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陶渊明的历史典故
陶渊明的历史典故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那么大家知道他的典故趣事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陶渊明的历史典故,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境界。在看透了官场尔虞我诈、黑暗的丑恶内幕后,陶渊明尤其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在勤劳耕作之暇,或与好友饮酒畅谈,或在家里读书吟诗,生活十分惬意。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因此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28岁那年,他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也就是他自己的小传。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读书只求知道个大概,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花时间。今天形容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1 / 6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2 / 6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无论什么人,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
3 / 6
个空壳了。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
4 / 6
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
5 / 6
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6 / 6
范文二:出自陶渊明的典故
出自陶渊明的典故
三 径 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晋书·陶潜传》:“潜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三径”,原指院子里的小路,后成为高人文士隐居之所的代称。一些不得意的文人或还乡官吏常把自己的田园喻为“三径”,以示归隐之志。
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就成了高人逸士的代名词。
诗词中“五柳先生”除经常借指高人逸士外,“五柳”也成为高人逸士隐居之地的代称。变体有“五柳” “先生柳”“种柳”“门柳”“元亮柳”“五杨柳”“五柳陶”“五株柳”“筑室种
柳”“陶氏门前柳”“柳飞彭泽雪”“陶潜柳”“陶宅五株”等。
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又《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归去来 “归去来”是《归去来辞》中一再重复的一句话,表示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归去来辞》的第一句话,因而经常作为归隐的典故引入诗歌。旧时一些诗人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常用此典以表示自己对世事的超脱态度。
唐、高适《封丘作》: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黄 花 指菊花。秋令在金,故菊花以黄色为正,称黄花,又,菊有“花之隐逸者”的称号。陶潜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所以诗词中常用“黄花”来比喻清高的性格、俊逸的风度,以及寂寞、孤傲的心情。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又《声声慢·秋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东篱菊 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泛指菊圃或与菊有关的园林。诗词中用来表示文士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变体有“东篱”、“篱菊”。
李清照《醉花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 腰 原指仰人鼻息、屈身事人。《晋书·陶潜传》载,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
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诗词中常用此典表示自己不逢迎权贵,有傲骨,有气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北窗高卧 出自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偶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北窗高卧”遂成为封建社会高人逸士怡然自乐的生活写照。诗歌中用来表示高逸的生活情趣。变体有“北窗”“羲皇人”等。
李白《戏赠郑溧阳》: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桃花源 陶潜《桃花源记》描绘了封建社会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诗词中常用此典表达田园隐逸思想,或在遭离丧乱时以此来表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在有些诗歌中,“桃花源”成了隐士居留之地的代称。变体有“桃源” “避秦”“武陵溪” “桃源客” “桃花流水”等等。
唐、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彭泽 陶潜曾为彭泽令,於是“陶彭泽”“彭泽令”“彭
