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资产减值分录归纳
资产减值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表明企业发生了资产减值~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至可收回金额。资产减值准则适用七项资产: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有两个明细科目:种畜和役畜,,无形资产,商誉,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这七项资产提减值不能回冲。
存货,减值适用存货准则,、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对被投资方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后面四项资产适用金融工具准则。只有最后一项资产提取减值后不能转回。 资产减值的迹象:1,资产市价大幅下降~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带来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报酬率在当期提高~折现率上升~折现值就会下降~从而降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4,有证据表明资产出现陈旧或破损,5,资产已经或者即将闲臵、终止使用,6,企业内部报告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7,其他。有两种资产一定要定期测量减值,因为水分太大,~第一种是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三鹿据说市场商誉达到100亿,~第二种是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因为此项资产无须摊销~所以很可能存在价值虚增,。
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然后对比账面价值~确定资产是否减值。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臵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定。对于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有传统法和期望流量法,每年现金流量概率分布,。折现率一般以市场利率为准,没有市场利率~用替代利率,。
外币未来现金流量及其现值的计算~首先折现每期的外币现金流量~计算出现值,外币表达,。然后~用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成记账本位币。最后对比记账本位币的公允价值减去处臵费用的净额确定可收回金额~进一步对比账面价值确定是否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商誉减值准备
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
坏账准备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相关的资产组成。资产组没有发生减值~组内单个设备减值不予确认。如果资产组发生减值~才要进一步测算组内资产发生减值,这种理念比较新,。
资产组减值测试原理和单项资产是一致的。首先~剔除分摊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根据剔除商誉后的分摊资产的账面价值比例分摊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比各自可收回金额低~而且不能为负数。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则重新分摊。具体方法为首先将原先分摊时出现上述现象的单项资产调整至可收回金额~倒挤出应计提的减值损失~然后用总损失剔除后~对剩下的资产进行比例分摊。
借:资产减值损失—资产A
—资产B
—资产C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产A
—资产B
—资产C
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研发中心等资产。总部资产的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需要结合其他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进行减值处理。首先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比如资产组
的剩余使用寿命,分摊到各个资产组~将结果和各个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对比~确认各个资产组的减值额度~最后再用前面介绍的资产组减值处理的思路分摊到各项单个资产中去。
对与商誉的减值处理~首先按照比例算出对方总商誉~然后加上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样就能算出包含了商誉的总的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接着对比可收回金额~确认总减值。对于总减值~先剔除总商誉~算出可辨认净资产应承担的减值损失~然后再加上自身企业持股比例的商誉~确认损失额度。
范文二:计提减值准备后折旧 浅谈内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_减值准备抵销分录的编制思路
SHIWUYUCAOZUO
实务与操作
?邓亦文(教授)
?
陈洁/文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是指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一方企业发生了与固定资产有关的购销业务。企业集团内
部的固定资产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企业集团内部某成员企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企业集团内的其他成员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二是企业集团内部某成员企业将自身使用的固定资产变卖给企业集团内的其他成员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本文只讨论第一种类型形成的内部固定资产
1
计提折旧、减值准备抵销分录的编制思路,旨在能给广大财会人员今后正确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供参考与借鉴,以确保反映整个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质量。
商品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因而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按
一、内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抵销分录的编制思路(一)抵销过程的理论分析
企业集团发生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时,对于销售企业来说,需要将其销售的商品确认为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其销售成本,实现内部销售毛利(或内部销售利润),并列示于企业的利润表中。而对于购买企业来说,由于它是将所购对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有利于投资者进行理性判断。而与IASB和美国等相比,我国对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我国研发费用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及时性要求应加快企业研发费用的披露频率,研发过程中变化因素很多,不确定性较大,而且技术本身就是一项更新换代很快的无形资产,因此与其他资产相比,研发费用的披露应该更快更及时。有效性要求研发费用披露的内容应该更加全面和充分,企业在披露已发生研发费用信息的同时,还应该提供对该项目未来发展状况的有效评价,包括研发所需时间、项目估计风险、未来应用前景等非财务信息,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科研能力、研发状况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从而
2
作出正确的决策。
销售企业的售价(销售企业的成本加上销售毛利)作为原价入账,列示其资产负债表中,并以此入账价值(原价)作为购买企业计提折旧的基数。假设购买企业该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不考虑净残值,且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则该固定资产每年计提的折旧额=入账价值(销售企业的成本+销售毛利)/预计使用年限,购买企业将该折旧额及以后年度范相关会计处理;就投资者来说,他们对于高科技企业的信息披露也有更高的要求。
(四)对研发费用相关准则的改进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趋同。目前,不同国家关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还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利于实现世界各国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国际趋同是一个趋势。就我国而言,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相关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IASB的做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在完善相关准则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我国具(三)针对高科技行业制定专门的规范标准。美国已经专门针对特殊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或特殊情况下研究与开发项目的会计处理作了规定。高科技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它们对技术革新有更高的要求、对科研的投入更大。因此,就企业来说,它们需要一套专门的标准规
16
3
Commercial
SHIWUYUCAOZUO
实务与操作
的累计折旧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进行抵减,列示于其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期末数中。然而,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是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将纳入合并范围的所有子公司的个别资产负债表一并进行编制的,需要提供反映整个企业集团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对于购买企业的该固定资产需要反映其真正计提的累计折旧额,这样才能反映整个企业集团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就是说,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该固定资产每年真正应计提的折旧额=真正的入账成本/预计使用年限=销售企业的成本/预计使用年限。对比购买企业该固定资产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与站在整个企业集团角度该固定资产每年应真正计提的折旧额,显然购买企业每年是多计提了固定资产折旧额(公式中的分子多了一个“销售毛利”),因此,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必须将购买企业每年多计提的折旧额予以抵销,编制抵销分录。
管理费用(抵销当年多提折旧)
项目,备抵项目减少(借记),被调整项目“固定资产”反而增加(也为借记)。因此,上面的抵销分录应调整为: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管理费用
4
6000
6000
2.2010年度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有关折旧的抵销。
本年度属于该固定资产(机器设备)使用的第二个年度,既要抵销子公司(购买方)上年多计提的折旧额(上年虽已抵销,但因抵销分录不登任何一方的账簿,故今年需继续抵销),同时又要抵销当年子公司(购买方)多计提的折旧额。因此,抵销分录应为: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抵销两年多提折旧)
12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抵销上年多提折旧)
60006000
二、内部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抵销分录的编制思路(一)抵销过程的理论分析
承前所述,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一方企业发生了与固定资产有关的购销业务后,形成了购买企业的固定资产并列示于其资产负债表中。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固定资产期末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期末账面价值,表明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则应当按两者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列示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项目中。购买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确定计提数额的关键是确定固定
5
