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杜甫-诗词《独坐》 古诗 全诗赏析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作品赏析
诗云“朱绂负平生”,当是广德二年秋为参军时所作,即所谓“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意。黄鹤编在江陵诗内,非是。李陵书:“独会愁苦。”
悲秋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敛洲诸出①,天虚风物清②。沧溟恨衰谢③朱绂负平生。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④。
(上四独坐秋景,下四独坐感怀。(,) 《楚辞》”收潦而水清”,此“江敛洲渚出”所自来。“天高而气清”,此“天虚风物清”所自出。投林羽翮轻,即“还入故林栖”意。)
①谢灵运诗:“萧条洲渚际。”②《国语》:“风物以听之。”③沧溟,指江村。《文选》:“浩浩沧溟。”④何逊诗:“相顾无羽翮,何由总奋飞。”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网(www.gudianwenxue.com),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范文二:独坐敬亭山赏析范文
独坐敬亭山赏析
聘才网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坐敬亭山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鸟
后格外感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感
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达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的
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适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意是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这”,以“动”衬“静”。”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种读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久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神两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两”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飞,,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1 / 4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众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到群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来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个仰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见
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了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出后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慢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出
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在,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无奈。
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两“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一“尽”、“闲”
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平,不愿与诗人为伴,,
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诗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大这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鸟是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是己的孤独己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开依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勾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形厌厌”作了铺垫。
2 / 4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两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敬,,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化仍没有回去,仍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丽
山似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的表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的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两人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一。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我字相重,山与人的字
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情有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喜矣”,鸟飞云去对矣
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说创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人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表;而他那横他遭冷遇,寂寞凄凉的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场
了。
“众众鸟”、“孤云”这种动的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和了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度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理遭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不引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不鸟鸟
3 / 4
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下色、溪水、小桥,并非色
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亭山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许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地了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是,而是借此地无,
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抒被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独,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诗在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情中景,景中情”。沈“德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说
4 / 4
范文三: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
聘才网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坐敬亭山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
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
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
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范文四:《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有关山的小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体会一下,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境内,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人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都在这里当过太守,这两位都是李白心仪的诗坛前辈,特别是小谢,更是一再于诗中提及。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或者是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或者是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了。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似乎还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时的李白真可谓是“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了。那么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众鸟”,还是无知觉的“孤云”,总之是世间一切能动弹的全都厌弃了李白,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声鸟鸣,没有丝毫动静,在这种清幽宁静之中,李白在想什么?有没有反思,或者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呢?他没有,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这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鸟也好,无云也罢,都奈何不了我一丝半毫!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这是在写自己的孤独,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或者如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所称道的那样,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
范文五: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下句 “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全诗首先给人是一个“静” 的感觉。“静”的背后,蕴藏其美:
1、该诗的空间极其博大,它是涵盖了宇宙的。在山间独坐,把个人置身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在静寂中透着孤独,在孤独中又透着有所会心之后的欢愉。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灵置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与诗人一起体验这样的博大之美。
2、鸟去了,云去了,只有诗人和青山相对,这样的诗境体现了一种纯净的、不含芜杂的、荡尽了人间污秽的静谧的美,也流露出诗人那样一种平和、清净的纯真情感,使人有所感悟而应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3、人与山两相欢悦,互相交融,把自身融入自然当中。在这诗境中,物我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此为物我两忘之境,即“无我之境”。
4、该诗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物我之间,体现一种高度的和谐(诗人追求宁静和谐境界,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理性认知)。这恰是道家发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5、从某种意义说,敬亭山象征了一种永恒的存在,飞鸟和孤云似乎象征了一些暂时的存在,在永恒和暂时之间,作者的态度和诉求很明显。而对永恒的追求也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灵中。这也是人们普遍喜爱这首小诗的原因。因为在人性深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虽然一个人不一定能说出这样的内涵,但是凭借心灵,他可以感受和体验得到其中的意蕴,这也许就是意会的实质含义。可见,诗歌如果不付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就难以达此极高境界的。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杜甫-诗词《独坐》古诗全诗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