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及其特点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及其特点
超保护贸易政策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超保护贸易政策有以下特点:
1.护的对象扩大了,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而且更多地保护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其政策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市场的垄断;
3.保护转人进攻性,不再是防御性的限制进口,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5.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入限出的措施;
6.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
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具有强制性强,对贸易各方影响大而直接,受约束范围广和表现形式多样 等特点。
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加快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相比,在关注的焦点、实施的手段、保护的方式、保护的动机和目的以及影响等方面表现出十大突出特点。一 新贸易保护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还是流行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所不同的是,前者保护的是幼稚产业,而后者保护的是战略性产业。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如保护就业论、保护环境论等,其关注的焦点已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绿色壁垒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安全。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如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出口产品企业必须事先获得SA8000认证,否则将联合抵制进口。二 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框架下,各国主要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实行进口限制。而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
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1)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国通过的们白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2)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2003年10月,欧委会出台《化学品注册、评估与许可规则(草案)》,要求用统一的“注册一评估一许可”体系管理化工品的生产、进口和销售。日本规定,2003年后,日本进口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禁止销售。(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
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据统计,在中国,已经有家乐福、耐克、阿迪达斯、雅芳、通用电气等50多家跨国公司开展了社会责任审核。有关专家预测,目前中国沿海地区有8000多家企业接受这类审核,50000多家企业准备随时接受检查。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 (四)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 首先,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其次,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出口竞争力。由于这些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其中一些技术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以提升技术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甚至可以视为中性的贸易标准,加之WTO对这些贸易措施应用的限制并不统一,因而,其保护效果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三 新贸易保护的方式在传统贸易保护框架下,贸易保护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限制进口,建立国内产业保护的防线。受WTO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等的限制,新贸易保护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如欧美以出口补贴支持空中客机和波音飞机的发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日本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使本国半导体厂商获得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2)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的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如克林顿执政时期,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将服务贸易纳入其中,打开了服务贸易市场。同时,又在1997年达成了《全球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成员国向外国公司开放电信市场、银行、证券、保险市场等,并在2000年1月实现相关信息技术产品的零关税。(3)通过确立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进口的目的。如跨国公司将SA8000与企业的订单挂钩,不符合标准的不能出口;2002年1月,欧盟以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含有氯霉素残留和中国农药残留体系未达到要求为由,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2003年1月,欧委会公布第2003
,03,EC号指令,禁止纺织晶和皮革制品中使用名为蓝色着色剂的偶氮染料,产品达不到该指令的不得进口。四 新贸易保护的动机和目的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幼稚产业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和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新贸易保护理论是从根本上削 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1)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等削弱对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平均征收高于工业国10倍以上的反倾销税。”(2)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丧失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2003年2月,欧盟公布《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第2002,96,EC号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第2002,95,EC号指令》,要求对2005年8月13日以后投放市场的产品,生产者应以提供担保的方式,保证有关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收集、处理、回收和环保处置费用资金由生产者提供等。有关专家预测,电子电气设备两项指令将涉及国内2000多家企业和270亿美元出口,其实施将对中国机电产品对欧出口造成严重影响。(3)通过设置动植物检疫标准、劳工标准等,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如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出口水产晶包装的检疫标准,由原来的几项,十几项增加到几十项,导致近年来中国出口的水产品因包装不合格被驱逐出市场,损失高达70多亿;美国推行的社会责任认证对工人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等提出特殊要求,致使中国企业因成本支出过大,或未能通过SA8000认证而拿不到跨国公司的订单等。五 新贸易保护的成效无论采取哪一种贸易保护措施,其目的都是通过限制进口扩大出口,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但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相反却付出了沉痛代价。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分析中我们看到,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使消费者受到损失,使生产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由于勒纳对称效应,政府在限制别国进口的同时也限制了本国出口,使本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影响。同时,近期英国财政部和贸工部发表的研究报告《贸易与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在生产力、经济改革和增长中的作用》也显示,贸易保护主义也使全球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发达国家持续的贸易壁垒使世界经济每年损失5000亿美元。