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马铃薯品种介绍
马铃薯品种介绍
1. 陇薯3号: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1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较紧凑,株高60-70cm 。茎绿色、叶片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偶尔结实。薯块扁圆或椭圆形,大而整齐,黄皮黄肉,芽眼较浅并呈淡紫红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7块,大中薯重率90%以上。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品质优良。食用口感好,有香味。特别是淀粉含量比一般中晚熟品种高出3-5个百分点,十分适宜淀粉加工。抗病性强,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田间抗性。产量高,多点生产试验示范平均亩产2793.2公斤,适宜高寒阴湿、二阴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2. 陇薯4号:该品种中晚偏早熟,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55—60cm ,花冠白色。出薯快而齐,幼苗生长势强,植株较繁茂。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薯块大而整齐,大中薯率80%以上,薯形椭圆,皮色淡黄,薯肉白色,芽眼深浅中等。食味较好,品质优良,适宜粮,菜和食品加工多种用途。
该品种抗旱性强,抗病毒退化,对晚疫病抗性中等。适应性广,产量较高,稳定性好,适宜我县半高山地区种植。
3. 陇薯5号:该品种属晚熟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cm ,幼苗生长势强,成株繁茂。茎绿色,叶片墨
1
绿色,花冠白色,不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3-5个,整齐度高,大中薯数率85%左右,大中薯重率94%左右。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皮较光滑,芽眼较深。薯块大,单薯直径一般为8-12cm, 单薯重普遍为150-500g 。薯块休眠期较长,耐贮性中等,食用品质好。是一个优良的菜用型品种,也可用作淀粉加工原料。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有较好的田间抗性。亩产是2363.5-3415.0㎏,适宜于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4. 陇薯6号:该品种属晚熟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株型半直立,主茎分枝数多,株高70-80cm ,幼苗生长势强,成株繁茂。茎绿色,叶片深绿色,花冠乳白色,无天然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8个,大小整齐,大中薯重率90-95%。薯块扁圆形,淡黄皮白肉,芽眼较浅。薯块休眠期中长,较耐贮藏,食用与加工品质优良。既适宜淀粉加工,又适宜全粉加工的马铃品种。
抗病性强,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很好的田间抗性。丰产性好,西北片平均亩产1686.3kg 。适应范围广,不仅适宜高寒阴湿、二阴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还适宜河川地区推广种植。
5. 陇薯7号:生育期120天左右。该品种幼苗生长势较强,植株繁茂,茎绿紫色,叶片深绿色,株型半直立,株高65-70厘米,花冠白色,天然不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6-8个,大中薯重率
2
80%,薯块长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少且极浅,薯块休眠期长,耐储藏。高抗晚疫病,对病毒病有较强的田间抗性。平均亩产1978.6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0.0%。
6.LK99:该品种属于早熟菜用型品种,生育期9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高40-80厘米,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少而浅,薯形美观整齐,薯块休眠期长,耐贮存。适于高寒阴湿区栽培、川水地冬播地膜早熟栽培。较抗病毒病,中抗晚疫病,亩产量3000-3500公斤。
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高垄双行整薯覆膜栽培技术
1. 合理轮作倒茬 为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壤肥力和预防土壤传播的病虫草害,要避免马铃薯重茬或种在其它块根、块茎类作物茬口上,也不要与其他茄科作物如茄子、西红柿等轮作,否则会减产15%—20%。马铃薯可与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 整地做垄 马铃薯适宜在深厚疏松的土壤种植,并深耕细整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25厘米左右细耙,同时施足有机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磷酸二铵和尿素各20公斤、琉酸钾10公斤。氮、磷、钾三要素按纯量
3
计算比例为2:1:3较为适宜。马铃薯生育期短,前、中期需肥量较大,宜釆用一次性施肥及播前深施增产效果显著。用机械做成高20厘米的高垄,平肥地垄宽1米,旱坡地垄宽75-80厘米。
3. 高垄双行栽培的优点:①田面受光面积大,利于提高早期地温,提早出苗。②覆土深厚,土层松软,有利地中茎生长,多结薯结大薯。③改善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荫蔽,提高光合效率。④遇涝时易于排水,避免烂薯。⑤有利机械化作业。
4、种薯选择与处理陇薯3号、6号或LK99等中早熟品种。播种材料为每个重50-70克的健康小种薯。整薯栽培不破坏薯皮,可防止病害传播和保水抗旱;有利于增加主茎数,更好地发挥顶端优势;有利种薯处理和机械化作业。整薯播种最好采用夏播留种的方式。
播前可用40%福尔马林1份对水200份,喷洒种薯表面或浸种5分钟,再用塑料薄膜覆盖闷种2小时,然后揭膜摊薄晾干,可进一步防止病菌传播。播种前使用生根粉、膨大素拌种有促进发芽和增产作用。方法是在播种前1天晚上将种薯放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将ABT 生根粉8号稀释成15万倍溶液均匀喷洒在种薯上,用木锨翻动均匀,然后用麻袋覆盖闷种8-12小时,翻开稍阴干即可播种。用苏翔或国光牌膨大素165克对水30-45公斤拌种,闷种24小时后播种,具有抗病、增加大中薯和促进薯块膨大作用。
4
5、播种覆膜 播种前20-30天将种薯从窖中移入室内,放置10-15天,待芽刚刚萌动或幼芽冒出时,将种薯平摊于光亮的室内使之均匀受光,直到白芽变成绿芽或绿紫色短壮芽后播种。平肥地要适期早播,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6℃时为最佳播种期。过早易造成冻害,过晚易导致地上部分徒长。马铃薯整薯栽培,合理密植是关键。合理密植的原则是肥地宜稀,薄地宜密;大种薯宜稀,小种薯宜密;生育期长的品种宜稀,生育期短的品种宜密。一般每亩保主茎数2.5-2.8万个需播种5000-6000穴,每穴保证4-5个主茎。在平肥地上,垄宽1米种2行,小行距30厘米,穴距25厘米; 在坡地上,垄宽75-80厘米,小行距25厘米,穴距25-30厘米。地膜覆盖栽培可使马铃薯播种期提早20-25天,有利于薯块膨大和增产。播种后及时镇压整好垄形,压出鱼脊型垄面后进行覆膜。覆膜时要拉紧铺平,使膜紧贴垄面,垄两侧下边的地膜要埋好压实防止风吹开地膜。幼苗破土后,要及时查田放苗,并用细土将放苗孔封严。
6、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虫害是地老虎和蛴螬等地下害虫。对发生晚疫病的地块,要先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消毒,并全面喷1次25%瑞毒霉可湿性粉刺600-8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于地老虎、蛴螬等,可在整地时、生育期间、培土时施敌敌畏毒土毒饵或苗期用敌百虫液灌根。
5
7、适时收获 采用高垄双行整薯催芽覆膜栽培,马铃薯每亩产量在2200-2500公斤,平均增产20%;大薯率提高9%;病株率降低13%。由于产量高、品质好,平均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200元。一般冬播早熟马铃薯于花期过后就可以收获上市,有利于提高收入。
(二)地膜覆盖规范种植技术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解决我县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低温、干旱、无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重要 作用。
1、合理轮作 选择适宜的前茬和地块能经济利用土壤肥力和土地, 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特别是防治土壤或病残体传播的病虫害。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力中上等,阳光充足,排水方便的地块,坡度越小越好。
2、深耕整地 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生长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较差,在块茎播种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发育越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长势越强,产量越高。因此,深耕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耕深一般要求18~20cm ,严格做到土地平整细碎。
3、施足底肥 地膜覆盖后,地温增高,有机质分解能力增强,前期能使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提高,马铃薯生长快,养分消耗多。
6
所以地膜覆盖必须增施有机肥,防止作物后期缺肥和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马铃薯生长后期脱肥早衰。地膜覆盖的基肥施用量要比一般田块增加30%~50%。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每亩应施优质农家肥2500公斤、氮素15公斤、磷肥50公斤、钾素20公斤,施肥后充分耕翻,均匀混合。追肥采取随灌水追施化肥和叶面喷施的方式,以保证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
4、选用良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覆膜是高产的关键。覆膜要与良种相结合,良种要与脱毒品种相结合,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选用良种要以早熟脱毒马铃薯为主,如陇薯3号,4号、LK99等早熟品种,适当搭配一些当地优良当家品种。播前要精选种薯和催芽处理,以利于幼芽提早发育,减轻环腐病、晚疫病等病的为害。
5、播前催芽 播前催芽可使马铃薯幼芽发根快,出苗早,有利于苗齐、苗全、苗壮和植株早发育,从而早结薯,以利于高产,催芽播种的马铃薯比不催芽的可增产10%以上。催芽要求播种的整薯或切块上芽长0.5~1.0cm 为宜,催芽过程中对种薯要经常翻动,使之发芽均匀粗壮。
6、起垄覆膜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采取宽垄双行密植,一般以垄宽60~80cm 、垄高20~25cm 、垄距15~20cm 为宜。要求垄面平整细致。铺膜时要求将膜拉紧、铺平、盖严,使薄膜紧贴土壤表面,这样才能达到土壤最佳增温效果。
