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重庆环境调查报告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 土地
重庆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1、耕地截止2000年,重庆市耕地总面积为252.29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82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106 公顷)。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重庆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重庆市耕地垦殖指数为30.74%,大足等5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与1997年相比,减少耕地1.84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面积0.61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与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
2、牧草地 2000年重庆市有牧草地23.86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34.27万公顷。与1997年相比,重庆市草地面积增加了0.0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重庆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万羊单位,而1999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50万羊单位,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
3、林地 2000年,重庆市林地面积为297.3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53%。其中有林地面积177.92万公顷,占重庆市林地面积59.83%,森林覆盖率为23.1%。林地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与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与1997年相比,林地面积减少0.02万公顷。村镇与交通建设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林地衰退等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 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52130.27平方公里, 占重庆市幅员面积
63.26%。其中,轻度侵蚀25.11%,中度侵蚀48.42%,强度侵蚀19.41%,极强度侵蚀5.80%,剧烈侵蚀0.2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吨,重庆市土壤侵蚀总量为每年
2.22亿吨,年侵蚀耕地厚度约7.5毫米,相当于全重庆市2.3毫米的表层被侵蚀殆尽。与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226.73 平方公里,侵蚀面积上升3.78个百分点,年扩展速率为0.42%。因重点流域进行治理,强度侵蚀面积下降12.15个百分点,极强度侵蚀与剧烈侵蚀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蚀面积增加幅度大,净增11.62个百分点。
5、矿产资源开发 据初步调查,重庆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6474个,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320012公顷,其中林地102246 公顷、耕地31641公顷、草地135851 公顷、其它类型50274 公顷,造成7995 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坏的土地仅2.8%得到恢复。
(二) 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 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地区水资源相对 1
贫乏,东南部山地相对较丰。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2、地表水水质 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在重庆市68条次级河流、16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16.9%水质优于水域功能要求,20.0%满足水域功能要求,63.1%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水面养殖 1999年,重庆市水产养殖面积54750公顷,占重庆市水域面积的20.74%。污染严重的水库、池塘面积10601公顷,为水产养殖面积的19.27%。网箱、围栏养鱼的不合理发展,引起塘、库与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自1986年以来,严重污染的面积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扩展,部分水库、河道水质已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4、湿地 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 生物多样性
1、物种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重庆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与蔷薇科植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重庆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 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0.74%。
(四) 农业生态环境
1、化肥 1999年重庆市化肥使用水平445.5公斤/公顷,年使用的化肥总量(折纯)为71.03万吨。从80年代开始,无机化肥的使用成直线上升。无机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粮食增产不足30%,其中增加的粮食产量仅9%左右来自化肥的贡献。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17.63万吨氮素、磷素从农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2、农药 1999年重庆市农药使用水平10.01公斤/公顷,使用总量为7361吨,折纯量为2544.6吨。
3、农膜 1999年重庆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1.86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28万吨,使用面积为152358 公顷, 使用水平为84.01公斤/ 公顷。
4、畜禽养殖 据统计,1999年产生畜禽粪便9263万吨。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或专业户153户年产生畜禽粪便167.8万吨。大量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主城区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 、Cd 、Hg 等重金属污染,引起部分粮食、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出食品卫生标准。但郊区以外的农田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围的山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
2
6、农村能源 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与秸秆直接燃烧。从农村能源构成调查来看,秸秆直接燃烧占37.22%,小煤窑占31.78%,小水电占17.04%,薪柴占12.32%,生物能源-沼气占1.63%。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与1986年比较,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仍在增大,侵蚀总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被侵蚀,土层变薄,岩石出露增加,严重的地方表土被冲失殆尽,出现" 石化" 现象,尤其25°以上的坡耕地最为突出。重庆市石漠化面积已达2903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3%。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如涪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2.0-5.0%下降到目前的1.3%。二是水利工程受损,河道淤塞严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工程效益降低。我市不少河流淤积现象严重,造成河床抬高,过流断面缩小,洪水位抬高,洪水危害次数增加。
(二) 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重建设轻保护,生态建设的部分成果被抵消。由于人为破坏与其他原因,林地破坏与退化速度大于植树造林速度,林地面积正在减少。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的重要标志。
--森林覆盖率上升但质量不高。由于重庆市约70%森林面积为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为主,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质量不高,防护效益与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布不均匀。重庆市林地相对集中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区,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遍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较低。
(三) 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以Ⅳ类、Ⅴ类水质为主,部分河段出现劣Ⅴ类水质,约63%的监测断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导致我市西部地区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 " 水荒" 频繁发生。
(四)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大量森林资源被破坏,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
