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粽子飘香话端午
粽子飘香话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节目~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吃鸡蛋……然而~在今年的端午节里~我学会了一样东西——包粽子。
“包错了~哎呀~又包错了。”“你包了多少,让我来数数。”“哈哈”一阵阵欢笑声。埋怨声。高兴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咿~是哪儿传来的声音,”哈哈:结果是五年级五班在包粽子呀。
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别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亲手动手过~知道今天~我才算大看眼界。
我乖乖的坐在老师旁边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不学自通~谁知~在老师示范的过程中~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脸老师都包了“好几百个”才包好一个。
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以前包粽子的样儿这出一个圆柱形来~再在折好的角里放上一点已侵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块腊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的还要顺利的完成一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
1 / 2
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老周替我解了围——割掉了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哈哈~经过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追简单的步骤——扎粽子。小ks~看我大显身手~我拿出一个绳子~将绳子围绕了几圈~好了~开始扎~我用嘴咬住绳子的另一半~用手拿住一半~扎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只听“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一粒的掉在地上。看来包粽子真不是这么好包。
最后~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通过这一次包粽子活动~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2 / 2
范文二:粽子飘香话端午
粽子飘香话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
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
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追根求源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
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
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
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我的搜集
▲ 我搜集的端午节的习俗和图片
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
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
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
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
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
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 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古诗欣赏:
七律·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故事长廊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
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1.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
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
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
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
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
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
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
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
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
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
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
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
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
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
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
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
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
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
在今浙江绍兴,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
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收获与总结
把你了解到有关端午节的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告诉大家今年的端午节你是怎样度过的,设想一下明年的端午节怎样过会更有意义。
实践与活动
1.调查当地与端午节有关的民俗活动。
2.你知道粽子的制作方法吗?
3.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句。
编写者:刘丰芝
范文三:粽子飘香话端午--说课稿
粽子飘香话端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您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第8节《粽子飘香话端午》。 看到本次活动的标题,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浓浓的诗意,仿佛闻到了粽子的清香。本课通过一系列和端午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习俗,品味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课实际教学时间正是端午节前夕,很自然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性质,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知识,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2、探究制作粽子的一般方法,并尝试进行制作。3、培养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风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活动主题开始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准备粽叶、粽馅儿等材料,课上通过展示资料、动手操作实践、想象设计创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与实践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与启迪。
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品读诗词,闲聊端午——制作粽子,品味端午——交流体验,设计端午——花线粽子,美化端午。
1、品读诗词,闲聊端午
生活中,四年级的孩子已经过了七八个端午节,并且接触了一些描写端午节的古诗,如梅尧臣的《五月五日》,文秀的《端午》等。本节课就用这些学生熟悉的诗词,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接着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端午的资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以及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等不同传说;二是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带荷包、插艾叶、吃粽子、吃鸡蛋等,都与节日的由来有关,进而提升节日内涵,点明粽子已经成为一种美食文化,为下一部制作粽子打好铺垫。
2、制作粽子,品味端午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吃什么馅儿的粽子,激发劳动兴趣,接着通过观看录像,明确包粽子的基本环节:泡米和粽叶——折叶——装米——包叶——捆扎——蒸煮。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还要知道一些基本要求,特别是粽叶的选用、粽馅儿的调味、粽子的捆扎、蒸煮以及讲究卫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动手制作粽子。最后是全班交流评价,适时补充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粽子的习俗。
3、交流体验,设计端午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制作过程中的体验,以前是怎样过端午的,通过今天的学习,结合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设计今年怎样过一个更有意义、更精彩的端午节。
4、花线粽子,美化端午
这是一个拓展延伸活动。根据教学时间,可以安排课上进行,也可以课下自主研究。教师出示一些花线粽子作品,让学生观察;学习制作步骤,尝试动手制作,美化自己的家,过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端午节。 最后,安排课下延伸的是回家帮妈妈包粽子,制作花线粽子,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附: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北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范文四:《粽子飘香话端午》主题班会教案
《粽子飘香话端午》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时间
2016-6-7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小学生守则之歌 2、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1、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 “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 1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1、赛龙舟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端午》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
2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笑泊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五、谈感受,激发情感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六、总结
3
范文五: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粽子飘香话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节目,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吃鸡蛋……然而,在今年的端午节里,我学会了一样东西——包粽子。
“包错了,哎呀,又包错了。”“你包了多少?让我来数数。”“哈哈”一阵阵欢笑声。埋怨声。高兴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咿,是哪儿传来的声音?”哈哈!结果是五年级五班在包粽子呀。
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别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亲手动手过,知道今天,我才算大看眼界。
我乖乖的坐在老师旁边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不学自通,谁知,在老师示范的过程中,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连老师都包了“好几百个”才包好一个。
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以前包粽子的样儿这出一个圆柱形来,再在折好的角里放上一点已侵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块腊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的还要顺利的完成一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老周替我解了围——割掉了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哈哈,经过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追简单的步骤——扎粽子。小ks(小意思),看我大显身手,我拿出一个绳子,将绳子围绕了几圈,好了,开始扎,我用嘴咬住绳子的另一半,用手拿住一半,扎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只听“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一粒的掉在地上。看来包粽子真不是这么好包。
最后,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通过这一次包粽子活动,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