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理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南方 “ 丝绸之路 ” 茶马古道的理解
作者:李延政
来源:《新西部 ·中旬刊》 2015年第 07期
【摘 要】 文章概述了被誉为中国南方 “ 丝绸之路 ” 的茶马古道的形成,分析了茶马古道形 成的渊源:从自然因素来说,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 ; 从政治 因素上来说,中央政府出于对边疆稳定和统治的因素。茶马古道在历史上,对我国多民族文化 交流以及经济贸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在当代,大力发展茶 马古道沿线旅游业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益于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 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茶马古道 ; 理解 ; 分析
一、茶马古道的形成
茶马古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同时包含西藏、湖 南等省份与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的商路和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狭义上来 说,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以此来换取藏区的皮毛,故以此而得 名,茶马古道的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因此,在茶马古道的分派上有三个 部分,如川藏线,滇藏线与青藏线。它绵延于巍峨壮丽的横断山脉,盘旋在高山峡谷之中,随 着历史的侵袭,时间的流失许多古道已消失殆尽,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段有丽江古城的拉市 海、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
从历史因素方面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天府之国四川就是中国茶的原产地,当 时茶已经作为商品进行贸易。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简单 的物物交换。而这一时期,由于牦牛在这一通道的重要性,因此又古称 “ 牦牛道 ” ,它也是最早 的 “ 茶马古道 ” 。 “ 其路线是:由成都、临邛出发,经雅安、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
原。 ”[1]以邛崃为例,由于其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 马古道的起点。这条最早的茶马古道,实际上即 “ 南方丝绸之路 ” 的第一段,只不过 “ 南丝路 ” 由 成都、邛崃至旄牛县后,不是向西进入康、泸地区,而是转向南,进入邛部(西昌地区),然 后进入云南,再通往印缅。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茶叶的盛行,西南地区的茶叶流入藏区,同时也 开启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在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由于其军事扩张,导致线路受到影 响,因此只能通过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因此唐代与西藏 地区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青藏道。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原先的青藏道已失去了固有的军事要道之用。宋代中央王朝将大量的茶叶运往甘肃,青海的同 时,并开设茶场与马市,并规定茶叶贸易只能依靠马匹兑换,因此青藏道由军争要道变为茶 道。从明朝开始,才使得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明朝政府规定四川、陕西两省是分别接待西藏的 入贡使团的主要省区,而明朝使臣也亦分别由四川、陕西进入藏,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四川与陕 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地点,通过这两条线在茶叶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西北输入
范文二: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理解
文史至从牛黄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理解
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理解 李延政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20) 【摘要】文章概述了被誉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的形成,分析了茶马古道形成的渊源:从自然因素来说,茶马古道的形 成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从政治因素上来说,中央政府出于对边疆稳定和统治的因素。茶马古道在历史上,对我国多民族 文化交流以及经济贸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在当代,大力发展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业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 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益于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茶马古道;理解;分析 一、茶马古道的形成 二、茶马古道的形成渊源 从自然因素来说,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 茶马古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厂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 性息恩相关,“在我国广大的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 为中心,同时包含西藏、湖南等省份与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的 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牛羊肉,奶制品作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具 商路和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狭义上来说,在传统的 有较高的热量,食奶酪,牛羊肉制品包括性热的高原作物青稞都会 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以此来换取藏区的皮毛, 产生消化不良,油腻等生理问题”。c21而地处高原山区的西南边陲 故以此而得名,茶马古道的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 不盛产蔬菜等绿色食物,这时候饮茶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喝茶 区。因此,在茶马古道的分派上有三个部分,如川藏线,滇藏线与青
能够促进消化,也能够促进动物油脂的消化与吸收。对于茶的渴望, 藏线。它绵延于巍峨壮丽的横断山脉,盘旋在高山峡谷之中,随着 进而产生了需求。 历史的侵袭,时间的流失许多古道已消失殆尽,如今保存较为完好 的地段有丽江古城的拉市海、大理4、N剑川县的 从政治因素上来说,出于对边疆稳定和统治的因素考虑,从唐 沙溪古镇、祥云县的 宋开始历代中央王朝都设置了各种制度来巩固茶马贸易,“茶马互 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 从历史因素方面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日寸期,天府之国四 市”起源于唐、宋对期,明、清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其不仅仅简单的
是进行茶叶贸易的交换,也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文化交往 川就是中国茶的原产地,当时茶已经作为商品进行贸易。蜀郡的商 的走廊,我国著名民族学学者费孝通教授,曾经将西北的文化沟通 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简单的物物交 线称之为河西走廊,将厂东地区文化交翮地点称之为南岭走廊,而 换。而这一日寸期,由于牦牛在这一通道的重要性,因此又古称“牦 茶马古道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以及与西藏、东南亚之间 牛道”,它也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其路线是:由成都、临邛出发, 的联络,途径藏族、彝族、瑶族、羌族等,因此称之为藏彝走廊。 经雅安、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 以邛崃为例,由于其是 当时 因此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种传统的以茶叶作为主要交易内容 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马古 的商业往来道路,在这条道路的使用与发展中还兼有文化交融以及 道的起点。这条最早的茶马古道,实际上即“南方丝绸之路”的第 政治管理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对于藏区、东南亚联络的大要道,因此 一段,只不过“南丝路”由成都、邛崃至旄牛县后,不是向西进入康、 也可以说茶马互市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 泸地区,而是转向南,进入邛部(西昌地区),然后进入云南,再通往 易的主要形式的写照。 印缅。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茶叶的盛行,西南地区的茶叶流入藏区, 同时也开启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在唐 三、启示与解读 代,吐蓄王朝对外扩张, 由于其军事扩张,导致线路受到影响,因此只 古云:“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与丝 能通过由天水、大菲 绸之路同样孕育发展中华文化,以及联络藏区、东南亚、印度兼有贸 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因此唐代与西藏地区的
