35年出现干旱,局部出现重特大干旱年有18年。同期有42年还出现了程度不等的洪涝灾害,从20世纪80年代起年年均有洪涝灾害出现。
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导致不少野生物
种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遗传资源严重丧失。人口膨胀、农村和城市扩
张,使大面积的天然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地域遭到破坏,生境破
碎化严重,大量野生物种濒临绝灭。华南虎、白暨豚、华南苏铁、雁
荡润楠等物种栖息地有效空间不断减小,质量下降,导致种群数量急
剧减少,已濒临灭绝。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美国白蛾、
松干蚧等森林入侵害虫每年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约在100万公顷左右;美洲斑潜蝇最早于1993年在海南发现,到1998年已经蔓延至我国大部分省市。近些年来,入侵我国的豚草、薇甘菊、空心莲子草、
水葫芦和大米草等外来物种,在部分地区已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
x
原有植物群落衰亡,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出现了
难以控制的局面。如广东省东南部,薇甘菊和五爪金龙大片覆盖香蕉、
荔枝、龙眼及一些灌木和乔木,致使这些植物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
用而大量死亡;水葫芦的大肆“疯长”,使珠江三角地区绝大多数水
塘高等植物由20世纪60年代的16种以上减少到20世纪90年代的3种左右。外来物种对我国已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广东、
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每年都要人工打捞水葫芦,仅浙江温
州市和福建莆田市1999年用于人工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分别高达
1000万元和500万元。而水葫芦对农业灌溉、粮食运输、水产养殖、
旅游等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美洲斑潜蝇寄生22个科的110种
植物,尤其对蔬菜瓜果类危害严重,我国每年防治斑潜蝇的成本高达
4亿元。
城镇生态环境人工化趋势明显,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低,功能
弱,空气污染、噪声扰民、水体污染和垃圾围城,热岛效应等城市生
态环境问题突出。城镇建设中地面硬化、湖滨河道石岸化、物种单一
化、植被人工化、景观简单化等人工化趋势严重,城镇生态系统自我
调节能力降低。天津市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全市丧失湿地75%以上,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我净化功能大大下降,水污染现
象日益加重。在2000年开展大气监测的338个城市中,有63.5%的城市处于中度或严重污染状态。176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表明,
55.6%的城市处于中度或较重污染水平。据北京、上海、河北等十省
xi
市的调查,2000年城镇生活垃圾直排量比1986年增加了2896万吨。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到2000年,北京、上海、河北等9省市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增涨近13倍;而同期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排放量达
到了55.1亿吨,比1986年增长了22.7亿吨,直排量明显增加。各
大中城市气温异常,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明显。据气象观测,近年来除
具有“火炉”之称的南京、武汉外,长沙、合肥、济南、福州、郑州、
石家庄等城市温度每年都在上升,有的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火炉”。
北京市104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内,共出现了10个热岛集中分布区,强、次热岛总面积占到了23.91%,其中二环路以内热岛总面积
达到了区域面积的52.61%,三环路以内热岛总面积达到了区域总面
积的43.43%,四环路内达到了41.84%。
农药、化肥、农膜不合理使用和集约化畜禽养殖等导致的农业面
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严重,农用化学品不合理施用导致的食品安
全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我国农用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434.3公斤/公顷,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臵的
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同时我国目前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50%~60%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化肥的过
量施用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研究,巢湖主要污染物中约70%总氮和50%的总磷来自农业生产。据统计,2000年,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
量13.4公斤/公顷,比1991年增1.7倍。目前我国施用的农药中杀
虫剂占70%,高于发达国家的杀虫剂比例(40%)约30个百分点,其
xii
中有机磷农药占70%,而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我国施用农药的60%—70%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2000年,我国农用薄膜的使用量达到133.5万吨,是1991年的2倍多,且残膜率达到40%左右,对农田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我国每年有近1亿多吨的秸秆直接露天焚烧,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干扰公路、铁路及
民航的正常运营。畜禽养殖污染物的产生量达到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一些省区如河南、湖南、江西甚至超过4倍;约17%的畜禽养殖业粪尿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巨大的污
