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公共行政学的视角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公共行政学的视角
崔会玲1,刘立惠2
(1(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T,9;2(长寿一中,湖北钟祥431905) 摘要: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务员素质的提高,而且从根本上影
响着公共行政管理水平。由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和极大的社会压力,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公务员的人数趋 多,已成为一个急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公共行政视角,深刻分析了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旨 在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公务员;特殊职业群体;心理困境;原因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5)02—0109—02 中图分类号:D630(3
题”。[5](聊)只要公务员还从事着公共行政管理工作, 原因之一:特殊职业的“公共性”要求压抑公 职业的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的自然本性之间的冲突 务员的自然本性 马克思(韦伯曾预言,职业化将成为现代社会 就不可能消除,这是历史的必然,他们没有选 择,洲略)由此导致的心理困境也就不可避免。 的显著特征。 (隧’历史的发展也证明,随着社会不 断发 展,分工细化,职业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 原因之二:官僚制的理性要求阻碍公务员的个 性发展 成部分。继政治与行政相分离,行政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对其的研究日趋繁荣。公共行政 以官僚制为基本特征的政府组织所要求的理性 作为一 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而存在,得到更多人的承认,它 与非人格化在保证公共行政有序运作的同时,也阻 有着自己的边界和特定的内容。具体地讲,公共行 碍了公务员的个性、情感发展,这也是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以来,官僚制倍受批评和指责的重要原因。 政与公共权力相联系,性质上具有公共性,以公共 韦伯在对现代官僚制进行合理性的设计中,完全排 利益为价值追求。[2J(硒)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必然影响 除了人的思想、情感因素,造成官僚制在实践中的 其中的从业人员——公务员,使公务员以一个相对 诸多困境,但最为致命的是,官僚制使人的个性受 独特的群体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对公务员有 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要求。为保证公务员正当 到扭曲,使官僚制条件下的人变成阴郁、灰暗、屈 地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必然要求 从规章制度的“组织人”。?“阴)没有哪一个职业的 人员所遵行的规章制度会比公务员多。与私人部门 公务员摈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职业要求与 相比,公共行政这,职业所特别强调的理性要求与 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各个人过去和 现在始终是从自己出发的”,13J(瞵’现实中一个人不 规范精神压抑了对公务员的个性发展和对自由的追 可能脱离他的个人利益而存在,自利性是人的自然 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公务员给大家的印象 就是循规蹈矩、刻板、僵化、不近人情,这并不是 本性,“人们奋斗多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 有关”。[4](P125)当与公共权力相联系时,公务员便有 公务员自己所希望的。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公务员 了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不可能有的机会,即窃取、占 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政府和国家,他们的一言一 有和不当使用公共权力,甚至以公共权力来谋取个 行都要更理性和谨慎,这种“理性”与“谨慎”很 人私利,几乎所有的公共行政官员都认为“自己在 容易滑向上面所列举的刻板、僵化、不近人情。在 工作中遇到过在道德抉择上进退两难的难 某种意义上,公共行政是在以牺牲公务员个人的个
收稿日期:2004—12—28 ?109?
万方数据
崔会玲等: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性和自由来换取整个官僚制的理性与规范,苦闷、 斑。另一方面,对于原有的公务员来说,“进驻者” 压抑、抑郁等心理困境的存在也就不奇怪了。如得 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威胁自己的地位, 不到有效的宣泄与疏导,将会严重影响公务员的身 有官员坦言,“确实有危机感”。旧J在这一激烈的 竞 争过程中,压力很容易使公务员陷人心理困境心健康,妨碍工作,甚至使处于困境中的人脱离公 中, 务员群体,齐红儿离职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解决的不好,将有悖于当初引入人才的初衷, 原因之三:公共责任的重大挑战着公务员个人 达不到政府管理的目标。 原因之五:心理疏导渠道的缺乏加剧公务员心 能力的有限 理困境公共行政管理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 必然按照公共事务的性质和规律行事,以公共利益 有了心理困境,就应当及时得到宣泄和疏导, 为依托,履行公共责任。【 7](P515)我们认为公务员有追 这是解决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的唯一出路。相 求私利的自然本性,只是为了更客观,更真实地看 对于企业员工,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受关注的程度很 待政府及其公务员。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道德 少,这方面的研究极端缺乏,公务员心理疏导渠道 方面的研究就少之又少。20 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的公务员,他们在身兼公民和 1B:纪80年代以来, 业中的员工帮助计划(EAP)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 公务员两种角色时,更强调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的责 企 任和义务,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更注重维护 应用,该计划旨在通过多种途径或形式,帮助解决 和追求后者。这些公务员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改 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提 变现状,为民众谋福,但一旦接触现实,就发现个 高在组织中的工作业绩,例如心理咨询、放松室、 人的能力是多么的有限,根本无力改变什么。公共 发泄室等。中国联想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亮 点就是实施员工帮助计划,保护职业心理健 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导致公务 员苦闷、悲观、失望,甚至另谋高就。李昌平在深 感肩上的康, (嗍)而这在中国政府里是一片空白。 责任重大时,又很无奈,最后落得远走他 公务员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承担着重大的 乡。公务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当他具备一个公 公共责任,其心理困境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加 职人员素质,愿意承担公共责任时,往往又面临另 之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致使公务员的心理 困境宣泄和疏导的渠道严重缺乏。公务员有了心理 一个问题:他是否有能力承担?这将深深地折磨着 公务员,使他们陷入极大的心理困境之中。 困境,不知道宣泄,不敢宣泄,甚至不能宣泄,久 而久之,积聚心中,困境加剧,心力交瘁。我们称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加