7
7、适时播种 我县春播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初播种,冬播在12月中旬覆膜播种。播种量因种薯大小而定,一般每亩200公斤左右。在垄上种植时按行距25~30cm、株距20~25cm种植,保持在3000塘左右,播深18~20cm。
8、田间管理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最重要的是放苗。出苗期要随时检查,及时放苗,以免幼苗接触地膜烧伤或烫死;并对缺苗穴孔及时补种和移栽,确保苗全苗齐。
9、病虫害防治
9.1病害防治。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可用25%的甲霜灵每亩100克喷雾,每隔7天喷1次;也可用种薯重量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
9、2虫害防治。对地上害虫,用50%的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喷雾,均可收到良好效果。对地下害虫,可釆用深翻灭茬、施用腐熟粪肥、铲除田间杂草、合理轮作倒茬等农业防治措施,或釆取毒饵诱杀。
10、收获与贮藏 马铃薯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易与植株脱离。马铃薯收获后应当拣出病、腐、破、烂及虫咬、畸形薯块,然后分级预贮,俗称“发汗”散热,再入窖贮藏。贮藏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贮藏前要清扫和消毒薯窖,防止入窖后发病。
8
11、清除废膜 马铃薯收获后要彻底清除旧地膜,净化土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要积极引进和采用光降解和草纤维等农用地膜,可较好地防止农田污染和公害,降低成本。
(三)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1、合理换茬,深翻土细整地,重施底肥 马铃薯不宜连作,茄科作物如番茄、烟草、茄子、辣椒等因与马铃薯有相同的病害,所以也不宜与茄科作物轮作。禾谷类、豆类、荞麦、十字花科等作物是种植马铃薯的理想茬口。马铃薯种植应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及灌、排水方便的熟化地块。播前先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千克为基肥,深翻30厘米,精细整地,达到播种要求。播种时亩施三元复合肥30-40千克,草木灰200-500千克,或硫酸钾15千克,尿素10千克,施入沟底作种肥。若有地下害虫,播种前应施放颗粒剂等予以防治。
2、选用优良品种及脱毒种薯 应选择中、早熟,抗病性强,并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马铃薯品种,如陇薯3号、陇薯4号、陇薯6号、陇薯7号、LK99等优良品种,并釆用无病伤的一级或二级脱毒种薯。一般来说优良品种较少感染病毒病、花期花色整齐一致,结薯早、结薯集中、薯形规整、大中薯率高,并有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高质量的脱毒种薯田间无花叶、卷缩叶等病毒病株、生长健壮。
9
3、种薯选择与处理
3.1选种。选薯形、皮色具有本品种特征,无病无腐烂无外伤的幼龄、壮龄薯作种薯,大小以20-250克为宜,50克以下的可整薯播种。一般亩用种薯200千克。
3.2切块。将种薯从顶部纵切成数块,保证每块有1-2个芽眼,重量25克以上。切块时,每切10块左右,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刀具消毒一次,防止病毒(菌) 感染。亦可用沸水或食盐水对切刀消毒。
3. 浸种打破休眠。播种前10-15天种薯还未通过休眠的,需进行浸种和催芽处理。打破休眠处理(已经通过休眠的种薯则不需浸种),生产上一般釆用赤霉素“九二0”5-10毫克/千克对薯块浸种5-10分钟。(九二0配制方法:先用少量酒精或白酒将“九二0”溶解后兑水,1克“九二0”配水200千克,即为5毫克/千克)。浸种液浓度的原则是:中晚熟品种应稍大,早熟品种应减小;整薯应稍大,切块应减小。浸种前用清水将切口处的淀粉清洗干净,浸种后涝出薯块放在阴凉处摊晾4—8小时,防止阳光曝晒造成烂种。“九二0”液可重复浸种4—5次,切忌浓度过大,造成徒长苗。
3.4催芽。可在塑料棚或薄膜保温条件下于播前15-30天进行。高寒地区引进的种薯和休眠期长的种薯催芽时间宜长,低海拔自繁种薯与休眠期短的种薯催芽时间宜短。地面铺干净湿沙或细土(以
10
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作苗床,苗床厚约10厘米;种薯洗清切块凉干后,均匀放在苗床上,不能重叠,然后用沙土覆盖薯块。催芽期间用薄膜保温,温度保持在25-28℃, 保持沙土湿润,表面不发白为好。芽长1-2厘米时播种。亦可以釆用先催芽后切块的方法,但催芽长度应掌握在0.5-1.5厘米为宜。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早春地膜覆盖播种宜于2月中旬进行,小拱棚保护栽培,还可提前20天播种。露地春播一般在4月上旬完成。夏播和秋播留种栽培, 在夏、秋季进行,但宜把握住使结薯期避开7月份的高温。播种密度掌握亩保苗4500株(穴)为宜,留种田可适当密植;与玉米套种亩保苗2000株。播种深度6-8厘米,墒情较差时可采取深播种浅覆土的方法。
5、田间科学管理
5.1查苗补苗。春播下种后20—25天,要及时查苗补苗。釆用“单膜”或地膜加小拱膜栽培,保墒增温的作用明显,有利于早春防冻,无异对马铃薯出苗生长有促进作用,能提高产量和商品率,并可提早上市增加收入。但也为田间管理增加了困难,需及时放苗和查苗补缺。
5.2加强临界期水肥管理。山地马铃薯栽培要注意追肥的时机和种类,用尿素做追肥要掌握在雨前雨后土壤墒情较好时追施。水
11
浇地马铃薯栽培,出苗前一般不浇水,雨后土壤板结,应耙破土壳,保证通气。幼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团棵期或结薯前期结合松土追肥,亩用尿素5公斤,兑水或腐熟人粪尿15~20担浇施追肥,或追施磷酸二铵15千克。盛花期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促薯块膨大。
5.3中耕培土,清沟排渍。马铃薯生长前期(发棵期)应结合中耕浅培土,薯块膨大期结合清沟,中耕大培土。完整的培土有利于增
加产量防止青头。夏秋季要特别防止田间积水,否则易诱发晚疫病和腐烂病造成块茎腐烂减产。
5.4合理釆取化学调控。抑制地上部徒长,若在生长期有旺长现象,则在现蕾期喷施50mg/kg多效唑溶液(15%可湿性多效唑粉剂15克,兑水45公斤)一次防徒长。特别是地膜马铃薯种植,出现徒长应立即喷施矮壮素或多效唑控制,达到控上促下多结薯块夺高产。
5.5病害防治。马铃薯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环腐病、腐烂病及病毒病。这些病害除了由种薯、田间马铃薯残体、土壤等传播外,蚜虫等昆虫对病毒病的传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马铃薯栽培的农事操作要注意防范。一般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尤其是干旱及雨水偏多的条件下,马铃薯苗期和花期前后都可发病。一旦发中心病株,应
12
及早用72.2%的杀毒矾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喷雾,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传播蔓延;
5.6虫害防治。马铃薯主要虫害有蚜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二十八星瓢虫等。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要严加防治。发生初期用2.5%的溴氰菊酯加水2500倍喷雾。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等除了用播前随耕翻土地施入神丹一号颗粒剂、毒谷防治外,生长期还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克加水40-50千克溶解,进行根灌防治。防治小地老虎,釆用棉枯粉、青菜、鲜青草拌敌百虫或敌敌畏、辛硫磷作毒诱饵杀防治。
6、收获与贮藏
6.1适时收获 早春地膜马铃薯达到商品成熟期就可以收获。春露地马铃薯达到叶黄茎枯时收获。种薯繁育田于早霜后收获。
6.2科学贮藏 马铃薯收获分类后可按不同的用途,釆取袋贮、堆贮、窖贮。无论哪种贮藏方式,都应当做到事先除病、腐及损伤薯块。准备贮藏越冬的马铃薯,还应进行预贮处理,俗称“发汗”,目的是降低水分和呼吸发热,进一步除病、腐、烂三类不利安全贮藏的薯块。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保温防冻。在不同的贮藏方法中,都要注意按时检查翻动,及时发现处理问题,防止塌堆烂窖。
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一)马铃薯环腐病
13
1. 环腐病的症状及发生
环腐病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主要病症表现有:枯斑型、萎蔫型。
马铃薯块茎轻度感染环腐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2. 传播途径及发生规律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一个感染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病菌经伤口侵入,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但
14
是下年(季)在扩大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而真正在收获期及运输和入窖过程中,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是环腐病的重要传播时期。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马铃薯一般病轻。
3.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加强检疫,阻断病原菌传播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已经侵入的感染区,应在种薯环节加强防治。一般应注意做到;
3.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环腐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会逐渐缩小,为害会逐渐减轻。调种时应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确定无病方可调运。
3.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育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
3.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
15
50u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分钟有较好效果。提倡小种薯整薯播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3.4选用抗病新品种或脱毒种薯 如陇薯6号、陇薯7号等新品种、或脱毒种薯有利于环腐病防治。
3.5栽培管理 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二)马铃薯晚疫病
1、发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子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后导致全株黑腐,田间表现成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晚疫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失去活力,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环境又有水滴存在,