--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濒危物种保护进展缓慢。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五) 农村面源污染失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的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与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与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 3
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环境,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六)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矿山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地表失稳、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区居民用水困难、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大量排放的矿坑水、洗煤水造成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形成局部区域的恶性水循环体系。水土流失与泥石流、水石流使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现象加剧,危及铁路、公路、航道的安全运行。
三、生态破坏的后果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养殖污染、矿山资源开发破坏等生态问题,导致重庆市遭受了洪涝干旱、滑坡崩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9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9.43亿元,2000年上升至59.98亿元,分别占同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64%与3.77%。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间接经济损失,而直接经济损失仅仅是生态破坏中很小的一部分。据初步估计,我市的生态损失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13.07%)。从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自五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70年代以后水灾影响面积显著增大,旱灾与病虫害影响面积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说明我们为抵抗自然灾害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日益增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 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1999年重庆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从粮食水平来看,近15年来重庆市人均拥有粮食346-385公斤,低于粮食自给自足标准(人均400公斤),现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载力。由耕地的承载能力来看(其标准为最低耕地面积0.048公顷),由于耕地的质量较差,养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积0.13-0.17 公顷,耕地的实际人口承载量已超过其人口容量。
(二) 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少数地方、部门、单位与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借发展经济、保吃饭或脱贫致富为由,为增加收入往往偏重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是高强度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部分项目建设没有将生态要素、生态环境问题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重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与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与预防,呈现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重项目建设,轻项目完成后的管理。
(三)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环境压力
冶金、建材、采掘业等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行业在重庆市GDP 中占较大的比例,不仅增加了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加重了环境压力。1999年重庆市万元GDP 能耗为2.20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吨标煤/万元,1998),远大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四) 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
生态保护是按环境要素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资源管理体系,鉴于资源经营管理与执法仍集于一体,各行业的政策导向仍然是重开发轻保护,不利于生态保护,难以对具有有机整体性很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的统一监督管理。由于生态保护缺乏制度保障,我市目前仍然有许多开发建设项目缺乏生态保护的制约措施。决策前期无生态保护评估、咨询,决策过 4
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决策实施缺乏生态保护监督,实施后无生态保护审计或回顾性评价制度。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我国颁布的一系列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性与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出现了开发一种资源却影响与破坏了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现行的生态保护政策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我国缺乏鼓励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政策;没有建立起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但我市还缺乏具体的征收、使用政策,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科技投入政策机制;环境保护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法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对于个体约束力较软弱,尤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承包或转包的现象,一旦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发生后,责任人易逃避有关法规的处罚。
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与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生态破坏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与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效果与执法监督作用。其次,还表现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测、取证、破案技术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及许多生态破坏案件因公诉人环境意识低而得不到合理处置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严重干预生态保护执法的问题。
(六)投入不足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五、 对策与建议
(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感,认真贯彻落实江**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站在全局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为重庆市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是重工程建设(包括生态建设)、忽视生态保护的结果。因此,要从思想上纠正边建设边破坏与克服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 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 与"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方针政策,控制生态破坏程度与范围不再扩大,是遏制生态破坏趋势的关键。生态保护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学的观点,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
(二)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建立部门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门的分散管理协调到统一监督管理的轨道。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形成由市级环保、计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以及区县(自治县、市)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建立环境保护党政" 一把手" 负责制。党政" 一把手" 要对本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奖惩。
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与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 5
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与建设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立法,尽快制定《重庆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弥补现有自然资源法中生态保护的不足。
