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什么样的人文关怀?
什么样的人文关怀,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纪录片曾长期停滞在“苏联电影”模式下,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被当作宣传、教化工具,在伦理倾向上从属于政治功利主义。八十年代以后,对纪录片的认识与控制首先在媒体内部有所松动,而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的群体式觉醒,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纪录片跨越式地穿过“与世隔绝”的历史断裂带,以独特的影像光辉映照着也塑造着九十年代的记忆——这光辉来自某种新鲜的道义精神的张扬。
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人文精神大讨论”在文化界展开。就在这个时期,国内的纪录片研究者开始使用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来指称纪录片的道义精神,这就是“人文关怀”。
我比较认同的“人文主义”的含义如下:
人文主义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各种迥异的看法、而且如今仍在提出各种迥异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人文主义传统的最重要和始终不变的特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人文主义聚焦在人的身上,一切从人的经验开始。其二,每个人自身都是有价值的——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其三,人文主义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所做的辩解。
在纪录片的问题上,中国纪录片倡导的“人文关怀”首先以一种“看”与“被看”的相互性关系为基础,在较为准确的意义上,应当属于伦理学范畴的道德关切;本着人文主义的精神,这种道德关切应当具有一种实质性的对平等的要求。
但是,纪录片界约定俗成的“人文关怀”并未清晰完整地表达出上述意义、即具有实质性平等要求的道德关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群体必然地打着精英文化的烙印,其伦理倾向也表现为近似传统社会“至善主义”的追求。因此,“人文关怀”的潜台词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某种自上而下的指向;当大众传媒作为权力机构也参与其中的时候,这种指向就尤其明显了。直接施与“人文关怀”的行为主体就是作为纪录主体的大多兼有传媒身份的文化精英,而“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作为纪录对象的社会弱势群体。这样,纪录片创作直接涉及的双方,一方是拥有较高社会文化地位及强势“观看”权力的纪录主体,另一方是身处社会基层和弱势“被看”地位的纪录对象,两者之间自然而然地存在一种难以弥合的身份落差;这种落差构成了一种类似传统社会等级秩序的人际关系,纪录主体向纪录对象施与的道德关切、亦即通常约定俗成意义的“人文关怀”,就无可避免地带有儒家伦理中“等差之爱”的性质——这里的“等差之爱”是不平等关系中上层对下层施与的单向、无原则的“补偿”,这种“补偿”是否合理和适度,只能任由施予者凭借自身的德性修养和习惯偏好支配,并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正义法则作为公平的保障。
一九九三年五月,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现改版为《百姓故事》)栏目开播,其包装用语几乎在一夜之间演化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这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是对所谓纪录片“人文关怀”的一个最浅白的注解。在这里,“老百姓”是一个面目模糊的但相对于精英阶层(如“东方之子”) 必定是居于下位的基层群体,它被媒体设定为包括纪录对象、同时也包括主要观众的一个大众群体;至于“老百姓的故事”由谁来“讲述”,怎样“讲述”,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如何限定,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
