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共15分)
国学不是一个“圈”
魏英杰
①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
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有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
②如今的驴已在草原上疯狂繁殖,看似取代了马的主宰地位;被驴吓着的马,开始联络草原上所有的“原生动物”,一致对抗反客为主的驴。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的事。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
③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给出的定义,乃“一国所有之学也”。且不说“一
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是国学,明清小说,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是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将咸菜当鸡肉卖,你愿意吗?
④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那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
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拉郎配,在圈内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能各说各话。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有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⑤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但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
独的事业,于精妙微深之处,其中甘苦喜乐,唯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的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
⑥当然,学术研究是孤独的事业,搞学术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⑦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
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⑧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还
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
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词而沾沾自喜,不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⑨“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
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的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
⑩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流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
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在全球化格局下,国学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不无偏狭的文化观。——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第一、二段中“驴”指的是源于西方的文化,“马”指的是国学。
B.所谓的“国学”里优劣参杂,不能笼统地提“振兴”国学。
C.国学研究者一定要做到安贫乐道,甘于淡泊,远离时尚。
D.“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的事实,证明了“振兴国学”的提法是不
妥的。
E.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王小波的话,表达了对国学研究前景的忧虑。
2.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中,不属于作者所反对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 B.文化自大心态
C.中、西文化冲突论 D.文化危机感
3.作者反对“乾元国学博客圈”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出。(4分)
①
②
③
④
4.根据文意,“国学不是一个‘圈’”,说说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研究?(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共23分)
老村与老屋
王兆胜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
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
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所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
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与鸡飞狗跳。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
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姐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说:“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
草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
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能够成功,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
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
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5.第二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5分)
6.请分析第三段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7.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对村庄、老屋的深深情结,其中有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8.第⑥段中作者说“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而在第⑦段中作者又说“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
剥落”,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共15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共23分)
5、作用;承上起下(1分)。承上文“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引起下文,引出下面对村庄的回忆和感伤。(1分)
因为:原来记忆中的村庄景象已经颓败与凋零,甚至面目全非,记忆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1分)。而我甚至连已经拆除的老屋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对象,只有发黄的记忆(1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所以“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1分)。
6、(1)拟人。如“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鸭与鹅则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这样写将家禽的形象人格化,使之更加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记忆中家禽家畜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
(2)对比。作者将鸭与鹅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二者各自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记忆中的村庄与如今的村庄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童年村庄的怀念。
(3)排比。“鸡们??狗们??鸭与鹅们??”,运用排比很有气势地写出了家禽家畜蜂拥而出的景象,表现了当年村庄的勃勃生机。
(4)短句。如“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富有气势和节奏,生动地写出了往昔记忆中的美景。
(4点,只要说出3点,手法1分,解说1分。)
7、(1)对村庄怀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
(2)对老屋没有留下照片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
(3)对老屋中的人(小舅、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4)对一同与我度过四年高考复习课程的老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5)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令人懊丧。
(6)对老村与老屋的怀念是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 (1点1分)
8、并不矛盾。(1分)
前者是说作者虽然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但心中对老村与老屋的某些记忆却是越来越清晰,难以忘怀,就像雨过天晴后沾满露水般清新。(1分)
后者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村与老屋离我渐渐远去,甚至会消失,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就如同花瓣凋零一样无可挽回。(1分)
即在客观事实上,老村与老屋会逐渐消失,但我心中却努力记住老村与老屋中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对老村与老屋的难以忘怀的感情,是自己远走天涯的生命的根系。(3分)
范文二: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
听课内容:现代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
评 课 人:温长军
评课时间:2009年5月21日
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参与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王秀丽《最后的常春藤叶》评课稿
听完这节课,引起我很多的思绪和考虑。每位教师的课都是自身和学生的展示,其展示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我们通常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又应该是一个建造者,运用于教学中,既能驾御教材,又能将自己的设想运用于课堂实践中。由于评课内容过多,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因此,我的评价将定位在她对教材的把握和整个教学过程这两个方面,粗浅的说说自己的看法。其优点在于:
