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发展水平评估分析
摘 要: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是保持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同时也是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对于进一步明确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为各地区更好地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就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状况,通过客观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试图对各省市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分析,从而因地制宜的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地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44-03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是保持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同时也是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核心,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对于进一步明确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为各地区更好地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管理为主的体制。由于区域间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居民收入水平、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与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对高等教育地区发展水平的评估分析与研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透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并发现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各地区高等教育的明显差异。同时,根据一定的目的对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加以划分和描述,揭示其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为各区域因地制宜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促进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研究原理和方法?
2.1 研究分析原理
2.1.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并根据原始变量与因子的关系以及因子得分进行分析、评价的多元分析技术。其中,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因子分析的因子模型表达式为:?
称为因子载荷矩阵。?
U中的每个元素u??ij?(i=1,2,…,p;j=1,2,…,m)叫做因子载荷,它是第i个指标与第j个公因子的相关系数。U中每一列的平方和,即∑i=1u?L??ij?=λ?j(j=1,2,…,m)为F?j的方差。称λ?j/∑i=1λ?i为第j公因子的贡献率,它反映了公因子F?j对原指标信息的贡献。称∑i=1λ?j/∑i=1λ?i为前m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它表明前m个公因子对原指标信息的累积贡献。一般情况下,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即可用前m个公因子F?1,F?2,…,F?m大致反映原指标的信息。
2.1.2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一种将相近的样本分类的统计方法这种分类甚至可以在不知道类别到底有多少的情况下进行,聚类分析实际是寻找一种能客观反映样本之间远近关系的统计量然后根据这种统计量把元素分成若干类常用的聚类统计量有距离系数和相似系数两种距离系数一般用于对样本分类而相似系数一般用于对变量聚类距离的定义以及相似系数的定义都有很多种。?
而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是系统聚类的方法,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将n个样品各自看成一类,共有n个类,然后计算类与类间的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使总类数减少为n-1。接着再计算这n-1类两两间的距离,从中找出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总类数又减少一个,剩下n-2个类。照此下去,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直至所有样品都合并成一类为止。用不同的方式定义类间的距离就随之产生了不同的系统聚类法,其中包括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心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密度估计法和?WARD?最小方差法。?
2.2 确定评价指标?
为了综合描述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固然越完善越好,但由于受指标数据本身的限制,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往往只能有针对性的筛选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项,在此本文从高等教育的五个层面选取了8个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五个层面依次是:普通高校数量、高等院校学生数量、高等院校教职工情况、经费投入、高等院校规模。其中,高等院校数量指标包括普通高校数量(X1),高等院校学生数量指标包括普通高校招生数(X2)、在校学生数(X3)、毕业生数(X4)三类,高等院校教职工情况包括普通高校教职工数(X5),经费投入指标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X6)、社会捐赠经费(X7)两类,高等院校规模指标包括每十万人口各地区在校学生数(X8),具体评价指标的分类见下表:?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各地区的指标,利用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的数据,采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首先调用FACTOR过程对数据做因子分析,经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后,构造因子模型,并输出了KMO抽样适度测度值,这里overall MSA=0.79116150,大于0.5,一般认为此值越大,做因子分析的效果就越好。这里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解释方差的比率已达到96.48%,因此,三个公因子完全足以解释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了,并且选择三个因子的模型也比较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然后对公共因子进行估计和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得到包含三个公因子的因子模型:?
并输出了标准因子得分函数:?
根据因子模型可以看出,得到的因子比旋转前有了较大的改进,因子?Factor?1主要反映普通高校数量x1、普通高校招生数x2、在校学生数x3、毕业生数x4四个方面,因此?Factor?1可以解释为数量性的因子。?Factor?2主要反映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x6、社会捐赠经费x7两个方面,因此?Factor?2可以解释为经费建设性的因子。而?Factor?3主要反映普通高校教职工数x5、每十万人口各地区在校学生数x8两个方面,可以解释为建校规模性的因子。?
最后,对31个省市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综合得分函数:?