易、文化、外交的重要通道,当今伴随着现代文明的;中击以及交通业 沟通交流主要通过青藏道。随着吐蓄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 的发达,它逐渐湮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尘埃中,但它的 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原先的青藏道已失去了固有的军事要道之用。 历史作用与价值依然熠熠生辉,众多学者以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 宋代中央王朝将大量的茶叶运往甘肃,青海的同时,并开设茶场与 究与调查。 马市,并规定茶叶贸易只能依靠马匹兑换,因此青藏道由军争要道 变为茶道。从明朝开始,才使得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明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茶马古道是在唐、宋日寸代汉、藏两族通过 朝政府规定 茶马贸易而兴起的贸易通道,后被逐渐发展和利用,并在贸易的基 四川、陕西两省是分别接待西藏的入贡使团的主要省区,而明朝使 础上加上了其他的功效,并相当繁荣,对于藏区的贸易往来、文化交 臣也亦分别由四川、陕西进入藏,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四川与陕西成 通以及政治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它的开发过程中,历代 为了非常重要的地点,通过这两条线在茶叶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王朝对于其功效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中原王朝连接藏区的要道, 用。但是通过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数量 以及中原王朝陆路联通东南亚、印度的重要外交之道。在茶马古道 有限,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四川进入藏区。到了清代,清政府进一步 巩 沿线历经无数少数民族,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存在,其更是一条 固了明朝政府的经营,放觅了茶叶输送,并设置台站,使川藏道进 一 文化交流触合的通道,因此是对于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 茶 步走向繁荣。因此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沪定到康定的大路 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卫藏地区与今川滇地区之间的 贸易道与北路茶道,这两条支线,方便了茶叶的运输以及进入藏区的 民族迁移,大都通过此通道迁移流动,在四川、云南形成了民族分布 与效率大大得到了提高。 厂且多样的状态,因此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 在茶叶的运输中,由于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崎岖 交流的重要通道。 陡峭,只能依靠人力进行背负,因此产生了背夫,随着入藏茶叶数量 的大大增大,又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叶运输团队 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 “马帮”。同日寸通 马古道的不断进行延伸,藏传佛教的传播也沿着这条古道厂泛在青 过茶马古道多民族在该地融合,多宗教在此地传播,中原王朝也通
藏高原及周围地区进行传播,佛教从内地传入西藏,通过本土化的 过该道到达西藏对藏区进行管理,或通过改道与东南亚、印度取得 过程形成了藏传佛教,随后又向北向蒙古草原传播,向东的内陆进 联系,因此它既是一条经济运输线路也是重要的国防线路,将内地 行反向扩散传播,因此其是一条宗教沟通、传播大道。茶马古道是 与西藏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一81—《新西部》2015(20期
万方数据
四、结语 一条民族翘合的通道。”f31各民族人民通过茶马古道加强了联系与 沟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 千年过去,马铃声依旧在耳边回荡,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交流 发展和融合增进 融合入的历史见证,同B寸也留给我们后人数不尽的物质精神财富, 了彼此间情感的联系,加强了对于各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推动了中它就像一张网,使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和南亚与东南亚各国 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茶马古道的拓展,以及茶马贸易的兴 民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通过对茶马古道初步的了解,笔者认为, 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定和巩固。唐宋中原王朝进行 研究茶马古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茶马贸易的目的除去获取战马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其 完成这篇文章使自己对民族融合,民族交流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 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羁縻”的目的。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的一 体会。个重要目的也是安疆固边。杀马贸易所具有的安边固疆的作用到 了现代还在显现。 【注释】 当今茶马古道虽然已经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当今是一条 旅游致富的大道,茶马古道各个省份以此打造旅游线 [1] 张永国(荼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西藏大 路。茶马古道 学学报(汉文版),2006(2)( 这条道路富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马帮留下的斑驳杖痕, 驮队踏出的蜿蜒小径,沿途古老的村 [2] 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 素、宗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 国文化遗产,2010(4)( 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奇异的民风民俗映 射着中华古老文明的绚烂多姿,这都是茶马 [3] 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J](中华文化 古道形成与发展中留下 论坛,2008(S2)(的历史印记。同时在川藏道、滇藏道途经的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是 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其属于我国 【作者简介】 第二、三阶梯的地理分界地带,对于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极 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大力发展茶马古道沿线旅游 李延政(1993一)男,汉族,河南鹤壁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 业的同B寸做好生 族研究中心、民族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民族理论 态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益于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 民族政策研究(水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上接第22页) 据自身特点循序渐进,具有系统完整的配套改革,这样西部地区的权与决定权、任免权等结合起来,把任免权真正赋予人大,这可以便 行政改革才会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之路。人大的监督权不再只是一个形式,而是有一个具有结果和影响力的 行为主体。