染。目前,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330余万公顷,占全国总灌溉农田
面积的7.3%,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海、辽、黄、
淮四大流域,约占全国污水灌溉面积的85%。环境污染损害大众健康,
食品安全令人担忧。经研究证实,人类常见的癌症、畸形、抗药性及
一些中毒现象与食品中农药类残留有关。近20年来中国急性农药中
毒人数每年10万~15万,死亡1~2万人,国内食用农产品中的农
药残留污染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
矿产开采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持续增长,造成的三废污染严重,
引发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和景观破坏。据有可比资料的吉、苏、闽、
豫、鄂、湘六省统计,2000年因矿产开发占用的土地面积为73.56万公顷,比1986年增加了1.96倍;破坏土地面积19.56万公顷,约为占用土地面积的26.6%,比1986年增加了4.71倍,但同期生态恢复面积仅4.14万公顷,只占破坏面积的21.2%。占矿山总数59.06%
xiii
的乡镇集体矿山,环保工作差距较大;而占总数36.80%的个体采矿点的环保工作几乎是空白。矿产开发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废
渣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如湖南省1999年采矿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
烟尘和粉尘分别达到了27万吨、14万吨和77万吨;矿业废渣累计
堆积达2万多吨,占工业废渣总量的86.8%;矿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
废水排放总量的33.9%,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矿产开发
产生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并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和景观的严重破坏。如湖南省20世纪90年代共发生矿山地质灾害1.39万起,毁坏房屋5600多间,致伤900多人,死亡400多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2亿元。陕西省潼关县黄
金矿区11年弃渣300多万立方米,使西潼峪200多公顷天然林遭到破坏;耀县水泥厂1960年投产以来,共采石1600多万吨,剥离覆盖黄土100多万立方米,全部倾倒在山坡集水槽和陡坡,造成了严重的
水土流失。
海陆自然过渡带破坏严重,海岸蚀退明显,滩涂面积急剧缩少,
近岸海域水质下降,赤潮发生频率增大。据统计,沿海红树林面积由
建国初期的5万公顷已减少至目前的1.5万公顷。其中,广东省红树
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4万公顷减少至2000年的1.01万公顷。珊瑚礁资源丰富的海南省80%岸礁遭到破坏。近年来,我国沿海海岸
蚀退现象明显,福建晋江东石的白沙、塔头一带,近20年蚀退达20~80米,霞浦东冲半岛4公里海岸20年间蚀退近100米。近40年来,
xiv
人工围垦已导致我国50%滨海滩涂消失,其中人工围垦滨海滩涂119
万公顷,城乡工矿建设占用滨海滩涂100万公顷。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陆源污染严重。沿海工业、生活、农业和近海海产养殖造成的
污染导致我国近海海域水质下降,2001年我国沿海地区水质以二类和劣四类为主,分别占28.0%和34.5%,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
海域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并呈增长趋势。海水水质下降导致赤
潮发生频率增大,我国海域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发生赤潮3次,6O
年代1次,70年代9次,80年代29次,90年代后增加更为明显,1990年发生赤潮34次,2001年77次,2002年79次 2. 生态退化的影响及成因
我国的生态破坏导致各种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危害日益加重,给
国民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制约了一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
展,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将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
1949年以来,因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平均财政收入
的30%,是美国(0.78%)的数十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态灾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总数的5%—13%。全国海域发生赤潮直接经济
损失数亿元;截至2000年,广东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
失共达620.62亿元;辽宁省“美洲白蛾”入侵20余年以来,累计造
xv
成林木死亡数百万株,经济损失近5亿元。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外
来生物通过改变自然生态系统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更大。
生态破坏在加剧自然灾害的同时,使大量的脱贫人口返贫。由于
近年连续遭受干旱等自然灾害,河北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受到严重
影响,229万人因灾返贫。漳河上游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是全国水事
纠纷的热点地区,几十年中,水事纠纷频发,甚至发展到械斗、炮击、
爆炸等极端行为。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社会稳定。
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制约了经济发展;洪涝灾
害威胁依然很大,水质污染治理费用急剧上升;生物资源的丧失与流
失,对我国未来发展将造成重大影响;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威
胁了粮食安全;景观资源的无序开发,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品位;对不
可更新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动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安全作为与国家利益密切关联的一个新的安全概念,并被当
