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整体思路并付诸行动,取得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本文在总结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的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趋势记性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 科技创新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发展对策
正文:我国的生态农业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当普遍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掠夺行的经营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资源衰退,加剧了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如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沙漠化速度加快,草原大面积退化,森林资源,渔业资源衰退等。另外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发展生态农业已经势在必行。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生态农业”试点,并提出相应的理论。1992年由国家计委等部门联合参与编制《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是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标志。1994年制定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标志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新方式。目前全国有不同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及4个直辖市。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省级300个,地市级10多个还有几个省正在发展为生态农业省。生态农业试点的推广面积超过666.67万h㎡。同时引导20多万生态农业户走上生态致富的道路,而且正以更快的速度在全国推广和实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 村经济增长的同时, 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002年, 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 ; 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 ; 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 秸秆还田率达到49% ; 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 ; 废气净化率达到73.4% ; 废水净化率达到57.4% ; 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 。生态农业的实施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 初步形成了经济增长、生态优化的良好局面。总之,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无到有, 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 使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存在这很多的不足,正在制约着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水平不高,整体科技实力不强,资源利
用率低,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薄弱。
2.人均农业资源贫乏,且农业单位产出,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等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 h㎡.不到世界平水平的一半。农业灌溉用水占水资源重量的70%,但有效利用仅为0.4~0.5,而发达国家则为0.7~0.8.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农药使用率最高的国家.
3.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严重.我国现有机制还没有把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导致很多地方出现因收益微薄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不足.于投资渠道不畅, 投资力度不够, 科研经费严重匮乏, 在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 等原因, 造成实用推广技术的高技术含量低, 生物农药等高科技的成果未能广泛应用, 也影响着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实施和推广。
针上述情况,首先应该科学技术,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引导作用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 除了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 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 提高技术效益外, 更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的科技成果, 应用代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其次,宽投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稳定的资金、政策保障机制政府应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 同时要吸引集体、企业的资金, 还要通过政策的 引导鼓励农民投入。通过扩大投资渠道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生态农
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上的难题,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生态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 进而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政府在鼓励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实施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 颁布相应的生态农业开发政策, 从根本上扭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随意状况。加大奖励和惩罚制裁力度, 使生态农业建立、实施完全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之下,更好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农业讲求尽量减少外源能量的投入, 和传统农业相比一般会减产。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 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 同时, 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另外, 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农产品经销市场, 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 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发展多种生产类型、多种经营模式和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 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 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商有机结合, 构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有效链接,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从而, 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
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乔桂银.农业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6):95-99.
[2] 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
[J].农村能源,2000(1):1-2.
[3] 成升魁, 等.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的新思维[J].资源科学, 2003(1): 94-95
[4] 吴涛, 龚海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循环经济[J].污染防治技术, 2003, 16(2): 71-72
[5] 刘力, 于爱敏.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01, 10(1):41-45
[6] 李文华.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 ]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7] 石山。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前景.—1987年全国生态农业问题演讲稿.
范文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生态农业含义及其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种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三、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和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摸索、技巧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良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2.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履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损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干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国民的生活问题;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国家加大生态环境软弱区(如黄河上中游)的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严格把持各种迫害农业生产的污染源,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学校,提升人口素质
大力发展教导事业,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完善农村基础教导,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情势的职业技巧教导和成人教导,有针对性地造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巧,这样既有助于新技巧的迅速推广,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计划生育,把持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农业建设尽管已有20年的时间,但1993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没有明确实行、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干内容,对包含循环经济思想的农业发展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所以还要通过各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干部群众的认知程度,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5.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科学方案,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和农户投入为主体,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方案及农业执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巧攻关和推广网络建设等必要的投入政策。
6.加强农业科研支撑力度,增进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合
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不可能实现完整的自我发展,所以国家应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奖惩措施,促使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合,避免盲目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也应加强农业相关基础科学技巧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利用技巧、农业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作物抗性育种与生理以及我国北方气象干旱化与全球变暖的农业对策等,以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巧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应联合土地经营情势的调剂,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宏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增长农技人员的工资、增长和保证推广经费,保证农技推广渠道畅通等道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保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无论是深化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地位,绝不能以就义环境来谋求发展.决策部门要高瞻远瞩,开发立项要郑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经济效益所困惑,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联合,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2000(1):1-2.