入(?m,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要求公务员提供良好的 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愈来愈大,这种责任很自然 公众服务,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 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转化为心理压力,造成公务 固然给公众作为被服务者带来了应有的权益和愉 员心理紧张。公务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 悦,但往往这些权益和愉悦是以服务的提供者—— 个人能力以应对压力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难免 公务员——的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心理健康为代价 会有些公务员会因为个人能力的欠缺而产生不适、 的。因此,帮助公务员走出心理困境,保护他们的 紧张、抗击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陷人心理困境 心理健康,政府和社会都责无旁贷。 之中。适应形 势的发展,调适公务员心理,使其走 原因之四:激烈的群体竞争加大公务员出困境,愉快地投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的心理 [1][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压力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继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下海”热潮后,今 [2]张康之(行政人员是一个独特的职业群体[J](公共部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 天的政府部门又成为国人眼里的香饽饽,加之中国 门人力资源,2000,(5)( 的影响,考公务员的热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群体竞争越发激烈。这种竞争一方面有利于我潮一波接一波,大批精英进驻政府部门,公务员的 l钙15( 社, 国干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部人事制度改革,激活干部队伍活力,提高公务员 19912( 社, 对权 [5][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华 等,纠结在心中,难以排解。以郑 力地位的担心,个人成就的焦虑,未来的忧愁等 夏出版社,2002( 州市政府“引博 [6]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 揭开郑州“博士从政”序工程”为例,自2001年9月博士王鹏走马上任,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幕,至2004年4月,已 [7]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高学历、能力强的精英进驻政府,对他们有112名博士进驻郑州政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社,2000( 自身和原 [8]杨磊(百名博士从政成为官场弱市群体[J](领导文 对“进驻者”本身,将面临着被排有的公务员的心理都是个不小的冲击。具体来说, 萃,2004,(10)( 斥、挤压,甚至 [9]寿蓓蓓(郑州博士从政开花是否结果[N](南方周末, 面,压力重重。刚?7)在一次调查中,孤立的可能,如何尽快融入新环境,打开工作局 2004—09—23( 对“博士是官 [10]孙杰,王洪伟(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案例[J](人力 场中的‘弱势群体”’的说法,10名博士中有4名 选择了“符合真实感受”,另有5资源,2004,(1)( 名不同程度地表 示(责任编辑李保林) 赞成, 附’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心理困境可见一 万方数据 ?110?
范文二:行政学视阈下户籍制度产生原因透析
行政学视阈下户籍制度产生原因透析
沭阳论坛 http://www.shuyangnet.com/
摘要:中国户籍制度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政权统治是户籍制度产生的根本目的;生产力水平是户籍制度产生的物质基础;重礼思想是户籍制度产生的政治理念;社会结构是户籍制度实施的现实条件。从行政学的视阈下对户籍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内在机理进行剖析,对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已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门问题之一。任何一项制度,挖掘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是非常必要的,但从现有文献的梳理来看,从社会学、人口学及历史学等视角对户籍制度产生原因的研究较多,而从行政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的相对较少,甚或没有去分析和解释这一制度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旨在行政学的视阈下对户籍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内在机理进行剖析,为现行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一、政权统治是户籍制度产生的根本目的
户籍制度的产生主要源于国家政权统治的需要,是国家这一公共权力机关实施和运用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有效手段。
对于国家来讲,人是最重要的经济政治资源,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在农业社会阶段,人口的众寡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而国家控制人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让其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农民有了安身立命之
所,不至于四处迁徙,而统治者也才能有固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礼记?大学》中有“有人由此土、有土由此财、有财有此用”的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古人对农业、土地、农民的重视,土地和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强盛和富有的标志。在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效益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在统治者看来,唯有控制更多的人口,才能壮大国家的经济、军事力量,抵抗外域入侵,确保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和个体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最早的国家是因“治水有功”而“王天下”的夏朝。自夏朝开始,中国开始进入私有制社会,但此时处于从原始的部落社会向建立公共权力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各氏族部落的首领们不过是出于联合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和对夏禹平定水患的钦佩而推举夏禹为名义上的“天子”,其权威并未真正确立。实际上他并不能直接对国内臣民发号施令,向臣民派役纳税。其政权统治方式只是在于通过更大范围氏族的宗法血缘关系来治理。不是老百姓每家每户直接接受统治者的盘剥,进奉贡物,而是以氏族部落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诸侯邦国为单位,间接地接受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管理各类人口的国家机构,人口的登记和统计等一些户籍制度必备的内容也在一定范围里出现了。但是,早期国家这种分封制的政治统治方式带有鲜明的氏族血缘色彩,不但妨碍了西周国家形态的完善,也阻碍了以家庭为编制单位、以地缘为标志、纯粹行政的户籍制度的形成。由于宗法血缘关系本身的脆弱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淡漠,致使宗法礼仪的约束力逐渐消失,天子逐渐失去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能力,建立在血缘宗法治理基础上的政权岌岌可危。
至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便进入了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时期。各诸侯国随着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纷纷谋求独立,为确保国家的生存以及繁荣和昌盛,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实