16
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本病发病后10~14天病害就会蔓延全田,引起大流行。
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2.1选地及轮作换茬:种植马铃薯应选择通风,灌排水方便的地块。不可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西红柿等茄科作物连作或相邻种植;
2.2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生长特点,及时进行追肥、中耕培土,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控制地上部营养生长,促进结薯增产;
2.3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栽培中应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掌握适宜的密度。一般亩株数应控制在35000—4500株;
2.4化学防治 晚疫病可选用杀菌剂氟菌霜霉威和咪鲜松脂铜等进行防治。使用方法是:叶面喷施稀释800-1000倍液,每亩用量50-80毫升。此二种杀菌剂都是高效、广谱、安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菌剂,具有较强的内吸性,不可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喷药时应加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吸入药液中毒。
(三) 马铃薯早疫病
17
1.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饱子梗及分生饱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致一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棉状干腐。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不亚于晚疫病。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分生饱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饱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3.1防治方法
3.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3.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3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马铃署病毒病
18
1. 马铃薯病毒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病毒病田间表现症状复杂多样,常见的症状类型可归纳如下:花叶型、卷叶型、坏死型(或称条斑型)、丛枝及束顶型。病原为病毒、类病毒、植物菌原体等多达30余种,我国已知的毒源种类有10种以上。常见病毒病的病毒主要有:马铃薯X 病毒、马铃薯Y 病毒(称重花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S 病毒(或称马铃薯潜隐病毒)、马铃薯A 病毒(或称马铃薯轻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脆裂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等。这些毒源主要来自种薯和野生寄主上,带毒种薯为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种薯调运可将病毒作远距离传播。除了种薯传播外,病毒传播媒介还有蚜虫、杂草菟丝子、病体汁液等。病薯长出的植株一般都有病。在植株生长期间,病毒通过媒介传播,可引起再侵染。高温特别是土温>25℃时,既有利于传毒蚜虫的繁殖和传毒活动,又会降低薯块对病毒的抵抗力,往往容易引起感病及种性退化。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目前我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中,表现抗卷叶、Y 型病毒的有陇薯1号、费乌瑞它(荷兰引)等。
2. 病毒病的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所致的种薯退化,可使产量锐减,已成为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防治病毒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和采用脱毒种薯为主,抓好下述环节:
19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如选用陇薯3号、陇薯5号、陇薯7号等新品种。
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建立在冷凉区,繁殖无病毒或未退化的优良品种。也可釆用夏播留种或秋播留种的方式繁育种薯,供大田种植。
块茎处理(50℃温水泡浸17分钟) 和茎尖脱毒培养生产脱毒种薯。必须要专门设施和技术支持。
实生苗块茎留种。除马铃薯块茎纺锤类病毒外,其他马铃薯病毒均不通过种子传染,利用种子实生苗长出的块茎作种薯,有良好的防病作用。此项技术也需要专业设施。
加强田间管理。高畦深沟,配方施肥,实行浅灌,及时培土和淘汰病株,喷药治蚜,清除杂草,也可减轻发病。
马铃薯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马铃薯地下虫害
地下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 地下害虫都是杂食性昆虫,危害范围广,主要取食食物地下及根茎部位。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造成植物死亡,对马铃薯产量、安全贮藏和商品性影响很大。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三种。其特证分别为:
1. 挤螬 俗名为老鸹蛆等,是金龟子(当地俗名为银匠、金巴牛)的幼虫。属鞘翅目金龟甲科的昆虫。蛴螬的生活史当地为1-2
20
年,是完全变态昆虫。河川区秋季成虫金龟子在土中产卵,卵量一次可达20-100粒。卵经9-20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土中危害马铃薯,主要危害期为春秋两季。幼虫随土温的变化,可上下移动,当土温在10-23.9℃是上移耕作层危害,夏天和冬天下移到30-40厘米深土避暑避寒。秋季幼虫成熟化蛹,蛹期7-30天,蛹羽化为成虫完成一个生活史。金龟子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喜欢取食杨、榆、桑及槐树嫩叶,所以附近有此类树木的马铃薯田受害就比较严重。
蛴螬春季主要危害马铃薯根系、地下匍匐茎,秋季主要危害马铃薯块。危害部位造成明显整齐的咬噬缺口,根部为害常形成幼苗萎蔫、枯死。秋季造成马铃薯块缺口,易引起薯块腐烂,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
2. 金针虫 成虫又名叩头虫,属鞘翅目叩头甲科昆虫。金针虫是其幼虫,俗名土蚕。幼虫长2-3厘米,略扁圆柱形,黄褐色。完成一代需3年,其习性与蛴螬类似,较蛴螬怕湿。为害地下根、茎及薯块,咬噬部位不整齐,严重时若丝状。有虫洞,也可钻入薯块等组织内部。使被害株逐渐枯黄而死。
3. 地老虎 属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化性,黑光灯诱集效果明显,可以幼虫越冬。危害以幼虫为主,幼虫又名切根虫。地老虎完全变态,当地一年发生3-4代。幼虫体长3.5厘米,黄褐色至暗褐色。危害常见于表土层从根茎部咬断幼苗,造成
21
缺苗断垄。
4. 地下害虫的防治
4.1深耕轮作换茬,及时中耕除草,不施放未腐熟的农家肥。
4.2趁早诱杀成虫,减少地下害虫密度。
4.3化学防治
4.3.1颗粒剂防治:用神丹一号等颗粒剂,每亩800克(400克2袋),翻入土中;
4.3.2药剂拌种:播前用50%的辛硫磷800倍液均匀喷洒拌种,阴干播种。
4.3.3毒谷毒土毒饵:用50%辛硫磷、40%甲基异柳磷、50%对硫磷,按适宜浓度制成毒谷毒土毒饵,毒谷毒土播前随种子施入,防治蛴螬、金针虫;毒饵施入茎基部防治地老虎。局部危害可采用根灌的方法防治。
(二)马铃薯地上虫害
1. 马铃薯蚜虫寄主及危害特点:危害马铃薯的蚜虫主要是桃蚜,食性杂,寄主多,越冬寄主多为蔷薇科木本植物(如桃、李、梅、杏、樱桃等) ;夏寄主多为草本植物(除包括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蔬菜外,还包括许多一二年生草本观赏植物,特别是温室花卉) 。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吸汁危害,还可传播马铃薯等蔬菜,据报道,该虫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多达100种以上。
22
防治方法: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有助于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用40%的乐果喷雾防治消灭蚜虫。
2.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2.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mm ,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有时合成一个) 。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卵长1.4mm, 纵立,鲜黄色,有纵纹。幼虫体长约9mm ,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蛹长约6mm, 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2.2生活习性 生物学特性1年2代,以成虫群集越冬。一般于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成虫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 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粘液。越冬成虫多产卵于马铃薯苗基部叶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
23
越冬代每雌可产卵400粒左右,第一代每雌产卵240粒左右。卵期第一代约6天,第二代约5天。幼虫夜间孵化,共4龄,2龄后分散为害。幼虫发育历期第一代约23天,第二代约15天。幼虫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茎上或叶背化蛹,蛹期第一代约5天,第二代约7天。
2.3防治方法
2.3.1人工捕捉成虫 利用成虫假死习性,用薄膜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坠落,收集灭之。
2.3.2人工摘除卵块 此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易于摘除。
2.3.3药剂防治 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可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10%溴?马乳油1500倍液、10%赛波凯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等。
24
范文二:马铃薯品种的介绍
马铃薯品种的介绍
马铃薯品种的介绍
由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杂交选育而成。2001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1.2特征特性:
中晚熟种,出苗至成熟110天左右;植株直立、分枝少,株高70,100厘米,茎紫色,茎秆粗壮,生长势强;叶片淡绿色,复叶大小中等,开花多、花冠白色,天然结实中等,浆果绿色,有种子;块茎扁圆形,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深浅中等且少,结薯集中,单株结薯一般3,4块。蒸食菜食品质兼优。干物质21%,淀粉含量1
7.5%,还原糖0.28%,维生素C1
7.3毫克百克鲜薯;植株高抗晚疫病、环腐病和黑胫病,抗X、Y病毒,根系发达,抗旱耐脊。薯块大而整齐,耐贮藏。150克以上大薯率88%以上,商品性好,商品薯率高。
1.3栽培要点:
该品种高产,最高亩产可达5000公斤,且商品薯率高,150克以上大薯率达88%以上。适应范围及栽培要点:
在北方一季作区均可种植,播前施足底肥,最好集中窝施,有灌水条件的地方在现蕾开花期注意浇水追肥,适宜播种密度每亩4000株。 2晋薯7号
1品种来源:
原代号7908,57,由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1977年用6401,3,35做母本,燕子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连年选择单株,于1982年育成。1987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1次会议审定,定名晋薯7号。
2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晚熟种,生育期120天左右。株型直立,茎杆粗壮,分枝较多,生长势强。株高60,90厘米,叶片深绿色,花淡黄色,花旗较长,天然结实性能好。薯块扁圆形,大而整齐,淡黄色淡黄色肉,薯皮光滑度中等,芽眼适中,淀粉含量1
7.5%左右,食口性好、品质佳。抗旱性较强,高抗晚疫病,抗X
和Y病毒,抗环腐病和黑胫病。
3栽培要点:
适应东南山高寒山区一季作种植,在地温稳定在7,8?即可播种,播前催芽,播种密度4000株左右。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地块,底肥施足,追肥在开花初期。田间管理:
前期促,早中耕增地温,促进地下部生长;中期控,现蕾期深中耕,控制地上部生长;后期促控结合,浅中耕高培土,开花后期可叶面喷肥或多效唑、膨大素,促进营养向薯块转移。 3紫花白
3.1品种来源:
紫花白由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于1963年选育而成。
3.2特性特征:
紫花白,中薯品种,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95天左右,结束早,块茎膨大早而快,植株生长速度快,株型开展,分枝数中等,株高70厘米左右。茎粗壮、绿色;叶绿色,复叶肥大,侧小叶4对,排列疏密中等。花序总梗绿色,花柄节无色,花冠淡紫色,有外重瓣,雄蕊黄绿色,柱头,裂,雌蕊败育,不能天然结实。块茎椭圆形,块大而整齐,薯皮光滑,白皮白肉,芽眼深度中等。块茎休眠期长。干物质含量1
8.1%,淀粉含量13―14%,还原糖含量0.52%,粗蛋白含量0.65%,维生素C含量1
4.4%100克鲜薯。抗Y病毒和卷叶病毒,高抗环腐病,耐旱耐束顶,较耐涝,抗晚疫病。
3.3栽培要点:
种植适宜密度3500株亩。适于夏播留种。应施足底肥,如底肥不足,在现蕾期结合培土进行追肥,有显著增产效果。一般亩产1500公斤左右,高产可达3000公斤。可用于鲜薯食用和食品加工(加工薯条)。适应范围广,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山西等省,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品质之一。 4津引8号
4.1品种来源:
“津引8号”是天津市农科院培育出的一个早熟脱毒马铃薯新品种。
4.2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特早熟品种,从出苗到收获约65天,株高60厘米左右,茎粗壮,分枝少,株型直立,叶片较大,花淡紫色,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薯长椭圆形,薯皮、薯肉均为黄色,芽眼极浅,表皮光滑,品质好。块茎休眠期50,60天,秋播一般不用药剂催芽。抗疮痂病和环腐病,中抗病毒病。
4.3栽培要点:
适于春、秋季栽培,春季播期2月底3月初,每亩种植4000~5000株,秋季栽培可适当加大密度。播前要施足基肥,生长期间不再追肥,在植株4,5片叶和株高30厘米时各培土1次,块茎膨大期要保持土壤湿润。该品种不抗晚疫病,在雨水较多时要注意防病。一般亩产201X公斤左右,肥水好的高产田达4000公斤。适宜山西省大同、忻州、朔州、吕梁、太原等地地膜覆盖早熟栽培。
高温季节家兔胃肠炎病的治疗
高效养猪全程安保三措施
范文三:有关马铃薯的介绍
有关马铃薯的介绍
1、《马铃薯育种学》
孙慧生
本书是结合了作者30多年来的育种科研和实践积累,以及“六
五”至“九五”期间参与国际马铃薯育种攻关各单位的科研成果,并吸取了国外近年来的先进理论与技术编著的。本书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马铃薯资源和育种成就的基础上,阐述了马铃薯育种的一般原理,丰富的育种资源,并根据中国马铃薯生产中急需解决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丰富的育种资源,并根据中国马铃薯生产中急需解决和可能发生的问题,详述了对真菌性晚疫病、细菌性青枯病、多种主要病毒,以及马铃薯实生种子和杂种优势利用。在育种方法方面,介绍了远缘杂交,分解育种法,轮回选择与群体改良育种和生物工程等新的育种途径。 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明确,立论科学,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引用文献广泛。适宜于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马铃薯育种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农业院校的教学参考书。
2、《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技术》
赖凤香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专家编著。主要内容包括:马
铃薯的生物学特性,马铃薯与环境的关系,马铃薯品种简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及其防治,马铃薯的贮藏,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马铃薯多熟制搭配栽培技术及马铃薯的产业开发等。内容系统丰富,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农民、受精科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阅读,也可作为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3《马铃薯淀粉生产技术》
陈奇伟
本书由黑龙江省讷河市银河淀粉集团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奇伟等
编著。书中介绍了马铃薯及其淀粉的特性与经济价值;马铃薯的预处理、解碎、浆料加工、清浆精制、精浆脱水、淀粉干燥整理、参量控制、防止褐变、用水处理和质量监控等生产技术;马铃薯淀粉生产线的设计方法,
马铃薯淀粉小型生产的工艺流程、机器设备及生产要领;预糊化淀粉和交联淀粉等马铃薯变性淀粉的生产实用技术。全书内容系统、语言通俗,文图并茂,技术实用,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便于学习使用。它对于搞好马铃薯淀粉生产、提高马铃薯种植与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马铃薯栽培技术》
程天庆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程天庆研究员编著。1991
年月10月第一版问世后受到读者欢迎,曾5次重印,共9.5万册。第二版根据读者要求,对原有各节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和增补。内容包括: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和用途,马铃薯的特征和特性,马铃薯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马铃薯病毒性退化与防治方法,生产无病毒种薯,马铃薯的优良品种,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与不同地区的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收获与贮藏技术。本书适合广大菜农、部队农副业生产人员和农校师生阅读参考
5、《山药、马铃薯栽培技术问答》
赵冰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简洁的语言,全面介绍了山药、马铃薯
生产中的各类问题,包括生产的概况、类型与品种、主栽品种的识别与使用、各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贮藏与加工技术等。本书的编写原则以实用为主,图片丰富,分类问答,针对性强,可供广大菜农查疑解惑,也可为城镇家庭园艺爱好者种植山药、马铃薯提供操作指导
6、《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谭宗九
马铃薯在我国的不同地方,人们对它有不同的叫法。它的俗名有土豆、地豆、山药、洋山药、山药蛋、地蛋、土卵、洋芋、洋山芋、土芋、番芋、番人芋、香芋、洋番薯、荷兰薯、爪哇薯和番仔薯等,还有叫它鬼
慈姑或番鬼慈姑的。但是,称它土豆、洋芋和山药蛋的最普遍。从它的不同地方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我国的种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
马铃薯在植物分类中为茄科茄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因为生产上用它的块茎(通常称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又可视为多年生植物。马铃薯的老家,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山区。它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可以说是原产地的一种古老的农作物。据资料介绍,早在新石器时期,在安第斯山山区居住的印第安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在野生植物中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时,便发现了马铃薯的薯块可以吃,并用木棒、石器掘松土地,栽种马铃薯,获得了下一代马铃薯薯块,这就形成了马铃薯的原始栽培。在古代的印第安人中,马铃薯是生活中的主食,人们的生死存亡与马铃薯收成的丰歉关系密切,所以他们把马铃薯奉为“丰收之神”,经常祭祀祈求。到16世纪中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分别把马铃薯带回欧洲种植,并很快得以发展,成为北欧人们的主要食品之一。马铃薯传入我国的时间,据资料介绍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虽然仅有400余年,但由于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抗灾,早熟,高产,易于种植,更重要的是它既能做粮又能做菜,营养价值高
7、《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与丰产栽培技术/新型农民培训丛书》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本书结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实际,介绍了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的