[2]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3]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生态[M].北
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范文三: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套本)
毕业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所在系部: 生态系
专 业: 生物应用与技术
二O一二年六月
目 录
摘要????????????????????????????????????4 关键词???????????????????????????????????4
1.绪论???????????????????????????????????4
1.2生态农业的意义 ???????????????????????????4
2.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 ???????????????????????????5
2.1我国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联系??????????????????????5
2.2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5
2.2.1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系统?????????????5
2.2.2生态农业突破了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6
2.2.3生态农业强调系统生产力的提高?????????????????6
2.2.4生态农业通过多种物质产品的提供来满足?????????????6
2.2.5生态农业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2.6生态农业可以再噶中不同的水平上实现??????????????6
3.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6
3.1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6
3.2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果???????????????????????7
3.3我国生态农业现存的问题???????????????????????7
3.3.1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态发展规划???????????????7
3.3.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7
3.3.3科技人员缺乏、资金投入不足???????????????????7
3.3.4生产规模偏小、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7
3.3.5理论基础不完善?????????????????????????7
3.3.6技术体系不够完善????????????????????????8
3.3.7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8
3.3.8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8
3.3.9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8 3.3.10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8
4.我国生态农业的措施与对策?????????????????????????9 4.1深化改革,推动整体协调????????????????????????9 4.2加大投入,增强农业后劲????????????????????????9
4.3重点突破,加快科技进步???????????????????????9
4.4优化配置,保护生态资源???????????????????????10
4.5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软硬结合????????????????????10
4.6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结合?????????????????????10
4.7建设与管理并重??????????????????????????10
4.8生产和生态同时兼顾????????????????????????10
4.9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10
5.结论??????????????????????????????????10
参 考 文 献??????????????????????????????11 致 谢?????????????????????????????????11
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摘要:我国自古就有“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问题就是政治问题!随着我国生态农业近20年的发展,从客观得出的种种数据,让我国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各个省市的生态农业体系已初步完成,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大的问题,要想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与国外先进的生态农业接轨,并把农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对待,只有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和基础建设投入、强化科学的组织领导,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等对策,最终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适合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生态农业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农业 成果 问题 法制 生态农业意义 对策
一.绪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生态农业发展都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但也
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始不断的分析自身现状和结合国外先进的农业经验,力求最合适自己的并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业新生态农业道路,同时,政府也陆续颁布了一些可实行的政策文件。发展自己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和必然。
1.1生态农业的提出与涵义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阿尔伯韦奇于1970年提出的,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规律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生产三种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也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以仿生学为根据的农业。
1.2生态农业的意义
我国倡导的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原理,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并引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方法,
保持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开发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实现绿色植被最大化,水土资源利用高效、合理,获得废弃物最少化及物质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总之,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实现生态工程化的过程。尽管目前中国生态农业的工程化水平都低,但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
2.1我国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联系
农业的发展已约有1万年的历史,漫长的农业发展史支撑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然而人们囿于认识的局限和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即“石油农业”阶段之后,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新的困境。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美国等)、“生物农业”(西欧各国)、“精久农业”、狭义“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以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经过世界各国的有益实践,多种“替代农业”都因侧重资源和环境保护,减少或拒绝“石化能”的投入,降低了产出和效益,发展十分缓慢。而“生态农业”汲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精华,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我国战国时期的古农书在《齐民要术》中使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发挥为“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少力而成功多”;还有阴阳五行说,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宜”说,明清年间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即已形成了我国初级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使之到处是“池内养鱼,堤上植桑,毫无废弃之地”,因而出现了“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的兴旺景象;这些都是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的雏形,说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因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背景条件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也不拒绝化肥、农药的适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流通量,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综合国内学者的阐述,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2.2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2.1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多种生产功能的复合系统 它强调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它们以一种较为和谐的方式联系起来,也可以说它是以生物组分为核心的生物-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系统的综合效益,而并不是某一单一组分的效益。 2.2.2生态农业突破了单一狭隘的产业的限制
在可能的情况下,它努力将农业、林业、园艺、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其他生物生产整合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 2.2.3生态农业强调系统生产力的提高
因为生产力水平是判断一个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通过在时间与空间上改善系统的结构、增加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和强化对系统的管理来实现,而不是仅仅依靠增加对系统的投入。
2.2 4.生态农业通过多种物质产品的提供来满足管理者的经济需求 它将努力克服或转移单一种植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因为降水异常、市场波动、病虫害、杂草以及肥料成本较高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生态农业比一般的农业生产类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为它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或引进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物种,为农民提供一些额外的收入。
2.2.5生态农业还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可以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人们使用更多的是可更新能源,加上节能技术的采用,可以弥补传统能源利用上的不足。另外,生态农业多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控制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这可以大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生态农业并不完全排斥化学物质的投入,而是将这种投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2.6生态农业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水平上实现
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系统既有农户、农田水平上的,也有流域、区域水平上的。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
3.1我国生态农业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从20世纪70年代的试点示范、直到90年代作为政府行为,以县级为基本试点单元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形式各异的生态农业示范区2 000多个,其中有300多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现有9个省份正在开展生态省建设。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可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它具有如下特点:
(1) 多样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种生态条件复杂多样,而生态农业又是建立在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因此具有形势多样性的特点.
