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由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持续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危机形势越来越严重,因此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加强预防和处理危机能力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新课题。
关键词:企业危机;危机管理;预防措施;危机类型
危机管理是指发生危机的有关应对机制。具体是指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危害,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策略的动态过程。总的来说,指任何防止危机发生的措施、任何消除危机产生的风险的努力,都是危机管理。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竞争日趋残酷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金融危机的怪圈中的今天,危机时刻都存在,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和不可挽回的影响,使慢慢发展壮大的企业前功尽弃,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多年企业轰然倒塌。因此,企业的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然凸显,被许多公司纳入正常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提高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水平,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需要和课题。
一、危机管理的重点
消除企业危机因素系列活动的这个过程称之为企业的危机管理。危机的显著特点就是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急迫性以及信息资源
紧缺性和舆论关注性。当企业面临与社会大众或顾客有密切关系且后果严重的重大事故,就可以看作是这个企业出现了“危机”。而企业的危机管理就是为了应付这些危机的出现,在企业内预先建立和防范处理这些重大事故的体制或措施。俗话说“救火不如防火、救灾不如防灾”,如同安全管理一样,危机管理的重点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管理,这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管理方法,也集中体现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因此,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而作为一个思虑全面的企业,尽快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单从字面上来看,“危机”中既包含有危险、危难的意思,也含有机遇、机会的成分,这说明危机的危险性和机遇性是共同存在的,这也恰恰阐明了危机本质的双重性,因此,危机如果处理得当,反而会成为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的一次机遇。现在,创新已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所以,危机管理也要有创新精神,要根据所发生危机的情况吸取以往的处理经验,并在新的时境下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平台进行创新。危机的解决,速度是关键。危机来临时,准确判断危机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风险,尽快结束危机,把负面效应减至最小或转化为企业有利因素甚至机遇。
二、危机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危机管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危机预警。要想准确做到危机预警,对危机进行监测则是前提。常言说,月圆则亏、过密则疏,企业越是在顺利的时候越应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越应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应变危机的心理准备,所谓居
安思危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较为完整的企业危机预警机制是实施危机管理的基础,关注危机到来之前的预警处理,是一个企业从容不迫地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的最有效做法。企业越早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和它所带来的威胁,就能越早采取行动控制危机,解决危机,把一些可以避免的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要想把企业的危机预警做得出色,一定要强化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只有在管理层和基层员工都关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好危机预警工作,才能够有效全面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从而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积极采取预控措施。
2.危机处理。危机预警是危机发生前的未雨绸缪,重点是预防与准备,而危机处理则是危机发生过程中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危机处理可分为三部分,即“确认危机、控制危机、处理危机”。首先是确认危机,即危机发生后,快速调查危机发生原因、弄清楚事情真相,辨认危机影响的范围以及影响的程度和后果。其次是控制危机,因为突变性和紧迫性的特点,所以,危机控制阶段的关键在于快速有效。快速的决策、果断的行动是控制危机蔓延、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化的有效方法。第三是处理危机,对危机的发生快速反应并能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启动危机处理计划使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危机决策运用到实际中化解危机,可以避免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3.危机总结。认真而系统的危机总结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危机总结通常由以下五部分组成:一是调查分
析,企业应根据对危机根源的调查、应急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做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第二是评价。全面地评价危机发生时企业制定的各项危机管理工作程序是否有效开展,并对各个程序的开展情况作出正确评价,这对下一步提出危机整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三是修正,对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危机管理各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以防危机再次发生,并藉此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完善危机管理内容。第四是前瞻,如何使危机转化为生机,这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危机产生的沉重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要善于利用危机创新企业管理经营,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第五是建制。建立成文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熟的危机管理培训制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能有效增强企业的变革意识,逐步提升危机管理快速反应能力。
三、企业面临危机的种类及处理方法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失误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同考验,不同类型的危机,处理方法也不同,因此,确定危机的种类,以便快速有效找到处理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现在各类竞争愈来愈烈,变化也愈来愈多,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种类也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人力资源危机、信誉危机、决策危机、灾难危机、财务危机、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安全危机、法律危机、媒介危机以及各种突发性危机。下面我们说一说常见的几种危机的处理方法。人力资源危机是现代企业常见的危机种类之一,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机构臃肿,
二是人才流失,三是员工素质太低。因此,其一要精兵简政,削减开支、降低成本;其二是及时采取恰当、有效措施降低员工流失率,如对员工进行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激励;其三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信誉危机。是企业由于对消费者的承诺没有履行而产生的一系列纠纷,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导致企业的诚信度下降或缺乏而造成的危机。对信誉危机的处理一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和公众进行真诚沟通,通过新闻媒介或公众交流平台与大家进行认真、诚实的沟通,并要保证在下阶段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依法依规、有序开展。第二要加强质量管理,包括售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管理。决策危机。由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危机如不及时制止,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绝境,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快将使一个企业倒闭。因此,快速有效制定危机发生之后的危机决策也同等重要,这也是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媒介危机。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对某些事件的报道而使企业产生的危机。新闻报道的原则是真实性,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而导致媒体报道出现失误,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一种是媒介在抢先独家新闻的过程中无形夸大企业负面消息,企业名誉失真而引起的危机,还有一种是报道失误引起的企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尤为重要,矫正形象、塑造形象是基本思路。随着国内、国际大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也日益加剧,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在竞争中变“危机”为“生机”、变“压力”为“动力”就是危机管理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郭锐.浅谈企业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J].经营管理者,2008(13).
[2]李昭赢.晋江家族企业如今之道路[J].科技经济市场,2006(02).