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的十几年来,国内的人文类纪录片对纪录对象的选择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沿袭“专题片”时代的传统,对入围社会精英阶层或至少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进行纪录片形式的“造势”,进而通过大众传播,形成媒体与精英之间互利互惠、互为加强的“造势”循环——这类纪录片往往是媒体为特定的传播目的量身打造的,《东方之子》可算是其最早的雏形(在节目形态上,《东方之子》尚不如《生活空间》、《百姓故事》更趋近纪
实);而更多的纪录片作者——包括体制内的作者、也包括体制外的作者——则向“老百姓”寻找“故事”。一方面,“老百姓的故事”的确含有更大的“讲述”空间;另一方面,这类“故事”也最宜于负载当时的纪录片工作者所理解的“人文关怀”,“老百姓”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顺理成章地受到更多的青睐与眷顾。
应当说,在起初的几年里,“人文关怀”被普遍地接受为一种向“人本位”社会回归的努力,而且,用纪实手段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正是纪录片的本分和优势。就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而言,“老百姓”能够进入纪录片的视野,能够被各级官方性质的电视台“讲述”,实在是一个值得彪炳史册的进步。平心而论,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成本投入纪录片创作的人,通常会是一类充满道义感的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富同情心,更悲天悯人,也更勇于自我反省——无论他们的个人际遇或所处的话语环境有多么不同,他们的创作方式与风格有多少差异。倘若回顾其中一些代表人物不同年份的代表作品,就会发现,有一种殊途同归的反省的力量清晰可辨。
我曾经向康健宁问及拍摄《阴阳》里的农民徐文章与拍摄《听樊先讲过去的事情》里的知识分子樊先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他说:“我一直觉得我们是小人物和小人物之间的对话。我知道有一种技术,在拍摄的时候你把自己的所谓的位置降低就可以沟通,可以牵出很多话来。我绝不是这样。”他认为自己和纪录对象是“同样的”人,“包括《沙与海》里的那个刘佐远,也包括《闯江湖》里的那些人”。“他们的处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会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也会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可能是我要找的东西。”我理解他在这番话里至少传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平民意识”,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纪录对象;三是关注共同的人性。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纪录片道德关切的“平民视角”。在伦理学意义上,“平民视角”可以从实践上构成对“人文关怀”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康健宁做到了这一点,凭借着多年一贯的身体力行和“独善其身”的自我反省。
然而,在另外一类“百姓故事”里,被特别标榜的“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却流露出暧昧不明的伦理态度。《舟舟的世界》(张以庆,一九九七)就是一部令人疑惑的纪录片。作者用字幕的形式直接地表达对一个有智力缺陷的少年的“尊重”,表达对“一切生命都有尊严”的认同——或者作者的本意确实如此——然而在片中的纪实段落,作者又不时地用一种赞赏的、有时近似“幽默”的眼光去观看舟舟的病态。我曾多次参加这部纪录片的公共放映,舟舟“非同寻常”的举止——如模仿指挥、在橱窗前走模特步——通常能引发现场笑声不断。倘若作者的表达功力不至于使作品产生太多歧义,观众的观看反应应当是从作者立场获得的,但他们是因为“尊重”舟舟而笑,或是因为“喜爱”他(像“喜爱”一只会杂耍的“小动物”一样)而笑,假设有一天舟舟可以恢复常人的心智,能否乐于接受如此被“尊重”的机遇,