际控制更多地人口才能真正壮大自己国家的军事力量,抵抗外域入侵。所以,这一时期,各国在进行政治改革和国家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带有集中化性质的户籍制度开始形成。各国开始重视对户籍制度的调整,以齐国为代表,经过管仲实施的改革措施之后,确立了户口登记与征发赋税徭役相结合,编制基层社区的户籍组织与国家对基层社区的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政治控制与经济剥削相结合的统治模式。战国时期,传统的社会秩序领主制的政治秩序全面瓦解,西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无法维持,夏商周早期国家所发明和使用的政治控制手段完全失去效用。总而言之,一切传统的政治控制手段,完全不再具有约束力,原有的宗法道德、王道礼仪和法律制度对社会的调节作用丧失殆尽。政治统治如何重新确立,呼唤新的手段和途径,如何使国家权力意志得到贯彻,客观上产生了新制度形式的需要。户籍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成熟完备起来。秦国在秦孝公时,用商鞅实行变法,外修刑政,内务耕织,有效地推动了国家经济和武力的发展,秦国成为战国七雄最有实力的国家,最终统一了中国。秦朝统一之后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了商鞅变法所制定的户籍制度,重新确立了古代国家对各个组成部分的绝对控制关系,所有的土地、人民不再是停留在礼仪上或法理意义上的归国家所有,而是借助于户籍制度实实在在地归属国家亦即统治者所有,国家的社会控制和统治功能大大加强。至此,户籍制度以其对古代国家统治下的人民及其财产(主要是土地)的统计作为手段,完成了古代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与财产掌握,满足了国家对人民和领土的政治控制,是国家通过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在其所统治的疆域上向人民充分伸展政治影响力的反映,正式确立并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完善国家形态、实施政治统治、强化对古代国家控制基层社会和人民的有效手段。
二、生产力水平是户籍制度产生的物质基础
户籍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单个家庭生产能够独立进行,小农经
济生产方式的出现,为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实施提供了社会前提和基础。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长久繁荣、文明的延续,基本上都要取决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支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农耕。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从事农耕生产,但农耕技术水平的提高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的末期以及奴隶社会初期,农耕工具使用比较普遍的还是石器、木器、蚌器和骨器,农业生产大多依靠人力,个体家庭没有能力独立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土地所有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领主制,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以公社集体生产的形式,家庭还不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个体化的小农经济根本无法产生。西周时期,青铜工具虽然开始运用于农业,但是青铜器农具数量很少,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是集体生产,所谓“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就是对当时生产情景的具体描绘。这一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迈进,但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并未发生过飞跃性的发展,因而氏族公社的组织形式与所有制形式都基本上被保留下来。西周时期氏族公社的土地依然需要定期分配,《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差恶,分为三品??故三年一换主(土)易居,财均力平。”这种情形与恩格斯所说的马尔克制度最初一年,而后三年、六年、九年乃至十二年重新分配土地的情况基本吻合。这也说明了在夏商周时代,“氏族制还能以改变的、地区的形式,即以马尔克制度的形式,继续存在几个世纪”。由于户籍制度对户口的登记和统计是以“户”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的,因而具有独立生产能力的小农阶层的形成也是户籍制度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早期国家的统治者也只能以公社为单位进行赏赐和剥削的并不以个体公社农民为对象,因而也就没有了解公社内部户口和土地数字的必要。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没有可能出现,统治者也没有必要控制生产者的流动。 春
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农耕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铁的农业器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和质量,再加上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翻土施肥、精耕细作等农耕技术的改进和普及,农民独立生产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集体生产的形式被逐渐打破,土地所有制也开始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铁制的农业手工业器具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农村家庭手工业也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相结合,催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独立的手工业作坊大量涌现,商业活动日趋繁荣,社会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大量人口繁育,大量荒地得以开垦,土地私有化进程加快,一家一户自耕农阶层广泛出现,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的结构和集体生产的形式逐步瓦解。同时,无地或少地的“隐民”、“私属徒”大量出现,社会流动在更大范围内发生,诱发了封建制地主经济关系的产生,大量的公田被荒置,对领主制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以井田制为基础、以集体生产为主要生产形式的领主制经济濒于崩溃。这些都为户籍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为了应付土地由过去的公社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秩序的混乱,齐国实行了“正户籍”的政策,此后,春秋其他诸侯国也先后进行了户口的统计和户籍的管理。由于这个时期诸国建立户籍制度的目的在于恢复旧的统治秩序,所以,户籍制度并没有能够获得全面地发展。不过,经过春秋时期近三百年的发展,城市平民与乡村平民在身份上趋于齐等,城市的平民阶层与已经出现的自耕农阶层一起构成了一个崭新的“编户齐民”阶层,为户籍制度的全面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直至战国时期,传统的领主制的统治秩序全面瓦解,封建制地主经济关系进一步巩固,在秦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户籍制度逐渐发展完备。
三、重礼思想是户籍制度产生的政治理念
国家政权统治得以确立,需要广泛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论证提供支持。人们之所以接受权力的统治,完全在于他们关于权力的认识和观念。这种认识和观念是政权统治最根本的合法性所在,也是户籍制度设计实施的指导性思想和理论基础。
农业社会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集家而成族,聚族而成国。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现实中,家族生活扩展为国家政治生活,使得家族的伦理与政治的伦理也合而为一,血缘一宗法关系即是维系家国一体的稳固基础。“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此在各国皆然。而我国古代,于氏族方面之组织尤极完密,且能活用其精神,故家与国之联络关系甚圆滑,形成一种伦理的政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伦理关系是通过“礼”与“法”的控制形式得以强化和维护的。最初的礼起源于氏族社会,主要是习俗之礼。从词源学考察,礼的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和祭祀祖先。随着氏族社会演进到宗法社会,礼就逐渐具有了权力象征的意义。礼的意图在于“分”,即分贵贱、明等级。礼的核心是维护贵贱上下、尊卑长幼、男女有别的等级秩序。这一重要内涵符合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在需要。周朝统治者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基础,将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制定出一系列礼乐典章制度作为社会的行动准则。《周礼》中所载小司徒“登民数”,“生齿皆登”,以及“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以及“国”“野”两类户口分治等,都反映出了其所宣扬的政治伦理和理念,即尊重权威,保持等级有序。以家编户,以祖定籍,当人们被赋予某种“籍”之后,其意义不仅在于人们需要接受其在社会现实中的地位或位置,需要接受地方权威或家长权威,更重要的在于统治者借此实现其统治所需要的一种社会秩序观。但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却与天道秩序的理想相去甚远,争战与混乱打破了既有的制度规则。