(2) 综合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生产体系,它涉及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注重到农、工、商、贸的综合经营.它要求人们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树立系统观、全局观全面分析各种关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而使生态农业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3) 高效性 生态农业系统能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通过改善各种结构,在不增加其它投入的情况下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发展的各种生态农业技术又使生态农业系统获得了较高的生产率.
(4) 稳定性 生态农业系统是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系统,对外界不良影响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遇到外界干扰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
(5 持续性 由于生态农业重视其内部各组分的相互协调,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与增殖,因此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
(6) 优美性 生态农业始终强调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能源和资源,减少对外来投入物质的依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减轻了农用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最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保护和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
3.2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果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达2000多个,其中试点县150多个,包括国家组织的51个县和省级试点的100多个,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1亿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左右,开展生态农业试点的农户更是难以胜数。这些试点县经过多年建设,农林牧副渔呈现全面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八五”期间,生态农业县普遍获得了四个方面的增长:一是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42%;二是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9%,超过全国同期平均增长(6%)1.9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渔业和乡镇企业有了大发展,其中乡镇企业年均增长率达到40.6%;四是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年均增长18.4%。与此同时,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各生态农业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与1990年相比,水土流失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7个百分点。可见,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生态农业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依靠发展生态农业来改变这种现状。
3.3我国生态农业现存的问题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态发展规划 截止目前,我国仍没有一部法律、法规对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明确要求,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态农业建设都是在开始建设时仅有工作大纲或工作计划,没有一个在深入查研究基础上编制的生态规划,最后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我国目前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后备资源的缺乏,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施肥结构的不合理,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等现象在一定程度内仍没有明显改变.
(3) 科技人员缺乏、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需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指导农业生态建设和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农业基础建设进行一定的投入,这两方面都需要当地政府提供较稳定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
(4) 生产规模偏小、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因地域广,大多数乡镇村分散,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分布本身就较零散,缺乏统一的合理布局,形不成规模或规模不大,影响集约化、产业化进程,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结构年年调整,但调整的实效不太理想,
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仍较严重.
(5)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6)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7)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8)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
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9)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10)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11)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此外 还有控制害虫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和能量的影响等。
四.我国生态农业的措施与对策
4.1深化改革,推动整体协调
生产关系中,人们的经济行为总是在一定管理模式下的运作产物。为了获取眼前利益,过量地使用化肥与农药,不适当的将土地挪作它用,常常会导致开发与保护脱节,造成农业污染、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生态受损等现象。要克服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盲动之举,就必须着力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掠夺性经营
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现代农地制度,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使每一个农业生产者都以长远的眼光经营土地;其次要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推进股份合作制、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种应对市场经济体制运转的组织建立与完善;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收益分配制度,既要理顺工农业产品价格比例关系,也要协调农业内部各业的价格比例关系,还要确保农业正当利润能真正落到农民手中,逐步消除农民靠消费资源和损害生态环境而获取利润的心理。
4.2加大投入,增强农业后劲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主要目标。据有关资料显示,平均每年从农业领域中净转移了250亿元投向工业化建设,约占年均农产品销售额的1/4。它虽然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初期常常产生的现象,但如此长期运作必然会削弱农业发展后劲,导致农民想方设法去挖自然资源的“潜力”而求得眼前发展,势必造成对资源和生态的超量开采和使用。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农民家庭的农业投入显然是十分微薄的。为此,要着力改变投入结构,力求形成国家、地方、企业、农民等联合投入的力量,强化农业生产保障体系的建设,治理大江大河以及小流域环境,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完善库、渠、沟、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恢复,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3重点突破,加快科技进步
就目前而言,要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突破关键环节,同时要注重生物技术与实用技术协同推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代以前就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农学体系,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比较发达,但从农业技术发展史来看,常规技术仍属外延拓展型的范畴,而以生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是节约土地和资源型技术,两类技术之间存在着内在互动联系。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生态工程的启动,以及在非农建设用地连年耗损的局面一时还难以逆转的情况下,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节约资源型技术。采取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生物工程等高新研究与应用,改良品种,增强抗逆能力,提高农业单产和质量,同时要配套生态农业技术(如绿色技术、有机技术)系列,扬长避短,将传统农业之精华与现代高技术成果进行优化配组和综合应用,实现向“既高又绿”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跃进。
4.4优化配置,保护生态资源
代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的政策保护显得尤为突出。在农村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没有人力资源就没有农业生产行为;耕地资源是农业的载体,它是生产行为最主要对象;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资源就没有农业经济的循环;生物资源是农业的灵魂,失去了生物资源,最后也必然失去人类本身;财力资源是农业生命力的源泉,充裕的投入可以培育壮大的农业常青之树。有鉴于此,人们必须对各种农业资源的保护措施实行统筹考虑,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机械叠加,避免顾此失彼,繁乱无序。只有合理的配置各类资源,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5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软硬结合
态农业建设做为一个大系统来整体考虑,搞好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在规划指导下,结合不同类型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抓好示范项目的建设,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着力抓好科研、技术推广和生态农业保护法规等软件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法规对生态农业建设与保护的作用.