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虽然没有翔实的数据论证新贸易保护对本国消费者、生产者以及一国带来的损失,但是从布什上台以来,美国实施新贸易保护的结果致使贸易逆差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关税的下降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中国的贸易以两位数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并迅速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由此可 以预测,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将遭遇传统贸易保护同样的代价。六 新贸易保护的影响在传统的贸易保护中,贸易保护的对象或者是国内幼稚产业、衰退产业,或者是国内战略性产业。以关税和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实行贸易保护不仅直接影响一国相关产业,涉及微观经济领域,而且通过进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最终影响一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此不同,由于新贸易保护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而要使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出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等,从而新贸易保护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而且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如作为多哈谈判的新
议题——贸易和环境问题,虽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目前没有被纳人 WTO框架体系,但为了应对环境壁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建立循环经济。完善劳工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也正在加快。七 新贸易保护的起源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4提高到了1,3,出口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往主要出口农产晶和资源,变成主要出口制成品,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Q)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在制成品出口中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对来白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实行严格的保护。不仅运用传统的贸易手段,以高于工业国4倍的高额关税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进口,而且为了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实力,一方面利用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设立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另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弱势,通过多边贸易谈判极力将劳工标准纳人到WTO框架下,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如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和法国首次将劳工标准引入贸易中。其后,又在世贸组织成立后的首届部长级会议上,将劳工标准纳入WTO部长会议议题。《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确认了劳工标准,但不将其与贸易直接挂钩。之后,美国又在WTO西雅图会议上,公开提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对侵犯劳工权力的国家实行制裁机制,再一次企图将劳工标准问题纳入到谈判议程。重视环境保护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劳工标准也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
基本权利,但是无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及劳动条件方面的较大差距,将其与贸易挂钩,纳入WTO框架,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优势,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萎缩,也必将影响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拓。八 新贸易保护的根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主要表现在: (1)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成一致。如在多哈回合关于农产晶谈判中,在出口补贴方面,凯恩斯集团建议取消并禁止对农产品一切形式的出口补贴,而欧盟不同意完全终止或一次性大幅度削减出口补贴,认为凯恩斯集团提出的出口补贴建议是一种歧视,无法接受,主张渐进式削减出口补贴;在特殊保障措施方面,美国坚持取消特殊农业措施,而日本主张保留,并引入季节性和易腐烂农产晶的特殊保障机制。(2)发达国家内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到WTO统一框架中,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如美国在乌拉圭回合中将本国优势产业服务业纳人WTO框架中,确立了《6艮务贸易总协定》,而对于本国劣势产业纺织品等通过配额和保障措施等实行限制保护。(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生巨大的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急于启动新加坡议题,即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政策、政府采购透明度和贸易便利化的谈判,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农产晶出口补贴和市场开放问题,两者巨大的差异和分歧导致坎昆会议失败,多哈回合的基本目标仍然没有实现。九 新贸
易保护和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是WTO的基本原则。经过多次谈判,虽然发达国家整体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但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领域,仍然利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较高的关税保护本国劣势产业,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的问题仍很严重:(1)在关税高峰方面,2003年欧盟所有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6(4,,但在农产品领域,对肉类、
奶制品、加工的海产品和水果等仍然维持关税高峰,奶制品的最高关税达209( 9,。同样,按照国际关税高峰指标计算,美国纺织晶和服装的259类产品仍然保持较高的关税,其中,服装类产品的关税为33(3,,某些羊毛纤维的关税为31(5,。(2)在关税升级方面,欧盟在纺织品关税的制定上,原料平均
7,,而服装平均税率为11(9,,成衣的关税远远高于纺织原料的税率为0(
关税。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部分产品仍然实行配额限制,如2003年日本对乳制品、皮鞋等20类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鞋类、陶、瓷餐具三类工业晶共9个税号项目下的产品实行数量限制等。此外,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为了维持公平贸易,关税和数量限制仍然是成员国实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贸易手段相比,只不过针对的国家和针对的产品有所不同而已。十 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关系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经常是交替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由危机一复苏一高涨一萧条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走向也经历了保护贸易一贸易自由化一新贸易保护的过程。而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结构处于大的调整中,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自由贸易和新贸易保护同时进行。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WT0多边贸易谈判中,将贸易与环境、贸易便利化、贸易与竞争政策、贸易与技术转让、贸易与债务、财政、电子商务等7个新议题列人多哈回合谈判中,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和双边贸易谈判发展迅速,对内统一实行开放政策,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一方面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启动“新加坡议题”;另一方面以巴西、印度、南非、阿根廷、中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21国集团联合实行抵制。发达国家一方面在本国优势产业中极力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如美国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谈判,将其纳入到W,rO框架下;另一方面在本国劣势产业中通过各种手段实行贸易保护,如对纺织品和服装实行配额,对农产品实行补贴等措施。美国大选后,由于国内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并且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在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消除,预计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将更加盛行。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自由贸易也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范文二: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人文学院 08国政 王嘉彬 学号:0824104