?y?=5.88* Factor1+1.04*Factor2+0.80*Factor3,由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排序可以看出,山东、江苏、湖北、广东均排名靠前,而西部地区如西藏、青海、宁夏则排名靠后,这与事实相符。?
在我国,山东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发祥地以及扬名中外的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故乡,同时,山东作为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大省之一,有着人杰地灵的美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这样的一个省份担当了我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的首位,自然是合情合理。湖北作为我国中部重要地区,不仅经济实力较强硬,其地区传统观念中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以及繁多的高校数量也毋庸置疑有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而紧随其后的江苏、广东也是由于其区域经济实力的强大以及政府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巨大投入和重视,使得它们能荣登前几名的榜位。而排名靠后的几个西部地区,由于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经济起步晚,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发展也比较迟缓和落后。?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清晰,最后我们对标准化的原始数据做了聚类分析,采用Ward最小方差聚类法。选项pseudo要求输出伪F统计量和伪T2统计量,根据统计量数值以及现实情况的比较,我们认为归为4类为最佳。当把31个省份分为4个组时,各地区分类如下表:?
第一类地区江苏、广东和浙江,由于这三个省份是我国最先实现改革开放政策的几个地区,当今的江浙、广东一带已成为我国内地综合经济实力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的几个地区。同时,作为沿海大省,这些地区不仅在国家财政性拨款上有优势,从这几个地区出去的海外侨胞对于家乡的社会性教育捐助建设也十分丰厚,从而更加奠定了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第二类地区是我国最早的三个直辖市,上海、天津和北京,由于行政设制、地理面积及人口构成方面的类似,三大直辖市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与第一类地区中的三大经济发达沿海地区不相上下。北京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当然在教育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贡献;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首屈一指,自然在高等教育方面也名列前茅;而天津作为我国新兴的经济发展导向地区,其不断扩大的经济实力也为其高等教育奠定了不少基础。?
第三类地区中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居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其对教育的投入和对人才的重视使其高等教育水平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而黑龙江、辽宁作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地区,虽然在经济结构方面稍显滞后,但一直以来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也使其高等教育水平并不落后于其他省份。?
第四类地区中的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宁夏、新疆等偏远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因素,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在我国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而贵州、云南、海南等省份由于对教育的不重视和教育产业的起步较晚等因素,也与西部偏远地区处于同一境地,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最欠发达的几个地区。?
4 评估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由以上的评估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高等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各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达程度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由于在教育方面经费投入高,社会人士对教育方面的捐赠多,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比较高,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也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投入,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同时,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地区对教育方面经费的投入,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关系到人才的素质、经济的盛衰,政府应该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引导公众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基础地位的认同。?
虽然从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大量的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低谷,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在经济上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相信在不久的以后,这些地区将会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当然,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西部拥有大量的人才,而西部所需大量人才除了靠东部输送外主要应立足当地培养。因而大力发展西部的教育应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政策。为此就应大力改善教育政策,发展教育产业,提高区域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此基础上,经济发达地区也需要继续保持其自身优势,加大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保证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建国.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9):98-100.
[2]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2000.
[3]刘亚荣.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效率评价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1,(4);31-36.
[4]周静,王立杰,石晓军.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109-117.
[5]汪远征,徐雅静.SAS软件与统计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1).