【参考文献】4、实现电子政务,做一个分权的有使命感的政府 [1] 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度:政 在国家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借鉴国外及东部成功的政府改革经 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验的基础上结合贵州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作业流程,再适电子政务是 政府 [2] 高尚全(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N](学习时报, 流程再造的实现形式。东部地区的成功案例给西部地区树立 2006(03(20( 了很好的榜样同时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西部地区政府 改革也需要实现电子政务,综合考虑本地区的自然条 [3] 李秀潭,田忠林,汪开国(西部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件、资源状况、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M]( 经济水平等因素,富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进行电子政务普及。 [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五、总结 再造政府提出的“完美政府”的十条标准也仅仅是对政府改 革提供一个完美的 【作者简介】目标,毕竟公共部门不能像私人部门那样纯粹的 王欢喜(1989一)男,河南新蔡人,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管以营利为目的,公兴部门根本的是要考虑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环境 理学院2014级行政管理,在读硕士生研究生(效益等。因此,西部地区的行政组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 (上接第 44页) [3] 桑 叶( 院管理杂 志,200 (上接第62页) 理,要有所发现和创造。 ‘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 为了推动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在全党的养成,党的领导 识作原则上的坚决的斗争。 ‘要与自己的他人的长处,具体的纠正 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自己的短处。”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勇于自我 在《关于整顿三风》中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 批评的高尚情操。还有流传至今的“精兵简政”、“**与黄炎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对党工作的失误,毛泽 培纵谈‘周期律”’等感人至深、给人启迪的真实故事,也渗透着共 东也首先承担责任,当他发现“抢救运动”扩大化错误后,主动承 产党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正是在党中央的倡导、特别是在党 担责任,诚恳自责:“这个党校犯了许多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我 的领袖们的感召下,,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热潮在延安、在党内普 是校长嘛,整个延安犯了许多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我是负责人 遍形成一种浓厚的风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意 嘛!”**写了《我的修养要则》七条作为座右铭,其中有:“习 识和行动。行合一,要注意日寸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耍注意检讨和整 (上接第73页) E2] 张镭(论从习惯到法律演变的一般规律[J](江海学刊 【参考文献】 2011(05)([1] 王国金,张镭(法律规则效力的概念及其规定性[J](齐 鲁学刊,2009(02)( 《新西部》2015(20期 一82一
万方数据
范文三: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理解[权威资料]
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理解
【摘 要】 文章概述了被誉为中国南方 “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的形成,分析了茶马古道形成的渊源:从自然因素来说,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从政治因素上来说,中央政府出于对边疆稳定和统治的因素。茶马古道在历史上,对我国多民族文化交流以及经济贸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在当代,大力发展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业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益于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茶马古道;理解;分析
一、茶马古道的形成
茶马古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同时包含西藏、湖南等省份与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的商路和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狭义上来说,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以此来换取藏区的皮毛,故以此而得名,茶马古道的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因此,在茶马古道的分派上有三个部分,如川藏线,滇藏线与青藏线。它绵延于巍峨壮丽的横断山脉,盘旋在高山峡谷之中,随着历史的侵袭,时间的流失许多古道已消失殆尽,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段有丽江古城的拉市海、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
从历史因素方面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天府之国四川就是中国茶的原产地,当时茶已经作为商品进行贸易。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而这一时期,由于牦牛在这一通道的重要性,因此又古称“牦牛道”,它也是最早的“茶马古
道”。“其路线是:由成都、临邛出发,经雅安、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1]以邛崃为例,由于其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马古道的起点。这条最早的茶马古道,实际上即“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段,只不过“南丝路”由成都、邛崃至旄牛县后,不是向西进入康、泸地区,而是转向南,进入邛部(西昌地区),然后进入云南,再通往印缅。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茶叶的盛行,西南地区的茶叶流入藏区,同时也开启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在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由于其军事扩张,导致线路受到影响,因此只能通过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因此唐代与西藏地区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青藏道。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原先的青藏道已失去了固有的军事要道之用。宋代中央王朝将大量的茶叶运往甘肃,青海的同时,并开设茶场与马市,并规定茶叶贸易只能依靠马匹兑换,因此青藏道由军争要道变为茶道。从明朝开始,才使得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明朝政府规定四川、陕西两省是分别接待西藏的入贡使团的主要省区,而明朝使臣也亦分别由四川、陕西进入藏,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四川与陕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地点,通过这两条线在茶叶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数量有限,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四川进入藏区。到了清代,清政府进一步巩固了明朝政府的经营,放宽了茶叶输送,并设置台站,使川藏道进一步走向繁荣。因此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泸定到康定的大路茶道与北路茶道,这两条支线,方便了茶叶的运输以及进入藏区的贸易与效率大大得到了提高。
在茶叶的运输中,由于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崎岖陡峭,只能依靠人力进行背负,因此产生了背夫,随着入藏茶叶数量的大大增大,又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叶运输团队“马帮”。同时通过茶马古道多民族在该地融合,多
宗教在此地传播,中原王朝也通过该道到达西藏对藏区进行管理,或通过改道与东南亚、印度取得联系,因此它既是一条经济运输线路也是重要的国防线路,将内地与西藏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二、茶马古道的形成渊源
从自然因素来说,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在我国广大的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牛羊肉,奶制品作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具有较高的热量,食奶酪,牛羊肉制品包括性热的高原作物青稞都会产生消化不良,油腻等生理问题”。[2]而地处高原山区的西南边陲不盛产蔬菜等绿色食物,这时候饮茶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喝茶能够促进消化,也能够促进动物油脂的消化与吸收。对于茶的渴望,进而产生了需求。
从政治因素上来说,出于对边疆稳定和统治的因素考虑,从唐宋开始历代中央王朝都设置了各种制度来巩固茶马贸易,“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其不仅仅简单的是进行茶叶贸易的交换,也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文化交往的走廊,我国著名民族学学者费孝通教授,曾经将西北的文化沟通线称之为河西走廊,将广东地区文化交融地点称之为南岭走廊,而茶马古道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以及与西藏、东南亚之间的联络,途径藏族、彝族、瑶族、羌族等,因此称之为藏彝走廊。
因此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种传统的以茶叶作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业往来道路,在这条道路的使用与发展中还兼有文化交融以及政治管理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对于藏区、东南亚联络的大要道,因此也可以说茶马互市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的写照。
