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关于孝子的文章 关于孝子的故事
关于孝子的故事
本来孝敬老人是中华名族的传统,也不该拿出来宣扬,本着教育后人和……。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本人也都有那么一点附和但也不绝对。下面我就讲一下我本及家庭的一些故事。让大家见笑了。
我1958年出生与尹岗村贫寒家庭,父母务农十年后(1968)不幸节一次降贫寒家庭,母亲因产后大出血,无钱无条件治疗。小孩大人均去世。扔下我姊妹三人和父亲。从而父亲既当爹有当娘把我们仨拉扯大。姊妹中的我排行老大家庭在 非常困难中渐行。我们分别成家,妹妹出嫁,弟弟在千里之外也成家立业。
就这样家中就我们夫妻和父亲,妻子与十年前因高血压中风,生活不能自理,80岁高龄的父亲也因一次意外造成—骨骨折常年瘫痪在床头。几次手术均不成功;成天只能坐轮椅
1
上。就这样家中的重担落我一个人肩上。夏天早上五点钟必须准备父亲的我早饭和洗衣服等。还要帮父亲大小便及穿衣等,加上我还是小学教师,8点钱必须到校,12点以前下课小跑回家既要看父亲又要看看妻子。很多时候父亲总将大小便弄的满身都是,没办法只能嚎天怨言的默默的把他衣服换了,清洗干净,再到厨房做饭。中午从来就要没睡过午觉。家中就这样度过十几年艰难的日子。说实话这十几年我最怕
的是家中来客人,我也会晕头转向,夜不能眠。
十多年来,照顾年迈的父亲,在妹妹、弟弟面前我从没说过什么。谁教我是老大呢,再一想父亲既当爹又当娘帮把我们养大。比起他来又能算什么呢。父亲今天正是90高龄的日子。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好的照顾他老人家。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愿天下所有老人家都有很好的晚年。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
范文二:关于伯奇的古代孝子图画 赵超
.关于伯奇的古代孝子图画 赵超
考古与文物 2004年第3期
---------------------------------------------------------------------
-----------
关于伯奇的古代孝子图画
赵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日前,承日本佛教大学黑田彰教授寄赠他的新作《伯奇赘语—孝子传图与孝子传》(1),文中论及中国北朝石刻、漆画等文物图像中关于伯奇的孝子故事,特别是在考证中引用了在日本流传的古代刻本《孝子传》材料,该《孝子传》中关于伯奇故事的叙述比中国现存古文献中记载的伯奇故事更为详细、完整,如保存了有关伯奇继母在瓶中装蛇来陷害伯奇的一段内容,尤其珍贵。它对判定中国古代画像石、壁画、石刻线画等艺术品中有关表现伯奇孝子故事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笔者曾对太原唐墓中的“树下老人”壁画内容作过一些探讨(2),当时对这些壁画中有老人与蛇的一种图像作了“孙叔敖”或“随侯珠”的两种推测,那只是在没有更直接的证明材料时做的猜想。特别是把这些壁画解释为“随侯珠”的故事,与把这些“树下老人”屏风画确定为忠孝图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合。但一直苦于没有更合适的解释。现在拜读黑田先生的大作后,深受启发,继以梳理与伯奇故事有关的图像及古代习俗之传习脉络,感到显然应该将“树下老人”壁画中有老人与蛇的一种也确定为周代伯奇的故事。鉴于这一问题在国内考古文物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故冒昧续貂,将黑田先生的有关研究加以介绍,并将自己以前的看法作一更正。
根据吉川幸次郎至黑田彰等日本学者的研究考证,在日本传留的古代文献中保存有两种《孝子传》的抄本。一种被称为船桥本(或清家本、清原本),上面有清原枝贤的署名,抄写于天正八年(公元1580年)。该本曾为船桥家旧藏,现存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为日本重要文物。据考,清原枝贤在世年代为公元1520—1590年。那么它就相当于明代抄本。该卷的末尾有补记:“此序虽拾四十五名,此本有三十九名,漏脱译,以正本可补入焉。”由此可见当时还存在着一个流传的正本《孝子传》。吉川幸次郎曾认为,这个正本是六朝时期的传本(3)。也就是说,清原枝贤的抄本源于中国古代六朝时期的《孝子传》抄本。后来西野贞治、东野治之、黑田彰等人则认为清原本依据的本子是在初唐时期修改过的,在盛唐时传入日本。另一种在阳明文库中收藏的,被称作阳明本,书写时代不详。西野贞治认为这个本子是六朝至隋代之间形成的,船桥本(清原本)与它属于同一个系统(4)。从文字上看,它可能保留了更多的六朝至唐初的原本面貌。