基本知识及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包括脱毒马铃薯的生产概况,马铃薯脱毒技术与脱毒薯生产,马铃薯的丰产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马铃薯收获、贮藏与运输技术,以及马铃薯优良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8、《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商鸿生
本书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鸿生、王凤葵教授编著。主要内容包
括15种马铃薯常见病害拉下状、病原菌、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及13
种重要害虫的形态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书中还系统介绍了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经验,并附有病害症状彩图和害虫形态图。本书内容丰富,科学性,实用性强,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农业从业人员、植保技术人员和农业院校、职业学校师生阅读参考。
9、《马铃薯良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谢开云
本书是《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中的一册,该系列书是由
袁隆平院士、官春云院士领衔打造“三农”图书精品,内容科学,可靠,实用,代表了当前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册内容包括:马铃薯品种的选用、马铃薯种薯选用技术、马铃薯播种技术、马铃薯的需水特性及灌溉技术、马铃薯病、虫害及杂草防治技术、马铃薯收获技术、马铃薯贮藏与运输技术等,主要供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马铃薯生产与推广人员和农民使用。
10、《中国马铃薯主要品种彩色图谱》
中国马铃薯主要品种编写组编
本书以彩图的形式,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培育的主要马铃薯优良
品种及部分国外引入良种,共58幅。对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要点、适应及分布地区都作了说明。
11、《马铃薯种植与加工进展(2008)》
陈伊里 屈冬玉
《马铃薯种植与加工进展(2008)》是配合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
委员会2008年马铃薯大会的召开出版的行业专业书籍,汇集了近年来我国从事马铃薯研究人员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有关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最新决策及发展动态,是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农业部[2006]9号文件,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马铃薯种植与加工进展(2008)》对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马铃薯研究、生产、开发及广大农村个体种值户具有指导意义
12、《马铃薯结薯大小的影响》
隋启君 姜兴亚
通过来自不同大小实生种薯的切块和整薯(12.5~50g/种块)间的相
互比较,肯定整薯播种具有出苗整齐、增产、防病等优点的同时,也揭示
了切块播种显著减少 75g 以下的小薯数,增加100g 以上的大薯数,改善商品价值.建议在切刀消毒和种块处理的前提下,利用20~50g(整薯的1/4~1/8)的种块播种生产商品用实生薯。
13、《试管薯发育机理的研究──温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连勇 等
以“中薯3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研究诱导温度对试管薯形成及发
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黑暗诱导条件下,试管薯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20℃.对试管薯形成大小及著重而言,温度效应高于外源诱导剂.温度对平均单瓶结薯数影响不显著 。
14、《和光照对马铃薯微型薯形成的影响》
胡云海 蒋先明
马铃薯的块茎形成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匍匐茎的形成;二是匍匐茎的
顶端膨大形成块茎。由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形成的脱毒微型薯,在形态建成上与大植株的块茎形成方式有所不同,它是由试管苗腋芽直接形成,主要依靠腋芽细胞的分裂及其相继膨大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能量、植物激素向腋芽运转和积累才能进行,才有形成块茎的可能。这一切物质来自于试管苗在培养过程中的贮备,以及在诱导过程中提供的诱导
15、《栽培马铃薯起源的探讨》
谷茂 谷彦
马铃薯现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关于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中部西麓濒临太平洋的秘鲁──玻利维亚地区,在不同的书籍和文献中已多有涉及,也成为公论
16、《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
丁晓蕾
本文从生物、技术及社会经济的角度考证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重点对传播条件和传播障碍进行阐述,分析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对马铃薯传播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马铃薯扩种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17、《马铃薯商品性栽培技术问答》
庞淑敏 等
本书以问答的方式对如何提高马铃薯商品性栽培做了精辟的解
答。内容包括:马铃薯品种选择、脱毒种薯繁育、栽培区域、栽培模式、栽培技术和环境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运、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等与马铃薯商品性生产有关的内容。全书以联系实际、服务生产为宗旨,内容丰富系统,语言通俗易懂,技术先进实用,可操作性强,便于学习和使用。
18、《怎样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
庞淑敏 等编著
内容简介:本书由河南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庞淑敏副研究员等编
著,内容包括我国马铃薯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马铃薯优良品种、脱毒马铃薯的繁育与应用、马铃薯栽培技术、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的贮藏保鲜、马铃薯种植效益分析和市场经营策略等7章。本书综合介绍了国内外马铃薯种植的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文字通俗易懂,技术措施实用,适合广大马铃薯种植户学习应用亦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19、《马铃薯产业:原理与技术》
韩黎明 等
本书主要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概述篇,主要介绍马铃薯的起源与栽培历史、马铃薯生物学特性;第二部分为技术篇,全面介绍了马铃薯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繁育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贮运技术和加工技术;第三部分为产业篇,客观分析了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在实证分析基础上讨论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理论。全书以作物栽培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生物统计理论、现代农业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为指导,系统阐述了马铃薯从种植到加工、从产品到产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适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马铃薯研究、生产、开发、推广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
20、《马铃薯》
(美)祖克曼 著,李以卿 译
马铃薯是一种稳定可靠又富于营养的作物,绝对不是一个平凡的小角色,它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性不压于汽车和铁路——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爆发的大饥荒,就是马铃薯大面积绝收造成的,因此被称为“土豆大饥荒”。 现在马铃薯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要主食,但当它两个世纪以前初来欧洲大陆时,曾经因为凹凸的外表和“块茎”的身份备受嘲弄——许多人认为它是下层社会吃的食物。作者拉里?祖克曼从大量资料入手,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勾勒出马铃薯不凡的历史。作者简介拉里?祖克曼,美国“和平队”(Peace Crops,成立于1961年,由自愿人员组成的美国政府代表机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服务支援)的倡议者之一,曾在非洲索马里当地中学教英文。他具有数年出版经验,曾担任自由编辑和自由写作的工作。现居西雅图。图书目录
序前言安第斯山脉之宝不幸人们的抚慰生活较好的人们马铃薯万岁民主的餐桌宁可被吊死被围攻的碉堡追求简朴生活黑色的马铃薯马铃薯与人口找到了舒适的家良伴——英格兰的炸鱼薯条培育优良品种文摘
范文四:马铃薯冷藏技术介绍
马铃薯冷藏技术介绍
一、贮藏特性
马铃薯收获后一般有2~4个月的休眠期, 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不同而异。晚熟品种休眠期短, 早熟品种休眠期长。成熟度不同对休眠期的长短也有影响, 尚未成熟的马铃薯块茎的休眠期比成熟的长。贮藏温度也影响休眠期的长短, 在较适低温下贮藏的薯块休眠期长, 特别是贮藏初期的低温对延长休眠期十分有利。
马铃薯富含淀粉和糖, 在贮藏中淀粉与糖能相互转化。当温度降至0℃时, 淀粉水解酶活性增高, 薯块内单糖积累, 薯块变甜, 食用品质不佳, 加工品会褐变。如果贮藏温度升高, 单糖又会合成淀粉。当温度高于30℃和低于0℃时, 薯心容易变黑。
二、品种与收获
选择休眠期长的马铃薯品种能延长贮藏期, 早熟品种, 寒冷地区栽培的品种或秋作的马铃薯休眠期长, 利于贮藏。马铃薯的生长后期不能过多灌水, 增施磷钾肥能提高马铃薯的耐贮性和抗病性。我国北方春种的马铃薯, 多在7月份雨季来临前收获; 夏秋播种的多在9月中旬收获。当马铃薯地上部分茎叶变黄、倒伏和枯萎时, 马铃薯可以采收。收获应在晴天进行, 将薯块就地晾晒半天左右, 散发部分水分, 使薯皮干燥, 以便降低贮藏中的发病率。
三、贮藏条件
采用马铃薯的适宜贮藏温度为3~5℃, 但用作煎薯片或油炸薯条的马铃薯, 应贮藏于10~13℃的条件下。
菜用的马铃薯和加工用的马铃薯为什么贮藏的温度不同呢?