从严执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尤其要加大严重影响城市、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的开山取石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重庆市大中型水库的肥水养鱼,遏制水产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迅速扩展的趋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重庆市范围内严禁收购、出售、运输国家级濒危动植物与市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盗猎、倒卖野生珍稀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尽快作好重庆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编制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与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与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生态脆弱的矿区、林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分期分批划定一批禁采区、禁伐区,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禁开展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与污染环境的旅游,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监督,在重点风景名胜区推进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活动。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对耕地、草地、林地、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坏,采矿单位与个人应采取回填、复垦、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恢复。强化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生态破坏的环境监督。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天然林保护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热资源条件丰富、生物初级生产力大的优势,着重加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以及重要交通干线、库岸、水土流失重点监控区、重大项目建设区域进行重点植树造林。同时,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限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态建设资金尽快恢复生态功能,避免生态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合理施用农药与化肥,开发与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膜的回收与再利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加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肥水养鱼,规范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小水电等能源工程,减少生活对新炭林的采伐,逐步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将单纯的经济扶贫模式转向生态移民与扶贫脱困的有机结合,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减轻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投资多元化,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保护与建设资金,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尤其要解决生态保护的投入问题。逐步提高其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列入预算,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除了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外,还应当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监测的投入。
6
坚持" 谁污染、谁治理" 、" 谁受益、谁补偿" 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体、物种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资源开发补偿费与生态补偿费,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进行合理补偿;对从事采集、采矿者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征收资源开发税,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资源开发的无序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重庆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依靠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围绕生态保护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好各项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议书,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及管理优势,推进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合作。
(八)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1. 加强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鉴于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淹没区的生物资源、地理环境等将发生重大变化,搜集淹没区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机会将永远消失,必须尽快展开全面调查、监测及抢救工作,建立库区综合的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成库后水环境容量及库区江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对重庆主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水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建议国家重点支持三峡库区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及研究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2. 加强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重点研究因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库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及生态损失。建议市政府将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作为重大研究课题,由市科委、市社科院、市环保局、市移民局等共同完成。根据" 污染者付费、开发者补偿、破坏者恢复" 的原则,建议国家出台三峡工程受益地区以及三峡工程发电收益对重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政策。
3. 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待于市级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给予支持。
7
范文二:环境论文调查报告版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满目疮痍的地球再也不是我们原来那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具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素质,是我们道德潜意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理所当然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影响我们周边的人,尽我们所能号召人们保护环境并宣传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它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更高层次的理论系统。也就是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
小学时学的一篇文章——《喂——出来》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原文讲述的是人们发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于是愈来愈多的人们往里面扔垃圾,某夜过后,天气大变,“黑洞”中的垃圾全都飞了出来??
它告诫我们:如果人类不保护环境,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的确,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每况日下,真可谓“净土难寻”。乱砍乱伐的现象屡禁不止,一次性用品将继续存在并长期存在;国家颁布的“限塑令”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白色污染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恼的问题;垃圾的焚烧与填埋,让空气洁净指数骤然降低;工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水污染与重金属污染,不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而这些,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一直迟迟得不到解决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且令人发身的问题。
每当你踏过小草,在上面留下你欢快的足迹时有没有想过,小草也会哭泣,因为它是脆弱而又坚强的;每当你亲眼目睹树木被砍伐或者森林中只留下一片木桩时,你有没有感觉到大树在流血;每当酸雨在腐蚀着建筑物时,你有没有听见,其实天空也在流泪;当环境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并且威胁着人类和社会时,你有没有想到你在其中所做的贡献??
