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生态瓶的制作
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国生物教学网)。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态瓶是一种有趣、充满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饲养、观赏生态瓶中的鱼和其他各种水生生物,这种饲养和观赏可以增长知识,促进探究,增进理解,并带来美的享受。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生物与环境(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是一个直接影响本单元探究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活动。怎样做生态瓶,教材上面有一些简单的介绍,可是我们学生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去做生态瓶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生态瓶制作的失败,导致整个单元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那么做一个生态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关于生态瓶的制作为背景(详见教材P49),做一些补充。
?步骤一:“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瓶,剪去上面的部分。” 这样的瓶子直接可以用来做生态瓶了吗,学生的瓶子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取自垃圾场、垃圾桶,二是自己喝了饮料留下的。不管那种情况,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孩子往往容易用这些东西来洗)。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建议你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 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瓶子底部放置一个过滤器。当然:也可以不用过滤
器,但如果不用过滤器的话,瓶子中的水会因为细菌的繁殖而很快变浑浊,这样,你就不得不频繁地更换瓶子中的水。 ?步骤二:“在瓶底装入一层水底的淤泥,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讲,“水底的淤泥”和“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都是无法获取的,即使是在农村地区,让孩子课外去找“水底的淤泥”和“自然水域的水”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而且根据笔者的实验结果,淤泥对生态瓶水质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容易使整个生态瓶变得十分脏乱,而脏乱的生态瓶很多水生动植物是无法生存的。 建议取一些粗沙或细石,放在一个大滤网上,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制作隔夜水,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
在生态瓶里灌好水后,最后用胶带在生态瓶外面标出水面的精确位置。因为当瓶中的水不断蒸发后,水中矿物质的浓度会变得越来越高,为了维持一个平衡的环境,就需要补充水分以维持瓶中的水量。当然,再补充的水也只能是隔夜水。
?步骤三:“在瓶子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它们没有根,基本都是靠沙子固定。所以应该先将水加到位,然后再放植物,从而避
免加水时把植物冲起来,有个孩子就这么一个细节没注意,种了一个下午的水草还是没种好。
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一天两天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步骤四:“把田螺、小鱼、小虾、小泥鳅等放进去。” 很多学生会发现鱼刚刚放进生态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第一天生态瓶的水质很好,鱼为什么这么容易死去呢,"A. 其实是鱼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你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约1.5小时后,你就可以放心地把鱼放到它的新家中去了。 很多学生会问老师,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如果养的是金鱼,则每4升水放两到三条成年金鱼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判别生态瓶中鱼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鱼浮在水面不断“喘气”,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则表明水中没有足够的溶解氧,要么是水质出问题了,要么就是放入的鱼太多了。 田螺、小鱼、小虾,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难获得,我们可以用水蜗牛来替代。一般一个20升的瓶子中放一两只水蜗牛就可以了。水蜗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会发现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胶质状的卵,两周内你和你的学生就会观察到卵开始孵化成小蜗牛。水蜗牛主
要以绿藻为食,绿藻就是生长在瓶壁上的那层绿色的薄膜状物质。注意,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
有了这个生态瓶后,我们可以每周一次,组织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让他们对所观察到的变化的原因进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整个活动的持续时间至少在两周以上,这与教材设计中的教学时间不同,要做好教学进度的调整。 在瓶底装入一层水底的淤泥,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讲,“水底的淤泥”和“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都是无法获取的,即使是在农村地区,让孩子课外去找“水底的淤泥”和“自然水域的水”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而且根据笔者的实验结果,淤泥对生态瓶水质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容易使整个生态瓶变得十分脏乱,而脏乱的生态瓶很多水生动植物是无法生存的。 建议取一些粗沙或细石,放在一个大滤网上,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制作隔夜水,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
在生态瓶里灌好水后,最后用胶带在生态瓶外面标出水面的精确位
置。因为当瓶中的水不断蒸发后,水中矿物质的浓度会变得越来越高,为了维持一个平衡的环境,就需要补充水分以维持瓶中的水量。当然,再补充的水也只能是隔夜水。
?步骤三:“在瓶子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它们没有根,基本都是靠沙子固定。所以应该先将水加到位,然后再放植物,从而避免加水时把植物冲起来,有个孩子就这么一个细节没注意,种了一个下午的水草还是没种好。
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一天两天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步骤四:“把田螺、小鱼、小虾、小泥鳅等放进去。” 很多学生会发现鱼刚刚放进生态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第一天生态瓶的水质很好,鱼为什么这么容易死去呢,
其实是鱼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你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约1.5小时后,你就可以放心地把鱼放到它的新家中去了。 很多学生会问老师,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如果养的是金鱼,则每4升水放两到三条成年金鱼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判别生态瓶中鱼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鱼浮在水面
