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一生低首拜阳明
清初学人毛奇龄为王阳明作传,感叹阳明一生,功高而见忌,学远人不识,其事功学术每败于宵人,不容于当世。但当世排挤之人,却成为后世楷模。之后,每遭时变世迁,都会有人出来宣扬王学,于私提升自我,于世拯救时弊,将新民与兴邦的期待与对阳明之学的探究结合起来。盘点王阳明在近百年中国的流传,有政治易帜的影印,有世变巨流的冲痕,也有人心求索的轨迹。
●**曾把王阳明的心学奉作立国精神,且将知行合一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结合起来。但崇拜王阳明心学的**,最终没能成功改造中国。1949年败退台湾后,**与他崇拜的王阳明,在大陆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王阳明成为中学课本上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代表而被批判。
●很多读者对王阳明的最早印象,多来自历史课本中那句作为主观唯心主义代表批判的诗句——“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在汝心中一时明白起来”。
●金庸的《神雕侠侣》、余秋雨的《乡关何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些书的流行使得人们拥有了重新接触并了解王阳明的机会,并造就了一批王阳明的粉丝。
●24岁写成《明朝一哥王阳明》的历史作家吕峥,其父亲有一个战友在地方检察院,将吕峥的书送给检察长阅读。没过两天,检察院的电子大屏上面写了四个大字:知行合一。
回顾:历史转折处的王学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获胜,举国欢腾。天皇亲自接见班师回国的联合舰队司令官、海军上将东乡平八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一睹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海军战神真颜。走在队伍前列的东乡平八郎,随身携带的一块印章牌子引起了注意,上书:一生低首拜阳明。
这里的阳明,所指为我国明朝的大思想家——王阳明。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是明朝一位在立德、立言、立功上皆取得超凡成就的儒家圣贤。他承继朱熹的程朱理学,创立了心学一派,后来流传到日本,直接助推了倒幕运动与明治维新。
近代以来,日本各界出现了诸多王阳明的追随者,如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久坂玄瑞,明治元勋伊藤博文、高杉晋作,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首相大隈重信,作家三岛由纪夫,企业家矢崎胜彦、管理学家稻盛和夫等等。
1908年,一位来自浙江的留学青年,在日本目睹了王阳明的流行。他在日后的自述中记载道:“我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这位有志青年,当时名为蒋志清,后来他研究王阳明著作,以王阳明的名言“大中至正”,改名为蒋中正,他后来更习惯被国人称为**。
1932年,**对青年演讲《中国的立国精神》:“要知道日本所以致强的原因,不是得力于欧美的科学,而是得力于中国的哲学。他们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而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他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把王阳明的心学奉作立国精神,且将知行合一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结合起来:“总理所讲的‘知难行易’的知,同王阳明所讲‘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知,其为知的本体虽有不同,而其作用是要人去行,就是注重行的哲学之意,完全是一致的。”
民国时期,还有一位为王阳明改名的名人,叫陶行知。
崇拜王阳明心学的**,最终没能成功改造中国。1949年败退台湾后,**与他崇拜的王阳明,在大陆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此后几十年,王阳明成为中学课本上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代表而被批判,至于他的生平事迹,则长期不为人所知。
退居台湾的**,将一座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在海峡的另一边继续思考王阳明。
粉丝:近几年开始涌现?