另一方面,生活中有许多小细节让我感触颇多。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此车消毒2013年4月28日,因为当时处于H7N9禽流感出现的时段,而且辛苦而勤劳的环卫工人随处可见,我就觉得这个市区环保工作做得真好。存在这样一个疑问:每一位环保志愿者都能在环境保护上做得很好吗?因为这种疑问,让少
部分人养成了不爱护环境的习惯,没有做到防微杜渐,随波逐流之风盛行,因而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就拿教室卫生来说,如果每个人都能随手带走自己所制造的垃圾,那么还需要打扫卫生吗?当然这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但教师卫生的安排有利于形成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积极意义。
面对当今的环境现状,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地球的未来多做考虑吗?世界上永远不会出现第二个地球,“未来的地球”亦是遥遥无期,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感悟将来,处处留心皆环保,为我们的环保梦而努力!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增强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鉴于此,我们应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付诸于行动,尊重客观规律,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到大自然与人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要充分认识世界并进行适当的改造,保护好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理论表现在社会经济系统有序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有序-无序-有序的矛盾过程,即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使系统有序化程度达到一个更高层次,而且这种过程是在动态中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以及其特殊性,分清主次矛盾,统筹兼顾,不可忽视次要矛盾。
另外,可持续发展系统要求内部诸因素的和谐与合理,并使社会福利最好。这就需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内因,也不可忽视外因。并且,我们应该重视量变的积累,即每天注意身边环境的保护,这样才会达到质的飞跃,整个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范文三:环境调查报告时间论文
海南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学 校:
班 级:
姓 名:
学 号:论文题目:
实践单位:
实践时间: 海 南 大 学 经贸英语3班 唐 海 军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四川省昊泉化工有限公司 09 20091802310076 2010.8.2--2010.8.10
目 录
·实践目的
·实践内容
·实践结果
·实践体会
一、 实践目的
1.为了贯彻党中央“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立成绿色节约型社会
2.在深入企业调查环境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3.每天的工作使我增强了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二、 实践内容
1、通过对公司各区域的提问,了解他们部门对环境的看法以及所存在的环境问题
2.熟悉本公司所领区的环境污染状况
3、去本化工公司附近的居民区进行实地访问
4、对本化工公司的环境垃圾进行分类规划处理
5、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6、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公司展示,人们可自由观看。
7、了解到本公司的环境污染的总体情况以及今后对如何更好发展具有环境污染的公司的设想
三、 实践结果与总结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化工公司做环境污染的调查,过的十分充实。在这一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职场上的行为准则,也了解了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化工公司的环境建设,我才了解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化工公司需要很大的重视,需要有关环境方面造诣颇高的人才去保护它、建设它、实实在在地考虑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人文发展的平衡。
实习期间,我领略到了环境保护的博大精深,原本只是听新闻整天在报导环境保护,某某地区污水处理,某某有关环境保护新政策出台,身为大学生的我却全然不知其涵义,环境保护远远不只我们所想象的三废处理等那么简单,环境保护是采
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在化工公司实习的日子里,我耳濡目染了很多关于化工公司环境的现状及一些即将实施的解决方案。化工公司现在的环境现状是:环境基础设施需要完善;环境污染有待进一步治理;环境监管能力需要提高;垃圾处理方法需要完善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
一、水污染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 到了严重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二、大气污染
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四、 实践体会
短暂而又漫长,劳苦而又快乐的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终于结束了。累、苦,但很满足,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这就是体验,这就是奉献,这很有价值,我无怨
无悔。这次实践的开展,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书面的基础上,越来越懂得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也了解了理论的局限性与现实的复杂因素 这个暑假虽短,但是非常有意义,充实,我确实珍惜了这次机会,上好了融入社会的第一课。今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不利因素的挑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前进的道路上存在许多困难和压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表明了中国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心。面向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虽然我们不像化工企业那样会造成深度污染,但我们身边的污染物也随处可见,例如::建筑废料,塑料袋,动物的死尸,粪便,一次性饭盒,木块和果皮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死尸会影响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公厕排出的粪便不仅对水有污染,并且还影响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积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话,那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水浸. 上面介绍的污染物对动物,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例如:臭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气变得臭气熏天,而且使排洪水进一步的污染.远期的危害:使人身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对人肺部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死亡.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主动制止!
“实践”是件听起来轻松,实则却“蕴味”十足,甚至意义深刻的事。实践能使你已成的“惯性”和被特定环境“保护”的生活重新增添一些色彩,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过程”,过程中夹杂着忙与快乐。“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儿也不假,今年我在化工公司环境调查,虽然只是环境调查,在没有亲人的帮助、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凭着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担忧认真调查实践,深入了解环境问题。
回想这一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环境问题。接触、了解社会,,我感受着工作的氛围,体验着工作的辛苦与快乐。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这里,没有人会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假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经过这次暑假实践,我认识到,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 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我们必须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也应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保证现在的经济发展,又保证后代享受资源的权利。同时,我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范文四:环境调查报告时间论文
目 录
?实践目的
?实践内容
?实践结果
?实践体会
一、 实践目的
1.为了贯彻党中央“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立成绿色节约型社会 2.在深入企业调查环境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每天的工作使我增强了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3.