一、材料把握充分: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月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文本,是一篇散文。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够品味作者的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能力性,活泼性”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授课教师也能基本上把握住该课的主题“信念和关爱”,在课堂中显示自身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严密,且具有较强的课堂性,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较熟稔,也能很好的驾御教材,教学定位上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过去的“填鸭式”,“问答式”,学生就象容器,教师就不停的在课堂上往里灌输思想和内容。而如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已开始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听了王老师的课,就给人这样一个感觉,她的课已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促进者,只是在适当时候给予评价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已走进新课程。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导入简洁明了,紧扣主题;
学生是一群充满热情、活力的主体,将一片绿叶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生机勃勃的样子顿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疑问好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还暗含了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2.主题明确,分析深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篇课文的主题是“珍爱生命”,联系到这点,授课教师将主题定位在“信念和关爱”上,非常明确,而且是通过一个问句:“是_____挽救了琼珊?”来完成这个主题的分析,在此分析中还顺带分析了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物,着重体现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希望和震撼,从而使答案呼之欲出。
教师还一反以往的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情节中的“结局”上,通过结局来引出重点人物:贝尔曼,这种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3.课外拓展紧扣主题:
用生动的童谣:“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来引出人生中的感动和爱,又用名句来引发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明白惟有坚强的信念方能战胜一切。然后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充分体现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引发他们产生审美联想和情感体验。能运用多媒体放录影片段(洪占辉的故事)给学生欣赏,给学生一个直观和感官的冲击,使他们更能体会主题。
所有的教学都是百花争鸣中求发展,且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因此,我们只能做到更好,无法做到最好,谈完优点后我想指出这堂课的缺点,发点感慨:
1.课堂应是双边的活动过程,而这堂课没有真正体现“对话式”的课堂模式。 对话,并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包含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而这堂课虽说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但还是有过多的提问,仿佛所有的答案都是老师“问”出来,而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特别是那个结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个答案完全是老师百般提示,最后还是老师自己讲出来的,不过,我想,这是所有语文老师的通病吧?
2.文本内容挖掘太少。
听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不是因为阅读文本而阅读,而是需要了要找问题的答案了才去书中寻找,找完后马上丢弃,在分析贝尔曼为什么要救琼珊时,点到贝尔曼正面描写这一段,没让学生阅读,教师就直接归纳说“暴躁”,其实,对于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应该联系课本做一个分析,作者在他身上花如此多的笔墨,从正面,从侧面去描写,我想,不该用“暴躁”这个简单的词来点评他的性格吧?
3.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
提出一个问题,当然期待学生能向自己设计的方向去回答,但不管满意与否,都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做好这一点,她只是笼统的说“好”,“请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分析结局的“情理之中”时,一学生回答“太奇怪了,无法想象”,她没有做出点评,只是淡淡的让她坐下;另一处是课外拓展时学生举的例子到底是主题中的“信念”还是“爱”,她都没有进行点评,以至于偏离了主题“信念”,而集中在“爱”上。
4.课堂结构安排不甚合理。
学生讨论时间过多,有些地方比如说“是______挽救了琼珊?”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了两次,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时间还较长,以至的分析语言和结尾的妙处都显得太仓促,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5.缺乏激情。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如果老师都不能充满激情,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看法和心得,教无定法,如果挂一漏万,敬请指正,我想只有在课堂上吸取经验、总结,方能更上一层楼!
范文三:语文阅读题(现代文)
综合性学习。(8分)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凤凰中学九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
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
“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
你推断它的字义: 。
(2)【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
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2分)
答:诗词
列举的小说或战役
(3)【感悟和平】阅读材料回答:(2分)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的舒
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
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
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不超过20字)
(4)【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
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栏目里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3分)
我选择【栏目 】来写。
白剑峰《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
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
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
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
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
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
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
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
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
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
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
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
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
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
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
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
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
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
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
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根据第①节内容,指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的具体含义。
15.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
16.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7.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
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
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
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
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
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
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
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
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
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
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
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
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
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4分)
2.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3分)
3.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3分)
4.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简
述理由。(3分)
①老妈89岁,正在人生的第二个童年时期,又活泼又率真。我正当中年,精力充沛。可是
别以为在耄耋老人的面前你就很强大,和老妈过招,胜算几何呢?