这是因为马铃薯中的淀粉, 在温度低的条件下会转化成糖。马铃薯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5%-90%,湿度过高易会增加腐烂, 湿度过低失水增加, 薯块皱缩。马铃薯贮存中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需避光贮存, 因为光照会促使其发芽。增加薯块内茄碱苷含量。正常薯块的茄碱茄碱苷含量不超过0.02%,但薯块照光或发芽后, 茄碱苷含量急剧增高, 对人畜都有毒害作用, 因此马铃薯应避光贮藏。
四、贮藏方法及管理
1、沟藏
7月中旬收获马铃薯, 收获后预贮在阴棚或空屋内, 直到10月份下沟贮藏。沟深1~1.2m,宽1-1.5m, 沟长不限。薯块厚度为40-50厘米, 寒冷地区厚度可达70-80厘米, 上面覆土保温, 要随气温下降分次覆盖。沟内薯堆不能过厚, 否则沟底及沟中部温度易偏高, 薯块受热会引起腐烂。
2、冷藏
出休眠期后的马铃薯转入冷库中贮藏可以很好地控制发芽和失水, 在冷库中可以进行堆藏, 也可以装箱堆码。将温度控制在3~5℃相对湿度85-90%。
马铃薯在贮藏后期易发芽, 而且薯块变得皱缩了, 如何控制它的发芽呢? 为控制其发芽, 除用低温外, 还可用药物控制。
3、药物处理
氯苯胶灵(CIPC)是一种采后使用的抑芽剂, 粉剂的使用剂量为
1.4-2.8克/千克, 使用时将粉剂撒人马铃薯堆中, 上面扣上塑料薄膜或帆布等覆盖物,24-48小时后打开, 经处理后的马铃薯在常温下也不会发芽。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抑芽剂必须在马铃薯愈伤后使用, 否则, 它会干扰马铃薯的愈伤, 造成马铃薯贮藏中腐烂。出休眠期前的马铃薯使用该抑芽效果更好, 出休眠期后再使用, 抑芽效果明显减弱。此外用α-萘乙酸甲酯或α-萘乙酸乙酯处理马铃薯抑芽效果也很好, 每10吨薯块用药量为0.4~05公斤, 使用时与15~30公斤细土制成粉剂均匀地撒在薯堆中。应在休眠中期进行, 不能过晚, 否则会降低药效。MH(青鲜素) 对马铃薯也有抑芽作用, 但需在薯块采收前3-4周进行田间喷洒, 用药浓度为0.3%-0.5%,遇雨时应重喷。
4、辐射处理
用射线辐照马铃薯, 有明显的抑芽作用, 在剂量相同, 剂量率愈高时效果愈明显。经照射的马铃薯在常温下能够很好地贮藏几个月, 但经照射后的薯块维管束周围可能有褐变发生。
范文五:马铃薯品种介绍分解
马铃薯品种介绍
1.陇薯3号: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1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较紧凑,株高60-70cm。茎绿色、叶片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偶尔结实。薯块扁圆或椭圆形,大而整齐,黄皮黄肉,芽眼较浅并呈淡紫红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7块,大中薯重率90%以上。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品质优良。食用口感好,有香味。特别是淀粉含量比一般中晚熟品种高出3-5个百分点,十分适宜淀粉加工。抗病性强,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田间抗性。产量高,多点生产试验示范平均亩产2793.2公斤,适宜高寒阴湿、二阴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2.陇薯4号:该品种中晚偏早熟,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55—60cm,花冠白色。出薯快而齐,幼苗生长势强,植株较繁茂。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薯块大而整齐,大中薯率80%以上,薯形椭圆,皮色淡黄,薯肉白色,芽眼深浅中等。食味较好,品质优良,适宜粮,菜和食品加工多种用途。
该品种抗旱性强,抗病毒退化,对晚疫病抗性中等。适应性广,产量较高,稳定性好,适宜我县半高山地区种植。
3.陇薯5号:该品种属晚熟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cm,幼苗生长势强,成株繁茂。茎绿色,叶片墨
1
绿色,花冠白色,不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3-5个,整齐度高,大中薯数率85%左右,大中薯重率94%左右。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皮较光滑,芽眼较深。薯块大,单薯直径一般为8-12cm,单薯重普遍为150-500g。薯块休眠期较长,耐贮性中等,食用品质好。是一个优良的菜用型品种,也可用作淀粉加工原料。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有较好的田间抗性。亩产是2363.5-3415.0?,适宜于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4.陇薯6号:该品种属晚熟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株型半直立,主茎分枝数多,株高70-80cm,幼苗生长势强,成株繁茂。茎绿色,叶片深绿色,花冠乳白色,无天然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8个,大小整齐,大中薯重率90-95%。薯块扁圆形,淡黄皮白肉,芽眼较浅。薯块休眠期中长,较耐贮藏,食用与加工品质优良。既适宜淀粉加工,又适宜全粉加工的马铃品种。
抗病性强,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很好的田间抗性。丰产性好,西北片平均亩产1686.3kg。适应范围广,不仅适宜高寒阴湿、二阴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还适宜河川地区推广种植。
5.陇薯7号:生育期120天左右。该品种幼苗生长势较强,植株繁茂,茎绿紫色,叶片深绿色,株型半直立,株高65-70厘米,花冠白色,天然不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6-8个,大中薯重率
2
80%,薯块长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少且极浅,薯块休眠期长,耐储藏。高抗晚疫病,对病毒病有较强的田间抗性。平均亩产1978.6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0.0%。
6.LK99:该品种属于早熟菜用型品种,生育期9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高40-80厘米,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少而浅,薯形美观整齐,薯块休眠期长,耐贮存。适于高寒阴湿区栽培、川水地冬播地膜早熟栽培。较抗病毒病,中抗晚疫病,亩产量3000-3500公斤。
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高垄双行整薯覆膜栽培技术
1.合理轮作倒茬 为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壤肥力和预防土壤传播的病虫草害,要避免马铃薯重茬或种在其它块根、块茎类作物茬口上,也不要与其他茄科作物如茄子、西红柿等轮作,否则会减产15%—20%。马铃薯可与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整地做垄 马铃薯适宜在深厚疏松的土壤种植,并深耕细整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25厘米左右细耙,同时施足有机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磷酸二铵和尿素各20公斤、琉酸钾10公斤。氮、磷、钾三要素按纯量
3
计算比例为2:1:3较为适宜。马铃薯生育期短,前、中期需肥量较大,宜釆用一次性施肥及播前深施增产效果显著。用机械做成高20厘米的高垄,平肥地垄宽1米,旱坡地垄宽75-80厘米。
3.高垄双行栽培的优点:?田面受光面积大,利于提高早期地温,提早出苗。?覆土深厚,土层松软,有利地中茎生长,多结薯结大薯。?改善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荫蔽,提高光合效率。?遇涝时易于排水,避免烂薯。?有利机械化作业。
4、种薯选择与处理陇薯3号、6号或LK99等中早熟品种。播种材料为每个重50-70克的健康小种薯。整薯栽培不破坏薯皮,可防止病害传播和保水抗旱;有利于增加主茎数,更好地发挥顶端优势;有利种薯处理和机械化作业。整薯播种最好采用夏播留种的方式。
播前可用40%福尔马林1份对水200份,喷洒种薯表面或浸种5分钟,再用塑料薄膜覆盖闷种2小时,然后揭膜摊薄晾干,可进一步防止病菌传播。播种前使用生根粉、膨大素拌种有促进发芽和增产作用。方法是在播种前1天晚上将种薯放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将ABT生根粉8号稀释成15万倍溶液均匀喷洒在种薯上,用木锨翻动均匀,然后用麻袋覆盖闷种8-12小时,翻开稍阴干即可播种。用苏翔或国光牌膨大素165克对水30-45公斤拌种,闷种24小时后播种,具有抗病、增加大中薯和促进薯块膨大作用。
4
5、播种覆膜 播种前20-30天将种薯从窖中移入室内,放置10-15天,待芽刚刚萌动或幼芽冒出时,将种薯平摊于光亮的室内使之均匀受光,直到白芽变成绿芽或绿紫色短壮芽后播种。平肥地要适期早播,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6?时为最佳播种期。过早易造成冻害,过晚易导致地上部分徒长。马铃薯整薯栽培,合理密植是关键。合理密植的原则是肥地宜稀,薄地宜密;大种薯宜稀,小种薯宜密;生育期长的品种宜稀,生育期短的品种宜密。一般每亩保主茎数2.5-2.8万个需播种5000-6000穴,每穴保证4-5个主茎。在平肥地上,垄宽1米种2行,小行距30厘米,穴距25厘米;在坡地上,垄宽75-80厘米,小行距25厘米,穴距25-30厘米。地膜覆盖栽培可使马铃薯播种期提早20-25天,有利于薯块膨大和增产。播种后及时镇压整好垄形,压出鱼脊型垄面后进行覆膜。覆膜时要拉紧铺平,使膜紧贴垄面,垄两侧下边的地膜要埋好压实防止风吹开地膜。幼苗破土后,要及时查田放苗,并用细土将放苗孔封严。
6、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虫害是地老虎和蛴螬等地下害虫。对发生晚疫病的地块,要先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消毒,并全面喷1次25%瑞毒霉可湿性粉刺600-8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于地老虎、蛴螬等,可在整地时、生育期间、培土时施敌敌畏毒土毒饵或苗期用敌百虫液灌根。
5
7、适时收获 采用高垄双行整薯催芽覆膜栽培,马铃薯每亩产量在2200-2500公斤,平均增产20%;大薯率提高9%;病株率降低13%。由于产量高、品质好,平均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200元。一般冬播早熟马铃薯于花期过后就可以收获上市,有利于提高收入。
(二)地膜覆盖规范种植技术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解决我县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低温、干旱、无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重要 作用。
1、合理轮作 选择适宜的前茬和地块能经济利用土壤肥力和土地,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特别是防治土壤或病残体传播的病虫害。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力中上等,阳光充足,排水方便的地块,坡度越小越好。
2、深耕整地 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生长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较差,在块茎播种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发育越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长势越强,产量越高。因此,深耕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耕深一般要求18,20cm,严格做到土地平整细碎。
3、施足底肥 地膜覆盖后,地温增高,有机质分解能力增强,前期能使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提高,马铃薯生长快,养分消耗多。
6
