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
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教学探讨,
范 晔 约4257字
摘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对外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然而真实未必就是美的,学生在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中出现一些偏激的、消极的、情绪化的“另类”作文,语文教师要予以重视,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真情实感 “另类”作文 正面引导 教书育人
在《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中,对七,九年级学生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以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们把写作文当作心灵的倾诉,避免了主题雷同,千篇一律,模式化的现象,这是作文教学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思想留有“自然的野性的状态”,对社会的体验往往幼稚,偏激,甚至有些消极的人生观,还有的学生把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当作情绪化的发泄,出现了一些“另类”作文。
这些“另类”作文有鲜活的观点和独立的见解,与对现实不满,有暴力倾向或腐朽人生观的作文有根本的区别,如果作文从表词达意,谋篇布局,修辞语法方面都不错,教师不可轻易给分,不仅要慎重评价,细致剖析,赞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使“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1 呵护学生鲜明的个性,纠正偏激的思维结构
我们说“文如其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生活,表达真实的自我,学生们大胆书写所见所闻,恣意挥洒思想情感,却也把良莠不齐的个性精神摆在教师面前,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不能只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语文还是思想,是生活,是塑造灵魂的浩大工程。
案例一: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七年级上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被主人公挑战生命极限所表达出的超乎寻常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有个学生却写下了题为“小屁孩的谬论——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的作文。
文中这样写到:“成王败寇,这就是胜利和失败的定义。千年之后,人们只会记住第一的伟大。??这便是人所做的最傻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为了得到财富、名声、权力,用自己的生命和安逸的后半生来赌,就算失败了也不值得怜悯。??斯科特并不伟大,他们忍受着艰难险阻,是因为他们惧怕死神,他们还有对活着回去后能得到的东西怀有贪念??对于伟大,我认为只有无欲无求的人才是真正的伟大。”
这篇文章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明显的偏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彻底否定了英雄斯科特们及为其作传的茨威格,完全背离了社会的价值体系,表达了很偏激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说心里话时,面对的是沉甸甸的语文教育的责任。
于是,我写下评语:虽然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欣赏你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勇气。与你不同见解的是:课文中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坚持科学观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奥茨,不愿拖累队友,独自走向死亡的勇气不令人深深感动吗?
同时,建议学生这样的切入主题:在肯定原作者对于主人公伟大理解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给大家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欣然接受。他在修改的文章中理性地写到:“斯科特是否伟大自有公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人!”
对于这类敢想敢说,比较叛逆的学生,如果轻易地将其判为思想不健康,也可能他的思
想火花从此熄灭。作为教师既要保护他逆向思维的能力,呵护他对事物敏感的鲜明个性,又要帮助学生克服偏激的思维结构,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全面地看问题,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懂得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才能提高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质量。
2 提高写作的立意,直面学生习作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说家卡夫卡曾说,“写作是把自己的一切敞开,是绝对坦白,没有丝毫的保留”。我认为“坦白”仍需遵循潜规则。第一,写真求实不能简单理解为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毕竟写作是生活的再创作,要考虑文章的立意高低。第二,在“坦白”的基础上,先要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写作时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甚至错误,教师应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作文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适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作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地发展。”
案例二:曾有一篇半命题作文《——味道》,大部分学生写了生活中亲情、友情,苦恼、挫折等百般体味。可是,一位同学却在《平凡的味道》中这样写到:“平凡,总是有人把它与碌碌无为联系在一起,其实,‘碌碌’只是平凡的一个非常低级的层面,而‘无为’,又有什么错呢?在你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随之而来的是‘独孤求败’,还是一直维持下去,‘高处不胜寒’呢???我们就这样长大,去一所普通的高中,考一所普通的大学,选一个普通的专业,花点时间进一个普通的公司,每月工资刚好够用,还能余个几百的看病钱,然后,可以成家,就这样平平凡凡一辈子。”
这篇文章学生把“平凡”等同于“平庸无为”,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思想。我在评语中耐心开导:“首先,我同意你的观点,平凡不是碌碌无为。但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凡,并不等于人生不能有美好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亦不能成为拒绝上进的借口。平凡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人生即使平凡也能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还有一位学生在《无聊的味道》中写道:“最无聊的要数写作文了,拿出笔,展开纸,不知写什么,觉得无聊至极,但又不得不写??这么一节课,这么无聊的味道,一篇无聊的文章竟写成了。”这篇文章行文流畅,首尾呼应,但文章主题不够正面积极,内容可读性不高,并表达出错误的学习态度。我在作文的评语中与学生沟通: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你感受到温暖的、幸福的、苦涩的、难过的“滋味”、你就会写出酸甜苦辣的味道。请用敏锐的心去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假丑恶,用生动的笔触去记述充满阳光的画卷,这样的作文就不会无聊。
上述这类带有独特个性作文的字里行间,与本该有着勃勃向上年青人的思想状态大相径庭,文章立意低,思想消极。对于这类作文,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写真情实感,就给出高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鼓励抒写真情实感中努力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能捕捉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同时,要直面学生作文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细的工作,逐步唤醒学生的美好情操,帮助学生提高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内化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写出闪烁希望光芒的好文章。
3 引导学生从情绪化的渲泄中走向理性成熟
作文教育本质上说不属于文章学而属于教育学,作文水平的提高与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是协调同步发展的。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无从谈及个性化的思维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民主的理念与亲和的态度去尊重学生,不但悦纳其顺应师长的心理倾向,而且宽容甚至欣赏其离经叛道,标举自我的逆向性思维特征。
案例三:一次写半命题作文《我的教师》,大多数学生选取了印象最深,最感人的材料来写老师的正面形象。有位同学写《我的语文老师》,开篇点题“我讨厌语文老师”。大意是:“一次公开课,老师课前动员学生要举手发言。老师说:‘我教两个班,隔壁班的学生学习好,
上课积极发言,你们要向他们学习。’说着手越过我们的头顶指向隔壁班。仿佛我们矮下去了。结果,公开课那天,连平时最少举手的英语课,大家都踊跃发言,独独语文课,没有人举手。我讨厌老师老是把我们跟好的班级比。”