[6]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中国统计年鉴2008[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范文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统计观察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相丽君1,徐
新2
(1.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49;2.贵州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贵阳550004)
摘要: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通过对高等
教育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和聚类。结论表明我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文章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证分析;区域差异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08)14-0094-03
域间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居民收入水平、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与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地区高等教育发育投资不足的现状,应该确保财政性教育投资支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不断增长。在教育经费的支出管理过程中,应该实现教育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和使用,调整教育投资分配方向和结构,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的使用效率,确保教育经费不被挤占并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3)改革教育体制,注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形成公办学校、私立学校以及合资、合作、股份、联办等多种所有制学校并存的新格局。应该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向薄弱地区提供财政支持。通过这些财政转移支付促使城乡学校建设达到统一标准,努力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合理的教育结构能够促进国民经济调整发展,同时能使教育投资获得最大效益的收益。
(4)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创新用人机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这需要政府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管理为主的体制。1999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扩招,使得高等教育形成快速发展的态势。在这一大背景下,由于区年开始,资本贡献率呈现平缓的上升趋势,这说明直辖的政策效应开始体现,因为资本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可以推断重庆市GDP增长中资本贡献率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资本仍将是影响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劳动要素的投入对重庆市经济增长(1985 ̄2006)总体上表现为正向的促进作用,贡献率在15%左右。劳动要素的贡献率却有下降的趋势,1994年劳动要素贡献率达到峰值,之后贡献率明显下降。分析劳动要素贡献率下降为负值的原因,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及库区的建设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但是随着三峡工程建设逐渐接近尾声以及库区产业空心化的出现,使得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增大,劳动效率得不到提高,可以推断今后几年解决劳动人口就业问题压力仍然非常大。从根本上解决好就业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教育发展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贡献率比较高,且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贡献率,根据模型测算约占国民经济的8%,自1997年起,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显著上升,2001开始出现稳步上升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重庆市“科教兴渝”战略成效显著,尤其是重庆直辖给教育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策保障和支持;教育发展在重庆市经济中至关重要,印证了提高劳动者教育素质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5政策建议
(1)提高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保证教育发展与经
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关系到人才的素质、经济的兴衰。重庆市要获得西部大开发的先机,就应该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应该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引导公众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基础地位的认同。
(2)改善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教育事业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重庆市教育事业需要发展,面对目前教
[1]Solow,R.M.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6,70.
[2]Lucas,R.E.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8.
[3]KimandLau,Lawrence,SourceofEconomicGrowthoftheEastAsianNewlyIndustrializedCountries[J].Journalofthe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4.
[4]ShuanglinLin.Educ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EvidencefromChina[J].ComparativeEconomicStudies,1997.
?萨缪尔森,威廉??诸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5]保罗?AD出版社,1989.
[6]沈坤荣.1978 ̄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4).
[7]胡文国.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4).
(责任编辑/浩天)
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4期(总第266期)
统计观察
展水平存在差异。但是,我国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要求高等教育也均衡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研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新思路。
表3
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结果
Component
456789
1指标选择
4.623.892.414.106.082.036.013.009
InitialEigenvaluesExtraction4.62351.36751.367
92.6709.908
97.2724.602
98.4491.177
99.363.914
99.761.398
99.905.144
100.000.095
SumsofSquaredLoadings
51.36751.367RotationSumsofSquaredLoadings
4.27447.49147.491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9个指标综合描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如表1所示。各指标数据来源:选取全国31个省、直辖中国高等教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211工程学校数来源于“育网”;高校数、教职工数、高级职称占教职工人数比例、每毕业生数、在校学生数、教育工作10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
;生均人员平均工资等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教育经费来源于《。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
表1序列
指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标
序列
指
生均教育经费毕业生数在校学生数
教育工作人员平均工资
标
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表明:第一个因子变量对于原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47.491%,第二个因子变量对于原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35.271%,两个因子变量对于原始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2.762%,因此选取前两个因子变量作为公共因子。其结果见表3。
从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解释了指标体系中的职工数、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每10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毕业生数以及在校学生人数,第二个公共因子高校数、在校生平均教主要解释指标体系中的211高校数、
育经费、高校教职工平均工资。因子得分矩阵见表4。
由因子得分矩阵我们可以得到所选取的两个公共因子的计算公式:
表4
因子得分矩阵
X1
X2X3X4X5
211工程学校数
高校数教职工人数
高级职称占教职工人数比例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
X6X7X8X9
F1=0.068x1-0.066x2+0.232x3+0.235x4+0.239x5+0.005x6+0.215x7+0.12x8-0.084x9
F2=0.234x1+0.286x2-0.035x3-0.043x4-0.060x5+0.28x6+0.04x7-0.018x8+0.322x9
以公共因子对总信息的贡式:
高211数高校数职工数职称比十万均生生均经费毕业生数校学生数平均工资
2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问题的主要矛盾,首先对指标体系中的原始指
标的截面数据运用因子分析进行排序,然后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高等教育水平的划分和区域分类。
Component
F2F1
0.0680.234-0.0660.2860.232-0.0350.235-0.0430.239-0.0600.0050.2800.2150.0400.120-0.018-0.0840.322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就是用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因子来描述许
献率作为权数加权得出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综合评分公
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过程运用的是统计分析软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本件SPSS11.5。
文采用T分数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对标准化指标体系Z(i=1,2,3,4;5,6,7,8,9)进行因子分析;最后通过因子得分矩阵和各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综合得分以及排名。
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得到KMO值为
F=(47.491F1+35.271F2)/82.762
为了便于有关部分部门了解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
表5地区北天河山辽吉上江浙
京津北西宁林海苏江徽建西东南
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综合得分
高等教育水平综合得分
排名
地区湖湖广广海重四贵云西陕甘青宁新
北南东西南庆川州南藏西肃海夏疆
高等教育水平综合得分
排名
内蒙古
0.736,大于0.6,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
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黑龙江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
0.736
408.257360.000
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Bartlett'sTestofApprox.Chi-SquareSphericitydf
Sig.