三、启示与解读
古云:“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与丝绸之路同样孕育发展中华文化,以及联络藏区、东南亚、印度兼有贸易、文化、外交的重要通道,当今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交通业的发达,它逐渐湮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尘埃中,但它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依然熠熠生辉,众多学者以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调查。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茶马古道是在唐、宋时代汉、藏两族通过茶马贸易而兴起的贸易通道,后被逐渐发展和利用,并在贸易的基础上加上了其他的功效,并相当繁荣,对于藏区的贸易往来、文化交通以及政治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它的开发过程中,历代王朝对于其功效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中原王朝连接藏区的要道,以及中原王朝陆路联通东南亚、印度的重要外交之道。在茶马古道沿线历经无数少数民族,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存在,其更是一条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因此是对于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卫藏地区与今川滇地区之间的民族迁移,大都通过此通道迁移流动,在四川、云南形成了民族分布广且多样的状态,因此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不断进行延伸,藏传佛教的传播也沿着这条古道广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进行传播,佛教从内地传入西藏,通过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藏传佛教,随后又向北向蒙古草原传播,向东的内陆进行反向扩散传播,因此其是一条宗教沟通、传播大道。茶马古道是一条民族融合的通道。”[3]各民族人民通过茶马古道加强了联系与沟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增进了彼此间情感的联系,加强了对于各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茶马古道的拓展,以及茶马贸易的兴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定和巩固。唐宋中原王朝进行茶马贸易的目的除去获取战马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实现其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羁縻”的目的。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安疆固边。茶马贸易所具有的安边固疆的作用到了现代还在显现。
当今茶马古道虽然已经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当今是一条旅游致富的大道,茶马古道各个省份以此打造旅游线路。茶马古道这条道路富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马帮留下的斑驳杖痕,驮队踏出的蜿蜒小径,沿途古老的村寨、宗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奇异的民风民俗映射着中华古老文明的绚烂多姿,这都是茶马古道形成与发展中留下的历史印记。同时在川藏道、滇藏道途经的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其属于我国第二、三阶梯的地理分界地带,对于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大力发展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业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益于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结语
千年过去,马铃声依旧在耳边回荡,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交流融合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留给我们后人数不尽的物质精神财富,它就像一张网,使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和南亚与东南亚各国民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通过对茶马古道初步的了解,笔者认为,研究茶马古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完成这篇文章使自己对民族融合,民族交流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注 释】
[1]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2).
[2] 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产,2010(4).
[3] 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
【作者简介】
李延政(1993-)男,汉族,河南鹤壁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
文档资料: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理解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路遥传》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路数 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儒家思想的元素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和创新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学习焦裕禄精神以“三贴近”方法做好老干部工作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权所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法律规则的确定性之我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探析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路径探析 浅谈党建思政网络工作平台的构建 刍议网络化时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 浅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会党”的统战工作 试论通过薪酬管理留住优秀人才 油气管道安全风险考量及防范 陕南农村留守老人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四: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龟兹壁画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龟兹壁画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古代丝绸之路一般是也指从长安到叙利亚沿线的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但是丝绸之路不仅仅带来了丝绸贸易,它既包括交通线,又包括所有的各种交流,即文化、艺术、科技、宗教等的交流。可见,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这几周对这个课程的学习,结合自己的一些了解和本专业的知识,我想浅谈一下丝绸之路对中国新疆地区的龟兹壁画的影响。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历史源远流长,其四周有先进的中原汉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汉武帝时凿通了丝绸之路,把新疆与希腊罗马文化也连接了起来。最终,形成了四大文化在新疆交汇的局面,构建了引人瞩目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作为一个匈奴、乌孙、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维吾尔等民族相继纵横驰骋的多民族竞技场所,新疆自然条件很适宜游牧民族生存。游牧民族的生活具有迁徙性的特征,从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到欧洲草原,北边都是游牧民族。当时游牧民族频繁的民族迁徙,经常带有侵略和掠夺性。但是,客观上带来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这条路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进行交流与融合,农耕文化和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了大致相同的生活方式: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的性格特征与心理偏好:豪侠义气、彪悍粗犷、重实利等等。因此,也形成了其艺术创作共有的特色:强调装饰功能,强调艺术在仪式中的膜拜功能,将岩画或者石人作为祈祷、丧葬仪式的补充。
丝绸之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并最终造成了其经济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变。而游牧民族经济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变,直接影响了文化的改变,并因之而发展了当地的艺术形式。 也就是说,艺术家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下,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创作已成为可能。这种民族迁徙、融合可能会体现在:一是由移徙生活改为城郭定居生活,生活用品上可能由素简而趋于豪华,甚至有金银珠宝之饰;二是由游牧社会改为农耕社会;三是由凶忍的游民性格转为平、安定的性格。可见,由游牧生活方式改变为定居的生活方式后,也带来了文化的更新,从而不可避免地发生艺术上的转型。
