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C.为社稷之臣
大学语文(本)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闻一多《一句话》中的“霹雳”隐喻
A.蕴藏巨大力量的民众
B.革命的火种
C.民众革命的声威与力量
D.民众的革命
2.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写的是
A.他家乡的景象
B.他生活过的地方的景象
C.解放区的景象
D.江南水乡的景象
3. 屠格涅夫的《门槛》中的“门槛”象征 C.为社稷之臣
D.修文德以来之
E.安无倾
19.
《谏逐客书》指出秦王重物轻人而喜欢别国的
A.武器
B.珍宝
C.美人
D.书籍
E.音乐
20.
《麦琪的礼物》的艺术特点有 A.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特点 B.善于运用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人物 C.一虚一实,双线并行,强烈的悬念 D.结尾出乎意料之外;
三、简答题。
范文二:社稷之臣司马光
司马光的沉着智慧,足智多谋,从幼年时期的砸缸故事,就已初见端倪。他刻苦勤学、锲而不舍的为学精神,奠定了日后编撰传世经典《资治通鉴》的基础。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大无畏精神与光明磊落的高贵品格,注定他成为君王的主心骨,肩负“社稷之臣”的重任,披肝沥胆,彪炳史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宋英宗年间出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潜心编撰《资治通鉴》。哲宗即位,还朝任职。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家范》等。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
1
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为历代君王提供宝贵的治国安邦之秘诀。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在耗时长达19年的编撰过程中,司马光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一顿饭催几次才吃,不论春夏秋冬,夜间醒来,披衣挑灯夜战,夜以继日。
宋朝的时代,是文人广泛参政议政的时代,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寇准、柳永等等,不一而足。偶尔,他们也犯“文人相轻”的错误,但很少因为政见不合而栽赃陷害,大是大非面前,能抛弃个人恩怨和私利,秉公而断,唯才是举。
司马光和王安石,同为大宋顶级文臣,一个保守,一个激进。司马光认为伦理纲常要保留,制度不完善要修改,不可全盘否定,主张“补台”;王安石改革大刀阔斧,追求彻底。他俩一生政见不合,水火不容,但他们都能公正公平、客观地评论对方,关键时刻,都能为大宋江山社稷,殚精竭虑,冲锋在前。
社稷之臣,自古不乏其人。他们都如齐国的晏子,臣只对社稷安危尽忠,而不必为君王的愚蠢负责;臣奉献于君的只是智谋和体力,并不包括人格和自由。他们被重用,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贬官而去寄情山水,习文弄墨,逍遥自在。敝衣箪食,人格独立,保留尊严地把自己“货与帝王家”的品
2
行操守,难能可贵。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
范文三:社稷之臣.doc
齐国的国君问晏子,忠臣是怎样侍奉其君王的,晏子的回答很简单:有难时不陪他死,逃亡时不跟他走。齐君不悦地说,君王把富庶的土地和尊贵的爵位封给他,危难时刻反而这样对待,能算是忠臣吗,晏子回答说,臣子的进言若被采用,臣子的策谋若能听从,国家不可能有难,君王也不至于流亡,用得着臣子去殉难和护送吗,反之,因为昏聩不明而导致国家危难、君王逃亡,随同殉难等于白白送死,随同逃亡则是违心之举。所谓忠臣,就是平常能够让君王向善为民、励精图治,而不是等到危亡时与君王共同赴难。