作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工具,纳入其外交、贸易乃至军事政策之中。具
体体现:一是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二是跨界海(河)
水质、沙尘暴等跨域性环境问题成为环境外交关注的焦点;三是野生
动物贸易,对我国的国际声誉带来不利影响。
xvi
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自然生态环
境影响明显。近40年来,我国多数省市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自
1986年开始,我国已连续16年冬季偏暖,东北、华北地区增温显著,华北地区出现暖干化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北旱南涝趋势明显;
华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的年平均降水量约比20年代50年代减少了
1/3,20世纪90年代,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明显
增多。但人为因素,特别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
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经济结构初步得到调
整,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市场经济改
革速度加快,但是资源的市场调节配臵大大滞后;片面理解“发展就
是硬道理”,注重经济指标,忽视了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
态环境建设投资开始加大,但指导思想偏离生态系统方式,生态环境
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工程水利和植树造林中的一些误区,某种
程度上导致了流域或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变化和资源使用上的恶性
循环。
3 几个重大生态问题的政策建议
植被保护要从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重视相关产业结构、能源结
构的调整和优化,重视植被生态功能的保护。加大分类经营力度,压
缩用材林面积,发展速生丰产林,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扩大生态
xvii
公益林面积,控制经济林面积,实行集约经营,提高林业生态和经济
效益,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清理非法小木材加工点,限制火柴、
木制铅笔、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加工;开发木材替代产品,以金属、塑
料、玻璃、水泥、秸杆等替代木材产品,提倡非木材的生产加工和消
费;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在必须使用木材的地方和行业,要通过应用
高新技术对木材改性,做到大材优用、小材大用、废材回用;加快农
村新能源的建设与推广,减少薪材采伐量;国家要加大对生态公益林
的投入和管理,用材林、经济林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坚持“谁
受益谁投资”;贫困地区的林业建设纳入各级扶贫计划;森林恢复以
保护原生性森林,恢复天然植被为主,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森林培育
更新应重视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乡土树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植被建设要密切结合当地的降雨、水资源等生态条件,宜林则林,
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在降雨量小于400mm以下区域以灌
草为主,原则不造乔木林,400mm以上区域造乔木林应严格按自然规律办事,原则上不依靠人工灌溉维持植被生长,海拔高的高寒地区,
重点放在草甸的恢复上;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限制速生丰产林的建
设,陡坡山地严格控制用材林建设;要逐步改造林种、林相单一的人
工林,天然林应作为生态林进行重点保护,防护林应以复合林为主,
畜牧业发展要以优先保护天然草场作为前提,人工草场应限制在农牧
交错带,坚决制止天然草场开垦。
xviii
科学认识洪水与干旱发生、发展的规律,发展适应洪涝与干旱的避灾经济;转变防洪思想,加强行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并
逐步减少行蓄洪区人口数量,优化经济结构与开发方式;严格限制新
的堤坝工程建设,限制江河干流和半干旱山区水坝建设,除对经济效
益明显的病险水库限期加固外,其余经论证确无加固必要的病险水库
要抓紧拆除,确保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保障山前地下水补给和平原
地区水资源供给;缺水地区要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压缩水稻种植面
积,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压缩农业用水总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
严格限制修建平原水库,严格限制经济性调水工程,严格限制内陆河
湖间的调水;控制在内陆河上建设大坝;在内陆湖泊建坝发电要格外
慎重;要积极保护天然绿洲,采取严格措施保证其生态用水;严格限
制人工绿洲规模,禁止种植耗水量大的作物与其他植被;流域上中游
发展必须兼顾下游,限制上中游随意拦水建坝。保护人工绿洲周边地
区过渡带的天然植被,禁止过度开垦;加强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效率,扩大中水利用范围,积极创造条件,逐
步实现水资源需求零增长;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
和对海水的淡化利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确保地下水位逐步
回升;加大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臵和合理利用,
保证流域水资源的50~60%作为生态用水,确保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
控制天然湿地开发,控制湿地生态功能的劣变,实行“占一补一”,
逐步恢复天然湿地面积与功能。
xix
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应纳入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城镇生态建设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避免过分人工化。城市绿化要优