[3]谭永蓝.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4]张晓峰.国有大中型企业危机管理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文档资料: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本资源来自于网络,本着保护作者知识产权的原则,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只可用于学习交流。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联系本人,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二:危机公关的必要性
危及公共存在的必要性
总所周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中国农 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中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 行, 1994年 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4年 4月 19日 发出的《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 (国发 199425号) 挂牌成立。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 国家信用为基础, 筹集资金, 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 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而 在与企业办理业务的过程当中, 也难免出现疏漏, 在风险未能 及时防控时,如何力挽狂澜,挽回企业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也一 样重要。
一、危机管理:现代银行迫切要解决的课题
回顾一下近期在金融行业曾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中国农业 银行银行卡收费和衡阳商行的挤兑事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 钟。
2004年 3月 18日,中国农业银行率先公告将于 4月 1日在 国内对借记卡收取费用。紧接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迅速跟风而 上,纷纷在各网点齐刷刷推出收费标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区区 10元年费,农、工、建等国有商业银行恐怕没有想到,对储蓄 卡 (借记卡 ) 收取区区 10元年费,会在消费者中激起那么大的反
响。 一时间, 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在重要版面转载或是展开连续的 跟踪报道和讨论。在互联网上,一篇名为《无耻的银行卡收费》 的文章引起了热烈回应, 唾骂的词语俯拾皆是。 中国消费者协会 随即公开声称这一行为违反了《合同法》,并且属于《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第 24条所规定的“霸王条款”。该协会还表示将于 今年 7月 1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 阐述银行在收费问题上的众多 不合理之处。 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一家 主动地解释或说明收费的缘由, 甚至明显的存在着总行与支行间 上下信息沟通的不畅。 众多基层支行自身还存在怀疑、 观望等态 度, 甚至期待总行的新通知, 有的银行工作人员还希望银监会能 再次站出来作解释。 在有关这次事件的报道和网上讨论中, 四大 行对收费理由的解释不清加剧了事态的发展, 并成了攻击的关键 点。
此后, 央视的相关报道称, 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也都还没有 计划对银行卡收费做出新的规定和说明。在湖南和重庆,农行、 工行、建行先后被当地的消费者告上了法庭。在山东、广东和江 苏,部分消费者退掉了不常用的借记卡。与此同时,关于银行卡 的跨行查询收费做法,经媒体报道和全国政协代表的紧急提案, 引起全国的高度关注, 最后导致国家公权部门强行叫停收费。 2006年 6月 6日,《上海证券报》刊发“银监会拟发退市 令,三家城商行受警告”一文,其中提到,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 双宁日前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上, 点名批评了被划分到
第六类行的衡阳城商行等三家银行, 指出这三家银行不良资产率 尚在 50%以上,对于风险状况不断恶化,地方政府无力或无意救 助的银行,要研究其市场退出问题。 2006年 6月 8日,湖南本 地媒体《三湘都市报》在未进一步核实事实真相情况下,以“衡 阳城商行受银监会警告”为题,对上述报道进行了转载。受此影 响,不少储户以讹传讹,并就近赴该行网点提前支取存款,最终 导致衡阳城商行一些网点门前人满为患。 事实上, 衡阳城商行并 没有被划到第六类行。 由于事情严重衡阳市商业银行作出:不对 相关报社和记者提起诉讼, 但是要求相关媒体公布事实真相并道 歉, 这起由于媒介的负面报道引起的误解, 最终以正面报道的形 式,消除了不良影响。
通过上述案例, 不难看出, 在当今金融机构在处理公关危机 时秉承开放的态度, 充分运用现代危机公关手段, 不但可以有效 地维护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良好信誉, 更有助于巩固市场和投资 人对机构的强大信心。 在危机发生的时候, 商业银行应首先获取 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使媒体公正而客观和的评价企业的危机事 件, 向公众正确地传递企业处理危机事件的态度和措施, 以获取 更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重视媒体的作用, 不 仅在危机发生时能够正确处理媒体关系, 更应该在平时注重通过 与媒体的密切合作与其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二、构建商业银行危机公关体系的思考
(一 ) 建立适应商业银行危机公关的组织机构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组织来进行指挥和操作。 为了使危机来 临时不至于束手无策, 商业行必须从制度化层面入手, 把危机预 警纳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中, 建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 小组应 由行长亲自领导,常务副行长、法务部主管、公关部主管、新闻 发言人 (危机发生时通常由法务部长兼任 ) 、 技术专家、 公关专家, 其他组成人员以具体危机而定共同参与。 公关部下可设 “危机管 理办公室”。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有领导和处 理危机事件的相机决策权利等最高权力。 “危机管理办公室”日 常工作主要是收集信息, 定期开展危机预测工作, 分析危机信号, 制定危机预防措施,防范银行机构危机的发生。
其次, 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 即保证银行任何信息均可通过 内部适当的程序和通道快速传递到高级管理层和相应的人员。 为 此必须强化银行现有的信息部门,可仿照情报部门的有关做法, 建立自己的金融情报机构。 金融情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在危机潜 伏期及时发现险情,发出预警信号,避免危机的发生;在危机爆 发期,确保信息的畅通无阻,找到解决危机的突破口;在恢复阶 段,主要是负责整理处置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再次,应强化全员危机公关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处理危机问题的时候, 由危机管理办公室提前就可能出现的问 题,或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处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样回答, 哪些东西是可以对外宣传的、 哪些是不能宣传的、 哪些是坚决不
能说的等等,进行整理和规范,印发专门的小册子。甚至可以就 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 一些已经出现过的案例进行归纳, 并 组织全行的干部员工分层面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还可以多样 化,如请专家讲授公关的意义、技巧;新闻发言人讲述某个案例 的过程和处理的方式, 同时还可以请学员对某些突发事件进行模 拟。 通过多层面的培训以及从行为和语言的规范, 可以强化全员 的公关意识和并增进对金融职业的责任心和认同感。
(二 ) 银行危机处理的步骤及原则