中国现存的古代文献中已经没有一种完整的六朝时期的《孝子传》,现可见的清代茆泮林所编《孝子传》是从《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法苑珠林》等古代类书中辑逸而成。它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汉代至南朝期间编写的十种《孝子传》的佚文。它们是:刘向《孝子传》、萧广济《孝子传》、王歆《孝子
传》、王韶之《孝子传》、周景式《孝子传》、师觉授《孝子传》、宋躬《孝子传》、虞盘佑《孝子传》、郑缉之《孝子传》、逸名《孝子传》等(5)。由于是后人重新编辑,所以里面的内容、顺序都与各《孝子传》书原来的面貌有所不同。如现存日本传本里关于伯奇的一些记载,在中国传留的有关孝子文献中已极为罕见。而日本传本里的记载,很可能保存了六朝时期流传的《孝子传》本来面貌。从而对了解当时流行的有关孝子图画题材起到重要的旁证作用。
因此,我们特别把日本传本《孝子传》中独有的一段记载摘录于下。
船桥本中作:“伯奇者,周丞相尹吉甫之子也。为人孝慈,未尝有恶。于时后母生一男,始而憎伯奇。或取蛇入瓶,令赍伯奇遣小儿所。小儿见之,畏怖泣叫。后母语父曰:‘伯奇常欲杀吾子,若君不知乎,往见畏物。父见瓶中,果而有蛇。’”
阳明本作:“伯奇者,周丞相尹吉甫之子也。为人慈孝。而后母生一男,仍憎嫉伯奇。乃取毒蛇,纳瓶中,呼伯奇将杀小儿戏。小儿畏蛇,便大惊叫。母语吉甫曰:‘伯奇常欲杀我小儿,君若不信,试往其所看之。’果见之伯奇在瓶蛇
焉。”
除了一些词语上的不同外,两者记录的故事内容是一致的。而这段故事,在国内现存古文献中已经找不到了。
这是我们现知的中国古代孝子故事中仅见的与毒蛇有关的一例(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更应该归入贤良故事而不是孝子故事)。而从文献材料的角度已经可以看到它在南北朝时期是很流行的。与此相对应的题材在古代绘画雕刻中也应该有所反映。有确切铭文说明的材料见于现藏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中的北魏元谧石棺线刻孝子图。
北魏元谧石棺1930年在洛阳以西李家凹出土,后被盗卖出国。国内原仅存留有部分拓片。据该石棺同出墓志记载,它在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下葬。这件石棺雕刻得非常精美。左右两帮外侧线刻孝子故事画等纹饰,左帮上刻有:丁兰、韩伯余、郭巨、闵子骞、眉间赤,右帮上刻有原谷、舜、老莱子、董永、伯奇。画旁均有题榜,记载了所画故事的人物名称。有关伯奇的题榜有两条,一是“孝子伯奇耶(爷)父”,另一条是“孝子伯奇母赫(吓)儿”。在后一条题榜标示的画面上,刻有一个盛装女子跽坐于席上,前面有一圆壶,壶口中有一条蜷曲成螺旋状,头部向上的毒蛇。壶前面,有一个小儿与女子相向,跽坐于席上(6)。这个画面用壶中的毒蛇突出表现了上述日本传本《孝子传》里关于伯奇后母的记载(图一)。
图一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北魏石棺上的伯奇图
与此图构图相同的线刻还见于洛阳古代艺术馆中收藏的一件北魏孝子石棺
床。这里的画面上有并排跽坐于席上的一男一女,女子身旁同样突出刻画了一条身体卷成螺旋状,头部向上的毒蛇,只是没有圆壶这一道具(图二)。虽然这件石棺床上没有刻写榜题,但是它有毒蛇,并与上述元谧石棺上的伯奇故事画表现形式十分相似,从这些特点去看,它无疑也是表现伯奇故事的孝子图画。该棺床
。上的其它人物形象,也被周到先生考证为郭巨、丁兰等当时流行的孝子故事(7)由此可见,这座石棺床上的图画是一套孝子故事画。
图二 洛阳古代艺术馆藏北魏石棺床上的伯奇图
