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或以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其中有两位举世闻名的医学伟人~这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和明朝的李时珍。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汉
)~卒于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
年)。他从小好学深思~博览群籍。当他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时~深深地为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所倾倒~激起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瘟疫大为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人~堪称大族~然而从汉献帝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10年之中家族染疫而死的竟然达到2/3的惊人数目~其中患外感病死的~又占了7/10。于是~张仲景立志研究医学~
1
以解救人民的疾苦。他一开始向同族的张伯祖学医~由于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所以没过多久就青出于蓝~医技盖过了他的老师。在学医和行医过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原书至晋代已多散失。
到了公元3世纪~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之重新搜辑整理~并将原书内容1/2~后又经北宋林亿等人校正~遂成为今天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对于伤寒病(古代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疫病的统称)的治疗~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在杂病方面~倡导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并例示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祛痰、化瘀等多种治疗法则和有效方药~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书中所列300多方~大都配伍精当~主治明确~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因而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统称为“经方”。为此~张仲景也被后世尊为医圣。
后世~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汉方处
2
方和成药制剂中~大部分仍是正宗的张仲景经方。张仲景除著有《伤寒杂病论》外~还写了很多医书~可惜都已失传。
张仲景之后~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震动了医坛~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又一“圣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出生于湖北蕲州~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于他生长在一户世代业医的人家~所以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即使后来他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一再督责他精研四书五经~以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可是到了后来~时运不济~三次乡试都落了选的李时珍~还是继承家业~走上了当时被人看轻的研习医药科学的道路。
经过父亲的亲授和实践的锤炼~李时珍的医术日益长进~逐渐名闻遐迩。明嘉靖年间~封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礆听说他医术高超~就聘他为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不久~又被楚王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里当了一名御医。太医院是歧黄名家荟萃之地~通过与各地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又使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太医院的工作~并非李时珍生平所愿~他感到终日为皇室服役~有悖于济世救人的志向。于是在任职一年后~便托病辞归故乡。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
3
往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讹~而且在某些用药经验方面也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他研读了大量的医药专书~并博览凡与药物有关的资料。李时珍并不满足从书本所得的知识~在多年寒窗苦读之后~就药物研究的问题~广泛地向农夫、渔民、猎户、樵夫~以及众多民间医生请教~并躬亲实践~深入实地作种种必要的考察。如为了掌握蕲蛇的第一手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攀登龙峰山~直到实地看清了蕲蛇特征~并作了真实记录为止。
在研究考察药物过程中~他纠正了旧本草存在的许多谬误。他对待医药研究~始终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如“水银”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能久服成仙~葛洪《抱朴子》也说是长生之药~而他则力辟其谬~认为水银是剧毒的药物~历代很多文人、达官因为相信术士的宣传而服之而死~认为本草书籍不应当妄加记载。由于李时珍具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才使《本草纲目》能够成为对世界药物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巨著。
为了完成这部药物学巨著~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其足迹几乎踏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山山水水~并参考了总越千家的古籍文献。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前后三易其稿~可谓艰苦备尝。此后待到《本草纲目》最终编定完稿~他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一个60开外~精力耗尽~头鬓
4
斑白的老者了。《本草纲目》系统而又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全书近200万字~将所收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发现而新增的)划归16部、60类分述。书中附方达10000余首~插图1000多幅。每种药物之下~依次分为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可谓条分屡析~内容赅备。
《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药物学方面~而且还旁及天文、地质、化学、植物学等方面~堪称我国古代百科全书。该书问世后~学者无不叹为观止~备加称赏。自16世纪在金陵刊行后~陆续翻刻的中文版本不下60版~而且还不包括以《本草纲目》为蓝本而加以节选、改编、阐释、补订的各种续编或简编本。不仅如此~《本草纲目》还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译本~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2004-04-24]
5
6
范文二:《李时珍夜宿古寺》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李时珍夜宿古寺》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莲
山 课 件 w w w.