按照通常的道德评价标准,舍命陪君子,够哥们;舍命陪君王,是忠臣。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末路皇帝朱由检自缢的消息传来,随后相继殉难的就有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兵部侍郎王家彦、刑部侍郎孟兆祥、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等15人。在历史记载中,类似这种随同君王殉难的臣子还有很多,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以为他们是人臣之楷模、社稷之栋梁。其实,这是一种历史的假象与错觉,真正发挥利国利民作用的不是忠臣,而是良臣。那些所谓的忠臣,大多是大厦将倾时无奈殉身,而不是未雨绸缪时力补天阙;他们看重的是个人名节,而不是天下兴亡;效忠的是旧制度和独裁者,而不是社稷与苍生。因而他们既不是良臣,更不是功臣。
作为齐国名相,晏子与他的前辈管子一样,不赞成也不屑去做这样的忠臣。在管晏看来,真正的忠臣是社稷之臣,应当效命于国家,而不属于某一位君王。就是说,社稷的利益高于君王,臣子可以与社稷共存亡,而不必与君王共危难。齐景公曾支使晏子替他取热食和皮衣御寒,被晏子以“我不是为你掌管衣食供奉的职官”为由断然拒绝了。景公问他,那你是干什么的,晏子说他是社稷之臣。景公又问,什么是社稷之臣呢,晏子说,就是立于朝堂之上掌管大政方针之臣。从此以后,景公在晏子面前,总是规规矩矩地按照君臣礼节行事。这也说明,那时的臣子,对职责以外的事可做可不做,而且有权不做。后来的情形就不同了,有些君王不论公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安排臣子去做,臣子不仅不会拒绝,反而受宠若惊,引以为荣,甘效犬马之劳。汉文帝痔疮发作,疼痛不已,官至上大夫的邓通为了谢主隆恩,竟然趴到文帝的屁股上,接连几次为他吮吸脓血。
管子、晏子等一批先秦政治家、思想家,所以能够提出并坚持社稷之臣的理念,除了自身的学养修为外,与当时的君臣体制也有很大关系。同后来那种君尊臣卑、高下分明的伦理不同,先秦儒家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且,“臣事君以忠”要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忠”的含义也不是无条件地顺从,恰恰相反,“逆命而利君谓之忠”,臣对君不可以欺瞒,但可以冒犯。孔子甚至认为,君王愚顽不听劝,臣子可另投明君。孟子则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可见,早期中国的君臣关系比较宽松,远没有后来那么紧张,那么严酷。
在先秦政治家、思想家那里,臣子之于君王,不仅关系对等而且积极能动。加上臣子的学识、智谋和能力大多高于君王,君王对臣子的依赖性比较强,君能选臣,臣也可以择君;
君能炒臣的鱿鱼,臣也可以炒君的鱿鱼;臣只对社稷安危尽忠,而不必为君王的愚蠢负责;臣奉献于君的只是智谋和体力,并不包括人格和自由。这在晏子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他的话语系统中,没有也不可能出现“愿效犬马之劳”甚至“肝脑涂地”、“万死不辞”之类的自伤人格的词汇。他为了社稷可以敝衣箪食、鞠躬尽瘁,却不会毫无尊严地把自己“贷与帝王家”,这种“为臣不卖身”的独立人格和操守,是难能可贵的。
范文四:蒙元的社稷之臣耶律楚材
公元1215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攻入燕京城。当时跟随金丞相完颜福兴留守中京的左右司员外郎耶律楚材正避祸于报恩寺,拜万松老人为师,自称湛然居士,法号“从源”,在寺中修习佛法,希望从佛教理论中寻找精神寄托。1218年,铁木真听说耶律楚材学行优异的大名,召见了他,见其身高八尺,长须丰美,嗓音洪亮,颇为欣赏。对楚材说:“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楚材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臣,敢仇君耶!”没想到这句话正中铁木真下怀,他认为楚材是一位忠于所事的可信赖之人,于是就把楚材留在自己左右,以备咨访,并因其美髯,称其为“吾图撒合里,”蒙语意为长髯之人。这一年耶律楚材虚龄二十九岁。
之后,在耶律楚材的劝谏下,蒙古帝国逐渐改变了残酷屠杀及大量迁民漠北的做法,转而对被征服的人民设官置戍,改变了抢掠和任意勒索的剥削方式,过渡为赋税制度,推行“以儒治国、以法治国”。在这个重大转变过程中,耶律楚材起 到了关键作用,因而被世人称为蒙元的“社稷之臣”。