所以地膜覆盖必须增施有机肥,防止作物后期缺肥和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马铃薯生长后期脱肥早衰。地膜覆盖的基肥施用量要比一般田块增加30%,50%。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每亩应施优质农家肥2500公斤、氮素15公斤、磷肥50公斤、钾素20公斤,施肥后充分耕翻,均匀混合。追肥采取随灌水追施化肥和叶面喷施的方式,以保证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
4、选用良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覆膜是高产的关键。覆膜要与良种相结合,良种要与脱毒品种相结合,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选用良种要以早熟脱毒马铃薯为主,如陇薯3号,4号、LK99等早熟品种,适当搭配一些当地优良当家品种。播前要精选种薯和催芽处理,以利于幼芽提早发育,减轻环腐病、晚疫病等病的为害。
5、播前催芽 播前催芽可使马铃薯幼芽发根快,出苗早,有利于苗齐、苗全、苗壮和植株早发育,从而早结薯,以利于高产,催芽播种的马铃薯比不催芽的可增产10%以上。催芽要求播种的整薯或切块上芽长0.5,1.0cm为宜,催芽过程中对种薯要经常翻动,使之发芽均匀粗壮。
6、起垄覆膜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采取宽垄双行密植,一般以垄宽60,80cm、垄高20,25cm、垄距15,20cm为宜。要求垄面平整细致。铺膜时要求将膜拉紧、铺平、盖严,使薄膜紧贴土壤表面,这样才能达到土壤最佳增温效果。
7
7、适时播种 我县春播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初播种,冬播在12月中旬覆膜播种。播种量因种薯大小而定,一般每亩200公斤左右。在垄上种植时按行距25~30cm、株距20~25cm种植,保持在3000塘左右,播深18~20cm。
8、田间管理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最重要的是放苗。出苗期要随时检查,及时放苗,以免幼苗接触地膜烧伤或烫死;并对缺苗穴孔及时补种和移栽,确保苗全苗齐。
9、病虫害防治
9.1病害防治。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可用25%的甲霜灵每亩100克喷雾,每隔7天喷1次;也可用种薯重量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
9、2虫害防治。对地上害虫,用50%的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喷雾,均可收到良好效果。对地下害虫,可釆用深翻灭茬、施用腐熟粪肥、铲除田间杂草、合理轮作倒茬等农业防治措施,或釆取毒饵诱杀。
10、收获与贮藏 马铃薯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易与植株脱离。马铃薯收获后应当拣出病、腐、破、烂及虫咬、畸形薯块,然后分级预贮,俗称“发汗”散热,再入窖贮藏。贮藏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贮藏前要清扫和消毒薯窖,防止入窖后发病。
8
11、清除废膜 马铃薯收获后要彻底清除旧地膜,净化土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要积极引进和采用光降解和草纤维等农用地膜,可较好地防止农田污染和公害,降低成本。
(三)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1、合理换茬,深翻土细整地,重施底肥 马铃薯不宜连作,茄科作物如番茄、烟草、茄子、辣椒等因与马铃薯有相同的病害,所以也不宜与茄科作物轮作。禾谷类、豆类、荞麦、十字花科等作物是种植马铃薯的理想茬口。马铃薯种植应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及灌、排水方便的熟化地块。播前先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千克为基肥,深翻30厘米,精细整地,达到播种要求。播种时亩施三元复合肥30-40千克,草木灰200-500千克,或硫酸钾15千克,尿素10千克,施入沟底作种肥。若有地下害虫,播种前应施放颗粒剂等予以防治。
2、选用优良品种及脱毒种薯 应选择中、早熟,抗病性强,并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马铃薯品种,如陇薯3号、陇薯4号、陇薯6号、陇薯7号、LK99等优良品种,并釆用无病伤的一级或二级脱毒种薯。一般来说优良品种较少感染病毒病、花期花色整齐一致,结薯早、结薯集中、薯形规整、大中薯率高,并有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高质量的脱毒种薯田间无花叶、卷缩叶等病毒病株、生长健壮。
9
3、种薯选择与处理
3.1选种。选薯形、皮色具有本品种特征,无病无腐烂无外伤的幼龄、壮龄薯作种薯,大小以20-250克为宜,50克以下的可整薯播种。一般亩用种薯200千克。
3.2切块。将种薯从顶部纵切成数块,保证每块有1-2个芽眼,重量25克以上。切块时,每切10块左右,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刀具消毒一次,防止病毒(菌)感染。亦可用沸水或食盐水对切刀消毒。
3.浸种打破休眠。播种前10-15天种薯还未通过休眠的,需进行浸种和催芽处理。打破休眠处理(已经通过休眠的种薯则不需浸种),生产上一般釆用赤霉素“九二0”5-10毫克/千克对薯块浸种5-10分钟。(九二0配制方法:先用少量酒精或白酒将“九二0”溶解后兑水,1克“九二0”配水200千克,即为5毫克/千克)。浸种液浓度的原则是:中晚熟品种应稍大,早熟品种应减小;整薯应稍大,切块应减小。浸种前用清水将切口处的淀粉清洗干净,浸种后涝出薯块放在阴凉处摊晾4—8小时,防止阳光曝晒造成烂种。“九二0”液可重复浸种4—5次,切忌浓度过大,造成徒长苗。
3.4催芽。可在塑料棚或薄膜保温条件下于播前15-30天进行。高寒地区引进的种薯和休眠期长的种薯催芽时间宜长,低海拔自繁种薯与休眠期短的种薯催芽时间宜短。地面铺干净湿沙或细土(以
10
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作苗床,苗床厚约10厘米;种薯洗清切块凉干后,均匀放在苗床上,不能重叠,然后用沙土覆盖薯块。催芽期间用薄膜保温,温度保持在25-28?,保持沙土湿润,表面不发白为好。芽长1-2厘米时播种。亦可以釆用先催芽后切块的方法,但催芽长度应掌握在0.5-1.5厘米为宜。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早春地膜覆盖播种宜于2月中旬进行,小拱棚保护栽培,还可提前20天播种。露地春播一般在4月上旬完成。夏播和秋播留种栽培,在夏、秋季进行,但宜把握住使结薯期避开7月份的高温。播种密度掌握亩保苗4500株(穴)为宜,留种田可适当密植;与玉米套种亩保苗2000株。播种深度6-8厘米,墒情较差时可采取深播种浅覆土的方法。
5、田间科学管理
5.1查苗补苗。春播下种后20—25天,要及时查苗补苗。釆用“单膜”或地膜加小拱膜栽培,保墒增温的作用明显,有利于早春防冻,无异对马铃薯出苗生长有促进作用,能提高产量和商品率,并可提早上市增加收入。但也为田间管理增加了困难,需及时放苗和查苗补缺。
5.2加强临界期水肥管理。山地马铃薯栽培要注意追肥的时机和种类,用尿素做追肥要掌握在雨前雨后土壤墒情较好时追施。水
11
浇地马铃薯栽培,出苗前一般不浇水,雨后土壤板结,应耙破土壳,保证通气。幼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团棵期或结薯前期结合松土追肥,亩用尿素5公斤,兑水或腐熟人粪尿15~20担浇施追肥,或追施磷酸二铵15千克。盛花期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促薯块膨大。
5.3中耕培土,清沟排渍。马铃薯生长前期(发棵期)应结合中耕浅培土,薯块膨大期结合清沟,中耕大培土。完整的培土有利于增
加产量防止青头。夏秋季要特别防止田间积水,否则易诱发晚疫病和腐烂病造成块茎腐烂减产。
5.4合理釆取化学调控。抑制地上部徒长,若在生长期有旺长现象,则在现蕾期喷施50mg/kg多效唑溶液(15%可湿性多效唑粉剂15克,兑水45公斤)一次防徒长。特别是地膜马铃薯种植,出现徒长应立即喷施矮壮素或多效唑控制,达到控上促下多结薯块夺高产。
5.5病害防治。马铃薯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环腐病、腐烂病及病毒病。这些病害除了由种薯、田间马铃薯残体、土壤等传播外,蚜虫等昆虫对病毒病的传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马铃薯栽培的农事操作要注意防范。一般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尤其是干旱及雨水偏多的条件下,马铃薯苗期和花期前后都可发病。一旦发中心病株,应
12
及早用72.2%的杀毒矾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喷雾,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传播蔓延;
5.6虫害防治。马铃薯主要虫害有蚜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二十八星瓢虫等。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要严加防治。发生初期用2.5%的溴氰菊酯加水2500倍喷雾。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等除了用播前随耕翻土地施入神丹一号颗粒剂、毒谷防治外,生长期还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克加水40-50千克溶解,进行根灌防治。防治小地老虎,釆用棉枯粉、青菜、鲜青草拌敌百虫或敌敌畏、辛硫磷作毒诱饵杀防治。
6、收获与贮藏
6.1适时收获 早春地膜马铃薯达到商品成熟期就可以收获。春露地马铃薯达到叶黄茎枯时收获。种薯繁育田于早霜后收获。
6.2科学贮藏 马铃薯收获分类后可按不同的用途,釆取袋贮、堆贮、窖贮。无论哪种贮藏方式,都应当做到事先除病、腐及损伤薯块。准备贮藏越冬的马铃薯,还应进行预贮处理,俗称“发汗”,目的是降低水分和呼吸发热,进一步除病、腐、烂三类不利安全贮藏的薯块。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保温防冻。在不同的贮藏方法中,都要注意按时检查翻动,及时发现处理问题,防止塌堆烂窖。
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一)马铃薯环腐病
13
1.环腐病的症状及发生
环腐病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主要病症表现有:枯斑型、萎蔫型。
马铃薯块茎轻度感染环腐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2.传播途径及发生规律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一个感染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病菌经伤口侵入,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但
14
是下年(季)在扩大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而真正在收获期及运输和入窖过程中,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是环腐病的重要传播时期。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马铃薯一般病轻。
3.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加强检疫,阻断病原菌传播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已经侵入的感染区,应在种薯环节加强防治。一般应注意做到;
3.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环腐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会逐渐缩小,为害会逐渐减轻。调种时应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确定无病方可调运。
3.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育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
3.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
15
50u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分钟有较好效果。提倡小种薯整薯播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3.4选用抗病新品种或脱毒种薯 如陇薯6号、陇薯7号等新品种、或脱毒种薯有利于环腐病防治。
