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凌叔华《古韵》的跨文化写作
凌叔华《古韵》的跨文化写作
天宏一卡通充值中心 http://www.27399pp.com/
摘 要 《古韵》是凌叔华在跨文化语境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它的产生与创作受到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影响,也同时体现了一种“自我东方主义”的表述冲动与写作策略。作者将阅读对象设定为西方读者,针对这一接受主体的阅读期待,在体裁、内容、语言、风格等各方面都做出主动迎合的努力。
关键词 《古韵》 跨文化写作 自我东方主义
《古韵》的创作横跨欧亚大陆(中国和英国),是凌叔华在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通信之中促生并最终完成出版于英国的。1953年《古韵》出版后即成为畅销书,并引起了英国评论界的重视。从一个六岁的懵懂的小姑娘到一名初具独立思想的女子师范学生,凌叔华以时间为序,以主人公女孩儿“小十”的视角,向我们述说了“小十”的成长经历以及她所在的家族发展的历史。故事共分为相互独立的十八小章,每一章都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阅读,而各章之间又通过人物关系与情节进行勾连。
一个中国女作家所写的中国故事,何以用英文写就并在英国出版,又为何受到西方世界的欢迎,作者的创作意图何在,在叙事方面的选择依据为何,这是本文所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古韵》的写作缘起以及成书过程
(一)凌叔华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成员的交往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当属布鲁姆斯伯里集团。该集团成员多为知识界的精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该集团的精神领袖。该集团中的很多人都对中国情感深挚,
第二代成员朱利安?贝尔于1935-1937年间任教于武汉大学,在此期间与当时文学院院长陈西滢的妻子凌叔华相恋。二人关于文学艺术的交流,以及以朱利安为媒介,凌叔华得以与其阿姨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文学进行通信交往,是《古韵》诞生的一个契机。
凌叔华与伍尔夫的通信始于193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后几年,战争以及贝尔离世等伤痛折磨着凌叔华的心,此时英国也处在二战前的紧张氛围之中,伍尔夫也面对类似的境遇,二人惺惺相惜。伍尔夫作为文坛的前辈,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建议凌叔华通过“工作”来战胜苦难、忘记痛苦。在信中,她根据从朱利安处获得的对凌叔华创作才能的了解,鼓励凌叔华进行文学创作。在后来为期两年的通信之中,二人就凌叔华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内容、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而凌叔华也采取了伍尔夫在写作策略上的诸种建议,并且每写完一章,都寄给伍尔夫阅读评点,直至1941年伍尔夫去世,二人的交流终止,《古韵》的写作不得不告一段落。1947年,凌叔华携女赴英,经伍尔夫的密友维塔?韦斯特的帮助,联系上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在其旧居找到了凌寄给伍尔夫的《古韵》手稿,之后凌叔华对书稿进行了修改,由韦斯特亲自写作序言并将其推荐给荷盖斯出版社,《古韵》终于在1953年出版。
(二)自我东方主义影响下的表述冲动与写作策略
阿里夫?德里克认为东方主义产生于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文化霸权,而在这一过程中,东方并不是完全沉默的“他者”,同样具有自我表述的冲动。为了赢得在西方世界的话语权,东方时常要做出一种迎合的姿态,这便是自我东方化。
《古韵》的创作,也体现了自我东方化的倾向。1938年7月,凌叔华在至伍尔夫的信中说:“如果我的书能为英国读者提供一些中国人生活的真实画面,让他们发现这些人也和所有英国人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通过一个东方孩子的视角向他们呈现中国人生活和性方面的真实情况,我也就满足
了”?。正是这种想法驱使凌叔华以自己所处的历史情境、高门巨族的生活为表现对象,向西方读者展现韵味悠长的东方世界。
二、《古韵》对于西方读者的迎合
如今,伍尔夫与凌叔华的通信大部分已无迹可寻,我们所能见到的较为完整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书信集》的第六卷,该卷保留了伍尔夫1938―1939年致凌叔华的六封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伍尔夫对于凌叔华写作所提出的一些意见,比如,对于自传这一体裁的选择、英语语言书写的意义、主要读者群体的定位、对于细节的重点把握等。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以及达到“为英国读者提供一些中国人生活的真实画面”的目的,凌叔华在作品中做了一些迎合西方世界读者的努力。
(一)对于古老中国韵味的表现
表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及韵味悠长的一面是《古韵》题中应有之义,这从作品的命名AncientMelodies中便不难看出,这种古老韵律的表达自然离不开中国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而凌叔华本人的古典文学艺术修养在这方面得到了完美展现。
《古韵》故事的主人公“小十”,本来只是封建大家庭众多孩子中不甚起眼的一个,她的绘画天赋为她赢得了父亲的青睐,因而有机会接触到那个时代具有极高水平的文学家艺术家,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学习获得对美的敏锐感受,体会到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之美。因为父亲的引荐,“我”得以向名画家王竹林、缪素筠学习绘画,“我”一面领会绘画技巧,一面耳濡目染于各位老师的艺术旨趣、高尚情操;除了习画,“我”还有机会跟随五哥的启蒙老师贲先生学习古典诗词和四书五经,学习的过程中我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美,并对孟子的仁义观以及唐诗产生深刻兴趣,获得一种以责任和达观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人生观念;另外,“我”的义父义母琴艺高超、颇具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气息,“我”在与他们的交往之中感受到人
与人之间交往的单纯和谐,义母的琴声以及与弹琴相关的古代典故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良好的古典文学艺术素养除了带给凌叔华对于艺术美极高的鉴赏能力,也使她的精神气质逐渐走向婉约雅致、平和忧伤,同时深刻影响了她的文章风格。《古韵》开篇“回首往事,既喜且忧”一句,即点出了故事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教中庸精神共通,并且体现在之后的行文之中。比如,在日本的樱花节上,“我”听到云游和尚的笛声,感受到“笛声忧郁哀怜”,便“颇为伤感”;看妈妈在庭院里刺绣,陶醉于那画面,“我竟不知为什么,眼里忽然盈满了泪水”;记叙从日本返回家乡的原因,“夏日的一天,七姐和八姐跌入高山瀑布,溺水身亡??我怀着无尽的依恋离开日本。”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将那种人事无常、无奈怅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细腻感伤,与传统意义上的诗人气质颇为符合。 通过对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文化内容的表现,以及隽永忧伤的故事叙述,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一种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情怀。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样的中国无疑是一个纯净唯美的理想乐园,一片人人心向往之的净土。可以说,凌叔华对古老中国韵味的表现迎合了西方读者在阅读有关东方的小说时的期待视野。
(二)琐碎繁复的细节展示
凌叔华记述了中国旧式大家庭的生活场景以及房屋、室内的摆设与装饰等等,细致而周全。
先说家庭生活场景。凌叔华向读者展示了一副真实生动的封建大家庭世态图,姨太太之间的勾心斗角、佣人的仗势欺人、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之间淡漠的情感关系??这“世态的一角”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状态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新鲜、甚至费解的。也正因其异质性,才更能吸引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再说房舍、家具陈设的细节。文中有多处对于室内环境的描述,比如《一件小事》中对于我的画室的描述:画室窗前的紫藤、丁香,与窗子相对的两条材质不同、特点各异的桌案、
适合小女孩子坐的大方凳子??这些细致入微的室内装饰、室外生活场景的描写帮助西方读者在头脑中构筑起故事中人物的立体生活场景,有利于西方读者对作品内容和情感的接受。
(三)近乎直译的英语表达产生的陌生化效果
《古韵》以英文写就(部分章节先以中文发表,后翻译为英文),非母语写作的难度显而易见,且凌对于英文表达会影响中文的原有意思这一点顾虑重重。然而在伍尔夫看来,这种近乎直译的表达方式“与众不同、美丽非凡,发现一种陌生而诗意的微笑”。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毕竟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种中国味儿十足的英语表达是不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的,因而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韵》是凌叔华在跨文化语境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它的创作至出版的全过程受到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影响,也同时体现了一种“自我东方主义”的表述冲动和写作策略,为满足西方读者群体的阅读期待,在体裁、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调整。《古韵》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最美好的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古老中国的深挚热爱,也揭露了旧式封建家庭中女性的悲哀,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于古老中国的想象,因而在西方受到欢迎。
注释:
?[美]帕特里卡?劳伦斯.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M].万江波,韦晓保,陈荣枝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257.