耶律楚材在他入仕蒙古帝国的二十八年中,历事太祖、太宗、乃马真后三朝,是蒙古国从奴隶制帝国向封建制的元朝转变的主要推动者。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辽国第一位太子,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其父耶律履在金世宗时,位至尚书右丞。六十岁时得耶律楚材,据《左传》“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起名为“楚材”,字为“晋卿”。他三岁丧父,母亲杨氏教导他学习。长大后,博览群书,涉猎于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佛学、医术、占卜等学说。十七岁金章宗诏谕依旧制,同试十七人问疑难讼案,楚材回答最优,于是征召为为属官,二十四岁被授为开州同知(知州的副贰)。二十五岁时金宣宗南逃开封,楚材留守中都,被提拔为尚书省左右员外郎。公元1219年,楚材随铁木真西征,历时七年,灭花剌子模、攻陷撒马耳干、玉龙赤杰等十余城,扫平中亚,打开通往欧洲的门户。1229年元太宗窝阔台即汗位,在此前铁木真曾指楚材对太宗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窝阔台三年(1231年)授耶律楚材中书令,朝中事无巨细,都事先告诉于他。之后,楚材尽心竭力辅佐窝阔台管理国家,制订典章制度,积极推进汉化,有序统治国家,为后世忽必烈创建元朝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下面略叙耶律楚材几事。
献一计,奠百年法基。公元1229年窝阔台即汗位,中原初定,民多误触法律,而国法无赦令。耶律楚材建议赦免,众臣皆以为迂腐,楚材独自向太宗说明,请下诏自窝阔台二年(1230年)正月初一以前之罪勿治。同时,又列举十八项事颁行天下,主要包括:“各郡设置地方官管理百姓,设置万户统师军队,使二者势均力敌,以遏骄横。中原之地是国家财用的供给之地,应抚恤百姓,各州县非奉上命,擅自摊派者要治罪。挪用国家财物私自贸易者要治罪。蒙古、回鹘、河西诸地人,种地而不纳税的要处死。看管公物而趁机偷盗者要处死。应犯死罪者,具由申报批准后再执行。除禁向皇帝进献礼品一事,窝阔台没有同意外,其余都颁令执行。
出一语,救百万苍生。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善战凶残,他数次屠城的行迹,成为时人诟病蒙古军队的主要例证。1219年托雷随父汗西征,在攻打塔里寒寨(今阿富汗木尔加布河上游)时,因敌据险坚守,使蒙古大军历经七个月才破城。托雷入城后将城内军民尽数坑杀,随后又攻入呼罗珊地区,血洗了曾反抗过蒙古大军的城池。1221年春,为报一蒙古小分队在马鲁城下被尽歼之仇,托雷率七万大军围攻马鲁城。马鲁城守将举城投降,托雷先承诺不杀害军民,进城后却将城中军民除四百名工匠外尽数坑杀,死难者多达七十万人,使马鲁城变成一片废墟“鬼城”。同年夏,在进攻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时,尽管准许城中百姓投降保命,但还是坑杀了一万多守军。
面对蒙古大军一路的无情杀戮,耶律楚材尽力劝止。当1224年铁木真到达东印度时,在铁门关耶律楚材借角端异兽之语劝铁木真说:“此瑞兽也,其名角瑞,能言四言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窝阔台四年(1232年)春,蒙古大军南征,将过黄河,曾诏告来降者免死。军中有人说:“这些人无路可走时降,有机会就逃走,只是对敌有利,不该宽恕他们。”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故里,保全性命。在汴梁(开封)将要攻下时,大将速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曰,宜屠之。”耶律楚材当即入宫劝奏曰:“将士们数十年艰苦征战,所图的正是土地和百姓,得地而无民,地有何用。”楚材见窝阔台犹豫不决,又说:“能工巧匠,富豪之家,都聚集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窝阔台听后,认为有道理,诏令只杀金皇族成员,其它人则不予治罪。当时逃避战乱,在汴梁城内的人有一百四十七万之多,楚材一语救得百万苍生。