龟兹古国是古代西域之大国,它扼守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之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龟兹成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之地。从历史角度而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繁荣的国际贸易使龟兹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繁衍的重要枢纽之一。
龟兹融合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和中原文化为一体,并融合当地文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龟兹文化。特别是古龟兹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融合,使佛教艺术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这是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吸收融合其他外来文化的,在艺术上龟兹人吸收了佛教艺术的观念与形式,因时制宜地表现自己原有的信仰与情感。因此产生独特的龟兹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保持了固有的色彩观念,又借鉴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色彩。
其中,龟兹壁画的用色特点反映了这种影响。龟兹艺术家使外来艺术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在其代表性的石窟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色彩世界中得以集中体现。在这里,艺术家借鉴了外来文化进行再创造,运用独特色的色彩语言绘就了独特的画面效果,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比如,在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黑与白的对比应用上的独具匠心。在《千佛说法图》中,黄紫并置、蓝绿与紫红并置形成了两种色彩之间的对立,色彩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连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并置补色”的手法。此外,龟兹艺术家巧妙地吸收了中原汉文化和西方希腊、波斯、印度的文化,进行文化本土化改造,强化了色彩的平面装饰性。画面色彩有中原汉风的色彩偏好,同时也具有西方绘画的体积意识、细密追求的意识。同时,由于本土化的强化,它既有别于中原绘画含蓄的韵味美,又有别于西方绘画的色彩微妙客观的现实美。龟兹艺术家利用了多为当地生产的矿物质颜色,在历史时光的洗刷下,形成了别有韵味的对比效果。在一些壁画中, 还有大量变色, 黑紫红色与钴蓝色、黑深红色与粉绿色、黑蓝紫色与深红色的对比。龟兹石窟壁画中, 大面积应用属于暖色系的粉红色、桔红色、紫红色、金黄色、中黄色。它们与细部粉绿、石青、钴蓝、淡紫色、灰紫蓝色等冷色,并置在一起, 给人以饱满、艳丽、辉煌的色彩感觉, 形成了暖色调中的冷暖对比。在其菱形格图案中,将不同的佛传故事放在不同的格内,既保持了画面彼此的相对独立,又具有本土特色的装饰纹样。在主要图案——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周围,一般都有几何形或者花形的纹样作为边纹或背景装饰,画面很少留白。用色方面,大面积涂有石青、翠绿为主的冷色系,且多为纯色,少用调合色,色度非常饱满,并与赭石、土红等暖色调形成鲜明对比。部分佛陀造像则沥金涂粉,具有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很强的装饰感, 突出体现了龟兹壁画强调装饰功能的本土特色。这种优美的画面在现代绘画中也是少见的。
总之,丝绸之路带来了民族大融合,首先改变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带来了多民族绘画风格的融合。草原游牧民族艺术形成了与中原汉民族的精致、温和、阴柔不尽相同的艺术特色,既吸收了中原农业文明,又保持着朴拙厚重、狂野强烈的固有装饰风格。
范文五:“丝绸之路”的单元理解.doc
“丝绸之路”的单元理解
[关键词]单元,历史理解,单元起始课,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5-0045-12
“丝绸之路”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古代史”时段的重要内容。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西汉末年“佛教的传人”和东汉造纸术的改进及其传播,唐代“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民族和睦、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后至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其间的对外关系、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无不与“丝绸之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关。由于上述史实分散在不连续的朝代里,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时会自然地将这些知识点撒落在当朝重大历史事件的缝隙里,犹如一把散落的大小珍珠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将这些珍珠穿成串,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整体客观地看待和理解“丝绸之路”,需要一条“整体把握”的“线”。这条线既串起“丝绸之路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等内容相对集中的课例(大珍珠),也串起上述有关“丝绸之路”影响的史实(小珍珠)。我们把这条串着大小珍珠的项链叫做“单元”。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既是“丝绸之路”学习单元的大珍珠,又是单元起始课,解剖这样的大珍珠更能典型体现“整体把握”思想,使“无形”变为“可视”。所以,很有必要以“丝绸之路的开通”
1
为例,阐述单元理解不连续单元典型课例的路径和方法。
一、教学设计单元立意
我们这里所说的单元,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为了探究“丝绸之路”这一主题的相对完整而设计的不连续知识单元。为了使按教科书顺序实施的课堂教学凸显“丝绸之路”珍珠串,需要在课前对其学术含义、课程要求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全面理解“丝绸之路”的学术定义
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丝路”)是古代中国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丝路有狭广义之分。狭义的丝路,泛指沙漠绿洲丝路。广义的丝路是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乃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可分为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
陆上丝路开辟的过程长,行走的线路复杂,主要分北方和南方两路。
北方丝路又包括草原和沙漠绿洲两路。
草原丝路,在秦汉时就已贯通,是横跨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要道。其北线,肇始于北匈奴西迁之时,东起西伯利亚高原,经蒙古高原向西,再经咸海、里海、黑海,直达东欧。其南线,东起辽海,沿燕山山麓、阴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亚、西亚和东欧。这两条线路,向南纵横交错又与中原相连接。草原丝路的路线大多在北方高寒地区,来往运输的货物除丝绸外,皮毛占大宗,故也称“皮毛之路”。沙漠绿洲丝路开通后,它逐渐变成了一条“辅路”。
沙漠绿洲丝路即传统意义上的丝路。张骞出使西域为其开通奠定了基
2
础。它起自中国古都长安、洛阳,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至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是一条联结亚欧大陆的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而丝绸是沿线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故被称为“丝绸之路”。但它本质上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
南方丝路即西南丝路,又称“蜀一身毒道”“高山丝绸之路”。形成于夏商时期,从中国西南的四川成都、云南大理,经保山、腾冲、盈江到达缅甸境内的八莫,从八莫到印度,又从印度至中亚、欧洲。可分为东路、中路与西路。东路是由成都、贵州西北、广西、广东至南海;中路是由成都、云南、步头道、桑道至越南;西路有身毒道和五尺道两条,二者均经云南、缅甸至印度。它是一条商贸之路。由于西南地区铜鼓多,故又被称为“铜鼓之路”。后因运送茶叶较多,也有“茶马古道”之称。
海上丝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它由“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大干线组成。东海航线从中国通向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南海航线从中国通向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海上丝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没落于明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但只有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路的起点。海上丝路虽有个别政府(如明朝)主导的“朝贡”“外交”和“文化交流”,但主要是进行商贸活动,陶瓷是其主角,因此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专著《中国》(1877年出版)一书中首次提出(称为“Seiden Stra Ssen”,英文将其