二、 实践内容
1、通过对公司各区域的提问~了解他们部门对环境的看法以及所存在的环境问题 2(熟悉本公司所领区的环境污染状况
3、去本化工公司附近的居民区进行实地访问
4、对本化工公司的环境垃圾进行分类规划处理
5、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观念,
6、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公司展示~人们可自由观看。
7、了解到本公司的环境污染的总体情况以及今后对如何更好发展具有环境污染的公司的设想
三、 实践结果与总结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化工公司做环境污染的调查~过的十分充实。在这一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职场上的行为准则~也了解了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化工公司的环境建设~我才了解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化工公司需要很大的重视~需要有关环境方面造诣颇高的人才去保护它、建设它、实实在在地考虑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人文发展的平衡。
实习期间~我领略到了环境保护的博大精深~原本只是听新闻整天在报导环境保护~某某地区污水处理~某某有关环境保护新政策出台~身为大学生的我却全然不知其涵义~环境保护远远不只我们所想象的三废处理等那么简单~环境保护是采
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在化工公司实习的日子里~我耳濡目染了很多关于化工公司环境的现状及一些即将实施的解决方案。化工公司现在的环境现状是:环境基础设施需要完善,环境污染有待进一步治理,环境监管能力需要提高,垃圾处理方法需要完善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
一、水污染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 到了严重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二、大气污染
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四、 实践体会
短暂而又漫长,劳苦而又快乐的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终于结束了。累、苦~但很满足~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这就是体验~这就是奉献~这很有价值~我无怨
无悔。这次实践的开展~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书面的基础上~越来越懂得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也了解了理论的局限性与现实的复杂因素 这个暑假虽短~但是非常有意义~充实~我确实珍惜了这次机会~上好了融入社会的第一课。今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不利因素的挑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前进的道路上存在许多困难和压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表明了中国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心。面向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虽然我们不像化工企业那样会造成深度污染~但我们身边的污染物也随处可见~例如::建筑废料,塑料袋,动物的死尸,粪便,一次性饭盒,木块和果皮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死尸会影响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公厕排出的粪便不仅对水有污染,并且还影响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积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话,那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水浸. 上面介绍的污染物对动物,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例如:臭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气变得臭气熏天,而且使排洪水进一步的污染.远期的危害:使人身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对人肺部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死亡.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主动制止:
“实践”是件听起来轻松~实则却“蕴味”十足~甚至意义深刻的事。实践能使你已成的“惯性”和被特定环境“保护”的生活重新增添一些色彩~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过程”~过程中夹杂着忙与快乐。“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儿也不假~今年我在化工公司环境调查~虽然只是环境调查~在没有亲人的帮助、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凭着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担忧认真调查实践~深入了解环境问题。
回想这一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环境问题。接触、了解社会~~我感受着工作的氛围~体验着工作的辛苦与快乐。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这里~没有人会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假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经过这次暑假实践,我认识到,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 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我们必须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也应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保证现在的经济发展,又保证后代享受资源的权利。同时,我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范文五: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005/1/10
9170 更新时间: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
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
2.99%。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1、耕地 截止2000年,全市耕地总面积为252.29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82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水平(0.106 公顷)。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全市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东部、东南部的区县大多占80%左右。全市耕地垦殖指数为30.74%,大足等5个县(市)的垦殖指数大于50%,渝西地区的垦殖强度大于渝东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更为贫乏。和1997年相比,减少耕地1.84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面积0.61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成区向外围拓展和交通建设占用良田沃土的情况比较突出。
2、牧草地 2000年全市有牧草地23.86万公顷,在未利用地中拥有荒草地34.27万公顷。和1997年相比,全市草地面积增加了0.04万公
顷。退耕还林还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全市牧草地的理论载畜量为670万羊单位,而1999年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50万羊单位,表明我市的畜牧业整体上还有发展潜力。但是,草地的生态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受鼠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面积接近草地总面积的19%。
3、林地 2000年,全市林地面积为297.39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53%。其中有林地面积177.92万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59.83%,森林覆盖率为23.1%。林地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和1997年相比,林地面积减少0.02万公顷。村镇和交通建设占用林地、毁林开荒、林地衰退等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 1999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2130.27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63.26%。其中,轻度侵蚀25.11%,中度侵蚀48.42%,强度侵蚀19.41%,极强度侵蚀5.80%,剧烈侵蚀0.26%。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吨,全市土壤侵蚀总量为每年2.22亿吨,年侵蚀耕地厚度约7.5毫米,相当于全重庆市2.3毫米的表层被侵蚀殆尽。与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226.73 平方公里,侵蚀面积上升3.78个百分点,年扩展速率为0.42%。因重点流域进行治理,强度侵蚀面积下降12.15个百分点,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蚀面积增加幅度大,净增11.62个百分点。
5、矿产资源开发 据初步调查,全市拥有各类矿山企业6474个,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总面积320012公顷,其中林地102246 公顷、耕
地31641公顷、草地135851 公顷、其它类型50274 公顷,造成7995 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坏的土地仅2.8%得到恢复。
(二)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 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南部山地相对较丰。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2、地表水水质 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在全市68条次级河流、16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 16.9%水质优于水域功能要求,20.0%满足水域功能要求,63.1%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水面养殖 1999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4750公顷,占全市水域面积的20.74%。污染严重的水库、池塘面积10601公顷,为水产养殖面积的19.27%。网箱、围栏养鱼的不合理发展,引起塘、库和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自1986年以来,严重污染的面积以每年递增20%的速度扩展,部分水库、河道水质已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4、湿地 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 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 生物多样性