颁一策,兴税赋地租。窝阔台八年(1236年)七月,蒙古大将、时任中州断事官的忽都虎为户籍事来见皇帝,窝阔台和他讨论分封州县赏赐亲王功臣,耶律楚材说:“分封土地和百姓,容易产生种种矛盾,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钱财。”窝阔台说:“已经答应了怎么办?”楚材说:“可以由朝廷设置专职官员,代他们收取贡赋,年终再发给他们,可使他们不擅自征收租税和分派徭役。”窝阔台赞同这一意见,于是规定天下的赋税与地租。赋税确定后,朝臣们认为太轻,楚材说:“赋税定得轻,尚且有贪残的弊病,以后肯定会有唯利是图的人,所以现在定的就已很重了。”
举一试,让千奴为儒。耶律楚材虽为契丹族人,但自幼崇尚儒学,尽管他皈依佛教,但他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已深入骨髓。窝阔台九年(1239年),耶律楚材上奏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他又说:“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要选用治世的儒士,可先考试后再授以官职。于是窝阔台下令宣德州的宣课使刘中到各地主持考试,所考科目有经义、词赋,策论。儒者被俘为奴隶的,也要让他们参试,如主人藏匿不让参试,就要被处死。结果经考试共录取了四千零三十人,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原来都是奴隶。其实早在窝阔台四年(1232年)耶律楚材就请求派人入汴梁寻找孔子的后裔,得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召见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人,让他们诠释九经,教授于皇太子。还在燕京设置了编修所,在平阳(今山西省帝尧之都)设置了经籍所,从此文治儒教兴盛起来。
元太宗窝阔台于1241年逝世后,耶律楚材在乃马真后(即脱列哥那)称制时,受到奥鲁剌合蛮等人的诬陷和排挤,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五月,郁郁而终,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后有人诬告耶律楚材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乃马真后命近臣麻里扎查验,结果只有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而已。在他逝后的八十六年(至顺元年即1330年)才被元明宗追赠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为广宁王,谥号文正。至今在辽宁省北镇市(广宁)等地仍保留耶律楚材的遗迹。
范文五:社稷之臣──晏嬰的故事
社稷之臣──晏嬰的故事
晏嬰罰酒
晏嬰長期過著近似清貧的生活,與那些錦衣玉食的達官權貴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於是有人暗暗尋找機會,想整整晏嬰,讓他吃點苦頭。
有一天,齊景公飲酒,大臣陳桓子站在一邊侍候。恰巧,晏嬰有事來找景公,陳桓子眼珠子一轉,想出一條妙計:晏嬰不善飲酒,今兒個非逼他飲幾杯不可。
晏嬰來到跟前,陳桓子忙對齊景公說:「請罰晏嬰喝杯酒!」齊景公問:「甚麼理由啊?」陳桓子說:「晏嬰故意裝窮。你看他穿的是布衣,坐的是舊車,拉車的馬又是匹老馬,這是隱沒國君的賜予嘛!」齊景公正在興頭上,笑道:「行啊!」侍從手腳麻利,即刻斟滿一大杯酒,端到晏嬰面前說:「國君罰先生喝酒。」
晏嬰沒有思想準備,見滿滿一大杯酒,心中發怵。不過,他很冷靜,發問道:「罰我喝酒,甚麼理由啊?」陳桓子把話接了過去,得意地說:「罰你喝酒,理由多的是。國君賜給高官勳爵,使你尊寵;賜給你百萬錢財,使你富裕。朝中群臣的官爵,沒有比你高的;俸祿,沒有比你多的。而你卻故意裝窮,整天穿一件粗布衣服,坐一輛舊車,拉車的馬還是一匹老馬。你這是隱沒國君的賜予。難道還不該罰酒?」
晏嬰端起酒杯,離開座位,從容地對齊景公說:「我有話說。我是喝了酒再說話,還是說了話再喝酒呢?」齊景公隨口說:「就先說話後喝酒吧。」
晏嬰於是說道:「國君賜給我高官勳爵,使我尊寵,但我不是為了顯達才接受的;國君賜給百萬錢財,使我富裕,但我不是為了富足才接受的。我之所以接受官爵和錢財,只是為了執行君命和暢通政令。我聽說,古時候的賢臣,有接受了國君優厚的賞賜卻不顧國家、民族利益的,或臨事守職而不勝其任的,那是一種罪過。現在,國君的內侍和我的父兄,若有流離失所、露宿荒野的,那是我的罪過;國君的外臣和我的部下,若有缺衣少食、逃亡四方的,那是我的罪過;戰事不止、兵器不整,那也是我的罪過。唯獨這穿布衣、坐舊車、駕駑馬,不是我的罪過。況且,承蒙國君賜予我的很多很多,使我的父族人都能坐車出門,母族人都能豐衣足食,妻族人沒有挨凍受餓的。還有京城裡的貧寒士人,等待我救濟後才生火做飯的,有好幾百家。請問我這樣做,到底是隱沒了國君的賜予,還是彰揚國君的賜予呢?」