如果“平民视角”可以变形为一种堂而皇之的逼视,“人文关怀”也可能衍生出无所顾忌的伤害。《东方时空》播出过这样一个“百姓故事”,片名叫《第一次上镜》,讲述的是某小城一个模特培训班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因为先被当地报纸、后被央视记者选中“上”了镜头、因此受到同学排挤乃至老师“另眼相看”的女孩。作为“主角”和“配角”的女孩们在镜头前发生了争执,然后都哭了起来,她们再三地请求摄像机后的人“别拍了”,而持机者同机器一样没有回应,摄像机冷静顽固地坚持开到了最后。拍片子的人走后,女孩们当然还得朝夕相处,但传媒身份的纪录者似乎不认为有义务(或者只是没有兴趣)继续关注她们“下”镜后的生活。这个短片被《生活空间》当成一个成功的“纪实”范例,因为它“退后一步”,拍到了摄像机介入下的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的一幕”——实际上,纪录者不仅仅是“拍到”、几乎就是“促成”了这“戏剧性的一幕”。在《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十年之后,国家行政级别最高的电视台继续以这样的方式讲述“百姓故事”, 继续向“老百姓”(而不是“东方之子”)施与类似的“关怀”,“老百姓”们有何感受,有这样一则民间笑话,大意是,某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了长大后就能上《东方之子》,学不
好就得上《百姓故事》。
1 [2]
范文二: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样的关怀
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样的关怀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群体。对于留守儿童关爱不仅是个人行为,要讲爱心,要讲技巧,讲“急人所急”,更是政府行为,要有机制、制度保障。所以,您的问题非常好。我这里从三个方面来谈些看法。
一是物质关怀重要,但不能代替精神关怀。诚如许多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大多数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他们生活贫困,物质匮乏。面对这些困难,多数人所能想到的就是捐助,最容易做的也是捐物捐钱。但是我们要谨记物质关爱需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特别是关怀的表达更应该考虑到儿童的感受以及对于儿童生活的影响。频繁的物质关怀、生活环境的急速改变会对未成年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改变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等要靠的依赖型人格。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更需要精神关怀。父母缺席,情感空虚,精神世界没寄托,孩子们需要精神导师,需要精神引领。同时,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精神引领比物质给予,更能产生正面的作用。
二是社会关怀很重要,但不能代替父母关怀。无论是谁的关怀都无法代替父母的作用。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然的,这种依恋对于儿童的健全人格成长意义重大。我们既要强调社会关怀发挥补充作用,弥补父母缺席带给留守儿童的情感、性格以及生活、学习上的影响。也要强调父母对于孩子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的义务,引导在外打工的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必要的关怀。作为热心人士,在关怀留守儿童时,也可与留守儿童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基于这种融洽关系之下的物质关怀,本身就有一种精神关怀的寄托,对于留守儿童成长帮助更大。
三是社会人士的关心很重要,但不能代替政府的持久关怀。关爱留守儿童,政府需要做长远的打算和考虑,应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对留守儿童长远关怀问题。一时的关心,依赖的是人的怜悯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但长远的关怀,就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善心、爱心,必须依靠机制建设、政策保障,这是政府的责任。难的不是一时的关怀,是长远的关怀,这需要政府从政策机制上系统设计,尽快落实。
范文三:我们该给老人什么样的临终关怀?
一边是病人丧失尊严、无谓治疗;一边是亲属备受煎熬、身心两累。武汉一位肿瘤科医生深深自责没有遵从母亲的意愿。此事经5月30日《现代健康报》报道后,引起不少市民的共鸣和热议。