春秋时期的社会深刻变革对古礼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有所谓“礼崩乐坏,学绝道丧”之说。于是,思想家们纷纷开始
反思,先秦诸子都有志于谋求整合政治社会秩序,而各家有各家的主张,于是有了不同的重振政治社会秩序的方略。但先秦诸子在一点上是相同的,即在谋求社会秩序整合时,绝大多数都视礼为一基本方略。春秋末年,孔子以仁释礼,摒除单纯的仪式形式,把“仪制”中的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出来,冠之以人道性、人格化内容,将其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对超出生物种属性质、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做出明朗的政治学解释,表达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使“礼”具有了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含义和作用。在儒家那里,把天道与人伦统一起来,由此也为等级秩序求得了合乎天道的验证。儒家思想把天道更多地理解为一种由中心与边缘构成的、井然有序的级差格局,它应当体现在仪式所规定的现时的秩序中。儒家思想把‘人’当做‘天’的产物,再从‘人’的角度为秩序寻找依据,因此无论是人的性善还是性恶,维持亲疏远近上下贵贱的秩序都应当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天道’。强调“立于礼”,“礼者为异”,异即等级。实行礼的目的在于通过划分等级固定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并使其能安于天生的血统给自己带来的或贵或贱的命运,以使“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达到天下的安定。存在于社会上的贵贱上下等级与存在于家庭中的尊卑长幼等级都被儒家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所不可缺乏的条件。社会成员必须严格遵循礼制标准,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说等级秩序是君主政治得以生存的制度保障,那么等级原则的提出则从认识上提高了统治者维护和巩固等级秩序的自觉性。等级原则成为巩固君权的基本手段。”在重礼思想的指导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包括秦国在变法过程中,户籍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即是加强社会控制,依据伦理规定,围绕巩固权力统治,定期进行户口登记,进行职业体系的分类,重新确定社会身份地位,严禁迁徙,用制度把农民及不同身份的人约束在相对固定的领域或范围里,强调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先赋性,以便于对他们灌输有利于政权统治的价值
观念,施行礼教和道德教化。所以说,户籍制度是对“礼”内涵的外在制度化,是礼制观念的体现,同时,对于推行礼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社会结构是户籍制度实施的现实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细胞,包含着社会结构的某些基本特性,是理解社会结构的重要分析单位。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是在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伴随着氏族社会的衰微和没落而产生的,远非近代以来核心家庭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在农业社会中,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中国古代夏商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结构都是由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构成的。血族关系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等级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组织的基础。血族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是通过父家长制而得以延续的。原始共同体中的血族等级最主要的就是血缘家族的辈份关系和老者享受的特权,随着婚姻关系的固定,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继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代、父系氏族时代之后,伴随着私有制和奴隶社会的形成,进入社会宗族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时代,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向国家政治结构转化。张康之教授概括了这个时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是一个以‘家元共同体’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家’是社会构成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单元,‘家’在社会的结构化中构成了社会,因而,社会无非是‘家’的扩大和以‘家’为其单元的共同体。‘家’是家元共同体中的‘点’,‘家’放大后成为‘族’,就有了地域的特征,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了,‘族’的放大则是‘天下’。近代的人们也把这种‘天下’称作‘国家’,实际上,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只不过是王权发挥支配作用的范围,其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和流动的。”家国一体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中国的家,横向可以扩及到
家族、宗族以至氏族,纵向可以上通祖宗、下及子孙,是一个延展的、多面的、巨型的家”。家国一体性的维系是通过宗法制度实现的。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又拥有相对自治权力的一种社会基层系统,其中,每个成员都被置于高度系统化的等级名分体系中,并由此而产生宗法式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沿着从家庭亲属差序向外延伸扩展,架构了把一定数量的家庭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家庭网络。在这个大家庭里,等级观念、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在家、族与国的组织结构关系上,呈现出一种严谨的一体性:家国同态,家国一体。无论是国家对家族的替代,还是家族与国家的混融,都不可否认传统农业社会中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无不是家庭结构、功能、伦理等内容的放大。
在阶级社会中,原来那种自然产生的等级与在社会分工和财产分配中形成的阶级相结合,形成新的社会等级,产生真正的特权,继而构造出等级制。据典籍记载,到了西周时期,周天子实施了“体国经野”的城乡人口划分及其管理办法,根据家庭出身和居住地对人口进行分类、分等和分级。全国人口分为“国人”和“野人”,并在社会基层建立了组织严密的社会管理编组体系,据《周礼隧人》中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瓒,五瓒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隧。”这个时期,氏族农村公社虽然开始解体,但是包括人口和土地在内的宗法分封的结果使得西周国家并没有真正有效地控制最基层的社区单位,这些社区单位仍然被作为贵族的依附物。再加上没有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催化,西周的邻、里、瓒、鄙这些基层社会组织仍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农村公社的特点和形式。社会结构的分化还非常有限。这些实际上就决定了在西周及其之前的时代,户籍制度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传统的政治控制手段失灵,基层社会的秩序也受到冲击,基层社会已经处于失控状态。春秋时期,各国陆续实行了变法,虽然这些变法在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所有的变法都无外乎发
展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实力,以及重新建立控制基层社会的控制体系。经过春秋时期将近三百年(公元前770年—476年)的发展,新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一方面,一些地方贵族的势力发展起来,成为诸侯国新的主宰;另一方面,大部分贵族相继衰落,沦落到平民阶层,诸侯国上层的统治集体得到调整。而且,随着城市平民与乡村农民在身份上趋于齐等,城市的平民阶层与已经出现的自耕农阶层一起构成了一个崭新的“编户齐民”阶层。古代社会的结构分化逐渐完成,新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形成,这也为户籍制度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