3
译成“Silk Road”,中文译为“丝绸之路”),后被中外学者普遍认可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学术名词。它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者、得胜之师和败军之将。这一幅幅历史画面共同构成“丝绸之路”这一历史长卷。由于这些路线的大部分内容已淹没于地下、水下,所以我们对“丝绸之路”的历史理解,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点”,结合文献记载,再连接成“线”。
(二)依据课程单元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课时
在进行学术梳理后,我们接着对2011版课标中关于“丝绸之路”(从出现、发展到结束)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将单颗珍珠定位在丝路珍珠串中,并进行整体的课时设计,如表1所示。
单元“整体把握”这条无形的“线”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凸显。下面以“丝绸之路的开通”这节单元起始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外显单元设计教学实施的路径和方法。
二、在“丝绸之路”单元中定位
《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主题学习的方法,很有必要由老师示范引领师生共同探究单元起始课。为了使学生能尽早自主地学习单元后续的内容,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单元定位中的以下问题。 (一)以2011年新课
4
标为依据确立课题名称
教科书是学生的学习依据,也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教科书是依据课标编写的。面对2011年课标、2001年实验稿课标并存使用之实际,有必要对相关课标内容进行比较,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恰当的课题名称。
实验稿和2011年课标相关的内容标准分别是:“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与“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两者虽然均有“认识”“了解”丝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但张骞通西域与丝路有着怎样的关系,2011年课标表述得更明确:将“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蕴含在丝路的开通中,巧妙地明示了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对等意义,同时也明晰了丝路的开通与后面整个“丝绸之路”的因果关系。所以将“丝绸之路的开通”确立为丝路单元的起始课,有助于为将来学习宋朝、明朝的对外关系,设计“海上丝路”埋下伏笔,也有助于理解丝绸之路的后续长远影响,从中品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路精神,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文明在交流中产生进一步需求,进而促进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历史时空中勾画课题主线
在时空中勾画课题主线首先要考虑时空的节点问题。
丝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兴盛于公元6,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丝路的开通以张骞凿空西域为起点,终点到何时,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路线有差别、政府的管理也略有差异,如表2所示。
考虑到丝路开通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朝,所以将其下线截止到明朝为
5
宜。
其次,要考虑以民族关系还是以对外交往为主线,
中国古代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如图1所示。其中秦朝和汉朝分别是其“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如图2所示。而新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如表3所示。
从对外关系的视角看,中古史经历了:西汉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开创期,以陆路为主;隋唐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陆路和海路并重;宋元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以海路为主;而到明清中外交往与冲突并存,经历了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转变。
再次,要考虑是以“人”还是以“事”为主线,
无论是民族关系还是对外关系,均离不开“人”和“事”。
若以“人”串线,又会面临以“历史人物――张骞”或以“个体、群体结合”为主线的选择。若以“张骞”为主线,则会列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及张骞通西域的影响等史实,从中感受张骞宽厚、忠诚、坚毅、不辱使命等个人品格。若以“个体、群体结合”为主线,则将围绕“开通”的“通”展开――“通”的地方:神秘的西域;“通”的原因及过程:张骞出使西域;“通”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
若以“事”串线,也会面临以“汉的对外关系”或以“丝路”为主线的选择。前者由近及远包括汉与匈奴的关系,汉与西域的关系,汉与中亚、欧洲的关系;后者按照时序贯穿丝路的开通、丝路的发展、丝路的衰落、丝路的未来(一带一路)。
在时空中勾画课题主线最根本的是要重返历史现场,聚焦当时重大的
6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张骞通西域”“张骞”分别是“丝路开通”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因此可将人和事合二为一:先以人(张骞)为点,后以事(丝绸之路开通)为线,以人带事。而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可视为将人事结合的经典:“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联结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所以将该定义贯穿单元起始课的开始、开通和评价三个节点,可使每次侧重点不同,并起到引发进一步加深理解主题内涵的作用。
(三)在历史长河中定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脚点
丝路既是古代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寻求对外开放的杰作,也是古代欧亚非传统区域合作乃至世界合作交流的典范,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它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一带一路”建设意义。“丝路的开通”作为丝路单元的起始课,最重要的是弄清丝路是什么、如何开通、为何能开通等基本问题,而这些均为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将该课的落脚点放在世界文化遗产上,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路界定为“对话之路”,以促进当代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丝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的缘由,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从而引发学生长期关注这一历史问题;更有助于学生认识丝路开通所蕴含的基本宗旨(沟通、交流、包容和发展)及其文化意义(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密码)。
7
(四)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设计探究任务单
由于学生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时依据的是“2011年新课标”,用的却是依据“实验稿课标”编订的旧教材,教科书所呈现的丝绸之路信息较少,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由于张骞是担负使命,带着任务出使西域的,所以可将补充的学习资料,命名为任务单,以搭建历史人物到现实学生的共鸣。任务单设计三项探究任务,随着学习进程进行。三项任务均采用比较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的能力。
探究一:阅读材料1,提炼、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异同。
材料1:汉打通河西走廊后,公元前119,公元前115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乌孙等西域各国“以断匈奴右臂”。时值乌孙发生内乱,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不过乌孙派了专使带几十匹马到长安答谢。西汉王朝与之建立了正式联系。张骞在乌孙又派副使访问了西域诸国及安息、身毒、康居、大宛等很多国家,并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节的关系。其中许多国家都派出使者带着礼物到长安答谢。
――节选自《世界遗产与丝绸之路》 探究二:观察、比对图10-1和图10-2,概括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关系。
探究三:阅读材料2、3,概述“罗马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眼中的罗马”的异同。
材料2:“大秦国,一名犁?K,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3:公元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对中国的描
8