天宏一卡通充值中心 http://www.27399pp.com/
范文二:凌叔华《古韵》的跨文化写作[权威资料]
凌叔华《古韵》的跨文化写作
摘 要 《古韵》是凌叔华在跨文化语境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它的产生与创作受到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影响,也同时体现了一种“自我东方主义”的表述冲动与写作策略。作者将阅读对象设定为西方读者,针对这一接受主体的阅读期待,在体裁、内容、语言、风格等各方面都做出主动迎合的努力。
关键词 《古韵》 跨文化写作 自我东方主义
《古韵》的创作横跨欧亚大陆(中国和英国),是凌叔华在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通信之中促生并最终完成出版于英国的。1953年《古韵》出版后即成为畅销书,并引起了英国评论界的重视。从一个六岁的懵懂的小姑娘到一名初具独立思想的女子师范学生,凌叔华以时间为序,以主人公女孩儿“小十”的视角,向我们述说了“小十”的成长经历以及她所在的家族发展的历史。故事共分为相互独立的十八小章,每一章都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阅读,而各章之间又通过人物关系与情节进行勾连。
一个中国女作家所写的中国故事,何以用英文写就并在英国出版,又为何受到西方世界的欢迎,作者的创作意图何在,在叙事方面的选择依据为何,这是本文所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古韵》的写作缘起以及成书过程
(一)凌叔华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成员的交往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当属布鲁姆斯伯里集团。该集团成员多为知识界的精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该集团的精神领袖。该集团中的很多人都对中国情感深挚,第二代成员朱利安?贝尔于1935-1937年间任教于武汉大学,在此期间与当时文学院院长陈西滢的妻子凌叔华相恋。
二人关于文学艺术的交流,以及以朱利安为媒介,凌叔华得以与其阿姨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文学进行通信交往,是《古韵》诞生的一个契机。
凌叔华与伍尔夫的通信始于193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后几年,战争以及贝尔离世等伤痛折磨着凌叔华的心,此时英国也处在二战前的紧张氛围之中,伍尔夫也面对类似的境遇,二人惺惺相惜。伍尔夫作为文坛的前辈,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建议凌叔华通过“工作”来战胜苦难、忘记痛苦。在信中,她根据从朱利安处获得的对凌叔华创作才能的了解,鼓励凌叔华进行文学创作。在后来为期两年的通信之中,二人就凌叔华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内容、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而凌叔华也采取了伍尔夫在写作策略上的诸种建议,并且每写完一章,都寄给伍尔夫阅读评点,直至1941年伍尔夫去世,二人的交流终止,《古韵》的写作不得不告一段落。1947年,凌叔华携女赴英,经伍尔夫的密友维塔?韦斯特的帮助,联系上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在其旧居找到了凌寄给伍尔夫的《古韵》手稿,之后凌叔华对书稿进行了修改,由韦斯特亲自写作序言并将其推荐给荷盖斯出版社,《古韵》终于在1953年出版。
(二)自我东方主义影响下的表述冲动与写作策略
阿里夫?德里克认为东方主义产生于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文化霸权,而在这一过程中,东方并不是完全沉默的“他者”,同样具有自我表述的冲动。为了赢得在西方世界的话语权,东方时常要做出一种迎合的姿态,这便是自我东方化。
《古韵》的创作,也体现了自我东方化的倾向。1938年7月,凌叔华在至伍尔夫的信中说:“如果我的书能为英国读者提供一些中国人生活的真实画面,让他们发现这些人也和所有英国人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通过一个东方孩子的视角向他们呈现中国人生活和性方面的真实情况,我也就满足了”?。正是这种想法驱使凌叔华以自己所处的历
史情境、高门巨族的生活为表现对象,向西方读者展现韵味悠长的东方世界。
二、《古韵》对于西方读者的迎合
如今,伍尔夫与凌叔华的通信大部分已无迹可寻,我们所能见到的较为完整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书信集》的第六卷,该卷保留了伍尔夫1938―1939年致凌叔华的六封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伍尔夫对于凌叔华写作所提出的一些意见,比如,对于自传这一体裁的选择、英语语言书写的意义、主要读者群体的定位、对于细节的重点把握等。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以及达到“为英国读者提供一些中国人生活的真实画面”的目的,凌叔华在作品中做了一些迎合西方世界读者的努力。
(一)对于古老中国韵味的表现
表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及韵味悠长的一面是《古韵》题中应有之义,这从作品的命名AncientMelodies中便不难看出,这种古老韵律的表达自然离不开中国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而凌叔华本人的古典文学艺术修养在这方面得到了完美展现。
《古韵》故事的主人公“小十”,本来只是封建大家庭众多孩子中不甚起眼的一个,她的绘画天赋为她赢得了父亲的青睐,因而有机会接触到那个时代具有极高水平的文学家艺术家,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学习获得对美的敏锐感受,体会到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之美。因为父亲的引荐,“我”得以向名画家王竹林、缪素筠学习绘画,“我”一面领会绘画技巧,一面耳濡目染于各位老师的艺术旨趣、高尚情操;除了习画,“我”还有机会跟随五哥的启蒙老师贲先生学习古典诗词和四书五经,学习的过程中我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美,并对孟子的仁义观以及唐诗产生深刻兴趣,获得一种以责任和达观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人生观念;另外,“我”的义父义母琴艺高超、颇具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气息,“我”在与他们的交往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单纯和谐,义
母的琴声以及与弹琴相关的古代典故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良好的古典文学艺术素养除了带给凌叔华对于艺术美极高的鉴赏能力,也使她的精神气质逐渐走向婉约雅致、平和忧伤,同时深刻影响了她的文章风格。《古韵》开篇“回首往事,既喜且忧”一句,即点出了故事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教中庸精神共通,并且体现在之后的行文之中。比如,在日本的樱花节上,“我”听到云游和尚的笛声,感受到“笛声忧郁哀怜”,便“颇为伤感”;看妈妈在庭院里刺绣,陶醉于那画面,“我竟不知为什么,眼里忽然盈满了泪水”;记叙从日本返回家乡的原因,“夏日的一天,七姐和八姐跌入高山瀑布,溺水身亡??我怀着无尽的依恋离开日本。”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将那种人事无常、无奈怅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细腻感伤,与传统意义上的诗人气质颇为符合。 通过对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文化内容的表现,以及隽永忧伤的故事叙述,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一种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情怀。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样的中国无疑是一个纯净唯美的理想乐园,一片人人心向往之的净土。可以说,凌叔华对古老中国韵味的表现迎合了西方读者在阅读有关东方的小说时的期待视野。
(二)琐碎繁复的细节展示
凌叔华记述了中国旧式大家庭的生活场景以及房屋、室内的摆设与装饰等等,细致而周全。
先说家庭生活场景。凌叔华向读者展示了一副真实生动的封建大家庭世态图,姨太太之间的勾心斗角、佣人的仗势欺人、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之间淡漠的情感关系??这“世态的一角”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状态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新鲜、甚至费解的。也正因其异质性,才更能吸引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再说房舍、家具陈设的细节。文中有多处对于室内环境的描述,比如《一件小事》中对于我的画室的描
述:画室窗前的紫藤、丁香,与窗子相对的两条材质不同、特点各异的桌案、适合小女孩子坐的大方凳子??这些细致入微的室内装饰、室外生活场景的描写帮助西方读者在头脑中构筑起故事中人物的立体生活场景,有利于西方读者对作品内容和情感的接受。
(三)近乎直译的英语表达产生的陌生化效果
《古韵》以英文写就(部分章节先以中文发表,后翻译为英文),非母语写作的难度显而易见,且凌对于英文表达会影响中文的原有意思这一点顾虑重重。然而在伍尔夫看来,这种近乎直译的表达方式“与众不同、美丽非凡,发现一种陌生而诗意的微笑”。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毕竟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种中国味儿十足的英语表达是不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的,因而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韵》是凌叔华在跨文化语境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它的创作至出版的全过程受到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影响,也同时体现了一种“自我东方主义”的表述冲动和写作策略,为满足西方读者群体的阅读期待,在体裁、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调整。《古韵》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最美好的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古老中国的深挚热爱,也揭露了旧式封建家庭中女性的悲哀,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于古老中国的想象,因而在西方受到欢迎。
注释:
?[美]帕特里卡?劳伦斯.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M].万江波,韦晓保,陈荣枝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257.
参考文献:
[1]凌叔华.古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2]凌叔华.凌叔华年谱[M].陈学勇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3]伍尔夫致凌叔华的六封信中文译本(杨静远译)[J].中国之友,1988(01).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文档资料:凌叔华《古韵》的跨文化写作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浅析《奔跑吧兄弟》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分析 奥巴马医改的纷争及启示 浅论《安德洛玛刻》的悲剧性意味 浅析脚步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及其训练方法 浅议中国古建保护 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浅析模因论与高职院校航空英语口语教学 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二外语学习现状研究及对策 浅谈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意义 浅谈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关于三本院校慕课课程建设的思考 浅议音乐欣赏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02.11ac对设计和测量的问题分析 新医疗改革发展概况与发展方向 装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三:尺牍因缘 翰墨传香——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写作的影响
尺牍因缘 翰墨传香——试论弗吉尼亚?伍
尔夫对凌叔华写作的影响 2010-ef-6~-g-y旬刊又教
尺牍因缘翰墨传香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写作的影响
刘思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登文坛的才女凌叔
华,以其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 些作家所重.及至三十年代,虽创作数量渐趋稀少,但在 质量上却并未减色.从《无聊》,《心事》中对人物心理叙述 技巧作了有益的尝试.到翻译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英文刊 物上,及至与异国的伍尔夫笔墨传香,建立起书面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创作理念的交融和碰撞中创作出自 传体长篇小说《古韵》.本文以《古韵》为中心,并联系其在 30@代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试图阐释弗吉尼亚?伍尔夫 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及凌叔华的创造性选择和接受. 关键词:凌叔华伍尔夫《古韵》影响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凌叔华从创作 伊始涉身时代洪流,于"问题小说"中为女性的生存困境 呐喊.到专注于院落闺房内女性的心路历程的独到表现, "由于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 作家所重视."?三十年代陆续出版了《女人》,《小哥儿俩》 两本小说集后,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在数量上渐趋稀少,在 质量上却并未减色,《无聊》,《心事》中对人物心理叙述技 巧作了有益的尝试,初露意识流端倪.三十年代末用英文 写作的自传体小说《古韵》,在五十年代由英国霍加斯出
版社出版,并被英国读书协会评为年度最畅销的作品,为 凌叔华赢得了国际声誉.在凌叔华的后期创作中,无论是 写作观念还是技巧方面,弗吉尼亚?伍尔夫都对其助益良 多.
本文以凌叔华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为中心,并 联系其在30年代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试图阐释弗吉尼 亚.伍尔夫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及凌叔华的创造性的选 择和接受.
初涉意识流
1934年6月23日,一篇名为《无聊》的短篇小说发表在 《大公报》"文艺"副刊,主人公仍是凌叔华擅长描绘的中 产阶级太太.小说基本遵循线性时间顺序.描绘了其一天 的活动及其心理过程.小说从女主人如璧清早起床时写 起.到下午搭上人力车打道回府.在"忙什么"的反思中戛 然而止.《无聊》虽然仍像传统心理描写那样,假另一个叙 述者之口来描述,但凌叔华在这里作了一种新的心理探 险,也是一种新的讲述尝试.