分析上面的两种绘画构图,显然已经形成一种定式,即以毒蛇的出现来表示伯奇的孝子故事。我们曾经提出,在古代绘画中,流行的粉本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典型的构图往往传承相当长的时期。而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它也经常被逐步简化、变异,如人物的形象、服装、动作等,就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历代表现孝子故事的绘画就可以证实这一现象。通观宁夏固原北魏孝子漆棺、北魏司马金龙墓中的漆画屏风、北魏的孝子石棺、唐代太原的墓中壁画、乃至宋代墓中的二十四孝壁画砖雕等材料,在它们用以表现相同故事的画面上,人物形象、服饰、甚至采用典型情节都有所不同。相比之下,相对稳定不变的往往是最能说明绘画题材主题的个别代表因素。伯奇故事中的毒蛇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因素。易言之,在属于孝子图画类型的绘画中具有毒蛇形象的应该都是在表现伯奇的故事。
我们曾经梳理过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关孝子故事的图画、雕刻等艺术作品。大量文物材料说明,绘制孝子故事画的这种风俗起码在汉代已经形成,绵延持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流传了近二千年。汉代大力提倡以孝治国以来,孝子故事就是古代社会上常见的伦理教材,也是民间画工常常采用的绘画题材。东汉到北朝期间,孝子故事一直用于人们墓葬中的艺术装饰,除了大力宣扬孝道,彰显墓主及其子孙的孝顺品德以外,可能还具有辟除邪恶的宗教意义。当时绘画中常用的孝子故事数量有限,但它们传承的时间很长,大部分直至唐宋时期产生二十四孝后依然存在;然而也有一些故事及其图画在唐代以后就不再出现,成为佚文,伯奇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中记载的伯奇故事有几种不同的传本。早在汉代的《说苑》中就记载了伯奇的故事,但在今传本中却已佚失。我们只能看到向宗鲁《说苑校证》“佚文辑补”里根据《文选》、《汉书》、《后汉书》等古籍注文补入的伯奇故事,里面已经没有了关于后母藏毒蛇的这一段文字。其后《太平御览》摘引《列女传》、《贪恶鸟论》等古籍中有关伯奇的记载也没有具体提及有关毒蛇的故事。有些传本甚至只简单地叙述伯奇冤死后化鸟的传说。相比之下,日本所传《孝子传》记载的故事最为完整。虽然北魏石棺等文物材料反映出:这种完整的伯奇故事直至北朝仍在民间普遍流传着,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却是《说苑》一类的简略本占了上风,使后人已经不易看到伯奇故事的全貌。唐代以来,有关伯奇的孝子图像也不再出现。如果没有日本传本中保存的伯奇继母在瓶中装蛇陷害伯奇这一段内容,我们恐怕很难理解有关绘画所要表现的具体故事。
下面回到太原唐代屏风式壁画墓中的“树下老人”图来。在太原附近发掘的一批唐代早期壁画墓中曾经发现过两幅有蛇的图画,一幅出自太原金胜村6号墓,据原简报介绍:墓室中在东、北、西三面墙壁上绘有6幅树下老人图,每幅周围均有长方形边框,构成一具六扇屏风,围绕在棺床的三面。自东向西第3幅图画的内容是“树下老人,高30厘米,红袍乌靴,双手托巾,俯身下视一兽头、蛇身、口内衔物,项束红巾的动物。人物背后绘树一株,左右也绘有黄山绿草,天空有一双飞雁”(图三)。另一幅出自太原金胜村337号唐代壁画墓,同样是在墓室后部棺床上方的壁上绘制了屏风画,原简报称:“第1幅位于东壁北侧,画面正中有一老翁头戴冠,身穿长袍,足登高头履。面前一蛇,口中衔珠,昂首腾起。献珠于老翁”(8)(图四)。
图三 太原金胜村6号墓壁画
图四 山西太原金胜村337号唐墓壁画
我们曾经论述,太原等地唐墓“树下老人”屏风画应该是一个定型的社会流
”。而不是墓主人像或行绘画题材。它的原型应该是以表现孝子为主的“忠孝图
者道教人物故事。并且其中已经有一些画面可以与历代著名的孝子忠臣故事联系起来,予以确认。如曾子、孟宗、王裒等,那么,作为南北朝时期流行题材的伯奇故事也可能被选入这类图画中,用毒蛇这一特征来表现它,这是我们在梳理北朝孝子故事图画传统的基础上做出的推论。
太原等地唐墓“树下老人”屏风画的表现手法比较简略,但多处墓葬壁画的构图程式相同,而且将故事的主人公全部画成面貌、服装相似的老人。给后人理解它的内涵造成了一定困难。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格式呢,就现有材料来看,它可能源于北魏时期在南朝艺术影响下逐渐变化成的绘画样式。中国古代故事绘画的表现手法中存在着一种演变过程,即:将通过绘有多人活动场面表现的故事情节构图简化成典型的单人形象构图。而这种单人形象构图仍是在表现一个历史故事。早在汉代的沂南画像石上,我们就可以见到这样的例证(9)。在南京附近出土的南朝墓葬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种绘画模式,以一个典型人物作为一个绘画单元(10)。这种构图模式在当时可能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出土材料中有大量例证,如1986年清理的山东临朐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崔芬墓中壁画、1986年清理的山东济南东八里洼北朝墓壁画、1983年发表的河南沁阳县北魏墓中石棺床画等。(11)