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该账面价值是包含内部销售毛利或内部销售利润的固定资产原值减去以此为基础计算的累计折旧额,期末可收回金额是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与比较确定的。然而,母公司在编制和对外提供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是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考虑内部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数额的,确定计提数额的关键是不包含内部销售毛利或内部销售利润的固定资产期末账面价值,即该账面价值应是集团内销售企业的成本减去以此为基础计算的累计折旧额,期末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基础完全与购买企业相同。由于购买企业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与从整个企业集团角度确定的固定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不相同,从而导致两者在期末确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上的不一致,因此,需要将两者期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进行比较,以判定是否抵销,编制抵销分录。这里就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如果购买企业期末对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而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该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那么,应将购买企业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当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
(二)实例说明
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2009年1月1日甲公司将其生产的一台机器设备出售给其乙公司,乙公司购入该机器设备后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直接交付使用,其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不考虑净残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为方便起见,2009
6
年度该固定资产按12个月计算折旧额。甲公司该机器设备的售价为150000元,成本为120000元,款项收存银行。假设母公司按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要求:为母公司编制2009年度、2010年度合并资产负债表时编制有关内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抵销分录(其他抵销分录略)。
1.2009年度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有关折旧的抵销。
站在子公司(乙公司:购买企业)的角度,该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当年计提的折旧额=(150000-0)/5=30000(元)。
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该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当年应计提的折旧额=(120000-0)/5=24000(元)。
两者之差6000元(30000-24000)为子公司(购买方)当年多计提的折旧额,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来说,母公司在编报当年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必须予以抵销。
因为子公司(购买方)当年计提该项固定资产折旧时编制的会计分录是:
借:管理费用贷:累计折旧编制抵销分录时:借:累计折旧贷:管理费用
30000
300006000
6000
但由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只有“固定资产”项目,而无“累计
7
折旧”项目,“累计折旧”只是“固定资产”项目的备抵
??CommercialAccounting20101121期17
SHIWUYUCAOZUO
实务与操作
全部予以抵销;二是如果购买企业期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大于站在整个企业集团角度计提的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那么,应将购买企业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当期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数额予以抵销。这样,母公司编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才能反映整个企业集团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信息。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
15000
15000
3.假设该固定资产2009年末可收回金额为90000元。
站在乙公司(购买企业)的角度,显然该固定资产年末可收回金额(90000元)低于其年末的账面价值(120000元),表明乙公司(购买企业)该固定资产年末发生了减值,其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0000元。
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显然该固定资产年末可收回金额(90000元)也低于其年末的账面价值(96000元),该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000元。因此,母公司应将乙公司(购买企业)个别
8
资产负债表中当年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4000元(30000-6000)予以抵销。抵销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
(二)实例说明
资料承前述“一”中的实例。现假设2009年末乙公司(购买企业)该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可收回金额存在三种情况,它们分别是125000元、105000元、90000元。
要求:为母公司编制2009年度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有关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三种情况的抵销分录(其他抵销毁分录略)。
1.假设该固定资产2009年末的可收回金额为125000元。
站在乙公司(购买企业的)角度,该固定资产年末的账面价值A=该固定资产的原价-累计折旧=150000-30000=
24000
24000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集团内部购销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母公司在期末编制反映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有关内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减值准备的抵销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技巧。但我们只要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理清抵销思路,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9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春霞
120000(元)。该固定资产年末的可收回金额B=125000
(元)。显然,B高于A,表明乙公司(购买企业)该固定资产年末未发生减值,其个别资产负债表中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该固定资产年末的账面价值A=该固定资产的真实原价-真实累计折旧=120000-
24000=96000(元)。该固定资产年末的可收回金额B=125000
(元)。显然,B高于A,表明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该固定资产也未发生减值,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也不存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因此,2009年末不存在编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分录。
财经资讯
2.假设该固定资产2009年末的可收回金额为105000元。
站在乙公司(购买企业)的角度,显然该固定资产年末的可收回金额(105000元)低于其年末的账面价值(120000元),表明乙公司(购买企业)该固定资产年末发生了减值,其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5000元。
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显然该固定资产年末的可收回金额(105000元)高于其年末的账面价值(96000元),合
10
并资产负债表中不存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因此,母公司应将乙公司(购买企业)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5000全部予以抵销,编制抵销分录。方法与前述编制该固定资产折旧的抵销分录相同。
因乙公司(购买企业)当年计提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故母公司编制的抵销分录应为:
15000
15000
18
??CommercialAccounting20101121
期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1
范文三:资产减值准备
1上市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 于长春 姜海波
笔者统计了这20家上市公司2001年度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数,将其与各自资产减值总额做了对比。从其所占的比率可以看出:在这20家上市公司中,除了“轮胎橡胶”、“ST轻骑”、“深赛格”三家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在各自资产减值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1.39%、38.00%、54.86%)很高(超过30%)以外,其余15家上市公司(不含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两家)固定资产减值在各自资产减值总额的份额都很低,其中“深深房”、“ST石化”、“ST九州”相应比例(分别为0. 11%、0. 50%、0. 09%)低于1%.从中还可以看出:在这20家上市公司中,大多数上市公司期末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不很大,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其他几项资产减值。这是因为,我国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规定: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应采用追溯调整法,结果是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都追溯调整到以前年度。
然而,2002年度与2001年度相比,除去3家公司截止2003年5月底尚未公布其年报,以及“ST吉化”和“广船国际”两家上市公司在2001年度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具可比性外,超过半数的公司期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在资产减值总额中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ST中华”、“ST石化”、“ST科龙”、“马钢股份”、“深赛格”增长幅度很大,分别为905%、1282%、1280%、170%、35%.这主要是由于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外,上述公司在2002年末冲回大量其余几项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分析
对于计提多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是固定资产减值的计量问题。而确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正确选择资产减值计量属性,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因素。就此,笔者对这20家上市公司如何确立可收回金额及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依据进行了分析。
在这20家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依据说明中,有11家上市公司并没有给出固定资产减值的具体依据(指上市公司并没有对具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供说明,而只是将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给予了大致描述):“ST吉化”与“广船国际”因其在2001年度未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计提,而在年报中并未提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其余7家上市公司给出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相关依据说明。
从给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依据的7家上市公司来看,“ST中华”选择了固定资产的拍卖价作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ST东北电”选择了固定资产的资产评估价作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ST万家乐”则将固定资产(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其余4家上市公司则概括地将固定资产减值迹象引起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的数额。