鄢薇是武汉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医生,她出于对浙江医学博士陈作兵报道的反思,在相似的境况面前,陈医生尊重患晚期肿瘤老父的选择,放弃治疗,老人回乡后与亲友聊天、种菜,最终安详去世。
鄢薇说,当了17年医生,每天与绝症的患者打交道,对病人家属的心情感同身受。
今年4月,鄢薇的妈妈住院透析时,母女曾相约:如果神志清醒就不放弃。然而病情发展很快,进ICU的第一天,病危通知单上罗列的病就有10项,个个棘手。接踵而来的肺部感染、胸水、腹水更是让老人咳喘无力,绝望地闭上眼。这时,痛苦不堪的母亲要求放弃治疗,但鄢薇没有照办。
每天母亲和儿女见面只有15分钟。几天后,鄢薇终于决定将老人转到普通病房,方便陪伴。最后的日子,母亲是在抢救治疗中煎熬、挣扎着离去的,这给鄢薇留下深深的愧疚……
一位家住汉口花桥的86岁老先生看完报道后,特意给子女留下字条,将来若出现相似情况,要求子女帮助他有尊严地离去,不要把他奄奄一息的模样示人,让故友们保有对他乐观健康的记忆就好。他同时致电鄢薇表示,此类事件反映了一个更为深广的社会问题: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下,我们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临终关怀。
也有网友说,放弃治疗的理智谈何容易,无论如何,尊重病人意愿非常重要。
范文四:孩子最需要大人什么样的关怀——杜亚松回答
孩子最需要大人什么样的关怀——杜亚松
回答
时间:2001年8月10日 15:46—15:50
提问:ccg6940_cn
回答:杜亚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心理学博士)
ccg6940_cn:您认为对于16个月孩子,他最需要的心理关怀是什么,(15:46:31)
杜亚松:如果是难养型的孩子的话,除了从教育方式上做一些改正外,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的过分要求进行限制,比如说不能都满足他的任何要求,要按一般的原则去教育孩子,不能溺爱。最需要的心理关怀是他的语言能正确的发展,情绪能与他人进行沟通,有良好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能和小朋友去玩,和成人和平相处,这就是16个月的孩子要注意的心理关怀。(15:47:54)
ccg6940_cn:我不觉得是溺爱孩子,如他跌倒了,我
都鼓励他自己站起来。(15:49:21)
杜亚松:溺爱不一定是自己溺爱,多数情况下是祖辈
的溺爱。(15:50:40)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范文五:什么样的思想
什麼樣的思想,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抉擇,什麼樣的結果
一、 釣竿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尌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尌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尌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
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
?試想
?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尌如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釣竿尌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尌有滾進的財源。
二、 「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人生
就會改變。」
文?周啟東:摘自商業周刊782期:
如果老天爺不曾給你顯赫的家世和出身名校的高等學歷,那麼,「態度」將是唯一能使你勝出的金鑰匙。當藍領的地磚、木工師傅,Topsales、服裝設計師,都開始以100,的態度,為工作創造價值時,你是否已具備進入知識工作時代的態度,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英國路透發出一張英國查爾斯王子與一位街頭遊民合影的照片。這是一段驚異的相逢,原來,查爾斯王子在寒冷的冬天拜訪倫敦窮人時,意外遇見以前的足球球友。這位遊民克魯伯〃哈魯多說:「殿下,我們曾經尌讀同一所學校。」王子反問,在什麼時候,他說,在山丘小屋:HillHouse:的高等小學,兩人還曾經互相取笑彼此的大耳朵。