②老妈住在我家朝阳的大南屋,家庭公共电视在她的屋里。晚上老妈总是很早吃饭,很
早睡下。老妈说:“丫头啊,我睡我的,你看你的,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影响
我。”为着诚恳的缘故吧,老妈又说:“听话啊,我的老丫头,你看吧,愿意看到什么时候
就看到什么时候。”
③老妈真好,事儿真少,不像我有些同学或朋友的老妈,事儿多。我于是服侍老妈睡下,
然后回到沙发上看电视。没看上半小时,老妈高亢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丫头啊,别看了,
这灯光晃得我心里闹腾得不行了。”因为声音太过突然,我打个哆嗦,手中的遥控器跌落在
沙发上。打完哆嗦,我赶紧关电视,关灯,关门,乖乖地退出老妈房间。
④我另有两个房间,每间里都有电脑,坐在电脑前琢磨:老妈 lì 害呀,不受委屈。我
心里很安慰,这个回合我输掉了,但是高兴。
⑤老妈每天都要问我一个问题:“百合有电话吗?”百合是我女儿,在北京念大二。老
妈耳朵背,我附耳回答:“有电话。”过不了多久,老妈又问:“百合有电话吗?”有时我
忙着别的事情,有时心里被问得厌烦,就不到她的身边附耳回答了,而是先在脸上堆出笑来,
口型做得大大的,表示“有”。耶!老妈居然看懂了,高高兴兴的样子。这样一天下来老妈
对这个问题又问了七八遍,我就笑呵呵地回答了她七八遍。可能问到第九遍时,我趋近附耳
向她质疑:“妈,您都问了我一千遍了呀。”老妈眼都不眨一下说:“哪有呢,我也就问了
八百遍罢了。”
⑥我哈哈大笑,老妈真调皮啊。这个回合我输得甘心。
⑦一天,老妈左侧髋骨突然疼痛,自言快疼哭了。推老妈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说骨质疏
松。按照医嘱,系统补钙,喝奶,吃药,静养。为了防止出现意外骨折,我买了坐便椅,不
许老妈再去卫生间。这样过了几天,老妈的腿依然疼痛难忍,面部常有痛苦不堪的表情。又
过了些日子,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
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
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
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⑧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
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
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⑨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
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楼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⑩其实,我知道母女之间哪有输赢呢,或者换句话说,我输了,也就是我赢了。
【注】纳罕:诧异,惊奇。
阅读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老妈 lì 害呀___
2.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1)___ (2)___ (2分)
3.联系上下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描写,作用是___。3分)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8分
)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4分)
A.抒写了人世间亲情的美好。
B,提醒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
C.启发我们要尊重和关心老人。
D.告诉我们要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6.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在下面文字后续写“百合”与外婆见面时的情景。
(80字左右) (8分)
“百合”知道了外婆对她的思念。放假了,“百合”回家见到了了外婆。
(1分)
谁能让我忘记(侯德云 )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
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
下去,心里有事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①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
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②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心急火燎地盼着这个
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
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③
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
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④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
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⑤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也很无耻。
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
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
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
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
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
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
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
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有删节)
3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画线句子②中“烟熏火燎”写出了父母等待录取通知书时焦急难耐的心情。
B.文章画线句子③中“背着手”、“一挺一挺”等动作写出了父亲的自豪与得意。
C.文章画线句子①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文章画线句子④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
D.文章画线句子⑤中“清醒过来”的意思是:不能光想着高兴,要为儿子筹措学费。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1.文中有两处描写父亲看我的眼神,请找出来,结合重点动词体味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4分)
① ②
32.母亲为我筹措学费抠鸡屁股一段,幽默调侃,请分析作者当时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这一举动的深刻内涵。(2分)
① ②
33.作者在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与作用的?(3分)
范文四:职高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三
现代文阅读三
(一)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0— 13题。
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 〃 托尔斯泰墓地更宏伟、 更感人的了。 这将被 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 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 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 无人管理, 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 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 他的哥哥尼莱和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 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的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 苗, 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 饱 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 更美好的启示。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 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②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 最深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 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就像偶尔 被发现的流浪汉、 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 地,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 〃 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 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 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 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夏天,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 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 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 你都想象不到, 这个小小的、 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 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 恰恰是不留姓名, 比所有挖空心思臵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 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 哪 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 后留下的、 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 魏 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 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 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 儿低吟, 甚至全无人语声, 庄严肃穆, 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 藏着的情感。
10. “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描写属于 描写,(1分) 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2分)
11. 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内心深藏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 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4分)
①
②
12. 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1分)
13. 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二)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0— 13题。