述:“赛里斯人(指中国人)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子来完成经线和织布两道工序。”
――戈岱司:《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任务1:阅读材料,提炼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概况,概括张骞通西域的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参照教师提供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样表,完成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同时归纳两次出使西域的作用。
任务2:观察、比对张骞出使西域图和丝绸之路路线的异同。目的是通过比较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内在关系。
任务3:通过阅读材料,概述“罗马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眼中的罗马”的异同。材料分别选自《后汉书?西域传》和《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考虑到初一学生对古文解读有难度,所以只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丝路未开通前,中国的丝织品已传到罗马,东西方民间已有交流,虽然规模小,彼此的认识模糊不清。
(五)单元定位课后拓展
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客观、整体地把握丝路的内涵外延,单元起始课的评价需要承上启下:“承上”是检测对主题概念“丝路”的认识程度;“启下”是引发对后续单元学习内容的探究。由于这两类问题均大且难,故可“选择其中一项任务进行探究”。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9
经过上述分析,确定《丝绸之路的开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理解其在丝绸之路开通中的奠基作用;理解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开通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时间、路线、作用分别分析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三看丝绸之路定义以及为学生提供与教学进度同步的探究“任务单”,进一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下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介绍,感悟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其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并认同丝绸之路开通所蕴含的基本宗旨及其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加涅把“教学定义为嵌于有目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这里的“事件”是指印刷页面的呈现(包括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员的讲解或一组学生的活动。而“教学设计者运用学习过程的原理来设计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外部事件”。以下以“教学事件”的方式(列出每一个教学事件赖以完成的媒体、材料及活动,注明每个所选事件中教师的作用和各种活动一教学的处方)呈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事件1:引起学生注意,告知学生目标:教学导入呈现标题:丝绸之路的开通
方法或媒体1:教师讲解、电子课件呈现(图3)。
教学处理或策略1:
讲述:我们班有多少同学听说过“丝绸之路”这个名词,
10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所以我们将重点探讨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从标题人手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丝绸之路从哪儿到哪儿呀,什么时候开通的,谁首先开通的,我们一起问问,给这条路起名字的人吧。
设计意图:直奔单元主题概念“丝绸之路”,由此导入新课,呈现课题名称。继而追问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路线、关键人物,即历史学习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事件2:呈现材料,探究丝路名称的由来:一看丝路定义
方法或媒体2:呈现相关电子课件(图4至图6)以及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教学处理或策略2:
讲述:李希霍芬(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曾经七次来到中国进行考察,1877年他出版了《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呈现图4)。这是李希霍芬给的经典定义,这个名称很快得到东西方众多学者的赞同。
分析李希霍芬提到的时间点(公元前114年――公元127年,相当于中国哪一王朝统治时期,汉朝)、该路的主要功能(以丝绸贸易为媒介进行交流的一条路线)、地理节点(西域)。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发现西域的范围: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呈现图5。明确狭义上西域和广义上的西域范围。
西域地区拥有怎样的自然风貌,呈现图6(其内容随着讲解逐步出
11
现),请学生借助地形图讲述。有山――北山(今天山)、南山(今昆仑山),沙漠,盆地。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戈壁、险滩、沙漠遍布。引用地理数据佐证:夏季酷热,气温高达摄氏50度;冬季严寒,常在零下20多度;风沙肆虐,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多达80多次。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域各族人民还是辛勤地开发出高山沙漠间的一片片绿洲,建立起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当然每一个小国人口都不多,最少的只有几百人。
汉初,匈奴人从蒙古高原策马而下,控制了西域地区。对于这一变化,当时的中原人全然不知。他们认为西域是远在天边的神秘世界,传说在那里住着王母娘娘。
设问:后来,西域和中原是怎么沟通的呢,是谁完成了这一壮举,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李希霍芬对丝路的经典定义对其进行第一次解析,学生初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路线、关键节点,从而引出丝绸之路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其次,利用欧亚大陆地形图,一方面定位狭义和广义的西域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认识西域地区的自然风貌,为张骞出使西域所遇困难进行铺垫。 (三)教学事件3:呈现材料。探究丝路开启(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及其作用:二看丝路定义
方法或媒体3:教师讲解,辅之以电子课件(图7至图10、表4),学习任务单。
教学处理或策略3:
讲述:我们将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学习:为什么要去,去了哪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12
呈现图7。汉武帝继位初年,偶然听一个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人打败了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用月氏王的头做饮酒的器皿,月氏人苦于孤立无援,只得含恨西去。由于汉朝屡受匈奴侵扰,在迅速安定内政之后,为了完成平定西部的大业,汉武帝决定,向西寻找月氏人,联络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睦邻友好活动。
承接出使西域的使命,就意味着承接了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甚至牺牲。西行自然环境恶劣,路途遥远,语言不通??还有最严重的问题: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要经过河西走廊,而这一地区,当时被匈奴人控制~
这一历史使命为何落于张骞身上,通过查阅史书发现,关于张骞的记载很少,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仅有12个字的描述:“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未见其准确的出生年月,只知他是陕西城固县人,时任侍从官。司马迁为何如此描述,让我们通过学习,自己去探寻答案。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100多人离开都城长安,开始他的外交探险历程,张骞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由政府派遣从中原出使西域的第一人。
呈现图8并动态显示其所经路线,师生互动,探讨以下问题:路上是否顺利,到了哪些地方,结果完成任务了吗,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用了多长时间,
前126年,张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回到长安。出发时的100多人,后仅剩他和堂邑父两人。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描述了张骞回到长安,拜见汉武帝的场景:他衣衫褴褛,但手持汉节~他对汉武帝说:“使臣张
13