安福江山河
2.080.300.24-0.28-0.590.42-0.170.110.771.250.42-0.05-0.26-0.090.820.15
11112202471815428161917313
0.750.310.76-0.58-0.92-0.430.14-0.73-0.56-0.910.32-0.65-0.95-0.90-0.76
610523302114262229925312827
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4期(总第266期)
95
统计观察
状,利用上述公式得出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排名,其结果见表5。
甘肃、贵州、新疆、宁夏、西藏、海南、青海属于第四类。聚类分析的结果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势必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地区发展的悬殊制约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各项发展均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北京的高等教育水平理所当然归为第一类;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因而东部地区的省市集中在第二、三类;西部地区中最欠发达的地区落入第四类。
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观察值或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相
似的对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类,不同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为了直观的显示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作出区域层次划分,再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采用层次聚类分析中的Q型聚类的Between-groupslinkage进行聚类。结果见表6。
表6地北天河山辽吉上江浙安福江山河
区京津北西宁林海苏江徽建西东南
类
聚类分析结果别
地湖湖广广海重四贵云西陕甘青宁新
区北南东西南庆川州南藏西肃海夏疆
类
别
4
2
32444344434444
结束语
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达程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内蒙古
黑龙江
1333433322333323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高,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比较高,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所属第四类的地区,欲发展当地高等教育必须先提高经济水平。反过来高等教育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为当地输送大量人才,达到为经济服务的目的。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良性互动,才是克服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良方。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还受到政策因素、文化传统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以西藏和陕西为例,陕西虽然地处西部,但其部委属高校较为集中,这无疑使陕西的高等教育独树一帜,所以陕西拥有相对超前于经济的发达的高等教育。而西藏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充足的教育投入仍然无法带动高等教育和经济的飞升,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
3实证结果分析
从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综合得分表(表5)看,北京、江苏、
对于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对比分析,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均衡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策略是要使高等教育要面向当地。为此,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加强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采取有所区别的指导性政策方针,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并不是否定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针对我国国情,力求通过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均衡发展,来达成全局性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政治、文化上海、广东、湖北居于前5位。北京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我们的教育中心,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在全国各地江苏、上海和广东属区来说是最高的,当然应该位居第1位。
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工作人员的收入高,生源充足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湖北历来是教育大省,其高陕西的高等教校数量以及211工程院校数都位居全国前列。
育水平不亚于东、中部地区,但因其地处西部,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其教育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高级职称占教职工人数比例和生均教育经费等方面处于中下水平,使得该省排名无法挤入前5名。贵州、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的排名靠后。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受国家政策的倾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其综合得分无法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国家在支持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时,仅靠经济的投入远远不足。从本文的指标体系来看,吸引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以及增加地方高等院校的数量对提升落后地区的高教水平尤为重要。
直辖市的高等教育水平划分为四类:北本文将31个省、
京为第一类,江苏、山东、上海、广东、湖北属于第二类,辽宁、浙江、陕西、湖南、天津、河北、河南、四川、黑龙江、安徽、江云南、广西、内蒙古、西、吉林、福建、山西属于第三类,重庆、
[1]严全治,苗文燕.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非均衡发展市政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籍艳丽.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4]罗海丰.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特点及战略选择[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