在将这种形式与孝子故事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墓室壁画与北魏的石棺床线刻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石棺床的材料现在越来越多的被介绍出来。近来发表的林圣智《北朝时代葬具图像及其功能——以石棺床围屏上的墓主肖像与孝子图为例》一文中,列举了中国河南沁阳出土的北魏石棺床,以及现存日本天理参考馆、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与河南洛阳古代艺术馆等地的
多座石棺床。并且分析了它们的围屏刻画(12)。郑岩也讨论了2000年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安伽墓中石棺床、1982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的石棺床、192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北齐石棺床以及日本的Miho博物馆藏北齐石棺床等具有粟特西域民族艺术风格的北朝石棺床雕刻材料(13)。这说明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石棺床曾是相当流行的葬具。分析这些石棺床的雕刻内容与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除具有粟特等艺术风格的绘画外,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墓主人画像为中心,两边分屏表现墓主的生活情景,如河南沁阳出土的北魏石棺床等;另一种是以墓主人为中心,分屏表现孝子故事,如河南洛阳古代艺术馆藏石棺床等,甚至有些雕刻可能全部是孝子故事,如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藏石棺床等。虽然这些石棺床上的孝子故事画大多仍是由多人组成的故事情节,但是在表现墓主人生活的河南沁阳出土的北魏石棺床上就采取了每幅画上只有一人形象的构图,表现出上述转向单人构图模式的简化趋势。那么,这种石棺床的形制与雕刻艺术程式化后,两种主要类型的内容与表现手法可能融合与互换,就可能促成将孝子图的构图作一改变,用每屏一个人物形象的多屏组合来表现。太原等地唐墓“树下老人”屏风画的表现手法或许就是这一变化的结果。
最后将表现伯奇的故事画上溯到汉代。讨论一下山东武氏左石室中的一幅图画是否是伯奇的画像。这幅画像位于武氏左石室后壁小龛的东侧第一行。画面正中地面上放有一容器(高脚豆),器身盘有一条蛇,昂首向上。器左侧,有一个人似欲伸手取器,右侧一人两手平举,伸向前者,他们后面各有两人,执笏而立
随侯珠”的故事(15)。现一般多从其说。(图五) (14)。郑岩同志曾将它解释为“
图五 武氏左石室后壁小龛内画像
现在看来,这幅画也应该是伯奇的故事。对比画面与有关故事,可以看到,画中的人物形象、动作所能表现的内容,包括这件容器的存在,都与“随侯珠”的故事不符。而与伯奇的故事却颇相合。画面上壶左侧一人,头上的饰物虽然已有残缺,但仍可以确认不是男子的冠帽,很可能是表现妇女的帼,说明她是女子,与伯奇后母的身份相合。左侧男子举手的动作,可以解释为伯奇接受后母的交付,也可以解释为伯奇故事的下一段情节:“于时母密取蜂,置袖中。至园,乃母倒地云:‘吾怀入蜂。’伯奇走寄,探怀入蜂。”(16)而且伯奇是在汉代已经流行的孝子故事。其影响要大于随侯珠的传说。随侯珠虽有报恩之义,但是古人的文字中多是把它作为有关宝物的神奇传说引用(17)。所以我们在画像石这样有明显表彰作用的古代图像中见不到随侯珠的故事。
对照内容排布,就这幅图画在这组画像石上的位置来看,它也应该反映着孝子故事。东侧龛外与平行的图像就是舜的孝子故事。二者表示的意义相同。西侧龛外与之平行的第一行又是邢渠、丁兰的孝子的故事与季札挂剑的故事,只有龛内西侧第一行图像被解释为管仲射小白的故事,似与孝子无关,但其表现出的是忠君思想,从广义上讲,仍可以纳入孝的思想范围。这幅画下面的第二行则是赵盾送给饿人饮食的报恩故事,东侧龛外与赵盾图画平行的第二行是二桃杀三士的节义故事,它们都表示着与上一行不同的意义。东汉统治者把孝提升到极高的地