“原来一人内功练到一定境界,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大发异声。后来明朝之时,大儒王阳明夜半在兵营练气,突然纵声长啸,一军皆惊,这是史有明文之事。此时杨过中气充沛,难以抑制,长啸声闻数里。”
这段文出自金庸的《神雕侠侣》。在400多人的阳明心学QQ群里,1987年出生的网友“金箍棒”称,他就是从这里,第一次知道了王阳明。再次见到王阳明,是在余秋雨的《乡关何处》,余在文中力捧王阳明这位余姚同乡。真正了解王阳明的光辉事迹,则是在2006年开始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来,他开始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和钱穆的《阳明学述要》。阳明心学,带给他的感觉是心的安定,跟曾国藩一样。
1933年出生的翻译家蓝英年,也许是大陆较早的王阳明粉丝。1955年大学毕业后,他从日俄战争的俄文资料中,了解到东乡平八郎一生崇拜王阳明,从而对王阳明产生了兴趣。
对于更多中年以上的读者,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他们对王阳明的最早印象,多来自历史课本中那句作为主观唯心主义代表批判的诗句——“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在汝心中一时明白起来”。两位王阳明传记作者,1958年出生的周月亮,1965年出生的雾满拦江,都称自己在中学时接触到王阳明。虽然当时没有更多的书籍能了解王阳明,但勤学爱思的他们对王阳明产生了兴趣。
豆瓣上,“王阳明”小组创建于2006年,目前有2747个成员聚集;另外一个人气较旺的小组,名为“一生低首拜阳明”,创建于2008年,有5675个门生聚集。百度“王阳明吧”,目前有9千多成员加入。在一个名为心学联合论坛的网站上,贴出了2011年后多地组织的《传习录》读书会介绍。至于从《明朝那些事儿》及随后的大量图书中诞生的民间粉丝,则更是无从量化。
在百家讲坛讲过《传奇王阳明》的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称他的图书有一定的发行量,表明读者群比较广泛,但具体哪些人在读,他并不清楚。从网上的一些反映来看,人们对王阳明的兴趣,主要是由于他本人的传奇人生和独特思想。另外,大概还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今天对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知道太少,我们缺乏“历史感”与“历史意识”。
24岁写成《明朝一哥王阳明》的历史作家吕峥,称自己的读者各行各业都有,上至70老翁,下到十来岁的学生。他曾经建了一个500人的QQ粉丝群,并在北京组织过几次王阳明心学讲座。国企中牧集团、余姚商业银行,请他去讲过王阳明。如今,他正在撰写一个30集的王阳明电视剧本,由广东的公司和余姚市政府共同投资。
吕峥的父亲有一个战友在地方检察院,将吕峥的书送给检察长阅读。没过两天,检察院的电子大屏上面写了四个大字:知行合一。
心学:是否可以解释读懂?
阳明心学QQ群中,大部分成员都是各行各业的青年人。一位昵称为“明心见性”、1986年出生的大学生村官粉丝,称他了解心学就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突破口,他们这一代人很艰难,心学热和明史热,都只是社会的一个投影。QQ群里,常常讨论心学相关的问题,有些观点他也不赞同。
比如,有人认为顿悟就是质变到量变,他觉得这个论点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但至少是不准确。“王阳明把他的东西都传给了弟子,为啥弟子们就不能人人顿悟?这个就是他说的事上磨炼——不断地被打败崩溃,然后不断地重新建树,才能锤炼掉心灵的杂质。说白了,这叫机缘。”
写过《神奇圣人王阳明》的历史作家雾满拦江表示,心学就是一个终极智慧,说出一个字就是错的,不可用语言传达。王阳明去世后,心学就无人理解了。如果有人能解释清楚,就达到王阳明的境界了。为什么心学会分成好多学派?因为没有一家能真正把握住他的思想。要是有一个学派能立住,就没有那么多学派了。
他称,目前国内有关阳明先生的心学研究,完全没有开始,所谓扎堆出书只是关注者在陆续发声而已。“王阳明没有在大陆火——从未曾火过,哪怕是在民国年间,由**拼命推介王阳明,也未曾火过。火或者不火,是商业领域的评价体系,思想注定了永远的孤独。”他觉得自己写王阳明,其实是——“王阳明在大地上走过,大伙都说他走到了高峰,我趴在地上专心地把他的脚印拍下来。”
年轻的吕铮称,自己的读者有两类人,一类人读书功利性强,想从里面找到如权力斗争、人际关系等实用性的答案;另一类人,是想寻找生命的意义。对于这两年的王阳明热,他觉得是因为时代在呼唤良知和心学。“年轻人更强调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而阳明心学,其实就是把目光从外面收回来。人的目光老是看外面,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以前老把目光盯着别人,现在越来越回归自我。另外,社会道德滑坡,生活没有安全感,大家也在呼唤良知型的社会。”
范文二:日本人说“一生低首拜阳明”,曾国藩正是靠他的心学再造乾坤
文|爆炸君
今天爆炸君来给大家讲一个牛人。