直言不讳老师教学中的弊端,直抒心中的不满,整篇文章行文流畅,措辞尖锐,极富个性地表达了学生当时的真情实感。可以想象学生以何等的勇气冲击着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教育传统。但是作文明带显有一种情绪化的渲泄,如果教师也从感性出发,生气地批评学生,也可能让学生从此失去率真的本性。
我从情绪发泄的切口进行反向思考:学生讨厌老师拿他们的不足去跟别人的优点比,可见他们的情绪爆发点是要求进步的;而老师苦口婆心地拿他们去比跟好班比,目的也是要他们赶上去啊。从情绪化的浅表真实上升到理性的真实来分析,我体味出学生渴望老师呵护他成长的积极因素。
我找到了学生,首先肯定他写出真情实感的勇气,然后诚恳地指出:你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老师多肯定你们的优点,那么,老师看到你的真正的内心。学生很感动,他把作文修改后交给我。把第一句“我讨厌语文老师’删掉,在篇末写到:“我知道老师也要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情绪化的感性真实,终于沉淀为理性的光辉,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4 结语
综观全文,在对作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索中,可以看出:“在求真的写作状态中,让学生去读自己的思想,去读自己的心灵,去酝酿写的冲动,去寻觅表达的途径和方式。”使作文教学生动鲜活起来,有效地排除了空话、假话和套话的陋习。但,仅此是有限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作文》中说到,“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
为此,语文教师应怀着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在要求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同时,牢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教程之中”。特别是对“另类’作文中表现出来极端偏激的思想感情,悲观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强烈的个人情绪化的渲泄,保持一份敏感,一份警觉,做到坚持正面教育,既呵护他们真实的率性,容忍适当“出格”,又要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素养,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优秀的个性,使学生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更多纯真、完美、思想健康的好作文。
范文二: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
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
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
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
福州第十九中学范晔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对外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然而真
实未必就是美的,学生在抒写
真情实感的作文中出现一些偏激的,消极的,情绪化的”另类”作文,语文教师要予以重视,并
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
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真情实感”另类”作文正面引导教书育人
在《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中,对
七,九年级学生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已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以此培养学生的个
性.学生们把写作文当作心灵的倾诉,避免了主题雷同,千
篇一律,模式化的现象,这是作文教学的进步.但是,由于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思想留有”自然的野性的状态”,
对社会的体验往往幼稚,偏激,甚至有些消极的人生观,还
有的学生把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当作情绪化的发泄,出现了一
些”另类”作文.?
这些”另类”作文有鲜活的观点和独立的见解,与对现实
不满,有暴力倾向或腐朽人生观的作文有根本的区别,如果
作文从表词达意,谋篇布局,修辞语法方面都不错,教师不
可轻易给分,不仅要慎重评价,细致剖析,赞赏学生写出真
情实感,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
美和谐发展”,使?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
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JJ.
1呵护学生鲜明的个性,纠正偏激的思维结构
我们说”文如其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走进生活,表达真实的自我,学生们大胆书写所见所
闻,恣意挥洒思想情感,却也把良莠不齐的个性精神摆在教
师面前,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不能只满足于知
识和技能的传授,语文还是思想,是生活,是塑造灵魂的浩
大工程.
案例一: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七年级上册课文《伟大的悲
剧》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被主人公挑战生命极限所表达出
的超乎寻常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有个学生却写下了题为”小屁
孩的谬论——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的作文.
文中这样写到:”成王败寇,这就是胜利和失败的定义.
千年之后,人们只会记住第一的伟大.……这便是人所做的
742009年第9期一(总第33期)
最傻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为了得到财富,名声,
权力,用自己的生命和安逸的后半生来赌,就算失败了也不
值得怜悯.……斯科特并不伟大,他们忍受着艰难险阻,是
因为他们惧怕死神,他们还有对活着回去后能得到的东西怀
有贪念……对于伟大,我认为只有无欲无求的人才是真正的
伟大.”
这篇文章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
在明显的偏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彻底否定了英雄斯科特
们及为其作传的茨威格,完全背离了社会的价值系,表达
了很偏激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要求学生作文说真
话,说心里话时,面对的是沉甸甸的语文教育的责任.
于是,我写下评语:虽然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但我
欣赏你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勇气.与你不同见解的是:课文
中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
候,拖着l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坚持科学观察!知道自己将
不久于人世的奥茨,不愿拖累队友,独自走向死亡的勇气不
令人深深感动吗?
同时,建议学生这样的切入主题:在肯定原作者对于主
人公伟大理解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给大家留
有思考的余地.学生欣然接受.他在修改的文章中理性地写
到:”斯科特是否伟大自有公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征
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人!”
对于这类敢想敢说,比较叛逆的学生,如果轻易地将其
判为思想不健康,也可能他的思想火花从此熄灭.作为教师
既要保护他逆向思维的能力,呵护他对事物敏感的鲜明个性,
又要帮助学生克服偏激的思维结构,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
全面地看问题,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懂得欣赏生活中
美好的事物,才能提高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质量.
2提高写作的立意,直面学生习作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说家卡夫卡曾说,”写作是把自己的一切敞开,是绝对
坦白,没有丝毫的保留”【2】.我认为??坦白”仍需遵循潜规则.
第一,写真求实不能简单理解为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
毕竟写作是生活的再创作,要考虑文章的立意高低.第二,
在”坦白”的基础上,先要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初中
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写作时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
认识比较肤浅,有的甚至错误,教师应深人了解和掌握学生
作文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适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作
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促进他
们身心和谐地发展.?吐
案例二:曾有一篇半命题作文《——味道》,大部分学
生写了生活中亲情,友情,苦恼,挫折等百般体味.可是,
一
位同学却在《平凡的味道》中这样写到:??平凡,总是有人
把它与碌碌无为联系在一起,其实,?碌碌?只是平凡的一个
非常低级的层面,而?无为?,又有什么错呢?在你做到?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ill/J”?后,随之而来的是?独孤求败?,还是一
直维持下去,?高处不胜寒?呢?……我们就这样长大,去一
所普通的高中,考一所普通的大学,选一个普通的专业,花
点时间进一个普通的公司,每月工资刚好够用,还能余个几
百的看病钱,然后.可以成家,就这样平平凡凡一辈子.”