位,这里把它安排在这组画像最高的一层,正是反映了这种意识的社会存在。那么,我们将它解释为伯奇的故事画,既符合汉代的社会思想现实,又与画面形象吻合,特别是存在着毒蛇这一要素,还可以与北朝乃至唐代的有关绘画相衔接,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注 释
(1)黑田彰:《伯奇赘语—孝子传图与孝子传》,(日本)《说话论集、第十二集,今昔物语集》,清文堂,2003年6月。
(2)赵超:《“树下老人”与唐代的屏风式墓中壁画》,《文物》2003年2期。
(3)吉川幸次郎:《“孝子传”解说并释文》,(日本)京都大学附属书馆,1959年版。
(4)西野贞治:《阳明本孝子传の性格并に清原家本との关系につぃて》,(日本)《人文研究》七卷六号,1956年。
(5)茆泮林:《古孝子传》,道光十四年刻本,十种古逸书本。
(6)参见宫大中:《邙洛北魏孝子画像石棺考释》,《中原文物》1984年2期;奥村伊九良:《孝子石棺の刻画》,(日本)《瓜茄》一卷四册,1937年,《镀金孝子传石棺の刻画に就て》,(日本)《瓜茄》一卷五册,1939年;Eugene Y Wang:〈Coffins and Confucianism(The Northern Wei Sarcophagus in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Orieniations June 1999(
(7)《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画像石全集、八石刻线画》,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版。
(8)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金胜村第六号唐代壁画墓》,《文物》1959年8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金胜村337号唐代壁画墓》,《文物》1990年12期。
(9)《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画像石全集、一、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版。
(10)南京博物院等:《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文物》1960年8、9期合刊等。
(11)《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2?墓室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文物》1989年4期;邓宏里、蔡全法:《沁阳县西向发现北朝墓及画像石棺床》,《中原文物》1983年1期。
(12)林圣智:《北朝时代にぉける葬具の图像と机能——石棺床围屏の的墓主肖
像と孝子图を例として》,(日本)《美术史》154期(52卷2号),2003年3
月。
(13)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14)《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画像石全集、一、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
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版。
(15)郑岩:《武氏祠隋侯之珠画像》,《文物天地》,1991年2期。
(16)据日本船桥本《孝子传》,《说苑校证》《佚文辑补》引《文选》注为:“后
母欲令其子立为太子,说王曰:‘伯奇好妾’。王不信。其母曰:‘令伯奇于后
园。王上台观之,即可知。’王如其言。伯奇入园。后母阴取蜂十数,置单衣中,
往过伯奇边,曰:‘蜂蛰我。’伯奇就衣中取蜂杀之。王见,让伯奇。”中华书
局,1987年。
(17)如:《战国策?楚策》四:“宝珍隋珠不知佩兮。”《史记?李斯传》:“有
?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随和之宝。”《淮南子
之者贫。”
The ancient paintings about a Dutiful Son Boqi (Abstract)
Zhao chao