这里说到“牛人”这个词,可能有的朋友会不服,认为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牛人。但是要说中国历史上能将儒学、道家以及佛教,三大学说集大成者的一个人,大家会想到谁呢?而且这个人还是个兵家高手。没错,他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小名王云。阳明是他的别号。说起王阳明的名字和小名,那在历史上也是一桩趣闻。原来在王阳明出生时,他的祖母曾经梦到“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所以他的祖父给他取名为“云”,并且将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可是到了王阳明五岁的时候,他还不会开口说话,但是不说话归不说话,小小的王阳明却能将他祖父所读过的书全都能默背记住。堪称是一个天才少年了。有一天一个和尚路过他们家,摸着小王阳明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恰巧这时候他祖父正在读《论语·卫灵公》,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于是就给他改名叫王守仁。结果当天王阳明就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的家学渊源,从小就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但是王阳明不仅对儒家的一些学说感兴趣,还倾心于道家和佛教,据说他曾在私塾中与他的老师争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没想到王阳明居然当着全班同学说“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那他心中的天下第一要紧事是什么呢?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在王阳明的青年时期,明朝败给了瓦剌,明英宗还被瓦剌俘虏。听到这一消息后王阳明十分愤慨,就在此时他立志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他还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在他之后的人生里还真的领兵平叛,结果王阳明果然大获全胜。
说到王阳明的学说,就不能提到他创立的“心学”。王阳明说“先修身,必先养心”,这明显就杂糅了中国道教和佛教的思想精髓。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王阳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将佛教、道家与儒学,三教合一的人。他的心学讲求的是“知行合一”,摆脱了以往儒家只求理念 不讲实践的枷锁。将中国古老的三大智慧进行了锤炼。
王阳明因此也被誉为“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给他如此之高评价的正是后代的一位讲求“修身养心”的大人物曾国藩。曾国藩正是研习了阳明心学,才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为中国后世的大儒们打开了一扇明窗,还远播海外,对日本、朝鲜等有识之士也进行了点拨。比如日本的军神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低首拜阳明”。
嘉靖七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大余县境内的舟中。临终之际,他的弟子问他还有何遗言。王阳明则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栗强)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ishidabaozhale
范文三:一生俯首拜阳明
您当前的位置: 社区 博客
日志 写日志 | 写影评 | 管理日志
编辑 | 删除 得知,一生俯首拜阳明。 清明善生 发布于: 2010-01-23 10:56
最近一直都在想 等以后结婚了,应该怎么管好自己的老公。
西西.. 这个问题 ,其实蛮深奥的。。我可以想完我的后半辈子。
又或者,我应该怎么去面对那繁琐的生活难题。
我还是太小孩了么。 感觉这一切好遥远。。
我应该要学会担起那么多重重的责任了。
想的好像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远了、
今天看到,那句叫做行知合一话,甚是难以理解,那便是一种超越的境界吧 。
当有一天,能够掌控好,自己的范畴之下,面对时间的冲刷,以及等等的考验,都不会低下头来。
面对这个汹涌的人潮的世界,回首人世间的纠缠。情感的障碍,等等。。
我何时行知合一。
我何时,能够淡然而又远离尘世纠葛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即使不是站在最高的地方,不是踩着种种尸骸在翻山越岭,最后落下凄楚的后半身。
我只是希望自己,做一个好看的女子。清楚自己的生。
山盟海誓到底不能证实真实的世。这个世界,行知合一便足够。
殊不知,原来 转眼望去。
我们已经从泥沼里,一步一步。 走了出来。
我期望,我能够做一个看花之人,即使那只是我的祈愿。能够心境清明。
清明,善生 那是我一直追寻的.. 假设我们能够清明善生的面对,又何来原谅不原谅。
一切 清楚自己的渡过。记得曾经的好与不好,我们能够握着的 足矣。。何来纠缠。
即使你要,我这里也给不了,这样,又怎会 看不穿。
只是你自己,难以脱身而出。 又何必嫌自己难以清净过活,那是你的选择,渡完并且能够自我终结,自我的启示、 便坦然这一世,坦然了疼痛。
即使是死亡,那也是对我自己。最好的交待与终结。
其实 ,一直一直。。 我都在与它靠近、
死亡的背后。 是永无止境的疑问 —— 殉难者
不知道有所多少人看过这部片子,我觉得还不错。 它一直用另一种方式刺激了我的感官,知道那一切便要终结..