与2001年相比,2002年除去3家上市公司(“PT金田”、“ST鞍一工”、“ST九州”)截止2003年5月31日没有公布其年报外,有11家上市公司没有给出固定资产减值的具体依据,其余6家上市公司给出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相关依据说明。在这6家上市公司中,“ST吉化”选择了固定资产建议评估拍卖价或评估报告中建议的现行市场价作为其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马钢股份”首次采用在用价值作为其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ST猴王”因破产并具有连带债务责任将固定资产净值全部作为减值准备计提;"广船国际"采用固定资产的可实现净值作为其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固定资产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立的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公司中没有一家在选定可收回金额时进行过“固定资产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的计算比较,而是直接以某一市价或估价作为其销售净
价,并且以该销售净价简单地代替可收回金额。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上市公司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中没有认真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对我国上市公司是否适用于以“固定资产销售净价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这一计量属性作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命题产生疑问。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信息
披露的分析
从20家上市公司2001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这些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占很大的比重,从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客观性。因此,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方法的确定以及对固定资产减值计提依据信息的充分披露将成为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2001年除了3家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了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具体依据外,其余已经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披露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详细信息。同样,2002年除3家上市公司截止2003年5月底没有公布其年报外,其余17家上市公司除了4家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了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具体依据外,另外的13家上市公司并没有披露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详细信息。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性增加了上市公司与其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上市公司任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了操作空间。
从对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情况的披露分析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固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几点原因:(1)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减值“披露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及当期转回数”,但对固定资产计提的方法及具体依据没做具体规定。这是导致固定资产减值披露不充分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不
排除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2)要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时间过于短暂,这导致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准备不足。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固定资产减值需要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判断,上市公司建立起适合自身正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也需要一段时间。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得不充分,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体系有直接关系。
(3)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上市公司详细披露固定资产减值信息将导致固定资产减值测试成本及披露成本的增加,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的详尽程度。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范性对策
首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自身并不能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对所能获得的固定资产交易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后做出是“企业评价”还是“市场评价”的选择。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企业评价”多利用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信息获取成本较低。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与信息使用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即使来自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减值信息较可靠,也不易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同。相比之下,如果对固定资产减值采用“市场评价”,企业将更多搜集有关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信息资料,并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其成本较“企业评价”要大。但“市场评价”较易得到投资者承认,毕竟投资者也可获得有关的市场信息资料,可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迅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生产资料的市场信息体系的信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这是以“市场评价”取代“企业评价”的前提条件。
其次,无论企业选用那种评价标准,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做出大量的职业判断。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长期以来都习惯于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
不适应职业判断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这也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必须强化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实实在在地学习到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作为行使会计人员管理职能的财政部门还要监督企业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保证在岗会计人员的合格称职。
再次,需要准则制定者重新考虑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式。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经济环境而定。具体而言:(1)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或预测制度,待制度逐步完善后,根据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尚未建立良好预算或预测制度前,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或现行价格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2)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将资产评估价作为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依据。(3)如果企业不实行减值会计,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
最后,由于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刚刚起步,企业尚未建立起适合自身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制度。企业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的结果。不过,笔者认为:看待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可以采用一种“理性”的视角,把通常的职业判断可看作是对“理性”的一种“回归”。而这里指的"理性"是一种中性概念,具体可解释为“不偏不倚”。根据这种理论框架,可以将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系统构造如下图:过程“理性”可视作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做出的一种合理的职业判断,也可视作是对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一种“回归拟合”;而结果“理性”可视作外部审计人员根据固定资产审计准则,对企业是否合理地依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所作的一种职业判断。企业会计人员违背结果“理性”的方式是进行盈余管理。通过这种“理性观”构建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系统,其核心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依据的合理性。固定资产减值的真实数额是个理论值,在现实中很难将其准确计量出来,但如果根据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进行判断,看其是否遵从过程“理性”,是否违背结果“理性”,就可测试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真实”。
2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谈资产减值准备的计得及其审计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景辉
1999年底,财政部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简称《补充规定》),紧接着中国证监会又公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最近中注协又发布了《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指导意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资产减值准备,是指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等规定要求各类股份公司中的境外上市公司、H股、B股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一、充分认识资产减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资产负债表中列有大额的应收账款,而这些应收账款是否全部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却值得研究。根据近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有2/3的企业应收账款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应收账款数额翻番的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0%,并且应收账款账龄呈老化态势,两年以上、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比重大幅度增加,人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账龄如此长的应收款项,到底回收的可能性有多大?大批款项长期不能收回,公司为此负担的不仅是利息费用,而且也降低了现金利用率,丧失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众多的上市公司对他们长期末收回的应收款项却采取较低的坏账计提比例,使应收账款净额这一资产虚增,权益虚增;同时使费用虚减,利润虚增。另外,国内市场由于供需失衡,曾一度疲软,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原料及产品积压,一些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速度减慢,存货庞大,期末存货余额剧增。这不仅说明企业经营管理绩效较差,计划性不强或销售不畅,流动资产过多地沉淀在存货上,必然导致企业货币资金减少,缺乏应有的流动性及财务灵活性,而且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存货周转速度过慢,很有可能会发生存货跌价损失。上市公司如果对很可能会发生跌价损失的存货不按一定的,比例计提跌价准备,也会使存货这一资产虚增,权益虚增;同时使费用虚减,利润虚增。