This paper gave us a new explanation on some of the paintings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hich were misunderstood before The author thinks the
paintings depicts the life stories about a boqi,a dutiful son The story was based upon a ancient hand—written copy of “Tales of Xiao Zi”that has been presrved in Japan(The author finally found this story about Boqi had been lost in Chinese ancient books(The author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del for painting,a good model for painting is very useful and valuabl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Som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actors are even more stable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s
of the paintings(
范文三:古代孝子的故事
古代孝子的故事
哑巴至孝转生帝王之家
广州市北门外,有一位孝子,是个哑巴。事母至孝,每日背负其母乞食,凡乞得食物,必拣送味美质良者奉母,粗糙者自食,如果乞得少,即先供母食,自己则忍饥挨饿。其母双足已残疾,双足如同鸡爪向后反,除了睡觉外,一年四季不能离其子,总在背上驼着。凡是冲凉洗脚,无不侍奉周周到到。人人知其为孝子,所到之处,都乐施之。母子相依,足有四十余载,到了孝子将及知命之年,他的母亲死啦。孝子除了葬母尽哀外,日间则乞食,夜间则伴母坟而眠。这年夏季,忽闻霹雳一声,将哑孝子击死。这时广州有一位学士杨先生,他刚从外国游学归来,对因果鬼神善恶报应之事,认为完全虚渺,哑孝子被雷击死后,他正赶上看到,他就在哑孝子的手心里写了“天爷无眼”四个字,意思是说天公无知,这样的孝子遭雷击死,坏人却享其快乐。
天公无能,于是更不信因果善恶报应。到后来,事隔十多年,这位杨学士奉命为中国驻俄公使,到了莫斯科,在某一次宴会
上见到俄太子,右手不能伸直,怪而问之,俄太子伸手令杨公使看,其手指屈曲,手心似隐约有文字,于是用力一扳,太子手指突然伸直,手心的文字亦看得清清楚楚,正是“天爷无眼”四个字,原来就是杨先生当年写在哑孝子手上的四个字。从此这位杨公使才知因果报应之准,赏善罚恶丝毫不遗。返华后逢故旧便提此事,据有慧目人言,哑孝子因前孽,本应当一世哑巴,一世被天雷打死,因其能省悟,故两世苦根一世了清,卒转生于帝王之家。
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
吴二,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民,侍奉老母,极为孝顺,颇能博得老母的欢心。有一天夜间,梦见神对他说:“你前生有宿恶,明天午刻,将被雷击死。”吴二因不忍离开老母,求神救命。神说:“这是天数,没有办法避免的。”吴二深恐雷击使母受惊,第二天早晨,备好早膳后对母亲说:“我今天有事出门,请母亲暂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亲不允许,过一会儿,天空中乌云满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吴二更加忧虑母亲受惊,急忙把大门关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静待雷击的惩罚。哪知再过一会儿,天空放晴,吴二竟然没有遭受雷击,平安归家。回到家中以后,小心地保护着母亲,还不敢把梦中的经过说出来。第二天夜间,又梦神对他说:“你的至孝感天,已消除前生的宿恶。”后来吴二更加孝养母亲,终身不懈。
范文四:孝子的末路