5Y k J. c oM font size=“6”>《李时珍夜宿古寺》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0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或以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其中有两位举世闻名的医学伟人,这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和明朝的李时珍。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他从小好学深思,博览群籍。当他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时,深深地为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所倾倒,激起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瘟疫大为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人,堪称大族,然而从汉献帝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10年之中家族染疫而死的竟然达到2/3的惊人数目,其中患外感病死的,又占了7/10。于是,张仲景立志研究医学,以解救人民的疾苦。他一开始向同族的张伯祖学医,由于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所以没过多久就青出于蓝,医技盖过了他的老师。在学医和行医过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原书至晋代已多散失。
到了公元3世纪,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之重新搜辑整理,并将原书内容1/2,后又经北宋林亿等人校正,遂成为今天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对于伤寒病(古代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疫病的统称)的治疗,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在杂病方面,倡导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并例示了汗、吐、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下、和、温、清、补、消、祛痰、化瘀等多种治疗法则和有效方药,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书中所列300多方,大都配伍精当,主治明确,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因而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统称为“经方”。为此,张仲景也被后世尊为医圣。
后世,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大部分仍是正宗的张仲景经方。张仲景除著有《伤寒杂病论》外,还写了很多医书,可惜都已失传。
张仲景之后,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震动了医坛,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又一“圣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出生于湖北蕲州,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于他生长在一户世代业医的人家,所以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即使后来他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一再督责他精研四书五经,以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可是到了后来,时运不济,三次乡试都落了选的李时珍,还是继承家业,走上了当时被人看轻的研习医药科学的道路。
经过父亲的亲授和实践的锤炼,李时珍的医术日益长进,逐渐名闻遐迩。明嘉靖年间,封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礆听说他医术高超,就聘他为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不久,又被楚王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里当了一名御医。太医院是歧黄名家荟萃之地,通过与各地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又使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太医院的工作,并非李时珍生平所愿,他感到终日为皇室服役,有悖于济世救人的志向。于是在任职一年后,便托病辞归故乡。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讹,而且在某些用药经验方面也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他研读了大量的医药专书,并博览凡与药物有关的资料。李时珍并不满足从书本所得的知识,在多年寒窗苦读之后,就药物研究的问题,广泛地向农夫、渔民、猎户、樵夫,以及众多民间医生请教,并躬亲实践,深入实地作种种必要的考察。如为了掌握蕲蛇的第一手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攀登龙峰山,直到实地看清了蕲蛇特征,并作了真实记录为止。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在研究考察药物过程中,他纠正了旧本草存在的许多谬误。他对待医药研究,始终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如“水银”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能久服成仙,葛洪《抱朴子》也说是长生之药,而他则力辟其谬,认为水银是剧毒的药物,历代很多文人、达官因为相信术士的宣传而服之而死,认为本草书籍不应当妄加记载。由于李时珍具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才使《本草纲目》能够成为对世界药物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巨著。
为了完成这部药物学巨著,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其足迹几乎踏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山山水水,并参考了总越千家的古籍文献。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前后三易其稿,可谓艰苦备尝。此后待到《本草纲目》最终编定完稿,他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一个60开外,精力耗尽,头鬓斑白的老者了。《本草纲目》系统而又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全书近200万字,将所收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发现而新增的)划归16部、60类分述。书中附方达10000余首,插图1000多幅。每种药物之下,依次分为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可谓条分屡析,内容赅备。
《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药物学方面,而且还旁及天文、地质、化学、植物学等方面,堪称我国古代百科全书。该书问世后,学者无不叹为观止,备加称赏。自16世纪在金陵刊行后,陆续翻刻的中文版本不下60版,而且还不包括以《本草纲目》为蓝本而加以节选、改编、阐释、补订的各种续编或简编本。不仅如此,《本草纲目》还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译本,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3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4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范文三:《李时珍夜宿古寺》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精品文档
《李时珍夜宿古寺》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莲山课
件k