最终 蓝色的眼眸闭上。 背后的背后...
还是永无止境的疑问。
倘若你想获知,便先学会坦然吧 。
我们这一世都在学。。
淘宝网购物女装|http://vipchaozhi.uz.taobao.com
范文四:一生俯首拜阳明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守仁 字伯安 别号阳明.
当了官,让老爸开心了好一阵子,可是这个王守仁呢他自己却很痛苦,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而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发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这里先提一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户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这源于一件事情的发生。
王大人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就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良久之后,禅师一声感叹说: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要让他再待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王大人请出了庙门。
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转折】
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的。
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哲学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一个只会整日空想漫谈的人,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气。南京的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大家都上书去救,由于刘瑾过于强势,很多人的奏折上都只谈从宽处理,唯独这位仁兄,不但要救人,还在奏章中颇有新意地给了这位司礼监一个响亮的称呼——权奸。
刘瑾气坏了,在当时众多的上书者中,他特别关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还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这个职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贵州龙场招待所的所长。龙场就在今天的贵州省修文县(贵阳市管辖)境内,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一世纪,那地方都还算不发达地区,在明代就更不用说了,压根就没什么人,那里的招待所别说人,连鬼都不去住。
王守仁原先大小也是个六品主事,结果一下子变成了王所长,基本算是清除出高级公务员队伍了。
于是,天资聪慧、进士出身的王哲学家就此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可这还没完,还有一场更为严峻的生死考验在等待着他。
刘瑾是一个办事效率很高、做事很绝的人,他罢了王守仁的官,打了他的屁股,却并不肯就此甘休,为了一解心头之恨,他特地找来了杀手,准备在王守仁离开京城赴任途中干掉他。
这一招确实出人意料,一般说来很难防备,可惜刘瑾并不真正了解王守仁。这位兄台虽然平日研究哲学,每天“格”物,看起来傻乎乎的,其实他还有着另外不为人知的一面。
王守仁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应该算是个人精,连他那考上状元的爹都被折腾得无可奈何,初中文化的刘瑾就更不是他的对手了。
他早就料到刘瑾不会放过他,便在经过杭州时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哲学家做戏也做了全套,还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得很惨,精神压力太大,所以投江自尽了。
这一招很绝,杀手们听说这人已经自尽,就回去交差了,
而与此同时,魂魄完好的王守仁已经流窜到了福建,他虽然保住了命,却面临着一个更为麻烦的问题——下一步怎么办,
不能回京城了,更不想去贵州,想来想去也没出路,看来只能继续流窜当盲流了。
可盲目流动也得有个流动方向才行,往南走,还是往北走,
在武夷山,王守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老朋友。他乡遇故知,王守仁高兴之余,便向对方请教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的这位朋友思考了很久,给了他一个天才的建议:
“还是算一卦吧。”(似曾相识)
结果出来了:利在南方。
那就去南方吧。
王守仁告别了朋友,踏上了新的征途,但他仍然不愿意去贵州,便选定了另一目的地——南京。
此时他的父亲王华正在南京做官,而且还是高级干部——吏部尚书。但王守仁此去并非是投奔父亲,而且是秘密前往的,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挂了号,稍有不慎,可能会把父亲也拉下水。他之所以要去南京,只是因为还有一件事情没有了结。