在人物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凌叔华截取了多个接 触点来引发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予意识活动主体以自 我展示的空间.比如由衣橱里一股潮腥气想到"人总有一 天乖乖的躺在土里发霉,"_2]由白太太以及周围的住家陷 入对于家的沉思.在置办礼物时一匹布引发了其对国民 性的思考.虽然如璧的思绪时常被外部的事物打断,但在 潜意识驱动下的自由联想和想象原则已初现端倪,统领 着其思绪的是一种无聊的心态.
一
年之后凌叔华意犹未尽,再次尝试,从《无聊》到 《心事》,除了性别转换之外,也涉及一些叙述技巧的更 动.时间浓缩到一个上午,人物是丧妻不久的马先生.马
先生在一个周日的清早,闲暇无事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思忖着续弦之事.凌叔华继续着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叙写 实验.排除了传统小说对人物心理加以整理和分析的理 性化手段.让马先生的主观意识活动从王小姐,到杨小 姐,从老彭妹子,涂小姐,到梁家姐妹,再到自己过世的妻 子.呈现为自然行进的连续的意识之流.触发点的技巧也 比《无聊》中运用地更为自然纯熟.
相对于以往多以对话来展示人物心理,凌叔华在这 两篇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尝试了新的手法,这 些与当时文坛对伍尔夫作品的译介不无关系.作为现代 主义的大师,伍尔夫的意识流短篇名作《墙上的斑点》在 1928年就由叶公超翻译,刊登在新月派报刊上[3],《无聊》, 《心事》中都可看出模仿《墙上的斑点》的痕迹.此外,伍尔 夫的外甥朱利安?贝尔任教武汉大学结识凌叔华后,在一 封1935年11月中旬给姨妈伍尔夫的信中写到凌叔华"非 新派作家的画".借鉴意识流手法时,林徽因始终没有放
所以借鉴 弃人的情感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契合这一纬度,西方现代派手法时没有突破到潜意识非理性的层次,她 的现代性是中国式的,保留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旨趣,这 是真正的吸收后的创造.
林徽因以开阔的西方之眼回望东方,以深沉的东方 之魂感悟西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建筑史均洒下浓墨 重彩.她是杰出的建筑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她是 "新月圣手".诗作璀璨;她是"京派灵魂",小说先锋.她深 受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 80
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婚姻观,儒家的生命 本体观,道家的超脱遁逸,诗画意境文学创作也渗入到林 徽因的灵魂中.中西两方面的精神资源在林徽因的文学
创作中相互碰撞并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不可或缺的诗作和小说.
参考文献:
[1]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 因.陈钟英,陈宇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又教贫才斗2010-ff-6~-g-q:旬刊
常推崇其作品"4_,朱利安与凌叔华的交往也为她打开了 在布卢姆斯伯里的人脉,成为她日后与伍尔夫建立通信 关系的纽带.而在凌叔华准备与朱利安共同将其作品翻 译成英文介绍给英国读者时,选中的第一篇就是《无聊》, 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凌叔华对伍尔夫的推崇与私淑. 徘徊于自传的边缘
凌叔华与伍尔夫的翰墨因缘始于1938年的春天,是 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凌叔华随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 山.当时被战争困扰的她读到伍尔夫的《自己的一间屋》, 很有感触.当即写了一封信向伍尔夫请教自己该如何自 处.伍尔夫在回信中鼓励她以工作来抵御动乱带来的困 扰.写一本自传.凌叔华接受了伍尔夫的建议,开始着手 《古韵》的写作.
20世纪初."个"的思想刚刚在国人的头脑中确立,自 传也作为一种现代写作形式被引进,但以这种文类来写 作的作家并不多,且尝试的的多是男性.在这方面,凌叔 华并无先例可循,鉴于对自传这种题材的陌生感,她在信 中希望可以得到伍尔夫的指导.伍尔夫随信寄去了盖斯 凯尔夫人的《夏洛蒂?勃朗特传》,在伍尔夫看来,夏洛蒂? 勃朗特的人生经历或许能够让凌叔华"对19世纪英国女 作家的生活有一点儿了解:她们所面对的困难,以及如何 克服这些困难",为同样身为女作家的叔华提供了一种
书写自己生活的范例.为了找到写自传的参考,凌叔华还 重读了普鲁斯特的《在斯万家那边》以及伍尔夫最新出版 的《岁月》,凌叔华在信中说,这些作品启发了她. 《岁月》用编年体的方式记录了一个英国家庭的生 活,但并未采用高尔斯华绥的《福赛特世家》那样的家族 编年史模式,而是跃过时间的断裂带,择取了l1个年头作 为里程碑.凌叔华受到了这种模式的启发,《古韵》共有十 八个章节,也多选择一年中的特定一天,每一个年头都对 "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凌叔华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开始了她的文学创 作,《岁月55在模式上的这种断面截取与凌叔华以往的创 作思路是相契合的,但这种跳跃性使她在自传的写作上 有点拿捏不准.写到自传的某些章节时.她说"它们仍然 像短篇小说,不能很好地衔接.但是,我不想写小说模样 的自传".她的自我批评是中肯的,各章的衔接缺乏应 有的连贯性."整个故事徘徊在小说,回忆录和自传体的 不稳定的边缘上."
同时在自传的"真实性"方面.凌叔华并未全盘接受 伍尔夫的建议,"写下自己的生活实录".《古韵》的情 节和人物的确具有很强的自传性.但还是做了一些必要 的修改.在提到父亲时,凌叔华称他为丁先生,原配夫人 是丁太太.这个声母上的细微变化表明.她不露声色地 承认了她在整部《古韵》的人名和有关事实上,巧妙地也 是故意地做了一些"手脚",同样改动的还有父亲妾室的 行次.这是一种暗示.提醒我们不应把它当成绝对的事 实来看.
凌叔华大胆启用英语写自传.在当时的妇女写作中并 不多见,可以说,在提高自传的地位和讲述个人生活方面, 伍尔夫帮助凌叔华解放了她的早期生活,但是中国文人"温
柔敦厚"的传统以及对于名声的担忧还是使得凌叔华加入 了虚构的成分.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来减轻自己内心的 顾虑.
来自远方的眼光
伍尔夫鼓励凌叔华用英文写作,希望这项工作"对别 人也大有裨益"_9].这里的"别人"当然是指西方读者,凌叔 华对这一来自远方的眼光十分在意.
《古韵》中有三篇取自之前的作品,叔华以儿童为主 人公的小说并不少,但是只选取了其中能够展示"中国情 调"的几篇.在翻译时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而调整 了叙述者人称,《八月节》也译名为西方读者较为熟悉的 《中秋节》.在《义父义母》这一章中还借义母之口细说了 中国的古乐.同时叔华还担心读者会像伍尔夫在初读时 那样弄不清里面的人物关系,因此"打算列一个人物表, 像俄国小说那样把它放在书的前面"_lo].凡此种种,皆以
房舍,家俱陈设的 呼应伍尔夫期待看到的详尽的"生活,
细节"与"中国情调"_l1].
凌叔华曾表示她不喜欢赛珍珠的《大地》,觉得这部 表现中国农村家庭生活小说里的人物不真实,力图向英 国读者展示一个真正的中国图景.她向弗吉尼亚表白 说:"如果我的书能为英国读者提供一些中国人生活的 真实画面.让他们发现这些人也和所有英国人一样都是 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通过一个东方孩子的视角向他们呈 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性方面的真实情况.我也就满足 了."?l2]为了使英国读者体会到这种有趣的生活,她让故 事尽量显得离奇生动或令人愉快.正如薇塔?赛克维尔? 韦斯特在序言里写到的,"有些章节叙述了北京家庭纷 繁懒散的日常生活,很有意思"_13],"比《天方夜谭》更吸 引人"[.
对于凌叔华而言,在写作时,脑海中会想象一个英 国的读者群.由于在那个国家没人知道自己,可以"写得 比一般的书更自由"15].这种心理空间的换位,把作家从 她自身的文化和政治束缚中解放出来,得以突破一些文 化禁忌,并由此走向新的理解和联系.传统大家庭中女 性被压抑的性.对旧有观念中男女地位的不满,成为她 写作的主题.三妈与五妈的争吵厮打中,互相揭开对方 的"丑事".母亲因为只生了四个女儿和没有生育的五妈 受到三妈的排挤和侮辱,而要出人头地,让人们知道女 孩子可以和男孩子一样有出息的想法时时萦绕在"我" 的心中.
《古韵》于1953年最终定稿时,凌叔华已年过半百,但 "我"的生活经历止于23岁,再无后话,其中大部分章节是 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来叙述的.对于西方读者想要了解的 真实的中国,凌叔华在展示表面"皮相"时不遗余力.而对 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她选择不谙世事的"我"来作为讲 述者,以避开对于性爱情事的描写,把我们习以为常的眼 前熟悉事物予以"陌生化".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向人们陈 述着她所看见的事物.
有一种观点认为女作家只写童年和童年经历,是一 种不成熟的表现.这对于后来湮没于文坛的女作家或许 适用,但对于凌叔华来说,这正是她采用的一种叙事策 略,她说《古韵》"大多都是我的所见所闻,很少涉及我自 己的想法.或许没这些对外国人来说会更有意思"[16].如 此看来,她选择了这种"看的方法",在被来自异域的目光 所注视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的契合点.
在30年代中国文坛与政治联系越来越紧密时.凌叔 华的创作并未得到时人的肯定,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远 81
010-$-6~号下旬刊又教贯:孝牛
快意恩仇理情同存
论《基督山伯爵》与《天龙八部》复仇形态的异同 秦文静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大仲马与金庸在世界通俗文学史上占有不 可撼动的地位,二人在创作上有着其通之处.本文通过分 析《基督山伯爵》与《天龙八部》两部作品中对复仇这一人 类共同文学主题表现形态上的异同.进一步探讨造成这 种差异背后的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大仲马金庸复仇中西文化
复仇作为文学史上传承至今的文学主题之一.其中 所包含的复杂的社会根源使得中外复仇文学中的复仇表 现出不同的形态.着名的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就曾提到 对"血腥的复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对理解和阐释不同 作家的天才和艺术以及读者大众情感的变化提供新的角 度."…本文试以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与金庸的《天龙八 部》中的复仇形态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文本中蕴含 的文化差异.