j.comfontsize="6">《李时珍夜宿古寺》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0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或以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其中有两位举世闻名的医学伟人,这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和明朝的李时珍。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他从小好学深思,博览群籍。当他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时,深深地为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所倾倒,激起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瘟疫大为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人,堪称大族,然而从汉献帝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10年之中家族染疫而死的竟然达到2/3的惊人数目,其中患外感病死的,又占了7/10。于是,张仲景立志研究医学,以解救人民的疾苦。他一开始向同族的张伯祖学医,由于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所以没过多久就青出于蓝,医技盖过了他的老师。在学医和行医过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 / 5
精品文档
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原书至晋代已多散失。
到了公元3世纪,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之重新搜辑整理,并将原书内容1/2,后又经北宋林亿等人校正,遂成为今天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对于伤寒病(古代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疫病的统称)的治疗,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在杂病方面,倡导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并例示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祛痰、化瘀等多种治疗法则和有效方药,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书中所列300多方,大都配伍精当,主治明确,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因而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统称为“经方”。为此,张仲景也被后世尊为医圣。
后世,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大部分仍是正宗的张仲景经方。张仲景除著有《伤寒杂病论》外,还写了很多医书,可惜都已失传。
张仲景之后,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
2 / 5
精品文档
目》震动了医坛,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又一“圣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出生于湖北蕲州,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于他生长在一户世代业医的人家,所以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即使后来他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一再督责他精研四书五经,以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可是到了后来,时运不济,三次乡试都落了选的李时珍,还是继承家业,走上了当时被人看轻的研习医药科学的道路。
经过父亲的亲授和实践的锤炼,李时珍的医术日益长进,逐渐名闻遐迩。明嘉靖年间,封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礆听说他医术高超,就聘他为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不久,又被楚王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里当了一名御医。太医院是歧黄名家荟萃之地,通过与各地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又使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太医院的工作,并非李时珍生平所愿,他感到终日为皇室服役,有悖于济世救人的志向。于是在任职一年后,便托病辞归故乡。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讹,而且在某些用药经验方面也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他研读了大量的医药专书,并博览凡与药物有关的资料。李时珍并不满足从书本
3 / 5
精品文档
所得的知识,在多年寒窗苦读之后,就药物研究的问题,广泛地向农夫、渔民、猎户、樵夫,以及众多民间医生请教,并躬亲实践,深入实地作种种必要的考察。如为了掌握蕲蛇的第一手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攀登龙峰山,直到实地看清了蕲蛇特征,并作了真实记录为止。
在研究考察药物过程中,他纠正了旧本草存在的许多谬误。他对待医药研究,始终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如“水银”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能久服成仙,葛洪《抱朴子》也说是长生之药,而他则力辟其谬,认为水银是剧毒的药物,历代很多文人、达官因为相信术士的宣传而服之而死,认为本草书籍不应当妄加记载。由于李时珍具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才使《本草纲目》能够成为对世界药物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巨著。
为了完成这部药物学巨著,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其足迹几乎踏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山山水水,并参考了总越千家的古籍文献。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前后三易其稿,可谓艰苦备尝。此后待到《本草纲目》最终编定完稿,他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一个60开外,精力耗尽,头鬓斑白的老者了。《本草纲目》系统而又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全书近200万字,将所收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发现而新增的)划归16部、60类
4 / 5
精品文档
分述。书中附方达10000余首,插图1000多幅。每种药物之下,依次分为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可谓条分屡析,内容赅备。
《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药物学方面,而且还旁及天文、地质、化学、植物学等方面,堪称我国古代百科全书。该书问世后,学者无不叹为观止,备加称赏。自16世纪在金陵刊行后,陆续翻刻的中文版本不下60版,而且还不包括以《本草纲目》为蓝本而加以节选、改编、阐释、补订的各种续编或简编本。不仅如此,《本草纲目》还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译本,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李时珍)
此文转载
莲山课
件k
j.com
5 / 5
范文四:数学案例《由误到悟》
由误到悟
【 案例背景】
《角的度量》 总是让老师和学生焦头烂额, 总是看到学生拿着量 角器无从下手,手足无措。往往是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 得苦。为什么我们总结出要诀,学生学的效果反而不好呢?
【案例描述】
??
师:我们知道用尺子可以量出线段的长度, 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的 大小呢?
生:量角器。
师:认识量角器吗?自学书本 27页。
师:谁来介绍有关量角器的知识?
生:??
师:你会量角吗?
生:会。
师:那就先试试好不好?我们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角 1。 (学生 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1。 )
师:(巡视中。其实知道大家都不会量,只是想找一找学生的起 点。 )哇!真能干,没学过有的人真会量了。有的虽然不会量,也正 摸索着。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他的方法。
(我请的这位同学当然是错误的量法, 但是他的错, 对我来说是 有价值的。 ) (学生投影自己的量法后,有学生笑了。我示意不许笑, 然后请学生说想法。 )
生:我用量角器的一端放到这个角上,然后看另一条边。 师:那这个角有多大呢?