同样道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也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不充分考虑资产减值这一问题,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二、改变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不谨慎现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已不是个别问题,普遍存在着利用不提、少提或多提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自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发布实施以来,虽然对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经济环境的约束和影响,《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资产损失的核算采用了按不同上市公司分别处理的方法,即规定国内上市公司可以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可以不计提,这样的规定可选择余地过大,致使很多公司出于自身利益并没有根据其资产实际情况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如应收账款坏账问题,少数上市公司还一直沿用直接转销法核算,大部分上市公司仍然采用按应收账款余额的0.3-0.5%的低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这样根本不能充分估计公司可能发生的损失,造成虚增资产、高估利润。例如某上市公司在《补充规定》出台之前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坏账,根据《补充规定》的要求,变更直接转销法为账龄分析法,根据对其应收账款可收回性的分析,追溯调整到以前年度共应计补提坏账准备8157万元,调减了该企业以前年度42%的利润。而对于存货、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则更是很少有上市公司计提有关减值准备,但实际上其跌价或减值问题却普遍存在,使资产虚增,也便利润严重不实。
总之,在《补充规定》出台之前,大部分国内上市公司并没有遵循谨慎性的会计政策,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对此,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纷纷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应采用谨慎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三、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涉及到对哪些资产计提,应按什么方法提,提取的比例是多
少才算合适等问题。《补充规定》出台之前,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这方面所提供的指南不够详细,同时也由于有些公司出于利润调节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些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过多的随意性,不计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利用它调节利润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补充规定》要求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补充规定》要求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基础不仅包括应收账款,而且还包括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不仅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还可以采用账龄分析法或销货百分比法。提取比例应由公司根据实际应收账款情况自行确定,但在确定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时,应当根据公司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或因债务单位破产、资不抵债、现金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下列各种情况不能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1)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以及未到期的应收款项;
(2)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债务重组,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重组的;
(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特别是母子公司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应收款项;
(4)其他己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根据谨慎性原则,公司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不能不计提坏账准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随意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补充规定》要求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对期末存货进行计价,当
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期末存货按照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则按照可变现净值计价,所以企业应将期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对存货计价时,有单项比较法、分类比较法和总额比较法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单项比较法指对库存中每一项存货的历史成本和可变现净值逐项进行比较,每项存货均取较低数来确定存货的期末成本。
(2)分类比较法指按存货类别的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每类存货取其较低数来确定存货的期末成本。
(3)总额比较法指按全部存货的历史总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总额相比较,以较低数作为期末全部存货的成本。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单项比较法不会相互抵销,所确定的均为各项存货的最低价,因此比较谨慎。《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应按单个存货项目”计算提取存货跌价准备。
四、加强资产减值准备审计,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的出台下部分公司能领会新政策精神,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新的四项准备计提方法和比例,但也有不少公司将新政策给予公司的自主权变成了一种调节公司利润的工具,根据其自身需要,某些年份不计提四项准备,某些年份大量计提四项准备。譬如一家上市公司年报中出人意料地大量提取坏账准备,甚至对账龄不超过一年的应收款项也提取了50%的坏账准备。两个月后,该公司通过债务重组,将其中大量的已提坏账又重新收回来,从而在新的会计年度形成了一笔收入,将提取坏账准备当成了一种调节利润方法。因此,必须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
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在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上市公司会计人员要依据有关因素做出合理估计,在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更多地注入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因此,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但是,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而这些大多也是主观上的东西,用这种主观上的判断去判断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因其标准难以客观固定,必然增加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
在审计实施阶段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注册会计师应收集资产减值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计提方法是否合理;复核资产减值准备计算是否正确;检查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规范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资产减值准备所依据资料的相关性、充分性和可靠性。
在审计报告阶段中,注册会计师应将依据审计证据所估计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列示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比较,在有差异时,应判断差异是否合理。如认为差异不合理,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将其视为一项错报,并同其他错报一并考虑。如差异金额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则不必调整;但各项差异的累积数对会计报表造成重大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将各项差异综合起来考虑。被审计单位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理或披露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应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当缺乏客观数据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注册会计师无法判断被审计单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合理性,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决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充分注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3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
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3、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
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发生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上)进行估计,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企业在建工程预计发生减值时,如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3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8、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笔者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1、坏账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只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调增计提比例,就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
2、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例如,投资类别分A、
B、C等多种类别,其中A分a1、a2两种,B分b1、b2两种,C分c1、c2两种。期末对各项投资进行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各项投资跌价损益如:a1为-200元,a2为200元,A类合计互为抵消;b1为-300元,b2为200元,B类合计为-100元;c1为400元,c2为-200元,C类合计为200元。分别按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如:单项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1+b1+c2=-700;分类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总体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