超保护贸易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凯恩斯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它试图把对外贸易和就业理论联系起来。
凯恩斯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在他早期著作中充斥着主张并相信市场的自动调节效果的言论,《货币改革论》,甚至是《货币论》都是沿袭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模式。
(1)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彻底改变了他的立场,转而推崇重商主义。《通论》就是他思想转变的标志。他认为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确实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通论》通过解释决定投资进而决定就业和产出的内在一般理论,修正了他在前期作品中的一些错误。(2)
说起超保护贸易理论的时代背景,就不得不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大萧条。在两次世界大战相隔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经历的经济大危机各国相继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改变为奉行贸易保护政策,强化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改变了立场,进而赞同超保护贸易政策,并积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波及的层面越来越广,许多人开始寻找“治疗”经济危机的“药方”,在宏观政策上人们找到了一剂“良药”——“罗斯福新政”,而在经济理论界则诞生了“凯恩斯主义”。(3)“凯恩斯主义”不仅被一些学者称为解决经济危机的一针“强心剂”,还带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大变革。20世纪30年代中旬,经济危机不断深化,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时代的来临,以及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存在于生产和投资领域——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提出的政府直接干预
经济的主张赢得当时众多经济学家的赞同,被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所接纳。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鼓吹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假定国内是充分就业的,国家间贸易以出口抵偿进口,进出口能够平衡。偶尔出现差额,也会由于黄金的移动和由此产生的和和由此产生的物价变动而得到调整,进出口复为于平衡。凯恩斯主义认为,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已经过时了。首先,是他们的理论前提条件,即充分就业事实上并不存在,现实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失业现象。其次,传统理论只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忽视了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这是不对的。第二,鼓吹贸易顺差有益,贸易逆差有害。凯恩斯主义认为,总投资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国内投资额由“资本边际收益“和利息率决定,国外投资量则又贸易顺差大小决定,贸易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也可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这有利于国内危机的缓和与扩大就业率。贸易逆差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招致国内经济趋于萧条和增加失业人数。(4)
基于以上基础,超保护贸易理论给政府提供了这样的决策方式:第一,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过时,反对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认为,首先是古典学派理论的前提条件,即充分就业事实上并不存在,现实社会存在着大量失业。其次,传统理论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的过程,忽视了在调解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这是不对的。第二,鼓吹贸易顺差有益,逆差有害凯恩斯主义认为,贸易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这有利于国内危机的缓和与扩大就业量。第三,扩大有效需求的目的在于救治危机和失业。凯恩斯的拥护者们以提高有效需求为借口,极力提倡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活动,运用各种保护措施,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争取贸易顺差。
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时期内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为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但抹杀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掩盖了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动机是维护其统治,该动机遭批判是政治上而不是
学术上的批判,凯恩斯主义是一种宏观经济的干预,是的当今社会对政府干预经济不是有无问题而是多少问题。
注释:
(1) 潘丽娟,廖小玲:《凯恩斯》,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第79页
(2) 【美】海曼·明斯基:《凯恩斯新释》,张慧卉译,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3) 陈百助,晏维龙:《国际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
88页
(4) http://baike.baidu.com/view/25189.htm
范文三:11年国际商务师理论与实务: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11年国际商务师理论与实务: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人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涵义。
计算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倍数公式为:
?M)]?K ?Y=[?I+(?X一
设?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代表投资的增加额,?X代表出口的增加额,?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表乘数。在?I与K一定时,则贸易顺差越大,?Y越大;反之,如贸易差额是逆差时,则?Y要缩小。因此,一国越是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越大。由此,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为超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单选)
1.已知一国的贸易顺差为30亿美元,投资增加额为20亿美元,国民收入增加额为80亿美元,则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为:
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A.0.63
B.0.8
C.1.6
D.2.4
答案:C
2011年商务师一次过关秘诀~点击查看>>
更多商务师信息请访问:国际商务师资格考试