1. 危机处理的步骤,概括而言可以称之为七个一计划。即, 一个组织――危机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危机的管理和策略的提 出, 并应对危机。 一个声音――新闻发言人。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危机处理的传播工作非常重要,因为一言既出,事关全局,传播 出去,影响很大,驷马难追。因此,必须注意统一口径,由指定 发言人发言, 由一个人为主出面负责对外媒体传播, 其它人负责 电话询问, 对外发言人与其它人都要保持一致的口径。 一般人不 要随意接受采访, 当然也不能简单地拒绝, 而是礼貌地告诉他们 企业对外传播的人和对外的新闻热线;一份声明――澄清事实, 表明立场; 一个热线――接受咨询。 现在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 有对外的客服中心及统一的电话平台。 当危机发生的时候, 它们 是银行与公众交流的一个关键平台, 必须有效的发挥其对外沟通 的作用; 一系列沟通――寻求理解认可; 一个渠道会议――稳定 销售;一封对内公开信――稳定团队,内部凝聚人心。
2. 危机处理的原则。危机处理是一项重要而专业强的工作, 总结诸种经验,我们该遵循的五大原则。
(1)预测的原则。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虽然危机有突发性的 特点,但从本质上来看,它的发生是一个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 一般都有前期的征兆, 因此也就有了预测和控制的可能。 如果能 在危机还处在萌芽状态时,就能处理,是危机公关的最佳方式。 一般情况下,预测的主要内容是:有多少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 各种危机事件的性质;危机发生后造成的影响范围、发展方向、 发展速度等。 当对这些状况有所预测后, 立即向组织决策机构层、 各职能部门以及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传输信息, 以加强协作, 及时 妥善处理危机事件。
(2)实事求是的原则。商业银行在处理危机事件的时候,无 论是对内部公众,还是对新闻记者、外部公众等,都必须尊重事 实, 以事实为依据、 兼顾法理和人情。 以事实说话, 以争取主动, 求得公众的了解和信任。 有时假话只会越描越黑。 现代网络技术 的发展, 民众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的提升, 任何信息和事件背后 的真相都是宜疏通、忌堵塞。
(3)应急的原则。企业发生公关危机时反应速度要比救 火的速度更快些, 因为这比大火烧毁企业的厂房更危险, 危机在 吞噬的是企业、品牌的信誉。速度是危机公关中的第一原则。应 急的原则是指对发生的危机事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地给予控制。 危机一旦发生,极易出现人心散乱的危险局面。如何引导舆论、
稳定人心,便成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对可能 出现的情况应分别制定应急计划和措施, 对正在发展的危机事件 要及时处理、及时报告,并与新闻界取得联系,及时做好报道工 作。
(4)积极行动的原则。危机发生后,公共关系人员要迅速行 动, 及时赶到现场, 迅速查明事实, 及早采取措施。 接待公众时, 要尽其所能,给予帮助。
(5)勇于承担责任的原则。组织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生 危机, 最见成效的办法就是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事件发生后第 一时间把所有质疑的声音与责任都承接下来, 不能含糊其词, 不 能态度暧昧, 不能速度迟缓, 而后拿出最负责任的态度与事实行 动迅速对事件做出处理。 其实很多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与消费者 甚至是受害者并不十分关心事件本身,更在意的是责任人的态 度。冷漠、傲慢、推委等态度会增加公众的愤怒,把事件本身的 严重性放大,甚至转移到这家企业的道德层面。
(三 ) 确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银行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新闻发言 人是企业危机公关的核心人物。 银行新闻发言人可以帮助银行与 媒体打交道, 与媒体建立良好稳定的互动关系, 以促进银行与社 会媒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提高银行危机管理能力。 面对突发性事 件, 银行新闻发言人无疑是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第一道最坚实的屏 障,能为化解危机赢得宝贵的时机、社会理解和宽容。
1. 确立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出“一个声音”
在危机来临时刻,行内很容易会陷入混乱的信息交杂状态, 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危机传播, 因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对外传播声音 是形势要求的必然结果。 整个危机处理小组的信息要全部汇向指 定的发言人, 发言人要完全了解和明白发布的信息。 新闻发言人 专门负责与外界沟通, 只有经过他所发出的声音才是全行的最终 决定, 才是向新闻媒体公开的内容, 其他人决不能够随意代表企 业发表意见,只能维护、服从新闻代言人的权威。尤其是面对新 闻媒体,一定要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 需要把公关信息发布出去,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这样,就 可以避免危机来临时对外宣传的无序、 混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 公众猜疑,便于企业驾御危机公关信息的传播。
2. 服从危机领导小组,讲究说服技巧,有效面对媒体 当危机出现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新闻发言人必须服从 “危机 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在危机发生时,公众是渴求权威信 息的, 等到人们静下心来仔细思索整个事情的处理过程时, 或许 危机已经过去; 即使危机仍未消除, 但来自权威的声音至少安抚 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情绪, 为其他方案的实施争取到了短时间的稳 定局面。因此,新闻发言人以权威的形象代表银行,或通过相关 专业人士监管部门的补充阐述, 如提供或发布对银行有利的观点 或数据报告,是进行危机公关时不可缺少的一环。
3. 在最短时间内,及时表明态度
按照危机公关处理的“ 24小时法则”,若危机发生时,企 业应在 24小时内公布处理结果,如不然,则会造成信息真空, 让各种误会和猜测产生。危机公关的传播原则应该是迅速而准 确, 这就有了两种时间选择: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和危机真相大 白的时候。危机发生后,银行要很快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给危机 事件定性,确定公关的原则立场、方案与程序;及时对危机事件 的受害者予以安抚, 避免事态的恶化; 同时在最快时间内把我行 已经掌握的危机概况和危机管理举措向新闻媒体做简短说明, 阐 明银行的立场与态度, 争取媒体的信任与支持。 要避免一个误区:在真相出来之前, 尽量避免接见媒体。 其实, 就是你不接触媒体, 媒体也会编出种种理由作推测, 国内不少危机风波的升级正是没 有及时控制不利信息传播的结果。
(四 ) 妥善处理好银行内外各层面的关系
第一, 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媒体的关系。 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 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若危机爆 发, 商业银行一定要设法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 做好良好的信息 沟通工作,借助它们的力量,将舆论导向对自我有利的一面。要 在时间上把握主动,危机爆发后要尽可能快地召开媒体恳谈会, 以赢取民众和媒体的同情与支持。
第二, 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商业银行在客户面前 一定要有良好的形象, 时刻以 “顾客至上” 的市场准则要求自我。 在危机爆发后,我行要敢于承担责任,切忌与客户争执。可适时
地抓住机遇,为客户提供急需的金融服务。
第三, 正确处理好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由于政府代表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银行与政府对立,必然不得民心。因而, 发生危机时商业银行应尽可能争取政府的支持, 以得到政府对自 己有利的定论与实质性帮助。
第四, 正确处理好银行与内部员工的关系。 “ 攘外必先安内” 。 由历史经验看, 危机的出现从另一角度看是企业内部出现空前团 结的机遇。在危机爆发后,要稳定员工焦躁不安的情绪,向员工 明确决策层的态度,灌输“团结就是力量”的企业精神,同舟共 济,共度难关。同时,还要适当建立内部问责与奖惩机制,在危 机关头, 奖赏对挽救危机卓有贡献的员工, 严惩失职或有损银行 形象的职员。 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 才有助于掌握化解危机的主 动权。