先选用本地物种,切忌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要严格限制耗水型植物的
栽植和引种,限制大面积人工草坪的种植;要树立宏观生态观点,防
止“大树进城”造成原产地的生境破坏。维护城市自然水网、水面,
严格限制河渠“裁弯取直”,避免“水泥护堤衬底”。保护和恢复城
市周边天然湿地、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扩大绿地面积,减缓城市
热岛效应。加强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推动环境优美乡镇的规划和创建,强化小城镇生活污
染物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政策和措施。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格监管野生动物的加工、贸易和食用;调整经济社会活动范围,保持重要生
物栖息地的完整性,恢复和建立生物迁徙通道;加大投入,提高自然
保护区质量;建立外来物种引入的风险评估制度,发布外来入侵物种
名录,开展重点地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把好对外交流、动植物
进出口管理关,建立健全引种法规,加强海关和边境检疫工作,防止
外来物种入侵;加强生物安全的研究,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公众
的生物安全意识,制定生物安全法规,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采取
严格的监管措施;制定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保护遗传
xx
资源的国家主权。
加强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合理设计旅游线路,科学确定旅游区游客容量;严格控制在旅游景区内建设楼堂馆所等旅游
服务基础设施,做到“区内游、区外住”;严格控制索道等破坏景观
资源项目的建设,防止景观资源的人工化趋势;旅游区的污水和生活
垃圾要实现科学处臵和达标排放,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旅游快餐盒和包
装物;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建设旅游设施,对已建的
旅游设施要予坚决清理;对旅游从业人员(旅行社、宾馆饭店等工作
人员)和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建立
合理的旅游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如通过改善旅游区居民的生活能源
(如配备液化气、修筑沼气池)等多种方式,实现社区居民生活与旅
游环境的共同改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纳入污染防治总体规划;加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安
全的监测与监管,严格农业污灌监督管理,鼓励集约化、无污染的农
业生产方式;在面源污染严重的地区,建立农田与河流、湖泊、湖滨
和海滨间的生物缓冲带;平衡施肥,科学使用农膜,推广可降解农膜,
提高农膜回收率,加强对农用化学品施用量、施用方式及施用时间的
规范和管理;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逐步禁止高毒、
xxi
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施用;以地定畜,合理规划畜禽养殖业布局,鼓
励畜禽粪便资源化;严格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研制、开发低成本、高
效益,适宜农民推广应用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
农村饮用水管理,建立集中饮用水源地,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安
全。
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臵于农牧交错带、绿洲和西南山地丘陵区;
科学划定农牧交错区、特别是界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干旱
区的垦殖指数;转变传统的治沙方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
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地表结皮、固沙植物等,切忌盲目的“人
进沙退”;改革农耕方式,采取作物高杆留茬,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
机具,严防开垦造成新的沙漠化。要积极保护天然绿洲,采取严格措
施保证其生态用水;严格限制人工绿洲规模,禁止种植耗水量大的作
物与其他植被;流域上中游发展必须兼顾下游,限制上中游随意拦水
建坝。保护人工绿洲周边地区过渡带的天然植被,禁止过度开垦。在
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
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等重要地区要建设各级、各类生
态功能保护区。 4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战略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
xxii
保护”的原则,加强法制,加大监管,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
体应: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协调,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
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生态文化培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同时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规
划,规范开发活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完善生态保护政府投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
济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和生态管理技术体系;建
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公民的生态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
宣传先进的环保理念,提高民众环境意识。
x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