不断“喘气”,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则表明水中没有足够的溶解氧,要么是水质出问题了,要么就是放入的鱼太多了。 田螺、小鱼、小虾,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难获得,我们可以用水蜗牛来替代。一般一个20升的瓶子中放一两只水蜗牛就可以了。水蜗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会发现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胶质状的卵,两周内你和你的学生就会观察到卵开始孵化成小蜗牛。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绿藻就是生长在瓶壁上的那层绿色的薄膜状物质。注意,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
有了这个生态瓶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你们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对所观察到的变化的原因进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好了,大家动手试试看吧~
范文二:生态瓶的制作
金湖二中生物教研组
一,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缸,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 人工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考: 思考: 你认为有哪些方面因素能影
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 对稳定, 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 种组成, 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 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方法步骤 1,取一个带盖的广口瓶,并 取一个带盖的广口瓶, 把瓶子和瓶盖用开
水烫几分钟, 把瓶子和瓶盖用开水烫几分钟,冷 却后备用; 却后备用; 思考:为什
么要这样做?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把洗净的细沙放入瓶底, 把洗净的细沙放入瓶底, 再加入河水(或井水, 再加入河水(或井水,晾晒后的自 来水), ),放入数量适宜的水生植物 来水),放入数量适宜的水生植物 和水生动物; 和水生动物; 思考:为什么要用河水? 思考:为什么要用河水? 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直 接使用? 接使用?
3,盖好瓶盖并用凡士林进行 密封后, 密封后,把它放在适宜条件下进 行培养; 行培
养; 思考: 思考: 为什么要密封? 为什么要密封? 你认为适宜的条件指 的是什么?
的是什么?
4,每天观察一次所放生物的 生存情况, 生存情况,直到所放的生物全部死 亡,停止观
察并记录生态瓶的维持 时间. 时间. 思考: 思考: 为什么生态瓶里的生物可以
生存一段时间? 生存一段时间? 最后又全部死亡? 最后又全部死亡?
生 态 瓶
思考: 思考: 生态瓶中的植物充当什么成分? 生态瓶中的植物充当什么成分? 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生态瓶中的动物充当什么成分? 生态瓶中的动物充当什么成分? 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生态瓶中除了这些生物, 生态瓶中除了这些生物,还有什 么生物?充当什么成分? 么生物?充当什么成分? 用箭头和方框表示生态瓶中物质 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四,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生态瓶要密封;为什么? 生态瓶要密封;为什么? 2,生态瓶要透明,要放在有较强散射 生态瓶要透明, 光下,但光线不能直射;为什么? 光下,但光线不能直射;为什么? 3,所选的生物必须有较强的生活力, 所选的生物必须有较强的生活力, 个体不能太大;为什么? 个体不能太大;为什么? 4,生态瓶中的水不能超过瓶子的4/5; 生态瓶中的水不能超过瓶子的4/5; 4/5 为什么? 为什么? 5,不要移动生态瓶.为什么? 不要移动生态瓶.为什么?
="txtL doc-price">财富值
" target="_blank" class="logSend" data-logsend="{'send':['view','more_link',{'from':'srs','tag_no':''}]}">更多与“”相关的文档>>
范文三:生态瓶的制作
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
一、 实验目的:
1.学会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2.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
? 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由四大成分组成:①非生物环境 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结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及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②生产者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型生物;③消费者 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属于异养型生物;④分解者 也属于异养型生物,其作用是将生物体中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的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 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属于开放式生态系统,只有人工建立的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才属于封闭式系统,不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但允许阳光的透入和热能的散失。本实验所建立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即属于封闭式系统。
?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及适量的以腐烂有机质为食的生物(微小动物和微生物)与某些其他非生物物质一起放入一个广口瓶中,密封后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瓶。
? 由于生态瓶内系统结构简单,对环境变化敏感,系统内各种成分相对量的多少,均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三、 实验材料:
玻璃板4-5m2, 粘胶足量,沙土8-10kg, 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 自来水足量。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蚯蚓8-10条,田螺、蜗牛5-7个,蝌蚪5-10只,小乌龟2-3只,其他小鱼若干。
? 金鱼藻、小鱼、鱼虫要鲜活,生命力强;淤泥要无污染,不能用一般的土来代替;砂子要洗净;河水清洁,无污染;自来水需提前3天晾晒。
广口瓶、凡士林(或蜡)。
四、 实验步骤:
1.在广口瓶中放入少量淤泥,并加入适量的水,将淤泥平铺在瓶底。
2.将洗净的砂子放入广口瓶,摊平,厚度约为1cm。
3.将事先准备好的水沿瓶壁缓缓加入,加入量为广口瓶容积的4/5左右。加水时不要将淤泥冲出,以免水质变混。
4.加入适量绿色植物。若是有根植物,可用长镊子将植物的根插入砂子中。
5.加入适量鱼虫。水蚤易死亡,加入量要少。水丝蚓必须要加。 6.加入小鱼2条。注意不要用金鱼,因为金鱼的耐逆性很差。 7.将瓶口作凡士林密封,生态瓶制作完成。
8.将制成的生态瓶放在太阳光下。注意光线不能太强,以免瓶内温度太高,影响生物的存活。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一点变化。
五、实验预期:
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是可能的,但达到稳定状态后,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与数量有变化,稳定状态只是暂时的,当干扰超过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以后,将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五、 参考文献:
[1]邵永刚.生态瓶制作的改进[J].生物学教学,2011,04:31.