第五, 是处理好与监管部门的关系,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 程中, 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 让其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事 实真相, 一旦发生危机要充分利用监管部门第三者公正立场, 为 社会提供准备无误的信息,从而有效缓解危机的严重性。
范文三:浅析加强酒店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危机, 是酒店面临危险与机遇的分水岭, 是对酒店管理者素质 、 酒店管理者领导能力的考验 。 这里所说的 “ 酒店危机管理 ” 是指:酒店通过加强对危机的监测 、 防 范 、 决策和处理, 达到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 甚至将 “ 危 ” 转化为 “ 机 ” 的管理过程 。 我们要研究 、 分析可能面对的危机的类别 、 特征 、 危机 产生的原因 、 危机来临时的处理方法和危机处理预案的建立 。 1酒店可能面临的危机形式 酒店可能面对的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 自然灾害:如地震 、 洪水 、 泥石流 、 沙尘暴 、 大雾 、 雷电等; ② 火灾事故:如 2003年重庆 “ 12·23” 一家酒店发生火灾, 死亡 43人 , 伤 80多人; 2004年, 吉林市 “ 2·15” 中百酒店火灾事件, 死亡 40人; 2004年浙江海宁市 酒店特大火灾, 死亡 40人 … ; ③ 群体性突发事件:因城市体制改革 、 房屋拆迁可能引发群体事件, 导致对酒店等的打砸抢烧等; ④ 公共 卫生突发事件:如肆虐我国的非典型肺炎 、 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 可能对酒店带来影响; ⑤ “ 黄 、 赌 、 毒 ” 等治安事件:如 2010年 6月 23日晚, 重庆五星级希尔顿酒店被重庆警方以 “ 涉黄 ” 进行查封, 给酒店造 成巨大声誉影响; ⑥ 民族矛盾 、 民族风俗习惯引发的冲突而带来的对 酒店的影响, 比如乌鲁木齐 “ 7.5” 事件就对酒店业乃至旅游业影响 巨大; ⑦ 宗教和**的活动:如孟买 、 印度等发生的爆炸事件等 。 2酒店危机管理工作的特点 2.1酒店的危机管理工作十分复杂 酒店本身就是一个颇为复 杂的企业体系, 每天进出人员很多, 客流量大, 对于管理工作来说,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挑战性, 有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就利用这个特点伺 机作案 。 2.2酒店危机管理必须依靠全员参与 酒店危机和安全管理工 作涉及到每个部门 、 各个工作岗位和每位员工 。 酒店安全必须要有 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 规范管理 的酒店应在全酒店形成一个安全工作的网络系统, 只有酒店全员都 增强安全意识, 本着 “ 内紧外松 ” 的管理原则, 人人注重安全, 酒店安 全才能有真正保障 。 2.3酒店危机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 目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并不 乐观, 各地犯罪比例都有增长的趋势, 各种不安全因素也将会长期 存在 。 由于改革开放和贫富差距扩大, 很多外来不法分子开始潜入 酒店进行不法活动, 作为酒店工作人员, 应当密切注意外来人员的 动向, 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 2.4酒店安全事故 、 事件具有突发性 发生在酒店内的各种事故 、 事件都有很强的突发性, 如火灾 、 抢劫 、 凶杀 、 爆炸等 。 例如, 2007年 9月 16日湖南浏阳市浏阳酒店突然发生爆炸,造成 9人死亡, 25人受 伤 。 再如 2008年 2月 15日凌晨, 浙江义乌成帅酒店突然发生大火, 造 成 11人丧身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许多有钱人经常会光顾酒店, 而这 部分人的文明程度各异, 有些人进店后频频会客, 吸烟时不注意防火, 这些都增加了酒店安全管理的难度, 给酒店安全埋下了很大隐患 。 3必须切实抓好酒店危机管理
3.1要抓好酒店危机管理预案的构建 酒店的 “ 危机 ” 管理预案 至少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防范火警 、 火灾的; 防范各类治安性突发 事件的, 如爆炸等; 防范各种可能面对的自然灾害的; 防范食物中
毒 、
服务过失等多种易发性事件的; 防范各种设施 、 设备安全隐患 的; 防范媒体炒作的, 等 。
3.2在危机处理中必须明确责任统一指挥 “ 危机 ” 管理预案既 是危机发生时的处理程序, 也是危机处理的行动纲领 。 所以, 危机管 理中必须明确在危机发生时, 各级人员的分工 、 职责 、 工作程序, 以
争取在第一时间内, 果断地采取措施, 是战胜
“ 危机 ” 的关键因素 。 3.3要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要用制度来规范各级人员应对危机
的防范 、 处理的要求和职能, 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预警体系, 是应对 危机的最有效办法 。 一旦酒店出现危机苗头时, 就能及时给予发现 、 上报, 并及时发出警报, 视情形及时采取各种应急措施, 进入 “ 危机 ” 的处理程序 。
3.4加强对酒店员工危机意识的教育 为将影响酒店的一切
“ 危机 ” 消灭在萌芽里, 我们可以从员工的思想教育入手, 加强员工 危机意识教育, 把培训危机意识融入到日常培训工作中去, 它可以
在全员中树立全方位防御的预警意识, 使所有员工都能熟练地掌握
和运用各种应急措施, 切实提高员工的发现和防范能力, 将一切 “ 危 机 ” 消失于萌芽中 。
3.5危机发生时要立即采取解决措施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 立即采取有效果断的措施对问题迅速加以解决, 同时要及时向公众
公布有关信息, 避免由于信息不及时和不正确引起客人和社会更大 的误会和恐慌 。
3.6要做好 “ 危机 ” 的传播和公关工作 酒店应该认识到危机发 生时的 “ 危机公关 ” 是危机处理的重要工作 。 危机发生之时, 一定要 尽快弄清真相, 分清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 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 把 危机真相尽快告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以真实的信息去引导人,
以避免引发舆论的 “ 围攻 ” 和谴责, 防止进一步引发酒店的公关危 机, 才有可能化危险成为机遇 。 市场经济既是酒店求新 、 求变 、 求生存 、 求发展的推动力, 又是 培育酒店优秀管理团队和管理者的 “ 孵化器 ” 。 因此, 作为现代酒店 管理人员, 一个必备素质就是应增强 “ 危机 ” 意识, 增强危机处理能 力, 建立起 “ 危机 ” 的各项管理预案, 充分地评估酒店所处社会环境 的复杂系数, 驾驭并处理随时出现的复杂局面与各种风险, 才能从 容渡过各种危机的难关, 才会使酒店经营立于不败之地 。 参考文献 :
[1]陈科 . 我国经济型酒店应对金融危机策略研究 [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 (11) . [2]任明月 .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与战略研究 [D].西藏大学, 2011, (05) . [3]李媛媛 . 星级酒店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 [D].兰州大学, 2010,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朱磊 (1973-) , 男, 江苏徐州人, 高级经济师, 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 管理及教育培训 。 浅析加强酒店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Analysis of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Hotel
朱磊 Zhu Lei
(新疆亚欧大陆桥酒店管理公司, 乌鲁木齐 830000)
(Xinjiang Euro-Asia Continental Bridge Hotel Management Co. , Ltd. , Urumqi 830000, China )
摘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 企业的发展要根据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特别是作为酒店来说, 在其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
发生一些问题甚至面对