(责任编辑/浩天)
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4期(总第266期)
范文三: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5/1996 高等教育研究43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叶欣茹1
一、引 言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存在和发展,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培养高级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趋势,要求智力开发达到全体人民中普及大学教育的水平,不然就不能实现今后21世纪初的现代化生产。”(《新技术革命与教育》)因此,加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增大。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本文研究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指标选取
选取什么指标,来表征、衡量与比较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问题。本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些常用的现成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状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每万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数、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高等教育入学率或毛入学率等等。但我们认为,这些指标用来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水平时至少存在如下几点不足:(1)每万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数,是一个时点指标,仅在我国10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时予以统计,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是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距今已近6年,难于及时和连续性地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新态势。另外从系统的角度考虑,该指标主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大系统的“产品”(大学毕业生)在各地区的多年累积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子系统本身的现有发展水平。(2)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可由各地区每年人口数和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计算得出。但是,我国各地区高等学校的布局及高等学校招生、分配在较大程度上是由国家统筹调度进行。因此,该指标并不能如实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如果在该指标中仅采用各地区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作分子,又会损失一部分重要信息:国家部、委设在各地区的高校
44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在当地招收和分配的大学生数被忽略。(3)高等教育入学率或毛入学率,虽然可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但它们只是反映高等教育某个侧面的局部指标,综合性不足。
最近,在一项地方高等教育预测规划研究中,提出了(本地)“相关毛入学率”概念,其计算公式为:
相关毛入学率=(本地在校生总规模-外地生源数)/(20-24)岁户藉人口数。
应该说,这一公式已解决了上述3个方面的不足。而且对于一个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从“本地在校生总数”中减去“外地生源数”是不难办到的。但是,要在一项研究中对我国每一个地区计算相关毛入学率,或者说要找出对每一个地区而言的“外地生源数”,就是一件困难较大的事。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选取或设计表征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现状水平指标,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1)统一性,即各地区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统计时点相同;(2)时间连续性,即各地区的数据每年都有统计;(3)一定的综合性和大致准确性;(4)具有一定的(国际或国内)横向比较意义;(5)能大致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现状特点;(6)可操作性,即资料来源具有一定的普遍和广泛性,计算方法上又不致太复杂。
目前国际上和一些地方,普遍采用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作为一个反映、比较与评价国家或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经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比较和反复试算,笔者选用国家教委编印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表》中各个地区普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和《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中各个地区分年龄、性别人口数为基础数据,并通过年龄移算法,得到各地区当年18-21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国际上另有许多国家采用20-24周岁作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但据中国高等教育招生的实际情况,我国各地区惯用18-21岁作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现状水平的指标即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比率地区18-21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普通及成人)人数=(综合指数)
这个比率我们又称之为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
三、技术处理与计算结果
由于具体计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对此必须作一些技术处理。
(1)各地区招生部门上报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未作年龄的划分。据中国90年代以来的实际情况,考入普通高等学校者的年龄基本上是18-21岁的,而考入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中,18-21岁人口也占绝大多数。加之,自学考试者未计入到成人教育中且其中18-21岁的占有相当比例。因此在不违背“大致准确性”的前提下,可以每年考入普通和成人高校的人数之和作为18-21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者数。