[2]卢菁菁,沈初见,陈莺莺,吴军芳.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J].生物学通报,2006,05:27-29.
[3]马安宁.生态瓶景的制作[J].农村新技术,2013,03:30-31.
[4]蒋芳.生态瓶[J].小学生导刊(高),2010,Z1:117.
范文四:苔藓微景观生态瓶制作过程
苔藓微景观,是用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等生长环境相近的植物,搭配各种造景小玩偶,运用美学的构图原则组合种植在一起的新型桌面盆栽。
工具/原料:玻璃容器、苔藓、水苔、装饰砂、蓝沙、公仔、喷水瓶、小铲子、镊子。
方法/步骤:
1、加入隔水砂石,厚度约0.8cm ,然后用小刷子铺平
;
2、将水苔均匀铺在隔水层上面,喷水湿润,然后用手轻轻压实,压实后的水苔厚度大约0.5cm ,不能太多。它具有吸水保水和防止种植土渗入隔水层的作用;
3、加入种植土,用小刷子调整坡度,前景部分的种植土用于固定苔藓,无需过厚,背景部分的种植土大概是前景部分的三倍,约
3cm;
4、用筷子或者镊子夹住植物的根部插入种植土,另一只手扶住植物上端,然后拨土埋住植物根部; 尽量贴近玻璃壁、从高到低依次紧密种入植物;
5、将摆件道具放入玻璃杯合适的位置,轻轻按压,使其固定
;
6、用手将苔藓掰成合适的尺寸,用筷子或者镊子夹住苔藓假根部位,另一手拨开植物叶子,将苔藓放入瓶内合适的位置;
7、用手将苔藓轻轻压一压,使其充分与土壤接触,顺便再调整一下苔藓的位置
;
8、倾斜瓶子,用装饰砂填充苔藓之间的空隙,砂子高度不能超过苔藓; 依次加入细砂、鹅卵石、蓝砂(尽快不要让砂子撒到苔藓表面);
9、放入公放入公仔后,给微景观喷水,直到隔水层有一半积水即可,积水量不能超过隔水层。
范文五:生态瓶的制作及观察
生态瓶的制作及观察
我们小组将根据实验报告进行陈述。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由水-陆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微型生态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2. 学会生态瓶内各种生物关系的选择和构建的技术。
3. 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
二. 实验原理
1. 陆生子系统的构建:植物-土壤-空气系统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并生长;土壤-空气给植物生长提供支撑和保障;
2. 水生系统的构建:水生动物-沉水植物-水底-底泥系统
沉水植物从水体和底泥中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O2给水生动物生长提供保障;底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和排遗物;
3. 水-陆两个子系统的耦联
陆生子系统为水生子系统补充氧气;水生子系统为陆生子系统补充水分和矿质元素;
4. 生态因子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模拟酸雨等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 实验过程
1, 生态瓶的制作材料的准备和生物物种的选择
材料:塑料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等)若干,陆生和水生土壤(或沙基),无污染的自然水,醋酸,棉线等;
生物物种:植物幼苗,沉水植物,水生动物;
2.水-陆两个子系统耦联而成的生态瓶的构建
3.生态瓶稳定性的观察和维护
观察并记录瓶内生物的活动状况;根据瓶内生态因子的变化作简单的维护(加水等措施);
5. 模拟酸雨(加番茄汁、加糖或醋酸)
喷洒酸性水体(pH=3~4),观察并记录系统及其内部生物的变化;
6.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及结果预期
四. 实验记录
分别在4.15、4.19、4.22、4.25加酸雨(生态因子)
陆生子系统植物(生产者)状况如下所示:
五.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