一
,《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
复仇观念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 段.不同的阶段中复仇的手段,方式以及所要达到的复 仇目的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最早的古希腊神话传 说中,人们的复仇往往停留在利用暴力手段不顾一切的 杀死仇敌.文艺复兴阶段,以《哈姆雷特》为代表,莎士比 亚将复仇目的与复仇方式的讨论延拓到一个新的境界, 复仇进而成为人文精神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映.随 着《高龙巴》,《呼啸山庄》等专事复仇主题的文学名着的
出现,人们对复仇本身的理性思考不断加深.复仇主人 公往往能够比较自觉的利用所处的社会文化模式和习 俗,宗教力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来有限度的达到复仇的 目的,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恰好体现了这一阶段的这 一
特点.
在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中,金钱,智慧和法律成为他 复仇成功的保障,这三者同样也是18世纪法国社会文 化背景下上层社会的关键词.正是对这三者的充分而 不泛滥的利用.基督山伯爵才最终取得了真正意义上 的复仇成功."他tk,想,使他陷入眼下的深渊的是人的 仇恨.而不是神的报复;他狂热的想象出种种酷刑,让 这些隐姓埋名的人去尝尝.他觉得再可怕的刑罚也太 轻.尤其对这些人也太短暂;因为施行后就是死亡,而 死亡意味着安息.至少也是与安息相似的麻木."_2]在无 方,希冀可以获得一个新的写作空间.从《无聊》,《心事》 的初步尝试.到翻译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英文刊物上.再到 与异国的伍尔夫笔墨传香,建立起书面关系,在不同的文 化观点和创作理念的交融和碰撞中创作出《古韵》. 伍尔夫给凌叔华提供了文学,文化的一种新的参照, 与她自己的标准相辅相成,凌叔华在向这位自己推崇的 老师征求写作的建议时,依然是一个独立的写作主体,就 如她以英语写作并未使她从属英语文化,她吸收和转化 受到的影响,对中国的环境进行独特的表现. 《无聊》和《心事》的新尝试,在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 显出特立独行的光彩;以英文写作自传,于当时的文坛 上.是一个大胆的实验.在中国饱受战争之苦的动荡时 期.在任何"个人写作"都被视为逾矩的环境中,正是伍尔 夫的不断的鼓励和温和的建议才使得凌叔华得以进行一
场如此奢靡的实践.在凌叔华得知伍尔夫自沉乌斯河的 消息后,一度中止了《古韵》的写作,直到十数年后才重拾 旧稿,并由伍尔夫生前与丈夫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 凌叔华在英文版的扉页上将此书题献给弗吉尼亚?伍尔 夫.遥祭这位深深影响了她的导师.
参考文献:
[1]陈宗敏.论凌叔华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江汉论 坛,1984,(2).
82
『2]陈学勇主编.凌叔华文存.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 346页.
[3]罗婷,李爱云.伍尔夫在中国文坛的接受与影响.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2002,(5).
『4]魏淑凌.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天津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8:2l2.
[5][8][9][11][15]杨静远.弗?伍尔夫至凌叔华的六 封信.外国文学研究,1989,(3).
『6]凌叔华致弗吉尼亚?伍尔夫,1938-7—24.帕特丽 卡?劳伦斯.丽莉?布瑞斯科.中国眼睛.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432.
『7]帕特丽卡?劳伦斯.丽莉?布瑞斯科的中国眼睛.上 海书店出版社,2008:433.
[10][16]凌叔华致弗吉尼亚?伍尔夫.1938—8-4.MHP 书信?.特藏品.英国布赖顿:苏塞克斯大学.转引自魏淑 凌.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231,230.
『12]凌叔华致弗吉尼亚?伍尔夫.1938—7—24.亨利?W 和阿尔伯特?A?伯格搜藏的英美文学集.纽约:纽约公共 图书馆.转引自魏淑凌.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23o.
[13][14]凌叔华着.傅光明译.凌叔华的文与画.山东
画报出版社,2005,(英文版序):3,4.
范文四:向内与向外的跨文化写作——冰心《寄小读者》与凌叔华《古韵》比较
向内与向外的跨文化写作——冰心《寄小读
者》与凌叔华《古韵》比较 比较文苑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2
向内与向外的跨文化写作
冰心《寄小读者》与凌叔华《古韵》比较
黄红春
摘要:冰心的书信体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凌叔华的自传体小说《古韵》均有明显的跨
文化写作背景和内涵.它们使用了相同的儿童视角,却从不同的方向切入,一个由外向
内,一个由内向外.它们展示的文化内涵也同中有异,一个侧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
化的结合,一个侧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思想的结合. 关键词:跨文化写作;《寄小读者》;《古韵》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10)2—006O一05 冰心与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学阶段的同龄
才女作家.《寄小读者》是冰心留学美国背景下
写给中国小读者的书信体散文集,《古韵》是凌
叔华定居英国前后用英文写成的自传体小说.
这两部作品均有明显的跨文化写作背景与内
涵.它们都是用童年视角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
西方文化的内在意蕴,不同点在于它们的童年
视角切入方向一是由外向内的叙述,一是由内
向外的叙述;一是成人与孩子的对话,一是成人
追忆儿时起的成长历程.此外,它们呈现的文
化内涵也不相同,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
基督教文化的结合,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
方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思想的结合;一个深情委 婉,"爱"字为上,一个平和冲淡,反思"人性". 考察这两部作品的文化视野不但有助于我们了 解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共性与个性,而且有 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现代作家与中西文化之间的 关系,并为当代作家的创作与研究提供文化参 考.
一
,儿童视角下的两种叙述方向
所谓儿童视角,是指作品以儿童的目光作 ?
60?
为"内视角","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 作为叙述者,以儿童的口吻客观地呈现儿童的 印象和感觉,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 向的审美评价"_1J."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备受 青睐,不少作家都通过儿童视角进行写作以表 达对个性解放,平等自主思想的呼应.儿童是 天真无邪的代表,他们的稚气与童趣是人类本 真的反映.歌颂儿童就是歌颂纯朴,自然的人 类天性,抵抗伪善伪美的种种束缚.
冰心的《寄小读者》写于1923至1926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儿童创作的 散文作品.1923年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 大学学习,启程前应北京《晨报副刊》之约,为 《儿童世界》专栏写通讯.1926年回国后,这些 通讯结集由北新书局出版.其中29篇通讯中 有21篇是赴美留学期间所写.通讯内容主要 是写冰心赴美途中和身居美国时的生活感受,
表达她对祖国的关注和对亲人的思念.清新自 然,隽永优美.这个集子之所以被称为"儿童文 学",原因有二:一是这些通讯是冰心写给小朋 友看的,即其阅读对象与接受主体主要是儿童; 二是作者在叙述中,努力剔除成人的口吻,与儿 童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思想情感.在这个集 子中,冰心亲近儿童,尊重儿童,赞美儿童的意 识非常明显.
在《通讯一》中,冰心主动给小朋友写信,并 称他们是"似曾相识"的朋友.她主动拉近距 离,同时巧妙抬高小朋友的地位,降低自己的身 份,以仰视的姿态来与小朋友对话.说自己是 "天真队里的一个落伍者","我从前也曾是一个 小孩子,现在还有H,:t4)5是一个小孩子.为着要 保守这一点天真直到我转入另一世界时为止, 我恳切地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 永远勉励着,做你们的一个最热情最忠实的朋 友".在《通讯六》中,冰心站在儿童的角度批判 成人身上的虚伪与俗气:"大人的思想竟是极高 深奥妙的,不是我们所能够测度的.不知道为 什么,他们的是非,往往和我们的颠倒."显示了 作者善于自我解剖,自我批评的坦诚态度以及 渴望回归儿童身份的愿望.
但是必须看到,冰心与小朋友是处在不相 同的一个位置上.她毕竟也依然是一位成人, 她渴望回归到孩子的队伍中的愿望是不可能 的,因为她已经比孩子更懂得了成人世界的秘 密,她内心已经比孩子多了一把比较的尺度. 她其实还是~L/J,孩子站得高,看得远,所以她在
客观上还是用成人的眼光俯视孩子,而不是真 的完全用孩子的眼光来看成人的世界.她没有 像孩子一样发出感慨:你们的世界那么复杂,我 们怎么这么困惑啊?而是认真地告诫孩子:"你 们的世界很美,你们要珍惜它,你看我成了大 人,就有很多缺点,我多么希望回到你们的队伍 里."所以说,冰心的儿童视角是一种外视角,一 种由成人看儿童的外视角,这种视角观察的结 果与"五四"反封建反礼教的新文化主题恰合. 封建礼教传统总是抬高家长的地位,孩子是绝 对地服从.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解 放观念包括对妇女与儿童地位的重新审视,鲁 迅就曾经写下《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等文 章来探讨儿童的教育问题.冰心自己也说过: "我是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_2成年的 冰心与小读者的通讯表达了对儿童的重视,她 以大姐甚至是母亲的口气来提醒儿童:不但要 守着你的纯洁你的真,还要知道感恩.她说: "小朋友!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 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地胜过你自己的时 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 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_3
凌叔华《古韵》的写作背景完全不同.1935 年l0月,凌叔华在武汉大学结识了英国青年诗 人朱力安?贝尔(Julian.Bel1)并与他交往密切. 朱力安是20世纪英国着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 尔芙的妹妹的儿子.由朱力安引荐,凌叔华与 伍尔芙通讯.1937年朱力安参加"国际纵队", 在赴西班牙打击法西斯的战场上牺牲,此事促
进了凌叔华与伍尔芙的交流.伍尔芙鼓励凌叔 华用英文写出她的生平,并且说:"凡你能记得 的,就写下来.既然在英国没有人知道你,下笔 也就没有什么顾虑.然后,我看看可不可以把 它印出来."H这证明《古韵》生成的理由之一是 凌叔华为了写给外国读者看,所以不但用英文 写,而且是写自传,这是一种典型的由内向外展 示的写作视角.