后事就这样办了,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 给人印象最深 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
人,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 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 他最后的安息地,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 保护列夫 ·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 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惟有人们的敬意; 而通常, 人们总是怀着好奇, 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 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 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 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 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 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 恰恰是不留姓名, 比所有挖空心思臵办的大理石和奢 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 有勇气, 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 这个世界上再也 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 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 破仑的墓穴, 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 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 看上去都不像树林 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 甚至全无人语声, 庄严肃穆, 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 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0.作者用来形容托尔斯泰墓基本特征的词语是 ______ _______(2分)
11. 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 下面的语句中必不可少的四项是 () (2分)
A.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 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 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F .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 .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
I.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12.作者通过记叙参观托尔斯泰墓地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 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0-14题。
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 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 ? 黛玉纳罕道:?这 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 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 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 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 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 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 大舅贾赦之子贾琏, 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 学名王熙凤。黛 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 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 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 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 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
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 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 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 一面又问婆子们:?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 让他们去歇歇。
10.脂砚斋评语中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这是针对本段中哪句话而评的?(3分)
11.文中划线句子若改为“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比老祖宗的亲孙女儿还要大气、漂亮,怨 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与原句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3分)
12.王熙凤先“用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13.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 启笑先闻。” 请赏析这一外貌描写。(3分)
14.写人既可正面描摹, 也可侧面烘托, 以下句子都是表现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请选出 在写作角度上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3分)()
A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 .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南省俗谓作‘辣子’, 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C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D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 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四)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0— 14题。
①后事就这样办了,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②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 给人印象 最深刻的、 最感人的坟墓。③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 字架, 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④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 所累的伟人,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 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⑤谁 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 托尔斯泰 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唯有人们的敬意, 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 墓地的宁静。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10.上文第③句连用了四个“没有”,分析其用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具体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之美。
B .说明了托尔斯泰墓的简陋和寒伧。
C .表明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名人墓的不同。
D .真实而具体地写出了托尔斯泰淡泊功名利欲的思想。
11.“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2分)
A. (他的一生 ) 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 . (他 ) 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 . (他 ) 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 (他的声名 ) 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12. “夏天,风儿??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 的作用 ? 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A .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 .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 .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 .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13.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
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2分)
(1)
(2) 14.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 ____ _____ ___ (2分)
(五)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0— 13题。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 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
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
院已明确表示, 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到处找大夫,打
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
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
出困境。 “ 再试一回, 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 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
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
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
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 昼夜守着我, 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 ?