(2)各地区在指定年份接受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可分为两大部分:N年考入的适龄人数;以往几个年份作为当时适龄者考入的在读者。由于每年均有一部分在读者自动溢出“适龄者”范围,致使这一数据的获得过程复杂化。为此,我们假定每年考入普通和成人高校人数在18-21岁适龄人口的4个岁别人口中是均匀分布的。在此假定下,各地区在指定年份(比如,
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45
法”得到。这4部分是:N年考入普通和成人高校的适龄人数;N-1年普通和成人高校的适龄人数乘以3/4(按均质假定,有1/4溢出适龄范围);N-2年普通和成人高校的适龄人数乘以2/4(按均质假定,有2/4溢出适龄范围);N-3年普通和成人高校的适龄人数乘以1/4(按均质假定,有3/4溢出适龄范围)。
笔者依据(1990-1995)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表》,利用上述方法得到各地区1993-1995年接受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再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数据,利用年龄移算法得到各地区18-21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最后利用前述计算地区高等教育水平指标的公式,即可计算出我国各地区1993-1995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度量指标(见表1)。这里,假定各地区之间适龄人口的流动忽略不计,或流入与流出保持平衡。
表1 我国各地区1993、1994、1995年接受各类高等教育比率(%)
46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四、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水平分析
从表1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数由1993年的3650810人增加为1995年4523428人。年均增长11.95%,反映其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从1993年的3.79%升至1995年4.62%,年均上升0.42个百分点。
从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以普通全日制高校唱主角逐步形成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平分天下的局面(见表2)。
表2 1990-1995年我国高校办学形式比较表普通高校招生数
1990
1993
1994
1995608205923952900275926780成人高校招生数4927048988211017256913799成人招生数/普通招生数0.810.971.130.99
各地区高等教育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综合指数最高的北京(1993、1994、1995年3个年份的平均值为40.09%),是综合指数最低的西藏(1993、1994、1995年3个年份的平均值为1.58%)的25.44倍。
五、结束语
上述分析是在若干假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所得结果具有近似性。尽管如此,它仍然可以说明一些重要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在解放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2.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天津3市,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已达到16%-40%。按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MarlinTrow)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比率〈15%,属少数英才者才能升入大学的英才教育阶段;当比率在15%-50%之间时,属于较多适龄者能够升入大学的大众教育阶段;当比率〉50%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京、沪、津3市的高等教育水平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其他多数地区高等教育水平距“大众化阶段”还有相当差距,还有一些地区如广西、安徽、青海、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甚至不到3%。3.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达到或接近普及化水平比较,我国还有很大差距,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4.在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的今天,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仍是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乃至求得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当今社会,在经济发展有赖于人才,人才培养有赖于高等教育的递进因果联系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促进的有效性原理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对我国而言,欲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应使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并进,并促进两者
范文四:浅析我国高等教育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
【 摘 要 】 我国高等 教育 经历了一个曲折、 发展 的过程 ,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 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但是 ,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 , 底子薄 , 高 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 , 在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 社会各界和广 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热度不断升温 , 也给高等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 养带来更大的压力。高等教育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与坚持 科学 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 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专业 教学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各类高校 , 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中 ,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和专 业课的比例 不够优化 , 这种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既没有专业特色 , 同时口径 也偏狭窄的局面。择业时 , 毕业生适应范围小 , 为此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 会。随着我国 经济 的转型以及 企业 改制变 革 , 人才市场发生从供不应求到供大 于求的转变 , 出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距 离拉大的局面。目前中 小企业迅速发展 , 民营企业也在各个领域拓展 , 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 的 要求也 在逐渐改变 , 他们普遍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社交能 力。因此 , 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 , 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 必须加以调整。 2. 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