此外,凌叔华的成长背景也决定了她不是 "五四"文坛一个叱咤风云的角色,只能是一位 含蓄内敛的闺秀形象.父亲曾任直隶布政使和 顺天府尹,从小生活在高门巨族之内,凌叔华继 承了书香门第的文化品性.另外,还有幸成为 清朝宫廷画家缪素筠和倪云林的得意门生.绘 画,书法和文学素养使凌叔华在中国现代女作 家中具有清水出芙蓉的独特气质.她使用重情 趣神韵与思想意境的"文人画"笔法来写小说, 她的《古韵》就像从珍藏于心底的遥远故乡传来 的小桥流水之声,清脆,亲切,典雅秀丽.自然, 闺阁中的中国传统女性是羞怯的.凌叔华这种 含蓄内敛的性格决定了她在写《古韵》时不是踮 起脚看门外的世界,而是回过头环顾门内的一 切.她把门内的世界看得真切,再描绘给门外 的人看.这是一种向内挖掘,向外展示的写作. 《古韵》使用儿童视角,从儿童的切身体会 和成长历程出发,写儿童眼中的人和事.首先, 直接用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喜欢用"我不明白", "我也弄不清楚"作为孩子对复杂世事的不理 解.比如,在《穿红衣服的人》里,家里的保镖马 ?
6l?
涛很爱孩子,带"我"出去看"红差","我"不明白 "红差"唱了什么,为什么唱得那么带劲.马涛 却知道,还赞叹他"真气派!"当时"我"对马涛的 观点丝毫不明白.再如《搬家》里,"我们"全家 要搬到北京了.邻居四婆疼爱"我","我"也依 恋她,"我"把带不走的家里的大花鸡送给四婆, 没想到四婆却杀了它做给我们吃."我"伤心地 哭了,想去问四婆,可妈妈却不让"我"去问, "我"不明白这又是为什么.其次,除了涉及这 种孩子的困惑,凌叔华还常用孩子的心理来揣 摩事理,表达儿童发自内心的真诚友好与平等 思想.在《一件喜事》中,"我"的爸爸要娶新妈 (六妈)了,"我"和别的孩子一样感觉这是一件 过年似的快乐事.但在无意之中,"我"发现五 妈看完《游园惊梦》的戏后哭了,"我"起初以为 她是可怜戏中的那位小姐,"我"还安慰她说: "你跟我说过那不是真的."五妈却说:"我早忘 了.""我"进一步试探,且向她保证不跟别人说, 因为"妈说我是乖孩子".一个小女孩以自己的 人格担保,来试探成人世界的秘密,希望能和成 人一起分担痛苦,这是一份多么朴素的同情心, 一
份多么纯真的友爱精神.当五妈对"我"叹息 "我真想一死了之.人只有死了,才会忘记一 切","我"听不懂她的话,只感到"害怕",并为她 悲伤."是谁害得你这么难受,告诉我,别哭 了","我"用发颤的声音说.这是一份多么伟大 的同情心,它来自孩子的脆弱心底却渴望拯救
成人的心灵.如果不是走出传统的胆怯与弱 小,受新思想的平等意识影响,这个小女孩的童 心会如此具有震撼力吗?不但对于五妈,就是 对于地位低下的佣人马涛,她也是以平等的目 光来回忆他,纪念他,称他为"最可爱的人","可 爱的朋友",因为马涛爱孩子,且把死看得淡. 小说中,体现出凌叔华自孩提起就具有朴素的 人道主义思想和平等互助的友爱精神. 当然,在凌叔华的小说里,第一人称的叙述 是主要的,但也有特殊的一章,即《母亲的婚姻》 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变成了第二人称的叙述. 儿童的视角逐渐转换为成人的视角.这种变化 可以从作者前面称"我妈朱兰"而后面只称"朱 兰"看出来.这是受叙述内容的限制而发生的 ?
62?
变化.当作者试着延续前面的第一人称叙述 时,突然发现母亲的婚姻是不可能由一个孩子 的眼中全部看到的,尤其是发生在有"我"之前 的婚姻缘由与经过.第一人称有限的内聚焦视 角虽然显得亲切,但它限制了叙述"我"视角之 外的存在.所以,只有跳出"我"的视角,用成人 的全知全能的视角才能把母亲婚姻的来龙去脉 说清楚.这也证明了这些内容不是"我"小时候 就明白的,而是"我"长大了的今天回过头来才 清楚的.这种叙述人称和视角的变化,既增强 了叙事内容的可信度,也证明了凌叔华叙述行 为的可靠性.
二,同中有异的文化取向
在《寄小读者》中,冰心用爱来与孩子对话, 她的"爱"的哲学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 文化的结合.
冰心出生于一海员家庭.父亲是一位儒 将,思想开明,母亲温柔贤惠.中国传统文化, 冰心自小耳濡目染.受传统儒家文化仁爱,忠 孝,礼节等观念影响,冰心在文章中大写母爱, 兄弟与姐弟之情.在《通讯九》中,病中发出的 书信体现了作为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在《通讯 十》中,冰心告诉小朋友母爱是无私的:"她(母 亲)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 问的一切虚伪的称呼的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 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 既然母爱这么无私而伟大,应该知恩图报.她 说:"小朋友: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 你,知道你,爱你,却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 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 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死心塌地",既说 明了母爱的无私与深厚,也道出做子女的应有 的全身心的回报.孔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_5j''仁者,人也,亲 亲为大."孔子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人 与人关系中最真实,最根本的感情.父母之于 子女的爱,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为"孝". "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 子女回过头来孝敬父母则为必须.冰心喜欢在 作品中描绘家庭和睦的欢乐场景,对男女之爱 则很少用笔,这是其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必 然表现.
传统文化之外,对冰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 基督教思想.在北平上学时,冰心读的是贝满 女中(教会女中)和燕京大学.贝满女中是美国 卫理公会主办的一所教会女中.在女中,冰心 系统地学习了《圣经》,而且《圣经》课和英文的 成绩是最好的.据冰心回忆:"我们的《圣经》课 已从《旧约》读到了《新约》,我从《福音》书里了 解了耶稣基督这个'人'.我看到一个穷苦木匠 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从他的人,而 且因为宣传'爱人如己',而被残酷地钉在十字 架上,这个形象是可敬的."一贝满女中毕业后, 冰心又考入另一所教会学校——协和女大(后 并人燕京大学).也正是在燕大期问,冰心在一 个牧师家里受洗入教.基督教宣扬平等,博爱 和感恩的思想.上帝耶稣为了拯救人类而受 难,作为耶稣的子民,人类也应该像他一样来拯 救,爱护他人.冰心在《赞美所见》中说:"谈到 我生平宗教的思想,完全从自然之美感中得来. 不但山水,看见美人也不例外!看见了全美的 血肉之躯,往往使我肃然的赞叹造物."美国新 教的上帝是"自然神论"的上帝,冰心自然神论 的观点与美国新教相吻合.在《寄小读者》四版 自序中,冰心赞颂造化的神秘,深思与玄妙时, 总祈求上帝给予她"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 在《通讯六》里,她"愿上帝无私照临的爱光,永 远包围着我们,永远温慰着我们."在《通讯十 九》中,"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 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
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在《通讯二》里,她 写自己一年前弄死了一只小老鼠,至今灵魂受 了隐痛,不得不在纯洁的小朋友面前忏悔自己 的不仁爱,这是典型的宗教博爱思想和忏悔意 识.
郁达夫有评:"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 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的文 章之极致."冰心的文学语言也显示了她的文 化修养和观念.她的文字以白话为主,杂糅古 今中外,具有"白话文言话","中文西文化"的特 点.她的作品情感细腻,没有激烈冲突的渲染 夸饰,往往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融人典 雅秀丽,流畅凝炼的文字中,形成独特的"冰心 体".这种文风正好与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尽善 尽美,文质彬彬的内涵相呼应.可以说,冰心是 拿基督教的"爱"来拯救中国的心灵,拿中国的 传统文化来引领现代社会的文明.
凌叔华的文化取向与冰心同中有异.同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柔敦厚内涵的继承,异在 凌叔华对外没有选择基督教文化,而是选择了 西方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来观照人和事. 冰心写作是对准国内读者,有把外来文化介绍 给国内读者的主观倾向.而凌叔华写作是面对 外国读者,有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国外的倾向选 择.比如,冰心多处介绍基督教教义如何影响 了她,凌叔华则细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何 令她陶醉.
凌叔华在《古韵》中展示了她对山水文化, 笔墨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与喜爱.如在
《一件喜事》中,她写道:"吃过早饭,我们在院子 里玩.台阶两侧的苹果树,开满了粉红色的鲜 花.阳光明媚,空气中充溢着香甜苦涩的花粉 香味.我特爱嗅闻这香气."在《老花匠和他的 朋友》一章中,她介绍了兰花的培养方法和全国 各地的兰花种类,显示了中国文人对兰花的喜 爱和雅兴.在《搬家》一文中写到了四婆带她到 乡下看到头戴黄草帽的人弯腰在田里劳作,就 像一片黄水仙花.在《第一堂绘画课》中,写了 她怎样被宫廷画师王竹林发现绘画天赋,并成 为他的学生,后来她又拜宫廷女画师缪素筠为 师.在《一件小事》中写道她的父亲凌福彭对书 法很看重,教育她:"那些新派人物接受西洋的 东西时,也会失掉一些东西,他们就不欣赏书
,书法是修身养性的佳径,眼手合 法.可你知道
一
,意到笔随,整个身体都有一股气韵."在《义 父义母》中,凌叔华介绍中国古代的文人都要学 琴,棋,书,画,她的义父义母就是这样的雅文 人.