王守仁十分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传统古板的读书人,他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只希望儿子能够追随自己的足迹,好好读书做人,将来混个功名,可现实是残酷的,自己从小胡思乱想就不说了,十几年都没让他消停过,好不容易考中了个进士,现在还被免了官。
事到如今前途已经没有了,要想避祸,看来也只能去深山老林隐居,但在这之前,必须给父亲一个交代。
于是他连夜启程赶往南京,见到了他的父亲。
见到儿子的王华十分激动,他先前以为儿子真的死了,悲痛万分,现在见到活人,高兴得老泪纵横,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是不断地抹着眼泪。
王守仁则生平第一次用愧疚的语气向父亲致歉:
“我意气用事,把功名丢了,对不起父亲大人。”
可是他听到的却是这样一个意外的答案:
“不,这件事情你做得很对。”
王守仁诧异地抬起头,看着欣慰颔首的父亲,他这才明白,那个小时候刻板地管束自己,看似不通情理的父亲,是一个善良宽容的人。
经过与“劣子”长达十余年的不懈“斗争”,王华终于了解了儿子的本性和追求,他开始相信,这个“劣子”会成就比自己更为伟大的事业,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父子交谈之后,官场混了几十年的父亲给王守仁直了一条明路,说 你去上任吧 毕竟你还是官场的人.”
王守仁同意了,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就这样,拜别了父亲,王守仁带领着随从,踏上了前往贵州龙场驿站的道路。在那里,他将经受有生以来最沉重的痛苦,并最终获知那个秘密的答案。
【悟】
王所长向着他的就职地前进了,由于他的父亲是高级干部,所以多少还给了他几个随从下人陪他一起上路,但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只知道是跟王大人的儿子去就任官职。
这么好的差事大家积极性自然很高,一路上欢歌笑语不断,只有王守仁不动声色,因为只有他知道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走着走着,随从们发现不对劲了,好地方都走过了,越走越偏,越走越远,老兄你到底要去哪里啊,
王守仁还是比较实诚的,他说了实话:
“我们要去贵州龙场。”
随从们的脸立马就白了,王大人你太不仗义了,那里平时可是发配犯人的地方啊~
面对着随从们的窃窃私语,王守仁十分坦然:
“如果你们不愿意去,那就回去吧。”
看着犹豫不决的随从,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自己拾起行李,向前方走去。
夕阳之下,王守仁那孤独的身影越来越远,突然,远处传来了王守仁的大声吟诵: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王守仁大笑着。
王守仁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是值得钦佩的,可是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革命现实主义。当他来到自己的就职地时,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龙场——龙才能住的场所。
此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里还是无人区,龙场龙场,是不是龙住过的场所不知道,但反正不是人待的地方。
而不久之后,王守仁就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驿站。
当他来到此地,准备接任驿站职位的时候,只看到了一个老弱不堪的老头,他十分奇怪,便开始问话:
“此地可是龙场,”
“回王大人,这里确是龙场。”
“驿丞在哪里,”
“就是我。”
“那工作人员呢,”
“也是我。”
“其他人呢,”
“没有其他人了,只有我而已。”
王守仁急了:
“怎么会只有你呢,按照朝廷律令规定,这里应该是有驿卒的~”
老头双手一摊:
“王大人,按规定这里应该是有的,可是这里确实没有啊。”
看着眼前这个一脸无辜的老头,王守仁无可奈何地瘫坐在地上。
想到过惨,没想到会这么惨。
要说这世上还是好人多,老头交接完走后没多久,又折转了回来:
“王大人,如果你在这里碰到了汉人,那可千万要小心~”
“为什么,”
“这里地势险恶,要不是流窜犯,或是穷凶极恶之徒,谁肯跑到这里来啊~”
“那本地的苗人呢,”
“喔,这个就不用操心了,他们除了时不时闹点事,烧个房子外,其余时间是不会来打扰王
大人的,他们的问题基本都是内部解决。”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懂汉话啊~”
王守仁快晕过去了,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老头走了,临走前留下了一句十分“温暖人心”的话:
“王大人多多保重,要是出了什么事,记得找个人来告诉我一声,我会想法给大人家里报信的。”
好了,王所长,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没有下属,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你没有师爷,也没翻译,这里的人听不懂你说的话,能听懂你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官宦出身、前途光明的王守仁终于落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所有曾经的富贵与美梦都已经破灭,现在他面对着的是一个人生的关口。
坚持,还是退却,
王守仁卷起了袖子,召集了他的随从们,开始寻找木料和石料,要想长住在这里,必须修一所房子。