(责任
沭阳论坛 http://www.shuyangnet.com/
范文三:浅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
浅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
提纲
一 西方行政学的兴起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二 西方行政学的兴起与西文科学管理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 西方行政学与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 西方行政学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
五 西方行政学正式在美国产生
六、在我国学习、研究西方行政学的意义。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管理在美国真正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行政学) 。它经历了初创、演进、深化、拓展等若干发展阶段。于发展成为具有丰富的理论,又有实践价值的学科。当今我国的行政管理正处于探讨的时期,学习、研究西方行政学,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方行政学理论内涵重要实践 学习 研究 最近几年,公共管理学科已在中国设立,作为一种专门 以社会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社会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如同其它社会管理一样,其历史十分悠久,无沦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自古都不乏行政管理的思想。然而,那些早期行政管理因缺乏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尚未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
一 西方行政学的兴起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生 产和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与此相应,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均 不太复杂,行政管理还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即便到了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政府职能十分有限,其主要任务是消极 地保护个人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免遭侵略,行政 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尚缺乏产生的必要条件。
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l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进步,重工业 取代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据主导地位,资本积累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向前推进。到了l9世纪末,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时期过度,由于生产和资本集中所引起的垄断统治逐渐形 成,美国就是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不仅社 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 会经济的任务日益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 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甚至演变 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 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 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 土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活 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科,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沦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其职
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而生。
二 西方行政学的兴起与西方科学管理运动之间的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与行政权力的扩大提出了行政学研究的要求,而且 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也对西方行政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世纪末,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 达国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资 本积累的惊人增长与管理,利用巨量资金的陈旧方式不相适应;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与传统的经验管理发 生了尖锐冲突。工人的有意“磨洋工”使劳动生产率低下,劳资之间的对立情绪和“不融洽关系”严重影响着生产和利 润的增长。缺乏严重的责任制度以及专门化的管理知识和管 理人才,使专业化协作生产陷入混乱。
以上的矛盾和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化 大生产迅速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这种历史性的要求 促使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获得了长足进展,迎来了一个崭新 的科学管理时代,其中的佼佼者首推美国的泰勒。泰勒所开 创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探讨如何在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在他看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工厂、企业 推选“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理沦最终形成了一场对美国乃 至整个西欧管理界均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管理运动。
尽管科学管理理论最初是针对工厂和企业管理提出的,
但它同时也为政府政管理改革提供了线索和方法,正是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解决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菜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机关办公室管理;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教育和市政机构;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科学管理运用提供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行政管理,精整政府,调整机构,促进政府工作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才促进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三 西方行政学与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以至于人们把这两门科学比做根与树,花于果的关系;行政学之树源之于政治学之根,行政学之果结于政治学之花。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行政学也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行政学产生以前,其有关内容就包括在政治学之中。政治学的发展,是促进行政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7—18世纪,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 家,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所确立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权、政权三权分立等思想,把政治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民上革命所建立起来的资