3、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据下列迹象判断。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的不通,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
另外,从会计处理的角度上看,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损失为负“-”表示),因此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以致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4、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当存在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以及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的灵活性,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
四、相关实例说明
我们知道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做出不同的判断。准则的灵活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实际出发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企业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报表。具体的会计操纵行为多种多样,现举实例说明如下: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TCL通讯(000542)于2003年3月29日发布了一则《关于对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问题整改报告》的公告,公告显示了TCL通讯2000年虚增利润4952万元的情况。其中包括少计坏帐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TCL对此事件仅解释为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以及会计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真实等原因造成的,而有关专业人员却有不同看法。1999年TCL通讯亏损17984万元,如果2000年继续亏损,则将被ST.但是“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就有蓄意作假之嫌。不计或少计资产减值准备不仅与会计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还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难以摆脱年末粉饰报表的情结。而且在当时给投资者造成的重大误导,也已经构成虚假陈述。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当然每到年报公布时,也会出现一些形形色色的亏损企业,亏损的原因亦是多种多样。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企业资产“缩水”形成的损失。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设置秘密准备造成的。
ST鲁银(600784)在2002年度报告中显示每股收益-1.07,亏损额高达2.65亿元。实际上鲁银投资2002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4%和40%,但由于在期末因应收账款、委托贷款、对外投资等资产方面的巨额计提高达1亿元,使得管理费用剧增。这是导致公司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公司为此也带上了ST的帽子。由于会计制度要求的追溯调整公司将2001年378万元的盈利也调减为亏损2490万元,连年的亏损使其成为了交易所首次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的企业之一――*ST鲁银。尽管巨额计提增加了当年的费用,却降低了来年的费用。鲁银投资2002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显示,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实现每股利润0.03元,净利润718万元。
ST天鹅(000418)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中期的每股收益由0.04元到年末的-1.15元,净利润也从中期近1628万元的盈利到年末的-4.18亿元巨额亏损。大量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是导致2002年亏损的重要原因。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的应收款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高达4.5亿元,担保损失1.39亿元。同时由于追溯调整,不仅让公司三季度报告中盈利的2317万元变为整个年度亏损,也使2001年业绩也由2683万元的盈利转为-5750万元的亏损。不仅带上了ST的帽子,同样也被实行了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ST天鹅。另外,在小天鹅公布的2003年一季度的季报中显示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941万元,每股收益0.08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1%.如果说银鲁投资、小天鹅等公司的忍痛“瘦身”为了来年的轻装前进,似乎还有一点积极意义的话,更有甚者则是完全为了替大股东买单。ST轻骑在2002年年报中称,大股东轻骑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已经不能偿还对公司的关联欠款,为充分揭示风险,董事会全额计提相应账目坏账准备。34亿巨亏中坏账计提竟然高达42亿元,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诸如此类的公司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已经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砝码,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也成了家常便饭。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一些政策达到自身的目的,其实最终的受害者仍然是投资者。一些企业对于由此产生的重大会计差错也只是在公告里的某个角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已。例如小天鹅公司2002年年度报告中这样显示“由于发生漏计2001年度营业费用的重大会计差错而追溯调减2001年度净利润8524万元”等等类似内容。
五、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几点思考
应该说,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只是使企业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曝光,其实质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阶段实际情况看,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规范除了对“货币资金”有细则规定外,对其他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仅就方法和检查做了基本规定,使法律制度出现了真空段。
(2)会计人员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严格自律性管理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会计职业行为规范。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
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控股大股东经常利用关联交易,拖欠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侵占上市公司资产,而结果往往是伤害中小股东利益,并最终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而且也使的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正是由于当前会计制度的不完善,致使这种行为也只是“合法不合理”。再有,法律规章制度的另一意义并不仅在于其被实施的频率,而是它的威慑作用。对于参加会计资料造假的相关违法主体,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我国目前企业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其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一些企业在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
作者:徐玲玲
单位:深圳市芙浪特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电话:0755-82949121
传真:0755-82949131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新闻路深茂大厦二楼东
邮编:518034
电子邮件:xull@szfront.com
来自:江苏财经信息网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国际比较
《财会月刊》·许龙滨
财政部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计提的方法作了较大的调整。本文现就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作一鉴粗浅的分析和比较。
一、资产减值迹象规定的比较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若出现如下迹象时。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②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③虽然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④已遭损毁,以致于不再具有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⑤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况。
《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则》对此问题做出的规定是:企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种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金额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应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价值即为资产的减值损失。
对于如何估计减值迹象,该准则提供了以下参考:
1.在外部信息来源方面有:①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②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等企业经营环境,或是资产的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③市场利率或市场的其他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经提高;④报告企业的净资产账面金额大于其市场资本化金额。
2.在内部信息来源方面有:①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实体损坏;②资产的使用方式或程度已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产生负面
影响。这些变化包括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或该资产计划在预定日期之前处置;③内部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或将要比预期的差。
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显然对资产减值的迹象陈述的过于笼统,没有涵盖外部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资产的市价大幅度下跌是否应计提减值准备未做出规定。企业采购固定资产是用于生产经营·并且期望未来不断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是为了用于销售而获取利润,所以《企业会计制度》未对此做出减值的规定。但是,如果跌幅大大高于预计的下跌,仍以历史成本列示就必然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此时有必要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
第二,对市场利率或市场其他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对资产产生的影响,未做出相应的规定。但是这一迹象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资产使用价值时采用的折现率,并大幅度降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资产减值损失对折旧费及所得税产生影响的比较