“ 危机 ” , 建立一个完善的 “ 危机 ” 管理机制, 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保障酒店的经济效益不受干扰, 给企业 创造一个较为安全的经营环境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should make th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according to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situation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Especially for the hotel,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even faces crisis inevitably in it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a perfect mechanism for crisis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terprise, and it can ensur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hotel does not suffer interference, and create a more safety management environment.
关键词 :酒店危机管理; 安全隐患
Key words:crisis management of hotel ;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中图分类号 :F279.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2) 01-0135-01
·135·
范文四:论中国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论中国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论中国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作 者】何苏湘
【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速度型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看不到掩盖在表面下的亏损问题,或者说看不到企业潜伏的危机。而当经济处于调整收缩阶段时,企业的低效、亏损问题暴露出来。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企业管理现状入手,探讨企业缺乏危机管理现实的必要选择。
一、对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管理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经济发达系统的行业预测与发展方向的分析,这样就使得我国的企业发展速度没有保障,发展方向也不明朗。
我国企业多年来在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多少还是由于我们实行产品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仅靠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企业在很多领域还没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因此,企业在战略上缺乏科学管理;在生产经营决策上缺少投入产出分析;在调动人员积极性上,较多地依赖物质刺激手段;在财务管理和资金运用上,缺乏理财意识;在企业出现亏损、陷入困境时,束手无策;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时,不能瞻前顾后、主动预防企业危机的出现。凡此种种,都是企业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的表现。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css
Report(1955) World Economic Forum)中,我国的有关综合指标排名情况如下:指标 国内经济实力 国际化程度 政府作用 金融环境 基础设施 企业管理
排名 12 27 21 44 45 47
指标 科学技术开发 国民素质 总分
排名 26 40 34
从报告总体来看,转型国家的劳动成本和管理人员胜任的能力都是世界最有竞争力的方面,然而在生产率、公司经营、企业家素质、管理效率方面较差;而中国的情况在与转型国家相比中就更差,处于较低的不利竞争的地位。不过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目前还有一定的实力。如果将企业管理指标细分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排名极低,即使同样在转型国家中,我国也落在最后。〔1〕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或者说虽然意识到危机存在,但没有得力的方法去化解危机,这样日积月累,导致我国企业管理水平长期落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国内而言,企业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国际而言,企业管理落后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绊脚石。
(二)管理水平的国内现状
我国自七十年代后经历了几次亏损高峰:1970年、1982年、1987年、1992年。进入九十年代,亏损问题更加严重,国有企业亏损面从1985年的9.6%上升到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1996年的约50%;亏损额从1985年的32.4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600亿元。〔2〕1996年第一季度,盈亏相抵出现了负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总体上首次亏损。〔3〕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产品制度上的、手段上的原因;有宏观、微观之说;有从经济运行对亏损表层的分析;有从经济体制对亏损深层的探讨;还有从经济本身、社会方面对复杂原因进行分析的。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从我掌握的有限活动对危机的预防不足、措施不力而出现企业危机,并且直接引起企业效益下降、连续的长期低效、亏损,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痛定思痛,目前有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二、对危机管理缺乏的原因探讨
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直接引起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企业,目前大多数都缺乏危机意识,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客观原因是体制约束
现代管理只能建立在现代商品生产、现代生活中尚未完善,因此管理的现代化还有一个尚待发展的过程。
改革伊始,我们引进了一些思想和技术,对我们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当时我国的发展模式及产品经济模式,因此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是真正的国家队,国家赋予它太多的目标,目标多元化的结果显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效益。作为企业,总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有了经济效益,才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企业除了保证负担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外,还要在用工方面分担社会就业压力,还要通过分配制度,支付职工的工资、提供职工的住房,甚至职工的生老病死等等社会福利全部由企业来承担;在财务管理、投资基金问题上,由于统收统支,人为压低折旧率,引起虚增利润,企业的收入,全部以上交利润的形式交给国家财政,而建设新厂的投资一般又来自旧厂的折旧额。这样以来,必然使得工厂无力依靠技术进步和从事技术改造,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所幸我国经济界的有识之士对以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取得共识,特别是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给予高度重视。认识到我国长期采用的平均年限法存在不足,比如忽视固定资产的无形磨损,折旧率低,折旧年限长。1978年,全民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为3.5%,4%,年限平均为25,30年;而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为13%,15%,年限平均为7,8年,八十年代后,年限更为缩短。我国改革开放后,管理部门几次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目前平均为5%