产阶级困家,普遍采用古德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的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行政机关成为独 立的体系行使其管理国家政务的权力。
到19世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 走向垄断,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使一系列社会问题 日益更加复杂起来。垄断势力的扩张,劳资矛盾的加深,贫 富两极分化的加剧、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进步运动的高涨 等,都是就在这一时期很突出的社会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为 了维护其经济、政治,更加重视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同时,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增长,教育的普及以及普 选权的扩大,社会各界对政治也越来越关心了。随着政治学 的不断发展,一批经济学家着眼于经济和效率,从政治学的 角度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行政学正是在像政治学这样 一些相关学科理论的促进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四 西方行政学与泰勒的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
话说行政学,我们必须还得再次去重新祥细了解泰勒的 高超艺术和管理方法,以便进一步了解和探讨他的科学管理 原理等,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科学管理运动密切 相关。如前所述,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兴 起才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和兴盛。而对于这场科学运动 的形成,起作决定性影响的乃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自幼就很爱好科学研究和实验,对任何事情都想找出
“一种最佳方法”。他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哈佛大学法律系, 但因学习过于勤奋,患了眼疾而不得不辍学务工。先后做过 机械工人,车间管理员,技师,工长,总工程师和总经理。 他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感当时的企业管理当局不懂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不懂得工作程序,劳动节奏和疲劳因素对 生产率的影响;而工人则缺少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 使用的工具,这此都大大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改 进管理,他从l880年开始进行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劳动所花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后 来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勒制”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泰勒在管理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计件工资制》(1895年) 、《工 厂管理》(1903年) 、《效率的福音》(1911年) 以及《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和《科学管理》(1912年) 等。其中尤以《科学管理原理》最为著名,该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大,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就体现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
(一) 泰勒高超的科学管理艺术和自我评价伟绩
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出高劳动生产率。泰勒在 1912年出版的《科学管理》一书中曾强调指了提高劳动生产 力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增长这一事实标 志着文明国家和不文明国家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两百年 内的巨大进步。正是由于生产率的增加,使得今日的劳动人
民生活得几乎同250年以前的国王一样的好。科学管理如同 节省劳力的机器一样,其目的正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的产量。泰勒认为,当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很大的。他在一项工人搬运生铁的试验中,使工人每天搬运生铁的数量普遍从l2.5吨增加到47.5吨,增加了3.8倍。可是,当时不论是雇主还是工人,对于一个工人一天能应该干多少活? 都心中无数。工人由于对资本家的剥削不满,而且多劳不能多得,工资微薄。于是普遍采用“磨洋工”的斗争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出劳动的潜力。
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何谓“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他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他曾试图阐明,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并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人。可见,存泰勒看来,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
第三实行标准化原理。泰勒认为,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之后,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必须用科学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和休息
时间的搭配,以至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最佳方法。
第四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甲种通过工时研究和 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乙种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 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这种付酬制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 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丙种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 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 付工资。
第五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长期以来劳资普遍存在着互相指责,相互怀疑乃至彼此对抗的状况,因为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对此,泰勒认为,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 双方必须变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相互信任、合作、共事。
第六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 为科学工作法。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所谓经验工作法,就是每一个工人用什么方法操作? 使用什么工具等。都由他根据自己或师傅等人的经验来决定。所以,工效的高低取决于他个人所采用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是否合理? 以及他本人技术熟练的程度和努力的程度如何? 至于科学的工作方法,就是前
面提到的在试验和研究基础上制定的标准化操作方法,并采用标准化的工具和设备等。
第七实行职能工长制。为了提高工效,泰勒主张职能工 长制。泰勒设计出了八个职能工长,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 这八个职能工长中,有四个计划部门,四个在车间。这种职 能工长显然已不是严格意义的工长了,但他们或多或少地承 担着某些职能,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在其职能范围内可以 直接向工人发出命令。