艺术风格上,凌叔华是用画家的笔来写人 和事.就绘画而言,她的画属于文人画,清新淡 雅,意境幽远.《古韵》虽说是小说,但其实更像 ?
63?
一
个自传性的散文集子,因为它没有传统小说 的典型化人物塑造与集中式故事情节,没有紧 凑的结构.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生活横断面的
回忆,把中国传统雅文化一点一点地勾勒出来. 正如小说的名字,没有主旋律的激昂喧嚣,只有 "古韵"声声不绝于耳.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同样 是儿童视角切入,但冰心是由外向内的写作,而 凌叔华是由内向外的书写.这不同的写作方向 影响了她们在文学史上有不同的评价和地位. 冰心作品的接受者大多是中国读者,尽管中国 人中信奉基督教的不多,但当时国内正处在"五 四"运动后的低潮期,迷惑,彷徨而忧郁的知识 青年需要指路的灯,冰心在《寄小读者》里用 "爱"来感化人们的心,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人 生,所以它当时就能够感动很多人,受到相对普 遍的关注和好评.中国文学史对冰心的评价一 直是肯定为上的.但对于凌叔华的《古韵》,因 为她的题材是中国人熟悉的大家庭的内幕和传 统文化的外在体现,它没有鲜明的时代内涵,没 有关注现代中国的切实问题,更致命的是它用 英文写成,主观上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且在国外 出版,出版时间正值国内进行抗日战争,作者身 在英国.国内的文学史有很多理由可以忽略 它,对它只字不提.然而,海外学者则取不同态 度来看待某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美籍学 者夏志清就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在创造 的才能上,这些人都比不上凌叔华.和冰心一 样,凌叔华写的也是妇女和儿童的故事.和冰 心不一样的是,她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较成熟 的感性和敏锐的心理观察,潜力也比冰心大", "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观察在一个过渡时期
中中国妇女的挫折与悲惨遭遇,她却是不亚于 任何作家的.整个说起来,她的成就高于冰 心"[.j
?
64?
笔者则以为,姑且不谓这二位作家之优劣 与高低,她们理应都受到文学史写作的关注. 因为她们代表了现代女作家对中外文化的不同 选择与表现:冰心采取的是"拿来主义",借西方 的圣火与中国的传统救青年朋友困惑的心;凌 叔华则是理性反思,用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反 思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与劣,向外国人展示 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两位作家不同的跨 文化写作方向对于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也是具 备启发意义的.
注释:
[1]陈兰凤:《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语文教 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6期. [2]冰心:《从"五四"到"四五"》,《冰心选集(下)》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冰心:《通讯十》,《寄小读者》[M],中国青年出 版社,2002年版.
[4]伍尔芙:《现存世的伍尔芙致凌叔华的第一封 信》,《文学界)~2oo8年第12期.
[5]孔子:《论语》[M],黄山书社,2005年版. [6]方向东:《(大学),(中庸)注评》[M],凤凰出版 社,2006年版.
[7]冰心:《我入了贝满中斋》,《冰心精选集》.[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8]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9]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年版.
本文系南昌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全球化背 景下现代中国女作家海外创作研究"(Z03253) 成果之一.
作者黄红春.女,江西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中文系副教授
范文五:凌叔华小说的女性意识
2009年1月第28卷第1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 qing Teach ers College(SocialScience Edition )
Jan . 2009Vol. 28No. 1
凌叔华小说的女性意识
冯慧敏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摘 要:凌叔华描写了旧式、新式两类女性, 她从关注女性意识对外的索取和认同, 转向对女性自身意识进行反思和内省, 对女性深层传统意识进行了剥露和批判, 从而对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的实质进行了新的探询和反思, 使其关于女性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
关键词:凌叔华;
旧式女性;
新式女性;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9) 1-0019-06
20世纪30年代初, 有论者将文坛上几位女作家分为闺秀派、新闺秀派和新女性派三类, 冰心和绿漪是闺秀派作家, 冯沅君和丁玲是新女性派作家, 而新闺秀派作家则只有凌叔华一人[1]。且不论这样分类是否恰当, 单就划入这每一派里的作家而言, 也可看出凌叔华的卓然独标。她是在默默地走自己的路, 以至于你很难将她划入哪一类哪一派, 只好为她另立一个派别的名目。凌叔华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 她所开垦的是一块自己熟悉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园地。从古老北京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的高门深院里出生、长大的凌叔华, 自幼文静、懂事, 在这大房子里就像角落里的一只小猫, 偶然到院外走走, 轻手轻脚的, 慢慢的溜出去也像一只小麻雀 (! 八月节?) 。她作为父亲的第四位夫人所生的四个女儿中的三女儿和大家庭众姐妹中的 十姑娘 , 从母亲的眼泪中领略了女人难言的辛酸, 熟悉了大家庭中不同年龄身份的女人们。 五四 运动前后, 她走出家门读书求学、绘画作文和恋爱结婚为人妻, 为人母, 成为新式小家庭里的主妇和知识女性, 又结识和熟悉了一些家庭生活中的新女性们, 于是她就写这些 旧家庭中温顺的女性 、 高门巨族的精魂 和新女性们的家庭生活。凌叔华把自己的创作植根于她所熟悉的女性生存土壤之中, 为我们打开了为文学所冷落的世态的一角, 轻轻地掀开了被
*收稿日期:2008-05-11
时代思潮、流行的观念形态所掩盖了的鲜为人知的女性生存的现实。她以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视角, 在平淡无奇的常态生活中, 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 以特有的历史感悟和内省思索, 在众多的女性写真中, 融注了自己的女性意识。自1925年1月的成名作! 酒后?到1984年发表的她的最后一篇小说! 一个惊心动魄的早晨?, 凌叔华一直坚持着这一点。她所执著的, 乐此不疲的, 恰恰是别人不能写或不愿写的, 于是凌叔华便创造了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独特的文学价值。
凌叔华熟悉新旧两种女性的生活, 关心她们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方式。对于旧式女性, 凌叔华真实地再现了她们的附属的人生地位、狭小的生存空间、麻木的自我意识以及时代风习对她们的影响, 充分展现了她们内心深处的传统积垢及其对旧式女性的束缚和摧残。对于新式女性, 凌叔华没有泛泛地描写她们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而是关注她们身上觉醒的现代女性意识与社会整体意识的冲突, 审视她们深层意识中仍然残存并导致她们重新失去生活坐标、再度沦为家庭和男性附庸的传统意识。通过对旧式、新式两类女性的描写, 凌叔华从关注女性意识对外的索取和认同, 转向对女性自身意识进行反思和内省, 对女性深层传统意识进行了剥露和批判, 从而对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的实质进行了新的探询和反思, 使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重构经典###凌叔华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2007jqw 099) 。
, , , 。
&20&涵。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关于女性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
! 中秋晚?中敬仁太太和敬仁的干姐姐是旧式女性中妻子的代表。敬仁的干姐遵从父母之命, 幼年便许配于人, 嫁后一年便成寡妇, 又无一男半女。 母以子贵 , 既无儿女, 那她在婆家当然不会有任何地位了, 终至病倒凄惨死去。敬仁太太苦心经营的家终究离散, 她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与丈夫感情破裂的唯一原因, 归咎为中秋节丈夫没有吃象征团圆的团鸭, 更以这种 不吃团鸭是恶兆 的模式去创造今后的生活, 用迷信禁忌这种仪式化的意识形态来解释夫妻之间的爱与被爱, 这一心理让她抱守着封建迷信苟且认命。
! 有福气的人?中的章老太太, 是旧式女性中母亲的代表。章老太太早年娘家阔气婆家丰足, 丈夫有功名, 夫贵妻荣; 晚年多子多孙, 儿孙满堂, 更兼治家有方, 私储富足, 儿孙媳妇们听话孝顺, 福气着实不小。然而, 在这所谓福气的掩盖下, 是丈夫的纳妾, 儿孙的欺诈哄骗。章老太太自从嫁到章家, 全部的生活内容就是生儿育女, 克己持家。长辈、丈夫是她命运的主宰, 儿子是她生活的核心, 她重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女人的生活道路, 一切似乎都是天经地义。在章老太太身上, 以家为全部生活世界的传统意识暴露无遗。
几千年来, 女性的生存空间是家, 无论这个家对她们来说是天堂还是地狱, 都由于稳定的血缘取向而得到了世代女性的认同。 女位正乎内 , 传统女性就在家中扮演着琐碎、辛苦卑微的主妇角色。然而, 不容忽视的是, 在一种伦理体系中, 当某种道德戒律从根本上违反了人性时, 那么由这种畸形的道德压抑所导致的也只能是人格的畸形。狭小的生存空间, 使得 中国许多妇女的日常生活, 简直单纯得像沙漠中的景物 , 而 这都会使人变成度量窄小, 急于找寻发泄郁闷的对象的 [4]55。于是, 我们看到 家 中的女性, 人格畸变, 心态失常。
! 太太?中的太太打牌赌钱, 倾家荡产, 竟至疯狂; ! 送车?中的周太太白太太在客厅里的谈话, 那语调、神态惟妙惟肖, 画出了传统文化与都市文化畸形结合所造就的太太的畸形心理。她们不是以独立的人格进入正常的社交活动, 而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比丈夫的地位, 摆家庭的阔气, 攀比衣饰打扮甚至佣人的多少, 从而更加刺激她们的虚荣心和寄生心理。她们防范下人, 锱铢必较, 勾心斗角, 狭隘自私, 这种对佣人刻薄恶俗的统治方式, , [4]43
一、受传统熏染的旧式女性