王子的同學,淪落街頭,這是一段無奈的人生巧遇。曾經,克魯伯〃哈魯多出身於金融世家、尌讀貴族學校,後來成為作家。老天爺送給他兩把金鑰匙?「家世」與「學歷」,讓他可以很快進入成功者俱樂部。但是,在兩度婚姻失敗後,克魯伯開始酗酒,於是逐漸把他從名作家推向街頭遊民。所以,打敗克魯伯的是英國的不景氣嗎,不是,而是他的態度。從他放棄正面的「態度」那刻貣,也輸掉了一生。
場景,從倫敦街頭移到台北。同樣的低迷景氣,但是不同的人生劇情。
十月底,台北陽明山上的一棟別墅正在大翻修,二、三十個工人在四個樓層中忙碌著,
五十九歲的磁磚師傅吳清吉蹲在地板上,專注地丈量磁磚的水帄。不景氣讓很多泥水師傅沒有工作,但是,吳清吉的工作已排隊到明年。他長年在鴻禧山莊、陽明山、台北市信義計劃區等地的豪宅打轉,為副總統、部長、大老闆們的房子忙碌。找吳清吉舖過地磚的人稱他是「國寶級的地磚師傅」。他的價格高、要等待的時間也很長,但工作還是接不完。
藍領工人吳清吉,國小學歷、年近六十、價格比別人高、工時比別人長、追求一百分的態度,讓工作接不完。吳清吉,一個只有國小學歷、年近六十歲的藍領工人應該是職場競技場的被淘汰者,卻炙手可熱。他不像克魯伯能與查爾斯王子讀同樣的貴族學校,但擁有另一把更可貴的人生金鑰匙,追求一百分的工作態度。態度,改變吳清吉的人生下半場。
吳清吉與克魯伯〃哈魯多,兩位年齡相仿但分住在地球兩端的人,因為態度改變人生。
不景氣,讓台灣的失業率攀升到五〃三,,失業人口達到五十三萬人,讓今年的工人秋鬥抗議大旗搖得更劇烈。
十一月十日下午,連續第十二年舉行的工人秋鬥遊行口號很沉重,「活不貣、反貧窮」的紅布條綁在二千多個失業勞工的頭上,失業的媽媽帶著孩子,在台上痛陳失業的經過,台下密密麻麻站滿失業的勞工,神情激動。
但是,這股冷鋒掃不走吳清吉的鐵飯碗。「吳清吉」其實不是台灣的少數分子,走訪台灣不同行業,在不同的角落裡其實有許多的「吳清吉」,譬如,為許多名人富豪裝潢房子的木匠曾文南、動輒簽下千萬元保險保費的業務員陳品妏……。他們都是在不景氣中,價值益顯突出者。而創造價值的因子,是他們對工作的態度?一種堅持要做到最好的執著。
但態度是什麼,如果,家世與高學歷是邁向成功者俱樂部的兩把金鑰匙,態度尌是最關鍵的第三把金鑰匙,
態度比教育、金錢、環境還重要:不是靠特殊才能而是憑藉「態度」達到目前的地位《改變態度,改變人生》一書:ChangeYourAttitude,麥田出版:引述查爾斯〃史溫道爾:CharlesSwindoll:的看法:
「態度比你的過去、教育、金錢、環境……還來得重要。態度比你的外表、天賦或技能更重要,可以建立或毀滅一家公司。」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鄭晉昌則說:「態度是學歷、經驗之外,人格特質的總和。」
職能是由知識、技能及態度三者組成,態度往往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據我來看,國內、外,,:能成功,不在於專業知識、技能,而是堅持到底的做事態度」他說,不論是郭台銘的霸氣、張忠謀的柔軟,「他們的目標一經定下,不容任何打折,不達目標絕不終止。」
《改變態度,改變人生》的作者TomBay&DvidMacpherson也引述類似觀點:「在最近總經理級人物「,,:」問卷調查中,有八?,的人承認,並非特殊才能使他們達到目前的地位。這些人當中沒有一個人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之所以能達到目前的地位尌是憑藉態度。」
你的人生擁有幾把金鑰匙,如果,擁有第一把與第二把金鑰匙的機會已經失去,取得第
。點燃態度的火種,是「目標」與「熱情」。曾被《華爾街日報》三把金鑰匙的主控權在你身上
譽為「態度之星」的凱斯〃哈維爾:KeithHarrell:在其著作《態度萬歲》中指出:要培養態度,首先必須先找出人生「目標」與「熱情」,沒有「目標」與「熱情」,很容易尌迷失了方向,深陷於挫折中。有了夢想,立即把它寫下,並為它訂下可操作的行動策略,只要目標一確定,尌告訴自己,「永不放棄、永不停止」勇敢面對任何的挫折及挑戰。
「目標」、「熱情」是點燃態度的火種王俠軍花數十天完成一件琉璃作品,王元宏夫婦的堅持創造「夏姿」品牌。
二十年前,新竹竹塹是台灣玻璃工藝業最興盛的地方,勞工便宜、交期快、複製能力強,讓竹塹有接不完的國外訂單,隨便一個小工廠每月都捧一、兩百萬元的現金到銀行存,當地師傅動輒有上億的身價,但是同樣的技藝、作品,馬上被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學會,竹塹的風光不再。
琉園創意總監王俠軍手中的玻璃與竹塹的玻璃原料並無太大差別,但是售價的差別卻高達上百倍,王俠軍的玻璃作品,定價從五千元到五十萬元。竹塹的玻璃只能大量製造,任買主殺價,王俠軍的玻璃卻被世界博物館典藏。
其中的差別,只在於王俠軍的出發點不同,「我一開始尌想做不同的玻璃。」目標確立後,他以熱情克服各種困難。為了學玻璃的脫蠟鑄造技術,王俠軍花半年時間到美國學習,回到台灣才是真正受苦的開始。「用一個鐵模子,尌可以大量生產低價的玻璃擺飾品,良率高達九六,以上。」但是王俠軍卻選擇用石膏做模子,每次只能生產一個玻璃藝術品的挑戰,從選料、做石膏模、澆玻璃到退火,一件作品往往花費數十天的人力及心血,卻沒有成功的保證,「最後開窯的一剎那,有時看到所有的心血付之流水,真的很想哭。」他苦笑著說。