第八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折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 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任免等。存例外原则之下,经理只接受有关超出常规或标准化的所有例外情况一特别好和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一概括性的、压缩的及比较特别的报告。以便使他得于有时间考虑大政方针等。泰勒提出的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原则,后来发展成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
如前所述,除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和行政学导论等为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供理论支撑之外,对于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技术化具有推动作用的还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
论。尽管泰勒所开创的科学管理理论是针对企业管理而提出的,但是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行政管理事务的非政治化,使得行政事务在这一点上“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取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样”。无怪乎美国行政学家博兹曼说,科学管理“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政府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对科学管理和科学原则的信奉迅速扩展并使其流行的政统做法,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人员的影响达到了顶峰,泰勒的科学管理在1910年——1940年问一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
泰勒自我评价己取得的伟绩,他并不把自己的科学理论 看成已最后完成,不能再修改理论。他曾指出:“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情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我所知道的同科学管理有联系的所有的人,都准备放弃任何计划,任何理沦,转而拥护所能找到更好的东西,在科学管理中并不存在着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
五 西方行政学正式在美国产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正是在上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于19世纪末,20世初首先在美国产生,然后迅速扩及西方各国。如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和怀特的《行政学导论》等。
行政学在美国产生的公认标志是曾任美国第28届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于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在该文中,他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第一次明确指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该文开行政学理论研究之先河,被公认为是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自美国行政学家威尔逊率先提出建立行政学的主张之后,西方行政学经历了初创、演进、深化、拓展等若干发展阶段,日渐成熟。迄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既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不乏重要实践价值的综合性学科。纵观西方行政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行政学经典著作,而且也形成了一系列对西方行政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和行政管理实践的改进,均具有重要价值的行政学说。如西蒙的《行政行为》和法默尔的《行政与社会》等。
六 在我国学习、研究西方行政学的意义。
在我国,行政学起步相对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行政学从根本上来说实属“舶来品”。鉴于西方行政学具有长期的理论积累,而我国行政学科又面临加速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的现实背景,系统地学习、研究西方行政学发展过程中业已取得的理论成果。不仅对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进和改革等,加深我们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雷恩说得好:“智理学者从历史上可以吸取许多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把研究过去作为管 理入门”。或许,我们也能够从学习、研究西方行政学已有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性学科中真正进入科学行政管理的大门。
本篇论文的字数是:5941个。
参考文献
1、[美]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l987。
2、[美]怀特《行政学导论》,上海:商务印书馆l978。
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范文四:浅析行政垄断产生的原因
浅析行政垄断产生的原因
LegaJSystemAndSocietY
?{I}I占轧会2009.4(下)
浅析行政垄断产生的原因
刘亚品
摘要行政垄断是中国目前政治和经济中一个突出的现象,且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发展进程.本文从历史.意
识,经济,行政,法制,体制等方面较全面的分析了导致行政垄断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行政垄断特征原因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4.375.OI
一
,
行政垄断的定义
一
般认为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凭借行政权力扶
持或培植,定范围的经营者,使之限制竞争形成垄断的状态和行为.
简而言之,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
二,行政垄断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主体的行政性.这一点使得行政垄断与企业垄断区别开来.
尽管行政垄断也是一种经济垄断,但这种垄断是由政府行政机关或其
授权的单位滥用行政权力所为,并非企业自身的经济行为.2.狭隘的
经济利益性.这是行政垄断的目的,即为本地方,本部门或本单位(行
政性公司)谋取经济利益.3.对竞争的实质阻碍性.行政垄断的结果
是导致统一市场的条块分割,破坏自由,公开的竞争秩序,最终损害消
费者权益,助长行业不正之风.0
三,行政垄断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1.官商不分的传统.在封建社会中,官商不分是天经地义的,开
垦和经商都受制于官府,尽管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的影响,自然经济形式始终处于
绝对的优势地位.在狭隘封闭的,以农业为主题,分工十分简陋的经
济形式下,政府高度集权,直接管理经济,逐渐形成一种官商不分的历
史传统,并逐渐形成一种”历史惯性”..
2.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二)意识原因
1.经济竞争观念自然淡漠.在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曾长期处于
附庸地位而难以发展,在此种经济结构影响下,民众欠缺参与商品经
济活动的机遇.加上传统中国社会富贵合一的特点,即一个人经济上
的特权即”富”应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即”贵”相一致,导致官商不分与
官商勾结,使得民众对垄断抱有敬畏,崇拜心理.0
2.政府干预主义的行政意识过强.这里指出的政府干预主义,是
指恶意干预,是变态的行政管理.通俗来讲就是,政府行政机关”管了
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种政府干预主义的行政意识在
我国由来己久,其根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经济原因
1.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强化与不均衡.由于中央政府分权于
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使它们自主管理经济的权力不断扩大,同
时实行财政包干,中央,地方”分灶吃饭”,直至现在实行分税制,这些
都强化了地区,部门利益.