5.5%,大约为20年的年限。与世界平均折旧水平相比,我国目前仍低五个百分点以上(每年少提折旧费达500亿元以上)。
(二)主观原因是思维局限
1、缺乏超思维意识 理论研究滞后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所谓缺乏危机意识,实际是缺乏一种超思维意识。每个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整合。我们的老祖宗强调天人合一即天人谐调的生态观念,为今天普通强调系统观念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中国道德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们中国人缺乏一种辩证思维和突破条条框框约束的意识。对这种东西方的明显差异,有人指出:西方管理追求卓越,东方管理追求和谐,此话不无道理。
伟大的革命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伟大的革命。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指导实践。而我们目前的企业管理研究之所以滞后,原因就在于忽视了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缺乏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
第一,研究方法基本还是停留在教训的吸取、经验的总结上,往往是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大家再来思考治理对策。
第二,研究内容基本局限在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上,并且是在微观层次和亚微观层次上的管理,比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
第三,研究对象基本是封闭式的。由于过去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从七十年代未改革至今,管理研究始终带有旧体制运行惯性的影响。
2、管理思想落后 形成管理误区
管理也是生产力。因为管理的本质目的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不少人步入了管理误区:在强调现代产权制度的同时,忽视企业基础管理,过份强调企业法人的绝对权威;忽视管理方法手段的多样性,过份强调经济手段的绝对作用;忽视企业内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份强调扩权管理;忽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过份强调客观原因,他们习惯于两手向外讨,两眼向上看,似乎等着国家对企业改制好了,管理水平也就随着水涨船高了。
除上述之外,管理误区的另一表现是对管理中理性、非理性之争,非此即彼有时显得太极端。
西方企业管理研究,七十年代战略热、系统热,八十年代公司文化热,主要是反对唯理性主义的所谓非理性主义倾向,关注管理的实务研究。
非理性倾向者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从而导致了管理界那种过份依赖解析的、定量的方法,以及唯有数据才过硬和可信的偏颇之见。
在管理方法的运用中,企业往往失去平衡,把握不了适当的度。比如强调理性主义时,按条办事暴露出官僚主义作风,把制度绝对化;而在强调非理性主义时,人本管理显现出人情为重的倾向,当我们呼吁要法制时,说明我们缺乏理性管理思想。现实表明,我们不应该处于两个端点上,而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促进演化发展。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是一个空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国家花了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控制企业亏损的蔓延;另一方面,企业久衰不振。这不禁让我们对管理功能进行反思,对企业经营机制进行剖析,结论是:企业目前尚缺乏一种内在的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使企业预防、察觉、化解危机。这种管理功能的模式不仅具有引导式的东方管理特征,更具有防范式的西方管理特征。我国企业目前正缺乏这两种特征的结合。危机管理是目前较适合的管理模式,它避开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了理性、非理性之争,融合了理性、非理性的认识精华,是一种非学究性的、有效强可操作性的管理思想。
三、实施危机管理是我国企业的必要选择
(一)面向国际 缩短研究水平的差距
1、国际上危机管理发展动向
危机管理起源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八十年代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日本人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但危机管理意识是由欧美引入的。1992年5月,欧洲首家控制危机公司进军日本,随后美国的库若联合公司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日本国内相继成立了危机管理研究所。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成功更是公司实行危机管理的典范,二十年内,由名不见经传一跃而为利润居世界之首的航空公司。新航危机管理关键一点是:时时以顾客抱怨为改善的借鉴,及时发现危及企业声誉的一切斑点。加以控制。〔5〕
美国经济杂志报道,1992年全世界有500家最大的企业,其中125家出现严重赤字。原因是人们依靠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活动和动向进行周密计划,无法及时处理企业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变化周期越来越短、风险和危机越来越大的发展阶段,人们开始重视危机管理。
这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这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缩短差距,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我们的机遇
前面提到我国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值得欣慰的是,如果仅就研究管理失误、企业危机的机理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研究水平上。西方管理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比我们成熟,对有关企业危机的现象的研究也比我们早,但它同样侧重于企业管理技巧方面的总结和归纳,而对企业危机的内在机理,如危机成因、危机形成过程、预防危机的规律等等方面研究,基本属于经验总结性的探讨。
我国有关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末期。首先是对决策失误的经验研究;自1990年起,作为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管理失误研究,在我国开始了系统的实证研究。企业逆境管理课题组对全国大中型企业进行系列调查,逐步探讨了企业管理失误的现实成因结构、主要发生领域、显性和隐性的破坏方式、内部致错因素的演化以及它同企业的亏损或组织混乱的相互作用方式等问题。〔6〕
就我国对企业危机的研究来看,虽然起步晚、基础薄,但由于我们适逢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有些企业深陷危机之中,目前工作重点就是要解决企业亏损、经营失败等危机问题。所以我们的危机管理研究,将集中力量去突破、
(二)立足国内 提高企业管理的能力
1、从理论上说
现有的管理理论有时在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时,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众所周知的一些结论:效益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可为什么会出现大企业病呢,还有,人总是趋利的,金钱在企业管理中是万能的吗,再有,日本企业越来越多地显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出家族管理特色,而华人家族企业,越来越多地引入公司制管理形式。另外,我们国有企业的铁饭碗要打破,可日本大公司的铁饭碗却捧得牢,因为有铁鎯头悬在其上
。许多的困惑、许多的思考,但有一点却不能忽视,那就是我们的研究总是有针对性的,因此难免陷入偏重于企业在某一阶段的特定环境下的即时对策研究。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但不一定能适用于其他企业普遍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很难形成一种贯穿企业总体思路的理论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境况大体有顺境、逆境之分;企业发展的过程一般有建立、成长、兴盛、衰退等阶段。如果有一种管理思想能包容这些阶段性内容,既能使企业达到总体最优。危机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是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危机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集中了管理思想的精髓,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能指导我们企业管理改革,这是时代性的主题。