据对历届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情况分析 , 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机构中 :(1)专 业设置比例失调 , 与产业结构不一致特别表现在现存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第 三、 第四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研究生层次、 本科层次理科偏多 , 专业结构 也严重失调 , 如文科内部 , 基础学科学生数较多 , 应用性文科学生数偏少 ; 工科内 部 , 轻工、 土建类专业学生偏少。 (3)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比较薄 弱 , 复合型、 应用型学科少。 (4)专业划分过细 , 专业口径过窄 , 专业大量重复设置。 造成高校教育投资使用效益极低 , 使本来很紧张的高等教育投资更加紧张。 3. 学风不正 , 道德水平失衡。
现在学生上课迟到、 早退、 不听讲和旷课的为数不少 , 课后不复习 , 上网、 玩 游戏占掉了大部分时间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学生急于求成 , 距毕业还有一年甚至 两年时间 , 就把专业课程学习放到一边 , 专心读硕士、 博士招生 考试 课程。 不少学 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四处寻求就业门路 , 严重影响正常学习。 近年来 , 学生考试 作弊现象十分严重 , 一些学生为了推荐自己找到好的工作 , 制作假的学历和荣誉 证书。教师的学术风气也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为了谋取高职称、高学历 , 热衷于 写 论文 , 以致肆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有的年轻教师浮躁 , 教书不认真 , 搞科研又静 不下心来 , 这些严重影响了质量的提高。
4. 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管理岗位设置基本齐全 , 教学管理队伍也基本稳定 , 但在教学管理人员 的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 , 尤其是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存在的缺陷直接制约 着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观念意识上 , 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观念和 现代 教 育意识有待更新 , 在充分摆正自身在经营管理中的位置 , 明确角色意识 , 提高管理 水平和加强服务意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业务素质上 , 一些教学管理人 员尚缺乏对学校现行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 , 缺乏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了 解。此外 , 在改革教学管理、探索管理创新 , 提高管理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
对手头的工作缺乏科学的研究 , 只停留在被动地机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层面。 5. 师资数量不足 , 教学质量下降。
一是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 , 但远远滞后于在校学生的增 长。 由于师资短缺 , 不得不采取上大课的办法 , 一两百人在一起上课的现象急剧增 多 , 导致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加大。工作量大幅度提高和教学班学生人数的增加 , 使得教师负担过重 , 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 教育质量呈下降的趋势。 二是一批有真才 实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 , 许多中年骨干教师为数不多。三是近两年进入教 育队伍的青年教师 , 许多人未经助教环节或进修、 培训就担任助讲 , 缺乏教学经验 , 讲课质量普遍不高。 四是少数教师治学态度不好 , 对自己、 对学生要求不严 , 教学 效果差。在这种情况下 , 近两年不少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6. 实践环节削弱 , 理论脱离实际。
近年来 , 在加强外语、 计算 机等课程的教学的同时 , 实验、 实习、 设计和社会 实践已被严重挤压减少。 由于学生数量剧增 , 实验设施、 场所明显不足 , 不仅许多 学生不能亲自参加测试、 实践 , 有的根本上不了实验课甚至将实验学时一压再压 , 内容一减再减 , 要求一降再降 , 致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进一步被削弱 , 严重影响了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 得不到应用的培养和训练。
二、 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措施
1. 树立以人为本 , 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最本质的属性 , 既然称大学 , 就应该以教学为中心。当然 , 由于大学有人才培养、 科学 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 , 教育不是唯一中心。 但是 , 其中必有一个中心处于优先地位 , 这个中心只能是教学 , 同样 ,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 校的生命 , 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 , 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一但下降 , 名声不好 , 没有生源 , 毕业生就业很难 , 并由此影响学校的生源 , 没有生源 , 大学就 无法生存 , 没有优秀的生源 , 这所大学的人才质量就不可能提高 , 从而使这所大学 的办学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判断一所高校是否真正下决心抓教学质量 , 主要看学 校在经费上和各级领导的精力上是否舍得投入 , 判断一个教师是否真正重视教学 主要看他的心思是否放在教学上 , 是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上下了功夫 , 教学 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 , 由于教学质量问题 , 高校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都 应当关注 , 要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 , 只有这样 , 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2. 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 , 优化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系 , 也与学科、 专业的自 身发展有一定联系。