这篇文章学生把”平凡”等同于”平庸无为”,表现出明显
的消极思想.我在评语中耐心开导:”首先,我同意你的观点,
平凡不是碌碌无为.但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
凡,并不等于人生不能有美好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亦不能
成为拒绝上进的借口.平凡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人生即使平
凡也能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还有一位学生在《无聊的味道》中写道:”最无聊的要数
写作文了,拿出笔,展开纸,不知写什么,觉得无聊至极.
但又不得不写……这么一节课,这么无聊的味道,一篇无聊
的文章竞写成了.??这篇文章行文流畅,首尾呼应,但文章主
题不够正面积极,内容可读性不高,并表达出错误的学习态
度.我在作文的评语中与学生沟通: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
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你感受到温暖的,幸福的,苦
涩的,难过的”滋味”,你就会写出酸甜苦辣的味道.请用敏
锐的心去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假丑恶,用生动的笔
触去记述充满阳光的画卷,这样的作文就不会无聊.
上述这类带有独特个性作文的字里行间,与本该有着勃
勃向上年青人的思想状态大相径庭,文章立意低,思想消极.
对于这类作文,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写真情实感,就给出高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
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鼓励抒写真情实感中努力放
飞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能捕捉到自已内心深处的感慨,同时,
要直面学生作文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细的工作,逐步唤
醒学生的美好情操,帮助学生提高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内化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写出闪烁希望光芒的好文章.
3引导学生从情绪化的渲泄中走向理性成熟
作文教育本质上说不属于文章学而属于教育学,作文水
平的提高与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
格的成长是协调同步发展的【4J.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无从谈
及个性化的思维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民主
的理念与亲和的态度去尊重学生,不但悦纳其顺应师长的心
理倾向,而且宽容甚至欣赏其离经叛道,标举自我的逆向性
思维特征J.
案例三:一次写半命题作文《我的教师》,大多数学生
选取了印象最深,最感人的材料来写老师的正面形象.有位
同学写《我的语文老师》,开篇点题”我讨厌语文老师”.大
意是:”一次公开课,老师课前动员学生要举手发言.老师说:
?我教两个班,隔壁班的学生学习好,上课积极发言,你们要
向他们学习.?说着手越过我们的头顶指向隔壁班.仿佛我们
矮下去了.结果,公开课那天,连平时最少举手的英语课,
大家都踊跃发言,独独语文课,没有人举手.我讨厌老师老
是把我们跟好的班级比.”
直言不讳老师教学中的弊端,直抒心中的不满,整篇文
章行文流畅,措辞尖锐,极富个性地表达了学生当时的真情
实感.可以想象学生以何等的勇气冲击着几千年的”师道尊
严”教育传统.但是作文明带显有一种情绪化的渲泄,如果教
师也从感性出发,生气地批评学生,也可能让学生从此失去
率真的本性.
我从情绪发泄的切口进行反向思考:学生讨厌老师拿他
们的不足去跟别人的优点比,可见他们的情绪爆发点是要求
进步的;而老师苦口婆心地拿他们去比跟好班比,目的也是
要他们赶上去啊.从情绪化的浅表真实上升到理性的真实来
分析,我体味出学生渴望老师呵护他成长的积极因素.
我找到了学生,首先肯定他写出真情实感的勇气,然后
诚恳地指出:你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老师多肯定你们的优点,
那么,老师看到你的真正的内心.学生很感动,他把作文修
改后交给我.把第一句”我讨厌语文老师”删掉,在篇末写到:
“我知道老师也要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绪化的感性
真实,终于沉淀为理性的光辉,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4结语
综观全文,在对作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索中,可以看
出:”在求真的写作状态中,让学生去读自己的思想,去读自
己的心灵,去酝酿写的冲动,去寻觅表达的途径和方式.”[6l
使作文教学生动鲜活起来,有效地排除了空话,假话和套话
的陋习.但,仅此是有限的.教育家叶圣陶(下转第81页)
2009年第9期(总第33期)75
4分析型问题
一
般用”为什么”引出问题,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中,
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地开
采将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要求领会地
球矿产资源的形成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几
亿年,再生时间相当漫长,有的是不能再生,所以滥用滥采
将会导致地球资源的枯竭.这种常规的分析法,学生易产生
千篇一律的厌倦感.如果换一种设问的方法:”有人说地球上
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多得很哪,我挖点,浪费点儿算
什么?反正还会长出来的.??从问题的反面引发学生进行争
论,引发了认知冲突,通过思考,比较,查资料等方法,认
识到地球资源的宝贵.认识到人类为自己制造出来的生态灾
难的严重性.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
在论证,查找的实践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深入思考,大
胆发言,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5想象型问题
文章字里行间留有想象的空间,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想象,
让想象去填补这个空间,是发展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如何利用曲问引导学生解决想象型问题呢?例如:教学《月
光曲》,让学生想象:贝多芬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后,贝多
芬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之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后可能会想些
什么.单纯的直问,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谈起.
若换用曲问,为”如果你是贝多芬,听了穷兄妹俩的谈话,能
不进去为盲姑娘演奏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听了
盲姑娘的话,会毫无反应吗?为什么?这样,从另一个方面,
另一个角度,从贴近学生的情感认识的角度迂回地解决想象
型问题,也就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情感表
达的欲望,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6评价型问题
为了评价鉴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关键性词语,课文中
的人物设计等问题,教师常用到此类问题,由于问题多用于
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难度较大.
其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唐代着名诗人自居易的《暮江吟》描
写了美丽的深秋季节,从171落到夜晚时分江上的美好景色.