泽”“陶令”都成了后代诗人抒情的对象。他喜欢饮酒,《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所以说“彭泽之樽”。
王勃《滕王阁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无弦琴 陶潜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自解归。自此躬耕田里,不复出仕,以琴酒詩书自乐。《晋书·陶潜传》对陶潜的个性与生活情趣有如下描述:陶潜??穎脫不羈,任真自得。??未尝有喜愠之色,唯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诗词中常用此典表达寄情琴书,欣然自得。强调超越声音,追求弦外之音。表现出蓄琴不抚、或援琴不在声、或蓄无弦琴的审美情趣
如:唐李益《闻亡友王七嘉夫寺得素琴》、岑参《春遇南使贻赵知音》等。
葛巾漉酒 《宋书·陶潜传》:“郡将候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陶潜自己酿酒,酒熟则取下头上葛巾来滤酒,用完后在把葛巾戴回头上。诗词中用“葛巾漉酒”这个典故形容爱酒成癖,嗜酒如命者,亦喻其人率真超脱。变体有“陶巾”等。 《元人散曲·景元启·殿前欢》:“‘葛巾漉酒’从吾愿,富贵由天。”
拂衣 陶潜29岁第一次出仕,“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何故?他自己作了明明白白的交代:“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饮酒?十九》)诗词中常用此典表示自己弃官归隐、躬耕园田。
李白《鲁仲连》:“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
爱吾庐 陶潜《 读山海经》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诗词中常用“爱吾庐”“吾庐”典故表示自己归田后“得其所哉”的淡泊悠远心境,即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
唐司空图《归王宫次年作》:乱后烧残数卷书,峰前犹自峦吾庐。
甲子题诗 《宋书、陶渊明传》说:“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自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惟云甲子而已。” 陶潜的曾祖父陶侃是晋代从事司马一职的宰相,在刘裕刚刚篡权建立刘宋的时候,他便在诗题中用甲子年号取代晋代年号,以此表现作为忠臣门第的子弟忠诚。于是“甲子题诗”或“诗题甲子”也成为陶潜的美德。诗词中常用此典表示自己远离名利。
在文天祥亡国后诗中也极常见.如:"我爱陶渊明,甲子题新
诗."(《发彭城》)"
醉欲眠 《陶渊明传》又说:“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于是“醉欲眠”也成了为人真诚直率的典故。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种秫 陶潜任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因为秫稻可以酿酒.)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陶渊明传》 “元亮秫”“种秫”也成了后代歌咏的材料。诗词中用此典表达生活闲适之情。
明刘基《夏日杂兴七首》之二:“酿酒剩收元亮秫,换鹅时写右军书。”
停云 陶潜有《停云》诗四首,自序中称:“停云,思亲友也。”后遂以“停云”作为思念亲友之典故。
宋、蒋捷《洞仙歌·对雨思友》: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惟是停云想亲友。
翟氏 《陶渊明传》又说:“渊明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陶潜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诗词中常用此典表示对能与丈夫同甘共苦的贤德妻子的赞美。
白居易《赠内》“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陶渊明的一言一行,都为后代诗人自喻、自慰与赞赏,“陶诗”“陶集”也成为后人歌咏的材料。除 “陶集”“陶诗”外,“陶渊
明”“陶元亮”“陶潜”“渊明”“陶公”的整个人格,又成为后世诗人的赞誉对象。
范文三: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关于陶渊明
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关于陶渊明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
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关于陶渊明相关内容:那些孩子们 天,那么蓝,只是掺了些瘕疵.我们儿时的生活谈不上很富足,至少我们有一个舒适的家,一本启蒙的故事书,我们的童年常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是否都是象我们这般被呵护关爱的孩子?没有负担,不用忧愁.每到周末,爸爸载着我和弟弟去...
书里有花悄悄开 书里有花悄悄开胡集高中一(3)班李赫指导老师:张玉洪未曾乘兴游湖,却品味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未曾登高望远,却领会过“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未曾离家远行,却深味过“居人思客客思家。
问路 问路市胡集高中一(8)班陶威指导老师:张玉洪穿过历史的风尘,站在高岗上,俯视一道道风景,一道道风景通往一条路。我叹息,我迷茫,我吟哦......问问他们吧~寻找一条永恒的路。我想问问您——辛弃疾。
夜幕独思 一个人,一孤舟....空荡荡地漫步在人生的某个角落.夜,慢慢袭来.望窗外,风雪夹着缕缕尘哀姗姗落于天际....此时,已是冬至.把夜点亮,那盏暗然的烛火,渺如茫茫宇宙中的一颗繁星,在寒风中微微灼烧.仿佛这个世界只剩下我,呆呆的、空空的。
成长 成长张开双翅母亲期盼的眼神燕儿不舍的回眸一切那么无奈又那麽坚定没有可以永远依靠的大树我们必须建造自己的港湾我们已没有12岁的稚嫩与天真也没有20岁的成熟与潇洒16岁只有满腔激情与茫然回首猛然发现自己已比父母高出一截猛然发现曾...
