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理解的大学精神
我理解的大学精神,首先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精神,这也正是咱们陕铁院一直在做的事情。建校以来,我们为中国铁路系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的基础建设作出了贡献。
其次是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能力。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每天都接受着很多信息。对于一个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与理性的思考。
另外呢,还有平等自由的氛围和创造力。大学时期,应该是一个人身体和精神最自由的时期。作为老师,应该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最后,我认为大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在大学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以金钱的多少,而是以个人人生价值是否实现。无论我们学生成为栋梁之才,或者是低矮的小草,只要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就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的大学制度也应当减少功利主义的评价方式,例如减少对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而是鼓励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他帮助人们尽可能的脱离世俗生活,让人的思想更加自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坚持育人第一,将铁院的明天建设的更好。
范文二: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关于对中国“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教育”的思考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 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需要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批判的精神,从而达到超越现实、
实现理想的目标。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
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历史视角。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第三是文化视角。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精神导向作用的机构,大学理应成为整个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大学作为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多种文明形态、知识形态汇聚碰撞的地方;大学就是要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碰撞中产生能照耀人类前行的东西。
大学精神为淳化民俗、改良社会风气提供精神“典范”和引领,引导全社会崇真、向善、求美。纵观古今中外,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存在,被赋予了太多内涵和精神内容。作为被普遍公认的一种有效教化手段,大学训练在提高社会思想格调、公众智力修养、纯洁国民情趣、培养时代精英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
大学不是一个一尘不染的“真空地带”,也会经受各种诱惑利益挤压。过去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那种传薪播火、筚路蓝缕的学术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今天一样应该成为我们最景仰的大学精神。
范文三:当代大学生怎样理解十八大精神
当代大学生怎样理解十八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将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 十八大的召开让全中国有了新的目标,有了新的发展,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那么对于十八大的召开我应该怎么去体会,应该怎么去理解,又应该怎么去做呢~在正确理解十八大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十八大以前的各大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不论是人员上还是会议内容上都是极少数的,提出的思想,发展也较为少。
一、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十五年计划报告。
二、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会议以**在预备会上提出的总结经验,落实政策,准备打仗为指导思想。
三、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修改党章报告,选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
四,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关于修改党章章程报告》
五,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全面开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政治报告。
六,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政治报告。
七,1992年10月12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政治报告。
八,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政治报告。
九,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政治报告。
十,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内容,**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政治报告。
经过对前十七大的会议内容可以看出,五年一次的执政党代表大会,无疑是中国政权生活的一件大事。我们知道十八大的会议内容:会议强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简单的说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解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呢,
经过对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会议的解读以及对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理解,让我感触颇深。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作出《坚持不移沿着中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党的十八大是总结了十七大以来这五年的工作以及后将发展的方向。对中共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解读理解,十八大精神深刻的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还对中国后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做了全面部署。对**作出《坚持不移沿着中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对我们中国的国内的现状以及国家的未来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就着**所作出的报告,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就应该以此为动力以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以及生活中去。十八大精神更深刻的指出的我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更能鲜明的表达出我们要勇于创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提出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们迈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此期间我们还将不断地加强科学的发展,利用科学发展努力的贯彻实现现代化建设,更加强的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创造更为辉煌的成就,努力奔向小康社会。
十八大精神的提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对它的理解也有了一点的认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该靠什么力量来完成: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3、知识分子。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理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
展历史和现实根据。
**理论的地位和指导意义: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劲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发展的强大论武器。 四、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提出来的。
五、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解放民主制度等一切思想,改革开放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等措施,全民团结为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努力。