1、物种 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全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和蔷薇科植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全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 占全市幅员面积的0.74%。
(四) 农业生态环境
1、化肥 1999年全市化肥使用水平445.5公斤/公顷,年使用的化肥总量(折纯)为71.03万吨。从80年代开始,无机化肥的使用成直线上升。无机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粮食增产不足30%,其中增加的粮食产量仅9%左右来自化肥的贡献。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17.63万吨氮素、磷素从农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2、农药 1999年全市农药使用水平10.01公斤/公顷,使用总量为
7361吨,折纯量为2544.6吨。
3、农膜 1999年全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为1.86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28万吨,使用面积为152358 公顷, 使用水平为84.01公斤/ 公顷。
4、畜禽养殖 据统计,1999年产生畜禽粪便9263万吨。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或专业户153户年产生畜禽粪便167.8万吨。大量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主城区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Hg等重金属污染,引起部分粮食、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出食品卫生标准。但郊区以外的农田未受到明显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围的山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
6、农村能源 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和秸秆直接燃烧。从农村能源构成调查来看,秸秆直接燃烧占37.22%,小煤窑占31.78%,小水电占17.04%,薪柴占12.32%,生物能源-沼气占1.63%。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与1986年比较,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仍在增大,侵蚀总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被侵蚀,土层变薄,岩石出露增加,严重的地方表土被冲失殆尽,出现
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3%。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如涪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2.0-5.0%下降到目前的1.3%。二是水利工程受损,河道淤塞严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工程效益降低。我市不少河流淤积现象严重,造成河床抬高,过流断面缩小,洪水位抬高,洪水危害次数增加。
(二) 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重建设轻保护,生态建设的部分成果被抵消。由于人为破坏和其他原因,林地破坏和退化速度大于植树造林速度,林地面积正在减少。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衰退的重要标志。
--森林覆盖率上升但质量不高。由于全市约70%森林面积为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为主,虽然我市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质量不高,防护效益和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布不均匀。全市林地相对集中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区,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遍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较低。
(三) 次级河流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以Ⅳ类、Ⅴ类水质为主,部分河段出现劣Ⅴ类水质,约63%的监测断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导致我市西部地区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
(四)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大量森林资源被破坏,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
--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濒危物种保护进展缓慢。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五) 农村面源污染失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成为我市主城郊区的次级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和次级河流的污染,畜禽养殖专业户及企业逐步成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饲料、化肥及畜禽粪便进行肥水养鱼,池塘、水库、河道污染面积呈高速发展之势,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监督不力,农用化学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养分流失进入环境,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六)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矿山生态破坏严重,造成地表失稳、
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区居民用水困难、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大量排放的矿坑水、洗煤水造成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形成局部区域的恶性水循环体系。水土流失与泥石流、水石流使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现象加剧,危及铁路、公路、航道的安全运行。
三、生态破坏的后果
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养殖污染、矿山资源开发破坏等生态问题,导致全市遭受了洪涝干旱、滑坡崩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9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9.43亿元,2000年上升至59.98亿元,分别占同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64%和3.77%。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间接经济损失,而直接经济损失仅仅是生态破坏中很小的一部分。据初步估计,我市的生态损失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13.07%)。从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自五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70年代以后水灾影响面积显著增大,旱灾和病虫害影响面积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说明我们为抵抗自然灾害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日益增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 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1999年全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从粮食水平来看,近15年来全市人均拥有粮食346-385公斤,低于粮食自给自足标准(人均400公斤),现有
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载力。由耕地的承载能力来看(其标准为最低耕地面积0.048公顷),由于耕地的质量较差,养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积0.13-0.17 公顷,耕地的实际人口承载量已超过其人口容量。
(二) 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少数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借发展经济、保吃饭或脱贫致富为由,为增加收入往往偏重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是高强度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2、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部分项目建设没有将生态要素、生态环境问题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重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与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与预防,呈现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重项目建设,轻项目完成后的管理。
(三)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环境压力
冶金、建材、采掘业等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行业在全市GDP 中占较大的比例,不仅增加了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加重了环境压力。1999年重庆市万元GDP能耗为2.20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吨标煤/万元,1998),远大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四) 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
生态保护是按环境要素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资源管理体系,鉴于资源经营管理与执法仍集于一体,各行业的政策导向仍然是重开发轻保护,不利于生态保护,难以对具有有机整体性很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