再谈李斯 再谈李斯公元前208年,李斯父子被秦二世以“叛国罪”腰斩于咸阳闹市。刑前,李斯忆起发迹前平淡安适的生活追悔不已,与其子抱头痛哭。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史家品读李斯皆为他临终方晓“平淡是真”而叹息。
撞错了车,救对了人 人生,是一张考不完的试卷,在与人一起面对考试的同时,也在校对着自己的答案。它让我们先做选择题,在真与假、美与丑、好与坏之间,你应当选择什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寂寞的美丽 寂寞是心灵的慎独,若开放在高山之巅上的雪莲花,美丽、静肃~在独处的岁月流中,悄然绽放在自然界的天地间,孤寂,傲然!寂寞着的人细数着生命漫漫的风流,歌者便从此印象于心灵的颂扬之中,寂寂的风华于无限的意境和神往中,灿燃生发!寂...
范文四:关于陶渊明的介绍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生活在东晋至南朝宋朝初期,是著名的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的祖上陶侃创立了辉煌的业绩,到陶渊明生活的时候,家境已经破落。少年的陶渊明生活贫苦,但是志向远大,学习勤奋。从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陶渊明断断续续地奔走于仕途,最后在彭泽令任上,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田,从此不再出仕,并拒绝刘宋王朝的征召,直至六十三岁病逝。陶渊明的诗歌以及文章,主要创作于归田后的二十多年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人格思想、诗歌艺术,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海外各国也有巨大的影响。
陶渊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他生活在东晋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年轻时期,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大济苍生;但在乱世,他无从实现自己的理想,转而退守田园,在贫穷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节操,以立德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积极影响。陶渊明也受到道家的深刻影响。他委运任化、顺从自然、追求人性的本真,这些都体现了道家的深刻影响。但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他超越了儒家与道家的局限,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塑造了体现这种理想的桃花源境界,体现了对人类生活的终极关怀,使他在儒家、道家之外,具有了独特的思想价值,也产生了独立的影响。
历史上习惯于把陶渊明称为隐士、田园诗人,也习惯于把他回归田园的行为看成是从现实中退却的消极行为。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陶渊明并非纯粹的隐士,他更是一个思想者,他为自己的理想生活付出了毕生的追求,因此他辞官归隐,决非是做一个现实的逃兵,而是积极地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这种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体现了与黑暗现实对抗的精神力量,对无数后人追求理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他的思想一直为后代的田园诗人所继承;而层出不穷的田园诗在太平盛世作为理想生活的现实写照,在污浊乱世又成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写照。**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就认为桃花源是太平繁荣的最好象征。
陶渊明给后代留下了一百多首诗歌、一二十篇文章。他在诗文里创造了桃花源境界,也创造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也看到了人与人的高度和谐;陶渊明在诗文中塑造了菊花、松树等代表自己人格的意象,让我们看到了他在乱世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贫寒中坚守自己节操的伟大人格,同时也看到他在与当时社会发生冲突的时候,所产生的孤独、煎熬与痛苦。在历史上,他一直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的开创者得到推崇,而他在思想、艺术方面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也令后来的景仰者感叹不已。
在历史上,陶渊明不断得到人们的赞美和研究。在唐朝时期,他的诗歌是山水田园诗人的模仿对象;在宋朝,他的人格为无数士人所尊崇。在日本,甚至有人把他誉为中国古代诗人之首。历经一千多年,人们对陶渊明的兴趣有增无减,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巨大价值,也促使我们突破各种思想的局限,对他做更加透彻的理解。
范文五:关于陶渊明的散文
关于陶渊明的散文
篇一:论陶渊明散文的艺术
论陶渊明散文的艺术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钟文辉指导老师 :龙建春
引言
陶渊明生于江州浔阳,生活的时代主要为社会动乱的晋代,卒于宋元嘉四年。他的一生经历过社会的大分裂、大混战,深刻了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感受到了东晋朝廷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矛盾纠缠。同时,这一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中国文化的悲剧就在于每一次社会的大动乱、大变革总能带来文化的大繁荣、思想的大解放,魏晋六朝也不例外。晋代以前经历过正始、建安,“文学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到了东晋一代,思想领域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呈现出儒学、玄学、道教、佛教百家争鸣、相互驳难的精彩局面。由于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分裂的状况,儒学开始衰落,产生了与儒学并存的门阀贵族的思想意识——玄学。道教和佛教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东晋葛洪创立了新道教,佛教在东晋亦有很大的发展。还值得一提的是,老庄之学在魏晋之际也颇为流行,嵇康、阮籍等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与美学思想,与当时老庄之学的流行也不无关系。老子主张万物“复归于朴”,