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范文四:2009年国际商务师考试辅导: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一、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及其特点 超保护贸易政策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超保护贸易政策有以下特点: 1. 护的对象扩大了,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而且更多地保护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其政策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市场的垄断; 3.保护转人进攻性,不再是防御性的限制进口,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5.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 6.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 二、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 凯恩斯把反映投资增长和国民收人扩大之间的依存关系称为乘数或倍数理论。它的意思是说,新增加的投资引起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起从事生产资料的人们(企业主和工人)的收入增加。他们收人的增加又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又导致从事消费品生产的人们收入的增加。如此推演下去,结果由此增加的国民收人总量会等于原增加投资量的若干倍。凯恩斯认为,增加的倍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倍数越大。倍数即乘数的公式为:K=1/(1-边际消费倾向)。 国民收入的增量(ΔY)=乘数(K)×投资的增量(ΔI) 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人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涵义。 计算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倍数公式为: ?Y=[?I+(?X一?M)]?K 设?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代表投资的增加额,?X代表出口的增加额,?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表乘数。在?I与K一定时,则贸易顺差越大,?Y越大;反之,如贸易差额是逆差时,则?Y要缩小。因此,一国越是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越大。由此,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为超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单选) 1.已知一国的贸易顺差为30亿美元,投资增加额为20亿美元,国民收入增加额为80亿美元,则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为: A.0.63 B.0.8 C.1.6 D.2.4 答案:C 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凯恩斯 B.亚当?斯密 C.托马斯?孟 D.汉密尔顿 答案:A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考研路上必备的网站----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范文五: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产生
第 五 章 国际贸易政策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 重商主义 第三节 自由贸易政策 第四节 保护贸易政策 第五节 超保护贸易政策 第六节 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四、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各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有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贸易自由化政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等,这些国际贸易政策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为国家利益服务基础之上的,代表着国家利益。因此,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是利用政治和经济手段,降低成本,保护国内市场; 二是为了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 三是为了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优化产业结构; 四是为了积累资本和资金; 五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对外政治关系。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由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政策等构成。对外贸易总政策是一国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出发,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现行整体状况和未来发展战略,结合本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而制定的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所采取的总政策,它是一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 进出口商品政策是一国根据其对外贸易总政策,结合本国经济结构、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和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等而制定的进出口商品政策,决定哪些商品可以出口,哪些商品应限制出口或鼓励出口。 国别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在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有关规则的前提下,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实行不同的关税率和差别待遇。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自对外贸易产生以来,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两大类: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一个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的程度或保护贸易政策的程度是不同的,有时宽松,有时严些。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等各种优待和特权,使商品自由进出口,使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任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或外国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质是政府“不干预、少干预”。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给予优待和补贴,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质是“奖出限入” 。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为了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欧各国广泛实行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世界经济进入了商品、资本国际化的阶段。这个时期整个世界贸易的基调是自由贸易。但由于各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不一致,竞争的地位不同,各国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同。 在资本主义垄断时期(19世纪9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垄断加强,资本输出占据统治地位。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市场问题更加突出,这时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兴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并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管理贸易政策(ManagedTrade),即“有组织的自由贸易”政策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对外贸易政策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和修改的。这些有立法权的机构制定、修改、通过和颁布与对外贸易有关的各种法令。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力量的强弱 2(经济发展战略 3(利益集团的影响 4(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结构、国内的供求状况、国内的物价、就业状况、本国的生态平衡、国际收支、以及在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组织中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等因素。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 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则由行政机构负责,政府部门根据有关的法令来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海关是国家的行政机构,是设置在对外开放口岸的进出口监督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对进出国境的货物和物品、运输工具等进行实际的监督管理、稽征关税和代征法定的其他税费;查禁走私,一切进出国境的货物和物品、运输工具,除国家法律有特殊规定外,都要在进出国境时向海关申报,接受海关检查。 除此之外,政府还设立各种促进出口和管理进口的行政机构,以政府名义参与各种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等有关问题的协调和谈判等。 