1.折旧费。固定资产减值后,其未来现金流量显然低于其账面原值,如果不对折旧做出调整,则不能全面、公允地在财务报表上反映该资产减值后的迹象。既然资产发生减值,那么未来可收回金额及其使用寿命就要发生变化,折旧费也就应随之调整。但《企业会计制度》未对资产减值后,资产的折旧费应如何调整做出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对减值后资产的折旧作了如下规定:如果确认该项资产减值损失后,资产的折旧(摊销)费应在未来期间予以调整,以便在资产剩余使用寿命中,在系统的基础上摊销已调整资产的账面金额扣除其残值(如果有的话)后的金额。
2.所得税。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负债表内账面金额将低于其计
税基础。其间的差额应被确认为时间性差异,随之将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因为如果企业不打算处置该资产,其账面金额将通过使用而收回,这就产生低于未来期间计税时可抵扣折旧金额的应税收益。如果该资产的处置收入投资于类似资产,资本利得税将被递延。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利得税在销售时最终会成为应付所得税。《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对这种时间性差异而导致的递延所得税做出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此规定:如果已经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通过比较调整后的资产账面金额与其纳税基础,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5
经济日报·刘勘 张烨
在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预亏和业绩大幅下滑公告中,有一部分公司首次出现亏损,称之为由于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而导致的。这是继1999年年报计提减值准备金后,在2001年6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做好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上市公司在编制年度报告,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及委托贷款,四项进行计提减值准备金时,应参照《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去年11月20日,财政部又发布固定资产和存货两项会计准则,所有新的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2001年度报告中全面实施,就是说在去年年报之前的除计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账款老四项减值准备外,在2001年报中还要执行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四项减值准备,称之新四项计提。这样有了八项计提减值准备,使得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大幅度地缩水。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减值准备要列入当期费用,所以就构成2001年度利润,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素,预亏预警公告200余家中,有50多家首次亏损是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准备所导致的。
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在2001中期报告中,大概有45%左右的上市公司进行了新四项计提减值准备,累计计提金额为119亿元。那么仍然有55%左右的上市公司在去年中期报告中,没有执行新会计制度的公司,应该在2001年度报告中予以执行,故出现了个别公司业绩大滑坡的现象,如英豪科教去年中期每股为0.18元,由于对其化纤部分资产计提5352万元减值准备,从而使该公司去年业绩大幅下降。纵横国际去年中期每股收益为0.30元,也因为计提减值准备而大幅亏损。石油龙昌公告称,除投入成品油输油管道尚未产生效益,加之国家会计政策要求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公司2001年度业绩与上年相比将下降80%以上,显然是在建工程等计提减值准备而产生业绩大幅滑坡。川长江去年中期只是微利,由于涉及一笔4000万元委托贷款,而需计提一定数额的减值准备而预亏。东方宾馆其主营业务情况是正常的,可受到有关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
做出全额核销坏帐,按不同比例提取专项坏帐准备,以及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的影响将出现较大亏损。因受到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还有西藏明珠、渤海集团、锦州六陆、三毛派神、昆百大、广州冷机、天山纺织、深石化、四川湖山等。如公布年报的广济药业,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进行计提减值准备,致使每股收益有所下滑,每股现金流量净额由2000年的0.28元下降为—0.13元,其它的财务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要高度关注年报这一因素的变化,便于采取相应的投姿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报陆续登台亮相,这方面负面影响因素还会逐步增加。另外,近日公告预亏的轻骑海药指出:在去年中期报告中,该公司就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和固定资产闲置设备,计提各项减值准备金达1亿元人民币,从而影响当期每股0.52元,足可见影响幅度甚大,计提减值准备成了上市公司的隐形业绩杀手。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依然占据较大,尤其次新股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基本上都有在建工程项目,还有固定资产相对集中且时间长的,如机械、家电、冶金、化工等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因设备陈旧、长期闲置、折旧等原因,存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也会逐步增多,特别受此影响较大的高科技行业的上市公司,这方面减值准备一旦出现,则构成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非常大的缩水现象。尤其是去年上半年许多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随着股市节节下挫,下半年的大盘跌幅一度接近40%,已经形成账面亏损,按新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亏损,需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减值准备,将成为影响2001年度业绩缩水的重要因素。还有的上市公司因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减值准备,成为吞噬上市公司业绩的黑洞。如预亏公告的银鸽投资和轻纺城,因投资于银广夏股票而陷入大幅亏损的局面。山东黑豹公告:由于投资的“许继电器”股票,股价跌破成本价,需计提投资减值准备2044.5万元,预计比上年利润减少50%。
所以讲,市场投资者要高度关注上市公司,有关八项计提减值准备对个股的影响力度,这样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时,就要多多留意2001年报各上市公司的八项计提减值准备发生的状况。特别是对去年中期报表未计提新四项减值准备,
也未做出解释或者不计提承诺的公司,市场投资者应注意回避它们的风险。但是,有些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不但稳健,而且各项资产运作尚佳,呈现为非常良性循环的发展时期,一般比较少涉及到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问题。这样的上市公司虽然不多,可是,投资者依据八项计提减值准备的项目,在读2001年报时,一一对照,去细心挖掘真正货真价实的蓝筹股,可能是进行价值投资,跑赢大市的关键因素。
6八项减值准备的性质
《财务与会计》 邵斌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规定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同时,为了反映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制度还要求企业编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除坏账准备外,其他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均采用成本(或账面价值)与市价(或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孰低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但是,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税前不得扣除。这就使得计提准备金后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那么,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导致的差异是作为永久性差异还是作为时间性差异?如何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以下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1、坏账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税法则规定:经批准可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除另有规定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0.5%。也就是说,在年末应收账款余额0.5%内提取的坏账准备,会计制度和税法在确认口径和时间上并不存在差异,应视为正常的费用在计算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超过0.5%的部分则形成差异。那么,这个差异是会计制度和税法的确认口径不同所造成的(即永久性差异),还是由于确认时间不同形成的(即时间性差异)?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纳税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收账款,应作为坏账处理:
(1)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消,其剩余财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
(2)债务人死亡或依法被宣告死亡、失踪,其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
(3)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以其财产(包括保险赔款等)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
(4)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经法院裁决,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
(5)逾期3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
(6)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应收账款。
由此可见,税法对上述差异仍然是认可的,只不过是采用直接转销法作为基本确认方法,即当应收账款出现上述六项条件之一的情况时,税法才予以确认,形成的坏账损失才从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所以,按照会计制度计提的坏账准备,在年末应收账款余额0.5%范围内的部分为正常费用,不是差异;超出部分是时间性差异,其转回时间是税法规定的确认条件发生的时间,即坏账损失实际发生的时间。会计处理如下:
①期末计提坏账准备
如果坏账准备为借方余额或虽为贷方余额但小于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0.5%;
递延税款借项=[本期应计提额+坏账准备贷方余额(-坏账准备借方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0.5%]×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如果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且大于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0.5%:
借:递延税款(递延税款借项)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②期末冲回多提的坏账准备
递延税款贷项=本期冲回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递延税款贷项)
③差异转回时
转回的递延税款=坏账实际发生时冲销的坏账准备×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转回的递延税款)
2、存货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减少了计提当期资产负债表上存货的账面价值和利润表上的当期利润,但对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不产生影响。其结果是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大于税前会计利润。在后续各期,已提跌价准备的存货销售实现或被耗用(其成本转为当期费用)时,应纳税所得额将小于税前会计利润,即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产生的差异在存货销售或耗用时转回。所以,存货跌价准备是符合时间性差异的定义及特征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递延税款(递延税款借项)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②期末冲回存货跌价准备