骞,回复皇命,臣回来晚了。”这一场景既令人心酸,又令人肃然起敬。心酸的是他的经历,起敬的是他手持的汉节。汉节对张骞而言,既是他的信心,又是他对国家的承诺。他带着这个承诺走了,同样他有责任把这个承诺带回来。他把汉节带回来,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汉节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尽管第一次出使西域因大月氏的政治顾虑而化为泡影,但张骞却把“天下”这个词带到了汉武帝面前:汉朝君臣第一次知道在中央帝国的西面,还有意想不到的广阔世界。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13年,初步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了解。如何加深双方的了解,请学生阅读材料,完成任务单的探究一(见表4)。
张骞的两次西行,由于沿途处处留心观察,因此带回了许多关于西域各国地理、风俗和民情等方面的信息,使中国人首次对西部世界有了真知实见,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将其写入《史记?大宛传》和《汉书?西域传》中,从此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正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创举,因此后人把其意义形象地喻为“凿空”。
张骞出使西域,在当时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而其更为深远的影响,则表现为中西贸易门户从此被打开。不仅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从西域来汉城的使者也“络绎不绝”。
综上分析,学生得出张骞通西域作用的第一个认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
读图:呈现西汉形势变化系列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都护府设置的关联。
14
系列图选取的时间点分别为:前201年西汉建立不久;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归来;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实行有效管辖。
通过图9分析,学生得出张骞通西域作用的第二点认识:奠定西域归属中央统辖的基础。
过渡:再次呈现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李希霍芬将丝绸之路起始时间定于公元前114年,这和张骞出使西域有无关联,(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来的第二年)如此定义的原因,(加深理解张骞西行是“凿空”之举的含义)
学生完成任务单探究二:观察图10,比较张骞出使西域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开通的异同。
由此学生得出张骞通西域作用的第三个认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本教学事件设计意图有三:一是重墨施于张骞身上所表现出的“持汉节不失”的民族气节,突显正是由于张骞式的杰出人物,塑成了民族之魂,铸就了民族脊梁;二是借助任务单和地图,引领学生从时空角度理解张骞通西域的作用;三是再次呈现李希霍芬对丝路的经典定义,进一步了解丝路的内涵以及张骞通西域与丝路的关系。
(四)教学事件4:呈现材料。探究丝路开通的作用
方法或媒体4:教师讲解辅以地图(图11至图13),学习任务单。
教学处理或策略4:
15
识图:在丝路路线图上,呈现东西方两个重要的帝国:汉帝国、罗马帝国(出示图11)。思考:丝绸之路打通之前两国是否有联系,
任务单探究三:根据史料推出的认识:公元前6,前5世纪,中国和罗马已有小规模的民间往来,彼此认识模糊:神秘的中国,谜样的罗马(出示图12)。
丝路打通后,古代中国人走出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当时的世界也开始了解中国、走近中国。因此,丝路开启了东西方对话的通道。
过渡:丝路不仅连接了东西方两大帝国,同时也连接了不同类型的文明(图13),由此跨越了时空界限,一起推动世界文明的融合与发展,因此丝路又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在海路开通之前,丝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繁忙、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一条物资交流和文明传播通道。
这种交流物质、精神兼有。物质交往使各地物品你来我往,互通有无。中亚、西亚等地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豆、菠菜(又称波斯莱)、黄瓜、石榴等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乃至东亚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金属、银器,以及冶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也由这条通道传人中西亚和欧洲。这种交流推动着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形式的变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在很多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的流动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佛教。教科书中的“张骞出使西域拜别汉武帝图”,就来自敦煌莫高窟。这些佛教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文化交融的结果。同样,伊斯兰教的传播也改变了中亚、中国西北等地部分民族精神信仰的历史。
除了宗教的传播,丝路沿线语言文字的交流更为广泛。如回鹘文、吐
16
鲁番文等,均夹有民族语言相互交流的痕迹。
所以,丝路是一条东西方对话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商品交易之路。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感受丝路开通的作用,并为后面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铺垫:丝路的开通,不仅打开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开放的窗口,铺就了走向世界的舞台,而且对国内的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丝路开通之后,中西沿路各国“互利共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成长、不同文明的碰撞、多元文化的交融、商业贸易的密切往来、宗教与艺术的扩散传播??
(五)教学事件5:课堂小结、拓展提升、课后探究:三看丝路定义
方法或媒体5:教师讲解辅以读图(图14、图15)。
教学处理或策略5:
讲解:丝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沟通了各国的联系;搭建了经济和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一列列驼队所运输的不仅仅是丝绸、茶叶、香料、宝石,而且承载着人类共有的丰厚文明成果。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路网”项目。这也是首例三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按计划包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将依照一定程序进行丝绸之路相关项目的申报工作,衷心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持续参与。
丝路,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会成为被多方面关注、探索的主题,是因为丝路始终具有沟通、交流、包容、发展这样的基本宗旨和品格,这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密码。
17
教学评价:第三次出示李希霍芬关于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学生择一而做:
1.你认为“丝绸之路”是怎样的路,为什么,(提示:论从史出)
2.查阅图书馆、网络资料,参观博物馆等,探究:“丝绸之路”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路线、交流的内容、参与交流的人员),尝试从时间、线索、特征等方面简述其变化的轨迹。
设计意图:本教学事件设计意图有三:一是以结构图的形式,帮助学生以历史三要素建构单元起始课路径,为单元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二是从历史与现实结合――丝路申遗成功视角挖掘丝路所蕴含的基本宗旨及其文化意义;三是第三次呈现李希霍芬关于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引导学生课后探究:你如何命名、定义这条道路(已学),丝绸之路路线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未学),为单元学习方法迁移搭建平台。
五、说明
本文以“丝绸之路的开通”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设计立意、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维度,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师引领单元起始课示范单元理解的路径和方法问题。笔者认为,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意义,不仅要求教师按照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更要求教师依据课标、教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各种主题的单元设计,通过“嵌于有目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帮助学生学会单元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这一个个“点”,牵出由不同主题单元设计串成的若干条“线”,完成由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
18
这个“面”。要使每节历史课堂教学生成由微观“点”到中观“线”到宏观“面”的画面,需要教师不断扎实其学科功底,透彻理解学科本质,不断完善挖掘学科育人价值的方法和能力,需要教师具备精进的专业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情怀。
[责任编辑:王雅贞]
19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