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
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
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
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
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 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
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10.关于母亲,选文写了两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2分 )
(1)
(2) 11.选文按 顺序组织材料。(1分)
12.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4分)
(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
(2)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13.从选文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怎样的感情?(3分)
三(一)
10.景物。 (1分)作用:①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②由于没有奢华装 饰, 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 温暖的情调。 (2分)
11. (4分)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②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 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 一朵花留作纪念。
12.朴素 (1分)
13.反衬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 (2分)
三(二)
10. (2分) 。朴素 _
11. (2分) 。 B D E I
12. (2分)作者通过记叙,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精神的 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铭记。
13. (4分) 。
(1)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2)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 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三(三)
10.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2分)
11.原句既奉承了贾母,又夸赞了黛玉和三春等人,有一石三鸟的效果,而改成“比亲 孙女儿还要大气漂亮”无形中贬低了三春和贾府,达不到迎合贾母等人的目的。(3分) 12. 善于察言观色、权变逢迎的性格特点, 阿谀、 奉迎、讨好贾母的心理状态 .. (2分) 13. 这句外貌描写用对称的句式, 不仅写出了王熙凤的美貌, 而且体现了她性格中狡黠、 奸诈的一面。(3分)
14. D (D 项为正面描摹,其他都是侧面烘托)
三(四)
10. A 11. C 12. B 13. (1)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 许大声说话。 (2)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 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14.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最感人的 坟墓
三(五)
10.⑴母亲为我治病。⑵母亲鼓励我走创作的道路。 (意近即可)
11.时间
12. ⑴写出了母亲因无意把我烫伤而内疚的心理。 ⑵母亲为鼓励我走上写作之路而费尽心血。 13.合理成文即可
范文五: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二
高一现代文阅读练习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鸟类中,乌鸦的名声很不好,这种坏名声的产生其实是有根源的。乌鸦通体浑黑,它没有喜鹊漂亮,不如麻雀机灵,又比不上燕子的活泼和杜鹃的乖巧,更没有黄莺优美的歌喉,它的叫声沙哑、刺耳,人们一听就会皱起眉头。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因为乌鸦误传消息一怒之下杀死了恋人格露丝,之后又迁怒于乌鸦,使乌鸦背上了欺骗的恶名;而在中国古代的巫书里,乌鸦也常常代表死亡、恐惧和厄运,甚至连它的叫声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迷信的人对这些传说深信不疑,于是,便有了“乌合之众”“乌鸦嘴”“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说法,大多数人对乌鸦是讨厌、反感,甚至蔑视的。
其实乌鸦名声不好是被冤枉的,它本是一种吉祥鸟、报喜鸟,很多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证明。早在商朝,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言:“周将兴时,有大赤鸟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这里所说的“大赤鸟”指的就是乌鸦。同类说法在《淮南子》《左传》《史记》等史籍中也有记载。唐代诗人张籍在《乌夜啼引》中写长安一位小吏被囚在狱,在家人准备变卖家产为其赎身时,“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可见,乌鸦报喜在当时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乌鸦还是鸟类中的慈孝鸟,“乌鸦反哺”的典故众人皆知。《本草纲目·禽·慈鸟》中说:“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诸多儒家经典都有关于乌鸦“反哺慈亲”的记载。晋代的李密在《陈情表》中也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达了自己为祖母尽孝的愿望。在《慈乌夜啼》这首唐诗中,白居易赞颂了乌鸦感人至深的孝道,将其称为“鸟中之曾参”,同时也批评了吴起“其心不如禽”的行为。
“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流传甚广,而乌鸦的智慧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美国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动物行为专家路易斯·莱菲伯弗尔研究发现,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水平大致与家犬相当。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乌鸦竟然具有独到的使用工具以达到目的的能力。在日本一所大学附近的十字路口,经常有成群的乌鸦在等待红灯到来。在多次观察后,动物研究者惊异地发现,每当红灯亮起,乌鸦就飞到地面上,迅速把胡桃放到车子的轮胎下。等到交通指示灯变成绿灯,车子开动便会碾碎胡桃,乌鸦们迅速落地品尝美食。研究者得出结论,乌鸦很具创新性,甚至可以“制造工具”来完成各类任务。
对于人们对乌鸦的误解,胡适先生很不以为然。在他的白话诗《老鸦》里,乌鸦虽然“无枝可栖”“整日又寒又饥”,但却是孤独而勇敢的斗士,它能看尽人间不平事,又可洞悉红尘龌龊人。胡适的诗,既是一首乌鸦的颂歌,更是在为乌鸦正名。
(摘编自朱耀儒《乌鸦名声不好是被冤枉》)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乌鸦坏名声产生根源的一项是( )
A.在人们眼中,乌鸦的形象不佳,歌声不美,性情等方面也不如燕子和杜鹃。
B.古希腊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杀死恋人后迁怒于乌鸦,使乌鸦背上了欺骗的恶名。
C.在中国古代巫书中,乌鸦常代表死亡、恐惧和厄运,其叫声被人们看作是不祥之兆。
D.人们借“乌合之众”“乌鸦嘴”“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说法,表达了对乌鸦的厌恶之情。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早在商代的典籍中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记载,这可以表明乌鸦是一种吉祥鸟、报喜鸟,而非不祥之物。