学习这首诗,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还能培养学
生在评价鉴赏诗人的遣词造句中进行体会的能力.例如:让
学生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中”铺”的妙处.若直问:
你能说说”铺”字好在哪里吗?以学生的水平,很难作出令人
满意的回答.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改为曲问:假如原
诗将”铺”改为”照,染,映”等字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对
比这几个字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的差异,积极调动大脑中的
知识储备,最终体会到”铺”字既能体现了景色的美好,又体
现了”夕阳斜照”的特点.与下文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紧密相
扣,真正达到言彼意此的目的.
(上接第75页)
先生在《论作文》中说到,”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
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71
为此,语文教师应怀着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在要求学生
抒写”真情实感”的同时.牢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
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
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
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
的教学教程之中”【l】.特别是对”另类”作文中表现出来极端偏
激的思想感情,悲观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强烈的个人情绪
化的渲泄,保持一份敏感,一份警觉,做到坚持正面教育,
既呵护他们真实的率性,容忍适当”出格”,又要想方设法去
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素养,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
优秀的个性,使学生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更多纯真,完美,
思想健康的好作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汤飞平让学生真实自由地表达p】.语文学刊,2005,(12):52.54
(3】王海军,伍斐直而学生习作巾的心理健康[J】_小学教学研究?作文阅读,
2006,(12):1I?12.
[4】李进宏.作文教学要渗透新人本教育思想【J】.文教资料,2008,(11)
[5】谢贤扬.用人性的本真表达生命的真实——谈作文教学中的母语习得【J】l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0.123
【6】朱建清.用真实的生命,表达生命的真实[EB/OL].教学文摘人教版心得.
www.wz.zj.cn
(7J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009年第9期(总第33期)81
范文三:对作文抒写_真情实感_的思考
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
福州第十九中学 范 晔
[摘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对外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然而真实未必就是美的,学生在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中出现一些偏激的、消极的、情绪化的“另类”作文,语文教师要予以重视,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 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真情实感 “另类”作文 正面引导 教书育人
最傻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为了得到财富、名声、 在《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中,对
七,九年级学生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已对自 权力,用自己的生命和安逸的后半生来赌,就算失败了也不 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以此培养学生的个 值得怜悯。……斯科特并不伟大,他们忍受着艰难险阻,是 性。学生们把写作文当作心灵的倾诉,避免了主题雷同,千 因为他们惧怕死神,他们还有对活着回去后能得到的东西怀 篇一律,模式化的现象,这是作文教学的进步。但是,由于 有贪念……对于伟大,我认为只有无欲无求的人才是真正的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思想留有“自然的野性的状态”, 伟大。”
对社会的体验往往幼稚,偏激,甚至有些消极的人生观,还 这篇文章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有的学生把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当作情绪化的发泄,出现了一 在明显的偏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彻底否定了英雄斯科特 些“另类”作文。 们及为其作传的茨威格,完全背离了社会的价值体系,表达
这些“另类”作文有鲜活的观点和独立的见解,与对现实 了很偏激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要求学生作文说真
话,说心里话时,面对的是沉甸甸的语文教育的责任。 不满,有暴力倾向或腐朽人生观的作文有根本的区别,如果
于是,我写下评语:虽然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但我 作文从表词达意,谋篇布局,修辞语法方面都不错,教师不
欣赏你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勇气。与你不同见解的是:课文 可轻易给分,不仅要慎重评价,细致剖析,赞赏学生写出真 中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 情实感,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候,拖着 16 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坚持科学观察~知道自己将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 不久于人世的奥茨,不愿拖累队友,独自走向死亡的勇气不 美和谐发展”,使“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 令人深深感动吗, [1]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 同时,建议学生这样的切入主题:在肯定原作者对于主
人公伟大理解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给大家留
有思考的余地。学生欣然接受。他在修改的文章中理性地写
到: “斯科特是否伟大自有公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征 1 呵护学生鲜明的个性,纠正偏激的思维结构
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人~” 我们说“文如其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努力创造条件 对于这类敢想敢说,比较叛逆的学生,如果轻易地将其 判为让学生走进生活,表达真实的自我,学生们大胆书写所见所 思想不健康,也可能他的思想火花从此熄灭。作为教师 闻,恣意挥洒思想情感,却也把良莠不齐的个性精神摆在教 既要保护他逆向思维的能力,呵护他对事物敏感的鲜明个性, 师面前,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不能只满足于知 又要帮助学生克服偏激的思维结构,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 识和技能的传授,语文还是思想,是生活,是塑造灵魂的浩 全面地看问题,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懂得欣赏生活中 大工程。 美好的事物,才能提高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质量。 案例一: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七年级上册课文《伟大的悲
剧》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被主人公挑战生命极限所表达出
的超乎寻常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有个学生却写下了题为“小屁
孩的谬论——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的作文。
文中这样写到:“成王败寇,这就是胜利和失败的定义。
2 提高写作的立意,直面学生习作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千年之后,人们只会记住第一的伟大。……这便是人所做的
小说家卡夫卡曾说,“写作是把自己的一切敞开,是绝对 74 2009 年第 9 期(总第 33 期)
教学探讨 HAI XIA KEXUE
[2]内化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写出闪烁希望光芒的好文章。 坦白,没有丝毫的保留” 。我认为“坦白” 仍需遵循潜规则。
第一,写真求实不能简单理解为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 3 引导学生从情绪化的渲泄中走向理性成熟毕竟写作是生活的再创作,要考虑文章的立意高低。第二,