2.地方与中央经济发展不协调,利益分配不平衡.那些经济发展
相对落后的地区为维护自身的发展,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不约
而同的采取了封锁地方市场,限制商品,资源正常流动的行政垄断措
施..
(四)行政原因
1.行政部门的”政绩”追求.且多年来的”好大喜功”,”数字政绩”
的风气严重腐蚀着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某些政府和行政部门利用
权力为本地区经济保驾护航,这些都是促使产生行政垄断的动力原
因.
2.行政权力的滥用.行政权力的滥用是行政垄断的直接缘由.
行政职权部门滥用行政权力不仅限制正常的市场竞争,阻碍市场竞争
作者简介:刘亚品,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2006级本科生.
机制的正常发挥,还会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市场自身的运行
规则屈从于行政干预,影响经济规律正常发挥作用,阻碍经济的健康
发展.
3.行政权行使中过于分散的倾向.行政权行使过程中过于分散
主要表现为政出多门,行政决策没有前后连贯性,行政执法中此一标
准彼一标准,管理对象难以适从.
(五)法制原因
1.法制不健全,制裁不力.现有法律对行政垄断的调整,离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一方面因我国正实行改革
期间,法制的建设跟不上客观的需要,使得立法不建全.另一方面我
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差,行政垄断行为到底违法不违法,认识不清.
再次目前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很严重,因司法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
密切,尤其是司法执法部门的经费是由地方财政拨给,造成”有法不
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最后司法机关在追究行政性垄断行为时,
阻力往往很大,尤其来自政府的压力相当大,再者没有法律依据,如我
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定行政性垄断由上级行政机关处理.
2.目前对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调整表现疲软.在改革开放不久我
国就提出要反对行政垄断,而且制定了一系列行政规章,但这些政策
性的规定与规章往往过于笼统,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层次零
乱,很不系统,无法确立公正自由的竞争秩序,因此难以有效地规制行
政垄断.从法律层面来讲,作为竞争法基本法的’反法》虽然也规定有
反行政性垄断的内容,但缺陷十分突出,表现在:第一,行政垄断表现
形式的规定太简单,范围太窄,容易形成不应有的法律调整”真空”.
第二,法律责任规定太轻,缺乏查处监督机制.第三,行政垄断的监督
检查力度不够.因此,《反法》最终因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缺乏可操
作性,而不能发挥反行政垄断的作用,导致反行政垄断实际陷入无法
可依的状态.
(六)体制原因
1.体制建设不健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尚未彻底完
成,且改革本身存在贯彻执行不力等问题,致使我国至今尚未能建立
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与政治管理体制,这是行政垄断产生
的根本原因.
2.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问题.西方国家市
场经济是市民社会自由竞争中自发形成的,而我国市民社会要在政府
的主导作用下自觉地实行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
在政府的领导下,逐渐才形成的.
3.政企不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尽管政府大力培育市场,赋予
市场主题许多权利,但原有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发挥作用,这一点
前面已经有过论述.这使得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所有
者只能和经营者三位一体的状况未根本改变,政企不分现象严重.
注释:
?皇甫宇潇.行政垄断之成因初探.法制与社会.2006(12).
?张淑芳.行政垄断的成园分析及法律对策.法学.2006(7).
?李黎.行政性垄断的成因与规制研究.新闻月刊.2003(6).
?牟文义.论行政性垄断的成因及其规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I).
?李茂华.我国行政性垄断的成因及对策探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2)
?黄羽.行政性垄断的成困分析及法律对策.闽江学院学报.2004(6).
375
范文五:行政法产生的原因
问题:行政法产生的原因?
答:
行政法的产生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利益的增长相联系的。然而, 单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无论多强大, 都是无法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相抗衡的。只有当社会成员尤其是被统治阶级的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发展到一定程度, 形成本阶级或集团的整体利益时, 才能成为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独立对立面和抗衡力量。这种整体利益是单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与作为公共利益的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对立统一运动得以充分展开的前提和保障。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始终是在每一个家庭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和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他利害关系的现实基础上, 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证明的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 行政法的产生是与法本身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当整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 尤其是当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与被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有必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来调整时, 国家法才从法中分离出来, 独立成为一个与私法相对应的公法部门。尽管在英美法系国家, 并不存在公法和私法的划分, 却同样存在调整整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的法律领域。再次, 行政法的产生是与宪政分不开的。只有当各阶级或集团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集体人权有保障并积极予以实现时, 国家法才分裂成为宪法和行政法两大独立的公法部门。
宪法典的制定, 确立了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但这些大多只是一种抽象的人权和集体的人权。只有当这种人权得到实现和保障时, 即表现为具体的单个社会成员的政治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财产权利并可获得司法保护时, 行政法才形成为一个基本的独立部门法。
我国行政法的基本法源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
其他法源:国家机关的法律解释;条约或协定;国家行政机关与执政党、社会组织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