递延税款贷项=本期冲回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递延税款贷项)
③存货销售实现或被耗用时
转回的递延税款=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转回的递延税款)
(或:不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和相应的递延税款借项,待期末按①、②处理)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提各项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与存货相同,税法也不认可这两项准备。这样,在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当期,税前会计利润将小于应纳税所得额。但是在处置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时,会计制度要求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而税法规定仍按照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的初始成本结转以计算处置损益。此时,税前会计利润将大于应纳税所得额,即在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存续期内计提的跌价准
备或减值准备在投资处置时获得转回。因此,上述两项准备是时间性差异。会计处理如下:
①期末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递延税款借项=本期应计提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递延税款(递延税款借项)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②期末冲回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递延税款贷项=本期冲回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递延税款贷项)
③处置投资,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转回的递延税款=结转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转回的递延税款)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依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每期期末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低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可折旧或可摊销价值。在年折旧额或年摊销额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将提前提足折旧或无形资产价值提前摊销完毕。这样,由于前期计提减值准备使税前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在后期由于提前结束折旧或摊销完毕而使得税前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差异是可以转回的。
在建工程完工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同时结转,从而使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小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账面价值。在固定资产存续期内,该差异将通过折旧逐步转回。由此可见,以上三项准备均是时间性差异。会计处理如下:
①期末计提三项减值准备
递延税款借项=本期应计提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递延税款(递延税款借项)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②期末冲回三项减值准备
递延税款贷项=本期冲回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递延税款贷项)
③在会计折旧提前提足或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提前摊销完毕而剩余的期限内,逐步转回递延税款借项
转回的递延税款=剩余期限内原来应提折旧额或应摊销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货:递延税款(转回的递延税款)
④处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或无形资产,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转回的递延税款=结转的减值准备×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转回的递延税款)
⑤完工在建工程的成本转入固定资产,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在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内,逐步转回递延税款借项:
每期转回的递延税款=(结转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期限)×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每期转回的递延税款)
如果固定资产提前处置,尚未转回的递延税款借方余额则一次性转回。
5、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依照《企业会计制度》,“委托贷款”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在期末,企业应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全面检查,按照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计提减值准备当期,税法并不认可,此时差异产生。但税法又规定:企业委托金融保险企业等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的企业借出的款项,由于债务人破产、关闭、死亡等原因无法收回或逾期无法收回的,准予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扣除。也就是说,计提减值准备形成的差异在税法规定的条件发生时获得转回。因此,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也是时间性差异。会计处理如下:
①期末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递延税款借项=本期应计提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递延税款(递延税款借项)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②期末冲回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递延税款贷项=本期冲回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递延税款贷项)
③收回贷款,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转回的递延税款=结转的委托贷款准备×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转回的递延税款)
7
陈 阳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规定企业计提应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在内的八项准备(以下简称八项准备)。在八项准备的计提和追溯调整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笔者就这些具体问题提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秘密准备
制度规定,企业在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同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同时还规定,如果企业滥用会计估计,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企业因滥用会计估计而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的当期,应当遵循原渠道冲回的原则,不得作为增加当期的利润处理。如原追溯调整的、当期转回时仍然追溯调整至以前各期;原从上期利润中计提的,当期转回时仍然调整上期利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调节利润。但是,制度中并未对秘密准备做出定义。什么是秘密准备,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就使得秘密准备难于界定。我们在国际会计准则和西方会计理论中也很难找到秘密准备的定义。
秘密准备(secret provision)这一概念在国外的保险、银行业中经常使用,但其含义显然与 会计中所包含的意思有很大差异。似乎只能这样理解,秘密准备是指企业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一般指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其目的是为了故意少计资产和盈利,以调节利润。显然,这样的定义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在度上进行把握的,这就给判断计提的准确与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二、当年发生的应收账款
制度规定,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做出这一规定的理由是,根据《收入》准则,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之一是"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当年发生的应收账款如果当年就已经可以确定全部不能收回,则该项销售已不符合收入准则所规定的收入确认原则,因此,应冲回已入账的该项销售收入,同时冲减该应收账款。
三、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时,可能会遇到一种情况,市价低于成本,但成本却低于股票或债券的净值,如证券投资基金和国债,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大部分贴水,购买成本大都低于基金净值。到报表日,基金分红方案尚未公布,从账面上看,可能此时市价会低于成本,但如果该投资持有到分红后再变现,加上基金的分红,该投资的收入将高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仅凭成本与市价孰低来判断计提跌价准备,依据显然不足。
四、计提准备后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
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都是以账面原值作为基数进行的。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已经打破了历史成本原则,它是根据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来计提的,对于计提减值准备后折旧和摊销是仍然按账面原值进行还是按账面原值减去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值为基数,制度中没有明确。
笔者认为,应该以账面原值减去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值为基数。理由有二个。一是计提减值准备本身,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历史成本原则。计提减值准备的目的,也就是要把账面资产已经不实的部分予以冲减。只有账面原值减去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值才是资产的真实价值。二是如果仍按账面原值为基数,无疑是虚增了折旧和摊销,从而虚减了利润。
从制度对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规定中,我们也可以推断,制度倾向于以账面原值减去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值为基数。制度规定,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显然,如果按账面原值为基数,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同样也应照提折旧。
五、特殊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
对于所有企业来说,购入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使用而不是出售。这就使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像存货那么单一,有着很多特殊性。
1.可回收净值低于成本。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尤其是设备,往往不只是单项的使用,而且还有配置、配套的问题。反映在账面上的固定资产是单项的、独立的。但企业的固定资产往往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流程,可能有几十、几百项固定资产,少了其中任何一项固定资产对企业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评价,更多地是从其整体而不是单项。同样的设备,不同的配置、不同的安排,其效能将会大不一样。同样的配置,还要经过不断的调整、磨合,才能发挥其潜力。对于配置好、管理好的企业,虽然使用的可能是比较落后、已经减值的设备,但却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出高效率和高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可回收净值与成本孰低来判断其是否减值,同样显得依据不足。