看完赵亮的《尽孝,为什么如此之难?》一文,我既对他表示同情,更对他的愚痴表示悲哀。 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匮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经验积累。父亲就是儿子的老师,所以圣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推崇“孝”有两个功利目的,一个是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就是传宗接代。所以圣人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那种愚昧荒蛮的时代,我们能理解“孝”的意义,也承认它有一定积极性。说到底,农耕文明需要这种伦理道德来维护家族式的村落社会秩序。而封建统治者更是需要它来维护其专制统治,名曰“以孝治天下”。在家听父母的,在朝当然就要听皇帝的。一切才合情合理。所以就有圣人进一步把它升级为“三纲五常”。等级制、特权就这样理所当然的存在着。人们要么做主子,要么做奴才,各得其所。社会稳定了,皇帝就可以荒淫无耻了。什么人性啊,平等啊,谁敢说就是大逆不道,统统杀头,诛灭九族。鲁迅是“疯”了以后才在四书五经的满纸仁义道德背后看出“吃人”两个字的。 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就是为特权阶层服务的文化,就是让一部分人荒淫无耻,而另一部分人只能忍气吞声的文化。而孝道的妙处就是把这种特权交叉渗透,从而让整个社会普遍接受。所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一切就“天经地义”起来了。你看当代孝子赵亮,说起孝道来,也是天经地义,一副感激涕零义不容辞的模样。至于道理,中国人向来是不讲道理的,只会骂人,只会简单类比。叫做“猪狗不如”。因为你要讲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还怎么做?特权还怎么特?那怎么办呢?中国人也有高招,就是鲁迅说的“瞒和骗”。刘邦就是高手,他说他是她妈跟天龙睡觉生的。项羽要杀他老爸。他就对项羽说,我跟你是结拜兄弟,你杀我爸就是杀你爸。你要是煮了我爸,就分一碗来给我喝喝。等他做了皇帝了就开始以孝治天下。打天下的时候,他对兄弟们说我封你们做王。得了天下的时候,他就千方百计把你杀掉,说“非刘不王”。所以**总结道,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问题是说了真话,我们中国人还不一定信。启蒙运动有个主将胡适先生,他对儿子说,我本来不想生你的,但是生出来了,我只是尽义务责任,你不要感激我。胡适没有功利心,他说了真话,可是我们谁信呢?因为我们的老爸老妈谁不是“养儿防老”?亦或者是过去叫光宗耀祖、现在叫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更有甚者说是养个孩子“玩玩”。要是不好玩、不听话、不好好学习那就打。最近不就有个年轻的妈妈竟至于把亲生孩子打死了算。听了这个报道,你还信“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样“瞒与骗”的鬼话吗?当然这样恶毒的母亲实在是少数。可是又有多少父母因为爱而扼杀了孩子的事情仍在不停上演! 所以无需说得那么冠冕堂皇。子女照顾父母就是责任义务。就是简单人性的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但是说到不经常去看望父母就是犯法,这真是要让人笑掉大牙。伦理道德的规范怎么能等同于法律制度?我们做不了雷锋是不是也算犯法?这只有连起码的法律常识都不懂的人才想得出来。而这样的人竟然能制定法律制度——“荒唐”!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大不一样,不是小农经济,一家一道,自给自足。人们的流动性、文化的多元性、家庭的结构变化、生活方式的差异都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家族式社会。一脑门子糨糊的遗老遗少,还打算“以孝治天下”,无非是缘木求鱼而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还是要以人为本,以三个代表为指针,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关键是要有具体的计划、措施,拿出办实事的劲头,而不能是空喊几句口号就算了。虽然“瞒与骗”的人还大有人在,但是“瞒与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可怜的赵亮,这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究竟是被谁蒙蔽了呢?