齊景公恍然大悟,原來晏嬰是個高瞻遠矚、時刻想著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人。他高聲讚道:「好!」並說:「這麼說,應當罰陳桓子喝酒!」
陳桓子傻了眼,自知理虧,只好乖乖地受罰,喝了那滿滿的二大杯酒。
社稷之臣
晏嬰在齊景公時任卿,相當於宰相,總攬國事。一年冬天的早晨,晏嬰侍奉景公,景公怕冷,命晏嬰給自己端一碗熱粥來吃,晏嬰回答說:「我並不是陛下的廚師,就免了吧!」景公又命晏嬰給自己取一件裘衣來穿,晏嬰回答說:「我並不是陛下的僕人,就免了吧!」
齊景公見指揮不動晏嬰,便生氣地說:「那麼,先生對於我來說,到底是甚麼身份呢?」晏嬰回答說:「社稷之臣。」
齊景公問:「甚麼叫社稷之臣?」晏嬰回答說:「所謂社稷之臣,能輔佐國君決斷國家大事,使上上下下的人都懂道理;能統領百官各盡其職,使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很好地發揮作用;能發號施令,傳播到四面八方,讓所有的人執行。」
齊景公聽了晏嬰的這番話,十分慚愧,從此以後再不叫晏嬰做那些雞毛蒜皮的瑣碎小事了,而且在不講禮儀的場所,絕不見晏嬰。
又有一次,齊景公問晏嬰道:「一個忠臣,應該怎樣侍奉國君呢?」晏嬰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國君有難,忠臣不盲目從死;國君逃亡,忠臣不盲目跟從。」
齊景公聽了這話,氣得大喊起來,說:「好啊,你這個晏嬰!我封你土地,賜你爵位,使你顯貴,而我有難,你不從死;我逃亡,你不跟從。這還能說是忠臣嗎?」
晏嬰不慌不忙,笑道:「陛下說了的話就付諸行動,言而有信則終身無難,臣哪會去死呢?陛下聽從大臣們的謀劃,善於納諫則終身不會逃亡,臣又何必跟從呢?不過,話又得說回來,陛下假若說了的話不去實行,一旦有難,那麼從死者是妄死而已;陛下不聽從大臣們的勸諫,一旦逃亡,那麼跟從者也肯定是假意的。所以,所謂忠臣,就是那種善於向國君進諫並使其採納,而不與國君一起陷入患難的人。」
晏嬰的話尖銳而深刻,齊景公聽了,不住地點頭,說:「很對!很對!」
齊景公悔過
齊景公曾經驕奢淫逸,為了滿足私慾,生活上很不檢點。晏嬰考慮到國家利益,反覆嚴詞正諫,使齊景公的行為略有收斂。
一次,齊景公勞民傷財,修建了一座豪華壯麗的高台。高台建成以後,他又要鑄一口大鐘,置於高台上。晏嬰看不過去,出面諫道:「陛下不顧國力,為了一己之欲,已經修建起高台。現在又要鑄鐘,無疑是要加重百姓的負擔嘛!百姓已經叫苦連天了!陛下追求享樂,搜刮百姓而使他們怨聲載道,這是不祥之兆。」齊景公低頭想了想,覺得晏嬰的話很有道理,遂下令停止鑄鐘。
又一次,齊景公大白天披頭散髮,乘坐六匹馬拉的大車,攜帶幾名美女,出宮遊玩。大臣正閨刖認為這樣有失國君的尊嚴和體面,跪在地上,擋馬阻攔,說:「你簡直不是我的國君。」景公受阻,興緻全無,只好返回宮中。景公回宮,心裏感到慚愧,連續幾天不上朝。晏嬰不知道所發生的事,見國君幾天不上朝,覺得奇怪,就問同僚裔敖道:「國君為甚麼幾天不上朝呢?」裔敖把幾天前發生的事敘說了一遍,晏嬰終於明白,原來國君不上朝是慚愧所致。
於是晏嬰求見齊景公,齊景公不等他開口,便自責道:「幾天前我犯了一個錯誤。那天,我披頭散髮,乘坐六匹馬拉的大車,攜帶幾名美女出宮遊玩,被正閨刖擋駕了。他對我說:『你簡直不是我的國君。』你知道,我這個國君,是周天子賜封的,要帶領百姓奉守宗廟。現在,正閨刖跪地攔馬,使我覺得愧對國家,我還有甚麼臉面與其他諸侯平起平坐呢?」晏嬰見齊景公能夠自責,倒也歡喜,於是說:「陛下不必為此煩惱。臣聽說,下無直詞,上無隱君,民多諱言,君有驕行。古時候,賢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所有的官吏都敢講真話;君王好行善事,老百姓說話都沒有忌諱。現在陛下的行為有了過失,正閨刖跪地直言,這是陛下的福氣,所以臣來慶賀。請陛下以賢明君王的胸懷和氣魄對待這件事,給予正閨刖以一定的賞賜。」
齊景公聽晏嬰這麼一說,不禁大笑起來,說:「可以。」隨即下令,賞正閨刖雙倍俸祿。第二天,就又上朝了,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似的。
(以上均據《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