在“坦白”的基础上,先要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初中 作文教育本质上说不属于文章学而属于教育学,作文水 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写作时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 平的提高与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 认识比较肤浅,有的甚至错误,教师应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 [4]格的成长是协调同步发展的。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无从谈 作文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适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作 及个性化的思维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民主 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促进他 的理念与亲和的态度去尊重学生,不但悦纳其顺应师长的心 [3]们身心和谐地发展。” 理倾向,而且宽容甚至欣赏其离经叛道,标举自我的逆向性 案例二:曾有一篇半命题作文《味道》,大部分学 ——[5]思维特征。 生写了生活中亲情、友情,苦恼、挫折等百般体味。可是, 案例三:一次写半命题作文《我的教师》,大多数学生 一位同学却在《平凡的味道》中这样写到:“平凡,总是有人 选取了印象最深,最感人的材料来写老师的正面形象。有位 把它与碌碌无为联系在一起,其实,?碌碌?只是平凡的一个 同学写《我的语文老师》,开篇点题“我讨厌语文老师”。大 非常低级的层面,而?无为?,又有什么错呢,在你做到?会当 意是:“一次公开课,老师课前动员学生要举手发言。老师说: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随之而来的是?独孤求败?,还是一
?我教两个班,隔壁班的学生学习好,上课积极发言,你们要 直维持下去,?高处不胜寒?呢,……我们就这样长大,去一
所普通的高中,考一所普通的大学,选一个普通的专业,花 向他们学习。?说着手越过我们的头顶指向隔壁班。仿佛我们 点时间进一个普通的公司,每月工资刚好够用,还能余个几 矮下去了。结果,公开课那天,连平时最少举手的英语课, 百的看病钱,然后,可以成家,就这样平平凡凡一辈子。” 大家都踊跃发言,独独语文课,没有人举手。我讨厌老师老 这篇文章学生把“平凡”等同于“平庸无为”,表现出明显 是把我们跟好的班级比。” 的消极思想。我在评语中耐心开导:“首先,我同意你的观点,
直言不讳老师教学中的弊端,直抒心中的不满,整篇文 平凡不是碌碌无为。但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
章行文流畅,措辞尖锐,极富个性地表达了学生当时的真情 凡,并不等于人生不能有美好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亦不能
成为拒绝上进的借口。平凡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人生即使平 实感。可以想象学生以何等的勇气冲击着几千年的“师道尊 凡也能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严”教育传统。但是作文明带显有一种情绪化的渲泄,如果教
还有一位学生在《无聊的味道》中写道:“最无聊的要数 师也从感性出发,生气地批评学生,也可能让学生从此失去 写作文了,拿出笔,展开纸,不知写什么,觉得无聊至极, 率真的本性。
但又不得不写…… 这么一节课,这么无聊的味道,一篇无聊 我从情绪发泄的切口进行反向思考:学生讨厌老师拿他 的文章竟写成了。”这篇文章行文流畅,首尾呼应,但文章主 们的不足去跟别人的优点比,可见他们的情绪爆发点是要求 题不够正面积极,内容可读性不高,并表达出错误的学习态 进步的;而老师苦口婆心地拿他们去比跟好班比,目的也是 度。我在作文的评语中与学生沟通: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 要他们赶上去啊。从情绪化的浅表真实上升到理性的真实来 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你感受到温暖的、幸福的、苦 分析,我体味出学生渴望老师呵护他成长的积极因素。 涩的、难过的 “滋味”、你就会写出酸甜苦辣的味道。请用敏 我找到了学生,首先肯定他写出真情实感的勇气,然后 锐的心去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假丑恶,用生动的笔 诚恳地指出:你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老师多肯定你们的优点, 触去记述充满阳光的画卷,这样的作文就不会无聊。 那么,老师看到你的真正的内心。学生很感动,他把作文修
上述这类带有独特个性作文的字里行间,与本该有着勃 改后交给我。把第一句“我讨厌语文老师”删掉,在篇末写到: 勃向上年青人的思想状态大相径庭,文章立意低,思想消极。 “我知道老师也要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情绪化的感性 对于这类作文,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写真情实感,就给出高分。 真实,终于沉淀为理性的光辉,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
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鼓励抒写真情实感中努力放
4 结语飞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能捕捉到自已内心深处的感慨,同时,
要直面学生作文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细的工作,逐步唤 综观全文,在对作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索中,可以看 醒学生的美好情操,帮助学生提高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出:“在求真的写作状态中,让学生去读自己的思想,去读自 [6] 己的心灵,去酝酿写的冲动,去寻觅表达的途径和方式。”
使作文教学生动鲜活起来,有效地排除了空话、假话和套话
的陋习。但,仅此是有限的。教育家叶圣陶,下转第 81 页,
2009 年第 9 期(总第 33 期) 75
教学探讨 HAI XIA KEXUE
什么。单纯的直问,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谈起。 4 分析型问题若换用曲问,为“如果你是贝多芬,听了穷兄妹俩的谈话,能 不进去为盲姑娘演奏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听了 一般用“为什么”引出问题,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中, 盲姑娘的话,会毫无反应吗,为什么,这样,从另一个方面, 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如果不加节制地开 另一个角度,从贴近学生的情感认识的角度迂回地解决想象 采将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要求领会地 型问题,也就能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情感表 球矿产资源的形成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几 达的欲望,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亿年,再生时间相当漫长,有的是不能再生,所以滥用滥采
将会导致地球资源的枯竭。这种常规的分析法,学生易产生
千篇一律的厌倦感。如果换一种设问的方法:“有人说地球上 6 评价型问题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多得很哪,我挖点,浪费点儿算
什么,反正还会长出来的。”从问题的反面引发学生进行争 为了评价鉴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关键性词语、课文中 论,引发了认知冲突,通过思考、比较、查资料等方法,认 的人物设计等问题,教师常用到此类问题,由于问题多用于 识到地球资源的宝贵,认识到人类为自己制造出来的生态灾 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难度较大。 难的严重性。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 其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 在论证、查找的实践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深入思考,大 写了美丽的深秋季节,从日落到夜晚时分江上的美好景色。 胆发言,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学习这首诗,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还能培养学 问题的能力。 生在评价鉴赏诗人的遣词造句中进行体会的能力。例如:让
学生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中“铺”的妙处。若直问:
你能说说“铺”字好在哪里吗,以学生的水平,很难作出令人
满意的回答。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改为曲问:假如原
5 想象型问题诗将“铺”改为“照、染、映”等字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对
比这几个字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的差异,积极调动大脑中的 文章字里行间留有想象的空间,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想象, 知识储备,最终体会到“铺”字既能体现了景色的美好,又体 让想象去填补这个空间,是发展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现了“夕阳斜照”的特点。与下文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紧密相 如何利用曲问引导学生解决想象型问题呢,例如:教学《月 扣,真正达到言彼意此的目的。 光曲》,让学生想象:贝多芬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后,贝多
芬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之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后可能会想些
优秀的个性,使学生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更多纯真、完美、 ,上接第 75 页,
先生在《论作文》中说到,“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 思想健康的好作文。 [7]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
为此,语文教师应怀着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在要求学生 参考文献:抒写“真情实感”的同时,牢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 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 [2] 汤飞平. 让学生真实自由地表达[J].语文学刊, 2005, (12): 52-54.