在具体调整中要求适度、稳妥 , 既从社会长远发展需求和专 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考虑 , 也注意到学科、专业向新兴学科和国民 经济 建设急需 的方向倾向。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支柱力量 , 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 , 大师级的教授更为关 键 , 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一 , 必须大力引进人才 , 特别是引进海外归来的高学历、 高职称的专业人才。 通过引进既可以壮大师资队 伍 , 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将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最短的时间 里传授给学生 , 使我们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尽快与国际同业水平看齐。第二 , 为充实、 加强第一线教学骨干 , 确保教学质量 , 一要延聘、 返聘经验丰富、 学术水 平高、身体健康的老教师继续任教。二要在对外出读博、读硕和进修的教师 , 实
行计划管理 , 严格控制中青年骨干擅自离开教学岗位。三要实行青年教师进修、 培训制度。第三 , 积极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也是高教发展中不可缺的一项工作 , 通过自培、委培、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 , 建立起 具有知识结构新颖、专业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
4. 要重视学历 , 但不唯学历论 , 重在实际能力。
重视学历 , 但不唯学历论 , 把学历炒的过热 , 完全以学历取人 , 既不客观公正 , 又会给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 造就有真才实学、乐 于奉献的优秀人才 ,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正确地处 理学 历及相关问题。 为此 , 应当淡化教师任用和职称评审的学历门槛。 在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 , 要严格 标准 , 保证质量、改革评审办法 , 保证公平公正 ; 坚持正确的用人机制 , 制止“高 价”收买高学历者。
5. 增强社会责任感 , 树立踏实勤奋的学风。
据某高校学风调查报告反映 , 在“学习动机”一栏的九个选项中 , 选“实现 自己理想和抱负”这一动机的人数排在第一位 , 而选处于第一层次的“为祖国的 繁荣昌盛”这一动机选项的人数却排在第八位。 这说明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 个人因素比例较大、 功利性强 , 从而淡薄了集体、 国家观念 , 致使学风散漫、 浮躁 , 更无从谈对社会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 , 建议开设人文课程 , 举办人文讲座 , 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 , 到贫困地区了解当地青少年受教 育的状况 , 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 , 使其从中受到启示 ,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和使命感 ,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 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
6.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首先 , 必须在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方面下工夫。因为教学管理人员的 素质、 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 , 对于加强管理工作 ,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管 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 目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 都与管理有着直 接关系 , 更与管理者的素质密切相关。 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 必须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 , 尤其应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 业务素质的培养 , 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 , 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 在教学管理过程 中 ,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始终树立服务观念 , 增强服务意识 , 主动为学校的教师和 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
[1]新华网 .2005.
[2]教育部长周济讲话 . 中国 青年报 ,2007.
[3]张玉斌 . 中国教育先锋网 . 2007.
[4]凯蒂周刊 ,2009.
范文五:我国高等教育分类
我国高等教育分类 首先,高等教育分为国民教育体系(普招、成教)是国家承认的,教育部注册的,非国民教育体系一般为民办,教育部没有注册多为民办高校。
其次,国民教育体系又分为:普招和成教.,普通不用多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大多数都经历过;成教:网教、成考、自考、、函授
网教:
A、定义:通过计算机的平台,利用自己的学号登录到学校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官网,进行视频学习。
B、报考条件:报考专科需之前学历,报考本科需专科学历;并必须参加入学考试;
C、毕业时间:两年半;
D、报考时间:3月和9月报考;
E、考试时间:参加每学期的期末考试,网络和笔试两部分
F、比较:院校均为985、211学校,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全程有班主任老师跟踪毕业有保障,,适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根据求学者自身情况,随时随地学习,不耽误工作,也不必将时间浪费在培训班的路上的人群。
成教
A,、定义:成人教育的简称,学员需通过参加国家组织的成人高考,考试合格后才可被学校录取;
B、特点:严进宽出,严表现在学员需参加成人高考(语数外450分);宽表现在学员被录取后,缴纳学费,两年半后即可毕业。报考本科,需拿到前一阶段的毕业证方可。
C、报考时间:8月底9月初网上报考;
D、考试时间:10月份考试;
E、比较:院校选择比较单一,高校学习氛围浓厚,可以与老师面对面门门交流,并必须保证出勤率,适合时间比较宽松人群。
自考
A、定义:自己买书,自己学习,自己通过所有的考试后,拿到毕业证书
B、考试时间:每年的4月份,7月份,10月份的中下旬,具体日期等考务通知。
C、分类:长线自考-自己去当地的自考办报名,缴费,申请毕业证,在自考办安排的地方(校外)进行考试,每次考试两天,最多可报考4科,专业课公共课都需要考试。
D、短线自考-类似于助学班的形式,可在学校报名和社会的教育机构报名,由学校或是教育机构代理报名,缴费,安排考务,申请毕业证等事宜,考试地点在报考学校的本部,考试可考三天,一次最多可考6科,可申请部分科目的免考。
E、比较:适合自学能力较强、能坚持的人群。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发展水平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