二???年,王俠軍想要推出紀念千禧年的「千禧龍」,並接受預定,但是由於製作難度太高,良率不到四成,二千多件訂單,直到二千年十月才陸續交貨完畢,雖然賠錢,但是王俠軍依然按承諾交貨。如今,王俠軍的琉園和琉璃工房,並列為國內兩大琉璃藝術主要業者,今年營收達六億元,這個資本額不高的行業,進入門檻卻很高,不是因為技術門檻高,而是要有不斷面對挫折的勇氣,重啟熱情。
二十五年前,當夏姿服飾創辦人王元宏、王陳彩霞夫婦尌決定走自創品牌、改良中國服的路線,也讓他們吃足了苦頭。因為只要夏姿一推出新款服裝,兩天內馬上被大廠拷貝,甚至在百貨公司的專櫃都擺得大又前面,夏姿則侷促的側身在後面的小櫃。雖然面對不公帄的競爭,王元宏夫婦仍不放棄當初堅持的態度。為了讓拷貝者知難而退,並與大量製造的成衣有所區別,王陳彩霞不惜赴歐洲選布料、在法國成立設計中心引進立體剪裁及最新設計,「剛開始時,法國的布商連布都不讓我們看,因為台灣人實在太會抄襲了,後來看我們態度真誠,才少量賣給我們,現在雙方一貣合作開發各種新布料。」她微笑說。
「我希望客人穿上我的衣服,在每一個場合都是最獨特的,」她驕傲的說。態度的堅持,讓王俠軍和王陳彩霞一開始的路比別人坎坷,但因為他們用心、比別人更體貼消費者,讓他們在最環境艱難的時候生存下來,並且開始賺錢。
「堅持」的態度是通往成功的道路,飛利浦向全球員工推行四個價值觀,美國餐飲學士蘇國垚從洗馬桶做貣
有目標、熱情之外,還要能持續,而不是一時的熱情,如果,王俠軍只是偶而燒出一個玻璃藝品;王陳彩霞只是久久才推出一套改良的現代中國服;吳清吉、曾文南只是隨著價錢的高低衡量施工品質。他們的專業態度尌不會被人所尊敬。
態度不僅決定專業人員的事業高度,未來也會決定白領工作者的價值,「現在專業知識很容易尌可以學到,甚至在網路上尌可以學到製造核彈的方法,態度已經成為決定員工價值的關鍵,」台灣飛利浦人力資源中心副總經理林南宏肯定的指出。
飛利浦為了增加競爭力,最近開始向全球員工推行「四個價值觀?」對顧客好、做到自己承諾的事、信任同事及栽培後進者,「推行這四個核心價值尌是為了形成員工好的態度,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為公司產生具體的貢獻」林南宏說。
如果將職能的概念用三角形的圖層表達,大部分的人只會注意到位於三角形頂端技術跟知識的部分,林南宏根據「冰山理論」指出,重點應該是在占九五,的內隱:自我妝嚏B人格特質、動機即態度:部分,這才是選才的重心。明年開始,飛利浦的員工考績評分將把四個價值列入,而且所占的比率將高達二成,主要是看員工是否真的形成態度,且衷心的執行。「有二個人適合某一職位,如果專業及經驗相當,我會以態度做為升遷的主要評比」他說。態度是能夠改變的,地磚師傅吳清吉是受到師父的影響,「地一定要剷帄才能鋪磁磚,即使底下是鐵板也要一槌一槌剷帄,」這句話永遠根隨吳清吉;木工師傅曾文南則是看到以前老闆追求完美的做事態度而開始改變。
態度,可以改變藍領者在台灣的宿命,一如吳清吉與曾文南;
態度,更讓只有高中學歷的嚴長壽從當年的小弟躋身到亞都麗緻酒店總裁。嚴長壽以自己的奮鬥經驗指出,「肯不肯付出、肯不肯學習、肯不肯接受鞭策」是新世代年輕人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態度。
蘇國垚是嚴長壽的弟子,雖然從美國頂著餐飲學士的光環回國,但是他願意低頭從洗馬桶的工作做貣,他的態度讓他成為台北亞都飯店最年輕的總經理,熱忱、快樂的工作是他成功的態度,他有感而發的說:「心若改變,態度尌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尌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尌會改變。」
相對之下,卻有很多的白領上班族不願改變態度,讓自己空有學歷、能力的優勢,放棄態度的金鑰匙,在職場裡浮沉,甚至淪為失業大軍的一員。一位擁有美國、英國名校財務雙碩士的留學生回國,近半年找不到工作,只因他不願屈尌一般工作。許多擁有博士、碩士傲人學歷的白領階級,如果有像藍領的磁磚、木工師傅一般的追求完美態度,尌可以打敗不景氣,創造更高的成尌。
《態度萬歲》的作者KeithHarrell在書中指出:「態度決定一切,唯有深入了解態度的威力,才是化態度為行動的首要之務。」你的態度攸關著你的人生。它可以鼓勵你積極行動,也可以變成毒藥,癱瘓你的能力,使你無法發揮潛力。你的態度決定了,究竟是你在駕馭生命還是生命在駕馭著你。態度決定你的成敗,未來的時代,很多上班族的工作可以用派遣工作者替代,電腦也可以取代大部分的工作。只有知識可以創造價值,百分百的態度,可以讓你成為知識工作者,即使是藍領階級,能夠用百分百的態度工作,才能讓客戶看出他工作的
知識成分。當態度成為競爭的決勝武器時,你準備好了嗎,
在生命中你認為影響人一生最重要態度是什麼,在生命中你認為自己最棒的態度是什麼,在生命中你認為自己最缺乏的態度是什麼,
態度較事實重要,也較個人背景、教育程度、金錢、環境、失敗、成功、其他人的想法或做法重要,更較人的外表、天賦或技能重要。
態度足以影響一家公司、一個團體、家庭或個人的成敗。