[3] 王海军, 伍斐. 直面学生习作中的心理健康[J]. 小学教学研究?作文阅读, 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
2006, (12):11-12. 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 [1][4] 李进宏. 作文教学要渗透新人本教育思想[J]. 文教资料, 2008, (11). 的教学教程之中” 。特别是对“另类”作文中表现出来极端偏 [5] 谢贤扬. 用人性的本真表达生命的真实——谈作文教学中的母语习得[J]. 激的思想感情,悲观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强烈的个人情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 120-123. 化的渲泄,保持一份敏感,一份警觉,做到坚持正面教育, [6] 朱建清. 用真实的生命,表达生命的真实[EB/OL]. 教学文摘 人教版心得, 既呵护他们真实的率性,容忍适当“出格”,又要想方设法去 www.wz.zj.cn.
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素养,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 [7] 张定远. 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009 年第 9 期(总第 33 期) 81
范文四:对我国20世纪散文的“真情实感”探讨
对我国20世纪散文的“真情实感”探讨 对我国20世纪散文的“真情实感”探讨
摘要:中国20世纪散文的“真情实感”历来是散文界关注讨论的重点话题。文章通过比较散文与其它文体,突显散文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彰显散文“真情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散文的“真情实感”,不仅表现在客观生活的真实,而且表现在主观感受的真实,以真诚的心态,以“真情实感”去打动读者的心弦。同时回顾中国20世纪文学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也证明散文之所以能一直能较稳定地吸引读者,占有读者,走进读者的生活和心灵,是因为它的生命力“真情实感”。 关键词:散文真情实感客观生活主观感受
前言
中国20世纪文学及其囊括下的中国20世纪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的学术概念,最早由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等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庄汉新教授在《中国20世纪散文思潮史》一文中也明确提出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及散文”的理论,该理论针对有关中国20世纪文学,一直沿用中国近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来分别表述其段落,却忽略了时间的无穷顺延性和区别历史分期的相对性的现象,提出“中国20世纪文学及散文”的理论,让中国20世纪文学及散文的划分表述更为合理、正确、科学。同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20世纪散文的“真情实感”提供了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持。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散文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散文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其间几次繁荣时期比如“五四”新文学发展初期、60年代初期,新时期等极大地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尤其进入90年代,散文呈现出热烈而繁荣的局面,形成一股“散文热”,一直持续至今,其市场前景越发让人看好。但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冷静思考后就不难发现,当代散文研究相对匮乏,根本无法和小说相比较,而且散文研究相对杂乱,没有形成一整套统一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理论体系。在有限的研究中,散文的“真情实感”又是散文界讨论的重点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参考借鉴了散文界权威观点,来探讨散文的“真情实感”。
综观中国20世纪散文思潮的主流风格,是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是
与中国现实社会生活和民众真实心绪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主义、****主义、蒙昧主义,争取个性自由、人民民主和阶级解放的思想内容。从20世纪初,站在散文思潮潮头前的鲁迅先生,高擎红旗,对中国20世纪散文做出的种种开拓性的贡献,《野草》的问世直至王实味《野百合花》的出现、邓拓《三家村杂文》的异军突起,都无不贯穿在中国20世纪散文严格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红线中,从来没有间断过。虽然其间各种倒行逆施的政治势力,凭借其强力、暴力,残酷打压、迫害,但中国20世纪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散文作家,始终忠实于社会生活和人们内在心灵的真实,执着于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描写,说真话,抒真情,敢于书写人民群众的心声,表现了一代散文作家应有的干预生活的主体精神和高尚人格,其勇气、胆识、风范,惊天地、泣鬼神。同时,关于散文的理论及其批评也曲曲折折,尤其是关于散文的“真情实感”问题历来是散文界作家及文学批评家讨论的重点。鲁迅的散文批评经典之作《怎么写》,对散文抒写“真情实感”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他提出了散文的重要审美命题——散文的幻灭“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周立波在其主编的《散文特写选》(1962年)序言中,便写下一段颇具权威的话:“描写真人真事是散文首要特征。散文特写绝对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1980年前后,巴金连续发表了《说真话》、《再论说真话》、《写真话》等文针对17年某些散文满纸的假话、空话、套话和艺术上单一、封闭的创作倾向,倡导散文要说真话,抒真情,要“当作我的遗嘱来写”,要“把心交给读者”。这些无疑都是发自一个有良知作家的肺腑之声,因此巴金的“真话论”一出,立刻获得散文家和散文研究者的广泛认同。20世纪80年代,在散文研究方面颇有影响的林非先生在《关于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一文中比较全面探讨了散文的范畴、本体、创作、鉴赏和批评等问题,其中反复强调“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像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他从“真情实感”和文化本体的角度追问散文,使散文的创作、鉴赏和批评等理论发展更进一步。林非不仅强调散文的“真情实感”的重要性,而且将
其定位为散文创作的基础,甚至将其提升到散文本体的地位。加之他还从散文美学,从整个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来思考散文的本质特征,如此散文的“真情实感”论自然便成了80年代初期和中期理论话语匮乏的散文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引起文学界的广泛讨论。时至今日,“真情实感”仍然是一个广泛用于散文创作、研究、批评的重要概念。阅读所及,几乎每篇每部研究批评散文的文章书籍,都对其津津乐道。然而,究竟何谓散文的“真情实感”,一篇散文应不该应该遵循以及如何遵循“真情实感”,各家众说纷纭。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古人对散文的理解一直比较宽泛。通常包括:一是指与韵文相对而言,泛指除诗、词、曲以外的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二是指与骈文相对,指句法不整齐的散体文字。就连“散文”这个名称在古代也不流行。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批文学革命的先锋们大胆吸收、借鉴国外的散文样式,对中国传统的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一改往日旧散文概念的宽泛、庞杂,而趋于后来的狭义、单纯,使散文文学性的面目日渐清晰。刘半农最早提出“文学散文”,首次将英文Essay译为“杂文”,并将这种文体与Fiction(小说)归并为一类,统称为“文学的散文”。这样初步确定了散文的内涵和外延,把它同一般的散体文章分离开来,与诗歌、戏剧并列为文学样式之一。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首次提出“美文”的概念。后来又在《自己的园地?自序》中,明确提出了“抒情的论文”概念,将叙事、抒情、议论性文章并列为散文的品种,与我们现行的散文分类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散文便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和审美样式便确定起自己独立的地位,散文文体定位更加明确、单一、专门化,语言也更加直白化、口语化、大众化、生活化。
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散文自然也不例外,且散文更有“美文”的称号。我们通过与其它文体相比较,就不难发现散文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彰显散文“真情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本身就决定了它的“散”、“淡”和“闲”,使其必然成为一种“家常文体”,在西方称之为“Familiarstyle”。因而,散文也不会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如果说,诗歌、小说、戏剧更多的像书法的“中锋”行笔,那么散文更多的是“侧锋行笔”。散文