2、从实践上看
虽然我国危机管理研究尚欠深度,但初步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危机管理或称末日管理。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全国洗衣机行业唯一金牌,销量连续五年居全国同行之首,在企业处于巅峰之际,居安思危,在公司推行危机管理,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危机管理不失为企业永葆青春的有效手段。〔7〕小天鹅的危机感,首先来源于对全体员工的危机自己岗位不出问题,因为任何人的疏忽,都会引起全公司的危机;其次是对危机处理的有力手段,超前决策、科学分析是预防和化解危机的基础保证。把握住市场的正确方向,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以适合市场需要,因此能控制市场主动权,并且能把压力变为动力,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无论是顺利发展中的企业,还是陷入逆境中的企业,实施危机管理都是必要的选择。危机管理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1〕赵彦云《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问题和发展战略》(下)载《统计研究》1996.6期。
〔2〕冒天启《1997年经济热点问题及改革的重大举措》,载《经济与信息》1997.1期。
〔3〕班明丽、王彦田《正确看待国有企业》,载《中外企业家》1997.1期。
〔4〕黄孟藩主编《外国经济管理的最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8.12期。
〔5〕沃廷枢、吴科政《企业危机参兆与企业危机管理》,载《现代企业导刊)1995年第6期。
〔6〕佘康《企业逆境管理》,辽宁出版社,1993年出版。
〔7〕王建祥《居安思危推行末日管理》载《江苏企业管理》1995年第1期。
重要提示:
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文档精灵)
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
文档由World Wide Web Crawling 生成并由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范文五: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 20105852 范新会
摘 要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 在现代社会其稀缺性表现的特别突出。 对此 , 如果我们如不加以认真的管理 , 它势必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 影响 我国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 建立建全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和机制 , 非 常有必要。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 也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对我国土地资源 人均占有量很少, 而当今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 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多, 对土地 进行管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必要准备。
关键词 : 土地资源合理管理;现状;利用;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 , 是 “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 的源泉” 。土地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生产 资料。 然而 , 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 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 , 地理位置固定性 , 数量有限 性 , 不可替代性 , 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 【 1】 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 , 随着人口 的增加 , 经济的发展 , 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 , 但是由 于人类经过前几个世纪的开发利用 , 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 这 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日益加剧。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 , 土 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 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 人居环境。 因此 ,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回顾 , 利用现状分析 和不当利用土地引起的社会问题的研究,说明了进行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1、严峻的土地资源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土地的科学管理。
我国国土面积的 12.88%为可种植耕地 ,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 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 , 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具 体问题如下:
1.1人均土地资源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 144亿亩。 其中, 耕地约 20亿亩,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3.9%, 林地 18.7亿亩,占 12.98%,草地 43亿亩,占 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 12亿亩,占 8.3%,内陆水域 4.3亿亩,占 2.9%,宜农宜林荒地约 19.3亿亩, 占 13.4%。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 4位,林地居第 8位,草地居第 2位,但人均占 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 0.37公顷,中国人均仅 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 为 0.76公顷, 中国为 0.35公顷。 发达国家 1公顷耕地负担 1.8人, 发展中国家 负担 4人, 中国则需负担 8人, 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温饱问题, 但也应注意到, 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 人均耕地将逐年减 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 2】
1.2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 ,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难以利用地土地包括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它约占全 国土地面积的 1/3。我国有悠久的土地开发历史 , 绝大部分宜开垦的土地早已被
耕种 , 土地的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 而且质量较好地易开垦荒地资源为数更少。 据初 步统计 , 我国现有土地资源为 18.8亿亩 , 其中易垦土地约为 5亿亩。在 5亿亩易 垦土地中 , 质量较好、宜农的只有 2亿亩。如按现有的技术条件进行综合开发、 综合治理 , 土地垦植率以 50%计算 , 全面开垦出来 , 耕地面积最多增加 1亿亩。据 初步预算 , 到 2025年 , 全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将占土地 3.4亿亩 , 其中需占耕地面积 1.9亿亩 , 同时在现有耕地中约有 1亿亩需要退耕 , 两项相加占有耕地 2.9亿亩 , 减去开垦地变为耕地的面积 , 净减少耕地 2亿亩。