庄子也是主张“天道无为而自然”,这一思想反映到文艺思想上来,就是主张自然美,反对雕琢文饰:“言隐于荣华”。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老庄玄学兴盛的时代。可以说,士人的精神风貌无不受到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他在艺术上追求真率自然的创作风格,使之成为建安之后,正唐之前,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创作上他都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
陶渊明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一时期,作为封建文人、知识分子,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出仕,要么归隐。一般文人厌恶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大大增强,加上魏晋玄学超然物外思想的宣传,当时社会隐逸成风。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和隐逸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产生的。他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散文家。由于他在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辞赋和散文遭受了冷遇。其实他的辞赋和散文同他的诗歌一样,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面貌和人生理想,同样有着不同凡响的成就。明张溥就曾为他大鸣不平:“《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同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戒子》,《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补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尤其是他的散文,虽然篇目不多,但悉数珍品、精秀绝伦。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他都算是魏晋散文的集大成者,代表着这一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散文和诗歌一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数量极其丰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它们都追求意境的创造,可以
说意境是散文和诗歌的魂。诗歌和散文除了[2][1]
讲求审美意境外,对艺术性的追求也是相当重要的。陶渊明散文的艺术体现,实际上就体现在他散文的真情实趣,指的是散文在反映生活时所显示出来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意趣。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性能够触动、感动或打动人心,深达人们的灵魂深处,其散文中的艺术性是对人、对事、对物的一份真淳,无论文中那份情,还是文中那份趣,都脱离不了一个真字。陶渊明散文的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隽永,并且情文并茂,至情至性;他的散文,虚实相间、虚实结合的想象方式别具一格;他还善于在散文中塑造自我形象,亲切动人;他的散文用语明白干净,语言质朴而自然。这些都是陶渊明散文极具真情实趣艺术性的主要体现,下面就论文有关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性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亲切动人的自我形象
陶渊明散文善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深刻的形象塑造,使作品更为生动丰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文章中有形象,尤其是作者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陶渊明散文的又一艺术特征,这在他的多篇散文中都是清晰可见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写道:“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
据考证实为陶渊明本人自传,是一篇寄托着陶渊明个人理想志趣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地描写,展现出了一个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五柳先生。在文章开篇前两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树,因以为号焉。”这几笔就把一个深藏不露的五柳先生展现出来,语气平淡但味道醇厚,一种高气笼罩全篇;“好读书”四句写读书时的形象,“欣然忘食”四字把他那种求知若渴的情态、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性嗜酒”八句写喝酒,展现了他喝醉时的形象:他嗜酒如命,但因为贫困而不能常常喝酒,遇到亲朋好友招待他,他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喝醉,之后醉醺醺的向主人告别;“环堵萧然”五句写他贫困潦倒的形象:他家徒四壁,衣服常常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遮挡不了,单薄的粗布短衣还常常打满补钉,经常食不果腹,饮食短缺,而他却安于这种贫穷消闲的享受,怡然自得。全文简短明快,把一个穷苦潦倒却安贫乐道的封建文人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他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超然品德为后人所称道。整篇文章不足两百字之间就勾勒出了一个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萧统《陶渊明传》曰:“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又曰:“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一文表现出了陶渊明洁身自好、乐天委分的高尚节操,因此后人多把此作为陶渊明的自我写照。清新明快的文风,叙述、描写自然而毫无做作夸张,加上对自我形象和理想的完满展现,使得此文影响极为深远,王绩曾模仿作有《五斗先生[3]
传》,唐代大诗人有《醉吟先生传》,欧阳修有《六一居士传》等,