生:不知道。
师:老师没教,不会量很正常。你敢于尝试值得表扬!而且你有
两个想法很有价值。一是知道找端点,知道找零刻度。二是你已经想 到了要量角的大小,要用角来比着。这些思路都很正确。思路对了, 但是具体的操作需要纠正。
师:量角的大小,需要角来比,那么量角器上的角在哪里呢? (带领学生找到量角器上直边和圆弧夹的角。 )
当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的找到角了,量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分析】
一、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教师和学生都 要欣赏和接纳错误。错误彰显了教学的价值,教是因为需要教。当我 们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 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了。 错误提示了 正确的本质,为什么以前费力地教,甚至总结出要诀,学生还是那么 费力呢?上完这节课,我明白了,那些要诀,看似简洁,颇得要领, 其实这是我们成人的思维, 要使孩子们想象出这四个字背后的内涵是 挺难的。 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 加了学习的难度, 所以说我们原来的教法阻碍了学生自由的呼吸。 当 学生错误的理解为 “用量角器的一端放到这个角上, 然后看另一条边” 的时候, 老师顺势利导说出 “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 量的角上” ,学生已经知道量角的本质,量角的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错误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 或者成为引发正确结论的 “基石” 。 二、错误成就教育智慧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过程。 教师只有具备了 “主动应对” 的新理念, 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 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 生的错误, 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一节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 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 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精彩, 我们的教学过 程更体现出真实性, 教师不但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还可以利用学
生的错误资源 “将错就错” , 拓宽学生的思维。 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 不应着眼于对还是不对, 而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可怕的不 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对教师来说,学生 的错误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 ” 我们的学生因错误而 勇于尝试探索,由误到悟, 追求真理;我们的老师因错误成就了教育 智慧,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从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珍惜当下 的一切,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因为有误,所以有悟。
范文五:由读到悟的联想
由读到悟的联想
儿时的我,在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的诗歌声中长大,小画书是那个时 代的特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由于家里书少,每每看到读物,我总是爱不 释手,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工作后,我有了自己的书橱,条件好了,书多了、全了,可工作又太忙了。 于是,我先从学校每年发的必读的五本书开始读,渐有兴趣,一读而不可收。我 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仔细推敲,反复字斟句酌,收获渐丰,好读书的感觉又回 来了。感觉读书真爽!从此以后,我的读书欲望越来越强烈,因为书给我带来了 无穷的乐趣,也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智慧,更感受到了读书之美。读书之美,美在 感悟;美在积累;美在温故知新。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 还是读书。 这是一代 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 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 高尔基说得好:书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自人类文明发展伊始, 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 认识自然、 保护自然、 揭示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 “读 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寻。 ”唐宋诗 人王贞白当年在千年古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苦读时留下的读书诗, 也洋溢着 诗人的灵性与悟性。
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 《卖火柴的小女孩》 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看了《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 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钦佩不已。当捧起《钢铁识怎样炼成的》 ,深深融入到里面时,我感到自己是 多么的幸福,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保尔虽然残废,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 坚强的毅志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佩服。尤其今近期我读的《学 校文化策划实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一流的学校管理靠文化” 。 策划实务告 诉我们,学校紧紧围绕“文化立校,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重塑学校文化,本着 人文化、个性化的原则,对学校文化要素进行规范、丰富、提升, “泥塑、剪纸、 星级评价”的三横文化带富有特色, “诚实、感恩、勤学”三纵文化带不断延伸, 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结合辛朱的实际, 发动师生座谈、 讨论、 总结、 提炼 “学 校精神” 的内涵, 大家认为学校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 在全体师生的不断创业与
创新实践中,不断的凝炼起辛朱精神即“爱我辛朱,辛勤工作三十年”的人文精 神, 他成为我校艰苦奋斗、 跨越式发展壮大的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观念的引领 促进了学校文化内涵的发展, 用行动的诠释, 使我校总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 走进了全镇先进学校行列, 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奖 励。 学校园林化建设步入全县农村小学先进行列。 通过读书我对今后的学习、 工 作充满了希望。我爱读书了,我更爱读书了!
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 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让我厚积薄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