1.3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 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 可分为湿润地区 (占土地面积 32.2%) 、 半湿润地区 (占 17.8%) 、 半干旱地区 (占 19.2%) 、干旱地区(占 30.8%) 。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 地、 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 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区域差异明显, 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4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 , 山地、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大兴安岭经太 行山、 巫山至湘桂西部山地一线以东地区的土地大部分是海拔不到 500m 的平原 , 面积约占全国的 1/3,但分布着 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此线以西的大部分 土地是海拔 1 000m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 , 其面积约占全国的 2/3,是我国的 主要牧区、林区 , 大部分是干旱和半干旱地。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土地 人口承载力差距大的状况 , 东南部大于西北部和西部。
1.5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00多亿 m3, 居世界第 6位 , 但人均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 1/4,列第 88位。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 的 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 , 仅占全国耕地的 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 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 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 63.3%。我国地处季雨地带 ,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 , 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为尖锐。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 的土地利用将受到水土资源不平衡因素的制约。
2、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使我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2.1土地利用不充分 , 生产力和利用率均较低。
从耕地利用状况看 , 中低产田占了 2/3;林地利用率也低 , 全国现有林地面积 只占宜林地面积的 62%,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75%;利用 牧草地中 , 优质草地仅占 27%,单位面积畜产品量只及美国的 1/3。
2.2乱占滥用土地、浪费土地的问题不断发生 , 且愈演愈烈。
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 , 造成非农建设过多 , 使耕地急 剧减少。 农村滥批宅基地 , 村庄规模不断向外扩展 , 而在不少地方村子的中央却出 现了相当数量的空闲宅基地 , 形成“空心村” 。 【 3】
2.3 土地质量受人为原因及自然原因侵害损毁严重
近年来 , 土地退化和损毁严重 , 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 积 20.25亿亩 , 并且还在以每年 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 由于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 ,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 每年因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约 150万亩。 40年来 , 全国因水 土流失损失耕地 260多万平方公里 , 每年流失土壤约 50亿吨以上 , 带走氮、磷、 钾约 4000多万吨。 不少地方出现沙进人退的情况。 不少地区由于投入不足 , 土壤
肥力下降 , 也影响了耕地的质量 , 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严重障碍。
2.4土壤污染加重 , 制约农业持续发展。
目前 , 全国约有 1300-1600平方公里耕地受到农药污染 , 近 1/4陆地的表层土 壤受到多种有毒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 25%的土壤处于警界状况 , 污染 比较严重土壤占 5%。 由于土壤污染 , 全国每年粮食减产 100亿 kg 以上 , 直接经济 损失 125亿元。 【 4】
3、土地资不当利用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警示我们加强土地管理势在必行。 3.1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威胁人类饮食安全 , 危害人类健康 , 破坏人居环境。 使用农药的农作物产出的粮食、 蔬菜 , 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食品安全。 据统计 , 由于我国大范围的使用农药、化肥、地膜而造成的土地面源污染 , 使将近 3亿农 民饮用的是不合格的水 , 其中 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3.2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建国以来 , 我国人口从 6亿增到 13亿 , 可耕种土地因水土流失又少了 1/3,加 上原来天然不可居住的 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剩下 300多万平方公里。 目前 , 全国 17%的土地已彻底荒漠化 ,30%的土地被酸雨污染 , 这些都降低了土地资源的 补偿及恢复功能。
3.3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对社会稳定形成严峻挑战。
由于土地污染及生态破坏 , 导致我国目前有 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 ,70%的 癌症患者死亡 ,20%的儿童铅中毒。 如处理不当 , 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 , 对社会稳定 形成潜在威胁。
3.4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国际贸易造成障碍。
我国于 2001年 12月 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 国设置了 “绿色贸易壁垒” , 尤其对农药残留要求日益严格。 如 1989年美国对华 蘑菇罐头的禁止进口案 ,1997年欧盟对伊朗的开心果禁止进口案等鲜明的证明。 【 5】 因此 , 从源头上治理土地污染 , 保证土地资源安全利用显得异常紧迫。
小结 :综上所述,对土地实行科学、有效、严格的管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坏,关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 千秋的大事,十分有必要认真推行。
参考文献 :
【 1】 邓英淘教授 .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综述 . 中国社科院经济文化 研究中心 . 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工作通报 1999(7)
【 2】 《曾盈呼吁重视土地质量下降问题 》 2003版
【 3】张国君 .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 甘肃政法成人教 育学院学报 2007( 03)
【 4】李桂花 , 张雅琪 . 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 . 吉林工业大学人文学 院 .2002(2)
【 5】 王国强 . 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的体制症结与解决对策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 所 .2007(4)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