由此足见陶渊明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记传、疏祭一类文章是陶渊明散文的主要内容,除《五柳先生传》外,还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自祭文》、《祭程氏妹文》、《祭兄弟敬远文》等,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都生动刻画或再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在《与子俨等疏》中有:“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短短的三句话,刻画出了作者青少年时的三种形象。“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一句描写自己少年时喜爱读书,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形象;一句描写自己游玩时留恋山林、喜不胜言的形象;一句描写自己五六月在北窗纳凉的形象。这一段文字具体而形象,通过细腻的叙述、描写,极具画面感,读罢之后仿佛作者少年时的三幅图画就呈现在眼前,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自己青少年时的形象,既感亲切而又有趣。
纵观陶渊明的多篇散文以及很多诗序,他是善于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的。他在《饮酒》二十首序言中表现了自己生活潦倒、百无聊赖的形象。在漫长的秋夜里,白露添愁,诗人万般惆怅,于是借酒浇愁。仅八个字“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就把诗人凄凉痛苦的形象写的格外分明。他一个人孤独的饮酒,越饮越愁,而且不止一次喝醉,一个借酒浇愁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陶渊明晚年的形象,不禁令人有凄苦之感。陶渊明的散文,也正是
由于这些各个不同时期具有鲜明特点的形象的塑造,使得他的散文更加的亲切动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4]
二、淳朴真挚的艺术风格
魏晋散文继承了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不仅出现了众多叙事、论理性的散文之外,还出现了丰富的抒情、写景散文。在题材、风格上更加丰呈多彩。陶渊明散文充分吸收了魏初文章的自由通脱,他发对很多文人华靡的文章风格。这就使得他的散文在风格上更加的清新、平和,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大大超越了在他之前正始、竹林时期的散文成就。昭明太子就称赞他:“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可见陶渊明在散文创作方面是有很高造诣的,昭明太子对他的这段评价也是极为中肯的,有助于我们理解评价他的散文作品。
陶渊明的散文,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隽永。他的作品,行文如行云流水,抑扬跌宕,无论叙事还是抒情,都以意尽而后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深得自然之妙,丝毫无雕琢斧饰的痕迹。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这样优美的散文。陶渊明还常在一些诗赋前附有长短不一的序言,如《游斜川诗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5]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
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这则精美的山水小记,是一篇别放异彩的散文小品,词采精简,情文并茂,妙趣横生。这段话写景如此平淡通俗而又十分清新自然,确实是用“田家语”了;序言中长短句参差交织,偶用排偶,使人读起来犹如泉水叮咚,自然而轻快。这些都体现出了陶渊明行文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其次,他的散文除了风格上朴素自然的特点之外,他的散文艺术魅力还在他笔锋常含情,他散文至情至性的情感流露往往摧人肺腑。如《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云掩晨,长风悲节。感惟崩号,兴言泣血。寻念平昔,觞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如何一往,终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时复践。藐藐孤女,曷依曷恃。茕茕游魂,谁主谁祀。”这篇文章叙述胞妹和自己幼时多灾多难的家庭环境,其妹死后凄凉的情景。骨肉同胞,情谊深甚,其妹离殁不久,作者的痛苦跃然纸上。这样郁结悲伤的深情形之笔端,又怎能不凄恻动人呢。
《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是陶渊明两篇很出色的祭吊文。两篇文中饱含哀伤,可谓以血泪写就的至情之文,可与韩退之《祭十二郎文》相媲美。《祭从弟敬远文》中作者追忆了自己与堂弟敬远之间的手足之情:“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齿,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念彼昔日,同房之欢。冬无 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岂
不多乏,忽忘饥寒。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意。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这段话再现了他与堂弟自幼亲密相处的美好境况,行文自然通脱而又充满了真情实感,一片出自内心的至情,不需要任何辞藻的修饰,完全是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对堂弟的逝去发自肺腑的哀痛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泪涕具下。情感是作品的生命,自然而又丰富的情感的情感流露,也是陶渊明散文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除《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外,他的名篇《自祭文》历来被视为陶渊明的绝笔,后人模仿很多。这篇《自祭文》写于陶渊明晚年,也是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曲悲歌。这段话着重回顾了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自幼贫困,靠着自己辛勤的耕耘生活,他没有虚词夸张,也没有无病呻吟,对于自己的生平也没有丝毫的羞愧和懊悔。陶渊明面对生死大事依然心平气,他明白必须乐天委分,顺应自然,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生死问题。整篇文章行文自然朴素,情感质朴,文风茂实,充分展现出了他崇高的形象和他心目中对待人生的那一份情、那一份真。 [8][7][6]
三、朴素自然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朴素自然、亲切动人是陶渊明散文极具情趣的又一大艺术特点。陶渊明以其高远的思想意境、
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卓越的表现才能,苏轼说陶诗“癯而实腴”,陶文又何尝不是呢。陶渊明创作出的这些出之自然、归之自然的