4.6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结合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种持久发展战略,它的根本目标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短时间内、在局部利益上存在一定矛盾性.因此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管理,要推进农业投资体制改革,对农业生产要加强管理,适应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率,确保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4.8生产和生态同时兼顾
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要做到生产发展、经济兼顾,而且要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这就要求科学的处理建设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必须坚持
4.9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同时不断增加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生态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运行体制.
4.10建设与管理并重
无论是深化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首要位置,绝不
能以牺牲环境。
五.总结
要想成为生态农业大国,就必须认真解决现在生态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务院总理**颁布了很多关于解决我国农业上的问题的法律和法规,种种数据表明农业问题已不能忽视。国家必须在充分了解生态农业面临的真正问题,并结合国外生态农业强国的经验,认真、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弥补不足,必须更有效有力的加大我国生态农业相关部门的发展,进一步使我国能更快走出一天属于自己的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生态农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与环境[J].环境导报,1998(2).
[4] 王跃生.制度因素与中国农业的环境生态问题[J].经济学家,1998(12).
[5] 揭新华.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J].上饶师专学报,1999(4).
[6]童军等.对江西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8(10).
[7] 胡银根等.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生态经济,2008(6).
[8] 郭素红.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08(6).
[9] 王兆骞.试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J].中重季报,2008(1).
[10] 史慧英.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J].学术视点,2009(03).
[11] 宋谦.农业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29.
[12] 孙鸿良.生态农业原理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37.
[13] 孔繁德.生态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14.
致 谢
我从查阅的资料中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国生态农业,感谢老师给我这个了解的机
会,我愿以毕生的精力奉献于祖国的农业事业中,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
在这里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次毕业设计因时间较仓促,准备的也不十分充分,所以,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老师们批评指证!
范文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text-align:center;"> [摘要]阐述了我国生态农业研究概况,概述了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字: 生态农业;研究概况;特点;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支撑体系、投入水平、科技水平等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1]。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我国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生态农业,在学术界得到了接受,并对生态农业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示范。对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模式和技术3个方面。 1.1宏观战略研究
最早的宏观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农业的定义、内涵、理论以及技术体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围绕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途径及对策等问题的研究。经过学者的讨论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首先,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是必然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荒漠化治理、脱贫致富、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变化、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应对加入WTO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2]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义。其次,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追求目标是既要保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保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与经济高度协调的生产体系,是综合农业,其基本特征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可持续性。再次,生态农业评价体系是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基本依据和手段。目前主要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生态农业的效果等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已经能够成为大家所认同的一种最广泛的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最后,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市场化、知识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协调的方向发展。 1.2生态农业模式
一是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二是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三是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text-align:center;">
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2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三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四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在我国出现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经过学术界的开拓研究、我国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全国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和生态富民家园计划,这在世界上都是最大规模的开创性工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为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对国际上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典型示范。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验交流会于2001年5月在西安召开。协会会员代表、农业部相关司局领导及新闻单位的代表等共116人出席了会议。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发扬成绩,开拓创新,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再上新台阶》的讲话。与会代表就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挑战与问题、对策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取得了预期结果。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于2001年11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特设高新技术展区,其中生态农业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展区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展览并获得圆满成功。该展览的主题是“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展览从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建设现状、建设体系、典型模式及工程、建设成效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沙盘模型形象地展示了农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实例,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截至目前,全国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已达3 000多个,其中国家级试点县51个,省级试点县100多个,其中11个荣获“全球500佳”称号,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666.67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九五”期间51个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分别为8.2%、7.2%和6.8%,比项目开展前3年平均增长速度高4.7、4.5、3.3个百分点,并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1.5个百分点;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51个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省柴灶普及率达72%,废气净化率、废水净化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均有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和农业的抗灾能力大大改善[3-6]。另外,通过实施生态农业,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加了收入。一些典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由于贴近百姓,具有多种功效,深受农民欢迎。比如将沼气池、猪舍、厕所和温室大棚组装配套的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常年产气的难题,又促进了北方冬季的庭院经济发展。辽宁省的20多万模式户,冬季平均收入增加4 000,5 000元;南方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为纽带,带动果树、蔬菜、水稻栽培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得到大规模推广,形成了著名的“恭城模式”、“赣州猪-沼-果模式”等。目前,以这些模式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正在各地迅速发展,推进了农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大田生产无害化。
"text-align:center;">
4制约因素