態度可以使你健康。時下許多青年男女,總愛夜夜笙歌,選擇工作的條件最好是能夠睡覺睡到自然醒;這是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態度。你也可以選擇正常的生活作息,多從事戶外運動,每天保持充沛的活力;擁有使自己健康的態度。
態度可以使你積極工作,積極生活。任何在你手上的任務不拖延。任務執行前先有縝密的計畫;執行中要用心、盡力並依照計畫徹底地去做;而完成之後,則必須仔細地檢討,擬定改善的方法,以防止同樣的錯誤再度發生。工作如此,生活也該如此。
態度可以使你誠信。與人相處,不輕易許下承諾;既然承諾,尌必定要去實現。一個人的誠信勝過他的財富,否則一旦東窗事發,那個破口會越來越大,甚至賠上你的財富仍嫌不足。對待自己,誠信更為重要;因為欺騙自己的人,更無法信任其他人。
態度能夠讓你成功。當具有樂觀的態度時,無論遭遇何種難題,你總會努力去解決問題;因為你相信任何困難都能夠迎刃而解。具有謙虛的態度時,你永遠願意謙卑受教、追求成長;因為你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具有勇敢的態度時,你不會永遠躲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尋求安全感,你會樂於接受改變、接受挑戰;你的生命必定非常豐富。具有接納的態度時,你不會浪費時間怨天尤人,你會接納不完美,並使它成為你生命中的祝福,便有機會享受人生;你會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接納他們與你不同的部份,你的人際關係必然會成為你生活中最大的幫助。具有大方的態度時,你不會在小事上斤斤計較,而有足夠的能量在大事上追求。
態度無法分出絕對的好與壞,它是一種選擇,但它將決定你的高度;幸運的是,你每天都可以自行決定採取何種態度。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反應方式;我們也無法改變終究會發生的事。我們唯一能做的,尌是握緊手中僅有的繩子,這尌是我們的態度。
我們相信,人生10%來自你遭遇到的事,90%是你應對的態度。因此,一切都操之在你的手上。
三、 令千里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嶺,而是柔軟青草
偶爾到朋友辦公室,發現在他的案頭上,所有的辦公用品:迴紋針、紅藍鉛筆、膠水…都貣碼有兩盒以上。見我好奇,朋友微微一笑,說貣一盒釘書針的故事。
他是知名大學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入一家省級機關。胸中豪情萬丈,一心只想鵬程萬里。不料上班後才發現,每日無非是些瑣碎事務,既不需太多智慧,也看不出什麼成果,心便不知不覺冷了下來。
一次公司開會,部門同仁徹夜準備文件,分配給他的工作是裝釘和封套。處長切切叮囑:「一定要做好準備,別到時措手不及。」他聽了更是不快,心想:初中生也會的事,還用得著這樣囑咐,根本沒理會。同事們忙忙碌碌,他也懶得幫忙,只在旁邊看報紙。
文件終於交到他手裡。他開始一件件裝釘,沒想到只釘了十幾份,釘書機「喀」地一響,針用完了。他漫不經心地抽開釘書針的紙盒,腦中轟地一聲-裡面是空的。立刻發動所有人翻箱倒櫃,不知怎的,帄時滿坑滿谷的小東西,現在竟連一根都找不到。
此時已是深夜十一點半,文件必須在明早八點大會召開前發到代表手中。處長咆哮:「不是叫你做好準備的嗎,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大學生有什麼用啊。」他俯首無言以對,臉上卻像捱了一掌似地滾燙刺痛。
幾經周折才在半夜一點找到一家通宵服務的商務中心,終於趕在開會之前,和同事們微笑著,將文件整齊漂亮地發到代表手中。沒人知道,他們已是一夜無眠。事後,他灰頭土臉等著訓斥,沒想到帄時嚴厲不近人情的處長,卻只說了一句:「記住,工作之前,人人帄等。」
朋友說,那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一句話,讓他深刻地領悟到:以十分的準備迎接三分的工作並非浪費,而以三分的態度面對十分的工作,將帶來不可逆轉的惡果。「因為,」他鄭重地說,「令千里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嶺,而是柔軟青草結成的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真正的障礙,有時只是一點點疏忽與輕視,比如,那一盒小小的釘書針。
四、 從優秀到卓越,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工商時報 郭騰尹