然后他亲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了当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语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得到他们的认同,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周围,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世间的道理。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
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
但是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理”。
对这个”理”呢我插播一句. 格物致知 这个很早就有的,朱熹对其的解释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经过长期努力,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
所以这个王所长呢就觉得必须找到,并且领悟这个“理”,才能懂得天地大道的秘密。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为了冲破这最后的难关,他制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椁,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寻找“理”的下落。
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寻找着,“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恭喜你,王守仁先生,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了,生活是很现实的,悟道让人兴奋,但你还是早点洗了睡吧,因为明天一早,你还要拿起锄头去耕你那两块破地,哲学是伟大的,是重要的,但你应该清楚,吃饱饭才是最大的哲学。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老老实实地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教育局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范文五: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 试论王守仁的“心学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已从盗版全集换成了正版七卷,但不变的依然是对明朝那些为民请命的英雄拳拳敬佩之心,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王守仁。他不仅普济世人,还开创了一门哲学“心学”。通过这门学说,无数的有识之士吸收了他的所得所悟,为着世间的正义披荆斩棘。正所谓,一个人伟大很难,带领一帮人伟大很难,但王守仁做到了,他是当之无愧的圣贤。
在大家都把考取功名作为第一等事的时候,他却明确告诉老师他的理想是当圣贤。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得出“大凡小时候就志向远大的人并为之奋斗的人以后都会干一番大事”的结论,而王守仁再一次的印证了。当他发现“格物致知”也许有助于他找到成为圣贤的办法后,他积极实践,可带给他的除了病倒只有痛苦。这不仅让我想起印度的讽刺电影《外星醉汉pk地球神》中pk苦苦寻找那个能帮助他的神所带给我的哽咽。不过好在有心人,天不负,他们最后都解脱了,王阳明最终悟道,掌握成为圣贤需要洞悉万物的“道”,熔铸成他的“心学”,并以“知行合一”作为他的工具。
那么何为“知行合一”?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就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后来的学生聂豹更是对他的学生徐阶说:“心学之精要之处唯‘知行合一’四字而已,若融会贯通,自可修身齐家,安邦定国”。
也正是凭借这四字真言,当宁王叛乱时,王阳明保持冷静最终完美的解决危机;当官匪勾结,私挖银矿,鱼肉百姓时,徐阶放弃了说教,对里长许以更大的利益,危害当地十余年的盗祸就此解除;面对权势熏天的明朝第一奸臣严嵩,徐阶更是各种讨好,抛弃礼义廉耻,因为为了正义,为了对付眼前比自己城府深得多的人,只能比他更不要脸,最终所有的委曲求全得到了回报,他终于为死去的英雄们赢回了一个“斩立决”。
虽然明朝还是很黑暗,但从黑暗中成长起来的光明之学让我看到了一次次恶有恶报。心学门人面对奸臣,面对小人,忍受侮辱,只是为了心中的正义,不惜以死相搏,其精神之伟大,每每想到今时之人,特别是所谓高官,但见严嵩,却总也看不到徐阶,哪怕是赵廷和也已绝迹,这到底是怎么了?
所以当今之中国亟待重建心学之精神,即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致良知”是心学发展到最后的宗旨,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我一直觉得伟大的学说也应只有心怀天下的人才能够运用。懂得“致良知”的人才能发扬光大心学。时不我待,尽人事听天命,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有机遇为国家为我多难的同胞做出一番事业,既是对心学教育的回应,也算是对奸人当道必会被收的向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