一是我国生态农业在理论上不成熟,科学边界不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在实践上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资源(如土地、水域)、较大的资金投入、有多元化技术和较高的成熟度、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等。二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成就是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减少、温室效应、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农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来自资源环境的挑战。三是科技基础薄弱是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是有效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与现代农业相比,支撑中国生态农业的科技基
础相对薄弱,科技动力不足,很多还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四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正在兴起,但基础薄弱;强地域性和多元文化对发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又客观地形成了一些障碍。五是农业农村体制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制约作用,适度规模经营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转变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重要制约因素。六是中国农民素质较低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制约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1,7]。农民是农业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对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5.1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
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和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探索、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善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迫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8]、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5.2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农业建设尽管已有20年的时间,1993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没有明确实施、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对包含循环经济思想的农业发展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解决[9]。还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5.3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实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关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国家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区(如黄河上中游)的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严格控制各种危害农业生产的污染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4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农业科研支持力度,促进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我发展,国家支持仍应为农业科研的主要经费来源。但国家应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奖惩办法,促使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避免盲目性,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10]。同时也应加强农业相关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利用技术、农业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作物抗性育种与生理以及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化与全球变暖的农业对策等,
以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应结合土地经营形式的调整,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庞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增加农技人员的工资、增加和保证推广经费,保证农技推广渠道畅通等途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这样既有助于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5强化组织领导,制定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政策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科学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和农户投入为主体,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及农业执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和推广网络建设等必要的投入政策。 5.6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无论是深化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首要位置,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谋求发展.决策部门要高瞻远瞩,开发立项要慎重,不至被短期
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注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所迷惑,
发展相结合,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6参考文献
[1] 宋谦.农业环境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9. [2] 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J].农村能源,2000(1):1-2.
[3]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5] 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生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6]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7] 乔桂银.农业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6):95-99.
[8] 高春雨,李宝玉,邱建军.中国生态农业组织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09,25(24):392-397.
[9] 赵永博.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0] 翟勇.中国生态理论与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范文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生态农业含义及其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种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 三、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和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摸索、技巧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良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2.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履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损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干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国民的生活问题;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国家加大生态环境软弱区(如黄河上中游)的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严格把持各种迫害农业生产的污染源,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学校,提升人口素质 大力发展教导事业,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完善农村基础教导,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情势的职业技巧教导和成人教导,有针对性地造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巧,这样既有助于新技巧的迅速推广,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计划生育,把持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农业建设尽管已有20年的时间,但1993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没有明确实行、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干内容,对包含循环经济思想的农业发展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所以还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干部群众的认知程度,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5.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科学方案,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和农户投入为主体,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方案及农业执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巧攻关和推广网络建设等必要的投入政策。 6.加强农业科研支撑力度,增进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合 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不可能实现完整的自我发展,所以国家应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奖惩措施,促使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合,避免盲目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也应加强农业相关基础科学技巧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利用技巧、农业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作物抗性育种与生理以及我国北方气象干旱化与全球变暖的农业对策等,以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巧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应联合土地经营情势的调剂,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宏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增长农技人员的工资、增长和保证推广经费,保证农技推广渠道畅通等道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保持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无论是深化传统产业,还是开发新兴产业,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地位,绝不能以就义环境来谋求发展.决策部门要高瞻远瞩,开发立项要郑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经济效益所困惑,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联合,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2000(1):1-2. [2]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生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