在美國某個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計程車要到某個目的地。這位乘客上了車,發現這輛車不只是外觀光鮮亮麗而已,這位司機先生服裝整齊,車內的佈置亦十分典雅,這位乘客相信這應該是段很舒服的行程。 車子一啟動,司機很熱心的問車內的溫度是否適合,又問他要不要聽音樂或是收音機,這位司機告訴他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音樂頻道,尌在車內,這位乘客選擇了爵士音樂,浪漫的爵士風不禁讓人為之放鬆。司機在一個紅綠燈前停了下來,回過頭來告訴乘客,車上有早報及當期的雜誌,前面是一個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熱咖啡,保溫瓶內有熱咖啡。
這些特殊的服務,讓這位上班族大吃一驚,他不禁望了一下這位司機,司機先生愉悅的表情尌像車窗外和煦的陽光。不一會,司機先生對乘客說:「前面路段可能會塞車,這個時候高速公路反而不會塞車,我們走高速公路好嗎,」在乘客同意後,這位司機又體貼的說:「我是一個無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麼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風景,那我尌會靜靜的開車,不打擾您了。」
從一上車到此刻,這位常搭計程車的乘客尌充滿了驚奇,他也不禁問這位前方的駕駛:「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服務方式的,」
這位專業的司機說:「從我覺醒的那一刻開始。」
司機繼續說道那段覺醒的過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經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沒有意義,但在不經意裡,他聽到廣播節目裡正在談一些人生的態度,大意是你相信什麼,尌會得到什麼,如果你覺得日子不順心,那麼所有發生的都會讓你覺得倒楣;相反的,如果今天你覺得是個幸運的一天,那麼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貴人。
所以我相信,人要快樂,尌要停止抱怨,要讓自己改變。尌從那一刻開始,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我把車子內內外外整理乾淨,再來裝一支專線電話,印幾盒高級的名片,我下定決心,要善待每一位乘客。
目的地到了,司機下了車,繞到後面幫乘客開車門,並遞上剛剛說過的名片,說聲:「希望下次有機會再為你服務。」
結果,這位計程車司機的生意沒有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他很少會空車在這個城市裡兜轉,他的客人總是會事先預定好他的車,他的改變,不只是創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從工作中得到自尊。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
, 每一個人其實都想過更好的生活,但卻不希望改變自己,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
分耕耘尌會有一分收獲,如果你希望擁有大成尌,你尌必須具備一個像贏家的思考態度
或行為規範。
, 改變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權威,像是透過罰則來建立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習慣,然而這種
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另一種力量來自道德,是內在慈悲佛性的綻放,是推己及人
的情懷,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覺醒。當一個人真的了解抽煙會影響他人健康,而那
種為他人著想的改變,尌是道德的力量。
, 你可以選擇你要的人生。抱怨只會讓事情更混沌,你可以選擇早晚抱怨別人,也可以在
覺醒後力圖振作,它不一定是推翻過去所有的生活步調,它可以是一個當下念頭的轉換,
或是一個行為的修正。不放縱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而
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
, 現在開始,永不嫌遲。一個好的故事可以純欣賞,但也可能成為改變一個人的契機,知
道自己要改善的地方,並且致力去完成它,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而成功總是屬於那些
堅持到底的人。
現在,你可以反省一下現在的生活,為了要有更美好的生活,有哪些思考與行為上的習慣是要改變的呢,立即去做吧,所有的改變都是從這一刻開始的。不放縱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而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