精彩文章,极大地推动了了中国古典文学平淡清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元好问在《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中称赞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珠相悬”,说出了陶渊明诗文语言朴素自然的特点。陶渊明的散文和诗一样,语言明白如话,平易近人,多用轻笔点染,形象突出,形成了朴素自然的风格。如前文举出的《五柳先生传》一文,整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文字极其简练,多一字无用,少一字不可。言简意赅是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陶渊明继承和发展着这种传统,用极为简练质朴的文字创作了极为优美的散文作品。在《五柳先生传》前面一段中,陶渊明仅仅用了百余字,就把自己的志向、爱好和性格分明的展现出来,用语何其精炼明快,语言何其简朴自然。
陶渊明散文的质朴是显而易见,这是他散文作品用语的一大特点。如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每以家东西游走”,再如“余常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这样的文章语言仿佛闲话家常一般,妇孺儿童皆能轻易明白。他的散文语言也毫不讳饰,读起来总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朴感,极大地增强了他散文的抒情效果。
其次,陶渊明的散文还善于巧妙地运用排偶和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美。《答庞参军一首并序》这首诗的小序中,语言清新流畅,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段中多用排偶,富有诗的韵味和节奏感。他的这些成就与魏晋六朝很多文章华而不实、内容空虚、形式繁缛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当时文
坛,“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隻,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陶渊明积极改变这种文风,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散文简练质朴的优良文风并用于自己的散文创作中,为魏晋散文增添了一抹亮色。
陶渊明散文朴素自然之美还表现在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散文抒情性很强,而且文章中所表达出的感情常“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是那样的自然。吴云在讲陶渊明时曾这样形象地概括他的抒情方式:“陶渊明表达感情的特点与屈原的奔放、爆发式特点迥然不同,陶渊明也是多情而才高的杰出诗人。但他在表达感情时,极其自然,有如泉水从发源处缓缓流出;也好像一位老人从容地、声调不高不低地给人们讲故事,让人感到是那样自然而亲切。”[10][9]例如《感士不遇赋序》: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11]怀才不遇是封建文人的共同命运,这段序言中知音不遇、明主难逢的悲哀情绪不时流露其中。对当时社会的浮华、市侩展开尖锐的批评,愤懑的情感犹如大河决堤,一泻千里,极其自然,可以说是“直写胸中天”。
魏晋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一个重要部分。陶渊明以自己不朽的
诸多散文作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
篇二:世人评价陶渊明美文
各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哪些,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
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显现。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渊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谈,除去陶诗的哲学佛理不谈,单单是他词句间独特的语言美,就让我钦慕不已。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东晋时期产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
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再读陶渊明,领悟着他让千百年来人们称颂的情操与文采,自己好像成了林语堂语中“自惭形秽”的人般自嘲。陶渊明在归隐的诗上施上了丰厚的肥料,长出了茂密的意境。他的归隐如诗,诗显归隐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隐士,也让我们千年传颂。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与无怀氏与葛天氏对饮,任酒杯中飘出一朵朵纯朴的菊花,高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然后则醉卧于菊花丛中,吟诗一曲,却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各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哪些,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篇三:有关陶渊明的作文素材
有关陶渊明的作文素材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
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评价:
1、鲁迅:“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2、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3、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4、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本文来自:Www.HnbOxu.coM 博 旭 范文 网:关于陶渊明的散文)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素材运用示例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
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一)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
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
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