对外贸易政策的措施主要有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措施、税收措施,还包括建立某种贸易制度等。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第二节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对重商主义的评价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衰落于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它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后来流行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等。16世纪末叶以后,它在英国和法国得到了重大发展,出现了一些较重要的重商主义思想家和著作。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手工业和商业开始与农业分离,封建自然经济不断瓦解,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急剧增加。当时印刷技术落后,信用制度不够发达,充当交易媒体和结算工具的主要是黄金、白银和铜等铸成的金属货币。货币需求的不断扩大导致对金银需求增加,但是当时西欧大多数国家都不产金银,结果金银需求矛盾极其尖锐,造成西欧各国普遍的金银荒,使人们产生出强烈的“黄金渴望”。为了促进财富的积累,西欧各国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实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重金主义,注重货币的差额,主张扩 大出口,减少进口或不进口。因为出口增加货币收入,进口必 须支付货币。因此,他们规定一切金银只许流入,不许流出。 托马斯孟却认为货币存量过多会使本国商品价格昂贵,导 致出口商品的用途和消费量减少,竞争能力减弱。因此,他主 张让国内货币存量保持适度的规模,以便促进双方的吐出和吸 收,使国际贸易量进一步扩大。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奖励出 口,限制进口,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货币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共同特点是:(1)绝大多数人把货币看成是财富 的惟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外,获得财富的惟一途径
就是发展 国际贸易。(2)大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3)主张少买 多卖的原则,力争贸易顺差,以便吸收更多的外国货币,增加 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4)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 或利益来自流通过程,而不是来自生产过程。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重商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属于保护贸易的范畴。但重商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对国际贸易作用错误理解基础之上的。它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认为开展对外贸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货币,通过对外贸易并不能使双方互利。因此,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也必然是以损人利己为目的的奖出限入。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措施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们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重商主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其经济理论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指出:“现代经济的真正科学,是在理论考察由流通过程过渡到生产过程时开始的。”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第三节 自由贸易政策 一、自由贸易政策产生的背景 二、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 三、对自由贸易政策的评价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一、自由贸易政策的产生 18世纪下半期英国人发明了各种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时代。靠着首先完成“产业革命”和使用机器生产,英国很快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第一经济强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得以确立并获得巩固。 亚当斯密也在他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国际分工理论,极力鼓吹实行自由贸易,但最终只是在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之后才真正转向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废止了所有对输出品的限制。1841,1846年间,英国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9年废止了实行近200年的航海条例。到1853,1860年,英国才最后消除了保护关税的残余,成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一、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一)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可以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 (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可以扩大国民真实收入(三)可进口廉价的商品,减少国民消费开支(四)自由贸易可以反对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五)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一)可以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可以按照亚当斯密的自然条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和俄林的要素丰缺状况来进行分工,专门生产其最有利和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促进国际专业化生产。这样国际分工可带来如下的好处: 1(分工与专业化可以增进各国各专业的特殊生产技能; 2(使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得到最优化的组合; 3(分工使生产越来越熟练,从而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时间; 4(可以促进发明(使用工具的人最有发言权)。 因此,分工的范围越广、市场越大、生产要素配置越合理,获取的利益就越多。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二)可以扩大国民真实收入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最擅长生产的部门,劳动率就会提高,成本就会降低,劳动力和资金就会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和运用,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较多的东西,就可以增加国民财富,扩大国民真实收入。 (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可进口廉价的商品,减少国民消费开支。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
教学幻灯片(四)反对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 独占和垄断对国民经济发展都不利,它们会抬高物价,保 护落后企业,使它们不求上进,效率低下,从而削弱竞争力。 长期独占或垄断会造成落后。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生产企业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不 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 品的质量。这样就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经济 效率。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五)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李嘉图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的名义工资会不断上升,从而引起利润率的降低。他认为,要避免这种状况,并维持资本积累和工业扩张的可能性,唯一的办法就是自由贸易。他写道:“如果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张,或由于机器的改良,劳动者的食物和必需品能按降低的价格送上市场,利润率就会提高。” 马克思也曾指出:“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 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进口廉价的原料,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超额利润,还可以通过对外投资设厂,提高利润率。安徽财贸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幻灯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