2.企业自创的固定资产。企业自创的固定资产,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是企业专用的,如专用模具等。离开了该企业,这些固定资产就毫无用处,自然也就一文不值。这些固定资产,仅凭可回收净值与成本孰低来判断其是否减值,同样显得依据不足。
3.装修。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固定资产的装修(主要指新建固定资产的装修,连同安装)部分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其目的是征收房产税。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往往也将这部分支出列入固定资产原值,按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一般20年以
上)逐年折旧。而对于如商场、宾馆、酒店等服务场所及写字楼等办公场所,装修一般3-5年就必须更新一次,20年以上的折旧年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将装修与其附着的房屋建筑物一起计提减值准备,也是不切实际的。房屋建筑物增值的可能性大,而按照目前的核算方法、计提折旧方法,装修的减值是必然的。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装修单独于其附着的房屋建筑物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六、特殊行业的存货
1.外贸企业。制度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这个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 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其估计售价应是其商品的出口售价。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外贸企业对外出口 的相当一部分商品,尤其是大宗出口商品,其出口售价往往都低于库存商品的进价(采购价),也就是存货的成本,外贸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为出口退税收入。笔者认为,对这部分存货, 如果按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计提跌价准备,其理由似乎不够充分,应充分考虑出口退税因素的影响。
2.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核算一般是按开发项目进行的,按面积结转单位成本。一个开发项目中可能有多种房型,如写字间、商场、公寓、别墅等,公寓又可能分为楼中楼、错层、套房、单身公寓等,还有房间数、朝向、楼层的差别等等。但房地产公司的收入和成本一般不可 能核算到各个项目中的不同类型的房屋。有时,不一定整个项目都发生跌价,可能只是一个项目中的某种户型跌价,而其他户型仍然热销。如果房地产公司按开发项目来计提跌价准备,显然有失谨慎。因为,热销的房型可能在本年度就售完,确认收入。而跌价的房型可能一直卖不出去,留在开发商手上,仍体现为存货。对于本年度来说,无疑是少确认了损失。笔者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对不同项目的不同户型进行逐一确认。
七、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制度规定企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共计八项,但事实上,企业的资产远不止这八项,可能发生减值的资产也不止这八项。其他各项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如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中没有做出规定。如:
1.货币资金。近年来,我国先后出现过如海发行、广信、广国投等金融机构破产的案例,货币资金中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中的存入证券公司交易保证金等都很可能因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形成坏账,发生减值。制度中虽未对货币资金的减值准备的计提做出规定,但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对已发生减值的这部分货币资金,可以比照应收票据,先转入其他应收款,再计提减值准备。
2.工程物资。工程物资对企业来说,性质等同于存货,只是其用途特殊。如同存货,工程物资同样可能发生减值。制度中只规定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规定对工程物资的减值准备计提。笔者认为,对于工程物资的减值,不可能等其领用转入在建工程以后,再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比较可行的方法是比照存货直接计提工程物资跌价准备。
八、追溯调整
财政部财会[2001]11号《〈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有关问题规定》规定,公司由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导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除以下各项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外,其他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
(一)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处理。
(二)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自2001年1月1日起实行,这意味着企业对以上会计政
策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200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
但对于拟上市公司,根据证监会拟发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编制的相关规定,拟上市公司编制的前3年会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必须与最近一期会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这也就是说,目前的拟上市公司的前3年会计报表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但相关规定并没有明确调整时是否可以在前3年的第一个年度进行追溯调整。如果不能追溯调整,那么,前3年以前的影响都将在前3年的第一个年度体现,对第一个年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笔者认为,为了报表的可比,在前3年的第一个年度,应进行追溯调整,将以前年度的影响调整到第一个年度的年初未分配利润。
范文四: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 (R12.1.3新功能)
文档作者: HAND 创建日期: 2011-05-29 更新日期: 2011-05-29 控制编码: 文档版本:
1.0
审批:
拷贝数 _____
文档控制
更新记录
审阅
分发
备注:
出于文档管理的目的,如果您收到了本文档的电子版本,请打印出来并在封面的相应位置写上您的名字。
出于文档管理的目的,如果您收到了本文档的纸介质版本,请在封面写上您的名字。
目 录
文档控制 .................................................................................................... 2 概述: ........................................................................................................ 4 1、资产模块相关设置 .............................................................................. 5
1-1.资产类别中帐户设置 ................................................................. 5 2、减值录入操作 ...................................................................................... 6
2-1.建立新减值 ................................................................................. 6 2-2. 更新减值 ................................................................................... 7 已解决及未解决的问题 .......................................................................... 11
未解决的问题 ................................................................................... 11 已解决的问题 ................................................................................... 11
概述:
鉴于ORACLE R12.1.3新增资产减值准备新功能,现简单做如下功能说明,以便在以后的资产方案设计中使用新的功能来设计方案。
1、资产模块相关设置
1-1. 资产类别中帐户设置
需要设置资产类别中的3个账户:
1) 损耗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2) 累计损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资产模块相关设置
1-1. 资产类别中帐户设置
需要设置资产类别中的3个账户:
1) 损耗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2) 累计损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减值录入操作
当实际发生资产减值时,我们需要在系统中通过资产损耗的功能来实现
2-1.建立新减值
1)路径:资产-损耗-创建并过帐
双击创建并过帐
2)进入WEB界面,点击“新损耗”
3)下载WEBADI来输入减值准备
4)进入WEBADI界面:
输入减值头信息
1、账薄:资产账薄
2、损耗名称:减值准备名称
3、损耗日期:减值准备日期
4、用户输入日期:输入日期
5)输入减值行信息(前三项必输)
1、状态:(新建(不予处理)、预览(可以处理)),选择预览才能出来
2、资产编号:该减值是否针对特定资产
3、损耗损失:
4、现金产生单位:(使用现金产生单位或者资产编号中的一个)
5、净销售价格:
6、商誉金额:
6)加载
2-2. 更新减值
1)路径:资产-损耗-创建并过帐
双击创建并过帐
2)进入WEB界面,选择账薄后,点击“查找”
选择相应的减值:
1、 点击过帐:即将减值过账到账薄,此减值即可使用
2、 更新损耗:更新减值信息
3、 更新分配:更新分配信息
2-3.删除减值
1)路径:资产-损耗-创建并过帐
双击创建并过帐
2)进入WEB界面,选择账薄后,点击“查找”
选择相应的减值:
1、 点击删除:即将减值删除
2、 重新运行:即将减值回滚,过账状态的减值回滚后即变成删除
状态,就不能再使用了;
本期新增的减值可以回滚、删除,前期的减值不能回滚、删除;
3、减值形成后分录与折旧
3-1.建立新减值时分录
借 损耗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贷 累计损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1.次月按减值后金额计提折旧
借 折旧费用:折旧费用科目; 贷 累计折旧:累计折旧科目;
金额=(原值-残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剩余使用寿命
已解决及未解决的问题
未解决的问题
已解决的问题
范文五:资产减值准备
浅谈资产减值准备
摘要:市场经济基础之一即财务数据,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理论界永恒的使命。资产减值做为财务会计的重要分支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鉴于此,减值会计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对资产减值的本质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 未来现金流量
长期来,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很多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价值高估,进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增加企业经营风险,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有偏颇。财政部于2001年1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践中资产减值被广泛应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进一步出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更为趋同的最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第八号准则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一系列准则的相继推出对企业“夯实资产”,消化长期积累的资产泡沫,降低风险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但是,由于资产减值会计本身的特征,这一系列准则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实务中亦出现了大量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形,与会计本质、资产减值会计初衷大相径庭。资产减值会计逐渐演变成了粉饰会计信息、谋求不正当利益的工具。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上市公司中。有学者通过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 股材料业公司共41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1)高赢利企业通过多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