B.《尚书传》中提到“大赤鸟”口衔谷种聚集在王屋上,武王和大夫们都十分高兴,这里所说的大赤鸟就是乌鸦。
C.《乌夜啼引》中写少妇听到乌鸦啼叫,认为这是丈夫将要得到赦免的吉兆,可见乌鸦报喜在当时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D.乌鸦是鸟类中的慈孝鸟,我国古代很多儒家经典中都出现过乌鸦“反哺慈亲”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乌鸦是孝顺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乌鸦名声的考证,本文不但引用了众多古书上的材料,还加入了科学研究的内容,既有说服力又有趣味性。
1
B.研究人员发现,乌鸦是人类之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能够独立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它与家犬的区别。
C.从唐代诗人白居易《慈乌夜啼》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吴起的不孝表现相反,曾参应该是讲究孝道的。 D.与人们对乌鸦的误解不同,胡适在诗歌《老鸦》里表达了对乌鸦的赞美之意,他笔下的乌鸦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斗士。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烹饪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代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是“煮熟到适当程度”的意思。“烹”和“饪”组合在一起,意为“烧煮熟食物”。“烹饪”一词的意思表明,烹饪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
有关烹饪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烹饪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的烹饪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例如“烧”,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有所不同,它不用任何烹饪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与“烧”同时的,还有“烤”,也不借助任何烹饪器。此后,又产生了“石烙”“石烹”两种烹饪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饪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饪水平有所提高,烹饪方法也逐渐增多。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大都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房遗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另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可以搬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耳可以提拿搬动,结构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
考古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以煮蒸食物为主。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他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在煮蒸二种烹饪方法之中,煮法又产生于蒸法以前。
有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然而,考古资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它的质地也比较薄,很适于作煎炒使用。在先秦文献中,也不乏炒菜的记载,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鰿臛雀,遽爽存只”,说的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映证的是,在先秦的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梁,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在1979年4月,江西靖安也出土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其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同时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即便如此,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姚伟钧《中国烹饪探源》)
1. 下列关于中国早期“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烹饪只能出现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之后,根据“烹饪”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对火的控制与使用是烹饪产生的前提。
B.作为一种烹饪法,“烧”最初是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这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并不完全相同。
C.在烹饪产生之初,不管是“烧”“烤”还是“石烙”“石烹”,都不借助任何烹饪器,而直接用火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D.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多已具备,并产生了坑灶和陶灶,可见当时烹饪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增多。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宝钧认为殷周时期烹饪方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其原因恐怕是考古发掘出的殷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B.1923年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是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和江西靖安出土的两件炉盘表明,《楚辞·大招》中“煎鰿臛雀,遽爽存只”的记载确有其事。
D.炒法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技艺不如现代的高,因为当时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陶制烹饪器出现前,应只有“烧”“烤”“石烙”“石烹”四种烹饪法,其它烹饪法是陶制烹饪器产生后才出现的。
B.烹饪水平的提高、烹饪方法的增多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新石器时代如此,先秦的其它时期应该也是如此。
C.在不断提高的烹饪水平的推动下,先秦时期的炊器,经历了从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D.有学者错误认为炒法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这可能是他没有见到能证明炒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相关考古资料。
高一语文小说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3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很深的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形象,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