一个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 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命
定, 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是人类文化整体, 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之间的所谓?女性%。 中国旧式女性的生存状态正是传统文化造成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男性本位文化传统, 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 在社会上毫无独立地位可言。对于旧式女性来说, 从 是她们唯一的行为规范:在家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与此相应, 家 是她们唯一的行动范围。她们不是作为独立的人存在, 而是作为家庭中父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妾和儿子的母亲存在。可以说,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女性丧失 人 的地位, 沦为男性附庸的历史。可悲的是, 由于传统文化长期的熏染, 男性本位论已深入中国旧式女性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
凌叔华出生于典型的旧式大家庭, 对于上层旧式女性的生活和人生熟谙于心。现代文明的熏陶, 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使她下笔之初就能站在新时代的开端, 回头审视旧式女性的生活。鲁迅曾一语中的, 指出她的小说在取材上的这一特点: 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 , 并称赞她写出了与众不同的 世态的一角, 高门巨族的精
[3](P250)
魂 。
! 绣枕?中的大小姐, 可谓旧式淑女的典型, 她整天闷在闺房中刺绣, 耗尽半年的时间和心血, 绣成一对靠枕, 被父亲当作某种微妙的信号送到白总长家。结果, 这对 光是那翠鸟就用了三四十种线 、 好看极了 的绣枕在送去的当晚就被一群酒客玷污了, 而白家少爷对此毫不在意, 竟让下人当垃圾一样捡了去, 两年后, 大小姐依然待字闺中过着寂寞的日子。这里绣枕可以说成了一种象征, 它象征着旧中国女儿身不由己, 被宗法制的婚嫁方式所摧残、践踏的命运。然而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对女性外在际遇不幸的表现, 在作品中最后一段揭示大小姐心理的点睛白描中, 凌叔华让我们看到的是闺秀生存世界的狭小和思想的苍白贫瘠:渴望爱却无所爱, 更可悲的是, 不知何为爱; 她不理解两情相悦的婚姻的实质, 却更为门当户对、[2](P23)
第1期 冯慧敏:凌叔华小说的女性意识
&21&
面前摆架子耍威风来反证自己虚幻的主子地位。尤其是她们谈到另一位 自由恋爱结的婚 的徐太太时, 她们既妒忌又鄙夷, 自大中又夹杂着恐惧。这就是她们的原生本相, 凌叔华不加掩饰地揭露了 她们的丑态和不堪的内里
[5]260
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改变, 其女性意识也并未觉醒。作家在刻画这类人物时, 对时代大背景只是轻笔勾勒, 而着意表现时代风尚的改变在她们内心所引发的微妙曲折的反响, 她们踉跄在时代旋风的边缘, 内质的虚弱使她们不堪一击, 故而一旦受挫便再无进取力量, 只得重回寂寞深闺耗尽青春与生命。
就这样, 凌叔华观照了深受传统熏染的女性及其在时代之风吹拂下的变化, 深刻写出了处于依附地位, 没有独立人格的传统女性, 而没有独立人格, 奢谈爱情、婚姻、解放、自由、平等, 全是徒劳的。深层的女性内省意识, 使凌叔华没有泛泛地表现妇女解放主题, 而是专注于叙写传统女性意识对妇女的束缚和摧残。
二、经 五四 洗礼的新式女性
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 女性开始走出家门, 追
求男女平等, 个性意识开始觉醒。颇具历史眼光和忧患意识的凌叔华, 对这些女性走出家庭的历程并不倾心; 她着意的是人物的 现在 ###她们脱离家庭, 初步获得解放之后的状况。
凌叔华首先关注的是女性走出家门后, 在走向社会时遇到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 及其对女性的扼杀, 这是深沉的历史反思。! 女儿身世太凄凉?中的表小姐颇能代表 五四 女性精神, 敢想敢干, 反叛性强, 公开对男友进行比较、选择, 然而其结局是在男友、父母以及社会的诽谤、攻击下抑郁而死。! 说有这么一回事?中的影曼、云罗则软弱得以两人的同性恋来反叛, 最终不堪一击, 以云罗被迫服从父母之命出嫁, 影曼发疯为结局。! 再见?中的筱秋面对已被金钱名利世俗化了的昔日情人, 决然地与之 再见 。虽然她以教书为业, 在社会上独立谋生, 然而面对黑暗的社会, 她心中的那份落寞与凄凉仍是沉重的。在! 李先生?中凌叔华给筱秋安排了结局, 李志清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都摆脱了对男性依附的坚强女性, 孤身一人以教书为业, 扶助兄弟, 赡养老母。然而却付出了独身的惨重代价, 一种女性的失落及遭人欺凌的痛苦和迷惘深深地笼罩着她。这种失落心态显示了女性一种真实的处境和命运的 悖论 :女性的进步和发展似乎处于顾此失彼的矛盾中, 在社会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 女性要挣得一点独立, 总要失去一点什么。
, , 而这一切恰
与她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相连属, 互为因果。
从! 绣枕?中的大小姐到! 中秋晚?中的敬仁太太, ! 送车?中的周太太、白太太, 再到! 有福气的人?中的章老太太, 凌叔华写出了旧式女性附属的人生地位、狭窄的生存空间、女性意识的麻木及男性本位论对她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人生态度的渗透和支配。
尽管闭居在庭院之中, 旧式女性仍受到时代之风的些微吹拂。凌叔华描写这类女性的小说为数不少, 如! 女儿身世太凄凉?、! 我哪件事对不起他?、! 吃茶?、! 茶会以后?等等。她写出了这些旧式女性在妇女解放的时代之风吹拂下的不同表现:她们有的固守传统意识, 成了时代的弃儿; 有的观念意识已有所触动, 却无力改变自身的命运, 仍屈服于传统意识之下; 有的则勇敢地走出了深闺, 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然而陈旧与落后的封建传统意识早已在其心灵深处扎根, 虽与现代文明碰撞了一下, 最终还是回到旧式文化的藩篱中。! 我哪件事对不起他?中的胡少奶奶, 出嫁前是父母的孝顺女儿, 出嫁后是公婆的好媳妇。然而时代变了, 她的丈夫出洋留学回来, 向往的是有爱情的婚姻, 胡少奶奶的生活却丝毫未受时代的影响, 丈夫要与她离婚, 她只知道生气, 并不反省, 认为自己恪守妇德, 丈夫断无休她之理, 最后竟 一死以全夫婿孝道 , 固守传统意识, 成了时代的弃儿。! 女儿身世太凄凉?中的婉兰, 生长于深闺, 其内心受传统意识的浸染极深。虽然身边出现了一位讲自由平等, 反对买卖式婚姻的表姐, 芳心已有所感触, 却无力起而反抗, 最终顺从父母之命出嫁。! 吃茶?中的芳影, 生存空间已有所拓展, 得以上电影院看电影, 到茶会吃茶, 去公园听音乐会, 然而一点西方 女士优先 的文明举止就足以令其倾倒, 以致一厢情愿地做起婚姻的好梦来; ! 茶会以后?中的阿英、阿朱参加了茶会, 见到了茶会上 文明的男女 的 外国规矩 , 引发的却是婚姻的烦恼。她们是处于新旧夹缝中的女性, 她们只是在行为举止及观念表层接受了现代文明之风的吹拂, 一旦这些新东西同她们深层传统意识相碰撞,
&2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赖以生存的社会深层意识给予了审视。无论是表小姐的愤世而死, 影曼、云罗精神恋爱的破灭; 还是筱秋对社会人生的迷惘, 李志清个人反抗的失落, 都在客观上呈现出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与社会意识相冲突的特征。事实上, 当整个社会意识尚处在变革之际, 对女性的社会认同决不会先行得到进化, 它是随着整个社会的进化而进化的; 当某些女性的独立意识先于整个社会意识的时候, 便衍生出她们的自我意识与整个社会意识的错位, 观念与现实相矛盾的痛苦。女性要战胜这些雾障和痼疾, 代价必然是沉重甚至是惨重的。
如果说, 通过凌叔华对 解放 了的女儿们的扫描, 我们主要看到了她对妇女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传统意识的审视, 那么, 透过她对 解放 了的太太们的刻画, 我们则惊异于她对知识女性觉醒后的生活的反思。这些 解放 了的太太们是热闹的一群:对丈夫的朋友产生一吻之求冲动的采苕(! 酒后?) , 狡黠考验丈夫对自己的爱情的燕倩(! 花之寺?) , 在春愁中忆念旧日情人的霄音(! 春天?) , 巧设妙计把丈夫从情敌手中夺回的太太(! 女人?) , 丧失青春活力, 销蚀了反抗精神的小刘(! 小刘?) , 为爱而爱的筱和(! 他俩的一日?) 。考察这一群, 我们发现, 她们就是为周太太白太太所瞧不起的那种 自由恋爱结的婚 的女性。这些内容可以在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发现, 如鲁迅的! 伤逝?、! 幸福的家庭?, 庐隐的! 胜利以后?, 白薇的! 悲剧生涯?等等, 然而这些作家, 尤其是鲁迅, 在构造作品时, 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思想特点:知识分子在性爱方面的软弱性、矛盾性, 被置于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来表现, 强调实现 自由恋爱 与幸福家庭所要求的生存条件###经济基础的重要, 凸现出深刻的哲理意义, 人类迄今所感受到的婚姻爱情方面的痛苦, 其深因, 在于经济生活失却了保障。这婚恋生活中深刻的经济原因, 凌叔华回避了, 这是其局限, 但是一定意义上的偏颇与局限, 在另一意义上却可能是透彻与深刻。事情并非如出走的娜拉那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更多的女人在婚后是以各种方式默默地履行着她们的任务:生儿育女, 孝 子 孝 孙直到老死而终。就此而言, 所谓新女性与旧女性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每个女人婚后都要面对家庭的重负, 都要承担作为妻子、母亲、祖母??的义务尝遍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区别, 那只在于作为接受了现代文化的家庭结构的不易觉察的矛盾。凌叔华这类作品的意义便是对这个问题的正视。她潇洒地摆脱了同时代女作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逻辑悖论, 以她女性的性灵体验和细致的艺术感觉, 剥去了新女性称号上的光环, 从婚后两性关系和母子关系这两个焦点上进行透视, 描绘了新女性中的妻子和母亲两类形象。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 这是 五四 一代女性觉醒的宣言。子君们进入新式婚姻后, 这宣言还适用否? 当她们由女儿成为妻子之后, 她们是否还是 自己的 ? 进一步说, 这类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与旧式婚姻有没有区别? 这是新文学的盲区。子君的宣言, 其指涉的范围是父权制家庭及封建意识形态对女性人身权利的压迫, 还没有触及到从这种压迫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女性与异性的关系问题。凌叔华的! 酒后?、! 春天?、! 花之寺?等不同程度地触及了这个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她那被现代意识之光照亮的女性的艺术敏感。