与其它文体相比,散文是最早成熟的。新文学的小说、诗歌形式上较多地借鉴国外,戏剧更是典型的外来品,它们都需要一个模仿、探索、理解、消化吸收的艰难而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因此,它们成熟地也较晚,以至今日仍然免不了模仿的痕迹。而散文不同,虽然也借鉴了外国散文创作中的优点,尤其较多取法英国的随笔,但由于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散文成就做积淀,以及作家们深厚的中华传统散文的个人修养,都往往决定着他们自觉从中华传统中汲取养分,并与外国散文创作方式与理念相糅合,在“散”、“淡”、“闲”这片属于自己的文学园地中展示散文本来面目——真实,让散文的生命力不断传承下去,这是其它三种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形式上,散文短小精悍,也最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便于抒发感情、表达感触,容易成文,也方便阅读,在传播思想、反思社会和自身及开展批评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更获得了文艺战线上“轻骑兵”的美称。鲁迅就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散文所具有的这种自身优势,也就决定了它是抒真情、表实感的;是灵魂的袒露,个性的抒发;是一种人格的张扬。叙述视角上,严格意义上散文的叙述视角仅局限于第一人称,遵循“我”即作者的书写模式。也正是散文本身文体的这种约束性限制,决定了散文“真情实感”的必须性和重要性。第一人称“我”,没有真实的现实生活经历,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何以打动读者,何以繁荣不衰,而其它文体则自由。但在散文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中“虚构”与“想象”的成分与日俱增,使得散文的叙述视角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散文的叙述视角已不再局限于第一人称,也不再遵从作者是一切写作素材的来源的法则,而且普遍运用了第二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截止今日,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便给作家的创作和读者对作品的审美带来了混乱和困惑。但透过散文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散文自身不断在变化完善,但散文的叙述视角必须局限于第一人称,这样才能确保散文“真情实感”的可靠前提。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体是可以虚构的,像科幻小说等甚至可以完全虚构,且备受广大读者的亲睐,这或者就是它们的特性,但散文则完全不同,散文必须真实,散文不是靠动人的情节吸引读者,不是靠虚幻故事来迷惑读
者,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如果我们所读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作家的真实的事件叙述、情感流露或心灵告白,我们还不如去读小说。因为要讲虚构,散文就远远比不上小说的魅力。散文的魅力在于全篇“真情实感”的流露。而小说的魅力在于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便,因此牢牢揪紧读者的心,“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电视剧也大多根据小说改编而来。戏剧则主要是通过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像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散文写人,它可以是自始至终地比较全面地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个人的片断,还可以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闪现,或者写一个人的一件或几件事,甚至是写一个人的一瞬间活动,以小见大。有人因此认为,散文篇幅短,也不是专门刻画人物,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因而没有丰富坚实的生活基础也可以写出散文,甚至可以写出优秀的散文。我们须知要把散文中的人物等写真实写活,让读者感到这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没有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仔细观察品味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通过与其它文体的比较发现,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本身就决定了它必须要表达“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读者,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
范文五: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
摘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对外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然而真实未必就是美的,学生在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中出现一些偏激的、消极的、情绪化的“另类”作文,语文教师要予以重视,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真情实感 “另类”作文 正面引导 教书育人
在《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中,对七~九年级学生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以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们把写作文当作心灵的倾诉,避免了主题雷同,千篇一律,模式化的现象,这是作文教学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思想留有“自然的野性的状态”,对社会的体验往往幼稚,偏激,甚至有些消极的人生观,还有的学生把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当作情绪化的发泄,出现了一些“另类”作文。
这些“另类”作文有鲜活的观点和独立的见解,与对现实不满,有暴力倾向或腐朽人生观的作文有根本的区别,如果作文从表词达意,谋篇布局,修辞语法方面都不错,教师不可轻易给分,不仅要慎重评价,细致剖析,赞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使“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1 呵护学生鲜明的个性,纠正偏激的思维结构
我们说“文如其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生活,表达真实的自我,学生们大胆书写所见所闻,恣意挥洒思想情感,却也把良莠不齐的个性精神摆在教师面前,由此可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不能只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语文还是思想,是生活,是塑造灵魂的浩大工程。
案例一: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七年级上册课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被主人公挑战生命极限所表达出的超乎寻常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有个学生却写下了题为“小屁孩的谬论――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的作文。
文中这样写到:“成王败寇,这就是胜利和失败的定义。千年之后,人们只会记住第一的伟大。……这便是人所做的最傻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为了得到财富、名声、权力,用自己的生命和安逸的后半生来赌,就算失败了也不值得怜悯。……斯科特并不伟大,他们忍受着艰难险阻,是因为他们惧怕死神,他们还有对活着回去后能得到的东西怀有贪念……对于伟大,我认为只有无欲无求的人才是真正的伟大。”
这篇文章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明显的偏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彻底否定了英雄斯科特们及为其作传的茨威格,完全背离了社会的价值体系,表达了很偏激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说心里话时,面对的是沉甸甸的语文教育的责任。
于是,我写下评语:虽然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欣赏你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勇气。与你不同见解的是:课文中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坚持科学观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奥茨,不愿拖累队友,独自走向死亡的勇气不令人深深感动吗?