3.5栽培管理 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二)马铃薯晚疫病
1、发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子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后导致全株黑腐,田间表现成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晚疫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失去活力,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环境又有水滴存在,
16
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本病发病后10,14天病害就会蔓延全田,引起大流行。
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2.1选地及轮作换茬:种植马铃薯应选择通风,灌排水方便的地块。不可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西红柿等茄科作物连作或相邻种植;
2.2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生长特点,及时进行追肥、中耕培土,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控制地上部营养生长,促进结薯增产;
2.3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栽培中应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掌握适宜的密度。一般亩株数应控制在35000—4500株;
2.4化学防治 晚疫病可选用杀菌剂氟菌霜霉威和咪鲜松脂铜等进行防治。使用方法是:叶面喷施稀释800-1000倍液,每亩用量50-80毫升。此二种杀菌剂都是高效、广谱、安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菌剂,具有较强的内吸性,不可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喷药时应加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吸入药液中毒。
(三)马铃薯早疫病
17
1.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饱子梗及分生饱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致一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棉状干腐。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不亚于晚疫病。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分生饱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饱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3.1防治方法
3.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3.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3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马铃署病毒病
18
1.马铃薯病毒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病毒病田间表现症状复杂多样,常见的症状类型可归纳如下:花叶型、卷叶型、坏死型(或称条斑型)、丛枝及束顶型。病原为病毒、类病毒、植物菌原体等多达30余种,我国已知的毒源种类有10种以上。常见病毒病的病毒主要有: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称重花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S病毒(或称马铃薯潜隐病毒)、马铃薯A病毒(或称马铃薯轻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脆裂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等。这些毒源主要来自种薯和野生寄主上,带毒种薯为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种薯调运可将病毒作远距离传播。除了种薯传播外,病毒传播媒介还有蚜虫、杂草菟丝子、病体汁液等。病薯长出的植株一般都有病。在植株生长期间,病毒通过媒介传播,可引起再侵染。高温特别是土温>25?时,既有利于传毒蚜虫的繁殖和传毒活动,又会降低薯块对病毒的抵抗力,往往容易引起感病及种性退化。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目前我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中,表现抗卷叶、Y型病毒的有陇薯1号、费乌瑞它(荷兰引)等。
2.病毒病的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所致的种薯退化,可使产量锐减,已成为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防治病毒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和采用脱毒种薯为主,抓好下述环节:
19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如选用陇薯3号、陇薯5号、陇薯7号等新品种。
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建立在冷凉区,繁殖无病毒或未退化的优良品种。也可釆用夏播留种或秋播留种的方式繁育种薯,供大田种植。
块茎处理(50?温水泡浸17分钟)和茎尖脱毒培养生产脱毒种薯。必须要专门设施和技术支持。
实生苗块茎留种。除马铃薯块茎纺锤类病毒外,其他马铃薯病毒均不通过种子传染,利用种子实生苗长出的块茎作种薯,有良好的防病作用。此项技术也需要专业设施。
加强田间管理。高畦深沟,配方施肥,实行浅灌,及时培土和淘汰病株,喷药治蚜,清除杂草,也可减轻发病。
马铃薯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马铃薯地下虫害
地下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 地下害虫都是杂食性昆虫,危害范围广,主要取食食物地下及根茎部位。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造成植物死亡,对马铃薯产量、安全贮藏和商品性影响很大。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三种。其特证分别为:
1.挤螬 俗名为老鸹蛆等,是金龟子(当地俗名为银匠、金巴牛)的幼虫。属鞘翅目金龟甲科的昆虫。蛴螬的生活史当地为1-2
20
年,是完全变态昆虫。河川区秋季成虫金龟子在土中产卵,卵量一次可达20-100粒。卵经9-20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土中危害马铃薯,主要危害期为春秋两季。幼虫随土温的变化,可上下移动,当土温在10-23.9?是上移耕作层危害,夏天和冬天下移到30-40厘米深土避暑避寒。秋季幼虫成熟化蛹,蛹期7-30天,蛹羽化为成虫完成一个生活史。金龟子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喜欢取食杨、榆、桑及槐树嫩叶,所以附近有此类树木的马铃薯田受害就比较严重。
蛴螬春季主要危害马铃薯根系、地下匍匐茎,秋季主要危害马铃薯块。危害部位造成明显整齐的咬噬缺口,根部为害常形成幼苗萎蔫、枯死。秋季造成马铃薯块缺口,易引起薯块腐烂,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
2.金针虫 成虫又名叩头虫,属鞘翅目叩头甲科昆虫。金针虫是其幼虫,俗名土蚕。幼虫长2-3厘米,略扁圆柱形,黄褐色。完成一代需3年,其习性与蛴螬类似,较蛴螬怕湿。为害地下根、茎及薯块,咬噬部位不整齐,严重时若丝状。有虫洞,也可钻入薯块等组织内部。使被害株逐渐枯黄而死。
3.地老虎 属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化性,黑光灯诱集效果明显,可以幼虫越冬。危害以幼虫为主,幼虫又名切根虫。地老虎完全变态,当地一年发生3-4代。幼虫体长3.5厘米,黄褐色至暗褐色。危害常见于表土层从根茎部咬断幼苗,造成
21
缺苗断垄。
4.地下害虫的防治
4.1深耕轮作换茬,及时中耕除草,不施放未腐熟的农家肥。
4.2趁早诱杀成虫,减少地下害虫密度。
4.3化学防治
4.3.1颗粒剂防治:用神丹一号等颗粒剂,每亩800克(400克2袋),翻入土中;
4.3.2药剂拌种:播前用50%的辛硫磷800倍液均匀喷洒拌种,阴干播种。
4.3.3毒谷毒土毒饵:用50%辛硫磷、40%甲基异柳磷、50%对硫磷,按适宜浓度制成毒谷毒土毒饵,毒谷毒土播前随种子施入,防治蛴螬、金针虫;毒饵施入茎基部防治地老虎。局部危害可采用根灌的方法防治。
(二)马铃薯地上虫害
1.马铃薯蚜虫寄主及危害特点:危害马铃薯的蚜虫主要是桃蚜,食性杂,寄主多,越冬寄主多为蔷薇科木本植物(如桃、李、梅、杏、樱桃等);夏寄主多为草本植物(除包括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蔬菜外,还包括许多一二年生草本观赏植物,特别是温室花卉)。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吸汁危害,还可传播马铃薯等蔬菜,据报道,该虫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多达100种以上。
22
防治方法: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有助于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用40%的乐果喷雾防治消灭蚜虫。
2.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2.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mm,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有时合成一个)。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卵长1.4mm,纵立,鲜黄色,有纵纹。幼虫体长约9mm,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蛹长约6mm,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2.2生活习性 生物学特性1年2代,以成虫群集越冬。一般于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成虫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 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粘液。越冬成虫多产卵于马铃薯苗基部叶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
23
越冬代每雌可产卵400粒左右,第一代每雌产卵240粒左右。卵期第一代约6天,第二代约5天。幼虫夜间孵化,共4龄,2龄后分散为害。幼虫发育历期第一代约23天,第二代约15天。幼虫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茎上或叶背化蛹,蛹期第一代约5天,第二代约7天。
2.3防治方法
2.3.1人工捕捉成虫 利用成虫假死习性,用薄膜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坠落,收集灭之。
2.3.2人工摘除卵块 此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易于摘除。
2.3.3药剂防治 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可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10%溴?马乳油1500倍液、10%赛波凯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等。
24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