还是**那句话,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我想赵亮要表达的是他对母亲真诚的爱心,而不是所谓的“尽孝”。我们常说,有你这份心就够了。母亲能理解。老人要改变实在是难,就像我们古老的中国文化。但是变化已经发生,而且不会逆转。现代通讯、网络、交通这么发达,表达爱心的途径有很多,打个电话、视频一下都是可以的。条件允许的时候打个飞的,团聚一下,那就更好了。或者在你现在住的小区就近为你母亲租个小房子,那你们就更可以经常聚聚,但却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空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了。这是很多时尚青年夫妻的聪明之举。
范文五:孝子孝女的故事
张秋生:53岁,8年守护痴呆瘫痪的母亲
8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让张秋生的生活陷入艰辛:神情恍惚的痴娘离家出走,他几小时跟踪,连哄带求拉回家;娘忽然走丢,他召集家人撒网式寻找,好不容易失而复得,白发儿子抱住娘跪地而泣;痴娘瘫痪在床后,他白天上班,夜里守护,周六日全天护理,几乎工作以外所有的时间都在老妈身边。几年下来,他没睡过一夜安稳觉,没吃过一顿消停饭,给娘擦洗换衣,给娘喂饭喂水,按摩捶腿,给娘讲故事唠嗑儿……每天只有四小时睡眠,他常年眼睛红肿。有几次,他忙工作上的事到很晚还没吃饭,到家先忙着给老妈喂饭喂水,直到十一点多,才匆忙煮了碗面条,刚吃几口,病床上的糊涂妈把大便弄得被褥、枕头上到处都是,他放下碗,紧急清理,忙完了,已凌晨四点。
张秋生的八旬老父患冠心病多年,每年都要住院几次,病重时随时可能出现危险。顾着父亲,牵挂着母亲,张秋生常常两头跑得心力交瘁。2011年秋天,他在病床前陪护11个日夜,老父亲愣是被他几次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近3000个日子,寒来暑往日夜守护病妈,张秋生还天天和妈说话儿,虽然完全是自说自话,可他总是笑语盈盈,说个不停。有人问,有用吗?老人能听懂吗?他说,听不懂也要说,再苦再累,他也会一直为老妈守护。
宋秀英:60岁,为九旬养母养老送终
宋秀英两岁时被抱养,养父早逝,她又中年丧夫,她挑起家庭重担,伺候养母,抚育孩子,尽孝尽责。
2009年,九旬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了,宋秀英也患有腰椎病,但她忍着痛精心照顾母亲,换着花样给母亲做软烂可口的营养餐,为母亲擦身换洗、按摩刮痧,阳光好的时候,把母亲抱到楼下晒太阳。患病母亲脾气急躁无常,一会儿安静地聊天,一会儿就视孝顺女儿如仇敌,有时晚上整夜稀里糊涂喊骂,宋秀英和声细语哄母亲,默默忍受,从不顶嘴。
宋秀英深知,孝顺不仅是让母亲吃好穿暖,患病老人内心孤独无助,精神陪护非常重要,她常常要陪母亲聊天到很晚,对母亲有求必应。凌晨五点半,为了让妈喝上可口的老北京豆汁,她骑自行车到十公里外排队去买,来回一个多小时。严冬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宋秀英摔倒在地,右手鲜血淋漓,豆汁却一滴也没洒。她兴冲冲跑进屋,母亲却说:“我没说要喝豆汁啊。不喝!”宋秀英包裹着流血的手,一句怨言都没有。下次母亲再要吃什么喝什么,她还会毫不犹豫往外冲。
2012年6月30日,母亲忽然异常清醒平静地说:“闺女啊,妈有福,有你这好闺女,告诉你个秘密,你是妈抱来的,不是亲生,你去找亲生父母吧……”其实,宋秀英早已得知身世,她边给老妈梳头边说:“我哪也不去,您就是我亲妈。”一星期后,养母平静安详地在入睡中仙逝,宋秀英抱着母亲,大声哭喊:“妈,您快醒啊,您发脾气骂我吧,闺女还没伺候够您呢,闺女给您买豆汁去啊……”
而今,母亲走了,宋秀英以无私奉献的情怀投身社区工作,关心、照顾社区年迈的孤寡老人。
有这样的子女孝顺,老人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在我们也将步入老年的时候,虽然艰难,但也要善待父母,照顾他们走好最后一程,让他们安宁,使自己安心,让子女感知,使社会安定。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于孝子的文章关于孝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