有效的统一监督管理。由于生态保护缺乏制度保障,我市目前仍然有许多开发建设项目缺乏生态保护的制约措施。决策前期无生态保护评估、咨询,决策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决策实施缺乏生态保护监督,实施后无生态保护审计或回顾性评价制度。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我国颁布的一系列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性和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出现了开发一种资源却影响和破坏了其他相关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现行的生态保护政策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我国缺乏鼓励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政策;没有建立起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但我市还缺乏具体的征收、使用政策,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科技投入政策机制;环境保护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法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对于个体约束力较软弱,尤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承包或转包的现象,一旦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发生后,责任人易逃避有关法规的处罚。
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致使生态破坏的违法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和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效果和执法监督作用。其次,还表现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测、取证、破
案技术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及许多生态破坏案件因公诉人环境意识低而得不到合理处置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严重干预生态保护执法的问题。
(六)投入不足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五、 对策与建议
(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生态系统学的观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认真贯彻落实江**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全市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是重工程建设(包括生态建设)、忽视生态保护的结果。因此,要从思想上纠正边建设边破坏和克服重建设轻保护的倾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
(二)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建立部门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门的分散管理协调到统一监督管理的轨道。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形成由市级环保、计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以及区县(自治县、市)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建立环境保护党政
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立法,尽快制定《重庆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弥补现有自然资源法中生态保护的不足。
从严执法,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尤其要加大严重影响城市、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的开山取石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全市大中型水库的肥水养鱼,遏制水产养殖造成
水体富营养化迅速扩展的趋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全市范围内严禁收购、出售、运输国家级濒危动植物和市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盗猎、倒卖野生珍稀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尽快作好全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统一编制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及其配套的专项规划。根据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良好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特点和保护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生态脆弱的矿区、林区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分期分批划定一批禁采区、禁伐区,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禁开展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环境的旅游,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监督,在重点风景名胜区推进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活动。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对耕地、草地、林地、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坏,采矿单位和个人应采取回填、复垦、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恢复。强化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生态破坏的环境监督。 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强天然林保护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热资源条件丰富、生物初级生产力大的优势,着重加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以及重要交通干线、库岸、水土流失重点监控区、重大项目建设区域进行重点植树造林。同时,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限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
力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态建设资金尽快恢复生态功能,避免生态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开发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膜的回收和再利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加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肥水养鱼,规范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小水电等能源工程,减少生活对新炭林的采伐,逐步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将单纯的经济扶贫模式转向生态移民与扶贫脱困的有机结合,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减轻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投资多元化,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保护和建设资金,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尤其要解决生态保护的投入问题。逐步提高其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资列入预算,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专项资金。除了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外,还应当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监测的投入。
坚持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依靠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围绕生态保护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好各项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编制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议书,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及管理优势,推进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合作。
(八)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1.加强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鉴于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淹没区的生物资源、地理环境等将发生重大变化,搜集淹没区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机会将永远消失,必须尽快展开全面调查、监测及抢救工作,建立库区综合的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成库后水环境容量及库区江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对重庆主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水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研究。建议国家重点支持三峡库区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及研究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2.加强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重点研究因三峡工程建设,
重庆库区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及生态损失。建议市政府将库区生态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作为重大研究课题,由市科委、市社科院、市环保局、市移民局等共同完成。根据
3. 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待于市级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