! 酒后?描写在一次家宴之后, 男主人公陶醉于良辰美景, 娇妻暖屋, 但妻子采苕却怜惜那个醉卧于客厅的子仪, 要求丈夫让她吻一下子仪, 丈夫虽然不很情愿, 但最后还是答应了。然而当采苕走到酣睡的子仪面前时, 又失去了勇气, 不想kiss 他了。! 春天?中的霄音无意中听到一段凄恻动人的琴声, 不禁勾起心事, 想到自己从前的男友君健如今正患病, 而且穷困潦倒, 不禁痛心流泪, 决心提笔写信问候。这两个故事里都出现了一个男性 第三者 , 这是超越了伦理意义上的艺术构思, 第三者 作为丈夫之外的因素插入故事之中, 只是提供了一个非常态的契机, 从而透露出在妻子这一角色压抑下女性主体价值的匮乏。也就是说即使新式婚姻, 在也许是甜蜜美满的夫妻关系中, 仍然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掩盖着女性隶属的被动的地位, 这两篇小说的女主人公既是妻子又是新女性, 所以才能对于这种地位有所觉察, 才会感到缺憾, 她们的举动并非是要破坏夫妻关系, 而是出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女性心理, 想要在妻子的角色以外, 仍然葆有一个独立的 自我 , 从中体现出一种 我是我自己的 , 我可以这么做的自主意识。
! 花之寺?构思巧妙, 聪明的妻子跟丈夫幽泉开了个小玩笑, 她偷偷地以一个丈夫的女读者和, [6]112
第1期 冯慧敏:凌叔华小说的女性意识
&23&
兴冲冲去了, 结果自然败兴而归。信中出现了一个女性第三者, 这实际上就是女主人公扮演的另一个角色, 在信中女主人公以崇拜、赞美的口吻把丈夫比作园丁, 说他甘泉似的浇灌了她这株小草, 使她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并希望自己的灵魂永远驻守在他那里。信中的 她 , 也就是婚前的 她 , 那时她崇拜他, 他是她的 园丁 , 婚后, 妻子不安于当 小草 了。她在这个玩笑中以戏谑的方式反身直观自己这可笑的形象, 同时也反身直观自己摆脱了它之后的主体形象, 她在这玩笑的瞬间, 辨认了自己被丈夫庞大身躯遮蔽了的自我, 享受了瞬间的欢愉。
从这些新式妻子形象中可以看出, 女性这一角色一旦背上太太这一大名后就只能局限在家庭丈夫这一小范围中, 她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基本上无用武之地, 她们想重新获得自我位置必须借助外来因素或外人之手, 这就是凌叔华向我们展示的新女性的尴尬处境。父权制社会以来女性被封闭在家庭这基本的社会单位之中, 强制性地规定了各种女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心理, 塑造出了一个符合父权制要求的 第二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 女性的命运就是家庭角色的命运。她们世世代代按照这种角色要求生存下去, 从父亲的女儿到结婚出嫁为人妻为人母直到老死而终, 即使在新式家庭中仍是如此。做了太太, 生活固然安逸, 但从中却透出生命的停滞、人性的枯竭、精神的窒息和个性的泯灭。平淡的太太生活使具有人的自觉和追求的女性生出一种无聊和寂寞(! 无聊?、! 绮霞?) , 除了偶尔制造一些误会来确认自己的主体性, 更多的时候是无奈与失落。可以说没有家庭角色认识的改变就没有所谓的新式女性, 因为相夫教子的家庭角色的强制性规定, 她们总是在不经意中流溢出以男性为生活轴心的传统意识。对此, ! 女人?有明显的批判倾向。太太在知道丈夫另有所爱后的态度是:丈夫在外玩的 是个妓女或荡妇也还罢了, 我倒乐得暂时装贤惠, 不管不问, 等他们闹过一些时, 新鲜味一过自然就算完了 。这里新女性的人格尊严、个性意识完全让位于温良恭俭让的封建礼教。
五四时期歌颂母爱的小说非常多, 冰心、冯沅君、苏雪林等的创作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母爱进行描述, 凌叔华以母亲为主人公的小说数量很少, 但也显示出她的独到。她不是以女儿的身份来写母亲述人不是母亲的女儿, 而是母亲的同性同学、朋友, 这就从叙述视点上摆脱了蒙在母亲身上的神圣面纱, 从意识形态的虚幻中走出来, 回到现实中的母亲。她以女性的敏锐和体验写出了她眼中的母爱, 并对自己塑造的人物持温和的保留态度, 由此带给我们的思索是沉重的。
! 小刘?一篇清楚地揭示出一个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女孩怎样变成一个平庸、琐碎的母亲。十几年前的小刘活泼可爱、聪明机灵, 经常带着同学大闹课堂, 嬉笑怒骂地批评 三从四德 , 是女伴们公认的 刘军师 。可十几年后的小刘, 却分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脸色蜡黄, 神情呆滞, 衣着油腻, 说话有气无力。作者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原因使小刘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但通过描写我们知道, 她为一个平庸的丈夫、几个粗野没教养的孩子、一个脏乱的家耗尽了自己的青春。这里最起码有两点值得深思:一是从她现时的形象看, 她是心甘情愿地沦为如此一个 母亲 角色的, 她对儿子的偏袒, 谈论儿子的口吻和眼神, 对五个孩子的疲于应付都是绝对 母亲 式的, 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传统的母亲形象。其二, 小刘是个颇有些新思想的新女性, 因此她的沉沦更具悲剧性。从一个方面看, 生活的逼迫使她成了生育机器和儿女们的奴隶, 但更深一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她少女时代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只停留于表面, 而未能真正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小说中描写她少女时代经常带着同学对结了婚的小媳妇来学校读书冷嘲热讽, 虽也表明了她对三从四德的不满, 但仍流露出她对传统礼教的认同:她认为结了婚的女人就应该在家服侍公婆, 打点家务, 侍侯丈夫和儿子们。正是这种埋藏在深层意识中的传统观念致使她后来沉溺于传统的母亲角色不能自拔。小刘的遭遇就显示了传统母亲的角色规定对女性的强有力的束缚。小刘虽然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 但这并不足以抗拒传统母亲角色对她的影响和浸染。看来, 女性要真正走出传统的藩篱, 摆脱封建纲常的束缚, 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恐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三、结 语
综上所述, 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展现, 凌叔华比当时同类作品开拓更深, 进行了新的探索, 由对外的索取和认同转向对内的反思和审视。这种内
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对女性深层意识的剥露
&24&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和反思。在深受传统熏染的旧式女性和受过 五四 洗礼的新式女性身上, 凌叔华冷静地揭示出她们的隐形人格###强烈的传统意识。男性本位论的传统意识已经演化为一种文化, 消融在女性习以为常的行为中, 成为一种 集体无意识 , 扭曲和扼杀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荣格曾经说过: 世界发展的趋向显示, 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 而在于人类本身。因为, 就目前而言, 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 来防止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7](P12) 的确, 可以想象, 背负沉重的精神枷锁, 带着一颗被扭曲的心灵, 女性是不可能达到解放自身的目的的。
和同时代女性作家创造的女性形象相比, 凌叔华小说中的女人要世俗得多, 然而对照庐隐的自我沉迷, 冰心的虚幻之爱, 凌叔华的女性世界也要切实得多。敢于直面女性弱点, 正见出凌叔华多一份明智, 她像沈从文一样, 无意使小说成为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的武器, 用以进行的是文化批判、道德批判, 着眼于人性的建设。凌叔华就是这
样直入女性意识的深层, 将其骨子里的东西展露出来进行审视, 这使她的小说比同时代其他女作
家的小说更具历史感和文化感, 她的独特取材和独到表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了难以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毅真. 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 当代中国女作家论[M ].
上海:光华书局, 1933.
[2][法]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女人[M ]. 长沙:湖南文艺
出版社. 1986.
[3]鲁迅. !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M ]//鲁迅全集:
第六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聂绀弩. 怎样做母亲[M ]//蛇与塔.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5]阿英. 关于凌叔华创作的考察[M ]//当代中国女作家论.
上海:光华书局. 1933.
[6]鲁迅. 伤逝[M ]//鲁迅全集:第二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1.
[7][瑞士]荣格.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M ]. 北京:工人出版
社. 1987.
责任编校:余昌谷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bout LING Shu hua %s Novels
FENG H ui min
(Sch ool of H umanity,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 qin g Anh ui, 246011)
Abstract:LING S hu hua described the traditional an d m odern female. Sh e payed attention to the feminist cons cious nes s from the pers pective of extertal obtainning and identification to the introspection an d reflection the of fem ale con sciousn es s its elf. S he criticized and exposed th e deep traditional female consciou sness in order to h ave a new in qu iry and reflection of th e natu re of w omen %s liberation and the lib eration of p ersonality. Th us making her w orks have deeper his torical sense and cultu ral implication.
K ey words:LING Shu hu a; traditional female; modern female; feminis t cons ciousn ess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凌叔华《古韵》的跨文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