了解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班子的一切发展所需的形式,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同是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知道我国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共同完成国家提出的初步计划,铸就更为辉煌的美好生活,建设现代化的事业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范文四:大学大学精神理解
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大学还包括高等专科(高职)学校。
纽曼曾说:大学乃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与发现,实验与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而洪堡则认为大学应当相对独立,研究学术,发展科学为科学是重布鲁贝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解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哪里就会有大学
雅斯贝尔斯:大学士研究与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于其他任务,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照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现在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 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
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了自治的传统,并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于社会现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范文五:我对大学之精神的理解
我对大学之精神的理解
——祝我校更名大学一周年
从小就对大学有着不一般的向往,感觉那是一个神秘的天堂,一个充满快乐的园地。
学历史的时候,知道在**时期过后能作为一个大学生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那时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思想,有主见,关心国家大事,是人人羡慕的对象;学地理的时候,知道如果考上了大学就有机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走看看;学语文的时候,知道大学里的知识更加的博大精深。因此,大学里的每一件事物都让我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不断地升高,我离大学的殿堂越来越近了。
转眼间我已然是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
以前只知道大学就是排在高中之后应该要念的学校,只知道大学里很自由,大学里的老师不会再像中学的老师那样对你千叮咛万嘱咐,只知道大学里上课要一间一间地换教室,更重要的是以为上了大学之后就可以彻底解脱,孰然不知又是另一个无底洞。而在很久很久的以后,终于是大学里的一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地肤浅以及幼稚。
事实上,大学是国家高等的教育学府,综合性地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同时大学也不仅仅是一座有着“xx大学”称谓的建筑群落,更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它的抽象的特性和内涵较之作为实体的存在物,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更是其魅力的源泉。然而大学也绝不是就以传授普遍性的知识为目的的,更多的是大学的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早在中学的时候,老师就常常跟我们说在大学里你们会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此之间你们会慢慢地成长起来,任何一所大学所包含的精神都会对你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的,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之魂。它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大学的性质以及大学的风气。清华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最高等学府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它们自强不息的探索和对科学的态度以及民主的大学精神。而清华出自《论语》的“厚德载物”以及北大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校训也都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正如我们学校如今的校训是“明德崇实”,明确道德,崇尚真实,这是我对它的诠释。我想我们学校的大学精神就是永恒的道德精神以及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校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达大学精神的一个有效载体。
很幸运地,作为一个大一新生,刚踏上大学之路时,我就碰巧赶上了将“长春税务学院”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的时期。可以说从一个学院到一个大学,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不失为是一件好事。回想学校成立的历史,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从1946年7月的“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到1958年7月的“吉林财贸学院”再到1992年五月的“长春税务学院”,
如今终于转变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这其中的曲曲折折是无法想像的。也许正是秉承了那句“明德崇实”的校训吧,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踏踏实实地做着每一件事,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每一个教工,不管是校长还是小至扫地的清洁工,想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精力。这其中蕴含着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学生的思考。
人人都说大学时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关系需要懂得去处理。是的,上了大学的我们一般都已是一个成年人了,而成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已经告别了那纯真的孩童时代,我们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大人,我们的肩上多了一种叫做责任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独立——这便是个人理解上的大学精神之一。毫无疑问,大学是自由的,我们不再受到这样或那样的约束了。但这种自由并不是单纯地玩耍,自个儿想怎样就怎样的自由,而是一种独立的自由,思想上的独立乃至生活上的独立。这时候,我们就要学着去承担,学着去承受。
学思想政治的时候,就认识到一个人的素质有多么地重要。显然,道德与时代精神是大学精神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大学是社会和校园的组合体,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始终影响着时代。从办学理念到机构设置,从学科体系到管理制度,大学的一切活动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现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同声相应。因此说时代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一点也不过分,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这种精神,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中国从来都被誉为是“礼仪之邦”,道德与礼仪永远是我们讨论的话题之一。大学的道德精神对社会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一所大学的道德精神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在校大学生的素质以及思想,这也是决定一所大学健康向上的风气。
此外,对科学的探索,对学术的研究也是大学精神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伟大的发明往往就是靠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探索,而这些正是对一所大学价值的直接体现。古今中外有多少人都是通过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才成就了一项项了不起的发明。所以,学术精神是大学成为人类“智慧花朵”的首要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的永久推动力。
大学精神是长时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作为大学的灵魂,无疑它是很重要的。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建设也是势在必行的,然而这一项工作要由全体的学员来共同完成,现在我们的学校正处于发展阶段,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学校的大学精神发展得更加完善。