同时,建议学生这样的切入主题:在肯定原作者对于主人公伟大理解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给大家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欣然接受。他在修改的文章中理性地写到:“斯科特是否伟大自有公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人!”
对于这类敢想敢说,比较叛逆的学生,如果轻易地将其判为思想不健康,也可能他的思想火花从此熄灭。作为教师既要保护他逆向思维的能力,呵护他对事物敏感的鲜明个性,又要帮助学生克服偏激的思维结构,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全面地看问题,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懂得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才能提高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质量。
2 提高写作的立意,直面学生习作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说家卡夫卡曾说,“写作是把自己的一切敞开,是绝对坦白,没有丝毫的保留”。我认为“坦白”仍需遵循潜规则。第一,写真求实不能简单理解为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毕竟写作是生活的再创作,要考虑文章的立意高低。第二,在“坦白”的基础上,先要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写作时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甚至错误,教师应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作文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适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作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地发展。”
案例二:曾有一篇半命题作文《――味道》,大部分学生写了生活中亲情、友情,苦恼、挫折等百般体味。可是,一位同学却在《平凡的味道》中这样写到:“平凡,总是有人把它与碌碌无为联系在一起,其实,‘碌碌’只是平凡的一个非常低级的层面,而‘无为’,又有什么错呢?在你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随之而来的是‘独孤求败’,还是一直维持下去,‘高处不胜寒’呢?……我们就这样长大,去一所普通的高中,考一所普通的大学,选一个普通的专业,花点时间进一个普通的公司,每月工资刚好够用,还能余个几百的看病钱,然后,可以成家,就这样平平凡凡一辈子。”
这篇文章学生把“平凡”等同于“平庸无为”,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思想。我在评语中耐心开导:“首先,我同意你的观点,平凡不是碌碌无为。但是,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凡,并不等于人生不能有美好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亦不能成为拒绝上进的借口。平凡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人生即使平凡也能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还有一位学生在《无聊的味道》中写道:“最无聊的要数写作文了,拿出笔,展开纸,不知写什么,觉得无聊至极,但又不得不写……这么一节课,这么无聊的味道,一篇无聊的文章竟写成了。”这篇文章行文流畅,首尾呼应,但文章主题不够正面积极,内容可读性不高,并表达出错误的学习态度。我在作文的评语中与学生沟通: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你感受到温暖的、幸福的、苦涩的、难过的“滋味”、你就会写出酸甜苦辣的味道。请用敏锐的心去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假丑恶,用生动的笔触去记述充满阳光的画卷,这样的作文就不会无聊。
上述这类带有独特个性作文的字里行间,与本该有着勃勃向上年青人的思想状态大相径庭,文章立意低,思想消极。对于这类作文,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写真情实感,就给出高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鼓励抒写真情实感中努力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能捕捉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同时,要直面学生作文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细的工作,逐步唤醒学生的美好情操,帮助学生提高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内化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写出闪烁希望光芒的好文章。
3 引导学生从情绪化的渲泄中走向理性成熟
作文教育本质上说不属于文章学而属于教育学,作文水平的提高与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是协调同步发展的。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无从谈及个性化的思维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民主的理念与亲和的态度去尊重学生,不但悦纳其顺应师长的心理倾向,而且宽容甚至欣赏其离经叛道,标举自我的逆向性思维特征。
案例三:一次写半命题作文《我的教师》,大多数学生选取了印象最深,最感人的材料来写老师的正面形象。有位同学写《我的语文老师》,开篇点题“我讨厌语文老师”。大意是:“一次公开课,老师课前动员学生要举手发言。老师说:‘我教两个班,隔壁班的学生学习好,上课积极发言,你们要向他们学习。’说着手越过我们的头顶指向隔壁班。仿佛我们矮下去了。结果,公开课那天,连平时最少举手的英语课,大家都踊跃发言,独独语文课,没有人举手。我讨厌老师老是把我们跟好的班级比。”
直言不讳老师教学中的弊端,直抒心中的不满,整篇文章行文流畅,措辞尖锐,极富个性地表达了学生当时的真情实感。可以想象学生以何等的勇气冲击着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教育传统。但是作文明带显有一种情绪化的渲泄,如果教师也从感性出发,生气地批评学生,也可能让学生从此失去率真的本性。
我从情绪发泄的切口进行反向思考:学生讨厌老师拿他们的不足去跟别人的优点比,可见他们的情绪爆发点是要求进步的;而老师苦口婆心地拿他们去比跟好班比,目的也是要他们赶上去啊。从情绪化的浅表真实上升到理性的真实来分析,我体味出学生渴望老师呵护他成长的积极因素。
我找到了学生,首先肯定他写出真情实感的勇气,然后诚恳地指出:你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老师多肯定你们的优点,那么,老师看到你的真正的内心。学生很感动,他把作文修改后交给我。把第一句“我讨厌语文老师’删掉,在篇末写到:“我知道老师也要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情绪化的感性真实,终于沉淀为理性的光辉,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4 结语
综观全文,在对作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索中,可以看出:“在求真的写作状态中,让学生去读自己的思想,去读自己的心灵,去酝酿写的冲动,去寻觅表达的途径和方式。”使作文教学生动鲜活起来,有效地排除了空话、假话和套话的陋习。但,仅此是有限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作文》中说到,“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
为此,语文教师应怀着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在要求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同时,牢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教程之中”。特别是对“另类’作文中表现出来极端偏激的思想感情,悲观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强烈的个人情绪化的渲泄,保持一份敏感,一份警觉,做到坚持正面教育,既呵护他们真实的率性,容忍适当“出格”,又要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素养,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优秀的个性,使学生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更多纯真、完美、思想健康的好作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对作文抒写“真情实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